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工学论文

电工学论文

时间:2022-12-07 13:1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工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工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电工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对策;职业院校

电工学是学生从事电类或与电相关的工程技术工作所必学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无论从将来的职业技能发展角度,还是从对后续电子线路课程的学习角度去观察,学好电工学都是很重要的。从电工学的特点看,其概念多、公式多,知识点间的关系复杂,计算量大,计算有一定难度[1-3]。电工学内容丰富,而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往往一时难以驾驭,良好的启发和训练方式能够快速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现将职业院校电工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介绍如下。

1电工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生源与教学方法问题

中专和高职的学生大部分文化课底子薄,这些学生在中学很少引起老师的重视和表扬,是所谓的中学较差生,这些“差生”自卑心理根深蒂固。升入中专或高职,仍缺乏自信心,难以与老师配合。教师用多年形成的教学方法,只考虑知识本身的“可接受性”和“应接受性”,而忽视了学生是否“乐于接受”,导致学生厌学或学得费劲,教师也教得艰辛或无奈。大多数教师课时多,无暇学习现代知识,不会制作简单、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课程从头到尾只是1块黑板、1支粉笔、1本教材,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学校硬件跟不上教学要求,多媒体教室少,课件无处播放,计算机房紧张,难以满足该课程的教学时间[4]。学校管理制度上的欠妥,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使其难以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1.2学生培养及就业问题

课程开设时间早,课时少。电工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学生没接触过专业课,一些案例很难理解,分析问题时无法用专业知识作出结论。电工学课内容越来越丰富,授课时数却在减少,内容多课时少,加大了教学难度。传统的考试方法促学动力不足。多年以来电工学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单一的考试在全面测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存在着缺陷,特别是在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上缺乏动力。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不仅要满足于在特定职业岗位上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且要通过学习方法、创新思维、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工作能力的提高。然而,学生在校所学知识、技能与就业的多样性、复杂性、综合性、多变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大多数学生看到就业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因此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的动机仅是考试过关拿文凭。这不仅严重制约着学生本身技能的掌握,而且影响综合素质的提高。

2对策

2.1强化师风,完善考核

有心启发与有能力启发取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知识素质;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知识素质是教学效果的首要决定因素。只有不断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形成积极向上的运作氛围,才能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使教师在竞争中提高、发展、创新教育技巧与能力。

2.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影响一个人学习意识、学习热情、学习效果的直接因素。学生有心向学,老师才能教出东西。学生的向学心理不仅是自发的,更多是启发的。电工课教学看起来枯燥,只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问题的情境,同样会变枯燥为趣味。如电路及特点章节,老师画出电路图,让学生比较进行描述其特点,然后进行比较,最后老师用多媒体动态效果演示并归纳总结。在这样健康、宽松的环境中,同学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并掌握了所学内容。当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变成学习的主体时,教师应进一步启发,让学生亲自解决问题,并因此而产生成就感、荣誉感,学习意识就会增强,从自卑变得自尊、自信。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鼓励,扩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支持学生发散思维,将概念、判断和推理用于教学中,使其正确判断、推理,并且此时学生正处在积极思维的兴奋状态,增加难度较大的部分内容,使学生不但乐于接受,而且容易接受。

2.3融洽关系,潜移默化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但感染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鼓舞激发了教师的教学激情,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在教学中学习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创造力,要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索、分析、探究、总结,使学生在层层思维活动中领悟真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学能力。

2.4挖掘基本,沟通新知

学生在刚接触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总会有些对新知识的排斥反应,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启发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点出发来理解新的知识点,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点,而且会减少其排斥心理,增加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基尔霍夫定律时,可以启发学生单纯从电位和电压的概念出发来理解基尔霍夫回路电压定律,可以引导学生从电路中某一点电荷不可能无限增加或无限减少的角度来领悟节点电流定律。

2.5结合实践,技能速成

建立一支技能过硬、创新能力强的实训教师队伍,使创新教育渗透于实训教学中。引导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鼓励教师多形式、多渠道参加实验实习,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及时总结经验,推出“名师”,以点带面[5];走出去、请进来,拓宽思路,开阔眼界,启发创新。既提高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专业知识的了解。

2.6瞄准市场,明确需求

让学生了解电子市场。学生在学习电工电子专业时,应该知道这门课程的技术状态,然后通过各种途径走进电子市场,真正了解什么是客户需要的性能、什么是创新点、什么是技术革新,只有了解现有产品的优缺点和市场情况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喜欢它、钻研它。

3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李瀚荪.电路分析基础(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李春彪.“电工学”课程教学中的四个有力杠杆[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4):39-41.

第2篇

关键词 非电类;电工学;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064-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电工学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对非电类电工学课程教学提出严峻的挑战。在进行电工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课时被严重压缩,在新的教学环境下,电工学课程教学对教学内容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非电类电工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能够帮助非电类电工学课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1 加强电工学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使电工学课程资源得到拓展及延伸 在传统的电工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是进行电工学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很少得到拓展,并且比较陈旧,难以适应电工学学科发展的脚步。加强电工学课程资源库建设能够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教学环节也不再局限在课堂之内。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使电工学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习空间以及学习实践都得到广泛延伸。通过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空间可以打破教学课堂的束缚,实现远程教学;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可以利用教学资源库通过丰富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学习;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时间也更加随意,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程学习;学生利用课程资源库可以了解到当前电工学研究的前沿以及发展趋势,使学习能够紧跟电工学发展的步伐。总而言之,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使电工学课程资源得到拓展以及延伸。

拓展了自主学习空间 利用现代技术建立电工学课程资源库,与传统的电工学教学资源相比,更能够发挥学生在进行电工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够使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利用资源库中的学习资源加强学习。同时,由于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具有开放性特征,使学生进行学习时,学习空间以及学习时间不再局限于课堂,方便了学生在任何时间以及任何地点利用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进行知识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电工学知识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得到更好的体现。在知识经济时代,电工学发展不断加速,知识更新换代的时间不断缩短。加强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能够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及时学习最新的知识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可以实现学习合作以及交互学习 在利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电工学课程教学时,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一般对学生采取灌输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地位。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机会十分少。同时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影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很难进行科学的把握。但是,通过现代技术建立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能够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交流学习心得。除此之外,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可以使教师了解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以及教学重点。在进行电工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能够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合作以及交互学习,有助于提高电工学课程教学质量。

2 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标准化原则 在进行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各类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并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真正价值,各类教学资源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文件格式以及分类标准。同时,在进行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课程资源的选择应该与电工学课程教学相关,并且教学资源库的知识分类应该与电工学教学特点密切联系。在进行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分类应该体现科学性、合理性,而不是将各类学习资源进行简单堆积,追求形式。

坚持共享性原则 高校在进行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主要可以通过购买、自主研发以及网络下载等三种途径获得。从网络上下载的教学资源以及通过购买获得的教学资源,虽然极大地节约了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时间,但是由于这些教学资源并不是与本校的教学工作相契合,导致这两部分教学资源明显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实用性也比较低。本校独立研发的教学资源更加符合本校的实际教学工作,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进行学习的需求。电工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高校进行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专业教师进行配合。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应该鼓励教师参与到教学资源的研发中来,并且要尊重和保护好教师的知识产权。同时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应该保证资源库的开放性,确保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动态管理原则 进行电工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进行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教学资源建设应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及时对资源库中的学习资源进行调整,以适应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除此之外,教学资源库在进行建设过程中,也应该根据电工学研究前沿的变化不断调整课程资源库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因此,电工学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在建设过程中及时对资源库知识进行调整和填充,保证教学资源库的真正作用能够得到发挥,而不是把教学资源库建设成表面工程。

