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手抄报花边设计

手抄报花边设计

时间:2023-05-29 17:59: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手抄报花边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手抄报花边设计

第1篇

【关键词】手抄报;排版;誊写;意义

0前言

手抄报是一种以手抄形式来完成的报纸,在初中学生的手抄报办报过程中融合了学生的语文和美术学科的综合能力,一份质量上佳,精彩纷呈,能够引起别人阅读兴趣的手抄报,是办报编辑的语文、美术等综合水平的体现,无论是手抄报的语言文字、还是版面设计、编排、插图、誊写,都凸显出了学生文化底蕴、审美能力等,因此,我们认为办好一份手抄报对于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手抄报的排版和誊写及其意义作如下几方面的探究。

1手抄报的排版及其意义

手抄报的版面就是手抄报的脸面,也是使人产生阅读兴趣的关键因素,编排出一张精美的,吸引读者的手抄报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1手抄报的排版

1.1.1稿件的版面布局

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各类报纸,一般都是按着版面编排的原则,结合报纸稿件内容的重要性按着自上至下、自左至右的顺序来布局,因此,在手抄报的排版中,要注意将重磅新闻、具有较大信息含量的稿件编排在头版上半部,另外手抄报的报头一般放在第一版的左上侧,或者中间,在报头下面要标注本报的主编、责任编辑、美术编辑、出版日期、总第几期等。我认为,手抄报的稿件安排,还应该汲取一些传统报纸的稿件布局方式,比如,新闻类编排在一版,副刊如小说、诗歌、散文、格言等文学作品编排在最后的一版等。

1.1.2.版面的设计与美化

在稿件基本组织好之后,就要进行版面的设计和美化,其中存在很多比较复杂的环节,在此只对两个重要的问题进行探究:其一,是版面稿件的题材要有变化,给人感觉内容比较丰富,可读性较强,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做到图文并茂,如果整个版面只有密密麻麻的文字,没有插图,就使版面看上去呆板、沉闷,单调缺乏生气,既没有美感,也无法使人产生阅读的愉悦感,因此,要在一个版面中配几幅和谐的插图,给人以美的视觉冲击,插图可分为题图、插图、尾花等;其二,是标题的要有变化,因为标题是版面的眼睛,标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从颜色、字号、字体来体现变化,标题的书写形式比较丰富,常用的有如下几种:①显标:只有一种字体来书写,不加任何装饰,以字体的大小、色彩的轻重来凸显层次;②加框标题:就是在标题的周围加框,以达到突出标题的目的,框标还分为全框标、半框标两种;③衬托标:以花纹、线型等衬托标题;④艺术型标题:将标题的书写融入画意。

1.1.3版面设计与美化的注意事项

要编排好手抄报的版面,还要注意如下几点:

(1)注意报头的设计的美感,一般要有主题图形、结合报纸的主题来选择花边和报头的文字;报头的设计还应注意构图的稳定性,画面的紧凑性等。

(2)标题要注意“留白”,每篇文章的标题都不可与内容紧紧连接,要注意标题的上下左右都有一定的空间,有“透气”的感觉。

(3)结合稿件、版面来划分手抄报的板块,每个版块的划分要运用花边,花边是手抄报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表现形式,板块与板块之间,文章与文章之间都要恰当地运用花边,平时教师要对为学生介绍一些花边及特点,使学生学会运用。

(4)插图和尾花的运用要恰当。插图和尾花要结合文章、版面来决定大小、多少、以期提升版面的美感,应该注意,插图和尾花不要过于杂乱、或者太多太小,要讲求和谐、简约之美。

1.2手抄报排版的意义

编排美观,字迹工整,内容丰富的手抄报呈现在读者面前时,一定会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产生阅读的愉悦感,学生在编排手抄报的过程中,很好地运用了自己在美术、语言、书法方面的综合能力,可以说手抄报的编排过程也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过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手抄报的誊写及其意义

在手抄报的稿件,版面的设计确定后,誊写又是一个关键的环节,那么,如何做好手抄报的誊写呢?在此作如下几方面探究:

