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9: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教育者要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在智力、品德、身体诸方面的开发与养成,这早已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也被教育实践所证明。多数发达国家在学校开办了心理训练中心,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心理患者提供治疗帮助与服务。我国的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部分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总结了不少经验;但对于相对闭塞的学校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究其原因,应试教育难逃其咎。
二、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教育水平
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有计划地在师范院校中开始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教师,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师资保证;要通过教师培训提高在岗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知识,教师在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上,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才能更好地落实教育计划,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三、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调整。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嘲讽、相互间缺乏心理沟通,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抑。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消除师生心理障碍的关键,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学生就会喜欢上你的课,学习就有了兴趣,学业成绩也就随之有了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就会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情绪状态、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优化心理品质,改变评价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中学生更是如此。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用“放大镜”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在第一时间给予鼓励和表扬,逐步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人格。不少学生的自卑心理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个别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不管不问,对学困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和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和社会环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口头说教是不行的,还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和教育。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无时无刻不在触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六、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彻底改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能力,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磨炼意志,增强自信;要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大对家庭文化生活的投入;要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育方式可直接导致孩子心理疾病的发生等等。
七、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室工作,配备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进行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老师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要给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除心理咨询外,学校还可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等。
一、中学生心理现状及成因
1.中学生心理现状
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学习方面的压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存在厌学、逃学现象;一部分学生心里感到自卑,焦虑,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抑郁,情绪波动大;有的学生由于缺少家庭监管,沉迷网络,这些学生人际关系紧张,较少参加课外活动。
2.心理成因
(1)社会因素。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环境已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生活。它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带来了方便,也提高了效率,但是网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给部分中学生带来了较多的烦恼。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的不协调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网吧、电游室经营者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顾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变着法吸引青少年。他们沉浸于虚拟世界、网游中不能自拔。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行为障碍。(2)学校因素。学生在进入中学后一直处于紧张的(应试)教育环境,很多学校心理健康课和素质教育课过于形式化,因此不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在我校,由于大班额情况,师生交流较少,过分重视成才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3)自身因素。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生理开始趋向成熟。青春期的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绪情感,心理活动越发活跃,面临学习压力和生活困境时,容易冲动,逃避,自责,易丧失自信心。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不良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缺乏自制力,性格上更加叛逆。(4)家庭问题。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人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教育模式、、家庭的不完整,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子女交给亲人监管,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正常的沟通,造成青少年自私、任性、孤僻专横的性格,因此人际关系更紧张。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我们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利用校园网开设“心理健康知识”栏目对初中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较贫乏。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及不良行为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盲目错误的认识就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而信息技术具有及时性,灵活性,资源共享性和隐蔽性的优势。避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因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辅导更具意义。可以为不同的对象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例如:在线论坛、网络课堂等都可为学生提供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包括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其解决方法等。学生对一些敏感问题如与父母沟通的问题,与教师之间的问题,对社会生活的困扰,都可与老师进行在线交流。其次,加强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最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动态,培训信息,为教师创造一个理论学习空间,这样更有利于专业教师的成长,提高课堂效率。
