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0: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题基本研究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交往;课题
大学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包括课程“基本结构”——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的教学和课题研究教学两个组成部分,前者是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基础,可采用交往教学法,后者分为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和课题研讨三个阶段,相应可采用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和课题研讨教学法。本文具体谈谈这些教学法的操作。
一、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教学法
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教学法主要是交往教学法。交往教学法是教师按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提炼出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运用交往教学方式与学生共同生成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交往教学法要求:
1.树立课程的“基本结构”观
知识教学是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基础。但知识教学并不等于系统灌输。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经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也就是说,任何一门课程都有一个基本结构,掌握一门课程的关键就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我们认为,大学学科课程的基本结构就是构成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只要掌握了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就掌握了该门课程的精髓。因此,学科课程知识教学的基本任务不是系统地给学生传授课程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掌握课程的“基本结构”。
2.树立“交往生成”的教学观
在知识教学方式上,传统的教学一直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间接经验,因此“传授”是最好的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知识增长和废旧速度的加快,有限的教学已经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系统地传授知识”了。因此,“交往生成”教学应运而生。所谓“交往生成”教学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自由、民主和活力的“空间”里,以学科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为基础,通过平等的交往共同生成知识并发展能力的教学。“交往生成”教学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而且是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途径。
3.善于提炼课程的“基本结构”
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是课程的“骨干”,教师把握课程的“基本结构”对于提高“交往生成”教学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做好这一工作:一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包括学科理论的功底、教育理论的功底和科学研究理论的功底;二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包括对学科性质、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学生需求的把握;三要有精湛的教学内容构建技术,包括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的识别技术、组合技术和表达技术等。
4.善于运用多样化的交往教学技术
交往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由多种交往教学技术组合的群集概念。其目的是要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掌握课程的“基本结构”、生成新知识、养成善良的“人性”和培养创造能力等。当前教师必须掌握交往的传接技术、创新思维的激发技术、师生心灵感悟和观点共享技术以及表现评价与行为激励技术。
二、课题研究教学法
课题研究教学法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和课题研讨教学法。
1.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
课题研究指导法是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和要求与学生研究团队共同确定研究课题并指导学生研究团队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根据课程性质、内容和要求与学生研究团队共同确定研究课题。大学学科课程研究性课题的设置必须以课程的性质、内容和要求为依据。根据其性质,课题可分为学习性课题和科研性课题。学习性课题是帮助学生学好课程知识并养成相关能力的课题,如拓展性课题(拓宽知识面,培养获取知识能力的课题)、实证性课题(验证所学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课题)、案例性课题(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课题);科研性课题是引导学生跟踪学科发展进程并使学生学会研究和创造知识的课题,如理论研究性课题、实验研究性课题、调查研究性课题等。根据其研究方式课题可分为自研性课题(学生根据教学要求自主选题和研究的课题)、导研性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题和研究的课题)和同研性课题(教师和学生共同选题和研究的课题)。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要求、不同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条件等,教师可以与学生研究团队共同商讨设置不同的课题。
(2)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是课题研究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研究能力还不足,这种指导尤为重要。根据笔者的经验,教师的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对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二是帮助学生形成合作的研究团队;三是对学生的研究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如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构架论文结构和写作论文等。
(3)反馈学生研究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反馈对于控制研究过程和提高研究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常常有“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如果教师不经常进行反馈控制,他们可能“随便交差”。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反馈、经常反馈和多形式地反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题研究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
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是学生研究团队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全体同学和教师汇报的方法。
(1)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的准备。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对课题研究教学的意义,一是通过比较竞争压力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二是通过成果汇报“表演”达至成果的共享;三是通过课题汇报提高学生的表达、组织和合作能力。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的准备主要包括:做好汇报材料的准备工作,包括论文材料、参考材料和汇报过程中的安排材料;选好课题汇报的表现形式,如学术报告、新闻、案例模拟等;做好汇报过程的策划,包括角色分工、手段选择、氛围营造、互动安排等。
(2)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的组织。第一,教师要说明课题研究的意义,激发学生认真听取汇报和参与互动的积极性;第二,教师要提出听取汇报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课题汇报的质量和效果;第三,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纪律,确保课题汇报的顺利进行。
(3)课题汇报的总结和课题研讨。课题汇报结束后,教师一方面要根据课题小组的汇报就课题研究的质量、参与合作情况、课堂互动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进行商讨和激励式的总结和评价;另一方面要根据课程要求和课题特点,拟定研讨的题目并布置各课题小组做好研讨的准备。
3.课题研讨教学法
课题研讨教学法是教师组织学生就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以生成知识和共享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
(1)课题研讨的准备。课题研讨教学不单纯是加深学生对课题内容和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拓展思维、生成知识和共享成果。因此,做好课题研讨准备对于顺利开展课题研讨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研讨准备一是要求各研究团队对确定的研讨题目进行充分讨论并形成本团队的基本观点,二是要求各研究团队根据本团队的情况确定主发言人、主答辩人和主提问人,主发言人的任务是系统表述本团队的基本观点,主答辩人的任务是回答其他团队提出的问题,主提问人的任务是代表团队向其他团队提问。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20xx.8——20xx.10 成立课题组。
2、20xx.11——20xx.1 开题、评审、修改。
3、20xx.2——20xx.2 实验、明确要求。
4、20xx.2——20xx.4 初步总结。
5、20xx.5——20xx.12 归纳模式。
6、20xx.1——20xx.6 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阅读量