3 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重点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本内容 进行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资源建设以及平台建设。其中在进行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课程教学素材资源建设工作是整个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核心部分,同时平台建设是保证资源库能够顺利运行的重要保证。

1)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主要包括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各种教学素材资源,在信息环境下,既有理论教学素材,也具有实践教学素材,这些课程教学资源的形式多样,包括教学课件、图片教学资料、视频教学资料以及动画教学资料等。教学资源的选择应该以满足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实际教学需求以及教学拓展为目的,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及实践能力。

2)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需要一个网络平台,这个网络平台要能够满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要求,同时能够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这个平台能够通过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能够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进行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建设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素材。

1)多媒体教学素材。这些教学素材有图形素材、视频教学素材以及音频教学素材等,通过丰富的教学素材能够使学生以更加形象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学习,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2)教学试题库。通过教学试题库能够使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检测,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评估,查漏补缺,实现教学目的。

3)教学课件。教学课件既包括课堂知识在线,也有新知识拓展,还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教学难点、重点分析。

4)教学案例,主要包括电工学课程原理分析、逻辑推理演示、经典试题解析等很多类型,方便学生进行学习。

5)数字化网络文献,如图书、期刊、会议记录、科技报告、专利标准、学位论文、档案、政府文件、产品标本等。通过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在业余时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对本专业研究领域的了解。

6)问题解答。学生在进行电工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困惑和难题,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通过分析统计学生发问较多的问题进行问题解答。

7)检索索引。要对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种学习资源给出详细的查询目录,方便学生查询资料。

8)网络课程设计。在进行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进行学习的具体需求,应该在满足国家制定的学科分类标准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灵活制作网络教学课程,主要包括知识结构、网络学习目标要求、交互教学组合形式、辅助支持手段、关联资料等,以及它们的网络层次或集合关系。通过网络教学课程可以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这样在进行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将教学资源库划分成为功能不同的区域,可以充分发挥电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库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电工学课程教学质量。

4 结语

在非电类电工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建立电工学教学资源库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文中就如何建立电工学教学资源库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电工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各高校应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起符合自身教学实际的教学资源库。

参考文献

[1]金春英.加快电工电子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 建设电工电子教学资源库[J].中国大学教学,2008(7).

[2]于文波,徐立波,周本海,等.“电工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3]林章波.美国在线教育资源与我国教学资源库建设启示[J].大学教育,2014(9).

第3篇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5-0077-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电工学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证研究”(编号:2012070619)的阶段性成果。

《电工学》课程是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理论性比较强,课程内容跨度又比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觉得比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得尤为重要。而且,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显然,对于这样的教学目标,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是不合适的,极容易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任务为载体,整合、设计电工学课程教学内容,实施一体化教学,在做中教、做中学,让学生边做边学,对课程教学很有实效,能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落到实处。

一、教学现状的分析

1.教学方式单一。《电工学》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性与实验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概念抽象,公式较多,又与专业课和电工类实际工作结合紧密。在教学方式上,一人讲众人听仍是主要授课方式,无非就是教师讲,学生记,习题巩固,作业再巩固,实验应付了事,许多教师在授课方式上仍是老一套,没有去摸索一套适应现在学生、体现个性化的、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应对。其结果势必造成教与学的严重脱节,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实验课时少。电工电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高职教学体系中所占课时比例较少,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一般是包含在理论课时中的,这就使电工电子实验课时所占比例更少。另外,近年来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而实验设备没能及时跟上,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实验课的需求。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打破了理论、实践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以此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学做一体化”是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在学习或工作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进入社会后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该教学模式的运用,对于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集教改成果优势为一体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理论课教师与实习实训指导课教师构成一体,即教师一体化;理论课教材与实习实训课教材构成一体,即教材一体化;理论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构成一体,即教室一体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育客体主体化和学习主体客体化,即学习主客体一体化。这样,使“教、学、做”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做”一体化实施的保障条件。为了使“教学做”一体化顺利实施,必须有合适的硬件设施和相应的教学资源。最基本的要保障以下四个基本条件:①实训环境:完善的实验室设备,保证每两名学生要有一个工作台。②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③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第一线教师编写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④改革考试方式,重视过程考核,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电工学》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1.加强基础建设。将实训教室与授课教室合为一体,真正作到“教学做”一体化。《电工学》课程实训环境设置可以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在实验室里安装投影仪,使实验室同时具有多媒体教室的功能,教师讲解后,学生马上可以动手实际操作。例如,教师讲完叠加原理的内容,马上可以让学生做实验来验证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运用,使整个教学环境成为一体化格局。

2.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师队伍。教师是推进一体化教学的主体和关键因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是教师。为了适应“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任课教师必须做到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际操作,这就要求组建针对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应真正具有“双师”素质,可以通过培训、深入生产第一线学习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长期合作、参加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满足教学要求。

3.改革教学考核方法。合适的考核方案可真实评价学生的成绩,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一体化教学中,采用的考核形式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但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考核动手操作能力。

(1)提高实践实训平时成绩的比例到40%左右,这样避免期末考试一卷定终身的评价机制,使学生平时实践能力表现与学业成绩参与到终结性评价之中。

(2)考核内容多元化。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的考核制度。坚持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不单单只考查学生理论能力,还要考核实践操作能力,实施理论加技能考核。《电工学》课程采取理论部分占40%、技能部分占60%的比例考核。理论考试以闭卷为主,或采用开卷考试、论文与答辩、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形式;技能考试以过程式考核为主,或采用实验设计、课程设计、实际创作等形式,使得考试模式多元化,学生根据自我个性和实际在多样化考试形式中自主选择。

(3)根据实践教学活动给出等级分数,期末成绩就根据平时的每个项目的得分等级,取平均分数和等级。这样,使评价方式趋于全面合理。

4.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有所选择和侧重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开阔视野,启发思维。要以实验室为依托,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可以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小实验、小发明,如收音机的组装与维修,电子钟表、电子琴的设计,等等,这样可以给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一个施展个性的空间,从而让他们带动周围同学的积极性。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电工学》课程的改革成效

1.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解决了分段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在知识上的不连贯、不衔接等问题。特别是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地利用了实验室,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教学时间,保证了学生能在学中求乐,在乐中求学。

2.能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地、有效地转化到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自觉地上升为理性认识,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能有效地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并能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以此来满足教学所需,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五、结束语

根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和教学改革思路,我校对2011级电气专业《电工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尝试着将教室搬到实验室去,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学(第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任云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09,(01).

第4篇

关键词:电工技术课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012-02

作者简介:邓坚,男,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控制技术,智能检测与电气仪表。

2010年武汉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被教育部列为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学校,有无机非金属材料、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复合材料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车辆工程、物流工程材料等6个专业被列为试点。我校的电工技术课程作为教学实践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将基本技能、基础工艺知识和创新启蒙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一个基础扎实而又充满活力的教学平台,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电工技术教学内容包括电路元件和电路基本定律、电路分析方法、电路的暂态分析、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磁路与铁心线圈电路、三相交流电动机及控制电路、可编程控制器(PLC)、工业企业供电及安全用电等内容,它包含了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的成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电工技术发展概况,另一方面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电工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有必要深入分析和研究这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方法,以利于本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此,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认真分析非电类专业特点和电工技术课程现状,探索电工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制定电工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规范,并以行业背景为依托,寻求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策略。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形式方面

以往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采用“满堂灌”的方法,教师一章、一节按部就班地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课作笔记。实验教学教师拟出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首先演示实验过程,学生依葫芦画瓢做。考试则采用闭卷考试,容易造成学生开始抓得不紧、考试前突击的现象。这种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知识掌握及能力的培养。