2.加强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完成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现在的家长大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十分关注,却忽视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家长节假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多提建议,指导家长开展中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在家庭教育中严格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间,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安全上网,屏蔽不良网站。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多让子女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干力所能及家务活,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3.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是一个大教育场地,其环境的改善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社会各方面应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加强对其正确的引导,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可与公安、关工委、工商等部门进行密切联系与配合,呼吁他们对不良的娱乐场所、设施,积极查处,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一有发现及时举报。严惩“伤风败俗”的不良现象,为下一代的成长尽心尽力。
4.积极引导,树立理想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意志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广大教师特别是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板报、演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从古今中外,身边周围的许多鲜活的事件中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和信念的宝贵。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远大理想。
中学生的茁壮成长不但强调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知识,更需要有健康的心理。近年来,不断见诸报刊的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考试焦虑现象严重,情感困惑,性认识障碍,经受不住挫折,缺乏坚强的意志,网络成瘾,校园暴力,甚自杀事件等,很多与中学生在这一特殊时期心理不健康密切相关的。
一、导致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有
1.社会价值导向失衡使当代中学生心理障碍增多
由于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诱导,某些新闻传媒的误导,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潮迅速滋长和蔓延,负效应强化,社会的价值导向失衡。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使一些学生产生理想破灭,心理病态和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崩溃。
2.学校教育失当心理负荷日益加重
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升学竞争日趋激烈,高强度的学习要求,高频率的考试次数,超限度的加班加点,刺激着中学生稚嫩的心灵,学生整日处在高度紧张、焦躁、恐惧、失败甚至绝望之中,从而导致心理疲劳,就容易引发各种心理疾病,如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恐怖症以及神经衰弱等精神障碍等。相当多的学校仍以“应试教育”的模式来确定教育内容。仅仅注重知识灌输,忽视个性教育和能力培养。其结果使学生缺乏个性,缺少应变能力,导致社会适应。在教育方法上有一些教师缺乏心理学知识,不了解中学生心理特点,工作方法简单,管理方式粗暴,也导致一些学生出现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障碍。
3.家庭教育失误使当代中学生个体心理承受力脆弱
当代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的家长对子女,抚养重于教育,关心重于训练,保姆式的教养,使孩子意志力薄弱、依赖性强、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竞争力,弱化了他们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等等。这样的孩子患心理障碍的危险性越来越大。另外,有的家庭结构不够完整,也可能给子女造成不同的心理缺陷。
4.中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失调使其心理危机加深
当代中学生的年龄大致处于少年后期和青年前期。这一阶段身体增长异常迅速,外表变化较大,第二性征明显出现,大多数学生到高中阶段发育已非常成熟。身体发育明显。由于生活条件的优越,营养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童化心理延长,生理上早熟,心理上稚嫩,看上去像是成人,实际上还是孩子,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明显失调。他们在生活过程中,还不懂得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处理异性关系,如何应付挫折,如何正视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调整自我情绪,如何革除自身不良的性格习惯等等。因此,生理发育提前与心理发育滞后的矛盾,也是造成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
二、应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1.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本世纪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思想。随着这种观念的不断更新和深入,使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牢固树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时时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把这种意识渗透到学校各项具体工作之中。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使心理健康教育家喻户晓,人人重视,人人参与,为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打造至上往下的良好氛围。
另外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原因,我们对人的个性心理品质问题关注、认识、研究的往往是不够的。为此,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缺少的。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疏导。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不可歧视他们、嘲弄他们。
2.优化社会道德环境
因为我们的德育对象,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学生,同时他还是一个家庭的成员、一个社会的成员,他的生存成长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环境,无法将其与各种环境阻隔开;社会的各个环境角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会并存着积极的和消极的因素,消极的因素而难以自行净化和纯化。因此需要良好德育环境要去优化。
3.优化大众传媒环境
传媒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大众传媒一旦投入运行,就被赋予了选择信息和解释信息的权力,从而也就获得了一种控制社会的能力。因此,加强国家对大众传媒的监控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起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作用。同时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应改进传播方式手段内容,使大众传媒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相互协调,综合运用,优势互补,以便在人们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做到理论上指导、思想上启迪、情感上交流,全方位渗透,从多渠道、多角度促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4.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单纯配合学校教育,应发挥更大作用。在终生教育观念被广泛接受的今天,家庭教育因其自身的特有价值而获得重要的地位。如:帮助子女形成终身有益的对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子女发展健康的情感和积极自我评价;推动子女走向独立、自主,在教育和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和成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有五大需要,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感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青少年也如成人一样也有这些需要,如果他们的这些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能从父母那里获得持续的满足,亲子间关系就会健康发展。反之,亲子间关系不佳,容易出现不适当行为。一般而言,父母都很重视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但对安全、归属、自尊这些心理需要,父母通常重视不够,特别是不大知道该如何行动才能满足这些心理需要。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父母应学会觉察子女不适应行为并有效处理之。
