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国民间传说

中国民间传说

时间:2023-05-29 17:59: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民间传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民间传说

第1篇

内容摘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杜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意象。而在民间传说中,杜鹃的意象更是频频出现。在这些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中,杜鹃鸟不仅仅是一种有灵气的动物,更是一个有着丰富内蕴的意象,本文将对民间传说中的杜鹃意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杜鹃鸟 民间传说 文化意蕴

杜鹃鸟是一种夏侯鸟,又名布谷鸟、杜宇、子规等。在春末夏初时,在我国许多地方都会听到杜鹃的鸣叫声。在杜鹃鸣声背后有许多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有的和我国人民的农业生产有关,有的带有一定的神话传说色彩,表达一种悲哀的感情,具有深厚的审美底蕴。本文将对民间传说中的杜鹃意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一.报春与催耕

在春末夏初之际总能听到一种鸟的鸣叫,好像发出“布谷布谷”声,这就是布谷鸟,是杜鹃鸟中的一种。在民间传说中,这是上天派到凡间来的一种神鸟。每年的春末夏初,上天都要派这种神鸟来到凡间,催促农人及时耕作,就是所谓的布谷催耕了。布谷鸟来到凡间,勤勉鸣叫使得周围几里地方的农人都能听得见。村民们能从布谷鸟的啼叫声中听出它是在说:“布谷布谷。”于是每年当布谷鸟开始啼叫的时候,村民们就开始耙田施肥,撒谷播种了。村民们所说的关于布谷鸟的传说,其实是劝喻种田人要懂得观察物候,适时而作,不要耽误农时。从这里看出,人们将杜鹃鸟与农业生产时令联系在一起,深刻反映了我国古代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同时人们通过杜鹃鸣叫声传达出对农业生产的希望,表达人们对丰收和富足生活的企盼。

二.寄哀思与伤离别

在民间传说中,人们听到最多的就是“杜鹃啼血”的传说。这个传说在民间流传中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但主要的故事内容大致是一样的。传说古时的蜀王望帝,是一个勤政爱民贤德的帝王。当时发了洪水,望帝无能为力,就派宰相治水,消除了灾祸。望帝感到自己的品德才能不及宰相,于是主动禅让,隐居于山中。当望帝离开的时候,正值二月满山杜鹃悲鸣,声声啼血,蜀人听到杜鹃鸟的啼鸣,就想起了望帝。后世便说杜鹃鸟是望帝的魂魄所化,他在暮春的声声悲啼,寄托对故国的哀思。这个传说在《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中都有相应的记载,在民间也广泛流传。“杜宇化鹃”的传说在我国民间传说中是属于“人化为鸟”类型。“人化为鸟”的传说故事类型体现古人的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观念,既有神话因素,也带有迷信色彩。这种类型的传说实际上也反映了人们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于是将理想寄托在幻化的事物之中,从而表达人们的心声。在这里杜鹃成了悲剧色彩的象征,象征一种悲悯情怀。

古人还认为布谷鸟鸣四声一顿,仿佛在说“不如归去”,所以在一些传说中,人们还赋予杜鹃鸣声以神奇的力量,可以关乎人的生死离别,国家的兴衰存亡。如在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杜鹃,始阳相催而鸣,先鸣者吐血死。尝有人山行,见一群寂然,聊学其声,即死。初鸣先听其声者,主离别;厕上听其声,不祥厌之法,当为大声应之。”从这里可以看出,学杜鹃的声音有亡故,听杜鹃的叫声,主离别,有不详的预兆。这里也表现了古人的一种灵物崇拜的思想。而在后人的流传中,多将杜鹃鸣声表达为离别的意义。

“杜鹃啼血”有丰富的审美文化底蕴,在我国古代,许多诗人都喜欢选择杜鹃这一意象,在诗文中将杜鹃作为寄情的载体,传达他们的悲凉思绪与情感,表达思念、离别的哀伤之情。如李商隐在《锦瑟》中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抒写着对亡妻的深情的悼念,秦观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抒发了自己惨遭贬谪的清冷与孤寂。而诗歌中杜鹃的艺术形象,显然是来自民间传说的。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得益于民间文学的滋养,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

