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9: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声童话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童话 ;群文阅读;低年级学生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中,童话占了很大一部分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夸张的想象、丰富的语言以及拟人的手法,让学生对童话故事情有独钟。面对极富情趣的童话故事,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还原童话故事的童真、意趣,教出儿童情趣。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童话,喜欢上阅读。以童话故事特有的儿童情趣引领低年级学生走进群文阅读。
一、立足课内,抓好课堂主阵地
1.反复品读,寻找情趣
有些童话在成人看来是不符合生活逻辑或是不屑一顾的,但他是儿童所独有的,是儿童心理、性格特点的体现,是他们真情的自然流露,并通过语言、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阅读能力也有限,所以对作品中的情趣,很多时候都要靠老师去指点、发掘。所以,在教学前,教师应细心体会和品味,发现童话故事的情趣点。
如教学《乌鸦喝水》,我采用了谜语激趣导入:“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与想象都被调动起来,“多频道”地运作,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同时孩子又重温了乌鸦对“老人”的孝敬。
(1)出示“乌鸦”问,谁能有礼貌地跟乌鸦打个招呼?
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乌鸦的距离,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同时也使孩子学着礼貌、热情地与人打招呼。
(2)然后揭示题目《乌鸦喝水》,让学生想办法记住“喝”字。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乌鸦吗?
通过前面的铺垫,孩子们觉得乌鸦就在我们的当中,又通过刚才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问题匣子打开了,从提问中也可看出孩子对乌鸦的关心,通过激发,孩子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自学。
不同的童话故事有着不同的内涵,即使同一个童话,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冲突。在此基础上,我们把不同类型的童话整合在一起,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松鼠找花生》、《猴子捞月亮》、《小蜗牛》组成群文阅读,让“快乐”和“童真”成为童话教学的主旋律。
2.转换角色,体验情趣
(1) 角色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指导学生讲述自己学习的童话故事,通过角色转换进行对话,让学生站在故事主人公的角度去感受,无需教师任何讲解,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已蕴含在充满情趣的角色对话中。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可以这样组织"讲故事"活动:
(教师播放课文动画,但是没有声音。学生欣赏。)
师: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不过这个故事里的小动物都没有声音。动物王国电视台台长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读书、表演特别棒,想聘请小朋友做动物王国的配音演员,瞧,还特意寄来了招聘启事!(出示招聘启事。生读启事内容。)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给这个童话故事配音吗?那可要仔细看哟!
指导朗读字词句,粗浅的理解课文。
学生根据插图试着给画面配音,互相评价。
学生根据动画课件的画面,给动画配音,创造性地加上动作表演讲述。
每一个环节,学生都既紧张又兴奋。教师正是利用"给动画配音"这一语文实践活动---角色对话---讲述童话故事,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同时也培养了听说读等多方面的语言能力。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酸的和甜的》介入这里,组成群文阅读,加强情感体验。
(2) 角色模拟。儿童之所以喜欢童话,是因为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有时候让学生走进故事,使他们成为故事的主人公,让他们走进角色从而较为理想地完成对故事的解读。如我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伊始,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玉米、桃、西瓜等模型教具和小猴子、小白兔的头饰,告诉大家今天要演一个童话故事。先指导学生读课文、分角色、教表演,接着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练习表演,再找两个学生分别戴上小猴子和小白兔的头饰扮演小猴子和小白兔。"小猴子"按照书上的五幅图画的情景,表演扛玉米――扔玉米摘桃――扔桃摘西瓜――扔西瓜追小白兔"。
这样的表演,满足了学生喜欢玩的天性,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勇气,还锻炼了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既顺应了儿童的天性,又适宜童话的特点。
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适用拓展阅读课文《象鼻桥》,让学生俩人一组弯下身子,伸直手臂,模拟大象搭桥,学生就这样静静地站着,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象鼻桥"开始摇晃,逐渐支持不住了。通过搭桥模拟体验,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大象在河边静静地站了好几天,是多么不易、多么伟大。这样的组成群文,可以加深对童话的理解。
二、放眼课外,拓宽阅读大舞台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明确提出了量的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实施建议中对课外阅读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因此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
比如,学习了童话故事《小公鸡和小鸭子》,我们知道了小鸭子和小公鸡不同的习性,学到了它们之间互相帮助的品质。教师在将学生引入童话情境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阅读,通过读那些生动有趣、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动物童话故事,读出《狐狸和乌鸦》中狐狸的狡猾,《狼和小羊》中大灰狼的凶狠,《蘑菇该奖给谁》中小白兔的活泼,《三个小伙伴》中老牛的善良等,达到语言、情感与思想相互交融的过程。
经过一年的音乐教学我遇到过不少对音乐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音乐课来到课室不是讲话就是吃东西。我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进学校我接手的也是一群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了我的一个不能释怀的疑问,学生有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便会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学习音乐是一种负担或者是无聊的事,所以说,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那么究竟怎样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经过了久久的思索与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下的几点经验。
一.将抽象的节奏形象化、趣味化、生活化,提高学习兴趣
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它赋予音乐以活力。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而旋律却不能脱离节奏而存在。节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旋律和节奏都是在“动”中产生,又在“动”中感受,移动的节奏比持续的节奏更易为学生所接受。首先: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动作进行节奏训练。四分音符是人步行的速度,八分音符是人跑步的速度,十六分音符则是人跳跃的速度;其次,可以利用身体的动作来训练学生节奏感。身体按节奏有规律的左右摆动结合折手、跺脚、点肩、响指来训练;第三,音乐节奏的来源之一就是人类语言,因此,可以结合语言和一定的词组来掌握节奏型。如:ⅹ X| ⅹⅹ ⅹ| ,可以生活化为:大/家,下午/好;又如:ⅹⅹ ⅹ|ⅹⅹ ⅹ|可趣味化为:小燕/子,飞呀/飞,这样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的兴趣也较浓厚。能从自已熟悉的语言中接受训练,这样会增加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用童话故事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初一的学生,对童话故事还是情有独钟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征,用讲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兴趣充分得到调动。如在《大鹿》的教学中,我创编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从前,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有小猴子、小松鼠、大鹿、小兔等等,它们都是很要好的朋友。一天,小兔在森林里玩耍,突然,它发现一只凶恶的狼准备向它捕来,它吓坏了,急忙跑到大鹿的屋子门口,咚咚地敲起门来,大声喊到:“快开门呀,狼来了”。屋子里面的大鹿听见了,连忙打开门让小兔子躲进屋里,然后它们一起用力推着大门,防止狼冲进屋里。过了一会儿,狼走了,小兔它们高兴地跳起舞来。”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被童话故事深深吸引,对《大鹿》这首歌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教学中穿插游戏,提高学习兴趣
