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产业发展状况

产业发展状况

时间:2023-05-29 18:00: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业发展状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产业发展状况

第1篇

关键词:永胜县;马玲薯;发展状况;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1 永胜县马铃薯生产概况

马铃薯是永胜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主要的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666.7万~1866.7万m2。1950年播种面积393.3hm2,单产119.5kg;1955年播种面积646.7hm2,单产98.5kg;1965年播种面积1086.7hm2,单产71kg;1975年播种面积1293.3hm2,单产112kg;1984年播种面积1433.3hm2,单产118kg;1995年播种面积1853.3hm2,单产152.5kg;2005年播种面积1906.7hm2,单产164kg(注:以上年份产量按马玲薯折原粮统计,马玲薯折原粮比例为4:1)。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永胜县的马铃薯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马铃薯播种面积1653.3hm2,总产为2.62万t,平均每667m2产1055.5g(鲜薯产量),永胜县马铃主要分布在羊坪、顺州、大安、东山等乡镇,永胜县马铃薯播种面积和单产呈阶段性上升的趋势,种植面积上升主要源于马铃薯种植区域人口增加的需求。产量提高主要有2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品种改良带来的产量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前永胜县马玲薯生产主要以老鼠洋芋、万红洋芋、洋仁洋芋等地方品种为主,80年代初引进金苹果种植,在精细栽培条件下每667m2产达1500~2000kg,接着引进内蒙系列品种,有代表性的是内蒙s14134、内蒙s14135、脱毒育苗种国际中心22,在精细栽培条件下每667m2产达1500~2500kg。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马玲薯脱毒种示范种植,90年代以合作系列、会选系列为主推品种,21世纪以来以推广丽薯系列品种为主,其中脱毒马铃薯种植933.3hm2,平均单产1200kg,2011年主要种植品种有丽薯6号、丽薯7号、合作88、会-2等品种。近几年冬早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1年种植面积266.7hm2,单产1500kg,主要分布在期纳、三川等乡镇;栽培技术改革带来的增产效应:如地膜覆盖栽培、磷、钾肥应用、规范化密植技术。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永胜县马玲薯主要分布在高寒、冷凉山区,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差,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生产主要以传统耕作模式为主,因此,马玲薯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受交通、经济等因素制约引进高产、优制品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受经济条件限制较多;随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马玲薯从山区农民的主要食粮改变为经济作物,但山农民在马玲薯交易经营中仍以传统模式就地出售为主,缺乏大市场的观念;品种选育及引进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要求。

3 产业发展对策

永胜县目前马玲薯种植面积近2000hm2,涉及较大范围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在比较效益提高的前提下有3333.3~4000hm2的发展空间,因此,做好该产业发展的服务工作,开拓该产业,对提高永胜县山区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增加山区农民群众的经济来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加大对马玲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永胜县马玲薯生产主要在特、贫困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要从产业定位、良种选育、生产资料扶持、科技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3.2 要找准产业发展的优势

永胜县马玲薯生产区域由于主要以传统耕作模式为主,生产环境较好,农田、水体、空气受污染程度低,山区群众种养结合的生产方式为有机化和无公害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应高起点定位马玲薯产业,并通过相关认证,形成品牌效应,以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

3.3 在准确定位产业的基础上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产业效益

根据产区条件,准确定位产业,确立加工型或菜用型,选育和引进相适应的品种,研发相应的标准化栽培技术,生产达标产品,创立品牌,并通过有经验和技能的营销队伍与加工商和销售商对接,做到优质优价,以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

3.4 强化科技服务,以科技引领产业发展

第2篇

关键词:北京 动画产业 创意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5954(2012)03-62-03

凭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优势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北京动画产业正成为首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撑。那么,北京市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做大做强还需要采取哪些对策?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析。

一、现状

(一)扶持政策逐渐完善,制作实力不断增强

动画产业是动漫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漫产业相关政策的出台直接推动了动画产业的发展。为了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政策。2006年11月,《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为北京市大力发展动画产业拉开了序幕。2009年10月,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四项政策,奖励、扶持北京市动漫产业的发展。这四项政策为《北京市关于支持中国动漫游戏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北京市关于支持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北京市关于支持影视动画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北京市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北京市密集出台的这四项政策构建了北京支持和鼓励动漫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也标志着北京扶持动漫产业的政策保障体系日渐完善。

在完善的政策扶持下,北京动画制作机构数量不断增长,动画片生产数量也大幅提高。2010年,北京从事影视动画、网络游戏行业的重点单位有298家。 据广电总局统计,从2007年到2010年,北京一直位居国产动画片创作生产数量十大城市之列,在全国各省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排名中,北京市除2007排在第8位之外,2008年到2010年都排在第6位(见表1)。

(二)标杆企业逐步呈现

北京卡酷传媒有限公司是北京动画产业发展的标杆。2006年到2009年,卡酷动画卫视曾连续4年荣获广电总局全国优秀动画频道一等奖。2009年,其生产动画片11部4465分钟,占全国总产量的2.6%。产量位居北京市第一,在全国十大原创动画制作机构中排名第9。2010年,荣获广电总局“全国优秀少儿频道、动画频道特等奖”。从2005年开始,北京市动画原创由北京电视台一枝独秀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广电总局2010年北京市原创动画片的生产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卡酷动画卫星频道有限公司的生产动画片数量仅仅排在第5位,已经落后于北京万豪天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联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青青树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神笔动画制作有限公司四家新兴标杆企业。

(三)社会制作机构成为动画生产的主力军

社会制作机构已经成为北京市原创动画生产的主力军。表2显示,北京市社会影视公司制作的动画片除2009年占总量的62.9%外,2007年和2008年都在90%以上。据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的统计,2009年北京市动画电视投资总额为0.73 亿元,其中社会影视制作单位动画电视投资额0.64 亿元,占总额的87.7%;2008年北京市动画电视投资总额为0.93亿元,其中社会影视制作单位动画电视投资额0.89亿元,占总投资的95.7%。 从生产数量和投资额这两方面来看,社会制作单位已经显示出强大的制作实力,成为动画生产的主力军。

(四)优秀原创作品不断涌现

北京市动画创作产量稳步上升的同时,优秀原创作品也不断涌现。从2007年到2010年,北京市被广电总局推荐全国播出的优秀动画片数量稳步上升,2010年达到 6部。四年共13部优秀动画作品被推荐全国播出。这些获奖和被推荐播出的优秀动画片反映了北京动画制作机构不凡的创作实力。

(五)动画产业基地发展迅速,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国家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也为动画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截至2011年11月,北京已经形成了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把动画产业作为发展的重要支柱,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运营已经初具规模。在2008年到2010年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排名中,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一直位居前8位,动画片产量也从2008年的10部6575分钟跃升到2010年的17部8699分钟。

(六)播出平台建设得力,制播共赢条件成熟

2004年9月,北京电视台卡酷动画卫视开播。北京卡酷动画卫视的品牌辐射力,为北京市动画作品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走向全国的平台。除了卡酷动画频道,北京市还积极开展数字电视频道、卫星电视、视频网站、移动媒体、公交电视等渠道的拓展和建设。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移动化,拓宽了动画片的播出渠道,也会催生多元化的业务和赢利模式。北京市积极抢占数字媒体市场和不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的努力终将构建起成熟的动画产业链。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能力与首都区位优势不相称

广电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各省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排名中,江苏省位居第1,产量为88部52309分钟。北京市位居第6,产量为17部8699分钟。江苏省生产的动画片分钟数是北京的6倍。2007年至2010年全国原创动画片制作生产十大机构排名中,北京市制作机构也只有2年跻身前十,分别为:2008年北京天地人传媒有限公司位居第五,2009年北京卡酷动画卫星频道有限公司位居第九。2007年至2010年全国电视动画片十大城市排名中,北京只有2008年位居第5。2010年,杭州位居全国电视动画片十大城市之首,产量为42部35008分钟。北京市位居第8,产量为17部8699分钟。杭州市生产的动画片分钟数是北京的4倍。