在民间传说中,杜鹃鸣声有着多重涵义,有丰富的感彩。人们在杜鹃鸣声里寄托各种情感和追求,反映人们内心世界的追求。杜鹃鸟不仅仅是一种有灵气的动物,更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理想,无论是对春耕播种的希望,对美好生活的企盼,还是寄托思念、离别之情。杜鹃鸣声的人文色彩和文化意蕴是不应当简单否定的,它将长久地存在下去。

梁益姣,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第2篇

1、正月初三又称小年朝,也称赤狗日,作为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相传这一天女娲娘娘创造出了猪。

2、中国民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中国民间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1、中国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

2、中国民间有正月初五拜财神和财神爷巡游民间送福送财的习俗,据说都与王元宝有关。长安街头每逢初五早上必有叫卖元宝鱼者,各店铺争购,用线穿鱼脊并挂在房梁上,鱼头朝内,身上贴红纸元宝,寓意可以“招财进宝”。长此以往,这种风俗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了正月初五拜财神和财神爷巡游民间送福送财的习俗。

3、长安曾流传民谣:正月初五上柱香,一年四季财源广;正月初五摸元宝,大钱小钱用不了;正月初五请财神,家家户户财源滚;正月初五神进门,五谷丰登福满门。

4、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因中国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

5、《燕京岁时记》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婚女子亦于当日归宁,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清裨类钞》也载:“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

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根据民间传说,此为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之日,意味着在此之后雨水会渐多。

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期间,南方部分地区有祭社习俗,即庆祝土地公生日。北方则有吃猪头肉、理发(剪“龙头”)的习俗。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1、德配天地:指道德可与天地匹配。极言道德之高尚盛大。

2、别有天地:比喻另有一番境界。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3、哀感天地:形容极其哀痛,使天地都为之感动。

4、声振天地:声音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有时形容事件、场面令人惊骇。

5、混沌天地:中国民间传说中指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天地模糊一团的状态。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1、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2、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1、正月初八是佛的成道日。释迦牟尼,佛名,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意译“能仁寂默”,也是“释迦族的圣人”之意。释迦牟尼佛的生日、出家日、成道日总是初八,生、死、涅槃为同一日,表示不生不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四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佛诞生日,正月初八日是佛出家日,腊月初八则是佛的成道日。

2、正月初八也是谷日节,也称谷王节,是传统节日之一。传说农历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称为谷日或谷日节。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女娲创造苍生,从初一开始,依序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并于第七天造出人,而在第八天造出谷子来,故此初八为谷物的生日。

3、在民间正月初八会举行佛教祭拜仪式,顺星又叫祭星,古人认为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一位神仙,被称为星君,如太阳是太阳星君、月亮是太阴星君、木星为岁星、金星为太白等等。天上的每颗星都有自己的名字和相对应的神仙,而正月初八这天正是这些“星君们”下凡的日子,所以人们要进行祭拜,以求得保佑和庇护,这种祭拜仪式就叫做“顺星”。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一、中国民间剪纸源于社会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

中国民间剪纸,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人们便已运用影像作为形象表记的艺术语言。他们在贝壳、石头上穿孔打眼的活动,就是最初的镂空制作。在我国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陶器、骨器、牙器、玉器上的雕刻和纹样,都具有类似剪纸图案效果的雕镂方法。可以说剪纸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一把剪刀,一张纸,经济实用。它的这些基本的特点使剪纸在民间迅速传播。在《荆楚岁时记》一书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采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由此可见,早在南北朝时期,剪纸已普遍成为人们祈祥纳福、敬神避邪等应节之兆的产物。迄今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在1959年到1966年期间,于南北朝时期的陵墓中先后出土的“对马团花”、“对猴团花”等一批纸样。描绘的都是跟人类比较亲近的动物,另外成双成对象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中国剪纸自汉代起方真正称之为剪纸,两千多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我国疆界广阔,众多的民族、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性,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剪纸风格,最主要的还是形成“南北格局”。正如郭沫若先生在《剪画选胜》里所讲:“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

