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韦唯爱的奉献

韦唯爱的奉献

时间:2023-05-29 17:59: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韦唯爱的奉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韦唯爱的奉献

第1篇

这是心的呼唤

这是爱的奉献

这是人间的春风

这是生命的源泉

再没有心的沙漠

再没有爱的荒原

死神也望而却步

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是心的呼唤

这是爱的奉献

这是人间的春风

这是生命的源泉

再没有心的沙漠

再没有爱的荒原

死神也望而却步

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啊 啊 啊 啊

第2篇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首歌吧!它的名字叫《爱的奉献》,这首歌是著名歌手韦唯在一次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上面对着一位聋哑儿童,在他妈妈无私的爱的关怀下成为了一位大学生而发自内心的演唱,当时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今天,当我们再次唱起这首歌时,依然被其中的真情所感动。

爱是人类情感最真实的表达,它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像我们熟悉的雷锋叔叔,在他生前就做了许多好事,将他的爱奉献给了社会,奉献给了他所关爱的人:雷锋叔叔在部队,每月的津贴费仅仅8元,当他听说战友的父亲有病时,就悄悄把自已平时积攒的二百元线,给战友家寄去。同时,他还捐款救济灾区,这些都是爱的具体体现。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实例:深圳的一位外来工孙楚飞,在义工们的关爱中安祥地闭上了眼睛,带着爱走了的他,也将他的爱永远地留在人世间。将他的角膜和遗体捐了出来,造福他人。

我们是新一代的少年,生长在一个幸福的环境里,在家里能得到父母的关心,在学校能得到老师的关爱,生活是甜蜜的,但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周围还有许许多多需要我们去关爱的人,如:爱兹病患者,那些由于贫困或患重病无法上学的同龄人,我们也应该把这份爱带给他们,使他们能通过我们的爱,感受到人间的温暖,重新扬起生命的帆,荡起前进的桨。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向社会、向需要帮助的人献上我们的一份爱心吧。

指导老师:李秋丽

第3篇

在营销打不开局面的情况下,适度运用情感营销的策略,有时候能够起到春风化雨般的作用,今年春晚最大亮点是有了主题“回家过年”。该主题巧妙地运用了情感营销的力量,让春晚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因素。

来的都是“一家子”,亲情味十足

在《龙腾虎跃贺春来》明星夫妻大拜年中,不论是胡宝善胡军家庭演唱的《闹秧歌》,还是陈羽凡白百合家庭和胡海泉家庭演唱的《小拜年》,抑或是沙溢胡可家庭演唱的《采茶舞曲》、张卫健张茜夫妻演唱的《祝福你》,均以家庭为单位,让夫妻或者父子携手登上春晚,亲情味十足。

经典怀旧歌曲,唤起更多回忆

毕竟是春晚30年这一特殊节点,所以一些怀旧歌曲和昔日明星必不可少的,于是乎,春晚专门将过去30年靠春晚火了的《乡恋》《冬天里的一把火》《今儿个高兴》《常回家看看》《吉祥三宝》《难忘今宵》等老歌进行了回顾,费翔《故乡的云》、韦唯《爱的奉献》、蔡国庆《常回家看看》、张明敏《我的中国心》、李谷一《前门情思大碗茶》又一次引起人们对过去春晚老人和老歌的回忆。《冬天里的一把火》老歌新唱,不仅让人们重温过去岁月,同时又有了时代色彩。

“老春晚”纷亮相,照顾了更多人

李谷一、费翔、韦唯、蔡国庆、张明敏、杨丽萍、刘欢等春晚老人纷纷亮相,一下勾起了人们更多回忆和联想,最大限度照顾了不同春晚观众人群的多层次需要。

陈坤朱之文新歌,与春晚主题高度吻合

陈坤的《好久没回家》,唱起了诸多海外游子的心曲,引起了诸多在外拼博的游子共鸣,朱之文的《我想回家》,将人们思绪一下子拉回了温馨的家。二人的歌很好地与春晚之主题“回家过年”吻合在一起,引起人们更多的思乡情。

和不同老板交流时,邵珠富不止一次讲过,当营销遇到问题或瓶颈时,情感营销往往能成为“化戾气为祥和”的利器,作用等同于咖啡里的“糖”或炒菜时的“盐”,让枯燥的营销一下子变得有滋有味。如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时候,可口可乐一下子卖不动,他们一幅“可口可乐坚决站在中国人一边”的标语一下子就接近了和中国消费者的感情;当一种戒烟保健品卖不动时,一句“老公,烟戒不了洗洗肺吧”就引起了许多妻子的共鸣,营销难题迎刃而解,所以聪明的营销人,大多是深谙情感营销的高手,春晚情感戏的成功表明导演哈文是一个这方面的高手。

第4篇

夕阳的余晖懒洋洋地撒在大地上,我独自在大街上漫步,浏览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牌,倾听者让人赏心悦目的轻音乐。手里握着一张20远的钞票,原因是我要买一些辅导书。

无意间,一个小男孩儿的身影进入我的眼帘:小男孩大约10岁左右,头发蓬松,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脏兮兮的,他侧身坐在地上,我仔细一瞧:天啊,他的右脚是畸形的!小小年纪就要遭受如此折磨,真是可怜啊!我瞧了一眼他面前的小瓷碗,里面装着少得可怜的几毛钱,我动了怜悯之心,摸了摸口袋中的20元钱,我快要掏出是,一个念头迅速闪现在我的脑海:不能给。这可是妈妈给我的钱,如果施舍了,回家还不是一顿“笋丝炒肉”?还是给吧,你瞧人家多可怜呀,怎么连点同情心都没有呀?不,追是一个骗子,现在多的是。哎呀,你看人家那么小怎么可能呢?给还是不给?来那个钟念头在我的头脑中激烈的对抗着,心里真是好乱,到底该不该给呢?

