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9: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商企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商企业信息公众查询服务系统宣布2007 年12 月28 日至2008 年1 月27 日为系统开放月,期间企业与公众可以通过名索网()免费查询工商企业信息,体验“24 小时在线的工商企业信息查询服务”。此举无疑在工商企业信息查询行业投掷了重磅炸弹,引起了企业与公众查询工商企业信息的热潮。
据名索网相关负责人介绍,开放月期间,只要注册成为名索网会员,即可获赠50 元工商企业信息查询费用,企业可以对自身工商信息进行自查,如发现与营业执照不一致的信息,名索网会尽快处理。
自开放月活动启动后,名索网的会员注册与查询量迅猛增长。“在名索网我们不但核查了企业自身的工商信息,对我们的一个合作伙伴的工商信息也进行了查询,发现了合作伙伴一些信息与之前报的不一致,这些会为我们这次合作规避一些风险。”某IT 公司商务经理杨先生说道,“这些信息我们都是免费在名索网查到的,在以后的商务合作中我们还要使用名索,让自己看的更清楚点”。
通过名索网客服与在线咨询等途径,记者了解到,在开放月企业自查纠错活动推出后,抱有杨先生一样想法的人很多,他们通过名索网核查自身企业工商信息外,还利用名索核查了用户、合作伙伴等工商企业信息,让对方处于阳光的照耀下,使企业在商务合作中知己知彼,合作各方更加诚信务实。
据业内有关专家表示,工商企业信息在银行、司法及商务活动等诸多领域被广泛应用,是企业身份认证的信息,规避欺诈、把握风险,是非常好的助手,很多企业都养成了查询工商企业信息的习惯。所以名索网工商企业信息开放月出现企业自查、互查高峰,这非常正常。
为了方便公众查询工商企业信息,在系统正式开通时,便推出了四种方式查询工商企业信息,互联网查询方式:名索网(省略);手机短信查询方式:移动用户可以编辑短信内容“315 + 企业名称”发送到1062191215,联通用户可以编辑短信内容“315 + 企业名称”发送到106612315;固定电话语音查询方式:热线电话号码为:95001315或96001315 及手机上网(WAP)方式查询。
工商企业信息查询的内容包括:企业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企业类别、成立日期、法人股东名称、法人出资额、自然人股东姓名、自然人出资额、董事会成员姓名、董事会成员职务等。
该系统开通后,在社会各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名索网为主体的查询系统运营两年来,在许多重要领域或行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其信息来源的权威性、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信息更新的时效性,彰显出查询、核实、取证以及数据库营销等多重功能。在司法、金融、通信、信用、招聘、电子商务和集团公司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得到了诸如律师、银行、集团客户、公用事业、征信等各行各业的普遍认可,展示着巨大的行业应用价值。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步伐逐渐加快,且世界市场日益开放,使得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工商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并不断加大内部的管理力度。但是,与国外很多优秀企业相比,我国企业仍处于落后阶段,对风险的掌握和分析不够明确,管理的力度也相对匮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问题。
1.对风险的把握能力不强
工商企业涉及到的内容众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也很大,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知,不去准确分析市场,就会潜移默化的形成风险危机,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
2.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据调查:目前,很多工商企业在管理中都没有针对风险的有效管理的制度体系,缺乏具体的规范往往会导致流程混乱,工作失误,无法有效规避风险。
3.风险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既懂管理又能够科学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越来越少。工商企业的内部管理者大多不知道如何避免风险,素质能力还有待加强。
二、工商企业管理的有效策略
为减少风险对企业的危害,就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加以利用。
1.明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想要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保证企业有效的规避风险,就要让企业内部的全体人员明确风险对企业的危害,了解规避风险的重要意义。对此,工商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内部所有人员都认识到有效管理与自身的紧密关系,从而做好监督工作,加强管理力度,有效规避风险。
2.加强风险评估过程,完善信息系统
工商企业面临的风险众多,但是有些风险是可以成功规避的。对此,企业要积极开展风险评估,有效进行风险预防,对其进行识别和控制。具体来说,要规避企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在经营环境发生改变或者拓展新业务的时候,加大市场调研力度,评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针对风险采取具体的对策。另外,由于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工商企业在规避风险的时候,还要将信息化系统引入其中,对风险发生的情况进行信息收集,并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先进设备准确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保证正确决策。
3.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管理者的能力素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成功规避风险,就要健全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对策。对此,工商企业要完善建立内部的风险规避政策,细化管理内容,落实责任制,从而有效的规避风险。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内部管理者的能力水平,让他们明确风险对企业的巨大危害,并在员工上岗前做好岗前培训,加大宣传力度。企业管理者自身也要不断培养和完善自己的能力,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有关工商企业的风险问题,加强对其认识,并明确如何实行正确科学的管理来规避风险。企业也可以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多与其他企业的管理者进行沟通交流,并对外聘请有能力的人员进行内部培训,从而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
三、结语
关键词:晚清政府工商企业报效
"报?quot;顾名思义,一般是指某些地位低的个人或集团向同一社会中地位高的个人或集团所作的贡献或贡赋。其起因,可能是地位低的一方由于获得地位高的一方给予的某些特权和照顾,从而不得不作出回报。也可能是地位高的一方利用权力和地位向低的一方要求的无偿奉献。论文百事通在这里,报效可能出于自愿和主动,也可能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而成为被迫和不情愿的行动。报效在中国始于何时,已难以查考,但在晚清的这段时期,新式工商企业向清朝政府提供报效,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对于企业来说,更发展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和被迫的、难以逃避的义务,甚至演变成为一种阻碍和限制中国新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报效在外国是否存在以及性质与中国的是否相同,限于学识,笔者不敢妄言。但是报效在中国尤其是晚清时期表现的特别鲜明这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因此,对报效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可从这个角度加深理解晚清新式工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而且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社会?点的理解。
一、晚清新式企业对清朝政府报效的典型事例
在分析报效现象之前,有必要选择某些典型事例,简单的回顾一下晚清新式企业向清朝政府进行报效的状况。因为晚清新式企业对清朝政府的报效,其类型并不是统一和前后一致的,简单的说,大体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企业在成立和开办时,得到过清朝政府垫借资金和某些其它方面的特权和优惠,开办后效益又比较好的类型。在这种类型的企业中,轮船招商局、漠河金矿和电报局可以说是明显的三例。现从史料中整理出这三个企业向清朝政府提供的有明确年代和资金数字记载的报效部分,列表如下:
说明:1、表中数字的单位,轮船招商局和漠河金矿为银两,电报局的为墨西哥银元。
2、为简明起见,表中列出的数字,都是企业各项报效数字的合计。如轮船招商局1904年的报效数字,就是招商局向学校、北洋兵轮、商部和其它地方报效数字的总和。
3、这里出现两种数字的原因,是因为有最高和最低两种估计数字的缘故。
4、这年数字偏大的原因,是因为该年是清朝政府规定一等官报免费和一等官报半价的交替年份,这里可能有重复计算,因而数字偏大,但并不影响对报效现象的总体观察。
资料来源:轮船招商局的数字见朱荫贵著《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第130-131页。漠河金矿的数字见何汉威著《清季的漠河金矿》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八卷第一期,1976年12月。电报局的数字见AlbertFeuerwerker著,虞和平译《中国早期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78页统计表20。这里的数字均为上引资料重新进行合计处理后的数字。
