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科技奖励管理办法

企业科技奖励管理办法

时间:2023-05-29 18:0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科技奖励管理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科技奖励管理办法

第1篇

作为地处西部的省属高校,近年来,西安科技大学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及学科优势,积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科研基础薄弱和科研经费紧张的双重压力下,寻求科研工作的特色发展之路。

为此,西安科技大学在科研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积极吸纳企业资金和社会资源参与学校科研产业,以学校为主体,全面承担校企合作项目,组织联合攻关,有效推动了该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科研基地的建设步伐,带动了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

值本刊记者深入陕西进行地方高校科研产业专题报道之机,西安科技大学主管科研产业工作的卢建军副校长,向记者娓娓道出了该校科研产业工作的创新做法及成功经验。

“双归属”与导向差异

当前,产学研一体化被视为高校科研产业发展的可行途径和基本方向,不断探索适合各高校科研产业发展的具体模式成为高校科研产业工作的关键所在。

卢建军认为,在高校、企业、社会间构建平滑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产业发展模式,必须明确高校科研工作与企业科研工作的导向差异。卢将这种差异归纳为高校与企业间泾渭分明的“双归属”差异。

在卢建军看来,高校与企业在科研工作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双归属”。所谓“双归属”,对高校而言,是指长期以来,高校科研工作主要以学术成果和科技奖励为导向,缺乏市场意识和效益观念;对企业而言,是指企业的科研需要主要以市场和成本为导向,着眼于生产效益与效率的提高。

以学术成果和科技奖励导向的高校科研“双归属”与以市场和成本为导向的企业科研“双归属”,使得企业与高校间的产学研衔接步履维艰。为此,欲消除企业与高校间的衔接障碍,必须改变当前高校科研工作的“双归属”导向。

据了解,为改变高校科研工作的传统导向,近年来,西安科技大学出台了科研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和校内拔尖人才奖励办法,启动了博士科研启动金制度,修订完善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培育和重大项目策划基金管理办法、纵横项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和研究生导师遴选中建立了科研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一系列重要措施,逐步建立了符合学校实际,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管理体制,逐步将高校科研工作引向市场和效益导向的发展轨迹。

“双循环”与衔接失衡

为彻底转变科研工作的“双归属”现状,西安科技大学从实现内外产学研工作的良性循环着手,理顺内外部产学研循环机制。

卢建军指出,高校内部的产学研循环,主要是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科研与产业间的互动关系。

为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近年来,西安科技大学一直坚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科学研究带动和推动教师队伍的成长,通过科研项目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改善人才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通过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要求,推动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提高;通过吸引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加强了本科教学实践,推动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一大批中青年教师通过参与科学研究特别是参与重大项目研究,自身学术水平得到很快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

“学校逐步将科研产业培养人才功能纳入常规考核,将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的衔接制度化、常规化。”卢建军强调。

此外,为实现科研与产业间的平滑对接,西安科技大学大力强化科研、产业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意识,促进科研、产业间的良性循环。

卢建军表示,高校产学研的外部循环,不能局限于学校科研部门与产业集团之间,规模化做企业不是高校产业集团的目标。“通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经由产业部门孵化、培育成熟后成功转化,交由市场运作,是高校科研产业工作的根本出路,也是建设创新型高校的必然要求。”卢建军称。

大学研究院―产学研新模式的有益探索

“正处于筹建中、已初具雏形的大学研究院,是转变高校科研工作传统‘双归属’,理顺产学研工作‘双循环’的有益探索。”卢建军告诉记者。

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学校现有科研条件和重点科研基地,是西安科技大学科研产业工作的着眼点。大学研究院拟以学校为主体,以人才为纽带,整合各学科科研实力,统一承接和组织科研项目攻关工作。

卢建军指出,大学研究院的主要职能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和社会为目标,建立起市场化的科研管理平台和科研转化平台。

第2篇

科研课题管理是科研机构的核心管理工作,课题的全程管理涉及诸多环节与内容。近年,随着国家对中医药行业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中药科研任务越来越繁重,课题管理的工作量也逐年增加且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科学地管理以适应中药科研发展的需要,是科研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从科研管理人员的角度出发,对课题全程管理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1  课题全程管理内容与管理层次

课题的全程管理包括项目建议、课题申报与立项、过程管理、结题管理、结题后的跟踪管理、科技档案管理等环节,每个环节又包含一系列管理活动。课题数量多时,可分项目进行管理,也可分阶段管理,无论采用哪一种管理方式,只有将这些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课题管理分为2个层次:基础性管理和创造性管理。基础性管理是科研管理人员首先要做好的工作,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和事务性。创造性管理是更高层次的管理活动,强调充分发挥科研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并将管理创新融入科研创新之中。前者是如何完成工作,后者是如何做好工作,侧重点不同,管理效果也不同,如果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必然使科研管理工作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扎实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之上,将创造性管理活动融入每个工作环节之中,才能真正做好课题全程管理工作。

2  项目建议

近年来,中药科研领域的专家针对国家颁布的各类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计划提出了许多具体的项目建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体现了中药研究的发展动态、趋势和前沿。由于项目建议与科研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密切相关,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①提高自身中医药专业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把握国家需求,了解学科前沿,掌握科研动态;②密切关注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的计划信息,敏锐把握资助方向,有针对性地组织专家撰写项目建议,若该建议被列入招标计划,将为课题立项奠定良好基础;③如果项目建议被采用而申报的课题却未被立项,需分析原因并与项目组织部门沟通,确保以后建议成功;④积极推荐专家参与中医药科技发展规划和招标指南的制定工作,既能扩大专家的学术影响力,也利于本单位人员深入理解科研政策导向,从而把握好选题方向。

3  课题申报与立项

承担更多的国家级重点课题、高水平课题是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课题申报的数量和质量是其实现的前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申报、评审与管理已非常普遍,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必须主动、密切地关注网络招标信息。在获取招标信息后,科研管理部门就要进行申报动员、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课题立项、立项奖励等一系列工作,工作本身有较强的规律性和时效性。

3.1  项目与指南的理解

①全面了解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的特点,指导科研人员选择适合自身研究方向的计划项目进行申报,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强调在完成国家目标基础上的科技创新。②掌握招标计划的立项背景,正确、深刻地理解招标指南的资助范围与重点,结合中药课题管理经验,在选题方面给申报者以必要的提示与指导。

3.2  申请书质量控制

①确保申请书的基本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特别对单位与人员信息严格把关。②组织专家对课题研究目标、方案、技术路线等核心内容进行评议,帮助申请者理清思路、发现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关注申请者对专家建议的采纳情况,分析课题立项与之的关联,以判断专家的科研指导能力。③保证经费预算符合财务管理规定,并从文字角度审核申请书内容,如重点是否突出,层次是否分明,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清晰、流畅等。

3.3  申报课题的遴选

①对于限项申报项目,在整体考虑研究机构学科分布、学科发展及科研资源分配等问题的基础上,选择部分优秀课题申报,择优程序的设计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②对于不限项申报项目,如果不考虑中标率等因素,可以全部上报,有些选题即使被内部评审专家否定也不能轻易放弃,因为某些科研创新点在更宽泛的专家群体中也许是被肯定的,且申请者在完善申请书过程中也会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3.4  任务书质量控制

①及时掌握各部门最新的科技管理办法,如科技部为落实“十一五”规划制订和修订了一系列管理办法,这些文件是课题任务书管理和其后各环节管理的重要依据。②对任务书内容进行把关,如经费与任务对等,若结余经费过多将对财务结算产生影响;考核指标与研究内容相关,避免出现二者不一致的情况;预算编制合理,以保证在执行每个栏目的预算时不出现过大偏差等。③与外单位进行合作研究应签订正式协议,以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4  课题过程管理

课题获准立项是课题管理的良好开端,而课题研究最终能否实现预期目标,过程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科研机构“重申报,轻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家更关注如何争取到课题,而忽视如何完成好课题,甚至出现降低研究目标的情况。课题研究质量高,才有可能获得延续资助,科研工作才会有发展后劲。

4.1  课题研究质量控制

课题研究质量的控制需要课题组、科研管理部门、决策层及专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科研管理人员是多向沟通的中心环节。①随时关注,主动与研究者沟通和互动,随时掌握课题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关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新发现,鼓励课题组深入研究,并采取措施加以扶持和培育。②定期检查,每年组织专家组对在研课题进行评议,与专家共同分析阻碍课题进展的瓶颈所在,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对确实无法继续的课题及时终止研究。③随机抽查,如原始记录是否规范、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实验操作与实验室条件是否符合要求等。④及时反馈,将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决策部门反映,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并将解决方案反馈课题组。⑤奖惩分明,对研究质量高的课题予以奖励,对伪造数据、弄虚作假者予以惩罚。

4.2  课题经费管理

经费管理是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涉及财务、科研、课题负责人三方职责与权限的协调,也易成为薄弱工作环节,有些科研机构为加强管理会设专职岗位。①全面了解各计划项目财务管理办法,掌握各办法的不同之处;②及时采集财务信息为科研管理服务,如课题经费计划数与实际到位数是否一致、经费使用合理性等;③为财务管理提供科研管理信息,确保经费核算的正确性;④对某些科目超过预算的课题,提醒课题组及时调整经费支出,必要时向项目组织部门提交预算调整方案。

4.3  合作协议管理

课题合作研究有两种类型:一是本单位参与外单位课题,经费拨入;一是外单位参与本单位课题,经费拨出。两种情况均需签订合作研究协议并进行规范管理。①依据《合同法》规定,结合中药科研工作特点,设计统一格式的合作协议文本;②制定合理的协议审批程序,实行逐级审核制度;③严格审核协议内容并提出修改建议,如经费约定是否合理、协议经费占课题经费比例、责权利是否统一、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

5  结题管理

5.1  研究工作总结

①在规定的结题时间之前,督促课题组进行全面的研究工作总结,要求研究报告真实、客观地反映课题整体研究情况。②将研究报告与任务书考核指标进行对照,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研究目标。③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课题,需分析原因并在结题报告中如实说明,必要时可申请延期结题。

5.2  课题经费结算

结题工作包括研究工作总结和经费结算二部分内容,经费不结算就不能认定结题工作完成,但目前结题不结帐的情况十分普遍,有些课题甚至挂账十几年,这是课题组与科研机构利益搏弈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严格执行计划项目的财务管理规定为前提。①要求课题组在提交结题报告前必须进行财务结算,否则不予办理结题手续;②要求财务部门出具真实的结算报告,必要时双方共同核实账目;③结算后取消账户,经批准留归课题组的结余经费另立账户管理;④实行内部审计制度。

