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

时间:2022-09-26 13:44:17

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1篇

一、 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而学生根本没有兴趣,老师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知识的接收器,采取很传统的讲授、灌输的方法导致学生学的很辛苦,课堂很低效。老师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而是自己大包大揽,将知识生硬的传递给学生。或者是采取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学生的印象不深,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还有就是老师课前的准备不是很充分,没有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做更多的预设,一出现问题马上用提示的语言告诉正确答案。

二、课堂教学出现低效的原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低效的原因,我觉得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 对教材理解的低效。

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的老师没有充分理解教材,没有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生硬的照搬教材的内容,不能用身边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教材理解很低效。

(二)对课堂提问的低效。

教学始于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组织教学,启发思维,提高理解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合适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的老师在课堂中预设的问题,大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

(三)课堂目标的低效。

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确定合理的课堂目标是影响有效课堂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实际的情况恰恰是,有的教师对于数学课堂的目标意识非常淡漠,甚至认为备课中没有制定目标,即便制定了,也只是应付,当下不少的课堂往往天马行空、挥洒自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被任意扩大,行进中的课堂缺乏必要的约束与反馈调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措施

(一)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设计,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基础。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选择,可以这样说,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我们教师应该不仅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更要关注情感和态度目标。所以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有效地情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地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境……。”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现实问题,比较熟悉,容易产生共鸣,所以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心理感受,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反应,而情感恰恰是智力发展的翅膀。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条件创设真实情境,用紧贴学生生活的事例,去诱发学生的乐学情感。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的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以课改理念为指导,紧紧依据教学目标,贴切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鼓励学生多探究、多合作、多交流,使堂课气氛活跃;不能把三维教学目标割裂,致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被忽视。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媒体的选用、教学策略的制定,都要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服务。在课堂中,教师必须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同时还需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前的指导,并根据学生的活动进行合理地概括,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有效的目的。

(四)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性。

第2篇

关键词:有效性教学 无效性教学 课堂 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13-01

1 什么是有效性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直以来广大教师的重要问题,也是教学的根本问题。如何使得课堂教学有效,是值得所有教师深思的问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有效性”教学。

对教学的“有效性”的歪曲理解有两种:一是将“有效性”标准落在教师有没有完成课堂内容和教师的自我感觉上;二是通过课堂纪律来判断教学的有效性。如果教师只顾自己完成了课堂内容,但学生却没有消化吸收;教师将教学目标定的很高,超出学生能力之外,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即使教师教的非常认真,而学生却缺乏积极主动性,这些都不是有效性教学。学生学的很卖力,收效见微,也不是有效性教学。

2 认识“无效课堂教学”

认识“无效教学”有助于辨析“有效性教学”。无效的课堂教学的病征常常表现在,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缺少积极主动性,收获甚微。通过对无效课堂的深入研究发现,无效教学的病理常常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目标不明确

有的课堂教学,在一开始没有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没有实实在在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用脱离教学任务和内容,情感目标牵强附会,干巴生硬,既不切合学科,又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生发出来。

2.2 教学资源不当滥用

教学资源泛化常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教材选用方面;一个是教学情境方面。

教师冷落原有教材,过早或过多补充知识,在学生还没有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情况下,就受到过大量信息的冲击,越学越糊涂。或者,教师过多地创设情境,而情境不能紧扣教学内容,让学生学的莫名其妙。或者,让学生搜集材料,却没有具体要求和后续利用,搜集的材料无法融合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无法为教学任务服务,搜集材料成了无意义的教学活动。

2.3 教师职责弱化

教师在学生发表的意见时,不给予引导,任其发挥,脱离了教学任务,有时甚至违反了基本原理;或者,对学生所发表的观点,一味地肯定和表扬;或者每次点评都很具体。这些做法,看似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了学生的独立个性。实际上,教学任务无法达成,学生学不到知识,甚至会得到错误的知识,偏离方向错误地发展。

2.4 探究过程流于形式

在时代的要求下,教师们越来越注重发挥学生能动性,让学生主动探究,但是,很多教师会让探究流于形式。让问题停留在“是不是、对不对”上,不深入下去,探究浮于表面,学生得不到真正的知识;对所有的知识都采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不分重点;让学生超出自己能力之外进行探究,等等,这些都是无效的探究。

2.5 教学手段拿来主义

对于越来越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师们常常会犯拿来主义的错误。比如,不根据教学任务要求和教学内容使用课件,照搬别人已有课件。或者过于依赖课件,淡化文本研读,简略了探究过程,弱化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3 把握“有效课堂教学”

对无效课堂教学的病理的分析,使得我们更容易把握有效课堂的特点和实施要领。以下略述教师把握有效课堂需注意的几大方面。

3.1 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有效确定,是有效课堂教学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确定教学目标中发生的主要错误与问题,在无效教学中已具体阐明。对无效教学中无效教学目标确定的探究中,我们发现,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科特性、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发出来,并明确具体,且落到实处,不能虚化。

