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各地高考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13年辽宁高考英语作文题目:介绍中秋节
作文考的是“介绍中秋节。”作文给了几个条件,“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旅游”,然后根据这些材料用100词介绍。
您可以点击收藏此页,及时了解2013高考作文信息。
更多高考作文信息请点击:高考作文频道
推荐:2013辽宁高考作文题目:沙子与珍珠
>>点击查看更多2013高考作文题目
“高考作文悖论”困扰高考生
华东师大语文教研中心副主任 周宏
一直以来,社会各界把中学生作文空洞无物、缺乏真情等考试作文痼疾的症结归为高考作文评价的“八股”。提到高考作文,必称为应试作文,与此配套而来的的话就是空洞、虚假、刻板、新八股等等,高考作文成了中学生作文不能进步乃至走向歧路的罪魁祸首,似乎只有取消这根指挥棒才能迎来作文教学的康庄大道。
其实,不少人对于目前高考作文的理解存在误区。如果学生方法得当,高考考场上一样能写出摆脱框架桎梏、流露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多年来一类卷作文比例极低
自1997年至今11年来,笔者参与了与高考有关的多项工作。这些实践告诉我,上述结论存在明显的偏差。因为,无论是上海还是各地的大部分高考作文一类卷,公平地说,并非空洞、虚假、刻板的新八股文。这些作文没有所谓应试作文的弊病,它们或立意深刻独特、或题材与众不同、或形式新颖别致、或构思独出心裁,语言则畅达得体,华丽朴实,各扬其长各显其能。当然,不容回避的是多年来一类卷的比例低得可怜。可以说,一种悖论一直困扰着考生:一方面,考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希求以刻板应试求取高分,另一方面,在阅卷中这种作文又得不到一类的高分。
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和相当数量的师生对应试理解片面,以仰视的态度对待高考,缺乏对高考的平视、俯视和透视有关。所以,应试也只是停留在较低水平上。高考作文今年出什么类型的题目,下一年的复习必然依样画葫芦。高考作文今年恰巧较多地肯定了某些作文的形式或题材,下一年这种形式或题材的作文必然大行其道。殊不知,这些作文之所以受到肯定,是由于这位考生娴熟运用了这种形式成功地展现了自得之见,以这一题材抒发了常人之所未见。换言之,文质彬彬,才成就了君子之文。绝非这一形式、这一题材可以包打天下。这样亦步亦趋,一类卷少得可怜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高考作文阅卷绝不会在文体、题材上厚此薄彼。文体不限、题材可异,关键在于你的作文有没有自我思考、独到发现,能不能恰当地运用这种文体、这一题材有表现力、感染力或有说服力地展现这些思考和发现。拾人牙秽,必然人云亦云,甚至邯郸学步,丢了本我,而且会因为你缺乏独创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倘若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应试并没有错。倘若能够真正按照高考一类卷的标准去应试,不仅应形式之试,更去应独立思考、追求创新之试,必然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我看来,多年来高考作文的一类卷即使在作文竞赛中大多数同样会成为优秀作文,靠目前许多人理解的应试绝对不可能写出高考作文的一类卷。所以,许多考生作文得分不高的主要原因,不在于高考作文评价标准备,而在于追求形式而舍弃内容的低水平应试。
所以,有必要对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作一番透视,在准确把握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以平视、俯视的态度对待高考,让教师把握、让学生习得高水平的作文之法。
高考本身是一个社会焦点,而高考各科题目中能够成为社会焦点话题的,就是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尤其在全国一份考卷的年代,高考作文题目被赋予了远远超过高考和语文学科所能涵盖和承载的社会意义,在很多人心目中成为主流意识的代表或流行观念的风向标;脱离了语文层面、高考层面甚至教育层面,等于为全社会提供了一个有讨论价值的话题。近年来,随着高考自主命题省份的增多,全国和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目每年加起来十几个,社会的关注点被分散了,但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本身的焦点地位仍旧在持续之中。
不过这种社会关注本身却在发生着变化,正在从把一个作文题目置换为社会公共话题,回归到语文作文考查的本分。前几年有一种观点,认为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应该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其实这是一个假问题。因为随着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等作文题目形式的多元化,题目本身往往具有充分的开放性,面对一个作文题,考生立意的自由度很高,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思维特点与写作优势,不论选择关注现实层面、文化层面、历史层面,还是心灵层面、成长层面、成功层面、情感层面,都有话可说,都有文章可做。甚至即便是命题作文,都有着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最典型的是某年上海的作文题“面朝大海”,另外很多省份还通过半命题作文的形式来突破命题作文的局限,比如今年福建省的作文题“这也是一种______”、湖北省的作文题“站在_____的门口”。最近两年,不论从各地高考作文命题本身,还是从社会对高考作文题目的关注角度来看,都走出了“贴近现实还是超脱于现实”的争议窠臼,更多地从语文和作文本身的考查要求来出题,来讨论。
但是从近年各省市自主命题的走向来看,在多元而开放的总趋势下,某些省份的命题角度和命题思路,似乎又回到了老路上。最典型的表现是题目与现实过分贴近,过分具体。比如今年的辽宁省高考作文题目,虽然是材料作文,但围绕的是“明星广告代言”的话题,江西省的题目是有关“兽首拍卖”的议论文,这两件事都是今年的社会热点话题,明星广告代言问题甚至还是今年全国“两会”上关注的焦点。出这样的题目不利因素很多。一方面,题目甚至文章体裁的限制过于具体,考生的立意自由度降到最低,对于不擅长议论文写作或碰巧对这两件事关注较少的考生非常不利,结果就容易从考写作变成考时事。另一方面,拿此类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当作文题目,增加了猜题押宝的概率,为宿构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样一来,一则可能造成一种客观上的不公平,二则难以考查出考生的真实水平。
