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9: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学国学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把握整体概貌,学生循序渐进
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国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因为任何杂乱的、零散的或者管中窥豹式的学习都是不合理的,也不利于学生对国学的进一步了解。要想让儿童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精深智慧和博大精神,就必须对他们施之以相对系统健全的国学教育,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国学概貌。从横向上,就是要体现国学的整体概貌,精选那些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相对易懂的文学、文艺类知识和道德修养等国学内容。如王财贵教授就把经典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次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第二层次是《易经》、《诗经》、《老子》、《庄子》;第三层次是古文、唐诗、宋词、元曲;第四层次是《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等。这就体现了其整体性。从纵向上,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建构起一定的教育梯度,体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蒙学”与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相联系,“蒙学”大多以朗朗上口的音节、浅显明白的语言去介绍阐释做人道理及文学历史常识,且使用的多是简单易懂的常用字,易于低年级学生接受,可以与课堂识字教学进行一体化操作,背诵与认读双管齐下,短时间内迅速扩展识字量,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这样通过纵横两个维度以此达成既健全又系统,既重点突出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
二、呈现原始文本,学生理性思辨
从国学的形成过程来看,国学典籍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期,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遗迹。删减经典,割裂了原始文本的内在联系,残缺的片段无法或者不能很好地反映其历史原貌,造成误解也就不可避免,这样不利于我们理解历史和传承文化。从国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国学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既代表人类的美德,也反映人类的劣性。我们学习国学经典,不是因为它尽善尽美,而是它与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一种血脉的联系。内容的善恶美丑,它所反映的是社会现实。之所以呈现原始文本,就是要让学生敢于质疑,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理性思辨、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能力,能够让学生的思想在精神心灵深处勃发。
三、学习方式灵动,学生成为主人
当前的国学教育大多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是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我们认为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独立地去学习,把“要我学”的观念转变为“我要学”的思想,这样我们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要实现这样的国学教育思想,应该把国学课程定位为建立学生大文化视野的通识课程,它不是语文课程的补充,也不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辅助教材,应该把培养目标锁定为:亲近母语,文化播种与德性培育。为此需要在中小学国学教育领域实现国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和中小学语文教学多领域多学科的互动与整合,要打破其“读经”“背经”的单一化模式,挖掘出其中更多更广可资借鉴的内涵和方法,实现国学学习方式的灵动,同时要突出对策方法的可操作性、应用性,使其好用实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采用习惯养成法,亲子共读、小手牵大手法,古诗文情境设置、多媒体展现法,师生共背、评比鼓励法,还可以组织学生写读后感、出墙报、演讲、表演,举办经典诵读主题班会等。
四、人本兴趣为先,激发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的内部推动力。但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它产生的前提是儿童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而儿童对事物的好奇心通常是很短暂的,任何强迫式的做法都可能把它扼杀于萌芽当中。所以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硬评价与软评价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探索一条有形评价与无形激励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如可以对学生进行“量化记载”考核评价,每生一张档案卡,用于记录学生已背过的古诗文内容,和背诵时间、熟练程度等。这样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诵读状况,另一方面还让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喜悦,并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还可以让学生写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否做到“有所感”、“有所乐”、“有所知”、“有所为”。 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对国学的求知欲,才能向学生展现国学魅力,展示我们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
五、营造育人环境,让经典教育“润物无声”
校园环境是特色学校的外显形式,体现在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及各种设施布局等,是特色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努力赋予校园环境以文化的特质和教育意识。它能使学生、家长、教师受到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和积极的暗示,是学校特色的隐形环境,让人一走进校园就像打开一部立体、多彩、会说话的教科书,就能感受到学校鲜明的主题特色。
第二条中小学获得接受外国学生的资格后可接受适龄外国学生入校学习。
第三条中小学接受外国学生的资格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同级外事、公安部门审批,并报教育部备案。
第四条申请接受外国学生资格的中小学应具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及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五条具有接受外国学生资格的中小学一般应接受随父母在华居住的外国学生;如接受父母不在华居住的外国学生,须由其父母正式委托在华居住的外国人或中国人作为其监护人,并办理有关法律手续(包括外国学生的国籍国驻华外交机构的领事认证)。
第六条具有接受外国学生资格的学校可以接受以团组形式短期(6个月以内)来华学习的外国学生,但须预先与外方派遣单位签订协议,并要求外方派遣单位按该国法律规定预先办理有关组织未成年人出入境所需的法律手续。
这类外国学生应有组织地集体来华、离华,外方派遣单位应派代表随学生来华并担任其在华期间的监护人。
第七条来华在中小学学习6个月以上的外国学生应凭“外国留学人员来华签证申请表”(JW202表)和学校录取通知书向我驻外使(领)馆申请“X”字签证,并自入境之日起30天内向当地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外国人居留证。
入学前已具有来华签证和在华居留证件的外国学生,应凭“外国留学人员来华签证申请表”(JW202表)和学校录取通知书,到当地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签证和居留证项目的变更手续。
以团组形式短期(6个月以下)来华学习的外国学生,凭被授权单位的邀请函电向我驻外使(领)馆申请“F”字团体签证。
第八条外国学生一般应与其父母或监护人一起居住;有条件的学校经批准后可向外国学生提供校内宿舍。
第九条中小学对外国学生的有关收费项目和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物价管理部门制定。
第十条中小学应按学籍管理规定管理外国学生,教育他们遵守中国的法律和学校的校规、校纪。除安排必要的汉语补习外,一般不为外国学生单独编班。学校可按课程方案的要求组织其参加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外国学生免修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
外国学生完成各科学业,考试合格,由接受学校发给毕业证书;未按计划完成全部学业者,学校可发给写实性学习证明。
关键词:国学教育;小学阶段;校本课程;
作者简介:田立君(1965-),女,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
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在此阶段开展国学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强化民族认同感,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教会其做人,为其精神世界的成长奠定基础。国学教育在小学的开展起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和国学教育价值的凸显,人们对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进行了初步的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
一、小学国学教育现状
(一)国学教育的实践基地初具规模
从2000年开始,小学国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有了较快的发展。2002年6月,全国第一个国学启蒙研讨会在江苏省江阴市召开。会上以较早地开展国学教育的江阴市实验小学为例,就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阶段如何开展等问题进行研讨。2002年9月,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东长甸小学选择了“与经典为伴,以圣贤为友”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这是该校国学课程建设的起点,以此为契机进行的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为学校的特色教育带来了生机与希望。2005年9月,沈阳皇姑区在全区中小学正式开启国学启蒙教育活动,试行《皇姑区中小学国学教育指导纲要》,带动沈阳市区国学教育的逐步展开。从东北到华北、华南,据统计,全国接受国学教育的中小学生达数百万,以深圳为例,全市近百所中小学开发了不同程度的国学课程,进行国学教育活动。