3.2 关于教材和教学资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必备条件,是有效教学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应当立足课程标准,大胆整合、取舍;并教师应以课标为主,充分配合利用其他教学资源。关于对教材与补充内容的关系的处理,已在上文关于无效教学的剖析中已具体阐述,不再赘述。

3.3 关于有效性教学的探究

探究是有效的课堂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探究让学生在理解中掌握知识,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发现知识,是学生学习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尊重文本,进行重点探究;通过探究,传授教材知识,同时教授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有效性教学实施方法

在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时,教学常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准备

教师首先要做足充分的准备,胸有成竹,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性课堂教学准备包括有,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修整教材,准备教学过程(包括引入、讲授、提问、探究、总结),还包括如何激发学生兴趣、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语言处理(声调、语速、感染力)等。

4.2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实施

教师要重视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处理好其中的重要方面和必要细节,保障和增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主要的有,教师应当以饱满的精神来面对学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以热情丰富的口头和肢体语言,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敏锐的捕捉学生的反应,洞察学生脑袋里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跟上老师的脚步。

4.3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巩固

布置作业是巩固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最好方法。布置作业要注意不能笼统,要注意划分题目的难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比如,可以将作业细分为为简单题和思考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们永远的教学问题,对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在教育学界不会停止。笔者仅仅从自己的在教学实践中,思索探讨如何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探讨了无效教学的主要问题、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握有效教学,希望对教师们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赵连根.从“有效教学”的“瓶颈”问题出发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J].上海教育科研,2007(2):38.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4).

第3篇

一、以精准的教学设计贯穿课堂教学活动

精准的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高效推进、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每一节课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抓住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始终合理,使教学课前理解透彻、备课充分。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教师要高度关注三点:一是教师备课,二是教师讲授,三是学生参与。从备课环节来看,针对目前使用的新教材起点高、难度大的特点,教师不仅要在课前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充分考虑某项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出知识的前后联系,然后系统合理地设计课时、教学案例,而且要针对自己所面对的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情况,了解学生目前已有的知识起点和最近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从讲授环节来看,教师要注意做到精讲,目标明确不啰嗦、条理清晰不含糊,要针对学生有疑问的或重点去讲,讲解透彻,切中要害;从学生参与来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善于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带给他们的是愉悦,是精神的满足,而不再是枯燥的机械灌输。

二、以高效的教学管理驾驭课堂教学活动

要做到课堂教学管理优化高效,需要教师重视两点:一是强化课堂时间管理,二是强化学习策略管理。从强化课堂时间管理来看,就是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要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努力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从强化学习策略管理来看,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结合学科实际,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努力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三、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推进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有尊严的生命体,他们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样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师生双方情感实现沟通和协调,建立互相信任和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调动真实有效的学生参与。因此,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客观现实的个性差异,相信学生具有的潜能,认真倾听和接受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并把这个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反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相信自己,敢于解除思想上的约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并能从教师那里及时获得真诚正确的课堂学习效果反馈。教学过程是一个“两主”和谐的双边活动过程,要不断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做法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教师在重视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后,还必须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良性互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构起有活力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快乐学习着,健康成长着。

作者:李晓华

第4篇

摘要:有效教学,即师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教学活动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以评价课堂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即为学生是否获得进步或发展。其核心是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协调发展

有效教学,即师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教学活动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以评价课堂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即为学生是否获得进步或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一般来说,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些都是有效教学的特征,但最核心的还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

一、确立目标,精心备课

三维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制定明确、恰当的三维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老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征,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目标。一方面老师在三维目标的确立和教学过程的把握过程中,注意明确三维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有效地克服一刀切的弊端,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人性化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精心备课有效课堂的基础。因为考虑到教师备课任务的艰辛,同时也想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钻研教材,学校提出了集体备课这样的构思。一方面,可以节省教案书写的时间,教师拿到教案以后只要把自己的思考通过微调反应出来;另一方面,可以做到资源共享,能更多的交流教师教学方面的信息。因此这样的做法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集体备课时,认真听取每位老师对教材的理解,特别是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教学构思,让其他老师评价、改正。自己要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让有经验的老师帮助自己。自己备课时,要加强对教材的研究。目前,我们使用的新教材,起点高、难度大,老师必须花大气力研究教材。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某项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出知识的前后联系,然后系统合理地设计课时、教学案例。另外,还要备学生。要了解学情,才能以学定教。了解学情,主要是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的起点和明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除此之外,老师还要“十知道”,知道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环境、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验、个性差异、认知规律。了解的方法,如问卷调查,开调查会,或课前请部分有代表性的学生参加备课等。只有了解学生情况,教学才有针对性、有效性。