高考语文的作文题目,学生在立意选择和写作过程中固然不可避免地可能涉及到各种社会现实问题,但是作为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考查,出题者的出发点应当源自语文的教学要求与考查需要,在符合乃至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不应该让高考作文承担语文与高考之外的其他功能,从而在客观上造成考查标准的偏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本文仅从作文教学角度来探讨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虽然各地的高考早已尘埃落定,但作文部分却留给我们从教者无尽的反思,即平时的作文教学应该关注当下。当下,的确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从各地的高考作文来看,笔者觉得高考作文的确是展示当下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任何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都是错误的,即使指导的技法再多,也是不切实际、不鲜活的。
从2008年开始,我国各地高考作文涉及的社会热点越来越多,今年的高考作文半数涉及社会热点,2010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与江苏高考作文题的宗旨不谋而合,都吻合我们当前全国甚至全世界进行的环保行动,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绿色生活;天津卷高考作文“我生活的世界”、 浙江的“角色转换之间”都贴近现实生活,彰显时代气息。这在无形中指明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让学生对当下的一些社会事件、社会现象有自己的看法、见解、思考。
关注当下,势在必行。关注当下,这才是我们真正接触并生活其中的空间,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再现自己所生活的真实世界并阐发对它的一些感想。
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这源头活水正是当下的生活,只有关注当下,才拥有鲜活的源头活水。
作为执教者,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当下、思考当下呢?下面是笔者不成熟的见解。
一、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人、事、景
新课标要求“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目前学生的写作存在一个误区,写文章舍近求远,认为自己身边没有什么可写的,其实有些很感人的事情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因为没有了发现,一些个性的素材也被一些千遍一律的东西取代了,不是那些素材不感人,而是人人都写、年年都写,再好的东西也会没有了新意。只要写亲情,学生作文中常用的就是雨天家人接送自己时互让雨披或在来时的路上摔倒、恶劣天气家人及时送来了自己急需的东西等等,导致情感泛滥。因为没有了真情实感,编造的文章也就失去了真实的温度。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的流个不停。”只要平时做个有心人,遇到一个新鲜事,一个场景,听到一个故事,或千虑之一得,便及时地记录下来,再不时地翻一翻。久而久之,集腋成裘,那个小本本就成了你素材的仓库。平时如果还有观察的习惯、背诵好词好句的习惯,那么这些习惯的养成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
当我们亲近了生活,体验了生活,生活中人物、事件、场景,甚至一颦一笑都可以让我们的文章鲜活起来。如200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下辈子还做你的女儿》中“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这个细节描写,动人心弦。正因为家庭困难是这个孩子的个性感受,自然也就打上了自己的个体色彩,就正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样,父亲翻越栅栏买橘子的情景也是属于作者所独有的。用自己的眼睛、心灵来观察、感受来自生活的点滴,就会发现有值得自己珍藏的情感细节,没必要人云亦云,失去真实的自我。好文章一定是内心的真实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好文章不是挤出来得,而是流出来的;好文章不讲究辞藻的华丽,而是清新自然;好文章要的不是矫揉造作,而是至性深情。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敞开心扉说真话,用最具个性的语言把想法表述出来,或亲身体验,或耳闻目睹,但一定是用自己的声音在讲话,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是有温度的。
二、引导学生多渠道的阅读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课本素材。比如,在语文教材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和课外相关材料建立联系,提供相关的材料来拓宽学生的阅读与思维视野,但作文教学如果仅止于利用课本,那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如果我们不及时地借助于各种信息渠道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量,那无疑于封闭了学生的视野。对于新课标所要求的“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关注经典、不关注社会,新课标的落实也自然成为一纸空文。这也就是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为何只是古代事例的堆砌,而缺少对事例的个性分析的原因。即使分析也仅是对表面现象的分析,而不会去探究更深的社会根源。
坡总结创作经验说:“博观而取,厚积而薄发。”刘勰曾说“积学以储宝。”因为“多”,才有“活水来”,才可以得心应手,灵活筛选,提取精华,正所谓“积之愈厚,发之愈佳”。
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读,不仅读经典,也要去读大量的流行文化、快餐文化,如午间新闻、各种报纸、专栏人物等等,教师要经常把报刊上的时事拿出来跟学生探讨,培养他们的评判能力,思考能力、挖掘能力,借这个过程,学以致用,启发学生依据一定的信息开展分析思考。如果学生会多渠道的阅读,把读作为思考的过程,对外部信息作出自己的分析评价,并正确表达出来,还担心文章写不好吗?