(二)国学教育的形式丰富多彩
针对国学内容博大精深、浓缩精炼且韵律明快、朗朗上口的特点,为使学生更快更便捷地掌握相应的内容,寓教于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诵经为主的多种国学教育活动在一些中小学(以小学为主)展开。例如,鞍山市铁东区东长甸小学将国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除每周安排一节国学课外,还固定时段(早自习20分钟和课前5分钟)引导学生集体诵读或默读。课间学生在操场上跳起了该校教师自编的《弟子规》皮筋舞;做《三字经》拍手歌游戏;放学时操场上就会响起此起彼伏的经典路队歌。济南大明湖路小学调整语文教学,把诵读《三字经》等纳入语文教学过程。深圳市罗湖区凤光小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校园创设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韵味,涵养气质,陶冶性情。该校校园大门口上方悬挂大型电子屏,屏幕上滚动播出教师精选的适合儿童诵习的蒙学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古诗词等。在古韵民风的熏染中,儿童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内涵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
(三)国学教育的内容兼具传统性和时代性
为实现国学教育既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又赋予其时代内容的教育目的,多数学校往往能够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国学教育课程。
鞍山市铁东区东长甸小学制订了一套完整的校本诵读计划。它包括四书、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诗经》等内容。学生必备古诗70首。学生如果能完成这个诵读计划,小学六年毕业后的阅读量应为150万字,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开发了一套国学校本教材(1-6年级)。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在国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形成了自己的国学教材。教材分上下两部分内容(必读和选读)。“四书五经”作为必读内容的首选,其中以《论语》为核心;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寓言等作为选读内容的主体,其中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神话传说为主,强调趣味性,并注重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如《韩非子》、《东坡志林》等书籍里的故事多为采编。另为独树一帜的还有提出“‘新六艺’国学启蒙教育行动方案”的深圳市数百所中小学。“诗、礼、书、画、武、乐”是“新六艺”国学教育内容的六大方面。其中每一个方面都界定了内涵,在原有“六艺”的基础上开发出更适合儿童和时展的国学教育的新篇章,赋予国学以灵动的色彩和新鲜的活力。获悉,此方案已入选广东省“十五”重点课题和“中国加入WTO与国学教育”子课题。[1]
二、小学国学教育研究的现状
随着小学国学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对国学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为推动小学国学教育健康顺利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国学教育进行了理论的探讨。2003年以来,国学教育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小学国学教育,并对其中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有关小学国学教育意义的研究
意义的探讨是国学教育开展的起点。为此,人们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其中对国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与价值,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袁继喜,2007;陶继新,2008,等):一是砺志怡情,明理启智,激发民族情感,提升民族文化素养;了解中华历史文化,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校正行为规范。二是国学教育是继承传统,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三是国学教育是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的作用途径。就当前研究水准,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如对国学教育的育人功能的认识虽较全面,但还缺乏深度,阐述的笼统,还有待深描及细化。
(二)关于小学如何开展国学教育的研究
如何开展国学教育是国学教育的核心。因为它是由理论到实践转化的关键。针对此问题,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有些学者主张小学应开设“国学”课。因为国学是“华夏民族精神源头的文本经典”,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识别符号”(刘梦溪,2008)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试点的形式编制统一的“国学”教材,在实践中使“国学”教育课本系统化、通俗化、基础化;力求用“国学”吸引学生,用“国学”感动学生,用“国学”滋养学生。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全面推广“国学”课程。研究人员对小学国学教育实践中的好的作法进行了总结和提升。如课程建设中,以学科渗透(如小学思想品德课中融合国学礼仪课的内容)、隐性课程开发(校园文化节等国学教育环境和氛围熏陶)、微型课程(不定期的演讲会、国学讲座)等方式将国学列入课程计划,保证国学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在课程实施方面,主张在课堂教学中,以背诵、表演、小组竞赛等方式,化有形为无形,培养学生对国学的热爱。课后以活动为主要教育形式。利用课前课后将时间化零为整,在游戏中、歌声中、班级活动中寓教于乐;课程评价方面,主张以品德陶冶和普及国学基本知识为目的。重在情感陶冶、知识扩展,不想其列入考试科目。强调过程评价,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作为改进课程的依据。此外,还有学者(楼宇烈,2007)提出,在开展国学教育过程中要谨防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倾向。
(三)关于小学国学教育实践的调查研究
国学教育实践的现状怎样?结果如何,是我们评价和改进小学国学教育的依据。这方面的调查研究目前有两例。一是王素珍(2007)的“石家庄市小学国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该文从对石家庄小学国学教育的内容、形式、教材、评价标准、师资情况、人们对国学教育的态度以及认识等方面入手,通过深入地调查、访谈,对当前国内的小学国学教育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思考。二是钟其鹏(2008)的“新时期国学教育述评”,该文列举了沈阳、深圳、济南等几所小学在国学课程开发中的举措及问题,并对此解析。
综上所述,目前对小学国学教育的研究,涉及的面较广,包括课程编制等方方面面,但大多是浅尝即止,缺乏深入、具体的研究。因此,要提高理论的指导性,增加可操作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三、小学国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近年来我国小学国学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在国学教育实践方面,相对于香港、台湾小学的国学教育,我国内地还处于探索阶段。[2]内地只有少数小学能充分认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开展了相对较系统的国学教育;另一些学校则由于认识不足或条件所限开展得不够理想,甚至根本就没有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从整体上看,国学在我国内地小学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国学教育发展不均衡,对其开发没有形成主流,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
(一)对国学教育的当代价值认识不足
制约我国小学国学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对国学教育的价值与作用认识不足。在国学教育校长座谈会上,校长们提出了一些疑惑:什么是国学,为什么要学国学,怎样学国学。特别是为什么要学国学,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不仅学生及其家长有,老师校长也有,尤其是校长。[3]
如何认识国学教育的当代价值?这是困惑的根源所在。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面临“釜底抽薪”的危险:当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一无所知,对其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厮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时,就在实际上失落了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家园,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一旦从养育自己的泥土中拔出,人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基本依据,成为“无根”的人。(钱理群,2005)在一些人的观念里,传统教育就是陈腐、陈旧和落后,就是满堂灌、僵化和死气沉沉,就是师生对立、不平等、不和谐、不自由,就是没有先进的理论指导。在这种情形下,国学研究能不能走出象牙塔,通过合理的开发和挖掘,在社会尤其是在中小学得到普及、检验,找到知音,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最终落实到提高人的素质上,让传统文化的营养滋养人心。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尤其不可进行商业炒作。