二、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核心,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要上好一堂思品课教师课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疑问,课堂上才能巧妙地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因此,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学生“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教是为了不教。激励学生质疑的具体做法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去质疑、讨论和探索。其材料要多从社会生活实际中选取,也可以从教材中摘录;教师要积极参与讨论,变单一角色为多重角色。教师要摒弃权威角色,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角色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气氛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变灌输式为启发式、讨论式、尝试式,启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跳一跳,够得着,学生可望又可及,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充分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在实施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及时鼓励、表扬他们勤学好问,不惟书、不惟师,敢于问难质疑的良好品质。

三、反思意识――有效课堂的保证

追求有效课堂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是真正以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我们教育的追求。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靠每一位教师,落实到每一个课堂,关注每一位学生。追求有效课堂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朝一夕能够见效。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效呢?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反思。每一位老师,都要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每一堂课上完了,都要好好想一想,这一堂课,目标有没有达到,训练有没有落实,学生学得是否开心,是否有收获。教研课,不要追求设计新颖,不是一定要求新求异、出奇制胜,而应研讨这堂课目标是否恰当,训练有没有落实,训练的内容是否得当,学生参与是否积极,训练的效果怎样,教学的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教学都有可能留下或多或少的问题,教师如果能积极反思,认真面对,那么他一定会在教学与反思中逐渐调整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智慧,让自己获得更快的发展和成长。教学反思是对教师自身实践的思考,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这是我们教师专业化发展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既可以是对自己的反思,也可以是对他人的反思,还可以采取集体反思,教师在反思中寻找低效、无效教学的根源,通过自省,把合理的建议、改进的措施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之中,提高了自己,也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反思,贵在及时,一有所得,及时写下,在上完每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反思成败得失,及时做好记录。课后的反思,虽然点点滴滴,但它来自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出自于我们深刻的思考,是我们的真切感受,因而是非常珍贵的。教学反思,贵在坚持,坚持,一切皆有可能。经常看看自己所写的教后反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第5篇

关键词:农村;课堂教学;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203-01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任何伟大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理想最终都要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农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正确把握

新课程理念的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的"导"要恰到好处,只有在冥思苦想而不得结果的关键时刻,恰到好处地予以点拨,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品尝到"探究的情趣和成功的喜悦",而且"导"还要点到为止,教师只能在于把裹在疑难问题上的一层"窗户纸"点破一个小孔,给学生提供继续探究的契机和空间,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独自领略"孔"里的世界。

如《探索平行的条件》的教学:

师:大家准备一张白纸,我们共同来研究它。(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材料)

师:"我们来研究符合什么条件,这上下两边平行。"教师一边说,一边在白纸的中间画了一条斜线AB,出现四个角,分别是∠1,∠2,∠3,∠4(如图所示),"现在我们就用量角器量一量,我们能发现什么"。学生自己测量,发现了角之间的关系。(独立探究)

师:"通过研究大家都有了新的发现,你们互相核对一下研究成果,如果不一样再进行深入研究,争取形成统一的观点。"(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开始了,发现问题了,学生开始互相学习,没多长时间,学生就把"学生"教会了。但是这时学生只注意到"内错角相等"。这时,师问:"()+()=180°,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小组学习合作又展开了,发现了线的角度不一样,每人所量的角大小也不一样,但是有2组角是对应相等(内错角相等),也有2组角的和等于180°。

师:"看来这些角相等或互补时,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

老师写下了"相等"、"互补"、"两直线平行"。

师:"我们给这些角起个名字,把具有∠1和∠4、∠2和∠3这样位置关系的角叫做内错角,具有∠1和∠3、∠2和∠4 这样位置关系的角叫做同旁内角。"

接着老师写下了:

这样的课堂教学,放手让学生动起手,动起脑,让学生主动实践,自主探索出平行的条件。教师重在创设条件--"看能发现什么?"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没有发现的问题,由老师来点拨。教师从传授主角转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促进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同时,学生也做到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才真正把握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效率提高了。

2.创设透切的教学情境

在农村实际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状况,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个好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学生熟悉的,可以理解的东西。

如《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的教学:

师:大家放过羊吗?

