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剪刀手爱德华女主角

剪刀手爱德华女主角

时间:2023-05-29 17:59: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剪刀手爱德华女主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0月6日,约翰尼·德普的新片《独行侠》就将上映。这一次,看德普叔涂成大白脸扮演的印第安土著如何与独行侠一起惩恶扬善。

《独行侠》

导演:戈尔·维宾斯基

主演:约翰尼·德普 艾米·汉莫

类型:动作/冒险/西部

上映时间:2013年10月6日

《独行侠》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冒险电影,充满动作与幽默。独行侠,这位带面具的著名英雄人物将会被以全新角度演绎。通过土著印第安人武士Tonto(约翰尼·德普饰演)之口,描述了主角约翰·雷德(John Reid,由艾米·汉莫饰演),这位法律的化身,正义的使者的故事——他们两人将带领观众登上逃亡列车,来一次史诗般的惊险之旅。两位主角在逃亡中不断产生各种搞笑的摩擦,他们必须通力合作,对抗贪婪和腐败。

获奖记录

2013第15届青少年选择奖

最佳夏日电影男星:约翰尼·德普

最佳电影火花(提名):约翰尼·德普、艾米·汉莫

约翰尼·德普 代表作《剪刀手爱德华

1990年,德普在鬼才导演蒂姆·波顿(Tim Burton)的《剪刀手爱德华》中扮演主角机器人。在演《剪刀手爱德华》以前,德普与女主角薇诺娜就有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恋,德普说“所有小报记者,更希望看到我和薇诺娜在银幕之外谈恋爱,但我并不觉得一对情人在电影里真戏假做有什么不好。”德普凭借此片首次获得金球奖提名。然而与薇诺娜的这场婚约仅维持了三年便宣告破裂。

《艾德·伍德》

1994年,他与鬼才导演蒂姆·波顿二次合作了另类黑白传记片《艾德·伍德》(Ed Wood),此片横空出世的时候获得极高的口碑。德普扮演一个带有异装癖的疯狂导演。他和马丁·兰道在片中的表演极具黑色幽默,他们的谈话,面部表情,细致夸张,引人发笑。然而这种笑意不止于此,还有笑后的那种悲凉伤感。这一次他凭借精湛绝伦的演出,第三次荣获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提名。

《天生爱情狂》

1995年,德普与老牌演技派明星马龙·白兰度、费·唐纳薇合演了《天生爱情狂》,又名《唐璜》(Don Juan DeMarco)。在此片里,德普保持着他一贯的散发着迷人风采的表演,幽深的眼神,略卷的深棕头发,黑色眼罩,像一位流浪的诗人。这部电影将德普的俊秀之美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尽管当年的白兰度垂垂老矣,但二人相遇后便感慨相见恨晚。影片上映后受到舆论称赞。

10月影讯

《制服》

导演:王光利

主演:任达华/徐若瑄/袁弘

上映日期:2013年10月

《爱拼北京》

导演:康博

主演:杨洋/季晨/贾乃亮

上映日期:2013年10月

《天注定》

导演:贾樟柯

主演:姜武/王宝强/赵涛

上映日期:2013年10月

《特殊身份》

导演:霍耀良

主演:甄子丹/景甜/张涵予

上映日期:2013年10月

《怨灵人偶3D》

导演:石井辉仪/王冰

第2篇

剪刀手,透过技术谈感触,本期开讲。

北京人,深受电影毒害并为技术所累,忙碌不停中手脚并用操练多种后期软件,深信技术是艺术的原动力并努力地实践着,实践着……

专栏作者:SciSor

一直承诺既然有机会写剪辑的栏目,说什么也要针对类型片下下工夫,啃一啃这块骨肉相连别有滋味的佳肴。与编辑一聊,一拍即合。那么既然我们聊过了无数地细节的剪辑技巧,从这期开始,终于有机会和大家聊聊类型片的剪辑了。

说干就干,这次笔者就假公济私一回,从自己最偏爱的恐怖片说将开去吧。

说到恐怖片,其实也有举不胜举的很多类型,如果拿酒来做比方的话,笔者比较喜欢后劲足回味久的“心理悬疑”片,毕竟相比起烧酒一类“血肉模糊”的血腥恐怖电影来说,心理悬疑可借鉴的剪辑技巧更多,也更好操作。