(二)龙头企业少,标杆企业的带动作用有待增强

2009年,通过文化部认定的第一批100家动漫企业中,北京市只有26家。2010年12月,文化部认定了第二批169家动漫企业,北京只有5家。2011年1月18日,文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认定了全国首批18家重点动漫企业,北京市只有1家。

北京动画产品的影响力也很有限。2010年,文化部认定的第一批35个重点动漫产品中,北京市只有《快乐奔跑》入选。2009年,广电总局推荐全国播出的优秀电视动画片共52部31417分钟,北京市只有3部,占推荐动画片部数的5.77%。可见,北京市缺乏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有品牌塑造力和影响力的创作稳定的动画龙头企业。

(三)创作水平偏低,缺乏有影响力的动画精品

从2007年至2010年北京市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及排名情况来看,北京至今没有进入全国各省生产数量排名的前五位(不含在京的央视企业)。2010年,北京市被广电总局推荐全国播出的优秀动画片只有6部,而位居第1的江苏有16部。北京市近四年被推荐的全部优秀动画片才13部。北京在全国比较有影响力的动画片只有《快乐东西》、《武林外传》等少数几部片子。北京市有比较完善的扶持政策,而且每年还有5亿元左右的文化扶持资金,不但没有创造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动画精品,也没有催生出具有市场号召力的龙头企业,有些动画企业反而逃离北京。这恐怕是需要认真研究和反思的。

(四)动画产业基地没有发挥应有的影响力

北京市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积聚区的建设,这项重要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北京动画产业的发展。在2008年到2010年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排名中,北京市产业集聚区一直排在前8位。

虽然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北京动画产业基地发展迅速,但差距也很明显。具体表现为,连续三年的排名都没有进入前5名。2008到2010年连续排名第一的是“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动画产业园”。2008年,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动画产业园动画片产量为24部16886分钟,是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2.5倍;2009年产量为35部27409分钟,是北京的3.9倍;2010年产量为38部32996分钟,是北京的3.8倍。北京和排名前几位的动画基地的差距也很大。

三、对策

(一)加强产业协作,创新发展模式

北京市动画企业众多,动画片产量也在逐年增加。但是,上游和下游的增值业务开发还很不充分,大量原创动画作品无法实现盈利。仅仅依靠政府补贴导致产业发展形成了一个低水平、重复发展的恶性循环。只有积极打造动画产业“联创、联展、联播”产业协作体,在衍生产品模式、版权授制模式、海外授权模式、主题公园模式、文化传播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才是北京做大做强动画产业的最佳策略和正确理念。

(二)完善人才的培养、引进、奖励机制

优秀的创意人才、营销人才、复合型人才短缺,这已经成为制约北京动画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次,目前的动画人才结构已经不适应北京动画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培养和引进高端的复合型、创新型策划创意人才、制作设计人才、营销推广人才、管理培训人才是北京发展动画产业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也是北京提升动画产业影响力、核心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三)重视市场调研和题材拓展,加强策划和创新

不注重市场调研、受众定位不准、题材狭窄、功能单一、粗制滥造、缺乏创意、情趣不高等已经成为北京动画片生产中的通病。“大量的国产动画片,主角就三种人――历史片就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神话片就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教育片就单调说教。人物模式化太严重,低水平重复,而且内容胡编乱造、崇尚恶搞、颠覆经典,比如白龙马拿左轮手枪、猪八戒是风流帅哥、沙僧成了流沙河的下岗工人、秦始皇在浮士德的怂恿下发动战争、李白变成考试不及格的小混混。”北京动画生产只有以提升产品质量为核心,不断拓展题材,加强市场调研和策划创新,才能不断推出精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四)加大新媒体动画的推广和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动画片的制作技术和传播渠道也发生了革命性改变。动画发行渠道也由传统的电影、电视、DVD拓展到了互联网和移动媒体,动画产业链也得到了延伸,动画受众快速增长,这极大提高了动画产品的渗透度。新媒体动画是未来北京市动画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因此,及时把握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心理需求,鼓励创新,加大新媒体动画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才是推动北京动画产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五)加强营销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

北京很多动画企业规模小、起步晚,不但缺乏国际营销视野,而且整体营销能力也不强。营销能力是动画产业化运营成败的关键。北京动画产业要想在全国产生影响,就必须加强营销能力建设。

动画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2009年,北京市政府首次设立“动漫游戏企业保护知识产权专项基金”。这充分表明北京市政府对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北京市要想激活和保持动画企业的原创活力,就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需要建构完善的法律体系、发展专业化的维权机构、发挥行政管理的作用。

总之,近年来,北京动画产业发展迅速,在政策扶持、制作实力、产业基地建设、播映平台拓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和动画发达省市相比,北京动画产业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和北京作为首都的区位优势不相称。北京应该正视和反思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和发挥首都政治、文化中心的优势;放眼国际,拟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北京动画产业才能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张小洁、米宏伟,谁撬动了北京动漫产业,数据,2010年第10期。

第3篇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药材资源情况

是一座天然药库,据《中药材名录》记载,林区有中药材资源2023种,其中动物药213种,植物药1800种,矿物及其他10种。药用植物种类占全省52%,占全国的33%。丰富的资源为中药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中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中药材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到年中药材总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木本药材(黄柏、银杏、杜仲、厚朴)4万亩,草本药材1万亩,年新发展中药材(草本)0.5万亩,其中由我区中药材公司与武烟集团合作,新建柴胡种植50亩。年中药材产量371吨,产值达1526万元。年中药材产量721吨,年中药材产量903吨,产量比年增25%。聚能药业引进三号柴胡在新华、长坊、宋洛、松柏种植成功,为我区中药材出口打下了基础,全区建香菊基地500亩,进生了野转家生试验品种达5个如开口箭、苍术、麦冬等。

中药材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我区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3家--聚能药业有限公司(以生产中药饮片为主)、绿源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金银花基地60亩)、林区中药材公司。成立中药材协会2个。

中药材种植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随着中药材种植技术不断提高,产量不断增加,加上中药材市场回暖,价格上涨(杜仲、天麻、厚朴、二花、黄连、独活、柴胡等价格均不同上涨,柴胡从年的13元/公斤上涨到年的24元/公斤),年柴胡40元/公斤,中药材种植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出口创汇有新的突破。年聚能药业公司与韩国签订了厚朴、独活、杜仲、黄柏、冬花、二花、柴胡等10余个品种的出口合同,出口数量200吨,创汇100多万美元。

(四)中药材产业得到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我区中药材发展得到省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农业厅先后下拨我区中药材资源调查和基地建设补助资金13万多元,林区人民政府也从紧张的财政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扶持基地和中药材协会建设。年我区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系合作,利用疗效独特的道地药材,开发了三种不同疗效药酒,正着力推向市场。

二、中药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中药材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与我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品牌优势相比,生产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一)种植规模偏小

中药材品种多,种植规模小而散。我区中药材大多数是由农户利用田边地角、坡地、稀疏果园、退耕地发展起来的。由于耕地资源不足(全区耕地总面积10万亩),适合中药材发展的面积不多,加上中药材生长周期长,比较效益低,连块成片面积小,规模化程度低。中药材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成规模优势。