一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二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三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四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五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六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核心,是民族文化、世界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大量阅读实践来实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于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课外阅读,尤其是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每一本好书就是一段人生,甚至就是一段历史。经典诵读的过程是孩子认识人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童年――一个人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让孩子们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从而贮存大量的语言和思想资源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课题想通过积极探索经典阅读教学策略,探索如何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经典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良好的方法,并努力积累语言文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发展}生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主动、生动、和谐、全面的发展,并具有丰厚文学素养。
(三)愉悦性原则:在阅读活动中,运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主动阅读,勤于积累,灵活运用。
(四)激励性原则:运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积累语言,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为学生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打好基础。
(五)差异性原则:坚持因材(人)施教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六)轻负担原则:实验在减轻学生负担,不加重教师负担的前提下实施,寻求轻负担高效率的经典阅读指导途径。
三、课题研究目标
(一)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经典阅读的培养目标。
(二)探索经典阅读的模式,探究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提高教师指导经典阅读的能力和教科研水平,推进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架的建设,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形成学校的阅读特色,使得我校学生的阅读实现质的飞跃。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结合我校实际,依托课堂主阵地开展经典诵读课的教学策略研究。我们将课题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经典诵读,为全体学生的必修内容;另一部分为兴趣阅读,为学生选修内容。侧重探索经典诵读的教学策略,探究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提出设定以下4个子课题:《经典诗词吟诵教学策略研究》《经典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经典现代美文吟诵教学策略研究》《经典中外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和成果总结法为主,辅之以行为观察、文献研究、师生访谈、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主要作法
(一)学习发动阶段(2011年9月-2012年3月)。学习理论是搞好课题工作的前提。在校总课题组的指引下,我们分设低段、中段、高段三个子课题组,形成了总课题>子课题>研究个体三级网络。
(二)实践研究阶段(2012年4月-2013年9月)。在课题管理上,成立专题研究组,做到组织落实;在阅读书目上,拓展“经典诵读”和“兴趣阅读”,做到内容落实。
(三)总结经验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8月)。写出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研究案例,论文,撰写最终课题报告。
七、总结与反思
(一)时间落实。一是统一指导的时间要落实,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专时专用:二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要落实,减少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
(二)活动落实。开展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速读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多了解社会,多了解课外的知识。生活就是一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
(三)检查落实。对经典诵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谈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看到经典诵读活动终于有效地开展起来了,我们倍感欣慰。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阅读时间上的矛盾还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理性思考还不够,意识、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建构更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将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课题设计是对大学三年所学知识的一次总结,特别是地形测量、小区域控制测量及施工放样等方面。利用实习的机会,进一步加强对cass软件、全站仪、RTK在地形测量应用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中的城市建设管理部门中均设有专业的测量队伍,其主要工作即是为城市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测量工作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如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测量队的基本工作职责,而如何提高测量工作的水平,是各个测量队要追求的目标之一。
本课题拟从数字化地形测量工作入手,总结并探讨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测量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2.课题研究(设计)的内容(论文基本框架):
题目:数字化测图及提高工效的方法与途径
摘要
关键词
1数字化测图概述
2数字化测图与传统平板测图相比的优势
3数字化测图的基本方法
3.1控制测量
3.2碎部测量
4如何提高数字化测图的工作效率
4.1外业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4.2内业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5地形测量的精度讨论
结语
3.课题研究(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资料收集
(2)编写技术方案
(3)实地测量体会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完成课题研究(设计)的条件和进度、具体安排及预期结果等:
(1)完成论文的条件:实习单位的工作性质与本论文的内容有直接的相关性,有相关的各种地形测量规范;实习的内容与论文有直接的相关性,通过实习能熟知数字化地形测量中各种测量及内业的处理过程.
(2)进度:20**年底前主要收集资料和学习相关规范、专著等,20**年2月底前完成选题和撰写提纲,3月份完成第一稿,4月份完成第二稿,5月份返校前基本完稿,返校后再修改。
(3)安排:先复习相关教材,如测量学、地籍与房产测量、控制测量、工程测量;熟悉数字地形测量基本原理与测量方法,同时收集数字地形测量的技术标准,并掌握其测量的注意要点.
(4)预期结果:根据本开题报告及测量技术设计要求、测量技术规范,以及实地测量情况,撰写论文。争取论文的成绩达到良好以上。
5.主要参考文献:
1、GB/T18315-2001,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S]
2、《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CJJ73-97
3、《测量学》,顾孝烈、鲍峰、程效军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控制测量学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比如:1.学生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低,影响后续学习。2.学生缺乏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精神。3.从教师方面说,计算课教学费事费力,效率低下,没有有效的方法。基于以上原因,我提出了《提高小学生计算正确率的实验与研究》。
二、课题界定与目标
1.课题的界定:计算正确率是指学生在数学基本计算中的计算能力的高低。本课题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数学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与此同时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研究目标:
①通过调查分析和测试,发现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错误原因,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对策。②使师生、家长都能充分体会计算的重要性,感受计算中的乐趣。③使口算正确率达到98%,基本计算题的正确率达到90%,简便算法的正确率达到90%。④通过计算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畏困难的优秀品质及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⑤努力寻求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纲要
1.我校学生计算能力现状。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数学计算速度慢,计算的正确率也比较低。
