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9: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税务信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前我省国税系统应用于税收征管的主体软件是《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其采集的税务信息基本覆盖了税收征管业务的全过程,是支撑税收征管信息化的主要基础,已采集的税务信息为税收征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部分地区的国税部门重视税务信息的采集、忽视税务信息质量的管理,导致基层国税部门采集税务信息的正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较差,一方面形成了大量错误的“垃圾”信息,影响了税务信息的加工、分析和利用;另一方面税务信息的采集面较窄难以满足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选案等多项税收工作的需要。经多次检查和调查分析,目前影响税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务信息正确性的影响因素
1、前台采集的基础税务信息(如:税务登记信息、税务认定信息等)不符合规范、差错较多。如:(1)今年七月份南通市国税局信息中心仅抽查了全市“税务登记”中的15项信息,就查出错误及异常信息5200多条;(2)今年8月3日抽查了七项时间属性数据(申报日期、税款所属性、上解日期、入库日期、纳税人状态变动认定日期等)超过计算机系统时间的错误信息达2556条。
2、系统中部分关联数据不符合逻辑关系。检查发现:(1)经济类型、所属行业、税种认定、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税收会计及统计核算等关联数据之间经常出现逻辑性差错;(2)纳税申报的主表、附表及相关财务信息报表的表内及表间关联数据之间出现逻辑性差错;(3)税收会计及统计报表的表内及表间关联数据之间出现逻辑性差错等等。
3、对系统中部分税务信息的处理有不符合税收征收管理的规定的现象。主要发现:在税务认定、纳税申报及税款征收、发票管理及工作流信息处理中有违规现象,导致产生错误信息。
(二)税务信息真实性及完整性的影响因素
目前《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采集的涉税信息主要来源于纳税人申报的信息。不仅纳税申报信息的真实性较差,而且现有的信息不能满足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稽查选案的需要。具体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基层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申报的虚假信息检查核实的面较窄,对采用虚假申报手段进行偷骗税查处的力度不大,导致部分纳税人“铤而走险”。
2、对国税部门目前应用的《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金税工程系列软件系统、《出口退税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软件采集纳税人的相关涉税信息未能很好地进行数据整合、信息共享,形成了多个“信息孤岛”,不利于关联涉税信息的核查。
3、基层国税部门目前对税源信息的采集主要依赖纳税申报的部分财务数据,缺少与纳税人相关的其它经济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比对、印证,加之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存在占有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税务机关一方面采集税源信息失真的问题难于控制,另一方面信息来源渠道不畅、信息占有量匮乏,难以实施有效的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选案。
二、提升税务信息质量的方案建议
影响税务信息质量的因素主要是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国税部门如何切实提升税务信息的质量,笔者建议如下:
(一)建立《税务信息审计系统》辅助信息正确性审查。
税务信息的正确性是目前基层国税部门首要解决的问题,它是税收征管及税收信息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笔者认为:在进一步规范税务信息采集、处理管理的同时,可将“国际内部审计”学科中“信息审计技术”的基本理念引入对税务信息正确性的审查,通过建立税务信息审计规则体系,创建《税务信息审计系统》,应用计算机软件辅助审计,以提高信息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二)规划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辅助税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审查。
针对税务信息真实性及完整性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
首先,基层税务管理部门要加大对纳税人虚假申报信息的查处力度,对故意采用虚假申报手续进行偷骗税的纳税人要依法严厉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增加虚假申报偷骗税的违法成本(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严禁“以补代罚”和“以补代刑”,部分地区的基层税务部门对查到的偷骗税问题采用让纳税人自行调帐补税的做法必将“姑息养奸”,造成纳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应予纠正。
其次,上级国税机关要尽快对现有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金税工程系列软件系统、《出口退税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软件进行整合到位,实现信息共享和关联信息的核查。
再次,要尽快规范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税务部门单方面采集纳税人的信息难以解决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的问题,必须依赖于全社会各部门较强的协作和社会管理对税务部门获取和监控纳税人涉税经济信息的有力支撑。因此针对税收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纳税人申报信息失真、税务部门获取涉税信息的渠道单一和占有经济税收信息量匮乏等问题,为适应纳税能力估算、税源监控分析、稽查选案以及其它经济管理部门对经济税收信息的需求,建议国家税务总局汇同国家信息产业部尽快规范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各省、市、县建立分库,全国联网。初步设想建议:“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由“税收征管信息库”、“经济情报信息库”和“数据处理交换平台”三个部分组成。由国家信息产业部统一规范管理,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审计署、国家工商管理局、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电力和运输等管理部门按职责分工共同参与“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建设,并按各自的业务需求共享、加工、交换、处理信息。“税收征管信息库”主要采集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局、海关等涉税部门的税收管理信息及金税工程发票信息;“经济情报信息库”主要采集工商管理信息、市场交易及价格信息、经济统计监管信息、资金流向信息、物流信息、国外税收经济情报及交换信息等;“数据处理及交换平台”主要为数据的整理加工、数据挖掘和增值利用、信息共享交换服务。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既能为经济管理部门提供丰富的“各取所需”的智能分析工具和“信息原料”、提高信息采集的质量,又能有效地帮助各部门完成对内监督和对外控管。它是国家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立交桥”,将各个部门的“信息孤岛”连接贯通,可有效地解决单个部门采集信息的失真和各部门重复采集信息的问题。
在目前尚未建成“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前,各地税务机关要拓宽信息采集渠道,除采集纳税人申报信息、税收征管信息和金税工程信息外,税务部门为取得真实信息,要绕开纳税人直接报送渠道,从其它部门和渠道掌握纳税人不易隐蔽的经济信息,尽可能与当地的工商、地税、海关、统计、金融、供电等部门协商实行信息交换和共享,完善税务信息的采集、分析机制。
三、创建《税务信息审计系统》的构想
针对我省国税系统税收管理软件的应用和信息采集的现状,如何创建《税务信息审计系统》,笔者拟从系统功能的定位、审计规则体系的建立、审计模式及流程等方面提出一些初步构想:
(一)系统功能定位
我们设想创建的《税务信息审计系统》在现阶段仅作为我省国税系统应用的《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外挂软件,对《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采集和处理的税务信息进行事后的审查、纠错和考核,必将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但《税务信息审计系统》软件不可能解决影响税务信息质量的所有问题,而只能对主要影响因素——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正确性进行辅助审查,以提高税务信息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因此《税务信息审计系统》的主要功能初定有两项:一是对税务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正确性进行辅助审查;二是为审查出的异常和错误信息查询、分析、确认、修改和考核提供支撑平台。
(二)审计规则体系的建立及信息审计技术的应用
《税务信息审计系统》软件依据审计规则采用多种信息审计技术进行审查,因此审计规则体系是系统的核心,而审计技术是手段。我们设想暂定为五大审计规则:
1、单项数据审计规则:是对《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中单个表中的单个字段或代码的错误信息进行审查,如:对税务登记表、税务认定表、纳税申报表等中的字段或代码是否符合规范进行审查等。
单项数据审计主要应用“校验审核”技术中的“合理性校验”、“格式校验”的方法,利用审计软件例行程序校验采集的数据是否有误。(1)采用“合理性校验”技术,事先设置数据的取值范围的上限和下限,查找超范围的异常数据;(2)采用“格式校验”技术校验采集数据的类型和长度是否与要求相符。
2、数据逻辑性审计规则:是对单表或多表中的两个或多个数据进行表内、表间逻辑关系比较,查找不符合逻辑关系的数据。如:对纳税申报表、税收会计报表和统计报表进行逻辑关系审查等。
数据逻辑性审计主要应用“校验审核”技术中的“相关性检验”和“存在性检验”的方法,利用审计软件例行程序检验相关数据的关系是否存在和符合逻辑关系。(1)采用“存在性检验”技术将采集输入的数据与专门的对照表或主文件中存储的参考数据比较,确认输入的数据之间关系是否存在;(2)采用“相关性检验”技术,对相关数据是否符合既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程序化检查。
3、信息处理合规性审计规则:是依据《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处理的结果,查找违反现行税收征收管理规定的信息。如;对税务认定、纳税申报和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等信息处理的合规性进行审查,可为部分税收执法责任考核项目提供辅助考核手段。
信息处理合规性审计主要应用“信息处理控制”中的“合规性检验”技术,即利用审计软件的例行程序检查相关业务处理信息是否符合既定规范。
4、征管质量信息审计规则:是对各单位征管质量指标考核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查找和分类,为征管质量考核的分析、评价和纠错提供依据。
征管质量信息审计应用的信息审计技术与信息处理合规性审计相同。
5、工作流信息的审计规则:是对《江苏国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6.0版软件应用中产生的不合格工作流信息进行分类查找、分析,为软件应用质量的评价和考核提供依据。如:对逾期工作流、退回工作流和撤销工作流信息的审查等。
工作流信息的审计主要应用“信息处理控制”中的“有效性检查”技术,检查流程信息的非有效处理的情况。
审计规则体系应根据《税务信息审计系统》应用范围的变化进一步完善。
(三)系统模式和信息审计流程
考虑到《税务信息审计系统》软件运行的信息量较大,对服务器资源占用量较大,若采用适时审计的方式会影响到正常的税收征管业务的在线处理。因此拟采用定时审计的方式,即:将后台审计程序挂在税收征管服务器中,依附原征管数据库中或另建一个新的数据库,每天在非办公时间定时自动运行审计程序,并将审计结果存放在指定文件中。软件可采用目前流行的B/S模式开发,可由各单位数据管理员应用IE浏览器查询审计结果,并按原操作人员分发。
具体的信息审计流程为:
(1)市局信息中心在非办公时间依据审计规则将每天审查出来的异常或错误信息存放在后台数据库中。
(2)各分局信息系统管理员利用软件的查询功能,选择一定的查询条件和项目查询,并按股所和操作人员分发。
(3)操作人员分析确认产生异常或错误信息的原因,并提出修改方案。应由前台修改的错误信息由操作人员作前台修改;应由后台修改的错误信息通过批件流转程序上传县(市)局信息中心审核。
(4)县(市)局信息中心对应由业务部门审批的修改方案,通过批件流转程序分发给业务部门审批。业务部门将经审批确认的错误信息修改方案传送给县(市)局信息中心作信息修改的依据。对应由后台修改的错误信息,统一交由数据管理员后台修改。
(5)对经审计确认的错误信息分析主客观原因确认列入对信息质量的考核。
关键词:税务信息化;应用系统;维护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1-0000-02
税务信息化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的“应用系统”有企业端即纳税人端,但主要是税务局端应用系统,包括总局综合征管系统(地税版),地方税务局信息综合分析系统,工会经费代征申报系统,国家税务总局税控收款机管理系统,国家税务总局税控发票管理系统,公路、内河货运发票(税务机关代开)系统,发票信息管理系统,图示户籍管理系统,稽查一体化系统,公文处理系统,税务局内部网站,地税干部培训管理系统,视频会议管理系统等。安全类包括:操作补丁自动系统升级系统,防病毒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
一、税务信息化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经济实力的日益壮大,在经济市场化日益得到落实的今天,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竞争的日益严峻,都促使着各行各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让各行各业的发展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在如今这个竞争越来越大的市场中,一个企业想要立足,想要能够把握住机遇,就必须让企业的各项技术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让企业保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这就奠定了借助新技术、新设备来完成工作的重要性,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让市场更为注重效率,只有在效率上满足了市场,才能够从根本上对市场的动态有所把握,才能让企业有足够的资本参与到竞争中去。而对于国家的税务管理而言,跟得上市场的步伐是尤为重要的。税务管理是直接影响着国库税收的,是国家综合实力能否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的关键点,只有做好了税务的管理,才能够让国家的整体经济效益得到体现,才能有效地发挥出税收所带来的重要作用。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经济大国,其税收是贯通着我国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是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对其的税务管理,是一项极为繁琐的工作,要想做好这一项工作,是必须借助高新科技的。市场的日新月异,企业的愈来愈大,市场竞争的愈来愈大,都奠定了税务管理现代化、智能化、人性化趋向的基础。而在借助高新科技的同时,对高新科技的维护也是极为重要的。要想利用好高新科技,就必须以相关的设备和系统为基础,让整个技术更具实质性、更具实效。税务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管理工作,其对于信息的整合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一旦出现了疏漏,将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甚至违反市场的公平原则。因此,在利用高新技术的时候,必须结合实际,针对税务工作的特点进行深化,让高新技术不流于形式,让税务工作更为切实。税务信息化应用系统的投入使用则是支撑税务工作、让税务工作更为高效的一个重要举措。随着社会的发展,税务工作也随之而日益复杂起来,只有在税务信息得到高效化的整合的前提下,整个税务工作的效率才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提高。而要想把税务信息化应用系统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的限度,就必须对其的运行维护工作进行深化,只有从根本上保证了税务信息化应用系统的运行顺畅,才能让整个税务工作趋于平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税收的效率。