(二)受市场影响波动大

中药材素有“药疯子”之称,“种多了是柴,种少了是财”,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性大,也直接影响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稳定。药农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基本上延续传统的种植经验摸索种植,处于一种自发、随意状态。行情看涨时,一哄而上,市场疲软时,一哄而下,缺乏对市场的理性认识。加上山区信息不畅,经常导致药材品种积压,挫伤药农生产积极性。而中药材企业与药农未形成利益共同体,生产与销售脱节,给农民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三)品牌建设滞后

我区中药材加工企业规模小,深加工的产品少,大多数以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直销外地。品牌意识淡薄,大部分产品无注册商标,产品包装粗糙简陋,散包装或无包装直接外销。由于没有自已的品牌,市场竞争力弱,好的产品,卖不出好的价格,产品的附加值低。

(四)资金、技术缺乏

中药材板块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由于缺乏工作经费,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中药材栽培技术的指导与培训等工作难以开展。缺乏科技人才和中药材科研机构。我区没有一家机构专门从事中药材种类、种质资源、药用植物品种、生长发育特性、药理性、环境对药用植物影响、产地加工和炮制等方面的研究。中药材发展缺乏产业发展后劲。

三、中药材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规划布局

制定切实可行中药材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合理规划布局,引导药农有组织、有计划生产。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市场导向、适度规模原则。我区中药材总体规模控制在6万亩左右,其中草本药材规划面积2万亩,管护好4万亩的木本药材(杜仲、黄柏、银杏)。坚持因在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在扩大房党、黄连、独活、桔梗、冬花等道地药材种植面积,在宋洛乡、新华乡、阳日镇、松柏适度规模发展天麻、柴胡,在全区范围和武烟集困合作,建立前胡、香菊、白布、矮生茶等企业原料基地,建立药酒(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系联合开发)中药材原料基地。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加大高新生物技术、规范化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示范推广力度,坚持产业化发展方向,把好质量关。

(二)保护好现有的中药材资源

加强法制宣传,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资源保护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保护好现有的中药材资源。

建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在老植物园、珍稀植物保护园建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被称之为“药用植物基因库”,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药材作物品种改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将我区的主要活用植物收集入圃保存,可以有效挖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国内外的重要药植物,通过良种选育增加新品种;研究药用植物引种驯化方法,扩大引种范围,使种类不断增加,而且在产量、品质、有效成份含量、抗逆性方面不断提高;通过驯化,研究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适应性、经济性状、有效成分含量的形成及抗逆性和遗传性变异等,总结其规律,探索引种驯化经验;还可以为游客提供一个采药识药的新景点,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三)大力推广中药材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

中药材生产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给中药材生产带来的新的课题。出于对全球性农产品普遍使用化学农药及化学激素等药剂的担忧,同时为了保护本国的天然药材市场,日本及欧美等一些传统的中药材进口国对进口中药材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我国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规范药材种植、加工、经营的法规和标准,进入各个药材市场和制药厂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因此,就的中药材生产而言,首先要加强药材生产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根据中药材的品质特点和生长特点,建立完善的、全过程的中药材生产质量标准控制体系,立足源头控管,强化生产管理,规范中药材种植,提高中药材质量;其次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切实加强中药材市场管理。不断健全和完善检验检测设备,加强中药材检验检疫管理,凡是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中药材不出区(林区)不入市(市场),凡是达不到出口标准的中药材不准申报出口。大力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等一系列技术规范,有效地控制中药材生产及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过程,不断提高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水平。要坚持科技兴药方针,不断创新科技推广方式、方法,推进我区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的录象放映、图书发放、卫星远程教育等技术推广手段,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组织相关部门、企业、中药材协会、中药材种植大户到中药材生产较好的地(市)如恩施州学习参观。聘请外地专家到我区为农民实地指导,培养一批土专家、示范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林药间作高效生态种植模式,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

(四)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积极扶持聚能药业等中药材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挥“天然植物园”的优势,突出“”绿色、天然品牌。在产品开发上,积极推进中药饮片生产,天麻、当参、银杏等药食两用药材进行小型化、精品化、礼品化包装,保健药酒,药膳、药饮、药浴开发。建立企业、市场和农户间的联动。鼓励企业通过合同形式,直接与药农建立种植、购销关系,形成企业+市场+药农+基地现代化种植经营模式。企业为药农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药种、药苗、肥料、技术服务,以市场保护价回收药材,形成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公司与基地、公司与药农利益共同体,推进中药材生产的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发展中药材生产协会,把千家万户的药农组织起来。

第4篇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绿色产业 可持续发展

过去20年,我国GNP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经济增长过程往往是对自然资源开发与使用的过程。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沿用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工业模式,形成了重发展速度和数量,轻发展效益和质量,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的状况,以致于我国水环境、大气环境、城市环境和自然生态等方面指标呈不同程度的恶化趋势。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发达国家的教训以及我国工业化的经验告诉我们:工业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里的“新”是相对于传统的工业化而言的,在环境保护方面,是指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强调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努力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绿色产业的战略意义

绿色产业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绿色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生态环境,支持国民经济和新型工业化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绿色产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结构的升级,“绿色消费”将逐渐成为主流消费,绿色产品也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主导产品。带有生态标签的新商标被认为是市场上消费者最可靠的消费导向,也是产品销售竞争中的有力武器。由此可见,绿色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容量和发展潜力,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绿色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目前,我国在产业结构上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落后,一、二、三产业间的发展不协调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事实上,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战略,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生产过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需要绿色产业来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可解决传统产业的两大问题,即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过剩。同时,绿色产业的发展会产生新的产业部门,改造旧的产业部门。这对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发展绿色产业有利于打破绿色贸易壁垒。随着我国加入WTO,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壁垒。在国际市场上,有无绿色标识及是否通过了ISO14000的认证已成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之外非常重要的内容。以前我国不少出口商品,如冰箱等家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经常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与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高效益原则是不相符的。为扭转这一局势,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拉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综上所述,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我们只有心里装着“绿色”,手上创造“绿色”,向“绿色”要生存,要效益,要发展,才能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绿色产业起步较晚,发展滞后,且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国内绿色消费市场尚未发育成熟。消费引导生产,产品迎合市场。虽然我国目前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绿色服务等有关绿色产业的概念已渐渐被人们所熟悉,但对绿色产品的现实消费尚局限在少部分人的消费领域当中,而更多的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还处于经常心动而没有行动的阶段。而这也往往成为生产者惰于生产绿色产品的重要原因。

企业经济规模小,基础薄弱。据统计,我国现有的9090家环保企业中,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占88%-90%,固定资产在2000-10000万元的大中型企业只占10%左右,而从事绿色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的大中型企业所占比例更低,特别是从事绿色食品的企业,大多数是乡镇企业。整个绿色产业的基础薄弱,经济实力不强,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低,资金分散,规模效益差。

绿色产业的科技含量低,市场吸引力有限。绿色产业的发展本应该以科技为依托,然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却不近人意。国内生产的3500种环保机械产品中达到国际水平的仅占5%左右。有2/5的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对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只占20%-25%,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难以创造名牌产品。正因为以上原因,绿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2000年我国环境保护产业年收入总额为1689.9亿元,年利润总额为166.7亿元,利润率不到10%。而与此同时,全球环保产业年产值高达6000亿美元。

发展绿色产业的对策

增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要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低、资源负荷重、压力大的角度出发,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发展绿色产业的意义。广泛深入地宣传环保知识,开展各种环保活动,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环保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环境忧患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参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动员一切力量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新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绿色产品的消费市场,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同时,这也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调整产业结构,对传统产业进行绿化嫁接。产业布局涉及到自然资源、交通、动力、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因此必须遵守产业本身存在的生态经济规律、将可持续发展问题纳入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加以考虑。要加快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改造,努力将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用消耗少,效益高的绿色产业来代替和改造传统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以促使整个产业布局向资源节约型和质量效益型转移。政府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搞好长远规划和发展计划。国家或地区要拟定以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有效转换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计划,在地区布局、行业重点、投资方向、产品开发与结构调整、发展规模与速度方面政府要成立具有权威性的产业规划的决策和咨询机构,从宏观层次上把握地区布局,产业结构及发展速度。

