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悬念故事

悬念故事

时间:2023-05-29 18:00: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悬念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悬念故事

第1篇

“因为你们不相爱。你也许爱他,他一定不爱你。”

“为什么?”

“你们在一起多久?”

“一年多。”

“OK,我认同的惟一爱的方式就是:未婚向你求婚,已婚为你离婚。男女交往,通常三个月到半年左右,就到达第一个,之后如果没有别的刺激,就会慢慢退潮。你们交往一年多,那就说明,在你们最的时候,他也没想结婚,何况现在?”

“但是他一直说他爱我。他……”

“说有什么用?学过初中物理就应该知道,说话几乎不做功,也不产生能量。滔滔不绝说一年的话,也烧不开一试管的水。除了说,他做过什么?”

“他说过他想离婚,但是离婚很难,不是两个人的事,是两个家庭的事……”(各位“采花”男,拜托你们发挥一下想象力好不好。虽然小三好骗,但考虑到小三也可能向其他人倾诉,多制造一些摇曳多姿、令人耳目一新的说辞,至少娱乐大众嘛。)

“还是‘说’。做呢?”

沉默。

终于:“那,我该怎么办?”

我叹一口气:“你真的不知道吗?”

我们的对话,毫不令人意外。她的回答也一样,在她开口之前,我仿佛已经听见她说:“但我做不到。”果然。

“你做不到,他做得到的。”我打断她的喋喋不休,“如果你愿意,我可以预言一下你的未来:有一天,这个男人玩腻了――这词很难听吧?那我换个什么词呢?玫瑰不管叫什么名字都是玫瑰,玩腻了即使替换成‘他不忍心再耽误你’或者‘幡然悔悟’,又有何区别?到那时,他就会主动和你分手。你做不到毅然决然?他会示范给你看。也许他姿态好看一些,对你说几句‘世间安有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废话;也许他就直接掉头而去,什么也不说。到那时,你就不用对我说‘他说’了。你要吗?”

她,没有回答我。

她是另一个打进电话来的杨小姐,她说:“我爱过一个结了婚的男人。”当然还是万年旧话再说一遍:“但是后来他爱人发现了,我们被迫分开。”

“为什么被迫?”

“他爱人发现了呀。”

“如果他爱你,他可以直接离婚。但如果他爱人发现就得和你分手,也就说明,他把你的位置,一直就是放在‘地下情人’的位置上。”

“他说过他爱我……”不再是“他说”,是“他说过”。

我只好,把车轱辘话再多说一遍。而她也反反复复,对我说车轱辘话:“他真的说过想离婚……”说过,想过,都是过去完成式,过去的事,说来作甚,“我们分开是不得已……”

“不得已?你们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吗?你们要面对苏菲的选择吗?他不抛弃你会死吗?”

又是,一片缄默。

“不要再想这件事了。他离开你了,他不再爱你了,也可能,他从来就没爱过你。但是没有无奈,没有不得已,有的全是自愿的选择。”

外遇这件事,我不想给予道德上的谴责,因为道德随时在变:在清代要浸猪笼的事,民国已视为理所当然,比如自由恋爱;在唐朝会满门抄斩的罪行,在现在已经是万人共识,比如说不与父母同住。

只是,我经常会对这些“小三们”产生轻微的、柔软的疼惜。

很可能最开始,只是很傻很天真,那男人,就少女眼中看出去,“成熟稳重”,每一句情话都像第一次说――对于她来说,真的是第一次听。

甘言媚词,是银刀叉轻轻敲在金盘子里,玲珑作响。碗盘叮铛,不意味着真的有饭吃,这是电视广告,那里的笑容特别甜美,那里的灯光特别温馨,但屏幕上的鸡腿不会自己走下来。就像男人的承诺,大部分不会变成现实。

一趟又一趟,我听过一万遍类似的故事。同步直播就是“他说”,情景回放就是“他说过”,每一次我都问:“除了说,他还做了什么――不要说花,不要说眼泪,不要说这些一旦枯萎蒸发后就一无所有的事物。你应该知道我指的是什么?”我往往得到的答案是一片沉默。

第2篇

浙江卫视全新推出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以下简称《跑男》),从最初的不被看好到后来的广受好评,在连续两周收视破三后竟获得4.206%的收视新高,可以说是2014年底最具代表性的综艺节目。是什么使得《跑男》收视屡创新高,在这场节目大战中一路领先?本文将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据,针对《跑男》的叙事角度、悬念构建、人物设置和叙事内容等方面分析其特征优势。

灵活转换的叙事角度

结构主义学家热拉尔・热内特曾指出,对于文学作品的叙事分析,不仅要分析其讲什么(故事内容本身),还要区分清楚“谁看”和“谁说”。所谓的叙事角度即叙述者站在什么视角上讲故事,一般分为全知性视角(无聚焦/第三人称视角)、限制性视角(内聚焦/第一人称视角)和纯客观视角(外聚焦)三种。但是电视区别于文学作品的叙事策略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使得电视的叙事不仅仅是局限于这三种叙事的某一种,而是采用多种视角,在三种视角中实现任意的融合和转化。《跑男》就是充分运用了叙事角度的交融变换,以外聚焦为主要的叙事视角,辅以灵活多变的内聚焦和全知视点,并将三者有机结合,从多角度展开叙事,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认知体验,形成了叙事张力和悬念。

作为一档户外游戏类真人秀节目,其“真”的特点正是通过摄影机对于活动过程客观记录的叙事角度来体现。拍摄过程中,摄影机通过跟拍人物,将其行为举止一一记录下来,使观众除了看到、听到及归纳推理得到的信息外,再也得不到其他信息,从而实现外聚焦叙事。在每期的录制过程中,制作者动用40多名摄像,上百个机位进行多机位、多角度的长时间拍摄。整个过程除了游戏规则和目标外,没有事先准备好的台词和剧本,亦没有规定好的过程和结果,节目具有很大开放性,因此没有人知道中间的游戏环节和最终的获胜者到底是谁,也没有办法预测出故事的发展过程和方向,观众只有通过摄影机的真实记录所形成的外聚焦视点来了解故事的发展进程。除了以外聚焦为主真实记录节目的进程外,节目也采用内聚焦视点让观众处于参与者的视角,从不同角度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内心,形成不同的认知体验。在第八期敦煌大劫案中,商队成员陈赫、王宝强在被于震等劫匪策反成为细作后,节目多次利用内聚焦叙事,通过陈赫、王宝强的视角,将细作与劫匪里应外合陷害杨颖等商队其他成员的行为及得意自满的心情展现给观众。此外,节目每期开始时都会通过第三人称叙事的方式告知观众本期设定的情境及人物角色,在最快的时间内将观众引入故事中。在节目过程中,编导等制作者对于游戏规则的讲解,又起到了串联叙事的作用。

