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9: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音未改鬓毛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和彩色,后来借用、演化为一种文学写作风格或文学写作手段,即描写事物文字简炼单纯,不加任何渲梁和烘托。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一首描写美好春光的诗,画面非常优美。诗的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婉转,读来意味无穷。诗人用白描手法把寻常话语点缀入诗,不假雕琢,不尚工巧,风味独特。诗的突出特点是,先构思“不觉”之图景来凸现“觉”的真意,寓“觉”于“不觉”之中。后抓住春夜这一特定时辰,在“觉”中写“不觉”,从而突现“觉”。尤其未句“花落知多少”,情致横溢:美好的春天是该珍惜啊!诗小含量大,意味隽永。全诗看似纯粹描写景物,好读好懂,却渗透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慨叹!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前两句集中写“我”的衰老,后两句集中写“童”之天真烂漫。“少小”与“老大”相比极写时间相隔之远,“鬓毛衰”的描写为“不相识”、“笑问”作了很好 的铺垫。“客从何处来”的问话,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和故乡的陌生。时间把“我”划为异乡人,可“乡音”却牢牢拴住“我”的乡思乡情。这首诗,纯用白描,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塞山寺,夜半歌声到客船”。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这首诗宏大开阔且整体相融,诗体清迥,不雕不饰,读来却形象生动,宛若图画展现眼前。诗作把形象、色彩、音响交织融汇,而且所写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又十分巧妙和谐。夜泊旅人的心情也与诗景融成一体,天衣无缝。从景物层次上看,远处是秋夜的霜天,无边的残月,啼叫的栖鸦;近处是江畔的枫树,渔舟的火光,桥下夜泊的客船。远与近,宏观与微观交融和谐。从景物色彩上看,有霜天残月,有江枫渔火,冷色与暖色分别交织在树、桥、舟、寺的阴影之中,使色彩呈现出或明或暗的景观。这夜泊的特有气氛,已使旅客产生孤寂之感,而震荡天宇的“夜半钟声”,更给旅客增添了满怀愁绪。诗作用纯然无饰的白描手法把景物、色彩、音响与游人的心情,揉合为一体,足见诗人艺术造诣之高超。
古诗中的白描诗,不事雕琢,胜似雕琢,不意渲染,胜似渲染;“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冯梦华《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诗人用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事物和景象蕴含深挚的情意,用直白的描写直通曲幽的意境。我们在阅读时要细加体味。
有人问乡土是是什么,是乡愁中的,一枚窄窄的邮票我在这头大陆在码头的渴望,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归乡是根,是抚养我们成长的“母亲”,故乡是水我们是鱼对他走着深深的依恋。归乡的心就像就别了母亲的孩子会到母亲怀里。
此刻火车轰鸣,一路颠颠簸簸。内心深处思绪起伏,想着家中粘豆包,想着家中的大石桥。想着儿时一起玩耍的伙伴,想着自己度过的少年时代。今天终于回家了,好想啊。
突然想到了儿时一起成荫的大树,好久了不知道他还在不在,不知道他是否还像以前一样强壮。回忆起了儿时的躲猫猫,那时候的自己天真无邪是多么快乐。突然想起了儿时最重要的朋友,!!他还好么,我考上了高中他中考失礼,不知道现在怎么样。我车恍恍荡荡的开着,我内心很焦急,恨不得飞回家,很久没回家了,不知道他还好吗?