我让学生对音乐的感受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识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识谱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初一学生还比较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识谱教学与游戏、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做的:在1 2 3 4 5 6 7 各音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让学生初步认识各个音的前提下跟他们玩这样一个游戏:准备七张椅子,在七张卡纸上写上7个音分别贴在椅子上,再用卡纸做七顶小帽子,帽子上分别写上七个唱名,选出七个学生,每人戴一顶帽子,游戏开始时插放一小段音乐,要求学生在音乐结束时坐在与自己帽子上的唱名相同的椅子上,最后请学生逐个站起来介绍自己,如代表la的同学说:“我叫la用阿拉伯数字6来表示,la la 1a,其他同学跟着他唱1a la la。象这样的游戏,学生参与面广,又简单有趣。同学们很快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寓学于玩,效果非常好。
四、利用多媒体教具,诱发欣赏兴趣
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需要欣赏者用自己经历过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去感知体验。初一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所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具有声音、图象、色彩、动画诸多特点这一优势,精心设计课件,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如:我在《赛马》的欣赏中,设计了这样个课件: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肥壮的骏马弛骋在宽阔的赛马场上,马蹄声、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学生如同亲临赛马场,所以听时特别认真、细心。为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歌曲的情绪,再听音乐时便让几名学生拿着教杆,尺子当马骑,学生们兴高采烈、情绪高涨,表演得非常精采。这样更能准确地把握作品,深刻地理解音乐,充分欣赏音乐之美。
在音乐教学中,尽可能使每一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剧场活动 培养 语言表达能力
一、培养和发展语言表现能力的重要性
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具有口才天赋的人能把平淡的话题讲得非常吸引人,而口笨嘴拙的人就算他讲的话题内容很好,人们听起来也是索然无味。有些建议,口才好的人一说就通过了,而口才不好的人即使说很多次还是无法获得通过。这就是语言表现能力的差异所造成的。作为现代人,我们不仅要有新的思想和见解,还要在别人面前很好地表达出来;不仅要用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做贡献,还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说服别人。
二、通过剧场活动培养幼儿语言表现能力
中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是,他们的词汇开始丰富,能清晰地谈话,喜欢与亲近的同伴交谈,说话连贯性的比例逐渐上升,但还不稳定。他们开始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够独立地叙述日常生活的各种事物,其语言发展正处于关键期。同时他们的活动水平、游戏水平、与同伴交往的需求与能力、活动的持久性也在不断提高。这为我们顺利开展剧场活动提供了基础与保障。
(一)选择适合幼儿表演的剧本。在为幼儿选择剧本的时候,要考虑以下因素:
1.要选择健康活泼的思想内容。由于年龄特点,决定了中班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且相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表现出更强烈的与同伴交往的需求,在选择剧本时要选择那些表现人物之间团结、友爱的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故事。
2.要选择易于表演的童话故事。同时还要选择那些情节简单、有趣、容易理解的童话故事,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幼儿参与表演的积极性,而且也容易表现出原著的思想和内容。
3.要选择具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结合中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与年龄特征,我们为幼儿选择了如:《青蛙王子》、《狼和七只小山羊》、《金鹅》、《小红帽》、《七只乌鸦》等故事剧本。
(二)创设适合幼儿表演的环境。幼儿在表演时,能够在充分体验参与准备道具的乐趣的同时,增加对该这个童话剧表演的兴致,从而使表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教师还应重视与幼儿共同创设一个平等、和谐、温馨的精神环境,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下心情愉悦地进行表演。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互相欣赏,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学习协调解决问题,从而使幼儿在表演中养成共同协商的习惯。
在排练童话剧《青蛙王子》的时候,我们充分的利用了家长资源和班级资源,让家长带来了公主裙、宝剑、披风、皇冠等道具,我们与幼儿共同制作了头饰、面具、糖果等。接着我们开始分配角色了,第一次,我们选择了班级里能力较强、语言表现能力较好的幼儿参加排列与演出。演出结束时,班级里做观众的幼儿情不自禁的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时也表现出了跃跃欲试的表情。
三、幼儿语言表现能力的有效发展
(一)闻“声”—学会用声音来表现角色形象。
在幼儿参与表演的时候,我们通过引导幼儿学习丰富的声音表情,首先让他们理解不同的声音表情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初步了解正确运用声音表情的重要性。其次在用声音为角色造型时,要根据故事角色形象的个性特征,以及根据故事情节变化的需要来把握语调的高低,语速的轻重缓急。通过对不同声音的欣赏、比较、练习,在真正参与表演活动时,幼儿逐渐获得运用声音进行表演的能力。
(二)观“色”—学会用表情来表现角色。
人的面部表情是由人的五官协调变化而形成。首先我们给幼儿介绍人物面部表情的特点,让他们掌握运用人物面部表情地基本方法,如幼儿面对镜子“挤眉弄眼”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等典型表情;同时通过开展表情游戏和观看动画片等形式,让幼儿了解更多的表情如:赌气,惊讶,高傲,嘲笑等;丰富幼儿对面部表情的认识。通过以上方式,我们与幼儿共同总结出面部表情的特点:笑,眉开眼弯,嘴上翘;悲,眉呈八字,嘴下垂;怒,双眼睁大,眉倒竖;惊,嘴巴张大,眉头抬;愁,嘴角收拢,眉头皱等等。通过一些简单的情节练习,幼儿渐渐掌握恰当的运用面部表情来表现不同人物的个性。如高兴时绽放笑容,忧愁时的愁眉苦脸,害怕时的恐惧严肃等
(三)睹“形”—学会用肢体来增强表演效果。
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我们经常利用生活经验让幼儿理解肢体语言的含义。如:两手一摊,表示无可奈何;手于眉骨处“搭凉棚”,表示要仔细观察;双手插腰,表示神气高傲,或表示蓄势待发;捶胸顿足,表示生气;手心向外一推,表示拒绝等。在表演过程中,幼儿能够结合故事情节,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将丰富的肢体动作灵活的渗透在表演活动中。曾强了故事的表演性与可观性。
四、对幼儿语言发展能力的反思
我们班的剧场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家长的积极支持与帮助,同时对于幼儿的进步也有目共睹,他们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加热情了,善于与人交流了、变得更加自信与大方。看到幼儿的进步,我们老师由衷的感到欣慰。虽然我们在剧场活动中还做的不够完美,但是我们会努力把它开展得更好,在以后的表演活动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对幼儿的表演进行适时指导,同时幼儿的语言表现能力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学习与积累,我们在发展幼儿语言过程中要把握每个幼儿实际,让每个幼儿的语言表现能力都有更大的提高。为幼儿美好的明天和成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语言优美的童话故事、逼真形象的道具和亦真亦幻的场景,童话剧表演就这样以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吸引着幼儿。幼儿运用声音、动作、手势、表情等手段来扮演各种角色,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和感受,从中体验到成功、快乐,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所以,我认为童话剧这种综合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表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磊、管旅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迪斯尼乐园多神奇啊!
