时间:2023-05-29 17:59: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术创新市场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品牌合作 模式 经济效应
一、企业之间品牌合作的经济效应
企业品牌合作的经济效应是指企业由于合作所带来的企业效益的增加。品牌合作能带来经济效益,使得企业有品牌合作的动机。经济效应是导致企业进行品牌合作的根本原因。
1.品牌合作的规模经济效应。品牌合作规模经济是指伴随着企业品牌合作的规模扩大而导致产品销售成本下降、销售量增大、收益上升的现象。从理论上说,规模经济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品牌规模经济效应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
(1)品牌资源之间的的相互补充性。每个品牌都有其特定的市场、消费者群体、营销渠道等。这些都是品牌独有的资源。品牌之间的互动传播,可以很好地利用合作方的通路向对方客户群体渗透本品牌的信息。
(2)消费群体之间的相对一致性。品牌双方是否具备相同的消费群体是决定合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但消费群体的一致性并不意味着产品必须是相关产品。只要存在消费群体的一致性.两类非相关产品也能进行品牌合作。
(3)消费者利益的合理性。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占据绝对主导的今天。品牌的合作都会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并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各项策略。
2.品牌合作的范围带来的经济效应。企业在追求范围经济效应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最好能经营与本企业核心产品有关联的其他产品。品牌合作伙伴可以为多样化经营企业提供管理上、资源上和技术上的支持,弥补它在范围经济经营中品牌资源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品牌合作企业互补的核心竞争力为开拓新市场提供了能力上的支持。企业必须通过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增长点,使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紧紧跟随或超越技术创新的跃进曲线,才能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品牌联盟不仅可以克服和降低开拓新领域的巨大不确定性,而且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更快地生产出新的产品、进入新的领域。
(2)品牌合作可以降低企业进入新市场的风险。企业在获取范围经济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通过合作可以大大降低投资、技术和市场风险。随着市场竞争全球化和技术创新的日新月异,单个企业在发展时遇到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而依靠品牌联盟可以有效地降低各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同时品牌合作也可以降低企业进入新市场的门槛。
3.品牌合作的知识经济效应。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不但不会随着使用过程消耗掉,相反它可以反复使用,而且在使用扩散过程中,它的价值可以进一步增加和扩展。如今企业竞争致胜的关键不在于它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而在于它拥有的知识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品牌合作的动机之一就是获取品牌知识,知识经济效应已成为企业品牌合作的主要效益源泉。导致知识经济效应的原因如下:
(1)品牌知识含量增加。企业品牌资源的联合,使联盟企业的知识含量增加,有助于提高企业对市场前景预测和判断的准确性,提高企业战略决策水平。实施品牌合作,可以有效地聚集合作伙伴之间的各种智力资源优势,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提高企业品牌被社会和市场认可的程度。
(2)品牌能力提升。一个品牌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由于每个企业的能力不同,通过知识联盟的扩展能力和转换能力。企业间相互学习,创造新的交叉知识,从而提升各自的能力和技能。即使实力雄厚的大型跨国公司也要建立知识联盟以弥补自身技术力量的不足,因为它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
(3)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要求。当代的科学技术已是各学科知识的相互交融,如自动化技术就是由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机械技术相融合产生的,如今许多新兴产业更是不同行业技术的结晶。
二、企业之间的品牌合作模式
在战略生态环境下,品牌联盟或品牌合作是市场竞争中常见的合作营销策略。品牌合作的条件之一就是目标市场一致,但由于合作双方的现有消费群体的关系以及品牌关系上有所不同,可以分为品牌互动、品牌拖带、品牌强化三种不同的模式。
1.品牌之间互动模式。品牌互动是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通过品牌合作,互相利用对方品牌资源,通过交换消费群体,扩大各自消费群体的一种策略。
2.品牌之间拖带模式。品牌拖带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其中一家为在市场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另一家为弱势品牌,由于有相同的目标市场,进行品牌合作,弱势品牌借助强势品牌来提高品牌影响力,强势品牌通过弱势品牌做出的利益让步强化现有消费群体的忠诚度的一种策略。
3.品牌之间的强化模式。品牌强化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品牌地位相当的企业为了扩大消费群体,提高现有消费群体的忠诚度和品牌美誉度,保持目前各自市场地位的一种品牌合作策略。
三、总结
在现代经济市场环境下,我国企业在选择品牌合作时不能盲目,需注意品牌合作具有两面性。要做到克服它的负面效应,发挥积极效应.最后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应慎重的选择合作伙伴,实现利益最大化。
2.消除合作.中的产生的隔阂,创新企业文化,形成核心价值观。
3.提高自身能力,争取独立面对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
4.赢得合作企业的信任,实现双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照翔.营销策略[J]经营天地,2006,(4)
[2]宁昌会.品牌联合的前置因素和溢出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6,(6)
[3]张勇,丁惠.中国质量与品牌[J]经营天地,2006,(8)
关键词:经济竞争;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2-0114-02
一、科技创新的背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企业的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关键也取决于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能力。可以说,谁在科技进步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把握住机遇,赢得主动,反之它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没有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把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而提出,充分证明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目前在我国有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性能差、成本高、效益低,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生产技术落后,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国民经济目前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使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显著提高,必须切实加速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通过科技创新,使产品性能提高、降低制造成本、功能增强,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
简单的说,科技创新就是指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拓生产新领域,开发高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占据新市场,取得新效益。任何一项科技成果的研究、一种新技术的应用,一种新产品的开发设计,都是从最基本研究开始,然后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这就是创新的过程。
二、科技创新的途径
那么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提高企业科技人员及全体员工在思想上对科技创新的认识
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发展,不但需要广大科技人员的研究和实践,而且还要解放思想,要有敢于冒险、敢于面对失败的决心。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新、追求创新的良好氛围,使企业科技人员能够进一步增强创新的勇气,能够充分调动企业科技工作者和干部群众的创新积极性,使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创新都能够得到尊重、认可和应用。要进一步激励大家拓宽眼界、增强胆识,积极主动地投入科技创新的实践中来。
(二)积极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企业科技队伍的综合水平和素质,为企业科技创新奠定基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谁拥有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高水平的发展优势。要做到引进人才有方法,培养人才有政策,使用人才有机制。科技人才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要不断培养科技人才学习科技及专业知识,这是企业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管理能力的需要,要结合企业科技创新的实际和研究课题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学习。加强与专业院校、同行业的学术交流与探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三)要加大科研资金和科研设备的投入,从物质上支持科技创新
企业要坚持科技兴企方针,舍得投入,敢于投入,加快建立科学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开展针对企业实际运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加大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力度。
(四)要掌握科学的科技创新方法,走科技创新的捷径,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
1.要更注重原始性创新,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并重。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单纯的引进技术而不创新,就会使只企业的命脉掌握在别人的手里,而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会陷入“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的怪圈;而单纯的进行自主创新,而不去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和新技术,则相当于闭门造车,即使有创新也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各国的技术壁垒和保护,每个企业都要树立开放意识、合作意识,及时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成果,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主导技术、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引进,广泛开展国际国内的技术合作。同时把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技术引进的重要目标,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完善和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进一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其次,坚持把以“高精尖”工程技术及产品为主,常规技术和产品为辅的并行开发策略进行科技创新,并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准则把企业相关技术及产品做大做精做强。
2.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大力实施专利战略,建立自主开发保护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应用的机制。
3.要建立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为基础的创新体系。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拓宽广度和深度,提高水平和档次。鼓励企业走出去,主动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技术研发中心,借助外力研究、开发和改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要创新思路、拓宽渠道,推进产学研联合向多样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五)建立和健全科技创新机制
要制定和建立与创新体系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以科技人才为科技创新的核心,以科技管理措施作为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实施科技成果考核奖励制度,以成果定奖励,以贡献论英雄。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把各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的利益与科研成果挂钩,做到奖罚并施。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步伐,加快企业经济的增长
无论是任何形式的科技创新,其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科研成果只有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转化成生产力。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迅速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这对科研成果的转化是至关重要的。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步伐,就必须建立科技项目推广组织,以市场为中心,推广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科技项目;要建立健全产品推广服务体系,搞好产品推广的全程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规模化方面发展;要不断更新科技信息系统,通过举行科技成果展示会、产品推介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来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大力宣传科技成果。
三、结语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很快,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现在,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5%。但近年来由于企业竞争的激烈,使许多企业面临较大的困难,其中主要的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们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多给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降低他们的融资成本和门槛,促进它们在未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困难的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融资途径不畅通从内源融资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不尽人意。一是中小企业分配中留利不足,自我积累意识差。二是自有资金来源有限,资金难以支持企业的快速发展。从外源融资来看,中小企业可以选择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公开融资和私募融资等三种渠道。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渠道方面并不畅通,银行一般对中小企业贷款十分慎重,条件较为苛刻。