二、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的具体要求
(一)运维过程必须以服务为宗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落实,企业发展空间的不断扩大,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税务机关的联系也随之而越来越强,这就使得税务信息也逐渐趋向于复杂化、多样化,给税收工作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进而影响了税务信息化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让税务信息化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也逐渐成为了一项极为繁琐的工作。这就奠定了税务信息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的服务性质,只有在税务信息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人员意识到其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项极具服务性的工作的时候,运行的维护才能更切合实际,才能让整个工作更为有保障。一切的工作要想做好,都必须有一定的宗旨作为工作的基础。在进行运行的维护工作时,必须立足于实际,以服务为宗旨。运行维护工作是一项“幕后”工作,是税务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基础工作,只有在运行维护人员有足够的服务意识的前提下,税务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工作才能够更为规范化、系统化。
(二)运维过程必须以学习为基础
税务的信息应用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时代日新月异的今天,运维人员在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必须对市场的动态进行把握、学习。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学习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把专业技术知识与税收业务学习相结合,在税务信息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过程中,才能够应对各方面压力,才能够使得维护工作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让维护工作不流于形式。
(三)运维过程必须懂得创新
创新是提高一切工作质量的最有效措施,在时代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要想做好运行维护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就必须对运行维护工作加以创新。税务工作是贯通了我国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工作,是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是一项必须立足于国情的工作。而对于税务信息化系统的运维工作而言,立足于国情更是必不可少的。税收政策的变化,需求的增加等都要求地税应用系统不断修改完善。只有在进行运维工作的时候,立足于国情,立足实际才能够使税务工作更为符合国家的需求。而要让运维工作立足于国情,运维人员就必须在结合别国运维经验的同时,对其经验进行总结深化,结合实际,对运维工作加以创新。
美国
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税收征管网络,实现了从税收预测、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税源控制到纳税资料的收集、存储、检索等一系列工作环节的信息化。在税收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重视先进技术的运用,是美国的一大特色。如1999年,美国开始运用信用卡技术,支付预估的税款;2000年,美国开始采用顾客账户方式,纳税人通过国税局电子报税系统支付的税款可以直接从其银行账户中扣除。近期,美国又在新的征管软件中启用了数据挖掘信息技术,极大地保障了信息的真实性,减少了偷漏税现象。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已在全国税务机关内部全面运用计算机系统管理纳税申报,办理出口退税等日常工作,并实现了与政府相关部门如海关、工商、保险、金融及大企业的网络互联,有效地对税源进行控制,有针对性地开展税务审计。另外,在安全方面,澳大利亚税务系统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为防止灾难性毁坏而设计建立了数据库备份运行系统,以备不时之需。在保密机制上,采用了口令或密码、电子通行证等机制,同时使系统具有屏幕保护功能、权限保护功能和追踪查询功能。
意大利
在欧盟国家中,意大利拥有最成功、最大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ITIS(Italy Tax Information System)。财政部通过ITIS对全国税收工作进行管理,同时,通过公用数据网实现税收环节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ITIS包括16个子系统,主要有:税务登记注册系统、所得税子系统、增值税子系统、税务检查子系统、技术支持与培训子系统等。这些子系统相互配合、相互辅助,各种资料集中存放,各地区、各系统之间十分频繁地进行信息交换,构成了遍布意大利全国的税务信息网络。
日本
日本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国税局及税务署的系统根据征管工作的需要统一开发运行。国税局接收税务署传送的纳税人信息,并对银行传送的税款入库信息进行核对后,再传送给税务署。后者采用统一的定型统计,从而实现了国税局与税务署系统在统一的状态下运行。
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现状分析中国税务信息化发展历程
金税工程拉开了中国税务大规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序幕,各期工程的开展也成为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的主线。从1982年到1993年的11年间,中国税务信息化走过一个从萌芽到起步的阶段。为了加强税收征管,规范税收秩序,国务院于1994年开始实施金税工程。金税工程初期以增值税监管为主要目标;二期时,内容已拓宽为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系统、防伪税控认证系统、增值税计算机交叉稽核系统、发票协查信息管理系统的四个系统;到了三期,其目标已经成为:在二期基础上,建立7个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征收子系统、稽查子系统、处罚子系统、执行子系统、救济子系统、监控子系统)和35个模块。金税工程成为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发展过程的主导。
依据美国学者Richard.L.Nolan的理论(对于任何行业,信息化大体要经历初始、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这样几个发展阶段,这是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Mische的补充(他认为集成和数据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路径是起步、增长、成熟和更新四个阶段),目前,税务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已开始向成熟阶段过渡。
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规模周期性上升
在金税工程二期逐渐进入尾声,而金税工程三期行将正式启动的2003~2005年三年期间,中国税务信息化整体市场规模经历了一个增长低谷之后,到2005年又呈现出一个新的增长周期。由此分析,在金税工程三期的推动下,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高峰。
根据CMP(中国)咨询有限公司的研究, 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整体市场规模达到69.95亿元,较2004年同比增长27.4%,其增速较之于2004年9.5%的增速提高了近18个百分点。如表1及图1所示。
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整体发展情况
在2005年,中国的税务信息化建设以信息资源整合为突破口,完成和优化了“一窗式”管理和“四小票”管理,实现了税收征管系统、增值税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等三大主体应用软件的整合工作,解决了业务应用需求。同时,根据金税工程(三期)总局、省级两级数据集中处理的规划,重点开展了综合征管软件的省级集中推广工作,对防伪税控系统、交叉稽核系统、协查系统、出口退税系统按照省级集中模式进行了系统优化,逐步建立了基于统一规范的省级应用格局。2005年进一步扩大数据集中的范围,提高涉税数据的利用率,实现了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数据、“四小票”数据(包括货物运输发票数据、废旧物资发票数据、海关完税凭证数据和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数据)、防伪税控系统数据、出口退税审核系统数据、涉外企业所得税系统数据、车辆购置税数据和日管数据在内的主要业务数据的集中分析和利用。
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地税信息化应用市场规模继续超越国税
2003~2005年正处在金税三期正式启动之前,地税信息化基本上仍然处于各地自主建设应用的阶段,而国税则基本是在金税一期及金税二期工程的核心建设过程中,各地进行小范围建设与向上一级区域系统进行整合。总体来看,近两年,地税信息化应用加速增长,其增长势头逐渐有盖过国税信息化建设的趋势。
2005年,中国地税信息化应用市场总体规模达到36.23亿元,国税信息化应用市场规模为33.71亿元,继2004年地税信息化市场规模首度超过国税信息化应用市场之后,地税信息化应用市场规模2005年再度超越国税信息化应用市场。如表2及图2所示。
软件与服务需求增长加速,份额加大
从硬件、软件与服务的构成情况来分析,2003~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的总体构成情况如表3及图3所示。其中,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硬件市场规模达到59.62亿元,占总体市场的85.2%;软件市场规模达到10.33亿元,占总体市场的14.8%。
近三年来,随着中国税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逐步深入,其市场需求重心开始向软件与服务方向转移。对2003~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整体市场中硬件及软件与服务的构成分析表明,软件的比例逐年有所增长,但是增长很慢,近三年其总体份额依然比较小。
其中,值得指出的是,在软件与服务领域,IT外包服务正在成为未来中国税务信息化各司其职过程中的一个趋势。一方面,由于税务IT应用相关的软件与硬件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变化速度很快,对税务系统IT业务支撑部门的要求逐年提高,因而,税务部门有更多地将IT服务外包给更为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来运行的客观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原有IT设备与软件系统相继进入维护与升级期,为了保证IT系统应用服务的质量,税务部门正在考虑更多地将相关硬件系统维护与软件系统开发与升级等服务业务外包出去。
税控收款机需求增长,成为税务信息化应用市场增长的新引擎之一
正是由于税控收款及打印机市场的快速增长,使得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在2005年依然快速增长。税务信息化
硬件市场规模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其中,税控收款机占到总体市场的43.2%,而税控打印机也占到整体市场的18.8%。其他硬件产品市场份额为23.2%。
对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整体市场构成的分析表明,正是由于税控收款机以及相关打印机等税控相关产品的应用,中国税务信息化整体市场表现出超常速度的增长态势。
税务信息化应用市场发展预测
根据CMP(中国)咨询公司对中国税务信息化进程的分析,结合中国金税工程三期及地方税务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分析,预计2006~2010年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总体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在2005年保持快速增长的基础上,2006~2010年期间整个市场的年度复合增长率(CAGR)有望达到35.9%,如表4及图5所示。
从市场增长速度来看,预计在2008年前后,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总体增长速度将达到一个高峰;而随着金税三期工程进入扫尾阶段以及地方税务信息化的深入整合,在2009~2010年期间,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整体增长将逐渐放缓,新的增长高峰将有待新的金税工程规划(金税四期)及新热点的引导。
综合分析发展趋势分析
在国家确定的12个“金”字号电子政务项目中,金税工程排在首位。国家财政拟投资94亿元给金税工程项目,同时拉动各级财政投入相应的配套资金,加之在纳税单位产生的税控类产品市场,未来5年的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将是一个超过600亿元规模的大市场。
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软件、硬件及服务厂商进入。总体来看,在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服务器及外设等硬件市场上业已形成比较明显的格局,但是对于其他厂商而言,紧紧把握税务行业需求特点,系统化的解决方案的市场空间依然存在,在整个IT市场上有实力的厂商仍有进入机会。而在软件与服务解决方案方面,税务综合征管、增值税管理系统及出口退税管理系统方面,像神州数码、中软、浪潮、航天信息、长城软件等企业的市场基础比较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政府关系、用户基础、产品技术方面积累了相当的优势。对于大部分规模较小的区域性厂商而言,通过在区域市场突破,选择解决方案定位,充分考虑税务行业信息化市场发展趋势,把握边缘需求,机会依然较多。随着税务行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成熟,IT服务尤其IT外包服务正在成为税务行业新的增长点之一。
从产品市场领域来看,税控类硬件产品(包括税控收款机、打印机、IC卡等)未来市场增长空间巨大,但是进入厂商很多,未来势必也将形成激烈的竞争。从税务IT应用整合发展的趋势来看,网络与系统的更新将带来更多的有关存储系统及网络安全体系的投资需求。而软件方面,机会一方面存在于细分化的空白地带,另一方面则存在于各大系统向省级整合甚至于向全国整合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
调查表明,即便前期具备政府关系、推广等市场优势的厂商,在税务用户满意度方面的结果如果不好,对于未来厂商的市场拓展将是一个潜在的威胁;相反则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
未来需求分析