2.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的实践探索。根据我校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制定指导我校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方案,并付诸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方案。(1)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2)如何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3)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研究。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
(一)课题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指出: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题的研究方法
1.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习、讨论教育教学理论、别人的经验,统一思想,制定计划,并随时交流、探讨。
2.通过使用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等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措施
1.实施前期工作:2012年3月-2011年6月
调查了解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对数学课的兴趣爱好的程度;上网查阅有关资料;针对问题确定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2.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3年5月
(1)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并备好每一课。在数学课堂中要扎实地落实好计算的训练。
(2)密切观察学生的表现,分层次进行作业布置。既要关注能力相对好的学生,更要关心能力相对低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3)在班级内里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探索合理的激励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总结评估阶段:2013年5月-2013年7月
整理研究材料,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六、预期的目标和成果
1.速度:以口算为例。口算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学生口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上。口算时又快又对的学生,能迅速地再现计算时所需的基本知识,且其知识已经条理化,并善于缩短运算的环节和推理过程,合理选择口算方法,简捷地得到结果。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基本上掌握口算的技巧,口算速度较实验前应有明显的提高。多数学生5分钟最多能做20-30道简单口算题,有的学困生只能做10道左右。通过2-3个月的口算训练,让多数学生能在5分钟内做完50道复杂口算题,学困生能基本上完成40道左右。
2.正确率:在口算速度加快和掌握大量简便方法的前提下,学生计算的优秀率、良好率和及格率也随之应有很大的提高。
3.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基本养成:通过课题研究,应让学生养成做计算题时,认真读题,看清运算符号,分析计算数据,看有无简便方法,再确定运算惯序,最后再动笔演算的好的计算习惯。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试题时,能做到不急、不燥、冷静思考、耐心地计算,大部分学生的作业应做到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就连演算也非常的认真、仔细。学生不仅要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还应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演算的习惯,能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检验时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由于学生养成了良好地计算习惯,学生计算的正确性也应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4.教师也有很大的提高: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不仅应认识到计算教学的重要,而且更应掌握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写字(书法)教学 现状分析 课题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写字(书法)课是全日制高等师范教育正式列入教学计划的一门必修课,是培养师范生教学基本功的主要阵地,对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书写能力和从教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不仅能培养师范生的书写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师范生的书写水平与理论水平的提高,辐射并影响周边地区小学、幼儿园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区域性写字教育。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环境因素,小学、幼儿园学生的写字教育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得不到重视而备受冷落,以至于有人完成了十几年的学业,直至大学毕业仍写不出一手像样的字来。近几年被录取来我校就读的学生中,真正受过正规写字训练的仅占2%,写字的基础极其薄弱。
“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是全民族的共同要求。写字教育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写字教育已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所重视,在全国范围内,中小学写字教育蓬勃发展,先进地区、示范学校、优秀写字教师不断涌现,作为为基础教育输送师资力量的高等师范院校,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书写水平与理论修养,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师范院校建立起一套写字(书法)教学的教法、学法、训练、考核、实践和推广的有效体系,切实提高教师、学生的人文修养和书写水平,辐射并影响周边地区小学、幼儿园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区域性书法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通过教学模式的研究,写字教材的编写,教学成果的评价,学生从教的反馈,建立起一套集教学、科研、训练、评价、反馈的有效体系,以及所辐射的地区小学、幼儿园教师人才的培养和提高的科学系统。
2.渗透性原则
在写字练习过程中有机地渗透德育、智育、体育和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静心、耐心、兴趣、情感、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写字的育人功能。
3.直观性原则
写字是笔画、线条和结构的强化训练,生动有趣的教学,形象具体的示范,形式多样的展赛,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激励性原则
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学生练习写字的积极性,千方百计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长处,创造一切条件,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自学兴趣、创造欲望和创新意识,从而树立自信心,宏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书写意识,强化艺术效果。
5.持续性原则
在整个课题操作系统中,不但要注重教师的提高,学生的进步,而且要注重将这一系统贯彻到学生从教后的教学、科研等各个环节中,并不断发现小学、幼儿园教学实际中的新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步骤
(一)调查分析师范院校写字(书法)教学、训练、考核、应用体系的现状,论证课题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参考国内外有关写字(书法)教学的参考文献,以理论指导课题实践,为师范院校写字(书法)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依据。
(二)科学整合写字(书法)教学资源,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准,对受教群体进行全方位影响。
(三)规划调整写字(书法)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课内外辅导方法、作业批改的方法、成绩评定的方法和写字基本功验收的形式、作品展赛的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基本功和从师技能。
(四)反馈获悉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写字(书法)教学能力的整体状况,提高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书写水平。
(五)整体提高师范毕业生的书写水平和从教能力,带动周边地区小学、幼儿园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从而区域性推动书法教育。
四、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本课题组自2005年12月申请立项以来,经过广泛调研,实施考察,查阅国内外的参考资料,充分论证,完成了开题报告、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研究计划等任务。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课题,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展览比赛、毕业验收等契机进行研究,课题有计划、有组织、全面稳步地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课题实验为学校写字(书法)教学改革提供了平台。
我校写字(书法)教育工作起步较早,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尖子。但是,把写字基本功训练、考核纳入从师技能的整体工作中,却是近几年才逐步形成的。随着课题实验的逐步深入,教师和学生,尤其学校领导对写字基本功训练越来越重视。针对成员科研经验欠缺的问题,课题组选派骨干教师多次参加校级科研培训班,选送课题负责人到省教育厅参加课题骨干培训班。针对学生不重视写字训练的问题,课题组举办了写字小辅导员培训班,聘请了高校书法教授到学校为师生进行书法讲座,增强了学校的书法学术氛围。
(二)写字(书法)教学的教法、学法、训练、考核体系初步建立。