2.在教学内容方面

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一些陈旧、过时的内容,以及一些繁琐的数学推导及论证内容。例如,直流发电机的介绍过于详细。因为,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直流发电机逐渐被半导体整流设备所取代,不改会使学生无法通过课程来了解当前工程技术的最新动态,无法学习最新的工程技术,会造成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运用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需要编写新的教材,把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增删、压缩,满足“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

3.在教学时间方面

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各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时,对专业课进行了加强,而对电工技术的课时却作了较大的压缩,致使电工技术课程学时越来越少了,而本课程内容既多,实践性又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工科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全面完成课程内容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二、课程教学改进的思路和方法

1.构建了针对培养卓越、实用型人才的模块化课程新体系

本着注重培养学生工程素质,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根据我校各非电专业的不同要求,将《电工技术》课程内容进行了重组、融合及整体优化分为五个模块,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选课的需要。增加了可编程序控制器、可编程序逻辑器件等实用电工电子新技术应用教学内容。电工技术5模块:①电路;②电机和控制;③可编程控制器;④电工测量;⑤安全用电。该体系得到了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已经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推广应用。

2.建立了针对培养卓越、创新型人才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针对不同专业、层次的学生,设计了基础型、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实验。基础型实验:针对相关基础课程开设的原理性验证性实验,包括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电路原理的验证,参数的测量,常见故障的分析及排除,等等;设计型实验:要求学生能根据技术指标要求独立完成设计单元系统,运用仿真平台进行仿真,然后实践;综合型实验:针对某个具有综合意义的系统,综合运用基础课程知识独立完成设计、仿真、电子元器件选择、安装及调试等;创新型实验:依托本校的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学生或指导教师自拟研究题目,采用软硬件结合方式,完成综合性强、较复杂的系统设计,并由学生独立完成方案的实施。增开了电工实习课程,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提高学生电子设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培养了一批创新型人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创新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以及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评选中多次获奖。

3.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大胆实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思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与创新。在课程教学开始前,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预习、听课、查阅资料、作业计算乃至实验直至完成,消除他们的依赖心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开展研究式教学,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讲课时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学生的课内或课外的研究小论文、综合实验等研究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并积极吸收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组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对国际班采用原版教材,双语教学方法授课,提高学生外语表达能力和专业书刊阅读能力,培养了一批创新型人才。课程教学的着力点是让学生从理论学习逐步走向工程实际中来。对于学生在学习或实验中碰到的重点、难点,教师通过实例剖析和深入分析,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开拓他们的思路。

4.制作了《电工技术》课程新体系的模块化课件和《电工实习》教学课件

《电工技术》课程新体系的模块化课件融入了任课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制作了板书精炼、重点突出的文字叙述及形象直观的动画形式,内容叙述、理论推导过程循序渐进,文字与图形按讲课顺序交替出现,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及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效果优良,学生对教师评分全院第一,均为优秀。教研组多人次获教学优秀奖、多媒体教学竞赛优秀奖、双语教学竞赛优秀奖及师德先进个人奖。

5.建立了《电工技术》课程网络教学系统

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程通知、常见问题、答疑讨论、教学邮箱、教学笔记、学习资源、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课程管理,等等。扩大了课程的受益面,与课堂教学互补,促进了因材施教,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该网络教学系统已成为湖北地区远程教学示范系统。

6.注重实践,教师、学校共同努力

该门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教师可以通过做实验和到附近工程所在地进行现场讲解的方式进行,这样能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更深入的理解,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对该课程所涉及的术语和理论的感性认识,建议学校在该门课程的上一个学期或假期里,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或认识实习。此外,由于教师个人的交际和关系网有限,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关系网多为教学联系实习地点,或为教学收集工程资料,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出一份力。在教学时间方面,希望能增加课程教学学时。

如何发现并改进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教学工作者共同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仅就笔者在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相应的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卓越计划”的思想指导下,我校进行了上述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将电工学课程提升成为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也成为我校的精品平台课程。在这样一个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工科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卓越工程师的素质,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应改革非电类专业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和发展创新实践基地,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当然,课程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仅教师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学校、学生和社会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第5篇

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AIChE)北京化工大学学生分会是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国际学生分会的一员,是国际化的学术创新性组织。

AIChE北化学生分会主要通过参加Chem-E-Car竞赛、参与化工国际会议以及举办讲座、座谈来为化学工程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便捷的接触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渠道。

分会面向化工学院、机电学院、材料学院、理学院、信息学院相关专业本科生。

分会目前正筹建独立学生创新工作室,用于后续创新实验工作,主要创新项目为Chem-E-Car(化学工程车)。

Chem-E-Car竞赛是由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AIChE)组织开展的一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该竞赛是一项针对大学生运用化学工程技能并进行跨学科应用的大赛,要求参赛队伍在不使用任何商业电池的前提下,以化学反应为动力源、设计和制造出既能载重、又能通过化学反应精确控制行驶距离的“化工车”。自1999年第一次在美国举办至今,吸引了全球众多顶尖高校积极参与,比赛队伍经过地区赛的严格选拔,最终入围年度竞赛。

Chem-E-Car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看似简单的化工小车,却展现出一个完整的创新型化工专业人才全周期培养过程:整个项目涉及到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电工学等专业课程知识,同时对英语、编程、科技论文写作、工艺设计、工程制图、环保、危险品管理等方面能力有较高要求,随着项目的进行,同学们的研究创新和动手实践能力将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AIChE北化学生分会,于2017年5月赴天津大学参加第一届中国大学生Chem-E-Car竞赛获全国第三名,入围年度世界竞赛;同年10月赴西班牙巴塞罗那参加第十届世界化工大会(WCCE),并参加国际Chem-E-Car竞赛获世界第四名。

第6篇

论文关键词:电工实验室;安全意识;操作技能

“电工学”是很多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电工实验室承担着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在该实验室中,大量使用着220V或者380V的市电交流电压,其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在该课程之前,工科大学生接触的实验教学应该是大学物理实验,接触的主要是36V以下的安全电压,操作中如果出现问题,也不至于引起大的安全上的事故。但是进入电工实验室后,学生开始接触市电电压,由于此时学生动手能力还比较薄弱,实践能力较差,带电操作会产生令人担心的安全问题。教学过程中,安全问题总是在困扰着实验教师和学生,影响了电工实验教学的全面性和所能达到的深度。

一、电工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分类

电工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同其他类似实验室一样,分为两个部分:实验者的人身安全和实验室设备安全。

1.实验者的人身安全

在所有的实验室中,实验者的人身安全总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在电工实验室中,实验者的不安全隐患主要是触电。根据触电电流的大小不同,人体受到的伤害也不尽相同,从肌肉抽搐到灼伤、炭化,直至心脏停跳及死亡。所以在实验室安全建设方面,防止触电及触电保护总是最重要的问题。

2. 实验设备的安全

在保证实验者安全的基础上,实验设备的安全也是非常困扰实验室管理者的一个问题。在每学期的实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仪器、仪表、电源、元器件、开关的损坏现象都比较高。面对这一情况,教育部组织的高校基础课实验室评估中,把电工实验仪器的完好率要求仅定在80%这个较低的水平上。这个评估数据完全是对于电工实验高损坏率的无奈。