(二)对国学教育的开展缺少深入研究及政策支持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国学教育理论研究滞后,缺少系统的、深层次的研究结果:如何界定国学?国学到底是什么?小学所要教的国学是什么(不要认为国学就是语文)?即国学的内涵在小学课程中如何体现?现有的小学课本哪些是国学哪些不是;国学是课外学还是课内学?是否拿到小学的课程体系里?小学阶段的国学如何与初中的课程衔接问题。目前国学的课程组织体系凌乱,国学的课程标准不统一。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都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目前主管部门还没有出台关于国学教育教学的相关政策,一些中小学国学课程的开发,国学教育活动的展开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各自为政的状态。国学读物没有纳入国家材,也不在考试之列,确实有与计划内教学冲突的问题。“有的老师提出,学国学,千万别成为学生的负担,别成为老师的负担,如成为负担,国学恐怕走不远。”(李建强,2006)
(三)“应试教育”制约着国学教育的开展
学习国学旨在以传统文化滋养未成年人的心灵,提高其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国学学习的最大特点是“润物细无声”式的长期积淀,很难在当时立竿见影,三年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才会发现这些东西对人生的帮助是多么的大。因此,国学教育最大的障碍在于当前教育环境处在比较实用和功利主义的状态。
制约小学国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与国学相关的一些重要关系没有得到厘清和理顺:国学教育与现代语文教育的关系如何?国学教育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如何认定?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国学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以升学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目的“应试教育”还是考核学生晋级的主要甚至唯一指标而国学在升学考试中占有的比重甚小,国学教育内容未被列入考试科目,使得国学教育的开展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有利于考试分数的就重视,不利的就少讲或不讲,少学或不学,国学自然受到轻视,也难以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再则,国学教育的效果不是短期急功近利的产物,它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抱朴含真,宁静致远的心境与功力,来不得半点拔苗助长式的跃进。这对某些急功近利思想较重的教育者来说很难产生兴趣。
(四)师资水平限制小学国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身体耐力;运动试验;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804.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45-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却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与心肺功能密切相关的速度耐力素质近年来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笔者对武汉市中小学生1985-2005年速度耐力素质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旨在探寻其下降的原因及防控对策,为提高中小学生体能素质及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以参加1985,1995,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的武汉市7~18岁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1985年每一年龄组男、女生各240~400名,1995和2005年每一年龄组男、女生各200名(其中2005年女生12岁213人,17岁203人,18岁223人)。男生共9 046名,女生共8 600名,总计17 646名。
对上述历次调研中各年龄组男、女生速度耐力素质指标(7~12岁为50 m×8往返跑,13~18岁男生为1 000 m跑,女生为800 m跑)的均值分别进行两两之间的t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见,1985-2005年武汉市各年龄组男、女生的速度耐力均显著下降,尤其是中学男、女生的下降幅度很大,男生平均下降30.96~44.54 s,女生平均下降24.98~42.11 s。从每10 a的变化看:前10 a中,男生7~8岁及15~18岁、女生7岁及15~18岁年龄组显著下降,其他各年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后10 a中,男、女生7~18岁各年龄组均显著下降,9岁以上年龄组的降幅远大于前10 a的降幅,如11岁男、女生分别平均下降8.49 s和8.97 s,13岁男、女生分别平均下降40.78 s和38.65 s,17岁男、女生后10 a分别平均下降30.28 s和29.16 s。与20 a前相比,中小学生的速度耐力总体呈大幅下降态势,且后10 a下降的幅度远大于前10 a。
3 讨论
速度耐力素质与人体心肺功能密切相关,其提高有赖于长期、经常性的体育锻炼。通过对武汉市近20 a中小学体育教育情况分析显示,2001年以前基本是按老的要求即按教学大纲、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其间,1994年中考开始在重点中学试点增加体育考试;1998年开始,中考正式增设了体育考试,并将考试成绩计入总分,体育考试的内容只有身体素质项目,包括耐久跑。2001年“快乐体育”在武昌区开始试点,2003年在全市推广。与此相应,从2003年开始武汉市中考的体育考试改为健康测试,取消了耐久跑的测试。另外,近20 a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致使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笔者2003年对该市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中小学生睡眠不足,每天1 h的体育活动时间不能保证,普遍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在“快乐体育”模式的体育课上,部分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爱好和兴趣,不能全身心投入到自主选择的活动中,而代之以聊天或极小负荷的活动;业余时间经常练习长跑的小学生只有17.81%,初中生只有5.43%,高中生只有5.42%;而从不练长跑的小学生占19.52%,初中生占46.33%,高中生占56.61%[1]。
中小学生的速度耐力下降,除因学习负担沉重致使体育锻炼不足外[2-6],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存在某些误区可能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快乐体育”强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相吻合。但在我国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下,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的学习负担仍然很重,锻炼时间不足,且独生子女普遍存在怕苦、怕累等共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校体育教学在内容的安排上再过分强调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感到枯燥、苦、累的内容(如长跑)就不安排,中考耐久跑的考试也被取消,势必会使学生在校内、校外首先放弃需要一定意志品质但能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及速度耐力的长跑锻炼[7-10]。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学生不愿意、不喜欢,有36.9%的被调查学校基本不组织长跑,46.7%偶尔组织,只有16.4%的学校经常组织长跑活动[11]。
要提高中小学生的速度耐力,真正为中小学生“减负”刻不容缓。首先,要建立新的评价制度,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确保学生每天1 h的体育活动时间真正得到落实;第二,体育教学不能因为极少数学生在长跑时出现了安全问题或因为学生不感兴趣,就将长跑这一传统的锻炼方法从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砍掉,应持续大力开展群体性长跑活动;第三,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里中学生的耐久跑由“选测”改为“必测”项目,并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增加耐久跑项目,在高考中增加体育考试,“强制”中学生进行经常性长跑锻炼[12-13]。
4 参考文献
[1] 万琼.武汉市部分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245.
[2]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改革开放20年中国汉族学生体质状况的动态分析//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分析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4-92.
[3]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1985-2005年中国汉族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动态分析//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4-123.
[4] 牛雪松.辽宁省部分学生耐力素质下降的因素与对策.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4(1):37-39.
[5] 王素平.关于我国青少年体能素质和肺活量15年下降的思考.浙江体育科学,2005,27(6):62-64.
[6] 张迎修,王淑荣,张朋才.1985-2000年山东省儿童少年体质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7(2):84-87.
[7] 付木生.青少年学生中长跑畏惧心理分析及对策.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3:101-103.
[8] 杨继钊,王建.从体育教学中的认识误区谈当前体育课程改革.辽宁教育行政学院,2006,23(9):87-88.
[9] 王健.新课程理念下中国体育教学目标的反思与重建.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3):77-78.
[10]杨秀芹,张守华,王健,等.构建现代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2):131-132.
[11]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中国学校体育,2006,10:6-8.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47,79,81.
