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9: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春天的诗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这篇韵文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暮春时节早晨的静谧、和缓、自然的彩色图景――红绿交映、水雾弥漫,动静相宜,每一句都带给人不同的美感,但又十分和谐。
诗中首先揭示了整幅画面的时间:“五更天欲晓,三月春渐浓”;接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两岸的杨柳绿了,笼罩在淡淡的水雾之中;一园的杏花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娇艳;绿叶映衬红花,令人赏心悦目;接下去,诗人用燕子与小虫,赋予了这幅画面动态美。声色俱备,使得安静之中有了活力。最后放眼望去,“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把绿刻画得淋漓尽致。
设计理念:
识字教学中,遵循学生识字规律,从大语境到小语境,并且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
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所谓“入境”,就是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入情”,即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走进文本。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
以读促想象。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想象文中描绘的美好情景,体会文章意境,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想象激发朗读。通过学生想象到的美景,来激发学生“喜爱”的情感,引领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想象和朗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三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其中的多音字“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受课文大意,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情景。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想象画面,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诵读课文,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圈画生字;借助文中拼音初步朗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意;查阅有关春夏秋冬的诗歌句子。
2.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从学生学过的古诗和学生的生活入手,唤起并建立自己头脑中春天的画面。看图猜古诗中既积累了古诗词,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教师激励性的话语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谈话引入:孩子们,听说你们背过很多有关春天的古诗,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看图猜古诗
出示第一幅图片(柳树),看到这满目的垂柳,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首诗?出示第二幅图画,这桃花如此的娇艳美丽,你们又想到了哪首诗?一场春雨过后落花满地啊!你想到了那首诗?
学生猜到后背诵古诗。
古人用那优美的诗句写春天,你们眼中的春天什么样子呢?想用哪些词语来表现他?春天的美丽,无论用多少华丽的辞藻也无法把他的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现代诗,再次来品味春天之美。
出示课题,齐读。并解题通过这个题目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的早晨。
3.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设计理念:二年级以识字为主,所以教学中遵循着从大语句到小语境的方法教学,放手让生自学生字词。“我和大家来分享”这个环节,学生通过换偏旁学会了很多字,不仅仅是学会了课本上的字,还认识了课外的形近字,增大了识字量。在学习“更”字的时候,因为它是理解的重点,利用钟表,直观的巧妙的给学生展示了其含义。)
同学们请你们轻轻的打开语文书,自己读一遍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教师:现在请同桌两人检查读文,一人读一人听,发现同桌读错了,要帮他纠正,读不通顺的地方你就教他读一遍。读好之后马上坐好。
检查读文:谁来展示读文?读的同学要做到声音洪亮,语句通顺,字音准确。听的同学结合老师的要求进行评价。
去拼音读课文;读生词:自己读――一生领读――检查读;读字;同桌读――开火车读;分享字;更:多音字;漫:漫过,慢慢蔓延馒头。
4.品读感悟。
(设计理念:所谓“三分诗,七分读”,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因此,朗读是理解诗歌意境的最佳方式之一,所以我运用了很多形式的朗读,在读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在读中让学生渐入佳境,来表现对诗歌理解;在读中让学生互相感染、彼此激发,并产生探究诗歌情感美、意韵美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是学习诗词最好的催化剂。)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看一遍课文共有几句话。
下面就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诗句,仔细地读一读,边读边想像,在你的头脑中浮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带着自己的感受美美的读一读。
小组交流:小组交流的时候要先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想象到的美丽画面,还可以给你的小组同学读一读。别人说得时候要注意倾听,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汇报:同学们学得可真认真,谁愿意第一个与大家交流?
