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醉花间冯延巳

醉花间冯延巳

时间:2023-05-29 17:59:39

第1篇

[论文摘要]冯延巳的词多是抒写其身处忧患之中的种种复杂的感受和体验。其抒情方式往往是略去外在的具体的人和事,而重在描摹内在的心境,重在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反省人生。他的词易于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作深入的思考和反省,已经具备一定的哲理意蕴。

与花问派词人的创作旨趣不同,冯延巳已经开始在词中抒写其真切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了。《柳塘词话》评冯延巳词云:“诸家骈金俪玉,而阳春词为言情之作。”就指出了冯延巳与花间诸人相比,更进一步地在词中抒发自我真实的思想感情的特点。

冯延巳词中所抒之情,最突出、最鲜明的情感无疑是他那浓深的忧患之情。关于这一点,许多论者都有所论及,杨海明先生在其《唐宋词史》一书中指出了冯延巳词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冯词在词史上的地位,就正在于它深刻而形象地揭示、再现了这一特定时代中的特殊心理、特殊灵魂。”而这“特殊心理和特殊灵魂”的核心就是忧患意识,即书中提及的“它(指冯词)在抒写艳情的同时,‘注入’了相当深广的忧患意识。”

冯延巳词中有忧患是事出有因的。冯延巳所仕的南唐的国势有一个由弱到强,再由强转弱的过程。烈祖李界志在守吴旧地,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使南唐的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步趋于强盛。中主李瑕继位,他凭借国力的强盛,勃发了拓土的野心,他所宠信的包括冯延巳在内的几位重臣也极力怂恿其出兵。结果,因所用非人,对闽对楚的两次战争,均以失败告终。两次重大战役的失利使得南唐国势因此一蹶不振。非但不能再出兵进攻别国,反而在与后周军队作战时节节败退,以致最终向后周称臣割地、屈辱求和。冯延巳作为一个亲历南唐由建国至强盛再到衰弱全过程的老臣,对国势的日见危殆,自然不会无动于衷。冯延巳是一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拓土失败,理想失落对他本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而大兵压境、国势日蹙的形势则更是他心理上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李清照说南唐词“亡国之音哀以思”、陈洵说:“天水将兴,江南国蹙,心危音苦,变调斯作。文章世运,其势使然。”均指出了风雨飘摇的国运世情与南唐词忧患之情之间的联系。而冯延巳作为南唐词坛领袖,无疑在他的词中也抒发了深沉凝重的家国之忧。王国维就在其《鹊踏枝》中看到了“诗人之忧世也”的情怀。而俞陛云则指出其“云雨已荒凉,江南春草长”(《菩萨蛮》)一句是“满纸萧索之音,殆近降幡去国时矣。”

南唐朝廷内部激烈的党争使冯延巳的仕途生涯也是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据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冯延巳自四十四岁第一次拜相起,至五十六岁止,十二年间竟被罢相四次,经历了四上四下的折磨和痛苦!党争的无情与残酷使冯延巳痛苦和烦乱:、“叵耐为人情太薄,几度思量,真拟浑抛却”、(《鹊踏枝》)“莫作等闲相斗作,与君保取长欢乐”、(《鹊踏枝》)而仕途的浮沉和人生的无常则又常使其感到迷茫和怅惘:“麒麟欲画时难偶,沤鹭何猜兴不孤”(《金错刀》)、“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浣溪沙》)。

可见,冯延巳词中的忧患,其实是他在国势岌岌可危而自身的地位又浮沉不定的情形下,“危苦烦乱之中,郁不自达者,一于词发之”的结果。

当然,冯延巳的忧患之情是依托传统的艳情题材间接地呈现出来的。而问题是,他如何写艳情才不至于雷同于花问词中所写的艳情呢?如何在写艳情的同时抒发他的忧患之情呢?

冯延巳要想将艳情和忧患联系起来,就得在抒情的方式上与花问词有所不同。即在写艳情的时候就不能太“粘滞”于艳情,不能将艳情写得太落实、太具体。而要言在此而意在彼,做到“意内而言外”。冯延巳可谓擅长此道。翻开《阳春集》,可以发现,冯延巳词往往将抒情的时空背景抽象化、将抒情主人公淡化,而直接去突出心境,去写愁情本身,尤其是善于写那种孤危愁苦,无所依凭、茫然不知所措的失落感伤之情。如:“昨夜笙歌容易散”、“历历前欢无处说”、“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夜夜梦魂休漫语,已知前事无寻处”、“旧欢前事杳难追”、“昔年无限伤心事”、“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开眼新愁无问处”……

这样,冯延巳在传统的艳词题材里就注入了与其真实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感受相关的思想情感,就微妙地把他身处危乱复杂政治环境中的忧患之情巧妙地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了。其词在艳情和忧患这二者若即若离的关系中也就带上强烈的艺术张力,从而拥有超越和突破传统狭隘情感的丰富内涵,形成了深广的审美意境。

冯延巳着力于写愁,并且将愁写得永恒持久,难以化解。读者从字面上虽然能够感受到他的愁山恨海,但是却往往无法具体地、明确地把握和领会他为具体的何人何事而忧。这就给人一种“深”的印象。陈世修谓冯词“思深词丽”、王国维誉冯词“深美宏约”¨叫都指出冯词具有“深”的特点。冯延巳词的“深”的特点,其实与其抒发的忧患情感朦胧隐约有关,而更与其词是从整体上把握和思考人生的忧患从而带有一定的哲理意蕴有关,如: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鹊踏枝》)

这首词虽然写的是“闲愁”,但包孕却是极广的,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再是单纯的相思离别和伤春悲秋,而是有着冯延巳本人深切的人生感慨,有着更为复杂丰富的忧生忧世的内涵。“闲情”、“惆怅”、“新愁”写出了愁绪的繁多和不可名状,而“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和“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又写出了这种“闲愁”的程度之深和无法摆脱。由于作者极写了这种“闲愁”的浑茫纷乱和持久永恒,又将其放在一个略去了具体人物和事件的相对抽象的背景下抒发这种情感,这就将它自然地升华成了一种富有哲理意味的思索:人生的失意和愁绪就象“河畔青芜堤上柳”一样,挥之不去,驱之不尽。并且是往往旧恨未消,新愁又起:“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这样,就在抒写闲愁的同时又在更高的层面上体认到了人生的不完美和缺憾。

基于冯延巳特殊的人生经历,他对人生中悲凉的一面有更深的体会和感受,而他词中所表达出来的对生命的反思也显得更为沉郁和深刻。如他的《鹊踏枝》词: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响凭拦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从“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一句可以看出,冯延巳对如梦如幻的“昨夜笙歌”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词中说它“容易散”即是认识到了欢乐的短暂和虚妄。这一句正好照应了前面“梅落繁枝千万片”一句,笙歌之易散恰如梅花之易落。这两句俨然就是美好易逝、人生无常的一种象喻。紧接在冯延巳之后,李煜更是发出了“人生愁恨何能免”(《子夜歌》)式的强烈深沉的慨叹。与李煜所抒发的情感一样,冯延巳的这类词所抒发的愁情也不是仅拘限于一时一地一人一事上,而是对人生作整体上的思索后的一种深沉慨叹。冯延巳对人生的悲感体验是深沉厚重的:繁华易逝,好景不长,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这种悲感常常不是对某一具体事件引发的悲感或人生中的某个阶段遭遇挫折而情绪低落,而是对人生作全面总体的一种把握。冯延巳词与李煜词相较,虽在抒情的眼界上和抒情的强度上不及李煜,但就“感慨遂深”这一点而言,则是一致的。并且冯延巳更是在南唐词人中率先将词提升到了对整个人生的思考和反思的高度的先行者。李煜在亡国后的痛定思痛,反思自己悲剧的一生,感觉整个人生有如“林花谢了春红”一般“太匆匆”,感慨道“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他抒发的感慨和得出的人生结论几乎是和冯延巳一样的。即也是从整体上来观照人生,并且深切地感受和体验到人生中悲凉的一面。

又如其《鹊踏枝》词: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这首词给人最突出的印象也是“思致深”,具体的人和事虽然变得比较抽象,但却写出了极深极真的人生忧患体验,能很好地引发不同人生经历、不同生存处境和不同心境的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和思考。“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凡是有过美好过去而现已失去这种美好生活的人们都能被其深深地打动,凡是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而深感困惑迷惘的人们也能被其感染,更深一层说,凡是多愁善感、敏于时序的文人士大夫们都能从其中领悟到一种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悲哀而引起强烈的共鸣。可见,冯词写出了人们普遍有的一种生命体验。另外,由于冯词将他所要表达的情感放在了一个略去了具体人物和事件的环境里,且放在一个较为阔大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背景下抒情,所以,“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就不单是写了人生的无奈,而且还在更高的层面上对人生进行了富有哲理意味的思考和追寻。

冯延巳词不仅对人生有很深刻的体悟。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说出一种普遍的人生感受。而且冯词中表现出来的执著的人生态度也能够给人哲理的启发。

既然人生是那么无常,既然人生是场注定无从避免的悲剧,那又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呢?在冯延巳看来,正因为人生的无常,所以才更要加倍地把握好现在。如: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见春归,莫为伤春眉黛蹙。(《玉楼春》)

词表现了作者对美的一往情深,自觉而强烈地流露出一种珍惜现在、善待美好、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惟其情多,才能体察自然界的生长变化,慨叹云雪的变换、春云的聚簇、梅花在寒冬的开放、丝丝波纹如酒绿,才会伤感于年华的纵目。然而这又并非“情多”之全部,它更在于从宇宙人生的深处理性地认识事物,透视人生的真义。因此,它必然是识大体的、睿智的、理性的,必然是尊重自然、珍视生命的,同时也必然具有化解、升华伤情的力量。因其如此,才会在情伤之余,认识到“芳菲次第长相续”的永恒真义,才会有“莫为伤春眉黛蹙”的自我告慰。对自然、宇宙规律的理性认知,又使得该词具备了一定的哲理性。

另外如其《醉花间》词: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词的上片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春光将至的消息,而下片则全用议论说理的方式来写词,写出了人生的短暂,更写出了对人生的感悟:“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人生有限,人应该利用好自己的每一寸光阴,既然我们无法把握住生命的长度,那么就让我们尽力地增强生命的浓度和质量吧。与前一首的《玉楼春》词中的“尊前百计见春归,莫为伤春眉黛蹙”在人生哲理的表达上可谓殊途同归。

可见,比起花间词的醉生梦死来,冯延巳词无疑对人生对生命有着更深刻的体悟。张自文《冯延巳研究》一书中就指出:“冯延巳词所反映的词人的深层意识是对人生的执著和热爱,充满一腔爱心——热爱痛苦和孤独的生命,显示了冯词最高的审美价值,在客观效果上可以产生积极的美感效应。”而杨海明《唐宋词史》中又说:“在它那消极低沉的伤感意绪中,我们却又从其‘反面’看到了作者对生命、对生活、对人生的无限执著和眷念,在它对人生‘悲凉’一面的喟叹中,我们又可以引出对人生‘美好’一面的热爱:既然它对人生得出了“虚空”的结论,但“虚空”之中却又有“肯定”潜伏着,那么读者难道就不能对此再来一个“否定之否定”而从中撷取若干有益的思想因素吗?所以,应当加倍地热爱人生、加倍地珍惜生命、加倍地爱护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可见冯延巳词因对人生看得更透,所以他词中的“及时行乐”较之花间词的醉生梦死无疑有着更深刻的反省和思考。冯词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物质享乐,而是对人生、对生命的一种执著的人生态度。与《古诗十九首》中“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日长苦夜短,何不秉烛游”的感慨一样,冯延巳词表现出对人生的短暂的体认和对生命执著和热爱,有着花间词所达不到的思想高度。这已经是在新的高度上表达一种士大夫的忧生之嗟了。

冯延巳的词,在盘旋郁结的忧患情感和执著热烈的用情态度中注人人生之思和哲理意味,使得词“向着抒情的深度挺进”,在词的抒情化的道路上就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较之在他之前的“言情”之词,已经是在更高的层面上的一种抒情。按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说法,它显得“堂庑特大”了。刘扬忠先生在他的《唐宋词流派史》中就敏锐地指出:“词之初起,本为应歌佐酒、娱宾遣兴,被目为小道,截至北宋中期之前,它普遍地只写男欢女爱和春花秋月的闲愁,尚未被用来负载政治社会人生的大题材和大感慨。但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对于南唐几位大词人,尤其是冯延巳和李煜,应另作别论”。“他在外貌与‘花间’派无大异的艳体小词中,寄寓了士大夫忧生忧世的思想情感,比起‘花间’派写‘欢’之词,他更多地表现了士大夫意识中的另一面。这样就在同样的题材范围中开掘了思想深度,开拓了新的意境。”

王国维先生所谓的“堂庑特大”和刘扬忠先生所谓的“思想深度”其实均看到了冯词具有哲理意蕴这一点,只是没有点明而已。

应该指出的是,冯延巳词中的哲理意味,是他处于陇患之中特有的产物,生逢乱世的他,尤其是处于南唐这样的一个岌岌可危的必亡之国的他,对于时局的风云变幻,他是无法把握和左右得了的。面对这样的一个时局,冯延巳是有清醒的认识的,他能敏锐地感觉到在时代的悲剧中他是无能为力的。在这样一种情形下,他的词很自然地带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惶惑不安,呈现出“亡国之音哀以思”、“心危音苦”的特点,为国家和自身的生存感到忧心忡忡。