5.3  结余经费管理

根据《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2006]56号)文件精神,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和财政部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得归项目组成员所有、长期挂帐,严禁用于发放奖金和福利支出。这项规定对今后课题经费的预算和执行预算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科研机构以往累积的大量长期挂帐课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①结余经费按一定比例划归课题组使用,另立财务帐号管理,用于、申报成果等方面的支出;②按剩余比例划入研究机构公用经费,用于科研再投入,如设立科研探索基金、科研奖励基金等,以培养科研后续发展能力。

6  结题后的跟踪管理

6.1  继续申请资助

有些课题可以进行深入探索或扩大领域研究,应鼓励其继续申请各类项目以获得后续经费支持,这类课题往往因积累了深厚的工作基础而较易获得资助。

6.2  成果鉴定与申报科技奖励

①在结题课题中甄别比较成熟的课题,帮助课题组在结题报告的基础上整理提炼以形成成果报告,并督促其进行成果鉴定。②根据各级科技奖励的特点,帮助课题组选择适合的奖项进行申报。③有些课题获得过多次资助,研究工作很深入,可整合为一个比较大的成果进行申报。

6.3  成果推广

具有应用性的中药科研成果应及时转化推广,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对科研课题的肯定。①明确成果推广的时机,如中药新药研发课题在研究初期就应寻找合作企业,以保障研发资金充足并利于后期推广;新方法、新模型等基础性研究成果应及时。②在中药科研成果的形成与推广过程中,重视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涉及专利权、著作权、技术秘密等方面,特别关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自身权益的保护,如机构名称在产品宣传中的正当使用等。③对可公开宣传的成果进行整理汇编,制成项目简介以促进成果推广。

7  科技档案管理

7.1  归档管理

课题归档工作需要课题管理、档案管理、课题组三方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①课题管理人员要确保每个课题的全程管理资料具有原始性和完整性,全面收集申请书、任务书、年度报告、结题报告及其它管理文件,如合作研究协议、任务调整报告等。②档案管理人员指导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积累、形成完整的技术资料,后者将技术资料与管理资料合并整理归档,并应重视结题后相关资料归档。③完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强化归档工作制约机制,只有将档案管理与结题、经费管理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归档工作顺利进行。

7.2  档案利用

①明确利用目的,为课题研究、管理决策或成果推广等提供不同层面的服务,如课题研究多利用原始技术资料,而管理决策需要提纲挈领的摘要内容。②对束之高阁的成果加以发掘,探讨其深化研究、推广的价值。③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规范管理,以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效率。

第3篇

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着力推进绿色、生态、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街道实际,现就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1、优化粮食生产种植结构。大力推广小麦——单季晚稻的粮食种植模式。对种植小麦且面积在10亩以上的,每亩给予最高20元的补助。

2、加强粮食示范基地建设。对列入、市级街道级的粮食高产示范方、粮食双千示范基地、优质稻米试种基地,实行统一布局、统一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治,面积一般在50亩以上的给予每个示范方、示范基地最高不超过1万元的补助。

3、加快优质稻米生产。积极鼓励粮食专业合作社优质稻米生产,经农经办和市种子公司确认的优质稻米品种,给予每亩300元的补助。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4、全面实施河道疏浚清淤。按照市政府部署,要求对所有河道在三年内都疏浚一遍的精神,根据街道河道疏浚整体规划,对实施河道疏浚清淤的村,经验收合格,给予村级河道每立方4元的河道疏浚政策处理费用补助。

5、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安排60万元资金,采用项目制管理办法,专项用于村级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由农经办制订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进行补助。

三、提升农业机械装备和服务网络

6、加快新型农机推广应用。当年新购15马力以下拖拉机、机插育秧泥浆机及茶叶生产机械,给予设备款20%以内的补助;继续推进粮食烘干中心建设,对列入市农机局粮食烘干中心建设任务的给予每台5000元的一次性配套补助。

7、推广水稻机插新技术。对现有农机合作社和农户个人购置的插秧机,当年经市农机局和农经办审核认定的机插面积给予每亩5元的机插补助。

8、健全农机服务网络。为加强各村农用运输车辆的管理,以村为单位设立农机安全片组长,对每村的农机安全片组长给予每年1000元的工作经费补助。

9、开展农资经营、农机维修服务示范店评选。对当年被评为市农资经营、农机维修服务示范店的,给予1千元的奖励;参照市评选标准,被评为街道级农资经营、农机维修服务示范店的,评选名额不超过二个,给予500元的奖励。

四、发展绿色畜牧生产,推进养殖环境整治

10、鼓励发展生态养殖。加强冬闲田利用,对利用冬闲田种植黑麦草养畜禽的,且面积3亩以上,每亩黑麦草给予80元以内的补助。

11、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的整治。推进畜禽养殖环境整治,畜禽养殖场实施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的养殖环境整治项目,经验收合格,给予每家场(户)5000元以内的补助。建设沼气池的治污项目(经沼气资质单位设计监理施工)给予每立方沼气池100元以内的补助。

五、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

12、积极创建级森林村庄。对当年列入创建计划,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并被命名的市级森林村庄给予每村5万元的奖励。

13、加快发展林业生产步伐。当年连片新开发山地种植水果10亩以上的,经验收合格,给予每亩300元的补助。

14、重视山林防火工作。设立山林防火奖3万元,对山林防火工作发挥积极作用的村和单位,给予奖励。同时,对积极参与山林扑火工作的街道扑火队员给予每人500元的补助。

六、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15、推进家庭农场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对符合家庭农场组建条件,当年经市工商局登记,并通过市农林局审核确认的家庭农场,给予适当补助。

16、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经上级部门验收,新列入市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分别给予每家2万元、1万元的奖励。

17、拓展农产品流通。街道主导农产品新进入副省级城市以上大中型超市或配送中心的,给予每家企业(合作社)1万元以内的补助。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给予5000元以内的补助。

18、培育农民推销员队伍。当年推销本街道农产品价值在100万元以上推销员,根据销售额,分别给予1千元-3千元的奖励。

19、支持发展订单农业。安排3万元资金用于扶持订单农业。对农业龙头企业、购销大户、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手续规范,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且执行情况良好的,视合同订单量的大小给予奖励。

20、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市内外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建设,对当年发展新型种养业或农产品加工业,且实际投资500万元及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一次性给予投资主体10万元以内的奖励。对实际投资1000万元及以上的,实行“一企一策”。

21、创建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年达到二星级、三星级标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各奖励0.8万元、1万元。被评为省、市、市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给予每家5万元、3万元、1.5万元的奖励。

22、推进土地流转。当年新流转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面积50亩以上并签订五年以上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并用于农业生产经营,且管理规范的村,给予一次性每亩50元的工作经费奖励。对流出的农户,给予一次性每亩200元的补助。对流入的经营主体(或大户),给予一次性每亩100元的补助。

七、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23、加快农业品牌建设。当年新注册农产品商标并实现一定销售额的,给予每只商标2000元的注册费补助。对当年新获得全国、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名牌农产品)、市知名商标(名牌产品、名牌农产品)、市知名商标的企业,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1万元的奖励。

八、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4、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当年新获得国家无公害产品及基地认证的,每只分别给予1万元、2万元的奖励。

25、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对现有无公害产品和基地,台帐资料健全,管理规范,经上级抽检合格的给予每个基地和产品5000元的补助。

26、加强“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点达标创建活动,每年评选一家制度规范、网络健全、服务到位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点,给予2万元的奖励。

九、重视农业科技创新

27、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对当年列入、市及以上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通过上级部门的立项验收,分别给予1万元、2万元、5万元的奖励。项目通过上级专家评审,获得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奖的给予一次性2万元的奖励。

28、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安排5万元资金用于农业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高效示范基地及农业信息服务补助。

29、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对当年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引进人才、大学生在农业生产领域自主创业的,经申报并通过市农林局审核确认的,在市补助的基础上,给予农业生产经营主体1万元的配套补助。

第4篇

关键词:科研管理;科技创新;策略;企业

1概述

科研管理是指运用调查研究、计划规划、决策实施、修正监督等方法或手段,有效管理分配一定的资源,以较优方式达到预期总体目标,提高企业的科研效率和竞争力[1]。企业开展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技术攻关均属于科研项目,是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2-3]。科技创新是企业为获得潜在赢利能力,重新组织生产要素、建立更加高效的生产系统、推出新的生产方法或工艺,研制开发、应用推广、迭代更新等一系列技术活动的集合,是科研管理的目标[4,5]。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科研管理,就是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科研管理流程,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新的技术突破,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并推向市场,产生经济效益[4-6]。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加强科研管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科技竞争力,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7-10]。本文基于中国石油兰州油研究开发中心在科研管理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具体工作实践,探讨了油企业研发中心对科研管理的新要求,提出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阐述了创新科研管理能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油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核心技术难以突破

油添加剂单剂及其复配技术是决定油品质的核心关键技术。国际上油添加剂行业已形成四大复合剂公司和四小特色添加剂公司为主的市场格局,各有特长,均以雄厚的研发实力和领先的技术水平为核心竞争力,占有全球油添加剂90%以上的市场份额。目前,国产油添加剂行业面临原材料质量不稳定、部分核心单剂技术缺失、添加剂协同作用机理研究滞后、复合剂开发和评定费用越来越高、核心关键技术难以突破等问题。

2.2跨行业间技术融合度不高

API(美国石油协会)与油厂商、添加剂公司和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建立了密切合作,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并提出油行业的应对方案。发动机油的性能要求、不同产品的限值、测试方法开发运行与监测均由OEM、油厂商、添加剂公司和第三方测试机构共同制定。而我国跨行业间的技术融合才开始起步,2016年由中国内燃机学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石化标委会、添加剂、油和发动机行业的参与下成立了“发动机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第一次实现了油跨行业间的技术融合。中国石油兰州油研究开发中心作为创新联盟的创始单位,将与行业相关单位一起承担自主规格台架和产品标准的开发工作。

2.3科研成果推广应用难

油产品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品质直接影響高端装备可靠性、稳定性及运行寿命。同时,大部分高端装备均为进口,原装油产品均经过严格认证和评估。一方面,OEM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一般不允许设备使用单位轻易更换油;另一方面,不同配方的油产品化学成分也有所区别,接触后可能发生化学反应,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即使所开发的油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需求,也难以有应用推广的机会。这导致很多科研项目成果难以在成功开发后投入到实际生产并产生效益。

3创新科研管理体系措施

2016年以来,兰州研发中心围绕把政策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自主权落到实处,从机制上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研究;从转变科研管理观念、优化科研管理流程,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创新合作力度,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和建立科研成果市场化转化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