5.加强学校的各项管理
(1)提高学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和管理水平
学校领导要加强理论功底,更新知识,充实自己;勇于探索实践,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积累心(下转第223页)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使学校管理科学、规范,切合校情民意,分发领导管理的力量。
(2)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安全感的教师可能利用强迫学生依赖他来满足自己的安全需要,或以那种很可能阻碍学生智力与情绪发展的方式去行动。教师应该增强自身的心理保健与心理调适能力,使自己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健康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坚强的意志、积极的社会适应能力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政府、社会、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关心、理解和支持教师。
(3)完善与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途径
①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以全体中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解决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内容要涉及生活问题、学习问题、生涯问题等诸方面。同时也要兼顾极少数有障碍中学生的心理诊断与干预矫正,尤其对有生理或心理缺陷、学习困难、问题行为多的学生,贫困家庭、残缺家庭的学生,更应当多关注多呵护,决不能抱有任何偏见与歧视的态度。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相互支持的师生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改善情绪,释放压力;有利于学生增强自尊,提高自信;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
②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我们知到靠单一的课程模式无法涵盖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它需要多种途径共同整合来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从学校教育途径上看,它需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在学科教学、专题讲座、班团活动、个别咨询、校园文化等各项教育活动中都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③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几个心理辅导教师开展,是孤掌难鸣,势单力薄,难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力的措施,有利于学校教师的全员参与,使每个教师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者。让每个教师在教学目标中科学溶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措施。要充分地利用学科课程蕴涵的资源。虽然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艺术类课程,他们本身都有特定的不可置换的学识内容,但都蕴涵着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利用好。
关键字:中学生 心理健康 现象 成因浅析 策略初探
本文作者从自己的工作经历中,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归纳,剖析其成因,并探究其对策。以给教育者提供参考。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表现在: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质量的培养。
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学时期是人生最为重要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2.人际关系不协调。
3.自信心不足。
4.早恋问题的困扰。
三、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此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质量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质量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校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及途径
1.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又可以分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3)人际关系心理教育。(4)个性心理教育。(5)青春期教育。
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教育内容。这部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处理学生的教育,问题行为的早期发现及矫正。(2)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对中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咨询和诊断治疗和护理等,从而让学生消除某些心理疾病,得以健康地成长。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2)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主观心理感受心理体验
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中学生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那么,对于我们教育者如何有效培养中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呢?下面我就结合我所带领的高中实验班以及我的教育教学实际来谈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以学生的特殊需求为主
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是与受教育者现实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的,要从每个年龄段学生的特殊需求出发来选择、安排教育内容,建立自己的逻辑系统。这个逻辑系统所针对的是学生个体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说,什么因素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最具影响力,就应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而不应当是某种学科知识的体系。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了解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以我所带领的高中实验班为例。所谓实验班,不言而喻,进入这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大多很优秀。实验班学生一直都是父母、学校、社会所偏爱的学生。他们学习认真,工作努力,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听从师长吩咐,从不让他们操心,是父母的希望,老师的骄傲,更是社会的新血液。但学生竞争压力大,再加上老师、父母、学校很高的期望值,使得学生在学习方面承受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具体表现为学生过度关注学习,每天把学习挂在心上,担心被老师提问,上课时一直不放心,一有考试就怕得不理想的分数而无法安心学习。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焦虑、恐怖、冲动、自责、孤独等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二、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的目的,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无法达到的。唯一的解决途径主是:使教育内容尽可能直接地与受教育者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为此,利用活动教学的形式是必须的。我通过讨论、交流、学习有关知识,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讨论、模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等等。笔者建议,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l、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2、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3、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
4、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产生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5、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6、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