尽管我国在税收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税收信息化的潜能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借鉴发达国家在税收信息化方面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的税收信息化进程顺利、健康地发展。
1) 税收信息化应用需要征管体制创新的支撑
只有将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与技术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单纯强调技术更新,而忽视对征管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就会出现在落后的征管体制下,高技术和低效益并存,高投入和低产出共生的怪现象。反观国外税收信息化成功的关键环节,管理创新才是税收信息化顺利推进的保证因素。
我国在推进税收信息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税收管理必须以服务为宗旨,遵循信息技术规律,立足于为纳税人提供服务,对税收业务和工作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税收征管部门内部应建立一种有极高敏锐度和反应力的组织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环节。
2) 强化信息安全机制,健全信息安全法制
针对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各级技术层次的安全体系。利用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安全机制设置,使系统免遭破坏;采用具有双机热备份技术的硬件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并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选择合适的网络管理软件进行网络监管;采取身份认证、密码签名、访问控制、防火墙等技术手段,加强内部网络和数据库的安全管理,保护纳税人信息和办公信息的安全。
同时,要重视信息安全法制的健全,制定相关的法规,如纳税人的操作权限,税务人员的操作规范等,以适应税收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需要。
3) 以纳税人为服务核心,提高税务应用系统的开放性
我国税收信息化虽然已进入电子化管理阶段,但大多还局限于税务系统内部的连接,仍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没有实现与相关部门以及大中型税源企业的联网。这制约了我国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实现税收征管现代化的进程。在美国,税务机关已利用互联网构建起与纳税人以及其他个人和组织之间的税收信息通道。纳税人通过IRS(美国国家税务局)网站就可以查询到相关的税收信息,并可以在网上办理申报纳税。这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同时,也降低了征税的成本。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人们所青睐的消费形式,我们应针对电子商务的特点,在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强化税务部门的服务职能,把税收信息系统建设成一个开放式的系统,要能够提供各类税收信息,宣传税法,提供查询服务,提供综合网上税收服务,并进行网上电子申报纳税;要组织专家开发集电子纳税、电子稽查于一体的业务系统软件。尤其要开发一种能控制网上交易的新技术,即在企业服务器上设置具有追踪统计功能的征税软件,在每笔交易进行时自动按交易类别和金额计税入库,并通过建立数字身份证等方式掌握网络交易纳税人的交易活动和记录,防止偷逃税行为的发生。
4) 采用先进技术,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近年来,我国的税务系统初步建成了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局域网络和广域网络,但是网络功能的低下使得已有的信息资源得不到系统管理和集中处理,分析与监控的能力不够强。没有有效地与海关、工商、金融等相关部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影响了税收征管的效率。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我们应加强对先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税务部门已有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较为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数据挖掘是一门综合性的新技术,汇集了从数据库技术发展到现代的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技术,以及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诸多方法,能自动地从大量资料中发掘出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用尽量少的案例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这种技术在税收方面取得了有效的成绩,美国在采用了数据挖掘技术后节省了大量的开支,大大降低了税收成本。如政府收1000元的税,在日本要花10元的成本,在美国是5元的成本。由于我国在税收方面已经掌握了相当多的资料,因而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前景是乐观的。
1税务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
网络的普及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方便快捷,但同时局域网开放共享的特点,也让我们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的威胁和攻击,如操作系统的安全问题、应用程序的安全问题、计算机设备本身的安全问题等等。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一是对网络中的数据信息的威胁;二是对网络中设备的威胁。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威胁;2)操作系统缺陷造成的信息安全隐患;3)内外网完全隔离造成的安全隐患;;4)人为原因导致的信息安全隐患;5)供电环境对信息安全的威胁。
2构建完善的税务系统安全体系以应对挑战
2.1建立全方位的网络防病毒体系。做好计算机病毒防范是当前税务网络维护中的一项重点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做到:1)做好局域网与互联网的完全物理隔离;2)尽早使用正版操作系统软件并及时安装相关补丁;3)在安装使用杀毒软件并做到及时升级的同时应附加安装一些防恶意程序软件;4)信息中心人员应及时了解网络相关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5)建立人侵检测系统。
2.2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的保障。尤其是在对数据信息安全性要求严格的税务系统,没有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我们将寸步难行。首先要有领导和上级信息管理部门来搭台,制定出完善的业务部门和信息部门在系统权限分配上相互制约的管理办法,对各个科室,实行赋予负责制,“谁赋予谁负责”的管理机制。其次,对于各分局和科室,要求每台计算机必须有专人进行负责,要求操作系统加密,设置层层口令权限,以确保税务信息无人为的安全隐患。同时为了有效防止口令外泄,可以实行“口令即责任”原则,对执法过错的追究,一律以操作用户名为公拄。
2.3提高人员素质,杜绝人为隐患。提高人员素质主要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不断深化学习,努力提高全体税务干部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计算机操作水平。二是要大力提高现有信息管理部门人员素质。
2.4建立网络安全紧急响应体系。及时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备份,以防意外事件发生。对重要信息系统的数据采取上级税务机关代为备份和本级税务机关异地备份的双重备份方式,最大限度的保证数据信息的可恢复性。同时,还可以以各部门为分类标准,将所有部门的每一类计算机都做一个镜像,放在单独的一台计算机上,这样无论哪台计算机的系统遭到了破坏,我们都能在第一时间恢复。
2.5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人。改造电路,增加防雷措施,更新老化的设备,尤其是增加UPS电源的数量或扩大其负载计算机数量,才能将计算机由于突然断电导致的数据丢失和硬件毁坏形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但是无论是线路的改造还是设备的更新都需要大笔的资金支持,基层税务机关很难独自承担如此大笔的开销,因此就需要上级税务机关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人。
税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任重道远,信息安全更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保证信息安全,维护网络稳定,是我们顺利进行税收事业的先决条件,需要我们所有税务工作者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 基层税务部门;“信息管税”
一、当前基层国税机关信息管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日益突出。一是纳税人数量日渐增加,管户规模逐年扩大;二是纳税人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不断创新,不法分子偷骗税手法不断翻新;三是当前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也造成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日益突出。
2.数据信息采集操作不够规范,标准没有统一。由于没有一套涵盖税收所有业务的数据采集标准,税收管理员存在采集标准不统一、采集口径不一致,采集的数据杂乱、参差不齐。
3.缺乏数据信息分析应用平台。一些地方过分依赖各类管理软件,部分软件没有根据征管需求进行开发,少数管理软件没有持续改进,缺乏运行维护机制,与基层实际有所脱节。此外,过多的日常管理软件给税收管理员带来了大量的案头工作,致使税收管理员很难正常及时下户巡查、采集数据。
4.县(区)局缺少自主开发有针对性的数据分析处理工作机制,信息数据的利用率低,分析水平不高。一是由于目前县(区)局缺乏一支专业的税收分析队伍,在税收分析上距离信息管税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二是对现有数据的分析利用不多;三是税收业务和技术没有完全融合。
5.缺乏数据信息利用评估体系。目前,数据信息对税收征管质量提升率的贡献份额、对税收收入的增值作用等缺少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如何通过利用率的评估对数据信息质量进行反馈和持续改进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6.部分税务人员信息管税意识淡薄。有相当一部分税收管理员缺乏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加上干部年龄结构老化,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管理员计算机操作水平低,不适应信息管税形势的要求。
二、信息管税的理论概述
1.信息管税的内涵。从信息管税的内涵来看,信息管税是以信息为媒介,促进税收征纳良性互动;以网络为平台,消弥信息“孤岛”;以科技为支撑,提高税收征管质效。
2.信息管税的作用。它的作用在于强化税源监控,堵塞征管漏洞,推进执法规范,提高工作效率,利用科技手段为纳税人遵从履行纳税义务提供便利。
3.信息管税的意义。市场经济领域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纳税人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不断创新,税收管理事项纷繁复杂,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愈加突出,传统管理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征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加快,产业分工日益专业化、精细化。在为税收提供巨大的税源的同时,也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和挑战。
三、信息管税的对策及保障措施
1.提高对“信息管税”思路的认识和理解。要将总局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工作方向落到实处,关键要解决认识问题,要克服“信息管税”必须单纯依托信息化软件的错误认识,克服软件万能的认识误区,树立信息化带动征管现代化的信息管税意识,突出建立健全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的税收管理体系的信息管税模式。
2.完善和加强信息管税运行机制,促进“信息管税”思路的落实。(1)健全领导机制,为信息管税提供后台支持。信息管税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不是某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既要依托信息化建设提速,也要综合征管实力的提升;既要相当财力支撑,也要全局的共同努力。发展的过程体现的是一个整体,这个过程的实施,需要建立领导机制来保障,要有专门的领导机构来抓落实。(2)健全工作运行机制,为实施专业化、立体化的信息管税提供保障。一是健全税收风险预防机制,提高税法遵从度;二是建立信息采集、处理、运用机制,为信息管税服好务;三是健全和完善“四位一体”税源管理机制,努力提高税源管理水平;四是健全征管科技队伍建设机制。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税务管理 应用分析
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起步较晚,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也从之前的特殊存在转变为现在的普遍存在,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这种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税务管理中,对高效的做好税收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现阶段我国税务管理信息的发展形势
计算机技术最早运用到税务管理系统是在80年代初期,逐渐的到90年代初,通过计算机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完全的融入到税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如自动开票、生成报表等。后期还开发了一些查询管理系统,如税收的法规查询体系,税源的重点管理等,然而真正让税务管理发生质的飞跃是实现了数据的远程传输技术,省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
我国正大力发展税务管理的机械化和科技化,尽可能的做到国家级、省级、市级以及县级的信息一体化,将税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分部到各个地区,以便更好的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分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现全国税务的高效管理。
二、建立税务管理信息系统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税务的综合操作中,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创建管理信息系统,对提高税务部分的工作效率和加强税务的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客观上来讲,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税务系统的认识不够深刻,对系统成本效益的考虑不够周全,在系统的总体规划方面不够完善等。
(一)单一的认为用计算机替代手工操作即为税务管理信息系统