为了改革传统的写字教学模式,课题组内举办了写字教学实验课评比,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从而促进了教法的改革。根据教学实际,课题组成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加强课外训练,延长了学习区间,增加了学习跨度,从而促进了学法的优化。针对学生练字盲目的问题,课题组组织部分骨干教师编写了《师范院校写字基本功钢笔字和粉笔字同步练习册》,学生利用早自习进行粉笔字训练,晚自习进行钢笔字训练,训练强度明显增加。写字基本功考核由从前的毕业验收调整为“逐年考核、积分过关”的考核形式,形成了相对完整、科学、系统的毕业基本功验收方案,避免了学生毕业考核验收前才突击训练的局面。
(三)教师学生的书写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
课题组通过教学研究、强化训练、课外辅导、督促检查、阶段考核,完善了写字基本功训练的机制,大大提高了师生写字的整体水平,教师和学生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各级刊物上刊登与发表,入编几十部作品集,几百人次在国家、省级书法展览、比赛中获奖,并多次荣获集体组织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
五、课题研究的延续及展望
(一)加强培训工作,建立优秀的写字(书法)教师队伍。
学校书法教育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顺利开展书法教育的关键,加大书法教师的培训力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为此,课题组将把培训书法教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创造条件选派教师进修,鼓励教师自修。再由书法教师的培训,扩大到各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书写水平,“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能写一手好字,给学生以榜样示范作用,直接影响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二)强化制约机制,保障写字基本功训练有效开展。
为保证写字基本功训练的顺利进行,课题组将协同教务处推出新的制约机制。除了在写字基本功毕业验收时采用“逐年考核、积分过关”的考评机制,还要协同教务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求学生在作业、笔记和考试等环节全部选用钢笔作为书写工具,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习惯,以使学生熟练笔性。写字训练单纯依靠写字课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各学科中全面渗透,才能做到潜移默化。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否重视,是写字基本功训练能否得到落实的关键。
(三)开展特色活动,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一、立足实践,抓住矛盾,引导教师发现与聚焦教学问题
众所周知,教学实践是教学问题产生的土壤。小课题研究正是一种基于解决教学问题的,经历教学问题的提出与归因、问题解决策略的思考与实践以及问题解决过程的分析、提炼与总结等过程的实践研究方式。因此,关注实践,从实践中发现与聚焦教学问题,是形成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小课题的基本思路。
比如,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线教师受到了新课程理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此时却又发现,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理解与自身的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在“理念正确”到“行为合理”之间,不是一步到位的,是需要经历一个“理解―内化―应用”的实践与改进过程。随之产生许多问题,需要教师去研究与解决。课题“基于‘过程目标’的小学数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便是这样提出来的。
我们知道,“过程目标”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是与“结果目标”相对应的新课程核心概念之一。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仅仅关注知识的获取与技能的习得等结果性目标显然已经不够,需要将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数学思想的丰富与活动经验的积累等过程性目标的达成作为新的追求方向。于是,作为在一线的新课程实践者――教师必须思考诸如:什么是“过程目标”?“过程目标”与“结果目标”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关注“过程目标”达成的数学活动该如何设计,又该如何落实等教学问题。我们正是在以上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基础上发现,聚焦“体现‘过程目标’的小学数学活动设计”是解决以上诸多问题的关键。于是,提出了“基于‘过程目标’的小学数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期望通过研究,解决前面提到的一系列问题。
从此课题提出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基于“理念”与“行为”间矛盾思辨的问题发现与聚焦方式,也是教师思考教学问题的基本方式,是教师研究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会从矛盾处思辨教学问题,在教师研究力的培养中极为重要。
二、分析问题,明确目的,引导教师结合问题特点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教师研究力的提升,一个典型表现即为研究方法的合理选择与恰当运用。小课题从“问题”到“课题”的提炼过程,一是对“问题”进行归类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进一步明确目标、选择研究方法的过程。
在对“基于‘过程目标’的小学数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提出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问题基本可以归为三类:一类是理论思辨层面的问题。如:“过程目标”的内涵是什么?“过程目标”与“结果目标”的关系如何?等等;一类是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如:体现“过程目标”达成的数学活动如何设计?突出“过程目标”的数学活动的教学要点是什么?等等;还有一类是反思实践效果层面的问题。如:设计了突出“过程目标”的数学活动后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坚持了以体现“过程目标”的数学活动设计与实践之后,学生在“过程目标”上的达成度如何?等等。
问题类型的不同,研究与解决的方法也不尽相同。理论思辨层面的问题,一般可以采用文献研究或理论研究的方式进行,对核心概念进行思考推断,给出定义。如“过程目标”的内涵理解,我们通过深入阅读课程标准及相关文献,描述了相应的特征:与“结果目标”关注学生习得“数学的结论”相比,“过程目标”是以帮助学生体会、感受以及经历“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形成一定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为重要内容的。而对“数学活动”概念的思考,我们又给出了相应的定义:“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为完成学习数学知识、习得数学技能、促进数学思维发展、提高数学素养而采取的行动。”
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则是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以课例研究的方式,从“经历”“体验”“探索”等三个特征词出发,根据相关内容特点进行设计与实践研究,从而形成了“经历”“体验”“探索”三种类型特征的典型数学活动案例。
反思实践效果层面的问题,则可以采用观察、调查的方法,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用数据说话,体现研究的成效。如笔者组织进行的“基于‘过程目标’达成的测评”,便是采用了颇有针对性的试题测量与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进行的。
三、回归实践,突出实证,引导教师设计并实施扎实的课题研究活动
教师工作的主要方式是实践,小课题研究也不例外。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在思考基础上形成的方法策略,也只有回到实践中加以检验,才能看出能否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因此,引导教师回归实践,结合实践设计有针对性的研究活动并实施,同样是培养教师研究力的重要过程。这在我们进行的“基于‘过程目标’的小学数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也有很好的体现。我们在该课题的研究中,主要采用了两种类型的研究实践活动。
一是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因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基于‘过程目标’的数学活动设计”,所以关注数学活动设计,将数学活动实施于课堂,是我们首先要做好的事情。因此,自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围绕课堂教学实践开展的研究活动不下20次,涉及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多个知识领域,关注了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中的数学设计,强调从儿童经验出发,重视活动设计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如我们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设计的两个数学活动:①从“一个点”到完整“角”的认识活动;②从平面图形“角”的认识到长方体盒子(物体)上“角”的认识活动。便是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设计的(调查人数为10人,调查结果如下表)。
呈现“角”这个字,请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见过“角”? 看到“角”想到货币中的“角”的有7人;说三角板上有“角”的有4人,说长方形上有“角”的有2人;想到墙角的有2人,想到牛角的有1人。提供三个角的图形,问学生是否认识。
三个角的图形,没有一人认识针对听说过“角”或者见到过“角”的学生,请其在一张梯形纸片上找出角,并指出是哪一部分。 说梯形纸片上有“角”的有3人,但指出时,仅仅指着顶点观察一个长方体纸盒,并指出“角”。 说长方体盒子上有“角”的有3人,指出时,同样仅仅指着顶点。
课后又做了相应的“后测”进行对比分析。
显然,这样的课题研究实践活动,因为研究过程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研究活动强调实证,不仅可以引导教师深入解读教学内容,思考教学策略,解决教学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提升他们的研究力。
二是目标达成度测试评价研究。在课题“基于‘过程目标’的小学数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的研究中,我们不仅关注活动设计,同时也重视对学生“过程目标”达成状况的调查测评,经常在一个阶段的学习(有时是一个单元,有时是几个单元)之后,对其在数学思想方法、活动经验的形成状况等方面做测试评价。