可你知道吗?在我们苏南常熟,有一个令世人瞩目的规划,即在不远的将来,与迪斯尼乐园相媲美的湖畔•现代城,在昆承湖边将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景观。
我知道了那振奋人心的消息后,去向大人们作了很多次的“演说”,在我的现实生活里,我有好几个深夜梦到未来常熟的湖畔•现代城:
夜深人静,我在迪斯尼乐园玩得多带劲呢!一辆金马车驾到我床前,一阵温柔的声音把我引到了金马车上,车的外围镶嵌着五彩缤纷的宝石和千姿百态的水晶,而且还有一束束鲜花作陪伴,显得更加迷人了。此刻,“吁……”的一声,金马车就把我带到了一个宏伟壮观的别墅前,外面是金光闪闪的大门,我走到大门前,门竟然自动开了,门前出现了一个快乐的小精灵——小熊维尼。它把我带到了似迪斯尼乐园又不像迪斯尼乐园的意境之中。我总觉得此处无声胜有声,一股新鲜自然的空气扑鼻而来。经小熊维尼的介绍,这股清新的空气是从昆承湖发散而来的。因为我对昆承湖充满好奇,于是,我要求小熊维尼带我去一睹芳容,小熊维尼经不住我的死缠懒打,便带我去揭开昆承湖的神秘面纱。
昆承湖从度假村一直延伸到张家港河口,湖面面积大约有5平方千米。
每当早晨,湖面上的浓雾便飘浮不定,让人觉得好像身处仙境,给昆承湖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太阳缓缓地爬上天空,使这捉摸不透的浓雾逐渐散去。这时,你便可以观赏昆承湖的真面目了。
昆承湖水面犹如一面镜子,平静极了,偶尔吹来一阵风,那一圈圈银色的涟漪便慢慢地荡漾开去,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仿佛千万条小鱼在跳动。昆承湖边栽上了许多柳树,点缀着这银色的昆承湖。
每当夏天的傍晚,人们便一起到昆承湖里游泳。那时候,对昆承湖有点灵感的人一定会追溯起有关昆承湖的传奇经历来。昆承湖存在之前,比现在美多了。原先的两条小龙按玉帝的旨意来到人间扬善除恶,迷上了昆承湖,就在昆承湖里住了下来。下帝知道后,便把它们变成两条大蛇,让他们做昆承湖的守护神。
一阵秋风吹来,就有愉快的“沙沙”声在耳边响起。闭上眼睛,则是一片灿烂的金黄——不是风卷落叶,也不是层林尽染,那是大闸蟹在爬行。大闸蟹,除了青壳,白肚,黄毛,金爪这四大特征外,个头也是加大码的。周围是湖光山色,碧波婉转,蟹的清香甘甜由舌至心次递铺散开来。这样品出的蟹味自然鲜美无比。
正在我尽情欣赏昆承湖的美景时,唐老鸭和米老鼠争着要给我做向导,他们带着我来到了昆承湖的穿湖堤上,我从穿湖堤上向湖边望去,那美丽的湖畔•现代城的小半轮廓呈现在我的眼前。经唐老鸭的介绍,我对湖畔•现代城才略知一二。
湖畔•现代城位于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东南大道与新世纪大道交汇口湖滨地带,项目东临横泾塘河、西依昆承湖浩淼碧波,总占地767亩,总建筑面积约100多万平米,拟建独立别墅、联体别墅、排屋、多层、花园洋房、高层景观华庭等高尚物业。欧式现代化建筑外观,楼间距宽阔,楼体巧妙均布、穿梭有致,黄金比例纵横退缩创造立体光影表现,带来良好的通透性与观景效果。
关键词 :拼音;生命力;音乐性;趣味性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生动、逼真的情境,灵活多样的形式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因此在拼音教学中,将生活、音乐融入课堂,有效创设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才会让拼音更贴近儿童的生活世界,赋予拼音以生命的光环,让孩子们与拼音一起舞动出生命的灵性。
一、赋予拼音生命力
汉语拼音是一串枯燥无味的字符,要想让学生想学、乐学,就要变无趣为有趣,让拼音拥有生命,走近孩子们的世界。
1.1 巧设童话,赋予拼音以生命。
童话故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以这样的形式引入拼音教学对突破教学重难点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如:在教学“j q x”与“ü”相拼的过程中,我将富有人文性的童话故事贯穿于其中,使孩子们既掌握了“j q x”与“ü”相拼的规则,也受到了爱心教育。“韵母王国里有一条小鱼,叫小ü,小ü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突然有一天,海上狂风大作,小ü不幸被卷到了沙滩上,失去了水的它,在伤心的哭泣着。(出示韵母:ü)谁能来挽救它宝贵的生命呢?声母城堡里有23个声母,其中有三个声母大将非常勇敢,他们接到消息后心急如焚,马上出发去挽救小ü。他们分别是谁呢?(出示声母:j q x)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三个声母分别叫“j 、q、 x”,他们可是爱心大使,然而,挽救小ü需要翻山越岭,并且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到达海边。孩子们,太阳是那么炽热,小ü现在已经是饥渴难耐了,我们一定要帮助j q x 赶紧到达海边,让小鱼能重新回到大海里(引导学生会读、读准j q x)。瞧,j q x 出现在它的眼前了,很快他们就可以齐心协力把小鱼送回大海了(引导学生学会拼读“ju qu xu”)。j q x 救了ü的命,小ü很感动,于是擦掉眼泪笑嘻嘻(通过拼读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j q x 后面的小ü要去掉两点。但是拼读时仍然是读ü的音。)。这个时候,飞来了一只乌鸦u , u原来一直在旁边看着小鱼受苦受难,可是却在一旁不管不顾,所以三个声母大将就不愿意跟它做朋友了。(让学生试拼,使学生明白“j q x”与“u”不能相拼。)故事使拼音不再是枯燥的拼音字母,而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他与孩子们亲切地交流,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
1.2 给孩子们取拼音名字,给予拼音生命。
教学汉语拼音时,如果给每个孩子取一个有趣的拼音名字,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快乐的拼音字母,让每一个拼音字母都成为一个快乐的孩子,自然地交融让孩子们学会了拼音字母,让汉语拼音也获得了生命。
二、赋予拼音音乐性
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本身转化为音乐的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对于爱说爱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尤为喜欢。在拼音教学中,无论是教字母的发音,还是规范字母的形式,我都运用了大量的儿歌。如:“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太阳出来红彤彤,公鸡一叫ooo;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还有孩子们的自编儿歌“我在河边唱歌aaa;小鱼跳舞ttt;乌鸦衔食,嘴巴小小uuu;小鱼吹泡,嘴巴扁扁üüü;小鼓敲ddd;马蹄响dadada;汽车开dididi;敲门声dududu;小门小门n、n、n;小棍小棍l、l、l……”课中我常常把孩子们自编的儿歌配上轻快的音乐和孩子们一起做着动作。通过说唱儿歌,孩子们不仅可以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启迪了音乐的智慧。
