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

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

时间:2023-05-29 18:00: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

第1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更是面临了越来越多的压力,家庭、就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因素,让大学生似乎喘不过气来。如果处理不当,大学生心理健康会造成一定得影响,其后果或大或小,小即产生抑郁、自闭、暴力倾向,大则引发自杀,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高校学生自杀现象则证明了这一点。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其更好地处理和应对心理压力问题,特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

二、调查时间、方法、对象

1. 调查时间

2. 调查方法

在网上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问卷,有效问卷100份

3.调查内容

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大学生从压力的大小程度、压力主要来源方面进行调查

4.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问卷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主要是针对专科和本科大学生

三、调查结果分析

随着世界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激烈,社会关系日趋负责,大学生们承担了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父母的期望、就业的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在无形中让大学生身体心理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学会提高抗压能力更具有挑战性和不可忽视。此次的调查的对象并非同一间学校,而是来自多所高校,一共有效问卷100份,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可靠性,而通过此次的问卷调查,我们总结出了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问题如下:

(一)从大学生心理压力程度上看:

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程度上61%的大学生表示对目前的学习偶尔有压力,而认为压力非常大的占了22%,只有13%的大学生认为很少有压力,这结果表明,对于目前的学习,普遍大学生都存在压力,觉得压力非常大的比重不容忽视。当然在这一点上,也有着不同因素的影响,性别、来自的地区、性格都会对这以数据产生了影响。在调查报告中分析,对于压力程度上男生要比女生压力大:54.55%男生认为压力非常大,女生只占45.45%,跟传统观念很有影响,长期以来,男的都被认为是家里的顶梁柱,是要养家的,要学会独自,学会更好地面对社会,也许很早就在他们的心理扎了根,或是在家人父母的长期教育下,儿子要继承后业,赡养父母下无形中有了担子,特别随年龄的增长,男的比女生更快认识社会的残酷和现实,不免会比女生的压力要大。

除了性别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程度上有影响,学生来自的地区也有着很大的作用。来自农村的学生会普遍比来自城市的学生压力大:在调查报告中显示,选择压力非常大的,农村的是15%,城市的是7%;选择偶尔有压力的,农村的占43%,相对来说,城市的占18%,这一结果也在我的预想中,农村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要比城市差,从小,农村的学生就被灌输读好书,走出农村的教育,所以农村的孩子在读书方面也会更努力,可这么一来,压力也无形增加了。再加上也见惯了村里的人不断往城市去就业、谋生,甚至有些人家情愿在城市里租房子住也不愿在农村呆,太多太多的事实摆在农村学生面前,除非自己够优秀,比别人更努力,自己才会有出路,才能摆脱贫困的生活。而城市里的学生也许是过惯了舒适的生活,对生活危机感方面就不会比农村学生敏感,因为他们知道起码自己还有家父母的靠山,压力就会比农村学生压力小一点。

当然,性格因素也起到一定的左右作用。在问及现在的压力性对于以前来说,性格开朗的学生要比内向、冷漠、孤僻的情况要乐观得多。

正如图像显示的,选择压力更大了的人中,性格开朗的人占了43.90%,内向的人占了46.34%,在选择压力小了,性格开朗的人中占了70.97,内向的是25.81,相比下比较悬殊,可见,抗压方面,越开朗的学生心理压力方面要小些,这也许是因为心态不一样,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表现得就不一样。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方面

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方面主要来自就业压力、家庭压力、人际交往、感情处理这四大方面。

从现实的结果看,在主要心理来源中,77%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压力、43%的学生选择了家庭压力,32%的学生选择了与老师同学交往的压力,30%选择了感情压力,当然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压力,77%和43%的比例让我不得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之重,几乎可以说1中就有6、7个人有就业压力,且差不多一半的人都要有家庭方面的顾虑。在问及家庭教育中给压力最大时,74%的学生选择了是来自父母的期望,18%选择了家境不佳即家庭经济不够好,6%是因为家人关系不好。

从中看出,就业和家庭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方面,情感、家庭经济问题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主线,农村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压力大,男生比女生的压力大,性格内向比性格开朗的压力大。