二、影响实验室安全的因素

1.安全意识问题

电工实验室所有的实验都是要由人来操作完成的,所以实验者的安全意识对于实验室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2002年教育部的《学生伤害的损害赔偿》第四条规定:学校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其它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因此,电工实验设课应该“符合安全标准”。根据这一要求,现有的电工实验室总是加装了全套的安全保护措施,比如加装漏电、开路、短路、过量程等保护装置;直流稳压电源采取过压、过流、过热保护等安全措施。甚至连学生使用的导线都换成了安全插头式,根本没有的金属部分。所以虽然电工实验室存在着对人体产生伤害的可能性,但是随着各种安全措施的应用,实验者在实验室中基本上不会遇到严重的触电事故。实验室这样长时间的安全运行,在实验者的安全意识培养上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因为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不会注意到这些幕后的措施,如果实验教师也没有向学生指出,那么学生就会想当然认为电工实验是很安全的,这就造成学生的安全意识总是很低,因为他们看不到安全事故造成的后果,也就无法对工频市电交流电产生“敬畏”的心理。这种情况造就了很多非常“大胆”的学生,他们在操作中基本没有培养起安全意识,在毕业后的生产领域,这样的学生会非常令用人单位头疼。最极端的例子是企业向学校反映,一位毕业生在车间供电故障的情况下,非常“主动”地在没有切断输入电压的情况下准备拆卸车间用35kV变压器,如果不是发现及时,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2.操作技能

实验者在电工实验室的操作技能包括对基本仪器仪表和器件性能和使用规范的了解;遵循组装电路过程中的操作要求;线路故障的分析与排除等。如果实验者的操作技能不合格,往往会对实验设备造成很大的伤害。比如选择错误测量电表的量程,在使用时非常容易引起内部部件烧毁;或者干脆就是错误使用电表,如将电流表和电压表弄混,在市电220V或者380V的情况下,肯定烧毁。操作中的另一类错误主要体现在复杂线路连接错误上,比如电动机的降压启动控制,其电路非常复杂,连接错误很容易形成短路,造成断路器跳闸,或者烧坏控制装置触点。

3.设备老化

设备老化也是影响实验室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比如在电源中,由于电压或者电流旋钮损坏,造成电压或者电流不匹配,或者时间继电器的老化造成控制电路无法正常工作等。

三、教学中采取的对应措施

1.演示违规操作的后果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对实验安全的麻痹思想,在教学中,使用了一种“事故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在教师的演示试验中,预先设置电路中的一个错误,比如把一个电容放置在远超过其额定电压的电路中,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电容器过压产生爆裂,会有比较大的像爆炸一样的声音,这样会使听课的学生“吓一跳”,给学生以非常深刻的印象。等到学生平静下来后,再引导学生对电路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问题所在,进而改进电路,排除故障。这一方法中最重要的是要有非常明显的故障现象,这样才能给学生很深刻的印象。此外,教学中还可以搜集一些网络上的人员触电的视频给学生放映,通过这样看似“可怕”的视频来给学生灌输对电的“敬畏”的心理。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触电急救方面的常识教育。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在进行电工实验时总是显得很“严肃”。不过这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对教师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种考验,应该由不同的教师进行适合自己的演示设计。

2.强调操作规范

(1)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识读电气原理图。只有正确识读电路图,才能避免盲目接线,错误接线。具体做法是,实验开始前要求学生通过对电路图的解读,能够对各个元件的动作过程及其作用准确无误地叙述,不发生任何错误。比如在电动机的降压启动控制电路中,要求学生能够给出电路中每一个按键按下识图中各个接触器、继电器的动作过程,作用,以及电路中的保护、电机的运行状态等。此外还要求学生能够在电路图中正确区分主电路、控制电路等。

(2)训练学生对电路进行检测,避免发生事故。一般使用“电阻法”来在供电前排除故障,使用万用表的电阻档测量电路在各个状态下的电阻,即连接两根电阻表笔到待测量电路的两端,然后逐一改变其中控制元件的状态,来观察电阻的变化,如有电阻数值与预期不符,则要分析原因,排除故障。这样检查完毕后,应该不存在短路情况,如果通电后电路不动作,或者动作与预期不符,则可使用电压表测量各个元件电压值是否与预期相符,进而排除故障。

(3)接线时要注意一些具体的细节。比如要严格区分相线和零线,保证开关安置在相线上;绝对不带负载改变线路;在带电操作中,身体绝不直接接触线路中金属部分,不管电压多高多低;实用工具改装线路时要避免同时接触两根导线头;注意电压表的并联,电流表的串联;在进行电机实验时,绝对不准用身体触碰旋转中的电机转轴、女生的长头发必须盘起来等等。这些细节都需要在大量的实践环节中不断地要求学生注意,如有违反,教师需要予以严肃的批评。

(4)实验中的团队配合。实验中每组学生需要统一对电路的认识,由一人主导,其他人配合。在连接简单线路时由一人连接,其他人监督并配合,切忌几个人七手八脚同时连接。对于复杂电路,可以将电路分成几个模块,分别连接,然后再组合,组合后,同组同学相互检查对方连接是否正确。操作时要注意操作者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绝对禁止当一人正在操作线路时,其他人随意打开电源。电源打开时一定要确认同组实验者的状态,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加载电压。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训练,让学生了解到,虽然电很可怕,有危险,但是只要规范操作,就完全能够保证自己和实验设备的安全。

3.加强设备的保护力度

国家教育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所以为了保护学生,保护实验设备,需要大力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在实验室的总的电源输入部分,要加装三相熔断器、总控制开关、空气断路器、隔离变压器等保险设备。确保低压中性点接地,所有在故障情况下可能带电的金属部分,如电机外壳、各种仪器设备的金属外壳等尽可能采取接零保护措施。但是为了不影响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以上这些安全措施应该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感受到。

四、实验室运行中的安全管理

实验室管理者在实验室运行中应该确保各种安全条件正常,如保证实验室房屋、水、电等线路设施规范,每次实验前要通过检查检测保证实验设备完好,安放位置合理。实验室安全标志应该齐备、醒目,安全事故抢救设施完备。有完善的各种可操作的、详细的管理制度,等等。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一定要发挥好监督者的责任,应该提前试做实验,找出可能发生的问题,实验中重点观察学生易犯错误的地方,提前做好准备,随时进行干预。

第7篇

1.新培养方案的特点

1.1注重培养规格,强化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首先,强调德、体。“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素养”。其次,强调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属于工具型能力,会广泛应用于将来的工作和学习。重点强调专业能力。获得专业基本知识,具备在专业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基本能力;掌握专业领域内工艺与设备的基本设计能力;了解专业学科前沿,了解新装置、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动态;具有对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理解、运用和掌握的初步能力。再次,强调了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1.2优化课程体系,体现厚基础、宽专业的培养特色,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意识,加强基础教学,培养通才,增强人才的适应能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首先,新培养方案提高了原来要求的规定修满教学学分,其中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学分。学校前两年实施通识教育,不分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一致性,后两年体现专业特色,突出学科优势。其次,在专业基础课设置上,强化了四大化学的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同时整合了两个培养方向在《化工原理及实验》、《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专业外语》、《仪器分析与实验》、《电工学》等课程的一致性,体现了厚专业基础,宽专业口径的特点,增强了人才强大的理论基础。在专业必修课设置上,既要突出两个方向的特色专业,又要体现我们学校的办学特点,扬己之长,使培养的人才具有特色,满足化工不同行业的需要。因此,我们将两个专业方向的部分特色课程交叉选修。如:石油加工方向选修《煤化工基础》、《洁净煤技术》,煤化工方向选修《石油化学》、《石油加工基础》,使所有的学生,既懂得了本专业的知识,也跨入了另一个相邻领域,扩展了知识面,也强化了就业优势。