(1)“两岸轻烟杨柳绿,一园细雨杏花红。”学生想象画面:河两岸的杨柳抽了淡绿的叶子,淡淡的颜色相互掩映着,好似薄薄的烟雾。春雨过后满园的杏花开的更加娇艳了。
结合课件理解“轻烟”,杨柳抽出淡绿的叶子,她长长的枝条垂在水面,那淡淡的绿色相互掩映着,朦朦胧胧,好似薄薄的绿色的烟雾,,杨柳如烟啊,我们再来看看这满园的杏花课件展示图片,教师语言渲染:若置身于此,仿佛走进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我们在走进杏花再来看一看。这杏花比赛似的开放着,有的花朵已经完全绽放了,有的只是舒展了他的一两片花瓣。火红的骨朵不甘落后啊,饱胀得马上就要裂开了。这样的杏花我们喜欢,古代诗人王涯赞美道: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叶绍翁也写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岸绿,一园红,交相辉映,美得耀眼,快来读一读。
(2)“堂前住燕子,篱下飞鸣虫。”学生想象画面:燕子在房前飞舞着,有的快乐的玩耍,有的寻找食物。篱笆下的小虫子吱吱的叫着,为这春天增加了生机。
教师指导朗读:你真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这幅画面好生动啊。五更的时候天刚刚亮,周围一切静悄悄的,而燕子、鸣虫的飞舞则让这春天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啊。谁来读一读
(3)“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学生描述画面:新长出来的荷叶嫩嫩的绿绿的,层层叠叠的浮在水面上面。小草早已长满了山坡,远远望去就像穿上了绿色的外衣。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生体会“层层碧”的含义。指导朗读:一清一碧,真是绿意盎然啊,谁来读一读
(4)整体回味画面,有感情读诗。教师出示课件:孩子们,你们看,天刚刚亮,周围一切静悄悄的。一场春雨悄然过后,两岸烟柳如烟,一园杏花红艳,新荷小草葱茏多姿。这个春天美得无与伦比。如果说这是静静的美,那么燕子、鸣虫的飞舞则让这个春天变得热闹,生机勃勃,有动有静,也难怪作者说说三月春渐浓啊,如此生机勃勃的早晨,你们喜欢吗?(喜欢。)来读一读这首奇丽的小诗吧。(生练读。)
配乐朗读。
5.拓展。
(设计理念:以读引读,拓展更多的阅读资料)
朱自清的《春》片段;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四季景色描写的古诗、词语、句子。
6.作业。
伙伴们知道吗?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很快就是一年的春分节气了,你们都有了解过这个节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2022关于春分是什么时候及简介,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2022关于春分是什么时候春分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是农耕的重要时节。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的中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从这一天起,太阳直射位置渐向北移,南北半球昼夜长短也随之而变,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与之相反。
春分节气简介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大约为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二分日世界各地日出日落时间均为6点。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新年,有着3000年的历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也是节日和祭祀庆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周礼天子日坛祭日。
《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春分的寓意及内涵1、昼夜平分
春分之日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几乎全球昼夜等长,都是12小时。
2、指季节平分
若以立春至立夏这段时间作为春季,春分是春季的中分点,正好平分了春季,从立春到立夏正好九十天,春分将其一分为二,因此而得名春分。
2022春分的诗词有哪些1、《春分日》徐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2、有关春分的诗词:《春分》七绝?苏醒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3、《画堂春》仲并
溪边风物已春分。画堂烟雨黄昏。水沈一缕袅炉薰。尽醉芳尊。舞袖飘摇回雪,歌喉宛转留云。人间能得几回闻。丞相休嗔。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4、《和宋之问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崔融
春分自淮北,寒食渡江南。忽见浔阳水,疑是宋家潭。
明主阍难叫,孤臣逐未堪。遥思故园陌,桃李正酣酣。
5、《癸丑春分后雪》苏轼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
従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6、《偷声木兰花》徐铉
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
焦人不过轻寒恼,问卜怕听情未了。许是今生,误把前生草踏青。
7、《少年游》杜安世
小楼归燕又黄昏。寂寞锁高门。轻风细雨,惜花天气,相次过春分。
画堂无绪,初燃绛蜡,罗帐掩馀薰。多情不解怨王孙。任薄幸、一从君。
8、《阮郎归》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归。
9、《春日田家》宋琬
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
10、《踏莎行》欧阳修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一、问题调查与分析
(一)教师重视不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1~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了70首,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可以看出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我们农村小学有不少老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只重视现代文教学而轻视古诗文教学,总认为古诗词简单,逐字逐句讲解意思即可。也有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没有精心备课,只是要求背诵,有时为了赶进度,教学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此外,在平时的教学研究活动中也很少有人涉及到古诗文,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了古诗文的教学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我们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流程大多是这样的;一扫文字障碍,将生字读音、生词意思弄懂:二是串讲,把每句意思讲一遍,甚至把整首诗的意思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摘抄;三是熟读成诵,在老师引读、学生齐读或学生自由读后,让学生自己朗读直到会背;四是默写检验。或是整首诗(词)或部分或名句,后通过默写来检查其背诵效果。这是最为常见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也是最为有用的应试办法,但同时也是最为麻木不仁的教学方法。
(三)学生兴趣不浓
目前,在我们农村小学,古诗文的教学效率并不是很高,很多学生对背诵、学习古诗文有一种厌恶的情绪,认为学习古诗文没有实际的作用。许多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表层理解,零碎感知,或把学生当作接受的容器予以灌之,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词大餐被教师们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古诗文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古诗文教学课堂上缺乏对古诗词热爱的情感,课下没有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缺乏对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学生们似乎只是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教材中虽编入了许多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然而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因为他们没有从古诗文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教师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没有情感,何谈兴趣?