正因为这样,与生于汉、唐,处于盛世,在激昂奋发的时代精神的濡染下,有浓厚儒家“济世”情怀和有着较多建功立业机会的文人不同,冯延巳的“忧世”情绪中的“济世”情怀显得并不十分明显。冯延巳的“忧世”其实只是止于“念乱”而已。汉、唐士大夫们身上那种积极关注社会,思考社会重大问题,积极投身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热情,到了冯延巳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这一时期的文人,更多地表现出无可奈何地“念乱”和惶惑不安地“忧生”的特点。其“忧世”更多地是通过“忧生”的方式表现出来。随着党争势态朝着不利于他的方向的不断发展和南唐时局的不断恶化,冯延巳词中借助传统的伤春悲秋、伤离怨别题材抒发的所谓“旧愁新恨”也就很自然的源源不断地滋生蔓延开来了。

由于冯延巳的忧患更多的是“忧生”,尤其是处于乱世,在飘摇动荡的时势中心怀戒惧地“忧生”。这就使得他有了从整体上深人地反省人生、思考人生的可能,并且朝着这一方向纵深地开掘。他所抒发的“旧愁新恨”,往往并不是生发于一时一地的感情,往往不可确指,并常呈现出一种浑茫持久、挥之不去的特点。如叶嘉莹先生所认为的,他写的是“感情的境界”。实际上,他所写的这些感情的境界中,有许多是表现他对整个人生悲剧无法避免和摆脱的感慨。他的词中除表达出对美好易逝的叹惋,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外,甚至进而得出人生总是“别离多,欢会少”的结论,认为人生如“梅落繁枝千万片”一样短暂和无奈。既然人生如此美好,值得珍爱,却又如此短暂,那如何把握呢?冯延巳同样也在词中表明了他的态度,他的情感,那就是作种种摆脱痛苦的挣扎和努力:“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独立花前,更听笙歌满画船”。这样,冯延巳词就在忧患意识中融进了一定的哲理意蕴,就从对人生的忧患开始走向了对人生的思考。

第2篇

2、舞烟眠雨过清明。——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3、听风听雨过清明。——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4、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

5、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6、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温庭筠《清明日》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8、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9、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10、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1、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12、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沈佺期《寒食》

13、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14、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5、渐红湿杏泥,愁燕无语。——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16、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17、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8、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19、绿柳朱轮走钿车。——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20、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21、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22、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23、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24、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25、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26、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27、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28、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韦庄《长安清明》

29、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王安石《壬辰寒食》

30、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31、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32、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33、寒食不多时,牡丹初卖。——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34、淡荡春光寒食天。——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35、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云表《寒食诗》

36、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37、清明时节雨声哗。——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38、涌金门外小瀛洲。——仲殊《诉衷情·寒食》

39、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40、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杨万里《寒食上冢》

41、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沈佺期《寒食》

42、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43、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温庭筠《清明日》

44、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45、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46、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47、梦回山枕隐花钿。——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48、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49、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50、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51、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52、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韩偓《夜深》

53、时闻先朝陵寝,有不忍言者。——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54、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55、啼红正恨清明雨。——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56、困人天气近清明。——苏轼《浣溪沙·春情》

5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58、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59、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60、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吴文英《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61、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62、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寒食》

63、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64、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65、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66、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杨万里《寒食上冢》

67、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白居易《清明夜》

68、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张继《闾门即事》

69、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70、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71、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72、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73、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74、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75、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李冠《蝶恋花·春暮》

76、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77、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高翥《清明日对酒》

78、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吴潜《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79、茂才当时选,公子生人秀。——崔元翰《清明节郭侍御偶与李侍御、。》

80、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81、行云去后遥山暝。——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82、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王安石《壬辰寒食》

83、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王安石《壬辰寒食》

84、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85、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86、指点牡丹初绽朵,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87、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88、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89、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90、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91、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韩偓《夜深》

92、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93、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94、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95、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孟浩然《清明即事》

96、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孟浩然《清明即事》

97、西园日日扫林亭。——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98、笋柱秋千游女并。——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99、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100、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01、直到城头总是花。——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102、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10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104、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105、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106、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107、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108、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109、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10、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111、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杨万里《寒食上冢》

112、玉炉沈水袅残烟。——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113、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14、上巳清明都过了,只是春寒。——蒋春霖《浪淘沙·云气压虚栏》

115、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116、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117、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118、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119、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20、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曹组《忆少年·年时酒伴》

121、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122、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123、梨花榆火催寒食。——周邦彦《兰陵王·柳》

124、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125、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126、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卢挚《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127、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128、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129、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130、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131、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第3篇

词的句式长短不均,所以又名“长短句”。长句有九个字,短句只有一个字。

词较诗显得更重仄声。

兹辑录一百首常用词牌的“平仄”,并每词牌前都附有相应的词,以供填词参考。

由于篇幅限制,需分六部分发表

第一部分

目 次

一 菩萨蛮李白 二 忆秦娥李白

三 调笑令王建 四 长相思白居易

五 更漏子温庭筠 六 摊破浣溪沙李璟(南唐中主)

七 忆江南李煜(南唐后主) 八 捣练子李煜(南唐后主)

九 相见欢李煜(南唐后主) 十 浪淘沙李煜(南唐后主)

十一 虞美人李煜(南唐后主) 十二 一斛珠李煜(南唐后主)

十三 谒金门冯延巳 十四 踏莎行寇准

十五 贺圣朝叶清臣 十六 御街行范仲淹

十七 渔家傲范仲淹 十八 苏幕遮范仲淹

十九 锦缠道宋祈 二十 离亭燕张升

二一 诉衷情欧阳修 二二 阮郎归欧阳修

二三 南歌子欧阳修 二四 临江仙 欧阳修

二五 西江月司马光 二六 桂枝香王安石

二七 天仙子张先 二八 昼夜乐柳永

二九 雨淋铃柳永 三十 卜算子苏轼

三一 洞仙歌苏轼 三二 蝶恋花苏轼

三三 水调歌头苏轼 三四 清平乐黄庭坚

三五 画堂春黄庭坚 三六 蓦山溪黄庭坚

三七 忆王孙秦观 三八 如梦令秦观

三九 桃源忆故人秦观 四十 鹊桥仙秦观

四一 河传 秦观 四二 满庭芳秦观

四三 清玉案贺铸 四四 薄幸贺铸

四五 惜分飞毛滂 四六 河满子孙洙

四七 烛影摇红王诜 四八 减字木兰花王安国

四九 千秋岁谢逸 五十 琐窗寒周邦彦

五一 解语花周邦彦 五二 过秦楼周邦彦

五三 昭君怨万俟雅言 五四 感皇恩赵企

五五 好事近蒋子云 五六 贺新郎李玉

五七 潇湘夜雨赵长卿 五八 祝英台近辛弃疾

五九 南浦程垓 六十 齐天乐姜夔

六一 沁园春陆游 六二 醉太平刘过

六三 喜迁莺吴礼之 六四 双双燕史达祖

六五 换巢鸾凤史达祖 六六 瑞鹤仙史达祖

六七 风入松吴文英 六八 一翦梅蒋捷

六九 永遇乐蒋捷 七十 瑶台聚八仙张炎

七一 水龙吟张炎 七二 绮罗香张炎

七三 疏影张炎 七四 采桑子朱藻

七五 荆州亭吴城小龙女 七六 醉花阴李清照

七七 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 七八 声声慢李清照

七九 南乡子孙道绚 八十 生查子朱淑真

八一 鹧鸪天聂胜琼 八二 人月圆吴激

八三 望海潮折元礼 八四 玉漏迟元好问

八五 点绛唇曾允元 八六 满江红萨都拉

八七 念奴娇萨都拉 八八 陌上花张翥

八九 东风第一枝张翥 九十 摸鱼儿张翥

九一 多丽张翥 九二 夺锦标张【林下土】

九三 眼儿媚刘基 九四 误佳期汪懋麟

九五 柳梢青朱彝尊 九六 解佩令朱彝尊

九七 暗香朱彝尊 九八 庆春泽朱彝尊

九九 春风袅娜朱彝尊 一百 翠楼吟 黄之隽

(说明: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一、菩萨蛮·闺情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换平韵)

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 (换仄韵)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换平韵)

长亭更短亭。

二、忆秦娥·思秋 李白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叠三字)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叠三字)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三、调笑令·宫词 王建

团扇,

团扇, (叠句)

美人并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 (换平韵)

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 (上句末二字颠倒,换仄韵)

弦管, (叠句)

春草昭阳路断。

四、长相思·别情 白居易

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

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五、更漏子·本意 温庭筠

柳丝长,

春雨细,

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

起城乌, (换平韵)

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 [换仄韵)

透重幕,

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

绣帘垂, 〔换平韵)

梦君君不知。

六、摊破浣溪沙·秋恨 李景 (南唐中主)

菡萏香销翠叶残,

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

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

倚阑干。

七、忆江南·怀旧 李煜 (南唐后主)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八、捣练子·秋闺 李煜 (南唐后主)

深院静,

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

数声和月到帘栊。

九、相见欢·秋闺 李煜 (南唐后主)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

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换仄韵)

理还乱,

是离愁。 (换前平韵)

别是一番、

滋味在心头。

十、浪淘沙·怀旧 李煜 (南唐后主)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十一、虞美人·感旧 李煜 (南唐后主)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换平韵)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换仄韵)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换平韵)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十二、一斛珠·香口 李煜 (南唐后主)

晚妆初过,

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

一曲清歌,

暂引樱桃破。

罗袖残殷色可,

杯深旋被香醪。

绣床斜凭娇无那,

烂嚼红绒,

笑向檀郎唾。

十三、谒金门·春闺 冯延巳

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芳径里,

手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

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

举头闻鹊喜。

十四、踏莎行·春暮 寇准

春色将阑,

莺声渐老,

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

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

离情杳杳,

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

长空黯淡连芳草。

十五、贺圣朝·留别 叶清臣

满斟绿醑留君住,

莫匆匆归去。

三分春色二分愁,

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

都来几许。

且高歌休诉。

不知来岁牡丹时,

再相逢何处。

十六、御街行·离怀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

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

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

月华如练,

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

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

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

眉间心上,

无计相回避。

第4篇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____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____志南《绝句》

5、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____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6、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宫墙柳。____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7、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____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9、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____刘方平《春怨》

10、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____陆凯《赠范晔诗》

11、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____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1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____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1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____杜甫《绝句二首》

1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5、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____杜牧《赠别》

1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17、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____王维《鸟鸣涧》

18、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____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9、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____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0、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____王维《相思》

2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____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2、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____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2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2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25、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____朱熹《春日》

26、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7、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____杜甫《绝句二首》

28、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____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29、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____宋祁《玉楼春·春景》

30、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____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31、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____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32、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____高鼎《村居》

33、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____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3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____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35、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____韦应物《滁州西涧》

36、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____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38、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____苏轼《蝶恋花·春景》

39、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____杨巨源《城东早春》

40、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____秦观《春日》

4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____杜甫《绝句》

4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____王安石《元日》

4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____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4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杜甫《春夜喜雨》

4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____杜牧《江南春》

47、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48、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____朱熹《春日》

49、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____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50、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____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5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____王维《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5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杜甫《春望》

53、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54、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____叶绍翁《游园不值》

55、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____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56、春日游,杏花吹满头。____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5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59、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____冯延巳《长命女·春日宴》

60、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____戴叔伦《苏溪亭》

61、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____欧阳修《长相思·花似伊》

6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____贺知章《咏柳 / 柳枝词》

63、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____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64、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____韩愈《晚春》

65、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____杜甫《春日忆李白》

66、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____谢灵运《登池上楼》

67、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____刘方平《夜月 / 月夜》

68、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____苏轼《海棠》

69、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____杜甫《春夜喜雨》

70、三分春*二分愁,更一分风雨。____叶清臣《贺圣朝·留别》

7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____王维《鸟鸣涧》

72、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____李华《春行即兴》

7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____贺知章《咏柳 / 柳枝词》

74、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____杜甫《曲江二首》

75、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____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76、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77、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____陶渊明《四时》

78、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____晏殊《玉楼春·春恨》

79、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____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80、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____韩愈《晚春》

81、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____王安石《北陂杏花》

82、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____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83、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____张栻《立春偶成》

84、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____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85、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____晏殊《破阵子·春景》

86、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____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87、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____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88、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____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89、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____王令《送春》

90、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____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9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____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92、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____曹雪芹《菱荇鹅儿水》

93、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____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94、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____杜甫《赠卫八处士》

95、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____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96、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____李白《春思》

97、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____杜甫《蜀相》

98、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____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99、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____杜牧《怅诗》

第5篇

1. 浣溪沙

亦作“浣溪纱”,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借用为词牌。唐朝官府设有教坊,汇集乐曲,史称“教坊曲”。“教坊曲”约有半数成为后来的词调。词牌典出“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又有“小庭花”、“满院春”、“醉木樨”、“霜菊黄”、“广寒梦”、“杨柳陌”等诸多异名。

2. 如梦令

原名“忆仙姿”,为后唐庄宗李存勖所作。因嫌其名不雅,便取尾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中的“如梦”得名。又名“宴桃园”、“不见”、“如意令”、“无梦令”、“比梅”等。

3. 临江仙

“临江仙”起源颇多歧说。原为唐教坊曲名,最初是咏湘灵的。湘灵,原指传说的湘水之神,即舜帝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姐妹俩。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等。

4. 水调歌头

词牌来源于《水调》。相传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时,曾制《水调歌》,唐展为大曲(即大型歌舞曲)。凡是大曲都由几个乐章组成,“歌头”就是开头一段。《水调歌》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 “歌头”为中序的第一章。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5.卜算子