如: 在教学a、o、e的四声时,我根据声调符号的形状和a、o、e四声的读法也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学习a、o、e的四声。如“汽车平走ā ā ā,汽车上坡á á á,汽车下坡又上坡ǎ ǎ ǎ,汽车下坡à à à。”不仅如此,我还为孩子们举办了“a、o、e四声音乐会”。邀请一名孩子当小小指挥家,四组孩子分别当四声演奏家。音乐会开始了,小指挥挥动手臂,四声演奏家根据指挥的手势分别轻声说出a、o、e的四声(“ā á ǎ à”“á ǎ ā à”“ā à ǎ á”……)。a、o、e的四声在教室里回荡着,我与孩子们也一同陶醉着。这不在是简单的字母四声练习,而是孩子们用心谱出的一曲又一曲美妙的音乐。
三、赋予拼音趣味性
对于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拼音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那么他们将对学习很难产生兴趣,注意力更是难以集中。在教学中,我赋予拼音趣味性,使课堂“活”起来,是孩子们“动”起来。
3.1 “手舞足蹈”学拼音。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肢体、手势来学习拼音。如,在教声母“n”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用你的肢体动作来展示n的样子?”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有的孩子把两腿张开好像n;有的孩子身体向下弯像n;有的孩子两人手拉手向上抬起像n;有的孩子大拇指和食指像n;有的孩子两手举起左手指尖碰右手指尖也像n……各式各样的“n”让我看见孩子们小小的躯体里潜藏着非常丰富的知识表现力,真让人兴奋不已。又如,在区分声母“b d p q”时,孩子们右手举到了脑袋上好像b,左手举到了脑袋上好像d;右手贴近脑袋好像p,左手贴近脑袋好像q……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居然还能用身体的五官来猜谜学拼音:脸蛋辫子a,眼睛o,牙齿嘴巴合成e,耳朵c,鼻子l,身体与头合成i,一个鼻孔n,两个鼻孔m……
3.2 游戏之中学拼音。
孩子们最喜欢做游戏。在拼音教学中,可以把枯燥的拼音练习融入有趣的游戏之中,为孩子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3.2.1 打扑克游戏。
打扑克是很多人都喜欢的一种游戏,可以利用这种游戏进行拼音练习。新颖的扑克牌玩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孩子们学习汉语拼音的积极性,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了声母、韵母后,可以玩打扑克式的游戏进行拼音练习。先指导学生制作含有声母、韵母的扑克牌,一个孩子拿写有声母的扑克牌,一个孩子拿写有韵母的扑克牌。两个孩子同时出牌。拿声母扑克牌的孩子出一张写有声母的扑克牌,拿韵母扑克牌的孩子出一张写有韵母的扑克牌,两个孩子谁先拼出由两张扑克牌组成的音节,这两张扑克牌就归谁。最后,看谁手里的扑克牌多,谁就赢了。
3.2.2 摘苹果游戏。
如:学完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可以采用摘苹果等游戏复习巩固。在黑板上画一棵苹果树,树上结满了红通通的大苹果,每个苹果上分别写着不同的声母、韵母或整体认读音节。把参加游戏的孩子分成三个组,要求第一组把树上写着声母的苹果摘下来,第二组把树上写着韵母的苹果摘下来,第三组把树上写着整体认读音节的苹果摘下来。比一比,看哪一组先按要求摘完苹果,哪一组就获胜。游戏带有竞争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积极性。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学习是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如何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有效地动起来,以提升课堂学习的效果,对此,我有心进行了尝试和积累――调动孩子们的多元感官,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
关键词:语文课堂动起来动感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063-01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对此,有些感想。
一、让全体学生的嘴巴动起来
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样的阅读理念。不管是哪一堂实践课、展示课,我们都能看到一些伶俐的学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博得听课老师的阵阵喝彩。然而这一种“动”只针对于学生个体,这一种“动”忽视了另外的学生群体,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到位的。作为老师,更应该创设全体学生能动的情境,分层推进,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通过读读、议议、说说、辩辩等策略,与文本进行无声的对话与有声的交流,逐步学会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
“小松鼠是怎么帮助青蛙克服困难看到大海的?”这是《青蛙看海》一课的重点。如何引领学生感悟这段文字及文本寓意?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鼓励学生自主朗读,交流体会。(1)和课文说说话,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4-1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松鼠的话,用曲线画出青蛙的话,想想:登山过程中它们做了些什么?(2)和同桌说说话,同桌是你最好的学习伙伴,把你的学习成果和他一起分享交流吧;(3)和大家说说话,分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二、让学生的笔头动起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基点。读什么书,怎么读,都必须由教师一点一滴去引导。放眼低年级语文课堂,孩子的笔头确实都“ 动”了起来,然而往往只是局限于描摹几个生字,勾画几笔图画……二年级的学生,虽然还不懂得如何做笔记,如何用特定的符号来标识,但他们已能初步分清哪些话是谁说的,某句话讲了什么……为了便于发现,提高阅读效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便可以让学生用横线、曲线、小圆圈等符号进行圈圈画画点点。
当然“写好字”是低年级学生的学习重点,但笔之动是否还可以更广泛一些,更深入一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本课最后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内容:(1)这时,苍鹰也飞来了,三个小伙伴又会说些什么呢?请你为他们设计一段对话;(2)美美地摘录好这两句名言,做成小书签,送给你的好友,或者夹在自己的书本中,时时提醒自己,勉励自己;(3)把这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家人听,让他们给你打打分。其中第3题为必做题,前两项任选。一方面让学生能有所积累,另一方面锻炼孩子的动笔写话能力,为以后的习作打好基础。