(四)教学评价不当
考试无疑是教学的指挥棒,“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是教师共同心态的真实写照。可如今考试只重书面考试,不重口头背诵。书面考试又以默写诗(词)句及意思为主,不仅考教材上的篇目,还考课标推荐的或是课外的篇目,这对师生来讲犹如大海捞针。为保证不丢分,少失分,平时教学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机械抄写、默写,苦不堪言,因而许多古诗词的教学只能是落空了。
二、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古诗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同志曾指出:“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佳作传世,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括很多哲理。学一点古诗,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感受语言的优美,体昧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在古诗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一名农村的语文教师更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文教学,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文的新思路。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就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因为许多古诗词,教师若不借助资料、工具书,好好钻研,还无法理解意思,体会情感,所以,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要将知识系统化、内化,形成对知识的独立见解、创新认识,才能打破知识的学科界限,产生对知识、人生、社会、教学的深刻体验,课堂教学的语言也才会丰富多彩。同时,教师必须确立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强烈的责任心,练好内功,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用亲切、热情、平等的讲授态度,生动、幽默、形象的教学语言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努力创造出一个轻松的、民主的、舒畅的学习气氛,科学、灵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巧设问题,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增加他们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质疑、富有启发的提问,会引起学生探新寻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我在设计《春晓》一课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所见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们当然积极发言,各自描绘自己见到的春天的样子。一下子,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问道:“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也非常喜欢春天,同学们愿不愿意知道他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看时机成熟,于是引出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巧设问题情景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真正地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阅读中会保持一种持久的愉悦的心境,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一箭双雕,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巧用多媒体,有效激活学生兴趣。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在创设情景这方面。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
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教学《题西林壁》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想象。开始,我用动画演示一个个广袤的空间:此时夕阳依傍,连绵的群山远远望去,危峰兀立,在浩瀚的天地间,景物有远有近,色彩有浓有淡,一个动静交错、气势磅礴的绝妙境界……在此基础上我对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训练,使他们越读越觉得心旷神怡,不由自主的进入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境,感受群峰犬牙交错时产生各种不同景观的景象。接着,我又演示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通过观察想象,学生很自然地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体验,明白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3 教学生活化,努力保持学生兴趣。
古诗文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更能通过美好的事物和形象及美好的理想去感染、塑造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潜能。但是,由于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把握。另外,古诗词教学在形式上略显单调。多停留在讲讲、读读、背背的形式上,教学形式上的单调必然有损古诗词丰厚内涵的理解。教师可以把古诗文教学生活化,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很容易记住古诗文的内容,也很容易理解古诗文的意境。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如,在讲到有关春天景色的诗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田野或者能体会到春天感觉的地方,在那种地方讲解诗句,朗读诗句,会让学生感觉别有一番风味,也会增加学生对古诗文教学的兴趣。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小学生重感性轻理性的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编故事、打擂台、改原作、学绘画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如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我都要分别举行两次诗歌朗诵会。在所学的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为了给小组争得荣誉,代表们有的配乐朗诵,有的浅吟低唱,有的编成小品进行表演。这项活动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也更加激起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三)客观评价,提高古诗文的教学实效
为了提高作业的效能,激发学生自主写作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笔者在作业方面大胆尝试,力求创新。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兴趣、特长,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激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为目标,设计了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教育性的作业。经过三年的尝试与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讲究趣味性,乐中求知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方法,它激发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保持学习的持久热情。教育心理学也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因此作业的设计应贯彻愉快教育的原则,增强趣味性。要能吊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跃跃欲试。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笔者让学生在课前看录像,让学生对地球有深刻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二、注意实践性,动中求知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实践性最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好了就要行,行才能检验知识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也会成为死书库。”的确,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实用性、价值性,智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转化为能力。所以作业设计要注意实践性,不仅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取得第一手材料,而且要引导学生实现认识的再次飞跃,即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指导实践。