(二)融资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1)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中“内部资金比率”普遍偏高,而且在外源性融资中,中小企业一般只能向银行申请贷款;(2)在以银行借款为主渠道的融资方面,借款的形式一般以抵押或担保贷款为主;3)在借款期限方面,中小企业一般只能借到短期贷款。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高成本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自身信用差,经营状况不佳,导致金融机构为了尽可能的降低风险,通常会增加许多提供贷款的附加条件,提高融资成本。
(二)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完善,中小企业寻求担保困难。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国家“抓大放小”的政策造成了中小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和竞争条件的不平等。
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和拓宽融资渠道一是中小企业要注重改善自身融资环境。中小企业必须加大自身信用制度的建设,规范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同时在融资时还要做到积极还债、适度负债、按需负债。
二是中小企业应拓宽融资渠道。要跳出单纯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误区,在充分发挥银行间接融资的同时,要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
1、建立中小企业行业协会或联盟。协会或联盟内的中小企业加强互助合作,这样,某些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则可以在协会或联盟内得到解决。
2、加大兼并与联营、合资的力度。中小企业应积极进行联营或合资,通过与实力雄厚的企业联营可以解决其自身的资金困难,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外方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
(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关金融体系一是要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应继续拓宽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创造公平的融资环境。鼓励银行丰富贷款品种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二是建立和健全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评级制度,以信用等级作为判断贷款信用可信度的标准。同时必须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三是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新市场,适当降低新市场中小企业发行上市的门槛。
四是建立对非国有中小企业的贷款制度。国有商业银行应对非公有企业一视同仁,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加大对非国有经济的投入力度。
(三)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政府对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实行减税、贴息、补贴等优惠政策。以调动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针对中小型企业量大面广,布局分散的特点,政府实行分类指导,鼓励优胜劣汰,采取适者生存的竞争性措施。对产品有销路,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创新能力强,效益好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优先扶持。
(四)针对中小企业不同时期的融资需求,制定不同的融资策略中小企业在各发展阶段应该选择不同的融资策略,防止企业因融资不慎导致财务状况恶化。
(1)创业期。可选择股权资金、创业基金以及抵押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
(2)成长期。企业可着手在资本市场上寻求资金的支持。此时企业的赢利能力很高,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会降低借贷的门槛。
(3)成熟期。要思考战略投资的问题。由于原有的业务已经发展成熟,而新业务还没有为企业贡献利润,此时企业的赢利能力已经大不如前,所以,此阶段的企业获取发展资源时,尽量使用自有资金。
(4)扩张期或衰退期。通过制度创新,运用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改革形式及新的管理方法。
合理地进行投资,并谨慎地进行资本运作,就能有效地规避风险,从而使中小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1.1 宏观环境
要取得经营上的成功,首先要赢在战略,战略分析更是离不开对宏观环境的把握,超前识别宏观环境中的大趋势,顺势而为,则容易取得成功,也容易取得大的成功。
美国次贷危机前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崛起,导致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不断膨胀。美国是能源原材料消费大国,对世界能源的需求庞大,欧亚等其他地区经济发展良好,需要充足的能源供应。特别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经济总量快速增大,连续几年增速超过10%,进入了工业化发展加速期,重工业成为发展的主力军,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巨大,不仅需要国内资源,甚至需要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配置。因此宁夏的宁东重化工能源基地正在建成亚洲最大的煤化工基地。
伴随着这种需求的膨胀,我们一度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需求的增长难以逆转,世界资源的低价时代已经结束,我们需要面对高价资源带来的高成本增长。但是随着美国的次贷危机、欧洲的债务危机,国内又出现了产能过剩。另外由于环境的承载力有限,新能源也不断发展。这些导致化石能源需求出现逆转,并快速下滑。
1.2 行业发展状况
地质行业90年代以来有过较长时期的低谷,国家任务大幅减少,全国地质行业发展停滞,设备普遍老化,人才培养出现断层,部分人才流失,技术管理水平发展缓慢。各地质队在困境中不断摸索着突围之路,在苦苦挣扎中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市场化运作方式逐步确立,为后来地质工作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像陕西煤田地质局的185队,实行灵活的管理方针,越到基层,实行越灵活的管理办法,甚至包括产权多元化措施,顺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单位个人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整个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
随着改革发展和对能源的需求,煤炭勘查走过了2003-2013年十年的辉煌,但随着产能过剩和经济下行,煤炭勘查市场又开始迅速下滑。为了适应新形势,地勘单位正在进行企事业单位分离的分类改革,以完善市场化机制,提高企业效率。
2 宁夏煤炭勘察工程公司竞争地位分析
2.1 辉煌的历史与现状
1956年,146煤田地质勘探队在宁夏石嘴山打下第一口钻井,这就是宁夏煤炭勘察工程公司的前身,发展至今已有52年。半个世纪以来,宁夏煤炭勘察工程公司为宁夏的煤炭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查明煤炭储量300多亿吨,预测资源量1000多亿吨。勘探面积9000多平方公里,勘探建设大小矿井50余个,是煤炭勘察的功勋单位。从贺兰山到毛乌素沙漠边缘,处处留下勘探队员的足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几经起伏,经过几代地质人的努力,创造了辉煌的成绩,积累了财富和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体制开始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状,变革已是势在必行。最近这些年依照国家的政策方向,宁夏煤炭勘察工程公司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营业绩大幅度提高。但在成绩的背后,也有不少问题,如资金回收率低,企业化改革还没到位,煤田勘探主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2 SWOT分析
2.2.1 优势(Strengths)
①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本局对宁夏本地煤炭资源情况可谓了若指掌,积累几十年的资料和经验使宁夏煤炭勘察工程公司对本地煤田勘查游刃有余。
②历史上长期与煤业集团同处一个单位,形成的与煤业集团的良好关系以及信誉对宁夏煤炭勘察工程公司取得业务有极大帮助。
③形成了功能部门齐全的勘探体系,包括测量、物探、钻探、化验、地质、制图各专业分工协作,团结高效。
④各专业部门拥有齐全的专业设备,可胜任各种勘查任务。
2.2.2 劣势(Weaknesses)
①历史上延续下来的等靠要思想仍有一定遗留。
②人力资源使用不充分,距离形成有效的吸引、激励、培养、使用人才机制尚有差距。
③制度改革有了长足进步,但还没有完全到位,活力不足。
④地质行业中煤田以外方面力量不足。
2.2.3 机会(Opportunities)
①宁夏是煤炭大省,具有一定的煤炭地质市场。
②信息技术等科技的发展为煤炭地质技术升级提供了机会。
③社会对环保的重视扩大了煤矿环境治理市场。
2.2.4 威胁(Threats)
①宁夏地域狭小,发展空间有限,进一步发展需主动出击,远距离作战。
②外部地质队伍如北遥集团抢占了一些宁夏市场。
③煤炭勘查市场的快速萎缩。
④本地非煤地质勘查队伍进入煤田地质市场。
SWOT分析表如表1。
3 总结
首先,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巩固地质技术服务市场,结合信息技术提高技术水平(SO)。其次,积极革新,提高竞争力(WO),择机拓展外部市场(ST)。
4 发展建议
4.1 科技战略
拥有先进的技术水平是竞争制胜的法宝,也是利润的源泉,特别对于宁夏煤炭勘察工程公司这样的科技企业,我们看到宁夏煤炭勘察工程公司与一些先进单位的差距,看到宁夏煤炭勘察工程公司的技术水平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优势产业和优势技术,像煤田勘探主业,甚至其中的某一种勘探手段上,拥有行业领先的水平,拥有叫得响的牌子,那就是进军市场的通行证。为此多花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
宁夏煤炭勘察工程公司已制定了相关鼓励技术创新的规章制度。尚需在落实和配套措施上加大力度。提供更优厚的奖励,吸引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技术创新。
4.2 市场战略
医疗行业主要包含三大产业: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医药。其中,美国医疗服务、医疗器械销售收入都已经超过医药销售收入。在不久的将来,医疗服务将成为全球最大、最盈利的服务产业之一。随着生物芯片、家用血液仪、医疗磁卡、社区医疗检测站等信息采集、记录手段的普及,未来的医疗服务产业将形成以数据库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在激活数字医疗服务市场方面,和政策也在发挥重要作用。例如,2004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了一个新规范,要求药品以及血液和血液制品等生物产品,必须在标签上采用条形码。布什政府还推出了建立全国医疗电子信息系统的计划。这些举措将带来数百亿美元的医疗信息服务支出。从远期看,我国政府推出的医疗机构信息化方案也将催生数千亿元的新市场。
为了抢占先机,IBM、思科、GE、西门子、飞利浦等国外都推出了进军医疗信息服务行业的投资计划。世界著名电器企业西门子甚至做出了把医疗产品和服务作为未来公司主业的重大决策。我国的华为、联想、浪潮、方正、紫光等国内企业也推出了数字医疗解决方案。方正甚至披露了大规模进军医疗行业的投资计划。
专利部署
一百年前,国外就已经出现商务专利。不过,纯粹的商务方法专利极为罕见,其专利性一直没有浮出水面。1998年,在“州街道银行诉签名集团案”中,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裁定,虽然涉案专利申请寻求保护纯粹的商务方法,但是美国专利与商标局不能把它排除到可专利的主题之外。由于美国是判例法国家,这个裁决完全改变了美国专利与商标局的专利审查规则,对美国信息服务行业的商务方法专利抢注活动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每年的商务方法专利申请有数万篇。美国信息服务产业非常发达,规模也很大。专利制度能够促进服务技术创新,避免大家相互抄袭商务模式、经营方法。这样,信息服务行业才能出现一些服务水平高、技术实力雄厚的行业巨头。
到2010年,我国信息服务从业人员将达到700~900万人。在这个行业,专利,尤其商务方法专利是规范竞争秩序的最好武器。我国已经有一大批信息服务企业在部署专利。例如,最近在纳斯达克市场风光无限的百度公司就是一家信息服务企业。目前,搜索竞价排名的收入已占百度公司总收入的80%左右。第02117998.0号专利申请是百度公司保护、独占这项业务的主要武器。它的保护范围适中,技术禀赋、撰写质量都很高,完全符合我国专利法及其专利法实施细则的各项规定。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部、复审委员会要从保护国家战略利益的角度重视这项专利申请。
在医疗信息服务方面,我国企业的技术实力、人才储备、市场腹地都不比国外企业差。但是,我国企业的专利部署意识太差,尚未就数字医疗解决方案、医疗服务提供方案等抢注任何专利。相反,国外企业在抢注各类医疗商务方法专利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就。
国外大企业的成就最突出。例如,IBM公司第200306107号美国专利申请公开了病人信息管理系统,第200414819号申请公开了健康护理活动中对病人生物检测数据的管理方法、系统和程序,第200507119号申请公开了病人看护方法分类优选的方法和系统,第200518266号申请公开了病人可控制的医疗记录读取方法、系统和装置。西门子及其关系企业在医疗行业公开的专利申请文件有数千篇。仅西门子医疗系统公司公开的申请就有1200多篇,其中相当一部分申请属于数字医疗方法申请。
国外中小企业的专利部署成就也很突出。例如,美国华盛顿的心脏智能公司公开了28项美国专利申请,其中6项已经授权,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公开了14项专利申请。这些全部属于商务方法专利申请,大部分属于纯粹的商务方法专利申请。目前,该公司已经就自动采集和分析心脏信息的系统、远程病人看护系统等抢注了多国专利。美国加州的健康英雄公司公开了76项专利申请。其中,8项属于合作申请,68项属于单独申请。这些申请大部分属于医疗商务方法专利申请。从技术领域看,G06F17/60分类号下有18篇申请;其余分类号下最多有6篇申请,大部分为3篇以下申请。值得注意的是,它的PCT申请有19篇。WO0006024号文献保护针对心理病人的微处理器程式化诊断设备和方法。WO0011578号文献保护健康管理处理控制系统。WO0015103号文献保护用于健康自动管理的多病人监护系统。WO0017799号文献保护模式化和可记录的人体动态风险评估方法。WO0017800号文献保护用行为和激励来降低被保险病人保险风险的远程机系统和方法。WO0225551号文献保护用生物检测方法辅助多用户健康监视的远程计算机系统和方法。该公司的美国授权专利有43篇,例如,第5822715号专利保护糖尿病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和方法。它的欧洲授权专利有3篇,在德国、加拿大、新西兰也有少量专利申请。
,几乎各个医疗服务领域都已经出现专利申请。有些专利技术的市场前景非常看好。例如,巴拿马的真点公司就无线健康监视系统抢注了专利。有些公司和个人就邮件辅助的病人服药选择和专家咨询系统、自动语音式医疗咨询与救助系统、远程互动式病人视频监护和咨询系统等抢注了专利。这些技术的前景也非常乐观。
关键词:产业;国际分工;区域集聚
0前言
目前,产业分工向纵深发展,从传统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为主的产业间分工
转向目前以水平型为主的产业内分工,分工越来越细。如何提升产业结构,确保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许多学者已经作了深入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区域聚集会加强。但是,对于二者为什么会加强的背后经济学解释,相关研究还没有。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试图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二者同时加强背后的经济学解释。