笔者经过大量的阅片经历,总结得出个结论:描写恐怖的镜头,不如描写环境细节的刻画。无论我们讲的故事多么恐怖,只有注意了细节的剪辑,才能使观众信服,一旦“胆小鬼”们信了,他们就会开始自己吓唬自己,我们恐怖段落的剪辑就奏效了。

在改编自斯蒂芬金的电影《神秘窗》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段落,可以看到西方恐怖片的剪辑套路。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恐怖片的营造是分段落逐渐加强的,同时在不同段落中还要有停顿和插入的细节描写。

好恐怖片还是免不了要有一个很俗的开始,主角在关窗的一瞬间,看到玻璃中有一道飞影掠过,这是西方恐怖片非常惯用的手段。

之后主角突然回头观看,但很明显,身后必然什么也没有。这是第一次制造“悬疑”。

此时镜头给到了手部特写,主角轻轻地拿起了炉火筷,有时也常见高尔夫球棍,总之手里没有武器,观众就是紧张不起来。这也是细节能带来可信度的表现。

主角上楼后扫视阁楼,空空如也,观众逐渐被导演带入了状态。

然后主角向一间漆黑的房间里走去,这时的剪辑,基本开始变成了主角的脸部特写与空镜头的正反打。无论他看哪里,都有一个空镜头的插入,然后是主角越来越紧皱眉头的特写。这时的剪辑一定要注意节奏,小窍门是此时在视频轨下铺垫一个比较恐怖或怪异的音乐轨,随着音乐的节拍控制各个正反打之间的长短,之后即使把音乐再去掉,影片依然会非常协调地展示恐怖的气氛。

好了,经过或长或短的绷紧神经的铺垫,小马上就要来了。男主角发现屋子里有一个柜门没有关好,留了一条门缝。

主角缓步上前去小心地开门。

突然,在主角的身后又是一闪,同时配着一声突如其来响亮的变奏音,男主角猛然回头。

他发现在自己身后的洗手间的镜中,反射出一个背影的模糊肩膀。

面对这一未知事物,我们自己剪辑往往会马上切到主角疯狂的攻击(或逃跑),但我们看这里的剪辑,导演并没有着急地切到主角下一步动作的镜头,反而给到手在裤子上擦汗的特写。这个细节,非常好地缓和了观众的神经,但有调动着观众的胃口,非常想知道接下来的情节。

之后才是主角突然的袭击,但当然又是空忙一场,敲碎了那面镜子,发现屋子里什么都没有。这时的观众就会反复想,这怎么可能呢,刚才明明有人影。

导演自然抓住了“胆小鬼”们这一心理动机,马上由画外音给出一阵奇怪的声响,观众正在产生疑问,此时果然就有响声。这一个动静,如果不解开,可真比杀了他还难受,这就是恐怖产生最大的特点,先铺垫,然后突然释放慢慢积累起来的紧张情绪。当然,这个段落还没到电影的结尾,还有很多事没有交代,这次就暂时放过了主角,发出响动的无非是一只浴缸里的小老鼠。

我们也可能留意到了,在这个段落中,多次使用了空镜头,以此和主角的追踪形成对比,这是恐怖片剪辑的一个关键技巧。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同样这种技巧,日本的恐怖片套路是如何利用的。

这是日本恐怖片《贞子》中的一个典型段落。与欧美恐怖片的分段落顺序剪辑不同,这个段落基本上是两条轨道交叉剪辑。

一开始,男主角送女主角回家,在拒绝男主角进屋之后,女主角独自一人回到黑漆漆的屋子,这就为后面的恐怖产生进行了铺垫。在恐怖产生的原则中,永远记得一个人要比两个人恐怖得多。

之后,画面切到半开的窗户上。女主角靠在墙上,似乎发现了这间屋子有些不对劲。这么晚,窗子怎么开着?难道近来人了?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之后镜头突然切到窗外,窗帘浮起,一双小孩子的惨白的手紧紧拔在窗户的栏杆上。小孩的脸全被头发挡住,模模糊糊什么也看不清。

镜头反打,女主角睁大双眼,此时的景别为特写。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自己是坐在漆黑一片的电影院里,眼前10几米的大屏幕上,赫然是一张巨大的惊吓的女主角的脸,眼球血丝直爆,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怪不得早有新闻报道,《贞子》这部电影曾经吓死过观众。

