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

时间:2023-05-29 18:00: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发展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发展方式

第1篇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 公路经济 发展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公路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需要,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加快公路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有着它自身独特的优点,与传统的铁路运输相比,公路运输方式显得更加灵活、便捷、高效且其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公路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使用十分广泛普遍。就我国公路发展现状而言,公路发展在许多方面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只有加快公路建设与发展才能适应现今时代的需要。因此,探究加快公路经济发展的方式尤为重要。

二、现状分析与问题探究

(一)观念与意识的欠缺

许多问题出现在公路经济发展转型当中,需要我们去摸索和解决。在现阶段,我国管理层普遍缺乏采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加快公路经济发展的意识。许多单位普遍存在对于目前公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没发现、不重视的情况,更没有去对公路经济进行整改与创新。只满足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却没有意识到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而且大多数公路管理部门缺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更没有领会到公路经济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样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二)缺乏合理完善的转变方案

一个完善合理的转变机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当下,许多公路管理部门缺失科学合理的转变机制,使得利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加快公路经济发展的方法难以高效开展。从相关调查中可以看出,我国在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当中,存在着步骤混乱、利益混乱与工作方式混乱等一些问题。由于转变机制的不完善,许多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够好,监管不严格,因此工作效率往往较低。由于缺乏针对地区的经济转型方案,在实际的地区经济发展中缺乏相应的指导方向,在实际经历转型过程中容易发生调查研究不足而引起的发展不匹配甚至是阻碍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

(三)发展不平衡

现阶段我国的公路经济发展当中,存在着公路建设重心不明确、各项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国家的公路建设大多以建设与经济上的投入为管理工作的重心,而对于后期的运营管理、经济收入管理以及后期维护都缺乏重视,因此发展很不平衡。而发展上的不平衡当然就会使得整个公路经济的转型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在这一问题上必须加以重视,这样才能够实现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加快公路经济发展的

目的。

三、解决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对经济转型的重视

现在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经济发展方式停留在过去较为落后的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速度慢,直接影响了公路的经济发展,因此想要推动公路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加强对经济转型的重视。首先需要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类型进行调查研究,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类型、数量及其对地区经济发展作出的具体贡献,并研究相关的经济发展方式与公路发展建设之间的关系,将这种关系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明确各种经济发展方式对公路建设发展的作用以及公路建设发展推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更加适合现在社会发展情况的优化发展方式。加强地区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推动地区公路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解决以往存在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不科学导致的发展动力不足同时引发公路经济发展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问题。

(二)制定专业的经济转型方案

国内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依靠第一产业而对其他产业的重视程度较少,这就导致了国内的经济发展方式单一同时相对落后的问题,而现在的地区相关部门也没有针对现有情况来制定详细的经济转型方案,因此必须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作出改变。首先需要考察当地的主要经济发展类型和发展情况,同时结合当地的公路发展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除此之外还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存在的资源情况、公路发达程度以及实际开发程度来制定相应的经济转型方案。经济转型的方案需要当地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制定,避免由于单一部门制定经济转型方案而导致方案的不全面性和不客观性,也需要根据地区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势来不断修正相关方案,保证经济转型方案能够符合实际情况并发挥作用,并对相关方案影响当地公路建设发展以及相应的经济增长作出相应研究,保证相关方案能够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整体实力的

提升。

(三)加快公路建设

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公路发展,为公路的建设提供了建设的条件和资金,同时公路的建设也会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在地区经济转型和发展的过程中,公路建设也会同步推进。加强公路建设需要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来制定,如地区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可以加强相关区域的公路建设来发展地区的旅游业与服务业,对于传统的第一产业进行转变并提供发展的条件,同时交通的便利为地区发展新的产业并提供相关的资源、科学技术以及资金提供了可能,可以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计划来作出有效的指引。地区的发展不仅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动力,有效地改善地区经济发展产业模式不科学的问题,同时公路的建设也为地区的人民生活提供了便利。建设地区公路并利用带来的优势和实际利益进一步推动公路的建设,在公路的实际使用中创造更多的公路经济收益,为公路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动力。

(四)地区发展实例

陕西省西安市某一地区长期以来依靠种植业与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维持地区经济发展,但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类型与速度都已经跟不上时代需要,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为了摆脱现有的经济发展情况,该地区对现在经济形势进行了相关研究,并于2014年修建了高速公路,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而以传统农业为辅的经济发展新形势,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该地区经济转型为公路的使用提供了推动作用并促进了公路经济发展,最终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四、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建设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地区的经济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在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对公路建设的重视程度并在推进地区经济转型中发挥公路建设的重要作用,将传统的低产能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更为科学有效的方式,确保地区的经济和其他方面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为国民经济不断发展、早日实现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为青州市公路局)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经济法;关系;互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得到了逐渐的改革,但由于经济发展转型起步较晚,在其发展方式转变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更快地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进行详细部署。要想深入理解我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规划和部署,就必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进行深入研究,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增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法的相关概念

经济发展方式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经济发展组成的转变、经济发展效益提升、改善经济发展分配方式等众多内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指通过调节投资、消费、出口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改良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发展方式,进入从整体上增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科学化手段。我国经济发展在发展方式转型的号召下正逐渐朝着多元化发展,旨在提升员工专业素养,改善经济结构,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下,提升经济开发与经济创新能力,完善经济管理模式的同时,丰富经济发展管理理念,为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奠定夯实的理论指导基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增进我国经济发展同全球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程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点主要体现在从节约环境资源、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在经济发展中吸取传统经济发展的精髓,填入时代化元素,不断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检验反馈方式,完善我国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体系,增强我国经济在国际地位中的竞争能力。经济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法,通过自身带有的法律约束性,不断引导我国经济发展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进行。经济法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效率和成果,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也为完善、修订经济法提供了实践反馈。所以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中,要将其转变紧密与经济法相结合,增进二者互动互馈力度,通过法律法规的指导,及时纠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向的同时,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反馈,对经济法进行不断充实和完善。

二、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法互动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资源的极度紧缺,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迈进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要想改善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资源能源问题,就必须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深入研究。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党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提出了科学发展我国经济的创新型理念,以求进一步增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正确、科学转型。因此,我们更应该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深入研究,冲破束缚我国经济发展的冗杂障碍,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面临的难点和重点进行逐一研究,并通过与经济法的紧密互动,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效率和质量。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以传统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体现出高能源消耗,高成本投入,高污染排放,低利润回报,低成果反馈等众多有待提高完善的方面。所以,在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要注重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平衡投资与消费之间的结构关系,优化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的同时,促使个体局域经济与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进而促使经济发展有质的飞跃。经济法的存在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法律支持和法律保障,更为其转型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向。经济法的出现可以及时调节我国经济市场的相关经济行为,是我国经济发展可以沿着正确转型的道路,不断实践发展转变理论。而经济法的不断完善又是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果反馈,二者相辅相成,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由此可见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互动的研究,不但可以丰富、完善我国经济法发展,还可以从分本上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创新性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关系