1产业国际化分工特点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际产业分工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特点:首先,产业分工的层次进一步细化,由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转向产品内分工。早期国际分工的典型特征是产业间分工,即发达国家搞工业,发展中国家以传统农业为主。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制衣、轻工等产业部门)由发达国家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逐步从农业国与工业国的产业间分工,转向出于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而产生的产业内分工。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兴起以及世界各国的开放浪潮,为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条件。其次,产业分工的内涵进一步深化,由贸易分工、生产分工转为要素分工和价值链分工。20世纪中叶前,国际分工主要通过国际贸易进行,各国按照各自的自然禀赋生产产品,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获取国际竞争力。二次大战后,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分工出现了贸易、生产、投资一体化的趋势,一些在发达国家缺乏生产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被大规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具有明显的生产性分工特征。这使得发达国家不再局限于将劳动密集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IT等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也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近年来,部分设计也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第三,产业分工的形式进一步多样化,外包生产模式正在成为全球产业分工的潮流。外包又称为合同制造,以前产品从研发、设计、生产、供应、销售都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现在产业细分使价值链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企业逐渐把一些不是自己强项或成本较高的业务外包出去,走委托制造(0EM)甚至委托设计(ODM)之路。如美国Nike公司几乎不做任何制造,而是将运动鞋的生产转移到低成本的亚洲地区合同制造商,然后将产品贴上自己的商标。它只对产品的开发、设计、市场和品牌加以控制,却获得产品80%以上的利润。
2产业区域聚集的特点
21世纪,知识和技术的创造、传播和共享方式剧烈变革,使得企业区域交流能力骤增,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其价值活动,形成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与此同时,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又极大的突出了地方企业集聚的重要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决策者共同认识到,在全球经济激烈竞争中,需要增强国家竞争优势国际竞争压力促使各国政府在产业组织和区域管理中采取有效行动,发展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在主要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区域集聚发展,是提升其竞争力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战略选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面临着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技术、资金、规模和品牌上的优势,单打独斗难以取胜,采取区域集聚的方式,以群体的竞争力,联手走向全球市场。一般情况下,某个企业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处于领先水平,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它们必须在许多方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信任、相互联合而又相对独立,在既联合又竞争中求得生存。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中小企业可以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互动和合作,以克服其内部规模经济的劣势,从而能够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
3二者同时加强的经济学解释
产业的国际分工为什么会不断加强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经济学解释:
3.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通过国际贸易分享分工带来的利益。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专业化分工发展到零部件和工艺专业化阶段,不同的企业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选择生产链的一个环节进行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知识积累,从而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分工地位。同时,由于所生产的产品互补性很强,联系极其紧密,需要相互不断的交流,这就需要企业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因此,随着产业的国际分工得到加强,产业的区域集聚也得到了加强。
企业集群可以在集群内高效率地获取专业性雇员和专门化供给,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竞争基础。由于企业集群内储备着许多有经验的雇员降低了企业招聘的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企业集群能为高度专业化的技术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劳动力市场,它不仅使厂商较少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且降低了雇员进行工作迁移的风险。另外,在很多行业中,产品和服务生产以及新
产品的开发都需要专门的设备和配套服务,而大多数单个企业不可能提供足够大的服务需求市场来维持众多的供应商的生存,也无法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
3.2弹性生产理论
传统认为,企业为了追求规模经济,进行大规模生产。但是,随着需求个性化的发展,为了满足不同的消费者,企业必须对自己的市场群体进行细分、定位,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自身客户市场的需求。这使得企业间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分工趋于深化。同时,个性化的发展使得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企业常常需要面临突变的市场需求,为了降低风险,需要其他企业的合作。这时,产业的区域集聚能够有效的抵御这种风险,降低所有参与企业的风险。
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形成足以诱使消费者购买的特殊性,使消费者认同该产品并区别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企业通过产品差异化进行弹性生产,有利于树立起一些在全产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商品,从而满足顾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得到高额回报。集群内部的产业环境,使集群内的企业更能适应市场环境及其变化,利用产品差异化,与市场占有率之间的交互反馈机制,形成市场势力。一方面,已经形成产品差别化的企业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可以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具有较大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规模经济实力,通过研究开发、购买专利、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进一步扩大产品差异化,形成市场占有率和产品差异化之间的良性循环。
3.3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本地的产业集聚带来企业的集群,而企业的集群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促进企业之间的分工和生产灵活性。
本地的企业相互靠近,可以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和保障这种关系的社会制度安排,从而积累社会资本,降低交易费用,地方特色产业本身能形成区域在这一产业方面特有的声誉,吸引新的生产者和客户过来。
产业集群作为地区经济的增长极,其自身的规模扩张优势远优于单个企业,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规模,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1)新企业的扩张。由于集群区域内企业的赢利示范效应,会不断吸引新的投资进入;(2)产业链的扩张。随着企业集群规模的扩张,更多资金和生产要素进入产业集聚区,大量配套企业和服务性企业也相伴产生,集群区域内的企业就会出现全方位的高速扩张,不断拓展产业链,产业规模成倍增长,迅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3)产业整体合力的扩张。企业集聚虽然加强了企业竞争的压力,但也加强了企业间的合作。在企业集群内部,由于各自追求的细分市场并不完全相同,企业之间更多的是相互合作,容易形成产业的整体合力,企业群的外部效应也随之放大。
由于学习及竞争效应的存在,企业集群大大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1)有效的竞争压力。企业集聚既加剧了竞争,同时也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2)强烈的技术吸纳能力。由于地理接近、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快,市场上任何一个具有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重大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几乎都会同步吸纳消化这种创新成果,通过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3)健全的服务体系。随着集群区域的发展壮大,除了生产企业集聚外,也汇聚了大量的服务企业以及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机构,如学校、管理咨询机构等。这些机构加强了技术的研发、交流和扩散,对区域内企业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王辑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陈秀山等.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王秉安.区域竞争力研究述评[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5]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6]左集宏等.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05,(16).
[7]张秀萍等.泛珠三角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问题探析[J].南方经济,2005,(12).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企业集群 技术创新 创新优势 策略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是各国政府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特别是美国硅谷大量高新技术小公司的成功实践以及由此带来的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更是引起了人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强烈兴趣。也因“硅谷”成功企业集群的示范效应,企业集群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理论界提出企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动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就具有天然的、不可替代的技术创新优势,从而可以带动整个企业集群的自主创新,以此成为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而且还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力量。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概念及特征
1、概念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高新技术及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转化和销售经营为主体业务的中小企业,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具体界定,各个国家有很大区别。1999年5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出明确界定:一是企业已在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登记注册,具备企业法人资格,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职工人数原则上不超过500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二是企业应当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企业负责人应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思、较高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低于销售额的3%,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应占职工总数的10%以上。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概括为:由有科技人员领办或创办,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活动的企业。
2、特征
(1)从事的行业及领域的特殊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以高新技术及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己任。其技术领域主要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环保技术等。例如,中关村科技型企业产业结构的比重为:电子信息占63.3%;光机电一体化占12%;新材料、新能源及环境科学占10.6%;新药物、生命科学及生物工程占10.7%;其他3.4%。
(2)从业人员的特殊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由科技人员自主创办或领办,并以科技人员为主体实行运作的。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超过30%,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地区,科技人员超过50%。据对北京1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统计,从业人员21万人,其中科技人员13万,占61.5%。
(3)规模一般趋向小型化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少则几人或几十人就可以经营运作,但大多数在100人左右,规模较大的也在500人以下,这也使科技兴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4)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规模经济和资金雄厚的优势,较弱的自身实力和激烈竞争的市场决定了它们必须不断通过各种方式经行创新,并及时将这些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事实证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机制和创新效率方面有着其他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已成为我国科研成果转换和科技创新实现的主要载体。
(5)特有的机制特征
在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运行机制体系:创造物质财富、讲求精神文明的动力机制;坚持自主开发、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创新机制;政企分开、独立自主的决策机制;技工贸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同效益效率挂钩、按贡献大小分配的分配制度;自我积累、自我约束的行为机制;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等。
二、企业集群理论发展概述及其积极作用