影片还没有完,最最奇特的是此时的窗户又切回,竟然完好无损的合着。女主角望着安然无恙的窗子直喘粗气,就好像刚才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幻觉”。其实就像我们看到家里有一条面目狰狞的虫子一样,恐怖的不是它出现,而是它出现后转眼又没了。

最后,我们在剪辑恐怖片时,还要尽量想方设法设计一些情节怪异的段落。

第3篇

[关键词] 美国;奇幻电影;启示

国内奇幻电影《画皮》的热映使我们思考,传统素材与现代元素如何交融。其实,美国奇幻电影一直在启示着我们,像《盗梦空间》的“梦”与汤显祖《邯郸记》的“梦”是何其相似,然而却能推陈出新,让人眼前一亮。因此,本文以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的素材为切入点,分析美国几部票房和口碑都不错的奇幻电影,由此探讨美国奇幻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启示意义。

一、中国传统素材与美国奇幻电影

奇幻是中国古典小说戏曲重要的审美范畴。袁于令《西游记・题辞》云:“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1]深刻揭示了奇幻描写在小说艺术史中的地位与意义。倪倬《二奇缘・小引》云:“传奇,纪异之书也。无奇不传,无传不奇。”[2]“传奇”是明清戏曲创作的主要形式,“无奇不传” 强调戏曲是对奇异事件的抒写。所以,中国古典小说戏曲有着丰富的“奇幻”叙事。其中某些素材频频出现在美国的奇幻电影中,以下试举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因梦改观

美国奇幻电影《女孩梦三十》《家居男人》和《神奇遥控器》均讲述主人公因为一个梦而改变人生价值观,对生活有了更积极的态度。这些影片不禁让人想起汤显祖的《还魂记》《邯郸记》和《南柯记》,主人公通过“梦”而改变了生活的观念。2010年热映的《盗梦空间》,讲述如何在梦里偷窃信息甚至改变做梦人的思想。这部影片有一个情节与《邯郸记》极为相似,就是设计师把药物输入做梦人的体内方可“盗梦”,犹如吕洞宾通过磁枕使卢生大悟。戏剧文学的“梦”与电影艺术的“梦”既相似又相异,都带给了我们视觉和情感的震撼。

(二)灵魂交换

在众多影视作品中,偶尔能看到角色之间互换灵魂的情节,好莱坞影片《辣妈辣妹》就是其中的代表。单身母亲与自己女儿常因意见不合而争吵。然而她俩在一块饼干的作用下彼此灵魂交换,之后趣事不断,恢复原来面貌后开始接受对方。其实,“灵魂交换”在中国古典戏剧中早已涉及。如明代传奇《灵犀佩》叙两位女主角错配灵魂后发生的爱情故事。

(三)人鬼之恋

人鬼相恋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重要题材,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堪称经典。美国此类作品的代表当属《人鬼情未了》。片中男主角山姆与未婚妻莫莉相爱至深,他俩的好友卡尔因为钱财雇人杀掉山姆后,开始追求莫莉。山姆的鬼魂担心莫莉受骗,但碍于阴阳相隔,于是找到通阴阳的灵媒奥达・梅。在她的帮助下,恶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四)幻境设置

为了使故事情节显得神秘莫测,设置幻想世界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检视近十年来的美国科幻大片,除了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外,虚拟的场景也日益宏伟与唯美。如《阿凡达》引领我们进入近乎完美的“潘多拉“世界。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中也有不少关于“幻境”的描写。比如神魔小说《西游记》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从以上分析可知,美国奇幻电影的素材也存在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关键是如何利用传统素材再造经典?解决这一问题先要探讨美国奇幻电影的魅力。

二、美国奇幻电影的魅力

优秀的影片不仅要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而且要给观众带来意外的收获,即超越观众的期待视野。因此,美国经典奇幻电影大多不按常理出牌,总有出乎意料的新玩意儿。笔者就以上述提到的几部电影为例窥探美国奇幻电影的魅力所在。

《女孩梦三十》是科幻喜剧片,女主角梦到自己到了30岁,心智却停留在13岁,身体与心灵的巨大差异,使逗笑怪事接踵而来。当她梦醒后觉悟过来,观众也完成了一次情感洗礼,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纯洁的友情和爱情才是无价之宝。《辣妈辣妹》也是情节欢快的影片。因为灵魂互调,母亲与女儿要互相扮演对方的角色,所以故事怪诞纷呈,让人笑得不亦乐乎。当然,好电影不可能只是一笑而过,这部电影同样给了观众深刻启示,既有超现实主义的换位思考,也有两代人沟通理解上的心得体会。