1.实践体验的作业
《春风吹》一课,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闹春、戏春,感受春天的魅力,并对春天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编一个有关春天的故事说给老师、家长、同学听。这样的作业目的是把学生从封闭的语文教学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融入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在自身的实践体验中活用知识,发展能力。
2.社会生活的作业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随时可以学语文,用语文。每逢节假日,笔者都为学生布置一些有意义的作业。如端午节前夕,笔者让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查阅屈原的生平,搜集、摘抄屈原的诗词进行赏析,了解端午节各地的风俗,亲自动手包粽子,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之情和怀念之情。
3.动手操作的作业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实质是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设计这样的作业不仅能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而且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学习《捞铁牛》一课,笔者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习《小山羊》一课,笔者让学生自己做头饰。
三、注重开放性,活中求知
印度大文豪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作业也是如此,应注重开放性,为学生创造发挥想象的空间,使其体验成功的成就感,提高能力。如学完《桂林山水》一课,针对学生的兴趣、特长,投其所好,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喜欢绘画的,可以用五彩的笔绘出桂林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交融的奇丽景色;喜欢朗读的,可以为《桂林山水》选配乐曲,配乐朗诵,表达出对祖国青山秀水的真挚热爱之情;喜欢写作的,可以将优美、生动的词句收集在自己的摘抄本上;喜欢作诗的,可以作两首小诗,赞美桂林山水的特点,朗读给大家听。这个作业设计融音乐、诗歌、绘画、创作、朗读为一体,实现了学科间的融合。
作业的开放,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他们创造了自由探索、尝试创新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创新的能力。
四、追求教育性,思中求知
我校在新课程理念及人文精神的引领下,重视作业的多元化设置与评价,坚持“轻负高效”。要求每周每班应有一天为“无作业日”,学生自主安排课余时间,充分体现张弛有度,个性学习;学生作业以趣味训练、动手实践、自主选择、探索创新为主,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个性在作业中彰显,思维在作业中发展;让学生在发展性的评价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让作业成为学生张扬个性、放飞潜能的天空。
一、多元化作业设置
具体地讲,在设计作业时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1.讲究情趣性
我们做到推陈出新,努力让作业不再是“枯燥”的代名词。
如低年级语文组的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查一查、找一找等等,使学生被作业吊起胃口,跃跃欲试,题型设计的多样化,从心理上给学生“我要做”的感觉。结合“单元整合”的特点,请孩子们到校园、到公园、到郊外聆听春的声音,感受春的变化,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验,再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春天的诗歌、文章、图片、照片等,并结合音乐课、美术课唱春天,画春天,最后办一份以“多彩的春天”为主题的手抄报。
为改变过去的作业本形式单一、内容统一的形式,五年级语文备课组集体设计精讲课文的笔记练习内容,学生自由设计美丽的图案;三、四年级数学组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个性化作业封面,学生将题目设计为“我喜欢这样算”、“我的作业我做主”、“天生我才必有用”、“学而时习之”等等用优美的诗词、精彩的名言和自己喜欢的座右铭来自勉;二年级数学组在作业设计中也打破了以数字和文字组成的枯燥形式,他们的数学情境日记,在作业本中增加一些精致而活泼的图案,图文并茂、新意呈现,使作业变得有情、有趣、有味。
2.注意层次性
在作业的内容上、难易程度上根据学生个别差异,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最大限度的自主性。如设计必做作业、选做作业(即分层作业);或者在一个大题目后面设计几类作业,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不同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3.注重实践性
古语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动作思维。
例如学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观察身边破坏黄河生态环境的情况,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怎样增强保护黄河的意识?并写一份观察报告或合理化建议或办一份环保主题小报;结合语文园地展示台内容和单元课文主题内容,让学生每月办一份手抄报。
4.渗透开放性
语文组设计作业时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学了《爬山虎的脚》,要求学生观察葡萄藤或牵牛花等植物的枝蔓,并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学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启发学生将自己家乡的水果介绍给“客户”,看谁的推销词写得好。
数学组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使他们看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低年级数学组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数数喜欢的物品,不同的物品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数感;学习了“元、角、分”后,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作业:4个学生为一组,每生准备5元钱,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的物品。高年级数学组学习了“统计”知识后,设计调查研究性作业: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题材不限,一周内完成。教师抛出的是探究的源,学生得到的是起于源头而流向不同的水,统计家庭用水、用电情况;统计大街上交通要道的通车量、统计饭店人们喜欢的菜谱,制成条形统计图。
事实证明,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空间和时间,能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真正释放自己的个性。
二、发展性作业评价
在具体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1.多维化评价内容