构建绿色产业发展的宽松环境。我国的绿色产业是一个幼稚产业,它的发展和壮大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一是要制订税收、用地、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项目建设期和产品投产后的前几年内给予税收优惠和补贴,以推动其发展。二是要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入力度。绿色产业是综合性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是一个投资大,投入产出周期较长的产业。为了推动其发展,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使之形成“气候”。如建立绿色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绿色技术的开发、转化、推广项目优先安排立项和投入资金。金融部门在信贷资金上要给予大力支持,实行优先信贷、低息贷款等。三是营造绿色产业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逐步建立起绿色产业的产品研究、生产、销售相结合的产业模式;建立起一整套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价格体系;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积极推进绿色产品标准的认证工作,提高绿色认证的通过率,提高申报效率。

组建企业集团,不断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企业发展走集团化的规模经营之路已成为共识,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把集团成员按照专业化协作原则组织起来,扩大生产规模,拓宽发展领域,推动技术进步,而且可以降低物耗,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取得应有的规模经济效益。而目前,我国绿色产业由于起步较晚,总体上规模较小,水平低,竞争力弱,为此,我们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政府推进和市场引导促进绿色产业集团的形成,利用公司制改组绿色产业,理顺其产权关系,鼓励企业以资金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兼并和联合,增强绿色产业的竞争能力,繁荣我国绿色产业。

加快培养和吸收绿色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推进技术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和发展绿色产业的过程中,关键的因素就是科技的进步及其运用。要实现低能耗,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依托科技,因此,要把绿色产业的发展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而科技的发展要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具有先进科学技术的科技人才和具有先进管理知识的管理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为此,一定要创造条件,大力培养和吸纳与绿色产业有关的科技人才,包括产品生产、流通,产品检测以及咨询服务等各方面的人才,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发展绿色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资料:

第5篇

【关键词】南阳玉雕;发展现状;品牌效应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81-01

一、南阳市玉雕概况

南阳市是河南省著名的文化名城,我国四大玉雕的第一位独玉玉雕就是产出于南阳市,南阳玉雕闻名于全国,其有两个发展阶段,第一是改革开放之前,开始规模化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南阳玉雕产业随着国家产业政策与经济发展制度的放开迅速发展起来,对南阳地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

南阳独白玉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新石器时代远古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雕琢独白玉了,在西汉时期南阳玉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后经过唐宋时期与明清时期的发展,以独白玉为特点的南阳玉雕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在全国玉雕行业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二、南阳玉雕产业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经过了历史发展的积淀,南阳玉雕行业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也应当看到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南阳玉雕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具体表现在缺乏足够的品牌效益,同时玉雕产业的创意与工艺创新能力有限,下文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缺乏足够的品牌效益。说到中国的玉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和田玉与岫玉等,南阳地区的独白玉在国内的知名度比较有限,缺乏足够的品牌效益。究其原因,首先当地政府对独白玉的发展缺乏足够的支持,从政府政策上没有对其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其次南阳玉雕的发展基本上处于个体经营的形态,这不利于南阳玉整体形象的打造,不利于产业化的管理和经营。

(二)玉雕产业的创意与工艺创新能力有限。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审美品位的提升,玉雕产业也应当随之进行相应调整,进行创意化生产,采用现代化的生产工艺,以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而南阳玉雕行业的发展基本上都是沿袭历史的一套发展规则,缺乏现代化的工艺创新与创意,没有与现代工艺与优秀艺术进行嫁接,不能有效满足现代新生代人群的消费需求。

三、促进南阳玉雕产业发展的一些策略建议

针对南阳玉雕行业发展中的一些瓶颈,在下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南阳地区特色的品牌效应的形成,加强对玉雕行业行为规范的制定,同时针对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对玉雕进行有效的创意改造以适应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一)注重品牌效应的形成。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在南阳玉雕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根据自己的独白玉等玉器的特点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此需要政府进行主导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把分散经营的个体户有效组织起来进行现代化的生产加工,打造统一的品牌,根据品牌的经营战略制定统一的生产加工标准,引入现代化的生产技术。积极扩充品牌文化的内涵,采用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促使玉雕生产的专业化,打造竞争力比较强的龙头企业,对南阳玉雕产业的发展形成带动作用。

(二)加强对玉雕产业经济秩序的整顿工作。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有赖于规范化的市场秩序,在玉雕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有效的市场秩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玉雕行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化的鉴赏团队,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南阳玉雕产业发展中对玉器的鉴测工作,同时依照玉器行业的标准进行生产,对玉雕行业的经营进行规范,确保玉雕买卖的公平公正合理,增加玉雕行业经营过程中对买卖双方的舒适感[2]。

(三)推进玉雕行业的创新经营。玉雕行业不仅仅是经济产业,同时也是深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文化的艺术再创造活动。因此在现代化的玉器产业发展中,应当针对传统的玉器进行适应现代文明发展的创新改造,融入现代化的艺术因素以满足新生代人们的消费需求,在增加设计创意时,应当依据玉器的发展传统与现代艺术发展的特点进行整合,进行现代化的再创造,在现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四、结束语

玉雕产业是南阳地区的重要特色产业之一,能够对南阳地区的经济文化产生重要的带动作用,南阳地区的玉雕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玉雕产业,但是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为此应当对玉雕行业进行现代化的调整,积极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品牌文化,对市场秩序进行规范,加强对玉雕的现代意义上的创意发展,促进南阳玉雕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阳,张立明,李明.基于南阳玉雕产业发展状况的总结性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0,30(5):112-115.

第6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中,体育产业伴随体育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将对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进一步加快体育消费的市场化程度,将会让潜在的、巨大的体育市场催生出一个繁荣的体育产业。为此,在研究市场经济与体育产业互动化的基础上,既通过刺激体育需求的政策与策略,也采取增加体育供给的政策与策略,实现培育市场、激活体育产业,推动市场经济增长的目的。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体育产业

2.2研究方法:文献法本文检索并参考了吉林人民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社,暨南大学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成都体育学报等刊物有关体育产业、体育经济方面的研究文献与报道。

3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进程从2001年广东省举办的全国第九届运动会可以看出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在运动会前广东省和广州市政府各投入20亿和18.5亿元,新建主要场馆11个,改建、维修场馆45个,共为九运会提供122个比赛、训练场馆,完成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场馆建设工程。本届全运会在运作方式上打破了长期以来福利型、国家对体育事业统包统揽的供给型模式,在场馆建设、大赛运作上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在资金筹集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多元化市场之路。

4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生存条件

4.1体育产业的现状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吸取其他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之后,还存在一些问题:1.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由于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于西部内陆地区,这就导致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失调。据统计,体育经营场所资金投入额,东部明显高于西部。2.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具有本质功能的体育健身娱乐业明显落后于体育表演业,体育娱乐业,其他部门没有得到协调发展,部门之间的关联也很低。目前我们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产业机构,确立各部门的发展次序,发展规模,这才会使我国的体育产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4.2生存条件

4.2.1国家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这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近几年,国家在普及全民健身,政府已将全民健身计划看成是社会福利事业的一部分,在社区、公园等一些公共场合大建一些休闲、健身、娱乐的体育设施,在政策、经费、指导人员和场地建设与使用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扶助,这必将激发人们参与健身活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4.2.2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基础多年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对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消费上,而没有将其引向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商品意识日益浓厚,体育市场化日趋明显,体育有着特定的生产过程和消费形式,构成体育生产和消费的各要素,只有通过市场机制的合理配置,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应。

