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9: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豪放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狂傲;酒;豪放;悲哀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04-01
他以纵横寰宇的气势,将天地囊括于一己之胸怀;他用吞吐盛唐的气概,把江山融汇于一己之诗篇;他凭借飞扬尘世的气魄,竟敢狂言嘲笑孔圣人,于是他成为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史上自我意识最为强烈的狂傲之人。他的狂――言论上的自命不凡,在其诗文之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与韩荆州书》)
“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结,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为宋中丞自荐表》)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
他的傲――行为上的与众不同,终其一生已是最好的解释:他对政治成就的追求是终生的,他虽“报国有长策”(《赠从弟洌》),“欲献济世策”(《邺中赠王大》),但他又偏偏不甘心“白首为儒生”只为考科举;他想做官,但他只期望并且坚持着以谋臣策士的身份出仕而坚决不从小官做起。在封建专制体制十分牢固的唐朝,这种行为本身就很与众不同。
自命不凡且行为不与集体保持一致,加上又狂又傲,这种人如果生活在我们周围恐怕人见人厌。但是换作李白就不同,没有人敢小瞧他的狂傲更没有人会讨厌他的狂傲。相反正是由于他的狂傲,李白才会获得当时之人的欣赏和后世之人的赞赏。李白的狂傲以其远大的政治抱负“奋其智能,原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为动力,以其“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乐府・江上吟》)的天才为资本,以其“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为宋中丞自荐表》)的自信为旗帜。可见,他的狂傲包含了他所有的理想,才华与自信。这些积极向上的因素叠加在一起,一个豪放不拘,乐观向上的浪漫主义诗人形象便自然而然地诞生了。使情况更为糟糕的是,李白一生嗜酒如命的特点更加深了这个形象对后世大多数人的影响,而且这一影响就影响了一千多年。
我是先决定用“狂饮”这个不太雅的词来概括李白对酒的作为之后才发现宇文所安也称李白为狂饮者。看来无论是在普通人还是在名师大家的心目中,李白都注定是个豪放到喝酒都近乎于“狂”的人。所以才会有人说,李白对酒的享受与运用以及他嗜酒如命的传奇最能体现他豪放的一面。李白与酒的诗句举不胜烦,在此为了更有说服力,我仅举两个最脍炙人口的句子:首先是“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月下独酌》),其次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一切与酒有关的诗句都充分证明了李白是个豪放不拘,甚至乐观向上的狂饮者,但是我认为诗句中所表现的一切豪放行为连同那个豪放不拘的狂饮形象都不是真的李白,仔细想想吧,李白的那首诗不是有酒就有愁,有愁就有悲的呢?比如,许多人在看到前一句经典时都丝毫不会怀疑到李白当时的豪放与闲适,因为只有这样的性格和心境才能想到以及敢于去邀请明月和身影并与之共饮。没有人知道当时具体的写作原因和影响因素,但在正常情况下一个独自喝闷酒的狂傲之人能闲适到那里去?“天下无人知我心”(《悲歌行》),如果他真有知心的人又何必苦心塑造出这么一个“独酌唯邀月与影”的悲凉形象而故意把自己变成一个孤家寡人?所以归根到底,“举杯邀明月”不是因为豪放闲适,而是因为愁――一个狂傲的天才没有知己的孤寂之愁,以及由此引发的空落悲凉;再比如,那句最富有豪放情节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看似多么的豪放大气p豪情冲天,但他真的喝的开心吗?请不要忽略了《将进酒》的结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明显地他不使“金樽空对月”的目的还是要消一个愁字――人生苦短,古往今来所有英雄豪杰(自然包括狂傲的李白)来不及施展才华抱负的“万古之愁”和由此引发的扼腕悲哀。举杯向月,月下狂饮,饮以遣愁,愁尽余悲。多么深沉的愁,多么令人心疼的悲啊。可要知道,真正的豪放者是能拿得起,放得下的人,而李白呢?“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他自己的原话,李白深知这个道理却依然放不下各种悲愁还要借酒来消,这么一个拿得住狂傲却忘不了愁,放不下悲的人怎么可能是个豪放的人呢?他显然是在强装豪放,而这也正是李白最大的悲哀。
是的,关于李白的悲哀,有人说他的悲哀在于一生空有报国之心却未受重用;也有人说他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以幼稚的政治头脑去追求过高的政治成就;但我认为,李白最大的悲哀在于他分明不是个豪放的人却硬要强装一个豪放的人,一个不该他扮演的角色,他一演就演了一千多年。
说到这里,一个无法跳过的问题出现了:以他狂傲的性格,为什么要强装一个不属于他的豪放形象?我的回答是,他狂傲的性格正是他强装豪放的原因之一。如前所述,李白狂傲的自命不凡,狂傲的与众不同,在他包含了理想、才华和自信的狂傲中一颗强烈的自尊之心显而易见,为此他近乎虚荣的粉饰自己。甚至不惜自我标榜、自我吹嘘,不惜两次屈就相门以使自己脸上有光,就连魏颢记录的关于他的传奇也大多出自李白本人之口。所以,当失意与失败降临在一个极度自尊又有着狂傲性格的天才头上时,李白只好用强装的豪放来自我掩饰,以保全他的苦心构建与经营。更何况如此自尊又狂傲的天才怎么能承认自己输(无论是输给现实还是命运)了呢?哪怕是为了最后的反抗吧,也要强装豪放以丰富自己的传奇。
这难道还不足以成为一个狂傲之人的最大悲哀吗?如果你知道何为“悲”的话。我认为,悲者,非心也。李白的狂傲――他对自己的理想、才华和自信的充分肯定是不用怀疑的,就像他不加掩饰的对政治成就的追求不受怀疑一样。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他――充分的狂傲,充分的追求。而当现实境遇没有满足他的肯定与追求时,他“豪放”的唱到“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蜀道难》)等等。如果换作一个一辈子夹着尾巴做人的知识分子这么说我也许会很欣赏,但换成一辈子都做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掌权成贵之梦的李白这么唱就显得“醋意十足”而且“惺惺作态”,因为明显与那个不受怀疑的真实的他差太远了。瞧,一个充分狂傲,充分追求的李白非心的“豪放”了一千多年,这能不是他最大的悲哀吗?