据调查,有很大比例的认为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就是用计算机替代手动操作,创建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就是提高税务中涉及的数据处理能力,对于部分比较有规律的工作,可以用计算机来替代,提高税务工作的工作效率,从而节约人力物力成本,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种对税务信息管理系统的看法虽然正确,但是却缺乏更深刻的认识,税务工作体系庞大,不仅仅需要开票制表,在实际的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对问题的决策能力,这是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够达到的,所以它涉及的面相对比较狭窄,不能完全满足税务工作的需求。
(二)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成立和税务部门的各个方面必然是紧密相连的,其中涉及到规章制度、机构体制、工作人员的权限以及数据的规范化管理等方面。所以,建立税务管理信息系统本身是一项强大的工程,为了使这门工程是成功适用的,在建立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前必须要进行可行性分析,调查是否有必要和有条件进行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
可行性分析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对成本效益比例的研究,不要以为是属于政府部门,就不要考虑成本问题,这是一个思想误区,对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成本效益分析才是实施该工程的前提条件。
(三)总体思路的整理归纳
在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行性分析也比显示可行的前提下,还要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总体思路流程的规划,对思路进行梳理,否则开发出的系统连贯性和实用性不强,也不能让计算机化顺利的渗透到人工操作中。从之前的开发经验来看,很多部门习惯将各部门存在的问题罗列出来,再将这些问题进行优先排序,这样往往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个问题解决了,下一个问题又接踵而至了,永远都循环在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在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总体构思时,应该以目标为起点,逻辑性的向下归纳,而不是突发奇想,遇到问题,觉得需要开发一个系统,大家就盲开开始部署,进入慌张的操作状态中,这样虽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却得不到很好的回报,即便是最终做出了系统,也存在很多问题,为后面的发展留有很大隐患,使用起来也不会得心应手,最终甚至导致一套系统的荒废。
(四)好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给税务工作带来质的飞跃
税务信息管理系统除了要有合适的机构组织和计算机硬件设备外,软件系统是重要的核心,目前对软件系统的开发还处于各自为政的情况下,都是自发研制自己的系统软件,投资大,效果却不好。
在开发税务信息管理关键时,要以通用性为主,编写尽量规范化,增强可读性和二次开发性。开发的费用应该由管理部门统一支出,开发完成后,让下面各部门都使用,这样既可以避免开发的多次重复性,还可以大大降低开发的成本,加快税务管理部门的机械化。
开发一个好的税务信息管理系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但是信息管理系统在税务管理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特别是对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不容小觑,可以说为税务管理提供了决策性的作用,也大大提供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它结合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建立分析各模块的自动化操作,为组织的提供大量的数据分析,灵活多变,管理存储能力强大,较之前税务管理工作,是一个偌大的飞跃。
三、结束语
管理信息系统在税务管理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税务管理工作的趋势毕然是由人工化向机械化转变,但是现阶段各部门地区对待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并不充分,往往很多地区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这样很难将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最大化,为了解决这种弊端,减少开发成本的同时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的效率,需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统一开发,统一管理,一套系统大家共用,让管理信息系统更好的融入到各税务部门,将人力从繁琐的工作中尽可能的解放出来,实现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尹艳冰,司瑞红,刘绍伟等.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1
[2]纪作哲.我国企业集团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整合;标准化;智能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6-30918-03
A Few Technical Concepts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Tax Grassroots
LI Bin,LIAN Shi-you
(Xi'an Shiyou University,Xi'an,China)
Abstract:Tax revenu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starts from 1980s,has experienced "historical surmounting". Now, it has already prepared for stride in the third stage from the policy laws and regulations, business processes, technology realization, infrastructural facilities etc. and other aspects. But there also has some problems on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Tax grassroots. For this purpose, this article brings forward several conceptions from the technical idea, including: super-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standardiz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intellectu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Key words: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super-integration;standardization;Intelligence
1 引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信息化关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国家安全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水平里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正推动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税收信息化建设作为税收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突破口,不仅是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技术保障,也是加强税收征管、实现依法治税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税系统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在市区、县城及周边地区的基层征管单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
1.1税务软件数量众多,应用管理混乱
税收信息化以后,原来手工处理的税收业务已绝大部分可为计算机处理所代替,税务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但由于开发者开发平台不一致,软件接口不统一不规范等原因,软件在基层推广时不得不多软件跨平台同时运行。经调查,目前我局征收系列有征管信息系统、车购税征收系统、增值税专用发票代开系统及金税工程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等4大系统;稽查系列有大要案管理系统、金税协查系统、报表系统、报表审核系统及案件举报管理等5套系统;管理系列有重点税源管理系统、重点税源监控与分析体系、所得税申报软件以及督查督办等4套系统。由于开发水平所限就造成了软件补丁不断;多系统运行造成基层操作人员不得不在各系统间频繁切换,工作繁琐易失误;各软件接口不统一,数据不能共享,对纳税人重复采集数据与简化优化办税流程目标不符。
1.2 相关单位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制约了税收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化绝对不是把手工操作模式简单移植到计算机上,它是税收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它要求税收业务、税收行政、组织机构等的配套改革,要求人、财、物的适应,要求对习惯做法进行调整,要求按规矩办事。首先我国的税务信息化基础本身就相对薄弱,业务流程、数据结构和接口普遍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与税务业务相关的外部系统在各地之间也有很多的差异,且外部系统也并不规范,加之我国当前税收政策不断调整,经常有一些新的税务方针和举措出台,地方税务的征收及统计也要不断跟上国家的变化和发展,税收业务系统本身也就难以规范了。税收工作与各行各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关单位的信息化水平对税收信息化产生直接的影响,而相关单位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形成与税收信息化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致使税务机关涉税信息来源单一,无法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对税源监控能力不强。
基于以上形势和问题,笔者想从技术角度,对基层税务信息化建设提出的几点构想。
2 对基层税务信息化建设基于技术角度的几点构想
2.1信息的整合
我认为要使税务信息化发挥出最大的功用,必须引入“整合(super-integration)”这一概念,通过整合来解决技术、业务、管理、法治和服务的契合问题。
2.1.1税务信息化的整合应该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层:当前税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标准、忽视标准、相互封闭、观念意识落后以及现有信息系统功能的滞后,已经无法满足税务管理日益增长的对信息快速准确的需求,急切需要信息系统能够屏蔽内部组织结构、功能结构和流程结构的复杂性,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正确的信息需求主体。
第二层:管理思想的变革是税务信息化整合的推动力。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外部环境。
第三层: 信息化整合是建立管理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和实施平台。创新是政府机关增强自身生命力的特性、过程和方法。税务机关可以在整合的平台上实现功能的再定位,改革旧有的服务观念和服务管理手段,全面提高管理服务的质量和发展水平。
第四层: IT技术的快速发展是税务信息化整合的技术保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具有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大型数据库功能的逐步完善、网络安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建设更广的应用范围、更强的功能、更快捷的服务的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可能。
第五层:信息化整合是不断循环不断提高的过程。技术在不断地发展,管理在不断地变革,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和提高,这决定着信息整合是一个不断循环和提高的动态过程,系统整合完毕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新一轮更高层次信息整合的开始。
第六层:系统、标准和整体的观念是信息化整合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所以,在税务信息化整合过程中,一定要站在长远发展的高度,摒弃局部的和本位的利益,按照国际、国内或行业标准,依据系统论的思想进行信息整合规划。
2.1.2实现整合的方案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资源平台的整合路线――网格计算。网格应用最大的意义在于管理,可用它来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信息整合。整合首先从最低层开始,把硬盘空间的资源合并成为存储网格;其次是建立数据库网格,把散落在各个业务部门里的数据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数据库;然后是建立服务器网格,流程合并成一个完整的流程,这样就能基于一个界面实现完整的业务流程;最后就是管理,通过网格管理工具实现从底层开始到数据库再到应用程序的管理。我认为,以网格技术构建的基础平台,能够提高硬件的利用率和资源共享,能够使税务机关通过增加成本组件来向外扩张,还可以减少管理需求等。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向。
第二个方面:软件技术的整合路线――SOA(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是天生的整合利器。IBMCICS和BEATUXEDO就是过去被用于构建SOA应用的两种技术范例。随着Web Services技术和标准体系的发展,基于标准化Web Services的SOA将会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第三个方面:运行维护的整合路线――(OUTSOURCE)业务外包。税务机关的信息中心如果不能够及时外包业务,战线会越拉越长,最终无力支撑。在发达国家和先进行业,IT Service Management Platform(IT服务管理平台)已经渐成气候。服务管理平台的基本功能是:支持求助响应管理、支持变更管理、支持资产管理、支持服务等级协议管理。因此,在没有完全自动化以前,某些IT服务可能会成为一种外包式系统服务,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也可以更专注于理解自身的业务逻辑,从而投入更大精力管理数据资源。
2.2信息技术的标准化
信息技术标准化是围绕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设备研制和信息系统建设、运行和管理,而进行的一系列标准化工作的总称。信息技术标准化是推广和普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前提,是确保信息资源的共享的根本保证。
目前税务系统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2.2.1加大硬件资金投入,统一各环节的硬件标准
硬件设备的标准化是保证信息能够共享的重要环节。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税务部门的硬件设备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应该加快各部门硬件配置的标准化的建立,加大资金的投入,尽快实现税务机关信息硬件设备的统一,同时建立主要包括扫描仪、计算机网络协议、输入设备和数据传输、信息交换代码、媒体和数据文件、接口、功率、接地和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和指南,为将来的信息共享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2.2将那些急需的内容加以标准化,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补充和追加。