相传是借用“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到了北宋,这个雅号便成了流行小曲儿的牌名儿,虽然新奇,倒也渊源有自。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6. 瑞鹤仙

又名“一捻红”。此调始自北宋,见宋周邦彦《片玉词》。

7. 相见欢

本调始于唐,原为唐教坊曲。南唐后主李煜作此调时已在归宋之后。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忆真妃”。又因为此调中有“上西楼”、“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楼”、“西楼子”、“秋夜月”。宋人则又名之为“乌夜啼”。

8. 苏幕遮

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源自西域龟兹乐。原本是指从古高昌(今天新疆吐鲁番)传来的“浑脱”舞曲,是高昌民间以水交泼乞寒之歌舞戏。“浑脱”是盛水或奶的工具。表演者为了不使冷水浇到头上、脸上,就戴上一种涂了油的帽子,高昌语叫“苏幕遮”。

9. 沁园春

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等。创始于初唐。调名源于汉朝窦宪倚势变相强夺沁水公主田园之典故。汉明帝刘庄(显宗)共有11女,封第五女刘致为沁水公主,并为其婚后修建园林一座,名为沁园,后为窦宪所夺。

10. 减字木兰花

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简称《减兰》。又名“木兰花”、“玉楼春”、“偷声木兰花”、“木兰花慢”。

11. 望江南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本名“谢秋娘”, 晚唐名相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后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故改名“忆江南”。 又名“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梦江南”、“望江梅”等。

12. 渔家傲

源于北宋晏殊的一首词,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于是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调名。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咏”。添字者又名“添字渔家傲”。

13. 江城子

江城子,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35字,七句五平韵。也有人认为是后蜀欧阳炯词中有“如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北宋文学家晁补之改其名为“江神子”。

14. 武陵春

又名“武林春”、“花想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载武陵渔人入桃花源故事。

15. 破阵子

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本属西域龟兹乐,唐太宗李世民任秦王时制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以两千人歌舞,著画甲彩衣,手执旌旗,气势浩大,极为壮观。唐时的《破阵子》是唱七言绝句,至宋时另制新词。

16. 醉花阴

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首见于北宋毛滂词,因为有“人在翠阴中”而得了这个沉香幽冷的词牌名。

17. 南乡子

又名“莫思乡”、“仙乡子”、“好离乡”、“蕉叶怨”。 原是唐代教坊舞曲,后用作词调。原为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

18. 酒泉子

原为唐教坊曲。明代毛先舒《填词名解》卷四:“汉武帝置酒泉郡,城下有泉味甘如酒。郭弘好饮,尝曰:‘得封酒泉郡,实出望外。’调名取此,曰‘酒泉子’。”此词牌有两种格式,一为温庭筠体,一为潘阆体;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19. 天净沙

曲牌名,源于民间。曲,是韵文文学的一种,由宋词发展而来,较之宋词,元曲更具节奏的变化和创作的通俗化,其文采更接近世俗风味,易唱易记,便于流传。元代杨朝英散曲集《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有注:天净沙,越调。无名氏词有“塞上清秋早寒”句,故又名“塞上秋”。兼作小令、套曲。

20. 山坡羊

曲牌名,此调源自元曲中的北曲,始名“山坡里羊”,明清以后流入市井小曲和地方戏中,是古曲传播最广的几个牌调之一。

21. 朝天子

第6篇

摘要:唐宋词中“凭栏倚楼”意象甚多,其表达的深闺幽恨、思归怀远、慷慨激昂、低回缠绵等情感触目皆是,为此,从“凭栏倚楼”的情感内涵、“凭栏倚楼”作为“心灵停留”的象征以及“凭栏倚楼者”高贵的孤独感和存在感三个方面来探析唐宋词的深远意蕴。

关键词:

凭栏倚楼;情感内涵;心灵停留;孤独感和存在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3009104

唐宋词中“楼栏”意象的高频出现,与其所特有的情景内涵关系密切。登高望远可寄一己之情怀,亦可抒天下之真情。楼栏之高能让人产生渗透着高傲情怀的孤独感,楼栏之狭也能让人产生莫名的困顿和忧愁。唐宋词人就在这种“凭栏倚楼”的意象里抒发着各种情感。

一、“凭栏倚楼”的情感内涵

“闺阁的幽思”在楼栏意象里很是常见。宋人李清照的词有“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杆慵倚”[1]906,春来只觉春寒,登楼却垂帘四面,无心楼外无限春色。“倚遍栏杆,是无情绪”[1]916,“倚楼无语理瑶琴”[2],倚楼人内心的悠远愁思和寂寥情绪跃然纸上,所思之人不可见,所思之深不可说,“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1]899。闺阁之伤别念远的忧郁愁情和怀人盼归之意无不在“凭栏倚楼”的情景里展现。古人有“言不尽意则立象以尽意”之说,也可证于此处。古代女子深居闺阁之内,愁思满怀,深恨寂寞夜长难以排遣。冯延巳有“夜深寒不彻,凝恨何曾歇,凭栏杆欲折”[3];“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弯”[4]98;“笙歌散,魂梦断,倚高楼”[4]119;“香已寒,灯已绝,忽忆去年离别。石城花雨倚江楼,波上木兰舟”[4]118。望月怀远,万般惆怅,“泪眼倚楼频独语”[1]75。“不知今夜月眉弯,谁佩同心双结倚阑干。”[1]109可见,“凭栏倚楼”是一个可以淋漓呈现闺阁之思的意象。这种情感不管是由女子自己抒写,还是由他人,幽怨深婉、真挚缠绵、寂寞低回之情无不在这一意象里徘徊。

除“闺阁幽思”外,“伤怀念远、忆昔伤今”是“凭栏倚楼”意象的另一个情感内涵。登高自生怀远之情,怀远触生盼归之意,而归来之期的杳渺,期望带来失望的循环,亦让人滋生无限的感慨与哀愁。昔日的宴饮团聚相与从游,今日的只身落寞凭栏惆怅,忆昔伤今之感也尽在其中。如柳永的《卜算子慢》:“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年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情万种,奈归云谁寄?”[1]42暮秋登临、伤怀念远,人隔千里、情牵万重,无人会意更无以寄情,凄婉欲绝。如晏几道的《御街行》:“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荫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1]280主人公数次登临凭栏,黄昏微雨中,忆及昔日驻马绿荫幽会伊人的情景,又比之于眼前的落花犹存倩影不再的寂寥,忆昔伤今之情深沉浓烈。“凭栏倚楼”作为一个具体的姿态传达出的不同的情感内涵与凭栏倚楼者内心的情感活动息息相关,所以,与之相随的意象内蕴也是不同层次的、多侧面的。

在唐宋词里,“凭栏倚楼”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中,婉约词词人表现的闺阁幽思、怀远盼归、忆昔伤今的情绪比较多,豪放词词人在“凭栏登楼”意象里多表达感时伤事、抚今追昔、家国天下、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怀才不遇等情怀。如李煜的《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古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常记秋晴忘。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5]人生在世本就无常,失国之痛更是让生命的愁恨奔涌不绝。梦中思故国,梦醒更觉不堪回望,悲痛至极。生命之愁恨,失家国之悲痛,往事之不堪回首,现实之孤凄绝望,人生如梦之无奈,都交织在“登临凭栏”的意象里。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凭栏处, 潇潇雨歇”[1]997,抒写了作者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情怀和抱负, 也表达了作者雪耻复仇、重整山河的豪情。李纲的《六幺令》:“高楼谁设。倚阑凝望, 独立渔翁满江雪。”[1]864全词吊古伤今, 宣泄了词人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也表现了他超拔、独立的崇高精神境界,以及独立不移、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张孝祥的《水调歌头》,先写他“徒倚栏杆久,缺月挂帘钩”[1]1152,进而描述词人在岳阳楼上倚楼凝思,联想到屈原,勾起自己的敬吊之情。胡世将《酹江月》一词的结尾处“阑干拍遍, 独对中天明月”[1]926,表达了词人何等悲切的激情!在这些登高凝望、拍栏对月的动作里,蕴涵了词人无限的感慨。壮志难申、知音不遇、忠心不渝、悲愤难倾等情感,集中体现了“凭栏登楼”意象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内涵:作为心灵停留的象征。

二、“凭栏倚楼”:“心灵停留”的象征

在所有的道路上,前行是一种永不退场的姿态。忙碌占据着生命大部分的时间,而关于人生的体悟,关于自己的存在,关于前行的意义,关于自己的坚守和追求等问题,却都是在停留的时候才有答案。唐宋词里“凭栏倚楼”意象不只是一种空间上的停留,也是心灵的停留。冯延巳有一首词中写道:“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4]65登高楼观春色,只见飞鸿暮烟,只觉清冷春寒,凭栏人从白天到黄昏可能都未离开,为何如此执著于孤清凄凉的景色,词人没有点出,只是说“鲛绡掩泪思量遍”。在这样一种停留里,“凭栏”人才有心情和时间审视自己、审视生活、审视心灵,审视所有的过往,以及所有的坚持和努力。可以说,停留是一种审视反省的姿态,所以苏轼登高凭栏的词中都有着很深的感慨:“飘渺危楼紫翠间,良辰乐事古难全。感时怀旧独凄然。璧月琼枝空夜夜,人貌自年年。不知来岁与谁看。”[6]21紫翠间的危楼一直都在,也年年盛开,可是赏花的人呢?来年的赏菊人会在哪里呢?感时怀旧固然凄凉,而在离别还未到来之前,就先想到了离别后的落寞和凄凉,就更令人伤感了。苏轼的心灵停留在这里,在有限的永恒里看到了无限的悲凉:花景常在,人似飞蓬。在他的另一首词里,又有不同的感悟:“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6]111饮酒楼头,追昔抚今,让人顿生人似转蓬的感慨,而词人却超越了这种无法避免的悲凉,以一种博大豁达的胸怀去面对人生所有境遇,打通时间空间的界限,俯仰人间、纵横今古。心灵的停留,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辛弃疾的《水龙吟》完美诠释了“凭栏倚楼”作为“心灵停留”象征的意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1]1177,词人有如此博大辽阔的襟怀,却依然无法平复心中久蓄的闲愁;“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1]1177,这种闲愁无法消除、无法排遣,没有人了解他的雄心壮志,也没有人关心他的抑郁心情:“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1]1177辛弃疾在这样的困顿里审视着自己,他既不会像张翰那样为了“莼羹鲈脍”而回故乡,又表明自己不会像许汜那样为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风雨飘摇。光阴无情,年复一年,时间就在风雨忧愁、国势飘摇中流逝,而自己的济民救国之志尚难遂愿,好不痛惜。可见“凭栏倚楼”作为“心灵停留”的象征呈现了不同的心理状态,有困顿失意、有慷慨激昂、有迷茫无助、有惆怅幽怨、有审视内省、有狂放旷达。辛弃疾的另一首词《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1268怀才不遇的哀愁尽在登楼凭栏的意象里了。“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1]1313,《南乡子》中的慷慨昂扬又是另一重境界。陈亮的“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1]1336;“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1]1353;“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7]162;刘过的“怅望金陵宅,丹阳郡,山不断绸缪。兴亡梦,荣枯泪,水东流,甚时休?”[7]163等等,飘零之感、人生如梦之叹都在登临停留的时刻奔涌;瞩目远望、忆昔抚今,个中感慨只在此时最盛。这种空间的固定容易展示给凭栏者空阔苍茫的景象,让心灵暂时停留在某个点上来审视、观照自我和外在的世界。戴复古的《柳梢青》:“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不需携酒登临,问有酒和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7]187词人的狂放自得、洒脱不羁、孤高独立,遗落人间的旷达、古今无隔的通透在登临的意象里得到充分展现。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凭栏倚楼”作为“心灵停留”的象征,其意蕴是复杂的,而人的心情也是瞬息万变的。从“停留”这个角度看作品,可以更加清晰地体味创作者的心灵世界,进而体会唐宋词蕴含的深远意蕴。中国古代文人赋诗言志、作词寄情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是他们安放自己、成为自己的方式,所以在他们的诗词里,对自我存在与外在世界关系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三、“凭栏倚楼者”高贵的孤独感和存在感特质

在“倚楼凭栏”意象里,凭栏倚楼者的孤独感和存在感可以说无处不在。登高临远带来的苍茫寂寥感,自我与外在一切的对立感,自我的渺小和无力感,总是能让词人在自己营造的高贵的精神痛苦里发现自己、超越自己,进而升华自己。不管是闺阁之幽思里的对感情的深沉执著,远行之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还是有志之士对历史沧桑的感悟和喟叹,都是他们探索人生、思索生命、审视自己的方式。李的词有:“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4]14柳永的词有:“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来年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怎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7]21王安石的《桂枝香》里有:“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7]26一以贯之的孤独感弥漫开来。登临高处,人们都会不自觉地划分出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以确定自己的位置,存在感在这样的坐标里也因此更清晰明朗。而人的渺小,生命的无奈,世事的无常,宇宙的浩淼都在无形中影响着人的存在状态。自我的觉醒、强烈存在感的凸显往往伴随着人内心长久的迷茫和痛苦,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是每个人一生的追求。苏轼的《念奴娇・中秋》里有:“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7]38这是作者谪居黄州时写的,政治处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善,社会现实里的失意并未使作者就此消沉,他在自我精神上的解脱与超拔完善了自然性的自己。陈与义的《临江仙》中有:“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7]94前忆洛中旧游“长沟流月”“杏花疏影”中的欢聚,比之于现在“闲看”的残酷现实与自我追求的对立,当有为而不可为不能为的无奈甚至妥协,都令作者有强烈的孤独感和与之对应的强烈存在感。由此可见,“凭栏倚楼”者的孤独感和存在感的高贵之处,更多的在于精神上的富足与执著。

唐宋词中“凭栏倚楼”意象以愁思为主与词体本身“要眇宜修”[8]的特质有关,这就决定了它的抒情性、婉转性、模糊性,所以它在词中的情感内涵又是丰富多样的。从儿女之情、远行之思、怀远之叹的幽怨缠绵到家国之恨,都在“凭栏倚楼”这样一个具体的动作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其作为“心灵停留”的象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从自我审视观照的角度剖析“凭栏倚楼者”的情感流动和心绪变化,体会意象里更深远的意蕴;“凭栏倚楼者”高贵的孤独感和存在感特质,从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出发,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及意境。

参考文献:

[1]夏承焘,唐圭璋.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2]范英豪.李清照诗词选[M].合肥:黄山书社,2007:34.