最初的产业集群经济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以分工的角度给中小企业集群下的定义,即中小企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形成的群体。马歇尔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对中小企业集群问题进行了探讨,他通过对英国一些传统工业的企业集群现象的考察,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企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得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这一理论。区域经济学家韦伯把集聚因素引入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他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同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在高级集聚阶段,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形成的地方工业化就是企业集群。威廉姆森从生产组织形式的角度给中小企业集群做了如下定义:中小企业集群是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中小企业集合起来的组织,这种组织机构是介于纯市场和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比市场稳定,比科层组织灵活。以波特为代表的战略管理学派对企业集群的研究和应用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对企业集群做了以下定义:即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按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是产业发达国家的核心特征。它不仅包括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而且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以及一些辅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当然也包括政府及相关联机构提供的一些基础性设施。
我国企业集群的实践先于理论探讨。到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包括江浙、福建和广东)出现了大量的中小企业集群。针对这些企业集群现象,国内经济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分别从区域经济发展、非正式制度、制度变迁、企业和企业家网络、企业创新、历史传统以及政府政策等视角切入,较为深入地进行了企业集群生成、发展和演变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其中,仇保兴对中小企业集群给出了较为全面和具体的定义:由一群彼此独立但相互之间又存在着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这么一种特定关系的中小企业组成;这些中小企业在地域上的结合可以有效地获取外部资源、销售产品和劳务、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尽快积累,同时为了谋求企业间的关系能长期维持而及时解决成员间的不一致和环境的不确定性而相互适应;集群中存在企业间的互补与竞争关系;中小企业间以“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来维持集群的运行,并使其在面对外来竞争者时,拥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集群化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特征,集群化对中小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一,众多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区域使得企业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企业集群内单个企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资源极为有限,难于取得技术突破,即使有所进展也往往在开拓市场方面受到自身能力和资源的限制。但从集群整体看,各个企业拥有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通过创新网络形成专业分工,无异于将其他企业的技术专长嫁接到自己的核心能力上,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专长。
第二,聚集可以产生广泛的市场化,批量购买和销售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集群内各个企业基于相同的产业结合一起,促使他们以整个集群为单位对原材料供应商形成影响,同时也可以集中开发市场。
第三,信息的溢出可以聚集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单个的分散的企业,特别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知识在该地区的溢出。在集群中,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和其他配套的相关企业相互靠近,很容易获得有关上游供应商、同行竞争对手、下游客户的相关信息,可以更好的洞察市场需求、产业发展趋势、新市场开拓情况以及技术演变和革新的信息等。
第四,集群内企业间合作竞争的协同性提高了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企业集群强化了企业间的关联性,关联性的强化会产生二重放大效应,一方面会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也增强企业间的合作,使同行业之间形成是对手又是朋友的局面。
三、集聚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分析
近年来,在中小企业集群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很快,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上呈现处独特的优势,为中小企业集群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独特的推动作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征具体表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依靠相对规模小、专业化程度高和组织结构简单使研发及自主创新产品或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强的竞争力,以及它涉足的技术领域很广从而体现了创新的广泛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较快适应市场及用户需求变化,以较高的效率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并提品或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及自主创新往往更多地采取合作和模仿模式,具有较大的外生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十分重视研发及自主创新活动,以增强其竞争优势,本身既是研发及自主创新成果的创造者,又是需求者。那么,相对于单个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通常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有利于形成区域创新网络。依靠单一企业难以形成强大的创新力量,而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中聚集着若干高技术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各种组织。这些组织彼此间相互依赖、相互合作、互通有无、同舟共济,就形成了一个跨组织合作创新网络。如硅谷的成功就是依赖于群内各种组织就技术创新活动展开相互学习与合作而形成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区域技术创新网络。
第二,容易获得创新资源。如果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较快地获得创新资源,就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创新资源包括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聚集了大量相互补充的各种人才,企业很容易就近找到所需人才,而不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群内企业间建立了长期信任和合作的关系,这种氛围也有利于企业间筹措资金。而且人员之间、组织之间的广泛经常的接触还有利于企业获得有关产品市场、销售渠道、技术活动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组织之间相互协作、共享成果。集群经济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通常不是由某一企业单打独斗来完成的,而是依靠多方参与、群体攻关、资源整合完成的。这不仅包括集群内的企业,也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等非生产部门和单位。集群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集群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需要,创新成果受益于参与的各方,因而具有多赢共享性。因此,集群成员的利益趋于一致,使集群区的企业和各种非企业组织产生一种社区共荣意识。
第四,群内组织之间的竞合相携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激烈的竞争面前,能否取得优势,避免淘汰出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否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竞争能够产生创新的动力,合作同样是创新不可缺少的因素,合作能力越强,创新的机会也就越多,创新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四、集聚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策略
1、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和扶持,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税收、金融等政策或法律,构造一个有效的持久的创新激励环境,矫正市场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缺陷,使创新者能更公平地享有创新收益;选择一些机制灵活、产品附加值高、有发展后劲的企业重点扶持,促使其成为有较强创新实力的企业。
2、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相结合机制
美国硅谷信息产业集群就是以斯坦福大学为创新源,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斯坦福大学在技术人才上的支持,从而使硅谷成为美国经济最活跃、创新最积极的地区。为此,我国政府应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以各种形式直接参与集群创新活动,鼓励大学教师、研究生到公司兼职,有名的教授兼任公司顾问或者董事会成员,鼓励这些人才积极创业并予以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和优惠。
3、完善集群内服务体系
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创业服务中心和教育培训体系。这些服务机构为群内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服务体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性。
4、完善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使那些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经济附加值高且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企业,可以以较低的筹资成本获取创新资金。在融资渠道上,还应积极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形式,如提供融资租赁、放宽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条件促使其上市以及降低债券发行额度使一些优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发行企业债券。
5、加强集群内部与外部的联系
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不仅需要群内企业间就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发展进行相互沟通、交流和联系,而且还需要与集群外部的组织或群体加强联系,从而吸收外部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如果集群只在内部相互联系,由于这种经常的交往和合作,就会形成企业间的强联系,而这种强联系会形成“技术锁定”,阻碍技术创新,排斥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和开发。
【参考文献】
[1] 邵继勇:中小企业集群与经济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7.
[2] 李亦亮:企业集群发展的框架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 陈雪梅: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 惠宁: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其新发展[J].管理世界,2005(11).
[5] 朱杏珍:论市场型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建[J].商业时代,2007(25).
[6] 习名: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优势及实现机制[J].科技创新与导报,2007(32).
一、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生产经营工作上水平。生产经营工作是我公司的中心工作,其他各项工作必须以此为核心,充分发挥促进和保障作用。在生产经营工作中,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客观认识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市场地位,增强危机意识,放下架子,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从质量、周期和服务上保证客户满意。为此要继续贯彻全员经营的思想,用有序的生产组织保证生产经营,用技术创新带动生产经营,用优质的服务促进生产经营。全面提高经营工作水平。
市场信息是开展经营工作的宝贵资源,因此,职能部门要做好经营信息的管理,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建立经营信息中心,对经营信息统一管理,完善经营信息网络,做好信息收集和评估,解决信息共享问题,充分挖掘每条信息的价值,为经营活动提供指导帮助。还要与有关部门共同配合,加强对全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统一协调指挥,发挥出全公司整体经营的优势。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业务人员的管理,通过制度约束和职业道德教育,规范经营行为,通过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生产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努力扩大市场份额。××××专业应在巩固现有市场基础上,继续保持和扩大市场影响力,积极参与标志性建筑的××××竞标,积极开拓新市场、开辟新业务,要通过原位测试手段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成果的技术含量。测量专业要继续加强基础测绘,不断提高服务保障能力,为政府部门做好服务,同时还要积极开辟日照观测等新的业务领域,并加紧星际公司的运作,尽快形成规模。管线探测业务要做大做强,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组织能力,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基桩检测业务要在保持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测试新技术,做好服务,并与重要客户和有关政府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为今后的市场放开做好准备。岩土施工专业首先要做好生产组织管理,抓好项目成本管理,提高盈利水平,这也是我们明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做到抓大放小,努力承揽规模大利润高的公建和工业项目。岩土设计要在深基坑支护项目上寻求新的突破。
为了抓住滨海新区加快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筹建滨海分公司,加大市场开发力度,不断扩大在滨海新区的市场占有率,并逐步站稳脚跟,开创生产经营工作新局面。