三、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动脑。(1)以情境引导思维。小学生好表现爱表演,表现欲强,很少害羞。情境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交流交际的最有效手段,还是集中学生注意,激发积极参与的好方法。上课伊始,我以轻松谈话方式构建了帮助孩子融于故事的课文情境:“上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漫游童话王国的活动,小朋友们看了很多的童话书,知道了很多童话故事。每次当你阅读童话故事的时候,最想做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继续走进童话故事《青蛙看海》,一起去当一回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一下故事中的角色,一起去看一回大海。在“呱呱呱”的叫声中,学生迫不及待地捧起了书,一头钻进角色,思维的火花瞬间点燃;(2)以动作带动思维。课堂上长时间静静地坐着,容易使注意力分散,这时的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于这些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来说,“运动”无疑是给他们注入一支兴奋剂,它能让学生的思维重新活跃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地探寻知识,摄取养料。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孩子们和小青蛙、小松鼠一起登山的情节(约3分钟)。学生在说说笑笑、玩玩跳跳中,既感到轻松愉快,又达到了“动手又动脑”的目的,触到了兴奋点,感受到登山的艰辛,体会到此时青蛙的心情、想法。在互动的过程中,师生间的思维碰撞创生更多的想法,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交流习惯奠定基础。
四、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
学语文应该将情感培养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能力的培养,最后是知识的培养。情感培养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主动的参与意识、友好的合作精神和健康的人生态度。情感培养贯穿在每一节课堂里,落实在每一项活动中。苏教版教材中美、简、新、实,每一个内容无不情意融融。学生对它们既熟悉,又有许多的困惑。这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意识的好素材,也是教师让学生情感动起来的好机会。
要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首先教师要会“燃情”,要点燃每一位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之中。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学生的情感悄悄地被点燃。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孩子们和小青蛙、小松鼠一起登山的情节(约3分钟左右)。之后又开展了现场的采访:“现在,我想采访几只小青蛙,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小青蛙,刚才你跳了几个台阶?感觉怎么样?”“跳了那么多台阶,当然很累,那除了累、渴,小青蛙登山的时候还会遇到其他的困难吗?”“上山很累,还会遇到困难,既然这样,放弃吧?为什么?想说什么?大声地说!”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点燃起来。有的说:“青蛙不小心摔了一跤,摔破了膝盖,可它没放弃,包扎以后继续登山。”有的说:“刮大风了,青蛙顶着风前进,不做逃兵。”有的说:“太阳火辣辣地照着,青蛙把树叶当做伞,向困难挑战。”“决不放弃,决不低头!”“坚持就是胜利!”“我们不会半途而废!”……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其次教师要会“煽情”,让学生的情感更深、更持久。正确的引导,及时的鼓励,在学生需要帮助时,老师能做得很到位,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在青蛙登上高山之时,我利用媒体优势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大海,让他们尽情欣赏,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挖掘课文留白处,再次激起情感。“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实现自己的心愿。现在你们的心情怎样?”“面对这湛蓝无边的大海,小松鼠和青蛙会说些什么呢?开动你的小脑筋,放飞你的想象。”学生亲临其境,触景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写一份工作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可是到底什么样的工作计划才是适合自己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本课程阅读教学工作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好的推荐书目和正确的阅读指导对健全小学生的心灵、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有重大作用,社会各方面已经形成共识。它是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新教材的启用,倡导着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倡导着教育中人文因素的挖掘,倡导着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既为语文带来了新鲜气息,又为语文教育构设出了美好前景。语文活动课特别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特别强调直接体验,特别注意潜能发挥,特别注重个性养成,这就能使学生能体会实践的愉快,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获得多种信息,获得独特体验,在交流中张扬学生的阅读潜能、语言表达力。
二、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和能力。在阅读时间、形式、速度、方法、内容诸方面都能有较大的.突破。
2、培养学生的智力水平。在语言得到丰富积累的同时,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思维水平。
三、阅读速度及内容:
1、提倡朗读,每分钟不少于50至60字。
2、阅读浅近的文学语言类读物,如童话、儿歌、寓言、故事。
3、要阅读一些数学读物;自然、社会科学类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也可以选读一些适合学生的“有声读物”。
四、方法及措施:
1、提倡课内阅读为辅,课外阅读为主的方式。
2、组织阅读小组,小组内阅读层次互补。每个小组里要选定组长,负责领导监督管理本小组的阅读进程。
五、课程计划
第一课时:提前布置参观音乐书吧,然后再参观音乐书吧,了解音乐书吧的布置,环境。
第二课时:从书的封面、目录、扉页、出版日期、出版社、作者等方面具体地分析了解一本书。
第三课时:学会给图书分类。
第四课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
第五课时:寓言故事朗读。
第六课时:童话故事朗读。
历经不同时代、各式思潮的冲击和冲刷,葛翠琳童话,如今更是闪闪发光,熠熠生辉。无论在历史和现实的意义上,这些作品,被称之为“经典”,名副其实。