(三)压力的来源分析

1、就业压力

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最主要的方面,可以说是几乎存在大学生活中的,并且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社会的复杂,竞争的激烈,人心的难测,让在习惯了风平浪进的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们更有恐惧感。近年来,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而相对提供的就业缺口却还是不怎变化,要想在人才济济的社会里钻出一个角落,真是难上难。加上有些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满意程度不高,在调查中,43%的学生选择了不是很满意,而24%表示没感觉,这么一种状况的确令人担忧,专业方面给不了他们安全感,就外面的竞争又是如此的激烈,两者形成了反差,更是让他们心里忧心忡忡。他们担心就业后的职位不是自己所理想的,工资也怕不尽人意,或是就业中逃脱不了迟早一天被竞争淘汰。

2.家庭压力

来压力来源这块,43%的学生选择了家庭压力,可见份量不乐观。望子成龙,望女成分,一直是众多父母的愿望,他们从小就被授予了高期待,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这方面的压力会更明显一点。寒窗苦读十几年,家人盼的就是子女能够大学毕业找份好的工作,而学生本身也理所当然地背负了这种期待。他们也想尽自己努力不让家人失望,可反观自己的条件和社会的挑战遍不得不感叹前途渺茫,更是时时担心最终大学毕业就是面临失业,给家人当一棒。除了家人的期待,学生的压力也来自于家庭的家境,18%的学生认为在家庭压力这块,家境不好和家人关系不和谐,也是他们心里负担的一个原因。面对着种种的压力,回家就想好好依靠下,找点温暖和支持,可家人间总是闹矛盾,吵吵闹闹,的确人人很揪心,心情也会不好。从身边的事例中,我们也可发现家庭和谐的学生性格会比较开朗,心理承受压力能力也会强很多。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可以发现这一点。

3.人际交往

大学算是半个社会,我们天天都得跟老师同学打交代,相对初中高中来说,和人打交代的频数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面对的人更是各种各种,这要求我们的人际交往技巧能力方面也有所提高。30%的学生选择了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作为了心理压力的一部分,他们也许烦恼该如何更好地与他们交往,因为在大学,人脉很重要,关系到你的各种评优,况且人际交往能力强的人办事起来都非常顺利,朋友也会有很多。且不谈生活在校园中,仅仅说在宿舍,如何与舍友相处,相互磨合,也需要很好的交流,大学四年,我们几乎都在同一个宿舍,舍友就如家人一样陪伴在身边,如果连和他们都沟通不好,又该如何度过这四年的大学生活。

4、感情问题

到了大学,很多人都选择了拍拖,感情的不确定因素,让大学生们也会苦恼

大学生们会尝到更多的甜酸苦辣。调查报告中,也有30%的人把这点列入了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为情所困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很多,再加上性格内向,不懂得如何去减轻压力的则更容易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如失恋自杀现象也不罕见。

5、学习压力

到了大学,面对了和与往不大一样的学科,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所改变,虽说学习的东西不会像初中高中那么多,但是要是真正学起来会比以前的多得多,再加上有些学生对自己专业学习的科目不感兴趣,慢慢学会了逃课和养成了厌学心理。而有些是由于在学院当了干部,不能很好得处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变得会很烦恼。一方面既想通过工作得到锻炼,可却往往对学习有所影响。

四、结语

1.形成良好积极的心态。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何况生活在小型社会的大学校园里,不要跟别人比,因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做好自己的,找好自己的定位,朝着目标脚踏实地地走,即使在过程中失败了,也要学会坚强站起来,因为眼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2.不要过于看重专业的“冷”和“热”。社会是瞬间变化的,没人可以猜测到以后哪个专业会有更好的出路,所以现在也就不会出现“冷”与“热”之分。学好自己的一技之长,因为普遍来说社会还是需要专才的人多,而不是全才。当然专才也并不是不懂其他方面的知识,而是“术业有专攻”。在学会控制好自己的厌学情绪外,还得正确处理好学业和工作的关系,要在这两方面取得丰收,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大的努力,其中是有得有失的。

3.学会与家人沟通。家庭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重点是我看我们怎么去处理。我们的出生我们不能选择,可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要学会体谅家人,无论家人对你什么样的要求,但出发点都是爱你的,要始终认清这一点。要学会和家人沟通,只有走近家人,才会更好地处理与家人发生的矛盾。

4.放开心胸,学会与别人诉说。心情低落,要学会正确地进行心理辅导,比如可以找别人聊天,或是到外面散下步,或是去唱歌,多采取些可以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去舒缓自己的心情。也许有些人会比较放不开,对周围的人和事会采取一种防备的逃避心理,这时我们需要适当地放下防备,学会走近别人,这样别人也才能走近你的心里。

5学校要多举行有助心理辅导的活动,让学生在活跃的活动气氛中,得到心情的宣泄和放松。开放心理咨询室,让学生有途径去解决自己的困惑,学会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当然也需要心理咨询老师尊重学生的隐私,不泄露学生的秘密,更要更好地进行疏导。

附加: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的调查问卷

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问卷

首先感谢您对本问卷的查看!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弄清

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烦恼,配合引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特作了此次问卷调查活动。再次感谢您的作答!