二、提高基础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改进我们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形成严密高效、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执行力,切实保证各项决策和制度落实到位,特别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⒈提高经济管理水平。首先是抓好成本控制,特别是要完善单项工程核算,通过调整核算方式和核算体系,逐步向全成本核算过渡,真实反映项目盈利情况,从而增强经济管理对生产实际的指导作用。二是要加强财务工作的计划性,搞好资金的统筹管理,既要认真执行计划,严格财务审批制度,又要简化管理手续,提高办事效率,适应市场环境需要。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为基层生产单位做好服务。三是加强财务经济分析,经济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也是所有生产单位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单位的领导要注意培养经济头脑,要用经济头脑部署本部门工作,并且对本部门的财务状况进行定期分析,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四是加强合同和施工方案评审,对合同报价、质量标准、工期要求等关键要素进行科学的评价,降低经济风险,扩大利润空间。
⒉做好生产组织管理。合理安排人员设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资源,提高效率,扩大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保证工程周期,维护我公司信誉。对施工和劳务型单位,要把现场施工管理作为一个重点,总结和推广设备承包和项目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降低成本消耗,保证施工质量。并且不断完善相关的配套机制和政策,加强宏观控制,不能以包代管。另外,作为我局安全工作的重点单位,安全生产始终是一向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有关部门要做好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消除不安全隐患,杜绝重大事故,保证职工和企业的生命财产安全。
⒊质量管理要常抓不懈。强化质量管理责任,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责任到岗,落实到位。优秀的产品质量是我们在市场竞争中的一个主要优势,今后我们必须要把这个优势保持下去。在教育上,必须坚持强化全公司职工的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避免出现疲惫厌倦情绪。在管理上,要把贯标工作与实际生产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既要加强成果检查,也要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规范操作程序,确保产品合格率,优级品率达到以上。
⒋严格办事程序,狠抓制度落实。在完成制度修编工作的基础上,抓好制度落实。特别是职能科室要围绕公司里的制度要求,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使管理工作进一步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一方面可减少工作随意性,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充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另一方面有利于分工协作,明确职责,提高办事效率,同时也便于监督考核,推动工作。综合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督办工作,保证班子的各项决策执行到位。
除上述工作以外,要继续完善设备物资管理,加强设备使用的跟踪管理和新型设备调研工作,为加强成本控制和设备购置提供可靠的资料。还要做好成果资料的归档管理,并加强技术档案的开发利用,利用我公司多年来掌握的资料,总结提炼出我公司自己的经验理论,提高我公司的技术实力。
三、坚持科技兴公司方针,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积极探索和改革科研管理模式,妥善处理经营生产和科研工作的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公司的技术创新体系,专职研究和兼职开发相结合,自主创新与联合开发相结合,加强和科研公司所、大专公司校的联系。鼓励技术人员大胆创新,跟踪行业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引进新工艺,开展新业务,及时把新技术、新工艺转化为生产力,为我公司的发展积攒后劲。对那些在技术创新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同志,要大力表彰奖励。通过加强科研立项工作,确定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符合我公司实际的科研课题。××××专业要加大多种原位测试手段的推广应用,不断丰富××××技术手段,还要做好地震灾害评价等新业务的技术准备工作。岩土设计和岩土施工专业要通过新桩型、新工艺的引进开发,抓住滨海新区建设的时机,着力开发或引进软土处理新技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测绘专业要加大数字化技术的投入,依托星际公司,着力研究开发地理信息系统,城市管网信息系统,工程地质信息系统和地下水资源信息系统,力争在市政府推行数字化城市战略的进程中占据有利位置。工程测试专业要加强物探技术的应用研究,对新引进的设备加紧开发利用,发挥现有设备潜能。
技术主管部门和专业总工要注意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丰富思路,开阔视野,随时掌握行业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技术规范的编制,加强城市地质科技领域开发,不断提高行业地位。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职工素质。随着市场经济和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竞争逐步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职工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明年我们重点要从两级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技术人才培养这几方面入手,加强整体队伍建设。
在两级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要继续抓好作风建设,使各级班子和干部加强责任心,增强紧迫感,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不断创新的意识,履行管理职责,坚持深入基层,注重调查研究,提高决策水平。二是要加强干部考核工作,完善考核机制,突出业绩考核,加大量化考核和平时考核力度。三是加强干部培训,通过专题研讨、读书交流等形式,加强业务知识、管理理论和政策法规的学习,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以及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规范培训管理。根据技术发展的需要,认真制定培训计划,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重点做好注册工程师考试的培训。通过实施人才工程,发掘和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对那些工作表现出色,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同志进行重点培养。通过扩大内外技术交流,掌握技术发展前沿动态。通过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技术人员自觉钻研业务。还要通过开展科技论文评比、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尖子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并在全公司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学术氛围,为今后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谋求发展。面对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我们认识到传统的理念和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只有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发展。因此,我们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首先是搞好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逐步推行新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用人上采用双轨制模式,对于我们需要的人才,签订劳动合同,不再调入人事关系,改变以往只能进不能出的现象,真正做到“不求人才为我所有,但求人才为我所用”,既减小了企业负担,也扩大了我们选人用人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扩大了选材范围。我们还要逐步推行岗位管理模式,通过签订内部聘用合同,明确岗位职责、标准要求和相应的待遇,对于符合岗位要求的,不论年龄不论资历,择优聘用,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内部环境。对技术人员实行评聘分开,强调业绩和表现,改变以往论资排辈、“干好干坏都一样,干和不干都一样”等不合理现象,进一步完善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真正调动职工积极性。
在专业发展上,我们计划对工程监理和建筑设计实行委托管理,借助外部人才和灵活的管理机制,带动专业发展,增强全公司的综合实力。在岩土施工专业继续推行设备管理责任制和项目管理责任制,并逐步健全和完善配套的管理机制,尽快扭转岩土施工专业目前效益较差的不利局面。
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三流企业做项目,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首先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对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弘扬表彰,对错误典型进行批评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全公司范围内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通过总结我们过去成功的经验,提炼出符合自身特点,适应发展需要,为广大职工认可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价值观。使全体职工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达成和谐统一,打造优秀的天勘文化。
除了加强宣传和引导以外,还要激发职工主动参与管理的主动性,要在完善二级民主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职工参政议政的的积极性,激发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增强团队凝聚力。
本文作者:翁重、丁玉苗、杨金纯、董奎勇、胡发祥 单位: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共性技术研发项目的选择始终以产业为导向,项目的选择建立在对行业和企业实际情况深度了解的基础上,不单纯由政府主观倡导,而是请行业专家和学术界的专家共同遴选,确保技术发展方向符合产业需求。而且根据技术的创新性和发展潜力,投入不同程度的支持。对于新兴产业,投入更多的资源和人才,鼓励企业和学术界进入更具有前瞻性的、更具有广泛性的领域中进行研究。我国目前的发展方向和发达国家的目标一致,但在实际实施中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在纺织行业更是如此;一些科技项目设置的完成周期过短,导致科研机构为了申请项目资金,宁愿选择“短、平、快”的项目进行开发,而缺乏在共性技术上的深度投入。
国内外共性技术研究最首要的区别就是主体不同。研发主体应具备相应的能力条件:能够保证共性技术研发力量的需要;能够承担共性技术研发的风险;能够保证共性技术研发合作的需要;能够保证研发成果的推广。国外纺织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和高校研究所,只有在整个产业的企业科研能力大多不高的早期发展阶段,才会由政府主导产业的大多数共性技术研究。国外纺织领域共性技术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科研院校,院校在技术完成后再出售给相关企业,也有协会或企业主动同院校展开合作,这样院校专心于技术研究,不必担心专业化转移,企业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得技术,发挥自有优势进行商业化。目前我国纺织企业的整体科研能力并不突出,产学研研发平台目前尚处探索实践阶段,产业成果并不十分显著,整个行业存在着研发实力薄弱或角度片面等问题,所以行业内共性技术的研发不存在十分清晰的研发主体。在企业的角度,由于共性技术消耗的资金太大个体企业难以承受,单个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时会刻意回避共性技术;在科研院校的角度,也有部分科研院校由于资金问题转而向企业提供技术配套服务来获得更多的资金,并没有专注于科研,因此我国纺织行业共性技术基本处于少数机构研究并且产业转化能力较弱的阶段。国内行业共性技术开发时,忌盲目相信大企业,或者盲目扶植中小企业,而要以项目的目标为主,选择最合适的企业结合科研院校作为研发主体。
发达国家的共性技术研发机制存在两大优势,其一是管理组织结构非常明晰,其二是监督和评估机制严格而健全。例如德国弗劳恩霍夫学会所采用的现代公司式运作,最高权力机关为会员大会,相当于公司的股东大会;最高决策机构为理事会,相当于公司的董事会;执行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相当于公司的管理层;最高咨询机构为学术委员会,相当于现代公司的监事会。学会虽然是非盈利机构,但蕴含着现代企业的运作理念。学会每5年对各个研究所进行一次综合评估,主要指标包括既定战略规划的完成情况、重点课题的实施进度、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结构、科研设施的装备水平与利用率、经费总额中“竞争性资金”的比例、“竞争性资金”中企业研发合同的比例、申请和取得专利的数量、客户分布结构与服务满意度、技术成果转让的数量和收益、经费支出的范围和科研辅助系统的服务质量等。评估结果统一向社会公布,成为其今后确定事业发展规划、制定资源分配方案、改聘研究所所长人选和确定员工薪酬水平的主要依据。国外纺织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机构的组成形式主要包括行业协会、科研院校和机构、学术团体和产学研合作研究组织,其中行业协会和学术团体的组成形式与我国差别较大。以日本纺织协会为例,该机构主要由日本纺织界领军大企业组成,协会会长由各大企业法人轮流担任,没有政府人员在协会任职,协会中设置监事以监督审查财务的运行,财政收入以会费收入和有偿服务为主,国家给予一定的优惠税率。这样的组织形式决定了日本纺织协会没有经济实体,也没有进行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由于整个协会由纺织企业所组成,所以协会运营的主要目的是为会员企业服务,协调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联系,通过收集行业情报,制定行业技术发展规划,并成立相关技术委员会,挑选组织各相关方成立共性技术研究组织来促进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相同模式的还有美国国际棉花协会,由棉花行业相关的厂商的会员代表组成,协会会员包括从事棉花行业的棉农、企业和组织,再从棉花行业各个领域中选举出若干人选成立董事会,来负责协会的运行和会员服务等工作。我国纺织行业的协会由于历史等原因,在人员组成上并非由各个相关企业的代表组成,很多服务和政策难以得到企业的支持和执行,也压缩了部分协会的生存空间。国外许多产业中均存在着形形的学术团体,主要由相关学院和科研机构组成,下设不同研究方向的学术委员会,从事各行业基础共性技术的研究,例如美国的ASTM专注于纺织材料性能检测标准、AATCC专注于染色和化学处理纺织品的标准。相形之下,我国纺织行业多元化平台建设和运行机制尚未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的科技服务平台运营企业缺乏,同时一定程度上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各自为政的状况,信息不畅,难以共享,一些项目的中后期评估评审流于形式。而由学术团体进行共性技术研究在我国目前并不多见。
先进国家的共性技术研发项目能够加强企业、国内学术界及产业界之间的联系。纺织产业的主要力量是企业的科研团队,院校作为辅助力量。产业界更注重人才的科研与产业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所以人才的培养集中在企业和学术团队中,能够较多地接触产业现状并结合实际进行研发,使企业的科研团队实力不断加强。同时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具备较大的自和开放性,重视人员的研究潜力,积极推进具有不同技术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研究者间的协调合作,有助于激发丰富的创意。研发机构的对外交流合作也比较频繁,可聘请国外研究机构及产业界优秀人才担任研究单位主管及研究员。目前我国院校能够组成科研团队进行学术和共性技术研究的学生所占比例太小,大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并没有得到运用实际知识解决产业问题的机会和训练。院校年轻科技人员和学生在共性技术研发中能发挥出什么样的作用,不仅是建立在行业共性技术平台构建的基础上,更是建立在我国高校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借鉴这方面的先进经验有助于我国工科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高校的教育目标设置的调整。
