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雨巷诗人

雨巷诗人

时间:2023-05-29 18:00: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雨巷诗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雨巷诗人

第1篇

诗歌的穿透力往往随着时空的推移,呈摇摆的势态,“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总有一些诗歌在历史节点的冲突、断裂与崩解中生存下来了,它们像大浪淘沙淘出的金子,在诗歌史册上发出独特的光芒。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诗歌,他也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叶圣陶对这首诗给予高度评价,说它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对这首诗的评估,我们已不能停留在“好诗”的言说层面,它应是一首很“重要的诗”,以一个诗意空间的精神言说而成诗歌谱系的经典文本。

在一个诗意空间“雨巷”里,诗人述说了一个凄美迷茫的梦。他在说什么,我们似乎不怎么懂,因为他说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诗家语。“诗家语是诗人‘借用’一般语言组成的诗的言说方式。一般语言一经进入这个方式就发生质变,意义后退,意味走出;交际功能下降,抒情功能上升;成了具有音乐性、弹性、随意性的灵感语言”(周振甫《诗词例话》)。这种语言不仅是诗人的“我说”,同时“语言进一步言说”。有能力让“语言言说”的诗家语,才是新诗生存下来的本体依据。

一、元诗意图的语言言说

对于许多诗人来说,写诗是对客观生活材料提炼、加工。戴望舒则挖掘出一个奇妙的核心意象“雨巷”,雨巷不是直接通向客观,而是通向语言和灵魂的“奇境”,这就是所谓的“元诗”,即关于诗本身的诗。诗中的诗人言说,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出“语言言说”,“我说”和“语言言说”之间有一种美妙的张力。“独自彷徨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诗人的主观视距中,世界缩小了,物质空间转化为“语言言说”的无限的精神空间。悠长既指向时空,更指向一种慢节奏的、舒缓的情感基调,在审美意念――彷徨上集中,曲线性的无望的延展里,产生了一种突围的意想。传统的写作一般是诗思萌生于落笔前,而元诗意图的写作,诗思是在写作中与语言一点一点同步发生的,它的“奇境”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美妙的“偶然性”,即“逢着”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循着一种神奇的诗思动力前行,由彷徨到“逢着”丁香姑娘,再由丁香姑娘“彷徨”于诗人的雨巷,这里彷徨逢着彷徨,构成了一个回旋变化,逢着飘过逢着有似于重章复沓,伴着悠长悠长走近走近远了远了悠长悠长错落有致的韵律,诗人并不完全有语言深处具体会发生什么的自觉,循着“语言言说”的踪迹,诗歌好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又好像处于未完成的叙述过程中。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英国诗人勃莱克的诗道出了元诗的审美意味达到的高度。所言客体的形状、颜色、空间或运动,只是作为媒介,意在达成与人类情感的异质同构。理解了元诗“语言言说”的这些特点,我们就会明白,诗人在“雨巷”这个诗意空间言说了一个精神事件,让我们触摸到他无以排解的哀怨,在无望中的执着幻想,幻想有一种奇遇,彻底让他解脱。他因何哀怨,因何惆怅,他要追求什么,我们都不能确切得知,但每个人又可根据不同的阅历、修养、情感有不同的猜想。正如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中说:“艺术符号是一种终极意象―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T于直接的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觉的活的东西。终极意象之“终极”,指其不可再分析、推理,难以转述,但可以感动你心灵最幽暗的角隅,透入你的直觉、潜意识,被你知觉、体验。无“理”而更有丰盈的意味。”

在“我说”与“语言言说”之间接合,诗人靠对言语纹理的敏悟力,化若无痕。纯粹自足的诗语脱颖而出,“我”由存在而无痕地消失,所谓“我丧我,确是扩大的我”。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之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这正是《雨巷》历经近90年而魅力依旧的原因吧。

二、言说意蕴的精神内核

诗的思想,绝不止是肤浅的、普泛化的道理,而应是深入生命体验的个性化的发掘和体悟。一首有真义的诗,会超越本身,“吸附”未知深层生命体验,它一般会有两个以上主旨,除去诗歌情境固有的,另外的则是自我持存、“无中生有”的语言奇境。也可以说,“言说意蕴”的可能边界是诗歌“主旨”的可能边界,可能深度是诗歌“主旨”的可能深度。诗的语境产生后,脱离诗人的另一个生命形式出现了,言说意蕴成为不确定的、具有更多的秘甬暗道的审美空间,生命元素构成了言说意蕴的“精神内核”。“永远不可能奢望‘语言自身’”(保罗・策兰语),诗歌成为语言与精神之间的一种特殊周旋、磋商,不只是语言的凸现,更是精神的凸现。

自古写“愁”的高手很多,《雨巷》写“愁”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令人窒息的“雨巷”让人难以“活命”的时候,在诗人的突围意念里萌生出一个“丁香”姑娘,他似乎从窒息中“活”了过来,可这点亮色,这点希望还没能完全看明白,“丁香情结”便给诗人带来亮点幻灭后的更深重的愁。在雨巷的背景中,实中有虚,虚实相生,丁香――姑娘――“我”物我合一,人我合一。我有无告的愁苦,何以解愁?却唯有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丁香有愁心,姑娘结愁怨,愁上加愁,岂不是愁更愁?以愁觅愁,以愁诉愁,正如以毒攻毒,以毒疗毒,诗人愁绪之深,愁毒攻心,无由排遣,只能借助“自虐式”的幻想。一个“愁”字构成了“言说意韵”的精神内核,这是对愁绪杂质的“清洗”,堪称幽微绝妙之笔!“不是绿色语言,就不会继续生长”,诗人潜意识深层水域自然涌上的“语言言说”,是源于有机的、绿色的生命体验,它们才通往我们生命最隐晦、最疼痛、最脆弱、最遥远却最迫近的角隅,我们的灵魂受到一次梦游般的复杂的阅读。诗的语言由诗人创造,但当言说意蕴进入“精神的瞬间”,你会发现,言说更像是一种“倾听”,倾听精神内核的引导和召唤。

诗家语的言说结构,一定要以坚实的“精神内核”做支撑。单纯的“我”的言说,只是滤色镜后面的言说。许多诗人靠仿写创作,丧失了对生存个体质询的“精神内核”,不乏“美感”而缺少活力,这必定是诗歌速朽、失效的本体因素。