其实还有一点我们不应该忽略,李白的诗歌大多刻意地突出和创造自我形象,所以我们对李白“豪放”的印象大多也是由他创造,加上我们想象,双方共同组合得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李白的“豪放”就真的很值得怀疑了。但无论怎样,一个狂傲的天才花这么大力气,下这么大苦心去维系一个非心的“豪放”形象并且小心翼翼的维系了一千多年,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度可悲的事。
参考文献:
[1]裴斐.李白个性论.
[2]20世纪李白研究论文精选集[M].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
在一段时间的诗歌教学中,我也感觉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支离破碎的,于是我将古代诗歌赏析的方法进行了归纳,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的思路清晰了,方法会用了,不再有畏惧感了。
分析题型,明确考点
在考试中,常常出现的诗歌赏析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1. 这首诗侧重写一个“______ ”字。
2. 这首诗含蓄地抒发了作者______的情感。
3. 某句诗中的某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4. 诗的某两句,最为读者称道,请你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运用的角度,作一点赏析。
5. 某句诗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情境。请对诗句表现的情境加以描述。
6. 对某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或正确的)一项是:()
第1、2两题很显然是考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第3题考查对诗歌中的某个字的赏析,是考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第4题考诗歌的表达技巧;第5题考诗歌的意境,也是考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第6题是一道选择题,但选项依然是从以上几个角度来出题的,没有脱离考点。
通过对这些题型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诗歌赏析的考点:1.明情感内容:理解古诗内容,把握诗人情感;2.赏修辞语言:能对古诗语言从修辞角度作一点赏析;3.析表现手法:能对古诗中显著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作一点分析;4.联想想象:对古诗中的意境能展开联想想象,描绘出来。
把握内容,了解情感
在这几个考点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是赏析的基础。脱离了这一基础,其他赏析都是空谈。通常有以下几个技巧:
看诗题,紧扣关键字理解内容。从题目中的一些关键字可以看出诗歌大致有以下几个类别:怀古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咏物诗,以物象为题,或用“咏(题、赠、赞)+物象”为题;写景诗,分为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战争诗(边塞诗),题目中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出塞》《从军行》等;行旅诗和闺怨诗,表达离愁别绪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送别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看作者,理解诗歌风格或派别。如边塞诗沉郁苍凉,婉约派缠绵细腻,陶渊明的朴素自然,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清新明快,高适的悲壮苍凉,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当然这些是诗人的主要风格,并不是说豪放派诗人只能写豪迈的诗篇,婉约派诗人只能写“凄凄惨惨戚戚”之类的诗。如豪放派代表诗人苏轼就写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样让人心碎的诗句;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也曾写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让人热血沸腾的壮美诗句。
看注释,理解创作背景。注释中对诗句里一些词的解释和对作者的简介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理解诗歌内容,使得我们了解诗人写作诗歌的背景,揣测诗人当时的情感。这里不再举例。
抓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情感。明代人张潮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可见景物给人的感受之不同。诗人在诗中就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所用意象中。如用表达高雅之意;“杨柳”中的“柳”与“留”谐音,因而寄托了作者的离愁别绪;见落日而生惆怅之情;见大漠而有苍凉之慨;落花让人感伤;归雁让人思乡……这些意象营造了古诗独特的意境,也为我们赏析诗歌提供了思路。
看题干,捕捉有效信息。不要小看了题干,它往往能给我们一些暗示,让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少走弯路。
弄清要点,准确答题
修辞语言类题型的答题要点是:1. 准确指出修辞手法;2. 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分析描绘了什么内容;3. 说出这种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如: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①韦庄,晚唐京兆杜陵 (今陕西西安)人。②台城,古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附近。
问题:诗的第三、四两句,最为读者称道,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作一点赏析。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较熟悉的古诗中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等。在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时,绝对不能离开诗句去独立分析,或是空洞地分析,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来作答。《台城》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是比较好判断的,不过分析的时候我们应当紧紧扣住“无情”二字,这两个字写出了台城柳不管王朝更迭,不管人间兴亡,不解诗人感慨,依旧枝繁叶茂,烟笼长堤。实际上反衬了诗人对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当然,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之外,这两句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分析。
表现手法类题型的答题要点是:1、准确指出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分析描绘了什么内容;3、说出这种表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
依然以《台城》为例,可以出这样的问题:
请你从表现手法运用的角度,对诗歌的三、四两句作一点赏析。