1.3重视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锻炼和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化工人才新培养方案中,在实践教学环节,除了传统实习之外,引入了仿真教学,综合实验和综合能力素质训练,强化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我们学校先后与地方6个化工企业及科研院所签订了实习协议,每年都有学生去进行不同类型的实习,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到企业委托实践,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在课设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大胆创新,允许学生参与教师或者企业的科研课题,发散思维,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创新实践”、“科技小论文大赛”“资格认证”、各种论文和实验等大赛、以及参与各种培训及调查报告等,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仿真教学环节,学校引入了化工仿真实训软件,提供计算机房,使学生足不出户,在计算机上就可以模拟实际化工工艺路线与实际化工装置,自己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处理问题相结合,既巩固了专业知识,也应用了专业知识,同时提升了动脑和动手能力。在专业实验环节,既体现两个专业方向的共性,也强化了专业方向的特色。比如;石油化工方向学生开设化学工艺学专业实验与石油加工专业实验,而煤化工方向学生开设煤化工专业实验的同时,也进行石油加工实验,这样既淡化了专业方向性,强化了大化工的概念,也使学生在就业中更具备了竞争力。

2.新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

新培养方案从2011届开始实施至今,效果明显。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学生对学习的课程感兴趣程度增强,理论课学分普遍提高,受学业警示率明显下降。学生在假期的实践机会增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其就业的竞争力。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增强,并有多项成果获得校级以上殊荣。学生设计能力明显增强,小论文专业说服力明显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有了极大提高。

作者:贺小平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顺华能源学院

第8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课题选择;创新能力培养;表达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黎静华(1982-),女,广西博白人,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广西 南宁 53000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16-02

电气工程以电磁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将电能作为研究对象,是通信和计算机信息的载体,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电子科学和控制科学交叉,是基础理论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同时也是工程性很强的专业。庞大电力工业的安全运转、人类伟大的电气化时代离不开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电气工程学科是一门既有着强基础理论支撑的、又有着广泛应用背景和应用平台的交叉混合型学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1]该学科的学生既需要掌握理论分析的知识,又需要掌握服务于国家能源发展、电力工业的特殊技能。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电力工业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以培养科学和专门技术中德才兼备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为目的。[2]因此,应根据电气工程学科的特点探索适合电气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途径,向电力行业和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一、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1.电气工程学科硕士学位培养的目标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电气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技能;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具备较好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的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能胜任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科研、教学、工程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

2.电气工程学科博士学位培养的目标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在电气工程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要初步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和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具有应用计算技术解决本学科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交叉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可以开展跨学科内容的研究;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能够胜任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

为实现上述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目标,笔者认为应从多方面加强对研究生的培养。

二、课题的选择

课题的选择是研究生做好科学研究的基础。良好的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主动地投入研究工作,从而获得创新性强、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3]可见,新颖、创新、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选题至关重要。导师在结合学科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获得良好的课题:

1.创造机会到电力工业或电力部门去调研

电气工程学科是一个工程性很强的专业,具有良好的应用平台。作为电气工程学科的研究生,首先应了解电力工业的发、输、配和用的各个生产环节,不仅需要到电厂、变电站、电力部门等传统部门去调研交流,更需要到新建设的、符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满足电力工业发展需要的新建设的基地和部门去调研交流,全面了解当前电力工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并据此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或课题,将使得所选择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2.查阅行业网站和相关的学术网站

电气学科的研究生应多浏览行业信息网站,了解中国电力工业的最新发展和研究动向,并掌握国家对电力工业发展的战略导向。其次,应多浏览相关的学术网站,如国外的风电等新能源网站。这些是丰富自身知识、把握电力工业发展的前沿、明晰未来工业发展方向的良好途径。同时,也对指导科学研究的选题具有重要作用。

3.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科学研究或研究生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地阅读文献则是获得解决问题方法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经典的书籍和高水平的论文可以了解所需解决问题里程碑的方法、当前研究的进展、已有方法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明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此外,可以针对所需解决的问题开展对数学领域以及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运用数学知识或者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本学科科学技术问题。

4.结合导师科研项目

导师的科研项目已经是经过调研、论证比较可行的课题,研究生可以立足导师所立项目所需解决的问题去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课题。一般地,依据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在研究经费、实验条件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保障,学习过程中融合导师的科研过程,有更多的机会与导师进行交流学习。

三、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4,5]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培养就是要为我国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加强对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1.参加学术交流会议

学术交流会议是研究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获取科学前沿动态、实现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平台,其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报告人讲述的内容中感悟到不同的创新方法和思维方式,获得广博的知识,作为自身学科创新的物质基础,从而以不同的方法思考本专业的问题,往往会获得一般方法难以得到的科研成果。目前电气工程学科举办的大型学术会议越来越多,比如全国电自专业高校年会、全国电工学科研究生论坛、电机工程协会的年会、博士生论坛等,研究生们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参加。

2.多参加交叉学科的学术讲座

电工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电力系统的问题也不可能仅仅依赖于电力系统本身的知识去解决,学习交叉学科的知识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肥沃土壤。在讲座中,可以听到报告人对自己学科工作的综述和研究体会,可以学习到学术大师们治学的理念、态度和方法,从而启迪和激发自己的思想,达到以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的效果。

3.重视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

相对来说,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的频率并不是太高,且由于开会地点、时间和科研经费等的限制,学生并不能经常参加学术会议。因此,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显得愈加重要。课题组内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应该每周举行一次交流会,相互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和遇到的问题,自由争辩,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认识得到发展,在相互的交流中碰撞出新思想的火花,从而有可能产生新的科学假说,开辟新的研究途径。

四、表达能力的培养

人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包含写和说的能力。研究工作需要得到认可或需要得到别人建议和帮助都依赖于良好的表达。思维敏捷、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或展示自己的研究工作是使自己的科研工作得到认可或获得有价值建议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加强和培养表达能力:

1.多练习口头汇报

首先,参加会议时要争取汇报的机会。表达能力是需要不断练习和锻炼的,有时候想得很好的内容未必能有条理地进行讲述。其次,要勇于提问,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提问不仅能充分把握新知识,且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研究生们时常胆怯,不敢提问,生怕暴露自己知识的浅薄。钱伟长先生经常说:“报告总是不能全听懂的,要提问题,没有愚蠢的问题,不提问的才是愚蠢的!”青年学生应充分重视提问,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

2.多写学结

科学研究中一定要重视书面的表达。多数学生觉得这些问题自己已经掌握了,没必要写出来,殊不知这里面隐含着很大的学问。把内容和观点写出来是对自己工作的梳理,是理清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书面表达后会使得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条理更清楚,更能加深理解和记忆。学结包括许多方面,不仅仅是写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其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写开会的会议纪要、会议报道、记录每天的学习进展、总结每周的学习内容或对某个阶段成果的梳理等。

3.反复体会教师修改后的论文

人总是在学习中成长和进步的。只有充分认识到不足和发现自身与别人的差距才能更好地学习和进步。导师就是研究生阶段最好的学习榜样。不少同学并不重视导师修改过的论文、ppt等材料,这无形中损失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机会。研究生应细细品味导师修改后的表达方式和领悟导师的意境,及时丰富和纠正自身存在的不足,日积月累,水平自然会得到快速提高。

五、综合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内容,但是研究生的思想修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积极向上的处事态度也至关重要。俗话说:要想做好学问,首先要做好人。学习专业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并不应该是研究生学习和培养的全部。许多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事情与他无关,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脚踏实地做事的作风。此外,学生应该做导师的好助手,协助导师做好本科生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的指导。对于课题组的其他公益事务研究生也应该主动承担,认真完成,抱着“既行之,极致之”的态度,增强自己的责任心。

六、结语

培养具有电气工程学科特点的高层次研究人才对推动电力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结合该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关于研究生选题、创新能力培养、表达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及方法,希望研究生能通过参加实践调研、广泛阅读文献、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交叉学科的学术讲座以及勇于提问、善于表达等途径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达到培养的目标,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董方敏,周学君,黄华.电气工程硕士校企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45-46.