《盗梦空间》的情节设计引人入胜,相信很多人在看电影前,压根儿都想不到一个梦境可以这样被诠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3]戏剧的创作不可能将生活素材这块“布料”不做任何裁剪就搬上舞台,而是需要艺术加工后做到结构完整紧凑。《盗梦空间》的成功,就在于打乱事件的正常顺序后,又拼凑得错落有致,使扑朔迷离的情节既融入了智慧,又不至于让观众觉得雾里看花。

《人鬼情未了》讲述的不是中国聊斋式的女鬼,而是一个痴情的男鬼。片中也不是一味渲染悲剧的气氛,而是通过灵媒奥达・梅的幽默风趣注入喜剧成分,使观众在严肃的话题中得到放松。当然淡化悲伤,并不意味着就不感人了,影片在细节处打动观众。

《阿凡达》造就票房神话,导演卡梅隆曾阐释自己的作品:“这是一部讲述人类和其他物种和平共处的电影,我们要懂得尊重地球!”[4]不可否认,这部电影除了3D高科技的特效外,还探索正义、公平、责任等价值观念,以及锁定当下环保主题。这就是深刻的剧情与深含哲学的科学理念完美结合所带来的惊喜。

以上探讨了美国几部经典奇幻电影的出彩之处,这对中国奇幻电影有何启示呢?为此仍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总结。

三、美国奇幻电影的启示意义

美国经典奇幻大片的魅力经久不衰,对它们进行鉴赏和归纳,可启示中国的奇幻电影,笔者认为启示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重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素材。紧随着美国奇幻电影的热潮,国内有些电影盲目追崇,只看重特技效果,而不顾剧情空洞无力。2005年上映的影片《无极》在北美的票房遭遇“滑铁卢”,在国内票房虽然不错,但是很多观众大呼上当。美国《明尼波利斯星讲坛报》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电影的制片人应该把巨大投资的很大一块用在改编剧本上。”[5]经典科幻片,从来都是有血有肉的,如果仅有技术层面上的包装,那么只剩空壳而已。然而,很多导演感慨素材的匮乏。比如《新倩女幽魂》的导演叶伟信说:“好的魔幻动作题材太难找了。”[6]的确很难找,但是把目光聚焦在中国传统文学这块宝藏,则常常会有新发现,所以叶导演也从那里寻宝。相信除了上述提到的“因梦改观”四种素材外,中国传统文学中尚有很多材料值得编剧人员探寻。

其次,激发想象思维能力。除了拥有好的素材外,想象力的发挥也很重要,而想象力的培养,需要激活思维。上述几部美国奇幻电影都运用了多种思维方法。有的是运用逆向思维法,像《女孩梦三十》是以童真的视角来观察成人的世界,犹如电影《返老还童》,以“逆生长”体验人生;《辣妈辣妹》以反向思考化解彼此的矛盾;《人鬼情未了》突破中国“女鬼”的思维定式,同时将喜剧因素渗入悲剧中,使影片庄中带谐、相映成趣。《盗梦空间》体现了分析综合思维的方法,即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事件分解成各个部分,又将部分衔接成一个整体。《阿凡达》则善于应用发散性思维方法,稀奇古怪的想象得到众多观众的认可,正如北京师范大学何香涛教授所说:“《阿凡达》导演能把生物链想象成一张网络并用于电影中,不得不说,他的联想很丰富,思维很发散。”[7]