为什么对他有那么重的印象呢?还得从我初中时说起,那一年家长的雨下的格外的大,雨后几个男孩子调皮去河套玩耍,下水去玩耍,我是个急性子,一下子就扎进去,结果就是悲剧了,水流很大我跳进去根本就无法掌控自己,我被冲到了大石桥处,我死命的抱住桥墩,其他的孩子都吓傻了,回家找大人去了。可是他没有他找来堆在地里的竹竿,把竹竿伸给我,我努力的向竹竿凑去,他努力的往前伸。经过我们的几番挣扎忠于我抓住了。抓住了竹竿,那仿佛是救命的稻草一般。我用力的抓住,他吃力的拉着我,可是水流太大,差点把我冲走,当然他也差点被我拉下水,我的内心一片灰暗我知道我死定了,可是他没有放弃他用力拉住竹竿。没想到我得救了。不知道是我运气好还是青春期的他潜力被激发就这样走得救了。当大人赶来时我已经在岸上了。
当时父亲打算教训我还是他极力劝阻,就因为这件事我俩的感情飞速的发展。从开始的平平淡淡到后来的好哥们。所以出来后格外的想他。
火车还在逛逛当当的行驶着,我的心早就飞回了家。不知道过了多久我睡着了,梦中我坐的车回到了家长。我看到了,他,看到了父母。我激动的说不出话,眼泪确实是流出了眼眶。
这就是归乡的心。游子在外思乡情总是积蓄着此刻终于全部爆发了这就是归乡的心,很急很真挚。
乐观好客
小脚、面色红润、印花灰裤和黑夹袄……这是我们见到管婆婆的第一印象。管婆婆多年来一直由政府照顾,现住在一位被她抚养长大的司玉英阿姨的家里。据内蒙古民政厅老龄委信息记载,管婆婆是目前最长寿的老人。
眼前的管婆婆,虽然已有117岁高龄,但面色红润、头发半白、眼睛清亮,显得十分热情好客。一听说我们是专程从北京来看望她的,她就拿起桌上的糖和香蕉直往我们手里塞。一直把管婆婆当作姥姥的司玉英说:“姥姥一直都是这样,好东西自己舍不得吃,都给客人留着。”
经历坎坷
记者了解到,管氏幼年生活在农村,没有兄弟姐妹,16岁结婚,丈夫25岁去世。36岁那年,她与本村数人结伴“闯关东”到哈尔滨市,打零工为生。后经人介绍,到当地一户铁路职工家当保姆,雇主家5个孩子长大相继结婚,生了孩子均由她照看。
在后来,管氏随雇主家到了集宁市(现乌兰察布市),而后又到了包头市。几年后,管氏与包头拖拉机配件厂职工、独身老人李贵子结婚。她70多岁时老伴去世,之后她一人独自生活。
饮食有节
目前,管婆婆身体健康,除了听力下降外,没什么大毛病。由于年纪大了,管婆婆在几年前摔倒过,左手骨折,接骨后恢复正常。
和许多长寿老人一样,管婆婆起居规律、饮食有节、从不挑食。她每天早上5点多钟起床,自己洗脸、穿衣、梳头、叠被。早点是一根油条或半个面包或三四个烧麦,还喝点豆浆。中餐是米饭或馒头,还有烩菜。中午午睡时间较长,约3个小时。晚餐是面条或粥。晚上七八点入睡。
管婆婆饮食还有一个特点是:只要她吃饱了,无论多好吃的东西,她一口都不会再吃。另外,她还喜欢看电视,不喜欢看咿咿呀呀的戏剧、歌曲节目,最喜欢看打仗的影视剧。
勤俭节约
包头市河东区街道办事处胜达社区主任刘瑞清觉得管婆婆十分节俭,她印象深刻的是几年前,管婆婆还能自己煮饭时会将这一顿没用完的煤块浇灭,留着下次再用。
管婆婆还是一个好整洁的人,床上的被子、衣服都叠得整整齐齐,床单没有一丝皱褶。据了解,管婆婆身穿的黑袄和印花灰裤都是老人50多年前自制的衣服,这些衣裤在管婆婆的悉心穿着下,看起来如同新的一样。
尽管包头市是一个重工业城市,但当地爱老敬老的风气让这里的老人如沐春风。据刘瑞清介绍,社区照顾管婆婆从很多年前就开始了,尽管社区主任换了一届又一届,但对老人的照顾却从未间断过。买菜、做饭、洗衣服,这些都是街道办事处为管婆婆服务的内容。
现在,管婆婆生活可以自理,日常花销来源于最高低保和优抚金――每月540元。日常家务事由居委会工作人员打理,居委会还为老人申请了免交水、电、气及住房等费用。每逢春节、敬老节等节日,自治区、市老龄办还会来慰问老人。
2010年8月27目,在东河区党委宣传部主任陈志强的组织下,包头慈雨爱心协会与众媒体记者来到管婆婆家中,为这位长寿老人带去了各种生活必需品。
有平常心
7月4日,林毅夫与汪毅夫,这两位名为“毅夫”的学术大师,相聚一堂,纵论两岸经济文化,在北京饭店金色大厅为参加2013全国台胞青年夏令营的千余名台湾学子们奉献了一堂精彩的专场报告会。
乡音难却 乡情难忘
甫一开场,林毅夫就用闽南语向在场的后辈学子们大声问好,浓浓的“台味”油然而生。此种情景,真可谓“乡音未改鬓毛衰”。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他还举起手臂,用闽南话询问有没有来自宜兰的“小老乡”。
汪毅夫则以台湾俗语为题,讲述了台湾社会历史的演进,佐证当年两岸往来之亲密。一句“牛拉到北京还是牛”的闽南俗话道出了台湾人无论走到哪里也本色不改的特质。原汁原味、带着乡土气息的闽南俗语,让台湾学子们不时报以会心微笑。来自屏东科技大学的营员黄千祜说:“用闽南语沟通,非常有家乡的感觉。瞬间就拉近了距离,我非常有感触。”
对于离家的人,乡音、乡情,是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对于林毅夫而言,“乡愁”是一个抹不去、绕不开的话题。当年从金门泅渡到大陆后,林毅夫赴美成为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的学生。在这30余年,他在经济学领域建树卓著,成为世界银行副行长;同时,这也是一段不得回乡探亲、无法祭拜先人的悠长岁月。
因此,一位台湾学子向林毅夫抛出“对您而言,乡愁是什么”的问题时,沸腾热烈的会场顿时哑然无声。一时间,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台湾游子的脸上。
林毅夫拿起话筒,面带一丝微笑,坦然而简略地说:“乡愁就是想尽快回到家里。”
营员黄千祜接受记者们采访时说,听到这句话时心里不由得一热:从未离家远行的她,在大陆短短几天的夏令营行程都令她思乡心切。离家30余载的乡愁,当然可以想见。“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在引用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名句后,汪毅夫“送给”了台湾学子们“两张车票”,一张是从“永康”到“保安”,一张是“追分到成功”。他借这四座台湾车站的名称,祝福这些后辈们“永保安康”,“追分成功”。
析过往 知未来“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1978年年底的时候,大陆的人均收入只有152美元,那么当时的水平呢,连世界上最穷的非洲国家平均数的三分之一都达不到。到现在将近是非洲国家的5倍,大陆在2011年的时候超过日本的经济规模,变成了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林毅夫用翔实的数字和强烈的对比,一下子把营员们吸引住了。“80年代末,我从美国回来时带来了一辆小轿车,在车管所办理好手续的那天,他们对我说,你这是北京第二辆私人小轿车。那是1988年……”林毅夫亲身经历的故事则更吸引营员们的目光。“中国大陆的发展让6亿人摆脱世界通用贫困线标准,为整个世界经济做出巨大贡献,这也是我成为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根本原因。”林毅夫说大陆的腾飞与发展成全他,也为亚洲其他经济体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通过这样一组组事例,林毅夫从大陆改革开放的发轫之时,到30多年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切入,围绕中国大陆33年来经济高速增长、改革开放前为何那么贫穷等共五个议题展开详细而专业的论述。