生:放过(笑)

师:假设把一只羊拴在草地上的木桩上,绳长3米,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解题思路。

①草地是空旷的,羊的最大活动区域有多大?这个区域边缘长是多少?②若是拴在夹角是90°的墙角呢?③若是拴在夹角是60°的墙角呢?④从以上问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根据圆的面积公式S=πR2,羊的最大活动区域有9π;根据圆的周长公式C=2πR,边缘长是6π。"

师:"回答正确,用了我们学过的圆的面积公式和圆的周长公式。"

生乙:"拴在90°的墙角占圆的面积的14,则其活动区域为14圆的面积,即9π4,边缘长6π4+6 。"

生丙:"拴在夹角60°的墙角占圆的面积的16,则其活动区域为9π6=3π2,边缘长6π2+6 =π+6 。"

师: "从我们刚才讨论的实际问题来看,要解决这类问题,涉及了哪些待解决的因素呢?在计算过程中跟哪些量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生丁:"主要是解决弧长和扇形面积的计算问题。"

师:板书课题――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

生:①分别求同心角1°、60°、90、°n°所对应的弧长和扇形面积。②小组讨论、交流归纳出公式:弧长L=nπr180,扇形面积Sn=nπr2360。

第6篇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有效性教学的保障

小学生正处在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好习惯一旦养成,学生的上进心也就有了。在教学中,教师要反复督促学生,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

1. 学会倾听的习惯。养成课上认真听讲的习惯,要专心、精神集中(注意教师的眼睛、黑板、课本),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不能东张西望,要让孩子能够坐得住。能听懂老师的每一句话,养成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

2.善于思考的习惯。学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不懂就问。要求孩子读书、听讲时要善于动脑思考,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于书中的知识和道理,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

3.敢于提问的习惯。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发现疑问,决不走马观花,粗心大意,不求甚解。有不懂的问题要敢于提问,有新的看法能够提出。

4.认真书写的习惯。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手距笔一寸,眼距书一尺,胸距桌子一拳)。写字要专心、认真,作业要清楚、整齐,独立完成,不马虎。

5.与人合作的习惯。现在无论我们干什么工作,都离不开与人合作。学习也是一样,从小培养与人合作的习惯非常重要。

6.主动完成作业的习惯。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不拖延。放学后,稍做休息马上写作业,再出去玩。在动笔之前先复习,想一想老师今天讲了哪些新课,要求掌握哪些内容,然后开始写作业。

二、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是提高有效教学的基础

1.备好课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才能把握好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才能更好由易到难地去设计教学活动,选择学生更喜欢的学习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做到胸有成竹,应对课堂上的变化,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在备课时,我们不但备教材,还得备学生。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思维特点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不会被学生牵着走,真正体现课堂的“有效性”。

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我们说教学目标要兼顾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等不同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中有目标,教学活动也要从易到难,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地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进行。

第7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每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一、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

教师如何以创造性的教去促进学生探究性、创造性的学呢?我认为关键是要为学生提供能引发创新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因素,不断激发学生去创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即是数学学习的价值观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既要依据课程标准,又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应当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给他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创新的意识,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

教材内容方面考虑:对于知识形成可以用发现模式、自学模式、结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更多的采用发现模式;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经常采用讲授模式和掌握模式,通过及时反馈,查漏补缺,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这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当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模式,针对教学实际,重新进行组合,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开拓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有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探究,教师能适时、正确地运用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方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其次,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有效的课堂提倡有效的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对课堂教学改革,已引起了众多老师的关注,但要想提高小组学习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前考虑是否必须进行小组合作。要让小组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为什么这节课要用小组合作学习,如果要用要解决那些问题,什么时候进行,那些内容适合班级集体教学,那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那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所选择,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避免把所有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2.选择恰当的机会,组织合作交流。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寻找他人帮助,产生了交流合作的新的需求时,再安排合作与交流,可能更有实效。同时,学生要参与小组和研究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因此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知识,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只有这样学生的个人力量才能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出来,学生才能获得实在的发展。

3.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是需要的,但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也是非常必要的,倾听是对发言者的尊重,只有热情倾听他人发言,才能使发言者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同时倾听别人发言,能使自己从中得到启发,以触类旁通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听,倡导学生多想。

第8篇

一、更新教学理念,保障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将目标细化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师生课堂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数学课堂必须成为数学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观念。

二、运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提高高效课堂趣味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例如在讲《指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引用了农夫与国王的故事:农夫与国王下象棋,国王输了,答应农夫的任何一个条件,而农夫却说只要国王在棋盘的第一个空格放1粒麦子,在第二个放2粒,第三个放4粒,第四个放8粒……国王认为是很简单的一个要求,就答应了,结果找人一算这是个惊人的数字,他把整个国家的收入都给农夫都不够!这就是爆炸的指数函数,学生学习的兴趣全来了,一节课气氛都很活跃。

三、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升高效课堂的创新性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在听了章丘四中李老师的一节课后我感悟颇深,她上课时用的语言精确,对学生的提问也是很有技巧:“你认为……?”“你能想到……?”“你知道……?”和学生一直是平等交流,一节课不到,学生对她的拥护就看出来了。说实话,在语言的修炼上正是我们所欠缺的,如果这部分提高了,那么对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和提高。