3.1转变科研管理观念优化科研管理流程

油科技创新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科技创新,人才、技术以及知识储备才是核心创造力和竞争力。科研管理首先要在管理理念上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用“主动服务”代替原来的“被动管理”。同时,充分发挥中石油协同办公系统的优势,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流程,逐步将与科研相关的审批事项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在服务中完成管理职能;报销、采购、填表等繁琐事项都有专人负责,以减轻科研人员的工作量,办事效率大幅度提高。

3.2加强业务培训加大创新合作力度

科研人员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首先要改变科研人员的思想意识,强化业务训练,提高创新能力。中心每年组织近200人次参加专利申请、论文写作、项目申报、标准化等专业知识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上门授课并选派优秀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技术论坛,进行交流、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水平高,职业素质过硬的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

3.3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科技奖励制度

按照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和油公司双序列改革要求,科研人员不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进行评价,建立中心级首席科学家和领域经理制,强化基层单位和科研人员的主体责任,具体科研业务由首席科学家和领域经理负责,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格式和形式内容审核。选择部分创新能力突出、创新绩效显著、科研诚信状况良好的单位开展“扁平化”改革试点,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权。项目管理从重数量向重质量、重结果、重转化转变。加大对承担国家、集团等核心技术攻关科研人员的薪酬奖励,设立主任奖励基金,分别对重大科研突破和重点创效成果进行单项奖励,有效地推动了创新创效工作的发展。

3.4建立科研成果市场化转化机制

为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尽快将最新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出满足现在和未来市场或客户特殊需求的新特优产品,研发中心制定了新特优产品孵化及推广应用管理办法。新特优产品主要包括独有技术和产品、热点前沿领域的产品、与客户共同研发提升竞争力产品、具有差别化竞争力产品、新开拓的市场需求产品等。在项目评审后,对具备推广条件的及时安排工业试生产和销售并将产品纯利润按照一定比例对项目研究人员进行奖励。

4科研管理创新取得的成效

兰州油研究开发中心凭借卓越的自主研发实力,不断实现零的突破,在中国制造迈向国际征途的各个高尖端领域总能看到其身影。

4.1典型技术突破与科技创新案例

D1215W-40长寿命柴油机油充分利用自主研发生产的烷基水杨酸盐产品特性,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柴油机油产品的12万公里超长换油周期;以独创含硫、磷化合物极压抗磨添加剂为核心的高铁“复兴号”齿轮箱油,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并获得美国专利授权;FD3000N风电齿轮油显著提升齿轮传动效率并有效防止微点蚀的产生,在多家风电场成功应用;自主研发的昆仑RV00#机器人摆线针轮脂,通过了8000小时整机测试,成功应用于国内著名的机器人龙头企业;Petro50X变压器油独家应用于“昌-古”±1100kV特高压,“张-北”、“云-贵”±500kV、巴西“美丽山”、巴基斯坦“默-拉”直流输电工程。

4.2科技创新创效成果

2016年以来,兰州油研究开发中心紧紧围绕“提质、上量、降本”六字方针,获得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基础研究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EI/SCI文章8篇。2019年,中心在配方优化、单一来源添加剂拓展、新特产品转产与销售、检测站创效等方面累计实现降本增效2.05亿元。

第5篇

【关键词】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收入分配

在财政部、卫生部新颁布的《医院财务制度》中明确规定:医院应严格控制人员经费和管理费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有关规定并结合管理要求制定具体的工资总额和管理费用支出比率等控制指标。“本市医改方案”也明确: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不直接与医疗服务收入挂钩的医院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和以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为基础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探索建立医务人员收入的合理增长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因此公立医院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当积极探索对公立医院试行工资总额核定管理,同时要求在公立医院内部实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这是通过借助预算管理这种管理控制工具,建立“以绩效为基础,以考核为依据”的总额预算管理办法,在对市级医院工资总额进行适度调控的同时,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改善经营绩效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强激励、硬约束”;同时,这也是加强医院收入分配管理调控的客观要求,通过内部分配机制的转变,解决医院内部存在的不同职工群体工资结构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促进医院不断建立健全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最终实现主管部门有效监管与公立医院按照正常机制自主分配工资珠联璧合。

一、工资总额的构成以及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含义

1.工资总额的构成及人员组成范围

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1990年1月1日,国家统计局令第一号,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根据。

《医院会计制度》中对人员经费定义为:人员经费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住房公积金等。《医院会计制度》又进一步明确:人员经费明细科目下应参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因此,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规定,医院工资总额的构成应为医院会计报表列示的所有工资福利支出,所核算的对象应为单位开支的在职职工和编制外长期聘用人员的各类劳动报酬,以及为上述人员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等,具体包含会计科目中的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伙食费、伙食补助费、绩效工资、以及其他工资福利支出(加班工资、病假两个月以上期间的人员工资、编制外长期聘用人员等)。

2.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含义

主管部门对市级医院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界定可以是指:医院按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政策和出资人调控的要求,根据医院运行绩效、劳动力市场现状和劳动技术价格,对医院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工资水平作出预算安排并进行规范管理(申报、执行、监控、清算和评价等)的活动。

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考核指标

对市级医院建立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以绩效为基础、以考核为依据,将工资总额与医院实际运营绩效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指导改善医院内部收入分配水平来加强医院工资总额预算的执行力度。具体考核指标的制定内容如下:

1.财务管理考核指标

医院实施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应当以全面预算管理为编制基础。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关医院全面预算管理评价指标,包括预算管理指标(如预算执行率、政府采购执行率等)、结余和风险管理指标(如业务收支结余率、资产负债率等)、资产运营指标(如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等)、成本管理指标(如每门诊或住院人次支出及门诊或住院收入成本率等)、收支结构指标(如人员经费支出比率、管理费用支出比率等)及发展能力指标(如固定资产净值率等)等考核指标。

2.绩效考核指标

每年主管部门进行院长书记绩效考核,通过对医院绩效运行数据的月度监测、季度分析和年度考核,真实、客观、量化地了解医院的运行绩效,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绩效指标的本院纵向比较、同类医院横向比较和专题分析。因此,每年绩效考核为客观反映医院运行情况、跟踪政策实施成效和持续改善绩效提供了数据支撑,可以作为医院内部绩效管理成效的一个依据。院长书记绩效考核的定量指标分为社会满意、管理有效、资产运营、发展持续、职工认可等5个方面。

因此,主管部门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管理指标体系,结合院长书记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得出相应的权重,为公立医院工资总额的调整核定提供合理的依据。

三、工资总额预算基数的核定

以市级医院的医疗服务产出、科研产出为核定基数。

计算公式:P=Pw*A+Pr

P为绩效工资总额,是工作量绩点Pw和科研奖励Pr之和。

Pw为绩效工作量绩点。Pw=〔O*Io*质量系数+B*Ib*质量系数+S*Is*|量系数〕*绩点劳务价值。其中:O、B、S分别为门急诊、住院非手术和住院手术(含日间手术)的工作量点数,Io、Ib、Is为对应业务的工作量系数,为固定值;质量系数是根据各院疑难危重病种比例制定的校正系数;绩点劳务价值为服务量点数所对应的绩效奖金额度的前3年平均数。

Pr为科教奖励。Pr=上年获得纵向科研经费数*5%+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数*100(万)

A为院长绩效考核等级系数。考核结果中A、B、C等的系数均为固定值。

上述方案至少有7点好处:一是充分体现与医教研核心业务挂钩,与业务收入脱钩;二是凸显以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和成本效益为核心的绩效导向;三是与人员编制、职工总数脱钩,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四是以疑难危重疾病比例体现医院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五是以绩点劳务价值兼顾历年收入分配水平;六是增设科研产出绩效奖励,以奖代补,鼓励科技创新,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七是以院长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年度绩效工资总额的调整依据,强化激励约束。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以承载更多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项目为导向,着力打造“131”国家级重大平台

1.加快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运用市场化方式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形成“一区十四园”协同发展格局。加快搭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服务中心等平台。丹阳市高性能合金材料研究院建成测试评价实验中心;句容市高新技术创业园完成二期主体工程;扬中市建设智能成套电气试验检测等3个平台;京口区大禹山创意新社区招引企业100家以上;新区新建复合材料研发中心,孵化创新企业10家。

2.加快建设国家高新区。高新区创建国家级创新型特色园区。加快科技创新一条街建设,建成科技大厦等载体,完善高新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功能;加快知识城建设,搭建数字出版技术等3个公共服务平台,吸引30家企业入驻。扬中加快建设省级高新区,丹阳、句容和丹徒争创省级高新区。

3.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高标准编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加快核心区建设,推进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句容分院、“丘陵农业星创天地”创业平台、大学生农业科技创业园、农业科普展销中心等园区平台建设,争取入园企业超10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单位合作,不断提升园区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

4.加快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突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主题,编制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推动生态文明、智慧城市、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支持创新型乡镇开展宜居、绿色、低碳城镇综合技术集成与科技示范,实施世业镇省级小城镇建设等示范工程。

5.加快创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构建知识产权培训—创造—运用—托管服务链条,加快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中心、专利运营中心和国家知识产权管理培训基地、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基地以及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制定支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以培育创新型集群为途径,着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6.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强化“梯度培育、差异扶持、集群发展”思路,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促进科技型企业“小升高”,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0家,全市拥有研发机构企业所占比重达40%。

7.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组织实施60个科技创新重点项目。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00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9%。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编制“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九大产业技术路线图,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

8.培育创新型人才集群。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国际人才本土化和本土人才国际化。实施金山英才计划,进一步发挥高层次领军人才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举办科技企业家培训班,提升企业家的科技创新意识和企业创新能力。组织“‘’专家行”等活动,搭建人才服务经济发展的桥梁。

三、以贯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主线,着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市

9.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协调推进区域知识产权试点与管理,推进辖市(区)开展知识产权强省区域示范工作,丹阳市、句容市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等区域示范试点工作。实施全市专利数量与质量“双提升”专项行动,强化“千企”订单式培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全覆盖、大中型企业专利全覆盖,力争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9件。组织实施省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省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等项目,推动领军型企业成为专利密集型企业。

10.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试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较上一年度增长20%。支持地方围绕特种船舶和海工配套、智能电气等特色主导产业,开展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积极创建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开展省贯标示范创建,加快国家标准贯彻实施。

11.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开展“双打”和“护航”专利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假冒侵权行为。加强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专利权人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开展展会知识产权维权,规范知识产权产品市场。创建中国丹阳(眼镜)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畅通维权绿色通道。深化专利维权托管服务,建强专利维权专家顾问团队。推进专利保险工作,保障企业创新发展。