在分析了大陆经济腾飞的原因后,林毅夫指出,后发优势仍然是支撑大陆经济今后继续增长的强劲动力,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 C F A)及后续协议陆续签署之后,如果两岸能继续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不断整合,互惠互利、相向而行,两岸同胞定能共享中华民族千载难遇的发展机遇。
在林毅夫看来,台湾曾经丧失过优先享受大陆机遇的优势。“当韩国制定政策鼓励企业与大陆进行整合时,台湾却推出了‘南下政策’,将优势与机会拱手让人。这也让韩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2000年以后逐步超越台湾。”
最后,林毅夫提出如今两岸关系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大陆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必有望在未来20年保持年均8%的速度继续大步向前发展,早日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
自特殊年代渡海登陆,林毅夫就再没踏上过台湾的土地。但作为台湾的儿子,他对故乡的关切却溢于言表:“作为一个在大陆工作的台湾人,有时候心里感到非常着急,我是台湾人,我是中国人,我当然希望自己的家乡发展得好。”
俗语中 大文章“俗语也称俗话,是通俗的、流传较广的、基本定型的话语。例如,故事和事故。男生把头靠到女生肩膀,就叫事故;女生把头靠到男生肩膀上,就叫故事。”汪毅夫风趣幽默的开场白引来了台湾青年学生的一片笑声,之后他便和年轻人讲起了“俗语里的台湾故事”。
一开始,汪毅夫说台湾的俗语中“内山人哪有见到皇帝命”,内山人是对住在山上的人的称呼,也指住得偏远的人。台湾和北京距离远,清朝乾隆年问,有台湾人拜访皇帝,单从台湾到北京便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所以,内山人看到皇帝会是莫大的荣幸。汪毅夫介绍的另一个俗语是“牛牵到北京也是牛”,形容一个人本性难移,就像把牛从台湾带到北京那么远的地方,牛还是牛。
汪毅夫说台湾有关牛的俗语很多,“公家某,肥隽隽;公家牛,賰一枝骨”,意思是说公家的妇人养得肥肥白白,公家的牛就瘦得只剩一枝骨。一句俗语背后反映的是台湾移民社会曾经的面貌。那时,移民来自福建、广东一带,多是男性,令台湾男女比例失衡,男多女少。后来渐渐出现一妻多夫的情况,这样的妻子就叫做“公家某”。因为有多个丈夫养,所以都是肥肥白白的。但同时,那个年代的台湾,牛的数量很少,几家人共养一头牛,“公家牛”要耕几家人的田,便瘦得只剩一枝骨了。
到清代咸丰年间,台湾人口的流动性低了,男女比例渐渐趋于平衡,一妻多夫甚至变成了一夫多妻。这也衍生出一句俗语:“爸一个,母一担,兄弟一茭箩。”讲的是当时的家庭,有一个父亲,有一担也就是2个或者4个母亲,再加上一大箩筐的兄弟,意谓人数很多。
男女比例改变的另一影响,是女性地位下降。有一句俗语叫“4个恭喜,扛一个也好”,形容女生出嫁的情况:4个轿夫扛着出嫁的女生。为什么会用“恭喜”和“也好”来形容男女呢?原来是重男轻女的观念作祟。男生出生时,亲朋好友都会来道贺,“恭喜”之声不绝。但如果是女生呢?大家就会说“也好”作安慰。
汪毅夫打趣说,曾有人看到他的名牌,纷纷与他合照。照毕,汪对他们说:“我是汪毅夫,不是林毅夫喔!”拍照的人看着相机,连说“也好、也好”。
几句俗语,讲述了台湾人的生活和社会体制的变迁。历史书或许令不少学生觉得沉闷无趣,但俗语里的故事却让听讲的学生不断会心而笑。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探索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形式:歌江山美,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亦缠绵宛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我体会到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根据古诗的基本特点,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1.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如教《游子吟》时,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当时环境相差甚远,我将《孟母三迁》的故事作补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值得一提的是,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或插曲,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2.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如袁枚的《所见》描绘的是骑牛高歌的牧童,忽然停歌静立捕蝉的生活画面,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心情愉快时放声高歌的情景和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虫时的体验,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3.运用直观形象。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就容易理解诗意;
4.丰富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二、掌握古诗学习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