三、言说本真的有效性

诗家语是有生命的,生命要向下扎根,扎进心灵的根有多长,诗歌的生命就有多长。当“优美、生动”不再是新诗的圭臬后,对诗家语言说本真的挖掘,成为诗人追寻的基本意向。

意象是言说本真的基本单位,《雨巷》以意象的组合达成言说本真的承载。①雨与巷的组合:南方小巷悠长、寂寥,雨中小巷更易伤情。雨与巷的组合,较之单独的“雨”或“巷”,更有情致,更见寂寥;②油纸伞与诗人的组合:油纸伞在传统诗词是常见意象,将其放置于雨巷的诗人头顶,油纸伞就浸染了诗人的哀怨,诗人也因头顶的油纸伞遮了一方天地,更加孤独,情绪化的雨巷更加悠长、寂寥;③丁香与姑娘的组合:自古以丁香入诗的诗人很多,丁香成为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诗人承续了丁香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以“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将丁香人化,将姑娘物化,“丁香姑娘”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意象,这个新意象,是一个实在的人,但又是一个抽象的意象。人与物天然相和,物我合一,是诗人心中理想的化身,也是诗人突围“雨巷”的一根稻草。

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这些意象是诗人偏爱的,恰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影象,是主观情志的物化。这种组合已将形式与内容消泯了界限。

诗人身处乱世,时世的走向“剪不断,理还乱”,雨巷、油纸伞下更显孤独的诗人、丁香姑娘这三个意象,构成了一幅流动的、朦胧的写意画面,将“苦闷、彷徨”这种人在遭遇与环境的冲突时所特有的精神处境提纯再提纯,简化再简化,最大限度地接近了言说本真。“诗不是某一个官感的享乐,而是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它直接通向读者那“微细到纤毫的感觉的”神经。

诗人的求真意志,容留诗人生命体验中的矛盾因素、逆反因素,扩大了语境的承载力,使诗歌成为时代血肉之躯上的活性细胞。它从个体主体性出发,以独立的精神姿态和言语方式,处理个体生命、生存与时代的关系。当言说本真成为超越个体性的“泛本真”,它就具有了“生命力”维度的有效性。

求真是要达成有效,如果说《雨巷》意象的组合是基于求真,那么组合意象的再组合则是基于有效。在审美求真的建构中,诗人在一个完美期待的视野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圆点式的“泛本真”,艺术穿透力也正是在于意象之点与意境之圆达成了圆融的合奏。如梦一般飘过的丁香姑娘,在诗人留有一线希望的视野里消逝在雨巷的尽头,此时诗人的理想好像已经破灭,又好像还没有真正到来,依f留在心底。它留给我们的是下一次相逢的酝酿,于是“撑着油纸伞”又“独自徘徊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走的是同一条雨巷,又像是全新的一条雨巷,全诗就这样周期性无限性地运动着、循环往复着,画着耐人寻味的意境之圆。这种凄美在无限重复中渐渐磨砺了绝望,构成一种安静的流动感。每个意境之圆的完美处处以意象之点为要素。意象之点油纸伞、“我”、丁香姑娘,没有像一般诗歌的意象单独地存在下去,它在完美的意境之圆中消弭了界限,彼此勾连。意境之圆与意象之点天衣无缝的组合,使得这首诗达到了本真的极致。如果只局限于诗中意象之点的解读,而忽略了意象之圆的无形存在,那我们就有可能读到了无边的绝望。

正如孙飞龙在《印象》与《秋蝇》的精神解读中指出:“戴望舒诗歌创作时常把个人放在两难人生境界的交接点上,即让自己始终处于精神困惑的边缘状态,呈现一种边缘状态的美学特征,他让我们看到美的东西总是让人忧伤的,雨巷拥有不衰的审美生命力,也正在于它在更深的意义上彻底揭示了美好事物的存在方式。”

这种圆点式的“泛本真”在我们今天读来也是有效的:当遇到生活中的不如意,捧起《雨巷》,雨巷中那个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人仿佛就是我们自己,“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便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觉。文学作品固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而“言说本真”有效的诗一定是跨时代的,穿透历史烟云,“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抛开戴望舒的“雨巷”,我们仿佛走进了自己的“雨巷”。

把一首诗写得象“好诗”并不难,把一首诗写得有生存的“有效性”,才具有真正的难度。如果诗歌只是一种惟美的遣兴,一种不痛不痒的言语迷醉,那么已有足够多的作品可以载入诗歌史。而唯独像《雨巷》这样的诗歌成为了经典,就是因为“惟美”和“迷醉”是无法衡量诗歌成色的。

参考文献

①周振甫,《诗家语・诗词例话》,1982年第8-11页。

第2篇

【课例呈现】

本节课由杜林老师执教,授课班级:5班。

经过指导教师和执教老师商讨,本课时执教内容为“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之《雨巷》”。

这次课例的内容是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受,引导学生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注重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感受诗歌的美,进而体味诗人的情感。尤其是对朦胧诗,引导学生就诗歌的主要意象进行探讨,感受朦胧诗的独特之处。

【教学目标】

①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把握意象;

②激活学生感知、想象、能力;

③掌握朗读的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问题法、演绎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诵读。对诗文的整体把握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读完之后请几位学生谈他们的第一印象,并由此引申出读诗的第一个方法“诵读”和注重第一印象。2~3个学生可能会提到“忧愁、忧伤、凄清、冷寂”等等。教师板书。

2.全体诵读。

三、分析意象

1.雨和雨巷

由上面的总结顺势引出:同学们去过江南吗?江南的雨巷有何特点?江南的雨有何特点?和北方的雨有区别没有?教师展示PPT。(写江南雨的诗词,片段)

读PPT上的文字之后明确地把握江南雨的特点。(细雨如愁)

再看有关江南的小巷的PPT。

明确:在这么一条巷子里,在细雨如愁的日子里走过这样的一条小巷是什么感觉。在头脑里再次浮现、能否浮现出江南雨巷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

请学生回答后总结。

2.丁香

在这样的一条小巷中作者希望逢着一个什么样的姑娘?为什么是丁香一样的姑娘而不是别的?作者用丁香肯定是有他的用意的,丁香有什么特点?谁了解丁香?(请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PPT(丁香花)。

只看丁香花的图片是远远不够的,到底丁香在诗词中象征什么?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4讲解丁香的象征意义。

明确: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愁心,象征美丽、高洁、愁怨。

四、再次诵读。体昧情感

请一位同学读之后,请同学评价,评价后再读。教师指出诵读的一些方法(停顿、重读、语气等)。

教师范读,学生配乐诵读。

总结:这些情感的体味都源于诗人对意象的选择,“雨巷”由雨和巷组成,雨又特别是江南的雨,烟雨朦胧,细雨如愁,小巷曲折悠长、冷清,综合起来带给我们朦胧和略带忧伤的美感。

板书:情由境生。

五、品味探究

我们已经体味到诗人带给我们的忧愁哀怨的情感。

早在《尚书》里就提到了“诗言志,歌咏言”,诗人写诗是要将自己的心志诉诸笔端,《雨巷》也不例外,我们在感知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去感悟一下诗人到底要诉怎样的心志?