在开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关系研究中,首先,应该从二者的基本内容出发。经济法作为我国的法律法规,主要强调国家政策与原则,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重提升劳动者的专业综合素养。实行经济法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切实权益,改善我国生态健康发展问题,节约可用资源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在经济法的规定和号召下,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在,这对于提升我国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企业单位的劳动法、企业法对用人单位的人才获取要求做出了明确的法规规定,劳动者应该具有其职业岗位要求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素养,同时也明确地阐述了劳动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在宏观调控上也明确了对劳动者工作劳动能力的保障,引导劳动者注重自身创新能力以及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以往的经济法强调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然而正是由于国家对经济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过大,直接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体现出经济发展萎靡不振的不良现象。所以,要想进一步进行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法互动,就需要弱化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注重提升劳动者的专业综合素养,营造积极、放松的工作劳动氛围,促使劳动者可以在快乐、愉悦的劳动中激发自身劳动工作潜能。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当前经济管理机制进行优化改革,促使我国经济法能对经济发展方向做出明确指导,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法律的保障。需要注重的是,在创建、改革经济管理体系中,应该将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和存在潜能考虑进去,对劳动者的能力进行具体要求规范。

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实施的关系

私营企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我国经济结构,还为更多的劳动人员提供了就业发展机会,这就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客观的成就,在市场经济发展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主体经济开拓了宽广的发展空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得益于经济法的实施和完善,经济法的实施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法的实施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法的完善首先应该从加强企业单位法律意识出发,制定出长期规划性法律法规,进而通过法律对企业单位的经济发展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并为企业单位制定规划路线,以及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目标,为不同行业提供良好、完备的法律指导。其次,应该及时制定产业振兴计划,并通过经济发展实践检验后,纳入相应的经济法中去,及时出台这些法律法规。除此之外,经济法的发展实施,应该注重提升产品的实用性能,不断丰富产品的功能,以求为消费者提供完善的服务。最后,应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以及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对经济法的发展进行相应完善,对公司法、劳动法进行相应的完善,以求不断促进产业经济发展趋向多元化,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促进企业单位经济稳步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转型起步较晚,在其发展方式转变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难点,我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措施和相应理念,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可以进一步增进我国经济发展。要想深入理解我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规划和部署,就必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进行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经济法的发展、完善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反馈,与此同时,经济法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法律保障,二者相得益彰,无时无刻不存在互动的关系。在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减轻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注重劳动者能力素养的综合性提升,在完善我国经济法中,应该注重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劳动者能力要求,不断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障,并通过经济法发展方式转变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发展经济法。

作者:董丹妮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熊靓.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研究[J].市场研究,2016(10):21-23.

[2]蔡先红.浅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经营管理者,2016(19):239.

第3篇

一、宁夏经济发展方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人均GDP位列全国前三位的上海、北京和天津的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三、二、一”模式,而宁夏目前仍是“二、三、一”模式,人均GDP位于全国中下水平。宁夏的第一产业低效、低产,第二产业只有一些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的产业(如煤炭采选业)发展较好,工业中多数产业缺乏竞争优势,第三产业虽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但真正反映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层次与水平高低的交通通信、商贸物流、旅游、中介服务等行业,显著低于全国水平。2011年国内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北京和上海,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达到75.7%和57.9%,宁夏只有38.9%。这说明宁夏产业构成比例仍存在不合理,结构仍需改善。宁夏的重工业和建筑业产值占整个GDP的40%以上,二者之和超过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而重工业主要是能源产业及能源相关产业,因此可以说,宁夏的主导产业是能源(含能源相关产业)和建筑业,而能源产业又是资金、技术密集型和环境制约型产业,限于我国当前的能源利用制度、能源开采技术、能源交易市场的限制,其发展风险比较大,且生命周期短;另一主导产业建筑业,以其核心产业房地产为例,房地产是伴随城市化和城市整体竞争力而协同发展的,城市化、土地供给、城市竞争力是房地产发展的基础。随着中国人口接近高峰并开始递减,城市化发展速度将会减缓甚至趋于下降,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结构将会发生改变,宁夏也不例外。因此,长期内房地产对宁夏经济的贡献将会逐渐下降。以上通过对主导产业重工业和建筑业的产业周期分析得出,宁夏目前的产业结构不支持经济长期持续发展。

二、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

(一)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逻辑关系。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主要建立在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选择上。具体而言,就是自主创新通过推进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方面进行分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要素投入结构的优化、需求结构的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三个方面;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分析,还涉及到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方面。从技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看,技术对要素投入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低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技术又可以分为自主技术和引进技术,自主技术是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形成的,分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和自主研发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包括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逻辑应该是: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并研究和开发自主技术,通过技术对要素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自主创新对要素结构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传统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为主的结构向人力资本、知识和管理等高等要素为主的结构转化;自主创新对需求结构变动的影响表现为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两个方面。技术推动导致的需求结构的变化源于自主创新中的原始性创新导致的新产品的出现,需求拉动导致的需求结构的变化源于新需求出现以后企业利用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实时地进行新产品开发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从自主创新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中的作用来看,不仅仅表现为一般性技术创新在新兴产业形成和传统产业改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还表现为对产业结构层次性和协调性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动力作用。自主创新对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影响主要是指低碳技术开发和环保技术的充分利用。(二)自主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结构模型。根据以上对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的分析,建立基本结构模型分析自主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