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联合推出《天天典藏・葛翠琳》,共18种。上半年已出版10种。大红的封面封底,剪纸的图案图画,别致的自序自记,明晰的分类分目,彰显着中国大众的审美心理和东方艺术的生动神韵。红红的底色中,流淌着老作家红红的激情,跃动着她红红的爱心。
先说《野葡萄》。书中20篇作品,几乎全都源于民间童话。作为书名的这篇作品,曾经屡屡收入各种各类童话选集,是葛翠琳的成名作之一。故事极单纯,讲偏僻小村里一个聪明美丽的养鹅小姑娘,爹娘去世后,坏心眼的婶娘弄瞎了她的双眼。她按妈妈生前所说的,在小白鹅帮助下,到荒山里寻找深红色的野葡萄,并使失明的人都见到光明,得到快乐。作品中,童话幻想与人类理想相一致。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愿望和希冀,寄寓着人们在实际境况中的向往和追求,展示出人们在社会现实中的观念和品性。童话中的理想境界,正是民族传统美德和百姓高尚人格的凝聚和生动体现,是一种更深层的民族文化的提炼和升华。
以民间童话做题材的作家并不只是葛翠琳一个。葛翠琳的与众不同,在于她着眼于经几千年历练的民族文化积淀,开掘它的丰厚内涵,揭示它的深邃意蕴。她以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担当,穿梭于从前与当下、幻想与现实,以童话幻想的绚丽色彩的渲染,使一个个童话故事显得隽永蕴藉、曲折动人,更以民间大众的清新语言的描述,使一个个童话形象显得质朴实在、逼真传神。当小读者读着“长得像鹅毛一样白净”的小姑娘受到虐待,“善良的小白鹅好像知道小主人的苦楚,夜里,都把翅膀盖在她的身上,守护着她。”(《野葡萄》)读着“年轻的木匠跟着黄色的小花攀上山,慢慢地,稀稀落落的小黄花变成了茂密的花丛,一片片盖住了山崖,一丛丛铺下了山谷。”他“在花丛里绕来绕去”,“跟着星星点点的小黄花,来到了那晶莹透明的深潭前。”(《金花路》)又读到巧姑娘“知道几百种药草”,而“法师恨巧姑娘,就像豺狼对羔羊;法师怕巧姑娘,就像毒蛇怕天鹅一样。”(《采药女》)读到天上的神娘对着“要儿子幸福地长大,为人们去创造更多的幸福和快乐”的雪娘,说出“我要毁掉你美丽的容貌,我要拿走你的聪明和才智。”(《雪娘》)善与恶、好与坏、是与非、爱与恨,就将深深地印记在他们的心上。读着读着,更会感受到,葛翠琳所创造的童话境界,虽源于民间,出于往昔,却奇丽无比,深幻无限。就如《野葡萄》的奇异明净,流畅深沉;《金花路》的奇巧婉约,平易深挚;《采药女》的奇妙非凡,自然深切;《雪娘》的奇特突兀,开朗深奥等,都在推陈出新之中,令人耳目一新。
再说《山林童话》。这是一本幼儿童话。
写幼儿童话的人也不少。葛翠琳独辟蹊径,篇篇都是童谣式的动听、动心的语言,并以此构成一个个好看的画面,又从画面中流淌出一丝丝悦耳的声响。就以《栗子谷》来说,写小松鼠跟蝴蝶、天鹅、金鲤鱼学跳舞;又跟长臂猴学倒悬,跟刺猬学打滚儿,跟狐狸学站立,跟蜻蜓学点水;还跟青蛙学弹跳,跟孔雀学舞步。一回回,一次次,一遍遍,小松鼠终于“身轻如燕,静立似云,流动像风”,终于荣获舞蹈大赛第一名,得到了奖品――一个装在棕色木盒里的,脆、甜、香、软的栗子。小松鼠舍不得吃,结果栗子却掉进了山石的缝隙里。就这样,葛翠琳把小松鼠得了个小栗子的小故事描写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生动得像一出舞台剧,诉诸视觉、听觉,进而达于精神、心智,由精神的感动而至于心灵的震撼。小孩子的心一旦被打动,便永远地铭记在了心底,从而熏染了情性,陶冶了情操。再细细品味,小松鼠的心志是那么执著,它那用前腿当翅膀、用毛茸茸的长尾巴荡来荡去的可爱而又有点可笑的姿态,那把极好吃也很想吃的栗子送给外婆的有真心又有孝心的十分认真的样子,就会随着作品语言的爽快的声调、轻快的音律、明快的节奏、愉快的韵致,洇渗进幼小儿童的心田。
在另两部幼儿童话,《红枣林》和《核桃山》里,葛翠琳又以小猴灵灵的伶俐和小熊笨笨的憨厚,打动读者幼小的心。作品中,山洪冲走了灵灵的爸妈,山火埋葬了笨笨的妈妈。在众多动物朋友的帮助下,历尽艰险,灵灵在大西南原始森林找到了爸妈,笨笨从动物园的铁笼子里救出了爸爸。猴奶奶在洪水后把灵灵得的奖品――红枣种在石头小屋前,熊妈妈在山火前把八粒核桃埋在了地洞里。枣树长,灵灵也长。笨笨和它的朋友也使核桃树长满山。老作家不仅细致、细腻地描述了至真至善的亲情和诚心诚意的友情,也鲜明鲜活地描绘了大自然繁盛繁茂的生命和蓬勃蓬茸的生机。更为可贵的是,在运用拟人手法时,还活脱活泼地描写了山上山下诸多动物别样的体态和各自的习性,巧妙地融进了知识性。
两部幼儿童话,都以文采、情采取胜。那充满了稚真、稚拙却提炼得简洁、简朴的幼儿文学语言,那洋溢着童情、童趣又展现得灵巧、灵妙的童话幻想境地,都极具象征性、写意性。作品自始至终,在细密、细巧的描写中,时时透露着大自然自身所独具的雄壮、雄伟的气势,暗示着人性本身所独有的向善、向美的气质,字里行间闪耀着情性的光华,映射着理性的光辉,使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儿童情感相交融。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面对一代代新人,儿童文学更应该是语言的艺术。葛翠琳童话是这方面的典范。从这个意义上,说葛翠琳童话是“经典”,更觉名副其实。
葛翠琳童话,是葛翠琳为光大中华优秀文化所做的独特的艺术创造,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独特载体。
YES
功能强大、简单易学、互动性好、也许是将来的流行趋势,不能让孩子“落伍”。
■ 妞妞妈:白天我的宝宝是由阿姨帮忙带,所以不能指望阿姨能教宝宝太多的知识。但是有了iPad,我的宝宝能从里面听音乐、学英文、听童话故事,其实iPad就是我宝宝的一位早教老师!
■ Sandy:买礼物当然要给宝宝买iPad啦。现在出去吃饭,几乎每个小朋友都人手一部,我怎么能让我的宝宝out呢?而且好多朋友们都说,无论宝宝怎么吵闹耍脾气,只要iPad上手,宝宝立刻就安静!听起来真不错!
■ 恬恬妈:iPad很适合宝宝的互动家教,因为iPad有触摸屏。符合宝宝直接、直观的针对物体操作。还有互动模式,附带有声音、动画元素,宝宝乐意参与!所以为宝宝选iPad做礼物很明智!
■ 桉树爸爸:时代在进步,宝宝用电子产品来学习是个趋势,所以我是赞成这样新的教育方式,毕竟这电子的东西可以存储的知识比书本多,而且可以有声有色,形象生动,我觉得利一定大于弊的。
■ Lorrie:苹果APP上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开发者研发的有关儿童的组件,所以我觉得iPad是宝宝开拓眼界的一个窗口,不是说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吗?或许iPad就能将世界变小,所以我觉得宝宝一定要有iPad!至于其他,就要看家长怎么引导了!
NO
对视力不好、担心宝宝自闭、缺乏语言的交流,担心宝宝痴迷。
■ 菲菲妈:我不赞成给宝宝买iPad,就像曾经的“游戏瘾”和“网瘾”一样,我觉得宝宝沉迷在iPad上或许以后就会有“iPad瘾”,到时候家长该后悔莫及了!
■ Linda:我觉得总是盯着iPad就像盯电脑屏幕一样,是对宝宝眼睛的一种伤害。所以,与其让宝宝在iPad上看书做游戏,还不如多花些时间陪宝宝呢!
■ 李楠:我不赞成买iPad作为宝宝的礼物。因为我觉得它只是满足了懒妈妈的懒惰以及虚荣妈妈的虚荣。在宝宝眼里,iPad和许多玩具一样,所以妈妈没必要花如此大的手笔!
■ 暖晴爸爸:宝宝的世界是五彩缤纷,他们对新奇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这个科技玩意就缺少了和宝宝之间交流的人情味,宝宝会自我沉浸在机器教育的世界里,性格可能会慢慢变的孤独自闭。所以,我很排斥iPad。
■ 周娟:我是两个宝宝的妈妈,他们俩常常因为iPad归谁玩儿而吵架,抢到最后总是有一个在哭!之前小哥俩可从来没有这样的矛盾!而且基本都是“调停无效”,难道我还要再投资一个iPad?或许我没收了iPad会更好吧!
《母子健康》话题大搜集,
快来YES or NO!
从本期开始,我们的话题栏目开张啦!
下一期的话题是:
你要喂养“有机”宝宝吗?
快来七嘴八舌、加入YES or NO,表达你自己吧!