我们体味到诗人的愁,诗人为什么愁?(是想遇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为什么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因为姑娘是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化身)

板书“理想”。

那这个“理想”出现没有?出现之后和诗人牵手了吗?

原文怎么说的?(从身旁飘过)

也就是说自己的理想飘走了。

诗人在“理想”走后怎么办?(仍旧独自彷徨在这雨巷中)

我们看,诗人是在雨巷里寻找自己的“理想”,“理想”消失后又彷徨在雨巷里。也就是说“雨巷”成了诗人情感的触发点。

那么,“丁香一样的姑娘”有它的象征意味,雨巷呢?有吗?为了帮组同学们了解,我们看一下诗人有关的情况。

幻灯片:戴望舒的简介。

联系初中学习过的《小橘灯》中对黑暗潮湿山路的描写,结合写作的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

师总结:我们在诵读一首美妙的诗歌的时候,获得的不应该仅仅是心灵瞬间的享受。我们还要掌握和理解文章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的方法。

六、教师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想告诉大家的是,读诗首先要注重我们的第一印象,也就是我们的最初的最直观的体验。其次,我们要分析诗歌的意象,这是我们把握诗歌的钥匙。再次,注重诵读,好的诵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诵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停顿、重读、语气等。

小组评课:

本堂课总的来说,思路很清晰,教学的内容和重点都在课堂上有效地体现出来了,时间的把握上也比较精准,注重了学生的朗读,以读促教,以读领悟、想象,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教师的仪态大方自然。

存在的问题有:

①诵读的指导不够,学生读的形式比较单一,齐读、自由朗读、齐读,整堂课读的次数多,但是形式上不够。

②诗歌主题的探究上,教师呈现了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就诗歌的主题进行探讨是可以的,但最后的结论应该是开放性的,不应该给一个确切的答案,就是说诗歌是在大革命失败之后诗人找不到出路的彷徨、苦闷,应该有多层的解读。

③工具性的缺失。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本堂课上,人文性的东西呈现得太多,而工具性相对缺失。

第3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心理审美形态 情感表达 艺术形式 语言运用

《毛诗序》中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行于言”[1],也就是说,诗歌所寄托的是诗人的“志”――“志”,即是情感――这种情感藏于内心即为“志”,用文字表现出来以后便成了“诗”;这情感源自于情感表现在文字上。就如戴望舒先生的《雨巷》,这首诗无论从情感表达、艺术形式还是语言运用上都十分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照,也表现了整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文化心理形态,就此,我谈几点感受。

一、情感表达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动机,有人认为是作者写给施绛年的,还有的人非之。不管如何,我们至少可以肯定它是诗人写给自己心仪的姑娘的。

诗歌开篇既描绘了自己现在的状态――“独自”、“彷徨”、“寂寥”,又直抒胸臆、表明心声――“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随后,便开始言心中之“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使诗人如此痴情?诗人描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烟雨朦胧江南小巷中走着的年轻姑娘,正是诗人所向往的,他希望得到这位姑娘的眷顾、博得这位姑娘的芳心。然而事与愿违,那徘徊雨巷的姑娘却像梦一般地飘过,“静默地远了,远了”。面对这“求不得苦”,人又怎能安然自怡?最后又回现实中。

统观全诗,诗人借用“油纸伞”、“女郎”、“篱墙”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哀怨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丁香姑娘”的喜爱之情和求之而不得的相思之苦。诗人若即若离的表述,他不敢直接“横冲直撞”地抒发自己对丁香姑娘的喜爱之情,这正是中国的传统文人情结。比如清代蒲松龄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其中的爱情故事多半是女妖“”文生的,很少反之,这表现了传统文人对待“自由”爱情的怯懦之情。《雨巷》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有这种淡淡的痕迹。

二、艺术形式

在中国传统文论中关于“诗”与“散文”的区别,自古就有“有韵为诗,无韵为文”[2]之说,可见,是否有“韵”对诗歌的文体认别具有重要作用。而“文学”作为文化的具体形态之一,又不断地反映出它所存在的那个时代、社会的人的意识形态与审美追求,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具有音乐跳跃性的“韵”――这一创作手法,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形态相一致的,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心里情结。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恰是一首体现这种审美形态的作品。

首先,《雨巷》中最明显的便是韵律的运用。在这样一首抒情小诗中,竟有多达19句包含了韵脚――“长”、“巷”、“娘”、“芳”等,韵脚的出现使这首诗在朗读上具有音乐性、韵律性的美感,使读者更容易接受这首诗,增强了诗的传播性、接受性。

其次,“叠句”手法的运用。“叠句”,这一从《诗经》时代就开始广泛运用到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手法,在《雨巷》中也能找到痕迹。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叠句的运用在这里起到了舒缓语气的作用,同时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美;另一方面,调语上的伸展拉长,在缓和轻柔的语气中使人真切地感到诗人对“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的求之而不得的抑郁、伤感、失落之苦。这种写作方式近似于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静衬动”的手法,而正是这种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的吸收、借鉴,才使《雨巷》这首诗的形式更具有意味。

再次,排比手法的运用。如,“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排比具有加强语气、突出强调的作用,用在这里便充分地表现了“丁香姑娘”的美丽同时又表达了诗人对她浓烈炙热的爱,这种“爱”,是发自诗人内心深处的对“丁香姑娘”最纯洁、最纯粹、最崇高的那种思慕之情。诗人这种情感上表达的强烈、急促又与上述的伸展、舒缓夹杂在一起,使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张有弛,情感发展脉络更加清晰,愈加感人至深。

最后,是首尾呼应的回环往复之美。诗歌首尾两节只是差异在一个词上――首节的“逢着”和末节的“飘过”――其余的完全一样。这种首尾的相互照应,一方面,使结构显得更加严密、紧凑;另一方面,在情感内容表达上形成了“现实――想象――现实”的循环结构,具有回环往复之美,也进一步增加了诗歌本身的审美性。