1.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就是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句本来的意思明显化、具体化。把词意扩展开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2.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诗句中诸如时间、地点、人名等。这样也便于保留诗文原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背诵。
3.补。成份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碰到这种现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补起来,学生就会不讲自通了。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就省略了主语谁,谁对愁眠这样补上以后,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4.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因为古诗“古”,所以就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义、词义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
5.调。就是调整句子的顺序。讲解古诗时,要把因对仗、协韵、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调整,调整以后再解释就容易多了。
6.嚼。就是咀嚼、品味,就是说我们在讲解古诗时,对于诗中一些关键的、传神的或者有哲理的字、词、句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到更深一层。
7.考。古人写诗常常引用典故,在讲解时,对于诗句中所用的典故要给学生进行恰当的“考证”,才能使学生弄清诗句的真正含义。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这里的“茱萸”,是古代的一种象征物,在讲解时结合有关实例一说学生很快就懂了。
学生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后,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把古诗译成生动具体、有情有景、有诗有画的短文,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指导感情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音韵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各种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秒的是
A.人心脏跳动一次B.人正常呼吸一次
C.人打一个哈欠D.眼睛迅速眨一次
2.对以下四幅与光有关的图片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A.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近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后,需要用凹透镜来矫正
C.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
D.显微镜物镜的作用是使微小的物体成放大的实像
3.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汽化的是
A.冰雪遇暖消融B.露珠逐渐消失
C.树枝上形成雾凇D.电熨斗冒出白雾
4.某同学对下列声现象进行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A.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拨动琴弦,优美的琴声来自于琴弦的振动
C.利用声音的音调可以测量海底的深度
D.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
5.建筑物内遭遇火灾时,受困人员应采取弯腰甚至匍匐的姿势撤离火场,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吸入有害气体或被灼伤。这是因为与房间内其他空气相比较,含有毒害物质的气体
A.温度较低,密度较大,而大量集聚在房间的下方
B.温度较低,密度较小,而大量集聚在房间的下方
C.温度较高,密度较大,而大量集聚在房间的上方
D.温度较高,密度较小,而大量集聚在房间的上方
6.下列长度单位中,最长的长度单位是
A.光年B.千米C.纳米D.微米
7.在风驰电掣的列车上,妈妈对孩子说坐着别动,其所选的参照物是
A.铁轨B.路边的树林C.小孩的座位D.车厢里的流动服务车
8.如图所示,是王爷爷小孙女的照片,王爷爷用放大镜贴近照片所看到的像是
9.大伟同学在课外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A.蜡烛的正立像B.三角形光斑
C.蜡烛的倒立像D.圆形光斑
10.很多文学作品含有一定的物理道理,反映了文学家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用心体会,下面文学名句与物理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A.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水浅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B.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闻声不见人是由于声速比光速快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未改的是音调
D.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听到鹊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11.追踪考察动物种群分布的科学家发现了一大型动物在沙滩上留下的