话题征集邮箱:
baby@pandp.省略(请在主题注明“话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想象力 培养方法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是一种宝贵的品质,一切伟大创造都是从美妙和富有创意的想象开始的。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不和想象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飞机、电话、手机的发明,孙悟空、猪八戒、飞天等艺术形象的诞生,都离不开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说,没有想象力,我们的生活将一片荒芜;有了想象力,我们的世界将一片生机勃勃,诗意盎然。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从小就爱幻想,有一次,他对同学们说:“我有一种秘密液体,能制成各种颜色的报春花。”同学们都不相信,老师也觉得他撒谎,并把这个问题反映到了他父亲那里。父亲听了,却不认为达尔文撒谎,而是在想象。正是达尔文父亲善于呵护小达尔文的想象力,才成就了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的巨大贡献。
新形势下的教育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当前我们要培养的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更加重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小学阶段是人的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良好的想象力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翅膀,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
所谓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整理成新形象的过程。所以,想象力并非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有本而来。头脑中表象积累得多,就有进行想象的资源。如:带领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到风景区游览,参加各种公益活动,都可以让孩子记住许许多多的表象。为了记得多、记得牢,可以让孩子用语言描述,或通过写日记把头脑中的表现记录下来。
二、利用课文,启发想象
1.假设式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深受学生喜爱,这些童话故事一般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加上可爱小动物来表演,告诉学生一些道理。通常在学此类课文中,我都不忘提高孩子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如:童话《三袋麦子》一课中,共写了三只可爱的小动物,小猪、小牛、小猴。土地爷爷分别送给三只小动物一袋麦子。三只小动物对这袋麦子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小猪迫不及待地把麦子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吃掉;小牛把麦子收藏起来,一点点慢慢吃;机灵的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收了很多麦子。在课堂讨论中,我发现学生有的喜欢小猪、有的喜欢小牛、有的喜欢小猴。我趁机提了一个问题:如果给了你一袋麦子,那么你准备怎么做?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有的说:“像小猪一样,做许多好吃的,但要留一些做种子。”有的说:“和家人把这袋麦子分吃了。”有的说:“取出一部分送给亲戚,留下一小部分当种子。”有的说:“我要把这袋麦子送给穷人。”从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童声里,我看到了他们的爱心和孝心,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精彩理解。
2.延伸课文,续写故事。
有些故事性强的文章,粗看已经讲完了,但细想起来,还留有一定悬念。言虽尽,意未了。对这类教材的处理,我们要让学生解放大脑,大胆进行想象。如:《小摄影师》一课,表现高尔基对小男孩充满了关心爱护之情。高尔基虽然十分配合地让小男孩照相,但小男孩由于粗心没装胶卷。文中的结尾写道,小男孩拿着没有胶卷的相机飞快地跑了。这个故事留下了许多悬念,小男孩会再来吗?他回去如何向等胶卷的同学们交代?有的说:“过了几天,小男孩重新买了胶卷,又来给高尔基照相,并且和高尔基成为朋友。”有的说:“小男孩回去之后受到了同学们的批评,又觉得自己耽误了高尔基的宝贵时间,不好意思再来了!”有的说:“高尔基想方设法找到了小男孩,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合影。”给这个遗憾的故事加上了完美的结局。
3.略写部分详细化。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当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好,作者向鲁迅先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么冷的天,那个人怎么能光着脚在路上跑呢?文章中写道:伯父的回答我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我借此向学生提问:“你能想象出伯父是如何回答她的吗?”有的说:“这就是人吃人的黑暗社会。”有的说:“你要努力学习,长大改变这不平等的现实,让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学生的回答说明他们已悟出课文的真谛,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4.变静态为动态,无声为有声。
关键词:经典阅读;阅读共享区域;阅读环境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96-0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
一、创设环境――浸润经典
1. 创设自由的阅读区
幼儿园以经典阅读为主题布置大环境,一楼大厅是园所特色最佳展示空间,采用情景化、开放式、参与式的方法创设。大厅中布置富有田园气息的桌椅和书架,陈列幼儿喜欢的绘本故事,可以随意拿绘本说一说、画一画书中的人事物,并进一步想象、拓展,生成新的内容。大厅的另一边布置着欧式风格的沙发和白色书架,书架上摆放着适合家长阅读的育儿故事、家教指南等书籍,让家长可以惬意地坐在沙发上看书、讲故事。大厅的顶部空间也得以利用,各种小鱼在蓝色的“海洋”里游来游去,给孩子们更多的想象空间,让他们讲讲小鱼的故事。童话故事《七只小羊》中的主角踏着新年的钟声而来,大厅的地毯上、展架上,都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用各种材料制成的小羊,深受孩子的喜欢,孩子们可以在开放的空间中自由想象,创编故事情节。大环境的布置可以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有效地阅读。
2. 改变失色的漂流角
幼儿园楼梯的环境也设计成经典阅读主题,南楼的楼梯以“抱一抱”为主题,每一个画面都是从幼儿的童话故事和绘本故事中截取,幼儿看到每一个温馨的画面,都会不由自主地和好朋友,和老师,和爸爸妈妈抱一抱,体验友情、亲情。这就是环境的魅力,无声胜有声。北楼的楼梯上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墙壁上到处都是几米的作品,《微笑的鱼》《星空》《森林里的秘密》《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等,都是孩子们喜欢的绘本。几米的许多绘本运用了水彩、彩铅等表现手法,借鉴这一形式和孩子们一起创设了相应的阅读环境,将几米的绘本画在墙壁上,每天和孩子们阅读几米的绘本。楼梯旁的置物架上,摆放着孩子们收集的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宝贝。每次走过楼梯,孩子们总是会指指点点,介绍自己带来的东西,或者猜猜别人的东西。这样的环境创设给予幼儿更多想象、表达的机会。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一日活动中和谐舒畅的语言氛围,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尽情享受阅读的快乐。
3. 增添快乐的创作区
幼儿园每一处小角落都有书籍的影子,小角落描绘着大文章。有的小角落能坐一个人,可以安安静静地阅读;有的小角落撑起一片荷叶,可以供两个人阅读,时不时地还能说悄悄话;有的小角落有清新的小书桌,孩子们可以趴在上面创作绘本;还有的小角落摆放了各种颜料、纸,孩子们可以以拓印、水彩稀释、水彩画的手法表现绘本里的人事物等。这些环境让人禁不住去看、去读、去表现。小角落处处浸润着经典,孩子们可以随意拿着书籍,惬意地坐在小沙发上、小藤椅上读一读,说一说,可以随意地拿起画笔、颜料,画一画、印一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心灵沟通――感悟经典
《0~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首先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如提供一定数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童趣的图画书。还需要提供相对安静的环境,尽量减少干扰,保证幼儿自主阅读。其次应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如经常抽时间与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提供童谣、故事和诗歌等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幼儿自主选择和阅读。当幼儿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时,和他们一起查阅图书资料,让他们感受图书的作用,体会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乐趣。
1. 内容选择:直观易懂
小班幼儿喜欢色彩明快并配有短句或词汇的图书。因此,提供给他们的图书要情节简单、清晰、以图为主、色彩鲜艳,便于启发孩子们谈话和讲述,从而提高他们语言表达的水平。中班幼儿富于幻想,对新奇事物感兴趣,他们喜欢情节紧张刺激、带有简单的善恶报应的故事,如神话、民间故事等。为他们提供的书籍不仅数量要多,内容也要逐渐加深。大班幼儿对童话故事、绘本有浓厚兴趣,喜欢长而复杂的故事,如《格林童话》、几米的绘本、爱心树的绘本、还有宫西达也的一系列绘本等,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所以,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孩子们一起选择了适合他们的书籍,将它们放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供幼儿和家长阅读。
2. 指导学习:循序渐进
(1)注重“看”的指导。幼儿阅读,从“看”入手。幼儿识字不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开展幼儿阅读时,从幼儿喜欢的形式――“图”入手。让幼儿在看图、说图、读图的过程中,加深对图画阅读的理解,提高简单推理、概括能力。
(2)注重“想”的指导。如果只注重幼儿“看”的指导,而不引导幼儿“想”,那么“看”也是支离破碎,不能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画面。因此,在幼儿“看”的基础上,以“看”所得为依据,启发幼儿“想”,引导幼儿根据画面内容,通过“想”,“看”清画外的内容。比如,问孩子,小动物们会说些什么,他们会怎么想,会怎么做呢?