古诗中常常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如《钱塘湖春行》)、借古抒怀(如《赤壁》)、托物言志(如《石灰吟》)、欲扬先抑(如宋赵希桐的《次萧冰崖梅花韵》)、以动写静(如《鸟鸣涧》)、虚实相生(如《观沧海》)、用典(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比兴(如《关雎》)等等。《台城》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什么样的景?在春风中摇荡的台城柳枝繁叶茂,烟笼十里长堤,完全不管人间兴亡,不解诗人感慨。抒什么样的情?依然要抓住关键词分析。“无情”表达了诗人的无限伤感之情,“依旧”深寓历史沧桑之慨。
联想想象类题型的答题要点是:1. 抓住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2. 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将景物串接成一幅画面;3. 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内容生动形象。如:
兰溪棹歌(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①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问题:“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情境。请对诗句表现的情境加以描述。
很多学生可能会这样回答:半夜时分,鲤鱼竞相跳上岸边,表达了诗人欢快的心情。这仅仅是对诗句的简单扩写,没有联想和想像,也没有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语言干瘪。我们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诗人在船上听到滩头哗哗的声音,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声音更加急骤,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奔滩而上了。我们可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着力表现鱼儿的活泼: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摇鳍摆尾啪啪蹦跳。兰溪山水充满了蓬勃生机,令人荡漾起欢乐(欢快)之情。
我非常喜欢雪。
雪像洁白的花瓣从天宇飘忽而下,它仪态从容,给人以恬静之感;雪后的大地披上了银装,宛如宏丽的水晶世界;它景象万千,又引起人们无限美好的想象。啊!雪,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六月飞雪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此景此情,怎不令人浮想联翩?
雪,人们常称之为雪花。因为它的形状像花。据汉朝韩婴所着的《韩诗外传》记载:“草木之花多五出,独有雪花多六出。”就是说雪花是六棱形的结晶。假若仔细观赏,你会发现其花形千姿百态,有如袅娜开着的百花,又像亭亭的的裙。
唐朝诗人岑参笔下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豪放而俊逸的诗句,更展出了了一幅意境雄阔而又清新的瑞雪图。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人们面前展现的是另一幅静谧的风景画。“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这惟妙惟肖的状雪的诗句相传出自晋朝女诗人谢道韫之口。
诗人们用他们那生花的妙笔,如珠的妙语,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幅无比瑰丽的图景,把人们引入了异彩纷呈的美好境界。
同志的诗句则另辟蹊径,在我们眼前展现的却又是另外一幅更加壮丽雄浑的图景,“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吧:雪天、雪地、雪路,白茫茫一片,路径皆无,这时急行军的队伍走过来了,他们突破了天险,闯过敌人的封锁,笑迎纷飞的雪花,迈开大步在雪地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踏出了一条通向新里程的路途……
异彩纷呈的雪花装点着大地,构成宏伟壮丽的世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厂房、大楼成了一座座琼楼玉宇,那一棵棵一簇簇草木也骄傲地绽开了璀璨的银花,晶莹茫茫,天地交融成洁白的一体。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里,人们的心底也凝聚着圣洁无瑕的感情,而这种感情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夺目。
我爱雪!
从《诗经》到如今的现代诗,中国诗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历久弥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朴素的诗句道出了朴素的感情。“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简短的诗句表达了屈原对楚国的忠贞情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铿锵有力地说出了他老当益壮的暮年志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仿佛又可以看到陶渊明特有的那份闲适与自然。
诗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内容也更加多元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站在分道的路口,告诉朋友切勿“儿女共沾巾”。“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身陷牢狱,只能望“蝉”兴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太白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将他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志气娓娓道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身处乱世的杜甫,只能空叹国破家亡之恨。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举不完的优美诗句都在诉说着中华文化的发展。
来到宋朝,诗以词的形式继续发展。
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开启了豪放派的大门。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又为婉约派作出了诠释。这两派交映生辉,造就了宋词的不灭地位。辛弃疾的“像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又让我们沉浸在宋朝这段半荣半辱的历史。
接下来的元朝诗以“曲”的形式着称。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将游子的思念描绘得淋漓尽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又道出了百姓的苦难。
元朝以后,诗似乎逐渐没落,但却并未被人们遗忘。清朝时,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诗的希望。“我劝天公从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些琅琅上口的诗句正表达着作者的心声。
关键词: 古代诗歌 阅读鉴赏 鉴赏方法