三、宁夏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关系实证研究

(一)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量选取1、自主创新变量的选取。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上述关于自主创新能力指标的分析,这里的自主创新指标选取了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收总支出的百分比、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技术市场成交额、每万人专利申请量、普通高校数占全国的比重,这些指标主要是从自主创新投入、自主创新产出和自主创新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衡量。数据范围是2006~2011年,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三个因子,得到三个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为90.03%,可以描述自主创新指标的总体水平。根据得到的旋转以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分析可以发现,第一公因子可以看成是自主创新产出因子,第二公因子可以看成自主创新投入因子,第三公因子可以看成自主创新环境因子。把三个因子得分分别看作是自主创新投入、环境和产出三个变量。(表2)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变量选取。根据上述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关于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三个转变的实现,要素投入结构中选取全员劳动生产率变量,因为该变量能够较好地反映技术、劳动者素质以及管理创新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需求结构中选取最终消费支出在GDP中的比重变量,因为该变量能较好地反映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产业结构中选取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变量,因为该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结构升级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最后选取一个环境综合变量,因为该变量是测度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在环境综合变量的计算中,我们使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首先选取万元GDP能耗的倒数、能源加工转换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以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四个变量,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限定提取一个因子,发现这一个因子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67.54%,基本能取代四个变量的信息,所以相应的因子得分作为环境综合变量。这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由全员劳动生产率、最终消费支出在GDP中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以及环境综合变量这四个变量构成。(二)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换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对上述三个自主创新变量和四个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得到相应的皮尔森相关系数表。根据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总体来看自主创新分变量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分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呈现多元化状态。只有自主创新投入综合变量对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及环境综合变量有显著的正影响。值得关注的是,自主创新投入综合变量与最终消费支出在GDP中的比重变量之间表现出了明显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80,这里并不能说明创新投入在促进消费需求方面的副作用,只能说没有发现自主创新投入对需求结构的显著影响;同样,自主创新产出变量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之间存在正相关,这说明自主创新产出促进了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加。除了两个显著的正相关系数、一个正相关和一个负相关系数以外,其他结果并没有表现出自主创新变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量之间的显著关系。如果我们把三个自主创新综合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成一个主成分,发现该主成分方差的贡献率为51.61%;把四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量也综合为一个主成分,发现贡献率为85.48%。可见,尽管两个主成分提取的变量信息虽然都大于50%,但是都小于90%,不能令人满意,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宁夏自主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确实发挥着作用。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宁夏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结论。从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素结构分析中发现,全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比较显著,说明在宁夏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管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明显。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明显;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与经济增长却呈现负相关关系,说明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1、自主创新投入对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及环境保护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他自主创新变量没有表现出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量的显著促进作用;2、自主创新产出变量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小,这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中专利比重过低以及专利消费需求和生产率未发挥作用导致的;3、对于自主创新环境变量来说,弱相关性说明了宁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主创新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4、从综合分析的结果来看,自主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宁夏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1、优化自主创新环境。通过以上分析,自主创新环境变量与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弱相关性说明了宁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主创新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相比以前,自治区的自主创新环境已经在逐步改善,但是还需在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农村科技、推进科技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出台有突破性的举措;营造良好环境,让依靠科技驱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2、加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前面的分析,目前宁夏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二、三、一结构),而自主创新投入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具有正相关作用,说明产业结构亟须优化升级,特别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目前,宁夏三次产业中,工业比重过大,工业中高能耗、高物耗的重工业增长偏快,是宁夏单位GDP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压力大的重要原因。优化产业结构,首先要大力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特别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工业内部,大力发展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强化产业政策引导和准入门槛约束,加快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及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能力的淘汰。3、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从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素结构分析中发现,全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比较显著,说明在宁夏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管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明显。虽然在产业结构升级后,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的重大带动作用,但是,它的发展要以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作为前提和条件。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型人才,高新技术也离不开有技术的劳动者,只有把科技创新与科技教育有机结合,才有可能保证高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另外,高新技术能够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还在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这就需要提高管理技术,发挥高素质人才的先进管理理念,促进科技成果有效管理应用。4、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说明宁夏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居民全面地追求生活质量的要求将逐步提高,社会将逐步向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也将出现新的升级趋势。消费结构升级意味着居民对用于消费的商品、范围的扩张、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和功能的改进完善以及服务需求结构的调整,这就要求社会生产供给结构的相应调整和供给效率、供给能力的相应提高,而这必然对相关的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的应用普及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宁夏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既要继续扩大投资需求,更要注重扩大消费需求,引导消费观念的提升,增加其对科技产品的消费预期,进一步发挥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上分析显示,自主创新投入综合变量对环境综合变量有显著的正影响,我们选取万元GDP能耗、能源加工转换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以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这些指标作为环境综合变量。当然,自治区于2012年也及时出台了《宁夏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我们要积极落实主要污染物减排、流域水环境保护、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金属污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及工业固废处置、农村环境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强化治理,进一步改善环境、治理污染、减少排放、提升生态质量。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实现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李玉凤 韩博 单位:宁夏科技发展战略和信息研究所

第4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经济法;互动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85-02

经济发展方式指的是一切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这个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发展质量等,同时还有收入分配的方式和环境保护问题等。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在很大程度对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且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不十分完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法的完善和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性作用[1]。在这个基础上,本文就将对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法互动展开相应研究,希望对今后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变起到更有效的推动作用。

一、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互动的重要性研究

在现代社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环境问题也开始逐渐突出,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国家和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问题和不利影响。所以,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落实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党的十召开以来,党的每一届重要会议和经济发展规划都在强调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并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和目标。对此,我们就需要不断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在强化其转变方式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重点突破,不断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的互动就是一项必须展开的措施[2]。

我国在之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会存在较大问题,一般体现为投入较多、资源浪费情况比较严重、环境问题突出。此外,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还体现出很多不平衡的缺陷,造成了投资和消费之间的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平衡等,也正是上述原因,造成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逐渐加剧,深化了社会矛盾。由此可见,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并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需要将经济发展的质量进行有效提升[3]。

为了将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和D变,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质量,就需要依靠现有法律和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这个环节中,经济法作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文件,其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法对现代经济发展规律有着直接反映的作用,所以其对经济方式的转变也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在经济法的作用下,能对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从而引导其经济发展从对数量的关注逐渐转变到质量上,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法的互动、结合是一项必然开展的重要工作。同时,这项工作的开展还能将强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速度,从而提升经济法的优化和完善,是一项积极的发展策略[4]。

二、依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的互动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转变

第一,经济法的完善对我国经济发展将起到良好的拉动作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目的就是消费,同时其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式之一,只有人们不断进行消费才能进一步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同时,消费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动力因素,扩大消费的基础上才能对扩大需求,进而对生产环节进行促进,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想要保证正常消费工作,我国也不断发行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诸如《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从各个出发点保证消费的正常进行并将规模逐渐提升[5]。例如,《社会保障法》的实行保证了人们的生活问题,解除了人们生活中的后顾之忧,让人们敢于消费。《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的实行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更有保障的消费环境,所以在这个前提下,经济法的适当完善也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将投资、出口为主的经济方式逐渐过渡为消费、投资、出口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

第二,经济法的完善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着集约型转变有着促进作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其投入较高、资源消耗严重、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综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十分不科学的,只有不断向集约型经济进行转变,才能有效解决我国经济问题。在集约型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借助科技的帮助,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推进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对此,我们还需要不断调整现阶段的产业结构,通过对能源的节约和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达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现代经济法的完善,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因为在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中明确提到过相关问题,在法律支撑的背景下,将对企业发展低碳生活和绿色生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经济发展方式有粗放型过渡到集约型奠定稳定基础[6]。

第三,经济法的完善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很明显存在着经济不协调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区域间的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大、经济结构不协调等。而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市场经济在发展中的放任自流,导致现在政府应该不断加强宏观的调控措施,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得到稳定、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经济法的方式,帮助我国经济走向更为协调的发展方向,如《企业所得税法》中,在实行新的税收政策以来,主要是以产业优惠为主要发展方式,以区域优惠为其辅助作用,在现代科技进步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我国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转变,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以,在此基础上能看出,经济法的完善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着可持续发展转变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作用。

三、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经济法的进一步完善

经济法作为现代社会中反映经济基础的重要方式,在这个基础上经济法也会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也将紧密地结合,从而不断发现实际问题和工作缺陷,通过对问题的有效解决,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经过研究,其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环节:

第一,金融法。自从2008美国的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美国也对其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相应调整,并成立了相应的金融管理机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看出,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和不足就应该及时进行修改,同时加快经济法的优化和丰富。

第二,产业法。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对现代经济的影响,我国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后就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振兴政策和手段,以此来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基于现在我国的政策执行力还比较弱,因此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产业法,由国家进行强制监管和实行,保证其实施环节的正常开展。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弊端,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我国产业法的推进和发展,为我国经济法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更积极的正面影响。

第三,企业法。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是其主要组成环节,因此国有企业更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担任起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领路人,虽然企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收获利益,但是我国国有企业具备一定的特殊性,肩负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在ζ笠捣进行完善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校正其发展方向,通过对其经济性质的确立,全面促进我国经济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方式指的是一切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内容设计方面相对比较广泛,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发展质量等,同时还包含收入分配的方式和环境保护问题等。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对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且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现代经济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要想真正发挥经济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积极作用,就需要不断对经济法进行完善。通过上文的研究,确定只有不断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才能对经济法的发展起到更好的帮助作用。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广东社会科学,2012,(5):251-256.