2.1手抄报誊写的内涵

手抄报的誊写就是稿件的抄写,手抄报的字体要工整,整齐,稿件的内容部分尽量用楷书,标题则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运用仿宋、魏碑、美术体等等,手抄报一般都是用白纸来编排的,因此,在誊写的时候一般提倡运用碳素墨水,要结合报纸的版面和文章的字数来决定字的大小,结合美学原理,在横排书写时字的高度一般要占格子的高度的四分之三,竖排的字则应占格子宽度的二分之一,另外,在学生准备抄写时,一定要引导学生首先熟悉文章的标题及内容,解决杜绝错别字的出现。

2.2手抄报誊写的应遵循的原则

手抄报誊写主要遵循的原则有如下几项:①重要的稿件要作为誊写的首选;②比较长的稿件要首先誊写;③比较方正的形式出现的稿件要首先誊写;④在誊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版面的整洁。

2.3手抄报誊写的意义

学生通过对手抄报的誊写,可以深入地感受到汉字所蕴含的美,感受到书法艺术与美术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手抄报的誊写实践,可以激发学生提高汉字书写水平的兴趣,提升对汉字的审美能力和应用能力,对于学生美术素质的培养也将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一份份小小的手抄报,方寸之间却凝结了学生的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凸显出了学生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做好手抄报这一环节的教育和引导,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美术实践的机会,在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师还应开展诸如评报、评比版面之类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寻找自己提升自己的美术水平努力方向,促进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袁红雷.初中美术教学的几点探析[J]文教资料.2009(95-96)

[2]杨礼想.新时期美术教学探讨[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01):122

[3]雒岩.字体设计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报.2011(87-87)

第2篇

关键词:手抄报;语文教学;学生需要

手抄报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体现,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的人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手抄报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是贯彻《课标》的有效途径

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实践《课标》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建议”中: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课标》要求明确具体,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一线教师,不能继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考而教,绝不能因为某些内容不属于考查范围就弃之不顾!要认真解读《课标》,深刻领会《课标》内涵,把《课标》精神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我们要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 制作使用手抄报适应当前学生学习需要

现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多,又不要做家务。大部分学生都把时间花在看电视上。有的甚至经常光顾游戏机室。这样,白白浪费时间,荒废了学业,严重摧残了身心健康。那么,怎样让学生好好地珍惜时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呢?我提倡全班学生办手抄报,一星期办一期,定于下一周星期一交。每期都让全班同学一起进行评价,并在教室里开设一个专栏,把办得比较优秀的或有明显进步的手抄报张贴上去,让全班同学学习、欣赏,促使后进生努力争取进步。

对于办手抄报,为了能够上榜张贴,我班同学个个乐此不疲。平时,手抄报的主题不限,各自自由拟定。大家课余时间都忙着查找资料、搜集资料,同学之间经常互相交流自己所选的资料,有关书籍也互相借阅,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手中有了资料,还要进行排版设计,画插图,抄正有关内容。遇到节日,我就提醒同学围绕有关节日搜集资料,比如上周,大部分同学的手抄报是有关于清明节节,也有一部分是有关于校运会的。内容丰富多彩,版面设计新颖,我们通过一张张手抄报可以看出学生是真正花功夫的。通过组织学生办手抄报,那些学习不自觉、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他们为了向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余时间不再贪玩,不再干坏事,而是积极地向同学求教、商讨,全身心地准备自己的作品。

3 制作手抄报要做到精巧美

如何在短期内创作出一张高质量的成功的手抄报,则是困绕学生的一大难题。本人结合几年来创作手抄报的经验,将其总结为“精巧美”三点。关于“精”:首先,内容要精,由于手抄报的读者大部分是学生,其认知水平有限,因而在内容选择上应尽量选取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有教育意义或能够陶冶情操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切忌长篇大论,也可以设置美文鉴赏,以提高小报的含金量。其次,选纸要精,在纸张的选择上应尽量选取质地较厚一点的纸张,以便于制作。第三,制作要精。在制作规格上要严格遵循手抄报的制作原则,四开为宜,确定合适的边距与中缝,报头内容要完整,应包括报名、主办班级、时间、期号、主办人姓名等,使读者一目了然。关于“巧”:手抄报内容要有很强的可观性,在选材上,应做到“巧选材,选巧材”。其次,版面要巧。大面积内容确定后,会出现一定的空隙,此时,应当做个花边或插图来弥补不足,使整个版面恰到好处,天衣无缝。关于“美”:首先是形式美,手抄报中不能是整版的一种字体,合理搭配,尤其是某一些标题、插图应通过多变的形式,给读者以清新悦目的感觉。其次是色彩美,力求在变化中寻求统一,颜色以清淡为主,不能大红大绿,一般情况下文字要用黑笔来写,以求明了。标题,花边、插图、美术作品等,可用彩笔来做,但应注意分寸,绝对不能喧宾夺主。