相似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或现象想到与它相似的其他事物或现象。运用联想思维,可以在相同的素材创造出不同的作品。如与《女孩梦三十》相似的有《居家男人》《神奇遥控器》,男主角因为梦境开始懂得真情的可贵,从而彻底改变人生观,变成专情顾家的好男人。与《辣妈辣妹》相似的有《女男变错身》,是关于男女冤家互换灵魂的喜剧片。与《人鬼情未了》相似的则是人类与机器人相恋的《机器管家》《剪刀手爱德华》等。这些影片尽管素材相似,但是仍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最后,体现当代人文关怀。将新颖的题材打造成好看的影片,这个并不难。但是在旧题材中变出新花样,则有一定难度。“因梦改观”的美国影片不少,然而却新意不断,笔者认为这与注重当代人文关怀分不开。《女孩梦三十》探讨的是青春期少女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居家男人》和《神奇遥控器》则是关于男人的觉醒,但针对的人群不同。《居家男人》关注有权有势的黄金单身汉怎么面对感情生活;《神奇遥控器》则积极探寻已有妻儿的男人如何处理事业和家庭的冲突。不难发现,影片所反映的问题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因此哪怕素材一致,也能吸引观众。又如“灵魂交换”的《辣妈辣妹》与《女男变错身》,前者思考两代人的沟通,后者思考异性之间的交流。《机器管家》突出机器人“人化”的历程,《剪刀手爱德华》则通过人与机器人的对比引起反思:机器人外表丑陋但心灵美丽,比那些残酷无情的人类更加真实。感觉似曾相识,但总有不同的感慨,触动我们的心弦,这就是美国奇幻电影,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010年中国电影博物馆“《阿凡达》现象研究”专家座谈会上,不少代表肯定了《阿凡达》的人文价值,如北京大学陆地教授认为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热爱民族文化、人类文化的理念”[8]。即使是特效惊人的《阿凡达》也不忘注入文化气息。由此可见,电影中的人文关怀多么重要。

诚然,中国也有激动人心的奇幻电影。如《画皮1》之所以超越了原著,关键是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画皮2》的上映,也没有让我们失望。依然是动人的爱情故事及对现实生活的探讨:在这样一个处处讲究包装的社会,皮相和心灵孰重孰轻?两部《画皮》虽然都是讲述人妖之恋,但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人性的关怀,所以都取得了成功。

深入挖掘传统文学,并通过想象思维与人文关怀进行现代诠释,是美国奇幻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启示。当我们一味追求特效而感到疲惫时,不妨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学;不妨静下心绪,细细聆听中国老百姓的声音。相信用心感受的故事,一定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278.

[2]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231.

[3] (清)李渔.闲情偶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9-10.

[4] 王玉年.《阿凡达》获金球最佳影片,卡梅隆击败前妻问鼎[EB/OL].http://.cn/m/c/2010-01-18/122628477 36.shtml,2010-01-18.

[5] 万一,邬焕庆,姜辰蓉.《无极》海外票房惨败令我国制片人反思[EB/OL].新华网,2006-07-03.

[6] 李丽.叶伟信解密新倩女幽魂成功秘诀[N].羊城晚报,2011-04-23.

[7] 兰艺云.师大天文教授破解阿凡达[N].法制晚报,2010-01-28.

第4篇

永恒的时装偶像奥黛丽・赫本坦言“是戏服成就了演员”,而殿堂级女星梅丽尔・斯特里普则笑称“戏服是那个不说话又很大牌的女一号”。在V&A博物馆即将开始的“Hollywood Costume”(好莱坞戏服)展览中,这些曾成就电影经典瞬间的“女一号”们以时装的形态将人们带回那份银幕记忆中,海报上《绿野仙踪》中的桃乐丝穿着蓝格连衣裙甜甜微笑,彼时端坐于黑暗戏院中的人们无不希冀着如她一般,脚踏小红皮鞋轻盈地走入电影的奥兹王国。

追溯到上世纪初,在时尚成衣产业还未形成之时,电影公司都有专门配备的服装部门。直到米高梅公司在1931年聘请香奈儿女士(Coco Chanel)担任电影中的时装指导,电影与时装才开始了近百年的难解情缘。其实细数电影背后的时装大师们,就不难发现曾经的服装大师们是如此钟爱与电影的“联姻”,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电影人物的重要符号。在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的作品《后窗》中,金发美人格蕾丝・凯利以一袭Christian Dior最为经典“New Look”造型里宽肩收腰外套与散摆裙演绎了50年代上流社会名媛的标志形象;法国国宝凯瑟琳・德纳芙身着Yves Saint Laure纯白无暇的垂坠感连衣裙露相于《白日美人》中;自然最不能避开的永恒启蒙时装形象来自于《蒂凡尼的早餐》里的奥黛丽・赫本,没有人能忘记她穿着Givenchy的小黑裙与长款丝质手套,墨镜下的大眼睛张望着Tiffany橱窗的那幅传世画面。在1950年代,奥黛丽・赫本便是属于于贝尔・德・纪梵希(Hubert De Givenchy)当仁不让的灵感缪斯,《甜姐儿》与《龙凤配》均可谓是时尚教科书,而在《偷龙转凤》中,男主角甚至对赫本说:“忘掉你的Givenchy吧!”