[2] 江晓波.浅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互动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4,(1):28-29.

[3] 赵兴华.试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商场现代化,2015,(1):232-233.

[4] 张平.探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经贸实践,2015,(12):69.

第5篇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是我们党总结近30年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实践,探索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方针,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问:如何正确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内涵?

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内涵更加丰富,也是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更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课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内涵上主要是指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转变,关键是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要求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转变增长方式为基础,但发展方式的许多问题属于经济的外部性范畴,不能仅仅用资源配置效率来衡量,还要用发展的协调性、公正性、可持续性来衡量,不仅要靠完善市场体制来解决,还需要在完善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的进程中来实现。从一定意义上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才能使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根本性突破和实质性进展。

问: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任务,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哪些紧迫要求?

答:集中反映在:一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着力构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体制,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在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培育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是加强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的基本途径,缓解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四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与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把扩大农村就业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结合起来,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稳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五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深化区域分工合作,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形成工业化、城镇化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国土开发格局。

六是调整内需与外需结构,逐步形成内需与外需互动型增长机制。统筹协调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统筹协调“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统筹协调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参与全球多边、区域合作的关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问:如何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互动过程。现阶段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的是要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市场功能,增强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市场机制对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的激励和“倒逼”效应。不从完善体制入手,缺乏制度性约束和动力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难到位。

当前,最迫切的,一是要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资源价格偏低,造成对资源要素过度需求和浪费,客观上刺激了经济的粗放型增长。资源价格改革涉及利益结构的调整,短期内会遇到一些阻力,还会带来低收入者承受能力问题,但不下决心推进这项改革,价格扭曲状况很难扭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很难落到实处。

第6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绝不仅仅是经济系统的调整。应当鼓励在经济之外寻求新的发展方式的思路,并给予足够的重视。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反映出整个发展更深层次的问题。经济发展方式内部的失衡是整个发展方式失衡的反映,解决经济发展方式的失衡必须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中央和地方、国际和国内之间找到一种新的平衡。从理念上,就是要在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等之间找到一种新的平衡。

资源分配不合理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问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离不开社会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这是因为资源分配不合理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问题。美国学者马克・布莱思在研究和总结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与经验后指出,“市场和政府时时处处都是相互重叠、不可或缺、相互排斥、并具备生成能力。在政府和市场之间保持何种程度的平衡是一个需要由不同国家来确定的一个政治问题”。显然,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对于围绕着市场、社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做出回答。

政府和市场之间平衡的核心是分配制度及其服务体系的设计模式。我们已经看到,不合理的分配模式造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消费不足或没有能力消费,而人数极少的团体进行奢侈消费。这种消费不足和奢侈消费不仅表现在一个国家之内,也表现在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市场机制造成了目前微观结构与宏观结构的趋同性、雷同性。其深层次原因是市场力量缺乏制约,或者人们赋予它绝对的地位。

从深层次上说,中国当前发展方式的转变决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收入分配、城乡关系、产业结构以及地区结构的调整,而是更加深层次的创新,一种超越发达国家传统模式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创新。美国历史学家龙多・卡梅伦已经看到了发达国家问题的症结所在,“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不同个人、社会集团和国家之间的不均衡――是经济发展问题的症结所在”。新的发展方式必须对利益分配机制形成新的解释和发展出新的分析框架,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没有先例可循。

始终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保持清醒认识

我们的基本观点是,除了人口和劳动力总量是根本问题外,造成中国当前消费不足和就业困难的其他问题是,公共领域的消费不足和就业机会缺乏,基层公共领域不发育或者是发育不良,以及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不到位。

形成这种局面理念上的原因,一是对政府改革的方向缺乏明确地认识,尤其是不能把握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责任内涵。二是对社会组织的作用认识不足。三是,夸大市场化的作用,混淆了市场和公共领域的边界,纵容市场跨越边界进入不该进入的公共领域,而不给社会组织足够的发展空间。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产生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能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有效治理,通过创新和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还产生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共服务得到全面提升,在提升过程中实现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改革完善,扩大公共消费和就业,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上述两个过程的核心手段是社会体制和行政体制的进一步创新。

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不仅仅是更多地提供公共产品,减少对经济生活和经济运行的干预,更是一个包括人财物等资源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按照社会需求合理配置的问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使提供公共服务的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加速税收体制改革和人事体制改革。通过财政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拥有更大的财力,而不至于陷于土地财政;通过人事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能够按照公共服务需求配置人力资源,这样也就缓解了就业压力,从而为大中城市的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提供更好的宏观环境。

第7篇

关键词:新常态;生态经济;实证分析

当前河南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作为新常态的重要的特征,对于我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是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使经济逐步进入质量、高效、低碳、绿色、内需拉动、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发展生态经济是发挥产业资源优势、实现兴农富民的战略选择,是加快转变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河南省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与生态经济学

1.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特点,即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发展动力的新常态、结构调整的新常态。第一,《河南经济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河南省经济总体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态势,全省生产总值超过37010.3亿元,同比增长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各项指标比较协调,发展的科学性继续增强。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由此相应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内涵都将发生质的变化,这是一种河南经济增长的新常态;第二,经济发展驱动力要转变,逐渐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摆脱过去单纯靠数量规模的扩张和投资驱动,改变以环境污染、资源损耗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这将是河南经济驱动力的新常态;第三,河南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较突出,生态环境和一些不确定性风险进一步凸显,发展失衡因素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将成为经济改革的新常态。归结到一点,新常态对我省经济发展更多地提出了“质”的要求,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新标准,从而对生态经济的研究也更加重要。2.生态经济学。高效生态经济代表着现代经济理论探索的重要方向,生态经济理论的演变则是人们对经济和环境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演变的过程。高效生态经济指的是一种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是一个经典的生态经济理论。主要是关于“环境恶化”和“人均收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形。EKC关系的形成既有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改变、技术变革、投入机构改变等直接原因的作用,也有如环境监管、意识提高和教育成效等潜在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将抵消或夸大经济增长和规模效应的总效用。总之,河南省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资源环境脆弱性也成为河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制约因素,在经济新常态下,从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向资源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最重要目标之一。