一组较深的脚印,随行的工作人员用蜡块熔化后浇铸成脚印的模型来判
断动物的身高、体重等。图中最能正确反映蜡块物态变化过程的图象是
12.一块铁块的质量会发生变化的情况是
A.将它熔化成铁水B.从地球运到月球
C.把它轧成薄铁片D.磨掉铁块一个角
13.如果把5000g0℃的水和5000g0℃的冰分别放入菜窖里,使菜窖降温,其效果是
A.用0℃的冰好B.用0℃的水好
C.都一样D.无法确定
14.如图所示,用薄塑料片在甲、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分别划一次,则
A.甲图声音尖利,音调高
B.乙图声音尖利,音调高
C.甲图塑料梳子的齿疏,振动慢,音调高
D.乙图塑料梳子的齿密,振动慢,音调高
15.小丽家准备买新房,她看到某开发商的广告称:乘车从新楼盘到一家大型商场的时间只需3分钟。据此你认为从新楼盘到该大型商场比较接近的路程是
A.200mB.400mC.2000mD.10000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题,每空1分,共22分)
16.探测器探测到的两种声音振动时的波形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确定是噪声是乐音。
17.如图是某住宅小区内的场景。
⑴图中A是禁鸣标志,禁鸣是在处控制噪声。
⑵图中B是汽车限速标志,限速标志上标注的5的含义是,按规定限制汽车在小区内行驶速度不超过________km/h。
⑶图中C是摄像头,它的内部有光学元件,其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小区内的景物通过它所成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___的________像。
18.舞蹈千手观音是我国佛教文艺形式的精品,给人以美的熏陶,善的启迪。
(1)观众看不见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她舞蹈者,这是因为光的的缘故。
(2)佛光普照,梵音如丝。佛光是舞蹈者手上的饰品发出的,饰品(填
是或不是)光源。
(3)我们能分辨出究竟是何种乐器在发声,因为不同的乐器发声,其
是不同的。
(4)舞台上云雾缭绕,宛如天庭,它们是干冰时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产生的效果。(填物态变化)
19.常用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它的单位是,用符号_____表示。在图中,温度计甲的读数是_______℃,温度计乙的读数是______℃。
20.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模型。某物质由图丙状态直接变为图甲状态时,发生的物态变化为________,下列事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之相同的是____(选填A、B或C)。
甲乙丙
A.固体清香剂用了一段时间后变小
B.打开冰箱门,看到有白气冒出
C.寒冷的冬天,早上看到的霜
21.职业运动员进行12min的体能跑测试和田径比赛中的百米赛跑,同样是比较快慢,前者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比较的长短,后者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比较的长短。
三、作图与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6题,22题4分,23题4分,24题5分,25题6分,26题3分,27题8分,共30分)
22.如图所示:⑴画出图甲中的折射光线;⑵画出图乙光线Q经过平面镜后的反射光线。
23.李炳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直至水沸腾,根据实验记录数据绘制了冰熔化至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知:
(1)冰为(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图乙中,5~15min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DE阶段是其沸腾过程,其温度如图丙所示,则水的沸点是_______℃,这说明当时的大气压(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24.小军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2)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跟蜡烛A的像,说明像与物的大小;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像(选填虚或实)。
(3)图2是小军本人,他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那么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应是图3中的(填序号)。
25.蚊香生产者为了节约原料和用户使用方便,要根据蚊香的燃烧速度生产规格不同的各种蚊香,有一种蚊香如图所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出该蚊香正常燃烧的速度,要求:
(1)写出所需要的器材。
(2)说明测量方法。
2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先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当纸上呈现一个最小光斑时,测得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0cm,则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cm。再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并处在。物距为16cm时,在光屏上成一个倒立、_______的实像。
27.小杜同学在黄河边捡到了一块漂亮的鹅卵石,他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鹅卵石的密度。
(1)他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