先进国家和地区纺织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体系与我国相较,最大的优势是其成熟的商业化运作,保证共性技术成果能够在行业之中有效运用、充分发挥作用。发达国家的行业共性技术机构往往善于全方位、多角度地推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官产学合作部门之间的配合具有高度的柔性化,不是通过单纯的技术扩散机构进行技术的推广与扩散,而是将扩散的潜能埋在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多个环节中。其研发团队的来源广泛(来自高校、企业、研究院所,而且还有相当比例的海外研究者)且在项目研究中高度融合,可以通过密集的人才交流对技术进行潜移默化的推广,如日本的AIST;或者通过鼓励研究人员走入企业和自己创办企业,达到技术的推广,如德国弗劳恩霍夫学会;更有机构专门负责研究成果的技术授权业务,使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更为顺畅;或创业孵化部门,营造种种有利环境,促进新创企业发育成长,以新创企业带动行业的发展,有利于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因此共性技术成果转化并不存在太多障碍。其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扩散机构以各种形式对研究进行资助和组织,技术扩散可通过多个渠道实现:高校或学术团队研究完成,直接将技术出售给企业,由企业进行成果转化;行业协会或多个企业制定行业需重点攻克的共性技术,组织企业院校或者其他行业研究团队共同针对研究,研究成果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采取委托高校、与高校展开联合研究或联合多家有共同需求的企业组成研究团体。通过多年研发模式的探索,国外纺织产业在共性技术供给方面已形成了有效的机制,调动了国家、地方、行业和企业等诸多方面共同完善共性技术的运作模式,达到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共同推动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和扩散,使共性技术在社会中充分发挥效能。我国纺织行业官产学研共性技术平台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在科研实力、资金支持、团队管理等诸多方面有待改进。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对海外研究者的吸引力较弱,整体科研成果水平不高,产业转化能力弱,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国外同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的高度商业化运作。虽然也具有官产学研的合作性质,但技术研发大多集中于国家科研院所及高校,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和市场脱节。在具体的项目运行中,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的研究团队之间的融合不够。创业孵化机构的作用不明显,在创新母体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二者之间还需要一个媒介。发达国家的产学合作推进、新兴产业诞生、中小企业支持及区域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都可为提高我国研究机构技术转移效率,促进产业发展作为参考。
先进国家和地区对共性技术的扶持主要体现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初期,政府引导和扶持科研院所机构建立;产业共性技术成熟和扩散阶段,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共性技术快速产业化及扩散。美国和日本政府均通过政府采购以及相关政策补助推动各产业积极采用先进的共性技术,欧洲更采用统一标识来突出采用了先进共性技术的产品来鼓励消费者购买。我国政府对共性技术的扶持方式主要为提出共性技术的攻关项目交付给研究机构,或树立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先进典型,并对此二者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在共性技术的后期产业化应用以及扩散阶段的支持作用,政策的力度和覆盖面尚有不足。我国纺织行业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技术服务的平台运营企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外服务功能与能力的要求相比,缺口较大。虽然依托某些纺织产业集群,当地政府建立了纺织技术服务平台,但还没有完全涵盖创新链和产业链,并且平台职能定位不清,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在实践中出现了共性技术研发中心过早地转型为技术服务机构或行业商会,或是定位于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有偿服务的现象,这与当地政府对共性技术研发中心的职能定位认识不清、对技术创新与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只有不断将行业领先技术共性化并服务于众多企业,才能为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
先进国家的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代表机构专职负责为产业界发展技术和工艺,推进技术创新、实现工艺现代化,促进新技术和新产品加速产业化的研究机构,不仅激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力,而且间接向大企业施压迫使其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研发,激活整个产业。我国逐步推进的科研院所改制在调动院所的积极性、激发院所创新力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科研院所进入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后,面临生存和盈利压力,通常会更倾向于进行一些当下市场急需的、容易产生效益的短期项目的研发。为解决共性技术研发在市场竞争和基础科学研究“兼容”的问题,积极推动研究院和企业所承担起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的功能,推进技术服务公共平台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政府的引导,如在国家层面或者省市级政府层面,重点建设少数由政府主导资助的行业技术研究部门,承担起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的职能,避免共性技术市场和组织的双重失灵。
先进国家的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灵活有序的运作方式,具备了我国纺织研究机构所不具备的高度柔性化。我国纺织行业研究机构因为学科单一,通常规模小、人员流动性差,在研究科室设置、人力资源配置及财务管理方面缺乏自。应在人员交流方面更加开放,更大程度地推进研究系统的国际化和网络化。国家要求行业共性技术研究机构自负盈亏也影响其选择项目目标的设定,导致研究机构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或背负沉重负担,这也是我国院所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NIST从学术和经济两个层面对研发实验室和资助项目进行评价为例,其学术评估主要包括项目的技术价值、实施的有效性以及满足客户需求的程度、质量和有效性等指标。这种评估方法一方面有利于保持研究机构在学术和技术创新上的领先性,另一方面则更加注重这些学术和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价值,从项目设立的初期就对市场前景有明确的判断,在培育和产生科技成果的同时,创造新市场和新需求。
我国纺织行业的研究机构也在致力于成为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具有行业背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行业内还有不少正在建设的公共服务技术平台等。在对这些机构进行评估时,其设立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科技成果为市场所接受,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此双重评估机制相当有借鉴价值。具有良好作用的评估办法可以形成严格而全面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一方面维护了共性技术研发的原则性,一方面兼顾了共性技术推广应用的明确性。
【关键字】计算机软件发展趋势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和计算机技术大量地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之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下面我们分别从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三个方面对其发展趋势予以综述。
一、操作系统发展趋势
网络化操作系统研究与开发是面向网络计算的软件核心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构件化技术构架操作系统是未来发展的技术趋势; Internet虚拟机是面向INTERNET网络化操作系统的一个新构想和发展趋势可扩展的、可优化资源的、按需计算的、广域的操作系统是未来面向INTERNET的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智能化分布式数据资源访问协议,是这一网络化操作系统发展趋势的重要内容。
二、数据库系统发展趋势
在Web环境下,对复杂信息的有效组织与集成,方便而准确的信息查询与,特别是高效的XML数据管理技术,是在网络软件平台上的新型数据管理的发展趋势。
信息系统XML数据和流程标准的定义不仅支持基于数据层面的动态交换,而且支持面向流程的动态交换,从而实现信息系统在开放的环境下完成最大限度的共享,推动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
1、面向互联网环境的大型通用数据库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面向Internet的数据库主要要解决以下关键技术,从而构建一个高性能、高安全、高可用的、能够支持海量数据和海量访问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2、XML与WEB数据管理技术发展趋势
从数据库的角度来研究Web数据管理的问题,着眼点主要是借用数据库的数据管理的思想,在Web环境下结合其特点提出相应的方法。但总的来说,目前的研究工作还远未成熟,许多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新的研究课题也不断涌现。
3、网格数据管理技术发展趋势
数据网格技术相对于计算网格技术起步较晚,其应用水平也较低。现已完成的数据网格项目也多针对数据密集计算(如欧洲数据网格项目)。数据网格可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将网格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结合起来,形成网格数据库。在网格上进行信息和知识的管理,发展信息网格和知识网格技术。
4、P2P-based数据管理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国际上对于P2P的研究如火如荼,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比如基于P2P结构的web缓存,P2P结构上的分布式搜索引擎,P2P结构上的数据仓库缓存等等。P2P技术的发展将会继续围绕着应用的需要展开。目前,全球各种基于P2P结构的研究项目层出不穷,应用软件也不断涌现。在不久的将来,随着P2P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界的不断介入,P2P技术将进入一个飞速增长的时期。
5、嵌入与移动数据库技术发展趋势
移动计算模式代表着网络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国际著名的IT市场研究机构Meta Group和Gartner Group等研究报告表明,在未来的十年之内,80%以上的商业用户将要求有一个远程或移动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在其中占据数据管理之核心地位的移动数据库技术也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6、数字图书馆技术发展趋势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集各种高新技术为一体的项目,它的建设将极大促进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带动与之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各项技术的发展,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对于提供我国整体的信息产业水平将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
7、开放源码数据库技术发展趋势
开放源码数据库凭借开放源码所带来的低成本、安全性和开放性,正在试图侵蚀传统商业数据库的领地,可以预见参与开放源码数据库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的人和组织会越来越多,开放源码数据库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8、数据库安全技术发展趋势
安全数据库概念目标比较具体,也有明确的标准,各数据库厂商必须按照标准提供安全产品,尽管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增强。大体看来,在进行安全数据库的设计实现中可以进行研究和改进的方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据加密 、 细化数据的标识粒度、 扩充主码
三、支撑软件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软件技术和软件应用的日益复杂性,支撑软件平台正在日益与软件运行平台相集成,形成统一的基础平台。例如,构件运行平台主要有J2EE技术下的EJB环境、 微软COM技术下的COM+环境,以及CORBA和Web Service环境等,各平台均要求相关的软件技术,涉及到建模、分析、设计、编码、测试与维护等多方面,技术的复杂性要求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功能,简化开发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软件产品质量。
1、CASE工具发展趋势
CASE工具将包括两方面的适应性发展趋势,即Internet化和专业化。一方面适应Internet环境下的大型软件开发需求,将对Web Service等共性构件技术提供更好的支持,同时工具本身也将Internet化,为网上虚拟软件工厂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将在嵌入式软件领域为实时性、特性化、专门化等要求产生出大量相关的专用CASE工具。
2、软件构件技术发展趋势
软件构件技术不仅成为学术研究热点,同时也成为当前的产业界关注发展的核心技术。IBM、SUN的J2EE、EJB技术、微软公司“.net” 的COM+技术和正在成为Internet软件标准环境的Web Service技术,都已成为了软件构件的基础实现模型。主要的研究发展趋势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 领域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4、 软件质量认证技术的发展趋势
总体上,软件质量保证技术将向定量化技术发展,并基于量化的分析,支持持续的改进。具体到软件质量评测和软件过程改进两方面均以此作为显著发展趋势之一,并将在两者的有机结合上,提高软件产品和过程的质量。
四、应用软件技术发展趋势
1、发展北京市嵌入式软件的若干建议
嵌入式市场非常广泛。目前嵌入式系统带来的工业年产值已超过了1万亿美元,未来5年仅基于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全数字电视产品,就将在美国产生每年1500亿美元的新市场。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又为我国和北京市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1)发展嵌入式产品的产业链
(2)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3)重视产品标准的制定
(4)鼓励技术创新
(5)给开发嵌入式软件的企业和产品以政策支持
五、网格的应用前景
国内对网格已有强烈需求,这不仅表现在高端科学计算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各行业对高端信息服务的需求方面。
网格的最大技术优点是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各种计算和数据资源的共享、保存和利用。网格一旦建成,各行业或部门可以以它为基础平台开发应用,例如:科学计算网格、生物信息网格、环保信息网格、地图网格、能源网格、矿产网格、国民经济统计信息网格、金融网格、税务网格、高新技术网格、电子商务网格等。
【参考文献 】
[1]简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其防护策略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9(28).
[2]池瑞楠.Windows缓冲区溢出的深入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0(9).