二、河南省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证分析

通过经典的EKC(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收集河南省相关的面板数据并进行回归分析,验证环境污染程度与河南经济发展之间的倒“U”关系,即随着经济的发展,污染程度增加,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污染程度又会逐渐下降。然而这种下降不会自发地发生,要通过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的结构变化,技术进步以及相应的软条件提升达成。1.数据指标.衡量环境和污染程度的指标很多,这里选取了全省16个主要城市经常引用的污染水平指标数据,分别是人均工业废水排放总量(GYFS,万吨)、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EYHL,吨)和人均工业烟尘排放总量(YCPF,吨)。时间区间从2009~2015年,这是因为大多数城市的污染指标数据都位于这一时间区间。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和河南省统计局网站。2.建立模型.这里采用EKC面板数据分析中的常用模型:这里WR表示度量污染的指标,i表示城市,t表示年份。GDPit表示i城市t年度的人均GDP,T是时间趋势变量。Ui和vi是随机变量,εit是误差项。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中最有说服力的是实际人均GDP。为了匹配这项数据,污染程度也应该测算实际人均水平,我们用污染总量和名义GDP总量除以年末人口数得到这些人均污染物排放量。利用计量经济学EVIEWS7.0软件对面板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协方差、自相关等检验,最终得出三个不同污染物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对于工业废水这一衡量污染程度的变量来说,所有与GDP相关的变量系数都显著不等于0。首先,以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GDP的三次项前面的系数显著不为0,结果显示,工业废水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一个“N”形关系,拐点分别出现在人均GDP为38997元和41万元处。在人均收入不到38997元时,工业废水排放量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过了这一点之后,经济继续发展,人均废水排放量开始下降,但是如果经济发展到人均收人41万元后,污染又开始进一步上升。不过现阶段河南的人均GDP合理范围内,依然是类似倒“U”的形状。同样地,对于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来说,公式验证了倒“U”形关系的存在,污染开始随着经济发展下降的拐点分别为近10万元和6.9万元左右。对于工业粉尘的回归结果而言,但GDP三次项均不显著,因此我们剔除掉这一项,仅对GDP的一次项与二次项回归,得到的结果佐证了倒“U”形关系的存在,两个模型分别预计的拐点为人均13.9万元与6.9万元。2015年人均GDP月5.2万元。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模型下,河南省基本处于倒“U”形的上升阶段,也就是还没有到达拐点。总体而言,各个污染物的排放水平依然处在倒"U"形的上升阶段,即河南省的经济发展还没有到达促进污染降低的拐点。这也与主流的观点和之前的研究相符。

三、推进河南省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随着河南省环境承载压力持续加大,EKC曲线的验证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理论动动机,EKC拐点若提前出现,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方式也会形成有利的倒逼机制。其次,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方式为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实践路径。按照由机理到实践路径的思路进行考察研究,认为:与其他类型的经济区相比,生态经济区具有高效性、整体性、区域性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区域发展功能化、产业结构生态化、增长动力内生化、经济运转高效化,构成了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为此本文给出相关建议如下:第一,制定完善有利于科技与生态相结合的政策体系。坚持正确的生态科技创新导向,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要求,绿色低碳转型正成为新一轮结构调整的新常态。通过实施生态文明战略,河南省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正在被逐步关停并转,绿色生产技术正在被广大的企业所采用,涌现出一大批新生态、新能源、新通信、新运输、新业态的中小企业,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轻型化、网络化和低碳化发展趋势。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不断加强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让绿色与低碳成为居民的生活消费习惯。同时加强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推动产业技术迈向高精尖,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相结合的生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第二,积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新常态,深化生态环保体制改革。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要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深度推进简政放权,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价格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等,给市场和社会留足发挥作用的空间。其次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搞活市场主体,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再次优化生态经济布局,推动实现区域发展功能化。经济新常态是全方位优化升级的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协调性和全面性,遵循生态发展的系统性,在空间上突出功能特色。最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实现增长动力内生化。但应注意环境法治尤其要注重法律制度的执行和监督问题,在当前的条件下,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执行可能比环境立法本身更为重要和现实。第三,加快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这要求进一步完善与高效生态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缴费率;其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推动高等院校综合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最后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逐年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推动医药价格改革,不断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管清友,朱振鑫.经济新常态更需政策平常心[J].中国金融,2014(12):37-39.

第8篇

时间进入7月,形势愈发复杂,如何判断,面临抉择。

在传统增长引擎的驱动下,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经济增长达到阶段性的繁荣峰值11.9%,环比增长1.2%,超过2007年第四季度的11.7%和2008年第一季度的10.6%的水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直状态极差的外贸,5月份也有了超预期的表现,中国前5个月的出口额实现5677.4亿美元,恢复到全球金融危机前2008年同期水平(5450.6亿美元)。但进入第二季度以来,国内外宏观形势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比如,国内收紧信贷投放、清理地方政府债务及严厉调控房地产业,国外欧洲债务危机突然恶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经济下行与通胀上行同步出现,5月份的经济数据反映了这一情形――CPI突破3%的警戒线,而投资从第一季度末的26.4%持续下降至5月末的25.9%,工业增加值亦持续回落,中国股市甚至最近引领了全球股市的下跌,成为今年以来全球股市下跌的第一名。尽管5月份出口实现了超预期的增长,但随着欧洲持续债务危机影响的扩散,中国出口的高增长将难以持续。从下半年的形势看,包括4万亿投资拉动效应的必然递减,中央对不良资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清理,以及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的影响,下半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将可能出现回落。

于是,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出现的“中国经济步入了新一轮快速增长”的声音,让位于5月份经济数据公布后起来的“经济下滑”、“二次探底”的呼声。

然而判断经济形势特别是复杂的经济形势,只看表面数据,不分析前因后果;只看一时段的问题,不从历史及发展中去考量;只看简单的结果,不探究其中演变的规律,肯定很难准确把握形势,得出正确结论。

事实上,从数据看,去年第二季度GDP增速7.9%,第三季度8.9%,第四季度10.7%,今年第一季度达到11.9%,是一路“过高向热”的挺进。如果今年延续这样的增长态势,全年的增长势必超过10%,与现阶段潜在经济增长率比较,一定会引发“经济偏热”,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没有任何好处。今年正在实施或将陆续出台的放缓公共投资、适当收紧信贷货币政策,加强房地产价格调控,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压缩高污染、高耗能和过剩产能,重启人民币汇改进程以及其它宏观调控措施,实际上是对过去一年经济快速增长,半年来“过高向热”态势的主动调整。2003-2007年GDP10%以上增长并不是“常态”,经济增长的“弦”绷得过紧并非好事,也不叫“又好、又快”的增长。只有在由环境和资源等因素制约的,8%-10%潜在经济增长率之下的增长速度,才是科学的,才可能是“又好、又快”的增长,且又符合追求目标,就不是下滑。中国一直主张GDP增速为8%左右,所以是回落趋稳,回归“常态”,回归适度增长。今年中国的GDP会回落到9%-10%的理想范围。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世界金融危机迅速扩散蔓延,中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事实上,这一轮经济增速下滑从2007年第三季度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2009年第一季度。下滑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这一影响并非下滑的主要原因,主因在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以及政策应对等内部多种因素的叠加作用。所谓“内生性因素为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阶段和增长模式问题,虽然多年来一直强调要从外延性增长转变为内涵式的增长,但目前经济增长方式还是粗放型的,过分重视增长速度而忽视增长质量;二是经济结构的调整进展缓慢,多年来对调整经济结构强调得不够,政策和措施力度也不够,口头多,政策和措施少;三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且逐步下滑。所谓“多种因素叠加”,一是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冲击下,外需严重下滑;二是政策方面,特别是2008年,一系列对企业经营影响重大的政策过分集中出台,如提高环保门槛,人民币汇率升值,“两税合一”税法的变化,大规模取消出口退税、增加用工成本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速;最后一个就是政策应对问题,2008年宏观调控的任务变动过于频繁,有的地方和部门,有的政策和措施,年初对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苗头重视不够,年底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又反应过度。实际上,中国经济自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的这一轮减速,根源在于长期以来的结构性矛盾,比如投资与消费的矛盾,内需与外需的矛盾,发展方式结构性矛盾,区域结构性矛盾,城乡二元结构性矛盾,国民收入结构性矛盾,等等。如果这些结构性矛盾不解决,经济增长速度迟早都会出现下行。

