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9: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的中国梦素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陈梦婷出生于1988年,浙江省云和县人,从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就留在杭州从事医务工作。在人生的前25年,陈梦婷是一个听妈妈的话、循规蹈矩、四平八稳的乖乖女。出人意料的是,四年后,枯燥的工作让陈梦婷对生活感到乏味,于是,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只身出国,穷游世界!
人生道路的急转意味着与原本闲适安逸的日子分道扬镳。在远走异国的日子里,陈梦婷没有制订计划,没有安排时间,没有最终目标,有的是不见世界不回头的流浪和一颗坚持到底的决心。可能连她自己也没想到,这一走就刹不住车,如野马般不再回头。
2014年,一张机票将她带到了菲律宾。陈梦婷的旅行遵循沙发客哲学,简单说就是通过帮忙做些杂活和讲一些有关中国的故事以换得在沙发主家白吃白住。陈梦婷选择栖息在薄荷岛上一户瑞典小伙家,早上遛个弯回来就给人家扫地拖地,刷刷油漆,晚上坐在地毯上,给房主带去中国故事,更带去中国菜。
当时,陈梦婷一无所有,没钱没工作,两次想去欧洲被拒签。于是借道阿联酋,转战中东,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住下。一家餐馆的厨师Mohammed是梦婷的新朋友,一天突然痛哭不止。原来他的哥哥在叙利亚的战场上倒下了,Mohammed刚刚听到这个噩耗。面对突来的变故,梦婷也掩面哀伤,祈祷:愿世间无战争。贝鲁特沙发主家在总统府旁。一日清晨,梦婷猛然被“突突突”声惊醒,揉着睡眼来到窗边一看,数十辆坦克围在总统府外,士兵们拿着机枪朝天空扫射,这样刺激的一幕着实令梦婷难忘。
历经波折后,陈梦婷来到了印度。没想到,由于司机超速,她遭遇了一次严重的车祸。醒来时,陈梦婷看到手机里妈妈发来的许多条信息,流下了泪水。这次车祸,使得陈梦婷的脑子里出现了大血块,在CT显示中有一块脑组织直接变成了空白。学医的她知道这次的伤害此生都无法修复。她每天靠打安定和营养剂,十余天后可以下床,三十天后马上坐上回国的飞机。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不可以活得那么自私,还得考虑很多爱我的人。”陈梦婷说,“我的味觉和嗅觉已经无法恢复原来的水准,不过,我不后悔。”这就停下了么?不,旅行已经融进了女侠梦婷的生命,不可分离。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只会更注意保护自己,走更远的路,看更多的风景。
【素材解读】
面对日复一日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生活,陈梦婷选择了抗争。她追随自己的心,勇敢地踏上了环游世界之旅,真可谓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途中虽然历经波折,但陈梦婷凭借自己的智慧、胆识和信念一一化解。在车祸之后,陈梦婷又明白了另一个道理:可以潇洒甚至任性,但不要活得自私,要考虑爱自己的人。
【适用话题】
勇敢;自由;责任……
作文素材不在多,而在精。试想,课堂上学了那么多课文,课外读了那么多美文,考场上提笔作文时又能想起多少?所以,平日要积累能“多用”之“一材”。这“一材”当然不能是细小、芜杂的,必须是大而化之、寓万于一的典型素材。
独特的“这一个”“我”。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我”是唯一的“这一个”。作文要“我手写我心”,“我”的生活是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所以,整合素材的首要任务是梳理这十多年来“我”的生活,撷取没有“风化”的记忆,诸如“我”经历的喜怒哀乐,“我”的亲情、友情故事等;亦可由此编辑写成“我”的小传。近年的高考作文题“我能”“与你为邻”“我生活的世界”“我与故事”“找回童年”等涉及的素材“舍我其谁”呢?
“我”欣赏的一个人。拿出粉丝对偶像的热情去关注“我”欣赏的人,能“爱屋及乌”地搜集和他(她)有关的素材,亦能在作文中和他(她)侃侃而谈。这个人可以是当红的明星,可以是彪炳史册的古人,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也可以是身边平凡的小人物。诸如诸葛亮、谭嗣同、觉慧、姚明、周杰伦等,他们身上的“金子”都能在作文中“闪光”。
“我”常读的一本书。阅读是作文最直接和最丰富的素材源,但不能一味沉溺于时文的快餐,那只是浮光掠影。应该享用的是“大餐”――至少要熟读一本经典(名著、传记、作品专集等),并能做到“刻骨铭心”。高三是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阅读一本新书的,即使读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读透;所以最好是把以前常读的一本书拿来重读,像《三国演义》《红楼梦》《莎士比亚戏剧集》《高老头》《热爱生命》等,这类书信息量大,底蕴深厚,再三、再四读之都会有新的发现,作文时则可以依托书中人物、作者思想表达自我的新认识。
“我”常思考的一个问题。“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除此,白日神游、夜晚不寐之际,还常常思考什么问题?是人性的美丑、生活的意义、中国的未来还是世界的和平?因为困惑,所以才会努力探密这些问题,考场作文若能呈现对某一个问题长期思考的过程或结果,理性的光芒一定会得以投射,从而赢得阅卷者的思想共振。
作文素材积累就需要这样的循“一”而觅;还有我喜爱的一项活动、我爱看的一部电影等,由此“一而二、二而三”,用“一”串起素材的散乱“珍珠”,从而连缀成精美的“素材链”。考场作文时,可视具体需要再灵活剪裁、巧妙嫁接,真正做到“一材多用”。
这几年,我校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和一系列时事活动的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时事教育。学生在北京市中学生“望杯”时事竞赛中屡获佳绩,不少学生获得中学生年度时事观察员评选优秀奖,在《中学生时事报》上发表多篇文章,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得到很好的提升。这既印证了我们对时事教育重要作用的看法,也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更好地推进我校的时事教育。
一、时事融入课堂,
打造特色思想品德课
初中生对外界开始表现出热切的关注,他们希望展示自己的眼界,更希望得到认同和理解。在思想品德课堂上,通过对时政的分析,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是很有兴趣的。”许多心理学实验也表明,学习者感兴趣的是与他过去经验有联系但又有新颖性尚不了解的东西。
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空前高涨,对于自己很熟悉而且也有一定见解的时事政治非常感兴趣,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因为时事政治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将时事政治加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撞击学生心理上的兴奋点,达到有效的教学。例如在讲述有关“是非”与“正义”的问题时,我们选取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兰州老人砖砸违章车事件,让学生看完视频后去分析这一事件。刚开始很多学生义愤填膺,觉得老人非常有正义感,但随着分析的深入,他们也意识到不能用一种违法的行为去纠正另一种错误的行为,对于“正义”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教师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却从新的视角来与学生交流时,学生会积极参与并自然地接受更加深入的观点。这样,思想品德课堂就超越课程规定的内容本身,成为师生之间共同对生活深刻体验的分享。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也许是有限的,但在这样的课堂中受到的道德感染与思维影响,会在他们的生命中长时间持续。
在媒体发达的今天,每天有无数的热点新闻出现,筛选出适合思想品德课堂的时事素材,才能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时政性特点,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在具体运用上,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以时政热点为情景或话题导入新课教学。以新鲜的时事导入,往往能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直面挫折》中,我们出示当红球星林书豪的事例,让学生去猜究竟是谁在体育生涯中经历这么多不顺,然后让学生回答他会选择放弃还是坚持梦想、直面挫折。学生从崇拜其精湛的球技转为崇拜其面对挫折的态度,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让学生收集时事热点,在课前进行评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这一活动也让学生真正将目光从自身和家庭的狭窄空间投向广阔的世界,让他们去关注和体会世界的变化,感受时代的脉搏,从而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的视野和胸怀。例如针对最近火热的穿越剧,一位演讲的学生透过现象,看到穿越剧泛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全班同学从新的角度去思考穿越剧现象。还有学生通过介绍和分析“克里米亚入俄”事件,让全班同学对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关系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国际时局有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在课程中使用时事进行案例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分析能力。例如在讲授《责任重于泰山》一课时,让学生分析山东济南吴梓钰案,学生对案中受害人深感同情,也对不负责任的行为带来的恶果感同身受,真正体会到责任之重重于泰山,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开展专题式的研究性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时事素养和分析能力。在初三思想品德课上,我们通过专题研究和辩论赛,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归纳材料的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例如有的班级从叙利亚问题入手,了解宗教问题、民族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国际热点问题的基本能力。有的班级对“钱荒”和“经济学”感兴趣,老师就带领学生了解货币的性质和运行规律,比较不同时期经济政策的变化,再扩充到比较不同经济制度的特点,让学生具备分析经济热点问题的素质。有的班级对美国白宫关门有兴趣,我们就通过分析这一事件,让学生了解中美两国在政治制度上的区别,了解政治学领域的基本概念。不久前,学生又开始探讨中高考改革,从班级讨论扩大到年级讨论,最后,经过同学们的推选,在全体教师大会上,一位初三学生代表他的班级发言,其研究结果发人深省,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引起老师们深思的问题。