我于是一股脑的奔进书店想让自己复杂的心情能够得到平抚,买好书后,找回了十元钱,我走出了书店,又看见了他。正当我进退两难的时候,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太太缓缓走来,她拄着拐杖,迈着艰难的步伐,慢慢走到小男孩面前。之间老太太轻轻蹲下,伸出手中的破瓷碗,颤抖着将碗中仅有的3枚硬币倒进了小男孩的碗中,然后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小男孩,又轻轻的拍了拍小男孩的肩,无语之中似乎在告诉他要学会坚强。

目睹这一切,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沉重的撞击了一下。我见过富人救助穷人,幸运得人帮助不幸运的人,积极向上的人帮助消极落后的人,但是,岂敢救助乞丐还是破天荒——头一回。同样面临着贫穷和不幸,老太太却看到了比他更需要关爱得人。出于这种感情,他把自己仅有的3枚硬币及毫不保留的给了小男孩。

看着老太太迈着蹒跚的步伐,渐行渐远,我转身望着天边的夕阳,那么柔和,那么美。于是,我大步走上前,将手中的10元钱放在了小男孩的碗中,我常舒了一口气,如释重负,我心灵的一扇门也好像被远处的一声爱的呼唤慢慢推开。

这是,对面的点钟飘出了韦唯的《爱的奉献》,我突然感觉好美。使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第5篇

【关键词】构建 生动 语文课堂

一、案例背景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突出强调接受和掌握,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课堂气氛较沉闷,教学质量不高, 明朝袁宏道说:“向非身历其境,恶能穷边崖,指其归宿者哉!”教学中使用身临其境的办法自然能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每位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采取适当的情境教学,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二、案例摘要

1.情境导入。创设情景,播放幻灯:韦唯《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正是心的呼唤,爱的奉献,正是“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人性的光辉点亮了一个即将消失的生命。

2.情境表演。五名学生登台表演(有简单道具,演员化淡妆,表演结束,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在学生主持下,大家结合文本,就刚才的表演纷纷发言,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3.情境讨论。大家预习了《最后的常春藤叶》,也观赏了几位同学根据文本改写的小品,你认为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 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情节安排得妥当吗?

4.情境想象。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结合第55节中有关语句描述一下贝尔曼是如何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要求:符合人物性格, 力争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想象要合情合理,同时要有适当的情境描写。

学生片段摘录:暴风雨何等残酷,摇得树枝“吱吱”作响,砸得玻璃好象要破碎一般。而这个老人——生命垂危的老人,在凄风苦雨的夜里,点着灯笼爬上梯子。雨水砸得他睁不开眼,顺着他不平的脸,转弯而下;那双曾握笔狂舞的双手,瑟瑟发抖。他不是在画一片叶子,而是在画友情,画人生,画他对人生充满了希望,画他对艺术充满了热诚,画他对暴风雨的无所畏惧!一夜的风吹雨打,一夜的攀高落下,一夜的执笔调色,他……他离开了。

教者点评:不仅写得好,而且读得也是这么好。刚才我已经被你的文字和声音深深地打动。经过探讨解读,我们已经被小说中折射出来的人性美深深打动,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回答呢?

5.情境拓展。[课件展示]

1.山里娃,谁为你遮风挡雨……孩子,我为你的教育而哭泣!

2.美丽的城市,流浪的老人……有人哭,就代表着他的渴望……

教者总结:也许我们看惯了花开花落,看惯了叶生叶落,也看惯了生死轮回,却很难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路,怎样走好自己的一生,怎样做人,这节课也许给了我们很多启迪!现在已经下课了,有可能我们还有很多话要说,想说,或者还有问题需要讨论,但是由于时间限制,我想请大家把自己的感想或疑问写在我们的周记本上,我们做进一步地交流。

三、案例小结

我在教授《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始终围绕“情境”做文章。如让学生本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表演小说的片段,变教者提供情境为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个辅佐者、引导者、促进者,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使知能情意相融合,实现语文课堂功能的升华。再比如补写画叶子这一情节的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气氛较热烈,教学效果较好。这个“身临其境”的设计是对学生把握主人公贝尔曼性格特征后的更高要求,是学生与作者、文本的交流,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只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补写出较为合理的情节,锻炼学生笔头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案例反思

第6篇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怎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作为语文教师,我也在不断探索和研究这一问题。想到自己不是擅长音乐吗?不如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看看如何?没想到这种方法真的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后来在教学中我经常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范读课文,可配上乐曲。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对什么样的课文配什么样的乐曲,做好充分的准备。一般情况下,对于抒情散文之类的课文,可选择钢琴曲、萨克斯曲或轻音乐来配。对于童话、寓言、科幻之类的课文,可选择比较欢快的乐曲来配。

语文课文大部分是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而选的。但是,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的限制,不可能完全进入作品去感受文章表达的深刻内容。这时,适度的音乐欣赏就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引起学习兴趣,共同体验作品内容。