当然,此时的测评与传统的考试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设计的“过程目标”测评,将“过程目标”的考查放大,强调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分析考查学生的思维状态,从而观照“过程目标”的达成度。如2014年下半年,我们对四年级学生进行的“过程目标”测评中设计的一道测试题。
[以下哪个地方的占地面积大约是1公顷?( )
A.1个篮球场的面积;B.1间教室的占地面积;C.南湖区的占地面积;D.1个操场的占地面积。
我是这样想的:]
本测试题考查的内容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测量知识。目标有两个:一是考查学生对1公顷的认识水平,二是描述1公顷的空间大小水平以及量感建立的活动经验形成水平。这一问题在完成过程中,不仅需要选择正确的答案,同时也需要说明选择这个答案的理由。说理的过程,正是学生思维状态与活动经验形成状态的具体反映,从而能够让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某个知识内容的认识与掌握水平。
因为测评重点在于“过程目标”的达成状况,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对如何编制“过程目标”测评题需要有深入思考和积极实践的经历与体验。有经常经历测试题的讨论与调整过程,这对教师思考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和研究力的提升等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注重反思,及时提炼,引导教师学会总结教学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为后续实践所采用
基于小课题研究的教师研究力培养,除了关注引导教师做好对问题的发现与聚焦、研究活动的设计与实践之外,还需要引导教师做好对解决教学问题过程的反思,总结提炼问题解决的过程与策略等工作。因为以推敲文字的过程反观研究活动的价值,同样是提升教师研究力的重要方面。当然,小课题研究的反思方式各有不同,其中整理研究课例与撰写课题研究成果报告是两种最为基本的方式。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教学模式;财务会计
[作者简介]魏火艳,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与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河南郑州450044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3-0174-03
一、问题的提出与改革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财务会计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其专业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实务中应用会计知识的能力。我国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动力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和运用,无法有效地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随着我国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其教学方式基本上由原来的纯理论知识的灌输转变为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但总体上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如何改进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实现其教学目的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改革的意义
在我国,1998年后“研究性学习”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研究性学习模式也成为应用型大学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教学更注重和强调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质量,将知识得以产生的起因或研究过程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可以认为,这种模式更能培养出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要求。在高校的课程建设中,有许多教师在诸如高等数学、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统计学等课程上作了“研究性教学”的改革尝试,但还没有发现关于财务会计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成果。因此,探讨财务会计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开展,一方面有利于解决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其在会计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对其他相关课程具有辐射作用,会有效地带动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从而提升整个学科体系的教学质量。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内容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培养现代学习观为宗旨的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其基本内容包括基本知识理论的教学和课题研究教学,前者是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基础,一般采用讲授式和互动式教学法。即教师从“少而精”的原则出发。按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提炼出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然后运用激疑讲授、激趣讲授和互动式教学等方式与学生共同生成知识。后者的课题研究教学法过程一般为:创设情境探索研究获取新知应用新知,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和课题研讨教学法。课题研究指导法是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然后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与学生研究小组共同确定研究课题并指导其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是学生研究小组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全体同学和教师汇报的方法。课题研讨教学法是教师组织学生就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以提炼知识和共享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
三、财务会计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要求
实施这一研究性教学模式,有以下三点要求:
(一)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首先,要对教师开展以研究性教学及课程开发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旨在促使教师转变观念,真正领悟研究性教学的精髓,树立创新研究的思想,树立“学为用”的现代教育思想;其次,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把握学科最新信息,了解研究课题所涉及的学科最新动态、该课题已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等,并要掌握研究性教学课程开发的技能,多接触实际工作,多积累案例与问题。由于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对教师要求很高,教师要想成为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并具备一定的研究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二)对研究内容的要求
首先,教师为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既要具有可研究性价值,又要兼顾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以后职业岗位的要求,教师设计的财务会计研究性学习问题应是清晰易懂且富有挑战性的,清晰易懂的基础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适宜的难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要做好调查研究,针对学院特色专业特点和学生需要,精心设计、合理规划,选择的课题应尽可能围绕学校现有的图书资料、实习实训设施等进行。最后,要积极开发适合研究性教学的教材,以使研究性学习更能体现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对考核评价方式的要求
我国会计本科教育中大部分课程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课程成绩评定的主要因素,课程成绩评定模式僵化,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以考试为导向,目标单一,不追求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和技能的提高。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必须要建立适合本课程的多元化、多层次、过程式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应遵循学习过程评价和教学目标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首先,由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大多是以课题报告、论文、设计方案和建议等形式体现的,因此,评价手段应突破学科课程评价以闭卷测验为主的方式,可采用“基础理论、综合能力半开卷”、“课堂作业”、“课程论文”、“课堂讨论”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其次,在评价学生成绩时,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即应注重评价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各方面素质是否得到加强。最后,应对由教师组成的评价指导小组的工作进行跟踪评价,以避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失控。
四、财务会计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财务会计研究性学习既要关注财务会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又要体现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要有一定的难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自身蕴涵着巨大的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和潜力,教师要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树立“学会计就是研究会计”的观念,通过建模实训、电算化记账竞赛、手工操作会计实验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加强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大学里丰富的图书资源及多媒体信息技术等优势,广泛收集有助于研究性学