时事教育与思想品德课的结合,不仅让学生受益匪浅,也能全面提升教师的水平。在所有的学科中,思想品德学科要求与社会发展始终保持一致的水平是最高的。这一学科特点要求教师们时刻关注周遭的生活,观察周围的世界。这种随时备课的状态让教师们对于时事非常敏感,也能为教学积累大量的素材,既让自己的教学内容丰富,减小工作压力,也让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我校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改革得到全市同行的认可,曾于2008年举办了北京市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研讨会。
二、时事专题讨论,
共建“时事大课堂”
在课堂中引入时事资源,让我们的课堂有了活力。我们从两年前开始尝试时事专题讨论,师生共建“时事大讲堂”的模式,将时事教育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何为师生共建呢?就是通过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来推进培养学生的时事素养和媒介素养。
从初一第二学期开始,每节课利用开始的5分钟让学生进行课前演讲,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析。学生的演讲涉及的内容很丰富,如“问题”“朝核问题”“雾霾天气”“禽流感”“雅安地震”“兽首回归中国”“菲律宾射杀台船长”等等社会各领域的新闻事件,而且某一小组同学这节课关注的新闻事件,下一小组同学会继续跟进事件进展,或者从另一个新闻视角去评论。虽然学生的观点会有些稚嫩或有失偏颇,但他们在关注在思考就是在进步,在学生演讲后,教师进行点评分析。这就是学生自己的“时事大讲堂”。
同时在另一层面,为了挖掘时事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安排教师的“时事大讲堂”,分专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上学期我们以“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作为时事大讲堂的主题,就我国文化软实力问题在师生间展开讨论。为了让教学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时事大讲堂选取的素材都是时事热点。2013年,“中国梦”成为非常热门的词汇。考虑到初二学生对文化问题较为感兴趣,在这节课中,我们首先带领学生思考中国梦与文化梦的关系。当我们审视今天的文化市场时,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中国这个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正遭遇着巨大的“文化逆差”尴尬。对今天的中国而言,大国文化战略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必须正视和重视的重大文化战略问题。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其次,国家梦离不开个人梦,文化强国梦的实现也同样离不开个人的文化梦。作为炎黄子孙,每个同学也有着自己的动画梦、文化梦,希望中国文化能更加强大,这样的梦想也离不开每个同学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和贡献。通过拓展课程,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国家层面的一些举措,也能更好的分析一些文化现象和热点问题,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做力所能及的事。
在导入环节,让学生观察《功夫熊猫2》的截取图片,寻找其中中国文化的元素,去思考如何对待热点问题背后的文化之争。然后引入中国与西方在经济实力与文化实力方面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水平不相称。通过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祭孔和日本三国热、好莱坞对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让学生体会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通过我国在提高文化软实力上的有力举措,让他们感受自己身边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最后,让学生思考,作为首都的中学生,能够为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达到导行的目的。
这样一堂时事课,所有的素材都是教师自己搜集的,观点和结论也都不是现成的,所以备课难度比较大,驾驭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对老师的专业能力和备课组的备课时间有着很高的要求。但从课堂来看,我们的尝试是成功的。课后,学生们反馈了自己对这堂课的意见,他们认为以时事大讲堂的形式,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既能补充知识,也能扩展视角,是非常好的教学形式。老师本人也认为,这节课带给自己诸多的启发,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时事课堂不是空中楼阁,不能高高在上,而要踏踏实实,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立足于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打动人心,引起共鸣,展示活力,导航成长。
三、时事竞赛,提升师生时事素养
经过三年的时事教育,学生的视野和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也为初三年级的“望杯”时事知识竞赛打下了基础。
在比赛前,我们利用思想品德课在初三年级进行充分的动员。借比赛的契机,结合最新的热点,对全体学生进行了普及性的时政教育,并从中挑选出参加区里比赛的学生。
在准备比赛过程中,学校各方面都十分重视。校长、教学主任、年级主任和班主任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们找齐报纸、在集中辅导时给予充分关心和支持,使得师生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教研组一起收集整理社会热点,并将知识落实在课堂中,备课组的教学水平也有了提高。
除此之外,初三的老师也会利用课余时间为参赛的同学做专题辅导,帮助他们整理和理解时事报上的新闻热点,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进行准备,并及时补充相关专业知识。通过做索引、做剪报和互相讲解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能力。
这样的精心准备,不仅让学生能够拿到北京市一等奖,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整理、搜集、分析的能力。
李开复,1961年12月3日出生于台湾,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1998年7月加盟微软,2005年7月任“谷歌”(全球最大网络搜索引擎)全球副总裁。2009年9月4日,宣布辞职,独立创业,成为青年一代的导师。
李开复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位成功的“心灵导师”,他的自传以及他写给大学生的六封信,均引起巨大反响。有人说,他真正实现了许多中国人的“成功梦”。
素材解读:
李开复是一个优秀的计算机科学研究者,也是成功的信息产业执行官。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种种精神正是现代青年所匮乏的。我们阅读材料,只要努力挖掘李开复不断挑战而又不断成功的背后,就能发现诸多亮点可供思考。
精彩速用:
话题1 超越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超越梦想,一起飞”。超越是一种对自我的重新审视,是迈向成功的阶梯。李开复离开谷歌,再一次让我们看到这位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者、信息产业的执行官对自我的不断超越。11岁留学,26岁成为副教授,这是对常人的一种超越;33岁任苹果副总裁,不久加入谷歌,成为谷歌中国的创始人,这是对自我既有成就的超越。
话题2 自信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是一种何等的自信。李开复的每一次选择,都将自己推向新的挑战,而每一次他都能用自信轻松闯关。离开谷歌独立创业,带着中国的年轻人一起走上创业路,他又一次用自信做了选择。我们有理由相信李开复会扯起自信的风帆远航,在成功的碧海上幻化成一面永恒的旗帜,引导着有志青年勇往直前。
话题3 勇气
放下已有的骄人成绩,一切从头再来,这需要勇气。因为安于现状,满足于既成是很多人的心理。因为放弃就意味着从头再来,而从头再来,就将面临很多未知的因素,包括最可怕的失败。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能拿出真正的勇气在自我设置的忧患中,像凤凰涅般新生呢?