家乡绍兴有一位中国农民胡世庆。胡世庆仅初中肄业,但因受师长熏染,自幼酷爱古书,打下了传统文化的底子,后来又攻读了大量传统文化典籍,通过潜心研究,竟然写出了让许多学者刮目相看的《也谈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红楼梦言政特色探讨》等多篇学术论文,成为上世纪80年代大江南北名噪一时的“农民红学家”[1]。在此基础上,他又以大半辈子心血,先后写成了洋洋数百万言的《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文化通史》,于立群、洪学智、张岱年、任继愈、钱君匋以及元老陈立夫等还为他的史学著作题词。[2]幼时的传统文化底子,孕育这位学历很低的农民成了著名学者,为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传统文化竟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因此,当我们看到《语文建设》2014年第1期在“真语文大讨论”专栏亮出“将国学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主张时,自然就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一、弘扬传统文化乃真语文题中应有之义
专栏配发的四篇文章,虽然有的取国学角度,有的以传统文化立论,但传递的信息都是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他们所谈的国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他们所谈的传统文化,则是蕴含国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四篇文章,对当下方兴未艾的蕴含国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做了较为全面的观照。执笔者均为国内著名高校资深学者,论述各有侧重,既有正本清源的内功,又不乏客观冷静的理性分析,篇篇深中肯綮,富有见地,信可借鉴。张辛的《时代需要国学,民族需要国学》,以鲜活翔实的史料、缜密雄辩的思维向我们论证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在当今时代于全人类的重大意义,指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乃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应当说,以孔子智慧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所在,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所在。为此,文章为我们指明了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两条路径:读国学经典和德性实践,即通过重新启蒙来传承并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当是一种很有识见的呼吁。如果说张辛是从宏观上呈现以国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践行方法,那么郭齐勇的《试谈中小学国学教育》则从微观上为我们解答了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实施国学教育的具体策略。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剥茧抽丝,层层深入,条分缕析,观点明晰,使读者对国学、国学教育乃至传统文化教育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我们十分赞同文章的观点:“国民需要通过庄严的学习,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小学教育乃至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对一代代国民基本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最为关键。”这无疑是一种精辟的见解。郭文还以教材为依托论述了我国国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指出“教育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信念、价值观念与人格情操”,“四书”是首选载体。鉴于目前中小学包含国学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仍处于自发状态,现有教材良莠不齐,郭文还提出了教材选用建议。漆永祥的《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则进一步指出,百年来的西学东渐使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日趋式微,由此导致的中小学生高智商低情怀现状令人担忧。相较前两篇文章,漆文更具体而微,从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典例中寻求解决当今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出入孝悌、基本礼仪、生活百科、知书达理、学会感恩等方面”严重“跛足”的对策:客观看待“死记硬背”、咬定一部经典读懂读透、增加日常礼仪与规范教育的内容、重视乡土意识与家国情怀的培植。国学热持续有年,教育方式五花八门,薰莸同器,一时莫辨真伪。谭汝为和奚咏梅的《中小学国学教育漫议》指出,传统文化教育须注意“去粗取精”,态度须审慎。文章还提出了中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具体建议,包括教育应着眼于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培养一批人文学科薪火相传的“读书种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如小学可设经典诵读课,中学可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教材的编写应遵循“取精用弘、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教育中“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要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精神家园里慢慢体味、逐渐成长。这些观点,对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警示作用,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需要避免误区
受这些文章的启示,我们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母语都是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所谓真语文,一旦离开传统文化这一土壤,就将立即失真,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疑问,传统文化本来就是语文应有之义。可见,真语文离不开传统文化,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的语文教育乃是常识。因此,我们赞成“融入”,但应明了“融入”切忌浮躁,“融入”也绝非替代。
1.“融入”切忌浮躁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始,承载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国学已引起普遍重视,从民间机构的自发行为到政府的规范引领,从高校为国学“落户”到中小学兴起的经典诵读热潮,从学校国学课程的次第开设到社会上国学培训班的如潮涌现,国学热一时蔚为壮观。在如此热闹的场面中,有的确实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了不少切实的工作,但有的只营造了一种表面的热闹,令我们欣喜的同时未免心怀隐忧。真语文虽然离不开传统文化,但融入传统文化切忌浮躁。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不能搞运动,一阵风。任何学习绝非一朝一夕可以速成,也不是心血来潮就能奏效,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是如此。既然文明古国的深厚情结已经唤起国人对悠久历史文化的自信和自豪,那么,学习、传承和发扬这种宝贵的传统文化,就更需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讲求实效。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也不可赶时髦,当点缀。传统文化是真语文的题中应有之义,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在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中,现代传播手段如影视、网络、名家讲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当学校把这些现代传播方式引入课堂后,以画面、音响、服饰、故事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所欢迎,但这可能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视听感官的享受上,大多无法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核。更何况,如果学生在时髦中跟风学样,传统文化教育就有可能沦为文化快餐,异化为一碗碗心灵鸡汤,若如此,承载传统文化的国学也遂成为一种时尚的佩饰,肤浅化、娱乐化、商业化、庸俗化的倾向也必然应运而生,乃至逐渐泛滥。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更不能舍本逐末,功利化。传统文化是国民的文化基石和精神支柱,将它融入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学习经典,感受先哲的思想并完成品格塑造和精神构建。在具体操作时,如果指导思想不明,往往就会产生偏差。例如,当有些地方公布高考降低英语分数并调整给语文等科、高考语文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查的改革方案后,在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热议的同时,不少学生家长纷纷急切地将孩子送往各类国学培训机构学习,为未来的高考预热。这种试图让孩子通过短期突击提高学习成绩的功利化行为,一方面违背了教育的规律而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也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性质和意义,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2.“融入”绝非替代除非是正式开设的传统文化课,在学校语文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就绝对不是以传统文化替代语文教育,以致将语文课上成文化课。在语文课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和渗透不能喧宾夺主。真语文离不开传统文化,但理所当然地杜绝忽视语言文字的倾向。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更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学语文,语言文字最重要,其他相关的一切,包括传统文化,均蕴含其中。在语文课上,传统文化只能在语言文字中融入和渗透,而不能取而代之。即使语文课上教读的是传统文化经典名篇,也不能脱离语言文字,光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引导感受和赏析,以致忽视了语言文字那令人怦然心动的妙用。若有意无意地将语文课文异化成敲门砖,引出传统文化内容就借题发挥,远离语文而过度延伸,海阔天空地大谈文化,语文就会随之失真。这种课由于本末倒置,缺乏对语言文字学习的点化,语文因素难免会被淡化、虚化,最终与真语文失之交臂。在语文中,语言文字作为工具和载体,表现为语文的形式;传统文化作为产物和载物,蕴涵为语文的内容。语言文字的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内容就像一叶花瓣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因此,要在语文教育中正确地融入传统文化,就必须是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两者兼容,做到“兼之有度、容而无痕”[3]。就量而言要“兼之有度”。尽管语文离不开传统文化,但若脱离语言文字过度渲染传统文化内容,就会使语文课发生质的变化,渐渐远离真语文。过犹不及,万勿过度。那么何以为度?切合实际的“三维目标”便是参照系。凡是超越或影响整体目标、喧宾夺主的内容,就应忍痛割爱、断然芟除。就质而言要“容而无痕”。尽管把握了度,但若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机械相叠、生硬割裂,或牵强凑合、貌合神离,也仍是各自为政的两张皮,而不是容而无痕。所谓蕴藉不露、涵泳感悟、渗透熏染、潜移默化,才是容而无痕的真语文教学功夫和育人艺术。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尚待解决的问题