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实行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线,以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一揽子计划,在刺激政策的作用之下,迅速扭转和遏制住经济增速7个季度连续下滑的态势。但必须看到,在应对经济危机冲击时,强调“保增长”多,对“调结构”、“促转型”重视不够。而这一轮世界金融危机,则再一次告诫人们,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无法继续下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比如,针对部分行业尤其是一些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就需要及时淘汰落后产能,防止重复建设。这方面动手越早,损失越小,动手越晚,代价越大。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6月22日联合公布《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宣布自2010年7月15日起,取消包括部分钢材、有色金属加工材料在内的406个税号商品的出口退税。这一涉及较大范围的取消出口退税政策,主要关乎“两高一资”产品,而就在调整相关出口退税的前两日,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两项举措,表面看似无关联,且政策背景也各有不同,但深思细剖,不难发现,其实这些举措都在为调结构、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

可以确定,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大周期转换与小周期转向的重叠并行之中。所谓大周期转换,就是中国经济面临从投资、出口为主的驱动,向由市场消费、投资和出口共同驱动的经济增长格局转换;所谓小周期转向,就是中国经济自2007年的增长峰值回落之后,正在迈向新一轮增长周期的起点。此二者的重叠并行,无疑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向更好的增长方式转换。但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当一国经济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发展之后,经济增长速度都会回落到“常态”,回落到“适当”,甚至难免会有下滑。从这个角度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出现阶段性波动是难免的、正常的。总的来说,对于今年下半年的中国经济,还应持有适度乐观态度。从外部看,跨境贸易和跨境资本继续稳步回升,这将有助于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持续的“全球化红利”;而欧洲债务危机,其规模及影响毕竟难与次贷危机相比。从内部看,从再工业化及城市化加速的组合等,一定能够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基本稳定,特别是经济领先指标――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连续15个月在正常水平以上运行。尽管5月与4月比有1.8个百分点的下降,但仍在50%的正常水平之上,显示未来经济将呈现增长之势,只不过发展态势较前更趋平稳。中国经济的增速会从“前高”转为“后稳”。

如果准确地把握了形势,就一定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中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新时期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中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然要求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只有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才会越来越高,发展空间才会越来越大,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责编电邮:caimi@vip.省略

第9篇

关键词: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

煤炭资源是世界范围内存储量最为丰富的能源,由于其成本低、可开采量大,因此在工业发展和人类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煤炭采掘业发展较早,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经将煤炭作为优先发展企业。我国是能源大国,煤炭在我国的储量占到了70%,由于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十分稀少,因此煤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种主导地位都不会被改变。

1.制约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

1.1制约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

对煤炭企业来说,生产规模大、产品多元化是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较长的煤炭产业链能够将各煤炭企业连接起来,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对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煤炭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就会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不利于社会稳定,导致资源被严重浪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煤炭企业长期以来走的是粗放经营的道路,产品结构单一,开发能力不足,技术相对落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各个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企业之间的竞争力日趋激烈,煤炭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出新的发展道路,而企业最看重的往往是利润,‘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观念影响至深,在实际作业中,煤炭企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他们只在乎自身利益,并没有为后代着想。煤炭企业必须转变目前的经营模式,建设以新能源为主导的煤炭企业,以技术为先导,促进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单一结构生产模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如果不加快转型,在新时期下,甚至会成为阻碍煤炭企业发展的罪魁祸首。

1.2制约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首先,煤炭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意识,对循环经济在市场中的作用予以肯定,由于我煤炭企业长期以来受到传统产业模式的影响,面对新形势,很难一下子彻底转变,煤炭企业要不断完善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力度,转变目前的单一生产结构,加大资金、技术投入,不断开发煤炭行业新产品,以技术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其次,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进行市场调配的过程中,统筹兼顾、合理规划,此外,政府要加强对煤炭企业的监管,如果没有政府的监管,那么煤炭企业在没有正确指导的情况下,就会失去方向。如果煤炭企业过于看重经济效益,过度开采,就会引起地质变化、环境污染。有些环境问题并不是当时就能突显出来,而是我们后代的生存环境会受到影响,从长远考虑,转变煤炭企业经济发展模式迫在眉睫。

2.国外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启示

首先,美国政府对于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给予高度重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煤炭企业经济转型的政策,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完善,对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地位给予肯定,对煤炭企业的关注和监管力度十足,并将此上升到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高度。

其次,美国政府和美国煤炭企业大量投入资金,用于煤炭新产品的开发以及煤炭副产品的处理工作,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洁净煤技术、煤炭零排放技术等都是美国政府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这些先进的技术为煤炭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是带动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煤炭企I的循环经济发展。无论煤炭企业的规模大小,也无论地区的偏远程度,都能有效地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对矿区的治理等工作,并且提高了煤炭企业的自觉性,从根本上为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动力保障。

第四,美国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逐渐将社会各方力量吸引进来,在共同推动下,促进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美国民众、行业组织以及科研院所都积极地投入到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

3.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3.1统筹兼顾,合理规划

从宏观上来说,煤炭产业属于产能过剩产业,大量煤炭资源的开采,虽然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也出现了煤炭产量过剩的情况,一些技术相对落后的老矿区,存在着更为严重的煤炭资源浪费现象,因此,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国家必须加大对煤炭行业的调控和监管力度。首先,国家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对煤炭企业的发展进行积极引导,加大对煤炭资源的勘探力度,统筹兼顾、合理规划,为煤炭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保障;其次,对现有的安全保障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明确煤炭企业需要加强的安全保障环节,煤炭企业要严格按照核定能力开展煤炭作业,保证老矿区的煤炭生产得以接续,最大限度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保障;第三,新开的煤矿必须结合矿区内煤炭资源的实际情况,对煤矿的规模予以设定,与全省煤矿大基地建设规划相适应,对于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项目,要严格禁止,不予申报;第四,地方政府要对辖区内的煤矿进行全面走访,发现不符合国家标准、环保要求、严重浪费资源的小型煤矿,要予以停业整顿和取缔;第五,加强对煤炭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提高薪资和福利待遇等手段,吸引更多的高素质、高业务能力的人到企业中来。