四、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增强高效课堂的多元化

合作精神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而学生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点上方可有效。即个体在问题解决中、处于迷惑之时、陷于苦求不得之处,再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有成效。否则,小组合作要么是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唯命是从,要么一哄而起。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让学生讨论交流的问题必须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而要解决课堂有效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合作探究形式是多样化的。还有题目不宜过难,在学生通过简单的思考讨论后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另外既然是合作探究,就应该大胆放开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而不应受到时间等因素的限制。

五、课堂练习设置的有效性,高效课堂的稳定器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这有限而宝贵的课堂时间里要练得有效,要求我们教师精心设计练习。布置的练习要遵循指导性原则,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教师要不停地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而对基本题目,多采取学生板演,既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同时由于学习成果及时反馈,又起到了激发学生再学习的动机。此时教师胸中有数,也就能点拨及时,效果远远超过了课外批改。

六、课堂评价的有效性,高效课堂的推动力

第9篇

维持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由于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再加上小学生本身自制力较弱,学习吸收能力较差,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一直不怎么理想。本文基于希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性,首先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性提出一些策略,再谈谈提高有效性应注意的几点问题,最后进行总结。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效率

新课程改革推行至今,教育已经发展到素质教育的关键时刻,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用“有效”来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不断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为老师追求的目标。教师只有深入研究语文学科的内在规律,找寻并熟练驾驭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才能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行了很多探索。

一、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性策略

(一)深入钻研教材,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很多人包括一些语文老师认为语文课堂很开放,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很容易走入误区:脱离教材,天马行空地进行讲解。然而在新课程的大力倡导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起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材,只有教师吃透教材,明晰教学目的,确立教学重点,才能找到契合教材要求且与小学生现有学习能力相符合的教学方案。如果教师没有深刻钻研教材,对教材一知半解,则会导致教学目标模糊,教学重点不详,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起到“南辕北辙”的效果。

效率是以单元时间为衡量,即单元时间内完成的做作业量和获得的成就。通常而言,小学语文一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而一个正常人可以集中精力的时间为20分钟左右,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个时间还会有所下降。所以说教师应当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进度,在有效的20分钟里将需要传授给小学生的知识讲明白。持续长时间的教学很容易使小学生厌倦,教师应当注意合理设置教学活动,掌控好对小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真正有用的时间,充分利用,把一节课中老师的教学活动时间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时间合理分配好。不得不说,教师填鸭式教学,或者是一味只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才有兴趣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语文世界,甚至能够主动地开始自己摸索,小学生的兴趣越高,教学有效性也就越高。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其自制力较差,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而转移注意力,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这篇课文时,非典距今已经过去十几年,现在的小学生对那时候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为了使学生能有兴趣学习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播放一些非典时期的照片或是视频,抓住学生的眼球,将他们带入该情境中,这样后面的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再比如教师布置作文题目时,为了防止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可以先创设情景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大家对该话题有了想“说”的动力,再告诉他们这是他们要写的作文题,这样学生有话说才更乐意完成作业。

(三)实施课堂合作模式

小学生自主控制力不够,很容易在课堂中跑神,这对课堂时间是种浪费,也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老师可以在小学生注意力最不集中的时间段放弃讲解,转而抛出一些问题让小学生自由组队合作讨论,由此既能够把浪费的时间利用上,也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合作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此外,应当注意的是好的合作探讨问题是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意合作讨论,只有那些具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才可以。比如说组织同学对“班级公约”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想法。在合作学习中,小学生们可以取长补短,收获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合作交流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注意的问题

掌握以上策略的同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问题。

一方面,在实践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忌急功近利,要充分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小学生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很多汉字都没认全,因此在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在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制作课堂教学方案或目标时,应当以创设良好的情景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调动了小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不断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老师追求的目标,而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首先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其次是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是积极实施课堂合作模式,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这样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取长补短学到知识还能培养自身合作交流的能力。努力做到这些,相信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是非常有用的。

【参考文献】

【1】马立华.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35)

第10篇

关键词:有效理答;激励性;情感性;拓展性;启发性

所谓“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评价行为。它可以是言语上的理答,也可以是体态语言的理答,如,神情暗示、动作提示等。有效的理答应该是心灵的对话、思想的碰撞、师生间的互相欣赏与接纳以及对学生灵魂的叩响。因此,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理答应更具有激励性,更有情感性和启发性,方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激励性理答,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知识外,更应该激励他们,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运用激励性的理答,容易使学生得到鼓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形成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引导他们更有信心和斗志参与到下一轮的学习中。