三、语言运用

什么是诗?它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3],它的语言要求“语词凝练”,是诗化的语言。而所谓语言的“诗化”,一方面,即是指在表述同一事物或性状时,所选用的语词在品味上要超过日常口语。如,用“冰轮”“素影”表述月亮;在用“尺素”“红笺”描写恋人之间互相传递的书信等,这近似于古代诗歌创作的“炼字”。

这便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着他的心灵、情感世界。虽然有过憧憬、有过失落,但是我们从他的诗行中也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他的这种愁苦也是诗化的、浪漫的。正如台湾著名词人方文山先生的那句词――“你从雨中来,诗化了悲哀,我淋湿现在”,的确,戴望舒先生用了一条朦胧浪漫的雨巷唯美诗意地抒发着他的思绪;而我们这些后来人也会“淋湿现在”,深深地感受着传统文人的心理情结以及先贤才俊们所给予我们的美的享受、智慧的熏陶。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的基本方式(讲座)》,赵敏俐,2007年10月10日,首都师范大学北一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

[2]《诗论》,朱光潜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78页。

第4篇

——读《雨巷》有感

乐山一中高一(16)班

王嘉奇

手卷珍珠上玉钩,依然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题记

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安静的下着。青年独自彷徨在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她是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撑着油纸伞,步履轻盈,默默彳亍着。擦肩而过的一瞬,飘散了她带着忧愁的芬芳,看清了她太息一般的眼光。她梦一般飘过,渐渐离去,雨中曼延开来的淡紫色,渐渐消散……这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令她惆怅,凄清。叹息迷茫。但她没有颓唐。她是冷漠孤傲的但仍然那么妩媚动人。丁香姣好,但易凋谢。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染着淡淡的哀愁。

姑娘出现了,但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忧伤,就如梦幻般可望不可及。诗人执著追求着但又无法把握住。在我看来姑娘就是作者的梦想化身。理想如此美好,作者如痴情男儿守望追求向往的女孩一样,极度地憧憬着却又得不到她,不能实现他的梦想。“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正如诗中所描绘的,丁香自古就被人们当作愁晶作为伤春的对象。诗人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丁香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给人以短暂的希望,一展花枝后匆匆散落。这倏忽即逝的梦想,。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

这首诗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但我仍然能品出希望的味道来。丁香花在风雨侵蚀中没有低下高贵的头,而是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这连绵的阴雨,寥寥无光的雨巷,再怎么的“悠长、悠长”,终会有走出去的一天,终会有临到开阔光明之地的一天。

不如,将此诗改一改:

收起油纸伞,并肩

行走在明耀,明耀

又开阔的大路

我伸手拉着

第5篇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课堂教学轻松快乐的气氛。以往课堂教学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忽视了教师导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和探索性,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何培养质疑探究能力、多元思维能力极为不利,教师一味“填鸭式”的满堂灌,抹杀了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掐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与高中新课程教学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格格不入。下面就以本人在执教高一语文教学的这个案例,谈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一、《雨巷》深深,点燃课堂教学生成的火花

《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纸油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梦幻般的丁香姑娘出现了,她并没有停下来,飘过“我”的身边,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最终留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

诗歌意象优美,音调和谐,节奏舒缓,感情落寞,让人仿佛置身于雨巷中。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走进《雨巷》中,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走进诗人所创设的诗歌情境,让学生去多元解读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把读的情绪调动起来后,接下来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于是,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人期待的“丁香姑娘”为什么这么快消散了呢?让学生尝试探究并回答这个问题。课堂中,我让学生先思考,后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

第一小组的饶佩诗同学回答说:丁香姑娘是想象中的,她“梦一般”,代表的是诗人意念中的圣洁和高贵。她代表诗人心中的理想,心中的美。距离产生美。心中的美,诗人盼望得到,有时与你擦肩而过,偶尔得到后又容易失去。

第二小组的沈忻欣同学回答说:由于环境、情境的影响,雨巷幽深狭长,特别宁静,富有诗意。在这样的情境下,出现一位带着愁怨的丁香姑娘,她纯洁、圣洁、高贵,是美的化身。如梦幻一般,这样一种美,人们渴望得到又怕失去,而这种美往往稍纵即逝。

第三小组的施琪同学回答说:丁香姑娘本来就是诗人幻想中的形象,她根本就没有存在过。她是诗人心中的理想,是诗人的追求,她可望不可即,即使偶尔得到,又很快消失,但诗人一直在追求这份美丽。

二、反思

这些回答,是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智慧的火花。这种生成性教学,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考验的是教师的引导能力和学生的课堂智慧。教师及时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进入情境,进而探究,然后就会出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有三个较为显著的作用:

(一)生成性教学关注表现性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关注学习结果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化的表现和个人意义的获得。这种教学让师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个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小组讨论,对诗歌意象中“丁香姑娘”蕴含的意义进行多元解读,表现同学们的探究能力。小组合作,集思广益,不同的意见在交流中碰撞,形成智慧的火花。这种课堂的教学效果,超出了本人的预期,效果很好。

(二)生成性教学流淌着教学的波浪,让教学过程迭起

与传统教学相比,生成性教学关注教学过程,其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强调学生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发展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这种过程就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生活过程,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探究,教学过程丰富多样,朗读中让每个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情的介入,到思考探究,这些流动的教学过程,就像流淌的江河中不时出现的浪花,学生精彩的回答则是一出戏,不时有美妙的见解,真是迭起。

(三)生成性教学是一种互动教学

高中新课程在教学原则中强调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理应是互动的。以前受应试教学的影响过深,原本互动的教学过程成了单向灌输的过程。学生成了一种特殊的容器,不断地往里面装不同的知识。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室则成了学生学习的炼狱。学生除了死记硬背,很少有真正的发展。互动教学创造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由“我――他”变成“我――你”的关系,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的关系也由“我――他”变成了“我――你”的关系。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我”影响“你”,也可能“你”影响“我”,师生、生生间有了互动的平台,每个主体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教学中不同的意见、想法相互碰撞,形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智慧的火花。

课堂教学中时时有奇异的创造,处处有智慧的火花,让我们多一份爱心,多一点留心,多一点呵护,多一些引导,去激活课堂,去发现他们心灵的闪光点,去点燃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第6篇

风格的迥异,丝毫不影响艾青和戴望舒相互之间的欣赏、信赖和默契。这种欣赏、信赖、默契,是彼此之间的情有独钟。这种情有独钟,不完全是因为同为浙江人、诗人,两人各自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相同的志向和理想,两颗越来越近的诗心是情有独钟、风雨不蚀的基石。