江苏省高考语文的《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的考查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学生能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能够在分析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对诗歌的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分析与鉴赏。但是,古代诗歌有很强的艺术性,且年代久远,作品中传递的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以及表达情感与思想的艺术手法都让学生无力破解。历年来,江苏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得分率一向较低。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
一、夯实基础,熟知诗歌中常见意象与手法
古代诗歌可以说是一种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类别。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进行初步的解读与分析。
1.把握意象,认清诗歌类型。
古代诗歌虽然年代久远,但是,学生能知道诗歌中写了什么景物、事物,也能知道“明月”、“折柳”多表示思乡与惜别,“关山”、“孤城”、“玉笛”多写边塞生活;“”、“梅花”多象征高洁。因此,我们在平时学习中就要重点把握对意象类型和某些意象传达的固定的情思。如2012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温庭筠《梦江南》“天涯”、“落花”、“碧云”等意象,我们感受到诗作写的是闺怨情感。作答第二小问“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时就能从思妇的角度切入,结合内容得出诗中主人公是一位孤独寂寞而又自哀自怜的思妇形象。如此,通过意象,我们能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也能大致分析出是哪种类型的诗歌。如2013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的“山静似太古”、“世味门常掩”,我们就可以大致知道是山水田园诗。如果说我们平时就对这些类型的诗歌可能有的意境和情感倾向做分析的话,那么,结合内容分析之后,答案就不会偏离太远。
2.分析语言,思考表现手法。
李白的诗歌风格一般是“豪放飘逸”的,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的,不同诗人的诗歌风格不同,语言表现也特色鲜明。正如宋俞文豹《吹剑录》记载的那样,柳永词娇婉细腻,“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深情款款地低吟,而苏轼的词豪情万丈、睥睨天下,“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来吟唱。这就是婉约词与豪放词用语的区别。因此,不同的语言特点,多表现不同的情感,如江苏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与2010年王昌龄《送魏二》作对比,从语言上,我们就能感受到诗歌在表情达意上的差异。
另外,诗歌具有含蓄蕴藉之美。诗歌中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多各异,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多有不同。至于诗歌手法的类型,需要学生结合诗句的理解记忆。如2010年江苏语文高考中的《送魏二》,我们从诗歌所用意象角度可知是一首送别诗(当然,题目已经很明确表达出来了),那么,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第三问“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显然所写内容不是眼前之景,而是虚写,运用了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如此,我们更能体悟作者惜别友人的深情厚谊。
二、灵活应对,力求自我降低诗歌鉴赏难度
我们在诗歌鉴赏阅读指导中,都会教给学生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如看题目、看作者、看意象、看注释、看问题等。
1.关注背景,把握诗歌情感。
诗人的某一首诗歌的创成都是有着一定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背景的,是诗人在某种状态下的个人感触与情感的外露。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近试上张水部》),如果不知道诗人的写作背景而理解诗歌,可能就会贻笑大方。再如对于屈原的诗歌,我们在鉴赏时总是觉得他的“忠”近于“愚忠”,但是,我们借助对他的身世、经历及他的人格品质的认识之后,便能理解他的“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如此,我们才能感受到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期间及之后的诗歌,为什么多是心忧天下、报国无门之慨了。当然,诗歌情感也可以从诗歌所属类别、诗歌所用意象及意象的修饰语中大致看出。
2.重视规范,得分意识。
明白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与方向,也知道如何鉴赏分析诗歌,要获得很好的分值,还需要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能够规范地把自己赏析出来的答案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述出来。也就是将表现手法、诗歌内容、作者的情感与观点态度有机组织起来。
如2013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的《醉眠》这一首诗歌的第三问“《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如果我们不懂章法,直接回答“表达了作者对世事难忘的愤激之情”,而没有结合诗句进行必要的分析,则肯定会失分。
总之,对高考诗歌鉴赏题,我们要通过教学夯实学生基础,对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类型、手法烂熟于心。在鉴赏时,运用“五看”,推断诗歌情感,遵循答题规律稳妥操作,如此,学生才能较好地完成诗歌鉴赏,从而掀起诗歌鉴赏题的“盖头”。
参考文献:
那一件件摧人泪下的感恩事激让我心醉,那一朵朵绚丽纷彩的花儿让我心醉,那一个个名胜古迹让我心醉,而最让我心醉的还是母语。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大国,我们的母语历经了沧桑。但沧桑流逝了岁月,留下了自仓颉创造的汉语。古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至现在那文体多样的诗文。有的柔情、有的豪放、有的一刀见血、有的震撼人心、有的曲折弯延……这就是我们的伟大母语,让很多外国人着迷的汉语,真让我心醉……
“读诗使人智慧”,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读李白的诗,豪放之气浑然而起。他的想象与夸张让人大为叹服:“飞流直下三千尺”,你能想象出这样的诗句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你敢如此大胆直白出自己的想法吗?“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你有如此的胸襟吗?这就是李白用母语发出的感慨。读他的诗,让人心醉于那种“不屈已,不干人”的狂傲和张扬中。
都说明清的专制统治让中国在近代史落伍,特别是清朝。但他们却留下了中国四大名着。明朝的三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有清朝的《红楼梦》。那曲折的故事让人赞叹不已,隐含的意义让人意犹未尽。红学就是专门研究《红楼梦》的一学术机构。这就是我们的母语,以她特有的魅力让我心醉。
如今,母语发展得更为丰富多彩。有时意味深远、有时幽默生趣、有时感人肺腑、有时气愤填膺……让人爱上她,爱上书,使我们的生活也丰富多采。
然而,现在简直是英语“殖民统治”时期,母语渐渐被一些人无意中遗弃在角落。因为英语的地位与潇洒,有的人更热于追求它。从此,出现了一些被外国人讥笑的“香蕉人”,此时,我们是否学学法国人坚持热爱母语呢?