三、引导学生多参与、体验当下生活
笔者觉得文章一定是心灵的写作。写文章就是我手写我心,把“我”体现出来,写出我的经历、感受是最真实的,也是最容易写的,不会无病。多提供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更多的是让学生体验参与活动的过程。有了自己的体验,那种实实在在的喜怒哀乐也就成为了自己的个人财富。高中阶段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每一位同学必须树立自己的理想,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人生目标,而这些东西,光靠在课堂上学习是不够的,人生的体会和智慧需要通过积累和磨练,而实践能够让学生更多的获得书本上所没有的智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项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接触、了解其他同学、社会,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适应能力,让他们明白学会独立的重要性。比如募捐活动、演讲比赛、唱歌比赛、运动会等等活动,都会让学生不仅认识了自己,更认识了他人;不仅看到了自己的短处,更明白了自己的长处……如此种种,都是学生自己的个人感受,经历了再去写,真实的东西就更多了。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这些中学生们,独立意识的培养和各项能力的训练是多么的重要。比如刚进高一时的必修课――军训,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军人的生活、纪律,还锻炼了自己的坚强意志,“军训一周,受益终生”,而这些锻炼真正让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写下的东西就更能体现自我,有了个性的色彩,而这种切身的体验不是书本上所能提供的。
命题态势
一、命题特点:常态化、文化化、广义化
自2004年起,全国10多个省市的高考开始自主命题。到2008年,5年来全国累计出现了84道高考作文试题,这些试题与过去相比,大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直接涉及社会热点的题目有所减少。5年来只有有限的几道题,分别是:2005年上海卷“当今文化生活对你成长的影响”,2006年全国卷Ⅱ“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现象”,2007年全国卷Ⅱ“丛飞资助贫困生材料”,2008年全国卷Ⅰ“汶川特大地震”等。需要指出的是,对于2008年全国卷Ⅰ“汶川特大地震”这道紧扣时事热点的作文题,评论者褒贬不一――赞扬者肯定其“着眼于当前举国关注的抗震救灾”“着眼于与现实接轨”“让我们看到了高考作文背后的厚重与担当”,批评者则指出,高考之前与地震相关的文章早已“满天飞”,他们对本题还能不能有效测试考生真实的写作水平深表忧虑。笔者的看法是:此题的命制有它的特殊性,一方面,汶川地震对我们的生活、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确实太大了,引导考生加以关注未尝不可;另一方面,紧扣热点的命题以往很少出现,偶尔用之,也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但是,广大考生不能由此认定高考作文就是考时事热点,复习时只针对当年的热点话题来积累素材,甚至直接准备相关范交到考场上套用――如果持这种观点,无疑是错误的,也是会误事的。
(二)明确预设主流思想的题目仍有一定数量。比如2006年重庆卷“走与停”,江苏卷“人与路”,湖南卷“谈意气”,2007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辽宁卷“我能”及四川卷“一步与一生”,2008年辽宁卷“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带着感动出发”、四川卷“坚强”等作文试题。
(三)中性化题目的比例有所加大。这类试题的特点是不作清晰的思想预置和审题限制,可供表达的观点广阔多元,自由灵活。比如2006年湖北卷“‘三’的联想”、安徽卷“读”,四川卷“问”,2007年福建卷“季节”,天津卷“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和重庆卷“酸甜苦辣说高考”,2008年上海卷“他们”福建卷“果汁・咖啡・矿泉水”。天津卷“人之常情”等作文试题。
(四)追求浓郁的文化色彩、审美品位的题目迅速增多。这类试题的特点是从中外典籍中选取命题素材,加以美学化的提升,从而有胁于激发考生写作的情绪和灵感。比如2006年全国卷Ⅰ“乌鸦学老鹰抓羊”,北京卷“北京的符号”,福建卷“‘诸葛亮借箭未满十万支’等三选一”,浙江卷“生有所息/生无所息”,2007年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北京卷“读古诗写感想”,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2008年湖南卷“感悟唐诗名句”,山东卷“春来草自青”,浙江卷“触摸都市/感受乡村”等多道作文试题。
综上所述,高考作文命题淡化了说教色彩,越来越常态化,文化化和广义化。
二、命题走向:人文性、自然性、科学性
已付诸实施的《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方面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今后的高考作文命题将逐渐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更加侧重于人文性、自然性和科学性,引导考生关注人生体验,抒写内心感受(像“我想握住你的手”“人之常情”等都是范例。)
就命题本身而言,随着十几个自主命题省市的相互推动,命题形式将更加丰富多样――在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漫画作文之后,半命题作文、选题作文以及给出开头要求续写后文等考查形式,均有出现的可能。
备考建议
“稳中求变,变中求稳”向来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原则之一。展望2009年高考,笔者对作文有如下备考建议:
一、明确三个基本问题
(一)明确命题形式上的总趋势。目前,高考作文已进入“多元(各种命题形式)并存”的阶段。连续多年考查话题作文,使学生作文出现了一些流弊(比如结构现象难以避免、文体意识薄弱等),而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等本身就有自己的长处,完全可与话题作文交替出现。所以在2009年的作文备考中,各类题型的训练要兼顾,对它们的写作要领都应该了然于胸(比如就立意范围而言,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分别要求立意必须在标题、话题、材料的范围之内)。尤其要重视新材料作文,2008年高考,全国卷的两道作文试题采用的全部是新材料作文的设计思路。作为全国卷的考题,对其他自主命题的省市起着引领,导向和渗透作用,估计2009年采用这一形式命题的考区将进一步增多。
(二)明确好作文的标准。什么样的作文才算优秀之作?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给出的答案是:第一,不能跑题。第二,有独到,机智的构思,要人家读了你的文章,不禁感叹:“亏他想得出来!”第三,文章内容实在,但又很灵动活泼。第四,文字表达基本功好,要有有内涵的文采,而不是张扬的文采。所以在平常的作文备考中,我们要在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下足工夫。
(三)明确材料选择的注意点。考场作文由于主题和篇幅的限制,可供选择的材料也是有所限制的。首先,选择材料一定要切合主题,与主题游离的材料一定不会得高分。其次,所选择的材料一定不能太长,要精练,能把观点说清楚就可以了,一则材料一般应不超过300字。再次,所选择的材料一定要新鲜。所谓新鲜,是指新近发生的热点事(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刘翔退赛”事件等),有趣事(比如“山寨文化现象”等),或者早已发生过,但别人不知道或没有运用过的材料等。比如:
姚明――背着天生致命的缺陷上路
一直以来,姚明被人们称为“上帝的礼物”,仿佛他一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就理应成为今天的姚明。而事实上,是他的坚韧与汗水让他拥有了今天的成功,让他成为了篮球场上的核心人物。
姚明8岁那年患了急性肾炎,病治好后却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左耳几近失聪。第二年,父亲带他到区体校学打篮球,虽然他兴趣很浓,但他听力差,反应迟钝,体力也跟不上,只要绕着球场跑上两圈,整个人就累得气喘吁吁,连球都拿不稳了。见此情形,教练特意给他检查了身体,这次检查又有了恐怖的发现:姚明两肩狭窄、胯骨宽大,导致步伐不够灵活。而且,他的跟腱短,属于跳不起来又跑不起来的“刀削脚”;他的臂展长度比身高要短6公分,使他在与同等身高的队员的较量中明显处于下风。这些缺
陷,几乎每一项都足以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的致命弱点。父亲没有将检查结果告诉儿子,只是问姚明到底喜不喜欢打篮球。姚明的回答是肯定的。在父亲的支持下,姚明背着一个个天生致命的缺陷上路了。他从增强体能入手,开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训练,他频频出入于各种比赛场合,不断从别人的嘲笑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也是从那天起,他的休息时间从来没有连续超过20天,甚至做梦都在思考如何打球。凭着过人的毅力,他的篮球越打越好,知名度越来越高。22岁那年,他成功地登陆全球最有影响力的NBA赛场,并在之后的两年连续入选NBA“全明星”阵容。
李小龙――带着先天的缺陷上路
“我绝不会说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这就是不断挑战极限的李小龙的名言。李小龙小时候的体质比一般人还弱,还有身体缺陷――长短腿(两腿长度相差一寸)、高度近视(近视达1000度)、个子矮小,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先天条件下,李小龙不仅练就了一身惊世骇俗的武功,还自创了截拳道,从一个平凡的人最终成为一代武林宗师。
以上两则材料就是隐藏在姚明和李小龙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很有新意。对于姚明和李小龙,如果我们选择众所周知的材料来写作,那么,这些材料很可能落入窠臼,作文也不容易得到高分。
总之,大家应把埋头读书与放眼生活结合起来,养成勤于观察,体验,积累的良好习惯,丰富生活经验,储存有用,新鲜的素材,才能在行文过程中游刃有余。
二、切实做到四个“强化”
(一)强化审题意识。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第一要求是“符合题意”。“符合题意”就是符合题目的“规定性”。所谓“规定性”,无非是要求你必须写什么,必须怎么写。这主要有以下四个维度:
(1)立意――命题作文要抓住题眼新材料作文要多方挖掘材料中蕴藏的意义;话题作文要直击话题的内核,“定点”自己最深的感悟。
(2)重心――对文题中的题眼,要义或内核,必须充分展开(一般不少于整篇文章的三分之二,否则可能被阅卷者视为游离中心或旁逸斜出)。
(3)文体――“自选文体”可选用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写篇XX文”则只能写成指定的文体,“除XX外,文体不限”就不能选取被禁用的文体。
(4)题目――命题作文不能另拟题目,否则就会被硬性扣去2分;半命题作文则要在补题上狠下工夫;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需要自拟题目,要切合文章的主旨,内容,展示作者的才思。
(二)强化思维训练。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在作文备考的过程中,文字功夫固然要讲究,但形成文字前的思维训练更为重要。要学会换角度看问题,追求新的发现,积极突破思维定式,学会将直觉思维,反向思维发散思维、聚敛思想、联想想象思维等灵活地运用于作文中,做到思路活跃,文思泉涌(特别是要加强对联想、想象力的开掘)。例如以“脚印”为题作文。在审清题意(一般应着眼于虚指义进行构思;所谓“脚印”,其实就是人生的轨迹。也就是说本题涉及一个如何走好人生道路的主题)的基础上,具体的立意是多样化的:
(1)大地是稿纸,脚印是诗行。人人都在用自己的脚印写着自己的人生史诗。
(2)所有的路都会有尽头,没有尽头的是开拓者的脚步。
(3)智者坦然地走自己的路,留下脚印任人评说,愚者频频回顾,听众人对自己脚印的评说,终于不知道该如何迈步了。
(4)脚印的美,不在于它们能否拼成精美的图案,而在于它们把人生渡向了什么样的彼岸。
(5)脚印可以涂改,可以修饰美化,甚至可以彻底抹掉。但脚印连成的人生履历却无法改变。
(6)所有的路都是由脚印衍化而成的,而脚印一旦固化成路,又极有可能误导后来者的脚步。
(7)受人敬仰的脚印。多从荆棘丛中踏出。
(8)名贵的鞋子,留下的脚印未必名贵。
(9)走错了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走错了却不承认,还要把自己的脚印诠释为人生经典。
(10)道路越泥泞,留下的脚印越清晰。负载越重,留下的脚印越深刻。
一、体味现代诗歌提高朗读水平
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其承载的内容也是丰富、高度浓缩的。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仔细体味、揣摩,朗读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根据学情,指导学生朗读,可以教师范读,或是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听名家朗读,让学生感受朗读要领,体会诗歌情感,领略诗歌意境之美。如在教学的《沁园春・长沙》时,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朗读,然后把握背景、理解内容之后再读,通过名家的朗读对比、感受。让学生说说从名家范读中听到的诗歌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
二、感受现代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在现代诗歌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手法的把握。当然,我们不能按照现代散文、小说那样进行阅读教学,通过肢解的方式让学生提高概括归纳和综合分析能力,也不能像文言文学习那样逐词逐句地翻译。要引领学生带着情感、思想去分析诗句,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谈谈个人对诗歌中的词句甚至情感的独到理解,如此,他们就能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如让学生理解《雨巷》中首尾两节“逢着”和“飘过”的含义,从而体悟诗歌中表现的两人相逢却又离散的让人痛苦的情愫。再如《沁园春・长沙》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写景角度的变化;《相信未来》中暗喻、反复手法的好处;等等。
三、领略现代诗歌掌握前后联系的方法
现代诗歌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教学中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我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从而使学生能够前后联系地看待现代诗歌。