三、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的关注与配合
个别家庭,不仅不能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且面对子女的反常行为往往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则在孩子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障碍。
如何来观察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呢?我是这样向家长提供一些表象可供参考: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融恰,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强,自觉性强,学习欲望强烈不厌学,面部表情愉悦,精力充沛,善于交友不孤独等。同时建议家长:(1)全面耐心的了解自己的孩子。(2)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3)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
当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校不能把它简单化,形式化。当然家庭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更不可能简单化,要避免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排斥心理健康教育。表现为没有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愿意接受这方面的宣讲,不相信自己的子女会出现心理障碍,把子女有过失行为、违规行为统统视作对子女管教不严所致。
第二,把心理健康神秘化。对发生在自己子女身上的心理问题大惊失色,对子女的行为疑神疑鬼,把心理问题框框化,在探寻致障因素时也把主要原因归结在孩子身上,没有也不会从自身、从家庭、从亲子关系去寻求原因,过分地依赖心理辅导教师协助解决子女心理问题,而自己明显地束手无策。
第三,知行冲突。表现为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子女成长的作用,也能从自身出发,在作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调适的过程中,选取对子女的心理保健途径和手段。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的基本原则
通过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平等性原则。我们要求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2、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言行,呵护学生的人格。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
4、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5、目的性原则。心理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学生原有心理水平高,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随之提高,反之亦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针对现在的中学生,尤其是高中重点班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学这个关键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立保.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式.中学教育研究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了不良影响,学生要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影响,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从学校方面来看,竞争激烈使学生陷入无休止的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之中;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上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中学生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原因
1.学习类问题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
2.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3.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中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高中阶段,正是编织梦想、播种希望的年龄,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幻想。但由于高中的学习压力较初中重得多,因而对于一部分所经历的社会环境的改变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又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于是,一旦在现实中遇到一些挫折,他们就会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3)自我认识体系不健全。中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都与自我认识体系不健全有关。由于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体系,认识事物能力较差等原因,一些学生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等。当需要独立处理各种问题时,这些缺陷就成为适应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也就必然会导致各种心理困扰。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及途径
1.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又可以分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
(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3)人际关系心理教育。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教育内容。这部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处理学生的教育,问题行为的早期发现及矫正。
(2)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对中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咨询和诊断治疗和护理等,从而让学生消除某些心理疾病,得以健康地成长。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
(2)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其自有的特征,其造成的原因也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关注中学阶段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通过学生自我意识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历程,我们应愈发注重他们社会责任心塑造、诚信培养、同情心与爱心激发、树立重视健康的观念和珍爱生命的意识等等,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身心健康、素质全面的合格中学生,并以其健康向上的姿态出现努力学习、生活,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为社会进步与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
[2]教育文摘周报.2003.
[3]张世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郑维康.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如今的学校与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学生需要有较为全面的能力来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中学时期是一个人在生理与心理方面发育的关键时期,中学不单单要注重学生的文化与思想道德的教育,还应当更加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何提升职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了目前教育工作者所要面临的巨大问题。需要明确中学心理教育需要开展哪些环节步骤,应当如何的去教育,明确路线和实时途径才是重中之重。
一、教师在职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
教师需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能够实时的掌握学生心理的活动,要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