[3]李煜.李煜词集[M].王兆鹏,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33.

[4]王兆鹏.南唐二主冯延巳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李,李煜.南唐二主词校注[M].詹安泰,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70.

[6]苏轼.苏轼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第7篇

关键词:莫泊桑 普法战争 隐藏 文学社团

abstract: lu yi dian is a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ism and deep knowledge of the nature dynasty poet, is an advocate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yushan school, organizers. his "face-to-face shichao um," recorded for a special history of the n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its human shidao write good poetry, full of philosophy, with yu at large to small, and far-reaching qian jin, mellow smooth, graceful occasional satirical luan, typically reflect the style of yushan were of high artistic value. 

key words: the prussian war maupassant hidden literary society

前言

   文学社团流派的大量涌现是明末清初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也是研究这一时期文学的关捩。在诸多流派中虞山诗派是有其突出地位的。这是形成于明末清初江南海虞的一个地域性的诗歌流派,著名文学家钱谦益为其宗师,当冯舒、冯班成为有力的辅翼后,诗派具有了一定规模,在当时诗坛上与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派和以吴伟业为首的娄东派相鼎立,使吴中地区俨然成为一个清明广大,声名远播的诗学中心。研究虞山诗派,自当首重钱谦益以及二冯,然而我们不能不对陆贻典予以特别的重视,这倒不仅仅是他的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更在于他在虞山诗派的形成之初曾发挥了倡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崇祯后期,在和一批虞山诗人集为吟社商榷风雅时,他亲刻《虞山诗约》,并请牧斋作序,以求“刻石立墠,胥天下而奉要约。"[1] (p923)二十多年后当他与友人唱和时还回忆起当时“敢说词壇建一军"[2]情景,无疑在虞山诗派中陆贻典是一名老将。对于这位以往只是书于中国文献(典藏)史中学者,今天我们应该将他写入清代诗歌史。

陆贻典,一名陆典,早年名陆行,又名陆芳原,字敕先,自号觌庵,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生,卒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明诸生。弱冠后与里中诗人孙永祚等结吟社,刻《虞山诗约》。入钱谦益门下,台湾学者胡幼峰在《清初虞山派诗论》中将陆贻典列为虞山诗派“出入钱冯"者[3](p332),这是一个误解。虽然正如虞山不少诗人都与二冯有密切的诗学交往一样,敕先与钝吟同样是时相切磋,互相推奖的诗友,然而从其诗门所出和诗学宗尚看,他显然应归于牧斋一系。这一点清初诗人陈瑚《陆敕先诗序》有明确的叙述:

明隆万之际,古学凌夷,儒术衰息,兔园村夫子教其子弟都为程文烂熟之习,而以博闻强识为讳,文采风流盖荡然矣。牧斋先生出而振起之,于是海内学者始知读书嗜古,一时人才群出其门下,而吾友陆子敕先者,先生之高第弟子也。敕先好学深思,沈酣载籍,作为诗歌浑沦盘薄,含英咀华,得先生之教居多。

张文镔《陆觌庵先生诗序》云:“觌庵先生与冯钝吟游钱宗伯之门,才名相颉颃",可见敕先与冯氏兄弟交游亦始于同游牧斋门下。他与毛晋及孙泯自亦大约于是时定交,后他与毛晋结成儿女亲家;对冯班、孙泯自诗集,皆搜讨佚编,并为之刊行,事在康熙七年(1668)。然弱冠入牧斋门下不多年后,敕先有近二十年行迹不明,牧斋在《陆敕先诗稿序》中用“陆子敕先别余垂二十年"一语带过,盖知其经历,仅喻为“越人去国"却不言具体。敕先在《奉呈牧翁兼呈遵王》诗中也有“廿年空契阔"之自道,其间事迹可知者唯“客岁赋上巳文宴诗"连章及牧斋。敕先之挚友张文镔在《陆觌庵先生诗序》中有云:“少年英气勃勃,常欲有所树立,时命不偶,乃颓然自放,全用其精力于诗,有‘饭颗山头’之态。"这是一段含蓄而微妙的介绍。敕先为客“垂二十年"正值明社倾圯,抗清斗争持续不断之际,那么敕先“英气勃勃"欲有所成,而又“时命不偶",则很可能与鼎革易代之际的局势有关。今可考知的敕先入清后的最初事迹是顺治十五年(1658)五月在钱曾处借得钞本《古文苑》进行校勘。从明亡前三、四年至此已“为客"十八、九年,这正合牧斋“别余垂二十年"之说。其后频频出入于牧斋红豆庄、遵王述古堂、毛晋汲古阁,与冯班、孙永祚、陈南浦等虞山诗人赠答酬唱亦多,除收藏校雠图书之外,“全用精力于诗",再度显示出虞山诗派中坚的风貌。张文镔云:“定远没,邑中老成落落,唯先生为硕果。"可见敕先在虞山诗史上,不但是“词壇建一军"的倡导者,而且因年寿稍长,在延续以钱谦益、冯班为中心的清初诗壇的影响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敕先“所学无所不窥", 有深厚的学问根基,“自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莫不上下鱼猎,含英咀华", [4]尤长于诗学,曾与虞山王清臣、钱朝鼐、王俊臣重校《唐诗鼓吹笺注》。所谓重校,实为重新笺注,纠正廖氏(文炳)错讹甚多。牧斋在《唐诗鼓吹序》中充分肯定了他们正定旧误之功,赞曰:“四子将假遗山之《鼓吹》以吹角也,四子之声,自此远矣。"康熙年间,在钱遵王笺注牧斋诗集时,僻事奥句往往征询于敕先,对其笺解敕先援助可谓最多。平生所作诗先后有《青归集》、《百艳集》、《晓剑集》、《玄要斋集》、《吹剑集》、《渐于集》多种,曾自称“我有千首诗,多年閟匣底"(《张以纯录余觌庵诗,书此为赠》)。对于其人其诗牧斋认为:“敕先盖斯世之有情人也,其为诗安得而不工?"又曰:读敕先之诗者,或听其扬徵骋角,以按其节奏;或观其繁弦缛绣,以炫其文采;或搜访其食跖祭獭,採珠集翠,以矜其渊博;而不知其根深殖厚,以性情为精神,以学问为孚尹,盖有志于缘情绮丽之诗,而非以俪花斗叶,颠倒相上者也。

冯班《玄要斋稿序》亦有“髻岁好联绝,下语多惊人。十年以来,于书多所窥。其于诗律益深"的评价。但这两篇序推其时间,当作于顺治末和康熙初。奇怪的是康熙七年(1688)敕先在将诗稿托付给张文镔缮写刊行时竟将《青归》、《百艳》、《晓剑》、《玄要斋》四集删削殆尽,仅各留数篇编为《复存集》。康熙二十五年(1686)病笃之际,又嘱张氏:“我平日风花雪月,忧贫叹老之什皆可不存,存其师友往还赠答几篇足矣。"[5] 如此敕先风格各异的“千首诗"在今传《觌庵诗钞》中仅存二百四十余首。为什么要将平生“炼字总吟千遍少,赏音劣得一人多"的

精心之作删却四分之三之多?敕先在《复存集自序》中解释为“壮老不同境",结合时人的有关评论我们可以推知,其删诗一是与有论者称其诗歌为“朝花",嫌其香艳有关, 一是不愿在诗集中留下明末清初“客走他处"生活的痕迹。这样无论从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使《觌庵诗钞》薄弱了许多,诗人丰富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已难以真实而充分地被感知,这对于诗人自身和虞山诗派来说,都实在是一个损失。

当然今传《觌庵诗钞》仍有较高的价值,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了解敕先,追寻诗人三百多年前的心迹与风流。我们可以肯定敕先在删诗时削除了大量的悯时伤乱、反映现实的作品。虽然当年身阅鼎革而激发出的民族情感,在敕先今存的诗集中因其作了大量的处理而不易全面感受,但我们知道那场民族斗争曾在诗人心中卷动起急流洪峰,在“中年哀乐苦难平,白发今从镜里生"(《书感二首之一》)的诗句中还依稀见到这种感情的涟漪,在“酒龙跃浪沧溟立,文鬼依山紫气横"(《归玄恭六十》)的诗行里能感受到志士不灭的郁怒之气。另外尚存于《复存集》中的《白体三首》仍能体现诗人对时代的关切与敏感。此诗写于崇祯辛巳年(1641),那正是山雨欲来,国势岌岌可危之秋,“世事多易理,河患难久平。昆仑一源出,涓滴成渊泓",诗人以洞察历史的睿智揭示出“否泰剥复"之理。然而朝代之“剥极必复"鼎革易代必然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如果说这首诗所云“我生胡不辰,饥馑苦多难"反映了末世之难的话。《舂米行》、《后舂米行》则表现出对清廷统治者敲剥摧残民生的愤慨:“冬寒黍禾犹在田,操镰揭厉骨欲折",“急捣缓舂纷应节,声声解听撞胸杵",百姓在沉重徭役下被逼得“穷簷骨髓枯 ",敕先用新乐府笔法写出了世间疮痍,表达出对陷于水火之中民众的深刻的人文关怀。

在《觌庵诗钞》中,《徐子野殉难诗》是一首不可多得的长篇叙事作品,是一份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料。徐子野是一位“弱冠工文章",但又“屡屡踬名场"的儒家子,家境极其贫困,“菽水每不足,将母感不遑。"除了母亲之外,“闺中有孀妹,兄嫂相搘撑。孤甥就君养,骨肉有余情。"然而这个家庭在甲申之变后清军进兵杀掠江南时演出了一场奇特的人间悲剧:“干戈相逼日,阖门徒彷徨。君妇方归宁,君常侍母旁。母誓以死殉,与兄共焉往。殉母又难怼,死国胡不匡。母子各矢志,意气殊激昂。言念若敖馁,敢轻斩蒸尝。庶几不背义,一死一以亡。兄言余不才,喑雁宜受烹。况也以任长,死固余所当。君言弟谓何?媳妇且归宁。何辞恋妻子,不惜母与兄。数四争侍母,互以去相让。兄属眷大义,再拜辞高堂。执手为泣诀,相期死相逢。顾乃舍己子,携甥共踉跄。出门数回首,难禁泪淋浪。须臾兵尘合,旌旗蔽城隍。去者不知远,居者当其冲。悍卒四五人,鸣刀突君庭。母妹纵井穴,赴义如沉湘。执君以邀货,徒手不得将。抗言求速死,颈血膏銛鋩。呜呼如君者,节概何铮铮!本为儒家子,单寒多俊良。合门秉高义,堪争日月光。"在清军兵锋逼近时,徐母知不堪国破家亡故誓死殉难,徐氏兄弟深为所感,决心殉母而报国。但徐家自当留一血脉,在何人赴难何人逃亡的问题上兄弟都辞生而就死。最后徐子野以“媳妇且归宁"为由,坚辞慷慨,矢志殉难。当其兄刚刚走远,兵尘即至,母亲与孀妹纵井就义,子野血刃而亡。这首诗具体而生动地记录了清兵杀掠江南的灾难和民众以特殊方法所进行的不屈抗争,是一首亡国绝祀之际的染血的诗史式的悲歌。“赴义如沉湘"一语揭示出徐氏家人赴难的“死国"的深刻内涵,而诗中骨肉情深的对话所包孕的传统的人伦感情,又在亲情的层面上催人泪下,数百年后仍使读者的心弦为之颤动。

在敕先今存的作品中,一些怀古伤今的作品同样风骨凛然,易代之际产生的海涸河枯宗庙倾圯之悲,在压抑的心境中酝酿得哀感苍茫。试看《江楼》: 

云际长江江上楼,乾坤日夕撼中流。

杯倾浊酒供怀古,笔蘸惊涛倩写愁。

烽火南州闻转战,茧丝东国动咿嚘。

凤凰黄鹤空回首,崔杜吟诗满地秋。

全诗阔大的视境中激荡着悲凉的情感。胡尘遮眼之愤与民不堪累之悲交汇一体,洄溯到凤凰台和黄鹤楼的历史摧迁中,使诗歌在深沉哀感的拓展中也显示出历史认识的意义。而字字有来历,体现出作者“学问最有原本",又能将学问化为感情世界。“笔蘸惊涛倩写愁"一语笔力警遒,透出沉雄浑然之音而不乏风调性情。再看《杂赠新安吴圣允三首》其二:

洛阳城郭抚铜驼,四十年来小劫过。

客梦频牵吴苑遍,酒情偏傍越山多。

闲人不解常舒啸,知己相逢一放歌。

市隐自来多杰士,贩缯屠狗事如何。

此诗当是在康熙年间所作,眼前虽然没有了胡尘烽火,但无论是市隐或农隐的遗民都仍然沉哀茹痛。这首诗把历史悲剧发生的几个地方联缀到一起,自有让人骨惊的内涵。这种写长歌之哀甚于哭,杯中伤逝不闻声的感怀之作决不该低估其价值。此类诗尚可举《舟中看雪用蒋文从韵》,其有“绥绥一夕洒林峦,双浆招携载酒宽。劫尽乾坤存太素,岁穷人物入高寒"云云,意绪郁勃而笔力峭拔,尤以“劫尽"二句写得沉郁顿挫,在同时代虞山诗人作品中并不多见。

从传世的《觌庵诗钞》来看,陆敕先的诗歌创作一方面具有突出的遗民情结,另一方面又典型地体现出虞山派诗人的风貌。所谓遗民情结是遗民阶层在易代后对昔日君主、朝廷以及故国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坚定执著、无时或释的怀恋之情。虽然“末世士风澜倒,变革之际,托于殷士之裸将,管仲之相齐,弃旧君如敝屣者何限"(《归庄集·历代遗民录序》)。在清兵入关后不少士大夫禁不住新朝施出威胁和利诱的两手,剃发易装,络绎投向清廷,但仍有大批遗民(他们也许曾经是抗清战士)热血丹心,坚守志节。当西台恸哭的大悲痛过去之后,他们变得更加冷静,对新朝始终冷眼相看,在社会所能容忍的极限上保持着最大的距离。如果说不仕新朝是为了明耻慎节的话,身处海滨,自甘穷寂,或遁隐山林,自耕为食,便是一种保持名节的存在方式了。诗,可以传达出诗人与山水、林石、禾黍,乃至鸟兽相依存的生命体验,与古今人物对话的情感激发,是对矢志守节自律与自励的精神通道,同样也成为他们存在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明遗民的诗,有三大基本主题:一是表现和追忆抗清斗争,二是抒发故国之思,复国之志,三是击刺暴戾高压的政治,四是赞美高洁的操守和贞亮的人格。如前所述,第一方面的内容为免贾祸在《觌庵诗钞》中几乎裁削殆尽,而后三者则触

处可见。《空斋闻雁》是一首借用比兴而写实意味很强的古风:“深堂闃寂惊时晏,数声叫裂秋云片。咿喔遥过细雨滋,斜飞嘹亮寒风颤。褰幔空愁闺,调管倡楼怨。月皎仙人掌,灯惨长门殿。雾暗沙明几处投,犯雪蒙霜不知倦。罗网高张禾黍稀,且戒游波慎啄蔓。君不见,泽中裂帛遥系书,仗节依依明主恋。属国已去汉运远,世事几看沧海变。凄切犹含关塞情,窗静灯昏泪如线。"满纸“惊"、“裂"、“寒"、“颤"、“愁"、“怨"、“惨"、“凄"、“泪"之类的字眼,使人如历岞崿阴森的寒山,惊心动魄,无疑这是“罗网高张禾黍稀"的厉禁暴政的投影。全诗充满了沧桑替变,王室铜驼的感慨,这是一种极普遍的遗民情感心态,然而诗中“汉运远"的慨叹尤其是“明主恋"的感发却是极其直率、大胆的,而此一“恋"字,正可以解释那一代遗民何以万劫不悔地长期进行抗清复明的艰苦斗争。在《觌庵诗钞》卷三《吹剑集》中有一首《闲意》诗,敕先云“天下若无拙,尘中应更忙",更称“闭门人境远,开卷道心长。便有浮云意,高风敢作狂",似为远离人境,闭门守拙者,然透过纸背看去,诗人作狂的意气仍在,只是“陋巷偏疑春不到"而已,一旦地暖春至,压在眉峰之恨,积于心头之气便能裂石穿云!

陆敕先的诗擅写世道人情,富有哲思。张文镔《陆觌庵先生诗序》所录其《赠友》诗残句“与君百尺楼头卧,世上犹争上下床",真让人长想其风概;“陋巷偏疑春不到,好山还许梦相通"(《寄唐孔明》),颇有醉翁“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的余韵;“乾坤浩劫终趋老,花柳韶华不救贫"(《次答在之重用前韵见詒》),用近乎白话的语言直道心中块垒,揭示万千世相,寓大含于细入,由浅近而深远。另外他的诗善于练句,圆润流畅。如“倩月评新句,留云补破衣"(《丙辰春日奉酬陈在之》);“轻风夜浅凝红烛,细雨春回动绿觥"(《同在之以宁集德邻斋》);“双塔鸦翻铃铎雨,小渊鱼动荻芦烟"(《次和邵湘南移居二首》其二);“少答岁时唯薄醉,长留天地且狂吟"(《新正三日留沧鱼小饮次来韵》); “万竹清禅梦,孤峰老佛颜"(《宿中峰送天成赴修武百岩寺》);“池塘好梦多春草,江国哀思满夕阳"(《酬顾伊人见示四十述怀之作》)。虽然这些诗有些秀句可喜而全篇并不足观,但从这些琳琅佳句来看,确有晚唐许浑、郑谷以及温李西昆诗的风致,倒是完全当得牧斋“缘情绮丽"之评的。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虞山诗派是一个受李商隐及西昆体影响极大的创作群体,牧斋对义山诗学的研究及其所示的“跻义山,祧少陵"法门无疑对海虞诗人追步西昆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冯班对确立这一创作祈向却起了更大的作用。冯班是接武牧斋而祭李商隐,他把义山与温庭筠相提并尊,由此上溯齐梁,祖祧徐、庾。冯班在《同人拟西昆体诗序》中曾这样描述少年以来作诗氛围:“余自束发受书,逮及壮岁,经业之暇,留心联绝。于时好事多绮纨子弟,会集之间,必有丝竹管弦,红妆夹坐,刻烛擘片戋,尚于绮丽,以温、李为范式。"我们相信以陆敕先与冯班极其亲密的关系,他亦为参与会集者,也是虞山派诗人创作环境的创造者,这决定了他的诗最基本的特征亦即“尚于绮丽,以温、李为范式"。从冯班的《玄要斋稿序》中知道当时有人讥刺陆敕先的诗“专为艳词",可见绮丽之作在《觌庵诗钞》中数量原本相当可观。冯班对于时人的讥刺,有“光焰万丈,李太白岂以酒色为讳"语反唇相讥,只可惜这类诗在今存诗稿中十无一二了,我们只能从冯班《赠妓次陆敕先韵》“芳草王孙有暗期,藏乌门巷莫频移"这样的唱和诗中感受敕先当年的风流,并体味“芳草王孙"中一定程度的婉娈托讽。

参考文献

[1] 钱谦益.虞山诗约序 [a] .初学集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 陆贻典.余刻虞山诗约已二十余年矣,辱孙雪屋见詒二绝,顷始见之集中,追次元韵志感 [a] .觌庵诗钞·卷三 [m] .清雍正元年刊本.

[3] 胡幼峰.清初虞山派诗论 [m] .台北 .国立编译馆,1994 .

第8篇

关键词:李煜;李煜词;风格;形成原因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003-02

在李煜的一生中,经历了从九五之尊到亡国之君这样巨大的变化,这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人身地位的颠覆性变化,赋予了他丰富的生活情感。而相对应的,他的词也可以分为前期词和后期词。

早在李煜继位之前,后唐就向宋纳贡称臣,李煜继位之后,仍对北宋卑躬屈节,不断以金帛珠宝结宋朝皇帝的欢心。李煜不关心政事,常常在宫中歌舞宴饮,通宵达旦。此时期他的词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沉迷与陶醉。如《玉楼春》这首词写的是宫中春夜歌舞宴游之乐,李煜兴犹未尽,出宫赏月。“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宫女们化妆完毕,个个肌肤雪白,光彩照人。宫女们人数众多,排列整齐。春殿上美女如云,她们队列整齐,鱼贯而入,场面壮观。“笙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这两句写音乐演奏,李煜笙箫优美的乐声飘荡于云水之间。《霓裳羽衣曲》原是盛唐时的大曲,安史之乱以后曲谱失传。嗜好音乐的李煜得到它的残谱,经过天资聪慧又善音乐的王后大周后的整理,失传近百年的《霓裳羽衣曲》又重现人间,现在演奏这首盛唐时的名曲,欢愉之情尽在其中。宫中香料的香气随着风飘散,作者沉醉其中,兴奋得伴着曲调在栏杆上打着节拍. 欢宴完毕,就不要点红色纱灯小心翼翼地打道回府了,放开马蹄任意它带你去任何地方吧。李煜的宫廷享乐生活在此词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李煜后期词中多写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感受,象大家所熟知的《虞美人》这向人世间传达出了多少无奈,作者只能感慨“往事知多少”,只能沉浸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而不能自拔,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便将作者的万斛愁恨和盘托出。再如《浪淘沙》,“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将生活强烈的反差漂流尽致地表现出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更将今昔景况揭示得一览无余,令人深思玩味,唏嘘不已。

李煜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浓艳华丽,也没有什么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他的词语言鲜明,形象生动,情真语挚,一方面其词受晚唐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影响,另一方面李、冯延巳等人对李煜的影响更为直接,这也决定李煜能将词的创作提上一个新的高度。李煜的词和花间词相比,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主要以艳情为主,内容主要描写花前月下、依恋相思等内容,风格以香艳为主,抒情则含蓄蕴藉,不直接抒情,大都借助于比兴手法,藏而不露,隐而不显。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表现出其最大的特点:真。李煜能写真性情,真景物,真境界。直抒胸臆,写身世所遭,写宫廷宴饮,写听歌看舞,写家国亡没,可谓无一字不真。所以王国维有《人间词话》这样评价李煜:“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词,概括性强。他善于选取典型的生活场景,并通过自己的内心感悟形诸笔端,内容的含量有所增加,创设的境界也能廓大,特别是他的后期词,既能入木三分地剖析自己的一己哀愁,又能对人类普泛化的哀愁有所感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另外李煜的词语言自然、精炼。其词不镂金错彩而平易出之,却能文采动人,真情感人,形成清新婉曲的艺术特色。难怪纳兰性德有如下评价:“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李煜的词呈现以上这些特点,细究起来,大致有如下数端:

首先,特殊的时代文化和审美习尚。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各国干戈四起,战乱纷生,时代文化已经由中唐以前的外向渐渐蜕变成内向,由豪迈奔放渐渐转变为沉潜幽微,由热情扬溢渐渐转变为感古伤今乃至悲伤自吟甚至于无病。作家的审美习尚也由朝堂风波、战场厮杀转向为花前月下,在这种大环境大背景的熏染之下,文学题材多为依恋相思,意境多呈细致幽深,格调多是缠绵悱恻,秀丽婉约。李煜的前期词无任何政治功利可言,内容多也局限在宴游娱乐、花前月下的生活享受,作者却以真情出之。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而后期词词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望江南》(多少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等一些,都写得质朴凄凉,但是却也还是能够感受出其中一种真挚纯真的情感。这都显示了整个时代文化背景对他词作风格的影响。

其次,城市经济的繁荣,是李煜词作产生的经济基础。五代十国时期,相对于中原地区,南唐政治较为安定,商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南唐都城建在金陵,众所周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金陵的繁荣,必定会滋生出上层士大夫的奢靡享乐之风。在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下,李煜词大肆渲染男女情爱,歌舞宴饮,离愁别绪以及醉生梦死的乐趣。如“笙歌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红日已高三丈透。”、“醉拍栏杆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啼清夜月。”(《玉楼春》)、“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将花蕊嗅,别殿时闻箫鼓奏。”(《浣溪沙》),无不表现出一种奢靡享乐的宫廷生活;以上词作全是李煜前期所作,他的后期词虽然不是表现这些宫廷生活,但是试想一下,要是没有年轻时的奢靡生活体验,怎么会写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绝唱?因此可见,城市经济的繁荣,对李煜词的风格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特殊历史和家庭因素对李煜词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南唐从先主李篡吴建国(937年)到后主李煜亡国(975年),经三代君主,从兴盛到亡国,时长三十八年。后主李煜即位于南唐去帝号,岁岁纳贡的危难之际,强敌在侧,虎视眈眈,可以说李煜是接了一个烂摊子,亡国只在时间长短而已。从小就娇生惯养,从不参与政治的李煜,怎么可能挽救这个行将就木的国家?加上他独特的心理人格特征,本就不愿从政,形势逼人之下只好纵情声色,作犬马之乐。这一个特殊历史环境,就造就了他早期词的艳情,并为后期词的哀婉长恨,打下了历史铺垫。

而李煜的家庭,也是充满了不幸与悲伤。在即位之前,他亲眼目睹了同室操戈,勾心斗角的宫廷争斗,经历了皇兄太子弘冀毒死李(未遂)和时刻受到他人猜忌的惶惶时日。这形成了他的忧患心理。而后在他28岁时次子仲宣夭折,大周后郁郁而终,这种失去至亲之痛,对其词的影响可见一斑。

第四,独特的人生经历对其词的影响巨大。李煜为南唐中主李的第六子,生于南唐盛世,工书画,知音律,精鉴赏,善藏书,好诗文,才学均在众兄弟之上,但性格懦弱,治国无方。早期其兄弘冀便对王位有野心,但李却想将王位给他的叔父李景遂。弘冀鸩杀了叔父景遂,继而妒嫉李煜超凡的才华,李煜怕引祸上身,于是“惟覃思经籍”,可弘冀不久后暴卒,李煜也因几位兄长的亡故而顺理成章的做了皇帝,在位十五年,公元975年金陵城破,李煜肉袒出降,白衣纱帽待罪于明德楼下,被俘押至汴京,封为违命侯。正是因为后主曲折的人生经历,从而也为其作品注入了生命的活力。读后主的词作可以从中读出生活的意味,嗅到其生命的气息,经历了由皇帝沦为囚徒这种极乐到极悲的的转换,也正是这种由人间天堂到地狱的体验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最强音,他对生活、生命、人生的思考也便更深进一层。

李煜的词也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沉迷与陶醉,特别是李煜娶了大周后娥皇之后。娥皇生得明眸皓齿,非常美丽,早就美名在外。娥皇不但容貌秀美,而且还精通诗书,善长歌舞,熟知音律。与娥皇的结合就像在李煜的生命之泉中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他那孤独单调的生活从此变得摇曳多姿、绚丽多彩。以至于大周后去世后李煜亲作悼词《鳏夫煜》,“天漫漫兮愁云噎,空暖暖兮愁烟起。蛾眉寂寞兮闲佳城,哀寝悲氛兮竟徒尔。呜呼哀哉!日月有时兮龟蓍既许,萧前凄咽兮旗常是举。龙一驾兮亡来辕,金屋千秋兮永无主,呜呼哀哉!木交枸兮风索索,鸟相鸣兮飞翼翼。吊孤影兮孰我哀,私自怜兮痛亡极。呜呼哀哉!应寤皆感兮何响不哀,穷求弗获兮此心隳摧。号亡声兮何续,神求逝兮长乖。鸣呼哀哉!杳杳香魂,茫茫天步,血抚榇,邀子何所。苟云路之可穷,冀传情于方士。呜呼哀哉!”