的《沁园春・长沙》延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其一韵到底,但在平仄上又有变化,相对而言通俗易懂。在学习时可前后联系,如《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描写了秋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其中“染”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秋天景色的变化。将《长亭送别》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中的“染”进行对照学习,这里的“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关系,情景交融,表现出离别的凝重离愁,从而营造出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再如《再别康桥》一节一韵,在意象的选取上又继承了传统。食指的《相信未来》通过不同含义的意象选择来表达情感。我们可以从它们与古代诗歌的联系中发现语言的魅力和诗意的隽永。
四、品赏现代诗歌提高理解能力
近年来有些省份的高考语言运用仿句题可以说是现代诗歌的转换形式。如2002年全国高考卷第5小题,对“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进行仿写,就是一道现代诗歌的仿写题。如果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现代诗歌进行研究,这样的题目就难不倒他们。
近年来高考作文以材料作文的形式出题已经占主流,其中一些材料就是现代诗歌或是其中的节选。如2012年四川高考作文材料就是聂沛的《手握一滴水》,这是一首现代诗歌,要求考生根据材料的象征意义、人生意义对一滴水进行阐释后,以“水”为话题进行写作。2012年江苏省高考作文材料中的第二则材料:“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选自艾青的现代诗歌《我爱这土地》。如果学生读过这样的诗歌,理解过这一诗歌的主题,就能很快地审出“忧与爱”的写作角度。
五、从现代诗歌中挖掘写作素材
作文历来是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近年来的高考作文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以展示才情,锤炼思想,评判社会、他人、自己的自由平后,这一点已得到广大考生和语文教育界的认可与肯定。了解高考作文的特点,掌握其写作技法,高效备考应是一个实际而又重要的问题,下面就本人多年执教高三语文,指导学生备战高考作文的一些尝试做一些简单介绍。
一、范文引路,找准效仿的目标
作文教学,尤其是高三的作文教学,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困难。如何有效的进行作文教学确是很重要的问题。在近年的高三教学中,每年高考一结束,我就及时的了解并收集当年全国卷和各地自主命题卷的满分作文及优秀作文进行分析整理,分类、筛选。然后适时的通过宣读,推荐,出版报等形式与学生共同欣赏,评析,借鉴,以采它山之石以形成攻玉之能,这样做使学生学有榜样,效有范例,增强了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技法指导,掌握写作的要领
在欣赏评析一定数量满分作文和优秀作文的同时,我还根据结合这些范文对学生进行技法指导,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指导:
(一)审题与拟题指导:要提醒考生看清题意,包括卷面上的所有文字提示。审题时,要特别注意有无明确要求联系自身和社会实际,题目是否要自拟,文体有无限制。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阅卷教师与你的习作接触的第一个因子,会对你文章产生重要的第一印象,特别是提供材料型作文,要求阅读所给材料,自拟题目写作,阅卷教师很看重考生所拟的标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的重要性。
考场作文的拟题原则为:确切、精练、生动、新颖、有意蕴。教给学生常用的拟题方法,可以运用修辞拟题,可以引用俗语拟题,可以化用古语拟题,可以借用成语拟题,可以套用流行语拟题,也可以巧用其他学科公式或符号拟题等等。
(二)提醒学生文体不限不代表没有文体,用什么文体写作,就要符合该文体的要求,要写什么象什么。记叙文要三分之二的篇幅落足于叙述,议论文反之。少写深奥的科幻小说,写童话、寓言不要过于含蓄,“允许”编写故事,不等于提倡“编写故事”,滥编、胡编,绝对不会得高分。严禁照搬照抄别人的范文。
(三)关于写作内容:不要单纯发牢骚,不要写中学早恋等敏感话题。记叙文最好要有细节描写,推己及人,以情动人。议论文切忌大话、套话、废话,要避免空发议论,无情而“抒情”,无病,滥提口号,乱发号召,空表决心等等。告诉学生不假思索就能想到的东西,绝对不要写;稍加思索想到的也尽量不要写。花上几分钟,想别人想不到的内容去写。
(四)开头和结尾:应试作文的开头结尾,就是文章的刀刃。平时在课内外所学的各种开头结尾的方法完全可以用在应试作文上。不管你使用什么方法开头和结尾,必须做到开头起笔入题,结尾点明主旨。为了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开头结尾千万不要涂抹。
(五)应试作文宜说大白话。所谓大白话,就是朴实大方,干净利索。严禁文白夹杂;严禁使用别人看不懂的方言;严禁使用别人看不懂的词汇。
三、拓展阅读,积累写作的素材
学生的作文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对社会生活的触及力,这又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直接接触感悟社会生活的面较狭窄,另一方面是读书少的可怜,积累的素材有限。因此,写作时除了瞎编乱造外别无他法。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高三时指导学生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内外阅读和素材的收集。进入高三我所带的班级就订阅了《杂文报》《读者》《语文报》《少年文摘报》等报刊,供学生阅读,另外又积极筹措经费购买了《时文选粹》《名家散文作品集》等三十多种书籍充实班级图书角,既在读物的数量上予以保障,又每周用一课时专门用于学生的阅读。此外,进入高三的学生随笔每周教者确定一至两个话题要求学生从名人名言,典型事例,拟写题目三方面注意训练,充实学生的素材库。
考前作文备考除了要求学生磨合、锤炼积累语言材料,还要有意识的盘活学生的手头的写作素材。盘活素材要立足挖掘课本这一重要的素材“宝库”。现行的语文必修课本、选修课本及其读本素材我分“抒情篇”“哲理篇”“事例篇”做了深度挖掘,合理编排。同时引导学生积累课内外名言精句,关心时政,关注社会热点,熟悉并熟记那些最能叩击时代脉搏的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以解决考生作文无“米”之炊之问题。
四、熟悉标准,明确备考的要诀
虽然眼下“拯救”一词用得有点滥了,但笔者仔细思考了目前中国中小学生作文的现状,觉得用“拯救”来唤起国人对作文现状的关注,一点也不为过。
作文作为国内教育界改革,特别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镇,作为最全面反映中小学生母语水平、人文素养的重要窗口,多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的普遍关注。尤其是每年高考作文,更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
然而作文难的局面一直未得到根本的、有效的缓解。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家长烦恼作文一直是教育界的一个焦点。虽然不少出版机构和民营书商靠出版作文图书发了大财,虽然目前国内作文报刊的数量已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将近百种,但作文难、作文乱的情形仍然困扰着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师生及家长。
由于创作作文的链条被应试教育及无穷尽的考试所压倒、割裂、缩水、打破,也即作文的重要源泉――生活的日渐枯萎,使作文越来越变成了应景文字,不到临考前无人重视。加之虚假的文风、伪格言、伪人生、伪材料的泛滥成灾,使得作文遭到了近乎灭顶之灾的局面。那种打着满分旗号的八股作文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地,甚至在市场上还出现了多种作文软件。作文成了被人们“大卸八块”、可以随意组装、批量加工的流水线和文字零件!