母语就如一瓶美酒,愈久愈醇。她的“粉丝”,像我,我永远热爱让我心醉的母语。我也不反对热爱英语,但我们决不能成人“香蕉人”。
锡林浩特市一中初一:王小健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学习动机
古典诗歌是前人留给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教学对于陶冶性情、加强美育、继承传统,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诗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在诗歌教学中,知识、技巧训练大于思想的领悟、价值的追求、审美的熏陶。这有待于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有效的反思。
一、当下诗歌教学现状
在高考指挥棒效应明显的大环境下,设想如果不考诗歌,又有多少学生真正主动的搜集诗歌、背诵名句、感悟意境?因为“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当代高中生浸泡在媒体文化、网络文化、大众文化的情境中,很多学生拒绝传统,崇尚个性,已经失去学习诗歌的动机。如果诗歌教学与现实脱节,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就会更加厌恶诗歌学习,这与诗歌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周易》中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因此,高中诗歌教学求新求变迫在眉睫。在新课程背景下,变的是思想、方法,不变的是道德感悟、审美追求。道德的崇高与审美的品位是学生对诗歌的自觉式追求。现从心理学视角,从学习动机的心理层面,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三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谈高中诗歌教学改革,并作一定的反思。
二、文本背景分析
传统的诗歌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形成符号化认识。如谈到杜甫,就想到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称“诗圣”,思想是“忧国忧民”。提到李白,就想到他被称为“诗仙”,将他与浪漫主义紧密联系,想到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洒脱”……这已形成当下标准化、范式的诗歌教学模式,在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思维定势”。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引导学生以知人论世为起点,多元化解读文本,找到传统与现实的平衡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与创新能力。而《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梦”属于想象的类型,教学中带领学生跟随李白的思维踏上多彩的追梦之旅,找到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衔接点,回归现实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王国维说:“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结合体,鉴赏诗歌除了进入意境中外,还可以获得情感的愉悦、心灵的共鸣、审美的体验。而高中生鉴赏诗歌,有三大步骤:读懂诗歌、感悟意境、创新理解。其中激发学习动机是前提和基础,感悟意境是领悟与内化,创新理解是目的与结果。
三、学习动机心理优化
“诗歌教学是重点更是难点,年代久远,时空跨度大,要想真正领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需要每个参与者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存,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多层次、多角度地品味诗歌。”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是课前问题的设置。“课前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1.目标预设,引起内部需要。针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我确定的课前预习目标是:(1)温故知新,复习已学习的关于李白的诗句;(2)知人论世,了解李白豪迈洒脱的生命轨迹;(3)诗海探珠,联系诗歌谈别人对李白的评价;结合这一学习目的,我创造性地选用诗歌名句,分别是温馨预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学子用功时”、知人论世“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诗海探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并将这些学习目的作为学案,课前复印给学生。
学习动机的培养途径中最重要的一条:引起学生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这段文字中,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是:秦民吟咏与音乐的魅力;魏武与海的渊源;边塞诗的雄浑豪放与美国西部片的苍凉之美;“怆然而涕下”与“英雄泪”的异同点;“三赤”名篇与余秋雨的《东坡突围》;柳永与“奉旨填词”的故事;李煜与仓央嘉措、纳兰性德三个“情圣”的人格魅力。
2.比较阅读,激感共鸣。“比较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实践和训练、测试手段,在未来的教学和测试中将更加受到重视。 要提高比较阅读的质量,必须熟悉比较阅读的思维方法:求同和求异。”无论求同还是求异,这段文字都能从音乐、地理、影视、文学、宗教等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引起内心的共鸣,维持其对新鲜知识的好奇心。
高中诗歌教学,务必要抓住学生的心理,“以人为本”让学生自愿、主动地接触诗歌,获得诗歌意境的美感体悟,在传统与现实中找到平衡点。而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化鉴赏能力前提和基础,是诗歌教学的先觉目标。
参考文献:
水何詹詹,绿水迢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已闻到墨绿的清香,牧笛的优雅。
感受大自然给我的清新。
青山隐逸,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清新宁静。我没有李白的豪放,洒脱,但我有王维的向往自然的趣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哪种宁静的飘逸,淡雅的生活,怎能不让我留念了。
古筝的悠长,古琴的优雅,自然那涓涓流水的淡雅,怎能不让我思念,那一刻,我化作一江春水,流入理想的境界,与大地,阳光,风,雨,肩并肩的舞动我身边热情,燃烧我心中的激情。
李商隐,意味深长的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入暖玉生烟。的情怀荡漾。让我流入诗的世界。那一种,情意绵绵,含义深阔的托物传情,一往深情的追求。
苏轼,以为山动,情为水发的豪放与旷达乐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境旷达的宏伟。
就让我与书为友,与诗为伴吧,我欣赏苏轼的乐观,我喜欢李白的豪情,我迷恋李商隐的托物传情,一往深情的追求。我向往自然的平凡淡雅。我思念诗中有画的山居秋暝,一个王维创造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快清丽,将无生命的月,松,泉,石,写得活灵活现,‘活’得如此的脱胎换骨,点铁成金,淡淡几笔勾勒,把自然中的秋之韵味,秋之魅力描写得细致入微,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就是王维。
如果你向往大自然,请你也不要拒绝诗的魅力,谁愿意与我一起品味诗深长,如果你热爱生活,但愿你有苏轼的乐观,如果你品味人生路,希望你有李白的豪情与洒脱。
绽放你我魅力,去追逐理想彼岸吧。无论你是否喜欢诗的人生,不要把爱情成为你生命的主题!爱情是永恒的话题。一起笑对人生,品味无法解释的爱情吧!