李开复,一个响亮的华人名字,一次次的选择,一次次透出的勇气,让他每一次都展现给人们一种新生,一种惊喜。
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达,信息网络已成为人们密不可分的物质。那它有什么作用呢?跟我来看看吧!
网络的作用可小可大,小到自然可以没有作用,大到可以削弱一个国家、一个政府的作用。那我们就从平视线的角度来看吧!先看看我刚开始上网时的感觉。刚开始,因不熟悉网络,我只好在网上盲目地乱窜,常常是打开一个网址后,点击上面的超级链接,七转八转就晕头转向不知身在何处了。后来不断地看书,不断地上网学习,不断的问爸爸,才渐渐地有了些头绪,爱上了雷锋网、中国园丁网、编程乐园等,学会了下载软件、发E-mail、到网上论坛发帖子……有的时候在学校,老师教的课文要找资料,我回家就通过网站搜寻,第二天读给同学们听,不但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同学们也跟我受益,真是一箭双雕。渐渐的我有了一种想制作个人主页的想法,于是我买书,收集素材,编写小程序,申请空间,上传,登录搜索引擎,爸爸还帮我制作,经过几天的努力之后,我的第一个个人主页诞生了。可是这个网站既没有主题也没有很好的内容,建成以后基本上没有什么人访问,终于,一段时间后我放弃了这个站点,我的主页梦也就此破裂了!不过,也就是这个主页,我认识了好几个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对网络的了解也更深刻了。网络对我的作用太大了,有了网络,我就啥也不愁了。那有些人不遵守网络的秩序怎么办?
在我们平时上网时,可以看到少数的人在偷袭别人的成果。让我们改掉恶习,做文明小公民。
【关键词】习作;童性;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6-0027-03
【作者简介】陈髦瘢江苏省连云港市建国路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02),一级教师,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工作者,连云港市优秀教育园丁。
习作是孕育童年幸福感的绝佳“母体”,提升儿童习作的幸福感应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道德坚守和行为自觉。教师应“平视”儿童,用心倾听他们发自内心的“童声”,顺其“天性”,匠心独运地引导其主动投入习作实践,逐步建立“自我”“自信”“自尊”,稳步提升习作的幸福感,在生命的绽放中涵养母语情怀,丰盈精神世界。
一、基于“有意思的场景体验”,引导儿童内化行知,于前期运作中发觉“有我”的语用情感
1.激发“镜头语言”,用本真的感性体验为习作储蓄素材因子。
儿童每天经历的生活场景充满着变数,这些自然演变的生活场景本身就是写作的“富矿”,教师应启发学生从中捕捉属于自己的“镜头语言”,用“随记”的形式及时“留影”,使之成为习作中最精彩的“特写”。
一次大风天气下的跑操使学生深有感触,为之谈论不休。笔者及时利用放学前的十分钟,让学生记录下刚才的“镜头语言”,内容尽管有些零散,但很精彩:“伴随着节奏感十足的哨声,大伙儿在风中一片凌乱!”“我们的队伍被瞬间经过的一阵狂风冲散了,大家三五成群,相互搀扶,就像是一批刚过完草地的小。”……由于这些应运而生的现实“镜头”是童眼所见、童耳所闻、童心所想的原创素材,所以,它们源源不断地奔腾而来,待其聚沙成塔之后,便会以喷薄之势驱动儿童一吐为快,从而获取最初的习作乐趣,这正是儿童习作表情达意最主要的动力。
2.掘发“经典语言”,用美妙的知性体验为习作培育文学因子。
儿童时常被表达时的词不达意所困扰,其原因在于语言内存的匮乏,这就需要他们从大量有益的阅读中获取知识,其中,书面的阅读尤其重要。面对海量的阅读文本,教师要引导儿童学会选择、学会阅读、学会提取、学会运用。
苏教版三下《庐山的云雾》一文遍布精彩词句,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采撷自己最喜爱的文字,编辑成短小精悍的散文诗:“那笼罩山谷的M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M那缠绕半山的M是系在山腰间的条条玉带M那弥漫山谷的M是茫茫的大海M那遮挡山峰的M是巨大的天幕……千种姿态M万般风情M是大自然的又一部杰作……”富于变化的事物极易引起儿童的注意,进而使他们自发地趋近和模仿。学生就地取材,任“性”捕捉经典语言中令他们印象最深的文字,在调词遣句的游戏中获得审美体验,使其对文本语言的审美能力实现突破与增值。这样情趣共振的言语实践是儿童习作积聚“颜值”最重要的助力。
3.引发“链梢语言”,用生态的理性体验为习作滋润文路因子。
儿童占有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借助言语表达自我,这种“表达”应是连贯而非断点式的,应是整体而非局部化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其理化存储,建立主题化的“思维链”,在聚零为整的过程中,提升对表现认知及表达情感的整体观照能力。
趣味化和挑战性是令儿童萌生幸福感的核心要素。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将自己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原生素材、印象文字、瞬时灵感等以类似于思维导图的形式,按“归整梳理串联丰富管理”的程序建立个性化资源库。有的学生以“成长树”的形式建立了以“爱”为主题的资源库,“树”上四根粗壮的“枝”分别代表:朋友之爱、师长之爱、亲人之爱、社会之爱,生活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它们各自分生出的“叉”,再不断繁殖出典型事件的“梢”、生出细节之“叶”……这种自由调配、图文并茂的链式追逐既可用于分类积累、索引素材,也可用于疏通思路、谋篇布局,集聚主题性、序列性、层级性、生长性和趣味性,是儿童习作选材布局最需要的推力。
二、基于“有意识的自由表达”,辅助儿童活化意趣,于中期创作中启动“本我”的读写实践
1.引导自主“仿生”,在迁移摹创中创生属于“我”的表达图式。
“仿生”意即基于仿作之上的创生。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向往自由表达的同时,依然希望多一份适时出现的辅助力量,尤其是诗歌、游记之类的习作。教师可以借助经典作品的阅读,在儿童与之相遇时,开辟时空,催发言语的创生。