除了各叙事视角形成的不同叙事功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认知体验外,通过各视角的相互融合和转化,构成好奇和悬念。在第13期寻找神秘人中,节目一开始通过第三人称叙事告诉观众及主持人,本期会有一名神秘嘉宾。至于神秘嘉宾是谁,除了神秘嘉宾本人及节目制作者外,没有一人知晓。所以,在神秘嘉宾没登场前,制作者属于全知视角,而观众跟七位主持人都属于限制视角,或者说观众在跟随主持人的内聚焦视角了解故事的进程。由于限制视角造成所知信息内容有限,“神秘嘉宾是谁”对观众来说构成了悬念。直到杨颖第一个被神秘人淘汰,镜头回转,观众才发现原来神秘人是邓超,而其他成员却仍然一无所知。此时,通过邓超、王祖蓝等人的内聚焦视角展现,使观众获得比局中人都多的信息量――邓超是神秘人,王祖蓝等人不知道;观众知道李晨等人已经发现邓超身份,邓超却不知自己身份暴露――从而站在一种先知先觉的视角,欣赏众人的搞怪斗法。与此同时,观众较宽的信息范围可以创造悬念,能够预知角色所无法预期的效果,进而会为他们之后的命运如何感到紧张和期待。观众知道邓超是神秘人,他以为自己没被发觉,也知道李晨已经知道他是神秘人,以为邓超没有识破他们的诡计。他们互为悬念,而观众的悬念成了建筑在剧中悬念之上的悬念――到底哪一方技高一筹能够赢得最后的胜利?通过视角的融合转变,使节目更加具有悬念性和紧张感,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

跌宕起伏的悬念建构

大卫・波德维尔认为悬念是对期待满足的延迟,即将期待的事物搁浅,使愿望迟迟得不到满足。悬念一方面吸引观众的观看兴趣,一方面又使节目本身变得张弛有度。悬念是故事得以发展的动力,有悬念的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影视作品的魅力就在于一次次设置悬念引领观众的期待,和打破期待引起新的悬念而吸引观众看下去。《跑男》就是充分利用悬念设置的技巧,使节目中充满集中而密集的悬念,抓住观众的心一起参与剧情的发展,吸引观众时刻保持“入戏”的状态。

《跑男》中的悬念大多是叙述者利用信息延宕造成的。如每期节目都会设置一个终极大奖,成为节目的总体悬念。参与者要通过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决出胜负来赢得最后的奖项,这个大悬念要直到节目最后才能揭晓答案。所有的环节设置和人物行动都是围绕这个大悬念展开的。它的存在使整个故事的框架得以建构,主题得以彰显。此外,由于这个最终悬念延宕时间较长,为了增添节目趣味,持续吸引观众的注意,实现最终决斗前在每期节目中都设有多个小环节。每个小环节构成一个小的悬念,而所有的小悬念又统一指向最后的大悬念,就这样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小悬念接二连三地涌出,环环相扣逐步引向最终的悬念,使节目始终保持扣人心弦的紧张感。在这个过程中,矛盾冲突不断涌现,观众的期望迟迟得不到满足。“在反反复复破而又立的叙事和永远达不到的叙事平衡中,出现多次间断性的:目的刚被接近又被推向远处;平衡刚被恢复又遭到破坏。在恢复平衡、失去平衡、再恢复平衡;满足愿望、愿望落空、愿望再满足的交替运动中,用一系列间断性的小推向最终的大。”①在戏剧化的冲突和悬念的带领下,观众始终保持“入戏”的状态。另外,节目每个小环节的游戏过程中也存在着其他的悬念,这些悬念的产生更多的是依赖于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的应用,掌握观众急于寻求结果的心理,通过信息抑制、慢镜头回放、重复蒙太奇等方法放慢叙事节奏和延缓故事进程进而建构叙事悬念。如最后一期杨颖和王宝强的对决,镜头没有立即告诉观众到底是谁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而是延缓了答案揭晓的时间,让二人回到休息室面对众人,通过转身的方式让观众自己看到最终的结果,延长了观众的期待感和紧张感。以及李晨与金钟国的撕名牌对决、王祖蓝起跳抓单杠等场景多次利用慢镜头回放等镜头语言方式延缓悬念揭晓的时间。

第3篇

电视节目故事化现象的表现

在当今的媒体竞争中,电视节目要坚守住已有的阵地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就必须不断探索更为新颖、更具魅力的叙事手法。于是,故事化的叙事手法进入了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视野。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所谓的故事化叙事,就是把所报道的人物或事件用讲故事的方法叙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各级地方卫视,无论是新闻资讯还是谈话节目、科教节目或专题类节目,近年来都不同程度地引入了故事化讲述的传播理念和表现手段。

法制新闻在讲故事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或许正因为此,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在各类电视节目中开故事化讲述的先河。节目大悬念中套着一个个小悬念,这种手法被称为“结构性悬念”,也是悬疑剧中常用的讲故事的方法。南阳电视台的《法治时间》栏目,通过两年来的持续探索,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讲故事模式:通常将一个完整的法制案例分为两三个叙事单元,在节目开始先提出一个总悬念,而每一单元在揭示出部分谜底的同时,又提出一个分悬念,几个部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每隔两三分钟设置一个点,从而调动了观众持续收看的热情。

短短一两分钟的电视消息也开始尝试讲故事。许昌电视台播出的消息《火车开进农家院》,在一分半钟的时间内为观众讲述了大西北急需花木,鄢陵县货源充足但外运困难,关键时刻“铁老大”前来助阵的故事。像此类现场鲜活、意义深刻的小故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新闻资讯栏目里。

在谈话类栏目方面,故事化讲述的趋势也在逐步加深。中央电视台的《流行无限》栏目就特别强调对故事的描述和细节的渲染。河南电视台的大型时评栏目《十八谈映象版·南阳篇》的策划中,我们协助省台栏目编导从现实生活中提炼选择出一个个颇具吸引力的故事片断,如“市委书记给农民鞠躬”、“移民郎娶上本地姑娘”、“现场嘉宾请主持人喝丹江水”等。节目录制时观众时而感叹唏嘘,时而笑声满场,再由主持人总结引出深度的评析,做到了新闻性、理论性和故事性的较好融合。

在电视纪录片创作方面,“讲述一个好故事”更是被业内推崇为评判一部纪录片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从广受好评的纪录片《英和白》、《幼儿园》、《俺爹俺娘》等来看,其中无不贯穿着戏剧化的冲突以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局。

电视节目故事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资讯爆炸的时代,媒体和受众的站位发生了置换,受众逐渐成为媒体竞相争夺的买方市场,媒体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争夺有限的受众,许多电视媒体必须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地推陈出新。讲故事自然成为电视界吸引观众的最大的卖点,成为提高节目竞争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大众最容易被故事而不是被理念所说服,而故事的叙事结构如悬念、等的引入可以使说服更有效。

我们知道,电视传媒最大的特点就是声画并茂、形象直观。它在追求图像优先原则的前提下,同时融汇了摄影、文字、广播等叙事媒介的优势,是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最佳的叙事载体。由于电视媒体在叙事功能方面所具有的这种兼容性,它可以借鉴各种艺术门类的叙事方式来达到讲故事的目的。如文学作品中的倒叙、插叙等结构手法,摄影创作中常用的夸张变形、虚实结合等镜头语言,广播艺术的现场纪实等在电视艺术中都有相对应和近似的表现方法。同时,电视媒体还独具视听表述语言,如黑场、闪回、定格、慢镜头等,这都丰富完善了电视作品的叙事功能,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对故事的渴望。