3.2建立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鼓励政策

资源和环境属于人类共享,煤炭企业在技术上实现了循环,但并不意味着技术就会转化为经济,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政府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规范,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其一,政府通过建立制度的手段对煤炭产业的参与者进行规范和限制,制度的建立要从量方面着手,即以法规等为代表的正式制度和以行业规范等为主的非正式制度,保障煤炭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章可循,不断明晰经济主体的利益。其二,政府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逐渐引导煤炭企业朝着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3.3提高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从长期发展来看,应该加大对非煤炭产业的扶持力度,以及强化对煤炭资源的保护力度,为煤炭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保障,为促进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目前煤炭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加大对薄厚煤层配采的研究力度,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最大限度实现对副产品的处理与利用能力,在节约资源和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优化煤炭企业结构,逐渐加强对煤炭替代资源的研究力度。促进以煤为主、煤与非煤共同发展,突出发展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等煤炭深加工优势产业,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加快低品位、难采矿煤炭的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建设,带动以煤炭为基础的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发展。

第10篇

应对当前危机,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当前的政策主要侧重于化解国外会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而对导致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滑坡的内因估计不足。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国内经济越是脆弱,国外危机的影响就显得越大。

保增长是当前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则是要通过改革,转换经济发展方式。

为此,可以总结一下1998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应当认可当时的政策确实发挥了作用,主要是降低了当时经济下滑的速度。而真正使经济走出危机的并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而是2002年后世界经济好转,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强劲,正是这个外部环境发生了转机,中国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增长。2002-2007年,中国出口平均增长28.8%;2007年跃上万亿美元台阶,达到121.80亿美元,就是因为这个因素,才使我国的经济增长快速恢复,并出现了局部投资过热的问题。尽管增长很快,但主要是出口与投资推动的,这个时期的消费率实际上是不断下滑的,在快速增长的这几年,国民消费率几乎是一年降一个百分点,2007年降到了49%,远低于1998年。这说明,这个时期的增长质量并不高,是在发展方式转换没有进展的情况下取得的。事实上,伴随着消费率的不断下降,国内经济的脆弱性加大了,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更弱了。尽管看起来中国的GDP规模更庞大了。直到这次国外金融危机爆发,我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峻,再一次启用积极财政政策。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在过去10多年里,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失衡,政府收入增速明显过快,而居民收入所占比重则相对下降。相关数据显示,从1998年至2007年,政府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17.5%上升到24.2%,居民收入所占比重从68.1%下降至57%。如果以CDP增速来衡量,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司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低于经济增长。以2008年为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于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但是政府收人却保持20%以上的增速,从2004年至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从2.64万亿元增长至6.13万亿元。政府收入快速增长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实力迅速强大,但因居民收入增长相对不足,对应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投资率过高、消费不足等诸多问题也由此发轫。

从近10年消费率、投资率、净出口率这3个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是在逆转的。其中,消费率不断下滑,2007年为49%,低于亚洲国家的平均水平,消费需求不断萎缩。

但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却很快,原因在不断提高的投资率和净出口率,经济增长形成了投资依赖和出口依赖。而消费率的下降不只是反映当期消费需求不足,更严重的是表明人力资本积累下滑,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后劲,因为人和劳动力的再生产是靠消费来实现的。不断下滑的消费率说明的是经济内外失衡,也意味着民生出现问题。

现在,国外是金融危机,我国是实体经济的问题,应该看到,外部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非常大。

为什么经济变得脆弱,经不起任何的外部冲击?从上述3个指标,即增长的3个动力可以看出,当出口、投资这两个动力不断加大的时候,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大。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区间,经不起任何的风吹草动,外部一有风吹草动就承受不了,投资上去了,生产能力上去了,东西要卖出去,就要依靠出口,所以投资增长越快,投资率越高,意味着整个经济对外部的依赖程度越高。出口依赖也导致产业链外向化,表面上看是直接影响出口企业,实际上影响的是整个产业链。所以外部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从表而内,一点点地加深的。这样,就使得国外危机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超过原来的预期。

很多学者还撰文指出,消费率的持续走低使人力资源变得枯萎,尤其是中小企业面对的劳动力多数是初中以下的,技工严重短缺,转型升级受阻。在我们的观念中,消费与人力资源是两码事,没有把人力资源不足和消费率走低联系起来。在消费率下滑的情况下,人力资源开发是空谈。人力资源是人,人要有良好的就业能力,身体素质要好,文化素质要好。要有劳动技能的积累靠什么?靠消费。消费是劳动力生产再生产的条件,而我们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本的积累在这些年是不断下滑的,我国物质资本的积累远远快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人的能力不足,发展自然会受到影响,而且是制约性的影响。这是经济变得脆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消费总量不足,整个民生问题就会恶化。在消费率下滑的情况下,消费的差距逐步拉大,消费的不平等性变得严重,消费的安全性也变差,三鹿奶粉导致奶粉的出口量下降了90%。整体来看,因为消费率过低,导致了我同整个发展方式的逆转。

在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的背景下,高投资和低消费其实已经早就构成不均衡,只不过在过去几年内。美国市场的高消费帮助掩盖了我们自身的问题。当金融危机最终爆发,海外需求急剧萎缩,我国经济的矛盾也就暴露出来。

这样看来,政府让利于民,其实不仅是政府和民众的利益分配问题,更关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大计。可喜的是,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的倾斜、税收的减免、放松市场管制给予民营资本更多机会等等,这些都已经成为政府的认知,成为继“4万亿”之后的下一步经济重心所在。

政府如何让利于民?总体思路应该有两条,一是收入分配机制向居民倾斜,提高居民收入所占比重;二是调整财政支出的方向,逐步减轻政府的投资热情,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在总体思路下,具体措施可以丰富多样。

如果是以刺激消费为主要目的,政府的收入分配首先应该向低收入人群倾斜。目前政府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个目标。从经济学理论来说,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人群,也就是同样投入100元,分配给穷人比分配给富人更能刺激消费,也更能增加一个国家的整体福利。

长期看,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是促进消费、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善民生、维护公正、保持稳定等社会意义,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意义同样重大,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对此予以证实。对我国经济而言,社保制度最直接的影响在于,社会保障给了人们足够的安全预期之后,百姓不再需要用高储蓄来应对生老病死等不时之需,可以将更多收入用于当下的消费。

第11篇

Abstract: At new er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no limit consumption and wast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destruction, the urban-rural income disparity and imbala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improve this situation, China's economy shoul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ing high input, high consumption of the extens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the intens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carry ou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creating resource-conserving society, and achieve economic and community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Key words: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change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156-02

0 引言

科学发展观注重以人为本,对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来说,主要是坚持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和传统发展观进行对比,分析出了在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要想取得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放弃传统的发展模式,采取科学发展观。