(一)定期的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十分的有必要,需要让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多学生由于对心理健康方面缺乏认识,导致容易形成盲从,遇到了心理健康的问题后往往陷入到迷茫,无所适从。教师要通过定期的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有关心理学的知识,让学生得到科学的指导,让学生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与规律去学习,那么他们所遇到的心理健康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会面临着诸多有关心理、生理的青春期问题,教师要耐心的用最专业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对待问题的态度与意识。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会面临着厌学心理、自卑心理和青春期情感、行为与个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和解决。要通过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来有效的解决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友善的处理好人际关系,克服厌学和自卑的心理,防止不必要的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增进与他人之间的友谊。
中学生由于处在情感躁动的青春期,对两性关系上充满了好奇,又容易犯错。教师需要通过认真细心的讲解来化解学生心中的矛盾心理与问题,让学生能够健康积极的面对情感问题,排出烦恼,尽早的走出困境。
(二)创造班级文化,营造向上环境
教师需要充分的认识到班级才是学生所依托的主体,要让班级文化充分的发扬时代的主旋律,通过构建班级文化的形式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能够养成美学意识。通过对班级文化的建设,让教师能够展示自己的心血成果,让学生发扬自我的智慧结晶,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实现有效的沟通融合,消除彼此间的隔阂与障碍,从而敞开心扉,共同的面对所出现的问题。班级文化是隐性的教学方式,虽然不是主动的对学生施加教育,但可以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慢慢的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班级文化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班级文化还会带动学生打消厌学心理,提高学习积极性。而如果忽视了班级文化的建设,就会让班级造成不同程度的混乱,学生失去了精神寄托,会让班级失去团队意识与凝聚力。
(三)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中学生在这个年龄段需要得到更充足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要通^更为广泛全面的办法途径来提升学生的意志、思想与情感心理因素。除了校园班级中的理论知识学习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来到社会与外界,多多的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改善身心健康。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见各种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诸如去社区照看孤寡老人,参加社区的卫生服务,以及去幼儿园、敬老院进行文艺汇演等,通过这些积极向上的活动,来让学生战胜因为内心封闭而带来的自卑感,让学生能够重拾自我,找回自信心。
通过以上的实践活动,学生还可以增强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让学生明白想要在社会立足,就需要和社会各个阶级的人进行交往。学生在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中会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克服自卑、畏惧与紧张等不良健康心理。有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品质和意识。
二、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还处在成长期的中学生而言十分的重要,需要着重的进行对待。各个职业中学需要普及教育部所统一颁发的相关纲要标准。有的地区经过了一番的努力后虽然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程度还是不够,还有待继续的深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研究的方面与知识还有很多,包括教师的能力培养、教学方面的评估、教育的原则模式等,只有让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学者专家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郊 中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教育对策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基本条件,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学生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据报导,在全国两亿多中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着心理障碍。我校由于地处城郊结合部,许多学生因生活条件、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家庭教育、学校和个人因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心理障碍。我校课题组于2010年6月向省教科所申报立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课题,就如何针对城郊中学生这一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了研究。
一、城郊结合部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
为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做全面系统的了解,我校课题组对本校部分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
1.虚荣妒忌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无法正确对待比自己强的同学,对比自己强的同学、对被老师表扬的同学总是心存忌妒。这种心态在学习好的同学中表现尤为明显。
2.猜疑心理: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这类同学情绪不稳定,缺乏自尊自信等。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自己;和异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说话脸红。
3.对立心理:老师和同学、家长和子女处于敌对状态,表现在情绪上的反感和行为上的疏远。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自信,做事瞻前顾后,担心会失败;总是认为老师、家长和同学是在跟自己过不去,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4.自卑孤僻心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现阶段农村贫富差距增大,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如人家、生理素质弱、学习成绩差等原因,产生了自卑孤僻的心理,不愿与同学、老师交往,尤其不愿与条件比自己好的同学或是学习好的同学交往,他们心理压抑、行为孤僻,有时甚至有古怪异常的行为。
5.厌学心理: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等现象、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
6.贪图享受心理:现在的农村生活好过了,一些家境较好的学生,家长宠爱有加,不愿让孩子吃一点苦,使他们逐渐变得行为懒散、好逸恶劳、学习上怕苦、生活上讲究吃穿、抗挫能力差。
7.盲目从众心理: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部分留守学生缺乏家长的引导、监督,有些学生无法正确看待其他同学的违纪行为,总认为“别人可以抄作业,我也可以抄”、“你敢抽烟,我也敢”等。
二、城郊结合部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表明,城郊结合部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经研究发现这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原因是多方面的:
1.城市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在城郊结合部“半城半乡”特殊的地域里,绝大部分农民经济效益优先,对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知之甚少,虽然也“望子成龙”,但打骂教育还是占很大比例。另外,由于离城较近,一些网吧、电子游戏机室、黄色录像厅的存在也造成了文化环境的恶化,以致于影响了在这一环境中成长的城郊结合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2.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现在,很多农村家庭表现为“四多四无”: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缘教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教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教导;四是非独生子女家庭多,家长对孩子无力教导。这样,使得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是生活在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家庭”里,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和隔代教育。这些都是造成农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3.应试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无论现在教育如何改革,分数还是学生的命根、老师的名根、家长的福根、学校的荣根。因此,求高分是当代学生的主流,它使孩子们长期处在紧张气氛中,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4.学生自身认识水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城郊结合部中学生上学早,年龄偏小,对自身的认识水平低,应对能力差,知识面狭窄,因而他们对父母离异、考试失败、被老师批评等挫折时常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中学生心理意志不成熟,一点小事都可能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城郊中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年龄特征、个性心理不同,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应随之变化;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因人制宜,对症下药,共同携手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下面是我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一些对策: 转贴于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是不会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的,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要通过教师培训,提高在岗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更好地落实教育计划,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开辟多种途径,通过活动让学生自我教育,提高自信心,培养意志力,增加耐挫力,学会交往。