教学苏教版四下《只拣儿童多处行》时,笔者尝试采集文中语言,以诗歌的形式出示:“儿童是小天使M成千盈百地从大魔术匣子里飞涌而出M儿童是春光M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M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再设问:“在你心中,儿童是什么样的?”由此引发了学生意趣勃发的创想:“儿童是一颗小小的种子M从埋进土壤的那一刻M便开始为生根、发芽做准备”“儿童是一捧清澈的水M以纯洁的心M折射出多彩的情”……在言语活动中,儿童“先天的言语潜能得以实现,这是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的联结过程”[1]。笔者以冰心溢于字里行间的对儿童的喜爱触发了每一个儿童“爱的哲学”,用童诗开启了学生“爱的历程”,引导其在“仿生”中实现创作范式的自主转化。
2.鼓励自在“变式”,在创意表达中酿造属于“我”的新鲜语言。
“变式”意即变通语用形式。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亦常采用“变式”增强表达效果,如冰心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中所写的“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孙友田在《月光启蒙》中所描绘的“飘满了芳香的音韵”等。教师应鼓励儿童大胆尝试,绽放言语个性。
一位学生这样描写她的“活宝”妹妹:“妹妹盯着我手中的阿尔卑斯棒棒糖,咽了一下口水,糯糯地说:‘姐姐,我舔一下就还给你,保证不骗人!’”妹妹“糯糯”的娃娃音令人自然联想到甜软细腻,还带着些许黏性的味道,这种感觉性语言生动至极。另一位学生在描写父母表情变化时尝试了形象化的移植:“听着录音机里放出的争执声,爸爸的面容渐渐‘阴转多云’,妈妈的眉毛也从‘八点二十’变成了‘九点一刻’。”令人叫绝!儿童的思维空间广袤得令人吃惊,甚至拥有成人无法获知的言语异能,他们不拘一格的表达最纯净、最新鲜、最弥足珍贵。习作教学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2],在“变式”中促成创作个性的自在变化。
3.支持自由“织梦”,在虚实相间中飞舞属于“我”的律动思维。
“织梦”意即用文字编织梦想中的景象。弗洛伊德认为,从每一个人的梦中,都可以找到梦者所爱的自我,且都表现着自我的愿望。儿童学习语言的最初目的是表达自我,因而想象类作文是他们的最爱,所以师者应适时抛设“支点”,助其生长梦境。
在一次古文经典诵读活动中,笔者以一首五言:“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引渡出一个个炫彩的童梦:“一个华丽的踮脚起步,雨珠轻盈地从高空跌落。旋转,左右,并脚,踏步,换位……”这是童趣触发的梦;“远处,天如水,水映山,山似画,画成花,阵阵春风拂面,细腻如母亲的双手,耳边回荡着唱晚的渔歌……”这是童韵生发的梦……一旦顺应儿童想象力的自由发展,谛听童梦的心律和足音,便可聆听到石破天惊的童真宣言,领略到儿童文化别样的风情。“梦”是儿童独特的生长方式,习作教学应给予儿童放飞梦想的舞台,令其在“织梦”中获得心智的成长。
三、基于“有意义的开放评价”,协同儿童外化情志,于后期制作中发展“知我”的交流场域
1.开启“第一读者”的能动空间,在“回看”和“取舍”间体验习作的悦纳感。
管建刚老师说,学生的“写作热情来自真诚的回应”[3]。儿童习作的第一读者应是作者本人,教师要发动其“首读者”的身份回看文本,在忠于“本真之我”的叩问、修缮中产生最初的审美认同。
儿童自主修改作文的热情来源于对作品开放的期待。当学生得知作文不再只是“填格、交差、下发、订正”这几个循环进行的规定动作,而是可以公开、推介、评鉴,甚而可以晋级、追评、建档时,他们会自觉主动地以“作者”的身份投入创作中,并在“作品”问世之前,反复斟酌,对比取舍,揣摩修缮,以求尽善尽美,管建刚老师谓之“作品意识”。开放作品更利于作者以读者的身份,于方寸之外进行理性审视,在“自我”和“前我”的博弈中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因而,儿童的“创作返读自改”是一个不断发现“本真之我”的过程。
2.开发“显性读者”的互动空间,在“点赞”和“捉虫”间生发习作的振奋感。
“语言是一个媒介,一个载体,‘理解’是发生在文本之内的语言事件,它完全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流。”[4]教师要顺应儿童喜欢游戏式交往的天性,借助富于变化的互动形式,助其精神振奋地投入到言语认知活动中去。
笔者曾尝试在教室墙面上开辟出一块习作交流区,并在每篇交流的习作旁设置“点赞区”和“捉虫区”,以供学生进行分类批注并署名。周末,作者参考同伴批注,自主进行二次习作,再次展示。由此,评比出“星级评价师”和“星级作文”。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应关注儿童已有水平及所具潜能,引导其更进一步”[5]。同龄人更了解习作者的学习状态和发展水平,这种“伙伴协同、异质交流”的互动,生成的是儿童与儿童之间的“最近理解”,而成人的习作评价则应后置进行。因而,儿童的“开放吸纳复创”是一个不断理解“本真之我”的过程。
3.开放“隐性读者”的联动空间,在“发表”和“比较”间延展习作的成就感。
儿童热爱幻想,一切神秘的事物都会引发他们的关注和探究。如何延续他们在习作中产生的愉悦和振奋感,并逐步放大,形成恒久的习作幸福感呢?笔者以为,最佳路径是将其精心修改的作品即时“发表”,尤其是面向未知的读者群。
对于学生的优秀习作,笔者曾尝试借助三类媒介予以发表:各级相关报刊、校园网专栏、个人博客。其中,博客平台因用稿率高、互动性强而最受学生关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求。当一个学生看到自己的文字和名字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出现在互联网上时,那份激动、满足和成就感会铭刻在心,成为永恒的记忆。未知的世界最为高深莫测,隐性的读者群和不断生长的交互信息加速了儿童潜能的内驱式喷发,写作成为他们表达自我、建立自信的一方乐土。此外,儿童在横向群比和纵向自比中,深化了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因而,儿童的“关注化用”是一个不断丰盈“本真之我”的过程。
马克思・范梅南说:“面对儿童就是面对可能性。”理解儿童的可能性,理解儿童心中的需要、眼中的生活、笔下的世界,追随儿童的本真性情,这便是顺应“童性”的真义。教师的姿态是一种自然的融入和自觉的守望,以帮助儿童成为“儿童”,在生活中学会发现,在习作中释放发现,在交往中拓展发现,在对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中发觉自我、发动自我、发展自我,过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3]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2.