评价时必须从作业完成的结果、态度、能力、方法、过程等进行立体评价,多用赞赏的眼光、赏识的心态去看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从各种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亲情化的评价语言,闪现人性的光辉,如“你的见解很有创造性!”“多工整的作业啊!你一定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滚烫的话语,热切的期盼,时时鼓舞学生,激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
2.多元化评价主体――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我校倡导教师在评价中适当地“让权”给学生,把过去只有教师评改为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多元的评价方式,改变了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同时还考虑到评价方法具有可操作性与学生心理认同性,删繁就简,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体现了具体、全面的评价理念。
3.动态化评价过程――通向成功的阶梯
很多教师在给学生作业评定时,只给一个等级“A”,若学生作业中出现错误,则先不给予评定,待学生改正错误后,仍给“A”,这样变错误为通向成功的阶梯,使学生始终对成功抱有希望,充满信心。
还有教师及时诊断学生学习的困难,适时适当地启发,延伸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做到评价过程动态化。如:某学生做45×199+45时的计算,教师给她作业中眉批道:“得数正确,但可以简便计算。你再想一想!”学生补了一种算法,教师又批道:“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还在题目中45下边划了红线,以作暗示。学生又补了一种算法,终于教师为她评了“A”。
4.多样化评价方法――学生发展的催化剂
在大班化教学中,作业评价也可巧用简笔画,使作业批改不用评语而达到评语的效果。如果作业全对就打上“A”,再看学生的字是否写得认真,如果写得好的就加上(1到5个不等,试情况而定)。如果哪位学生有进步了就用表示,表示老师很高兴并祝贺你;如果哪位学生作业做得特别差就用表示老师很伤心,你得加油了。作业批改中使用简笔画,可以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 习作教学 新媒体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75
人们通过文字的书写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向他人传递信息。因此,一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习作能力,才能保证文字的合理运用和信息的良好传递。小学习作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字交流能力及文学素养的基础教学,对学生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下,教师也应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积极运用新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切实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小学习作教学中新媒体应用的意义
新媒体的出现和运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人们运用互联网收集、传递大量的信息资源,实现了即时交流,大大提升了工作、学习的效率。目前,新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普遍运用,教育领域也开始将其运用在实践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媒体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用,具有提升课堂趣味性的重要意义。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学习意识未能完全形成,其学习动力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兴趣。新媒体的应用,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灵活生动。它运用多方面的资源,如图片、音乐、视频等,全方位地刺激学生感官,吸引其注意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有效培养了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同时,新媒体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用,对丰富教学资源有着重要意义。新媒体能够将多种素材资源转化成教学资源,如声音、文字、影像等,为小学习作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素材。同时,新媒体主要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而发展,教师在运用新媒体时,能够通过互联网迅速找到大量所需的资源,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另外,新媒体的运用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运用相应的新媒体平台,实现双方之间的即时沟通,及时解决习作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之间也可以在平台上相互交流写作心得,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二、小学习作教学中新媒体的具体应用
(一)丰富习作素材
素材是学生创作文章的基础,素材积累不足,学生便会出现无话可写的情况。但是小学生生活经验较少,阅读的资料有限,教师又无法要求他们在习作过程中去重新体验生活。新媒体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例如,在描写“牡丹”的习作中,很多学生都听说过牡丹,甚至知道牡丹是我国的国花,但是对于牡丹的具体种类、形态等并不了解。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关于牡丹的简介、图片、视频等,在习作前先在微信平台、微博平台上为学生展示所收集的素材,请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师在每张图片旁都加上所展示的牡丹种类说明,并添加“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诗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使学生在了解不同种类牡丹颜色和形态的过程中,能够积累一定量的古诗词,并体会到诗词中所描述的牡丹特征及其代表的含义。小学生十分容易被色彩斑斓的图片所吸引,能够认真观察每一幅图片,并尽可能多的记忆上面的信息。在观察后,教师可以再为学生展示与牡丹相关的视频,展示牡丹成长、绽放的过程,使学生为生命的美丽而惊奇。随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写作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写作,便会发现一些学生对牡丹繁多的品种十分感兴趣,还进行了仔细的描写;一些学生则着重描写了牡丹的代表意义,引入了教师提供的诗词;还有一些学生甚至在习作中感叹大自然和生命的奇妙。由此可见,运用新媒体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习作内容,同时也实现了其思维的拓展,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为学生建立素材资源库。例如,运用QQ建立“习作资源群”,将每一次习作的素材上传至群文件中,在为学生布置习作题目后,要求学生前往群文件中查找相应的素材,通过素材获得思路的拓展。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优秀写作素材分享给全班同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素材积累习惯,从而将更多的素材运用到写作中,实现自身写作水平的提升。
(二)激发写作欲望
一讲到写作文,不少学生会大吐苦水,不是没内容可写,就是写得笼统,不够具体。尽管教师反复引导、提示、启发,学生还是无从下笔,只好通过编造、抄袭来交作文。那怎样突破这种困境呢?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让学生不再感觉生活单调,不再忽略身边的人与事。例如,在进行“写一种小动物”为主题的习作时,教师先提出习作要求,指导学生重点观察小动物的习性,并将小动物以视频的形式拍摄下来,传到班级的微信里,或在朋友圈上。通过这样的作业布置,学生的观察重点明确了,积极性也提高了。发上来的视频达到了二、三十条,有拍小金鱼的,有拍小仓鼠的,有拍小乌龟的……教师选择其中精彩的视频,在课堂上给学生多次播放,让学生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等。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学生就会产生写作的欲望与冲动,等到开始写作时,学生的思绪就会如泉水般涌出,真实而流畅。