(3)注重“听”的指导。幼儿的阅读常常会依赖于耳朵的“阅读”,为了逐步引导幼儿,教师可安排一些时间,如晨间活动、午间活动时间,为幼儿朗读故事。朗读故事时,必须咬字清晰,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不能完全照搬书上的文字,还应根据故事情节增添一些形容词或象声词,这样才能抓住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能听清、听懂、爱听,渐渐迷上那些丰富多彩的故事书。
3. 交流互动:大胆主动
要引导幼儿落落大方地“说”,指导幼儿用规范的语言、恰当的词汇准确地表达图意。要注意倾听幼儿的讲述,并提醒用上老师所注的关键词提示,可以边记录边问幼儿这些词的意思,让幼儿有意义地用词。小班孩子上学期基本会把词说得有关联性,到下学期就要学习说完整句。中班孩子要求说完整句,表达流利,会理解新词,故事表述情节完整,鼓励孩子创编故事。大班孩子,除要求故事讲述完整外,还要会用新词,故事讲述有趣,并能创造性地运用图标记录故事。
三、情感表达――荟萃经典
1. 故事讲述:讲自己最喜欢的绘本
将故事背景延伸至区域,幼儿可以在区域中讲述故事、创编故事。比如故事《鼠小弟的小背心》,在语言区,孩子们可以续编故事的结尾,启发幼儿想一想:这么多动物都喜欢鼠小弟的小背心,你有什么好办法?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内容,用废旧材料制作相应的道具和故事背景,把头饰和背景布置在表演区。孩子们可以在小舞台表演故事、讲述故事。绘本《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也是孩子喜欢的绘本。在活动中,和孩子一起制作背景,幼儿可边操作边讲述花园中的动物,如打开自制的毛毛虫,寻找毛毛虫变化的过程。把这些内容延伸至区域中,孩子们能够随处阅读、随处讲述。
2. 好书推荐:与话题匹配的绘本
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那么怎样使我们的阅读环境更具有游戏性?怎样让幼儿与阅读环境互动,而不是成为幼儿园的摆设?把书中精彩的内容,落实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让幼儿能更好地参与阅读环境的设计与创造,与阅读环境有效互动。比如可以借鉴绘本中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创设阅读环境,李奥尼的绘本《小黑鱼》,是孩子们很喜欢的,在阅读完后,孩子们以拓印、水彩稀释手法创设他们喜欢的阅读环境。幼儿以各种颜色水彩营造“神秘海底”背景,以水彩图画泡沫制作海底的礁石,用锡纸、糖纸、报纸等制作小鱼。再如绘本《神奇的树》,在活动中,孩子们用排笔涂画麻绳制作树枝;在纸筒上以油水分离画的形式制作树干;用手指点画树叶;用水果网袋、光盘袋制作花朵;用泡沫、纽扣制作雪人;将蜡光纸撕贴在泡沫上,制成各种水果。孩子们以各种材料制作绘本中的人事物,并进一步想象、拓展,生成新的内容。
直观的环境激活了孩子新的学习点,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大环境、走廊、小角落,处处浸润着书香味,大家一起在有趣的阅读环境里,品味书香校园。
参考文献: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要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保证向课堂要质量。为此,我尝试除了课堂范画、实物外,配以一定的电教媒体,把一些难以讲解和直接获取的知识,巧妙借助于电教媒体进行表现,取得效果令人满意。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按我的理解,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自发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自动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这种投入包括情感投入),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适,并能获得良好的高品质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上的满足体验。多媒体能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投入到自主积极的学习当中去。尤其是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正确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生动形象,激发兴趣。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认识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时,他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如《建筑艺术欣赏》一课,欣赏各地古今建筑并了解其特点是必要的一环,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欣赏实景更是不可能,这时候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我将各处搜来的图片扫描进电脑,并精心分类。上课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的伴随下,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然后,我点出用电脑制作的对比图,清楚的展示了生动别致的江南建筑美,大气古朴的北方建筑美,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再在个别的细节上,比如故宫汉白玉的石阶上的浮雕、天井上的图案等进行放大和特写,学生再也不是坐着听和看了,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的更清楚,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跟老师问清楚,小声地和同学讨论起来。。这种学习是高效的、自主的。我在讲授《我喜欢的交通工具》一课时,设计制作了一个样图游戏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几何图形拼出交通工具,要求与众不同。最后,学生都拼出了不同的交通工具,从而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十分感兴趣。又讲到《帮小鸟找家》一课,我先让学生想象:假如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树会是什么样子?学生们经过回忆、联想后回答:没有树,小鸟就没有家了,我们呼吸的空气就不新鲜了,良田就会变成沙漠……然后,组织学生表演短剧――“帮小鸟找家”,孩子们的想象力与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品德,学会关心别人,关心生存的环境,加强孩子们的责任感。
2 巧用投影,优化教学
投影片制作投影片画面简洁、清晰,而且保存时间较长,制作携带也很方便。整个小学阶段的美术课,大体可概括成绘画、欣赏和手工制作三大类。我着重在绘画类课程中自制合适的投影片,如教《为童话插图》时,我查阅了一些插图,运用故事连环画形式,把它们化成翻阅式投影片,一张张展示了学生都熟悉的《白雪公主》这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学生们津津有味边听故事边看画面,深深被舍己救人的七个小矮人及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吸引住;这时我再打一张投影片:以“抬棺”的场景用暖色描绘,然后利用复合片把七个小矮人依次展示,好象是看到了一部连续的童话故事,学生一下子拓宽了思路,投入到想象画的海洋中去。在讲解色彩知识《橙、绿、紫》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间色是通过二种原色混合而来,我就利用明胶片剪成圆形,分别涂成红、黄、蓝,订在另一张明胶片上。上课时,分别出示红黄蓝,复习引出三原色,再渐渐把红片和靠近,至重叠,学生惊奇地叫到:变色啦,变色啦,成桔黄色了。对,这种颜色就叫橙色,是由红色、黄色混合得到。同样,请二个学生上台来移动另二种原色,得到了绿色和紫色,并让他们拿水彩笔快速试画一下。这样动手拼拼叠叠中,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三间色,印象非常深刻。利用投影片直视效果和变化手法,给学生以启示,只有充分围绕美术教材特点,降低难度,用形象和趣味去打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作能力。
3 改变传授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个别化教学和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进行一题多解,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一课的作业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等。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吃的饱”、“吃的好”。改变作业模式。美术课的作业形式似乎没有什么可置疑的,那就是在纸上画――水彩笔、铅笔、颜料、毛笔墨汁,以及做――剪纸、泥塑、扎染等等。然而学生的智商和对科学技术的灵敏度都在提高,多媒体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比如我曾看过一节多媒体与美术结合的课,五年级的《绘画日记》。学生从素材库或网上搜集了各种图片甚至声音、配乐,插入自己用软件编辑的“日记”中,用FLASH、PHOTOSHOP绘图,这样一本有声有色的“日记”令人不禁感叹学生的创造力和多媒体的神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形式,不会因为画不好而丧失信心,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可见,充分利用多媒体能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得到最充分的教育。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使美术课堂教学更快地与新课程改革同行,教师要充分、正确地利用多媒体,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相信每个学生都能画出最美丽最生动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