4 教学活动中引进手抄报形式是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当今,语文教学改革正在步步深入。彻底改变旧观念,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特别是“手抄报”这一语文活动课,唤醒了学生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了学生向生活学语文的方法。它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最喜爱的朋友。

5 手抄笮问绞视ρ生、教改双需要,是由其特点决定的

5.1 “手抄报”就是用手设计、亲笔抄写的自制报刊,每一份手抄报的后面都包含着编者的辛勤劳动和聪颖的智慧。它是由学生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搜集材料,精心安排,一笔一画制作的,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体现,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的人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5.2 “手抄报”能大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第一位老师。”有谁能在不喜欢的方面有所发展和造就?特别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兴趣对他们的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认为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课下只是抄课文,写字词,为了巩固所学的字、词、句,不知要抄写多少遍。这样地机械重复,枯燥呆板,学生越学越没兴趣,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如今教师的观念改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上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大胆地走向课外。因为自己心爱的“手抄报”等着他们去设计、刊登,促使着他们去读,去想,去观察思考。

第3篇

趁着国庆放假,我与几位同学来到梅江公园游玩。

踏进公园,首先映人眼帘的是公园里高大挺拔的参天古树,枝繁叶茂,阳光穿过树叶散发出点点金光,洒在林间小道上,照在游人的脸上,显得那么柔和,感觉特别温暖。树底下摆满了桌椅,人们有的在打扑克,有的在喝茶,有的在聊天……

穿过大树底下的石头小路一直往南走,梅江花卉就会进入你的视线,这里各种花草争奇斗艳,有红色的玫瑰、迎风而立的、温和的紫萝花……浓浓的花香真会招蜂引蝶!瞧,几只蜜蜂“嗡-嗡-嗡-”地扇动着翅膀像是在奏乐,而黑蝴蝶、白蝴蝶、黄蝴蝶……却踏着音乐的节奏不停地扭动腰肢,像是在举行选美大赛。

告别了花朵的微笑,继续往南走,一座人工艺术品――假山,展现在我的眼前,突兀的山石,嶙峋的轮廓,远远望去,就是袖珍版的翠微峰,假山上竖的印着“梅江公园”四个红艳艳的大字,四个大字刚劲有力,充满活力,像是盛开在假山上的四朵大红花。

紧接着,我们就进入了公园的中心游乐场。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各种健身用具一应俱全,有前后摇晃的吊桩,有上下翻飞的秋千,有笔直的平衡木……孩子们像猴子一样灵活,在这些体育用具上玩耍嬉闹;中年人有的看着自己的孩子,有的也在体育用具上作运动;老人们坐在蘑菇下的石凳上谈笑风生,慈祥地看着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突然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从平衡木上摔了下来,马上有几双热情的大手把她扶起来。公园里充满着友好的气氛。

不一会儿,我和几位同学荡起了秋千。秋千从低处往高处飘荡,奔涌的河水在我脚下翻滚。我心里有点害怕,但不一会儿就习惯了,身子随着秋千轻快地荡过来荡过去。然后,我又走了平衡木,并勇敢地走过吊桩,玩了双杠。玩过以后,我明白了做什么事只要胆大心细就会取得成功。

啊!梅江公园你真美,真是我们成长的乐园。

点评:小作者观察仔细,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浏览顺序来描写梅江公园的特点,语句优美,透着对梅江公园浓浓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上接第61页)比较有兴趣地了解战国时期政治、外交上斗争的复杂。

其四是办历史小报 。办历史小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作业。在设计小报方面,放手让学生自拟小报名称,设计栏目。先以小组讨论方式定出本组的报名,课后学生经各种渠道收集资料,比如家庭藏书、各种报刊、图书馆、网络、访问长者、调查社会等,都可以成为他们的资料来源。小组内把收获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组员进行分工,有负责抄写的,有负责剪贴的,有负责设计图案、花边、插图的,有负责校对的。最后以剪报或手抄报的方式在课堂上发表、交流。