在制订信息技术标准化方面,应当考虑我们所采用的标准应当能够保持一定的相对稳定性,作为一种标准就不要轻易做大的改动,因此,在规范和制定各种标准化时,要经过多方面调查、论证,将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建议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紧紧把握住国际和国内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根据税务系统自身的业务需求做一些适时的变动,使税务系统信息化水平能够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
2.2.3建立标准化管理机构,加强与其他部门和组织的合作
在信息化方面,国内的有些行业和部门的技术水平相对是比较高的,如我国的商业银行,很早就实现了网络化,以及信息的实时反馈。这些成果的取得都与他们自己内部有着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密不可分的。因此,税务系统应组建一个自己的信息技术标准化管理机构,要加强与在标准化方面有着先进经验的部门的合作,学习别人的经验,从中得到启发。同时积极参与国家的信息标准化建设,加强与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的对口工作,积极派员参加各种相关活动,力争在其中发挥作用,从而获取国际和国内在信息标准化方面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
3 引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也方兴未艾。因此,在税务信息处理中引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已势在必行。在税收信息系统的决策模型工程中,基于机器学习,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和适应性技术的模型更适合于理解动态变化的市场行为。
现代税收数据分析的理论和模型,是掌握和分析税收的行为与趋势的有效工具。为了对税收政策、科学管理、数据分析、税收预测和决策、以及对税源发展目标的评佑、偷漏税行为的控制和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手段,可以采用专家系统、数据开采、基于范例推理等技术。
例如,分类规则发现是最常用的数据开采操作,其目的是利用历史数据纪录,从中自动推导生成能总结出对给定历史数据的推广描述,从而能预测未来数据的行为。那么,通过对给定的纳税数据推导出偷漏税情况的泛化规则,可以发现偷漏税这种异常规则。
又如,在稽查选案中,可以使用关联规则判断各个指标间的关联程度,然后可以进行指标合并,从而简化选案的复杂度。
根据财务信息、申报信息、发票购买使用信息,以及各种违章信息,建立计算机自动选案系统,为税务稽查工作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从而做到"有据可依"。这项工作适于使用基于范例推理的技术来完成。
专家系统是运用知识进行推理的计算机程序。专家系统把某一领域里被公认的权威专家的知识或法规及各种规则精选出来,并用某种形式表示出来, 计算机将根据这些知识去模仿专家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求得问题的解答。专家系统是实现智能决策的关键,用从税收业务专家头脑中发掘出来的税收知识和经验构筑起来的税收专家系统,可使税收业务专家的专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更多的税务工作者提供咨询和建议,从而提高一般税务干部的工作水平。 另外,利用税收专家系统,还将大大提高各项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同时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违法乱纪现象。
也可采用集成管理科学、人工智能、神经计算等多学科技术,建立一套面向税务工作管理层的智能软件系统。它运用高度智能化的技术来提高税务工作的管理效率,加强对纳税人经济活动的全面监督管理,加速税收领域的电子化和科学化管理进程。
4 结束语
如果说信息系统建设是税务信息化的驱动力,那么整合则是税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打破了工业化时代的组织等级规模体系,税务机关将参与全球政治、经济重建下的政府管理体系重组,税务机关面临着角色、功能再定位。惟有以信息化整合起来的税务机关,才能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作出快速的应对。
而信息化程度越高,就越是要加强信息标准化的建设,因为没有各种不同硬件和软件的接口标准化,信息系统就不能联网,信息系统之间就不能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离开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已经足以使所有信息系统陷入瘫痪状态,税务系统将来的信息化的发展将只能是一句空话。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标准化在税务系统的内部将会显的越来越重要。
税收信息的智能化是现代化的税收信息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税务信息智能化为认识税收与经济的诸多关系提供依据,准确地把握税源的动态,实现对整个税收活动有效地管理和决策,与税务行政管理系统一起,形成税收成本、人力资源配置、税制改革预测等宏观管理的支柱。
总之,税收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国的基层税务信息化建设正处于由面向管理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向建立全方位税收服务系统的新阶段迈进的关键时刻,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税务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是中国税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将极大的推进基层税收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信息中心.信息系统一体化势在必行.中国税务,2005年10期,47-47.
[2]谭荣华,王敬峰. 整合:中国税收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税务, 2005年2期,44-45.
【关键词】云计算;税务信息化;网络;服务
信息化建设在税收服务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纳税服务的建设和完善离不开信息化建设的驱动和支撑。税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构建一个“虚拟部门”或“电子化机关”,使传统的部门组织朝着网络架构方向发展,打破部门、层级的限制,形成一个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局共有、共享、共治的税收执法信息平台。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其核心是提供数据存储、处理和服务。云计算在税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机遇和挑战。
一、云计算简介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计算方式,通过互联网上异构、自治的服务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按需即取的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它利用高速互联网的传输能力,将数据的处理过程从个人计算机或服务器移到互联网上的超级计算机集群中。云计算是一个虚拟的计算资源池,它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使用资源池内的计算资源。云计算这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面对的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环境,核心是提供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网络服务。
二、税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税收信息化的目标是新时期杜绝执法随意性、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税收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和有力保障。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税收信息化基础建设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在基础硬件设施、网络条件、业务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税收服务水平的提高。一是基本实现了面向纳税人的网上服务,在税务登记、税法宣传、纳税申报和举报投诉等方面为公众提供了方便;二是基本实现面向税务部门内部的服务,解决了部门内部的信息共享问题及办公的无纸化、通讯的网络化、决策的智能化;三是基本实现了面向其他部门的服务,实现了同财政、银行、国库等部门的横向联网以及信息共享。
金税工程拉开了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序幕,各期工程的开展也成为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的主线。从1982年到1993年的11年间,我国税务信息化走过一个从萌芽到起步的阶段。为了加强税收征管,规范税收秩序,国务院于1994年开始实施金税工程。金税工程初期以增值税监管为主要目标;二期时,内容已拓宽为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系统、防伪税控认证系统、增值税计算机交叉稽核系统、发票协查信息管理系统的四个系统;到了三期,其目标已经成为:在二期基础上,建立7个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征收子系统、稽查子系统、处罚子系统、执行子系统、救济子系统、监控子系统)和35个模块。金税工程成为我国税务信息化应用发展过程的主导。
大力推进征管信息化进程,相继开发了基于CTAIS软件的工商税务信息比对系统,纳税评估子系统等管理系统,全面推行了CTAIS市级局分析及辅助决策子系统,拓展了CTAIS功能,建立了集征管、监控、决策、考核为一体的高平台税收信息管理系统,形成了以市级局为中心、以CTAIS软件为基础、以高速广域网为载体的税收信息集中处理体系,发挥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能,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而稳定的信息技术基础。
金税工程和CTAIS的成功推行与稳定运行,强化了税源监控,加强了对税收执法的动态监控,促进了管理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保证了执法公正和税负公平,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
三、云计算在税务信息化过程中的机遇
金税工程,是运用高科技手段结合我国增值税管理实际设计的高科技管理系统。该系统由一个网络、四个子系统构成。金税工程实际上就是利用覆盖全国税务机关的计算机网络对增值税专用发票和企业增值税纳税状况进行严密监控的一个体系。而云计算是一种网络按需分配,易扩展的一种网络服务模式。因为网络的存在和使用,云计算就为税务信息化过程提供了诸多机遇。
1.便捷
金税三期包含7大子系统和35个模块,涉及大量数据的存储和维护,但是在云计算中,用户所处理的数据并不存储在本地,而是保存在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由全球最精英的IT人士维护管理着用户的数据;同时用户所需要的应用程序也不是运行在用户的个人电脑,而是运行在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中。提供云计算服务企业的专业IT人员负责云计算上资源的分配、负载的均衡、软件的部署、安全的控制等,维护用户数据的正常运作,为用户提供足够强大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用户只需接入互联网,就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在任何地点方便快捷的处理数据和享受服务。云计算能使跨设备跨平台的数据同步,并解决了数据共享的问题。
2.初始成本低
随着CTAIS数据的海量增长,对数据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的数据处理模式还是用户本地保存数据,在自己的PC上计算和处理数据,所以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面临着海量数据背后对硬件配置不断升级的需求。这种需求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难以承受。然而云计算解决了这种麻烦,云计算对客户端设备要求很低,用户端设备只要能运行简单的操作系统和浏览器软件,然后连接到网络,直接键入URL就可以实现这一切。使用云计算可以避免本地建设、维护价格不菲的计算机系统,通过支付低廉的服务费用,即可完成同样的计算或处理过程。
3.访问
云计算可以使用户在世界上都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系统。考虑到不同设备的数据同步方法种类繁多,操作复杂,要在这许多不同的设备之间保存和维护同一份信息,用户必须为此付出难以计数的时间和精力,而在云计算的网络应用模式中,数据只有一份,保存在“云”的另一端,用户的所有电子设备只需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
存储和管理各种税务数据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空间,也为我们完成各类应用提供了几乎无限强大的计算能力。有了云计算,可以随时随地将各种税务信息存储于相应的系统中,然后通过权限管理进行处理和维护数据,如果没有云计算,单单使用个人电脑或手机上的客户端应用,我们是无法享受这些便捷的。
四、云计算在税务信息化过程中的挑战
云计算的发展将使互联网的计算架构由“服务器+客户端”向“云服务平台+客户端”演变。使互联网成为每一个用户的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使用户从以桌面为核心使用各项应用转移到以Web为核心进行各种活动,云计算使互联网的功能更为强大。通过云计算,普通用户将可以利用以往只能为少数人所拥有的庞大的数据和处理能力,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云计算在存在很多机遇的同时,仍面临很多挑战,还有一些前进中的障碍需要克服。目前最受关注的是云计算公共标准和数据安全问题:
1.公共标准问题
首先云计算现在还没有开放的公共标准。用户使用某公司的云计算编程模型开发的应用程序要迁移到另一家公司的云计算平台上很难,从而降低了云计算服务转移的弹性。当一个公司垄断了用户的云计算,该公司的倒闭或被其它公司吞并,都将对用户产生严重后果。制定云计算的公共标准,涉及到各个公司的利益协调以及牵涉到各家技术的互通,所以并非易事。但要推动云计算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有开放的云计算公共标准,这样才能真正使用户能自由地进行信息共享。
2.数据安全问题
其次,虽然云计算的数据对外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用户把自己加密的数据连同应用程序都放在云计算运营公司仍感不安全。在使用云计算服务时,用户并不清楚自己的数据储存在哪里,用户甚至都不知道数据位于哪个国家。用户应当询问云计算运营公司数据是否存储在专门管辖的位置,以及他们是否遵循当地的隐私协议。就算用户不知道数据存储的位置,云计算运营公司也应当告诉用户在发生灾难时,用户数据和服务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任何没有经过备份的数据和应用程序都将出现问题。用户需要了解云计算运营公司是否有能力恢复数据,以及需要多长时间。显然如何提供机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对于云计算至关重要。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日益成熟,基于云计算的税务信息化也将不断推进,纳税服务也将日趋完善,使税收工作以更加便捷、高效的姿态服务于纳税人,服务于全社会。
参考文献
[1]袁国骏.浅谈云计算及发展应用[J].实验室科学,2009,2.