习的资料,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比如,指导学生研究一些会计概念中体现的文化思想;指导学生研究会计知识中的类比与归纳、模仿与创造等方法;指导学生研究不同会计理论间的内在联系等。通过创设富有吸引力的会计活动情境,形成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学习氛围,使形式多样且富有趣味性的财务会计活动构成研究性学习的主线。
财务会计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了解其理论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财务会计程序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探索财务会计课程的研究性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
(一)注重财务会计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新的理论及应用成果不断涌现,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补充是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教师应适时地把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研究成果的适时引入对研究性教学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尤其是科学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经验知识,在一般的教科书或文献中不易见到的内容,结合理论教学适时地介绍给学生,会对学生养成研究性思维习惯具有指引作用。
(二)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教学
在教学中,应该多讲授一些会计思想,注意离散化思想的介绍,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的缜密方法思考问题。可以案例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中级财务会计的理论与方法来源于实际,又在实际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介绍一些会计发展简史,让学生深刻理解实践在财务会计理论发展中的重要性。比如,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会计思想,通过引用漂流在荒岛上的鲁滨逊的故事,指出――我们这位从破船上抢救出表、账簿、墨水和笔的鲁滨逊,马上就作为一个地道的英国人开始记起账来。他的账本记载着他所有的各种实用物品,生产这些物品所必需的各种活动,最后还记载着他制造这种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他为什么要记账呢?因为――需要本身迫使他精确地分配自己执行各种职能的时间。在他的全部劳动中,这种或那种职能所占比重的大小,取决于他为取得预期效果所要克服困难的大小。教师通过会计思想的介绍,指引学生领悟出:会计是伴随着人们生产实践而产生的一种活动,具有核算和监督的职能。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利用“互动式”教学法,改“讲授式”为“讨论式”。课堂教学一开始就以提出问题的方式营造一个研究环境,以重现象、探究本质的高起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讨论前,有针对性地收集、精选、编制和分类典型问题,并精心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采取先易后难、分层递进模式,注意收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及经典案例,并利用开发的电算化会计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
通过大量类似的与“自我探究过程”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在课内把重点放在分析、探讨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研究会计问题的探究情境,获得亲身体验,逐渐培养一种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努力求知的科学研究态度。
(三)结合数学建模、案例实训进行课题研究教学
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应分别通过课内的案例教学和课外的会计建模活动进行课题研究教学,
第一,教师应收集大量有背景、有数据的实际案例,可以编写一些财务会计案例教材,给学生指派任务,要求学生自己分析案例,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数据分析开始到得出结论为止。倡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变学习中过分依赖教师提供现成答案和习惯于只接受、掌握定论的单向模式。体会“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学习过程就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不断历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磨练。让学生多研究一个问题,就多增长一分能力。
课题研究计划怎么写
课题研究计划不同于课题申请表,是一份具体的实施计划书。课题申请表只是一个大致的设想,如同要盖一个大楼,计划盖写字楼还是公寓楼,多大面积,投资多少,几年完成,是个大致的框架。而课题实施计划则是一张施工蓝图,包括具体的工期、用料,施工要求都有,是一个可以操作的具体图纸,看着它就能把楼盖起来。
课题研究计划一般包括如下几部分:
1. 课题基本情况
简要介绍课题的来源、研究类型、实验时间等。
2.课题的提出(或研究的目的)
为什么要研究这项课题,目的是什么。
3.课题研究的假设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解决什么问题,预期会有什么结果。
4.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这一部分要尽可能具体化,越具体越便于操作。
5.预期的研究成果
举例: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验”
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基本情况
1.课题名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验
2.课题来源: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KES016)
3.课题研究类型:应用研究
4. 课题负责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敏勤
5. 实验时间:2002年至2004年
二、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实验(课题的提出)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基本概念和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性略)
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人们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研究日渐增多,但怎样把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使基层中小学教师便于操作和评价,真正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这不仅需要理论的研讨,更需要具体的实验。本课题计划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调查中小学生的现有学习方式,并进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课题研究假设
本课题研究的二年的时间里,也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市逐步推广的时间,本课题主要达到如下目标:
1. 通过理论方面的研究,发表一些有价值的关于学习方式的论文和实验报告,以此来指导实验的进行和新的学习方式的推广;
2. 通过实验,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实验,使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明显提高,为新课程在我市的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理论方面进行学习方式的系统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法搞清学习方式的概念、范畴、作用,把传统的学习方式与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对比研究;通过调查法了解天津市中小学生现有学习方式及存在问题,提出转变学习方式的目标、步骤和预期效果。
2. 进行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
课堂学习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场所和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自主探究学习。所以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我们计划在实验学校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发者。其次在课堂教学中限定教师讲授的时间,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和学习的主动权。第三,在研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同时,同时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到教师少教,而学生能够多学。
3.进行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的实验
随着我市办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学校已经有了校园网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将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教育的技术化趋势,成为近年来教与学改革的热点。随着教学中的技术含量的提高,电脑、网络技术等成为学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我们计划在有条件的实验学校中进行计算机环境中学习的实验,探索这方面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为其他学校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五、实验的组织形式