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教育的直接践行者——语文教师。己之昏昏,不能使人昭昭,融入传统文化的语文课须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才能胜任。诚然,要求语文教师都成为国学大师或传统文化研究专家是不切实际的,但要求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不为过的。《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故事曾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黛玉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想成为诗人要先打底子,想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语文教师更要打好底子。这中间,阅读和掌握一流的、经典的、相当数量的作品是何等重要!本文开头说到的胡世庆,幼时师长和众多名家的熏染给了他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他自己博览群书、潜心治学更是成就毕生事业的关键。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打好传统文化底子、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呢?笔者认为如能从主客观两方面入手,假以时日,就必有所成。一是继续教育,启传统文化之蒙。可以说,在现行教育体制中成长起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即便中文专业科班出身,传统文化底子也普遍薄弱,他们此前大都没有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的经历,走上工作岗位后就无法胜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工作,即使勉强接任也会力不从心。对此,有关教育部门可以定期组织传统文化教育培训,邀请传统文化研究专家担纲授课。学校也应为语文教师提供进修深造的机会,使之及时更新并完善知识结构。教师则可自选学习内容,或专攻传统文化的某一领域,或览其大略。此外,举行一些与传统文化研修有关的活动也可以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学习传统文化要力避复古倾向,不但要去粗取精,也需要循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融入新的内涵,同时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与世界现代科学精神接轨,以发展和完善自身。通过继续教育,可以使广大语文教师既能继承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又能跟上现代世界的进步潮流。二是勤勉自学,得传统文化之真。要想获得传统文化的真谛,除却勤勉苦学,别无良途和捷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力量,刘梦溪先生称之为“自性的庄严”,它是个体生命的价值信仰。传统文化内容浩繁,攻习不易,非信仰不能坚持。“一代儒宗”“千年国粹”马一浮先生十分重视六艺,谓“有六艺之教,斯有六艺之人”。“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内容广博,精深幽微,蕴含了生而为人应具备的各种修养和品德,展示了古代“成人”的教育理想,包含着国人精神重建的深刻启示。当然“六经”原典的阅读难度较大,语文教师不妨从《论语》《孟子》切入,旁及其余。研习六经,还需有一定的“小学”功底,即文字、音韵和训诂。语文教师唯有从内心萌发亲近并走进传统文化的愿望,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有位语文教师说得好:“补足国学素养而读书,什么时候都不迟,在教书生涯中,语文教师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任务,是备文化素养这个大课,读国学经典,是语文教师一生的必修课,看是读古典,实则是滋养文化情怀。”她说的是国学,本质却是传统文化。语文教师若能博览群书,就会满腹经纶;若能熟读成诵,就会“腹有诗书气自华”,谈吐高雅,出口成章;若能琴棋书画,就会多才多艺;若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就会下笔千言,文如其人。唯其如此,语文教师才能从传统文化中得学养,从传统文化中获教艺,从传统文化中萌创见;也才能做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更好地运用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言语和艺术,教成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真语文。
作者: 曹颖群 王松泉 单位:浙江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
【关键词】 营养评价;健康知识,态度,实践;饮食习惯;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23-02
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与饮食行为、膳食结构密切相关。为了解吴忠地区中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以便为制定相应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笔者于2007年4月进行了本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吴忠市城市中、小学各1所和农村中、小学各2所为调查单位,随机抽取初一、初二、初三及小学四~六年级部分班级的全体学生进行调查,共调查49个班2 400名中小学生,收回有效问卷2 258份,有效率为94.1%。其中城镇中学生560名,小学生540名;农村中学生498名,小学生660名。
1.2 方法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经讨论修改而成,内容主要包括营养与健康知识、营养态度、营养知识来源和饮食行为。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员在教室向学生解释填写要求后发放,当场填写,当场收卷,由学生独立完成。
1.3 资料处理 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录入前,对问卷进行检查、编码。采用SPSS建立数据库,数据录入后再进行逻辑检查和清理,以确保其准确性。
2 结果
2.1 营养知识 中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营养知识,但与贫血、佝偻病有关的知识较欠缺,有关维生素A和膳食宝塔方面知识的知晓率更低,城镇小学生为4.3%和28.1%,农村小学生为20.2%和9.1%。见表1。
2.2 营养态度 见表2。
2.3 饮食行为
2.3.1 早餐 每天吃早餐的百分率城镇中小学生明显高于农村中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生的早餐食物构成以饼干、馒头、稀饭为主,城镇喝牛奶的学生为52.3%,农村仅为34.0%,食用鸡蛋、豆浆和肉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食品的比例都很低。见表3。
2.3.2 各类食物的食用频率 各类食品的食用频率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有一定差别,健康食品(牛奶、水果、蔬菜、豆制品、薯类食品、肉类食品)和非健康食品(饮料、油炸食品、熏烤食品)的消费频率城镇学生均高于农村学生。见表4。
3 讨论
调查发现,吴忠地区中小学生虽然对营养知识很感兴趣,认为营养知识对身体健康很重要,但是营养知识知晓率偏低, 与刘国宁等[1-2]的调查结果近似,特别是有关铁、钙、维生素A等方面营养知识匮乏,对膳食宝塔了解很少。
早餐质量不好不仅影响学生身体健康,而且对课堂教学质量也有影响[2-4]。调查结果显示,部分中小学生不吃早餐,尤其以农村学生为多,且学生的早点品种单调,主要以谷类食品为主,牛奶、豆浆、鸡蛋、肉类等优质蛋白选择较少或很少。因此,笔者建议:(1)加强学生的营养教育。建议教育部门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制作一些营养与膳食方面的宣传材料,如动画片、漫画、图片、光盘、录像带等,统一分发到学校。学校应将营养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去,使学生懂得平衡膳食的原则,自觉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5-6]。 (2)对学生家长进行营养教育[7-9]。唐咏梅等[7]以宣传资料、营养咨询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2个月的营养教育后,营养知识和行为得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且学生的早餐质量有所提高、零食问题有所纠正。王灿楠等[5]对小学生和家长采用不同形式进行营养干预,结果显示,对学生及家长联合干预的效果最好,其次是对学生的干预。 (3)长期坚持营养教育。有研究表明,家长接受教育后,营养行为得分明显提高,但未达到问卷行为分的80%,奶类在家长为孩子准备的早餐中的比例仍有待提高[7]。由此可见,营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很难获得满意效果,要实现知识获得、态度转变到行为改变的飞跃,需进行长期的、广泛的、多形式的营养教育工作。
4 参考文献
[1] 刘国宁,吴赤蓬,林汉生,等.穗澳两地初中生早餐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32-33.
[2] 吴珊芸,鲁力,肖德强,等.南宁市初中学生营养KAP与Hb状况调查分析.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3):469-471.
[3] 赵文君.小学生营养知识和早餐行为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健康教育,2006,22(7):551-552.
[4] 高树军,马冠生.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2:早餐.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8,25(5):280-283.
[5] 王灿楠,赵华硕,刘沛,等.三种宣教干预方式对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卫生研究,2007,36(1):85-87.
[6] 赵丽云,翟凤英,李丹,等.中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在营养教育前后的变化.中国学校卫生,2002, 23(2):147-148.
[7] 唐咏梅,宁鸿珍,周润华,等.唐山市小学生家长营养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18-19.
[8] 李世敏,乔云.家长营养知识和态度对子女饮食行为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283-284.