艾青《大堰河》出版的时间,恰好是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在上海创办《新诗》月刊的次月。戴望舒带着新出版的刊物来到艾青的住处,吃了闭门羹,他留下名片,怏怏而返。好在艾青到名片后,按地址回访了戴望舒。两人一见如故,全然忘记了时间和他人的存在。从那以后,艾青开始源源不断地把新作交给戴望舒。戴望舒也尽可能辟出更多的版面,发表艾青的作品。这应当说是戴望舒对艾青的情有独钟。

艾青对这次见面印象极为深刻。艾青生前,只要谈及戴望舒,便不忘回忆那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彼此之间意犹未尽的关于艾青诗集命名的“争论”。可惜好景不长,一见如故的艾青和戴望舒,相识不到一年,就挥手言别。1937年7月,艾青匆匆离开了上海,几经辗转,于1938年底到了广西,而戴望舒也几经波折,最后在香港靠了岸。

虽然生活流离失所,但稍一安稳,艾青和戴望舒都不忘给对方写信。艾青到广西不久,戴望舒的信很快就接踵而至。其中,第一封信是这样写的:

……这样长久没有写信给你,原因是想好好地写一首诗给你编的副刊,可是日子过去,日子前来,依然是一张白纸,反而把给你的信搁了这么久。于是只好暂时把写诗的念头搁下,决定在一个星期内译一两首西班牙抗战歌谣给你――我已收到西班牙原本了。

……诗是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和谐,洗练过的……不是那些没有情绪的呼唤。

抗战以来的诗我很少有满意的。那些肤浅的,烦躁的声音,字眼,在作者看来也许是真诚地写出来的,然而具有真诚的态度未必就能够写出好的诗来。那是观察和感觉的深度的问题,表现手法的问题,个人的素养和气质的问题……

从戴望舒的这封信,看得出艾青与戴望舒之间的感情已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加上心中潮起般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情怀,两人萌发了共同办刊的愿望。

很难想象,一个在广西,一个在香港,况且又是战时,邮路不畅,通信不及时,两地办刊,在当时纯属天方夜谭。但《顶点》从最初的设想到创刊,艾青和戴望舒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可见两人之间的心有灵犀和思想相投。

第7篇

抒情是诗歌最重要的美学特征,诗歌鉴赏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对诗歌内容情感的解读和意境美的感悟,提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那么,在诗歌学习中应该怎样创设情境,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呢?

一、故事引导。阅读与诗歌内容相关、情感相似的故事,在故事创设的情感氛围中,就能不知不觉地走进诗的艺术境界和情感体验中去。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我们就可以通过了解同志当时的处境,来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

二、场景渲染。用精练、优美的语言去描摹诗中所描绘的场景,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呈现立体画面。有条件的还可以借助图片、多媒体中直观可感的形象或画面创设出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为欣赏诗歌营造良好的情境。如学习《雨巷》时,可以播放相应的图像和朗诵带,从而体会雨巷的阴暗狭长、诗人的忧伤迷茫、朦胧凄迷的诗意等。

三、相关链接。阅读与此诗相关的评论,如学习《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会诗人的开阔胸襟、雄伟抱负、自信态度、豪放情怀,可链接《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和《七律・到韶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等相关内容。这样可以让记忆中的诗境即刻再现,能立刻理解诗意和情感。

四、背景烘托。阅读诗人的思想经历、诗歌的创作背景,以便做到知人论世,从而营造出理解诗歌特有的环境氛围。如学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可阅读一些当时的社会背景材料,了解诗人的满腔热情和写作风格。

五、诵读陶冶。诵读是学习诗歌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方法。诵读时要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停顿、语气、语调、语速,在反复的诵读中营造情感氛围,在反复的诵读中不断地与诗人对话、交流,进而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的意境美,提升审美能力。声情并茂地朗读会让自己迅速进入诗的情境中去,随着朗读情感的变化,与作者或诗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如《雨巷》一诗,通过反复朗读,就可以在轻缓的节奏中营造出忧郁、迷茫的意境,在忧郁迷茫的氛围中看到“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就感受到了诗人心中的哀怨和彷徨。

六、自我设问。学习过程中设计一些精妙的问题,用精、少、活的问题引导自己走进诗歌,激发自己的想象,也非常有助于情境的创设。

情境创设能激起学习的热情,愿每一个学子都有一颗贮满诗意的心!

第8篇

我徘徊在巷口。也许我在等一场雨,等一场雨揉碎云的执念,等那摇曳的雨帘氤氲出如烟的美丽,等一场雨的流浪,等一次唯美的邂逅。

如我所愿的,那清脆的嘀嗒声响了起来。雨斜斜地下,也许是一曲缠绵的相思,也许是一首哀婉的长诗。我撑开伞,静听雨声。一些思念,几许往事,滴滴声声地在雨里发芽,在雨里生根。

放眼望去,巷中可见之路已被雨水淋湿,生发出莫明的情绪,我,该不该走进?

也许“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我走进雨巷深处,会看见佳人娥眉颦蹙,美目凝愁,痴痴地想着心上人现在何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又或者我根本入不得那深深的庭院,只能轻轻抚着生了铜绿的门环,推想佳人居处必是“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也许“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我走进雨巷深处,会看到戴望舒和他的丁香姑娘相逢的那一刹那。两颗苦闷找不到出路的心一旦遇见,便开始了飘飘洒洒的倾诉和相见恨晚的慨叹。他们携手走出雨巷,走到雨晴的地方。又或者他们仍旧错肩,默默彳亍着,寒漠凄清惆怅,最后没有下文地别离,留下我为他们嗟叹与感伤。

也许我走进雨巷深处,会遇见多年前背着个小书包晃荡的自己。她在一呼一呼地吃麻辣烫,她在被一个有着花白络腮胡子的爷爷笑话门牙给老鼠啃了,她在敏捷地躲开那只大黑狗,她和伙伴们走着伟大的秘密小道,其实那只是人家房子间大概半米的间隙而已。然后我走了过去,致她一束开得正盛的山茶花,问她能不能让我将这段怀想了无数次的童年时光再走一次。她会怎样作答?也许会把山茶花推开,留下一句“我不要”便跑开,也许会给我一块椰子糖,告诉我她还有一块泡泡糖,也许我根本听不到她的回答。

那深深的雨巷,我根本无法走进。千年前的卓文君已成土灰,百年前的佳人不知何处去,几十年前的戴望舒可能在垂死时想起了丁香姑娘,而几年前的我,也无从拾得。那条隐藏了我四年脚步声的铁铺岭巷在最近分崩离析,建起了几座貌似壮观的楼房。雨巷,唯有梦中记得。

我撑着伞,静听雨声。伞下,有痴呓声,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伞上,有雨吟声,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也许下一秒,会有一阵风吹落我的伞,而后雨晴,一个身影从背后走来,拍拍我的肩,告诉我,我们可以一起从大路往前走。

我在干什么?也许这雨只是我的臆想,也许这巷口也只是我的臆想,而我对这雨巷,只不过是一个徘徊了良久的过客罢了。无法走进,又何必走进?