本课题组由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验教师组成,理论研究部分由课题组负责人王敏勤负责,问卷的调查和组织由津南区教科室诸金英和大港二中刘志奇负责,实验部分由大港二中刘志奇具体负责。我们计划在大港二中进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因为大港二中(初中)已经进行了课程改革。
六、实验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一)实验的步骤
1. 撰写研究和实验方案(2003年1—2月)
课题研究方案由王敏勤负责撰写,课题实验方案由刘志奇负责撰写。每个实验教师根据课题组的要求写出本学科具体的实验方案。
2. 实验的实施和总结(2002年3月——2004年10月)
(1)实验教师根据本学校的实验方案开始实施(包括理论的学习),实验老师可边学习边实践。从2003年春季学期开始到2004年暑假,各实验小组每学期末都要写出阶段实验报告,总结一学期来的实验成果,研讨存在的问题,写出下学期的具体实验方案。
(2)2004年10—12月,各实验小组撰写实验报告,课题组汇总各实验小组的成果,撰写本课题的研究报告,接受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鉴定。
(二)实验的方法
严格的教育实验应采取对照实验法,即在平行年级中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以观察实验的效果。这样能保证实验的信度和效度,说服力强。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
课题组计划在两年的时间发表和出版相关的论文和著作,指导实验老师的实验工作。2004年底撰写《研究报告》,准备接受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鉴定。
(摘自网络)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课题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归入“课题提出的背景”部分);这两个部分着重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4、课题研究的目标; 5、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6、课题研究的方法; 7、课题研究的步骤;
8、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从3--8部分,回答“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结题报告的这8个部分,除了第8部分外,从第1到第7部分在填报课题立项申报表、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在开题报告中,都有要求,内容基本相同。到了撰写结题报告时,只须照抄或作适当修改就可以了。而第8部分,则需要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回顾、梳理、归纳、提炼。有时候,第7、8两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写。
9、课题研究成果;
这个部分是回答“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
10、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实验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基本上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别在3个地方:
1、研究报告中的第3部分“课题研究目标”,在实验报告中应改为“实验假设”。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
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
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
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认真全面记录。
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 通读即对全文进行阅读,选读即对有用部分、有用内容进行阅读,研读即对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细致、深入、反复的阅读。在研读过程中要积极思考。要以书或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与研究方法来触发自己的思考,要眼、手、脑并用,发挥想象力,进行新的创造。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的资料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
考生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内容纲要。内容纲要包括大项目即大段段旨、中项目即段旨、小项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
基本格式:一般毕业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4方面内容构成。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摘要即摘出论文中的要点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要写得简洁。要明确、具体地提出所论述课题,有时要写些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本人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还要简单介绍论证方法。本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即表达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及其论据。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篇幅较长的论文常用推论式(即由此论点到彼论点逐层展开、步步深入的写法)和分论式(即把从属于基本论点的几个分论点并列起来,一个个分别加以论述)两者结合的方法。结论部分是论文的归结收束部分,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决的途径等。参考文献即撰写论文过程中研读的一些文章或资料,要选择主要的列在文后。
[关键词] 艺术设计基础课 影视艺术创造性 研究性 教学方法
影视艺术具有非常强烈的娱乐性和观赏性,为广大民众所喜爱。我们的艺术设计目的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所以,无论从设计形式或是从设计理念都应该借鉴影视艺术之长,从艺术设计特征的多元性出发,安排我们的设计教学。
艺术设计特征的多元性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特征的多元性。培养一个优秀的艺术设计专门人才,涉及到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既要掌握本专业的有关知识,又要广泛涉猎相关或相邻学科的基本知识既要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又要掌握本专业的表现技能;既要培养社会、经济、市场的意识,又要熟悉各种材料和工艺既要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素养,又要掌握现代科技手段。艺术设计基本的任务,虽不像以上要求得那么全面,但它毕竟担负了学生学习专业所应该有的素质和能力。它要求有比专业课更广泛的口径,并具有自己完整的体系和目标――综合素质修养与多方面能力。培养这些目标还要有全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要最大程度地做到多元性,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活化其创造性思维,并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创造力。正像阿思海姆说的“为了容纳各种各样的结构,人类心灵被赋予了两种认识程序,即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这两种能力具有同样的价值,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直觉用于感知具体情态的总体结构;理智分析用于个别的情景中,将实体与事件的特征抽象出来,并对之做出定义。因此在教育中,偏重于某一面而忽略另一面或将两者割裂开来都只会让我们试图使之完美的心灵变得残缺不全。”因此,要全面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必须注重感性与理叉的教学方法。
一、研究性的学习观与教育现――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所讨论的是怎样教与怎样学的问题。传统的教育观、学习观“是‘输入――产出’,即单纯追求知识传递。追求教师如何把现成的知识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中,以求得高效产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教师在课程中就一些概念原理性知识进行灌输式的讲解,然后讲一些实例,布置学生作业,在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进行讲评和指正,仅仅是笼统地启发学生理解概念、灵活发挥,等到作业收上来之后,大部分是左搬右抄,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意和想法,从这可以看出学生对灌输式的教育缺乏主动性。而学习的主动性是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个体的尊重。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身对话的过程。”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一套自身的信息解读方式,教师必须在尊重个体的同时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教师教学的目标不再是教师知识独白、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解释信息,师生共同参与形成认知观念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而且还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研究,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形成自己的意识观念,培养综合素质。
二、“大课程、小课程”――基本的教学方案
灵活、多元的教学方法,首先建立在大课程的基础之上,以小课程的方式把原本单一的小课程概念原理性知识或知识模块联系起来。教师根据整个大课程内的知识模块进行可操作性的课题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组织教学可以挖掘知识模块的某一块内容提出限定性的多种具体条/乇也可以由教师设计出主题、性质、方式等要素后,由学生再进行题材选择、方法选择、媒介选择等,这种课题可以体现为横跨多门课程内容,也可以反映为课程范畴之内的某个专题内容。由一个内容演化成一组相关性的知识内容,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作业方式及内容。如元素与形态、结构与色彩、移动形象语言、材料与色彩等课题。这些课题是在对原课程的知识模块进行整合、挖掘后,结合其它与之相联系的学科内容,进行可操作性设计。就事“形态”来说,我们可以从某一种形态入手,进而联系哲学、美学、材料学等相关的形态理论加以说明分析。可以从人工形态考虑以人为本的设计模块入手,转入到自然形态的自然法则;可以从常见形态转入到非常见的形态。
3、“真实的情景”――教学方式的生动语言