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鹅卵石的质量m;
②向量筒中倒进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
③根据密度的公式,算出鹅卵石的密度;
④将鹅卵石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鹅卵石和水的总体积。
他应采用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为_________(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
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①D.②③①④
甲乙丙丁
(2)如图甲所示,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是。
(3)小杜纠正错误后,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并测量鹅卵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如图乙所示,鹅卵石的质量为g;由图丙和丁可知鹅卵石的体积是,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
(4)若鹅卵石磨损后,它的密度将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面的底部_________,若小杜在图丙中读数正确,在图丁中读数时视线仰视,所测得鹅卵石的密度将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四、综合应用题(本大题共2题,28题9分,29题9分,共18分)
28.工程上常用爆破的方法开山劈岭。某工人师傅在钻孔内装好炸药后,用一条长96cm的引火线引燃炸药。如果引火线燃烧速度是0.8cm/s,他点燃引火线后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点火处500m远的安全地带?
29.石油可以用油罐车来运输,它的密度是0.85103kg/m3。如果每节油罐车的容量是80m3,运输2000t石油需多少节油罐车?
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A2.B3.B4.C5.D6.B7.C8.B9.B10.D11.A12.B13.A14.B15.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题,每空1分,共22分)
16.甲乙17.⑴声源⑵5⑶缩小实18.⑴直线传播⑵不是⑶音色⑷升华液化19.摄氏温度摄氏度℃-437.320.凝华C21.时间路程路程时间
三、作图与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8题,24、25、26题各2分,27题5分,28题6分,29题7分,30题6分,31题3分,共33分)
22.略23.⑴固液共存状态⑵97低于24.⑴确定像的位置⑵完全重合相等虚⑶A25.(1)器材:刻度尺、细棉线、停表、蚊香、火柴。
(2)步骤:①取一小段蚊香,用细棉线与蚊香紧贴,在两端点处做标记,拉直棉线,用刻度尺测出两标记间的距离为s;②用火柴点燃这小段蚊香,并计时,测出这段蚊香完全烧完所用的时间为t;③则蚊香的燃烧速度为v=s/t。
26.10同一直线上放大
27⑴A⑵游码未回零⑶2710cm32.7g/cm3⑷不变⑸相平偏小
四、综合应用题(本大题共2题,28题9分,29题9分,共18分)
28.方法一:
t1=s1/v1=96cm0.8cm/s=120s------------------4分
t2=s2/v2=500m5m/s=100s---------------------4分
因为t1t2,所以点火人能跑到安全地带-----------1分
[关键词] 古诗英译 形合 意合
一、前言
几个世纪以来,古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不断地被翻译,传播到世界各国。古诗之美重在其意象,也可以说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我国古人对诗歌语言的模糊性早有领悟 ……‘诗无达诂’的意思是:诗是可以‘诂’的,可以解释,只是不能‘达诂’,即不能逐字逐句地作对号入座式的理解,难以用明确的概念性言词来圈定唯一的标准。”(龙协涛,2004:80)而中国古诗的意境与模糊性与汉语本身的特点紧密相关。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意合语言是依靠意义组合在一起的。但是在古诗英译过程中,英语的形合手段起着重要的作用。“英语的广义形合与汉语的意合倾向于从一方面可以反映出这两种语言的另一些不同特征,即前者注重外在的语法结构,是具有较高的客观组织规律的‘法制语言’,而后者强调内在的语义结构,是具有较高主观组织意识的人治”的语言。”(杜争鸣,2008:103)这就要求我们在古诗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汉语和英语意合语言和形合语言的不同特点,做出准确、灵活的转换,既要准确的表达中国古诗的内容、意境、风格,又要兼顾语言本身的形式特点。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英语的形合特点在古诗翻译中的体现。
二、连词的使用
形合与意合的区别在使用连词时显得尤为突出。中国古代哲学的综合性与模糊性使得汉语极重视内在逻辑,两个或多个似乎是并列关系的汉语语句,常常暗含着内在逻辑上的从属关系。他们并没有因为缺少了连词而意义模糊,相反,省去了连词,表达则更为顺畅自然。例如,汉语谚语“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工整简洁,琅琅上口,而译成英文“If I had known it would come to this,I would have acted differently。”译文添加了条件从句的连接词if,失去了原有的形式美和韵律美。因为英语重视逻辑的明白清晰,必须理清主句与从句之间的关系,并添上适当的连词构成形合句。
中国古诗词是汉语形式美韵律美的最高代表,也是最能体现汉语的意合的语言征的。在翻译古诗词时,译者不得不弄清诗句时间的逻辑关系,使用各种连词将他们隐性的逻辑显性化。请看以下例子:
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一)》)
译文一:When I was young,I left home;when old,I come back.