这里需要提请注意的是,统计表中列出的数字,仅是报效数字的一部分,并非全部。例如轮船招商局为清朝政府运输漕粮,由于清朝政府低减运费,仅在1899至1911年的12年中,就因漕粮运输运费太低的缘故积亏984800余两白银。这实际上也是报效,只不过因为并非明文规定,所以在此并未列入。又如表中电报局的报效年份只截至到1902年,此后的报效并未列入,但如按盛宣怀1908年向清政府所上的奏折,实际上1902年后的五年,依然"每年报效军饷二十余万"。另外,还有一些并无报效之名,实际却相当于报效之实的项目在此也未列入,例如招商局为清朝政府运输官物、军队和赈粮等时,有时是免费白运,有时是比正常运费低减很多的折扣运费。笔者曾将之称为"变相报效",这里也未列入。
2、第二种类型是新式企业在兴办过程中垫有官款,此后在经办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而需改组,或在经办过程中由官办改为商办时,除了对其中官款的归还作出明确规定外,对企业的报效也作出明确规定的类型。这种类型的企业中,湖北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的前身汉阳铁厂原是官办,后因经费困难而官费又难筹,遂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奏准清政府于1896年改为商办。在清政府批准将其改为商办时,对于过去官办时代已花费的官款"库平银5586415两",清政府决定的归还办法是,"从前用去官本数百万,概由商局承认,陆续分年抽还。"具体做法是:"俟铁路公司向汉阳铁厂定购钢轨之日起,即按厂中每出生铁一吨,抽银一两"的办法,"即将官本数百万抽足。"但与此同时,却又把这种办法作为此后企业报效的制度固定下来。具体规定为,在官本还清以后,"仍行永远按吨照抽,以为该局报效之款。"这一点,同此前清朝政府规定电报局以免费拍发一等官报,"陆续划抵"电报局所用官款,"俟此项抵交完毕,别无应还官款"时,"则前项官报亦不领资,以尽商人报效之忱……"的规定如出一辙。上海机器织布局经过筹备于1890年投产后,1893年即因火灾被焚。事后清查该局官私股本及债款约110万两,但火灾后所余机器、地基和所存花布等项合计不过值40余万两,损失70余万两。李鸿章事后在恢复纺织厂的计划中,除了准备在上海再设立一个"官督商办"的纺织厂外,同时计划在上海、宁波、镇江等地设十个商办分厂,并把上海机器织布局"被焚无着各款"的损失,采取"悉归以后商办各厂,按每出纱一包提捐银一两"的办法,"陆续归交…"。上述这种类型企业报效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承办新式企业的人不仅要承担报效清朝政府的责任,而且还要承担起企业官办时期遗留下来的债务和损失。
3、在上述两种类型中,如果说清朝政府要求新式企业报效,是因为曾在企业的开办和发展过程中,给予过垫借资金和别的特权优惠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条件的变化,此后对于某些仅仅要求清政府给予其开办权的企业,清政府也要求其先提出报效条款,并把有无报效条款和报效的多少作为批准企业开办与否的重要前提。在这种类型的企业中,中国通商银行和内河小轮船企业的申请开办是比较典型的例证。如盛宣怀1896年10月上奏请求清政府准许开办通商银行并呈送章程22条后,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批复此章程的回文中,就公开责问:"又第九条报效国家之款,於每年拨给八厘官利并公积花红以外,按十成分派,以二成报效,试问国家能得几何?自应於官利公积花红之外,按十成分派,应提五成报效公家。其铸银钱一项,所获利益应别订章程,另提加成报效,自不必在银行报效之内……。"除此而外,还提出"又闻英国国家设有要需,或数百万,或数十万,以一二厘利息责成汇丰,便可咄嗟立办,现在银行开设后,能否照此办理?"1895年,清朝政府因在与日本的战争中失败而被迫签订后,也不得不撤销民间兴办新式企业的禁令,但同时又附带种种条件和限制条款。其中,要求新设立的企业报效就是一种。例如,189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接到清政府准许内河设立小轮公司的电令后,他的看法就是:"此举乃於商轮大有利益之事,只有令其捐助饷需,方准承办。"他针对江浙一带申请开办小轮公司商人较多的情况致电上海黄道台,要求他设立一个总局四个分局以便统管,同时要求黄道台对于新设立的公司,除"厘金於上轮及到岸时两头分收"外,每年利益还要"以一半报效充饷,行浙之轮其捐款与浙省各半分解。"并强调"不入此局者不准行驶。"限于史料,这种以报效作为批准开办先决条件的企业在当时到底有多少,尚无法统计,但这种现象并非个别则是可以肯定的。
二、报效现象的特点及对新式企业的影响
从上引报效统计表和史料中,大体可看出晚清新式企业对清朝政府的报效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1、向清政府提供报效的企业范围广,提供的报效数额大。仅从上引史料看,需向清政府提供报效的企业即涉及交通、矿业、电报、纺织、银行、钢铁等等行业,实际上,当时经营稍有成效或清政府认为有利润的行业,均需提供报效,而且规定的报效数额相当大。例如就以上引轮船招商局、漠河金矿和电报局的统计数字为例来看,轮船招商局在19年中仅明确有据可查的报效额就有168万余两,相当于招商局同期资本总额400万两的42%以上。电报局在同样的19年中报效数额即使按低限算也有129万余银元,是电报局1895年资本总额80万元的一倍半。漠河金矿提供的报效数字更为惊人,漠河金矿提供了114万余两的报效,如按1889年创办时的资本20万两计,那么在有限的11年中,漠河金矿提供的报效数额是自身资本额的将近6倍。是清政府垫借官本13万两的将近9倍。按照每出生铁一吨抽银一两的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到1911年时,报效数额据说已达到800万两,可谓创了报效数字的记录。
2、清政府在要求新式企业提供报效时,企业完全没有商量和讨价还价的余地,被强制和命令的色彩很浓。1895年前,清政府的财政收支大致尚能平衡,但企业就已不得不根据清政府的规定付出代价提供报效了。1895年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清政府战费、赔款数量巨大,财政状况日益困难,向新式企业勒索报效遂成为清政府解决财政困难的措施之一。1899年,清政府派钦差大臣刚毅南下"彻查"招商局和电报局,将"历年收支底册……一并彻查。"规定"除股商官利外,所有盈余之款均著酌定成数提充公用。"把企业的报效形成为制度并固定了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招商局和电报局根本没有商量和讨价还价的余地。另外,正如上文所举通商银行和小轮航运业的例子那样,提供报效和报效额的多少,还成为1895年后清政府批准企业开办的前提条件之一,企业同样没有拒绝和反对的可能。很明显,在这里,实际上是清政府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在向新式企业要求无偿奉献,或者称做勒索也未尝不可。
3、第3个特点,是被要求向清政府提供报效的企业范围逐渐扩大。早期提供报效的企业仅限于官督商办的企业,象上举轮船招商局、漠河金矿、上海织布局、电报局等等企业均是官督商办性质的企业。1895年后,随着清政府对民间兴办新式企业禁令的解除,被要求提供报效的企业范围遂扩大到民间企业,上举小轮航运业需提供报效才能得到批准开办就是典型的一例。
清政府要求企业,尤其是要求经营较好的企业提供大量报效,以及把提供报效作为批准企业开办先决条件的做法,不仅对这时期出现的中国新式企业,而且对中国资本主义的成长和发展,都产生了广泛消极的影响。这里仍以上引企业作为例证进行一些分析: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的新式企业,也是中国近代新式工商企业经营史中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但是,清政府对招商局的勒索,对招商局的发展带来相当大的损害。特别是1899年清政府派刚毅彻查招商局,把招商局的报效制度化时,规定在过去每年报效清政府8万两的基础上,每年再增加报效清政府白银6万两,合计每年14万两,按招商局余利70万两的二成计算,同时规定,如余利超过70万两时,"照数加捐","如遇亏折不敷"商股官利时,此项报效展至下年分摊补交。但是在实际执行时,则不管余利是否足额,甚至不管盈亏,报效都是按此规定办理的。如在1899年至1901年的三年中,每年余利的二成都不足报效额,但每年的14万两报效都在轮船折旧项下凑齐了上交。"自光绪25年〈1899〉起至29年〈1903〉止,〈折旧项下〉共已垫支银38万余两。"1902年在船栈折旧银已无着落的情况下,仍然照数报效。1910年,为了凑足报效款,招商局在"股商官利实不得一厘,更无余利可提"的情况下,为了"籍应急需",不得不以高利息"设法向庄号息借,先行凑解。"
正如上表所示,在从1890至1911年的21年期间内,招商局就向清政府直接无偿报效了总数168万两以上的白银,加上漕粮运输亏损已达260多万两,如再加上其它各种变相报效,据笔者估计,总数即使不到招商局资本总额400万两,也应相差无几。问题在于,清朝政府向招商局勒索报效的这些规定,实际上起到使招商局不愿扩大再生产的作用,因为积极经营获取利润,无非落个"照数加捐",被清政府无偿掠走的结果。而执行中不管盈亏都要报效,甚至迫使招商局以折旧款抵交的做法,实际上是破坏扩大再生产,更谈不上鼓励和扶助招商局的发展了。在清政府要求招商局提供报效的同时,招商局为了逃避清政府的报效和勒索,采取收缩招商局规模和抽提招商局资金对外投资的状况,因笔者曾有过专门论述,这里不再赘言,但其结局,却是招商局的经营规模无可避免的陷于停滞不前的维持状况。
漠河金矿的情况也十分类似于招商局。漠河金矿从开办之初,清政府即对其定有报效的比例数。此后,从1896年起,清政府一再提高漠河金矿报效军饷的数额,报效额的提高导致漠河金矿的利润大幅度减少,资金的拮据使得气候恶劣,交通极为不便的漠河金矿办矿条件无法改善,利润减少导致漠河金矿的工人散失,产量降低。到1899年时,漠河金矿的没落状况已不得不迫使直隶总督向清政府上奏,请求减少漠河金矿的报效数额,上奏中针对高额报效对漠河金矿发展造成的困境指出,高额报效虽然暂时会使国家得饷稍多,但"亦仅一时之利,而非久远之谋。此后局用愈窘,措手愈难,……势必停办而后已。"他针对漠河金矿的性质进一步指出:"漠矿本系招集商股,而办矿尤资人力,必有股利花红,始足振兴商务,……无股利则股商觖望,商务有碍;无花红则人心解体,谁共图存?"但漠河金矿在短短11年中报效金额超过自身资本6倍的状况,已使得漠河金矿的衰落成为无可挽回的事实。
因要求高额报效使得企业在筹办期间即陷入困境,甚至几乎流产的事例,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通商银行的遭遇了。如上文所说,盛宣怀在把请求清政府批准中国通商银行开办的呈文和章程送交上去后,总理衙门以报效额太少等等理由予以严厉的驳诘,并要求盛宣怀转饬通商银行各商董,重新"详筹妥议"修改章程。这一消息传出后,情况正如盛宣怀在给李鸿章的电文中所说:"银行股份二百五十万本已齐集,驳诘交到,纷纷谣言,谓此行办好官必苛求无已,退股者不少……"。商人原来就害怕银行开办起来后会遭到清政府的勒索而不敢投资。这样一来,十余天的功夫,"商股退出六七十万",筹办中的通商银行面临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盛宣怀为了挽回颓势,一方面向李鸿章、翁同和、王文韶、荣禄等支持他的清朝大员去电请求向清政府进行疏通,强调"华商气散胆小,本不易合,原议悉照汇丰初开时办法,势难过于抑勒。此事若使聚而复散,铁路招股更难。"要求"俯念商务成败所关,迅赐核准见复,俾得早日晓谕华商赶紧收股开办……"。另一方面,盛宣怀再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去电,说明"此行虽蒙存款百万,系商人包缴官利,官不任害,若过于抑勒,谁肯以私财而入公司。中西银号、银行皆无报效,今值招商伊始,遽加苛绳,商情十分疑虑。"并强调已与众商董商议:"凡可通融者俱已遵照,实做不到者,势难勉强。"进而请求总理事务衙门,"可否俯念此行颇关商务大局,即赐核准,以免中堕,贻笑外人。"同时,盛宣怀还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以从此不管银行事务为要挟。此时由于英、俄等外国势力加紧了觊觎中国银行权利的活动,清政府耽心外国银行势力乘机而入,才使得总理衙门对通商银行章程的修改不再坚持,通商银行在原定开办日期推迟一个多月后,才终于得以成立开业。