有些课文内容与某些歌词的内容很接近,并且对理解课文很有帮助的,可以让学生听此歌或学唱此歌。比如:我在教《掌声》这篇课文时,就用了这种方法。课文内容与韦唯唱的《爱的奉献》歌词的意思比较相近,特别是歌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这对学生理解课文中“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这几句话很有帮助。根本不需要老师反复地讲解这几句话的含义。因为同学们已经从歌声中领悟到其中的深刻含义,尽管欣赏音乐只占课堂时间的几十分之一,但教学效果却远远超过了时间的界限。

有些文章本身就是一首美的乐章,像古体诗词都有它固定的曲调和韵律,还有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许多清新优美的散文诗,也同样充满了音乐的遐想。这类文章教学时的关键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何使学生对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感兴趣成了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及时地选择相应的音乐适时适度地让学生欣赏,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教学收到良好效果。以《听潮》一课为例,谈谈体会。记得那天上课时,我放的是钢琴曲《海之恋》,随着音乐的起伏,海的温柔、娴静、汹涌、壮观,在学生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当学生被音乐的魅力“征服”时,老师的点拨就使学生对文章的意境理解加深,既参与教学,又引起兴趣,同时使学生主动积极地领会波澜壮阔的人生乐章这个主题。

小学语文每一堂课总有许多知识需要学生去记忆,怎样记忆才能有效而牢固,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欣赏音乐这一手段强化记忆。记忆品质之一就是提高对记忆内容的兴趣,美的音乐恰恰能起到这一作用。所以,新课之后,适度的欣赏悠扬、舒缓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忆本节课的内容,强化知识记忆。其实,这也是记忆内动力的再现或运用,因此,也可以说,是靠优美的音乐调动了学生的内动力,并靠内动力完成了强化记忆的过程。

作为作文教学的材料,进行听音乐作文训练既拓宽了作文教学的路子,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弥补了语文教学中“听”的部分。

“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有力的力量”。作文教学其实就是靠学生丰富的想象,对事物(包括未感知的)进行加工创造。在作文教学时,把“欣赏音乐”直接作为作文的材料,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拓宽作文教学的路子,同时,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发展想象能力。三年级刚刚接触作文,课前我选了两首音乐,分别是钢琴曲《天鹅湖》和民族音乐《喜洋洋》,让学生欣赏。之后,先把从听觉上感受到的内容让同学之间进行交流,然后再让他们借助丰富的想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经过努力和补充完善,同学们把两种不同演奏方法、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表现的主题表述了出来,最后,让学生从听觉艺术过渡到文学艺术,写出书面作文。这种看似音乐欣赏课,实则潜移默化拓宽作文教学的路子,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更何况,这种形式自由新颖,不拘泥命题作文的框式,学生喜欢并乐于接受,再加上有集体智慧的力量,对一些写作时无话可说的学生来说,无意缩小了作文的难度,提高了写作的积极性,增强了作文的自信心。

在一堂课中,有时候可以暂时把学习停下来,听听音乐,让学生轻松片刻。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想使每个学生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能集中注意力听课,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老师可以选择适当时候放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轻松、快乐一会儿,然后再继续学习,效果会更佳。

让语文课堂插上歌声的翅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它在长期而又不间断的训练中发生积极的作用,影响着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让语文课堂神采飞扬起来,也不断提高着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第7篇

【关键词】教育;教师;激励;自信心;积极性

学习过《弟子规》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凡是人,皆须爱”,意思是: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尊重。在韦唯的歌曲《爱的奉献》中大家也都听过这样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作为教师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有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这样的学生通常会受到老师的喜爱,也有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很差而且不守纪律的学生,那么老师又该怎样热爱如此难以管教的不懂事的学生呢?用爱来教育您的学生。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使自己成为可爱可敬的教师

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聆听能力和端庄可亲的教态,精心专研教材和考纲,认真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反思教学,不断学习使自己成为值得学生尊敬和爱戴的老师。

二、及时鼓励学生,使学生生活在关爱之中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老师的及时鼓励和表扬是很重要的,尤其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好和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更重要了。有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并不十分优秀,但就因为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或动作,就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有了学好的信心,所以奋起直追,使自己从中等生很快闯入班级前十名甚至前三名的位置。其实这就是教师和家长必须记住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鼓励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关爱,那么教师该如何鼓励学生呢?对学生的暗示,赞赏无论如何都要比批评要好得多,课堂上学生的小进步,都应该给以表扬.激励是在具体与细微中升华的.鼓励不能言之无物,学生并没有努力,教师就大张旗鼓的鼓励:你怎样怎样,这样的表扬就失去了意义,而当学生因为努力而获得了一定的成绩时,就要及时给以肯定.当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答案正确时,就可以说:”好,不错。”等鼓励的话语。

三、关爱后进生更重要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不能只看到学生的缺点,要将他们的优点放大,让学困生也生活在关爱之中。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后进生一般在各方面都比较差,缺点和毛病比较多,听到的经常是批评,遇到的是不信任和冷?漠的眼光。那么做为教师如何帮助他们呢?如何帮助他们呢?如何关爱他们?我认为教师更需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爱的春雨起滋润他们的心田。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要注意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

后进生一般都有比较严重的自卑情绪,与老师和同学在思想感情上、在课堂上都有较大的距离。老师必须在生活中热情的关心和耐心帮助他们,讲课要尽量让他们听懂,并在适合的时候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鼓励他们回答,并及时加以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中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如:我班上有一个同学叫于淇,心情低落,老是不和老师|、交流,总是一个人躲在一个角落里,或者一个人独来独往,我得知这种情况后,原来是父亲的病非常得严重,给了他很大的打击,而她的母亲也是走路很困难,我了解这种情况后,主动与他交谈,讲一些父母辛苦的事,从父母的苦中,体会出父母送你来学校很不容?易。让他更有信心的做好每件事。