[4]窦可阳.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中国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76-77.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形式和手段,语言文字的揣摩运用和深入挖掘是内容和目的,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而有效运用,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我们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实践、交流、改进、提高。勇于实践是关键,不断学习是重点,使用恰到好处是核心。不可为运用而运用,也不可“好事多事”而舍近求远、本末倒置。现结合具体案例介绍本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各种手段的一些尝试和初步认识。
1 简化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学无非是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写字和写作)等诸方面能力,并借助文字(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载体,实践“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主导”理念,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 运用例谈
1、配乐朗读。朗读教学从来是并将永远是语文教学形式的经典科目之一,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朗读教学的效率和档次提高一个等级是方便易行的。读,然后配好音乐,配上图片或动画,直接追求“声情并茂、诗情画意、情景交融”。
语文老师可以选择性地下载优秀诵读视频,与学生一起欣赏,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和表现欲望。老师如能亲自诵读并制作出诵读音频或视频作品,其示范力量和推动力量自然是可以想象。例如,我曾经录制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朗读材料不仅受到历届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成为他们的收藏,而且起到良好的引领示范效果。
2、情景动画。网络音视频十分丰富,语文老师可以信手拈来作为语文教学的素材和触发点。这些素材大致可以分作四类来使用:知识讲座类,情感教育类,是非辨识类,习作训练类。
例如,《妈妈,我等了你二十年》表现当代军人献身国防的无怨无悔,引发少年学子不尽的感慨唏嘘;FLASH动画《小蚯蚓的遭遇》不仅呼唤起学生的悲怜之心,而且生发出学生对人生际遇的思考,学生观看探讨之后的习作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文体表达了自己独到的理解;每年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视频材料都是学生的精神大餐,单是里面的“颁奖词”内容就足够我们语文课堂去学习和挖掘的。
很多公益广告,小而巧,如《妈妈,我也给你洗脚》,贴近生活、贴近人情,很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请这些制作短小精良的公益广告走入课堂,往往会事半功倍。
3、影视剧片段。新课标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应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进一步积累语言材料。根据中外名著拍摄的影视剧极其片段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以点带面,开启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热爱经典名著的大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香菱学诗》的教学,一句“香菱可谓是《红楼梦》里边命运最无端悲惨的女性”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悲怜之心。师生一起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第一集视频,了解香菱的身世。然后老师简单向同学们讲解香菱的悲惨际遇,进入“香菱学诗”。“苦难的人儿偷闲苦学诗歌”的事实激发出同学们静心研读课文的动力。可喜的是,此节课后,同学们纷纷向老师讨要《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问《红楼梦》、谈《红楼梦》、读《红楼梦》蔚然成风,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和对人物命运的关切感开始走近《红楼梦》。
结末的体会自然是:名著导读的“导”至关重要,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名著、和学生一起研讨名著,不仅是使命,更要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下寻求方法性和科学性。
4、看图作文。这也是传统的语文习作训练科目之一,在报纸、杂志上,在网络,在课堂内外,发现有价值的图片(情景)随手取来,作为习作素材,在目前信息技术手段日益多样的条件下实现起来真是太容易了,只需要老师是个“语文的有心人”。
本人曾经在某漫画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幅图片:年幼的孩子不畏艰险码起凳子为自己作“生日倒计时牌”,他正不辞辛劳地爬上去更换时间――273天,他的身后是不知所措的爸爸妈妈。我将此图取来,要求学生先给图片取个名字,再结合自己的理解作文。同学们的兴趣点爆炸了,不同的关注点、不同的立意、不同的人物身份角度汇集出一曲习作练习和思想教育的深情交响乐。有一次早读,学生磨蹭着不读书,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背”字,于是有三两个同学开口了;我又在后面写了几个小字,“会了吗”,更多的同学开始读书了;我再画上一个“?”,“!”,直至“……”,教室里读书背书声震天了。下节课我制作了一张图片,先前黑板上的文字符号作背景,前面画上了讲桌和老师,取名《早读铃响过……》。我将图片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看图作文,可以想见,学生会心地怪笑之后,顺利地完成了这次“佳作”。当然,这得益于个人娴熟的电脑绘图技术了,算得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经典范例。
5、作文评改。对每名同学的每篇作文都进行精批精改是作文教学的要求,但仅仅止于“精批精改”是不够的。因为还有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对老师辛辛苦苦的批阅学生并不以为然,比较麻木。他们“提笔能作文,搁笔就不管”,“你批你的,我写我的”真让老师哭笑不得。电子白板为老师提供了示范机会:错字别字、标点符号、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评点寄语的批阅过程实时展示,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教会学生修改作文,养成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良好文风,其作用和效率在电子白板的辅助下大幅提升。电子白板的其他演示功能这里不作赘述。
6、论坛诗社。语文课堂的延伸,搭乘信息技术手段飞速发展的快车,我们大可利用网络空间,开辟班级“论坛诗社”,培养喜爱文字的人,造就为文字而欣喜忧愁的人。班级群共享、个人主页、QQ空间、个人博客、微信、电子板报等等的层出不穷,都为语文教学的自由腾飞插上翅膀,关键看语文老师怎么“引导”和“制宜”。
7、课本剧。课本剧将课文课堂教学和德育、美育结合在舞台艺术的表演之中,既培养了学习语文课的浓厚兴趣,又使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对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增强审美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本人在此要表达的是,整个课本剧的排演过程可以充分发动学生的能动性,调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更加精美的语文实践成果。例如本班师生共同完成的课本剧《羚羊木雕》,获得2013年集团艺术节课本剧表演第一名。《羚羊木雕》从剧本编制、场景服装、道具设计、背景图片、背景音乐、人物配音到后期完整音效,全都倚仗多媒体信息技术。
8、教师下水。语文知识和语文技巧当然离不开语文老师的精心讲解,但语文老师的“下水”实践对学生的指导性、示范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不可忽视。电脑、网络为语文教师下水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手段。
本人多年来边教学边笔耕,不断完善充实了《个人教育文集》、《守望你的青春》、《个人散文集》等集子,供学生阅读、借鉴。“写作”是什么?简言之不过是两个词,即“记录”或“叙述”。与学生共同经历的人和事,许多的细节学生并不见得引起注意,我作了记录,演绎成了“作文”,学生阅读之后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其启发效果大大胜于枯燥讲解“作文材料的取舍技法”,很好地解决了“记录什么”“怎么叙述”的问题。看自己老师写的作文的兴趣远远高于看任何“优秀作文选”。学生是越看越有味,后来,学生们开始不甘于作“旁观者”了,也参与到这“记录生活”的行列里来,再后来,还有了讨论,甚至有了争论。哈,这样不是很好吗?过去一向提倡的“教师下水文”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实践。
9、资料整理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梳理积累,可以有计划地发动学生分工协作,达到增强学习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双重目标。例如有步骤地安排学生做好字词、修辞、语法、文学常识的整理,初中三年下来,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语文资料的含金量不言而喻。本人也亲自整理《单句标准格式》、《与比较学习》等资料发送给学生保存学习。
10、表格运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好表格,便于比较学习,更有条理,更有层次。语文老师一定要学会做表格,这是语文知识提炼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电脑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方便。本人制作的《红楼梦人物图谱》、《整理亲属关系,增强亲情体验》、《新闻结构训练》等表格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
11、网络运用。网络和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学几乎随时需要利用网络进行知识检索,不必等待,信手可得。人物故事、名言词句、经典篇章、音画素材等等无不信手拈来,为我所用。更难得而可贵地是,“疑点考证”在从前的教学中往往以“等老师课后查清楚了之后再和你们讲解”终结,现代网络条件下“鼠标一点”即可完成各种说法和理解的海量参考资料,师生一起探讨、甄别、选择,将会呈现多美好的语文教学境界!