有相当(请允许笔者如此形容,也许实际情况还要严重)的学生平时根本不读书,不看报,不用心感悟生活、发现生活、拓展生活,对作文的基本常识也缺乏深刻的了解,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却能在每次的作文考试中屡屡得高分。其原因就是掌握了应试作文的基本规律,能像答题、填空一样地做作文,以此博得阅卷人的青睐。再看那所谓的满分作文、高分作文,几乎都有了固定的思维套路,只要照此组装,再加上用背诵的范文加以扩充、嫁接,高考作文就不难得高分。
这种现状直接激活了数百种满分作文图书的出笼,书商们甚至不惜请成人来写一些公式化的作文,然后冠以满分作文出版。于是,满分作文图书圆了无数书商的发财梦。
然而实际效果如何呢?笔者近十年来无数次参与大学毕业生的招聘工作,从手中直接过了几千人,发现能文从字顺的大学生竟无一人!即使是研究生毕业,也连基本的公文都写不太好!
再看看我们众多的作文报刊,大都充斥着歌舞升平、入云亦云的八股文字。那种真正发自内心深处、感动人心的佳作少之又少!眼下,文坛上力捧的“80后”、“90后”作家,笔者实在不敢恭维。很奇怪为何那虚无缥缈的文风、空泛无味的体验竟然能博得某些读者的喝彩。
在“戏说”、“大话”之风甚嚣尘上之际,有些人又恶搞起了经典作品,连诗歌也不放过。真不知道下一步恶搞目标又是谁?我们的母语――汉语正遭受网络时代最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浮夸的文风、生造的词语、虚假的情感,使得眼下不少的中小学生作文难以卒读。
因此,拯救作文,也是让汉语的魅力重新展现的重要措施。匡正文风,让未成年人的情感真正从作文中自然地流淌出来。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造性思维;传流模式;创造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59-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学生作文既是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综合性练习,也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新颖的观点表达出来,是集思想、情感、能力、水平为一体的表达工具。中学生作文除了受本身的知识结构和视野范围的影响外,主要的是缺乏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它以创造性为特征而区别于其他思维活动,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面对实际、不墨守成规,敢于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思考,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而作文恰好又是人们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它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因此,要改变学生作文模式化现象,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着眼点应始终放在思维能力,尤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1.打破作文训练的传统模式
很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总是围着高考作文的类型转,常常把各类作文给学生制定一个个固定的模式,甚至把“承、起、转、合”以“填空”的形式要学生按教师的定势“填写”作文,以致使学生的作文陷入模式化的误区,走了“新八股”的歪道。学生的个性思维无法充分发挥出来,自然就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来了。比如给出“看风使舵”这一成语故事,并要求以“看风使舵”为话题要求学生作文。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按惯常的思维方式去理解题目,那么大部分学生一看到这个成语,马上便想到它是讽刺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的,是用于贬意的,而实际上,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便可对它翻出新意,那就是:根据实际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理想之舟向前航行。以此立意作文,不就是能给人以新颖独到的感觉吗?事实也是如此,2000年的高考作文题,对于给出材料中的图形,不同的人或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更新观念,帮助学生挣脱习惯思维的束缚,让他们的思维触角伸及天地间任何一个角落。同时,还要有目的地设计一系列作文题,并预先标出习惯思维的方向,然后再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练习,这样,不用多久,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最重要的心理机制之一,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离不开想象,可以说想象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近些年的高考作文题都十分重视考察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能力。如2005年全国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天津卷“留给明天”、广东卷“纪念”等。2006年全国卷“乌鸦模仿老鹰抓羊”、广东卷“雕刻心中的天使”等。特别是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都热衷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更有灵活性、新鲜性和开放性,它们都给了考生很大的想象空间,要想写好这样的作文,学生没有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是不成的。
我曾做过这样的一次尝试: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划了一条“~~~”,要求学生根据这条波浪线通过想象写一段话。结果大部分的学生想到的只是“事物是波浪式前进”这一点,思维方向较为单一。发现这种情况后,我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启发,作了多方面的提示,要求他们注意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想想自己的人生经历;回顾一下历史的进程;体味一下自己的社会实践。并允许他们同桌或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尽量为他们制造浓厚的创造氛围,活跃他们的思维。经过这样一翻引导后,学生作文情况比先前大不一样了,他们由这条波浪线,有的想到了山峦起伏、连绵不断;有的想到江涛的壮阔;有的想到自然界的新陈代谢,循环往复;有的想到人生道路的坎坷;有的想到锯齿,进而想到锯齿运动的力量;有的想到曲线美、旋律美等抽象事物。由此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在作文训练中,少给学生圈定范围,少扣上几道保险系数,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地联想,求新立异,勇于提出创见,那么,储存在学生大脑里的各种素材便可充分调动出来,就能写出一些立意新颖的文章了。
3.善待学生的质疑,增强他们的创造意识