这种课题设计需要在开阔的视域中具有独特的切入点,要体现在设计意识上。课题设计的线索、启示与方法应是多元、多惟、多样化的。为消化一个知识点,可以从多方面的客观对象、主观意象、艺术作品、形式语言中受到启发,从相近学科及各种层次课程设计中得到
借鉴,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及兴趣,启发学习者在一种积极的、发散式的思维状态中愉悦地展开作业。如:课题中,教师可以从同学们身边的一些真实事件入手,并利用相关学科对事件进行分析,随之产生联想进行再创造。教师在这里的角色是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生问题的引导者。教师要帮助学习者发现和认识自身,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空,创造一种轻松的、自由的环境,以至学习者与教师双方进行交流时的精神处于自由状态。学习者在这里的角色是问题的验证者、研究者,学习者根据课题可以用不同的手法完成。如观察、速写、摄影、色彩、综合材料制作、文献与图式资料收集、分析鉴赏等。
4、“课程行动研究”――教学方法的反馈
课题实施过程中,师生以循序渐进的方法共同介入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环节中:理解、计划、行动、分享、反思、再思考、修正。学习者通过这几个环节研究解决问题,教师通过
这几个环节解决课题设计的问题,就像“课程行动研究”:教师在课题设计中检讨教学过程的实际问题,并加以回应,改变自己的教材、教法,并加以反思、评价,改变对问题的故有理解,改进教学品质。它并不追求精确的研究结果和理论建构,而在于解决具体情境中教师
直面的问题,求得教学品质的改进。当然,教师在课题设计中不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而
是群体合作的发展形式,这为教学品质的改进提供了现实基础。
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两种含义。即广义和狭义。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同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养成教育为归宿的学习活动,它实现了知识、能力、态度的三位一体,极大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深层内涵;它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它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台阶。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目标
1.内容:
挖掘化学学科中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信息;
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模式;
化学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与化学教材相对应的各阶段研究性课题等。
2.研究目标:
学生目标:
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教师目标: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或提出研究任务,即建立问题的初始状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用新颖的方式和生动的语言创设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探讨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让他们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去进行研究。
学科目标:
化学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通过生活实践和社会调查、通过观察实验和奇趣事例、通过原有知识储备、通过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来创设问题情境,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从而获得较为牢固的知识。
究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
1.基本原则:
(1)全员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2)综合性原则:由于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每一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都会涉及到很多知识,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很自然地就在已学过的知识间建立一定联系,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系统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学习从学科的学习带向综合的学习,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期有所收获。
(3)自主性原则: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探索性原则: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2.研究方法:实验法
3.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 由教科室组织举行系列讲座,学习理论,设计方案。使教师和学生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和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引导师生及学生家长提高认识,作好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准备。
(2) 指导学生选择课题,明确如何发现问题,怎样归类分析问题以及选择课题的一些原则。
(3) 做一些课题研究的示范工作学科教师结合所教学科,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研究问题,通过提出问题——描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论证——解释结果——评价结果——问题解决的学科上展示,对学生进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指导。
(4) 培养课题研究的骨干。通过学习,有的学生已着手开展研究,我们在各班培养一些课题研究的骨干,以带动全体学生。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具体任务是:
(1) 指导学生定课题。从身边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研究课题。学校在课题选题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选题比较有特色。一是围绕学校学生学习生活,如食品中防腐剂的含量及对人体的作用,购买小食品的消费情况的调查;二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课题,如房屋装修的材料与污染情况调查、人体所需元素的调查,通过调查、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 指导学生制订研究方案
教师对学生所选课题就研究的可行性分析、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指导、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具体实施的步骤等制定研究方案。(3) 以班为单位进行开题报告,选聘指导教师,高一年级共确立了82个化学课题,化学子课题组对课题进行归类和整理。
(4) 整合各方面力量,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确定课题后,我们整合各方面力量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集中活动和分散步活动相结合,重点从两个方面让学生实践、体验。一是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通过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最后得出结论。二是调查研究。学生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得调查结果,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和观点。
(5) 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估。对课题研究进行陈述并展示所取得的效果,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在班级展示学生的调查报告,评估内容。重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研究性学习的参与程序。
(6)课题组成员分工挖掘研究性学习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将设计研究性情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7)开展研究性学习公开课,
四、研究成果
我组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其中上研究性公开课有:
付晓艳:《氯气》一课获辽宁省重点协作校青年教师创新教学大奖赛一等奖
张玉洁先后上了两节研究性公开课。课题分别是《卤族元素》和《环境保护》。
效果显著。
顾绣红:《家庭装饰与污染》一课,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潜能。
陶萍和王恩成:《食品安全》别具一格。
候跃平:《环境保护》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使课堂生动活泼。
我组有关研究性学习论文有:
候跃平:《研究性学习教师》被评为辽宁省优秀论文一等奖。
王恩成:《机遇与挑战》获第xx届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
《角色转换》获辽宁省高中化学新教材研讨会一等奖
《新课程与自学能力》获东北地区走进新课程优秀论文一等奖
付晓艳:《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获东北地区走进新课程优秀论文一等奖
王霞写出了《研究性学习初探》一文。
经过近一年的实验和探索,研究性学习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一个课题组的学生认为: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科学研究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而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科学的理论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有科学的决策,我们觉得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学生非常赞同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高尚情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观察、交往、研究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五、子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