文化创意产业的新特点和新内涵,对我们的许多传统观念构成了强有力的冲击。文化创意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资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本文就结合文化创意和资源经济的关系,深入探讨新形势下文化创意在资源经济时代的独特地位,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突出作用。
一、文化创意资源是新型资源
资源是服务于人,并能够帮助人创造价值的元素。在现代社会中,以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一般人力资源等为要素的传统资源对现代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相对下降,而以文化、信息和教育等为要素的新资源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导。知识、信息和教育等智力资源是人类在这个物质资源相对稀缺的世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逐步成为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资源。
智力资源分为当代智力资源和历史智力资源两种。当代智力资源与体力资源密切结合,要充分开发利用需要有一个培养和教育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历史智力资源就像一个宝藏,通过开发和再利用可以为当代创造新的价值。
文化是历史沉淀的智力资源,而创意是当代智力资源的使用与开发,两者结合,形成一种体现民族和地域特征的新的种源要素,它既能够再生,又可以随时产生动力,激发经济快速增长。文化创意不但同土地、矿产、水一样,服务于有机经济实体,还能够创造需求,催生新的生产函数。特别是,当某区域自然资源十分匮乏而文化内涵十分深厚时,文化创意资源就越能显示其重要性。
二、文化创意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资源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能够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型资源产业,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资源产业的再生性看,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可持续性
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历史沉积的文化资产,借助现代创意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传统文化焕发青春,历史资源得到复用,同时创意产业本身的发展也进一步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并且这个过程是不断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
2、从资源产业的服务内涵性看,文化创意产业兼具资源的输入与输出性
资源产业既可以理解为针对资源本身的加工、开发、修复,也可以从资源的使用角度出发,研究资源的使用产业链条。如煤炭产业、石油产业等,这实际上是强调资源的服务功能。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功能,可以作为资源元素输入到经济系统中产生效益,更重要的是,文化创意本身还能够产生需求,创造市场,具有放大效果。
3、从创新的载体看,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低成本、无污染的突出优势
经济学范畴的创新主要是指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来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它包括引进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新原料的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五个方面的内容。
环顾当今世界,以效率更高的技术和劳动者,来更新和取代效率较低的技术和劳动者,这一早年被熊彼特称为“创造性破坏”的论断,今天已是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信息技术引领我们进入到创新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科技进步的重要特征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传统产业的能耗,节约产业的使用成本,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型技术创新载体,以虚拟世界、精神享受为特点,则完全没有污染,符合现代经济发展方向。以实际数据为例,根据北京市2004年经济普查,文化创意领域中的信息服务业人均增加值达15.8万元,是传统第三产业(8.7万元)的1.8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仅为0.09吨标煤,相当于全市万元GDP能耗的1/10。
4、从经济发展阶段看,文化创意产业体现了从有形到无形、从使用到体验的消费趋势
经济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另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即情感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需求进一步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的趋向,人们追求的已不再是丰衣足食,而是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从消费有形的物品转向消费无形的文化,消费研究拓展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我们正在迈入体验经济的消费时代。
体验经济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文化创意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通过现代物质载体,将包含着美妙与创造的思想体验提供给消费者,为那些肯为体验付费的消费者提供健康、有效、适意的供给。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体验经济时代中的骄子,体验经济时代热呼唤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出场。
四、文化创意产业是适合首都功能特征的新型产业
1、北京的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了有必要发展文化创意严业
北京是自然资源匮乏的特大型城市,也是能源特大消费城市。近五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2006年,全市常住人口1581万人,1-3季度能源消费总量4315万吨标煤。北京100%的天然气、100%的石油、95%的煤炭、60.4%的电力、70%的成品油都要从外埠调入。全市现有耕地516亩,人均只有0A8亩,远远低于全国人均131亩和世界人均40.05亩的水平。北京人均水资源400多立方米,仅为全国和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6和1/25。因此,传统资源难以支撑北京经济的高速发展,必须大力发展低消耗、高产出,同时自身又兼具资源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
2、北京的历史底蕴和现实条件决定了有机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北京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北京是具有800年悠久历史的古都,沉淀了蒙、满、汉等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北京文化已经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文化,激发这些文化元素会产生新的市场,带来新的需求。
北京有雄厚的经济实力。2006年,北京的GDP达到7720亿元,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405亿元,占GDP的70%。
北京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根据统计数据,从1997年到2006年,北京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恩格尔系数从43.7%下降到30.8%。9年间,北京市城乡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9%,其中,文化娱乐支出年均增长15.8%,不仅高于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水平,也高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水平。2006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近2万元人民币。今后,这种增长势头还将持续,并且由于奥运会机遇的拉动增长幅度还会更大。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推算,“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居民实际文化消费需求将以年均递增15%的速度发展,2008年文化消费支出将达到5 163亿元,2010年70ZI亿元。
北京有丰富的科教资源。2006年北京市研发投入450亿元,占GDP的6%,居全国第一;拥有独立的科研机构500多家,科研人员30多万人;全国两院院士600多人在京工作生活,占全国总数的一半;高等院校156所,IT专业研究机构300多家。
北京有完备的信息网络。北京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均居全国首位,业务收入占全国电信业务总收入的比重连续五年超过5%,通信网络能力持续增强,电信市场进入稳步发展时期,用户增长趋势逐步平稳。截至2006年底,本市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90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541万户。
北京信息网络应用水平全国第一。截至2006年底,本市网民数达到42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8.7%,居全国首位;本市网站数量达到12万多个,占全国的18.6%,居全国首位。
数字电视普及率迅速提高。北京数字电视目前已完成整体转换40万户,预计2008年能达到300万户,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400亿元。
3、北京的产业基础决定了有能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产业规模与结构优势明显。根据统计数据,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增加值700.4亿元,占全市GDP的102%,增速14.1%。目前,北京已经初步形成五个优势行业,其中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经纪机构总量均居全国之首。舞台演出荟萃海内外优秀剧目,出版物品种、电视剧出品集数、电影产量和会展数量均占全国的50%。信息服务业成为首都经济支柱产业,2006年收入突破2000亿元,增加值近800亿元,约占全市GDP的10%。“十五”期间软件产业年均增速超过30%,总量规模占全国的1/3,软件之都地位凸显。北京传媒业的资产总量、经营效益和覆盖面,也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古玩和艺术品的交易总额超过全国总交易额的80%。
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目前北京已经形成六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北京数字娱乐示范基地、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德胜园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朝阳大山子艺术中心、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东城区文化产业园。根据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北京已经确定了今后重点发展的六大行业,准备建立全国性的六大“文化中心”:全国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中心、动漫和网络游戏研发制作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
五、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整体实力不强,投入产出效益较低
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与国际发达城市相比,在质量上存在问题,在产业的投入产出比上也明显落后于国际发达城市水平。以电影为例,2000年美国各大电影公司共拍摄故事片84部,平均每部影片的投入高达8210万美元。84部故事片全部在美国影院放映,其中50%以上的故事片出口到世界各地。而2005年中国拍出来的电影是260部,其中绝大部分(200部以上)电影不能在电影院放映。
2、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重要障碍
目前阻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问题有七方面:一是市场准入受限;二是创意研发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服务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四是文化创意产业对资本的吸纳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企业普遍资本金规模小,面临较高的市场风险;五是市场开拓力度较弱;六是人才结构性短缺;七是统筹协调和政策落实机制不完善。
六、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措施建议
1、优化发展环境,积极落实规划
积极完善和落实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紧密结合,做好空间整体布局,统筹考虑各区县的产业要素特点,有退有进,不能一哄而上。充分利用中介机构,依托创意产业协会、文化发展中心,深入挖掘具有价值转化能力的文化创意资源。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
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鼓励文化创意产业自主创新成果及时申请专利权、著作权。鼓励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信息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订。成立集登记、展示、(信息)、保护、策划、交易、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版权中心。
3、培养和引进各类高端创意人才
在校培养、实地培训和开放引进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在学校设置创意产业相关专业,组织社会各界开展创意培训;另一方面要为引进高端创意人才创造良好环境,通过各种激励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引进高端创意人才、培育文化经纪公司,将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
4、研究创意产业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
要深入研究创意产业特点,统筹政府资金加大支持力度。国家应对软件产业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不断进行完善和修订,将具有信息服务、研发创新功能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纳入政策支持范围。进一步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机制,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为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鼓励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业务试点。政府通过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吸引境内外创业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健康发展 外部环境 驱动力