英德市第二中学高二:黄春谊
综观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在古诗文名句默写方面涉及到的考点主要有:(1)默写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名句;(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或默写课标规定的古诗文;(3)诵读或默写教材中的经典课文或精彩段落;(4)默写比较熟悉的课外古诗文名句。
涉及的题型主要有:
(1)记忆型默写题:给出诗、词、文的上句或下句并注明篇名,要求考生默写出与之相对应的诗、词或文中名句;给出诗题和诗人,要求考生默写出全诗。(2)理解型默写题:提供具体的情境、要求等并注明篇名,要求默写出与之相一致的诗、词或文中名句;按照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根据具体语境补写古诗文名句。(3)开放型默写题(归类型):要求考生写出某一方面内容或某一主题的一个或几个诗句。
考查的内容是课标规定的古诗文名句、名段、名篇,一般为《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定要求必背的50个篇目以及现代诗文经典篇目。
【应对技巧】
针对中考中默写名句的试题,考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扎实落实,篇篇过关
考生要能背诵、默写初中7~9年级必背的50个篇目。但考生千万要记得,光会背还不够,还要能正确书写,这就要求考生真正做到“篇篇落实,篇篇过关”。落实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检测是最直接的方法,如考生可以自我检测,先背后写,认真批改,及时订正;可以互相检测,同桌之间互相监督,互背互改:可以小组统领,小组长给每个小组成员制订背诵进度表,表中包括组员的名单、背诵的篇目或范围,安排小组成员在一定的时段内背诵、默写等。
二、总结规律,形成系统
针对记忆、理解、开放型默写题,考生要对知识进行梳理,做好归纳总结,使之形成一个系统,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
1.按文学常识、文体知识归类,理清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
2.按作者归类,把同一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异同。通过归纳比较同一作者的作品,考生能更好地理解诗词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按主题归类,把最重要的名句按其所表现的主题归类,如按“塞外风景”归类,按“友情”归类,按“忧国忧民”归类,按“政治抱负”归类。这样进行归类后,便有利于解答“写出某一方面内容、或某一主题的几个诗句”这种开放性的题型。
【真题讲解】
1.(2014・北京卷)默写。
(1)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3)毕业在即,请你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的诗句,向你的同学表达即使将来相距遥远,长久难见,也会保持深厚友谊的心意。
解析:这份试卷的名句默写以记忆型题型为主,其中(1)(2)题都是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填出与之相应的句子。而第(3)题是理解型考题,考生首先要能准确背出整首诗,领会题目的意思,这样才能写出相应的句子。解答这类考题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做,难度稍大。
答案:(1)采菊东篱下(2)直挂云帆济沧海(3)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2.(2014・浙江舟山卷)古诗文名句填空。[要求(1)~(3)必答,(4)(5)选做一题]
(1)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 ”,借明月寄托对好友的思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 ”,借明月表达美好祝愿。
(4)静默的山会说话,只要我们用心聆听,细心品味,就会领悟到许多生活的道理,如古诗文中“ , ”。(写出连续两句)
(5)“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马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催发了人们对珍惜时间的思考,让人不禁联想起古诗文中“ , ”的名句。
解析:(1)(2)是纯记忆型的考题,而第(3)是理解型的考题,(4)(5)则为开放型默写题(归类型)。考题以选做题的形式出现,降低了考试难度。
答案:(1)天涯若比邻 (2)受任于败军之际(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4)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或(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5)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或(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综合训练】
一、记忆型默写
1.__________,不亦乐乎?(《论语》)
2.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论语》)
3.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
, , ,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7.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8.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9.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
10.______________,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11.______________,然后有千里马。
___________,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12. , 。
, 。(王安石《登飞来峰》)
13.__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14.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无题》)
15. , 。
, 。(龚自珍《己亥杂诗》)
16.登斯楼也,则有 ,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理解型默写
1.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
, , ”来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
2.《岳阳楼记》为我们留下了一些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其中形容国泰民安的词句是:“
”,形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的词句是:“ ”,形容水势浩大的词句是:“ ”,形容景色或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词句是:“ ”,表示心胸开阔、精神愉快的词句是:“ ”。
3.我国古人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今人仍为推崇。请写出下列两位古人在这方面的相关名句。
(1)孟子《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
, 。 ,
。
(2)文天祥《过零丁洋》: ,
。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紧扣“ ”这一主旨,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正反、虚实两方面写主人高雅情趣的句子是“
, 。 ,
”;与古贤名室类比的句子是“ ,
。”
5.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点染美妙意境的句子是“ , , ”。
6.曹操在《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壮志豪情的诗句是“
, ; , 。”