3.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调整。
4.优化心理品质,改变评价方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中学生更是如此。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用“放大镜”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在第一时间给予鼓励和表扬,逐步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人格。
5.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和社会环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口头说教是不行的,还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的心理影响和教育。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与研究。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现象,学校除了专门开设心理健康课外,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各科教材中都蕴藏着不少适合于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辅导的教育情景。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以收到心理健康辅导的实效。而政治课教学由于其特定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更能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我国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据有关部门对甘肃省白银市的400名高中生进行“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发现:首先,在问卷中有100%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调查结果还显示:有36.84%的学生存在学习障碍,有16.17%的学生存在人际关系障碍,有12.78%的学生存在逆反心理,有11.65%的学生存在性格障碍。这说明,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中学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2.心理健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新课改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而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特别是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穿插心理健康教育应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高中政治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高一的《经济常识》、高二的《哲学常识》、高三的《政治常识》,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特别是《哲学常识》教学单元任务的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等4个方面的知识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资源。
三、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应该结合所授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实现“1+1>2”的整体效应。
1.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多的相似性,故可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适时的进行心理指导。如在“意识的能动作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提到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此处教学,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心理常识:不良情绪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和工作。在持续的消极情绪反应作用下,首先受到影响的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抑制大脑皮层高级心智活动,破坏大脑皮层兴奋性与抑制的平衡,使得正常的判断力下降,甚至使人的大脑功能严重失调。常见的抑郁症、神经衰弱等生理、心理疾病的成因中情绪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从中体悟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何等重要。
2.树立优秀的师表形象
教师要以自身的良好形象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把微笑带进课堂,给每个学生以宽松、尊重、支持、鼓励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在政治课堂中感到身心愉悦。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3.探索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
在每一堂课的开始,可留5分钟时间让那些成绩差的学生进行一个小品表演,内容主要是围绕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成功的表演可以使这些学生获得成就感,并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在这一过程中成绩差的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心理潜能被挖掘出来,他们开始也许是生疏的、笨拙的、表演是不协调的,表达是不流畅的,但教师如以宽容的心态、极大的耐心包容学生的不足,并给予适时的点拨、鼓励和纠偏,必将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勇气和信心,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也有助于引导其他学生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相信在这一活动中全体学生会逐步的学会认识自己,热爱自己,肯定自己,敢于表露自己的情感。有了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作基础,对学习和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根据思想政治课知识容量相对较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中,教师要多采用看书提问,分组讨论,辩论、点拨等不同形式,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情感目标、心理素质目标的达成度。在提问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给同学们提供均等的回答机会。上课时,老师按座位逐个提问,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以避免那些得不到回答问题机会的学生产生退缩与自卑。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都有民主、平等的需要,中学生尤其如此。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学生还能从与同学,老师的合作探究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能够比较客观的评估自己和他人。
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教学艺术。只要我们潜心钻研,一定能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知识教学与情感化的统一,从而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艺术,避免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自行消除心理障碍。进而在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和谐统一合力的作用下,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余建林.浅谈当前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南平师专学报,2005.