报效对中国新式工商企业造成损害的情况,还可从中国民族轮船航运业的发展上看出来。1895年后,清政府逐步解除了兴办中国新式企业的禁令,中国民族轮船航运业的发展成为一个十分活跃和令人注目的领域。这可从这期间轮船公司的成立数量上得到明确的反映。据统计,在1895至1911年的16年中,仅新创办的小轮船公司就有499家,加上其它轮船企业,1911年时全国共有民族轮船企业近600家,各种轮船1100只,资本或船本约2200万元左右。从企业数目看,已远超过1895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企业总数422个,资本总数超过食品工业、机器工业,仅比矿冶工业的总投资数稍低而已。但是,这期间中国民族轮船航运业的发展虽然比较快,有实力的轮船公司和大吨位的轮船却很少,这从海关登记的历年中国轮船只吨数上可以得到明显反映。例如,1895年时海关登记的中国轮船只吨数为145只,32708吨,每只轮船平均吨数为225.5吨。1911年时,在海关登记的轮船数字虽增长为901只,90169吨,但每只轮船的平均吨数却下降到100吨。
这种现象说明,这期间增加的主要是小轮船公司和小轮船。虽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中国轮船公司没有清政府财政补贴,外国轮船公司又垄断了中国江海航线,因而难以顺利发展起来的状况有关,但正如前述,新成立的中国轮船公司既要交厘金又要向清政府提供报效,难以与既不需交厘金又不用提供报效的外国轮船公司竞争也是明显的事实。在这里,向清政府提供报效对中国轮船企业发展带来的消极作用,已是不言自明的事情。
除以上叙述的这些现象外,清政府向新式工商企业勒索报效带来的消极作用,还表现在这是对中国商人投资兴办新式工商企业的信心是一个严重的打击方面。在中国近代,兴办新式工商企业缺乏资金的状况,与商人长期不信任政府,不愿意向官势力控制的企业投资等等方面的问题,鉴于过去已有不少的论述发表,这里即不再叙述。这里仅从另一个侧面,即随着清政府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对新式工商企业勒索报效现象的增多,中国商人将资金投向外国在华企业,"附股诡寄"经营现象大量增加的情况来进行一下观察。据汪敬虞先生的研究,在整个十九世纪中,所有入股外商企业的华商资金累计在四千万两以上。但"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华商的附股活动达到热狂的程度,在130个有华股代表或公司董事席位的大股东中,出现在六十年代的18个,七十年代的27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则分别为21和64个。"在这里,随着清政府勒索新式工商企业报效现象的增加,与华商投资外国在华企业"附股"现象的增加呈同步发展,这种现象应该不是偶然。华商向外国在华企业投资,可以避免清政府的干扰和勒索,可以减轻负担和逃避报效。这种"附股诡寄"经营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应该看成是商人对抗清政府报效的一种表现和反映。
三、报效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
在对报效现象进行了如上的观察和分析后,人们很容易便会发现,清政府在要求新式工商企业报效时,认为这是理所应当和理直气壮的事,同时也看不到商人和新式企业的经营者认为这是于理不合和反对的记载。顶多只有认为报效太多因而陈述理由要求低减,或者采取转移资金附股外商以及私相分配等等消极手段进行对抗的记载。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显然,这里存在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应当分析和探讨清政府向企业要求报效的理由和根据是什麽的问题。笔者认为,造成报效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分析起来,与下面列举的三方面因素应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从理论方面看,中国古代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认为国家所有的一切,都是皇室的财产,在理论上皇帝可取用国内的任何财产,而不发生所有权问题。正因为认为皇帝是全国物资财富和生命财产的拥有者,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的传统看法根深蒂固,所以在要求企业报效经营利润时,清政府认为具有充分正当的理由。
2、从历史方面看,中国古代就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历来就对某些商业行业进行垄断经营。在晚清新式工商企业兴起之前,中国社会中享有某些特权的商人如经营食盐的盐商、对外贸易的广东十三行行商、皇室应用物品的皇商和官府应用物品的官商等等特定商人,在给予经营特许权的同时,其首要的交换条件,就是提供一定数额利润的报效,这种以报效换取特权的情况在当时的中国可说是司空见惯和习以为常,而且报效的数额相当大。例如据何炳棣教授的研究,两淮盐商在1738至1804不到70年的时间里,总共上交清朝政府报效款3637万余两白银。据陈国栋先生对广东十三行行商的研究,在1773至1835年的62年里,十三行行商向清朝政府上交的报效款数额是508.5万两等等。另据台湾学者何汉威对晚清广东赌商的研究证明,报效制度同样存在于清朝地方政府和地方商人之间。而且,据现有资料,在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这样的晚清新式工商企业的开办资金中,已经有相当部分是广东赌商和两淮盐商的报效款了。晚清新式工商企业兴起之后,虽与过去的盐商、皇商、行商等旧式商业组织有所不同,但在得到政府的特许和享有某些特权及优惠方面却有共同之处。也正因如此,当晚清新式企业开办起来并有利润时,清朝政府要求新式企业提供报效就是不奇怪和可以理解的了。
3、除上述原因外,晚清政府中普遍存在的对商业利润与国家富强关系的错误理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认为西方国家富强,是因直接分享工商企业所获利润的缘故。关于这一点,典型的史料可举188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向清朝政府所上的奏折为例。在奏折中,他对新式企业兴办与国家富强间关系的看法是:"泰西各国以商而臻富强,若贸迁所获,无舆公家,自别有剥取之法,否则富强何自而来?他把国家与企业的关系看成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认为父母帮助孩子赚了钱,孩子回报父母是理所当然:"在朝廷以父母之心为心,以我自有之利为外人所得,遏若为子弟所得,是以提之挈之,不遗余力,顾为子弟者,以父母之力而有是利,独不稍为父母计乎!"他认为,在政府以各种手段帮助企业,"以官力扶商"之后,为商的也应该以所获利润回报政府,"以商力助官"。刘坤一的这些话,相当典型和代表性的反映了清朝政府对新式工商企业和对其所获利润的看法。而且,这种看法是一种普遍和长期存在于清政府之中的顽固认识,这从时过18年的1899年,清朝大臣徐桐在要求对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和开平矿务局进行"彻查",要求对其所获利润"酌提归公"时所上奏折的议论,与刘坤一的看法如出一辙上得到证明。徐桐在奏折中认为,"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及开平矿务局近年获利不赀,而盈余利息如何酌提归公",却"未经议及,是徒有收回利权之名,并无裨益公家之实"。因而要求清政府"责成办理轮船电线事务大理寺少卿盛宣怀督饬在事官商人等,迅将经管各项近年收支数目,亦限三个月分析开具清单,酌定余利归公章程,专案奏明请旨定夺"。从徐桐奏折的强硬口气中,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清朝政府中这种认识的普遍和力量之大。而且,从这些史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当时的新式工商企业并没有独立地位,政府可以象父母教训孩子那样对企业指手划脚,甚至可以随意派人检查企业的帐目,企业无法反对。这种现象必然给晚清新式工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新晨
四、小结
关键词 工商企业;渠道忠诚;驱动因素;渠道满意;渠道依赖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9)05-0094-03
作者简介 何艳,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营销与策划系讲师,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营销管理。(湖南株洲412007)
以交易为导向的传统的渠道关系过于关注渠道成员的利益分享,为争取更大的利益份额,不断挤压其他渠道成员的利润空间,使渠道成员之间信用度低,随意毁约,拖欠、占用和挪用货款,甚至卷款而逃,渠道成员相互之间忠诚度低,破坏性冲突不断升级,渠道成员不断流失。长此以往,使得渠道关系越来越脆弱,越来越难以维系,而缺乏相对稳定渠道的企业根本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如何提高工商企业间渠道成员相互忠诚,从而建立稳定持续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当今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渠道忠诚的内涵
由于合作关系通常建立在相互忠诚的基础上,因而“忠诚”一直是社会交易和关系营销研究的主要内容。目前,学术界关于顾客忠诚理论的研究较完整,对顾客忠诚的含义、分类、驱动因素等都有系统的研究,但对同属关系营销中的营销渠道成员的忠诚研究却近似空白。根据顾客忠诚理论,从行为视角看,比较典型的是以顾客的重复购买次数、忠诚行为的持续时间以及购买比例等来定义顾客忠诚。Tucker将顾客忠诚定义为连续3次购买;韩经纶认为“顾客忠诚是由于价格、产品、服务特征或其他要素引力的影响,顾客长久地购买某一品牌产品或服务的行为。”从顾客态度视角看,比较典型的则是以口碑宣传、推荐意向和购买意向等来定义顾客忠诚。渠道忠诚主要指渠道成员的忠诚。在Stem等学者看来,营销渠道是一系列相互依赖的组织,他们致力于促使一项产品或服务能够被使用或消费。因此,渠道忠诚就是指营销渠道中一系列相互依赖的组织之间的忠诚。由于营销渠道中制造商和中间商的渠道关系最容易发生冲突、破裂,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制造商和中间商两个重要营销渠道成员的渠道忠诚进行粗浅的探讨,期待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重视。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渠道忠诚的内涵界定不仅要能够描述渠道忠诚的行为特征(如持续的渠道合作),而且也要强调渠道忠诚的态度特征,即渠道成员对渠道双方的满意、信任,是积极的、有持续性的。因此,可将渠道忠诚分为两个层次,即情感忠诚和行为忠诚。情感忠诚,指制造商和经销商之间由于满意、信任而产生的情感。行为忠诚,指一定时间内制造商和经销商保持持续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渠道忠诚的趋动因素