5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

5.1体育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相关行业发展迅速2002年,郑州市在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娱乐服务、体育彩票营销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年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约为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占全市GDP的1.7%,体育产业初具规模,全民健身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体育产业结构中,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注重发展最能体现体育活动本质功能、市场需求最大、与体育产业其它部门关联度最高的体育健身服务业(包括健身娱乐服务、健身技能培训、健身辅导与咨询、体质测试和评估、体育康复和医疗等)。2002年郑州市体育供给水平又有了大幅度提高,在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娱乐服务、体育彩票营销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使体育健身服务业成为体育产业中的主体产业。

6加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途径

6.1更新观念调整体育发展战略,政府职能由办体育产业向管体育产业转变。

第7篇

引言

云南省有较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全年平均日照达到2400h,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的推广应用在全国名列前茅,太阳能技术和产品推向了广东、广西等各省,出口到多个东南亚国家。目前云南省现有太阳能生产企业1 00余家,生产总值达到50亿。在云南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云南太阳能产业或将从这一刻启航,太阳能的“春天”似已到来。

1、云南省太阳能产业发展的现状

1.1 形成较完善的产业体系

近年来,云南省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发展迅速,产业不断壮大,已形成了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材料加工、生产制造、行业的标准检测认定、工程安装以及市场服务等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批具有现代企业文化理念和一定规模的太阳能产业链,培养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化能力的行业队伍。

1.2 科研创新实力不断加强

云南省在国内是较早从事太阳能技术研究和开发利用的省份之一,有较强的科研实验基础,云南师范大学可谓太阳能研究、开发、利用的前头兵,其中国家太阳能热水器(昆明)检测中心、教育部可再生能源先进材料制备重点实验室、云南师范大学太阳能研究所等都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已逐步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成为云南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重要研发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在市场推广方面,云南省基本形成了广覆盖、多层次、宽领域开发利用太阳能体系,拥有较先进的科研机构和研发平台,培育了一批高起点、科研转化能力强的应用企业,太阳能开发利用已成为云南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亮点和农业战略的组成部分,为低碳经济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1.3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服务体系

2008年云南省编制完成了《太阳能资源评估报告》《云南省太阳能利用中长期规划》,对太阳能资源的关键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云南省太阳能发展利用的基本思路和建议,为云南省全面综合利用太阳能资源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云南省农村能源工作站作为全省农村可再生能源的管理部门,已建立了一支从省到乡农村可再生能源管理技术队伍,农村能源后续服务体系正在积极试点示范,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云南省农村能源职业技能鉴定站培训鉴定了一万多名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为云南省太阳能企业培养了一批专业从业人员。云南省太阳能协会,从1983年成立时的10多家会员单位,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家会员单位,协会发挥会员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反映会员的愿望和要求,传达政府的意见,加强太阳能行业管理。提出了品牌战略意识,引导云南省骨干太阳能企业实现了企业生产的升级改造。面对家电下乡的良好契机,积极组织云南省太阳能企业参与竞争投标,截止201 1年,云南省中标的太阳能企业已达36家,在太阳能热水器国家节能惠民工程招标中有13家中标。

2、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目前太阳能产业中还存在着装备落后,品牌意识薄弱,乱价、低价竞争等现象,不同程度影响了太阳能产业的健康发展,给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1 太阳能产业有待升级

2005年以后,以太标太阳能集团等企业率先进行了产业升级,引进了先进的成套设备,走在了产业升级的前列,大大提升了太阳能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对云南省的太阳能产业升级起到了带动作用,但是仍然有部分企业还处于半自动化和手工作坊的水平,生产方式落后,生产设备陈旧,生产效率低,产品品质不稳定等,已经成为困惑企业发展的枷锁。我们应该看到和国内先进太阳能企业的差距,要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完善和更新观念,有创新意识,保证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的投入,不断改进产品结构,提高技术性能,采用行业最先进的技术工艺、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从源头上把好产品的质量关。

2.2 售后服务网络有待完善

云南地处高原山区,交通极为不便,企业应结合山区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服务网络体系,特别是乡镇一级的服务网点,确保售后服务到位,同时采取4S店和乡镇服务网点直销方式,推广网络升级、店面升级、售后服务升级等方式提高品牌形象,充分发挥企业科技的技术和研发优势,瞄着产业发展的中、高端需求,进行新产品研发,以高质量的产品、合理的价格赢得市场、赢得客户,定期对各级销售网点进行工作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管理、生产、销售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以提升企业文化和企业的服务质量,推动营销渠道及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通过消费者的口碑效应,带动太阳能产业的发展。

2.3 产品的品牌意识有待提升

太阳能企业还存在着品牌意识薄弱、低端竞争的局面,一度使得太阳能企业面临着危机和挑战。因此企业应加强品牌意识,做好产品、优质产品、品牌产品,从源头上杜绝伪劣产品。在市场推广过程中,积极借鉴家电产品的营销模式和品牌模式,在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强行业及大众市场宣传,提升品牌形象,建立完善的网络、渠道和服务体系。维护品牌形象是每个企业应尽的义务,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有了一个好的品牌,要不从工作、服务、质量上来爱护它,就不能保证品牌的市场形象。

2.4 太阳能行业、产业有待规范

目前,太阳能行业规范问题还存在监管力度不够,行业要联合各职能部门,做好维护太阳能产业的服务和监督工作,进一步强化能源支柱产业,以能源产业带动云南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行业规范,促进产业升级,是发展太阳能产业的必然之举,是太阳能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和途径,是推动云南省太阳能产业优化发展的措施和方法。

3、云南省太阳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云南省目前太阳能产业发速度快,发展趋势逐年上升,现对云南省太阳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谈以下几点个人建议:

(1)走联合发展道路,把企业做大做强

目前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在生产制造、技术开发、人才队伍建设、政府的支持与投入等方面条件都有不足,因此我们要走联合发展的道路,一是企业实质性的合作,促进产业集中,二是企业可以在技术开发上、创新产品上、生产加工上、市场运作上合作。这样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

(2)争创国家及国际名牌

技术研发、标准、名牌是企业发展的三大重要因素,企业要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人性化管理。经营和生产、安装,建立完善的产品检测和监督制度机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要通过国家和国际认证机构的认证,争创国家名牌企业和品牌产品。

(3)进一步做好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结合

太阳能的研究、开发、生产要与建筑设计应用紧密结合,企业及科研院所要在太阳能热水器生产、系统设计的标准化和构件化方面下功夫,把太阳能热水器做为一个建筑功能部件加以关注;集中两个行业力量攻关创新,填补应用设计与施工规范方面的空白,打破制约太阳能热水器在建筑上应用的瓶颈,创造大规模采用的条件。

第8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发展现状 创新 瓶颈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46-02

祁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农业基础条件优越,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山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先后荣获中国辣椒之乡、中国酥梨之乡、中国梨产业十强县、全国水果建设百强示范县以及三晋养牛第一县等称号。长期以来,我县一直是全省主要产粮区和大太原都市圈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是农业部确定的小麦、玉米、水果、肉牛等品种的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曾经被时任省长张宝顺寄语“执山西农业之牛耳”,袁纯清书记对我县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也给予高度评价,这一切都印证着我县农业的凸显优势。

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粮食生产稳中有升

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基础条件优越,粮食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2013年我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为38.8万亩,粮食总产2.23亿公斤。

2.水果产业发展强劲

产业发展上:全县果树面积19万亩,其中梨树面积15万亩,苹果面积3.7万亩。现有恒温冷库200余座,土窑洞2.3万余孔,总贮藏能力达到20万吨,水果贮藏量10万吨,水果贮藏增值1亿元。