电视节目故事化的实现

一般的故事往往可以虚构;而故事化的新闻性节目则不允许虚构,其仅仅是在客观地报道事实的时候借鉴以下一些讲故事的技巧和手法:

人物化。人物本来就是新闻中的主角,但长期以来,程式化的电视报道手法使我们忘却了这一本质特点,大量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的电视节目充斥荧屏,令观众日久生厌。近年来,一些电视编导开始在报道中尝试采用以人物为经、以情节为纬的结构方法。他们往往在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具有性格冲突的人物安排到节目中,使故事性得到强化。2010年河南新闻奖专题类节目《风雨楚长城》,讲的是方城县楚长城的考古重大发现。这一类文史节目,如果按照过去程式化的表现手法,免不了要大段地引经据典,对各种历史地理现象进行枯燥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而这期节目巧妙地引入了一个文物学者作为线索,让观众走进他的生活,随着他一同困惑、一同惊喜、一同发现,使枯燥的历史和地理学知识顿时生动起来。由此看来,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是构成一个成功故事的要素。

情节化。事件是故事化节目的主体。没有“事”,哪来的故事?事件进程的节奏和起伏,成为决定故事趣味性的关键。讲述电视节目的情节要抓住冲突和悬念这两个关键点。

事件矛盾和角色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吸引观众的关键所在。这包括故事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性格冲突,角色和事件之间的冲突,角色和他自身价值观的冲突等。2010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海豚湾》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的片子,在欧美国家的影院上映时票房甚至赶上了电影大片。它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冲突:猎杀海豚的渔民和反对猎杀的主人公之间的冲突;试图偷拍的摄制组和不断阻挠拍摄的日本当地政府之间的冲突。高明的记者和编导总是擅长在采访过程中发掘出矛盾冲突的元素。譬如,当故事里的人物想做一些事或向往某个目标时,编导就一定要找到阻碍这一目标实现的那股力量在哪里,并安排在节目中以加强情节的张力。

悬念是观众对节目中人物的遭遇和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是故事情节得以发展的生命力。悬念设置的关键就是把握好观众的心理,让观众和记者同时面对一个疑点。记者要根据节目本身的需要和观众的心理,精心设计节目的开头、发展、、结尾,并把一个一个的悬念设置进去,在节目中合理地铺垫、合理地建构、合理地渲染,增强节目的悬念性。

一期节目往往包含一个总悬念和若干个小悬念。总悬念是全片或整期节目主要冲突的焦点所在,在开始即要提出,并随着冲突的上升而不断加强,一直到。小悬念则属于节目的每一个发展段落或主要场面中出现的局部紧张情势,它起着不断丰富和加强总悬念,并在每一场情节结束时,把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向下一场情节的作用。

怎样设置悬念才能使节目的故事性更强一些,我们不妨从影视剧的导演那里学习一些常用的技巧。例如,事件的结局不能过早点明;情节不能发展太快;让你的观众知道一些事而这些事是节目中的人物不知道的;一点一点地深化和积累冲突,把最精彩的东西留到最后等。近年来,国内纪录片和专题节目编导开始喜欢采用多条线索叙述的结构方法,如《水问》、《躁动》、《奇迹》等,这些片子经常在一条线索的情节进行到关键时刻,突然停下来插叙一些别的内容,以使观众产生期待。其实这就是剧情片早已娴熟运用的平行蒙太奇手法。

细节化。电视节目中的细节指在拍摄现场中富含新闻价值、人物情感和意义特征的,能够在传播过程中引起观众注意的视觉和听觉符号。细节能使故得立体丰满、有血有肉,能给观众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

例如,表现南水北调移民的纪录片《丹江纪事》中有这样一组镜头:村民们要搬迁走了,大家把一头牛赶上船。牛不愿意离开,从船上跳入水中,跑回岸上。这时镜头清晰地给出了站在岸上眺望的牛的特写,接着是一个牛眼中的主观镜头:浩瀚的水面上,小船越走越远。这种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加深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细节通过画面、解说、叙说、画面与解说词结合等形式表现出来,电视新闻中一些典型的具有说服力的细节镜头,是体现新闻故事化的元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解说、真实的音响、提示性的字幕等,都是新闻故事中的细节。具有形象特征的细节镜头比任何解说词、现场描述都更符合事实,更真实生动,也更容易打动观众。

故事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从伏羲、女娲的传说到明清的章回小说,独特的故事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电视这种叙事的载体成为最现代化的故事叙述者。故事化的电视新闻节目,对于改变电视报道中的生硬说教,增加电视节目的贴近性和可视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式,值得每一位电视人去深入地研究和大胆地实践和探索。

第4篇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表明学生的思维活跃在疑问的交叉点上。基于脑科学的视角,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疑问,可以使学生的精神状态由大脑皮层抑制状态转变为大脑皮层亢奋状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奋度。基于心理视角进行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给一些阅读内容带上神秘面纱,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发他们进行探索的欲望,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悬念设置法

悬念设置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抛出问题,引发学生产生疑问,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牵住他们的思绪,逐步地进行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悬念设置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分为设悬和释悬,设悬是指设置教学悬念,释悬则是对教学悬念进行解释与回答。

教师采用悬念设置法进行教学是要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这一方法,根据阅读故事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点展现意境、大胆质疑,可以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教师适时地设悬能够有效地推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抓住这些波折起伏或是能够触及学生内心深处的片段,在阅读教学中设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一种期待,全身心地融入到文本阅读中,培养与发展阅读思维。

此外,教师采用悬念设置法,能够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在“且听下回分解”中实现学习感情的升华。

二、设悬的主体

悬疑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基于学生对所要解决问题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创设“悬念”,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教师提问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但归根到底阅读的主体还是学生,因此,设悬主体可以从教师逐渐地移到学生,学生之间互相提问,最终发展成学生自问。

例如,在小学英语图画书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What can you see from the cover?”这时学生就会自由地回答。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What is this story about?”最后,教师要询问学生:“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is story?”