1 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提高税务管理水平的必要性分析
1.1 是提高决策科学性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对税收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税收信息化的实现解决了纳税人业务范围和经营方式变化以及税源流动性加强给税收工作带来的挑战,为更加高效地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利依据。因此,继续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是国家提高决策科学性的客观要求,在更大范围内获取可靠的税收信息,让税收数据得到增值运用。
1.2 是实现服务优化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纳税服务工作也需要从维护纳税人权益的角度出发,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提高纳税人的遵从度和满意度,营造良好的征、纳税环境。
1.3 是全面实现电子政务的必要准备
税务部门是国家的重要职能部门,深化税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是 推动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进程的基础,在信息技术的依托下改变传统税务管理模式和稽查手段,提高办事效率,为电子政务的建设奠定基础。
1.4 是节省税收管理成本的最佳选择
当今社会的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税收工作信息化的实现让税务管理由原来的粗放型逐渐走向精细化,不仅可以减少税务管理与征收人员,还细化和拓宽了服务方式,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基础上有效减少了税务的管理与征收成本。国家财政支出也就相应降低,省下的资金可以投入到社会的建设中去或者用于纳税服务水平的建设。纳税人的负担减轻了,满意度就会随之提升,起到加强依法治水效果的作用。
2 当前税收信息化程度下存在的税务管理问题
2.1 税务人员的管理思想存在一定偏差
信息化税收系统同时包含纳税人以及税收机构的税务数据,它改变的只是税务管理模式,管理依据和管理目的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目前税收信息化建设水平下的税务工作存在着“唯信息论”思想,这种管理思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税务人员没有客观、全面地认识,因此将信息化税收管理工作停留在了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手工进行数据的处理这一层面。
2.2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没有与实际相结合
我国的税收信息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并且有着不错的运行效果。但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税收情况,因此没有与社会其它部门之间形成统一的规划与管理。虽然在不同时期国家曾经对税务管理水平提出一定的要求并制定税收发展规划,但是由于缺乏实际基础,致使税收信息化建设出现了局部性以及缺乏规范等问题。
2.3 基础税务信息的采集不够全面
在目前的税务信息化水平下,我国税务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在税务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视纳税人税务登记、税务申报表、专用发票以及税款的入库情况,而纳税人的经营状况、财务报表以及银行存款等相关基础输数据则普遍缺乏。
2.4 税收数据的储存以及传递技术不够完善
目前的税收信息化水平下,我国只有少数地区是以地、市局为单位来集中税收信息,更多地区都是以县局甚至是基层局为单位来建立税收数据库系统,因此我国的税收信息比较分散。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让全国的税收信息汇集起来,就需要利用网络将储存的税收数据传递给高层税务管理部门。受到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税收数据的储存和传递不仅可靠性和时效性较差,而且精度也不够高。
3 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提升税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3.1 贯彻税收信息化的管理理念
税务管理部门应该在“统一标准、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统筹规划、讲究实效”等原则下实行税收的信息化建设,并以“一体化”作为基本要求,让税务管理人员理顺工作流程与机制,充分认识税收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并将其全面融入到管理工作中,在全新的信息化管理理念下开展税务管理工作,摒弃纸介质条件下的税务信息管理思想。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信息化税务管理的实现并不只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代替手工模式,它所追求的是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以及更加和谐、自觉的纳税环境。只有在改变工作与管理模式的同时更新税务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信息化税收管理才能在不断的进步中得到深化。
3.2 针对不同地区税收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同进行深化
我国税收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主要是以县局甚至是基层局为单位,因此不同地区信息水平与实际情况的不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保证深化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效果,需要以不同地区信息化程度的实际实现程度为基础来加强税收信息管理系统,以提高税收管理水平为目标针对性地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3.3 拓宽税务信息的采集范围,提高信息的精度
第一,在采集税务信息的时候,要拓宽范围,既要采集与税收征管有直接关系的税务数据,同时也需要采集纳税评估、税源监管方面的信息,比如纳税人的商业往来情况、金融信用、财务报表以及银行存款等。第二,把好质量关,以确保数据准确性为原则,在充分理解税务信息重要性的基础上建立基础税务数据审核机制,提高税务信息采集工作的质量。
3.4 提高税收数据的储存与传递技术
(1)建立高质量的信息平台,让税务信息得到深度利用
一则需要制定系统的数据管理方法,让一线操作人员以及数据管理人员规范自己的操作,减少直至杜绝垃圾数据的录入,保证税收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二则需要在一级税务机关内部设立统一的数据管理中心,让精英人员负责相关的数据规划工作,监督数据的采集与加工过程。然后做好数据的维护工作,并与业务部门配合,共同研究税收信息的价值,对数据进行深度利用。
(2)实现不同税务部门间的数据共享
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一体化”,因此在建设信息交流平台的过程中,数据标准要保持一致,此外网络以及硬件的规格也要保持相同,只有让信息平台软、硬件具有一定的兼容性,才能切实提高税收数据的传递速度,实现资源共享。具体我们可以利用“逐级推进”的方式对我国的信息交换保障体系进行完善与加强,它可以起到以下作用:第一,在交换登记税务信息的前提下建立电子信息交流平台,让国地税、技术监督部门、工商和税务和部门之间交换有用信息;第二,实现纳税人银行存款实名制,让税务部门共享纳税人的银行存款情况,抽取有用信息,然后借助金融部门的监控优势掌控纳税人的资金使用动向;第三,坚持使用唯一性代码,让公民以及企业代码实现统一化,彻底强化税源监控,降低税收征管的投入成本。
3.5 加强网络安全,采取相应的网络安全措施
第一,引入信息安全评估体系。税收信息是动态的,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信息安全会同时受到外部攻击、内部破坏以及内外勾结等方面的影响,因此为了维护信息安全,相关税收信息管理人员需要根据税务管理的要求和规范分析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胁,然后针对性地采取安全措施来应对可能的网络风险。第二,建立税收数据的安全储存体制。比如,在操作权限的基础上对税收信息储存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备份,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使用带自动备份功能的计算机设备,加强系统的安全性。第三,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一般的税收信息系统主要包含以下三层网络体系:第一层,税务系统内部建立的业务网;第二层,税务部门与相关部门、政府之间用来沟通协作的信息专网;第三层,同时贯穿专网与内网的服务外网,它主要面向社会民众和纳税人。为了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建设,提高网络安全,三层网络之间应该利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以及反病毒监测技术进行隔离,以免不法分子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侵入系统。第四,建立应急处理机制。信息系统并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因此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必不可少。只有在发生信息安全事故时尽快找到解决措施,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损失,恢复税收系统的正常运行。信息系统应急机制的建立应该根据数据库、机房、互联网、终端以及主机等不同对象制定应急预案,具体包括负责人的确定、信息安全事故的传递方法、事故的定义以及解决流程等内容。另外,为了确保应急机制的有效性,日常工作过程中可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演练,以锻炼他们的应急反应速度,有效提高税务管理水平。
【摘要】信息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税务信息化是税务部门顺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主动迎接信息时代挑战而采取的积极措施。文章以"诺兰"阶段模型理论为基础,将我国税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分为起步、初步应用、快速发展和数据集中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着重从思想意识、规划部署、征管改革和设备功能发挥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推动和规范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税务信息化信息化管理“诺兰”模型技术资源管理决策能力信息增值
走科技加管理之路,加快税务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税收工作的重要任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税务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我国各地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总体部署,在加快税务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化的软硬件和基础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税务信息化工作已从初期的单点散装阶段发展成为数据集成阶段,但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重复建设、设备利用率低、软件不统一、业务不规范、信息不准确、运转不顺畅等问题。因此,本文以诺兰阶段模型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税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存在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诺兰”阶段模型的引入
把信息化应用到一个单位(企业、部门)的管理中去,一般要经历从初级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诺兰(1973)首次提出了信息化的阶段理论,即“诺兰”阶段模型。1980年,诺兰对信息化阶段模型进行了完善,将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六个不同阶段,即:
(1)初装阶段。是指单位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的阶段;
(2)蔓延阶段。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计算机配置和应用迅速增长,但同时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数据的冗余性、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3)控制阶段。管理部门了解到计算机数量超出控制,投资的回收不理想,计算机的应用进入了严格的控制阶段;
(4)集成阶段。就是在控制的基础上,对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结,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以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这时,信息化建设费用再次迅速增加;
(5)数据管理阶段。即“集成”阶段之后的“数据管理”阶段;
(6)成熟阶段。即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单位中各管理层次的要求,并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全面管理。
诺兰的信息化阶段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是不能跳越的。因此,无论在确定发展策略或者在制定系统规划的时候,都应首先明确本单位的信息系统所处的成长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的特征来指导信息化建设。
根据“诺兰”阶段模型和税务部门信息化的特点,我们可以将税务信息化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1)单点散状阶段。该阶段往往是从税务部门购买第一台计算机开始,尽管税务部门购置第一台计算机的目的很简单,可能仅用于打字,但却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税务部门对数字化生存的认可和信息化进程的开始。这一阶段,税务部门内部计算机之间没有联网,税务部门内的信息都是以静态的、孤立的状态存在,即呈单点散状信息化阶段,它对应于诺兰模型的初装阶段。随着税务信息化的推进,个别部门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或管理自动化,并开始对相关信息的整合,即进入“诺兰”模型的蔓延阶段;
(2)税务部门内部分集成阶段。在该阶段,税务各部门的基本数据已经实现数字化和局部数字信息沟通。这时,税务部门己经逐步体现出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改进税务工作环境的愿望,但对信息的整合还处于初级阶段,税务部门还没有从战略角度有组织地进行内部信息整合;
(3)税务部门内整体集成阶段。进入该阶段,税务部门有了全局的电子化业务流程。税务部门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运行不再
基于传统的部门制,组织结构逐步扁平化。税务部门使用了自动化过程的管理工具,具有了全局的基于广域网的集成框架。这个阶段对应于诺兰模型的集成阶段;
(4)税务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信息系统集成阶段。该阶段的税务部门己经成为一个智能主体,能基于广域网和Web技术与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及企业之间互联,税务部门可以即时从其他部门获取所需信息,也能为其他部门和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处于该阶段的税务信息化已经较为成熟,它已将整个税务部门改变成为了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从而能够很好地进行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资源,扩大税务部门的外延,实行柔性管理和个性化服务。这个阶段对应于诺兰模型的数据管理和成熟阶段。