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闪光点,以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产生满足感,进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力。对于优秀生,要通过激励,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如“你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你的概括能力真是既全面又精要,老师真欣赏你的能力。”对于中等生,可以通过激励,引导他们一步步向着先进的行列迈进,“真是好样的,想不到这样一个复杂难解的问题,你竟然能想出这么奇妙的办法来解决,看来,你的潜力无限,只要你肯持之以恒,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为我们班的优秀生。”对于后进生,要通过激励,使他们树立信心,摆脱后进,答对了可以以“瞧,刚刚你还怕自己不行,可事实说明,你是个非常有天赋的孩子,以后对自己有点信心,好吗?”来激励学生,如果答错了,可以以“这次你有勇气回答这么难的问题就足见你有一种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如果再细心一点,讲究一下方法,你就是最棒的”来激励他们。

可见,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可以成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维护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情感性理答,促进师生间的心灵融合

富于情感性的理答是针对无反应理答和粗暴型理答而言的。无反应的理答或者过于简单笼统的理答容易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粗暴的理答则可能会伤害学生的心灵。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切忌用冷冰冰的神情打发学生的回答,切忌用“坐下,回答正确”此类的简单笼统的理答草草打发学生,更忌讳在学生回答有误的情况下,以“你专心听课了吗?”“真是笨得像猪”类似的挖苦、讽刺的粗暴理答深深伤害学生,从而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富于情感性的理答,是指教学中教师用可亲的笑容、善意的手势、鼓励的目光、友好的态度、真诚的语调这些富于情感性的语言、表情、手势影响和感染学生。这样的理答是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的,是师生双方思想与感情的交流。这样有亲和力的情感理答不仅使学生愿意亲近教师,还愿意亲近你所教的学科,更使学生在你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成为一个有涵养、落落大方、谦虚有礼的人。

在教学中,有学生给我指出板书的字有误,我会诚恳地说:“谢谢大家的指点,看,老师也会犯错,这回可换了你们当我的老师了,向你们学习。”学生回答问题后,我会带头鼓掌:“谢谢××小朋友带给我们如此精彩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还有如此神奇的一面。”学生提出了建议,我会竖起大拇指:“我们班的学生真是好样的,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而且见解非凡。”学生回答错误,我会过去宠溺地摸摸他的小脑瓜,微笑着说:“没事的,再想想你就能离准确更进一步了。”因此,班级的学生在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时,通常会说:“××同学,我很欣赏你把课文读得这样正确、流利,希望你能再投入一点感情就更好了,说的不当之处还请指教。”站在台前做汇报的学生总是先有礼貌地鞠躬,然后问候大家:“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其他学生在别人上台或者讲到精彩的地方就会自发送上掌声,在请求帮助时总会加上:“你好,请你……”

俗话说:“老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对学生的教育并非是单纯口耳相授,絮絮叨叨地讲一番大道理,有时,教师的一言一行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可见,教师要善于运用积极、健康的情感性理答来以情唤情、以情促情、以情激情、以情燃情,促进师生间心灵的融合,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拓展性的理答,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当今社会发展离不开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想象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理答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放飞学生的思维,进行语言文字的拓展和训练,从而达到丰富学生想象力、优化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

以下是笔者教学古诗《江南》的片段实录:

师:读了《江南》这首诗歌,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鱼儿。

生:我看到了无数的莲叶。

生:河面上还盛开着无数的荷花。

第一次的想象画面,学生只是根据诗歌的内容简单地说出了诗歌中出现的景物。然而这是非常粗糙、简单的情景再现。如果要使画面不断丰富,使他们的小练笔更有充实的内容和优美的场景,教师就要更细致地引导学生想象,拓宽他们的想象力。

师:想象下,这是一群怎样的鱼儿?

生:活泼的鱼儿。

生:自由自在的鱼儿。

师:联系生活中看到的鱼儿,想象一下诗歌中描绘的这群鱼儿长什么样子呢?有什么特点?谁来细致描绘一下?

生:鱼儿的头大而圆,眼睛鼓鼓的。

生:有的鱼儿的身体是红色的,有的浑身闪耀着银色的光芒,鱼鳞闪闪发光呢。

生:鱼的肚子圆圆的,他们肯定吃得很饱。

生:他们的尾巴像扇子,甩来甩去,真好玩!

师:同学们想象得又具体又生动,把画面上鱼儿的样子描绘得栩栩如生。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个人就是画面中的一条小鱼,此时此刻我们就生活在这条优美清澈的小河里,在莲叶间自由地玩耍、嬉戏,你们正在做什么呢?

生:我在吐泡泡。

生:我在吃小虾。

生:嘘!别出声,我在和荷叶玩捉迷藏呢。

生:我正和好朋友青蛙说悄悄话。

生:我在和乌龟比游泳呢。

……

师:小鱼儿们,你在莲叶中自由自在地玩耍、嬉戏,有什么感受?

生:我想说:“这里的生活真有趣!”