(二)、多开展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后进生学习、生活在集体环境里,他们必须融进班级体之中,同班集体一起前进。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既是后进生矫正不良道德品质的熔炉,又是后进生实现转化、走向进步的摇篮。我相信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碰到的困难,都会变得越来越有自信。让学生充分的相信自己是很棒的,充分的肯定自己的能力,展现自我的能力,做一个成功的而又快乐的自我。

(三)、寻找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赏识后进生的优点。

再好的学生都有缺点,再差的学生也有缺点,在班级多开展一些活动,以便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给学生展现自己的闪光点,还可以受到别人的尊重。如:我班上有一个同学叫陶宪民,他的成绩特别的差,考试从来没有及格过,不过举行班里的活动,他都参加,而且表现的很不错,我记得在举行趣味运动会上,其它同学表现的不是那么好,可他跑的很快,还为班级夺得了三个第一名,通过这次活动我表扬了他,并且对他交谈,跟他说你这方面表现的很好,那么其它方面老师相信会很棒的,必须对自己有信心,老师相信你是很有潜力的!老师必须知道每一个同学的优点和缺点,要寻找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在那里,多赏识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在班级中快乐的成长。

(四)、关心帮助后进生,就要与家长密切配合。

我觉得后进生自己想要改变的时候,家长却不闻不问,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让家长与学校共同关注后进生的转变。如:我班里有一个同学叫张莹,她的成绩不好,而且家长也不知道,然后我主动的跟家长联系,主动的交谈,让他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让他多和孩子沟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只有这样孩子的学习成绩才慢慢的提高?。

第8篇

那么,如何开场也即如何导入新课?我就有这样的经历,上课之前,为了使学生从下课的兴奋状态中转到上课的气氛中,采用一些别致的方式导入新课,结果,绝大部分的学生,可以及时完成状态的转换,从而使整堂课有了良好的开局。

一、自创美文,声情并茂,引入求知胜境

一段美文,一首好诗,一定是上乘的精神饮品,让人陶醉,更让人久久回味。以它来作为序曲,将会是一副美妙画面,吸引学生的心灵和情感。《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节,我精心准备了一段话,并声情并茂的朗诵 :“同学们,你们正处在花季雨季,不能说饱尝了人生坎坷,酸甜苦辣总还是有的吧。当同学们的成绩潮潮落的时候;当同学们的友谊出现裂痕,渴望理解的彩虹在心灵的蓝天重新飞架的时候;当同学们渴望放松,然而一个个节假日却在应试教育的秋风中从你们青春的大树上轻轻飘落的时候……,这些层峦叠嶂的矛盾的‘山峡’正在迎接你们这些满载民族希望驶向21世纪的生命之帆!”这样把学生带到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课堂上,同学们的激情很高,很有体会,学得很投入。课后,同学们还常常吟诵这段话, 很是欣赏,也就记起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二、巧布悬念,精设问题, 营造探究氛围

好奇是人们的普遍心理,特别是处于好奇心尤为强烈的青春期的学生。积极思考并在第一时间得出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是学生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在同龄人中赢得赞许和羡慕的心理特征。抓住这一特征,布下悬念,一下就能紧紧地吸引住同学们那颗好奇的心。组织教学就这样轻松愉快的完成。再精心设计一个问题,同学们就会象炸开锅似的积极讨论,在讨论中就自觉地引出课题。导入就水到渠成。如:

某木梳企业为打开新的市场决定招聘营销员。企业负责人出了这样一个实践题目:把木梳卖给和尚。众多应聘者困惑不解,光头和尚怎么会买木梳?纷纷离去。

假如你要成为该企业的营销员,你将如何为该公司打开新的市场,把木梳卖给和尚呢?

同学们热烈讨论,展开他们丰富的想像力 ,终于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东西终于联系在一起,于是得出:合理想像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并回顾“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原理。

三、神话传说,历史典故, 拉开神秘帷幕

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由于理论性较强,如果再加上呆板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传说、典故等开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理论的抽象难度,起到“剂”的作用。

“杞人忧天”这一成语来导入《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的传说,“对牛弹琴”新说,导入《按客观规律办事》,都收到了好的效果;“毛驴驮盐和棉花两次过河”导入《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我国历史上“四大美人的缺陷”导入《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样,水到渠成的引入到所要讲授的新内容,非常自然。

四、幽默话,诙谐语, 水到渠成

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迅速进入角色,避免学生只是“望师兴叹”的冷场面,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完成学习任务。

如我在讲授《》这一问题,我就用了一句当时社会很流行的民谚“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留足集体,剩下全归自己。”还用了十一届三中全前后农民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农民“头戴破帽头,肩扛铁镐头,腰缠绳子头,足漏脚趾头。”而现在呢?“粮满仓、住新房、身上穿着毛混纺。”这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对比,学生直观体会到承包制后的巨大变化。通过这些顺口溜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由此进入《》的新课。寥寥几笔把改革前后农民形象勾勒出来。在提高学生兴趣同时,引起学生对党的富民政策的关注,加深了对这一政策的了解。