7.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形神兼备地描写了莲的形象,其中用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饮酒》中表达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名句是“ , 。”
9.李白《把酒问月》中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苏轼的《水调歌头》从这句中脱胎而来的诗句是“ ,
。”
10.在《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最能抒发诗人李白豪放情怀的诗句是“ , ”。
11.李商隐《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12.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自比,表达自己虽被迫辞官却不忘报国的名句是“
, 。”
13.孔子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引用《论语》中的“ , ”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
三、归类型默写
1.古诗文中有很多描写山、水、花、鸟的句子,请任选其中两项,各写一句。
山: , 。
水: , 。
花: , 。
鸟: , 。
2.古诗文中描写夏季景物的名句有很多,请写出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文中有许多表达诗人雄心壮志的名句,请写出三句。
(1) , 。
(2) , 。
(3) , 。
4.古诗文中抒写忧国思乡的名句有很多,请你任意写出两位诗人(或词人)的诗句。
(1) (作者)“ ,
。”(诗句)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埋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失去了挫折的磨练,就会失去意义。
一代诗仙李白报国无门,踌躇满志却不被认可。但他淡然一笑,微笑间,一首首豪放不羁的诗已在笔下谱成。自此,他豪爽了,他不畏生活施加的压力,不畏社会恩怨是非,正因为微笑着,他才能吟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歌谣;正因为微笑着,他才不被世俗所打扰;正因为微笑着,他才没有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而是自信地唱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
开创一代豪放词风的才子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宦海浮沉,几遭贬谪,但他始终微笑着,即使身处绝境,依然乐观豁达,积极向上。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在黄沙道遇雨,同行皆狼狈,他却微笑着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句,凄风苦雨中,他步履从容,笑傲人生……
有时候,一个微笑代表着太多的决定,笑里有挫伤的苦,但更多的是坚韧的甜。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微笑着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脱;刘禹锡被贬和州身居陋室却微笑着吟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洁;;陆游忧国忧民遭秦桧嫉恨考试被除名却微笑着吟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自信……
人生是一个光明与黑暗不断交替的过程,是一个晴朗与风雨不断轮回的过程。作家张晓风在写《雨荷》时说:“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我多想微笑,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当你考试失利时,当你不被理解时,当你在人生旅途中摔倒时,你,微笑了吗?也许我们没有跌宕的经历,但当你为生活不如意而黯然神伤时,有没有学会给自己一枝鲜花,给自己一道海岸线,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
我多想微笑,微笑着去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我多想微笑,微笑着去看月圆月缺,潮起潮落;我多想微笑,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带上微笑,跟我走吧!现在就出发,梦已经醒来,心不再害怕……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初一:王湘文
【关键词】古筝 伽倻琴 相同点 不同点 双向交融
古筝与伽倻琴均属于民族乐器中的拨弦乐器,但古筝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而伽倻琴则系朝鲜与韩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二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对二者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于二者各扬其长、互相借鉴、互促共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古筝与伽倻琴的相同点
对古筝与伽倻琴比较研究的第一个层面,也是基础层面,就是对二者的相同点进行具体的比较研究。
具体而言,这种相同点又细分为以下几点:
(一)乐器形制大体相同
古筝多以桐木制造,音箱为长方形,面上张弦,弦下设柱,柱可以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接五声音阶定弦。最早为五弦,后发展为七弦、十二弦、十三弦、十六弦。现在已发展为二十一弦的S形筝。其音域有4个八度,并可以转调。
伽倻琴的形制与古筝相似。原来分为雅乐所用与俗乐所用两种形制。雅乐所用的伽倻琴琴身亦为桐木制,张十二弦或十三弦,每弦有一柱,可移动以调节音高;俗乐所用的伽倻琴与雅乐所用的伽倻琴大同小异。现代伽倻琴张十三弦,弦下设柱。
由此可见,古筝与伽倻琴的乐器形制大体相同。
(二)乐器特点大体相同
古筝与伽倻琴作为不同民族的乐器,有着相同的民族乐器的特点——音域宽广、音色优美,演奏技巧丰富,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三)乐器功能大体相同
古筝与伽倻琴都具有多种艺术功能,既可以独奏,又可以合奏、重奏、伴奏,还可以用于弹唱。例如央视《星光大道》栏目中张晓荣自弹自唱的《枉凝眉》(电视剧《红楼梦》的插曲)。
(四)乐器文化大体相同
古筝与伽倻琴均属于东方民族乐器,彰显出东方音乐的含蓄委婉、柔美细腻、气韵生动、声情并茂等共同特点。
二、古筝与伽倻琴的不同点
对古筝与伽倻琴比较研究的第二个层面,也是其深入层面,是对二者的不同点进行具体的比较研究。
具体而言,这种不同点又细分为以下几点:
(一)乐器历史不同
古筝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年)的秦国,就有了古筝,故古筝又名“秦筝”。至汉、魏时期,古筝已成为民间集会时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诗人曹植就有“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等赞美古筝艺术魅力的诗句。至晋,更涌现出桓伊、郝素等优秀的古筝演奏艺术家。
而伽椰琴虽然历史比较悠久,但与古筝相比,则相对要晚一些。据史料记载,它产生于公元6世纪时朝鲜新罗南方的伽倻国。而俗乐所用的伽倻琴,则始于高丽朝或李朝时代。所以伽倻琴比古筝的历史要晚1000年左右。
(二)音乐风格不同
古筝与伽倻琴虽然都是民族乐器,但是却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
古筝体现的是中国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
伽倻琴体现的则是朝鲜民族与大韩民族的音乐风格。
(三)音乐作品不同
古筝的音乐作品与传统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相统一,例如《哭周瑜》《泣颜回》《天下大同》《高山流水》《汉宫秋月》《寒鸭戏水》《昭君怨》《凤求凰》等。
而伽倻琴的音乐作品则与朝鲜民族与大韩民族传统的或民间的民族器乐作品相统一,例如《阿里郎》《春天年年到人间》(朝鲜歌剧《卖花姑娘》选曲)等。
(四)音乐文化不同