生:我想唱一首歌曲送给荷花姐姐。

生:……

对于教师提问的发散性问题“这是一群怎样的鱼儿”,学生的回答如“活泼”“可爱”“自由自在”等显得空泛。教师迅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理答,第一次的理答迅速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观察,想象诗中鱼儿的外形特点,点拨学生抓住鱼儿的特点,描写更加具体、生动;第二次的理答使学生进入角色体验,以“我是河里的一条鱼”,促进学生进入情境体验中,想象鱼儿的动态美;第三次的理答使学生与鱼儿融为一体,生发真实、自然的感受。通过三次发展性的理答,学生由静止不动的画面想象出了一幅生动的鱼戏莲叶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使学生的言语表达更具体、生动,更有真情实感。

四、启发性的理答,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度发展

启发性的理答,通常指学生遇到困惑处、迷惘处无法解决时,教师点拨要害,拨开遮挡学生眼前的迷雾,帮助学生排除障碍。这时候的理答有“四两拨千斤”之效,使得学生产生“拨开云雾见天日”之感。

在执教《凡卡》一文时,对于一个看似平淡的句子“白天,他总是在大厨房里睡觉。”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这个句子含有的深刻内涵的。

师:乡村生活真如凡卡回忆的那样快乐吗?

生:不是的。乡村生活也很艰苦。

师:你能否举出一个例子?

生:白天,他总是在大厨房里睡觉。到晚上,他就穿上宽大的羊皮袄,敲着梆子,在别墅周围走来走去。

师:从这句话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爷爷晚上在那么冷的天要守夜,很辛苦。

(学生对爷爷的辛苦还是停留在“天冷要守夜”比较浅表的理解上,这时候教师进行进一步点拨)

师:在那么寒冷、漫长的夜晚守夜,爷爷的每一个夜晚确实相当辛苦。那么到了白天,爷爷就能好好休息休息,就不会那么辛苦了,对吗?

(学生沉思了一会,若有所悟)

生:不,白天,爷爷也很辛苦,因为爷爷只能在大厨房里睡觉。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师:“晚上辛苦守夜的爷爷,白天本应该要好好休息一下,可是爷爷却在厨房睡觉,爷爷睡觉的厨房是什么样的呢?”

生:“厨房很脏,到处是油腻的污垢。”

生:“厨房很吵,切菜声、倒水声、炒菜声,喧哗声比比皆是。”

生:“厨房很乱,到处堆放着柴火和树枝,还有跳蚤,躺下去又硬又痒。”

师:那爷爷为什么还选择这样的地方睡觉呢?难道他不能换其他的地方吗?

生:“也许爷爷没有床,没有自己的房间,没有自己的家。”

师:从这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爷爷生活很不容易,爷爷在乡村的生活很苦。

生:因为乡村生活很苦,所以,爷爷才忍痛将凡卡送去城市生活,他希望凡卡生活得比他好。

师:乡村生活明明很苦,看看爷爷的处境就知道了,可凡卡为什么回忆起来却感到如此快乐呢?

生:乡村生活虽然苦,但比起城市却好多了,凡卡回忆乡村生活的快乐更能衬托他在城市生活的无比悲惨,生不如死。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三次关键性的启发性理答,引导学生深入品味爷爷和凡卡的悲惨境遇。当学生找到句子,还是停留在“爷爷守夜,很冷,很辛苦”比较浅显的感悟上时,教师以“白天,爷爷就能好好休息,就不那么辛苦了吗?”让学生悟到白天,爷爷依然很辛苦。第二次理答,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体验爷爷白天睡觉的厨房是一个脏、乱、差的地方,因为爷爷没有住所,只能像猫、狗一样待在这样的地方休息,让学生深入感受爷爷乡村生活的悲惨。第三次理答,通过爷爷与凡卡比较,爷爷在乡村的境遇已经够悲惨了,可是凡卡回忆乡村的生活却感到甜蜜,进一步衬托了凡卡在城市生活的无比悲惨、生不如死。

在教学中,教师不该轻易满足于学生对问题简单、浅显的回答,有时候,教师运用启发性的理答,在恰当的时机对该生继续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促使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就能使学生理解的更为准确、全面和深刻,久而久之,就能促进学生思维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

总之,课堂理答是一门艺术,它充满智慧、情感、技巧。有效的理答,不仅能使课堂变得和谐,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更能使教学变得灵动、富于情趣、充满高效。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理答的各种技巧,自然巧妙地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有效的理答为有效的教学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积极地游弋于知识的海洋,品味学习活动的乐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我采用了三种方法:一是创设情境。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过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使用歌诀。歌诀作为一种教学与识记的方法简明扼要,恰当地运用于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节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长方体表面积公式,总结出:长、宽、高小循环,每个数字两见面,乘得的数都加上,再乘2最方便,激发了兴趣,起到了提纲挈领、总揽全纲的作用。三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我在教学“可能性”一节中,通过设计学生摸球游戏,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理解了可能性的大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精心预设课堂提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前提。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预设课堂提问,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 课前精心预设,力求避免课堂中一问一答式提问。探索是数学的生命,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在教学中,注意根据具体数学知识的性质和特点,结合课型在适当的环节精心设计问题。在问题设计时,力求使每一个问题既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服务,又成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注意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的问题,使学生有调动自己“技能”储备的愿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锻炼自己“意志”的体验。