又如“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谢新恩》)这首诗充分显现了这位南唐后主的怀念从善。花随春去而掉落满地,但相思却依然恼人,台阶前的明月高挂,照着坐卧在象牙床而斜倚薰笼的愁人儿,但只令人愁上加愁,就好像去年的今日一样。佳人只因相思苦而无心整理散乱的头发,而脸色也显得憔悴无光彩,泪沾湿了衣裳,却无人怜爱,唉!有谁能了解相思的滋味呢?

李煜后期词作写满了从一国之君的尊荣华贵降为臣虏的卑贱屈辱这,写尽了难堪的人生体验和无法弥补的心灵巨痛。词作主要内容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感受。如《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此词作者将人生失意、人生苦短进行了诠释和解读,虽为借花叹息,实为自叹自伤自怜,那种任凭外力打击摧残而又无能为力的感慨与凄怆溢于言外。再如《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首词体现了故国之思,真实再现了词人从九五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和“别时容易见时难”几句充满了无奈和伤感。“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更是以血泪书就,将失望之情、无奈之感、绝望之叹推向了极致,是对自己人生的经典解读和告白。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道:“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李煜的成功是因为他的文采。我们今天看着他的作品,会感到无边的愁结笼罩着他,也笼罩着千年后的我们,而李煜,也为此付出了生命。他一心潜没于诗词文学的深海,对于生于皇家的他,从无鹤立群雄当皇帝的心思;对于纵身于文学艺术的他,从来没有从政的期盼,然而历史和他开了一个玩笑,这个六皇子终于还是即位了,这是他的悲哀。但是很残忍的,正是这种他个人的悲哀,才赋予了他多姿多彩的人生,多变的经历,丰富的情感,从而形成了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后主词。

参考文献:

[1]高兰、孟祥鲁.李后主评传.齐鲁书社,1985,67.

[2]杨海明.唐宋词论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14.

第9篇

近些年,诗歌教学普遍采用诵读法、知人论世加重点字词讲解梳理法、意象意境分析等方法。这些方法无疑是诗歌教学中已经被实践证明的比较成功的方法。但是,学生经过几年学习,他们对这些方法所形成的程式化的诗词讲解教学模式已经较为疲倦,所以,可以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操练写作教学法”来让学生感悟诗歌,培养兴趣,增强语言感悟力。

一、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教学法的内涵和使用举隅

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教学法是指在诗歌教学中所采用的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比如诗人表达“悲”“愁”“思”“恨”等的情绪时,将这些难以表达的情感,借助很多具象的客观事物表现出来,而要体会这种表现方法的效果,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情境,以诗人的口吻模拟操练尝试写作,培养他们体会诗歌的语言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比如《上邪》一诗: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自誓之词。“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忠贞不二、生死不渝、海枯石烂的爱,深情奇想。要学生体会这五件事的是不可能发生的的特点不难,要体会这些奇想之绝,就要让学生尝试写作。

首先,让学生尝试续写出一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很多学生会有很多奇思妙想,比如“海枯石烂”“白日出星星”“时间从此倒流”等等。

其次,比较学生写的诗歌,学生会感悟出古诗语言的凝练和优美,想象的新奇;也有很多学生发现自己想的诗人已经写过了,由此更能感受主人公的才情和想象的精妙。

第三,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会发下如此重的毒誓(即作者的情绪)。可能是爱得正热烈,为了表达这种爱情用誓言许下诺言;也有可能遇到误解或者发生矛盾,表白不成心情急切得发下毒誓;也有可能爱情已逝,对爱情逝去的极度追悔与痛苦之中写下的这首诗。那么学生就很快理解了,要表达这种抽象的甚至有时候细微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要怎么写?――要借助一些具象的客观事物。

最后,还可以再引申《菩萨蛮?敦煌曲子词》和明代无名氏的《劈破玉?分离》体会这种艺术手法。

再如李煜《虞美人》这首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诗是李煜被囚时候写的,传为他的绝命词。其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是千古名句。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对于学生来说,让他们体会到春水的悠长深远和汹涌翻腾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体会到李煜是如何想得的,如何表达自己在国破家亡双泪落时的万般愁绪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种感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也是内隐的。但是作者却一定要表达这种感情,因此作者借助了具体的事物“春水”来写。所以让学生感悟春水的特点时,不如让他们以李煜的口吻,根据此情景,模拟尝试重写“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恰似”之后的部分。这时候,学生会普遍觉得表达这种抽象的感情很难,这时候反过来看李煜的以春水言愁之深广,就能体会到创作之艰和用语之新颖恰当,更能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大悲痛。这时候,再引申更多的言愁诗歌,比如李清照《武陵春》等诗歌,学生会对这种写法有更深的体会。

二、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教学法的使用条件和作用

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法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但是“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法”适合用在下面类型的诗歌中:

1. 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教学法的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适用范围

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法比较适合于这样的诗歌:表达“悲”“愁”“思”“恨”等的情绪时,将这些难以表达的情感,借助很多具象的客观事物表现出来,也就是化虚为实的诗句中。比如:

(1)表现相思

A. 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 (唐 李白《寄远十一首》)

B. 思君如百草,撩乱逐春生。 (唐 李康成《自君之出矣,因有此赠》)

C.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宋 晏殊《木兰花》)

(2)表现离愁别恨

A.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唐 李白《太原早秋》)

B.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 李煜《清平乐》)

C. 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唐 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D.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唐 岑参《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3)其他表现愁绪的诗歌:

A. 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南唐 冯延巳《蝶恋花》)

B.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宋 辛弃疾《念妈娇书东流村壁》)

C.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 贺铸《青玉案》)

D.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宋 李清照《武陵春》)

E.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宋 李清照《相见欢》)

2.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教学法的作用

(1)体会创作之难和诗人想象力之奇及才情之高

古代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然而他们的诗歌的语言之美和他们的感情,学生体会起来却比较困难。如《红楼梦》中说的,好诗“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所以要想体会诗人的感情,必须亲自去尝试创作。

创作是一件难事,单纯让学生写诗,对他们中大多数来说是很困难,如果给情景再续写,难度会降低一些。当然,这种情景模拟尝试的写作是为了教学服务的,主要是为了能让学生得体会诗人诗思奇妙、出语的新警、俏丽和隽永,以及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2)可以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现语言之美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读写结合,有效地进行诗歌写作的训练,让教材激情传神,让学生在课堂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对提高学生发现语言之美,表现语言之美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中学生富于幻想,他们的生活五彩斑斓,加上他们的爱好、情趣,性格千差万别,他们进行创作会有很多奇思妙想。

第10篇

描写春天的诗句(一:

1。《春晓》

作者:孟浩然年代: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

孟浩然《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2。《春望》

作者:杜甫年代: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年代: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

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

4。《相思》

作者:王维年代:唐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5。《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年代: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析: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古原草”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枯荣”与“荣枯”大不相同,前者是“春草”,后者就成为秋草了。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就能重新发芽,很快蔓延原野。那“离离原上草”正是胜利的旗帜,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一旦春风化雨,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

如果说三、四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但把重点落在“古原”,以引出来“送别”题意。用“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

大地回春,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友人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这样的场景,令作者惆怅,也富于诗意。萋萋芳草增添了作者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着别情,作者用这种意味深长的诗句写完了结尾。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把“古原——草——送别”连在一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描写春天的诗句(二):

1、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2、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5、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6、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7、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8、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柳枝词》

10、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1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2、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13、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子规》

14、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15、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16、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寇准《江南春·波渺渺》

17、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18、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欧阳修《长相思·花似伊》

19、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20、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21、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2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2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4、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25、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26、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2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8、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29、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30、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1、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32、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周朴《桃花》

33、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栻《立春偶成》

34、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3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晓景》

36、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冯延巳《长命女·春日宴》

37、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38、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39、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40、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41、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

4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43、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4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4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46、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47、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48、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陶渊明《四时》

49、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

5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5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53、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

54、年年负却花期!过春时,只合安排愁绪送春归。——张惠言《相见欢·年年负却花期》

5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56、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葛长庚《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57、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58、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59、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白居易《春词》

60、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61、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6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63、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晏殊《玉楼春·春恨》

64、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6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66、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6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8、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春景》

69、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7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71、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叶清臣《贺圣朝·留别》

7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

73、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74、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75、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76、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77、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78、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79、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80、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夜月月夜》

81、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8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8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8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85、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早春》

86、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87、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二首》

88、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曹雪芹《菱荇鹅儿水》

89、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晏殊《玉楼春·春恨》

9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9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早春》

9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

9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柳枝词》

95、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长安春望》

96、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

9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8、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99、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00、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描写春天的诗句(三):

描写春天的诗1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全诗以“春”字为着眼点,景中寄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喜悦轻松地情绪,以及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描写春天的诗2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创作此诗时,诗人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描写春天的诗3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赏析】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不露说理的痕迹。

描写春天的诗4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同时也蕴含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描写春天的诗5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咏柳》是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描写春天的诗6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

杨枊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赏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首句描绘的是远景,次句是近景,第三局是中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跃然纸上。

描写春天的诗7

夜月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杆南斗斜。

今日偏知春气暖,虫声渐透绿纱窗。

【赏析】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

描写春天的诗8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偏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描写春天的诗9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

描写春天的诗10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这首《春雪》诗,构思新巧。新年紧挨着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但这一年还没有芬芳的鲜花,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

描写春天的诗11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赏析】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描写春天的诗12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描写春天的诗13

风波·三月七日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送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三月七日,忽逢大雨,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描写春天的诗14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赏析】《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片,是一幅充满生机、生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描写春天的诗15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赏析】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勃地发展起来。读者将诗的最后两句赋予生活的哲理,诗也因此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描写春天的诗16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春处,绝胜烟柳满唐都。

【赏析】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描写春天的诗17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偏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赏析】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此诗可谓印证。

描写春天的诗18

忆江南词三首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洲;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赏析】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

描写春天的诗19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五代】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赏析】此词追昔抚今,在对生机盎然的春景中寄寓了作者的深沉怨痛,在对往昔的依恋怀念中也蕴含了作者不堪承受的痛悔之情。

描写春天的诗20

破阵子。春景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直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赏析】归飞的燕子,飘落的梨花,池上的碧苔,清脆的鸟啼,映衬着笑靥如花的少女,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和青春的无限美好。

描写春天的诗21

新雷

【清】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赏析】“造物无言却有情”,作为造物者的天,本来并不具有人类的情感和思维,诗人借助移情手法,赋予自然界人的情感活动和思维能力。

描写春天的诗22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酒趁年华。

【赏析】诗人登超然台眺望曼城烟雨,触动了相思情,词中饱含着春未过而人将老的痛楚,强作“超然”以自我安慰。

描写春天的诗23

临安春雨妆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赏析】“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

描写春天的诗24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万春的繁丽景色,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的思考。

描写春天的诗25

南湖早春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赏析】白居易遭到变着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显示出作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描写春天的诗26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宋】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镂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赏析】“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愁本无形,却言“抱”,可见此愁对其来说有多浓,多重,清词论家贺裳评这两句为“入神之句”。

描写春天的诗27

春夜

【宋】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赏析】诗人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

描写春天的诗28

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戌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

描写春天的诗29

王孙游

【南北朝】谢朓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赏析】诗人在绿的氛围中缀以红花的点染,巧笔对比,着意渲染,流露出文人精心构制的痕迹,表现出“雅”。雅俗结合,创为佳构。

描写春天的诗30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赏析】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旅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描写春天的诗31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在诗人笔下,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

描写春天的诗32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赏析】诗篇特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可以看成是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锐敏,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描写春天的诗33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赏析】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渔家的欢乐之情。

描写春天的诗34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赏析】春天是万象更新,景色动人的季节,极易牵动人们最微妙、最深沉的感情,此次,诗人被春光唤起的,是人生至死不渝的乡情。

描写春天的诗35

春愁

【清】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赏析】春回大地,引起我无限春愁,想起惊心动魄的往事,不禁使人潸然泪下。四百万同胞都为此伤心万分,同声大哭,因为去年的今天被迫割让了台湾。

描写春天的诗36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唐】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锁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赏析】全词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立意新奇,能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