二、中国民间剪纸最突出的特点是依附于民俗和体现民俗观念

中国民间剪纸这一古老传统的艺术根植于民间百姓之丰沃土壤中,在中国农业社会中传承和发展,是劳动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样式。农村的生活、生产特点和习俗方式,以及剪纸的经济实用,给民间剪纸的形式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空间,民俗风情、传统习俗成为剪纸艺术创作的源泉。如年俗产生了窗花、灯花和过门笺,婚俗产生了喜花,习俗产生了窖头花、喜庆纹样、刺绣纹样等等。中国人趋吉避凶的民俗观念和美好追求,往往通过从生活中寻求可以借助和隐喻的物象来表现。民间剪纸的“可爱之处”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一点,采用谐音、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来完成。形成了“多子多福”、“连年有余”、“五福捧寿”、“娃娃坐莲”等一系列用吉祥语的谐音、用吉祥的寓意隐喻的民间剪纸。中国无穷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则是中国民间剪纸最好的创作题材。如动人而悲伤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和白娘子”,挑战王权的“大闹天宫”,展示正义清廉的“”等等,都是我们不时能见到的画面。这些跟文人雅士的“忧国忧民”和“咏梅赏月”大不相同的,关于“爱情”和挑战“权威”以及“正义”的主题的剪纸,则表现了民间除了“多子多福”,“年年有余”之外的更为美好的人生向往。

三、中国民间剪纸是创作者观念性的形象思维,它体现着抽象变形的特定形式美感及表现手法

中国民间剪纸的魅力来自其自身的形式美感。创作者的形象思维不是以创作的目的去观察周围事物,她们并没有写生构图、解剖、透视以及比例关系等一系列的系统要求,而是通过在特定的生活环境条件下与客观事物的反复接触,在脑海里获得某一客观现象的具体形象。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她们的创作有一条更为自由宽广的道路,所以她们的作品没有任何约定俗成的楷模和样板,她们不是为了技巧与形式的眩人耳目,而是根据自己对各个物体的特征概念或物象相互关系的特定印象来剪。根据这个逻辑,创作者可以把许多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视向的各种特征描绘刻画在一起,人、老虎、牲畜的同一头面上可有正侧可视的五官,为的是让你“看个明白”;或者是不必去顾及解剖、比例观念,在动物的母体内点缀几个小动物,表示动物妈妈怀孕了;也可以是超越了焦点透视的表现极限,在不合理中求“合理”。创作者并非要改变客观物体的本来面貌,而是为了追求一种“真”的感觉,一种合乎于生活之理、自然之理的“真”。在这种特殊的直觉意识和原始的思维方法促使下,形成了手法十分随意、自由的创作。

它不同于中国文人画“以形写神”和“应物象形”的造型法则,更不同于17世纪西方绘画严格依循模特和摹拟自然的规律,用她们自己的话说:“咋想就咋铰”。民间剪纸的创作就是这样用纯朴的心灵去追求理想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性和创造性。由于中国民间剪纸有其特定的审美情趣和形象思维方式,所以决定了它以心造型、以理造型、以美造型的表现手法。剪纸的造型不仅表现物象的形态,而且还是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主观的改造,使原来的典型特征变得更加生动、鲜明。创作者经常是在造型上把最富有表现性的部位有意夸大,进行比例上的变化。所以说“写实与变形的统一”是中国民间剪纸的基本造型特征,中国民间剪纸就是根据这样的造型“原则”创造出很多新颖奇异的艺术形象的。另外,剪纸由于受工具、材料的“限制”,本身就具有“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特点,一般是先将单个形象作剪影处理,再将轮廓内部的纹样镂空。本来创作者的初衷是为了方便透光,但却在不经意间形成了剪纸语言最根本的特色——平面镂空。剪纸在掏剪的过程中不是剪迁就于形,而是形迁就于剪。时而剪花、时而剪形、时而形上镂花、时而以花托形,形与形之间相连的依心随意的创作产生了具有装饰效果的造型。这种对表形的淡化与掏剪的特殊表现,将民间剪纸的平面镂空趣味和稚拙的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中国民间剪纸也是超现实主义创作

中国民间剪纸也是超现实主义的创作。如我们熟知的用于迷信用途的“小红人”,它应该起源于奴隶社会时期,虽然世界各国都有类似造型,但在中国是纯剪纸的。它像个大头鬼,头顶有两撮小辫子,叉开双臂和双腿,五指张开,又像只青蛙,用于类似祭祀、为死人“招魂”的民间活动中。中央美院的吕胜中教授说它是“人类肯定自我的最朴素的描绘,是人类最早的自画像”,但笔者更倾向于他说的“相信自己体内还有一个‘小红人’存在”。也就是,它已不再是人本身,而是超现实的灵魂,体现了民间的超现实艺术想象。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的再创作有些也是超现实的,是基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笔者认为“小红人”更是原汁原味的“原创”。中国民间剪纸是“一切民间美术的母体”,它有着广阔的内容天地和多彩的形式风格。千百年来,人们热切地追求、频繁地创作、不断地总结,使中国民间剪纸层出不穷地花样翻新,历久不衰,展现出民间艺术的无限潜力。