经营机制上:全县现有果树专业合作社组织65个,从事果品流通营销经纪人达到3000余人,贮藏运销大户达30余户,并有耀华、麒麟、华裕、源凯、新晋川5家果品贮藏营销龙头企业取得了自营出口权。作为“一县一业”的水果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3.畜牧产业蓄能增势

产业规模上: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5.8万头;奶牛存栏2.19万头;猪饲养量达到42.72万头;鸡饲养量达到830.5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50279吨、49734吨和53674吨。

发展后劲上:奶牛养殖业实施奶业“1135”工程,建成全省最大的奶源基地县和全国重点奶源基地。肉牛养殖存栏千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场3个,存栏2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42个。

4.设施蔬菜蓬勃发展

蔬菜产业特别是设施蔬菜近两年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园区建设、标杆示范等措施积极推进,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截止2013年全县蔬菜播种13.1万亩,总产达到39.4万吨,累计发展设施蔬菜2.7万亩。城赵、贾令依托华祁食品有限公司推行公司加农户模式的订单农业,辣椒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产品行销八个省市,获得了“中国辣椒之乡”称号。

二、把脉产业发展现状,会诊现代农业发展瓶颈

1.现代农业整体水平亟待提升。

纵观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基地生产相对发达,龙头企业不强,导致产业链条未能充分延伸。如我县果菜牛均形成一定优势规模,而48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无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如我们的酥梨远销美国、东盟、港澳,鸡蛋直供香港,但我们的农产品没有一个驰名商标;产业化机制缺位,各产业的产、加、销,仍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状态,导致各产业一体化的组织机制和互利机制仍未全面建立。

2.土地流转、资金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瓶颈

发展现代农业,实行规模经营,土地、资金是关键要素。纵观我们园区的发展,土地的流转,都不是轻轻松松实现的,流转土地不一定都难,难就难在连片流转;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规范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纠纷仲裁机制两大服务体系,加快全县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步伐,促进规模经营良性发展。再说资金,现代农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资本农业,投资强度大,而经营实体普遍反映资金周转困难,融资难,贷款门槛高,更无法实现大规模扩张发展。

三、理清发展思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举措

1.抓基础,持续做强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要有良好的生产条件,良好的发展规划,良好的配套体系,所以必须紧紧抓住条件建设,为优势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1.1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要继续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不断提高全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要继续高标准推进水利建设、设施农业建设,促进设施农业集中连片形成区域优势;要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大力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充分把新技术应用于产业、转化为效益,确保我县农业的基础优势。

1.2着力抓好板块农业。要按照“108综合发展廊带”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要以园区、市场为抓手,持续推进“四个十”工程,积极建设六大农业基地打造农业五大市场,树立产业标杆,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优势产业带。

2.抓改革,激活发展现代农业的各类要素活力

2.1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稳定农村承包关系基础上首先要给农民确权,尽快把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集体持有的建设用地等资源以法律凭据的形式确定下来,才能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第二要积极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必须建立县乡村流转服务体系、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并规范运作,然后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心的实践基础上,探索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立规范的农村产权交易办法,稳妥有序盘活农村产权要素。第三要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在严格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让市场在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此外,还应创新更多的制度机制,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等等。

2.2引深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业生产的特点是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见效慢,现行的金融政策和农业产业发展存在不匹配因素。应逐步推进面向农业农村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或实体,增加农业融资途径。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探索推进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木资产、牲畜活体等形式的抵押贷款,让农业加工企业、农民融资有方。从而不断释放农民相关财产权活力,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金融机构盈利的新路子。

三、抓机制,生成发展现代农业的强大动力

1.建立项目整合机制。继续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明确重点项目后,将财政、发改、农、林、水、牧等各类资金统筹整合,实行多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办法,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树立产业标杆,真正发挥出财政资金、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

2.建立农业招商引资机制。政府要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多层次开展农业大招商、大引资活动,吸引社会资本、有识之士投资现代农业,围绕高效设施农业、生态休闲等开发建设,占领新兴产业的制高点,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领域。通过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引导公司农业、资本农业在农业大格局中占有一定比例,形成多元化投资、多主体经营、多层次发展的局面。

四、抓投入,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保障

1.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县级财政:要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为原则,保证全县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幅度逐年增长;直补资金;要严格管理规范落实各项支农直补资金,确保钞票进入农民的口袋;项目资金:要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积极发挥财政性投资的引导作用,

2.加强信贷支农。现有金融机构应把信贷投放重点放在农业农村,加大对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让农业加工企业、农民借贷有门。要创新信贷支农办法,加强政银合作,应由政府牵头开展银农对接活动并形成机制,由农业部门筛选一批现代农业建设重点项目,与各金融单位进行有效对接合作,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五、抓支撑,优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持条件

1.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对农民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受训农民每人至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每户有一名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2.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农业信息化应用上,以农廉网为载体,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信息系统,全方位打造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3.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继续责任到人,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实施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建立乡村两级监管体系,建设覆盖生产、储运、销售各环节的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农业产业安全,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校 服务地方产业发

展能力 提升 思路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18-02

城市发展以产业为支撑,产业发展以高等教育为智力基础。地方高校的蓬勃发展是与地方经济特别是地方产业发展分不开的,地方高校的特色和生命力就在于其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产业携手共进。北海市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于北海市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形成良好互动,得到产业行业的大力支持,而北海市高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是这种互动的根本前提。目前,北海市处于产业集群带动城市跨越发展里程碑式的新阶段,但北海市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十分薄弱,制约着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北海市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已成为北海市可持续发展务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北海市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三大千亿元产业集群的加快形成,加上旅游业、海洋产业的长期发展,北海市正向产业大市转型,走上了产业集群带动城市跨越发展里程碑式的新阶段。产业集群模式需要大量人才和智力支持,这就需要北海市高校发展融入社会产业发展中去,但是目前北海市高校支持本地产业发展力量薄弱。一是北海市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错位,目前北海市高校共开设97个专业,只有少部分专业与北海电子信息、旅游、港口产业对接,而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两个产业没有明确对接专业。二是高校之间专业设置同质化,部分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且利用率低,专业特色不明显,如有3所学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等专业。三是北海市高校人才培养与北海市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匹配。目前北海市高校有5所,在校生近3万人,2012年的毕业生近7000人,但在北海市就业的毕业生不到10%,而北海市重点企业却招收不到足量合格员工。四是北海市高校科研水平弱、社会培训项目少,对北海市文化名城品位提升贡献少,不能发挥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五是北海市高校教师主动参与企业实践、技术开发意愿不强,整体实践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二、提升北海市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的基本思路

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为目标,以北海市高校联合体为平台,以园区为桥梁、以北海市高校与企业对话为主题,紧紧围绕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这条主线来办学,坚持以下五大原则。

一是专业与产业对接原则。北海市高校应围绕地方产业发展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建设融入产业发展中去。

二是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原则。北海市高校应以企事业单位用人标准来设置人才培养方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培养学生实践动力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是科研与社会需求对接原则。要解决当前高校教师为评职称而搞科研、为拿项目而搞科研的怪现象,就地方经济和生产领域中的重大技术、工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开发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加强合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师资队伍与企业人力资源对接原则。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提高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的关键。地方高校教师受功利思想影响,往往只关心教学,不愿意参加社会服务。北海市高校师资队伍应与企业骨干队伍结合起来,让双方互动起来、流动起来,让教师能到企业挂职,企业骨干能到高校讲课。

五是实践教学与社会项目对接原则。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政府应将社会性项目转给高校来承担,让高校通过完成社会真实项目来培养师生实践能力。