[2]王建中.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行为的现状及对策.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
[关键词]开拓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措施
随着高中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提高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乐观向上的个性,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学时期是人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中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都将对中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
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与时代的需要。当今社会是一个日趋开放和多样化的社会,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大,社会给予人们更多发展的机会和选择的自由。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可以大大提高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1.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应依靠德育为自己引导方向,并借助德育实践拓展自身的操作途径,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意志品质,在德育评价与选择的矛盾冲突中锻炼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品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的部分,但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作用,在方法上取长补短。通过心理疏导、心理矫正等心理健康教育,较好地、较科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情感、信念和意志因素的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再次,应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的最佳“切入点”。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可以把德育认识,德育情操,德育行为统一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使个体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从而形成一个高层次的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
2.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一条客观规律。学科教学既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主渠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它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显示出来。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空间,而且可以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各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由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内容、方法和手段各不相同,它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点和作用也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并把握学生的认知、情感发展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着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例如,语文、英语教学可以通过对作品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数学教学可以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历史、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之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音乐、美术教学及有关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逐步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体育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勇敢、坚韧、竞争与协作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育观念要从“只让学生成才”转向“先让学生成人”,由“管理育人”转向“服务育人”,要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能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1)学校管理
通过学校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途径。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咨询室,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和举办心理专题讲座,可以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的基本单位。作为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班主任承担着来自各方面布置的教育任务,协调、统一各方面教育影响的任务,创造性的班主任工作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提高班级管理效能,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因此,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学会并尝试用心理辅导的方法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并随时总结经验;从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本着平等、理解、尊重、信任的原则去对待每个学生,处理好每一件事。这样,让学生感到教师不再是冷落、严肃的管教者,不再是只知道灌注书本知识的“教学机器”,而是和蔼可亲的长辈、可信赖的朋友、令人尊敬的导师,从而融洽师生关系,使班级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有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班风,有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也将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4.课外、校外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一、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2012年,教育部修订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明确了新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的工作方向。
从近年实际来看,各级中学普遍开始重视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得到改善。一是普遍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多数学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电话等,建立了组织机构,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二是普遍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和队伍。大多数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的德育教师、班主任和医疗保健部门的医务工作者也都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初步形成了一支有力的教育队伍。三是能够经常性地开展工作。各学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向学生传授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的知识理念和心理调控的方法和措施,提升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但是,尚存在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一些问题。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知程度不够,一些工作往往停留在宣传口号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未摆正位置,各项工作也未全部落到实处。二是在工作部署上还存在着在工作性质混淆化、工作内容单一化、工作方法简单化等错误倾向。三是现有师资队伍制约了工作的深入发展,心理学专业人员占相当少的份额。四是在教育工作中,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完全忽视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
二、深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路径
1.提升认知程度,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的重要工作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否真正摒弃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风向标。2014年国务院出台《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在此大趋势下,要及时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的重要工作,着力深入挖掘学生的心智潜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科学构建工作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高中教育教学全过程