第9篇

【关键词】民间文化;动画;运用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91-01

民间文化就是中国民间经过几千年沉淀,而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它承载着先人的传统道德与审美情趣,民间文化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题材丰富,内容多样,为我们的动画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养分。动画与民间文化密切联系,神话故事的《女娲补天》,民间传说的《神笔》,寓言故事的《鹬蚌相争》,少数民族的《一幅侗锦》,佛教传说的《九色鹿》等等,这些都是将民间文化与动画艺术结合的产物,来发扬我们的本土文化,这一传统也一直延续至今。

一、动画与民间艺术联系的背景

追溯其发展,我国动画从始至今都是与民间艺术结合在一起的。作为外来的艺术,上个世纪初期,中国最早的动画《大闹画室》也是借鉴迪斯尼的风格,但在那个民族存亡的时刻,爱国人士重新思考正确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很快做出了自己本民族的动画《铁扇公主》,用三借芭蕉扇的民间故事来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饶的战斗精神。建国后,我国的作品一度被误认为苏联作品,自此,中国动画界开始探索自己的本民族风格,形成“中国学派”,如《神笔》、侗族的《一幅侗锦》、《孔雀公主》、《大闹天宫》、水墨风格的《牧笛》等等一系列动画作品。“”后,在艺术寻根氛围下,我国开始大规模搜集、整理、运用民间文化,动画再次创造了辉煌,如民间故事的《鹿玲》、民间谚语改编的《三个和尚》等。80年代后,受到欧美、日韩等外来文化影响,对我们的动画冲击很大,我们开始放弃了民族道路,虽然目前我们的动画辉煌不再。但是,我相信,只要坚持民族风格,发扬民间文化,兼容外来文化,以后,动画发展会越来越好。

二、动画对民间文化的运用

动画的很多内容与题材是运用的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历史长河中长期沉淀下来的,是经过历史考验的,能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是集体的结晶,很多民间故事、传说、谚语都得到运用,如《三个和尚》就是表现谚语“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又如浙江省的民间故事改编的《田螺姑娘》等等,很多民间题材的故事或传说运用在动画中,将动画根植于本土的传统文化中,表现中国特色。外国的动画也在致力于民间文化的探索,如美国迪斯尼的《白雪公主》就是取自安童生的童话故事,日本的《圣斗士星矢》也是取材于希腊神话,美国还将中国木兰从军的民间故事翻拍成动画电影《花木兰》,文化的兼容性在加强,不管怎么发展,民间文化永远是动画的宝贵财富。

三、动画与民间文化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动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寓教于乐,兼具教育性与娱乐性。很多民间故事都是老一辈讲给后辈听,让后辈从故事中得到启示,学到优良的品质,或者以此为戒,它是非常接地气的,反映的是集体的智慧,也是生活的智慧。如《一幅侗锦》中,描写了勤劳的母亲与勇敢的三儿子形象,同时,懒惰、懦弱的其他两个儿子则是告诫我们:应该勤劳勇敢,生活才会越来越好。寓言故事中各种人生智慧也对我们有启迪作用,我们可以从《鹬蚌相争》中学到冷静分析,《猴子捞月》中学到真实与虚幻,以及各种寓言题材的动画《农夫与蛇》、《滥竽充数》等中各种智慧值得我们去学习。动画带给我们乐趣的同r,也带给我们生活的思考,动画与民间文化都是告诉我们去崇尚美好的事物,知荣明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遵守社会道德标准。其次,动画与民间文化都传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表现出民族性,世人想看的也是各自的民族特色,在当今社会,各国的文化都在互相包容,全球经济一体化,但是,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不能丢,我们核心的民族精神应该深深地根植于动画中。

四、展望

民间文化为动画提供了很多优秀的元素,我们应该合理地看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创造出优秀的动画作品。我国的动画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动画与民间文化的关系,以传统文化为指导,坚定地走自己的民族道路,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不管形式怎么变化,我们的民族精神都在动画中,坚定自我,不断努力,一定能描绘出美好的想象世界。

参考文献:

[1]白强.民间故事对中国动画题材的启发与影响[J].大舞台,2012(2).