关键词: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常见病;检出率
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了解中小学生健康状况,预防控制学生常见病,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为掌握成都市成华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以便于针对性的制定学校卫生工作计划及干预措施,区卫生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体检机构对区属中小学校学生全部进行了健康体检,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普查的方式开展健康体检,对区属中小学校6~18岁的所有在校学生的体检结果进行分析,共68182名,其中男生35761人,占52.4%,女生32421人,占47.6%。
1.2方法 按照《四川省中小学生健康管理办法》和《中小学生健康体检规范》的要求进行,由学校所在的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严格按照规范中所规定的体检仪器、操作方法及质量控制。体检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视力、龋齿,营养状况评价采用身高标准体重2000版。
2 结果
2.1生长发育状况 成华区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和肺活量四项指标均随年龄的增加在稳步增长,男生的生长发育高峰在11~13岁,女生的生长发育高峰在9~11岁,男女生身高生长曲线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了2次交叉现象,分别在9岁和13岁,13岁以后,男生的身高发育水平显著高于女生,而男生的体重发育水平在各年龄段均高于女生。13岁以后,男生的生长发育速度明显高于女生。见表1、图1、图2。
2.2常见病检出状况 监测的几种常见病中,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近视(52.1%)、龋齿(31.3%)、肥胖(14.5%)和营养不良(3.7%)。按不同性别对各种常见病的检出率比较,女生的近视和龋齿的检出率高于男生,男生的肥胖和营养不良检出率高于女生;按不同年龄对各种常见病的检出率比较,高年龄段的近视及营养不良检出率明显高于低年龄段,低年龄段的龋齿检出率明显高于高年龄段。见表2。
3 讨论
成华区中小学生各年龄段身高、体重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均值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但并非等速进行,增长速度在各年龄段和男女生之间均不相同,具有阶段性,符合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但对比杨漾、陈佩杰等的研究[2],成华区各年龄段学生的身高、体重指标均低于上海市中小学生2010年生长发育水平,考虑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可能与遗传、经济、地理及教育因素有关,成华区地属四川省成都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经济水平与光照强度等均与上海市有明显差异,导致了两地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差距较大,也说明了成华区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指标尚有进一步增长的可能,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区域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如制定操作性强的营养干预计划,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等。
近视由于在中小学生中的高患病率, 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要求改善消除的5 类眼病之一[3],现在成华区中小学生近视检出率为52.1%,高于重庆、三亚等的报道[4-5],从该病的发病情况来看,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女生发病率高于男生,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一致[6]。国内多项研究表明[7-8],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均在近视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环境因素是中小学生近视的主要原因,如过度近距离学习、视环境不良、用眼习惯不规范等[9]。女生近视率高于男生,可能与女生学习较男生刻苦,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较少有关[9]。保护视力应从小抓起,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措施:如限制近距离用眼时间,优化学习环境,增加室外活动,定期检查视力,控制近视的发生和发展等。
龋齿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继癌症、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成华区中小学生中的检出率为31.3%,高于梧州、徐州等的报道[10-11],低年龄学生龋患率明显高于高年龄段,女生龋患率高于男生,主要原因多数是年龄小时吃甜食过多、口腔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家长考虑换牙的因素,对乳牙的保护意识比较薄弱[12],且女生更爱吃甜食、零食、冷饮[13]。乳牙虽然要逐渐被恒牙替换,但在引导恒牙萌出,保持口、唇及而颊部外形方面也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且龋齿伴有严重疼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妨碍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防治龋齿至关重要,应加强家长及学生口腔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发现龋齿后及早进行充填,有条件可进行窝沟封闭等预防性治疗。
肥胖和营养不良现象在成华区中小学生中均不同程度存在。男女生的肥胖检出率均高于2010年全国城市男生和城市女生水平[14],男生肥胖率明显高于女生,与国内报道一致[14],可能与男生更容易摄入过多高热量食物有关。男生营养不良率也明显高于女生,此结果与文献报道不相符[15],其原因可能是在生长突增阶段,男生比女生增幅更大,体育活动相对更多,营养需求量增大而摄入不足造成营养不良。高年龄段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也明显较高,原因可能是高年龄段学生基本处于青春期,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且多处于学习负担较重的中学阶段,机体所需能量和消耗量都增加,而由于膳食结构的不合理,摄入能量不足,导致营养不良。应重视对学生肥胖和营养不良的防治,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的营养干预措施。
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关系国家未来,应在全社会营造健康教育氛围,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健康教育网,学校加强宣教力度的同时,让家庭积极参与到学校健康促进活动中,配合开展学生健康促进活动,改善学生健康状况。卫生、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合理安排学生课业量,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以促进学生形态、技能和运动素质的均衡发展,减少常见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12.
[2]杨漾,陈佩杰,洪茯园,等.上海市2000-2010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0):1201-1204.
[3]Parara jasegaram R.VISION 2020-the right to sight:from strategies to action [J].Am J Ophthalmol,1999,128(3):359-360.
[4]龙培培,窦义蓉,袁保成,等.重庆市主城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109-112.
[5]王绍萍,颜天阳,陈朱.三亚市2009与2013年中小学生常见病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9):1369-1375.
[6]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报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2.
[7]郑曰忠.近视眼的流行病学[J].眼科,2001,10(5):301-303.
[8]赵青峰,袁春华.青少年近视防治的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0,9:221-222.
[9]赵明清,徐凌中.我国中小学生近视流行特点与用眼行为干预的主要技术[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6):60-61.
[10]黄利安,周素芳,莫桂,等.梧州市2011-2013年中小学生健康状况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5,31(8):924-926.
[11]徐州市云龙区2011-2014年小学生常见病检出情况及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9(11):95-97.
[12]陈佳,谢坚,米斌.绵阳市城区中小学生健康检查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4,30(12):1656-1658.
[13]叶秋娟.天台中学生2009-2012年常见病调查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4,21(5):66-67.
[关键词] 生长和发育; 营养状况; 营养过剩; 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 R151.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276-01
为了解平阴县城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掌握中小学生生长发育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提高平阴县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于2010年9~11月对平阴县城中小学生进行了健康检测,现将中小学生身高、体重生长发育情况和营养状况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平阴县城7~22岁中小学生为检测对象,取小学2所学生6570人,其中男生3462人,女生3108人;初中学2所学生4226人,其中男生2289人,女生1937 人;高中8433 ,其中男生4377人,女生4056 人
1.2 方法 检测方法严格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工作手册》的要求进行,学生身高、体重指标按《1995年全国7~22岁城乡学生身高体重百分位数评价表》进行生长发育水平评价,以第90百分位以上为上等,第10百分位以下为下等。现实营养状况采用《1995年全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进行评价,即同等身高标准体重的90%~110%为营养正常,110%为超重,>120%为肥胖。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2010年检测的19229名学生中,身高上等率为23.90%,下等率为3.82%;体重上等率为40.87%,下等率为2.18%,营养不良率为18.34%,营养过剩(超重+肥胖)率20.74%。
2.2 不同学习阶段学生比较 身高上等率高学习阶段学生低于小学生(χ2 =558.64,P
2.3 不同性别学生比较身高上等率男生高于女生(χ2=50.70,P0.001),下等率男、女生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665,P>0.05);体重上等率男生高于女生(χ2=149.8,P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平阴县中小学生生长发育不良人数低于上等人数。营养不良率低于全国水平[1],低于同地区其他县市区平均水平 [2],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高于全国和该地,说明平阴县中小学生生长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与全国学生以及其他地区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中学生营养不良率高于小学生,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新陈代谢旺盛,消耗能量增加,而营养素供应达不到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有关。女生营养不良率高于男生,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生,与国内其他报道基本一致[3]。说明总体上男生营养状况优于女生,可能随年龄的增长与女性追求苗条体态和有意控制体重有关。另外,女生进入青春发育期后,由于生理性月经失血,对营养的需求量增加,如不及时补充,极易造成营养不良。
针对平阴县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笔者认为要大力开展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使学生和家长掌握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科学知识,尽快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为学生生长发育提供充足、全面、均衡的营养,有效地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杨敏,范雪瑾,王惠珍.杭州市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0,21(3):168.
[2]杨淑玲,苏军,陈晓.2006年章丘市部分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07,13(11):1017.