(三)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生进行习作的主要动力。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进行以“春天”为主题的习作训练时,教师可以在习作前,先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大自然中寻找春天,并录制小视频传到微信朋友圈里。教师将优秀的视频集中起来,做成课件。在作文课前,播放给学生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然后,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并配以欢快的音乐,如《春天在哪里》等,使学生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刺激。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知道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便能够立即进行回忆,并主动向教师和同学叙述自己回忆中的春天。在新媒体的运用和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充分融入了教师所创建的情境中,并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了用文字描述春天的欲望,激起了自身的写作兴趣。
在习作训练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较为抽象的题目,学生难以理解这类题目,就无法进行良好的创作。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实现教学情境的创建和拓展,帮助学生理解这类题目。例如,在要求学生以“温暖”为题进行习作时,学生第一个想到的会是身体感知上的温暖,但是无法对其内涵进行拓展。这时,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创设温暖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温暖的内在含义。如为学生播放《为妈妈洗脚》的广告片,并询问学生看过广告片的感觉以及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关怀,或是为学生播放具有正能量、传递温暖的视频,使学生充分理解温暖的真正含义。同时,在播放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遇到过的温暖事件,使学生充分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使其习作内容充实且蕴含丰富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提升习作水平。
(四)指导构思方法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新媒体教给学生习作的构思方法,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文章连贯有序。例如,在描写“中秋节”的习作训练中,若是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向学生介绍中秋节,学生便也会在习作中对教师提到过的内容进行简单拼凑。为指导学生进行良好构思,教师可以将PPT分成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中秋节的来源和时间等,其次向学生讲解古代中秋节的习俗,最后描述现代人过中秋节的习惯,并在每一部分设置过渡语,使学生在习作时也能够按照教师引导的思路,将文章写得井然有序,过渡自然。
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新媒体,为学生制作网络概念图。概念图就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用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教师运用这一手段,将学生每个阶段的写作内容显化出来,并以线段连接思路,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思考习作内容。这对学生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对习作进行良好构思。
(五)建立交流社区
新媒体能够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甚至家长联系在一起,共同参与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建立习作交流社区,为学生、家长提供与教师共同交流的途径。例如,在安排学生进行习作后,教师可以将学生习作上传至博客、朋友圈、公众号等新媒体上,学生在这些新媒体上看到自己的作品,会立即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获得习作动力,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安排的习作任务。同时,在的习作的最后,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学生在获得积极评价后会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刺激学生的习作兴趣。在此基础上,家长和学生也能够通过新媒体,对教师的评价进行反馈。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能够了解自身的不足,充分激发写作兴趣;家长在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能够了解自家孩子的优缺点,明白指导习作的方向;家长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能够实现彼此的理解包容,进一步实现对孩子习作学习的鼓励与支持;而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实现彼此之间思维的碰撞,获得百花争鸣的效果,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实现学生写作思路的拓展。
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新媒体的运用也逐渐成为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现有的情况以及兴趣爱好、年龄特征,合理运用新媒体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创设教学情境以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指导学生构思方法,从而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陶象胜.教学媒体融入 享受习作快乐――多媒体在习作起步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58-60.
[2] 袁贞宏.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J].课外语文,2016(1):134-135.
[3] 邱胜东.多媒体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 (10):149-150.
[4] 张燕.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巧用多媒体策略探析[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2 (1):59-60.
[论文摘要]本文从激发识字兴趣,让学生愿学;教给识字方法,让学生会学;拓宽识字途径,让学生乐学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识字教学中达成三维目标。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对他的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是啊,汉字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它承载着5000多年来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
在新课标中,每个学段都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这三个维度,提出了“识字与写字”的学习目标。不但将识字与写字作为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来完成,更注重学生识字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识字中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问题。
如何在识字教学中有机达成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呢?