12.推进知识产权国际化。加快实施知识产权“走出去”战略,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联系合作,建设中瑞国际技术(知识产权)转移中心、中瑞生态产业园涉外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支持大学举办“三江知识产权国际论坛”。鼓励外向型企业申报国外专利。

四、以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为要点,着力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13.推进与在地高校合作。围绕高校科研单位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强化产学研无缝对接。举办在地高校与市产学研合作对接会,设立高校合作专项,鼓励高校科技成果在市转化。组织开展“双百”、科技镇长团等专题产学研活动36场,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高新区争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鼓励各辖市区筹建省级大学科技园。

14.推进科技创新国际化。组团参加美国亚太商业展望(APBO)会议。组团赴俄罗斯、乌克兰、日本等国家开展航空航天、船舶海工、农业智能养殖等领域的洽谈合作。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建设中国—乌克兰()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跨国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平台。组织参加第五届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支持企业建设海外研发中心,推进企业创新国际化。

15.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建设。依托三个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大力集聚吸纳科技人才、金融资本等资源。加快省船舶及海工关键配套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做强“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加快省智能电气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华北电力大学扬中智能电气研究院”创成省级重大创新载体;加快省航空配套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建成材料性能测试分析中心、投融资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企业10家。

五、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抓手,着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16.优化创新孵化生态体系。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筹等,培育众创空间、众创集聚区示范标杆,力争省级以上众创空间达10家。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体系,加快建设一站式科技服务中心。落实创新创业政策,搭建创新创业交流平台,举办创业沙龙、创客大赛等活动,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

17.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加快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知识产权援助中心、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突出发展总部经济,引进和发展研发服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科技咨询等专业和综合服务机构,加强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全市科技服务软实力。力争全市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达125亿元。

18.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深入推进省科技金融综合服务试验区建设,不断扩大科技金融融资规模,全年帮助科技型企业融资超6亿元。继续推广“苏科贷”“镇科通”“镇保贷”“镇知贷”“镇科贷”等科技金融产品,构建覆盖创新创业全过程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培育壮大一批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机构,吸纳更多社会资本投资我市科技型企业或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强科技企业上市培育,推动科技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或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交易。

六、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为目标,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19.优化科技项目管理。改进项目指南征集方式,实施科研项目分类管理。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在采用无偿拨款、后补助、科技奖励等支持方式的同时,继续扩大科技贷款、股权投资等资助方式的比例。修订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完善市级科研信用体系。

20.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与省科技厅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强会商。建立市科技局与辖市(区)、百亿企业、在地高校、医疗集团的联系协调机制,共同推进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成立科技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21.落实先行先试相关政策。鼓励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在新型研发机构、区域协同创新、科技金融、股权激励等方面进行探索,争取1条以上政策开展先行先试。筹建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采取合同研发、项目经理等市场化运行机制,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

七、以从严治党为遵循,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第7篇

[找文章到文秘站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双方遵循“合理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优势”的原则,充分利用##区鼓励科技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及在科技资金、科研立项、科技奖励、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成果登记、技术合同认定、科技职能服务的优势和民航学院科技人才资源雄厚、科研开发能力强、科技成果集中及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__公司的创建宗旨是:优化、整合##区的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发挥集约优势,为全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搭建一个创业平台,通过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并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支持,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时根据民航产业特点,重点孵化具有民航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成、培育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科技人才,通过场地孵化、政策孵化及企业发展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其快速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学研一体化先进体系的尽快形成,为改善##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产业结构发挥重要作用。

__公司将实行企业化运作、官产学研金有机结合并独立运行的经营模式,经过创建初期的区、校扶持和自身积极开展“有偿、务实、优质、高效”的各项服务,不断壮大服务实力,逐步形成“自收自支、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争取在5至10年内发展成为我区和中国民航产业高水平科研项目的研发基地,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孵化基地,最终形成在天津市具有鲜明专业特色、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业中心,为我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

一、目前已经具备的基础条件

1、区委区政府、国家民航总局的高度重视

为进一步推动##区科技工作三个体系的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业服务体系、科技组织管理体系),20__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提出了“要建成##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力争在短期内为我区培育孵化成功具有高品质的科技企业,并在孵化器内建成##区技术交易市场”的发展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区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多次组织专题研讨会,并对区科委和民航学院联合提出的“筹建天津市__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实施方案”中的关键问题多次做出过重要指示。

经与民航学院多次研究、协商,并对合建实施方案、相关配套文件的不断充实、完善,保证了合建__公司的科学性、可行性。

国家民航总局对于“天津市__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总局科技司的有关领导亲临现场就创业中心的建设进行指导并提出了多项建设性意见。最近,国家民航总局主管科技工作的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参加了创业中心一期工程告竣的揭幕仪式。指示要抓紧创业中心建设方案的实施,为“中国民航科技园”落户天津奠定良好基础。

2、区域产业现状和发展态势

目前,##区全区47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已经有380多平方公里纳入了各种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开发计划,在我市“工业东移”和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泰达开发区西进的大好局势下,我区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良好机遇。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区积极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创造一切有利于外资和内资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已经逐步形成了以电子、汽车(配件)、服装、机械和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为支撑的新型经济体系。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天津保税区正在##区开发建设42平方公里的现代物流加工区,天津开发区也即将在##区启动开发建设39平方公里的新开发区,##开发区、##湖旅游开发区、天津软件园—##园和##区各乡镇的产业园区也正在积极开发建设,一大批现代化大中型企业正在进驻这些开发区中,成为##区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成长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人才、资源、地理位置优势

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区内各开发区的开发和建设必然带动区域人才和资源结构的积极变化,##区正在日益成为商业、工业和服务业各种人才的聚集地。

中国民航学院是坐落在##区唯一的高等院校,又是中国民航系统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是中国民航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中国民航总局提出了在2020年基本实现民航设备维修和服务业国产化的宏伟目标,中国民航学院积极响应中国民航设备维修和服务业“国产化”趋势,正在积极谋划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具有民航专业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中国民航设备维修和服务业“国产化”趋势和中国民航学院谋求当地政府合作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努力为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民航设备维修和服务业进程在其相对垄断的产业背景下将为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提供良好的项目源和市场前景,而且非常可能获得相关专业的雄厚资金支撑和巨大盈利空间。

##区蕴藏着充裕的民间资本亟待科技项目的利用,自发、主动与区科委联系、咨询、渴望得到高科技项目的民间资本达数千万之多。##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孵化器内含的技术交易市场将为高科技项目和民间资本的结合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对整合优化和开发利用我

区的科技资源可望产生深远的影响。##区区域内陆空交通网络交叉纵横,京津塘高速公路、津滨高速公路、唐津高速公路、津塘公路、津汉公路、京山线铁路构成了区域内高密度的公路网,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坐落在本区中心地段,天津海港也在邻近地区,可以快速到达。海陆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便利高科技人才和科技企业家的交通流动,便利于产品的市场流通,因而也成为对筹建和发展##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非常有利的外部条件。

4、天津市重点科技工作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科技部和天津市科委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工作,并将其作为最紧要的重点工作积极组织研讨和实施,市科委正在将科技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从单独的科技项目转向公共平台的建设,目前、各区县都把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程。

今年上半年天津市科委曾就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专题征求市区两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并特别就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征求过红桥区、##区、塘沽区等区科委的意见。天津市科委全部正副主任和职能处室负责人还于日前专门集中起来研讨和布置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等问题,对此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针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天津市科委强调要重点加大力度支持有鲜明专业特色和良好成长前景的区县科技企业孵化器。区科委向市科委提交的依靠中国民航学院科技研发优势、借中国民航设备维修和服务业国产化大势与中国民航学院合作共建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设想得到了市科委的肯定和高度重视,市科委有关部门也表示了对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重点支持的意向。

充分利用并有效依托中国民航学院的学科优势,使##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具备雄厚的科技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将十分有利于快速培育区域内的高新技术项目和高新科技企业以及其他各种具有高成长品质的科技企业,十分有利于培育和催化具有显著产业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带动##区乃至天津市经济建设的新发展。

二、“天津市__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建设主体

天津市__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建设主体是##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民用航空学院,具体筹建由##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与民航学院技术开发总公司实施,建成后的“__公司”是为促进##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中国民航产业设备维修和服务“国产化”的非赢利性科技服务机构。

__公司坐落在民航学院(民航小学原址)占地30亩,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基本符合《天津市科技产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中对科技孵化基地的要求。

三、“天津市__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主要职能

1、协调工商、税务、审计、技术监督、司法、开发区、区人才交流中心等职能部门为在孵企业办理相关事宜;

2、提供科技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咨询和培训;

3、协助在孵企业申报科技创新基金、农业转化资金、区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及各类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登记等;

4、积极与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协调,协助在孵企业得到资金支持;

5、定期邀请有关中介服务机构为在孵企业提供经营管理、财务审计、政策法规咨询、技术信息、财产评估、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的中介服务;

6、定期邀请本市及外省市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到__公司开展下列活动:

(1)以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中介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市场经营活动;

(2)定期举办新技术、新项目、新产品、信息和洽谈活动;

(3)围绕特定技术、工艺、产品开展专项技术培训;

(4)提供科技、经济、管理、信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活动。

7、为在孵企业提供低价甚至零价的场地、通讯设备。零价租赁场地和通讯设备,主要面对的是科技含量高、产业发展优势明显的企业,程序上需经过可行性论证,并需要产品订单或明确的产品销售意向证明,零价租赁场地和通讯设备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年。

四、##区政府对__公司实行的优惠政策

1、##区对__公司自成立之日起上缴的税金(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区留部分前五年100,五至十年50,十年以外20奖励给__公司,由__公司每年将80奖励给入驻企业;

2、进驻__公司的企业,凡符合市、区对科技产业各类优惠政策享受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相应的财税政策;

3、对获得区级科技奖励的企业,其科技因素新增税收部分二年内返还其所缴增值税区留成部分的40;三年内返还其所缴纳营业税的40;企业所得税的50。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的企业,其科技因素新增税收部分二年内返还其所缴纳增值税区留成部分的50;三年内返还其所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各60。(##区人民政府〈1996〉津丽政发8号)。

五、天津__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机构设置

__公司由区、校双方共同出资1000万元(区政府出资400万元、民航学院出资600万元)注册成立天津市__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实行

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董事会由7人组成,双方各3名董事,通过社会招聘产生另外1名专职董事,由民航学院3名董事中产生董事长,##区3名董事中产生副董事长)公司机构设置如下:

董事会

__科技发展公司

综合办公室

企业发展部

物业管理部

六、企业进驻程序

1、企业发展部向拟进驻企业介绍公司基本情况、政策,洽谈进驻意向;