学生在英语阅读活动中也会自己产生疑问,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中不断地解疑答惑,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在不断质疑―验证―再质疑―再验证的循环中完成阅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The easy job may not really be easy”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What is the easy joy? Who did the easy job? How did they do the easy job? Why is the easy job not easy?”之后,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借助这些问题,将故事的结构清晰地梳理出来。

又如,在学习Pilipala Town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思考“What do you want to know?”这一问题,激发学生对这一故事的兴趣,引导他们自发地进行质疑,“Why is it called Pilipala Town?Who live in it?”等,并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开始阅读。学生会在一个个疑问中探寻答案。故事本身的答案与学生内心预期的答案会一次次地发生碰撞,这种碰撞无疑会增加阅读内容的趣味性,而学生内心的期望与故事展现情境的冲突更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三、悬念设置法的应用

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考虑悬念设置法时要考虑悬念产生的时间及被解释的时间。一般来说,悬念设置法通常会采用下列三种教学方式。

1.先设不答

先设不答是指教师在开始阅读教学前对学生进行提问,但并不立即给予解释或释疑,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回答教师提问。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学习故事Body Language时,由于这个故事主要介绍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其趣味性和情节性不是很强,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在这则故事的阅读教学前,我有意识地设置了一些疑问。例如,我会伸出一个手指头,然后问同学,“I am a Japanese now. I show you this.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this?”学生会猜“Very good”,会猜“No.1”,还有人会猜“Maybe it means ok”。对学生给出的种种答案,我一言不发,只是轻轻地摇头,学生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会迫不及待地询问。看到学生如此的兴致高涨,我又提出另一个问题,即“Do you know there is a kind of body language. Do you know it? ”此时学生的大脑在高速运转着,寻找答案,甚至还七嘴八舌地交流起来。对孩子给出的种种猜测,我不会快速地作出判断,只是轻轻地举起这本故事书,告诉他们答案在这里面,可以从这里面寻找,与大家分享。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飞快地拿走故事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2.设后轻解

设后轻解是指在教师提出疑问后,可以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引导和点评,但并不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请学生继续阅读故事寻找答案。这种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You are the swan in my heart一文开始介绍小鸭子由于外表丑陋,被兄弟姐妹及周边的人讨厌,自己很伤心。但妈妈告诉它说它是妈妈心中最美的小鸭子,到了晚上它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故事讲到这里,我会适时地停下来,让学生展开想象,小鸭子最后能否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呢?此时,学生就在两条不同的线索上进行发散和思考,并给出切实可行的理由和方法。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适时地设疑可以给他们搭建思维发散的平台,并在小组中畅所欲言,以第一作者的身份为故事的推进出谋划策。有的小组会这样认为“She will become a beautiful swan because she wants to be a swan. She will do anything like a swan, also she will learn something like a swan. At last, she doesn’t look like a swan ,but she will do anything like a swan. That is very important”;也有的小组会这样说“I think she is a real swan. When she grows up,she will become a beautiful swan”;还有的小组会认为“If she has this beautiful dream, and she can work hard for that. We think her dream will come true. Also everybody will love her at last”。当然,也有小组这样认为“She can’t be a swan, that is her dream. It is not true”、“She can’t be that. That is her mother’s courage, not true”。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我会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了解故事的真实发展。带着疑问、矛盾和冲突阅读文本,会使得学生的求知欲更加强烈,对故事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和理性。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情节波折之处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旨,实现学生在学习故事时的收获最大化。同时,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性与发散思维,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设后释疑

设后释疑是指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通过与学生的讨论,给出一个比较确切的结论。这种方式一般用在课堂教学的结尾,涟漪无穷,给人一种“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感受。通过设置悬念,学生会留有进一步探索的未知空间。在学习The Little Frog’s Beautiful Jump的结尾部分时,我们可以知道小青蛙跳出了井口。此时,我没有将这节课画上一个句号,而是巧妙地设置一个疑问,即“What can little frog do in this wonderful world?”这就会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使同学思路大开。

在故事的结尾,教师适时地设疑,让学生在课外思考,是为了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是为下堂课的课堂分享做好铺垫,不但巩固他们所学到新知识、新内容,还能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

四、结语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尝试,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悬念设置法的使用要以学生为主体,有明确的目标,找准应用时机,尽量做到“精”、“度”、“新”。所谓“精”,就是设置的悬念要有针对性,要有分量,表现为悬念在内容上要紧紧围绕阅读材料,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激起层层涟漪。所谓“度”,表现为悬念具有启发性,难易适度,数量要适中。设计的悬念要有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所谓“新”,表现为设计的悬念要新颖,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激发兴趣;手段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被教育工作者重视,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方法。激发兴趣,实质上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学习的欲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一、巧用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是用的历史故事。在教学中,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教师可找到单田芳评书中关于这一段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听,先对文章进行一个了解。学生在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对《水浒传》产生兴趣,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故事情节的使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合理恰当地使用故事情节,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合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悬念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设置悬念,激起他们对结果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悬念最能扣住学生那颗“刨根问底”的心,就像一根无形的绳索,吸引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如,在教学《出师表》时,课文开始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教师可先设置悬念,如先帝是指的谁,先帝为何中道崩殂,三分天下的局面是怎样的等。通过这样的悬念,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激发,带着对答案的追求,去阅读课文,进而去阅读《三国演义》这本历史名著。悬念的设置,可以是即时可以有答案的,也可以是需要学生去不懈的探索才能得到的。合理的设置悬念,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三、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信息与媒介都可以为教师所用,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多媒体技术独特的展示方式,可以给学生多感官的刺激,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

第6篇

关键词:《天使的愤怒》 叙事

作为美国当代著名通俗小说作家,西德尼・谢尔顿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因为他同时也是一个电影编剧,所以在其作品中融入了一些电影手法,特别是在叙事艺术方面,不只有传统的叙事方法,还融合了电影元素。这种文学叙事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天使的愤怒》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叙事结构、叙事技巧、叙事节奏三方面进行总体性的研究。

一、叙事结构的交叉性

(一)情节结构。

传统的文学作品主要有两种情节结构模式,即以人物为中心和以事件为中心两种。往往以人物为中心的结构模式容易陷入单一线条的叙事框架中。而《天使的愤怒》中,谢尔顿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叙事结构,采用人物平行线和事件交叉线的方式来进行,即一主一副两条线贯穿全文的新颖结构。小说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以詹妮弗的奋斗和与亚当的情感为主线展开,副线以罗伯特・迪・席尔瓦的打击报复贯穿其中;下篇则以詹妮弗的堕落和与迈克尔・莫雷蒂的关系为主线,继续穿插席尔瓦这条副线推动小说发展。几个故事由一个故事衍生出来,然后按照各自不同的轨迹平行发展,大主线中的两条次主线开始交叉,使小说出现多层交织。最终在莫雷蒂要铲除亚当所安排的一次次事故中,詹妮弗不顾一切拯救亚当,故事情节达到。

从整体看,一主一副的布局使小说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层次分明,使文章的内容得以交叉,由此产生出更多的悬念,促成了文章情节的曲折、精彩,安排巧妙,结构紧凑。

(二)悬念设置与惊险场面。

1.悬念设置。

悬念的合理设置会使文学作品细针密线、缝合无隙。在《天使的愤怒》中,谢尔顿就把故事的叙为了悬念的立体演进。

在小说一开始,谢尔顿就设置了开场悬念:“这一天,詹妮弗一清早就闯下了大祸。”读者的心马上被揪起来,到底是什么样的大祸?紧接着小说对詹妮弗闯祸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读者似乎为詹妮弗松了一口气。但接下来的却是这个小悬念的延伸,在法庭休庭间歇,詹妮弗将一只信封交给了当天法庭上最重要的证人。在这里,就有了悬念,是什么样的信封?当詹妮弗用午餐之时却被逮捕了。又一个悬念出现,为什么詹妮弗被逮捕?这和刚才詹妮弗交的信封有关系吗?在前面的悬念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一个悬念,成为了搁置悬念。当詹妮弗得知交给证人斯特拉的信封里装了一只被扭断脖子的黄色金丝雀时,她知道一切都结束了,从此詹妮弗的噩梦开始了。此时,悬念再次出现,为什么詹妮弗被利用?怎么被利用的?金丝雀是谁放在信封里的?这里就和小说最开始提到的“詹妮弗第一天就闯下了大祸”的悬念引子相互呼应,不断产生二级、三级等分支悬念,使小说的悬念成为网状格局,相互交错不断发展。