二、我国税务信息化发展的历程
我国税务信息化是从1983年起步的,通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改革和锐意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税务部门己经成为我国信息化程度最高的政府部门之一。回顾我国税务信息化的历史进程,并结合诺兰的信息化阶段理论,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
(一)起步阶段(1983-1989)
1983年在广东、福建、湖北等地的税务机关开始把PC机引入计划、会计工作,自此开始了我国税务信息化的历史进程。起步阶段的税务系统有微机应用人员34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800多人,配备了286以下微机5300多台。开发平台一般为DOS操作系统和BASE数据库。这一阶段对应于“诺兰”模型的初装和蔓延阶段,即单点散装阶段。
(二)初步应用阶段(1990-1993)
1990年税务总局决定全面实行税收的征管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征收、管理、稽查分离和纳税人主动申报纳税的征管新模式,客观上为税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91年2月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先后下发了《税务系统计算机应用软件评测标准》、《税收征管软件业务规范》、《税收业务分类代码》,这些信息标准化工作,为征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这一阶段对应于“诺兰”模型的控制阶段。
(三)快速发展阶段(1994-2006)
1994年,随着我国分税制改革的实施,促使我国税务信息化工作向纵深发展。1995年底,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型征管模式。在该阶段十多年的发展中,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管理的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于税务咨询、税务登记、发票出售、申报受理、税款征收、会计统计和稽查选案等税务管理各个环节,以及税收决策与监控、办公自动化、增值税专用发票、稽核检查、出口退税等各领域。这一阶段实际上处于“诺兰”模型中的控制向集成转化的阶段。
(四)数据集中阶段(2006年至今)
税务部门经过多年的技术和设备积累、网络建设、软件开发水平、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各部门都有了自己专用的业务系统。从2006年起,国家税务总局开始进行各大系统的数据集中,主要将数据从地市级集中到省局,如金税工程等。这一阶段是“诺兰”模型中控制阶段的结束和集成阶段的开始,即税务部门内的部分集成阶段。
三、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用“诺兰”模型考察中国税务信息化的现实,可以认为,我们正处于从控制阶段向集成阶段转移的过程中。通常,控制阶段的前期特征是快速发展,但缺乏全局考虑,各单项应用之间互不协调,投资效益与预期相比有偏差。而控制阶段后期,由于长期实践使各方矛盾充分暴露,系统集成的要求逐渐得到理解。集成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目标是实现系统内的集成。在这种新的“诺兰”模型阶段下,我国税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这一阶段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税务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不强
随着税务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日渐普及,广大税务人员逐渐认识到了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但由于传统观念、手工操作习惯等方面的束缚,不少税务人员对税务信息化还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不了解信息技术对整个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冲击、看不到信息化建设对税务管理形式和内容变革的要求、不理解信息化对税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约束等多个方面。由于对税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和认识误区,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用信息化来带动征管现代化的举措不够坚决,考虑不够周详。
(二)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部署
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部署,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重复开发现象普遍;二是在开发税务管理软件中过分强调专业化管理,开发了许多相互独立的税收专业管理软件,如税收征管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交叉稽核系统、稽查管理系统等,但各系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三是各地征管改革进度不一致,征管业务不规范,不符合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同时,由于征管部门与信息部门的配合不够协调,使征管软件开发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难以从更高的层次协调局部与整体、一般与特殊、短期与长期的征管需求,影响了税收信息系统的整体效益。
(三)税收征管改革滞后于税务信息化进程
随着税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要求加强专业分工和调整组织机构、管理体制,推进征管改革,建立“集中征收、分类管理、重点稽查”的新模式。但是目前的机构设置不能满足“集中征收”的要求,造成了人力浪费。同时,由于税收管理制度建设的滞后,税收管理程序和手续仍较为繁琐,影响了税收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另外,目前普遍采用税收收入计划指标责任方式也影响了税务信息化的推进,该方式采取的是“上年基数加规定增长比例再加最低确保增长比例”的办法,各级之间落实目标责任,税收收入计划指标成为与实际税源脱节的“硬性任务”。这时,实行税收征管信息化必然会与完成税收收入任务产生冲突。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条件落后,一切以完成税收收入任务为前提,这时税收征管信息化就成为一种“摆设”而无法发挥实际作用;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税源情况好,即使不实行税收征管信息化,也不影响税收任务的完成,从而导致“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只是增加经费支出”错误观点的产生。
(四)税务信息化设备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税务信息化设备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应用软件开发与实际使用有脱节现象,导致所开发的软件在一些部门和领域不能发挥作用;二是在计算机开发应用较快的地方,过于注重税务机关内部的软件开发和网络建设,与其他部门的信息联网、数据共享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作用的发挥;三是计算机应用水平低,未能将现有计算机、网络等资源充分利用到税务工作中,造成了硬件资源和网络数据资源的浪费。
此外,在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地区发展不平衡、高素质税收人才队伍缺乏、信息资源缺乏深度开发,以及安全监控能力欠缺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处于“诺兰”模型集成初级阶段的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进程。
四、推进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根据对“诺兰”阶段模型和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推进税务信息化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一)以信息化促进税务管理扁平化
税务信息化带来信息的海量性、共享性、互动性,使信息不对称现象得以根本改观。由于税务信息化使税收会计信息可以共享,征收一线上报税收会计资料变得不再必要;税收一级稽查,由于人机结合的纳税评估、稽查选案的实行,征收一线不必同时承担稽查职能。同时,由于多元化申报和网络化缴库的实行,纳税人不必到办税服务厅申报纳税,从而为纳税人提供了虚拟的办税服务。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减少管理层次,促进税收管理扁平化目标的实现。在现代税收征管条件下,纳税人只需面对税务部门的一个窗口、一部电话、一个网站,即可办理完成有关税收事宜,因此,我们应该在税务管理和纳税人服务方面多下工夫,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大力促进税务管理的扁平化,提高税务管理效率和质量。
(二)以流程管理信息系统拓展信息增值应用空间
目前,税务系统正在以流程再造理论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强化内部管理和税源监控。流程再造后,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管理层级减少,部分事务性审批环节简化,有的事前审批改为事后强化管理等。这时,关键是要强化对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监控:(1)分析控制。对内,通过程序检测、人工提取分析,定期发送结果,监控考核兑现,以规范、制约操作行为和执法行为;对外,建立监控指标体系,筛选、比对、分析纳税人涉税数据信息,并根据整体管理需要,分析宏观税负,分析地区和行业税收指标,查找征管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规范征纳行为;(2)标准控制。就是运用知识管理理论,集中专家智慧,制定规范而又可以通俗化解读的作业标准体系,明晰作业权限、内容、方法、时限和流向,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高税务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3)智能控制。就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征纳行为进行自动控制,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强化计算机智能控制。
信息化建设与征管改革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流程再造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也开辟了以流程为导向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信息化是流程再造的直接动力,也是实现流程再造目标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没有信息化,流程再造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没有流程再造,信息化是不彻底的,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因此,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流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管理。
(三)以数据处理分析提升管理决策能力
解决信息质量低下,信息资源缺乏深度开发的问题,不断提高市、县两级数据处理分析工作水平;建立省级涉税信息资料库,开展省级数据处理分析工作,是下一步数据处理分析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建立省级涉税数据库和数据仓库,逐步设计建立适用于数据挖掘、分析和展现的省级综合数据库,为开展省级数据分析工作奠定基础;其次是要拓
展选题范围,提高分析深度。主要是要充分考虑税收政策变动、税制改革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影响,以及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从理论、实践、技术层面上全面提高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再次是要充实和完善分析方法。主要是要在引入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有关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在数据分析、税收评估方面的成熟做法,提高数据处理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四)重组技术资源以实现税务信息化
税务系统的技术资源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税收管理的技术人员,即所谓的业务骨干;另一部分是指信息管理部门的技术人员,包括了网络、硬件、数据库、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及管理维护的技术人员。从目前的组织架构来看,真正实现“金税三期”中提出的对现有的信息整合,实现以省市级信息集中的处理模式,必须考虑对现有技术人员的重组,才能够实现从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到系统管理的完整过程。首先,要建立一个专门从事业务信息管理的机构,保证信息系统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构建由省级信息中心集中管理各地市、各基层单位的大型应用系统,并采用科学的系统管理模式,保证各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于静.加强税务信息化建设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4:50-52
[2]崔婢.税务信息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财政监督.2007.5:67-69
[3]高莉.税务信息化的“集中”和“整合[J].税务研究.2006.1
[4]杨建国.电子政务建设与税收征管创新[J].税务研究.2005.8
[5]许善达.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税务信息化建设工作[J].信息化建设.2005.5
[6]郑汀.建立三层平台实现税收业务信息系统整合[J].税务研究.2004.7
关键词: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资产;业务连续性;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136-02
当前,随着税务部门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客观需要,加强对税收核心业务系统和关键信息资产的保护,成为信息化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使命。
本省地税部门信息安全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取得的成绩
多年来,本省地税部门在认真学习贯彻国家税务总局和各相关主管部门颁布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陆续颁布、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与措施,具体包括:
1.安全管理制度方面,制定了涵盖物理层、网络层和主机系统层的管理制度,总体目标、范围、方针、原则和责任基本明确。
2.安全管理机构方面,建立了信息安全领导小组,配备了具有一定安全管理能力及技术能力的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
3.人员安全管理方面,在内外部人员录用前,对被使用人的身份、背景和资质等进行严格审查,按期组织信息安全岗位知识技能培训。