2、进驻企业向企业发展部提交进驻申报材料;

3、企业发展部对进驻企业提交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并提出是否准入的意见;

4、企业发展部组织有3至5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初审合格的申报材料进行评估、审查并提出是否准入意见后由企业发展部上报公司经理办公会;

5、由公司经理办公会最后决定是否准入;

6、由企业发展部通知获批准进驻企业办理进驻手续;

7、进驻企业到物业管理部签订房屋租赁协议、公共契约;

8、进驻企业到综合办公室办理房租、押金等款项;

9、物业管理部向进驻企业交钥匙;

10、进驻企业到工商、税务等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或变更登记手续;

11、进驻企业将营业执照、验资报告、法人代表身份证明等复印件交企业发展部归档,并与企业发展部签订孵化协议

七、入驻企业需要提交的材料

1、入驻申请书,载明申请到__公司的愿望及理由,要求的孵化面积和孵化条件等;

2、入驻企业或拟办企业的概况,包括企业股东及股权结构、成立时间及拟成立时间、注册资金、类型、经营范围、组织结构等;

3、孵化项目的商业计划书,包括公司介绍、市场分析、竞争性分析、产品与服务、市场与销售、财务分析等;

4、创业团队成员名单、主要经历以及在创业过程中将发挥的作用;

5、资金数量及来源,资金筹措计划;

6、环保措施;

7、其他有关证明材料。

八、天津市__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入驻标准

1、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为享受我区扶持政策,进驻企业的工商税务登记注册应在##区;

2、入驻时已成立公司的,应当产权清晰、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入驻前没有成立公司的,应具备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应条件;

3、主要从事与民航产业有关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

4、有较强的技术开发队伍和技术开发条件,有实施孵化项目的技术能力和后续开发能力;

5、有开办企业和实施孵化项目所需要的基本资金;

6、有自我发展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经营的产品满足市场需要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7、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对技术、市场、经营、管理有驾驭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创业团队,

8、进驻企业应具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

9、申请进入__公司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是新创办或技工贸总收入200万元以下、运营时间不到一年的企业。

九、入孵企业毕业条件

1、企业人均年销售收入已达10万元,企业年销售总收入达500万元,孵化项目或高新技术主导产品的销售收入占企业技工贸总收入的50以上;

2、连续两年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0;

3、研究开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超过30,研究开发经费占企业年总支出5以上;

4、企业创办人或负责人接受了企业管理、知识产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具有了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

5、企业合法经营,产权明晰,建立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保护,财务、行政等管理制度;

6、企业核心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骨干相对稳定;

7、孵化时间在1年以上;

8、经市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视为符合毕业条件。

在孵期超过三年未达到上述标准且没有达到上述标准前景的企业应该停止孵化并从__公司迁出。

在孵期超过三年未达到上述标准,但有达到上述标准前景的企业应该在入孵停止期满三年时提出延长孵化期的申请。

十、进驻企业毕业程序

1、企业孵化期满或企业发展需更大办公场所,应提前一个月向企业发展部提出迁出要求;

2、企业向企业发展部提交申报材料;

3、企业发展部审查企业是否达到毕业条件,提出毕业审查意见;

4、公司经理办公会审批后,由企业发展部通知企业;

5、企业发展部终止孵化协议,并准备毕业证书,资料归档;

6、企业与物业管理部终止房屋租赁协议,核算房租和物业管理费等费用;

7、企业到综合办公室缴清各项费用,领取押金;

8、物业管理部开出放行单,企业向物业管理部交钥匙。

十一、企业毕业(迁出)需提交的申报材料

1、由企业向企业发展部提出毕业或延长孵化申请书,需载明毕业或延长孵化的愿望与理由;

2、上一个月的

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3、在孵企业申报表;

4、在孵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说明;

5、其他证明材料。

十二、__公司的发展目标

1、充分利用原民航子弟小学的所有占地与用房,在20__年6月之前,建成以孵化功能为主的“天津市__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孵化若干与民航产业相关的、具有良好成长性的高新科技项目和企业;通过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并于20__年底之前使入驻企业达8家;20__年之前,争取孵化出20家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企业,年产值达到1亿元,实现利税600万元;在此基础上,以“天津市__科技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平台,整合全区科技资源和民航产业资源,为第二步申请建成的以民航学院为主导地位的“天津##中国民航科技园”打下坚实的入驻企业和项目基础。

2、以“天津市__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平台,以民航设备维修、民航服务为主要专业特色,在20__年前为##区孵化成功20家以上具有高成长品质的规模以上科技企业。争取在20__年使在孵企业达到8家,并在年内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达到2千万元人民币。到20__年实现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总数达35家,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实现年技工贸总收入达3亿元人民币。到20__年实现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总数达60家,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实现年技工贸总收入达6亿元人民币。

3、以中国民航学院为技术依托,将民航产业发展为##区的支柱产业之一,为拓展##区的税收来源做出重要贡献。

十三、时间进度安排

1、20__年4月上旬区科委民航学院共同完成有关“天津市__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作文件的编撰和初步论证,征得主管区长意见后上报区政府审批。

2、经区政府批准后,由区科委运作,争取在20__年5月底以前和中国民航

学院达成合作意向。

3、经区政府批准,在20__年6月中旬以前完成“天津市__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建制和投入运营。

5、“天津市__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20__年7月1日开始挂牌运营。

第8篇

2008年10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以来,芜湖市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首要任务,突出创新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建设,着力形成产业、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创造性开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主导战略和核心动力源。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668.95亿元,比上年增长39.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2.5亿元,比上年增长33.5%。高新技术企业达197家,新增52家;高新技术产品达204个,新增43个。专利申请累计11742 件、专利授权累计 5703 件,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6.7%和31.4%。市及三县四区全部通过科技进步考核,我市连续第四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今年以来,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508.9亿元,同比增长18.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3.4个、7.7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的最好水平。1-7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2亿元,同比增长36.1%;实现财政收入111.7亿元,增长30.4%。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592.7亿元,增长35.8%;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54.9亿元,增长25.1%。高新技术企业和省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新增36 家,累计达245家。高新技术产品新增52个,总数256个。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到8月底分别达4164件和2257件。核准注册商标707件,申报中国驰名商标4件、省著名商标19件、安徽名牌产品22个。

(一)着力加强战略谋划,完善政策体系,自主创新工作全面推进

2008年底,市委、市政府就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芜湖市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领导组和具体工作机构。 2008年12月22日市委、市政府了《关于印发芜湖市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的(试行)通知》,制定了政策扶持引导措施和奖励标准,落实了具体要求。2009年初,市委、市政府又以1号文件形式,出台了《芜湖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并陆续制定了《“小巨人”企业培育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今年,我们又出台了《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暨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工作要点》、《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商标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下达了自主创新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召开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推进工作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近期,还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对自主创新工作开展发挥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为不断强化战略谋划,全面推进自主创新,我们还出台了推进“工业强市、三产兴市”战略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在工业发展上,继续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72.1%。今年上半年,四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65.9亿元,同比增长54.8%;实现产值168.6亿元,增长46.8%。到2015年力争打造汽车、材料、光电三个千亿元产业,奇瑞、海螺两个千亿元企业,新兴铸管等三个500亿元和若干个百亿元工业企业。在三产发展上,确定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物流和专业化大市场建设等五大重点,努力打造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

(二)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富有芜湖特色的产业体系

我们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干大事,着力形成富有芜湖特色的产业体系。

一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总投资120亿元的三安光电芜湖光电项目,主体厂房已封顶,订购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MOCVD设备107台,预计年底一期建成投产,全部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总投资60亿元的德豪润达LED封装项目厂房土建正在施工,订购了MOCVD设备70台,预计年底一期建成投产,全部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投资80亿元、年产能1000兆瓦的地面应用高倍聚光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基地项目,预计年内开工,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250亿元。总投资27.5亿元的信义光伏、节能玻璃项目,2条生产线点火,5条深加工生产线开始试生产。预计2015年芜湖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光电产业基地。总投资18亿元的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市政、房建、园林绿化完工,将于10月底试营业。总投资90亿元的生命健康城项目,已引进中科生物、深圳北科、深圳玛西普科技等9个项目入园,中科科技园生物产业孵化中心已开工建设。

二是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实行市领导联系大项目制度,抓谋划、抓签约、抓开工、抓进度、抓投产。坚持每月调度一次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推动县区比学赶超。仅今上半年,全市新开工项目就达1084个,同比增加250个;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17个,同比增加62个,其中工业项目133个,增加51个;在建10亿元以上项目31个,其中当年新开工6个。总投资272亿元的奇瑞公司扩能技改、总投资108亿元的新兴铸管大型铸锻件基地、总投资65亿元的联合重卡和发动机、总投资47.8亿元的芜湖电厂五期、总投资37亿元的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总投资30亿元的芜湖海螺三期2条日产1.2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总投资22亿元的新联造船三山基地等项目正在全力推进。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瞄准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瞄准“好、大、高、外”项目,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企业,持之以恒,紧盯不放,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拉长产业链,做大产业群,抢占科技制高点,提高区域竞争力。仅今年1-6月份,全市招商小分队外出招商7757人次,签约项目1104个,在谈项目3277个,新批注册项目616个,总投资69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9亿美元,增长21.7%;实际利用省外资金466.1亿元,增长58.1%;招商引资在建项目1508个,已形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36.3亿元,同比增长43.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6.6%。上半年,全市新引进亿元以上内资项目11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4个;新批外资项目19个,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9个。

(三)着力培育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第一,抓投入。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大扶持力度,兑现政策资金。制定了《“小巨人”企业培育办法》,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对100户总部在芜湖的创新企业,每户每年以奖代补100万元。2009年财政安排科技创新投入7.17亿元,同比增长66.6%;2010年,按照“两个高于”的要求,安排市级自主创新配套资金7.5亿元。截止目前,已拨付相关单位和企业3.2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22.3亿元。落实创新优惠政策,今年1-7月份兑现财税政策资金3.05亿元,有5.3亿元企业研发费用享受了加50%计入成本扣除计税的政策。我们还对一批资助的重大项目加大了检查、监管力度,确保各级财政资金及时兑现到位,专款专用,发挥效益。