3 几点体会
语文教师做好网络资源的利用和整合,要学会“搜索”和“下载”的必要技能技巧,把握好“下载”与“下水”的关系。这也是语文教师必须的信息处理能力。由“课件”向“语文教学资源整合”提升,过去单一的课件形式已经容量有限和过于机械了。语文老师要做语文的有心人,用好手机,捕捉鲜活的生活细节和生命状态作为语文教学素材。教师还必须学会灵活运用各种小软件,助推“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比如文字处理、表格处理、PPT演示文稿、图片处理、音视频处理、GIF或SWF动画制作等等软件都是应该熟练掌握的。
【关键词】阅读与作文;融会贯通;学以自用;挖掘读写结合点
在教学中,我深知读、写能力的训练的重要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想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碰撞出火花,就要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阅读与写作融会之处。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如何将“阅读”与“写作”两者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坚持课内阅读为主,课外为辅的教学方式,享受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于读书。
1.丰富学生的读物
向学生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特别寒暑假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阅读后写读后感。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相互沟通,绿水长流,为学生提供阅读平台。
2.学已自用
六年级学生经历了两个学期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学习,他们乐于写作,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我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寒暑假布置写征文:如《甘当螺丝钉的老干部》等五老征文。《我的梦 中国梦》《插上梦想的翅膀》分别荣获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美丽的中国 我的中国梦”征文二、三等奖。借助这个平台,让学生把课外阅读的积累和课内阅读掌握的知识与课本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动笔写,并誊抄在作文本上,评选出优秀作品代表学校参加明山区举办的“好习惯伴我行” 演讲活动,平时借助学校活动,参观博物馆后写爱家乡的诗歌,参加了本溪市中小生“走进博物馆――架起本溪文化沟通的桥梁”主题征文活动,李泉同学写的《本溪历史永牢记》获一等奖并在《本溪中小学》期刊上发表。这无形中把阅读与写作串联起来。更调动学生的创作,这说明了写作来源于课堂阅读教学的引领。阅读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不知不觉当中与写作融会贯通。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今年恰逢学校与大峪社区“七彩艺术团”联营共庆六一儿童节活动,借助这个平台组织学生写《我的小学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感。在练笔、讨论、推敲中学生乐而不疲,尊师爱校、友爱同学美好情操得到提升。
二、利用教材,挖掘读写结合点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如《北京的春节》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指导,我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除写作顺序、方法、春节风俗外,着重阅读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学后,让学生写《本溪的春节》,学生抓住本溪风俗:“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为了粘下巴,防止下巴被冻掉,家家都要做“大黄米饭”。“除夕接财神包饺子摆放与众不同:平时转圈放,而在除夕这天要一行一行地摆放预示这一年顺顺利利。”“初一这天不能动剪子等。”他们的作品让我看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的粘合剂是教师的引领指导。
三、在省略处补充写,是读写结合的最佳切入点
课文常因表述需要而对某些内容有所省略,这些“留白”处,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读写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应适当地让学生依据文意发挥想象,补足情节内容。如《老人与海鸥》当海鸥在老人遗像前像炸了营似的飞动,作者好不容易从白色漩涡中脱身。这一情景作者没有继续写下去,用省略号占一段落。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大胆想象去写内容。
四、让阅读和写作巧妙地结合起来,以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从词句入手
句子是课文的基本构件,是课文主题的基本载体,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用词准确、刻画生动、描绘形象的句子,比喻恰当的句子,比拟形象的句子,排比手法运用恰如其分的句子,关联词使用得当的句子并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
2.“造段”是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针对初中语文的学习来说,除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外,就是作文创作能力的培养了。作文其实就是学生通过自身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在一定的给定范围内,结合自身的所思所想所感而进行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整合。学生作文创作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想象力的培养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为此,在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结合着学情和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对策来优化作文教学的过程,提升作文教学的质量。本文中,笔者从学情出发,探究了一些作文教学的对策,希望能对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优化;作文教学;创作能力;对策
在初中阶段,对于作文的教学来说,师生都感觉到难度系数较大,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在作文教学上没有一种显而易见的,一竿见影的教学模式,这也导致很多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找不到良药,无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但是,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大纲说有明确规定,通过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初中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在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当下,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也都要求在初中语文课堂一定要强化初中生的作文创作能力的培养,让初中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慢慢的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广泛的开展阅读,夯实创作基础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社会阅历较为肤浅,对社会的观察和感悟能力也较弱,为此,他们在作文创作的过程中时常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给初中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他们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最为基本的就是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落实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对于字词句的掌握和基本语法的掌握都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作文创作的过程中,语言流畅,用词恰当等。在初中语文英语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了解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更多的是需要参考资料,或者说他们的模仿能力较强,为此,教师应该适当的拓展初中生的语文阅读内容和阅读形式,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积累相关的素材。
二、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创作兴趣
针对初中生的作文教学来说,还是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对作文怀有好感,并且能够主动的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创作兴趣呢?这个需要教师针对学情展开针对性的措施,可以通过阅读,美文的方法刺激学生,并且鼓励他们创作。还可以阅读班上学生的文章,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作文评价的时候多谢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意愿。在作文教学的形式上可以实现多元化,比如通过作文竞赛等竞争的形式,点燃学生的创作激情。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抗挫折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在作文创作的时候,无论是创作的形式还是创作的内容都要力求适可而止,不但强化创作的难度,否则一旦初中生感受到创作的困难,他们就有可能放作文写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多媒体来创设作文的意境,教师先做出一定的诠释,引导学生的创作思路,让初中生感受到创作的乐趣。比如在作文《我的爸爸》的创作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的爸爸,让学生找到文章的切入点,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先介绍自己的爸爸,从某一角度来诠释文章或者选取有代表性的名人著作,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布置创作资料的收集工作,比如爸爸的照片,感动自己的事情,其他亲戚对爸爸的评价等,这些都是作文创作的素材,也能帮助学生快速的正确的掌握相关的信息,在积累一定的素材之后,学生创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自然也会在创作中获得乐趣。
三、做到细心观察,使用生活素材
在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初中生感觉到困惑的原因就是无话可说,其实他们有很多的想法,有的时候就是不知道从何说起,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作文创作的内容其实就是自身思想表达和知识整合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来说,作文创作就是学生生活体验的直接载体,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细心的人,学会观察,这样才能让生活成为创作的素材,才能在创作的时候给学生创设既定的生活场景。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都能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作文创作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应用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传统初中作文课堂上,一般都是教师唱主角,为了教而教,通过知识格式化、复制化的教学,运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手段实现知识的剪切性传递,学生往往会觉得作文课就是模仿课,就是编故事的课,貌似远离了他们的生活,使得作文教学与生活严重脱节,让学生失去了创作的兴趣,因此,在初中作文教学活动中如何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作文的魅力已经成为作文教师教学转变的必然要求。如在《中国梦》的作文命题创作中,如果学生还是模仿和复制他人作品的话,不可能写出优异的文章,因为在虚构的中国梦中,远离自己的生活,有的时候很滑稽的把不对称的他人信息给自己贴上标签,显得非常的虚假。为了让学生创作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在中国梦的解读中要引导学生融入自身的生活,以自己的生活实际为创作切入点,这样才能创作优异的文章。