[2]张静,陈建宪.略论中国动画的民间文学传统[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1).

[3]张琼洁,刘森.浅析从民间故事中探索中国动画的发展[J].戏剧之家,2014(4).

作者简介:

第10篇

一、 研究范围的界定

狭义的动画电影是指以动画制作的电影,迄今为止,实际意义上的动画电影已经超出了这个界定范围,所增加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剧场版动画电影,简称OVA,如我国的《喜洋洋与灰太狼》电影版、《熊出没》电影版,日本的《火影忍者》剧场版、《哆啦A梦》剧场版等,所有这些都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已经成为了动画电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日本目前动画电影而言,甚至是一个主流成分,并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本文所研究日本动画电影包括OVA部分,并非传统意义上仅以动画制作的电影。

另外,动画电影有绘画、特效、主题、情节、人物、场景等部分组成,由于历史元素与动画电影产生存在着一定的时间距离,因此,这些要素中,若想融入中国历史元素,也只能是主题、情节、角色这些偏文学性的部分,而应用于这些要素中的中国历史元素,主要为一些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或者文学作品,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白蛇传》等被大众认知的文学典范。基于此,笔者主要从文学视角来分析日本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历史元素。

二、 日本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历史元素应用方式

从1958 年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的日本第一部彩色动画电影《白蛇传》到如今的《哆啦A梦》剧场版、《火影忍者》剧场版都不乏中国历史元素的应用,应用过程主要表现于对中国历史元素的同化和异化,笔者主要以两部典型动画电影《白蛇传》和《最游记》剧场版为例进行分析。

(一)中国历史元素同化

1958年,东映公司制作出了日本第一部彩色长篇动画电影《白蛇传》,这部动画电影作品可以说是日本动画电影兴起的标志,影响着包括宫崎骏在内的诸多日本动画电影大家,它的成功有很多价值成分可以挖掘。日本动画电影《白蛇传》改编于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白蛇传的故事在我国流传甚广,最早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故事在长期流传中,人物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最大的改变在于小青由最初的鱼精变成了蛇精。而在日本动画电影《白蛇传》中且沿袭了最初的说法,动画电影中的情节大致与传说相同,同样讲述的是白娘子和人间男子许仙的爱情故事,包括法海的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都与传说故事相同。虽然在动画电影中有些细节部分与民间传说大相径庭,例如给许仙增添了两个宠物,这两只宠物在救活许仙这件事上的功劳巨大。而白娘子和许仙的交集也不是由于报恩,而是源于一段誓言。还融入了一些日本国家本土化的元素,如生命之花、水晶球等。但《白蛇传》这部动画电影的真爱主题、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与中国民间传说是相同的,可以说没有改变本质内容,因此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同化,正是这种对中国历史元素同化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该动画电影成功的助力。当然,除了《白蛇传》外,还有其他日本动画电影存在着同化处理中国历史元素的现象。

(二)中国历史元素异化

在日本动画电影应用中国历史元素的过程中,存在着与上述同化方式相反的途径,即异化处理,对中国历史元素本体作了日本文化本土化的变异,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其中,对我国名著《西游记》的异化尤为之多,以日本动画电影《最游记》剧场版最为典型。《西游记》中光怪陆离、变幻万端的神奇世界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关注,也迅速成为了动画电影的取材地。《最游记》剧场版所呈现的不仅是细节部分的改变,情节和主题这些核心部分也发生了变异。

首先是情节的异化。《最游记》剧场版直接套用了《西游记》中唐三藏、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和大部分神仙、妖怪等重要角色,在情节上将《西游记》中历经苦难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异化为唐三藏、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接受天界命令去阻止牛魔王复苏实验,进而维护世界和平,这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最游记》剧场版情节虽然取自于《西游记》中的情节,但在其中加入了日本民族文化和一些现代元素,借此来表达新的主题思想,以适应日本国家本土化的审美需求,并反映现代社会现状,可以说,《最游记》剧场版是一部对《西游记》进行全新诠释的动画电影代表作品。