于是,急切地想知道其背后真正的原因,不仅仅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也成为吸引读者的引力,这正是小说所设置的开场悬念。随着故事的不断发展,小说的悬念也在不断地出现。

2.惊险场面。

与情节结构紧密相连的还有惊险场面的描写。在詹妮弗的儿子乔舒亚被杀人犯弗朗克・杰克逊绑架面临死亡,詹妮弗不得不求助于莫雷蒂时,小说将这一场面拉长,以时间的隔断凸显其惊险。

凌晨一点,弗朗克・杰克逊将乔舒亚钉在十字架上,并在周围洒满了汽油;凌晨两点,全城所有的人都在搜寻弗朗克・杰克逊……上午九点三十分,莫雷蒂将乔舒亚交给詹妮弗。在这短短的八小时里,通过十来个紧张的时间段,使整个场面扣人心弦,令人眼花缭乱,喘不过气来。而精准的时间记录更增添了这种惊险场面的紧张感。

类似这样的惊险场面构成了这部小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同时,通过这样的故事起伏也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使得作品的意义也更进一步得到体现。

二、叙事技巧的戏剧性

(一)全知性的叙事视角。

在有关叙述技巧的探讨中,视角问题是最热门的话题。在《天使的愤怒》中,谢尔顿采用了多种视角类型。

小说中使用最多的是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因为它体现着叙述结构的最稳定状态,而且,第三人称视角使叙事显得相对客观、公正。在小说《天使的愤怒》中,第三人称作为主要的叙事视角,充分发挥了它的全知性,叙述者一方面好像无所不在的摄像机镜头一样,从室外到室内,从西雅图到纽约,从美国到墨西哥到新加坡;另一方面又可以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致入微的表现主人公在事业爱情发展中的心理变化,使故事中的人物变得立体丰满。

叙事者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他是全知的,他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叙述者不仅对詹妮弗的过去、现在了如指掌,对她的内心也了如指掌;不仅对詹妮弗了解,还掌握着她身边人的一切情况。

(二)电影蒙太奇的手法。

在小说《天使的愤怒》中,谢尔顿借用了电影连续蒙太奇和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来叙事,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

连续蒙太奇是电影最常用的叙述手法,它按照时间和逻辑顺序展现动作和情节的连续发展。小说《天使的愤怒》按时间发展的顺序,编年史式地一年一年叙述故事的发展脉络,讲述了詹妮弗十二年间的故事,有时小说刻画的时间甚至精确到某时某分,使小说的真实可信程度倍增。小说中对时间描述最为精确的无疑是詹妮弗为找回被杀人犯绑架的儿子乔舒亚求助于莫雷蒂的场景,小说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描述莫雷蒂如何在八个小时内帮助詹妮弗找回了儿子并将绑架者杀死,这里的时间描写越到后面越为精确,让人也越来越紧张窒息,直到最后电话在上午九点三十分骤然响起,传来了孩子被救的消息,读者的心才放下来。通过这样细致的时间推进描写,读者能够更深切地感觉到时间这位魔术师的魔力。

另外,在小说整体以连续蒙太奇推动下,小说在不同的章节中又借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如小说第三章在描写詹妮弗找工作的同时,又接着描述了在詹妮弗找工作的这段时间里,亚当・沃纳是如何接手调查詹妮弗案件的。这两个场景所表现的情节几乎就是同时同地、异地发生的两个场景重叠,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中。谢尔顿通过运用平行蒙太奇来表现这一情节,为后面詹妮弗和亚当・沃纳的面对面做了铺垫。

三、叙述策略的张弛有度

多种修辞格的运用使谢尔顿小说极具个性,语言特征鲜明,而叙述策略和人物话语的恰当使用又使其小说呈现出独特的叙述风格。

(一)多种语言修辞的使用。

谢尔顿在小说中十分重视语言修辞的运用,如明喻、暗喻、头韵、重复、寓言等。同时,语言变异的使用恰如其分,如在描写威尔逊时,他把this发成dis,把that发成dat等。通过这样的语言变异,谢尔顿将他笔下的威尔逊没有教养、生活环境的恶劣影响丝丝入扣地刻画出来,大大提高了小说的可读性与艺术性。

在整部小说中,谢尔顿将其独特的修辞风格发挥得十分到位,在描述悬念的时候,语言简练而凝重,多用短句;在描述心理的时候,语言柔润细腻;在刻画人物时,为了让读者容易辨认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形象,谢尔顿对每个人物的姓名都做了非常细致的安排,不但使人物的姓名和人物的形象相称,而且使每个人物的名字不以同一个字母开头,所以每个名字念起来都迥然不同,如詹妮弗・帕克、亚当・沃纳、罗伯特・迪・席尔瓦、迈克尔・莫雷蒂、劳伦斯・沃特曼等等,使所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叙述节奏的起伏有致。

读者在读《天使的愤怒》时,心情随时都在为詹妮弗、亚当、乔舒亚、肯・贝利、康妮、库柏、洛雷塔等人遭受的不平而上下起伏,这当然与小说跌宕腾挪的情节有关,作者成功的叙述策略、叙述节奏的控制无疑是帮助读者完成惊奇、新颖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期待的助推器。

从小说《天使的愤怒》的整体叙述速度来看,上篇节奏较慢,下篇节奏较快,詹妮弗事业上第一个成功的慢节奏讲述和小说开始慢节奏叙事的跌入低谷面临的灾难相互关照,而穿插其中的坚强不息的奋斗使得叙事节奏参差错落,起伏有致,既完整地讲述了事件的发展,又运笔细致地描写了人物的生活状况。

小说叙事节奏在小说结构的同一单元之内,快节奏和慢节奏交替出现,张弛有度。如小说第十五章从詹妮弗工作环境的变化到她和雷恩神父的谈话,从她和亚当的约会到她成为律师界的统兵将领,从黑手党首领莫雷蒂对她的态度到她再度接手案件并处理案件,场景的空间变换使得温馨松弛的交谈、约会的风情浪漫和紧张睿智的法庭辩论穿插流动,从而使叙事节奏一紧一松地推进,这既符合生活本身的逻辑,又将詹妮弗聪明、果敢、对爱情执著的性格进一步深化了。■

第7篇

进入秋季,美国电视剧的“新映季”开始了。9月之后,美国电视网纷纷推出自己的新剧,或者延续之前已经获得成功的经典剧集。为了吸引观众,美国的剧集大多在一集或一季的结束时让主人公陷入某种困境,就好像吊在悬崖边上一样,因此英语中诞生了一个新词“Cliffhanger”(悬崖边吊着的人),意译成汉语大意是“扣人心弦,悬而未决的情节”。