描写春天的诗37

玉楼春。春恨

【宋】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赏析】此词抒发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从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无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

描写春天的诗38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赏析】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描写春天的诗39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赏析】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

描写春天的诗40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赏析】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描写春天的诗41

水槛遣心二首

【唐】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蜀天长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身。

【赏析】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现在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

描写春天的诗42

如梦令

【宋】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赏析】词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伤春念远之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

描写春天的诗43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宋】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语如酥,春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暮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赏析】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描写春天的诗44

苏溪亭

【唐】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渏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赏析】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描写春天的诗45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赏析】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诗人抓住了柳的特色,将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46

春别曲

【唐】张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赏析】诗句写暮色春色,以“堪染”表现色彩之浓重,其夸张手法可作借鉴。

描写春天的诗47

春中喜王九相寻晚春

【唐】孟浩然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醒。

当杯已入手,歌妓暮停声。

【赏析】作者与友人就着美景良辰,来此畅饮,并希望歌女的歌声莫停,不露痕迹的表达了惜春的心情。

48

送春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赏析】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换不回来的,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

描写春天的诗49

桑茶坑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初春景物,刚下过一阵雨,暖日和风、溪水盈盈,河岸上,草绿花红、柳荫浓密,渲染出明媚、和暖的氛围和生机无限的意境。

描写春天的诗50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赏析】三四两句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周,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描写春天的诗51

更漏子·柳丝长

【宋】晏几道

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

红日淡,绿烟晴。流莺三两声。

雪香浓,檀晕少。枕上卧枝花好。

春思重,晓妆迟。寻思残梦时。

【赏析】全词以闲雅的笔调和深婉的情致,抒发了春日闺思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纯美的语境。

描写春天的诗52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宋】苏轼

雨后春容清更丽。

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

碧琼梳拥青难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一醉。

东风吹破千行泪。

【赏析】最后两句不回答乡书中的问题,而以春光易逝,借酒浇愁作结,但有家难归之意已溢于言表。这种不答之答比直接回答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抒发了他那种难以言状的思乡之情。

描写春天的诗53

雨后池上

【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赏析】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描写春天的诗54

大德歌·春

【元】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

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

一春鱼燕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赏析】以一位闺中女子的口吻抒发其久久盼望离人归来,而屡屡失望的相思之苦,抒发女主人公的哀怨情愫。

描写春天的诗55

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语

【宋】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表烟里。

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

寄与东阳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赏析】这首词袭用传统作词法:上片写景,下片写情。结局“而今乐事他年泪”,一意化两,示遣愁不尽,无限感伤。作者亦以“而今”句化为得意之笔。

描写春天的诗56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宋】李清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赏析】这首词作于建中靖国年间,其时词人与夫君赵明诚新婚燕尔,心中充满对爱情的热情挚着。全篇截取了作者新婚生活的一个侧面,显示她放纵恣肆的独特个性。

描写春天的诗57

春中田园作

【唐】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禾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凋怅远行客。

【赏析】诗人以敏锐的感受写出了春天的欣欣向荣和农民的愉快欢欣,结尾则表达远行者对乡土的眷恋。

描写春天的诗58

山房春事

【唐】岑参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赏析】写得是浓郁的春光充天塞地,不仅山野处处万紫千红,连山房书屋都被蜂蝶花木占领,反映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充满信心。

描写春天的诗59

和乐天春词春词

【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赏析】诗的最后一句含蓄地刻画出闺中女子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神态,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错把没人当花朵,也意味着她的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

描写春天的诗60

好事近·梦中作

【宋】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云当面化龙蛇,夭娇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赏析】此词作于词人贬监处州酒税时,全词题为“梦中作”,系写梦境,先写出中漫游,再写飞云空中变幻和醉卧出藤阴下。

61

怅诗

【唐】杜牧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赏析】从诗中可以体会到一种哲理:机遇的稍纵即逝固然增加了人们把握它的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机遇本身的不可把握或存在。

描写春天的诗62

春远

【唐】杜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赏析】写有景之景,诗人类能之。写无景之景,惟杜独擅长。此诗上半,当想其虚中取意之妙。

描写春天的诗63

渡湘江

【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赏析】这首诗以押韵对起,又以对作结,俱有整齐美、和谐美以及反复咏叹的韵味。杜审言这首《渡湘江》有相当影响力,说它“具有开启诗坛新风的作用”,也不为过誉。

64

子夜吴歌·春歌

【唐】李白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赏析】这首诗吟咏了秦罗敷的故事,赞扬她不为富贵动心,拒绝达官贵人挑逗引诱的高尚品质。

描写春天的诗65

阙题

【唐】刘昚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赏析】这首诗句句写景,画意诗情,佳句盈篇,可推为刘昚虚的代表作。

描写春天的诗66

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樽前!

【赏析】此词写出欧阳修与民同乐,同庆春天莅临的情怀,在词中他忘却了贬官颍州的烦恼,他愿在春日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

描写春天的诗67

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宋】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赏析】此为作者暮年遣怀之作,词中以及其凄婉的笔触,抒发了作者的垂暮之感和政治示意的感伤。

描写春天的诗68

春风

【清】袁枚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赏析】诗人袁牧笔下的春天活泼而富有活力,春风吹拂之处,积雪融化,万物复苏、花香遍野,自然界呈现欣欣向荣之景。

69

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赏析】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显示出诗人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描写春天的诗70

蝶恋花·面旋落花风荡漾上

【宋】欧阳修

面旋落花风荡漾。柳重烟深,雪絮飞来往。雨后秋寒犹未放。

春愁酒病成惆怅。枕畔屏山围碧浪。翠被华灯,夜夜空相向。

寂寞起来褰绣幌。月明正在梨花上。

【赏析】这是一首闺怨词,空向花灯、翠被,禁不止独褰秀幌,极哀艳,以明月梨花收束全篇,于艳丽处忽生清淡,自是欧工本色。

描写春天的诗71

登池上楼【南北朝】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狗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赏析】此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的志趣等等,虽然语言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

描写春天的诗72

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

【宋】晏殊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

一春芳意,三月如风,牵系人情。

【赏析】全篇借春风杨柳绘写浓春美景,衬比香阁女子的绰约风姿,曲传离思别意,景与情谐,物与人合,婉转含蓄,情致缠绵。

描写春天的诗73

春草

【唐】唐彦谦

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

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

【赏析】春天一到,天南地北到处都是生长着路边的小草,依赖着草根,春草无处不绵延的生长,诗人借着春草又绿,抒发自己久在客外地强烈的思归情绪。

描写春天的诗74

春行即兴

【唐】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赏析】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鸣的愁绪。

描写春天的诗75

春晚

【宋】左纬

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

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

一年春又尽,倚仗对斜晖。

【赏析】全诗描绘出一幅富有特色的晚春图,晚春是一季之终结,依仗于晚霞中的老人心中充满了寂寥哀伤之情,抒发生命短促的无限感慨。

描写春天的诗76

春日京中有怀

【唐】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赏析】杜审言这首《春日京中有怀》,结构齐整平密,起承转合极其自然,虚实相生,波澜起伏。其艺术手法对后世很有影响。

描写春天的诗77

折杨柳

【唐】李白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赏析】此首诗抒写得是女子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触景生情,引起了对征戍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描写春天的诗78

落花落

【唐】王勃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绿叶青跗映丹萼,与群裴回上金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

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

【赏析】落花如痴如醉,如梦如幻,随风飘进了屋子,在飘飘的帷幕中飞舞,又如人生终于舞作了一生中最美的姿态。人还沉浸在美好的青春年华,却不知青春已渐渐远去,这是一首伤春之作。

描写春天的诗79

清平乐·风光紧急

【宋】朱淑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

绿野烟愁雾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

缱绻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赏析】贾岛《三月晦赠刘评事》诗云,“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尤是春。”命意新奇,女词人朱淑真因其意而用之于词,构思更奇。

描写春天的诗80

青门引·春思

【宋】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赏析】此为春日怀人之作,全词抒写了词人感于自己生活孤独寂寞,因外景而引发的情怀和忧苦心境。

描写春天的诗81

立春偶成

【宋】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赏析】立春是一年之始,诗人紧紧把握住这一感受,真实地描绘了春到人间的动人情景。冰化雪消,草木滋生,开始透露出春的信息。

描写春天的诗82

钓鱼湾

【宋】储光羲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赏析】这首诗写一个青年小伙子,以垂钓作掩护,在风光宜人的钓鱼湾,焦急的等待着情人的到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意图。

描写春天的诗83

代春怨

【唐】刘方平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赏析】这首诗句句写景,却句句“有人在”,人与自然获得奇妙的对应。人之所见所闻,既是情的触媒,尤是意的流向。

描写春天的诗84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宋】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卿旧寒。

【赏析】此词写早春思乡之情,但此人并未明言,只写夜来窗外春雪迷蒙,炉烟静炷,继而角声中,天色渐明。

描写春天的诗85

惜春词

【唐】温庭筠

百舌问花花不语,低回似恨横塘雨。

蜂争粉蕊蝶分香,不似垂杨惜金缕。

愿君留得长妖韶,莫逐东风还荡摇。

秦女含颦向烟月,愁红带绿空迢迢。

【赏析】诗中的女子希望花能长保青春妖娆而不被东风催落,实际上她是自言自语,花就是她自己的象征,她是在借花自怜,借花伤春。

描写春天的诗86

春思

【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赏析】这首诗是借闺妇抒写春怨,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征夫能功成名遂。全诗流露非战情绪,也是借汉咏唐,讽刺穷兵黩武。

描写春天的诗87

苏幕遮·草

【宋】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庚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赏析】宋沈义父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具备。

描写春天的诗88

春思二首·其一

【唐】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赏析】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

描写春天的诗89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唐】柳宗元

宦臣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围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赏析】一场意外的暴风雨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这对谪居柳州的诗人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冷酷无情的现实、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

描写春天的诗90

行香子·树绕村庄

【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赏析】“倚东风”两句,是描写词人乘着温和的春风、兴趣正浓地信步漫游村庄,欣赏着春天的风光,表现了词人喜爱农村景色的神态。

描写春天的诗91

踏莎行·小径红稀

【宋】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尽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赏析】沈谦在《填词杂说》中指出结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词写景的特点,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描写春天的诗92

浣溪沙·散步山前春草香

【宋】张淑芳

散步山前春草香。朱阑绿水绕吟廊。花枝惊堕绣衣裳。

或定或摇江上柳,为鸾为凤月中篁。为谁掩抑锁芸窗。

【赏析】词句之间融情于景,借春草、流水、落花、江柳、修竹等意象,向我们传递了她隐约波动的情绪。“花枝惊堕绣衣裳”,拟人生动,想象力丰富,意境极其优美。

描写春天的诗93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宋】欧阳修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

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

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

异乡物态与人殊,唯有东风旧相识。

【赏析】全诗以“万里”一句为界,分为两部分:前半写西湖景色及朋友相念之情;后半写自己异乡逢春的新鲜见闻和落寞情怀。诗中春景写得明媚可喜,感情写得真挚动人。

描写春天的诗94

三月晦日偶题

【宋】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日阴阴正可人。

【赏析】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富有哲理,蕴含“理趣”:繁花似锦的春天归去,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春天也一样迷人!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描写春天的诗95

春思

【宋】方岳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赏析】方岳这首《春思》,用拟人化的笔调,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热情地赞美了富有生机的春风。

描写春天的诗96

三月晦日送春

【唐】贾岛

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赏析】三月本是春天的最后一个月,三十日又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诗人此刻把春天的离去精确到了最后一天,让人感到新奇而又自然。

描写春天的诗97

杭州春望

【唐】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赏析】诗中描绘出杭州女工织艺的精巧和当时人们争饮佳酿的民俗风情,勾勒出繁荣兴旺的社会景象。

描写春天的诗98

曲江对雨

【唐】杜甫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赏析】全诗绘景浓艳,意境静穆清冷;抒情婉转,感慨深沉曲折。在忆旧与憧憬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忠君忧国之心以及颓然自放之念。

描写春天的诗99

出郊

【明】杨慎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赏析】这首小诗写的是春日郊外水田的景色:首二句写水田的形态,欲之以楼梯、期盼,都属整饬之美;后两句写一片绿油油的秧田,忽飞来了白鹭,让秧田添上活气与亮色,让画面带动态。

描写春天的诗100

春夕

【唐】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赏析】诗中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后四句直抒心曲,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描写春天的诗句(四):

1、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2、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吴文英《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

3、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晏殊《玉楼春·春恨》

4、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葛长庚《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5、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6、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7、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8、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9、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0、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11、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秦观《如梦令·春景》

12、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曹雪芹《菱荇鹅儿水》

13、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春题湖上》

14、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朱淑真《江城子·赏春》

15、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晏殊《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16、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怅诗》

17、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

18、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赵嘏《喜张沨及第》

19、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20、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栻《立春偶成》

21、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22、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秦观《画堂春·春情》

2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24、若待明朝风雨过,人在天涯!春在天涯。——虞集《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

25、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

26、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27、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

28、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

29、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贾至《春思二首·其一》

30、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白居易《春词》

31、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

3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33、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陆游《书愤五首·其二》

34、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35、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李商隐《柳》

36、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37、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

38、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崔涂《春夕》

39、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40、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41、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42、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王安石《春夜》