文章以雨为线索,在诗意的巷景中延伸,为读者引出了一幅幅美得令人惊叹的画面。无论是欧阳修“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凄冷而美好的意境,还是戴望舒“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忧愁与期待,均诗意盎然,意境深远。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作者没有局限于诗人们的故事,而是或由人及己,在雨巷中与那个“背着个小书包晃荡的自己”默然相逢,或由古及今,感悟出“我们可以一起从大路往前走”的生命哲理,让思想情感拥有了非同寻常的深度与广度。这种深度与广度,正是本文出众的亮点。

(点评老师:罗小军)

第9篇

一大早,还在睡梦中的我突然被室友的一阵大呼小叫惊醒了:“丁香花开了,快看,丁香花开了!”

我急急地去看。窗外,楼前的几丛丁香果然一夜之间繁花满树。一串串绛紫色的花穗就那样灿灿地、明媚地开着,一阵熏人的芳香被雨后清爽的晨风送进室内,我醉了。迷蒙中,恍然又回到了两年前――

“丁香!”

“哎!”你脆生生地应。

“我又没叫你,叫花儿呢,哈

哈……”

你地嘟一下嘴,握拳,作势要打我。于是,俩女孩顺势绕着丁香玩起了逮猫猫,满树繁花乐了,露出满口白牙;一圈圈银铃般的笑声在丁香丛中荡漾、盘旋、回荡……

终于,跑累了,闹乏了,俩女孩背靠背,坐在花下,贪婪地嗅着满树的幽香。“你爸可真会取名儿,”我说,“丁香,丁香,又美又香……”你不作声。我诧异地回头,竟看到一脸无声的泪花。我忙不迭地赔不是。你揩揩泪珠儿,幽幽道:“这名儿不是我爸取的,是我妈。”

你妈?我呆住了。和你同学的六年里,我从来没有你妈妈的印象,只是隐隐约约听大人们说,你妈妈在你很小的时候,就去了远方。

良久,你低低地告诉我,下学期你就要走了,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你说,你妈妈来信了,要接你去城里念初中。说这些的时候,你仰望着头顶洁白的花朵――是的,那是一株开白花的丁香,我记得那么清晰――你的眼神是那样幽远,远到让我觉得你本来就不属于我们这个小小的村庄,和你在一起的一天天都像是前世或来生的一个梦。梦里,你我光着脚丫像男孩子一样地疯跑;梦里,你我一人一口吮吸一根一元钱买来的雪糕;梦里,你在你爸爸晚归的日子里和我挤在一张床上嬉戏……

当我终于从梦中醒来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第一次闪现出两个忧伤的字眼儿:离别。

我啜泣着拥着你,说:“丁香,我会记住你的,丁香年年开……”

你揩揩我的泪,揩揩自己的泪,笑了:“记住,丁香开的时候,就是我在你身边了。”那一刻,你笑得真像怒放的丁香。

校园里的丁香真的开了,是你回来看我了吗?

远方的丁香,你在他乡还好吗?

第10篇

一、深沉激越的情感美

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动力和核心,“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情感美是诗歌美感的重要源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的抒发因内容和诗人的个性不同而不同,有的强烈直白,呈豪放热烈之美。如郭沫若的《凤凰更生歌》蕴含着狂涛怒吼、火山爆发似的激情。这种激情源于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显示了诗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作品问世将近一个世纪,我们仍能感受到诗歌情感的热力。有的诗歌表达深沉含蓄、委婉细腻,呈柔婉沉郁之美。比如穆旦的《赞美》用繁密的意象,抒写中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苦难。当时,年轻的诗人看到了人民的觉醒和潜在的反抗,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诗人抓住这一时代特色,为之吟唱,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前边三节用具象描绘,都以“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最后一节转向宏观扫描,反复高唱:“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就充分表达了对一个已经站起来的民族的深沉而激越的赞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创作最富激情,却又略带悲怆色彩,如《招魂的短笛》《布谷》等,婉曲细腻地抒发了“水墨画也画不来的细雨背后的”乡愁。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从心底里发出呼唤,反复吟咏,情韵浓厚,委婉动人。还有的含蓄与直白相结合,如艾青的《我爱着土地》,上节含蓄地表达满腔爱国之情;下节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既有深沉凝重的内涵,又有昂扬激烈的情感。

“诗自肺腑出,出则愁肺腑。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苏轼)只有真挚强烈的感情,才具有打动人心的美学力量。情感之美潜移默化地感染读者,让读者在审美阅读中引起情感共鸣,进而净化灵魂,并提升精神境界。

二、新颖独特的意象美

意象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汇和示现。诗歌不直接表白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意象唤起读者的想象,借此把自己的感觉迁移给读者。意象是诗人与读者心灵之间的一座桥梁。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用“破旧的老水车”“干瘪的稻穗”“熏黑的矿灯”等五个意象,暗喻祖国的贫穷落后与发展缓慢。诗人回顾祖国走过的苦难历程,抒发了当代儿女对祖国的深沉眷恋。“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连用五个象征性意象,一个比一个壮阔,围绕“祖国”这一中心展开抒写。如此新奇独特的意象作用于读者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给人以美好联想和享受。闻一多的《死水》运用色彩斑斓的意象,以丑为美,达到了反讽的效果。戴望舒的《雨巷》用“雨巷”“丁香”“姑娘等”象征性意象,抒发自己失望、彷徨的情绪。《静默是睡熟的莲花》(刘湛秋)连用“莲花”“落叶”“鱼群”等八个比喻性意象,把静默这一抽象概念表达得可视可听可感可触。

诗歌动用意象是为了更婉曲、更巧妙地表达主题。意象是构成形象的意境基础,它像一个个路标和阶梯,依照它的指引,才能进入柳暗花明的胜境。读者并能按照它所提供的线索,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延伸、扩展、补充丰富意外之象与象外之意,达到一个广阔深邃的境界,领略诗歌的万千风情和无限风光,真正获得美的享受。