顾客满意、顾客信任、顾客归属感是影响顾客忠诚的最主要因素。根据顾客忠诚理论和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笔者认为渠道忠诚受渠道满意、产品获利性、沟通、非强制性权力的使用和渠道边界人员的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等变量驱动和转换成本、外致诱惑力等变量影响。
1、渠道满意。渠道满意是指渠道成员在既定的渠道关系中获得的“比较水平结果”与其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状态。一个企业从既定关系中获得的“比较水平结果”越大,对关系的满意度就越高,关系的信任越强,合作的意愿就更强。渠道满意度增加的直接结果就是减少渠道冲突,增加渠道成员的情感忠诚。由于渠道成员主要由一系列相关的组织组成,组织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利益,因此,影响渠道成员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产品获利性。此外,在组织关系中,非强制性权力的使用也会对渠道满意产生影响。
(1)产品获利性。制造商和经销商转移产品和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渠道成员转移产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利,而消费者购买产品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因此,对渠道成员来说,产品是否能够获利,获利的多少就与渠道成员满意息息相关。产品的获利性受产品的卖点和产品易售性等因素的影响。产品卖点是产品拥有价值、实用性、优质服务和优良的质量等能够吸引最终顾客购买的特点。能否拥有很强的竞争力、可靠性、服务支持以及其他卖点的产品系列,直接关系到中间商的切身利益,拥有良好卖点的产品能够使得中间商为发展与供应商的关系所做的投人得到丰厚的回报。产品易售性是指产品从供应商经由中间商向最终用户销售转移的难易程度,包括购买决策的难易程度、产品的被接受程度、产品传递和获得的便利性等。产品的易售性除了涉及到产品本身的特点,如利益属性、性价比、尺寸、保质期等内在因素外,还受诸如经济水平、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和竞争态势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中间商维持和发展良好的渠道关系,除了追求社会满足感外,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寻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供应商产品的易售性对于中间商的经济利益来说至关重要。
(2)渠道中非强制性权力的使用。渠道权力是一个渠道成员对于另一个在同一渠道中同层次上的渠道成员的控制力与影响力。当渠道成员A使渠道成员B干了一件B原本不会干的事,我们就说A对于B有权力;权力的大小(即力量)是由A能使B干那件事的能力而确定的。Raven和French将渠道权力的来源归结为五个方面,即奖励权、强制权、专家权、合法权、感召权。这五个方面的权力又可以分为强制性权力和非强制性权力两大类,其中的强制权和合法权属于强制性权力,而专家权、奖励权和感召权则可以归为非强制性权力。西方有关的渠道研究已经表明,较少的采用强制权而较多依赖非强制权,更容易令伙伴关系的双方产生满意感,也即是说,渠道权力的运用方式对渠道关系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Hunt&Nevin在1974年对餐饮特许经营渠道的研究中发现,非强制性渠道权力与渠道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强制性渠道权力与渠道满意度呈负相关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强制权力的运用会影响渠道满意进而对渠道情感忠诚产生不利影响,强制权力运用的前提通常是拥有权力一方对另一方所需资源的掌控,出于对资源的需要,另一方常常审时度势的对权力方做出行为忠诚,一旦强制权力的基础不复存在,双方的关系将会迅速恶化,根本谈不上情感忠诚。
2、渠道成员的信任。从社会心理学人际信任的观点和渠道双方利益互动两个方面出发,我们对信任做如下定义:信任是指渠道关系的一方对另一方采取符合己方利益的行为的信心。这个信心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对方行为的诚实和善意的信心,另一方面是对对方行为能力的信心。这种信任是行动者冒有风险,受利益驱动,并赋予一定情感的行动。它建立在人际关系网络上,或建立在社会关系网络固定化形成的制度或其他市场机制形式之上,能力和意愿是信任
的关键。它是关于渠道成员一方相信另一方的决定、行动或能力,并愿意以此为基础行为的意愿。信任可来自于制度规范、理性计算、群体的社会认同,也可来自于个人因素,个人因素包括人际关系连带以及个人特质。诸如知识、制度创造的信任是经过理性计算后出现的良好行为。因此,把其定义为理性信任,把来自于社会认同和个人因素的信任定义为感性信任。理性信任是基于功利关系的,来自于契约的限制或利益的计算,产生的条件是信任行为的可能获利大于其损失。感性信任是基于了解的,具有某些共同特征,达成一定社会认同,双方行为具有可预测性,同时包括由于既有关系的存在而带来的基于情感的信任。
渠道成员关于诚实和善意方面的感性信任直接影响渠道成员的情感忠诚,如果渠道双方达成高度的信任,彼此相信对方的诚实和善意,这对双方在情感上的认同和相互接受大有裨益,显然会有利于情感忠诚的产生。理性信任则直接对行为忠诚产生影响。
3、渠道沟通。沟通是指正式和非正式的对有价值、及时信息的共享,沟通对于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建立的巨大影响已经得到普遍认同。Anderson和Narus对有效沟通带来的利益的描述如下:“制造商可以通过与分销商进行有效的沟通来提高效益,特别是在价格、产品、分销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的时候。”渠道双方的有效沟通能够增进双方的了解,比如,企业文化、目标,相关个人的偏好、行事作风等。有利于加强组织和个人两个层次的关系和情感交流,从而有利于双方感性信任的建立,这是因为沟通有助于解决争议和取得一致意见。此外,渠道成员之间信息沟通的频率和质量对双方相互理解对方的目标并采取协调行动有重要的作用。
4、渠道双方的依赖。Buckfin(1973)将渠道间的依赖关系定义为:假如渠道关系的一方得不到另一方的相关产品或服务的支持时,将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也就意味着对对方存在依赖关系,依赖的程度取决于可能的困难程度。渠道成员对另一方的依赖程度受对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对自身的重要程度、可供选择的替换者数目、更换伙伴的转换等因素影响。安德森和纳汝斯认为,一个对渠道关系具有较高依赖的企业,从关系中得到的利益也相对较多,其维持渠道关系的意愿也更强,因而该企业愿意接受渠道伙伴的影响以延续关系。
当总体相互依赖水平增加时,制造商与经销商均持续投入大量的专门资产以发展与维系双方关系,退出壁垒也随之升高。一方对另一方机会主义行为的敏感性与报复可能性都大大增强,这势必会降低来自机会主义的收益预期。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理性的企业势必会减少惩罚行为的使用。渐增的总体相互依赖也有助于渠道成员利益趋向一致,进而形成态度、价值与目标诸方面的高度一致性。当上述较高的一致性存在时,渠道成员将感知他们的关系为双赢机会,合作与联合行动将给关系双方带来可观收益。这样他们在关键问题的认识与处理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同时会竭力采取有利于对方的行为,从而使双方实现行为忠诚。
当制造商与经销商间存在相互依赖非对称情况时,双方利益产生分歧。低依赖成员有较低动机开发长期关系,因为其可以利用伙伴对自己的依赖获取对方的合作,因此,他们倾向以自利方式行事和压迫高依赖成员。在高相互依赖非对称情境下,高依赖成员预期自己所实施的任何一种关系活动都不能被低依赖成员所互惠,他们也不可能信任或承诺子低依赖成员,因为信任与承诺使得他们更容易遭受低依赖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的伤害。随着相互依赖非对称性的增大,低依赖成员有更低的动机认同于高依赖成员,会利用自身权力剥削或压榨他们。感知到这些的高依赖成员将减少对渠道关系的满意程度,同时持续关系的情感动机也逐步减弱。这样情形变得更不利于渠道成员情感忠诚的开发。由此可见。相互依赖非对称导致渠道成员间利益不一致、关系低稳定性和低信任性。
5、转换障碍。菲耐是较早提出转换障碍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搜寻成本、交易成本、学习成本、情感成本、认知成本以及双方所感知的财务、社会、心理等风险共同构成了转换障碍。其他转换障碍还包括人员培训的成本、转换所需的资本以及获取新的辅助设备的成本等。波恩汉姆等学者证明了转换障碍与顾客满意相比,其对顾客忠诚的解释力更高;琼斯等学者研究了在不同水平的转换障碍下,顾客满意如何影响顾客忠诚。结果表明:当转换障碍较高时,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的影响较弱;当转换障碍较低时,顾客满意在顾客忠诚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据此可知,当渠道的转换障碍高时,渠道成员即使存在着不满意,也会保持与现有渠道成员的合作;当渠道的转换障碍低时,渠道成员是否产生行为忠诚就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较高的情感忠诚。
6、外致诱惑力。外致诱惑力主要指同行业的竞争者或替代者,他们对渠道成员提出优惠的合作条件时,会对其产生强烈诱惑力,从而使其中断与现有渠道成员的关系,转而与竞争者或替代者建立新的合作关系。
根据对以上八个变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八个变量的相互影响及其对渠道情感忠诚和行为忠诚的驱动。
三、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渠道满意和渠道成员的相互信任对渠道情感忠诚有直接的影响;产品获利性、渠道成员的非强制性权力的使用和渠道成员的相互沟通,通过对渠道成员满意和渠道成员信任的建立而间接影响渠道情感忠诚。渠道成员的相互依赖对渠道行为忠诚起一个直接的影响作用。在渠道情感忠诚向行为忠诚的转变过程中,外致诱惑力和转换障碍对其起一个调节作用。上述研究清晰地提示了渠道忠诚的形成过程,后续研究将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培育渠道忠诚,提高渠道成员的忠诚度,从而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韩经纶,韦福祥.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互动关系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1,(6).