第二,抓平台。芜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国家级汽车电子及关键零部件创业园建成使用。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高新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科技创新路路通芜湖分中心及9个服务站投入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器总量达15万平方米。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最近公布的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居全国第16位、中部地区第3位。芜湖高新园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申报评审工作已圆满结束、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已获批准。科技部批准在芜湖建设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省部共建安徽省现代显示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全省获批仅有的四家国家工程实验室中,我市就占两家(奇瑞汽车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特种显示国家工程实验室)。芜湖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全国首批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单位。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被列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投资20亿元、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的服务外包产业园,投资4.3亿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已开工建设。投资10亿元的安徽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地将于8月份开工。总投资15亿元、占地30万平方米、亚洲规模最大的奇瑞汽车试验技术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已挂牌运营。三安光电研究院、信义玻璃光伏研究院下半年将开工建设,新兴铸管钢铁研究院投资4960万元的研究中心主体楼已建成。

第三,抓科技成果。2009年,全市取得各类重点科技成果108项,其中省级以上成果48项。成果登记、鉴定133项;技术合同交易额8.6 亿元。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13个。今年上半年,取得各类重点科技成果56项,其中省级以上成果27项。奇瑞公司自主研发了国内首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CVT无级变速器,缸内汽油直喷、6速自动变速箱、LED前大灯系统集成、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等4个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项目均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海螺集团的水泥工业窑炉低温载能废气高效再利用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安徽省铜合金材料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完成了近20项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项目,有13项成果成功应用于企业生产。安徽省汽车电子工程研究中心进展十分迅速,已研制开发生产线13条,在实验、检测、试制等领域开放多项对外服务项目。芜湖欧宝机电公司开发4款高效、节能、低噪冰箱压缩机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四,抓产学研合作。一是不断深化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和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完善产学研战略联盟。今年以来,已组织各类产学研对接合作洽谈活动10次以上。正在筹备以“自主创新、合作共赢”为主旨的 “驻皖高校院所芜湖产学研合作恳谈会”。二是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互动机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的积极性,建立“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办学关系。与安徽工程大学共同创立了芜湖文化创意产业园;华强文化科技集团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联合办学,培养创意设计、动漫游戏人才。 三是以开发区为载体,建立了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体。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芜湖机械工业园区分别与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合工大等建立了各具产业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体。同时, 以“985工程”高校为主,“211工程”高校为辅,在全国遴选15-30所符合芜湖产业发展特色的高校院所寻求合作,招引更多的科研院所来芜设立研发转移机构。

(四)着力强化优先发展理念,打造人才高地,吸引更多创新创业人才不断向芜湖集聚

我们强化“引进资金不如引进技术,引进技术不如引进人才”的理念,大力弘扬创新文化,着力打造人才高地。出台了《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修订了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加大了人才激励和科技奖励力度。将人才引进的重点向企事业单位倾斜,向创新主体倾斜,对企业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财政资金除给予一次性10-80万元的安家补助外,另在三年内予以每人每月1000-8000元的生活补贴。奇瑞公司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后,给予了优先立项申报、优先补助资金、优先提供相关服务等政策支持,引进了数十名专家参与“汽车数字化设计”基地项目建设。我们还拟定了“产业振兴千名人才计划”,连续5年,每年选拔100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财政给予每人3万元的税后奖励;对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由政府创投基金按照风险机构投资总额的20%予以配套;对风险投资机构投资项目流动资金不足的,由政府担保公司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贷款资金担保。2009年直接投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2200万元,新增中高级人才6100多人。今年上半年,全市又新增中高级人才5000人,其中高端人才450 人;人才投入达1943万元。

(五)着力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加快改革步伐,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

我们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创业、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为体制机制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一是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按照“在创新中承接,在承接中创新”的要求,规划建设230平方公里的芜湖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和10平方公里的芜湖保税港区,重点承接文化创意、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和金融、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区域性大市场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1个国家级、8个省级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宁安城际铁路芜湖段、合福铁路芜湖段、芜申运河、芜雁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强化,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将明显提升。

二是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去年以来,招商、中信、光大、兴业银行先后入驻芜湖,2家县级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成立农村合作银行,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村镇银行――繁昌建信银行,交通银行在南陵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已获银监会批准筹建。目前,南陵农商行、浦发银行繁昌县支行、齐鲁证券营业部等金融机构已经开业,扬子农商行跨地区发展步伐加快,民生银行落户芜湖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开业23家,注册资本 13.8亿元,累放贷款35多亿元。我们采取“积极引导、强化服务、规范运作”的方式,引导各类风险投资在芜投资,加快对创新型企业和项目的投资力度。目前,由政府出资2亿元的“芜湖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先后引导设立了芜湖远大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世纪江东、芜湖瑞业投资等7家各类创司,注册资本达29.9亿元。创司累计投资5.5亿元,促进了安徽问天量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创新型企业加速发展,政府引导基金的“酵母裂变”效益初步显现。截至6月底,全市银行贷款余额945亿元,比年初净增135亿元。企业上市取得新突破,去年以来鑫龙电器、神剑股份、长信科技3户企业成功上市,全市上市企业达8家;顺荣汽配、亚夏汽车2户企业完成上市申报;10多家企业正在进行改制辅导,初步形成了“上市一批、报会一批、改制辅导一批”的企业上市梯队。

三是政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一是 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招标采购交易中心,实行行政审批 “一门受理、全程办理、一站式服务”的审批模式;对政府部门的采购招标实行了“五统一”管理服务,集中运作。二是清理行政审批项目。2009年以来,共清理、调整、下放(削减)行政审批项目209个;通过清理收费,年减轻社会负担6.55亿元。目前,正在开展全市67个执法机关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裁决、行政征收等各项行政职权的清理审核工作,力争在年底前结束,并在网站上向社会公布,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三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最近将召开动员大会,初步考虑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开展“改进作风,提高效能,创先争优”机关效能建设活动,提升机关服务企业和投资者、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水平,力争机关效能建设在教育、制度、监督、奖惩上取得实效。四是推广应用统一办公平台。以现代办公需求为导向,以实际业务应用为重点,实行“平台统一、网络统一、应用统一”,年内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打造高效服务型机关。四是开展 “万人千企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初步确定全市党委部门、行政管理部门、执法部门、服务行业和窗口单位共127个单位和行业为评议对象,加大服务对象评议在单位考核中的权重,促进各参评单位转变观念、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是公立医院改革率先试行。芜湖是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我们在2008年市级医疗机构实行“医药分开”改革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芜湖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意见》、《芜湖市公立医院医疗集团化改革方案》等12个配套文件。成立了芜湖市医疗集团管理委员会,组建了三大医疗集团,在医疗集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进入9月份,芜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又取得两大新成果,一是医疗集团化改革向区级医疗机构延伸,取消区医院建制,市辖各区医院整体并入市三大医疗集团;二是芜湖所有政府举办的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将全部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改革。市辖各县均成立了药管中心并独立运行,在县级医院全面实施医药分开改革。

第9篇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创新关键点

中图分类号:P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1(a)-0202-02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明确了下一步科技工作的努力方向,要加快部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将实现战略领域的重点突破作为“十三五”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要建立健全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的工作模式和机制,对下一步的科技工作做了明确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式下,现有的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机制和模式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针对目前昆明市科技发展的现状以及国家和省市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作为保证科技计划项目有效执行,提高科研效率重要手段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要不断创新。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水平,建立与当前科技发展相适应的科学高效管理模式,使得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工作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能进一步协调好地方资源,搭建好科技服务平台,促进科技创新,提升地区的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益,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战略需求。

1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创新现状

近年来,随着科技计划项目投入经费的增加、科技计划项目规模的逐渐扩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也在逐步加大,各级政府部门开始尝试不同的管理模式。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在借鉴国家和其他地方的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从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方法进行创新,推动信息化进程、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科技成果与市场紧密结合,为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创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1.1管理理念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根据昆明市科技发展现状以及目前科技项目的特点,科技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积极转变管理思维,树立新的管理观念,把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理念贯穿于项目的立项评估、监督管理、验收结题过程中。同时,认真学习国家和其他地方的先进管理经验,树立前瞻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当前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清醒的认识。结合当前国家科技发展的新形势,科技管理部门在加强科技系统自身建设基础上,积极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各类科技资源,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同时,积极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始终保持创新进取的状态,让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

1.2管理制度创新

制度是实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有序实施的重要保障。首先,管理部门通过制定相应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申报指南,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的评价制度,从发展前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对项目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与考察,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效率。其次,建立相应的项目立项评估、项目追踪管理机制,对立项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对项目的经费和最终目标按合同要求管理,未经许可计划部门许可不得随意变更经费预算和合同内容,在过程管理中进行中期评估和检查,对项目的实施进度掌握明确。最后,建立相应的成果评价机制,从科技成果实用性、有效性及创新性进行综合考察评价然后给予相应的科技奖励,促进科技成果的鉴定、转化及推广,激发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

1.3管理手段创新

管理手段是实现当前科技项目的多元化发展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网络信息化技术是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项目实行网络管理不仅节约管理成本,同时还促进资源共享。针对当前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的特点,管理部门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手段,紧跟时展,积极推进科技项目管理信息化,通过网络化管理,搭建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科技项目管理信息数据库和专家数据库,借助平板电脑和手机,评估和验收前,专家名单严格保密,保证了评审的公开公正公平,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提供统一、方便的管理平台。实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通过项目管理的整个信息化工作逐步促进科技项目管理大环境的改善,提高科技项目的管理效率。

2加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创新的关键点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创新是提高项目管理效率,促进地区科技发展的重要措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项目实施的效果,不断加强科技项目的管理创新,为科技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针对当前昆明市的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的现状,建议下一步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创新工作应完善以下几个方面。

2.1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体系

一个完整高效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是科技活动效益与效率的重要保证。通过完善现有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方法,制定更完整的科技项目评价规范与项目管理细则,严格规范各项管理行为,构建更合理的科技计划项目评价体系,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进一步保证科技计划项目的评价公开、公正和公平;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完善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完善科技项目经费预算制度,建立与当前经济相适应的科技计划项目预算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的经费使用效率;完善监督措施,明确科技计划项目执行过程中违规行为的处理。

2.2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从立项前的调研一直到结题验收后的成果转化,不管是重大项目还是一般项目,均要对这个周期的每一个过程同等重视,从项目的质量保证、进度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管理,可借助信息管理工具和手段。特别是针对重大项目,要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实现情况有清楚的了解和相应的评估验证,根据项目实施的评估情况来决定经费的继续资助与否。在重视前期工作的同时,对结题验收后的项目,也要加强成果登记或专利申请,避免项目承担单位或个人知识产权流失,应将计划管理和成果管理协调发展,同等重视,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出。

2.3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充分利用信息化进行项目的管理工作;加大平台的信息容量,及时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有用的科技信息动态对科技人员公布;注重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让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到其他地方的先进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加强对项目科技档案的管理,把科技档案解放出来进行信息化、资源化处理;逐步建立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进一步促进科技资源的积累、共享和交流,加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结语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的根本实力,随着政府对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实力将不断增强,作为政府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不仅发挥着政府的科技计划作用,同时对增强科技与经济能力,推动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对科技资源的整合以及高效配置都具有重要意义。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创新是集成创新技术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关键环节,对于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和学习其他地方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当前地区实际状况以及下一步面对科技改革创新的新要求,市级技计划项目管理要更进一步的创新,进一步提升管理的有效性,以适应当代科技创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秦长平.新时期科技项目的特点与管理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83-84.