中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幼稚,好奇心强,对什么事情都喜欢问个为什么?这是他们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的,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我在作文教学中,正视了这一点,并把它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切入点,鼓励他们对周边事物多观察、多思考、多质疑。有质疑,才会有新的发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不正是对“苹果从树上落地”这一现象的质疑而获得的吗?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善待学生的质疑。学生的质疑,可能会不厌其烦,这时我更有耐心去帮助他们解决疑惑,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他们养成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增强他们的创造意识,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观念的多样性,从而做到认识新颖别致不流于俗见。
总而言之,作文是创造性很强的综合训练,而作文教学则是一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如何运用好这条途径,确实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激活语文课堂的点滴体会》,《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
一、逆向思维式
这类试题,对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还处在较蒙胧状态。试题多要求考生通过逆向思维的方式,具体分析、反思材料中的观点,运用符合逻辑的思路和方法对问题进行辨识。这种理性思辨呈现出的是一种批判性精神。在一些格言式材料作文中,由于材料本身多有“片面性”(有一定语境限制),考生可以比较容易地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提出批判性的观点。
如,2014年四川卷“人,只有在自己站立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就属于这一类试题。写作中,通过逆向思维,具体分析生活中“人站立起来之后,这个世界也未必属于他”情况,就可以摆脱了人云亦云的情况,表达出对生活的批判性认识。
逆向思维式理性思辨类作文试题,是在近乎原始的状态下,实现对考生理性思维能力考查的目标。相对来说,考生对这类试题审题及感知思考自己现实生活并提出独立观点较为容易。
二、半明半暗式
文题中,命题者提供一个明确的哲理性思辨要素,另一个对立要素则通过寓言、童话、诗歌、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等材料渗透暗示。也就是说,其中“暗”的哲理要素是命题人借用具体的形象或某种感性语言,喻理于事(物)。考生将其找出后,再依据试题材料所反映的理性概念的关系进行辨析。如2013年福建卷材料: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命题者明示其中一个思辨要素“自由”,另一个对立要素“限制”则通过具体形象“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来暗示。明确二者思辨关系之后,考生还要找出命题者在材料当中暗设的逻辑关系:我不要如流星般无依无附的“自由”,所以要扎进地层,二者之间是因果关系。如果离开命题者暗设的关系(限制条件),泛论自由与限制的关系,或就其中一点分析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则有偏题之嫌了。
这类试题,学生要依据自己平时哲学思想的积淀,借明找暗,梳理关系,再提炼观点,从而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
三、形象暗示式
命题者对试题中需要考查学生的抽象理念或哲理性思辨要素不做任何提示,只提供寄寓某种哲理思想的感性材料。考生要通过分析命题者提供的感性材料,明确其中寓意及前提条件,才可进行准确的立意,提出对生活的独立思考。
2014年福建卷:“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审题时,学生唯有找出“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这三个感性形象背后所蕴藏的理性概念,如“困难、悲观、乐观”,才可以厘清其中关系,从而从可感的世界中展开理性思辨。
当然,对这个感性形象的理解可能是多角度的,所以考生也必然有多种的理性思考。
四、形象背景式
形象背景式是指命题者对试题中要考查的理性概念不再借助某些感性材料进行寄寓暗示,而是直接在命题中呈现。试题中还会出现感性形象的材料,但它只是理性概念的背景材料,而不是主体内容,如2014年上海高考题“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命题中虽然有感性的“沙漠”,但是这并不是主干,只是背景,它直接以抽象的话语把“自由与不自由”的矛盾摆在考生面前。这样的考题,要考生能在相互对立的观念中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调度自己的生活以经验,提出对生活的独立思考。所以,这类试题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当然,形象背景式理性思辨类作文,再往后发展,可能就是哲学化试题了,2014年上海就出现过类似的模拟题:“理性主义者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感性主义者说,摆脱思想去感受爱吧,人的幸福只来源于情感。你认为理性和感性哪个更重要?”面对这样的题目,考生少去审题困惑,可以从重感性、重理性、二者并重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来立意。然后切合自已生活经验,进行思辨分析:
①在肯定感性优点基础上指出其不足,然后偏重于理性,拥有理性思维为主导的人思考更缜密、严谨,生活更科学、有效。
②在肯定理性优点基础上指出生活应该多一点感性,让生活多一点“意外”、“惊喜”,生活中需要“心灵的微光”,即使短暂,但足以改变生活。
热门推荐:2016年成人高考作文范文大全2016年成人高考考前预测试题及答案汇总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准考证打印时间及入口专题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真题及答案专题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专题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专题环球网校课程:2016年成人高考考前冲刺班,不能错过的得分秘籍!!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2016年成人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将于10月29-30日进行。本次成考我市考生共有2552名人,全市设三个考点共91个试场,分别为: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专升本)、江阴市要塞中学(高起本)、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高起专)。10月26日-28日,考生可自行登录原报名网站打印《准考证》。
考前省教育考试院特别提醒广大考生注意:
一、牢记考试时间。考试于10月29、30日举行,具体考试时间:高中起点升本、专科为每天上午9:00-11:00,下午14:30-16:30,专升本每天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请准时参加考试。每场考试考生需提前30分钟进入考场;开考15分钟后,迟到考生不准入场;每科考试结束前30分钟,考生可提前交卷出场。请考生千万不要因为错过考试时间而失去参考机会。
二、认真阅读考场规则。考生参加考试时必须携带本人居民身份证、准考证及必要的考试用具。除书写用0.5MM黑色签字笔、填涂用2B铅笔、橡皮擦等,有关科目必备的角尺、圆规外,不准携带书包、文具盒、自备垫板和任何书籍、报纸、纸张以及其他任何与考试无关物品进入考场。严禁携带手机等各种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电子存储设备以及修正液(带)等物品进入考场。考生在考场内不得自行传递文具用品。