[2]何艳.顾客归属感与服务企业顾客忠诚感的关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4).
[3]庄贵军,周筱莲.权力、冲突与合作:中国工商企业之间渠道行为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2,(3).
[4]Gund[ach Gregory T,Cadotte Ernest R.Exchange In.terdependence and Interfirm Interaction:Research in a SimulatedChannel Setting[J].Joum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4,31(November):516―532.
[5]Kumar Nirmalya,Scheer Lisa K,Steenkamp Jan―Benedict E M.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Interdependence onDealer Attitude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5,32(August):348―356.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工商企业管理;有效性提升;策略
引言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近年来所倡导的一种旨在深化学校教育和实训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就绝大多数高校而言,“工学结合”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不仅为高校提供了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创新途径,同时,“工学结合”也能够促进学校育人体系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增强人才的竞争力,综合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但是目前,因为一些学校在“工学结合”模式上的经验不足,或者是观念问题,使得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工学结合”模式的价值输出,需要高校能够对问题进行及时关注,并积极寻找措施进行解决。
一、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
所谓工学结合,是指通过工作与学习结合的教育方式。学生需要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从事实际生产劳动,而不仅仅以实习的方式观摩或实操。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以劳动者的身份增加社会锻炼机会,也可以获得劳动报酬。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就采取过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但是,当时更加偏重于形式,缺乏科学教学体系的支撑,也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的加快,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高校也开始更加重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并纷纷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实施面临的问题
(一)实际需求和学习内容相脱节
目前,一些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教学内容和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等问题。比如就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虽然有一些定向的企业会提供实践教学部分,但是教学的课程往往直观性不强,很多学生理解效果不佳,再加上教学的内容在时效性、创新性等方面不足,使得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此外,还有一些学校,对于实践环节的课程和理论课程的课时安排不科学,也影响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效果提升。
(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
很多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于实训场地的师资配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工作教学的评估方法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高校,在联络到相关企业展开合作以后,便将学生的培养完全“打包”给企业进行,而没有专业教师参与到实训教学和指导工作中。而现代工商企业管理作为一门需要立足理论、对标实际的专业,只有依靠教师和企业能够共同做好各自领域的教学活动,并合理进行课程评估,才能够取得实效。
(三)为充分挖掘“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潜在价值
事实上,“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除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培养的质量,还能够在其他领域发挥作用,比如高校科研、学生就业等方面,但是目前高校对其他领域的价值挖掘还是比较有限,值得引起重视。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解决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目前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学习内容不合理的问题,首先,高校应当要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解构,要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职场教学分门别类进行划分,并且对不同类别的课程在课时和容量上做好合理的设计。其中,理论课程主要是促进学生掌握应当具备的工商管理理论;实践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管理实践的实务和技能;职场教学则是促进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行业环境、行业需求等等。其次,应当要做好需求调研,在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前,高校应当深入市场了解目前相关主流企业、行业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技能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针对市场需求设计好“工学结合”模式中的教学内容,使其能够有效衔接市场。
(二)不断完善实践能力培养环节
为了能够持续提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水平,高校应当在实践能力培养环节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首先,“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不仅局限于委托企业对学生进行委培,学校还可以和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建立校内专门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人才。其次,在学生进入到企业进行学习以后,学校应当要选择好相应教师到企业进行跟岗指导和管理,并且对于负责生活管理、教学管理的教师应当要做好明确的分工,确保学生能够在生活,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较为完善的指导或管理。第三要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评估体系,除了将学生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在企业表现情况等作为评估维度,还可以将学生创新能力、参与积极性等纳入进去,以不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三)持续深化“工学结合”下的校企合作
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学校应当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一是在科研领域,学校可以和企业共同进行相关科研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高校在科研基础上的优势,以及企业在资金、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提升高校科研产出。二是在就业领域,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校应当要持续加强和合作企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沟通合作,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拓宽就业路径,提升高校就业率和学生就业质量。上述是笔者基于实践经验和观察思考,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有效性提升策略的若干思考,希望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朱宽胜.工学结合理念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J].职业技术,2019,18(2):36-41.
[2]杨鹏浩.创业创新理念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商贸人才,2019(2):249-250.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能考一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属于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相关专业,是属于一级建造师报考专业范围内的专业,如果考生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同时学历和工作年限都满足要求的话,就可以报名参加一级建造师的考试。
一建报考条件中的“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专业包括:土木工程、建筑学、电子信息科技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勘察技术与工程、测绘工程、交通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热力与运动工程、冶金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程及工艺、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管理、工业工程等36个专业。
(来源:文章屋网 )
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在座的企业家很多都是老朋友,今天邀请企业家们一起参加洽谈会,让我们有机会牵手新的合作。首先,我代表农业系统对各位企业家关注农业、加盟农业表示热烈欢迎!
现代农业跟传统农业相比,这是一个新的概念。一般来讲,现代农业是和传统农业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要包括几个要素,第一是科技、第二是资本、第三是规模、第四是设施。所以说,我们搞现代农业就是按科技+资本+规模+设施这么一种模式进行经营和运作的。下面,我就投资__现代农业介绍几个有利的条件,做个致辞和推介。
第一,投资现代农业有天时地利。从自然条件来讲,__是农业投资的宝地,__属于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270天。__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很少有极端的灾害天气。种什么,长什么,养什么,成什么。我们有耕地550万亩,有水面70万亩,还有丘陵、坡地400多万亩。我们__的富硒土壤达到180万亩,丰城、樟树、高安以及袁州区都含富硒土壤。__发展农业的空间非常大,我们可以搞种养,可以搞加工,可以搞农业冷链物流,也可以搞休闲观光农业。从发展趋势来看,我们投资农业恰逢其时,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对农产品数量、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投资农业成了一个新的趋势。从最近一个国家级的调研报告来看,今年以来农业投资的增幅是最高的,达到15%多。很多赚了钱的工商企业老板不少会转向农业,反过来,投资农业的工商企业都是大企业大老板。
第二,投资现代农业有良好基础。__自古以来就是农业上郡,现在也是全国有名的农业大市。粮食总产84亿斤,占全省的六分之一,生猪出栏650万头,占全省的五分之一,有8个国家级的商品粮基地县,有6个全省畜牧养殖的十强县。此外,全市还有110万亩蔬菜、25万亩果园、20万亩中药材基地、14万亩茶园,其中丰城是全国有名的“生态硒谷”,万载是江南最大的“有机县”,樟树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奉新是江南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此外,我们还有全国稀少的娃娃鱼、棘胸蛙、中蜂等特色养殖基地。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有330家,其中国家级6家。这些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73亿元。这些企业当中拥有6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此外还有58个江西著名商标,28个江西名牌产品。全市规模最大的四特酒厂是农业龙头企业,一>!