4.系统建设管理方面,严格遵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制定建设方案,并对定级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审定。
5.系统运维管理方面,对各种设备运转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实时监测、报警,权限设定遵循最小化授权原则,有配置变更管理的审批流程,对重要应用程序和数据库进行定期备份。
(二)存在的不足
通过近期开展的风险评估工作,暴露出本省在信息系统安全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主要是:
1.在安全管理方面,已制定的各项管理规定缺乏全面性、系统性,要求规范与实施细则未能很好的实现层次划分;有些制度、标准更新不快,缺乏可操作性,对基层的指导作用不十分明显;信息安全责任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
2.在安全技术方面,现有机房空间环境已不能完全适应税收业务发展的需要;部分网络、安全设备老化需要更新,部分核心业务网络还未进行功能区域的细分,操作级的审计管理还不尽完善;应用系统开发中的安全机制尚不健全,身份认证等安全技术手段还未得到全面应用。
3.在安全运维方面,现有巡检工作中不包括安全技术措施的有效性检查等内容;网管、动环、安管等监控系统还基本处于独立运行状态,对于网络或系统故障缺乏关联性分析,未能形成统一的监控、分析、处置策略;尚未结合实际业务制定出操作性较强的应急预案,未进行过应急演练。
(三)面临的形势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风险日益严峻,计算机病毒传播和网络非法入侵十分猖獗,网络违法犯罪持续大幅上升,犯罪分子利用一些安全漏洞进行网络盗窃、网络诈骗、信息系统破坏等违法活动,给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中央已经将信息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并列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要素。税务信息系统作为政府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运行不仅关系到政府机关的形象和税收业务的持续运行,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提高税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
国家税务总局在“金税三期”项目建设中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按照“四防”工作要求,进一步推进“人防”,做好信息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认真落实“制防”,推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建设;稳步提升“技防”,持续保障“物防”,做好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因此,构建符合信息系统运行需要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进一步加强税务部门内部网络的整体安全防护能力,全面提升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即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ISMS),是组织在整体或特定范围内建立的信息安全方针和目标,以及完成这些目标所用的方法和体系。它是直接管理活动的结果,表示为方针、原则、目标、方法、计划、活动、程序、过程和资源的集合。组织通过确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范围,制定信息安全方针,明确管理职责,以风险评估为基础选择控制目标与控制措施等一系列活动来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可以提高税务干部的信息安全意识,规范各层级的信息安全行为;对组织的关键信息资产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在信息系统受到侵袭时,确保业务持续开展并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在税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提高社会公众对政府部门的公信度;另外,通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可以有效加强对信息技术风险的管控,通过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信息技术风险评估等工作的融合与衔接,使信息安全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实践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应结合税收改革发展要求,根据信息化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策略,并最终实现总体的信息安全目标。
(一)基本定位
1.在策略制度层面,形成从方针策略、到要求规范、操作规程直至记录表单在内的层次化文件体系,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奠定技术基础;
2.在组织建设方面,建立决策、管理、执行和监督多维的组织架构,明确信息安全相关角色和职责,奠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组织基础;
3.在风险管理方面,通过风险评估和处置过程,建立起全面的信息安全内部控制,结合信息安全事件管理和业务连续性管理,确保从整体上将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4.在人员意识方面,通过有序组织信息安全培训及相关意识宣传活动,确保人员具备基本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5.在支持保障方面,建立起内(外)部审核、管理评审、有效度量、日常检查等多项检查监督机制,确保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运行和改进有着推动和保障基础。
(二)设计原则
1.体现全面的特性。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涵盖各个方面的工程,它要求多角度、多层次,从各个环节人手,进行系统的考虑和规划。任何环节上的缺陷都会对信息系统构成威胁,要实现信息安全目标,必须保证构成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这只“木桶”的所有木板都达到一定的标准。
2.体现持续改进、动态发展的特性。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不仅仅是一套全面的规则集合,而且还是在体系建设与实施过程中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互动过程。另外,环境的动态性也决定了体系建设的动态性。因此,在体系架构设计和实施中应遵循PDCA的模式,通过P(策划)、D(实施)、C(检查)、A(纠正)这四个步骤的循环运行,使信息安全管理水平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
3.以保证业务连续性为根本目标。信息安全管理必须为业务服务,脱离业务的信息安全管理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因此,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进而保障业务的连续开展,是信息安全的根本目标,也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根本目标。
4.领导重视、全员参与的原则。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应由最高管理者确立统一的信息安全方针、政策和方向,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积极地参与实现信息安全战略目标的内部环境;全体员工应明确自己在信息安全管理中的职责,积极参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5.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原则。信息技术是信息安全管理的手段,信息安全管理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安全目标的保障,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中,技术与管理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忽略任何一方都会阻碍信息安全工作的开展。
(三)总体架构
在税务信息安全建设中,包含了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运作、信息安全技术三方面内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则处于“管理一运行一技术”三元架构的最上层,包含信息安全政策、规范与标准、指南与细则等,从人员、意识、职责、监督等方面,保证并指导下一层级的顺利运行。其建立和完善,应充分依据国家标准和税务行业规范,以融合化和层次化为指导,并最大化地整合现有资源,基本框架模型,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总体方针,是由省局信息安全领导小组签署的书面文件,其目的是明确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适用范围、总体方针和原则等方向性纲领性文件。
第二层,管理要求,是省局对全系统提出要求的管理性文件,包括安全组织、资产安全、人员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等各个方面。
第三层,标准规范,是针对管理要求中提出的内容,制定的对共同使用和重复行为进行指导或规范的文件,文件可以由省局制定,也可以由基层单位制定。
关键词:大数据;税务;挑战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税务工作有了较大进步,而且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税务工作的质量也得到较大提高。在大数据时代下,税务工作逐渐变得信息化、规范化,整体工作效率都有所提高,在相应人员、制度、技术方面都有了一定进步,给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较大便利。但在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时代的特性,税务信息安全等问题逐渐突出,给税务工作的正常进行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的双面性,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税务工作的正常进行。
一、大数据时代下税务工作的挑战分析
大数据时代虽然为税务工作的进步带来了较大便利,但是基于大数据时代自身特性,税务工作的进行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因素。在税务数据方面,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影响,各类公共数据都变得更为透明,关键数据不断涌现,给我国税务工作的正常进行带来较大便利。但由于大数据时代中存在着多种风险隐患,致使税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时效性都受到较大影响,而且税务数据体系尚未完善,结构较为单一。在涉税信息方面,由于税务机关手中掌握者各网络办税人相关信息,包括生产经营、商业秘密、纳税信息等,由于网络中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风险隐患,一旦信息外泄,不仅给纳税人带来一定危害,而且很容易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在国际税收的获取方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进步,国际经济活动之间的交流以及合作越来越频繁,在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下,一些跨国企业利用网络漏洞规避税收,获取一些不正当利润,致使国际税收间存在着一定的交互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境外对纳税人具有一定的保护性,导致我国难以对境内纳税人的境外应税所得进行了解,致使许多纳税人偷税、逃税,而且相关的国际反避税制度不完善,致使国际税收的获取存在较大挑战。
涉税信息一般是指与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有关的各类数据和事务等的总和。目前我国的涉税信息主要包括四类:一是纳税人报送的信息,如办理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等信息。二是税务机关掌握的信息,如进行税源管理、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等得到的信息。三十第三方面提供的信息,如工商、银行、房产管理、中介机构等部门与社会组织,以及网站、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媒体的信息。四是其他涉税信息,如有关部门交办与转办、税收情报交换与调查、网络搜索和个人举报等信息。
二、大数据时代下应对税务工作挑战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税务数据结构体系
在大数据时代下,虽然各种税务数据不断增多,但是我国目前的税务结构依然较为单一,数据体系不够完善,致使税务数据的管理存在较多问题,不利于税务工作的开展。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对税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优化税务数据结构体系。税务机关可通过相应数据库和技术平台对非结构化税务数据进行管理,对各类数据进行有效采集和分类,以便为税务机关提供相应的所需信息。税务机关须完善税务结构数据共享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税务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对地税、国税等税务数据进行集中,从而更好对税务数据进行管理。
(二)健全涉税信息安全制度
随着各类网络平台不断涌现,涉税信息的安全问题却逐渐突出,不仅给纳税人带来一定不利影响,而且危害社会稳定,因此,税务机关必须对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健全涉税信息安全制度,这样才能更好保障税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由于我国目前的信息安全法规并不完善,一些涉税信息安全条例缺乏,因此,税务机关可以对各种细节方面进行完善,促进涉税信息采集、存储、应用环节的规范性。税务机关须对税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其涉税信息安全意识,并制定出相应的信息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制和奖惩制,并加强信息安全系统的资金投入,对密钥交换、防火墙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应用,从而更好保障涉税信息的安全。
(三)优化国际税收获取模式
由于各国之间在税收制度、税务数据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有些不法分子则通过法律漏洞以及网络漏洞偷税、逃税,而我国又不能较好获取境内纳税人的境外应税所得。因此,国际间相关组织可以建立国际税收合作组织,对国际间的税收信息进行协调与处理,并制定出完善的国际税收准则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并完善相应的税务争端仲裁机制。由于各国税务之间都存在一定矛盾和联系,所以各国都需从长远利益出发,加强涉税信息的共享,对各纳税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明确,从而更好解决各种税收问题。
三、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我国税务工作的信息化,提高了税务工作效率,为税务信息的存储和整合带来了便利。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网络环境存在着一定无序性,风险隐患较多,而税务信息数据对信息安全的要求较高,致使税务信息安全问题不断突出。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充分发挥出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并有效应对各种挑战,从而更好维持税务工作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