三、婉曲蕴藉的暗示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才能引人入胜。诗歌以精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以启发性和暗示性间接指点读者联想,获得一种审美愉悦,调动和发挥读者再创造的积极性。《教我如何不想她》就是以联想和暗示展开的:第一、二节写白天与月夜,暗示一天;第三、四节写春天与秋天,暗示一年。表达诗人不论何时何地都在怀念自己的亲人和祖国。《雨巷》中窒息冷寂的“雨巷”暗示着当时的现实,那绝望凝滞的“死水”就是光怪陆离、腐恶黑暗的旧中国的写照,流沙河笔下的那只“蟋蟀”暗寓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心理心态。暗示能激发和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的思想感情在欣赏这一艺术再创造活动中潜移默化;同时又在读者的想象活动中进一步延续与扩展诗人的天地。含蓄蕴藉的暗示美,能令人回味再三,沉醉不已。

四、跨越时空的跳脱美

散文像走路,诗歌像跳舞。诗歌讲求省略和跳脱,在跳脱和省略之间,留下广阔的供读者自由联想的时间和空间。《乡愁》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按时间顺序,切换空间,组成四个跨越巨大时空的场景,抒写出了海外游子浓浓的思归之情。流沙河的《就是那只蟋蟀》,可说思接千载,纵横万里,遨游于时间的长河之中,骧腾于空间的云霄之上,跨越巨大的时空。抒情线索随着蟋蟀的跳跃而跳脱,能放能收,在跳脱中提供许多美感联想的诗化意境。呈现出沧桑的历史感、鲜明的时代感和审美的个性化特点。又如《布谷》在时空上跳动着诗人的深沉感伤。一是空间:诗人客居香港,清明时节听布谷声声呼唤“不如归去”,便想起自己的故乡;无奈“浅浅的海峡”阻隔,“故乡不能伸过手来/接我回家去”,试问“布谷”:何处是归程?二是时间:诗人翻阅古书,看见布谷从神农氏那里“一路按节气飞来”,一直飞到现在的清明;但眼前的乡村面目全非,扫墓路上不见了牧童,杏花村改卖了啤酒,礼拜天耕地的是悍然牛吼的挖土机。在时空的跳脱转换之间,流露出作者怀古思乡的失望感伤之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联想和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五、精妙绝伦的语言美

新诗常常采用精妙绝伦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摹具象,以便让读者感同身受,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形的诸多美感享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第二节表达的是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表露,而是借助具体形象的描绘来表达。康河岸边的“金柳”变成了艳美动人的“新娘”,那么,有谁愿意与新娘作别呢?无奈而别,那番离情是怎样的缠绵难舍啊!绿油油的水草,仿佛在清波中向诗人轻轻地招手,她的多情绾住了诗人的心。诗人愿做康河中的一根水草,与她相依相伴,共同享受柔波的而永不分离。诗人化抽象为具体,变有形为无形,把自己对康桥的热爱留恋之情写得具体可感,仿佛伸手可掬。戴望舒在《雨巷》中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幻化成“丁香”般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颜色、芬芳和忧伤,看得见摸得着,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闻一多曾提出过诗歌创作的“三美”理论,即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其中的绘画美就是指对摹色词语的运用。《再别康桥》中的“金柳”“艳影”“彩虹”“青荇”色彩斑斓,调配和谐,构成一幅绚丽的“康河夕照图”。诗人寻梦时,明月当空,繁星闪烁,又绘出了一幅星辉灿烂的“康河夜色图”。两幅图画浓淡相宜,诗意美化入绘画美之中。《死水》中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等能引起多种色彩联想的字眼,对一潭死水进行如实描摹,实际上暗示“死水”就是腐败黑暗的旧中国。诗人以丑为美,美丑对比,更显旧中国的病态与丑态,造成新颖独特的艺术效果。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韵律、节奏、音调上。如《再别康桥》节奏整齐,每行大多三至四个节拍,二、四句押韵,节节换韵,首尾呼应,以韵律的跳动表现情感的律动,自然流畅。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音韵和谐柔美,宛如一支梦幻曲。《雨巷》多用反复叠唱,有意延缓节奏,构成舒徐复沓之美。每节长短不一,在整齐中求变化,时而舒缓,时而短促,平仄协调,读来抑扬顿挫,韵味悠长。

第11篇

散文妙品

雨巷诗人戴望舒喜欢一个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的雨巷,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我知道我无法走进他的诗里,但我却一直记着童年时老家的那把油纸伞。

童年的回忆总是美好的,竹篱边开满了桃花、李花,尤其是在春季,田蛙叫,杏花落了一些,桃花开了一些,亲爱的爸爸妈妈总是同撑一柄油纸伞在雨巷的深处慢慢地走。一圈儿伞骨齐整整的,如同他们和谐的爱情,伞面是深红色的油纸。当他们回到家门口时,爸爸就小心的将油纸伞收拢了,挂在照壁的那根木钩上。

我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把伞,乘他们不注意的时候,就偷偷地拿着油纸伞,在院子里独自撑着,听雨柔密地落下的声音。把伞柄搓转起来,伞面上会飞溅出无数的小花,童年的生活也因此而充满色彩和情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伞慢慢破旧了,妈妈就用同样颜色的油纸给糊着。这把伞风风雨雨多少年,陪伴着我的爸爸妈妈,也不知道伞的折褶里藏着多少岁月的沧桑和风云的变幻。

记得以后的一段日子里,爸爸突然患病离开了我们,只剩下妈妈一人独自地撑着那把油纸伞,支撑着全家人的生活。每年清明时节,妈妈就带着我去上坟,细雨中坟头一片青草如烟,妈妈撑着油纸伞默立着。远远的河湾,一片高高低低的瓦房被炊烟笼罩着,却笼不住油纸伞下妈妈的泪水……

妈妈曾用那把油纸伞为儿女们撑起了一片晴空,而自己却默默地承受着岁月的风风雨雨。我们长大了,母亲却老了。老得哪里也走不了,她只得守着家园。只是她常常会倚门望着漫天飞洒的雨丝,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我知道她一定想起逝去的那些日子,想起那把红红的油纸伞了。而我每次看见她这般模样时,总偷偷地抹着泪,因为“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的人。想到这里我便长叹一声,现代文明赋予了现代生活中五花八门的伞,却没有听到有人赞美过它们。现代人寂寞了,现代的伞也寂寞了。

(选自《少年文艺》)