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欧洲,最初是由英国学者利维斯和他的学生桑普森从维护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反对大众传媒中流行文化的角度提出的。在现代媒介社会中,“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1]。它是“人们面对媒体各种新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2]。我国学者在归纳、研究各国学者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概念的解释和论述后,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作出了界定:“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1]。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抵制大众媒介对公众精神追求的误导,尤其是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倡导在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20世纪70年代,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媒介素养教育运动,呈现出普及化、规模化、模式多样化、社会化、网络化、全球化等特点。许多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科目纳入学校课程内。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是北美第一个正式将媒介素养教育从法律上规定为必修课的地区。1987年,当地教育部门指导方针,强调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普通英语课程组成部分的重要性。方针规定:在中级和高级英语课程中,至少要有1/3的时间必须分配给媒介素养教育;在7-8年级学生(约12-13岁)的课堂中,必须有1/10的时间要用于各种形式的媒介素养教育。此外,在毕业所需的5个英语学分中,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完整的媒体课程来完成其中1个学分。此后,该省又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目前,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完善,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而且每年举办媒介素养学科学术交流和研讨会。而以色列有400多所小学和200多所中学和高中开设了正式的媒介素养教育课。[3]
二、对我国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已有所关注: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了《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着重呼吁,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尽管如此,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有待加强,特别是有效实践还比较缺乏。在中小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还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国还没有形成自己完备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二是由于中小学教育主要是以高考为主要目标的应试教育,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担心学生无法承载这些压力。然而,在今天这个由媒介包围的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小学生每天都处在电视、广播、电影、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媒介网络之中以及它们提供的大量信息包围之中,这种势不可挡的局势已不容我们再忽视或驻足等待了。
(一)媒介的特点及其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媒介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电影、电视为中心的形象化趋势,它比观念化的传播更加直观、生动和通俗易懂,从而增加了媒介的教育功能,剥夺了学生体验世界的不同方式,将其仅限于视觉体验,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影响了学生与身边社会的交往,使他们更加依赖于、沉溺于以符号信息为主的交流方式,导致人格交往障碍。二是媒介的娱乐化和商业化。中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喜欢刺激、热衷于变化迅速、色彩鲜艳、动感十足的事物,媒介的这一特性极大地吸引了他们,使他们获得了无拘无束、打破常规的满足感。对于社会经验欠缺的中小学生来说,对媒介内容更易认同,甚至用此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三是中小学生与成人媒介接触的同质化。当代媒介用方便迅速的传播技术把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造成中小学生与成人接受媒介所提供的同样的信息。由于中小学生认知结构欠缺,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与少儿的心理及生理水平不相适应,使其对所获得的信息以某种与成年人不同的标准、方式进行阐释,从而产生意义判断中的混乱。除此之外,成人世界的阴暗面、隐私暴露也使得成人对少年儿童失去了教育者的优势和权威。
(二)中小学生花费在媒介上的时间及其媒体使用特点
“青少年与儿童接触媒体的时间(包括因特网、电玩),已经超过在中小学教室上课的总时数。因此,主张媒体是第一教育体制,而非第二教育体制,并不为过”。[4]2004年11-12月,上海团市委、市少工委和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联合开展了“上海未成年人媒体需求调查”。调查显示,他们平均每天花费在媒体上的时间排名为:“课外书籍”(1.17小时/天)、“电视”(1.05小时/天)、“网络”(0.99小时/天)、“电脑游戏”(0.98小时/天)、“音像制品”(0.98小时/天)。调查还显示,未成年人最喜欢的媒体依次是:电脑游戏(25.4%)、电视(18.8%)、音像制品(包括磁带、CD、VCD、DVD、电影,18.8%)、各种课外书籍(16.7%)、网络(14.5%)、报刊杂志(4.3%)和听广播(1.7%)。分析认为,“课外书籍”之所以没有进入学生最偏好媒体的前3名,而同学们对其消费的时间却最多,是因为阅读课外书籍被监护人认可,受到的干涉较少。调查还发现,未成年人经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使用电脑中寻求娱乐的动机占主导地位。如:调查结果表明,未成年人最常用的前6位电脑功能排序如下:打游戏(33.21%)、下载和播放音乐(16.06%)、搜索引擎查找(14.81%)、聊天交友(12.72%)、看影视作品(7.39%)、浏览网络新闻(5.58%)[5]。从这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成年人花费在媒介上的时间非常多,但是对其利用仅限在娱乐功能方面,对于如何利用媒介获得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信息资源则了解不够。 (三)从心理学角度看媒介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认为:中小学生与媒介的频繁接触,导致了媒介信息越来越深刻广泛地影响他们早期社会性格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如无形的媒介信息在对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能力的引导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承认社会既定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灌输给他们。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大众媒介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生活的画面和社会规范,从而在其心中形成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和信仰。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当代中小学生主要是通过各种媒介所提供的大量符号性示范活动来观察和学习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事实上,它超越了少年儿童所处的群体范围。有研究发现,少年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发生对媒介人物的认同,更容易内化其中的行为和信仰。毋庸置疑,中小学生接触媒介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上接受新事物,媒介对个体的需要、信念、价值观、智力、技能、理性和情感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媒介对中小学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甚至部分媒介信息内容对其产生了负面作用。中小学生由于缺乏媒介素养教育,引起观念和行为畸形发展的问题已经凸显。同时,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从专业教育的起点迈向公共素质教育的平台,它不仅是全面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信息社会公民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及实施建议
参照其他国家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结合我国中小学生的特点,可以将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中小学生对于媒介的了解,学会用批判的意识接触、辨别、选择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目的是减少某些媒体信息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二是掌握运用媒介的各种常识,知道合理地使用媒介,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目的是让中小学生学会从媒介中获得对自己有意义的帮助。
(一)培养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
当下我国从事新闻传播专业的人员还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需求,因而,不能仅借助这个单一渠道。中小学可采取多种渠道加快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如对有新闻传播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短期和长期、脱产和半脱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和教学水平,传授基本的媒体素养教育的知识和方式,并将其融入各科教学中。有条件还可以对中小学部分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使其胜任不同阶段的媒介素养课程。
(二)加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在我国,对中小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还很少见。所以,这一工程面临着各方面的空白,需要积极开发和多方投入、支持,应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实际需要的系统体系,提出适合我国各级各类在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评价标准,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开展。如完善的理论研究、相应的课程开发、目标内容的制定、教学方式方法、实施途径的研究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学生、研究者和媒体专家之间的密切合作。同时,还应设立专门的课题组,开设实验班,吸收相关的人才等等。
(三)利用多种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除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开设相应的媒介素养课程以外,学校可以利用本校的有线电视、多媒体,指导学生如何上网,如何发现适合自己的媒介资源。组织参观、游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总之,就是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一切时机、一切可获得的资源,对中小学生进行多元化、全方位的媒介素养教育。
(四)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职能的结合,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环境
中小学生接触媒介往往在家里或网吧里,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所以,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详细向家长阐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提供指导孩子利用媒介的方法和建议,并利用家庭和谐、宽松的气氛,让家长不失时机地结合孩子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健康媒介批判能力。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积极为其实施提供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建设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网络。
参考文献
[1]张志安,沈国麟.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现代传播,2004(5):11-13.
[2]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116-118.