[2]《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1-21.

[3]谭德荣,高松.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论文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9,33.

第9篇

论文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电气工程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更是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学科,电气工程的发达程度代表着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因此电气工程的教育和科研一直在发达国家大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不断涌现,现代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渗透到传统电工学科的各个领域,使电工学科理论和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的电气工程人才是电气工程教育界关注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依托电气学科优势,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福州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211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作为传统学科创建于1958年,经过近几年大力度的投入、改革和建设,在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已形成一定的优势与特色。现阶段面临很多很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人才强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思路,更为福建高校电气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近几年的学科建设中,我们依托福建省电气制造行业的发展优势和电力行业的发展,利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的福建省电机、电器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科研平台,结合电气学科优势和学生就业状况及市场需求状况,将课程、专业、学科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进行综合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老三段”体系,凝炼和建立体现个性化教育和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系统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在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建立认知层、基础层、拓展层、创新层四个层次结构实践教学体系及基本型、设计型、综合型、研究创新型四种类型的实验课程内容,把工程设计与应用贯穿于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诸多环节,同时通过创新实验室等第二课堂,举办各种专题实践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科技竞赛,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真实的工程环境熏陶与系统的实践训练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与实验、研究与创新的全过程,激发创新热情,获得创新乐趣,培养其科学精神。利用这些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各级各种竞赛机会,强调自主开发、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个性潜力,激励学生的实践创新,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素质,促进优秀人才在提高中脱颖而出。

二、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建立多元培养模式

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围绕发挥特色专业优势,培养电气创新人才的主题,我们在制订培养计划时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国际合作办学、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等教学工作,动态优化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新教育体系。

1.追踪学科发展,优化培养计划

追踪学科的发展,推行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优化原有的培养计划,将计算机、电子与控制等新兴技术及新能源应用引入,重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引进企业(集团)生产实践典型案例。组织力量编写反映学科特色的教材及生产实际的特色教材,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优化课程体系,开设国际化课程,对传统专业进行更新改造、实施研究型教学、重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加强新形势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突显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优势,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原则,创建强化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

2.重视工程教育,实施卓越计划

自福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试点专业后,先后与上海诺雅克电气有限公司、台湾康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德国英飞凌(中国)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合作关系,成立了校企卓越工程师人才联合培养指导委员会,指导本学院有关专业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执行。培养计划在保证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建立与实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训练体系,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实践环节,打造一批工程教育特色课程,如电气工程创新性设计、电气设备制造与测试技术等新的实践课程。 转贴于

对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基础学习阶段配备校内专业导师,对学生开展学业规划和指导,进入大学三年级后再为学生配备校内和企业双导师,根据学生情况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选定合适的培养方向,并为学生学习、实践、毕业设计和科技创新提供指导。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或项目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授课或学生到企业通过实践完成,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体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验班教育的特色。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发现、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加强个性教育,培养拔尖人才

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现代高水平大学的历史使命,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要求。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对具有学术理想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学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外可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可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参与科研项目。实施全程有效的学科导师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学生全面接受科研方法的训练,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以真实科研项目为平台条件,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科研项目实训紧密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和快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在学科导师的指导下按个性化培养方案完成学业。

4.国际合作办学,提升教育品牌

2005年开始电气学院与德国凯泽斯劳滕大学联合办学,突破了以往封闭的办学模式,开创了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的人才培养新途径。中德双方学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实施“5+5”培养方案(前5个学期福州大学学习,后5个学期在德国学习),学科学习成绩相互承认,选拔学习能力强、外语水平高的学生进入中德班学习,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中、德双方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教育的国际化一方面可以将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方法引进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尽快达到一个新的水准;另一方面,在社会上树立起优质的教育品牌,丰富了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办学的特色,也为国际化合作办学探索出一条新路。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坚持积极引进为主和自己培养为辅的道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和人才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实验室建设负责人及教学名师为首的教学团队,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课程(群)建设为基础,以品牌特色专业方向建设为重点,以实验室建设为保障,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打造优秀教学团队为重点,组成国家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小组,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有机融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建设和整体提高工作,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培养工作;适当引进电气制造企业(集团)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高、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学团队,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第10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戴宪滨(1964-),男,辽宁朝阳人,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副教授。(辽宁 沈阳 110136)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电气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JG12DB34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13-02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也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迫切需要。因此,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主题,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如何培养高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

应用型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培养的、面向实际、面向生产一线,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将相应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的人才。而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品格及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著名化学家施开良结合几十年的教育实践提出,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应表现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维构成”、“培养过程”四个方面。[1]应用型创新人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应全面体现创新性和应用性。而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应用则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对于电气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也要有“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度要求。电气工程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自身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专业面宽,既具有电气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自动化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其培养的学生应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电气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结构(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文学艺术、基础科学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应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文工、理工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使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宽广的知识面及一定的知识深度。也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技术开发及科技成果转换等技术创新能力。也应具备宽厚的知识基础、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合作意识、健康人格等方面的素质。总之,电气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宽与厚”的知识结构、“应用与创新”的实践能力及“独立与合作”的良好素质。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决定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好以下工作:

1.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现代创造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一个分支。[2]创新教育包括发明创造的技巧与经验、创新能力训练及创造性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应该贯穿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四年各个阶段,其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要充分体现被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在激烈竞争中的生存能力。

2.创新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基础课按学科大类设置,专业课按年级设置,专业方向课预留学分新型的结构模式。专业方向课依据社会和企业需求灵活设置,逐步实现学术课程、技术课程与职业证书课程相结合。因此,电气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课程体系如下构成:

(1)公共基础课平台。它由文化类课程、工具类课程、能力培养类课程构成。本课程平台注重双基教育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能力;注重和加强课程的基础性和广博性,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所必需的知识和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2)专业基础课平台。它由强电类课程(电路原理、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弱电类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控制类课程(自动控制理论)、信息类课程(信号处理技术)构成。主要养成学生的基本学术素养和行为能力。

(3)专业课程平台。它由专业方向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拓展课构成。专业方向课为本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有理论、有实验、有课程设计;专业必修课针对本专业方向所需技术开设的必备的专业知识课程;专业拓展课不再按专业方向设课,鼓励学生跨学科交叉选修。

3.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教学、创造性研究和服务性工作”等领域对创新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健康的身心素质以及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引入并参与课堂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组建教学团队,加强跨学科、跨专业教师间的协作,优势互补。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进一步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工作,根据各专业及学科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实习和调研,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以及科技创新活动,使教师及时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成果;另外,鼓励教师参与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积累工程经验。

4.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源于实践,实践教学是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3]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实验知识、验证理论、培养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因此,多层次、模块化的电气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由如下部分构成:基础实验模块(大学物理、电路原理、电机学、电子技术、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等基础课程实验和基本技能实训)、应用实验模块(继电保护、高压、自动装置、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变电站设备装配实习等专业课程和工程应用能力实训)、综合实验模块(电力系统、变电站仿真、电网仿真)、设计实验模块(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实验模块(学科、科技、技能竞赛、学生研究计划等各项创新活动)及社会实践模块(军事训练、公益劳动、思想政治实践、文化艺术实践等)六部分组成。其中,基础实验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基础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综合实验模块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设计实验模块重点培养学生个性与专长为出发点,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科学探索的精神;创新实验模块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模块是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及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借助课程实验平台、集中实践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使课内、课外、社会三大课堂有机结合,并始终贯穿于电气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