My accent is unchanged,my hair no longer black.
I’m unknown to my children I meet on the way.
“Where do you come from,dear sir?”with a smile
they say.(许渊冲)
译文二:I left home young and small,but came back old and
grown.
My native accent never changed,but sideburns a fading
gray.
Kids met me,but no recognition shown.
And asked me smiling where’ my home.(任治稷,余正)
英汉对比,可以看出原文没有使用表时间状态的连词和并列连词,一气呵成,明白无误。但译文一首句为了体现时间的变迁使用了两个when,而译文二则使用了三个but和一个and表示语句之间的转折和并列关系。译文使得原文的时间状态与并列转折关系显性化,使得外在逻辑更加清晰严谨。
又如:
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译文: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
For River Town veiled in green willows and red flowers.
(许渊冲)
原文: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
白帝城》)
译文:As cries from apes came from the banks without letup.
Our light boat had already thousands of mountains logged.
(任治稷,余正)
不难看出,第一个英语译文均加入了表地点的连词where和表示原因的连词for,第二个译文加入了表时间的连词as,从而突出了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实现了语法连接。
总之,英文不惜语言上的繁琐去确保其严谨的逻辑和外在的形式,而汉语省略了连词,逻辑关系却依旧清晰,而且语言干净利落,易于记忆,这也是汉语的巨大魅力之一。
三、主语的使用
英汉表达的很重要的一条区别在于代词的使用。英语有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关系代词等等,而汉语则很少使用代词,体现在诗歌里,首先就是主语的省略,尤其是“我”的省略。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说法,诗词中省去主语“我”则更能体现物我交融之境和诗人洒脱的情怀。而在强调个人主义的西方,我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代词I永远都是大写的。个性与理性受到无尚推崇。体现在语言中就是大部分语句都必须有主语,是主谓结构或者主谓宾结构,注重语句语法上的完整性。此外,英语中多用形式主语it,因为英语不会将时间地点天气环境等作为主语,而在汉语中就可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It rained yesterday.”翻译成汉语“昨天下雨了。”英语原文使用的形式主语it,汉语则可以使用“昨天”,“这里”等等作为主语。
中国古诗词中有着大量的无主语或主语省略句,在将其翻译成英文时,译者遇到这些情况时必须一一补上主语,以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请看例句:
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李商隐)
译文:You ask me when I can return,but I don’t know;
It rains in western hills and autumn pools o’erflow.
When can we trim by windowside the candlelight
And talk about the western hills in the rainy night?
原文没有出现我和我们等主语代词,而译文添加了两个I和两个We,使得句法更严格,意义更直白。此外,第二句还添加了形式主语it,不似原文以直接地点作主语。英语善用形式主语体现了其较强的客观倾向。
又如:
原文: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
辛渐》王昌龄)
译文:If my friends in the north should ask if I’m all right.
My heart is free of stain as ice in crystal vase.
译文添加了I和my heart两个主语,进行了主谓结构的转换,使得主语更为鲜明确凿。
再如:
原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译文:You will enjoy a grander sight,
If you climb to a greater height.