五、生活实例,喜闻乐见, 抛砖引玉

现实生活是学生直接生活的空间,与学生距离最近,生活实例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由现实生活的实例导入,学生会更爱听更容易接受。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虽然事例的撷取是难点,但恰当运用事例能使政治课堂魅力四射,特别是能否灵活到位地驾驭事例,关系到政治课堂概念讲解、原理透析、双基夯实、能力提升、学科兴趣的培养,更关系到课堂气氛的激活,教学艺术的张扬。将学校食堂菜价的 “微妙变化”导入 “价值规律”,学生亲身感受轻松而深刻的理解“价值,价格及其关系”“价值规律”等理论性很强的知识。实现“最好的教学--把理论生活化 ”。

六、美妙音乐,耐人回味,温故知新

音乐是美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把音乐导入新课,可以创造心情舒畅的环境,对完成教学任务有较大的帮助。讲授“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可引用孙悦的《祝你平安》导入,“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可以引用那英的《雾里看花》来引入,“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这一课可用韦唯的《爱的奉献》导入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做到激活课堂教学,而且能够在优美的旋律中把学生带到具体的学习情景中,变“厌学”为“乐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时事导入,饶有兴致,余意未绝

第9篇

一、品读书本感悟爱

我又一次担任六年级的班主任,一直想通过某种载体对学生集中进行一次爱的教育。蓦然间,我想起了歌德的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如同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想起了曾经拜读过的那本连夏丏尊先生都非常感动的书《爱的教育》,现在终于有了载体。因此迫切地想把这本影响了几代人的书与学生分享。开学初,我就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引导学生开始阅读,着手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一部献给9~13岁的学生的读物,写得十分真实,让我们的心也完全融入进去。在阅读中,我引导学生在书中精彩处圈圈划划,在令人感动处写下批注。经过细致的指导,学生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对文章的理解逐渐加深,对爱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升华着:他们从中感受到了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书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敬佩洛贝谛,在低年级的孩子遇险时挺身而出,自己却被马车压断了腿;他们都喜欢卡隆,因为他勇敢、正直、善良、保护弱小;裘里亚也是他们喜爱的,这个小抄写匠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深夜偷偷地帮助父亲抄写,他对父亲、对家庭的爱让同学们深受感动;代洛西让大家羡慕,因为他成绩优异,每次都得一等奖,他使大家明白,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同学们的品读验证了教育家的观念。

全班犹如进行了一次爱的旅行。大家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和他的同学们是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去爱的。在感动中,大家被书中洋溢的爱包围着,浸润着,并追求着。爱的种子已然悄悄生根。

二、交流心得谱写爱

虽然说,爱在不言中,但是爱也是需要表达、交流的。心得交流会正是这样一个很好的平台。周五的班会课,我们就开展了“爱”的交流会。

“再没有心的沙漠,再没有爱的荒原……”在韦唯动听的歌声中,交流会拉开了帷幕。同学们首先畅谈了对爱的感受:爱是一剂良药,可以医治心灵的创伤;爱是甘甜的雨水,可以洗涤心灵的杂质;爱是秋天的硕果,带来丰收的喜悦;爱是和煦的春风,吹来温暖的气息……诗一样的语言蕴涵了同学们对爱的理解,对爱的解读。在“猜猜他是谁”环节中,同学们对于书中的人物耳熟能详,轻松地获得了奖品,个个脸上笑开了花。最有趣的莫过于课本剧表演了。蒋庭佳、王佑、陈翔等人课前精心排练,演出《卖炭人与绅士》,获得了成功,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小演员演得绘声绘色,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大家感受到“两位家长”高尚的情操,懂得了做人要学会宽容。

接下来大家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以及对自己的启发:《高尚的行为》教会我要同情、帮助弱小;《意外的事件》让我懂得了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要伸出援助的手,是的,我们要乐于助人,虽不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但也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使别人快乐,更快乐了自己;《爱国少年》告诉我们不管在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都要热爱祖国……一个个同学的发言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我动情地总结:“是呀,《爱的教育》教给我们用一颗宽容的、真诚的、进取的、善良的心去爱祖国、爱家长、爱老师、爱同学、爱弱小。我们在爱中受到了教育,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读书心得交流会在优美的旋律中落下了帷幕,然而,爱的情感却久久不曾,也永远不会散去。因为爱已在每个人的心中发芽。

三、知行合一实践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爱停留在书本上,是苍白的;爱挂在嘴边,是肤浅的;爱只有化为实际行动,才是真切的。在学校、在家里,同学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实践着爱。

班级中,谦让友爱的事例多了,集体主义的思想浓厚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入人心。午餐值班,当老师们准备分饭时,早有同学捋起袖子说:“我来!”一位同学忘带钢笔,立刻有几支钢笔伸向他。那一次,我感冒咳嗽得说不出话来。第二天,办公室的桌子上静静地放着三盒药,我的眼睛湿润了。后来才得知,这药竟然是全年级公认的调皮蛋向妈妈要了医保卡到药店买来的,我百感交集:孩子们是那么善解人意。第三天,办公桌上又摆放着一盒药。我又忆起上文学社时,一位学生站在教室门口等我,我奇怪地问:“怎么不进教室呢?”“门口有胶水,我怕您滑倒。”他憨厚地笑着说。那节课,我上得格外带劲。

一位家长告诉我: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位小客人,儿子用饼干招待他。饼干屑掉在沙发上,换作以前,爱干净的儿子会立即说,“小心点,沙发弄脏你要帮忙洗干净哟!”可是那一次,儿子并没有这样说,而是不动声色地吃完,陪小伙伴玩耍。直到客人离开才轻轻将饼干屑掸掉。他为儿子的变化感到惊奇,后来得知,儿子看了《爱的教育》中的《小石匠的来访》后,知道了对来访的客人应该有礼貌,要尊重别人。还明白了劳动者身上的灰尘、污渍都不应该觉得脏,因为那是他们辛苦的痕迹。他感慨地说:“儿子真的长大了!”看来,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胜过厉声批评、无情苛责,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许多学生在家中第一次帮爸爸妈妈做家务,第一次帮爷爷奶奶捶背,第一次给外公外婆递茶倒水,第一次对亲人说“我爱你”……爱的花朵已在他们心中悄悄绽放,爱的馨香弥漫在每个人的心房。