狭义上来说,cliffhanger就是进行到一半:炸弹即将爆炸,一个女子在铁轨上徘徊,火车迎面开来;广义上来说,它就是“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样的节点可能出现在一集的末尾,也可能是一季的结束或者发生在你想换台的那一秒。Cliffhangers甚至决定了观众会不会购买某一有线电视台的节目。正如影视剧研究者斯科特·希金斯所说:悬念剧把好奇心转化成了商品。

主人公时刻历险又总是大难不死,这样讲故事让人怀疑,观众完全被牵着鼻子走,没人喜欢这样,不过悬念是故事讲述者与观众之间的潜在契约:悬念当然是虚构,只有你相信,故事才能讲述下去。

悬念艺术的演变史

最早的悬念编织者是《天方夜谭》的讲述者山鲁佐德。即使是最倒霉的编剧也没遇到故事里山鲁亚尔那么残暴的国王,每夜娶一个女人,第二天就把她杀掉,为了保住性命,每天黎明前山鲁佐德都要制造出新的悬念。直到一千零一夜之后,已经有了三个孩子的山鲁佐德才不用再当编剧了。

19世纪的小说也以悬而未决著称,各种高手当属查尔斯·狄更斯。狄更斯写连载小说,故事既复杂又吸引人,这些小说在杂志上连载时,读者们常常等到绝望。1841年,在纽约港,狄更斯的粉丝在等待一艘装载着最新一期杂志的轮船时引发了骚乱,他们大喊,“小内尔死了吗?”(剧透一下,《古玩店》里的小内尔确实是死了。)

不过最典型的悬而未决不是来自狄更斯,而是托马斯·哈代的三角恋爱故事《一双蓝眼睛》。1873年,这篇小说分15期在杂志上连载。故事的女主角埃尔弗丽德每天就是和不同的男人谈恋爱,或者沿着灯塔散步。半本书过去了,她结束了与两个男人的恋爱关系,开始与奈特先生交往,他比之前的追求者更成熟,出身也高贵,他激烈抨击她的小说,她也因此爱上了他。一天,两个人正在山间扭捏调情的时候,突然奈特先生掉下来悬崖。一开始,他只是绊倒了,她也跟着跌倒,但是当他把她带到安全地点之后,他失足掉了下去……后来结局如何,请自己在书里找吧。

很快,悬而未决的艺术嫁接到了新出现的广播剧中。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又出现在了漫画书中。两年前才结束、总共连载了86年的《小孤女安妮》就是类似的故事,最后一集,这位勇敢的孤女被一个绰号“巴尔干屠夫”的罪犯绑架了……

然后,悬而未决进入的艺术进入电影,最早的悬念电影是《凯塞琳历险记》系列,第一部开始于1913年,共有13部,每一部里这位女英雄都从生死一线中侥幸逃脱。《凯塞琳历险记》是早期好莱坞电影的典型,前后延续了三十多年,电影也从无声进入有声,从黑白变成彩色,此外还催生了无数的模仿者。

美剧中的“悬而未决”

你可能会想,电视剧诞生后可能也会模仿电影中的悬疑情节。但实际上,电视刚开始是个奢侈品,根本没有悬疑剧的容身之地,播放的大多是根据文学经典和百老汇剧改编的电视剧,最受欢迎的节目是综目和游戏。

电视越来越普及之后,观众圈子越来越大,广告商开始喜欢简单的节目,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快乐的节目,提出快乐的问题,给快乐的人看。1979年,美国NBC电视台推出了一档十集的悬疑剧,名字就叫《扣人心弦》,但是这部连续剧很快被停播。1年之后,CBS电视台推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成功的悬念剧《达拉斯》(中文名曾被译为《豪门恩怨》),可以说该剧改变了有线电视的模式。这部剧讲述的是德州石油和屠宰业巨头家族的故事,剧情缓慢,算是夜间播放的典型肥皂剧,不过却是迄今为止CBS 最成功的剧集。而且“《达拉斯》现象”风靡全球,据说有3.5亿人观看了这部连续剧。在土耳其,为了让议员们可以赶上看这部剧,议会都被延期。这部剧的成功衍生出了无数的模仿者,从此之后,肥皂剧进入了黄金时段,悬疑情节也正式走入了电视剧。

20世纪90年代,美国收视率的高峰属于大卫·林奇导演的《双峰镇》。这部剧讲述双峰镇上一个美女高中生劳拉惨被虐杀,FBI探员戴尔·库珀受遣探案,最后又发展出灵异和诅咒等等奇怪的事件。第一季结束之后,刺杀库柏的是谁、谁杀了劳拉之类的猜测充斥了各类娱乐杂志。

此时,电视剧制作已经出现了飞跃,讲故事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注重质量,以《黑道家族》为代表;可以强调神话,比如《吸血鬼猎人巴菲》。并不是所有的剧都喜欢悬而未决的艺术,《火线》就反对这种形式,《24小时》则迷恋它,而《绝命毒师》则选择性使用。

第8篇

小说写作无论是沿着单纯讲述故事的思路发展。还是沿着表达写作主体内心体验。强调抒情性、寓意性的思路发展,也无论现代小说观念已经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叙事性作为小说的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小说要讲故事。这是现代小说家和理论家们的一个基本的共识。

那么。如何使小说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呢?这也就离不了悬念的设置。悬念本意是指写作受体对文章中人物命运和故事的发展产生一种紧张与期待的心态。作为小说写作技法。它是指写作主体精心设置疑窦和矛盾。以启动写作受体接受兴趣的艺术手段。从叙事文学本身来讲,悬念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结构形式。对于小说中悬念的形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描述。

一、多次重复同一问题,并一再延缓提供答案

在小说写作中。多次提出同一个问题。而又一再延缓提供答案。造成靠近“道破”而又不“道破”的局势。往往使问题的答案呈现明显的悬而未决的状态,因而形成悬念。霍桑的《红字》中便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文本开篇叙述了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怀抱三个月大的女婴。从监狱出来走到市场的枷刑台接受示众的惩罚。她上衣上红色的A子。从围观的市民谈论它时所用的“”和“烂污女人”等称谓已暗示出其含义:Adullery(意即通奸)。即她所犯的罪行是与人通奸。但是这个罪犯的奸夫是谁?这个问题在文本中出现了三次。而且三次都未得到解答。先是海斯特・白兰的丈夫向围观的市民打听“婴儿的父亲是谁”。市民答以“白兰夫人决不肯说。长官们又束手无策”:接着是青年牧师迪梅斯迪尔奉命当众规劝海斯特・白兰“供出那罪犯和肇事者的名字”。但遭到了海斯特的拒绝:然后是海斯特。白兰的丈夫到监狱里逼问“那个男人是谁”。海斯特依旧不肯说出来。这个问题首先出现在文本的第二章,接着又重复出现了两次。直到第十二章才明确答案:与海斯特。白兰通奸的男人就是青年牧师迪梅斯迪尔。文本中多次提出的这一问题涉及的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一个犯了通奸罪的男人。故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因而问题一经提出便能引起写作受体的好奇和关注。这一问题接连三次在文本中山现。而且每次都是处于靠近“道破”的边缘而未“道破”的状态。实际上是强化了答案的悬而未决状态,悬念因此而成。