【赏析】

陈杏臻的《油纸伞》中,有着父母深深的爱。作者从描述雨巷中诗情画意的美景引出了对自己童年时的那把油纸伞的美好回忆,让人们从这把伞中看到了他们一家幸福快乐、相亲相爱的情景,还用感情真挚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描写来阐述自己的幸福与喜悦,同时,又以抒情的笔调来告诉人们岁月的沧桑、风云的变幻,父母和家的温暖给人的无限思念。

(张 丽)

第12篇

――戴望舒《雨巷》

三月的细雨弥漫着整个杭州城,大街小巷在蒙蒙细雨中显得诗味浓郁。来杭州旅游的人,看惯了西湖、雷峰塔、苏堤、白堤,不妨沿着一些古朴的巷道走走,在宁静中拾获久远的叫卖声。

元宝街,雨巷尽头的诗意还原

这是杭州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一条古石板路,就在上城区,用一百三十多块青石板铺成。元宝街东起金钗袋巷,西至中河南路,中间与牛羊司巷呈十字交叉,街长两百多米。元宝街之名,是因元代省府富藏库在朝天门(鼓楼)外,疑其旧址在此。元宝街1号就是源丰祥茶号旧址,朱红的木门里,是昔日为皇帝晒制御茶的地方。据说南宋的时候,皇宫里用的茶叶都先要在这里进行翻晒制作,然后才能进贡。过了牛羊司巷,再往前就是一律的青石板路了。左侧是藤蔓肆虐的矮墙,右边是高高耸立的风火墙,风火墙中间有一扇不怎么起眼的石库门。从黑色大门进去,便是号称“清末巨商第一宅”的胡雪岩故居。

传说胡雪岩造宅子的时候,听从风水先生建议在宅子东南角用石头打了一个大元宝用来镇宅,而且胡公馆门前的这条路面,做得中间高、两头低,像一只倒扣的元宝。“元宝街”也因此而得名。

初春的元宝街,被雨水滋润许多天了,还带着些许的寒意,但这依然阻挡不了人们出门的闲散心情与脚步。徜徉在雨中的元宝街,暂时忘却了尘世的纷繁,就连忧伤也变得淡淡的,最后化解在这雨里。这也许是江南雨巷独特的魅力。所以,如果你有心结,就请到这里走一走,出来后,也许你也变成内心纯净的诗人了。

撑着伞,站在巷口往纵深里望去,这里似乎可以找到戴望舒《雨巷》里的那种意味。

结着愁怨的姑娘当然没有遇到。只有撑着伞的你,走在哒哒的石板路上,虽然“我哒哒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雨水突然加剧落下,时光仿佛于刹那间回到了从前。

清河坊,老杭州的繁华

走进清河坊,漫步在青砖路面,两边是明清风格的建筑、飞翘的屋檐、镂空的窗格、身着古老服装的店员……走在这条街上,你会觉得忽然融入了过去的岁月。

清河坊街应该是杭州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旧街区,是杭州悠久历史的缩影。据说,清河坊的得名还有一段历史故事。早年太师张俊在明州击退金兵,取得高桥大捷,晚年封为清河郡王,倍受宠遇。他在今河坊街太平巷建有清河郡王府,故这一带就被称为“清河坊”。当时清河坊一带商铺林立、买卖繁华,曾是杭州最繁华的商业区。

百年老店是清河坊人最多的地方。杭州的百年老店,如王星记、张小泉、万隆火腿栈、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保和堂、状元馆、王润兴,义源金店、景阳观、羊汤饭店等均集中在这一带。还有很多老字号保持着传统的风格:杭州的传统小吃、精致的雕刻、丝绸、手工制品等。你可以在这条街上买当场制作的茶叶,刻几枚有朋友名字的图章礼物,买京剧脸谱,买茶等许许多多礼品。几次逛清河坊后发现,其实这条老街现在已经成了时尚男女流连的地方,衣着光鲜的年轻人也和沉稳的中老年人一样,热衷于这里的茶楼小馆,迷恋这里的清茶、藕粉、绿豆汤、麦芽糖、糖桂花,还有特色的各类点心。其实,很多人每次去都一样,总是吃一大堆小吃,每次走出清河坊时,肚子总是鼓圆状。

清河坊离西湖风景区不远,步行十分钟就能到,整条街也不长。假如去杭州旅游,这儿真的值得一去。现在这里依然是商业繁荣的地带。

TIPS

特色小吃:

杭城第一鸭肫、鸭脚爪――顺民小吃店,顺民绝对是那种平时走过路过,肯定会错过的店。

十几个平方米的小铺子里几张横竖乱放的桌椅,跟街头大排档没什么区别;顺民没有菜单,所有的菜都是看厨房里的料点的;顺民白天是不开门的,只在每天晚上8点才开门的,营业一直到次日清晨。在顺民被点得最多的是鸭肫、鸭脚爪、带鱼、雪菜蘑菇、鸡肉……咸淡适中的卤汁,刚好火候的鸭肫是那里最有特色的,有嚼头又不是太硬,蘸着卤汁,好吃的不得了。胶汁鸭爪也是很招牌的,因为天气冷,卤汁已经与鸭爪冻在一起,费力地啃着鸭爪,尝着筋斗的“鸭爪肉”,因为啃得辛苦,感觉尤其好吃。当家菜:卤鸭肫、胶汁鸭爪、雪菜蘑菇。

地址:建国北路双牛大厦对面。

杭城第一咖喱――澄江面馆

在翠苑电影城斜对面,那家叫澄江的小面馆,刺激着我的食欲。澄江的红咖喱原味些,至于黄咖喱,估计已然改良,加了些甜味,却也适合对辣态度模棱的女生。一直坚持着点咖喱牛腩,觉得这才是正宗。洋葱、土豆、红辣椒各司其职,规规矩矩;而咖喱则纠缠着肉味,慢慢溶化在你的嘴里,像极了深解除伪饰后的浓情,挡不住、推不掉。当家菜:冬荫宫海鲜汤、鱼头煲、咖喱。

地址:翠苑电影城斜对面。

值得驻足的杭州特色小店:

围城――就是围巾的城

这座城开的地方太奇妙了,竟然在北山路上。在杭州最美、最贵的地段,长出了这爿叫“围城”的小店,主要卖的是自主品牌的围巾。

关于小店的定位,就是两个字――时尚!现在,难道你把围巾仅仅作为遮脖子的工具?那太OUT了。你看看围巾在好莱坞潮人里多么抢手,它早已超越实用概念,成为女人炫耀的点睛之笔。

地址:北山路28-1。

旅游小提醒:

1.浙杭州火车站附近有人推荐住宿宾馆、旅馆,要慎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