好莱坞的黄金年月发展同样带动了时尚产业,阿玛尼先生就直言道:“没有好莱坞,就没有今天的我。”在200多部合作过的影片中,Armani品牌的身影无处不在,就连《007》中的邦德也一直依仗着Armani西装扮酷亮相,如此西装瞬间变做上天入地泡妞赴宴均相宜的万能标准配备。《第五元素》中,素有时装顽童之称的让・保罗・高缇耶(Jean Paul Gaultier)为外星人Leeloo所打造的极简绷带造型也可谓极其拉风。最近一次的大手笔则来源于缪西娅・普拉达(Miuccia Prada)女士为明年即将上映的大片《了不起的盖茨比》所打造的华丽戏服,预告片中令人眼花缭乱的着装里已然预示了明年又是T台20年代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回潮的最佳时机。时装大师们自然明白时装易逝而风格永存的道理,风格如何永存?电影里那一帧帧胶片正是让服装形象得以传承的最大法宝。

银幕风格的诱惑

没人可以忘却《七年之痒》中玛丽莲・梦露用纤纤玉指试图按住被风吹扬起的裙角,这近百年间最为活色生香的一幕里白色低胸大摆连衣裙与梦露一同成为了性感的代名词,全世界男人的目光都为之疯狂的时候世上的女人都在到处寻找这样一条白裙子――也许你不是玛丽莲・梦露,但这样一条白裙却成为了变身性感尤物的重要线索。

的确,电影最为迷人的地方便是无视时间空间与是否真实,一切仅为那人为的美好一刻所诞生。真实的人生往往漫长而无聊,选择坐于黑暗中体验浓缩在几百分钟之内的生命无疑是新鲜而刺激的,更多的时候人们会为其中的人物情节所倾倒,并渴望故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这样的错位感的美好向往通常都从模仿剧中人的外形开始,那一件戏服背后所包含的剧中主角性格仿佛也可以通过穿着相似这一媒介来换取同样的人生态度与幸福感。《乱世佳人》中由费雯・丽所扮演的斯佳丽随手扯下一块窗帘来围裹成洋装的随意态度让女孩们重新翻箱倒柜摸出披肩;《安妮・霍尔》里那来自男友衣橱的衬衫马甲与长裤的配搭再度唤回了文艺青年们对女知识分子的向往;自然更不用提在《罗马假日》之后有多少少女剪短了长发,穿着乖巧的衬衫与圆摆裙坐在广场上吃冰激凌。被荧幕形象所迷恋的并不只限于普通的观众,电影更是众多服装设计师们最直接的灵感来源之一。每一季各大时装周的舞台上都有不少取材于电影人物的身影:这边是希区柯克惊悚电影中的金发美人;那边是卓别林默片里滑稽感的高帽西裤。此时电影作为拥有画面与声音,饱含动态,逻辑与情节的艺术手段可谓是以最直接的手段刺激着设计师们的灵感。

事实上,电影行业也一直以同样的热忱回报着时装,除去那些萦绕在每一帧中的云影香鬓,时尚业声色犬马的生活也为电影提供了不少极佳的素材。早在60年代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的《你是谁,波莉・玛古?》以仿传记式的电影制造了一个亮丽且疯癫的波普时尚泡沫,大量出现的金属质地服装与黑白影像闪回的精美画面构成一部堪比顶尖时尚杂志的视觉盛宴。近年时装类电影越发红火,导演们纷纷将镜头转向先前甚少曝光的时尚业。卡尔・拉格菲尔德(Karl Lagerfeld),瓦伦蒂诺・加拉瓦尼登(Valentino Garavani)和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 等传奇时装大师的纪录片均以写实手法还原了设计师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最为真实的状态;而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这位传奇设计师一生中几段旷世恋情也成为众多传记电影的香饽饽。同样相关的时装模特,时尚编辑也是当今电影题材的不二选择:曾风靡六十年代贵为时尚达人(Fashion Icon)的伊迪・塞奇威克(Edie Sedgwick)被《工厂女孩》重现当年的爱恨情愁;虚构的时尚专栏作家凯莉(Carrie)在《欲望都市》中通过无数美丽的高跟鞋和包包讲述着自己的爱情故事;众多围绕时尚编辑的电影如《穿Prada的女魔头》大打造型牌,以一套套华服配搭博取了足够的眼球。 美国时尚业一直戏称电影与时装的关系如同“鸡与蛋”,很难言明到底是谁成就了谁。两者相差不久的起步时间也让彼此找到了不少相互渗透之处。