目前,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构建,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趋势和走向。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协调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整体发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通过在教育措施上注重建档管理、普及讲座、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疏导等手段的综合运用;在教育途径上注重课程模式、活动模式和渗透模式的三结合;要构建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网络和机制;积极探索构建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构建科学合理而又注重实效的工作体系,从而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格局。
3.朝向职业化方向引导,精心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来开展工作。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的工作,承担着心理素质培养、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多重任务,要有一批专业人员,给他们一个独立的定位,并朝向职业化发展方向引导。同时,还要发挥好兼职队伍的优势,通过政工干部、班主任、各学科教师等兼职人员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才能真正地向学生传导正能量,塑造学生的阳光心态。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力塑造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心理社团,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领导下,心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社团组织,她是一个激发兴趣、锻炼能力、展示特长的个性化社团,也是一个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助人自助的公益性团队。心理社团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心理健康活动,营造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校园氛围,普及呵护身心健康的基本常识和自我调节的有效策略,提高广大师生的心理素质。
二、心理社团成立的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学校都先后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一般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上心理课、开设心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心理课的形式是一位心理教师面向众多学生,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不能充分有效地进行,学生的学习和相关技巧的训练也会受到很大束缚;个别辅导虽然针对性很强,但师生投入时间较多。同时,个别辅导是以学生的主动来访为主,否则无法保证咨询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与其他心育形式相比,学校的个别辅导较为被动。况且,心理辅导教师的数量与学生的比例悬殊,单纯依靠个别辅导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寻找一个能充分凸显学生主体性,又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效途径。心理社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因运而生。
心理社团活动先在部分高校和中学名校开展比较成功,成效较好。目前,心理社团在许多高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疏导的主力军。作为校园文化重要内容的高校学生心理社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否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扩展到普通中学?在条件所限的情况下,究竟能不能把心理社团活动,引进我们普通中学校园,促进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发展?许多学校作了有益的尝试。目前,中学生心理社团已成为一些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推进学校的全面素质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中学开展心理社团活动意义
1、心理社团的建立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成长的阶段,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期,即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加强,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在社团活动中,教师只是指导,自主权掌握在学生手中。社团的环境氛围能帮助中学生逐步摆脱对师长全方位的依赖,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个人行为自律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另外。在社团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个性、表现欲和自我肯定的需求可以得到极大限度的满足。所以,心理社团的建立迎合了中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需求,是中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和途径。
2、心理社团的建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改强调要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社团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只承担一个引导的角色。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心理社团的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教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增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学会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学会了与人交往。社团一般都设有咨询部、编辑部、宣传部、调查部、网络部等部门,每个部门设有部长、副部长,负责该部门的事务。除心理辅导基本技巧训练外,其他的活动都由各部门自主开展。各部门之间定期活动,进行协调和沟通。这样,社团的建立不但能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管理等综合能力。
3、社团活动的开展是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重要举措。目前,虽然很多中学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课程及心理辅导室,但仍满足不了全体学生的需要。心理辅导课程的开设,基本是针对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了学生的全体性,但针对性不足,未必是每个学生都需要那方面的知识,学生接受比较被动,主体性体现不强;学校心理咨询室虽然对学生开放,但只是针对一些来咨询的同学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而现在相当多的学生还不能从根本上接受心理辅导,不愿主动走近“心灵氧吧”。而学生心理社团的成立,不但能够为部分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一个培养心理自助能力、提高自我的机会,而且能够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面,使广大学生能及时寻找合适人员倾述心中的苦恼,及时缓解或消除学生中的一般心理困惑。这样,不但强大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缓解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一项技能,助人也助己。
4、心理社团的建立有利于贯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为主,干预为辅”的原则。目前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十分匮乏,大部分学校心理老师和学生的比例是一对多。单凭一名专职的心理教师很难把握全体学生的心理动向。心理社团的成立,教师将定期对社团内成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基本技能的培训,使社团内成员不但能正确认识并处理自身问题,增强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社团成员将充当“阳光使者”,把心理健康知识再传播给其他同学,帮助一些心理有困扰的同学;同时“阳光使者”也会将同学们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心理辅导教师,这样心理辅导教师不但能及时把握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动向,并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而且能在遇到心理危机事件能及时实行危机干预。
5、社团活动的开展,尤其是推进中学生同伴心理辅导活动,特别有利于满足中学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随着社会面貌的深刻变迁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学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机会的同时,也承受了愈益广泛和沉重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直至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处理的学生数并不太多,大部分的学生主要是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应激状态下较短时间的心理紊乱,这些问题也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来处理。我校调查表明,当学生出现心理压力,需要得到心理帮助时,61%的学生会选择向朋友和同学倾诉,18%的同学会选择自己默默承受,8%的学生会选择向可以信赖的老师长辈倾诉,6%的学生会选择求助于专业心理辅导机构,7%的学生会选择告诉家长。学校同伴心理辅导是指学校鉴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运用与受辅对象年龄层接近或稍长、有相似经验的学生,经挑选并予以短期的培训,以期这些半专业的助人者,即同伴心理辅导员,能够为其他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协助其他同学探索自我、适应环境、促进成长的一种辅导形式。它最最大的特点是简便有效和直接干预。在同伴心理辅导中,助人者可能与当事人共同生活,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甚至休戚相关,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能节省时间及时给予当事人心理援助。因此,建立心理社团,培训同伴心理辅导员,积极向同学们提供高质量的朋辈辅导服务,可以满足中学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