5.走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

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指以高校为技术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企业、高校、政府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做中有学、学中有做”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电气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以能源电力行业和输配电装备制造业需求为导向,坚持实践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结合,建立校企联盟,将产学研合作打造成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使学生顺利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实现从大学到“职场”的无缝对接。

6.构建创新教育评价体系

(1)教育观念评价。包括院系创新教育的定位与规划;培养目标是否体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课内外创新教育途径、方式设计与培养模式构建等。

(2)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评价。课程结构、内容评价包括创新课程数、各类创新型实践环节开展情况、实验项目的综合性、设计性比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学科跨度等。

(3)学生科研能力评价。承担科研课题、参加学术活动、撰写学术论文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4)教学效果评价。评价实施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包括: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教育学术成果、开展创新教育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生的就业、创业情况。

(5)对教师的评价。框架由能力、积极性与工作态度、业绩三项构成。评价内容包括:教师对教科书、日常生活、人生道路等方面的指导能力;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态度和热爱程度、教师的责任感等等。

7.其他方面

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开设高水平的专业基础课,给学生以学术智慧的启迪。举办前沿领域专题研讨班,为学生参与学术研究活动做准备。资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性的科学实践活动。搭建国际交流平台,通过资助学生赴海外高校交流学习,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三、结论

现代电子科学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渗透到传统的电工学科的各个领域,使电工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美、日、欧发达国家重视人才培养的创造性,强调人的自由发展是人才具有创新意识的前提,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国家、社会和大学三个层面制定了完善的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的科学体系。这些对于我国当前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劲松,朱蓉蓉,洪林.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原则·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3-5.

第11篇

关键词:电工电子 开放式 探索

一、引言

传统的电工电子实验课程大部分属于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学生学习不是主动学习,而是处在被动状态,从而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适应不了当今高等教育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

因此当今传统课程必须要向系统性和创新性实验转变,实验过程要加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电工电子实验课程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实验平台。

为适应多维度、专业化的人才市场要求,改进现有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方法、手段和体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中心设备及师资情况,研究电工电子实验室的开放模式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电工电子实验室开放模式的探索,研究出适合学校、中心及电工电子实训部实际情况的电工电子实验室开放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提高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电工电子实验室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1.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方面,目前电工电子实验详尽地列出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等,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步骤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实验,很少让学生根据控制要求自己设计电路并完成电路的连接,这样大大限制了他们做实验的积极性和探索意识。

因此,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学方法方面,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按着实验步骤和老师的讲解进行线路的连接或手工焊接,很少在实验过程中碰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2)实验室开放时间存在的问题

实验室开放时间也是目前电工电子实验存在的较突出的问题。学生做实验的时间是固定的,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做完指定的项目,由于没课的时候实验室不对外开放,实验课以外的时间学生没有机会进入实验室,大大降低了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学资源的问题

由于实验室开放时间的限制,有些实验设备只有有课的时候才使用,而没课时就闲置,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教学人员也存在只有有课才到实验室来上课,平时很少来实验室或研究及学习关于实验前沿的内容,从而淡化了科研的氛围。

2.电工电子实验室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1)实验内容的开放

实验室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开出不同的实验项目模块,学生可根据实验项目模块任意选择项目进行实验,根据学生选择的项目进行分组,安排上课时间。开放式教学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安排实验项目,实验教学应采用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模式,合理安排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三个级别。基础实验,该阶段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会观察、分析、判断和处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基础实验的训练锻炼学生电工电子实验的基本动手能力。综合实验,该阶段使学生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内容更深化,涉及的知识面更广,使用的仪器仪表种类更多。通过综合实验的训练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且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实验,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实验,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学生提供创新型实验平台。该阶段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创新”。该阶段实验教学教师给出基本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基本要求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且通过反复实验和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时间的开放

实验室开放时间应为每天开放12个小时。根据我校电工电子实训中心目前的实验条件,校本部实验室开放时间为从早晨8:00 到晚上8:00 ,每天安排六组实验,每次实验时间为两个小时;金川校区实验室开放时间为上午9:00 到下午5:00 ,每天安排四组实验,每次实验时间为两个小时。每组学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项目。这样也大大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开放实验室解决了实验设备闲置而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充分发挥了投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仪器设备紧张和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很多高校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不能保证每位学生一台设备,实验时两个人或多人一组,从而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受到了限制。

随着实验室的开放,实验设备使用率高实验耗材增加,实验设备的运行费用提高。希望学校加大对电工电子实验运行费用的投入,多购买些设备,解决设备紧缺问题。

(3)实验授课方式的开放

电工电子实训中心应按照每学期教学任务及各学院实验所需要的时间,安排各学院电工电子实验课程时间。根据上实验课程规定的时间,各学院完成所有的实验项目。具体实验时间和实验分组由各学院自由安排。开放实验授课方式后打破了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可在不与理论课冲突的情况下,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实验时间。而传统教学方式实验时间由实训中心确定,有可能跟学生选修课上课时间冲突或有些特殊原因而不能上课。

各学院按时间段预约,每个时间段安排一组学生参加实验,这样就基本上缓解了实验设备不足的矛盾,使每一位实验的学生能够在较为自由、宽松的实验环境中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主体意识。

实验时间、授课方式开放以后上课时间变得灵活,不受时间限制,同时调动了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然而,开放式实验教学给指导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实验指导教师设备维护和管理、实验管理、专业知识储备和实验指导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然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因此,应加强对实验指导教师的培训提高指导教师的待遇。

(4)建立创新实验平台

电工电子实验室应建立创新实验室,为学生自由进行科技创新、毕业论文设计、电工电子 竞赛等科研活动提供平台。有了创新实验平台,学生可独立分析、解决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安排实验项目,实验教学应采用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模式,合理安排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参加电工电子技能大赛

通过电工电子实验室开放,培养出一批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工电子技能大赛,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首先,教师在上实验课时选拔出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培训;然后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出一批优秀学生;最后对这些优秀学生进行训练,通过创新培养,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工电子技能大赛。

三、结论

传统的电工电子实验课程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电工电子实验课程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开放式实验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缺点,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在实验内容、时间、管理等方面都是开放的。通过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增加实验项目,为学生提供不同级别的实验内容,满足不同专业学生要求。

参考文献:

[1]储春华,袁琦,王忠.电工学实验室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探讨.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30):96~98

[2]刘素贞,李华,耿跃华.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创新实验体系的建设.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147~149

[3]万乐平.电工电子实训中心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辽宁高职学报,2012,11(14):82~84

[4]杨东红,王筱珍.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4(5):148~149

第12篇

1、突出能力本位,注重工艺要求,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2、掌握常用的仪器、仪表。

3、突出实用电路的安装与调试,为求活泼、有趣味性。

【关键词】电工专业;技能培训;学习兴趣

一、理论教学

1、基础理论教学

课程和内容的选择是以实践能力为导向,在开课的先后次序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依据学校的条件,设计了相关项目课程。先易后难,先学的知识、技能是后面所学的基础,这点与传统课程体系一样。在校期间,以校本工作岗位为主,兼顾工厂、企业对操作员的要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有一个较为全面完善的体系,进入工作岗位,可较快地熟悉工作、进入工作。培养的能力主要是通识的,学校教育无法也不可能与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零距离的对接。“学校不是工厂,工厂不是学校”。将课程项目化,不是一开始就把所有课程都在一起整合,而是采取两个方向的课程进行项目化,一个是弱电―电子线路,另一个强电―电力拖动。

2、重点专业课内容教学

熟练掌握《电力拖动》这门课程。该课程中主要包括各种常用低压电器的组成、原理和作用;常用继电器、接触器的识别与检测;典型的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等。学习这门课程,具备进入学习型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为学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奠定了基础。