想象力决定影响力

与传统意义上的时装设计师不同,服装指导(Costume Designer)是专门为电影服装所存在的职业。虽不必考虑服装的设计点多少以及好卖与否,但电影人物的还原度与剧情发展的需要正是戏服的硬性条件。在早期电影中演员的每一套戏服都需要服装指导亲自设计并制作,在好莱坞的历史上,同样有许多重量级的戏服设计师――正是他们在幕后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努力,才有如此多褶褶生辉的电影人物形象。

动画片《超人总动员》中有一位齐刘海带着圆圆眼镜刻板的矮小女性,自称为超人制服设计师“衣夫人”,这个原型却是真实存在于历史之中好莱坞最伟大的戏服设计师伊迪丝・海德(Edith Head):在长达60载的电影生涯中,海德为超过1000部影片设计了戏服,一共获得了35次奥斯卡提名并最终赢得八尊小金人。好莱坞大道上第6504颗星星正是属于她这样一位明星设计师:无论是英格丽・褒曼还是格蕾丝・凯利扮演的人物均在她的悉心下焕发出光彩;奥黛丽・赫本的时装之路也是仰赖着海德――几乎每一部属于赫本的经典都是海德一手打造的,而Givenchy与赫本的情缘更是少不了海德的牵线。当《蒂凡尼的早餐》为海德赢得一座奥斯卡小金人时,她毫不避忌的感谢了纪梵希(Givenchy)先生:“没有您,就没有我手中的小金人,这份荣誉我们应当共享。”这番言论可谓是好莱坞对当时巴黎时装设计师最崇高的公开致敬。

在60年代随着成衣市场的崛起,戏服设计师的角色渐渐衍变为服装造型师,他们的工作是通过大量的采购时装设计师成衣进行二次搭配。因此不少奖项的最佳戏服设计甚至奥斯卡的小金人改向着眼于历史片,未来片亦或歌舞片以示公平:古典风格讲究而繁琐;未来则是永恒架空的想象之作;这恰恰给予了戏服设计师们天马行空的创作条件。前不久去世的著名戏服设计师石冈瑛子(Eiko Ishioka)正是这样一位鬼才。在她的惊世作品《吸血鬼惊情四百年中》,大量纯色块构成戏剧化的古典服装打造出一个阴郁华丽的吸血鬼世界,高度还原了生活在19世纪末女主角美轮美奂的端庄古典长礼服,而女吸血鬼们妖娆薄透裸色纱裙与此形成鲜明对比。Eiko更是由克利姆特画作发散灵感创造出德古拉伯爵的高度装饰风格,他身披拖地红色礼服的幽魅身影回荡在教堂角落。最为震撼的就是吸血鬼新娘露西的一身纯白长礼服,全蕾丝织成长裙却有宛如恶魔角的头饰与巨型拉夫领,唯美到极致却也露出无限诡异的气息。在而后的《入侵脑细胞》、《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等作品中,她依然以夸张后的历史民族感服装混杂超现实主义风格带来了一次又一次令人称奇的服装大片:金属质感长袍有着高耸及额头的立领口,洛可可风格甜美大礼服配以轮船模型头饰。各式时空与地点的碰撞后诞生了这样一个个看似熟悉又并不客观存在的生命个体,Eiko对此类架空神话题材电影的得心应手来源于她深刻的价值审美观:“我感到孤独,甚至落寞。身为一个视觉创作者,我不想在看到矫揉造作的人为景观,我想看到的是生命的本源,我希望人们能以我身为人类所表达出来的创作是否出色来作为判断我的标准。”而这样一位戏服设计鬼才的陨落,着实让人扼腕。

在这个想象力决定影响力的行业中,凭借电影《芝加哥》与《艺妓回忆录》两次捧得小金人的柯琳・艾特伍(Colleen Atwood)更是一名跨刀古装时装、写实到梦想的戏服设计好手。作为著名导演蒂姆・伯顿(Tim Burton)的御用设计师,约翰尼・德普在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理发师陶德》等中经典融合唯美凌厉的哥特风格均是拜柯林的巧手所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