新课程理念提倡创意美术实践活动,强调课程综合化。这无疑给我们指明了幼儿教学的新方向。即以主题为线索,结合幼儿教育的各种经验,促进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幻想进行创新性美术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和成功感,最终得到全面发展。
一、积累经验,转变教育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出现时,我接触到了一个崭新的名词――“班本”。在感觉新颖的同时,有意或无意地把对它的理解简单化了,觉得只要把有创意的、有艺术性的美术作品完整地呈现出来就可以了,对能切切实实把“班本”活动深层次的东西较好地体现出来的却忽视了。
听了老教师的班本汇报后,我深深地体悟到:这远远不同于以往的“以学科为背景的美术活动”。在学科背景的美术活动过程中,我们每每以美术基本要素递进作为总体要求,根据要求选择相应内容,再结合内容同相关活动巧妙联系起来,配合行动。这样,常常把传授一些美术常识作为主线。虽说是教学内容,但大体上能够注意题材广泛,贴近幼儿生活。因所选择的大部分是孩子平时接触到的,实际上颇为零碎的经验,甚至所选择的内容之间没有系统性,各自为政。如何改变这种不良状况?立足园本是其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尽可能营造有利于幼儿成长的本园环境,促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价值,注意体现出教育进程与孩子发展的联系。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于环境营造应该把握住“儿童参与”的原则,力求区域活动与班级环境有机整合。比如,在“我是茶乡之子”主题实践活动中,首先凸显环境。绿色茶墙、茶叶拱门和各种以茶叶做原料的吊饰无不散发出浓浓的茶乡味。通过吃的、喝的、玩的,把茶乡的特产呈现出来.让孩子们更自观地、形象地了解乡土文化。还把学生各种各类的绘画张贴在主题墙上,更进一步体现以幼儿为主题的教学新课程理念。
二、把握契机,促进幼儿参与
在不断实践和反思中,我逐步发现选择的素材资料对拓宽幼儿视野,激发幼儿睁大眼睛探索世界的兴趣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我们要按照主体的预设及生成的内容,联系幼儿的实际经验选择相应的美术内容,决定应用相应的美术表现手法,使幼儿的经验更妙地外显,最终实现以提高美术基本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目标。比如:我们改变了往常美术活动单单滞留在单一领域目标的做法,而是潜入到孩子生活中窥探、挖掘他们关注的焦点,把目标延伸到诱发孩子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上。在一系列主题式实践活动过程中,探寻与美术创作相联系的题材,并把幼儿美术创作摆在一个已知和未知不断碰撞的过程中,促使孩子体验探究新知的融融乐趣。
怎样真正走进生活,促发幼儿参与?结合当前教育形式,我园进行了《我的中国梦》这一主题活动。《我的中国梦》这一主题中能让孩子绘画与制作的内容非常多。一开始,我们想得很“全面”,如航空梦、巡海梦、飞船梦等,可以说是“浩浩乎,面面俱到也”。这些内容对于孩子来说有点大而空,导致孩子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着手。考虑到孩子的动手能力,我们先对这些事物进行欣赏,然后重点选择一些典型性和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让他们参与制作,如折叠小纸船、纸手枪等。为什么要如此安排?毕竟,对小班孩子来说,感到亲切的莫过于熟悉的物品。它容易在幼儿头脑中形成物象,有利于想象与创造。他们拿着“独家生产”的玩具和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的梦想,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三、力求突破,深化活动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思考:如何让孩子多熟悉一些乡土文化。毕竟,这将有助于他们深层次地感知生活环境,更能激起他们的爱乡情怀、爱国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在小班班本实践活动中,我精心设计乡土题材的班本实践活动――《我是茶乡之子》。当时恰逢我县“政府搭台,民间唱戏”――“铁观音南、北线行”,作为一位教师,我决定把这份乡情“传染”给我园学生,这也是进行实践活动的根本意图。在初期的准备过程中,我发现假如把茶乡作为主题活动展开,其所涉及的内容相对太多,令人茫茫然不知所措,由于是乡土主题,可用来参考的教参资料相对很少。这使我陷入了困顿――到底要开展吗?要怎样进行?在焦虑和思考中,回想我园进行教研活动时一位老师的提议:“小班学生不需要面面俱到。”应该有所取舍,最主要的是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实际生活经验为主线,选择一些生动有趣、容易明白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学生必然会心乐之,跃跃欲试。
在《我的中国梦》主题活动中,制作“飞船”时,我们并非简单地拿张纸,让幼儿折折、卷卷、贴贴,而是结合实际模型让孩子在纸上作画,画上梦想的飞船的各个部分,并用加密的手法让幼儿运用学过的线条对飞船外界气压进行加密体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巧妙地把绘画和手工结合,制作出了飞船、坦克等。这一活动大大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不仅操作性强,而且给孩子留下深刻的体会。
在“主题背景下的创意美术”的探究性实践活动中,我园教学真正提高了孩子对主题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让孩子的学习摸得着、看得见。我们的教学思想在新理念的洗礼中悄然变化,专业素养不断提高。在新课程理念中,在主题实践活动的强大背景下,结合主题形式进行创意性美术实践活动将有效加强创意性美术活动;反之,主题背景下的创意性美术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必将促进主题内容的丰富和完整。
关键词:教师 学生 教学 预设 生成
作者简介:胡海涛,男,安徽省望江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高级教师。
记得是在十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一位小学教师上二年级数学课。教师在教完了射线的概念后问学生:由一点可以引出几条射线?教师一边发问一边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点,并从那圆点引出一条射线。学生看了回答说“一条”。他听后又加了一条问道:能画几条?学生回答说“两条”。“果真是两条吗?”他一边问一边又补上了三条。很快就有学生回答是“五条”,也有学生回答是“无数条”。教师又不厌其烦地再快速地加上了很多条并问“到底有多少条呢?”这时学生终于异口同声地回答“无数条”。时至今日,这一课堂情景仍历历在目。笔者非常钦佩该教师的教学预设,佩服他敢于让学生犯错,更佩服他能让学生从自己的一连串错误中去获得真知!教学生成之妙从表面来看是教师的机智,但隐藏其背后的却是教师在课前备课时的精心设计。笔者认为,课前的预设和课中乃至课后的生成是紧密相联的,离开了预设,生成将成为失去缰绳的野马,肆意狂奔。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下“法不可违”一课为例,谈谈教学中如何精心预设,孵化生成。
一、合理预设,动态生成
课前预设是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的目标、内容、重难点及主体特点,设计教学方案。教师预设是否合理,主要在于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能否充分合理地根据上述因素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学,并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堂生成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师生生命为载体,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动态教学资源。课堂生成是动态的,这种动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预设时就应考虑到生成的多种可能性,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手段防止无效“生成”,引导出有效生成;二是某些生成可能出于教师预设意料之外,但对于教学内容来说是有益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适当调整原先预设,积极利用生成成果组织教学。现以违法行为的含义为例谈谈怎样合理预设实现动态生成。“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教师预设时可将其设计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问题让学生判断:一个人做了某一事,他可能违法了;一个人什么事都没做,他也可能违法了。如果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对这两个问题都有正确的答案,那对违法行为含义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学生的意见可能是一致的,而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就可能出现分歧,即有的认为对,有的认为错。如何让学生统一认识?安排方法有多种:一是随意请学生回答并举例说明;二是分别请认为是正确的和错误的学生都举例说明;三是只请认为是错误的学生回答并举例说明;四是只请认为是正确的学生回答并举例说明。当然在上述安排中除了请认为是错误的学生回答外,其他安排都能生成“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这一结论,但最后一种安排无疑相对合理。所以动态生成不是盲目生成,而是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实情,结合教学内容需要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有序高效。
强调预设的合理性,意味着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对各种情况进行周密的考虑设计教学预案;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教师教学预案设计不能僵化固定而应具有开放性,同时教师上课不能单纯地执行预案,也不应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而应该根据实情适时对预案作出恰当调整与变更,使之更符合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
二、找准话题,借势生成
共同的志向和兴趣爱好使人们有了共同的话题,有了共同的话题就为双方深入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共同的追求,那就是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但如果在教学预设中教师没有找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的交流话题,那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会流于形式,不能激发活动主体的激情,也就无法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只有找准话题,才能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能使生成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中国梦”是近期人们的热门话题。如果能结合“中国梦”来组织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就会兴趣倍增,教学活动就能因学生积极参与而顺利地进行。但中国梦话题过于宽泛,如果让学生随意去谈可能会偏离本课学习内容,所以我们对话题内容进一步确定以缩小范围。本课教学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步【畅谈理想】话题为“中国梦·我的梦”,请同学们阅读并结合课本第91- 92页情景一、情景二、情景三内容谈谈自己的梦。
第二步【梦想成真】教师抛出话题,“中国梦·我的梦”,同学们的梦是对美丽中国未来的描绘,怎样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呢?