三、提升北海市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的策略

(一)组建北海市高校联合体,促进校校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由政府牵头组建北海高校联合体,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努力形成各校办学特色。一是建立北海市高校教师资源库,吸收市内外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外地名师加入资源库,建立各类师资档案。各高校通过北海高校联合体互聘教师,解决目前高校师资匮乏和管理混乱现象。二是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和课程学分互认机制,鼓励各高校共享本校特色课程,学生可申请选修并获得相应学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三是建立实验实训教学共享机制,各高校通过北海高校联合体,在支付一定报酬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四是建立图书资源、体育资源共享机制。

(二)以园区为桥梁,构建高校与企业对话、专业与产业对接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由政府牵头,以北海市高校联合体为平台,以五大产业园区(北海工业园区、北海出口加工区、北海高新区、铁山港工业区和合浦工业园区)管委会为桥梁,每年定期举办两次以“北海高校与园区企业对话”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切实搭建起校企对话、校企合作平台,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与北海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对接、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机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实现企业与高校良性互动。

第10篇

关键词:第三产业;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发展的转变,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山东省第三产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并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但由于山东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市化水平及进程不同等各方面的因素,山东省17地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存在着区域差异,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地区的发展态势。因此,为使山东省各地区第三产业均衡、快速、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客观准确地评价各区域第三产业的综合发展状况,分析造成第三产业发展区域差异的原因,根据客观现实,准确制定适合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发展政策。本文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对2008年山东省17地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很多,在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下测度结果各异,本文主要根据以下原则来确定指标体系:

1、全面性原则。第三产业发展是经济、人口、生活方式、地域景观等多要素进步的体现,指标的选取要能涵盖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内涵。

2、主导性原则。指标选取并非越多越好,避免进入“泛而全”的误区,尽量选择能突出反映第三产业发展特征的指标。

3、层次性原则。众多第三产业发展指标能反映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应合理确定其在指标体系中的层次和位置。

4、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有较好的可量性和可比性,又要有可获取性,尽量避免选取易变因素,以便实际运用。

5、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应该具有纵向(时间)和横向(区域)上的可比性,这样才能反映出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的真实水平。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区域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建立原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规模、速度、发展结构、发展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五个方面构建第三产业发展测度指标体系,其中规模指标包括第三产业增加值(万亿元),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第三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即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第三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百分比;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表明整个第三产业货物和服务的增长及其生产能力的增强,它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和表现,用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来衡量;结构指标包括人均GDP(十万元/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本文引入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以避免对那些工业发展落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快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评估有失偏颇;效益指标包括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份额即(当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当年GDP-上年GDP)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等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决定第三产业持续发展能力的是市场的需求,因此可以通过城市化水平衡量。

二、主成分分析

(一)主成分的选取

根据SPSS17.0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运用方差最大化(Varimax)的旋转方法,计算出相关矩阵特征值,以及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共选取3个主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3.895%,基本上能够反映出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具有显著代表性,能够反映出山东省17个地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二)主成分载荷

根据SPSS17.0的主成分分析,得出三个主成分的特征值、贡献率和主成分载荷矩阵。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43.811%,它在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第三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份额等指标的载荷较高,这些指标多从内涵发展的角度反映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是对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和发展结构的综合评价;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9.357%,它在人均GDP(十万元/人)、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城市化水平等指标上载荷较高,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中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命名为经济发展因子;第三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0.728%,它在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等指标上载荷较高,主要反映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可以定义为发展速度指标。

(三)各地市主成分得分

在计算出各城市每个主成分得分的基础上,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出山东省区域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及其排名状况。其计算公式为:Zi=0.43811F1+0.29357F2+0.10728F3。式中,Zi为各城市综合得分(i=1,2,3,…,17);F1、F2、F3为各城市在各个主成分上的得分。据此,可以计算出山东省各城市的综合得分及排名状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见,济南市因其省会优势,产业结构优化和非农业人口比例较高,以5.971461的得分成为全省第三产业水平最高的城市,青岛市位于第二,菏泽市由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市化水平低等众多原因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为全省最低。山东省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落后地区。

三、系统聚类分析

为了使其结果更加清晰明了,我们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山东省各地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利用软件dps7.05,选取标准化转换,欧氏距离测度和最长距离计算方法,结果如图1所示。

四、山东省第三产业发展区域差异

根据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可将山东省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中等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很低地区,如图2所示。

由此可见,山东省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淄博等明显高于聊城、枣庄、菏泽等鲁西南地区,就空间分布来看,第一、二类城市集中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发达的东中部地区,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鲁西南、鲁西北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总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五、结论

山东省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产业发展状况不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也不同,17个地市应根据山东省政策、自身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状况等特点,制定不同的第三产业发展措施,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对于济南、青岛等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应提高第三产业发展的技术层次,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技术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对于鲁西南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的地区,农业比重达,第二、三产业相对落后,应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巩固发展传统的第三产业,扶持基础行业快速发展,从而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童蕾.江苏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J].集体经济集体观察,2009(6).

2、李苗苗,姜照华.中国各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1).

3、胡霞.中国第三产业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当代经济管理,2005(3).

第11篇

关键词:工农业;协调发展;影响因素;乌鲁木齐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2.011

Abstract: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s a pillar of the main economic and social industries, and it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Urumqi, as the provincial capital city of Xinjia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ts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to a large extent reflects the overal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y from the proportion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output value, investment scale, employment status, product output demand, product price ratio and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 and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analyzed it with entropy method.

Key words: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influencing factors;Urumqi

工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产业,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也是工业发展的前提,两者协调发展可极大促进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也是政府亟待解决发展问题之一。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1]。但未能缩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进一步拉大。,的实施促进了农业发展,工业对农业的依赖性降低,但农民负担并未减小[2]。十六届四中全会,同志提出了工农产业发展的两个“趋向”,为工农产业协调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3]。

“十二五”时期,乌鲁木齐市工农业产值均持续增长。2014年农业产值39.1亿元,比上年增长6.37%,占全市总产值的1.1%;工业产值2 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5.34%,占全市总产值的36.8%。农业从业人员年平均薪资为3.81万元,较2013年增长5.24%。工业从业人员年均6.02万元,较上年增长9.45%。农业固定投资71 583万元,较上年增长31.4%。工业固定投资4 167 154万元,较上年增长5.3%。同时工农产业结构比例由2011年的46∶1.24下调到2014年的38.1∶1.2。从以上数据来看,工农产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工农产业发展受双方相互作用的影响;另一方面,离不开自然、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影响。笔者将从工农业的内容如产值比例、投资程度、就业情况、产品产量需求、产品比价、技术支撑体系6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构建工农产业协调发展评价体系。

1 乌鲁木齐工农产业发展状况

1.1 产值比例

乌鲁木齐市农业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县与南山牧场,农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杂粮、油菜子、蔬菜(不含薯类)等,林业主要包括用材林、防护林等,畜牧业主要包括牛、马、猪、羊(山羊、绵羊)等。乌鲁木齐市作为工业城市,石油工业、有色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煤炭工业、纺织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工业、装备制造工业、汽车工业为主要工业产业。基于工农产业性质不同,其产值比例也不同。2005―2014年乌鲁木齐市工农产业产值比例如表1所示。

1.2 投资规模

工农产业发展同样离不开政府投资规模的影响。在国资扶持政策的鼓励下,加大了对乌鲁木齐市工农产业的投资力度。1950年,农业产业固定投资257万元,占投资构成的75.43%,工业产业固定投资12万元,占投资构成的3.43%。自1951年起,工业产业投资逐渐增大,远超于农业产业投资金额。2005―2014年工农产业固定投资占比如表2所示。