3、懂得安全用电常识

与强电打交道,安全教育为首要,电具有“听不到、看不见、摸不得、嗅不着”等特点,在实习过程中,一定对学生进行安全喊话,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在培训中要侧重以下几方面的教育:人体触电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安全用电一般措施;安全用电的技术措施;安全用电的组织措施,在生活和生产中,给合实际分析典型触电事故案例等。

二、一般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使用万用表、钳形电流表的能力

通过培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指针式万用表的使用方法,对于较高素质的学员,是最基本的技能要求。它是用来测量电流、电压等多种电路参量和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等多种元器件参数的电工电子仪表,其正确使用使用方法如下:

(1)测量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先检查一下指针是否指在零的位置,如不在零位,可调节表头轴心附近的机械调零装置,将指针调到零位。然后在电池夹内装入二号电池(1.5V),6F22型层叠电池(9V)各一节。

(2)交流电压的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测量前,必须将转换开关拨到对应的交流电压量程档。如果误用直流电压档,表头指针不动或略微抖动,如果误用直流电流档或电阻档,轻则打弯指针,重则烧坏表头,它相当于人的“心脏”,是很难修复的!测量时,将红黑两表笔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绝对不允许在测量中任意拔动转换开关来更换量程。测量高电压时更是如此,这样可以避免电弧烧坏转换开关触点。测量电压时,一定要要养成单手操作的好习惯。

(3)直流电压的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仍然要注意正确选择测量项目,如果误选了交流电压档,读数可能会偏高,也可能为零;在测量之前,一定要注意万用表的表笔正、负极性,将红色的表笔接被测电路的正极,黑色的表笔接被测电路的负极。如果表笔接反了,万用表的指针会反方向偏转,容易撞弯万用表的指针。若事先不知道被测那点电位的高、低,可将任意一支表笔先接触被测电路任意一端,另一支表笔轻轻地试触一下电路的另一被测端,若表头指针向右偏转,说明正、负极性接法已正确,若表头指针向左方向偏转,说明表笔接反了,交换红黑两表笔即可正常使用。

(4)电阻测量方法与注意事项:绝对不允许在带电的情况下测量电阻。这相当于将被测电阻两端电压引入万用表之中来测量线路,必然引起测量误差,如果引入过大的电流、电压,还会烧坏表头,所以在测量电阻之前必须先切断电路电源。如果在测量的线路中有大容量的电解电容,应先将该电容器放电(正、负极短接),避免电荷通过万用表泄放,会损坏表头。测电阻时,直接将表笔并联在被测电阻或电路的两端,在测量电阻之前或每更换倍率档时,都应该重新调整欧姆零点,即将万用表的红、黑两表笔短接,并同时调节零欧姆调零旋钮,使表头的指针更准确地停留在欧姆标度尺的零点上。如果连续使用Rx1挡时间较长,也应重新校正欧姆零点,这是因为五号电池容量小,工作时间稍长,输出电压下降,内阻升高,会造成欧姆零点漂移。测量电阻时,应该选择较合适的倍率档,尽量使指针接近标度尺的几何中央,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5)要正确使用钳形电流表:在测量之前,应先检查一下电流表的指针是否指向零的位置,如果不指在零位,应该进行机械调零,然后还应该检查一下钳口的开、合的情况,要求钳口可动的那一部分开、合要自如,两边钳口的结合面一定要紧密接触。假如钳口上有油污或杂物,应该用溶剂洗干净;假如有锈斑的话,一定要轻轻地擦。测量时候一定使钳口紧密接合,漏磁通减少,测量精确度提高了。测量时,应选择适当的量程,为了方便在测量时使指针超过中间刻度,以减少测量误差。如果在测量电路之前,不知道被测电流的大小,可先将量程选择旋钮置于最高挡位,然后再看指针偏转的情况将量程旋钮调整到较合适的位置。如果被测电路中电流太小,即使在最低量程挡指针偏转角都很小,为了提高测量精确度,可将被测载流导线在钳口的部分的铁心柱上缠绕几圈后再进行测量,将指针指示数除以穿入钳口内导线根数,即得实测的电流值。测量时,应使被测导线置于钳口内中心位置,以利于减少测量误差。钳形表不用时,应将量程选择旋钮调到最高量程挡位,以免下次使用时,不慎损坏仪表。

2、培养学生独立识图的能力

电路和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与维修都要有相应的电工用图作为依据或参考。它是电气工程技术的通用语言,凡从事电气操作的人员,必须掌握识读电工用图的基本知识,具备照图施工和检修的能力。我们一定按照识图的基本要求去识图:结合电工基本原理识图;结合电气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识图;结合典型电路识图;结合电路图的绘制特点识图。掌握识图的步骤,阅读图纸的有关说明,包括图纸目录、技术说明、器材明细表及施工说明书等,这一步主要是了解工程的整体轮廓、设计内容及施工的要求。识读电气原理图时,要根据电路图的工作原理,首先在图纸上先分析出主电路、控制电路,其次再先看主电路图,后看控制电路图。阅读主电路可按照以下四步分析:第一,先看本电路设备的供电电源,实际上生产多用380V、50HZ三相交流电源;第二,弄清主回路中用了多少台电动机,并了解各台电动机的作用;第三,分析各台电动机的工作情况,电动机与电动机之间是否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第四,熟知主电路中所用的控制电器和保护电器,控制电器多为刀开关和接触器主触点,保护电器多用熔断器、热继电器、自动开关中的脱扣器等。分析控制电路时,要先了解控制电路中常用的继电器、接触器、行程开关、按钮等的作用、动作原理,再结合主电路有关元器件对控制电路的要求,即可分析出控制电路的动作过程。教会学生掌握常用的电子元器件的测量,熟读色环电阻的阻值,电容的极性的判别,二极管、三极管的检测,熟练地掌握电烙铁的焊接技术,掌握焊接的动作要领和基本要求,能够按照图纸进行组装和调试。

三、专业能力的培养

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和检修

培训实习的学生熟练地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装配技术和拆卸过程,拆卸不得得当,会拆坏设备,或者把零件及装配位置弄错,给装配也会造成不少困难。培训学生在拆装电动机之前,一定做好拆卸前的准备工作,备齐拆装的一些常用工具,一定要选好合适的地点来拆装电动机,现场环境事先要整理好。一定要熟悉所拆电动机的结构、特点、拆装要领及所存在的一些缺陷,一定作好标记,标出电源线在接线盒中的相序,培训学生掌握电动机的拆卸步骤,熟练地掌握联轴器或皮带轮的拆卸;轴承的拆卸;端盖的拆卸。掌握电动机的装配技术,原则应与拆卸步骤相反。

2、安装和检修低压电器元件能力的培养

学会运用万用表检测继电器,接触器等低压电器元件质量及好坏,在控制板上安装电器元件,根据电动机容量的大小来选择导线线径,分别接控制电路和主电路中,用万用表的电阻档来检查主电路和控制电路接线是否正确,为防止接线错误造成不必要的短路事故。

3.板前明线布线的安装工艺

尽可能少布线的通道,同路并行的导线按主电路、控制电路要分类集中,单层密排。控制电路一定要紧贴安装面布线,相邻的电器元器件之间也可“空中走线”。安装导线尽可能靠近元器件走线,布线要求横平竖直,转弯处要成900的直角弯。同一平面的导线高低要一致,尽量避免导线交叉,用软线来连接按钮,连接配板上的元器件时一定要通过接线端子,并且要编号。

总之,通过培训,使学生掌握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这一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从事电工作业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小法电子技能与实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