第三,发展现代农业有政策支持。现代农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之一,国家有许多支持的政策。一是在税收上,种植、养殖环节基本上是免税的,这个大家企业家都清楚。收购农产品加工很大一部分是免增值税的,大家可以查询相应的产品;二是在项目上,国家财政资金安排重点是农业、教育、卫生、科技,其中农业排在第一位。支持农业发展的部门除农业部门外,还有财政、发改、林业、水利、国土、农业开发办等部门,支持的范围很广,名目繁多,包括土地整理、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示范场、示范园的改造,补贴的环节包括种子的补贴、育秧的补贴、农机的补贴等有很多补贴;三是在价格上,粮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唯一托底保护价收购的产品,在农业领域投资风险最低,成本可控。
第四,发展现代农业有可观效益。从经济效益看,从事粮食规模种植,每亩大概有五百块钱利润,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像我们昨天看的芦笋、猕猴桃等,它的收益达到一亩在一万到两万左右,退一步讲,即使不赚钱,农业不至于亏本;从社会效益看,我们投资现代农业,可以把农业变成产业,把农民变成农工,带动农民致富;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通过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对农作物统一施肥、统一防治,可以确保农产品质量,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的米、放心的菜、放心的肉,可以让老百姓过上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最后,我想用几句话做结束语,投资农业既是投资又是行善,既可赚钱又可积德,现代农业增加的是老百姓的收益,保障的是舌尖上的安全,提升的是投资者的品味,收获的是企业家精彩的人生。希望__的现代农业有你们在座各位的加盟,__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果有在座各位企业家的杰作。
谢谢大家!
一、树立优质高效服务理念,服务“工业强区”战略
1、优化办事程序,支持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根据市局打造“服务型”工商的要求,在工作中推行政务公开,实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提倡办事速度从快,程序从简,服务从优。为了方便企业办理工商登记,我们从受理、审查、核准、发照到收费等环节为经营者提供便捷优质的“一站式”服务,积极推行“绿色通道”办事制度和六项服务措施:即引导服务、即时服务、延时服务、陪同服务、连续服务、上门(预约)服务。企业注册实行“一审一核”,提高工作效率,做到随到随办,当场办结,只要是企业申办手续齐全即可领取执照。如区重大项目“国电大流河枕头坝水电建设有限公司”和“中国银行金口河分行”的设立登记,都是我们跟踪服务,在市局的指导下高质优效为区经济做出的点滴贡献,得到区委区政府的专题表扬和乐山电视台的专题采访。
2、建立龙头企业联系制度,重点帮扶企业持续发展。支持企业发展,必须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此我们摸清了家底,掌握了辖区企业基本情况、走访企业了解现状,建立了企业联系制度,回访制度;确定重点联系企业名单,确定了“枕头坝电站”、“金洋电力康宁硅业公司”、“鑫河公司”等重点企业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充分运用职能拓展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触角,细化服务事项,引导和帮助企业办好“出生证”、打好“商标牌”、铺好“订单路”,架好“发展桥”。对重点企业,在可行性研究、申请立项、审批等方面,我局提前介入,积极为其提供工商登记法律法规等方面咨询服务,主动为企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想办法、出主意。
二、积极改进企业登记管理制度,服务民营经济发展
1、继续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改进服务方式,坚持既要为投资者服好务,又要为政府的招商引资服好务的原则,提倡办事速度从快,程序从简,服务从优,受到企业和区委、区政府的好评。
2、认真贯彻落实《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依法登记,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在登记中,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不违反规定随意降低法定条件,推行窗口式集中办公模式,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今年新登记注册企业**户,其中内资企业**户,私营企业**户。回访企业**户,企业回访率达**%。
3、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支持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和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奔赴各乡镇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使农民认识和理解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大意义。全年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4户。完成了市局下达的目标任务。
4、认真开展企业年检工作。按照省局、市局年检、验照工作的安排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企业年度检验办法》,切实开展网上年检工作。在年检中做到加强领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精心组织、措施到位、重点明确、责任落实。按照工作的职责范围,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年检工作,达到了提高年检率和减少企业往返的目的,2009年企业年检率达97%。同时在年检中加强对企业机读数据的清理、补录规范工作,做到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的档案情况和企业机读数据三统一。
5、改进监管方式,以建立经济户口为切入点,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推动“工商所12315综合执法工作流程管理”。根据市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局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辖区范围内认真组织开展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对该项工作积极组织实施,协调关系,督促检查,汇总情况。二是加强重点行业的监管。实施企业分类监管是信用监管的重要环节,我局要求工商所应当对不同类别的企业实施不同的监管措施,并合理调整监管重点,科学地分配监管力量,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三是加强信用信息的准确录入。确定专人负责辖区企业信用信息的整理和录入,结合“工商所12315综合执法工作流程管理”,对各类监管信息进行清理并准确录入,以保证信用数据的完整,为分类监管提供依据。 共2页,当前第1页1
5、继续实行企业登记“一审一核”制度,我局结合辖区经济发展和工作实际,实行企业注册登记工作由注册监督管理股负责审查,分管局长审核。
三、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窗口形象
今年以来,我局牢固树立登记窗口是工商第一形象的理念,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搞好窗口建设,全面提升窗口形象。
1、全面推进政务公示、提升服务质量,一是对登记注册窗口职责、权限、岗位目标、工商办事指南、办照程序、办照时限、收费标准、政策法规等进行公示,提供与审批事项相关的备查资料,方便企业和群众查询和办事。从公示形式上,采用墙面公示等模式做到政务公开,接受监督,宣传工商,树立形象。二是牢固确立窗口服务无小事的理念,实行登记前发放“登记注册规范”,登记中认真辅导等多种方法,增加服务内容,以周到的服务赢得了群众和企业的信任。三是全面提高登记质量。窗口工作人员牢固树立依法登记的观念,认真学习企业、个体登记管理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业务知识,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细致地、一丝不苟地、负责任地审核每一个登记材料,做到每一件登记经得起法规的检验、时间的考验和上级的检查,登记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2、完善了登记窗口制度建设,建立了对工作人员的着装形象、出勤作息、言谈举止、服务态度、办事效率等公开、民主、严密的标准化管理机制,做到了办事有须知,填表有示范,收费有标准,服务有感情。基本做到了“符合条件立即办,材料不齐指导办,外来投资优先办,多头管理并联办”的服务制度,登记窗口服务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树立良好的工商形象。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信用体系构建
发展迅速的市场经济,不仅让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对企业提出了挑战。促进企业完善管理制度,重建信用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企业信用管理,在大部分企业中都存在着矛盾与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矛盾,第一就是对矛盾进行合理的认识。第二就是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第三充分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信用不足
(一)企业缺乏信用
1.假冒、伪劣产品的频频出现。商业产品生产是企业最重要的运行内容。如果不将这一工作进行好,将不能称之为一个好的企业。但如今诸多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视产品质量于不顾,生产劣质产品。这种行为极大地欺骗了消费者,从而使消费者的权利受到损害。这种现象屡禁不止,同时也造成消费者对企业极度的怀疑和不信任,从而使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矛盾不断恶化。
2.公司管理缺陷。随着公司的变大变强,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最常见的就是即使发现问题,仍然无人管理,最终出现企业的管理空白。其次,管理者与公司下层之间不能有效沟通,问题虽得到解决,但是解决得不彻底。使问题反反复复发生和再解决。甚至有些人,不能对自己的工作责任进行充分认识,不能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有些企业工作人员昧着良心,来追求自己的利益,完全把消费者的权益当儿戏。种种问题的出现都与公司的管理不善有关。
3.企业间不信任。企业之间没有一定的交易准则,导致同行间缺乏信任。许多企业把不犯法作为他们的道德准则,在不违反法律的基础上,忽略同行间的感受,造成同行间不信任。在大环境下,同行本是一个整体,但内部矛盾的发生,使这个整体存在间隙,这样的结果就使得交易成本成倍增加,企业不能完成自己的原计划目标,导致我国许多企业不能登上国际大舞台。不能同世界经济接轨,阻碍了国家经济发展。
(二)信用缺失的原因
1.企业信用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是造成企业信用缺失的最重要原因。许多企业的道德底线为零,利益使企业蒙蔽了双眼,以牺牲道德良知为代价,根本不顾及消费者的权益。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对企业道德、良知做出相应的法律规定。所以企业仅凭自己的良心和社会舆论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能很好地把握尺度。
2.企业的自身漏洞。企业的道德缺失、决策力不够以及监管部门工作不到位,使股东经理人之间缺乏信任,矛盾重重。两者各自以自身利益为重,不尊重对方权利,不考虑大局,造成公司内部结构混乱。没有有效的进行管理,是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最后造成矛盾的不可调节。
三、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加强对信用的认识
加强对信用的认识是建立企业信用的根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形成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一个体系的建设只有出发点是根本不够的,不仅要求对信用充分认识,而且将信用落实到底,要求商家做到诚实守信。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最终目标。
(二)增强对信用的管理
信用需要制度的管理。在缺乏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基础上,道德和社会舆论的约束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交易的有序进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企业信用就是增加企业的社会竞争力。只有建立合理的企I信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工商管理与信用管理的关系
(一)工商管理是对企业信用的监督
只有有效的企业管理,才能形成合理的企业信用体系。当前,工商管理部门增加了一个新的职能,那就是对于注册的企业,给予监督、建立一个诚信档案。对企业进行分类做到奖惩分明。该项工作能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二)工商部门能准确掌握企业信息
为了保证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有效建立。工商部门采用了网络技术,对企业信息进行整理,建立电子档案。为了使企业能够尽快的建立其信用体系,工商管理部门积极引进计算机技术,采用先进的网络工具,对企业信息进行记录。对信誉较低的企业进行惩罚,信誉高的进行奖励。使有诚信的公司得到发展,扩大企业诚信的作用。
五、结语
管理体系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到对企业的诚信负责,做到对广大消费者群众的负责。加强信用体系的建立,使信用管理体系具体化、合理化。相关部门间进行合作,是企业利益合理化,群众利益最大化。使工商管理与企业信用之间相平衡。为我国经济更高、更快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宝庆.构建信用管理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发展[J].西安金融,2015(11).