[2]陈启杰,田圣炳.欧盟重大科技项目的管理经验及其启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3):1-6.

第10篇

关键词: 地方综合大学 本科生科研 现状与思考

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内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举办各类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化发展,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不断提高,以Y大学为代表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近年来非常重视本科生科研,大力推进各级各类科创活动,以此作为改善本科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研究、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一、本科生科研发展现状

(一)科研活动形式多样

1.各类科技创新竞赛

在Y大学,各学院都严格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例如每隔一年学校组织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此外,很多工科类学院还结合自己的特色,依托优势学科举办学科创新竞赛,例如:电子设计大赛、建模大赛、力学与结构创新设计比赛等。这些活动为大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研究的热情。

2.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研究

学校每年都会动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的申报,经过学院初审与推荐、学校评审等环节,将所有项目按照资助项目类型分为推荐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重点资助项目、校一般资助项目和校立项不资助项目等。相比文科学院而言,工科学院历年的申报数量相对较高。

3.毕业论文(设计)活动

这是对所有大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训练,也是学生在大四学年必须参与的基础性科研活动。

4.研究性的学习活动

一方面,部分专业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科研能力,邀请部分本科生参与自己或者研究生的课题研究,从事一些文献搜集、实验操作等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学院为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激发其科研热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定期为学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学术报告活动,学生也会依托各专业协会开展基础的学术研究讨论活动等。

(二)科研保障坚实有力

首先,学校与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科研活动,校、院团委负责“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申报、各专业社团举办的学术研究论坛等活动的宣传、组织、监督与管理,而教务部门则负责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各类学术科研讲座、研究性教学或学习活动,两部门通力合作共同保障相关活动顺利开展。其次,学校每年都会划拨25万元经费用于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科技发明类和自然科学类重点资助启动费为1200元/项,一般资助启动费500元/项,哲社文学艺术类重点资助启动费为600元/项,一般资助启动费200元/项。部分工科学院对于校立项资助的项目都会给予配套经费资助,并且针对少部分学校立项不资助的项目也会给予经费支持。最后,校、院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各类活动顺利进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出台了《关于推进研究性教学的若干意见》,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主体的参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与研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充分发挥研究生的教育资源,改进本科教学工作,学校出台并实施了“研本1+1”引领计划,希望通过举办各类结对活动,促进研究生、本科生共同成才。为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活动的热情,学校2001年出台了《关于实行学生创新成果奖励学分的暂行规定》,对参加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限第一和第二作者)、发明创造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或国家专利等同学给予创新成果学分奖励。对于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的同学,校、院也根据获奖情况给予物质奖励,同时各学院在当年综合素质测评中给予加分,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免试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对于相关的指导教师,按照具体情况计算教学工作量并给予物质奖励。

(三)科研成果丰硕

一方面,近年来大学生参与挑战杯、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申报的人数与获奖数逐年递增,在省级及以上比赛中的获奖比例呈递增趋势。以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为例,2012年共获得各级科创项目557项,2013年获得707项,2014年获得843项。另一方面,通过对有科研经历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参加科研活动,学生不仅能拓宽专业知识面,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能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创新能力,比较突出的就是文献资料检索、发现分析处理问题等能力的提高。此外,参与各级各类科研活动获得的奖励,可为学生以后的求职应聘、学习深造添砖加瓦。

二、本科生科研活动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本科生参与度较低

以申报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情况为依据,参与科研活动的学生占本科生数的比例普遍较低,平均各院参与人数不足15%。通过对各院管理者、教师、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如下:(1)学院对本科生科研的奖励覆盖面较窄。虽然各院制定了本科生科研的奖励办法,对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同学有配套的物质、精神奖励,但是标准相对较高,大部分学生无法达到这一标准,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2)本科生科研活动宣传不到位。各院一般会通过班主任、学生干部会议等对校级及以上的科研活动本身进行宣传,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必要性、途径或流程,大部分学生并不知晓。(3)部分教师对本科生科研缺乏重视。有部分教师认为,对于以后选择不读研的本科生来说,平时只需要完成学校指定的学习任务,多加强社会锻炼即可;有部分教师虽然支持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但他们认为本科生科研能力不足,不愿意让本科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4)部分学生缺乏科研意识。虽然受访的大部分学生都肯定了本科生科研的重要性,但少部分学生依然认为科研是研究生阶段的事,本科生只需要通过各科考试,考取一些相关证书就可以了。(5)科研经费不足。随着每年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人数的增多、科研活动的多样化发展,校、院划拨的学生科研经费明显不足。

(二)本科生科研能力缺乏

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自学能力、接受知识的能力)、科学实践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创新的能力等方面。经调查,学生在高年级从事一些科研活动时经常因缺乏相关研究能力而引发一些问题。事实上,学生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与学校的本科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密切相关。例如,学院未设置专门的科研类课程,学生无法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且部分专业课程开设过迟,导致部分学生在基础年级有心却无力从事从事科研活动,等高年级具有一定知识储备时却又要忙着为求职应聘做准备。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也使得师生在课堂上缺乏互动交流,学生缺少主动探索问题的空间,另外“一卷定成绩”的考试评价方法难以衡量学生学习的真正成果,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三)本科生科研管理不到位

在学校,虽然校、院团委及教务部门共同承担本科生相关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但没有统一的本科生科研组织机构。本科生科研是专业研究活动,但其管理人员多是校、院行政人员,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教师参与较少。此外,本科生科研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为例,其内容涉及立项审批、过程检查、结题验收、经费报销、科研评价等方面,但具体规定依然不完善。管理人员十分重视科研项目的立项与申报,但对过程管理相对松散,部分工科学院对学生科研项目的中期检查仅流于形式。并且在项目完成后,校、院并没有重视一些优秀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三、完善和改进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建议

(一)完善本科生科研管理体制

各学院要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如可以成立类似于“本科生科研办公室”的专门性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有关政策规定,多渠道筹集本科生科研经费,安排本科生的校内及校际间的学术科研交流活动,组织策划各种级别的本科生科研活动,并负责检查、考核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还要完善本科生科研日常管理制度,内容涉及各类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阵地的管理、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等。另外,可以尝试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挑选适合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留英学者吴松弟在他的《素质教育在英国》一书中介绍了牛津大学学院的导师制:“与牛津大学独特的学院制度相配套的是各学院的导师制。根据这一制度,每位学生(包括本科生)都有自己专业或课题方面的导师,负责专业方面的辅导。”“学生各学期的任务就是到导师那上专业指导课,一般每周一、二次。”[1]还可以建立本科生科研梯队,即在教师的带领下,不同年级、不同研究水平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或者低年级的本科生与高年级的本科生组建科研队伍。

(二)健全本科生科研激励机制

首先要增加本科生科研投入。必要的经费保障是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前提,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广开渠道,多方筹资。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媒体,大力加强本科生科研的宣传工作,以争取到政府、科研单位、事业单位、各类企业等方面资助。另一方面,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利用他们的实验室和资金优势,为本科生提供科研机会。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本科生科研激励制度。对本科生科研的奖励应该是多层次的,有国家级、省级的,也有校级与院级的。在学分奖励、物质奖励、综合素质评定等方面考核中应该降低标准,不能只是单纯地以在省级或省级上以上的科研竞赛活动中获奖作为衡量标准。此外,还要建立对本科生科研指导教师的奖励制度,物质与奖励精神奖励并重。再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本科生科研评机制。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采取过程性评价工具,如等级量表(包括数字图表或检核表的形式)、自我汇报表(或学习日志)、观察表等。最后,学校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本科生科研氛围,为其搭建有效的科研平台,如为学生开辟专刊(论文集)或开通专门的网络平台,鼓励学生在校刊、校报上发表文章等[2]。

(三)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

一方面,学校要进一步优化本科生课程体系,为本科生开设专门的科研课程,如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科学研究方法或实验方法课程等。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状况制订适合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抓住不同的培养侧重点,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工作。首先,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性思维;其次,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学术前沿课题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此外,还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考试评价方式;最后,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本科生科研意识,提高自身的科研指导水平。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高度重视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工作

1、要把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作为开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的重点,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按照“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要求,根据少而精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特事特办的方法,开辟绿色通道,完善服务措施,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围绕我国重点发展领域和行业的需要,围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做好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工作。

2、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一般是指:我国公派或自费出国留学,学成后在海外从事科研、教学、工程技术、金融、管理等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为国内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以及拥有较好产业化开发前景的专利、发明或专有技术等人才。具体界定条件参见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下发的。

3、增强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工作的主动性,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引进方式。要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到企事业单位工作,也要大力支持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要发挥顶尖人才集聚效应,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和留学人才团队。对暂时无法回国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鼓励他们通过兼职、开展合作研究等各种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做到不求所在,但求所用。

4、研究实施战略性顶尖人才专项引进计划。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领域、重大专项、重大关键技术等战略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世界级的顶尖人才。对高层次留学人才中极少数国家急需的处于国际科技前沿的战略科学家、技术专家等世界级顶尖人才,要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采取特殊办法,特事特办,重点引进。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二、积极为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创造良好条件

5、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可不受编制数额、增人指标、工资总额和出国前户口所在地的限制。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每年在国内全时工作的时间一般应在九个月以上。

6、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报酬应与其本人能力、业绩、贡献挂钩。由事业单位聘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可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法;由国内企业聘用的,经双方协商确定工资待遇;对到企业从事技术开发或以技术入股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可按合同规定给予一定比例提成;以本人的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参股的,经投资各方约定,可适当提高技术入股分红比例。

7、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建设工程和重点基地建设要特别重视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重大科技计划和专项基金要面向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平等开放,鼓励和支持他们公开、公平、公正地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和科研基金项目。各地区、部门要积极营造宽松良好的科研环境,在高层次留学人才科研项目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特别优秀、国内急需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人事部会同有关部门资助专项经费。

8、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经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后,可参照其学历、学术或专业技术水平直接聘任相应等级的专业技术职称,不受本人任职年限、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等限制;回国工作后,符合条件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可按相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

9、要充分发挥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的作用,支持他们在高起点上出成果、出效益。积极鼓励并推荐高层次留学人才将其发明专利或科研成果参评国家和省级有关科技奖项。回国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可按规定申报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0、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创办企业,按照国家的产业和区域税收政策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其中,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对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项目,经有关部门审批,可专门立项,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支持。