随着产业集群的现象率先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出现,国内外学者对这一现象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都非常热衷。1990年全球著名的战略专家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首次将“产业集群”的概念用于竞争优势的分析从而使这类研究达到一个标志性的阶段。之前国内学者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产业集群所形成的整体竞争优势,以及对区域经济的推动方面,对于集群内企业因之所获得的促进健康发展的环境及驱动力方面涉之较少。实际上,无论哪个国家具有优势的产业,这种优势都要通过企业个体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的竞争力来体现。而产业集群形成的环境对企业个体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进而使企业在发展同时,培养出极大的竞争力。
一、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简单地说,产业集群就是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内的企业或相关机构在地理上的集聚。这种集群式分布,“呈现由客户到供应商的垂直关系,或由市场、技术到营销网络的水平关联。”并不是企业的简单地理集聚。集群内的企业或者属于同一产业供应链、或者属于相关产业供应链,同时,在集群内,还存在与产业相关的各类服务性组织机构,如研究院所、中介机构、学校等。一般认为,产业集群存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高度专业化分工、交易费用低的优势。这使得集群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呈现竞争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1.产业集群的特征
规模大。这是产业集群最明显的外在特征,表现在集群内企业数量众多,存在一定数量的科研、学校及其他服务性机构,从业人员数量众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占有极大份额或具有重要地位。
专业化分工。集群内成员在形成同一产业链或相关产业链的过程中,各自承担了产业链上不同的角色,或者原材料供应商,或者零部件供应商,或者整机生产商,或者提供不同服务的机构,如研究所、营销机构、中介机构等,呈现出角色意义的专业化分工。随着集群的发展,这种专业化分工可能会更细或进行功能性的整合。
集群内成员联系紧密。因为地理接近性这样的地缘因素,产业集群内成员联系紧密,体现在上下游成员间以及相关产业成员间的业务合作、信息交流上。还包括由此而形成的成员企业间更易建立起的信任度,以及不同成员企业的从业人员间的非正式交往。上下游企业间更容易为了共同的利益结成战略同盟,立足产业的长远发展利益,重视合作、协作,分享对产业群成长有利的所有资讯;先进技术和经验更容易在集群成员中快速扩散。
竞争激烈。产业集群内存在众多经营同类产品或提供类似服务的企业或机构,它们之间为争夺同类客户或市场必然形成激烈竞争。这种竞争还存在于为争夺利益分配的产业链上下游成员间。
2.产业集群形成的外部环境优势
声誉优势。产业集群一般因为历史或偶然的原因、因为模仿或相邻的带动、围绕着有传统优势的行业形成。再加上集群独有的规模特征、专业化特征,使得集群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自然享有独特的声誉优势。如在意大利萨梭罗镇集聚的瓷砖产业,启蒙于13世纪就存在的陶器和瓦器的制造业,从19世纪开始出现第一批瓷砖产品开始,经过几十上百年的发展,使意大利瓷砖以美观和质量闻名于世。在国际市场上,意大利的瓷砖享有品质优异的独特声誉,尤其在瓷砖的高端市场。
资源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从资源角度,就是一个资源集中的过程。最初,行业的规模因素导致相关资源提供者的靠近,导致集群的产生,随着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规模因素又使更多的资源流入,尤其是产业内的优质资源、高端资源。这里所谓的资源包括了与群内核心产品或服务相关的所有资源,如原材料、零配件、资本金、人力资源、信息及相关基础设施等。
技术优势。实践中,产业集群的规模及集聚特征使集群拥有最全、最新相关技术的可能成为现实。拥有的最新技术优势可能因为集群外部市场的压力导致的创新,也可能是因为上下游成员或相关产业成员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带动,但是,正是因为集群才拥有的资源优势如资讯信息、科研资源、高素质人才资源才使得为顶开压力促进技术升级成为可能。产业集群在技术方面表现的技术创新速度、效率及领先程度上,一般优于集群外组织。同时,在对新技术的敏感程度上,同样如此。
政府支持优势。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往往是重要贡献者,对当地政府来说,由产业集群而得到的税收、就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及声誉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无论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政府对产业集群尤其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的支持都相当大,这表现在对集群所在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维护上、产业政策的优惠扶持上,还包括在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方面与其他政府的谈判、协调上。
3.产业集群形成的内部运营好处。产业集群形成的内部运营好处体现在群内企业个体与外部的交易及关系方面。产业集群内,因为产业供应链的相对完整及规模庞大,使得集群内就存在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内部交易市场。同时也刺激了相关服务市场的产生。集群内,因为地理接近性,使产业链上下游成员之间在交易上,可以大大减少运输甚至包装等物流成本;又因为地理上的接近,也容易建立起紧密联系、信任的关系,从而大大降低交易费用,对采购频次高的物品更是如此。
二、企业健康发展所需因素分析
企业健康发展意味着企业能够始终通过提品或服务去满足某类市场需求,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自身的价值增值。企业的健康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较为重要和典型的如下:
1.环境因素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欲望而渴望通过市场交易得以实现的客观存在,是企业发展最基本的因素。市场需求是企业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动力。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和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人们对保暖、遮羞的需求促进了纺织、服装行业的产生,对服装、面料的个性化需求促进了相关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人们对视听产品的需求促成了电视等音像行业的产生,对该类产品品质的卓越追求又促进了相关企业在设计技术、工艺技术、营销技术、服务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持续的市场需求可以使企业在满足其过程中实现自己独有的价值、健康发展成“百年老店”。市场需求可以是自发的,如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自然欲望,也可以是在使用某类产品或服务过程中被引发的另类需求,或者是因为一些观念、舆论等社会因素被激发出的。
资源。如前所述,资源包括原材料、零配件、资本投入、人力资源、信息及基础设施等。企业面临资源的短缺往往成为企业健康发展道路上的瓶颈。如对制造企业来说,稀缺的或者不易获得的原材料、零配件可能导致企业开工不足、无法获得相应的规模成本;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可能因为难以获得相应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使企业效率低下、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
竞争。竞争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过程所起的积极效应远大过消极作用。竞争一方面给企业造成生存压力,一方面则刺激了企业向前进步。恶性的竞争如单纯的“价格战”可能导致企业乃至行业的衰退,但良性的竞争只会对企业或行业甚至产业的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使其中表现优秀的企业从组织整体竟争力角度更快速地成长起来。
技术。从环境因素角度讲的技术,指与产业相关的基础技术,以及技术应用、技术研究、技术掌握人才。若基础技术较为成熟,容易从环境中获得生产所需的技术、技术设备、技术人才,企业就可以将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其他方面,同时在技术上也有个较好的发展起点。
政策。在企业创业发展之初,支持性的政策可以使企业获得较低的进入门槛。支持性政策可能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拥有低成本优势或更多盈利,使企业有可能投入更多资源到其他对发展有利的方面,同时,支持性政策可能使企业从环境中享有更多的服务功能方面的便利。
2.内部驱动力因素
战略(目标)。战略尤其战略目标对企业健康发展的推动是无庸置疑的。詹姆斯・C・柯林斯等在《基业长青》里描述了对若干“基业长青”的企业研究所得,其中,能够健康成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并且在现在仍显示了其良好成长态势的企业,无一例外都拥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被柯林斯成为“高瞻远瞩公司”。而缺乏具有胆识的战略目标的公司,即使在某个阶段表现优秀,也可能在后续的发展中因为缺乏动力而失败。
管理水平。企业管理水平高,意味着内部活动效率高、彼此之间的互动及协作运行好,企业拥有的价值链成本低、利润高、投入产出高;企业与外部的互动及协作也好。企业管理水平低,意味着企业活动各方面存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协作成本高的现象,这样就会使得企业缺乏竞争优势,连生存都存在问题,更无用说发展了。
技术。作为内部驱动因素的技术,指企业已掌握的技术(包括普通的和企业专有的)、技能水平,以及技术储备、技术创新能力。这里的技术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既包括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流程设计技术,又包括能改善管理、提高管理绩效的技术,以及对这些技术的应用(如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有学者将如今的时代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充分说明了在当代,知识、技术已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谁拥有了技术尤其是专有技术,以及高超的技术应用能力,谁就会在竞争中拥有独特的优势。
创新。企业健康发展的另一重要驱动力是创新能力。如果说管理水平是驱动企业在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健康发展的因素,那么创新能力就是驱动企业在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创新可以使企业在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开发新技术、应对环境变化等方面更具优势。创新体现在企业运营的各类价值活动中:研发、生产、服务、营销、后勤管理等。企业的创新能力建立在对相关资讯的尽量占有和把握上,建立在企业的学习能力上。
三、产业集群对企业健康发展的驱动
对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来说,由于集群特点形成的好处,使得相对群外同类企业,在获得健康发展所需外部环境和内部驱动力方面更具优势,表现如下:
1.外部环境的获得
市场。产业集群的一大显著特征就是群内成员的高度专业化,同时各成员又共同构成了几乎完备的产业链,这意味着集群内的企业几乎天生就拥有了一个群内的市场。只要产业的发展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群内的上游企业就总有市场支撑。并且,专业化的高度发展又可能使上游企业在同类企业中具有专业化的独特优势,使其有能力开拓集群外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对于提业终端产品或服务的下游企业来说,由于集群所拥有的声誉、上游企业的密切配合及其他便利,在开拓市场方面,也更具优势。这一点较之群外同类企业拥有独特环境优势。
资源。产业集群存在的资源集聚特点,使群内企业较之群外企业可以更快、更容易地取得所需资源,同时因为地理接近形成的彼此了解和关系紧密,使得取得资源的成本更低(如交易成本、物流成本等)。如企业更容易获得所需的人力资源,更容易搜集得到相关的市场资讯、产业动态信息,容易因集群的声誉优势、专业化优势及规模优势吸引外来的投资,容易通过服务性机构或成员间的交流、知识外溢及扩散学习到更新更全的技术等等。
政策。政府对产业集群在政策等方面的扶持使群内单个企业也因此受益。如享受的税收优惠可以使成本更低、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可以使企业更容易吸引到所需的人才。近年有学者提出,产业集群由“信誉链”可以发展成为“融资链”,“突破了单个企业信誉保证的局限,而是以众多或相关企业的信誉为基础”,从而增加群内企业贷款的机会。另一方面,因为企业在产业链上的相互依存,使彼此间的联结合作意愿大大增强、信赖感较高,所以有时也可在此基础上通过赊货、预收订金、延缓账期、借用生产资料等形式达到融资的目的。
2.内部驱动力的获得
战略目标。企业战略目标的缺失除了经营者本身因素外,与不易占有确定目标所需的信息资讯有相当关系。企业确定战略目标,需要充分理解产业现有供需状况、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等,产业集群内,因为供应链相对完整,存在关联产业及相关支持机构,使产业各方面信息高度集中、全面,使其中企业更容易把握产业脉搏,依此制定科学的战略目标,有时即便是经营者本身有所欠缺,也可能由于产业链其他成员发展所起的推拉作用,使企业能够明确定位。
合作竞争对管理改良的效应。产业集群内成员的密切关系,源于他们在产业链上形成的供求关系,以及因地缘性形成的从业人员间的非正式交流。一方面,成员在产业链上的协作要求彼此能通过管理上的持续改良以更好地符合客户企业的价值链需求;一方面,同类成员的市场竞争也促使彼此尽力改善自己的产品、服务、运作方式以获取更强的优势;另一方面,经营、管理状况更好的企业对其上下游伙伴的管理水平也有示范、提示及要求的作用。比如,下游伙伴对交货时间的严厉要求迫使上游企业改进自己的订单处理及生产系统,上游伙伴对自己及时、圆满的服务提示下游企业关注自己对客户的满足程度等。
创新能力的提升。集群内企业间的激烈竞争,逼迫企业不断创新以在竞争中获胜,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又使得企业可以容易地学到、借鉴到别人的经验,从而在此基础上,开发自己独有的能力。对产业相关信息的尽量掌握,使企业在产业范围内的视角可能更开阔,使企业在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方法、途径上更具优势。比如,对群内相关产业的学习、模仿,可能使企业在本产业内实现价值链上的创新。
技术。学习、模仿,以及群内成员间的知识溢出,都使企业更容易拥有发展所需完整技术,使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成为可能。
四、结语
产业集群形成的整体优势构建了群内成员个体健康发展的环境。集群内成员在寻求产业新机会、开拓新的空白市场上,更容易联盟起来,快速反应、形成协动的优势,反过来又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产业集群对企业健康发展的促进意义,对我国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我国的产业集群还很少,已有的产业集群中,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就更凤毛麟角,另一方面,我国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又突出地面临着资源短缺、融资困难、战略迷茫、人才短缺、管理水平不高、创新不易、交易成本高等困境。随着国际化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拥有产业优势的别国企业的进入力度加大,对我国企业的威胁进一步加剧,使我们不得不积极思考应对之策。别国企业在产业集群环境下获得持续健康发展优势的经验无疑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1版
[3](美)詹姆斯・C・柯林斯,杰里・I・波勒斯,基业长青[M].中信出版社,2002年第1版
[4]王缉慈等,产业集群概念理解的若干误区评析,地域研究与开发[J].2006(4),1~6
[5]丁国平等,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管理现代化[J].2006(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