二、突出反常情境。延缓道破原因

所谓反常情境。就是指与人们日常熟悉的生活真实不相符合的情境。小说文本中人物的反常表现或事件的反常情况。都能够成反常情境。反常情境通常是最能引起人们注意的,反常情境一旦出现。人们关注的焦点便是反常情境出现的原因。就会使反常情境的原因呈现出明显的悬而未决的状态,因而形成悬念。这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突出人物的反常表现来延缓道破原因。巴尔扎克的两部小说《无神论者望弥撒》和《萨拉金》都是通过突出人物的反常表现之后延缓道破原因来形成悬念的。《无神论者望弥撒》写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德普兰本来不信上帝。可是人们却发现她定期悄悄上教堂做弥撒,而且很虔诚。德普兰这一反常举动出于什么原因?作者没有马上呈现出来,而是在转入叙述德普兰未成名之前的一段生活经历后,才揭开谜团:原米德普兰是为了报答一个挑水夫布尔雅。无亲无故的布尔雅是个热诚的天主教徒。他与德普兰非亲非故。却倾尽全力帮助德普兰。在布尔雅去世之后,为了满足他虔诚的愿望,德普兰给了教堂一笔钱。让他们每年举行四次弥撒。德普兰则以布尔雅的名义去教堂为他背诵他想要的经文。希望他更快地升入天堂。《萨拉金》开篇写了德。郎蒂伯爵家的晚会上经常出现的一个奇怪的矮老头。他外表奇丑且行为古怪。形同幽灵,尤其是穿着打扮女性化:描眉、涂胭脂、戴假发、戴耳坠等,而伯爵全家对他却毕恭毕敬。这个老头是什么人?对此。文本没有立即点明,而转入叙述一段爱情故事:青年雕塑家萨拉金如痴如狂地爱上了演员臧比内拉。后来却发现“她”是一个被的男人。萨拉金盛怒之下正欲杀死“她”,而自己却被臧比内拉的保护人红衣主教派来的三个刺客杀死。文本结尾才点明,怪老头就是臧比内拉。是德。郎蒂伯爵的叔祖父。他又丑又怪的外表。这是他不幸的经历所致。对两个文本的对比发现。悬念都是运用人物的反常表现形成的。而区别是前者写的是寻常人物的反常表现,后者则是写反常人物的惯常表现。这说明运用人物的反常表现来形成悬念。既可以是寻常人物。也可以是反常人物。对寻常人物要突出其反常态的表现。对反常人物要突出其惯常表现。二是突出反常现象,延缓揭示原因。加谬的小说《鼠疫》叙述了一个城市在突然问发现了鼠疫并造成大批人死去的故事。小说开头就叙述了由贝尔纳。里厄医生发现的一个反常现象:四月十六日早晨,贝尔纳・里厄医生在他的诊所的楼梯口踢到一只死老鼠,于是他把这件事告诉了看门人。可得到了看门人的否定。此后他接二连三的发现老鼠死亡。对于出现老鼠成批死亡这一反常现象。文本中并没有立即说明原因。而是接着叙述医生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并不时插入老鼠死亡的数字在不断的上升。而死于一种怪病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直到第四章,才明确提出医生的明确判断:鼠疫。这样一来。文本中的反常现象的原因处于明显的悬而未决的状态。因而形成悬念。文本中这一悬念的形成就是在叙述了发现的反常之后。强化其反常特征,并自延缓揭示原因。

三、在矛盾冲突的关键时刻,变换叙事节奏

在矛盾冲突发展到关键时刻。即矛盾冲突即将发生转折而尚未发生转折。或即将见分晓而尚未见分晓的时刻。文本有意变换叙事节奏。即放慢或暂时中止叙事的进程,从而使矛盾冲突的结果呈现明显的悬而未决的状态。这也是悬念的一种形成。在这种悬念形成中。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写急事用缓笔。金圣叹在点评《水浒传》时曾说:“写急事不得多用笔,盖多用笔则急事缓矣,读此书不然。写急事不肯少用笔,盖少用笔则急亦遂解矣。”可见,《水浒传》在写到事情的紧急处时,特意放慢叙事节奏。“多用笔”。不仅没有使事态的紧急程度得到缓解,反而使其得到强化。《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梁山好汉劫法场”写道宋江和戴宗在江洲被判死刑。临近行刑时。文本却用大量的笔墨细细描写临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而不写临刑。造成悬念:这一悬念的独特之处,用金圣叹的话说。就是“偏是急杀人事。偏要故意细细写出”。宋江和戴宗二人是死是活,明明已经到期该有一个了结的时候了。文本却偏偏不马上挑明,故意将结果维持在悬而未决的状态。写急事用缓笔。意味着在事态最为紧张的时刻。有意放慢叙事节奏。细叙一些相关细节。这样做实际上相当于延长并放大了事态之“急”。从而使矛盾冲突的结果处于明显的悬而未决的状态,因此形成悬念。二是在矛盾冲突的关键时刻,暂时中断叙事进程。中断叙事进程可视为放慢叙事节奏的一种变体。传统叙事文本的分章的办法。是在叙述到情节紧张之时。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打断叙述线索。下一回并不紧承上回,而是插入议论或补叙。有的文本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往往在一条线索上的情节发展到处时骤然打住。另起个头叙述第二条线索上的情节。一般地说。越简单的故事,中断的越少。越现代、越复杂的故事中断的越多。而这种中断。只要出现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就能形成悬念。如《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写一打二打失利之后,吴用带人来见宋江。说五日之内可行妙计破祝家庄,却不接叙用什么妙计。宋江能否用吴用的妙计打下祝家庄?至此,文本有意暂时中断了相关信息的提供。而另写解珍解宝孙立孙新之事。这样一来,就造成了矛盾的结果处于明显的悬而未决状态,因而形成悬念。写急事用缓笔和中断叙事进程,都属于情节性延宕。就是指在交代和推进事件进程时。有意推迟或中断叙述环节的线性嬗递。以达到缓解情节发展的目的。

第9篇

《六个矮儿子》是一个简短的儿童故事,虽然篇幅简短,但主题积极、寓意深刻,揭示的道理通俗易懂,有开门见山之效。本则故事描写了六个矮儿子虽然个子矮小,但聪明勤劳,靠自己的双手也能过上有意义的生活。下面就这个故事的结构特点发表我个人肤浅的看法:

文中情节单纯但不直白,它通过巧妙地设置悬念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究竟六个矮儿子是靠什么过日子的呢?作者并没有直接说出那种动物或植物的名称,而是用“八只脚”、“六只脚”、“四条腿”、“两只脚”、“一只脚”和“没有脚”来形容,同时附以说明这些动物或植物身上一些很明显的特征,让儿童根据这些特征和脚的只树来猜猜六个矮儿子养的是哪种动物或植物。因此,这则故事还带有谜语的特征。直到故事结束作者也没有把悬念解开,他选择了把这个悬念进行到底,只是问了句:“小朋友,六个矮儿子都靠什么生活的,你能说出来吗?”这就给听故事的儿童留下了思考的余地,因此,这则故事不但适合儿童去听,还适合儿童去玩,愚教于乐,在乐中领悟人生道理。

文中的语言口语化,作者是站在讲故事的人的角度来写这则故事,是用口头表达语言来写这则故事,给读者一种看故事就好象在听故事的感觉。文字没有过多的锤炼和雕琢,儿童听起来浅显易懂,拉近了儿童和作者的距离。正因如此,本则故事的语言就显得流畅。

六个矮儿子虽然个子矮,但他们并不志短,他们不抱怨,不依赖父母,他们聪明,相信总会有适合矮人去干的活,并且他们也真的找到了适合自己干的活儿。他们聪明,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把自己的聪明和勤劳结合起来,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创造出快乐的生活。他们也会感到辛苦,但他们觉得这样更有意义,活得更有价值。

第10篇

一、出语惊人

如果你想迅速吸引你的听众,那么在演讲开场白,你可以描绘一个异乎寻常的场面,或透露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或栩栩如生地描述一个耸人听闻的事情,造成“此言一出,举座皆惊”的艺术效果,这样,听众不仅会蓦然凝神,而且还会侧耳细听,更多地寻求你的讲话内容,探询你演讲的原因。

二、设置悬念

人都有好奇的天性。在开场白中制造悬念,能激发听众的强烈兴趣和好奇心,在适当的时候解开悬念,使听众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也使演讲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三、巧用修辞

精彩的演讲必须有精美的语言包装,要想语言生动活泼,就要发挥修辞的作用。在意境方面,用比喻、夸张、设问、反问、借代等修辞手法,调剂语言韵味,让听众听得有趣;在形式方面,用对偶、排比等整齐的句式来增强演讲的气势,让听众听得振奋。

四、引用名言典故

演讲开场白如果恰到好处地引用富有哲理的名人语录,不失时机地抛出寓意深刻的典故,演讲就会有声势有威力。

五、讲述故事

演讲稿的开头通过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将听众引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并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不动声色地溶入到故事中,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真正达到讲故事的目的。

第11篇

一、出语惊人

如果你想迅速吸引你的听众,那么在演讲开场白,你可以描绘一个异乎寻常的场面,或透露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或栩栩如生地描述一个耸人听闻的事情,造成“此言一出,举座皆惊”的艺术效果,这样,听众不仅会蓦然凝神,而且还会侧耳细听,更多地寻求你的讲话内容,探询你演讲的原因。

二、设置悬念

人都有好奇的天性。在开场白中制造悬念,能激发听众的强烈兴趣和好奇心,在适当的时候解开悬念,使听众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也使演讲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三、巧用修辞

精彩的演讲必须有精美的语言包装,要想语言生动活泼,就要发挥修辞的作用。在意境方面,用比喻、夸张、设问、反问、借代等修辞手法,调剂语言韵味,让听众听得有趣;在形式方面,用对偶、排比等整齐的句式来增强演讲的气势,让听众听得振奋。

四、引用名言典故

演讲开场白如果恰到好处地引用富有哲理的名人语录,不失时机地抛出寓意深刻的典故,演讲就会有声势有威力。

五、讲述故事

演讲稿的开头通过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将听众引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并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不动声色地溶入到故事中,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真正达到讲故事的目的。

第12篇

关键词:写作教学;伏笔;铺垫;悬念;区分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26-02

伏笔、铺垫和悬念都是在记叙文写作中常用到的写作手法。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如何区分开伏笔、铺垫悬念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对于伏笔艺术还有另外一种生动的叫法叫做“草蛇灰线”即反复使用同一词语,多次交待某一特定事物,可以形成一条若有若无的线索,贯穿于情节之中。这条线索,犹如蛇行草中时隐时现,灰漏地上点点相续。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于伏笔的运用很值得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借鉴。在作品中大致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草蛇灰线,在咫尺之内”;一种是:“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一种是 “草蛇灰线,在时断时续之中”。

“草蛇灰线,在咫尺之内”这种就近伏笔是从情节结构的小单元着手安排的,是指一个具体的小情节而言。比如在第1回写甄士隐的丫头娇杏两次回头看贾雨村,雨村“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下伏第2回雨村作官,娶娇杏作二房。又如第9回,写“恋风流情友入家塾”,先说入学人多,“就有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即伏后文金荣等“群顽闹学”及“薛蟠争风”等等。

“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这种远程伏笔,就时空观念看,跨度较大,即金圣叹所谓“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它大体用在情节结构的“通体关合”之中,因此其照应往往在多回乃至数十回后才出现。运用此法必须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事件有透彻而充分的了解,在谋篇布局上有周密而填细的构思,瞻前顾后,成竹在胸,才能“始于足下”而虑及“千里之外”如第120回的宝玉出家(脂评所谓“证前缘”),在第1回“通灵神话”和第5回“梦游幻境”时早已埋下伏笔。再如第6回周瑞家的向刘姥姥介绍凤姐,说“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即伏后文逐晴雯、害司棋、责平儿等事。

“草蛇灰线,在时断时续之中”这种连续伏脉随着情节的深入发展而多次出现,时隐时现,时断时续,因此往往具有线索作用。如写刘姥姥,第6回写她一进荣府,即“一进”写在故事情节刚展开之时;“二进”(第39回)写在贾府兴盛之时;“三进”(第113回)写在贾府势败之后;还有“四进五进”(第119回)写她接送巧姐安排婚事以终篇。

我想教师们在使用伏笔时应注意:(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铺垫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铺,泛指铺张,即打开场面的意思,同时也表达欢迎的意思,比如为客人铺开红地毯。垫,其一与铺的意思相近但有所引申。其二,对基础的加高以满足某些条件的要求,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条件的准备和积累。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在《红楼梦》中描写宝玉出场时,丫鬟的“笑道”和一声“宝玉来了”的禀报尤其显得不寻常。因为宝玉是贾府中最具民主思想的人,他的心目中,似乎少有主仆、尊卑的区别。对丫鬟的这些看似毫不经意的叙写交代,暗示出宝玉的平易随和而又超拔不俗。

宝黛初会便都感到似曾相识、息息相通。黛玉一见到宝玉就感到: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了黛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两人初会就产生了一种互相熟识的心灵感应。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来自第一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感情上为默契,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做铺垫。

悬念是指欣赏文艺作品时,观众、读者对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很想知道又无从推知的关切和期待心理。

在《红楼梦》中有突然性的小悬念,在起了收煞转折作用之后,悬疑便显出。比如宝玉诛罢芙蓉,焚香奠茗。“忽听山石后一人笑道:‘且请留步。’二人听了,不免一惊。那小环回头一看,却是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他便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吓的宝玉也忙看时,”—下回分解:“走出来细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