43、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郑文宝《柳枝词》

44、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

45、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李白《阳春歌》

· ·

· ·

· ·

· ·

· ·

· ·

· ·

· ·

第11篇

清明习俗一二三——荡秋千

在中国民俗节日里,寒食、清明、上巳是相伴相行出现的,甚至很多时候会将其相提并论而趋向于混同,最终则寒食和上巳都被并入了清明,使得清明节成为包容多种民俗内容的传统节日。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就把当时东京(今开封)清明节的盛况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在宋时的清明里除了扫墓踏青以外,还有射柳、拔河、蹴鞠、相扑、听书、看戏、斗鸡、放风筝、荡秋千等民俗活动。

在如此众多的活动中,有一项受女子欢迎的游戏,那就是荡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两边支架,中间悬起两绳,下栓踏板而成。相传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需要借助藤条或是绳索来回摇荡来采摘果实。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里开篇就记载:“立春之日。悉翦彩为燕以戴之。帖宜春二字。为施钩之戏,以缏作篾缆相罥,绵亘数里,鸣鼓牵之。又为打球、秋千之戏。”隋杜公赡为“秋千”作注说:“《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折。’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曰名‘秋千’。楚俗亦谓之‘施钩’,《涅槃经》谓之‘罥索’。”唐代徐坚《初学记》卷四中又将“打球”、“秋千”二事置于“寒食”条目之下,也说明在早期的秋千是寒食节日中的一项传统活动。到了汉武帝时,秋千逐渐成了祝寿的代名词。唐高无际《汉武帝后庭鞦韆赋序》云:“鞦韆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鞦韆之乐。”千秋万寿,取的其实是谐音,为了避讳,所以改千秋为秋千。

如果说北方山戎人荡秋千是为了强健体格,宫廷秋千是为了讨个好彩头,那么自齐桓公北伐山戎并将其传入中原之后,秋千也确确实实成为了节令里盛行的游戏,以至于“每至寒食为之”。

秋千,绝不仅是来回摇摆如此单调的游戏。魏晋至唐宋,秋千就已是在寒食清明前后一项必不可少的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半仙”,恐怕就是嫔妃们随秋千的摆荡飘起衣衫美裙宛若仙女一般吧!唐代诗人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秋千的影子,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杜甫《清明》里“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秋千常与蹴鞠一起出现,“蹴鞠”是男子踢球游戏,秋千则是女子专属,男女相伴,意趣横生。唐宋时期,秋千一直是寒食节里最流行的活动。由于寒食在唐代有七天的国定假期,一年之中也唯有此时树木葱绿,所以人们纷纷选择去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美感。

兹举数例:

抱膝思量何事在,

痴男埃女唤秋千。

白居易《寒食夜》

春风摆荡禁花枝,

寒食秋千满地时。

王涯《宫词》

风烟放荡花披猖,

秋千女儿飞短墙。

李山甫《寒食二首》

好是隔帘花树动,

女郎撩乱送秋千。

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

寒食梁州十万家,

秋千蹴鞠尚繁华。

陆游《春晚感事》

芳草长时寒食天,

红墙低处见秋千。

张耒《二月词》

五代十国时期,渐渐流行起了水秋千。花蕊夫人有一首《宫词》,“内人稀见水秋千,争擘珠帘帐殿前。第一锦标谁夺得,右军输却小龙船。”诗里来看,水秋千应是置秋千于水面船中,类似于八月十八的弄潮,表演者需是会耍会演,在秋千激荡中展现技艺。水秋千延续到宋代时已经成为一项水嬉活动,《东京梦华录》卷七《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中记载:“驾先幸池之临水殿,锡宴群臣。……继有木偶筑毬舞旋之类,亦各念致语,唱和、乐作而已,谓之‘水傀儡’。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候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宋代的娱乐活动甚为丰富,“水傀儡”就是在水中作人偶表演,水秋千则难度更高,类似于现代的高台跳水和杂技,所以伎艺人也是经过了专门训练的。《武林旧事》卷三《放春》里写道:“春时悉以所有书画、玩器、冠花、器弄之物,罗列满前,戏效关扑。……且立标竿射垛,及秋千、梭门、斗鸡、蹴鞠诸戏事,以娱游客。”秋千晃悠起来,往往都是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一直到现代,秋千也依然是少女儿童最喜爱的娱乐之一。

春天是思念的季节,也会生出多愁善感的情愫,所以秋千也荡出了少女们孤独寂寞的相思愁绪:

欲上秋千四体慵,

拟交人送又心松。

韦庄《浣溪沙》

秋千慵困解罗衣,

画梁双燕栖。

冯延己《阮郎归》

吹花小雨湿秋千,

闲却好春*。

张元幹《好事近》

十五泣春风,

背面秋千下。

李商隐《无题》

过尽百花芳草满,

柳丝舞困阑干暖,

柳外秋千裙影乱。

人逐伴,旧家心性如今懒。

侯置《渔家傲》

谁能读懂春中的深闺女子,谁又能解出她们的望穿秋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古时女子莫不待字闺中,一堵围墙却隔断了少女的心事,唯独秋千是她们最忠诚的伴侣,瞬间而过的也是一晃的青春。现代文明中秋千依然不少,却更多是孩子们的乐园,无忧无虑,也无忘烦恼。

清明节习俗:扫墓祭祖踏青荡秋千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荡秋千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踏青

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 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赵之珩表示,由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因而踏青节也就有先有后。农历二月二为福建一带的踏青节,三月三为陕西一带的踏青节。北京、东北由于春来得特别迟,到了五月初五才开始踏青。由于踏青是一项有意义的习俗,因此代代流传。

插柳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12篇

关键词:李煜 词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71-02

李煜,字重光,号钟隐。继其父李Z为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在位十五年(961――975)中,政事不修,纵情享乐。975年国亡,为宋所俘,封违命侯,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被宋太祖用药毒死。

李煜不是一个政治家,而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他在文艺方面妙解音律,能书能画,尤长于词,是晚唐、五代词人的代表,对后代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词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李煜的词,在前人看来视若明珠,而对于今人来说,仍倍受青睐,为什么李煜的词有如此的魅力呢?笔者认为其艺术魅力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在于内容的真实性

填词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作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自觉不自觉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吸取营养,提炼素材,并把他们溶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李煜的词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李煜的词明显地可以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虽然他是宋主的附庸,但仍然是一国之君,过着奢侈淫逸的享乐生活。他的所见所闻自然流露,所以他的词大都与他的颓废的生活一致,虽然在创作上表现出了一定的技巧,但由于内容的限制,作品都呈现出花间的气息。李煜词的代表作大都出现在后期,亡国以后其词则转为感伤、沉痛之音。李煜作为阶下囚时才对政治人生有深一层的领悟,感到了往日生活的舒适,精神的自由,故国江山的可爱,并对过去的种种错误产生悔悟,一切尽去,一切趋于毁灭。在这种沉重而又绝望的情感中,李煜直抒胸臆,不加雕饰产生出来的作品,形成了感伤低沉的消极情调。

李煜词深刻地反映了他的生活环境,根据其内容,我们大致可以把他的词分为三类,但无论哪一类都体现了其真实性,并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第一类,艳情生活型。早期作品中多属此类,反映了南唐小朝廷的宫中享乐生活和艳情遭遇,但却避免了传统宫体诗中的腐朽昏庸味。如《一角斗珠》(晚妆初过)、《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等。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透露着“人间色彩”、人间的情调、人间的思绪、人间的爱恋。《玉楼春》上阙(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风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描写春夜宴乐的情景,语言形象生动,真是读其词如临其景,如看“明肌雪”句可联想到嫔娥晚妆初了的情景,读“鱼贯列”句,可知嫔娥们翩翩走来的情景,闻其声给人以真实之感,“人味”很浓。

第二类,离情别绪型。词人真切地抒写了自己在社会动乱生活中的内心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离别情绪方面。李煜被俘前和被俘后的作品,都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反映,如《捣练子令》(深院静)、《清平乐》(别来春半)、《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等。《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离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作者在这里用平常、朴素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现出深刻而真挚的思想感情,创造出一个和谐完美的艺术境界。淡淡的几笔,直抒愁情,感情自然真切,使人如痴如醉,离别伤感凄婉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类,忆昔伤今型。多写于在汴京的囚禁生活中。

李煜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痛苦是可以想象的,这类作品痛苦地回忆昔日故国的生活,哀伤今天的凄凉的遭遇。李煜的这种生活感受非常深刻,因而在作品中的体现也非常真实感人,时常能唤起人的情思,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著名的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窗外雨潺潺)、《望江南》(多少恨)、《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均属此类。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一开头便说,“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人们审美的对象,时常被人们作为美景欣赏,想留都留不住的,相见只恨去得太快的景致,这里作者却用了一个“何时了”,说明他度日如年,反映了他的囚禁生活的痛苦难熬,今天生活的痛苦,必然联想起昨日的幸福,无数往事涌上心头,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已不堪回首。那里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却因愁苦而形容憔悴。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就好像那一江春水向东流去,无穷无尽。这首词充满了凄惨、悲凉、正反映了亡国之痛的感情,虽然李煜写出的“亡国之痛”是非常个别的,比较特殊的,即使写得再深沉,再悲伤,也很难具有普遍性的认识意义。他的词仍能感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则在于他是对不幸遭遇的慨叹,对痛苦境地的哀伤,对舒适生活的回想――这些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属人之常情,人在社会生活之中,谁能够总是一帆风顺?谁没有不幸的痛苦?谁又能对自己的安宁舒适和谐生活的逝去不伤感?不留恋?

2 在于高超的表达技巧

在表达技巧上,李煜的词没有温(庭筠)词的浓艳、细腻、具体鲜明形象的描绘,词藻的堆积绮靡,也没有秦观的笔力的细致,情感的深细,而是运用纯粹的白描手法,通过创造许许多多人人懂得而同时又是千锤百炼的既通俗又带有较强艺术性的语言来直抒胸襟,形象鲜明,风貌朴素自然。例如《浪淘沙》:

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容,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去也,天上人间。

词上阙大意是窗外的小雨,告知人们春将衰残,“罗衾”能抵御春寒的袭击又怎能抵御心寒?也只有在梦中才能忘记自己是个“客”(囚徒、俘虏),才能寻到短暂的娱欢。下阙写独自一人莫要凭栏远眺,故国的河山,别的时候容易再相见却很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帝王变囚徒,真是天上人间之别!这首词作者运用白描对照比喻,语言精练自然,音韵和谐流畅,词的表现力极强。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用语言通俗易懂,感伤离情,亡国之痛自然流露,到“天上人间”句,无限凄苦之情,欲吐还吞,戛然而止的,余味无穷。

再如《乌夜啼》(又名〈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为白描,感情自然真切,表达内容丰蕴,读后虽咀嚼再三,仍余味无穷。开头一句:无言独上西楼,意蕴极为丰富。“无言”二字一方面写出了李煜无人共语,孤独无欢的惨淡愁容,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他的心境难以用语言表达,欲诉无词,“欲说还林。”“独上”写出作者孤独寂寞,“无言”“独上”放在一起,更是勾画出了作者郁懑沉重凄凉的心情。“月如钩”即残月高挂,凄清、幽冷又与之悲凉心境相符。冷森森的月光把现实的悲惨景况映照得清清楚楚,既照见愁人“无言独上西楼”,也照见失去的“三千里地山河。”这一切在澄澈的月光下,失去了任何遮掩,不容人不正视这严酷的现实人生,李煜就是用这种白描的手法,把他的万千愁绪悲冷之情,溶于言语之中,自然地流露于笔端,倾泻于纸上,而我们读起来却深感真挚浑厚,感人肺腑。

3 在于语言的艺术性

李煜善于构造和锤炼语言,遣词准确洗练,生动如画,形象鲜明,风貌天然,结构缜密,有惊人的表现力,最突出的没有书袋气,到了晚期也没有了脂粉气,用纯粹的白描,创造出了具有高超艺术性的语言,真实而深刻地表现出那最普遍最抽象的离愁别恨的情感,把这些难以捉摸的东西,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不仅心里可以感受到,眼里可看到,几乎手也可以接触大到。如他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动流。”一句话,通俗明白,朴素自然,同时又形象鲜明壮阔。这种在语言的艺术性,是当时及其以后的词人望尘莫及的。虽然前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但是答句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一个“亡国之君”一个阶下囚的凄凉愁绪。又如《浪淘沙》整首: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首词在艺术上别具特色,首先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不幸者形象。词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生愁恨等抽象东西,作者却通过形象化的艺术语言,恰当的比喻表达出来。如似“流水落花”形容快乐的一去不复返,以“天上人间”概括对比今昔生活,反映由帝王到囚徒的变迁,恰当、生动、形象、准确。其次,其语言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概括了人生中一些典型的共同的、容易打动人心的东西,如喜怒哀乐、离愁别恨等,人们容易只感到共同之处而共鸣却不易区别彼此间的差异,如“梦里不知身是客”,不就是概括了很多他乡做客之人的共同感受吗?再次,其“语言精练准确而又意蕴丰富。如罗衾不耐五更寒”,一个“寒”字,却容纳了作者所有的酸楚,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的余地。再如《相见欢》(乌夜啼)下阙。

总之,李煜在抒情技巧和语言的艺术上,能将精练和通俗高度地统一起来,达到了前人所未达到的成就。词人中,有的有他的精练性,却没有他的通俗性,有的有他的通俗性却有没有他的精练性。他的抒情是善于高度概括、富于暗示,感染力强,造境生动,对于周围事物具有特殊的敏感,因而构成了一种特有的风格。

李煜的词,能够为历代所欣赏,足见其本身之魅力。他的词,特别是亡国之后的词,冲破了词原有的藩篱,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在内容风格上超越了温庭筠和冯延巳,对于词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实属管中窥豹,远不及其词本身魅力的百分之一,只是笔者的一点点粗浅的看法,有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参考文献:

[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

[2]朱东润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