2. 提问的内容要具有趣味性。常言说得好: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减弱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3.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问。课堂提问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几个成绩优秀的学生,课堂上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我在教学中注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从“学情”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以便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像一颗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

三、恰当使用多媒体资源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使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具体、形象、趣味化,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如能在学生思维困惑处恰当使用电教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也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有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把它切成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后,表面积最多增加多少平方厘米?最少增加多少平方厘米?”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比较困难,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比较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合理设计作业练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理解与运用的过程,是学生先理解学习内容,再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运用,通过一定练习达到熟练后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是联系“学”与“教”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的具体形式,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和进行辅导的依据。作业存在于教学的全过程,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作业来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 注意练习的针对性。在练习设计时,充分理解课本上练习的编排意图,并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基础知识变换形式多练,难点处重点练,易混易错的知识突出练、对比练。这样不但让学生扎实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形成了基本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迪和发展。

2. 注意多种形式的练习。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一单元时,可设计、布置动手操作的课外作业:

用刀切马铃薯(或萝卜、山芋、苹果、梨等),体会:一刀切出“面”,两刀切出“棱”;三刀切出“顶点”。

找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开、展开、合拢。了解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可能是怎样的?试着在方格图中画出来等。

第12篇

关键词:课堂评价 有效性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04-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体现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全过程。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必须要学会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教学过程中情感和策略的运用,让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以此促进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正确合理有效的课堂评价,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委婉含蓄的批评,让课堂充满温情

通过观察和实践大量的教学过程,很显然,委婉含蓄的语言远比硬邦邦的言辞来的效果好,在我的课堂教学实际中,我发现以下两种方式的批评效果很好。

1.1 幽默式批评

幽默式批评即寓批评于诙谐之中。例如在分析试卷时,往往会出现一种情况,有的同学会重复前几个同学的回答内容,等这位同学自己意识到时,一下子显得很尴尬,可一时又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的知识点。这时我会笑笑说:“哦!你认为这个知识点很重要,再强调一下,对吗?”这样既让其他同学加深了对这个知识点的记忆,又肯定了这位同学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拜托了尴尬境地。这些充满爱心、智慧的话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充分保护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1.2 自省式批评

“批评的智慧在于让学生成为自我的批评者。”自省式批评的最大优点是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效果往往比较持久。例如,在课前自学阶段让同学们先试着自己归纳课本知识总结,每个学习小组的代表将本小组的知识总结写在黑板上,然后大家积极讨论,对每个总结方案进行评析、补充或修改。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更易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往往一个有效的课堂评价,会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信息,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回答的优点及存在的缺点,使学生在一次一次的练习中不断进步。

2 适度有效的表扬,让课堂充满热烈的气氛

所谓“有效”,就是表扬要及时有效,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状态,使表扬真正起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所谓“适度”,就是要掌握好表扬的分寸,不任意夸大学生的优点或放大学生的缺点。该表扬时,慷慨真诚;不该表扬时,守口如瓶。

针对不同的需要,我们可以进行不同的表扬:

一位同学回答的问题非常流畅,切合问题要求,我就用极其真诚的语气说:“你的回答非常好,题干把握准确,知识点表述条理清晰,你的语言组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继续努力,会有更大的进步”。那位学生听了一脸的惊喜,自豪和兴奋都从眼睛里溢出来了。

一位比较内向、平时不常举手的小姑娘回答了问题,虽然她的声音仍不很响亮,但她已经能做到主动地举手发言了,这就是她的进步。我抓住机会进行表扬:“今天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好听,我还想再听你说一遍刚才的答案,行吗?”

简单来讲,课堂表扬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表扬学生需要的,表扬学生在乎的,这样的表扬式评价才会真正起到有效的作用。

3 及时有效的评价,让课堂充满激情动力

对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每一个精妙的回答、每一次认真的作业、每一次良好的表现,老师都能够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你很棒”,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真诚的微笑,都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鼓舞。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不仅能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实力,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能。

在大多数情况下,及时的评价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有时这样的及时评价也会出现“好心”办成“坏事”的情形,因为老师的迅速评价、过早地下结论,在某种情况下会挫伤学生深入探究的动力,也影响了学生去进一步发现、分析、探索的思维动力。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要注意评价的时机是否恰当,适宜时,应当及时评价,毫不迟疑。不宜时,就不能过早地下结论,而应本着关爱、信任和期待,运用点拨、启发、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积极状态,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

4 关注全程、关注全面,让课堂充满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