第三步【探究新知】引导学生学习探讨违法行为的含义、种类以及犯罪等知识内容。
在本课安排上,第一步通过“中国梦·我的梦”话题预设引发学生兴趣,并对话题内容进一步限定为围绕教材情景设置部分,这样让师生能够有一个较统一的话题内容。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即怎样才能实现学生所描绘的美丽中国,引导学生能从遵守社会公德、遵规守纪、遵守法律等方面进行认识。第三步将话题范围进一步缩小到法律层面进行知识探究学习。在以上安排中,教学预设从热点话题人手,层层推进,顺势生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落实,教学实效性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三、巧妙设问,诱发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问题设置缺乏精心设计与思考,总是习惯性地问“是不是”或“对不对”。这样的问题或者没有思考的价值,或者让学生无所适从.无法思考。有价值的设问应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要有一定的梯度层层推进,还要结合教材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人手,并能让学生在对问题的回答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找到自信并学会思考。所以教师课堂提问预设应精心筹划,提出有价值的、有助于符合生成需要的问题。
如上述教学预设从“中国梦·我的梦”话题人手,分三步学习本课知识,一个话题接一个话题层层推进,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近所学知识,这种知识铺垫就十分必要。又如在前面所提及的对于“违法行为含义”的学习,先将其划分为两个较容易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再让学生将这两个结论综合起来,这样就给了学生思考的素材和线索,化难为易使问题能得以顺利解决。还有在处理“违法行为的分类”这部分教学内容时,除了教材中的分类方法外,教师还可以预设让学生在本课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引进新的分类标准即从社会危害性的轻重进行划分,引导学生将违法行为划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这种划分有利于学生对分类意义的认识,同时也能为下一步教学“犯罪”相关内容紧密衔接,增强了知识内容本身的联系,把所学知识盘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里,教师只要提醒学生注意不同违法情况对社会危害程度的不同,就能使学生很好地对违法行为进行新的分类。
巧妙设问,诱发生成。这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激活学生思维为落脚点。如果教师在预设时做到问题设计合理,符合教学实情,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求知欲,激励学生去探索未知领域,进而生成新的知识。
四、留疑布惑,储备生成
一节课时间有限,能解决的问题有限,教师很难做到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穷尽本节课所有问题。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生疑——解疑——再生疑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这方面来看,教师也没有必要让所有的学生将本节课所有的知识都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相反,恰当地留疑布惑,会给学生留下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种在课堂之外的生成,源于教师课堂教学埋下的伏笔,我称之为储备生成。
以“法不可违”为例,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教师如果一一细讲很难完成教学内容。如涉及到违法的分类,如果要让学生将具体的违法行为与归类对接,就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很难接受,所以我选择了略讲,让有兴趣的学生自己课后去探索。又如刑罚的种类,让学生自己看教材,有时候,为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空间,适时地在教学中“制造”一些问题,既无需占用多少时间,又能引发那些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究,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如在教学“犯罪”相关知识内容后,可提醒学生联系违法行为的分类,课后尝试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这种课后生成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留疑布惑,储备生成。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教”,更应关注学生的“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学”与“思”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在中国的广东,在广东的广州,有一个挺奇怪的人叫邓良平。他六音不全,不会任何一门乐器,却创办着全国第一份欧美流行音乐有声杂志《MUSICHEAVEN》(音乐天堂)。他大学英语四级只考了59.5分,却又创办了另一份有声英语杂志《CRAZY ENGLISH》(疯狂英语)。他创办的公司名字也是怪怪的,却又让人过目不忘——广州认真企业有限公司。他的公司座右铭是的一句话: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关于《音乐天堂》,你可能根本见不到它的广告。它的广告就是口碑,全是通过苍蝇告诉苍蝇的方式传播开的:一只苍蝇闻到了《MUSIC HEAVEN》的臭味,赶忙去告诉另一只苍蝇,这只苍蝇又去告诉周围的苍绳,这就是独特的《MUSIC HEAVEN》的传播方式。通过这种传播方式,《MUSIC HEAVEN》的发行量4年的时间平均每期突破10万份,最高的突破20万份。正是通过《音乐天堂》,众多年轻人跨入了欧美流行音乐的大门:原来这里有那么多天皇巨星,有那么多传世之作……
邓良平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没有拿到四级英语证书,也没拿到毕业证书,正是没有毕业证书,也就指望不上国家分配,户口也被打回了老家,做起了“农民”。可是这个“农民”却有点歪门邪道,娶了个中山大学外语系的研究生做太太,代价是8年艰苦卓绝的爱情“抗战”。“抗战”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女的有才,男的有财。原因之二:男的是因为有才而有财,不是土财主。
邓良平在大学期间英语一直不好,口语更糟,见了老外如遇瘟神。娶了个外语系女研究生做太太后,压力可就更大了。一天太太问他:“文艺复兴”这个英文单词怎么讲,他居然一下读了出来:Re-naissance。太太好好把他夸奖了一番:Ping,你太棒了!邓良平一高兴,居然天天学起英语来。后来,由于《MUSICHEAVEN》要请华南理工大学的外籍教师Jim做顾问,邓良平请Jim一起喝酒,喝多了,竟与Jim大侃起来,又去舞厅跳舞,他的“瘟神关”居然一跃而过,才发现自己口语不好全是自信不够而致。一夜之间,他找回了对英语的自信,以致太太戏谑他:你发疯似的学英语可别把我的饭碗给抢了!
一天,他听了一场李阳“疯子”的疯狂英语学习法的讲座,他大脑的马达飞速地转起来:为什么那么多人学习英语十几年不行?因为他们学的全是哑巴英语,学的课本、看的英文报纸、杂志,全是哑巴,不会出声,所以听力不行,听不懂别人讲什么,口语自然无从谈起。而中国教师教给他们的,很多是“败坏”了的中国式英语,读音、用法,不地道、不纯正。
邓良平决定创办一份有声英语杂志,又可看,又可读,又可听,取了个名字叫《疯狂英语》。于是他和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留学的同学联系,由他们在美国搜集素材,素材全是原声和第一手的:有《飘》《简爱》《魂断蓝桥》《廊桥遗梦》《音乐之声》等电影录音剪辑,有约翰·肯尼迪、马丁·路德金、比尔·克林顿的演讲,有麦当娜的自述,有《圣经》和简·奥斯丁的《理智与情感》的朗读连载,还有众多ABC,BBC,CNN,CBS节目主持人主持的新闻财经及专题节目,以及英文经典歌曲,全是最纯正地道的英语。听不懂又可以打开中英对照的杂志看,味道真是好极了:原来英语听起来也可以这样美丽!
《疯狂英语》一本杂志配两盒磁带一问世,不甚完美的试刊号1万套居然一销而空,不得不追加1万。改进后的第1期3万册也卖得飞快,连李阳手下的亲善大使也是赞不绝口。
很多人听了李阳的疯狂英语学习法而跟在他后面学英语,邓良平却创办了他的《疯狂英语》有声杂志。人与人不一样可能就在这里:跟在别人后面永无前途,另辟新径才能成功。
邓良平另寄语广大英语学习者:学习方法只能指一个方向,恒久的努力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