四、互动配合传递爱

在《爱的教育》一书中,有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每月故事》,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可见书中老师的良苦用心和对学生深沉的爱。我把自己的读书体验毫无保留地告诉学生,并用爱心、热心、细心、耐心、甘心“五心级”标准,全心全意地做好班主任工作。

《爱的教育》一书中每月都有一封父亲、母亲、姐姐或老师写给安立柯的信,这些信给予他鼓励、安慰、教诲、批评。表现了师长在他的成长历程中付出的心血。是呀,学校、家庭、社会构成了学生的世界,他们在其中学习、成长。我们该为他们构筑怎样的爱的家园呢?

无独有偶,坐在我前面的同事扬着一块手表神秘地说:“嗨,看我奖给学生的礼物。”好漂亮的手表啊,黄色的表面上镶嵌着卡通图案,天蓝色的表带柔软舒适。多幸运的学生,他一定会高兴极了。“不过———不是我买的,是这个学生的爸爸买来请我奖给她,因为她英语进步很大。”此时,一个想法在我脑海中成型了。

第10篇

关 键 词:音乐审美 导入新课 学习兴趣 情感体验 音乐情境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第一点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课标中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七点为:“提倡学科综合”。课标中指出,“综合应以音乐教学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设计、反思和改善每个教学环节,就以新课导入这个环节来说,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入作为前奏。导入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使其产生学习欲望的重要步骤。一个善导的教师,总会重视导入设计,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些心理学家研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在新课学习之前的情境更加重要,它是一节课的开端,其作用能决定这节课的成败与否。导入设计的方式很多,不同类型的课题可以用不同的导入语言和导入方法。但是,只有在正确认识导入新课的意义、遵循导入新课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实际情况,经过教师认真地构思、巧妙设计而成的导入,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音乐教学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来,从而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为全面提高民族科学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堂导入环节中要以音乐教学为主线,综合内容要为理解音乐服务。在众多的导入方式中,笔者采用音乐导入音乐,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用音乐导入音乐,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不仅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学习的原动力。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积极探究与认识事物的倾向性。

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莫扎特的歌曲《渴望春天》之前,先让学生听莫扎特g小调第40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片段,问学生想到了什么。许多学生立刻想到了他们熟悉的S.H.E唱的流行歌曲《不想长大》。然后通过讲解歌曲音调的来源,导入新课,让学生从流行歌曲联想到古典音乐片段,接下来介绍莫扎特,学习歌曲《渴望春天》。这样让学生对新课引起浓厚兴趣后,展开教学。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茉莉芬芳”。学生进课堂时笔者播放了萨克斯独奏曲《茉莉花》,在音乐声中导入新课。新课开始前,笔者问了学生几个问题:你们知道现在听到的是什么乐曲吗?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呢?(美国作曲家肯尼·迪根据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曲调创作的萨克斯独奏《茉莉花》,整首乐曲洋溢着温暖、亲切的气息。)这样,就让学生们“嗅”着茉莉花的清香,一起吟唱茉莉花的歌曲,欣赏茉莉花的音乐。用学生们熟悉的音乐导入新课,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音乐导入音乐,激起学生情感的体验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是有了情感之后,才去歌唱的。当人们用语言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时,才有了用音乐来表现自己情感的愿望。因此情感体验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起情感的情感体验,便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在学生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故乡的云”时,笔者先让学生看宋祖英的MTV《望月》后,提出了几个问题:歌曲中的“你”是指谁?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通过对画面中异域环境,主人公珍藏的“中国结”,引导学生认识到歌曲中的“你”指的是中国,歌曲表达了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笔者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导入新课“故乡的云”。

在学生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心传递”时,笔者先让学生看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中的舞蹈《千手观音》,让学生和电视中的手语老师学手语“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 然后让学生欣赏韦唯演唱的歌曲《爱的奉献》。当音乐电视画面上定格在手语老师用手语解说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时,引导学生讨论“爱”的意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是博大的,爱能充实生命,爱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了爱才有了温馨和幸福,有了爱,才有了和平和友谊。于是,在浓浓的爱意中,笔者悄然展开了“爱心传递”的教学。

三、用音乐导入音乐,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热情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大量的音乐课堂由于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才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一个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难点。

在学生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锦绣江南”时,笔者先让学生听根据白居易的诗《忆江南》谱写的歌曲。虽然教师没有用任何语言提示,但由于学生对这首诗都很熟悉,他们在音乐声中都陆陆续续地把书翻到了此单元。因而,教师在一派“江南美景”中,在婉转动听的歌声中,顺利地展开了教学。

结语

第11篇

【关健词】有趣的故事 导入新课 良好效果 激活课堂

Discussed shallowly high two thought political lesson “Practice to Understanding Decision Function” inducts

Huang Guoyun

【Abstract】The article vividly explained through the concrete instance inducts the new class the importance, analyzed comprehensive has selected “Opens Peru of the Old castle” this story inducts the new class the reason, elaborated the story implication philosophy truth in detail, had pointed out inducted the new class with this story the activation classroom function, in addition enumerated the high school thought political lesson to induct the new class the way and the method, simultaneously elaborated inducted the new class material to being selected the request.