[2]黄莉.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企业活力,2016(06).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现状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是高职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教育对象,近年来,就业形势也越来越好。由于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都在不断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自身在就业时的压力逐步变小,然而在工作过程中更多的是面临与同行业竞争的压力。就业门槛低,岗位上竞争加大,成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的最为实际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水平的教育,而在于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未来进入企业,由于工作性质都是与经济、管理相关,自身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如果没有对职业的兴趣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会很快被企业所淘汰的。只有让学生热爱自己的行业和工作,了解如何在岗位上提升自身,才能使其更具备发展潜力,更好地迎接工作带来的挑战。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对于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却不及技能教学完善,在课程体系方面不完备,在教学活动上不深入。这就使诸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好,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也能上手,然而自身缺乏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提升自我的能力,在职业活动中后劲不足,难以胜任工作上的长期发展。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1.对于职业心理的建构
职业心理,是对于对职业兴趣、人职匹配、生涯发展方面进行的研究。性格决定命运,对于职业人来说也是如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庞大的专业门类,其中涵盖多种细分的专业以及职业方向,选择哪一种具体的门类作为自己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一般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相关概念。然而,如果引入职业心理构建体系,则能很好的通过各种行为分析、性格分析,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查布苏斯(Chabassus)和齐托瓦斯克(Zytowski)认为该书讨论了后来帕森斯在其职业选择的心理学中(thepsy.chologyofvocationalchoice)讨论的三个概念:优良的决策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的(决策信息);某人长于某事(相合,congruence);与某个职业的匹配同时需要能力和兴趣(相合的成分,componentsofcongruence)。通过对于信息、特长、能力与信息的分析,不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能确定自身所长,因而能更好地确定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这样在学习活动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减少盲目性。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可以借助多种职业能力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方面的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学生职业心理的教育活动,通过心理辅导、拓展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认知职业、认知自我,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有关于职业发展、就业活动方面的信息,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未来从事的行业建立正确的认识,保证学生职业心理是积极向上、正确发展的。
2.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鼻祖San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执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现。对于当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未来走上职业道路之后,可能在企业中从事的是财务、管理类工作,这些工作对于个人自身道德品质、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一旦在这些问题上出现差错,个人的职业生涯甚至命运都会发生重大转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学校内部接受相关的职业素养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其自身在工作之后不会走上邪路,成为称职的职业人。高职院校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好的方式,还是将学生置身于类似工作环境当中,让学生体会到真正工作时的感受,并且模拟处理一系列可能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学校,可以通过“模拟实习”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具体的经管工作中的各种辛劳,让学生能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对于可能出现在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教师需要为学生展示正面和反面案例,或者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要用事实来说明职业道德问题对于职业生涯的影响,让学生对职业、工作心生敬畏,从而自发的遵从职业道德。通过这两方面的尝试,不仅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会有所提高,也能对工作产生新的认识,行得正,走得稳。
3.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提升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订有关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职业规划课程目前在诸多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都有开展,然而开展的深入程度却还有所欠缺。职业生涯规划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是比较复杂、深入的。外部环境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的影响体现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组织环境三方面。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政治与政策的变动、经济增长率、高新技术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大环境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大体走向,是客观的。所谓提高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事,更是需要学校在相关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支持,尤其是在信息提供等方面。作为学校,需要集结就业指导部门、辅导员,动用已毕业学生的资源、合作企业的资源等,为在读学生提供一系列最新的就业信息、行业信息、企业信息支撑,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与行业发展、外部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有效改善以往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实际工作活动脱节的问题,这也是职业化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创新。
4.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挖掘
当代,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比拼的不仅是实力,还有运气的成分在其中,然而许多学生却难以正视就业中的挫折,一出问题就心态失衡。很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会有一些不正确的就业理想,想要进入管理层,然而这种理想在现实中却经常受挫,学生会感受到巨大的挫折感。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身职业的性质和自身专业的特点,树立良好的心态,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让其要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有效应对压力,同时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能在自觉自愿的条件下,加强对于自身职业、专业的钻研。在传统意义上,这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教授,然而从长期来看,这也是一种重要职业能力的培养,关系到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是否能长久保持先进性。除此之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还要培养良好的抗压能力,要加强对于精神抗压能力训练活动,培养其坚韧的品格和耐力,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吃苦、受累,同时又积极乐观,能有后发制人的能力。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必定如虎添翼,具有更长远的发展前途,职业之路也会走的更加平稳、顺畅。
三、结语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改革与思考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定位是困扰各个院校的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专业要求实践性强,与工作岗位能否有效对接,但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将管理学的思想与内容更好地传递给学生,却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因此,迫使各个开设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不断提升建设的内涵,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我院的龙头专业,具有很强的品牌效应,本文着重解决如何把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特色,打造成广西区内有一定影响力,为我区及全国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供相关借鉴作用,现将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阐述。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术科班简介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是学院重点建设、重点打造的拳头专业,2013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项目,2015年获“工商企业管理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自2012年9月开设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术科班,从2012級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中遴选37名学生组建术科班,进行教学改革实验,为做好对比实验研究2013级再次组建术科班。改革实验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分为基本知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三个模块,课程教学主要以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基本流程是:教师讲授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针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演练,最后再由教师通过点评向学生传授企业管理专业知识,要求教师对术科班教学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加大学生的训练力度。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该课程教学已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同时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方面
调查2012级和2013级工商管理毕业生100人的职业现状,为人才培养定位提供依据。方法是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100名毕业生进行调查,50名普通班,50名实验班。结果显示非实验班的50名工商管理毕业生的职业锚多倾向于生活型和挑战型,男女生只在管理型和创造和创业型。实验班的50名毕业生男、女生职业现状差异性不明显,均倾向于挑战型和创造型。根据调查也显示出问题:实验班的学生由于在校期间的教学方式采用术科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人才培训定位倾向于中层管理者,而非实验班的学生人才定位倾向于基层管理人员。两者的差异从学生的就业导向可以看出,问题存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实验班的同学在就业能力从理论上较本科生存在差距,本科层次人才定位为中层管理者(根据南宁市5所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人才培训方案得出),其次,依据调查分析实验班的学生实践能力指标在毕业的2年左右时间段内尚未发现与普通班学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也说明实验班的学生就业质量尚未达到人才培养的预期。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6、2017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96人、405人,毕业人数逐年增长。2016、2017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4%、93%,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左右,就业形势保持良好。
本校2017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中,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为77.8%,受雇半职工作的比例为1.2%,自主创业的比例为8.0%,毕业后入伍的比例为0.6%,毕业后读本科的比例为4.9%,无工作继续找工作的比例为5.6%,无工作及其他的比例为1.9%。
(三)教学体系建设方面
教材体系建设问题主要存在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这3个方面,方面存在具有学生调查表统计显示:
(1)课程建设规划方面,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周期较长,定性类型的研究方法运用较多,定量的方法采用较少,在岗位要求与课程设置存在错配性的可能。
(2)课程内容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创新创业内容存在明显的不足。100名同学有90%不具备创业的基本理论,对开设创业课的课程类型不多,课时较少反映比较强烈。二是实践内容上,实验班的同学具备认为内容与就业岗位要求存在差别。三是师资大部分来源学校老师导致课程内容与就业市场具备一定的滞后性。比如:实验班的同学很多就业于共享经济的企业,教师可能对共享经济的模式都不是很了解,更谈不上就业前的指导与培养。
(3)课程标准上,由于课程的授课方式,内容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课程教学大纲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教师在课程讲授方面存在差异等等问题未形成统一意见。
(四)教学方法方面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一般要求理论与实践课是3:7比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停留在灌输式教学阶段居多,大多数知识的教授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满堂灌讲授方法为手段,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虽有实验班的学生训练与练习,但占比比较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不能以实操为主,所以,学习的主动性欠缺,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学过程已然变成了学习主体缺失的纯粹教师讲授灌输行为。
(五)学生接受方面