原文中没有主语,译文中出现了两个you作主语,更符合英语语法,也更能使外国读者接受。
总之,英语对于主语系统的严格遵守和使用造成了英汉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别。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使得中国人理解古诗毫无障碍,而逐字翻译成英文则首先不合英语语法其次造成语义的误解,所以译者必须添加主语已使得译文的意义更加完整明确。
四、屈折变化的运用
作为一种意合的语言,汉语比较注重语言的意境,表现出模糊、含蓄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在古代诗歌中表现尤为明显。汉语中是以词汇和语气来表示区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态,主动与被动,阴性、阳性,以及单复数的变化。而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重视语言的逻辑性,强调周密和精确,所以英语里有屈折变化来表示时,体,语态,和性数的变化。那么什么是词的屈折形式呢?M.M. Bryant(1955:32)下的定义为:Inflection,broadly defined,is a modification(initial,internal,or final)in the form of a word to indicate distinctions of case,number,gender,person,tense,voice,mood,or some like grammatical aspect for the purpose of showing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its use and meaning.也就是说“屈折”是通过增加表示数、体、格等的屈折词缀来展示句中词语的语法关系,而这种词缀的增加又不影响或改变原词的语法属性或词类。其主要特点是:第一,有比较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第二,一种词形变化的语素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第三,词尾和词干或词根结合十分紧密,脱离开词尾,句子中词根就不能独立存在。由于汉语的屈折形态变化没有英语丰富,因此,英语中一些通过屈折形态变化来表达的语法意义,如动词的时与体、名词的数与格、形容词与副词的级等,在汉语中往往要借助于词汇或其他手段来表达。在古诗翻译中,我们还必须注意原文语言中一些形态变化所表示的特殊含义。如在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通过汉语的字面意思我们无法判断出这一场景发生的时间,于是出现了两种译文:
译文一:“Kids met me,but no recognition shown,
And asked me smiling where’s my home”(任治
稷,余正译)
译文二: “I’m unknown to my children I meet on the way.
‘Where do you come from dear sir?’ with a smile
they say.(许渊冲译)
由于“相见”和“笑问”的时间无法明确化,所以这一场景的时间通过动词的屈折变化“met”和“meet”,“asked”和“say”分别明确表现为“过去的”和“现在的”。
在元稹的《行宫》中不同的译本中,“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也有不同的理解。
译文一: “A white-haired palace maid sat there,
Telling casual stories of Xuan Zong”
译文二: “Some white-haired palace chambermaids are
chattering,
Chattering about the dead and gone Hsuanchung
regime.”
同样在汉语诗歌强调模糊的意象,我们无法得知诗句中“白头宫女”的数量,即使是从下文的“闲坐说”我们也不能确定,因为可能是“白头宫女”对其他人说,也可也可能是“白头宫女”们相互诉说。而汉语作为意合语言也并不要求语言叙述中必须对此做出明确的区分。在英语中,这些就被限定成了“A palace maid”和“chambermaids”。以上这些译例充分说明了应该在中国古诗英译中应注意形合语言中屈折变化的运用,及其给译文所带来的不同意境。
五、结语
意合形式造就了汉语古诗词的辉煌,也折射出汉语言的成熟和明快。但是使用注重逻辑和形和的英语来翻译高度意合的中国古诗,对译者来说,是具有极大难度和挑战性的。译者在具备两种语言功底的扎实基础上,还需时刻牢记汉英在连词的使用,主语的使用和曲折变化上的巨大差别。连词的使用则极大的体现了形和与意合的差别;主语的使用区别主要是无主语或主语的省略以及形式主语的使用;而曲折变化则体现对于时体,语态和性数的把握。译者不但要在需要的地方进行恰当而巧妙的意合与形合的转换,以符合英语的语法习惯和思维方式,而且最好还能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韵味及意境。然而,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译者并不能做到将古诗词的神韵完全翻译出来,尤其是英语形和的特征将原文暗含的意境明确化,使得译诗失去了朦胧美,使得某些意境和韵味成为了翻译活动中不可译的一部分。因此关于汉英意合与形合的讨论与研究还需要我们在翻译实践中更进一步的探讨和论述,不断调和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和的矛盾,将古诗词的翻译中的语义和意境损失减少,更好更广泛的弘扬中国古诗词无与伦比的魅力和精髓。
参考文献
[1]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学论丛),2004(1)
[2]杜争鸣.英汉互译原理和实践教程[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Byrant M.M. Modern English and ItsHeritage[M].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