三、实践出成效

第4篇

一、引导学生“问”中“做数学”

“问”是“做数学”的起点和主线。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和学习倾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能否创设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情景是学生有效“做数学”的关键。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寻找与之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创设若干个问题方向,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探究。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材料制作的圆片和纸片上的圆形,让学生去测量圆的周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硬纸做的圆可用滚动或细绳测量它的周长,软布做的圆却不能这样测,怎么办?新的矛盾诱发学生不断探求新的测量方法,学生通过相互启发,探索,得出可以用折叠的方法来测量。但对画在纸上的圆,这种方法又受到了挑战,意识到仅用测量的方法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迫使学生自然转入更周密的探索之中,寻找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整个“做数学”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学生“做”得主动,“做”得有效,“做”得深刻。

二、引导学生“玩”中“做数学”

少年儿童的天性就是好“玩”,新课程的数学也要一改过去那古板的面孔,让学生好好地“玩”,在“玩”中“做”数学。如果说“问”是学习的起点和主线,那么“玩”就是探寻主线的活动方式。有了问题意识的玩,“玩”就有了方向。“玩”数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是师生、生生之间活动和情感交流的过程。“玩”数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学习主体处于愉悦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主动自觉的去“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一节时,我带领学生一起玩拍手游戏,我拍一个数,让学生拍的数是我的×倍,师生、生生之间相互玩;让学生打扮花瓶,给花瓶上贴两种颜色的漂亮梅花,要求这两种颜色的个数能用“倍”说一句话。学生兴致勃勃,乐此不疲,在“玩”中既巩固了倍的知识,又调节了心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榆快的体验,他们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愿学、越学越爱学。

三、引导学生“用”中“做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撷教学实例,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教师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既能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如:在教学《找规律》后,让学生分小组为黑板报设计有规律的花边,让学生在运用规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教学《认识钟表》后,指导学生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教学《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给手抄报贴漂亮的花边。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用数学思维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在生活中“用数学”带来的乐趣。

四、引导学生“做”中有“悟”

“悟”是数学和其他任何学习的重要阶段,它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领悟或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质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如果“玩”是动手、动眼的外在的动,则“悟”是动脑、动心的内在的动。“玩”可为“悟”提供外部信息,而“悟”则可使“玩”得以升华。“玩”只是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玩”和“悟”互动的过程才是“做”数学的最佳途径。“悟”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当学生有所“悟”的时候,才是真的有所收获。“悟”不是简单地告诉,也不是直接的暗示或引诱,不能由别人说出或代替,必须是在主观努力下自身的一种体验和顿悟。教师只有通过合理的情景创设,恰当的原形启发,引导他们去经历知识的发现和方法的形成过程,采取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来“悟”。例如:在教学“整时”和“几时半”时,我是这样引导大家在“玩”中“悟”的。

师:老师知道大家可爱玩儿玩具了,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钟表模型,和老师一起玩玩吧!

师:拨动指针,使分针和时针都指向12。(待学生全拨好)

师:让分针旋转一圈,再指向12,你发现时针有什么变化?

生:时针从12走向了1。

师:谁能告诉大家,这时是几时?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1时,因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

(引领学生继续拨钟,用同样方法认识2时、3时、9时。)

师:刚才,我们认识的都是整时,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认识整时的?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请大家再次将分针和时针都指向12。

(待学生全拨好。)

师:现在让分针只转半圈指向6,这时时针有什么变化呢?

生:时针指在12和1的中间。

师:猜一猜这时是什么时间?

(多数学生自信地举起手来,回答是一致的:12时半。)

师:说说你的想法吧!

生:因为分针转一圈是1小时,现在分针只转半圈,一定是12时半。

这里,学生先是在教师的有序引领下兴致勃勃地拨钟,每拨出一个整时,再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此时的时刻。看似这一拨钟环节对“整时”的认识作用不大,但学生却在“做”中充分体验到“分针转一圈,时针转一格”的特点,而这一体验正是学生顺利认识几时半的“宝贵财富”。在学生对“整时”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当再次让分针转半圈,时针指到12和1中间时,学生充分感受到“整时”与“几时半”的区别和联系,正确感悟出现在的时刻是“12时半”,巧妙突破了认识“几时半”这一教学难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没做任何暗示和点拨,而是让学生在“做”中不断体验、领悟而自然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