一、激发识字兴趣,让学生愿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主要关注学生对于汉字的亲近感和喜欢程度,它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的勤奋学习。”
1.感悟汉字魅力
我们试图带着孩子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培育他们喜欢汉字、亲近汉字、热爱汉字的情感。
(1)触摸汉字的形象。“山”如一座连绵起伏的山峰;“田”像阡陌纵横的水田;“燕”似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川”如一条流淌着的小河……这些都是汉字独有的特点,它们的字形跟物体的本身是多么的相象,容易让人引发联想。
(2)感悟汉字的情感。有人说,汉字有形象,有色彩,有气味,确实如此。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对大自然和当时社会生活细致入微地观察和体味的结晶。有一位南斯拉夫学生发现了“情”字的奥秘后说:“中国人感情多么丰富,光和心有关的字就有200多个。其中的字拆开看特有意思!比如‘憔悴’就是心‘焦’了,心‘快死’了;又比如‘慎’,可以说心里认真一点就谨慎了;心里一解放,不认真了,就变成了松懈的‘懈’了;再比如憧憬的‘憧’,童心就充满了希望,老了希望就少了。”他连呼:“中国字,太棒了!”
(3)理解汉字的智慧。看看“傻”字,我们又会想到什么呢?一个人,脑子出问题了,他双手交叉于胸前,整天呆呆地站着,这个人不就犯傻了吗?我们的祖先竟能造出这样的文字,真是太了不起了!
(4)领悟汉字的思想。如“慧”字,上面两个“丰”,中间是“扫把”,底下是个“心”。古人告诉我们懂得打扫自己心灵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这跟“吾日三省吾身”如出一辙。
汉字是表意文字,我们的祖先根据自己的见识、经验和思想,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字之一,它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学生在感受了汉字的魅力之后,主动学习汉字的愿望就会油然而生,识字的热情也随之高涨。
2.开展情趣教学
(1)形象法。低段儿童的形象思维明显优于抽象思维,根据这一特征,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直观形象法。或让学生做个动作,或出示相应的图片、实物,或画出字所代表的大概形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学生就识得快,记得牢。如学习表示“看”的词:“瞪、瞥、盯、瞟、环视、注视、仰望、俯视(俯瞰)、平视、瞭望”等,让学生表演一下动作,或男生做动作,女生猜词。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缓解了疲劳,在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中记得了生字,又理解了词义。
(2)游戏法。低段学生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每次只能维持15分钟左右。要是让他们纯粹的读认,则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涣散。因而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如当小先生,男女生(小组)赛读、开火车、摘苹果、闯迷宫、找朋友、过河拆桥等。这些游戏还可在课前、课中、课后或周单元巩固时循环运用。这样,学生与字宝宝“一回生,二回熟,多次见面就自然成了好朋友”。
二、教给识字方法,让学生会学
“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主要关注学生怎样学习汉字,是三维目标中的关键。“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1.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
(1)字谜法。字谜既能开发学生的智慧,又能使他们从挑战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如识记“仍”字,有学生编了这样的字谜:借一半,扔一半。再如学习“也”字,我们则运用了这样一则谜面:有人不是你我,有水能养鱼虾,有土能种庄稼,有马能跑天下。学生在猜测中还识记了“他、池、地、驰”。
(2)儿歌法。如教“朋”时,可编成儿歌:“两个月亮并排走,一会就成好朋友”。学习了《窗前的气球》后,我们创编了一首儿歌,既理清了课文的故事情节,又巩固了生字:
病房有个科利亚,谁也不能来看他。静静躺,呆呆望,孤孤单单想回家。科利亚,别难过,你的同学有办法。红气球,逗你欢,祝你早日康复快回家!
(3)顺口溜法。如“溪”字,学生写时容易把右边底下写成“小”字,师生共同编拟了顺口溜:三点水,爪字头,撇折撇折碰石头,小溪总往大河流。
当然,还有其它如“故事法”、“韵文法”等都是儿童所钟爱的形式。
2.借鉴汉字造字的逻辑规律
(1)分析法。汉字是由笔画或部件组成,可以引导学生给已认识的字加一加、减一减、拆一拆、换一换部件等来认识新字。在变魔术般的过程中,学生觉得生字好玩,易学。如给“日”字加一笔则可变成:“白、甲、由、申、电、目、旦、旧”等字。
(2)比较法。汉字中有许多字在字音、字形方面都很相像,字义却相差很远,怎样来识记区别这些字呢?可以用比较法学习,把相近的字一并出现,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进”和“近”,学生极容易混淆。我让学生观察比较字形,了解字义,并各自编了一句话:不好啦,月亮掉进井里啦!妈妈在附近的菜场里买了一斤白菜。此后,学生就不会记错了。再如学习“商”字,容易与“滴”字的右边部分相混淆,我则引导学生:“商人整天站着卖东西,这个商人嘴巴上方还留着八字胡呢!”