1.3 就业情况

如表3所示,从2005―2014年乌鲁木齐市工农产业从业人员的薪资水平来看,工业从业人员的薪资高于农业从业人员,且差距逐年拉大。工业从业人员的年均薪资为农业从业人员的1.5倍以上,薪资水平差距加大不利于带动农业从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也是工农产业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因素之一。

1.4 产品产量需求

工农产业协调发展需要两大物质生产部门能够相互提供所需的产品产量,以满足双方自身发展需求[4]。因此,农业需要给工业提供定量的农产品,如粮食、林果、肉类;而工业一方面要加工农产品,另一方面也要为农业提供农业所需品,如肥料、用电、生产工具等。“十二五”乌鲁木齐市粮食作物总产量由172 769 t下降到147 452 t,农作物种植面积由664.5 hm2下降至628.1 hm2;林业种植面积有所上升,当年造林面积由2 304 hm2增加至3 298 hm2,防护林由3 019 hm2增加到3 298 hm2,水果产量由72 123 t下降到70 129 t;畜牧业有所下降,牧场由8个下降到6个,牲畜年末实有数由82.03万头(只)下降到76.60万头(只);渔业比重下降,O业养殖面积由4 205 hm2下降至1 536 hm2,养殖产量由9 249 t下降至8 673 t。较2011年,2014年乌鲁木齐市农村用电量28 309万kW・h,增长29.4%;农用化肥施用量48 837 t,增长18.5%;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4 787 t,增长近10倍;地膜覆盖面积为14 797 hm2,增长34.7%;农用柴油使用量为12 008 t,增长15.3%;农业机械总动力354 950.5 kW,减少10.8%。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方面,数量均有所减少。

1.5 产品比价

产品价格差反映了乌鲁木齐市工农产业发展是否协调[5]。工农业产品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相对于工业产品,农业产品价格偏低,这跟市场供求、国家政策和流通渠道3个因素有很大关系。农业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生产周期较长,而工业受生产条件制约较大。重工轻农政策使得乌鲁木齐市更加倾向加快工业发展,而农业发展缓慢。较工业产品,由于农产品的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较高,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往往需要中间商参与,减少了农民收入。

1.6 技术支撑体系

基础设施投资的城乡差异、工农差异是造成工农业发展不协调重要因素[6]。财政支农总体不足,再加上农业与农村基本建设投资结构不合理,导致与农民基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型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乌鲁木齐市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4家,增加4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 584亿元,增长13.0%。工业园区建设,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工业发展。2014年,工业园区共有82家,国家级19家,自治区级6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984.38亿元,增长11.0%。

2 乌鲁木齐工农产业发展评价体系

2.1 熵值法

熵值法源于信息论,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方法[7]。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也越小;反之,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就越大,熵也越大。熵值法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评价指标的信息熵和信息效用值,如式(1)所示:

其中,ej为第j项指标值的信息熵。dj为第j项指标值的信息效用值。

(2)计算指标权重和综合评价值,如式(2)所示:

其中,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Si为第i个年份的综合评价值。

2.2 评价体系构建

为客观评价乌鲁木齐市工农产业协调发展状况,需构建评价体系。本研究一级指标选择经济要素环境、生态要素环境与社会要素环境;二级指标为金融环境、劳动力环境、技术环境、市场容量、资源环境、环境容量、资源保护指数;三级指标细分为31个,如表4所示。

2.3 结果分析

根据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看出,一级指标权重排序依次为经济要素环境、生态要素环境、社会要素环境。这表明,经济要素环境对乌鲁木齐市工农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大。生态要素环境不仅影响农业的生产,同时工业生产所排出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也制约了工农产业的发展。社会要素环境影响最小。在二级指标中,金融环境为工农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对工农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人民生活水平。这也表明,工农产业发展是否协调可以通过人民生活水平来反映。

通过上述分析,乌鲁木齐市工农产业发展是否协调不仅受自身因素相互影响,同时也受到经济、社会、资源与能源、地方扶持政策、科技投入等因素的制约。乌鲁木齐市工农产业协调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调控工农产业发展的各项影响因素,采用高科技手段促进工农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必须为工农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尤其是生态要素环境。在发展的同时,降低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

参考文献:

[1]杨卓华.五大发展理念与《论十大关系》关系探讨[J].研究,2016(4):33-39.

[2]刘红.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推进农业产业化[J].农业经济,2010(2):9-11.

[3]岑乾明.“两个趋向”论断及其政策实践[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6):121-125.

[4]于良,杨德刚,尹晶晶.基于乌鲁木齐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工业发展要素环境支撑力分析[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4,31(5):654-661,690.

[5]孙宝慧.乌鲁木齐产业结构变动实证分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2,20(3):24-27.

第12篇

【区位分析】

上洋镇隶属于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地处粤西中部,位于阳西县东南部,背山面海,交通便利,区位优势较为明显。

上洋村委会位于上洋镇中部,毗邻镇区,距离县城约18公里,东邻白石村,北接上洋镇区、西连南堡村,南毗双鱼村。

【自然环境】上洋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季风气候明显,气候温暖湿润,光热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地势较为平坦。

【区划人口】

共有5个自然村:上洋一村、上洋二村、上洋三村、上洋新村,上洋圩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705户2778人,其中男性1499人、女性1279人,人口较多的姓氏有:姚姓。

常住人口1926人,其中60岁及以上459人,占16.52%;青壮年劳动力1725人,占62.09%;16岁及以下568人,占20.44%。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土地总面积770公顷,建设用地22.32公顷,非建设用地0.87公顷,水域0.33公顷,农林用地0.54公顷。

【配套设施】

1.道路交通:村庄主要通过X747与镇区和外界相联系。进村主要道路宽8米,水泥路面。目前村内道路基本实现硬底化,村内缺少公共停车产,现状主要为沿路停车。

2.公共服务设施:目前上洋村公共服务设施有祠堂,健身广场、幼儿园、小学,文化广场,村庄已全部通水通电通宽带,道路增设路灯。

【经济组织】

现有5个经济合作社分别是:上洋一村经济合作社,上洋二村经济合作社,上洋三村经济合作社,上洋新村经济合作社,上洋圩村经济合作社。

2017年换届以来新上的较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

1.村道硬底化工程项目 ;

2.村巷道硬底化工程项目 ;

3. 污水管网铺设工程项目;

4. 上洋一村,上洋三村,2个自然村的公厕建设项目;

5.污水处理设施工程项目;

6.上洋村文化广场工程项目;

7.农田高标建设项目。

【产业发展状况】

目前上洋村的村民收入来源为外出打工和西瓜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种植。

【产业发展方向】

根据上洋村的产业发展状况,资源条件,地理区位,环境优势等,以现代农业以及配套的农贸商业、产品初级加工业以及乡村旅游业为主导产业。

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升级村内传统农业,发展现代规模农业(西瓜、荔枝、龙眼等),并积极发展新型农作物,农村电商,实现产品产销结合。

鼓励农户与广东省、阳江市或者其他地区的龙头企业、加工配送企业和宾馆、饭店超市等流通服务企业加强合作与对接,为期提供农产品初级加工和分类包装,有条件的可以发展精细加工、分级包装盒标识上市,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实现产品效益最大化。

乡村旅游业正成为重要的乡村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突出田园风光及人与自然和谐特性,注重旅游设计建设,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为游客提供既有乡土特点的,又有城市生活的现代、便捷环境。

2、要发展传统农家乐、养生游、休闲观光采摘游、节庆游的同时,顺应乡村旅游新趋势,适时推出乡村旅游在第二住宅、分时农业、节会、等休闲度假和康体娱乐等方面的产品。

3、是突出乡村田园景观和村落印象。结合上洋村现有的姚宝光大屋,姚氏宗祠等历史文化遗留产业加快顺应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