其次是主题的异化。《西游记》是一部以西天取经为故事脉络、以降妖除魔为主要情节的神话故事,蕴含了中国丰富的宗教文化、儒道思想及礼教观念。而在动画电影《最游记》剧场版中,各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或者内容发生了较为彻底的改变,师徒四人关系异化为朋友关系,已没有原著中的儒释道思想,而带有现代的平等及利己主义;神仙不完全代表正义,也存在着野心,甚至是邪恶,表现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意识,使主题更趋于现实主义,这与日本国家当时的主流文化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可以说,《最游记》剧场版与原著《西游记》相比,颠覆了《西游记》情节和主题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新的主题,表达了新的社会意识形态。除了《最游记》剧场版外,《火影忍者》剧场版、《七龙珠》剧场版也都借用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但都失去了原本的形态。这类动画电影简单地利用读者对《西游记》中人物、情节的熟悉和了解,使观众更容易接受人物和故事,这是值得中国动画电影借鉴的部分。

中国历史元素在日本动画电影中的异化现象远多于同化现象,这充分说明了日本动画电影在创作过程中,还是重在坚守自己的本土文化和元素,有借鉴,但有的放矢,这也是中国动画电影创作需要学习地方。

三、 日本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历史元素应用启示

除了上述几部日本动画电影成功应用中国历史元素外,其实对外来元素的借鉴已经成为动画电影界的一种发展趋势,包括好莱坞的一些作品,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都是中国历史元素应用成功的典范。若从中找出外来元素应用的方法或精髓,这将对我国动画电影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前文所述中国历史元素在日本动画电影中的同化和异化现象,笔者认为,对待国外元素的关键在于找到不同文化的契合点,把持住本土文化根本,做到宁缺毋滥,唯此才能成功的将国外元素应用于动画电影创作。

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是以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为基础的,动画电影也是如此,如果在动画电影创作过程中不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就不会被大众所接受。而《白蛇传》《最游记》等日本动画电影之所以得到日本国人的认可,除这些文学作品与日本文化存在契合点外,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应用中国历史元素过程中,不摒弃本土文化,坚守住了本土文化这个根本,用日本人可以理解的方式做了借用或改变。相比几年前曾风靡一时的国产动画电影《宝莲灯》,除了题材来自古代神话,其它各要素都带有明显的好莱坞风味情调,中国本土元素实际上只剩下一具空壳,如果说《宝莲灯》的成功得益于对国外元素的借鉴,那么,它的不足之处恰恰在于借鉴的盲目和无底线。没有本土文化的丰厚蕴含,也就无法成为经典之作。遗憾的是,多数国产动画电影并没有以此为鉴,用心营造中国元素,但无法去掉模仿、克隆的套路,例如2006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魔比斯环》,以国际化和西方化的元素应用导致了最终出师不利。我国的历史元素中有着许多可挖掘的动画电影素材,特别是文学部分,只要我们赋予它现代文化气息的丰富想象力,许多典故、传说都可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动画电影精品。而国产动画电影如果背离本土文化和民族特色,无视中国观众的需求心理和审美标准,盲目地应用国外元素,则无异于南辕北辙,难以获得发展的沃土。

第11篇

1、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等等。

2、除夕(腊月最后一天)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3、春节(正月初一)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4、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5、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在广西一些地方有七夕储水的习俗,民间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用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所以,人们在七夕这天早晨都要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家里如有体弱多病的孩子,家长们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长寿。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2篇

1、农历六月初六,在中国民间被称为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小白龙探母。

2、这一天的传统民俗活动主要有回娘家、晒虫虫等,民俗有云、吃炒面:六月六,请姑姑。

3、六月初六也是入伏第一天,是徐州地区比较有名的“伏羊节”的开始。

4、天贶意为赐赠,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5、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北部,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一种用炒熟的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认为吃了用麦粉和糖油做的面食,对增强体质有益。有诗云:“早市离家二里遥,携篮赶上大云桥。今朝不吃麻花粥,荷叶包来茯苓糕。”这类糕点为人喜欢,其原因是它松软、清口、甜淡适宜,而又价廉洁。不过如今的糕点市场已经是奶油蛋糕的天下,要寻觅卖茯苓蛋糕的店摊已经很难寻见了。

6、江苏连云港民间传说,六月初六是小白龙探母的节日,白龙的母亲因为违反天规,私自给凡间降雨,让凡间的人民颠沛流离,索性被关在天庭里面看管铁树,并命令待到铁树开花的时候,便是获得自由的时候,同时也规定小白龙只要六月初六的时候才能去看望他。在那一天如果要是哭泣的话便会哭湿了龙衣,凡间必会有30多天的雨。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