古筝的音乐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一致。古筝的演奏艺术,常与传统的诗、词、歌、赋、曲(戏曲艺术)相结合,共同构成传统文化的亮点。据东晋裴启所著的古小说集《语林》一书中所述:“晋孝武宴西堂,诏桓子野弹筝。桓乃抚筝而歌怨诗。悲厉之响,一堂流涕。”①而历代诗人咏古筝之作,不胜枚举。例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奔走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的诗句、薛能“十二三弦共五音,每声如载远人心”的诗句、元代诗人杨继桢“开国遗音乐府传,白翎飞出十三弦”的诗句等,都证明古筝与古诗已结下不解之缘。至于古筝曲《汉宫秋月》《昭君怨》,就更与元人马致远所作元杂剧《汉宫秋》密不可分。
而伽倻琴的音乐文化则体现的是传统的朝鲜文化、高丽文化、大韩文化,其主要特点是乐、歌、舞的三位一体。
(五)音乐流派不同
古筝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艺术流派,各有不同的风格特色。例如“河南筝风格泼辣清新、粗犷豪放……山东筝风格华丽明快、铿锵悠扬……潮筝风格色彩丰富、韵味独特……”②如此等等,比比皆是。
而伽倻琴所形成的许多不同艺术流派,也各有它们自己的特点。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课题立项论文,立项编号:11C057)
注释:
①王晓红.民族器乐系统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121—122.
一、联系作者和时代背景,为学生重温那些旷古绝唱
诗歌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外现。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如诗人的人生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等,上课时师生交流。
如在教授《观沧海》一诗时,我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通过学生的搜集,发现曹操写作此诗时,正是在他取得官渡之战胜利之后,作为一代枭雄,他当时有着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志向。洪波涌起的大海,激发了他澎湃的诗情,也激发了他的壮志雄心。此时,教师再介绍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总结出曹诗有“慷慨悲壮”的风格,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不难体会出诗中所体现的曹操纵横天下的博襟。
二、抓住诗词意象,为学生打开意境欣赏之门
古诗中的物象一般都有作者寄寓的感情,诗人想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了解意象,有助于快速把握诗词意境,进而深刻理解诗词精髓。
如“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伤寂寥的氛围。诗句有: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斜阳”多表达诗人在苍茫暮色中的万千愁绪。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温庭筠《忆江南》中的诗句:“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杨柳”、“芳草”等意象多含有离别之情,难舍之意。如:刘禹锡《竹枝词》中的诗句:“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又如:崔颢《黄鹤楼》中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另外,笛、箫等乐器的吹奏,也都有特定的含义,多代表相思之情、离别之痛和内心的无边愁苦。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实,古诗文中有许多这样能让人产生共同感受的意象,如用“流水”代表对时光飞逝、年华不在的感叹,用“磐石”代表对爱情或其他事物的忠贞,用“浮云”代表君子在名利面前豪放不羁的那种豁达态度,用“夕阳”来形容愁肠百转的心情,用“柳”来抒发离情别绪,……总之,由于历代诗人的反复应用,一些常见的物象,几乎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熟悉古诗词的人,几乎一看到出现的物象,就能猜到诗人心中所想,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
通过意象的把握,可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怀,归纳意象,犹如给学生一把打开意境之门的钥匙,可以使学生快速的理解诗词意境,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诗词意境中自由飞翔
艺术离不开想象,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更是与想象息息相关。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可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词的独特意境,从而深切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它深切的体现出了一个天涯游子孤寂愁苦的情怀。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在秋天这个容易触动愁情的季节,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看到缠满枯藤的老树、回巢的暮鸦、静默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恬静安适的人家时,一定会萌生很深切的惆怅之情和悲凉之感,此时正值黄昏,夕阳将自己和瘦马的影子越拉越长,在暮色苍茫中,自己的乡愁也越来越深,孤寂的感觉就像漫漫长夜一样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叫人怎能不愁情满怀、肝肠寸断?学生借助想象,可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会出作者孤独走天涯的悠悠哀愁,自然能够融入作品孤寂愁苦的意境之中。
四、播放音乐,将意境渲染的妙如乐曲
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根据诗词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使学生既为文学所感染,又为音乐所激动,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我在讲授辛弃疾的《破阵子》之前,先播放雄壮苍凉的琵琶独奏曲,雄壮的音乐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郁而激情飞扬的氛围中,为理解诗文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词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谓千古忠信之言,它将无数爱国志士怀抱梦想、立志报国的心情一语道破。讲授时播放古典琵琶曲《十面埋伏》,使激烈跌宕的音乐充满整个教室,同学们在欣赏中慢慢进入角色,陶醉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中。
五、诗画相融,将意境展现的美如图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联系。借助图画可以更好的表现诗词内容,使诗词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真切的感受诗词意境,迅速的感知诗词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授《钱塘湖春行》一诗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现图景,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内容,发挥想象,用画笔展现美好的图景。结果学生们画出了春水初平的堤岸、舒卷的云、柔柔的垂柳、初绽的春花、初生的春草……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绘画中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造,产生了审美愉悦。
六、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诗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