英文名称: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主管单位:吉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吉林省电化教育馆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长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7503
国内刊号:22-1044/G4
邮发代号:12-8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小学电教》(半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吉林省电教馆主办的基础教育类的省一级学术期刊。杂志主要受众为广大 中小学校的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杂志为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全国电教类核心期刊。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常见病 调查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96
抽取2010~2011年12471名在校生的健康查体资料,调查分析学生的健康状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原则,抽取曲阜市12所中学、11所小学的12471名学生,其中小学生6147名,男3241名,女2906名;初中生6332名,男3368名,女2964名。
方法:对监测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严格现场监测质量控制。对监测数据按项目指标进行统计整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营养状况:根据学生身高、体重测评结果,评定现时营养状况。在全部12471名调查学生中,营养不良人数2192名,患病率17.58%,其中中学生的营养不良患病率24.48%(1499/6124),小学生10.90%(692/6347),中学生营养不良患病率明显高于小学生,差异有显著性(X2=396.57,P<0.01),女生营养不良检出率略高于男生,差异有显著性(X2=2.66,P<0.01),学生的超重率5.89%(735/12471)。见表1。
视力低下患病情况:由表1得知,视力低下率24.83%。其中中学生34.99%,小学15.0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X2=665.39,P<0.01)。女生视力低下患病高于男生,差异有显著性(X2=4.97,P<0.01)。
沙眼患病情况:由表1得知,沙眼检出率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差异有显著性(X2 =244.36,P<0.01)。
龋齿患病情况:由表1得知,龋齿患病率小学生高于中学生,差异有显著性(X2=394.71,P<0.01)。
讨 论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营养不良率17.58%,超重率5.89%。中学生营养不良率高于小学生,分析其原因,是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阶段,加上中学生学习负担加重,若没有合理的膳食,可引起营养不良。中小学时期正是青少年身体、发育、智力完善、免疫功能的形成及完善的最佳时期,营养不良就可导致发育迟缓,影响健康与智力。学生肥胖仍是群体防治不容忽视的疾病,尤其在小学生中的发病率较高,占有相当的比例。加强学生营养指导工作是今后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1]。
中学生视力低下率明显高于小学生,这与中学阶段学习负担过重,竞争意识增强,用眼持续时间长等因素有关。因此提醒教师与家长,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增强学生体质,改善学生照明条件,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缩短持续用眼时间等,是降低视力低下发病率的有效途径。各级教育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大健康教育和健康普查工作力度,完善现有教学设施,提高家长的健康知识水平。
视力低下率是随年龄、学龄增长而增加,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年增高[2]。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率24.83%,而中学生视力低下率明显高于小学生。这与中学阶段学习负担过重,竞争意识增强,用眼持续时间长等因素有关。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细食品和甜食摄入过多对视力也有影响[3],女生视力不良高于男生,这与女生户外活动较少,学习刻苦及生理方面的差异有关。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加强健康教育,加强教室卫生监督检查,同时从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入手,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缩短学习时间,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4]。
学生沙眼检出率18.46%,远高于1995年全国学生平均9.9%的水平。这与个人卫生习惯和卫生保健意识有关,学生的不良习惯,不注意用眼卫生,是造成沙眼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健康教育,纠正学生不良的卫生习惯,防止沙眼的传播。龋齿小学生患病率高于初中生,且女生高于男生,这与我国各地儿童少年的龋齿流行情况一致[5],提示家长和学生对龋齿的危害性缺乏必要认识,患龋后未能得到及时治疗,龋齿不断加重[6]。要加强对学生龋齿的防治力度,培养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少吃或不吃甜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和刷牙时间,发现龋齿及时填充治疗。
因此建议各级教育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大健康教育和健康普查(体检)工作力度,完善现有教学设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效控制学生常见病。
参考文献
1 郭占景,颜瑞香,陈凤格,等.石家庄2007年城市小学生常见病患病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9):859-860.
2 杨建文,等.镇江市学生视力状况及视力低下成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9,20(6):453.
3 窦路明.太原市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6):546.
4 肖俭新.某县1995年~2004年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率监测[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4):858-859.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语文;小学教育;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36-01
1.国学经典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
由于小学教育本身存在明显的低龄化特点,所以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必须要满足小学教育这个低龄化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启旅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独有特点。首先从启旅性来看,小学教育实际上就是启蒙教育,因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行为等都处于雏形期,这个阶段的学生不能接受过于高深的理论知识,大多数的教育内容都是为了启发学生而设立的。所以各地区、各校在国学经典的选择上自然就不能选择那些诘屈聱牙的大师经典,而是选择一些具有启蒙特性的读物,譬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些启蒙读物虽然在文字上相对简单,但是内涵上却不差分毫,而且朗朗上口,易于学生掌握和记忆,人教版教材中从选取的《伯牙绝弦》、《孟子.告子》中的《学弈》,《列子.汤问》中的《两小儿辩日》等几篇课文来看,这些经典作品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性和教育性,内容包罗万象,能够为学生展现一个个多彩的世界。
其次就是趣味性,对于小学生来讲,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的注意力更多的是集中在有趣的、能够吸引他们的事物上,所以如果将枯燥乏味的国学经典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中势必会严重影响小学语文教育的效果。因此国学经典的渗透和选择也必须选择具有趣味性的作品,近几年从新疆地区到国家举办的各类小古文比赛中你会发现,内容有趣而多样,有告诉孩子们要团结的《五指争功》,课堂上有学生声情并茂的表演;有歌颂的《菊》,老师按照平仄带领学生进行优美的唱读;有突显人物特点的《性缓》、《性刚》,有推理故事《陈述古辨盗》。涉及到各种内容,且内容易学,课堂活跃、生动有趣。
最后就是开放性。小学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其本身所承载的教育责任就是解放学生天性,鼓励学生的思维创造,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渗透的国学经典应该能够推动学生形成联想,获得情感体验,在感受语文魅力的同时能够促进大脑的创造和思考,进而激发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兴趣,产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样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形成自觉阅读,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2.国学教育渗透的前提条件
国学经典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渗透并非是在当代教育中提出的全新课题,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就已经能够发现国学教育的痕迹。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网络化的高度发展,小学生接触外面世界的方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而且就现代社会小学生的思维道德建设来说,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开始不重视国学经典的渗透,对教师的国学素养也不看重,导致国学经典出现了无人问津的情况,即便是在课文中安排国学经典,教师也不能将国学经典完整的教给孩子。所以对于国学教育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渗透来说,教师国学素质的培养应该是小学语文教育国学经典渗透的前提。只有保证教师首先肯定国学经典对于学生的价值,教师才会真正用心的去将国学经典中精华传授给学生们。而且就国学经典的教育来讲,它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都与其他的课文内容也有所不同,这也就意味着学校必须要针对国学经典教育对相关的教师进行培养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启蒙效果。
3.国学教育渗透的地区化展现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而且地广物丰,幅员辽阔,许多地区都有着地区化的国学经典出现、而在国学教育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渗透过程中实际上就可以将这些国学经典地区化展现。根据不同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各地区的历史背景来选择小学语文教材内的国学经典内容。一直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教材编写也是带有明显的地区化性质的,包括人教版、北师大版等,这些不同区域的不同教材会对不同学生造成不同的影响,从而保证我国小学教育的多样化。而且在现有的小学语文教育中,也有一些教材的编纂对传统的国学经典进行了改编,将一些具有相同教育效果的故事内容放在一起形成国学经典集,这样不仅能够便于教师的讲解,而且能够便于学生对于国学经典内涵的掌握。譬如说人教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和北师大版的《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等,这些教材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们能够讲国学经典形成一个系统,满足小学语文教育对于国学经典的需求。所以国学经典渗透的地区化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能够满足新课改对国学经典传播的要求,而且能够满足地区文化传承的需要。
4.结束语
国学经典对于小学生树立道德标尺、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观念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说现代文学是高楼大厦的话,那么国学经典就是这些高楼大厦的地基,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国学经典,我国的文学才会呈现出缤纷多彩的现象。从古至今,我国在修养论中就提出"知行合一"的价值观,尽管现代社会发展速度极快,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国学经典无论是对小学语文教育还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将国学经典不断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中学语文教育、大学语文教育中,我国才能够真正的将这些国学经典发扬光大,也才能够真正的推动新课程改革对传统应试教育的改造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顾建德,喻志杰.对当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看法[J].基础教育研究.2014(14)
[2]沈青.别给国学教育穿靴戴帽――小议小学国学教育[J].成功(教育).2014(11)
[3]蒙娟.中学语文教育与国学教育[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4(12)
[4]何成银.小学国学教育区域化推进研究――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J].教育研究.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