【Keywords】The interesting storyInducts the new classGood resultsActivation classroom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释卷。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就会目不离屏。同样,一堂课好的开端,如果能引人入胜,自然会把学生的全部精力引到我们的授课中,使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效率。上课之前,要使学生从下课的兴奋状态中转到上课的气氛中,新课的导入非常重要。那么,这堂课该如何导入呢?我是用故事样导入的:

1.揭开古堡之秘

在印度的塔尔沙漠,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古堡。近百年来,这古堡里不断发生商人和马队遇难事件。凶手是谁呢?法医验尸,竟找不到任何伤痕,无奈,只好禁止在此地住宿。著名探险家乔治无视警告,夜宿古堡,亦遭不幸。人们“谈堡色变”,百思不得其解,警方也束手无策。于是贴出一万卢比重金招贤。几年以后,来了一位叫彼特利克的乞丐老人,声称能破此案。他买了一个大铁箱,一只猴子,一张渔网。在乔治遇难的大厅里,他给猴子注射了,放到张开的渔网内,自己钻进大铁箱里,手里紧握网纲。午夜,一团黑影从堡顶飞下,扑向猴子,一声惨叫,令人毛骨悚然。彼特利克却不慌不忙地收紧了渔网,说:“凶手在此。”网内竟是一种奇怪的红蝙蝠。原来,它长着像钢针一样的嘴,扎入人脑,专吸脑汁,致人死地。一个“乞丐”怎么如此神通广大?原来这个彼特利克是剑桥大学生物学教授汤恩•维尔特。他观察研究古堡红蝙蝠已有20多年的历史。难怪他胸有成竹,一举揭开古堡百年之迷。

这个故事把学生“望师兴叹”的冷场面转变为愉快活跃的场面,一下了把学生从下课的兴奋状态转到上课的气氛中,学生全神贯注,积极参与,整个课堂活跃自序。

2.这个故事蕴涵的哲学道理

师: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看,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生:这个故事体现了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体现在: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一,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面对各种客观事物,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不是人任意规定的,它只能由实践的需求来决定。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就关注什么问题,它也就成了认识的对象。第二,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2.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这是因为:第一,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不断涌现,这就推动人们去探索、去研究。人们的认识能力归根到底也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实践水平越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就越强。因而,人们也能够在新的实践水平上总结新经验,回答新课题,获得新知识,产生新科学,使人类认识不断发展。第二,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人靠感觉器官直接触外界事物的范围很有限,思维器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因而要不断地认识世界就需要新的工具和技术手段。任何改造客观事物的工具,同时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

2.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们研究自然科学是为了改造自然,研究社会科学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而不实行,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2.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的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只能把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由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因为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3. 选用这个故事的原因:切题、理论联系实际

导入新课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门学问,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思维潜能,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需要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需要很好的应变能力和丰富经验。

之所以这堂课我用这个故事导入,是因为这个故事有趣、新颖,故事性强,引人入胜,更因为这个神秘故事的材料切题,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道理,那么这个故事又如何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呢?是这样的,这堂课的知识点是: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再次,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最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而这个故事,恰恰体现了上述知识点,所以我选用这个故事导入新课,既让课堂充满欢快的笑声,又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的思维,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这个故事所起的作用

这个故事,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教学,而且能够在神奇有趣的故事中把学生带到具体的学习情景中,变“厌学”为“乐学”,整个课堂在愉悦中进行,同时点燃同学们的智慧火花,开启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探求知识,探索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的精力引到整个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不仅如此,教师还能够通过这个神秘的故事,所体现出来的知识点,启发、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引出新课的知识点,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让学生水到渠成地掌握了知识点,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向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收到很好的效果。

5.导入新课的其他途径和方法

5.1用音乐开场。音乐是美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若把音乐引进,用来导入新课,对于创造心情舒畅的环境,完成教学任务有较大的帮助。例如《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可用那英的《雾里看花》来引入,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这一课可用韦唯的《爱的奉献》导入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做到激活课堂教学,而且能够在优美的旋律中把学生带到具体的学习情景中,变“厌学”为“乐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2用传说、典故、名人名言等开始。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传说、典故、名人名言等开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理论的抽象程度,起到“剂”的作用。例如,用毛驴驮盐和棉花两次过河的传说导入《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用我国历史上四大美人的缺陷导入《矛盾是普通存在的》。

5.3用时事开场。我们都知道政治本身的特点离不开时事,一般情况下,学生对风云变幻、纷繁复杂的世界情有独钟,利用这一情趣,做好引导工作,既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5.4用现实生活的实例开场。现实生活是学生直接生活的空间,与学生距离最近。因而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由现实生活的实例导入,学生会更爱听更容易接受。

5.5用幽默、诙谐、恰当的比喻开场。在导入新课的这一环节中,一段或一句幽默诙谐的话,一个恰当的比喻,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迅速进入角色,避免学生只是“望师兴叹”的冷场面,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完成学习任务。

6.选材要新颖、切题、联系实际

导入新课的材料,要新颖、切题、理论联系实际。首先,教师要占有十分丰富的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那么,如何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的感性材料呢?教师在生活实践中,要注意博览、收集相关的材料,忠实地记录各种数据、各种资料,并做好分类整理,除此之外,还要对材料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制作,为了能使材料新颖、切题、合乎新课的知识点,使用时,教师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进行筛选,进行鉴别,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最后选择生动、有趣、切题的合乎实际的材料。这样的材料,一旦用于导入新课。便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也会收到事半动倍的效果。