我们的经济发展观念要与时俱进,并在经济的发展中不断的强调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与在可持续发展经济中的现实指导性,并对此一一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方案。

1 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联系

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互统一、相互支持的关系,它们存在内在统一性,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领域的体现和应用,它们都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因此是一致的。本文从三方面来阐述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联系。

首先,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统一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使生产力得到发展,且对生产关系的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还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财富,且将社会财富公正合理地分配。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反映,也证实了二者之间的统一性。

其次。在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方面,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内在统一性。科学发展观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样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除了GDP的增长之外,还有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同样体现了二者全面发展的共同精神。

最后,科学的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统一性还表现在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上。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现代经济和建设在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两方面相统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求降低对环境的破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与该思想相统一,把我国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提高经济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并与自然和环境和谐发展。二者的目标皆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2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的策略

2.1 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对经济增长速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便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利用先进技术来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通过科学进步,我们可以优化生产技术和设计,可以更新机器和设备,降低能耗,可以减少人力的使用,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科技进步可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从而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或者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值,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为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要增加研发投入,完善创新载体,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对引进技术要加强吸收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真正将科学技术应用在经济发展上。

科学进步是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前提,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通过科技我们可以实现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科技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要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可通过自己投资进行研究和开发或者向其他国家学习和模仿两种方式实现。因此,我国一方面可通过加大对科学研发、教育等的投入,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采用模仿、购买等手段实现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进步和发展,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将不断提高,这些都大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2 建立和完善绿色GDP制度 目前通行的GDP指标忽略了对资源的损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导致不计成本的生产方式大肆盛行,迎合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率。针对这种现状,我们需尽早建立绿色GDP制度。绿色GDP指在通常的GDP制度中减去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将对自然的损耗计入经济消耗和收益中,同时,还要将挽回资源损失和修复生态平衡所需支付的经济投资也算入GDP制度中。

因此,绿色GDP制度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反映了经济的发展速率,同时建立了一个综合反映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指标,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将会引导引导企业、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自觉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消耗率,发展一条绿色经济的道路。

2.3 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想要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由于当前国内所兴起的西部大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使得我国的内在需求大大的上升,也正是因为国内需求正在不断的加大,使得对外的贸易要与内需相平衡,因此,我们需要对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使得经济效益变得最大化。

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仍然十分落后,需要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国内相关的知识产业以及资本密集产业也较为薄弱,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之下,我们要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并将我国产业的优势完全的发挥出来,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产业,这样才能够拉动我国的经济模式的我国的经济发展建立在发达的产业结构之上。

2.4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主力军是广大的人民群众,高素质的劳动者才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虽然有较多的劳动力人口数目,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我国对科技人才、教育及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依然偏低,急需加大教育投资,扩大教育面,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为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内在统一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我们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资源、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黄文杰.试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工业企业管理创新[J]. 现代经济信息,2011(08).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 维西

“三农”问题始终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面临的首要问题。近年来,维西县以“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为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培育特色生物产业,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从根本上看,维西农村经济尚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与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相距甚远。

1 维西县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维西县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加大产业扶持,强化政策推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50796万元,同比增长17.0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35元,同比增长14.87%。

——农业生产总值:2009年全县实现农业生产总值达50796万元,比2005年的32329元增加18467万元,增长57.12%。

——畜牧业生产总值:2009年全县实现畜牧业生产总值达15187万元,比2005年的9415万元增加4545万元,增长61.31%。

——农民人均纯收入: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35元,比2005年的1285元,增加1550元,增长120.62%。

——粮食生产:全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下,2009年全县粮食产量为59684吨,比2005年的52632吨,增加了7052吨,增13.4%,年均增长3.35%;农民人均有粮440公斤,比2005年的401公斤增加了39公斤,增9.7%。全县粮食生产总量处于安全水平线之下。

——畜牧业生产:2009年全县大小牲畜存栏达37.85万头(匹、只),比2005年的34.6万头(匹、只)增加3.25万头(匹、只),增长9.39%;大小牲畜出栏达16.93万头(匹、只),比2005年的13.15万头(匹、只)增加3.78万头(匹、只),增长28.75%;肉类总产量达8684吨,比2005年的5550吨增加3134吨,增长56.47%。

——蔬菜生产:蔬菜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13256亩扩大到2009年的16830亩,增加3574亩,蔬菜产量由7996吨增加到10940吨,增加2944吨,增长36.8%。

2 维西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维西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粮食生产能力稳步增长,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维西是一个集边远、山区、民族、贫困于一体的落后县份,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建设和农业服务化体系建设滞后、产业化经营组织实力和带动力不强、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农业科技进步缓慢,极大地制约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粮食自给水平不高的问题尤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仍然不尽合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持续增收困难。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产业化经营能力低。四是大多数农民群众整体素质偏低,对新科技、新措施接受能力不强。五是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低,营销网络和市场信息网络滞后。六是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政策不配套,扶持力度小,导致全县绝大部分农产品仍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多数农产品开发缺乏深度的开发。七是农业投入乏力,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得不到有效改善,农业科技措施得不到有效推广,农民收入增长十分缓慢。

3 促进维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3.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快实现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建设配套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着力搞好田间工程建设,完善灌排体系、培肥地力。积极推进节水灌溉示范,大力发展节水旱作农业,改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实现基本农田地旱涝保收。

3.2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 改善农业推广机构设施条件和装备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以及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搞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

3.3 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改善粮食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着力提高单产,努力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平衡。改革种植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努力提高高稳产农田面积。加强粮食生产技术、农机、信息和产销等服务,搞好良种培育和供应,促进粮食生产节本增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3.4 加强科技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 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进一步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3.5 加大重点企业扶持力度,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从维西资源优势、市场潜力、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等方面实际状况出发,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精心打造新兴产业,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在农产品加工方面,要以小杂粮、林果、畜禽产品为突破口,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为搞好农产品的加工增质增效,就是要大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和现代管理方式以及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经济社会效益。在扶持龙头企业方面,主要从政策、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帮助,促进企业生产、加工和流通健康发展,同时各职能部门要提供优质服务,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3.6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生态文明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开发利用农村清洁能源,继续加强农村沼气池、节柴改灶、太阳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3.7 加大市场体现建设,促进产品流通和销售 在建立了稳定的优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突出加工的前提下,要着眼于国内外大市场,把自己的产品输出去。一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在当地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二是依托经营企业、营销大户到外地找市场、闯市场和占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三是建立营销队伍,动员和组织具有经营能力的个体户跑市场,促进农产品输出。在建立市场营销体系的前提下,各个职能部门要为开拓市场提供生产信息、加工信息、价格信息和库存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同时组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和会。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建立起“绿色通道”,促进农产品流通出口,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3.8 完善政策扶持,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 加大支农惠农的政策落实力度,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科学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参考文献:

[1]《维西县2010政府工作报告》/

Item/1710.aspx.

[2]秦庆武,陈泽浦.论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国农村经济,2000.9.

[3]和立彪.略论维西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农业,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