11、留学人员创业园区要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创业,配备专门人员,为高层次留学人才创业提供服务,简化审批手续,提供厂房、设备和配套设施,并在房租等方面给予优惠;建立健全包括政府资助、银行贷款、创业投资、技术产权交易等在内的投融资机制,帮助他们解决资金困难;发挥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的示范引导作用,不断探索在政策、人才、信息、培训、资助等方面对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创业提供支持的新途径。

12、依法保护高层次留学人才的知识产权。鼓励高层次留学人才将在国内取得的成果申请国内外专利,支持他们通过专利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高层次留学人才职务发明成果转让后的收益分成,经与单位协商同意,可高于国家规定的比例获得奖励。

13、妥善安排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的配偶和子女。随迁配偶就业,采取个人联系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法,用人单位有接收条件的,要优先安排,确有困难的,当地人事部门要积极帮助推荐就业。随迁子女入托及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由其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优先办理入、转学手续,不收取国家规定以外费用;参加高中升学考试和高考的,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取。

14、已加入外国国籍或取得国外长期、永久居留权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可按国家规定申请《回国(来华)定居专家证》或《外国专家证》,并享受有关待遇。

三、积极为高层次留学人才提供入出境及居留便利

15、已加入外国籍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及其随任家属在我驻外使领馆办妥“Z”字签证来华后,需长期居留的,可申请办理2至5年的《外国人居留许可》;需多次临时入境的,可申请办理2至5年长期多次“F”字签证。上述人员须提交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或各省级政府人事部门等一类授权单位公函以及《回国(来华)定居专家证》等证明文件。上述人员的外国籍配偶及未满18周岁的子女可享受同等条件的入出境便利。

16、已加入外国籍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符合《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要求的,可凭人事部出具的推荐函或身份确认函以及《回国(来华)定居专家证》,按有关规定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上述人员的外国籍配偶及未满18周岁的子女可享受同等条件的入出境便利。

17、对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时的国际旅费、仪器设备托运费及安家费等给予补贴,所需资金从现行经费渠道解决。

18、已取得外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时携运进境的自用物品,按照海关对非居民长期旅客进出境自用物品监管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19、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后因工作需要确需从国(境)外进口少量试剂、原料、配件,可由其所在单位按照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以及科技开发用品税收优惠政策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20、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申请再出国(出境)进修、考察、参加学术会议的,有关部门、单位应积极提供支持。

四、加强对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21、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重要意义,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对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政策研究、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要进一步发挥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积极作用,人事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各有关部门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工作。

22、要突出工作重点,把工作重点放在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上。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专门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集中优势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在引进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方面有所突破。要加大宣传表彰力度,积极弘扬高层次留学人才爱国奉献、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要积极营造高层次留学人才愿意回国、乐意回国、学成回国、带头回国的良好环境。

23、各地区、各部门留学人员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留学人员工作站等,要把高层次留学人才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全方位搞好各种服务。要建立健全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信息库,及时公布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领域、行业,增强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高层次留学人才与国内单位合作牵线搭桥。

第12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财政政策;科技投入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9)03―0022―03

近年来,随着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财政资金对山东省自主创新的激励、引导以及环境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强,税收等财政政策也有力促进了转制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但山东省各级财政部门在推进科技自主创新过程中还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本文在对山东省激励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实施效果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升山东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财政激励政策措施。

一、山东省财政科技政策效果的计量分析

近年来,为了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山东省积极采取相关财政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全省的经济建设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转移,使财政政策措施在推动科技进步,建设“大而强、富而美”新山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7年,全省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2项,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国内专利申请和授权分别为4.3万件和2万件,同比分别增长12%和13%;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9.2%,比年初增长3个百分点;共争取国家各类计划资金13亿元,其中获得973计划重大项目4项,973前期专项5项,项目总经费达1.02亿元,重大专项的立项数和经费额度均居全国第四位,前期专项的立项数和经费额度均居全国第一位。实施了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投入1亿元财政科技资金,确定立项扶持40个项目。

从这些数据来看,财政科技政策在促进全省科技创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更加准确地测度财政科技激励政策的投入产出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专利数量与财政科技投入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做一计量分析,从中检测近年来山东省财政科技激励政策的实际效果。

用Y代表山东省专利申请授权数,X代表山东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数,见表1。

专利申请数量除了受财政科技拨款的影响之外,还受到其他一些变量的影响及随机因素的影响,将其他变量及随机因素的影响均归并到随机变量u中,建立山东省专利申请授权数Y与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数x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通过回归分析,说明了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对于促进科技创新有着直接的效果,今后应当继续加大投入,完善激励政策,更好地发挥财政措施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二、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政府财政科技投入规模相对较小,尚未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

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没有按照财政支出的比例同比增长,部分时间反而出现下降趋势,政府科技投入带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山东省政府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总量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6个经济强省(市)中的排名从2001年的第2位,下降到2006年的第6位。同时期上海市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排名从第6位上升到了第2位。2003年山东政府资金占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比例为9.11%,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数24.26%的三分之一强。山东省财政科技拨款在同期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从1990年的1.62%增长到了2001年的2.53%,但此后呈现下降趋势,到2005年这个比例下降到了1.81%,而同期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9%,两者相差悬殊(见图1,2)。

2 科技投入结构不够合理,一些应由政府预算支撑的投入缺项

一是基础研究、公益科技投入等基础性科技投入不足,某些大型设施、重点实验室、基地、院所的经常性运行经费紧张甚至匮乏,科研执行机构的预研、小型设备等经费渠道上考虑因素不全。二是在省级基本建设计划中,没有科技基础设施的稳定份额。三是各类基建大型项目中没有专门的研发费用。四是支持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相关公共设施的资金缺乏。五是成果转化的基金、科技创业投资和产业开发基金发育严重不足。

3 科技投入管理与调控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

由于历史原因,山东科技资源分布较广,条块分割严重,科技投入管理与调控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多个政府部门拥有直接科技投入预算权。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政府科技投入政出多门,致使项目重复和支持不足同在;成果研发和成果应用分离;投入不足与浪费低效并存。省属91个科研院所,分别隶属于30个厅局部门。条块分割还加剧了机构、专业设置和科研组织的同构化,省属科研院所中仅科技情报、信息方面的院所就有5家,这些科技信息机构性质基本相同,业务范围虽然各有侧重,但多有重复。院所之间片面追求科研仪器设备“大而全”、“小而全”,科研设施重复建设,设备重复购置,课题重复立项。

4 科技投入资金管理较为粗放,绩效考评和问责机制薄弱

科技投入资金管理较为粗放,某些管理不够规范,缺乏有效监督评价机制,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有些虽然有资金管理办法,但存在落实不到位现象。在资金使用效益考核方面,由于科技项目专业性强,很难建立一种相对统一的考核办法,影响了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正确评价;单项考核达标政出多门、互不说话,硬的要求多,软的要求少,量的要求多,质的要求少,有些要求已严重脱离实际,甚至违背了科研规律。

三、提升山东科技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选择

提升山东科技创新能力的财政激励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努力优化整合已有的科技资源,引领全社会的科技投入向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科技领域倾斜,为实施科教兴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向科技大省的战略跨越做出贡献。

1 明确财政科技投入的基本职能定位

在公共财政下,财政科技投入的基本职能定位,应当是明确政府责任,首先解决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基础科研和公益科技为主的投入问题,其次是解决为赶超战略所需的重点倾斜投入特别是战略性重点和大项目支持问题,并以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和规范的预算制度作为其保证。为此,必须把握现代化赶超对财政科技投入的特定要求,制定有限(量力而行、重点突出)、有力(集中资金、统筹协调)、有效(科学决策、规范管理)的财政科技投入方案,力争以可用科技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四两拨千斤”的政策调节引导,成功地实施山东科技大省的

超常规科技发展战略。为此,我们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对环境保护、人民健康、公共卫生等领域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实现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包括五项重点:第一,支持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第二,支持社会公益科技发展;第三支持科技条件基础平台建设;第四,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第五,支持战略高技术的发展和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

2 加大财政对基础研究、公益研究和高技术前沿研究的投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的科技投入和投向对其它渠道的投入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更会引起全社会的响应。由于中央属驻鲁科技单位较少,山东从中央财政得到的科技投入数量不多,比重不高,因此,山东只有加大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使其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在全国处于较前的位置。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更多的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以免山东省科技投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另外,财政应逐步增加重点发展的科研院所的经常性事业费,开辟科研单位设备更新改造资金渠道,有重点地增加科研基建投资,解决科研单位设备、设施严重老化,基本建设严重不足的问题。

一是要加大对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和软科学方面的投入,特别加大对涉及山东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包括气候变迁与旱涝灾害、海平面变动、河口、海岸带变迁规律、生命科学和转基因技术、新一代计算机芯片及基础软件、纳米材料与组合材料学以及全面小康与现代化新时标、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省城与市县域经济等的方面研究的投入,提升科技队伍自主创新和解决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能力。

二是在省财政预算中设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资金”,以需求为导向,加快建设山东省科技条件基础平台,保证投入持续稳定增长;按照公共财政支出要求,逐步调整科技计划经费支出结构,在计划项目管理中提高资源共享意识,明晰项目经费预算,尽可能减少科研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完善科技条件建设经费使用的约束监督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三是选择若干重大科技战略高技术的发展和重大科技专项,积聚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逐步启动重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计划,抢占战略高技术制高点,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核心技术体系,突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性约束,引发产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在我省具有自身优势特色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凝练重大战略高新技术的发展和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

四是通过政府鼓励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以及知识产权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高新技术企业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提高知识产权的形成能力和保护能力,全面提高科技计划项目完成的科技成果取得知识产权比例,以及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时个人和集体应得份额。

3 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的增长机制

要明确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的目标,通过法律、法规以及行政手段,切实保障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省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例应达到并稳定在3.5%以上,以求2010年R&D投入占GDP比重达1.2%的目标。同时,要配合预算制度和科技管理体系改革,在政府投入方面建立适度超前稳定持续的增长机制,在其中充分考虑重大需求增长,辅以应急机制。首先是明确财政经常性收入的标准化口径并保持必要的透明度,在各年度预算编制环节,贯彻《山东省科技进步条例》关于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的要求;若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总体超收而科技支出总额增幅未能超出经常性财政收入实际增长水平的情况,可考虑在总结近年教育投入“追加”机制运行经验的基础上,于科技投入中予以比照,即在下一年度适当安排追加科技支出,落实好《山东省科技进步条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