思想政治课的导入,或开场的方法,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人而异,因课制宜,当然不管怎么样,万变不离其宗,新课导入或开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45分钟的课堂效率,也只有注意了这一环节,课堂效率才有提高的可能,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参与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作文 体验 积累素材

作文是学生语文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反映,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反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世界进行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初中作文教学的方向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写作文都不是出于情感表达需要,而是为了迎合教师或社会的评价标准被迫奉命写作。学生作文缺少个性,内容雷同化,没有独特的体验;作文弄虚作假,空话大话连篇,语言表达缺乏灵性。一句话,“学生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为什么学生一碰到作文就无从下笔呢?读了那么多年书,经历了那么多事,为什么还是“没什么东西可写”呢?我认为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于书本,对于生活,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用心去体验过。这就如同厨师师傅对弟子大讲如何做莱,弟子却没有材料,讲得再好也是画饼充饥,因为即使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只有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作文才能挥洒自如。如史铁生这一类经历型作家,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写作学习,甚至没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但他们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历,有厚重的情感体验,再加上自己广泛的阅读,厚积薄发,写出了许多感人的作品。我们的学生几乎天天生活在校园和家里,活动范围很小,经历方面也很简单,平时再不注意体验生活,作文自然内容空洞,没有新意。所以说丰富体验,不断积累素材很重要。

那么,我们该如何恰当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丰富学生的体验,开拓学生广阔的写作空间呢?

一、注重生活体验,激活写作源泉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本身蕴藏着十分丰富生动的写作素材。古人“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正是有感于物,才有那么多千古绝唱流传于世。所以要写出声情并茂的作文,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这样作文才会有不竭的源头活水。

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热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深入生活,用心灵去感受生活,走到生活深处,广泛地摄取材料,挖掘生活的真善美,探求事物内在的奥秘,体味其精髓,作文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

为此,我鼓励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观察平时亲人师友对自己的关心;观察大自然春去秋来,草长莺飞;观察塘河的水质、绿化,老百姓的满意度……教师的有意指导,使学生对平时常见却没有留心的事物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丰富了情感,为写作开启了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还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课余时间做家务活,感受劳动的乐趣;调查零用钱使用的情况,关注学生消费问题;查找端午的有关资料,了解温州的节日风俗;参观温州博物馆,体验温州本土文化的丰厚内涵……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不只是旁观者,更要做参与者,目的是使学生对所要描绘的对象有一个更为真实、细致、客观和深刻地了解,而这些真切的体验,都是学生在课堂中无法获得的。

二、创设情境体验,捕捉写作素材

对整天忙于应付作业和考试的学生来说,要想有大量的时间去持续实践体验,只能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愿望。如何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使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呢?教师还要有目的地导演一些“情境”。作文教学创设情境,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引起他们情感的波动,如临其境,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和作文的灵感。

可以运用充满情感的语言,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思。如在“我爱我家”的作文训练中,可以深情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家是什么?家是寒冷时妈妈给我们织的一件毛衣;家是跌倒时爸爸伸出的手臂;家是雨中姐姐为你撑开的一把伞;家是我们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地方,家是我们永远的心灵港湾。你一定很爱你的家吧?你一定愿意用手中的笔描绘你那充满爱的家吧?下面就快拿起笔,蘸着你的情,向老师和同学们展示你家的温情吧。还可以表演展示、实物演示,触发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如在事物说明文的写作训练中,可以让学生展示观察自己的文具盒、钢笔等文具,使学生思维获得了直观印象,触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点。又可以利用影像、图片、音乐及动画等多媒体手段渲染设置情境,力求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思考力。如在“让世界充满爱”写作训练中,可播放韦唯的《爱的奉献》,那声声动情的呼喊,唤起了学生美丽的情感。

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的确,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营造,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所以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真实感受,从而使学生有感而发,轻松愉快地抒写自己的感受。

三、加强阅读体验,丰富写作素材

除了让学生从生活和情境中积累作文的材料外,还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学生多读书、爱读书的习惯,获取大量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要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材料,而获取间接材料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圣杜甫用真挚质朴的语言告诉我们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多读,重视阅读体验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也是学生积累思想、情感、语言的重要途径。大多数优秀的作家无不深刻地感受到读和写的互动关系,写作无不得益于广泛的阅读。只有多读,重视阅读体验,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

首先,我们要抓好教材范文的教学,使课内阅读真正成为写作的“例子”。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为例,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写景散文,通过对这些名作的赏析和学习,让学生在品读语言的基础上能够将这些语言运用到写作中去。充分开发写作资源,体现“课本是源”的语文写作观,从课内名篇阅读中学习写景散文的写作。其次我们还要学生重视课外阅读,强调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要求读各种类型的书”和“名著”;规定名著每年阅读不少五部。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几部好书,多背几篇名文,体会到读书犹如跟智者对话,品味一种别样的人生,从而加深学生的阅读厚度。当阅读成为一种自觉,它和写作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了。

“铢积寸累,集腋为裘”,只有善于积累,多积累,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作文的“教”与“学”都无捷径可走,只有指导学生注重丰富的体验,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世界,才能采撷到最美的花朵,酿造出最醇的美酒。

参考文献:

1、《让学生在体验中真情作文 温州农村初中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研究方案》(周秀芳 徐财平)

2、《别丢弃了书本》(湖北省竹溪县中峰镇中心学校442312马佾)

3、《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