(3)归类法。首先,是根据字音的归类:汉字有10000多个,而音节只有400多个,因此,汉字中有大量的同音字。我们采用同音归类的方法,就能有效地增大识字量。
其次,根据字形的归类:汉字的基本规律是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汉字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形声字,根据这一造字规律,指导识记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蜻、蜓、蝌、蚪、蚂、蚁、蜘、蛛”都是形声字,左边表示意义,它们都是昆虫,右边表示读音,这样记忆起来就方便多了。
再是根据字义的归类:许多汉字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等。认识了“胖”,再来学习“瘦”,认识了“稀”,再学“稠”,认识了“高”,再学“矮”,等等,学生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比较容易地认识了较难的生字。
3.表演体验汉字的表意特征
(1)表演法。表演法是学生根据字义表演相应的动作或神情,从而获得比较深刻的体验和感受,牢记字形的一种方法。如学习“呆”字,老师则让学生表演“目瞪口呆”的神情,从而理解一个人像木头一样立着,张大嘴巴的样子就是“呆”字。
(2)联想法。“汉字难学(难认,难写,容易写错)……写错别字不是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最头痛的事吗?这是汉字的先天毛病……”著名语言学大师吕叔湘曾经这样评价汉字。的确,学生写字时不是多一点,就是少一横。联想法就是对字中容易写错的某一笔画或部件,把它联想成一样东西,从而准确识记的一种方法。如“底”字下面的一点,学生写时容易丢掉,我们则利用他们耳熟能详的“井底之蛙”这个成语,把它想象成“井底里的一只青蛙”,这样就轻松记得了。受“底”字干扰,学生又容易把“纸”字加点了,我们说白纸是一尘不染的,不能把它染上啊!
三、拓宽识字途径,让学生乐学
生活处处皆有汉字的身影,拓宽识字途径,旨在促进学生利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到五彩缤纷的广阔天地中去认字,培养其自主识字的习惯和能力。
1.阅读识字
(1)书报阅读。在低年级,我们主要采用“主题阅读”识字。在学习了有关主题的课文后,教师经常选配2~3篇与主题相关的同步课外阅读篇目,这样生字新词的复现率特别高,生字新词出现的情境也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从而使学生的识字更加生动、更富情趣、更具实效。比如学习了主题单元《家》后,我们则配有同步阅读篇目《我们爱祖国》、《妈妈》、《红领巾真好》等三篇。在课外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则引导学生借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随时请教等办法解决。
(2)多媒体阅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录音、电视、电影、VCD碟片充斥着学生的生活。这些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给学生提供可感的形象,能调动视、听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深受学生的喜爱。尤其是那些言简意赅的解说旁白、人物对话等都有文字出现在荧幕下方,学生在看电视看电影的同时也就认识了许多生字。
2.活动识字
活动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里、社区里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春游、秋游、运动会、六一游园、古诗词诵读等等,这些都是引导学生主动识字的好时机。
(1)主题活动。如围绕“春游”这个主题,可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绿色食品,田野里的各种庄稼、野草、野花,搜集、交流、背背有关春天的古诗等活动。
(2)交往活动。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每天都与他人交往着,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也蕴含着诸多的识字机会,如对方的称呼、姓名等。
总之,活动识字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出发,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环境识字
环境识字旨在引导学生留意生活环境,自主识字,养成边学边用的好习惯。
(1)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里吃的蔬菜、零食、饮料,穿的衣裤鞋袜,用的学习用品、家用电器,玩的林林总总的玩具等等,无一不是识字的好教材。诸如“旺旺”雪饼、“伊利”牛奶、“红蜻蜓”皮鞋、“雕牌”洗衣粉……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中的字时,他们是多么兴奋啊!
(2)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里的横幅、公告栏、宣传橱窗等都是学生认字的好对象。新学期伊始,每位学生对班级中的人与事往往比较关注。班级课程表、任课教师名字、学生座位表等,都可以精心设计后贴在教室里,以便学生随时自主地去猜认、去识记。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则有意识地开辟关于识字的特别阵地,如“识字加油站”、“识字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