三、严格遵守考试纪律。树立“诚信考试光荣、违纪舞弊可耻”的荣辱观,自觉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的部署,全省各地将进一步严肃考风考纪。今年,成人高考将继续使用标准化考场,统一配备视频监控、无线信号屏蔽和金属物品探测器等设备。考试过程中,考试管理部门还将会同公安、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等部门,采取现代化监测手段,严厉打击舞弊行为。同时,各考点将进一步加大对团伙作弊和冒名顶替等行为的查处力度。请考生严格遵守考试纪律,禁止携带《考生须知》规定以外的物品(特别是手机、无线耳机等)进入考场,考前应接受金属探测仪检查,医学类考生还应接受指纹和二代身份证查验。考生必须诚信考试。对考生违反考试纪律和规定的行为,将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予以处理。涉嫌违法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及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四、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干扰。特别提醒考生:不要相信网上一些不法分子宣称能为考生提供考试作弊服务的宣传。对于提供作弊信息和设备的不法分子,以及违纪作弊的考生,一经查实,将依法严肃处理。考生一定要头脑清醒,端正心态,切勿侥幸,谨防上当受骗,因小失大。
我认为高考直接涉及到、直接要大家讨论社会热点的可能性不大,但会考查考生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阅读视野、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分析水平及社会关切度。这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都不会“囊中羞涩”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高考前的这段时间里,我觉得可以对过去的阅读、观察及头脑中的有关积累做如下梳理——
一是认真研究、熟悉至少一个人物。这个人物,既可以是历史人物,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也就是说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当然,如果是现实中的人物那就更好,特别是新近为大家所熟知的公众人物,那更新鲜、醒目。比如,金晶。我们要研究她的性格、成长、重要事迹,记住她说过的经典的话、经典的行为,要从中有所启示。
其次要有两本书垫底。实在读得少,课本熟悉了也行。比如我们如果把苏轼选入高、初中的诗文汇集在一块儿,就可以大致把握住了他的一生。再思索他的一生、他的诗文对我们当代人有什么启示。比如《前赤壁赋》,它实际上展示了苏轼拯救自我的一次努力。文章通过主客问答,最后说服自己虽遭贬斥但拥有了“山间之清风、江上之明月”,重新发现了自我的价值,于是“相与枕藉,不知东方之既白”。这对我们现代人应该也是具有相当大的启示意义的。如果实在都不熟悉,我劝你踏踏实实看几个电视专栏节目,也算是“亡羊补牢”之举。比如东方台的“可凡倾听”,一期一个人物,我们如果认认真真地看几期,记下了嘉宾的重要言论、重要事件特别是独特的细节,再加上我们自己的理解、思考,完全可以成为我们考场上的新鲜素材。
同时,还要回顾、积贮至少三个生活细节,家庭一个、校园一个、社会一个。光记住这些感人的瞬间还不够,还需要反复玩味其中感人的“点”在哪里,揣摩触动你的原因,挖出其中包裹的核心价值(历史的、社会的、哲学的甚至是伦理的),反思自身与当下社会的麻木、无奈、缺失、困境及潜藏的危机,从而引出更深刻的东西来。比如,这几天我们守望着四川大地震的点点滴滴,被一个个细节感动着,但流泪之余、感慨之余,我们是不是思考得更深了一些?好在我们读到了这样的文章——
《朱少华:一次灾难就是一次人性的涅??》
15日,汶川强震已进入第四天,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的遗体被找到时,是“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的。通常灾难来临人会躲在课桌下,双手护头,而谭老师在那一瞬作出如此反应让人惊叹和感动。正是这个特殊的“姿势”令四名学生在他的身体和课桌的共同护卫下“死里逃生”。而在灾区,还涌现出了数不清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重庆市两个共有55名游客的旅游团队行进在距汶川50多公里处,地震到来,庞大的队伍在两名不足1米6的小女子的指挥下迅速集中到了公路边的平坝上。在倾盆大雨和大地的颤抖中,这支特殊的队伍互相扶持、互相鼓励。男人们找来一片塑料胶袋,拆开摊平顶在头上,大家围成一圈,女人和小孩在里面。走走停停5个多小时后,这支队伍终于见到了救援者。“一起活下去是唯一的信念,我们从彼此的依赖、信任、扶持中获取动力。”
许多在平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情景,也是我们苦苦追求的人性光辉,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没有事先宣传提倡,也不可能进行发动,但老师舍命保护学生,幼儿园的阿姨牺牲自己护着孩子,年长的护着年幼的,男人保护女人,这在地震灾害到来之后几乎成为天经地义的规则,那么自然。而全国各地救助者的表现同样让人感动:全国各地踊跃捐款,献血者几乎把每一处血站“挤爆”;成都数百位“的哥”自发前往都江堰抢救伤员;南京一名约60岁的乞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脚上一双破烂的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却把乞讨来的一角两角零钱换成百元钞票塞进了募捐箱……这样感天动地的场景,在这场大灾难的背景下,发生在人们普遍感到社会“变冷了”的现实中。
近几年来,社会很多人都感到我们的道德在“滑坡”,人性变得自私。现在看来,这种感觉其实是被一些表象所蒙蔽了。我们的道德、我们的人性不仅没有缺失,还异常的丰富,异常的火热,它的蛰伏其实是在等待“时机”。而当社会最需要的时候,这种无限美好的品德和人性就会自然暴发出来,成为拯救生命、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现在这场灾难恰恰检验和诠释了这个规律。我们为在灾难中失去的同胞痛哭,同时也为四川和全国各地的父老兄弟在灾害中涌现
出这么高尚的品格而欣慰,更为我们的道德和人性在这场灾害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考验而自豪和骄傲。
一次灾难就是一次人性的“涅??”,也是一次巨大的转变和进步。现在抗震救灾还在继续,我们还在和死神争分夺秒抢时间。在往后的日子里,必将还会发现并涌现出更多的人性光辉,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信心和勇气,有了这种精神、信心和勇气,我们必将战胜灾害,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我们更希望在夺取抗震救灾最后胜利的时候,人们能擦干眼泪,把在这场灾难中暴发出来的人性光辉继续发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因为,这不仅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我们每一个个体最迫切的需要。
最后推荐四个重要话题:
——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包括:感恩、心理及身体健康、自我认识及其代际特征、教育及其影响、成长环境、理想信念等。比如“艳照门”事件的影响、早些年的“超女”。
——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到底该如何梳理?动物、植物伦理,科学的双刃剑,等等。2008春的雪灾,“手足口病”的流行,缅甸的风暴潮,四川“5·12”地震,甚至包括喧嚣一时的“华南虎”事件。
——传统文化的继承。首先要梳理的哪些是传统,传统中哪些需传承,哪些需要抛弃?以及作为载体的传统节日、书法、母语等的困境与发展。还有“国学热”、文化普及娱乐化(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婚外情”)等。甚至传统建筑如古老村落、历史街区的保护等话题都最好有自己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