现在的教学手段多以多媒体教室PPT展示授课为主。即使利用实训室授课,多数教师对实训室的多功能掌握较少,教学仍然以播放、讲解PPT为主,教学软件、教学资源库等共享资源未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此外,教学中涉及到的很多问题,例如虚拟建立企业、构建组织结构图、战略制定、决策、物力管理、信息管理、市场分析、市场投标等知识还是需要借助于特定职业情境教学来完成的。如果缺少了这些真实情境,对于学生来说对知识的掌握,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仍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思维上,学生缺乏生动直观的实践感受,导致学生遇到实际问题解决的实际能力相对不足。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一)重新定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我院这几年立足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以服务广西经济建设培养管理类人才为定位,大量走访广西企业,充分了解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认真分析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社会需求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进一步明确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结合学院的实际,立足于行业特色,设计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分方向培养模式(见下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分方向培养列表)。
提出此方案是基于以下分析得出:
专业发展方向与专业定位:
(1)专业培养方向定位:适应广西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服务面向北部湾经济建设,面向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社会急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知识+素质+技能”的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管理类职业岗位所需的综合素养,具有扎实的管理类技术技能知识,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
(3)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服务广西地方经济,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宽口径、强实践、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
(二)构建基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根据调研结果,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上是以1-2年基層业务型工作,3-4年逐步走上管理岗位,担任班长、组长、基层部门的负责人等,5-6年成长为企事业单位的中层领导。基于这个成长路径制定基于工作岗位的程序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课程体系,缩短学生的成长时限,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为突破口,开发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形成课程标准,总结各阶段所需的知识结构,构建适应学生成长的实践教学体系。
1.制定切实可行、规范合理的教学计划
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话,普遍会出现“三多”现象,即上课不能专心听课学的知识少的多、上课看手机的低头一族多、上课中人到心不到神游的多,这样教学效果不能很好地实现。所以制定的教学计划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实训课为主,以教师教,转变为学生学为主。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增加户外课程,按照到企业学习、职业情境模拟、学生岗位角色扮演等要求设置课程,坚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训练,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2.制定详细完整、富有创造性的课程教学大纲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大纲的制订要坚持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和教学基本要求,充分考虑“知识+能力+素质”三者要求的现实需求,特别是要兼顾学生就业后的3-5年内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需要,能够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多元化。据调研结果分析,毕业5年后,走向中层领导岗位的学生占培养当年培养学生人数的30%左右,所以,大纲修订时要进行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应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培养方向要兼顾课程之间的衔接,使教学内容能够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3.充分研讨、积极开展课程标准建设工作
课程标准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以《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为例来说,因为教学对象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考虑学生的就业方向,所讲授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这门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来说,是比较难上的,理论知识偏多,学生学起来比较难理解,所以课程标准的建设相对难。但总体思路可以是:立足课程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分析培养人才的规格和基本要求,将所有课程串起来,根据培养方案分析每门课程要教会学生什么,再分析具体一门课程要如何完成要教会的内容。在课程结构整体优化前提下,调整、合并、重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不断深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同时,还要考虑在课程建设上,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开展集体备课会,加强教师梯队建设。以优化教学大纲为依托,注重课程内容的重组、优化,以自编教材为突破口,要求教师开展教材编写工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应要求每门课程均需设置一定比例的案例讨论课,教师应适当编写适合课堂教学的课程案例供学生讨论使用。要采用现代教育手段,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和效果。
4.加强校企合作,加大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
管理类专业离开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就象无根之水,难以进行下去。所以要加大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充分满足教师实践教学的需要。财经商贸类企业与院校合作中存在的难度比较大,主要是企业以经营获利为主,学生去企业往往以现场参观、企业工作人员对流程进行讲解为主,学生实际参与经营并不多,所以对于开展一门课程的企业实践还需要创新,通常以半个学期或者3个月综合实习为主进行开展,这对教师也提出了要求,如果教师个人对企业工作流程不熟悉,那么教学过程就比较枯燥,所以,也要求教师本人积极到企业实践,同企业建立联系,形成教师实践——学生实习——学生就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学生通过具体工作岗位的实习,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5.加强产教融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要求,需要将课堂教学、在校实训、校外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综合实践报告)、预就业等实践环节有机地贯穿起来,以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出发点,将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时间分阶段进行合理规划和安排。实行“2+1”或者“2.5+0.5”培养模式,从目前实践的结果来看,把学生三年学习时间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在校学习阶段、二是校外学习阶段、三是预就业阶段,通过三个阶段学习,学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寒暑假的安排,一般以完成专题调研报告为主,学生在假期与企业有效沟通,对社会问题有效分析,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三)转变教学方法,以“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已经变成一个共性问题,现在的学生对知识获取的渠道相对比较多,对教师上课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通过对现阶段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的研究来来看,原有的“填鸭式教学”、“问答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实施启发式、讨论式、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以《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为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小视频引出要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或者以案例开篇,引導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或进行调查,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学生普遍接受的教学方式有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职业情境模拟、公开展示、角色扮演、社会调研等等互动式学习,这样容易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结合课程到企业参观考察也比较受学生欢迎。比如《门店经营管理术》课程,要求学生针对某一运营中的门店,开展调查实践活动,写出详细的社会调查报告。再比如《营销管理》课程,布置学生联系实习单位进行产品服务质量调查分析,并写出调查研究报告。开展研究型学习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咏梅.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合作经济与科技[J].2017(8),108110.
[2]韩红蕾.国际视野下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时代金融,2017(9),322.
[3]周媚.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J].中国商论,2017(5),183184.
[4]龙昱.信息化环境下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10),304305+31.
[5]陈素,黄炜.工商管理毕业生职业定位的调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4),515517.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 本土化 应用 案例
一、本土化应用型案例的界定
本土化案例是与国际化案例相对应的概念。国际化案例要求立足国际、放眼全球,利用国际上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以求达到示范性的作用,多数用来验证管理理论。而本土化案例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用学校所在地区或相邻地区的有代表性的企业实际案例,可通过书面介绍、实地参观等达到教学效果。应用型案例针对传统案例而言,更多的选用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案例,能够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
二、本土化应用型案例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本土化应用型案例更符合高职学生培养目标。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东莞、珠三角地区及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工商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企业中基层管理能力,面向中小企业,培养能胜任企业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服务第一线工作,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管理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虽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们在教学中经常使用案例教学,但案例教学的方式大多停留在以案例说明理论的层面,不能真正指导学生掌握所需技能。另外,由于地理阻隔、文化差异等原因,往往使学生对“洋案例”背景理解不到位,学生常常会有“隔靴搔痒”的感觉。而本土化能满足高职培养人才的区域化定位要求;应用型案例的形式能满足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2)以本土企业为背景的案例,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80%来源于东莞,取材于东莞本土企业的真实案例,更能引起学生兴趣。根据我们一线教师的课堂经验,目前管理类案例中80%都是国内外大企业的案例,而多为老旧的案例,多学科教学同时使用,使得学生上课的兴趣下降,课堂精神流失率在50%以上。而身边发生的事情往往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身边的企业案例也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本能。由于东莞本地生源对东莞本土企业的了解,本土化案例可由师生共建、逐步完善,学生高度参与案例的发展性建设,也加深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3)本土化应用型案例将更好的衔接学生实训环节,服务工学结合模式。本土化应用型案例取材于本土,展现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区域环境影响下企业的变迁。真实的企业案例将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调研、认知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训环节。例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全国制造业中心东莞,著名企业众多,案例素材非常丰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可深度与企业合作,选择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企业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可更好的衔接学生实训环节,服务工学结合模式。
(4)立足区域本土企业,加深学生对企业了解,服务学生就业。高职院校学生本土学生较多,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本土就业,而招聘会上的信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企业的了解。而案例集里面大量的本土优秀企业,势必将成为学生了解企业的一个渠道,会引发学生深入关注企业发展,为理性的就业选择作出服务。
三、依托本土化应用型案例创立立体案例教学法
(1)立体化案例呈现方式。传统的案例多是以文字方式作为呈现方式,案例教学法也多因为企业背景问题而采用室内教学。而由于案例的本土化,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企业,因此企业本身的方方面面都可作为文字型案例的补充。例如,企业文化方面的案例,用文字表达总是不到位,如若学生在企业中,亲身看到企业标识、感受企业氛围,将使学生有深刻的体会。
(2)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本土化应用型案例教学可采用教师、企业、学生三方参与的教学模式。本土化应用性案例可通过本地案例分析,案例企业调研、案例企业认知实习、以案例企业为背景的模拟管理实训来实现立体案例教学法。由于本土化的便利性,可请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到课堂中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让学生感觉到案例的实实在在,而不是空洞的、遥远的,从而产生教学共振共鸣,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师生共建案例模式。本土化应用型案例的建设不在单一的由老师建设,学生可参与到案例资料的搜集、整理,企业跟踪调查等环节。亲身参与案例的建立可使学生在头绪纷繁的事例中发现问题、判断是非做出正确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决策和应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培养出解释问题的理论高手。教师就要相应地实现从传统教学中的主讲人到组织引导者,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始终发挥主导作用。
四、总结
虽然本土化应用型案例有很多优点,但是并不是适合所有层次的学生。本科生固然要求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审势问题,国际化的案例有利于更好的理解管理理论。而对于高职院校层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本土化应用型确是非常适用的,也是目前教学过程中所欠缺的。我有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产业特色明显,推行本土化案例教学是有先天优势的,有推行本土化案例教学的肥沃土壤。因此,建立本土化应用型案例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做法。
参考文献:
[1]何志毅,孙梦.中国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现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8).
[2]罗建文,夏学文,邱剑.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案例本土化的建议[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9).
[3]李树林.中国案例本土化道路[J].管理科学文摘,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