1、 请问你的性别是

A男 B女

2、你是哪里人( )

A农村 B 城市

3、你对现在的学习有压力吗

A.完全没有压力 B很少有压力 C偶尔有压力 D压力非常大

4、与大学前相比,现在压力( )

A更大了

B还是一样

C压力小了

D没感觉

5、你对你目前的专业满意吗

A非常满意 B不是很满意 C不满意 D没感觉

6、你觉得你的压力主要来自哪方面【多选题】

A就业压力

B家庭压力

C在校与老师同学交往的压力

D感情压力

E在校任职学生干部的压力

F其他

7、压力对你的生活起什么作用

A正面影响

B较为负面影响

C很大负面影响

D没影响到生活

8、家里让你最有压力的是( )

A父母的期望

B家庭教育

C家境欠佳

D家人关系不好

9、你觉得你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 )

A活泼开朗 B 冷漠 C内向 D孤僻

10、感觉到压力时,你的心情是( )

A心情低落,啥事都不想干 B烦躁

C开心,因为有动力 D平静,和平常没两样

11、你会采取什么方式面对压力( )

A压抑自己 B宣泄 C转移 D顺其自然

12、你觉得学校哪种方式最能使你释放压力( )

A多开些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讲座

B多组织一些外出活动

C每天开放心理咨询室

第2篇

关键词: 江西省 大学生心理压力 应对方式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相对而言,江西省经济还处于欠发达水平,关于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一方面就是要进一步了解本省的有关情况,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深化本省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方法与结果

1.1研究对象。

江西省10所本科院校、3所在省城7所在地级市,共发放1000套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66套,有效回收率为96.6%。在选择调查对象时兼顾年级和性别,尽量使比例均衡,以保证调查对象更具有代表性,调查对象的构成见表1。

1.2大学生心理压力源调查。

调查问卷由本课题组编制,内容涉及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诸多方面,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此次调查的结果是:就全省情况而言,经济负担、就业前景、专业学习所带来的压力最为明显,分别占49.69%、39.23%、32.30%,具体情况见表2。

1.3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测量。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测量采用的是肖计划等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问卷有62道题,6个分量表[1]。表3表明,大学生在面临心理压力时的应对方式主要是“解决问题”、“求助”。

2分析与讨论

2.1关于压力源。

心理压力对人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双重的,对大学生的成长也是如此。一方面适度的心理压力能够成为推动大学生努力学习、追求进取的动力,另一方面不足或过重的心理压力又会导致大学生适应困难、身心出现不适反应,尤其是严重的心理压力还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诱发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

关于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国外的研究员一般认为包括学业、社交、生活与经济方面的因素,国内早期的研究员认为包括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三个方面,而有研究则将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归结为:竞争、经济条件、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能力、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专业方向等八个方面[2];也有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包括:学习压力、经济压力、择业压力、生活压力、社交压力等方面[3];此外,有调查表明[4]71.3%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承受着心理压力,70.1%的学生对压力缺乏正确的认识。本调查则显示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压力源位列前三的因素为:经济负担、就业前景、专业学习,分别占49.69%、39.23%、32.30%;其次是情感与恋爱问题、他人的期待、社会交往、独立生活、兼职打工、自我期待,等等。可以看出,历经十年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也产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受社会发展变迁的影响,高等教育历经十年的扩招之后,有更多的年轻人可以进入大学学习,贫困生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虽然江西省的经济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广大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相当多地来自于外出打工,一般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仍然偏低,经济压力成为大学生面临的首要心理压力。如今,有学者提出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领域中一个新的“弱势群体”。

2.2关于应对方式。

心理压力固然与社会现实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更与个人的应对方式有关。本研究显示:江西省大学生在面临心理压力时的应对方式主要是“解决问题”、“求助”;选择“幻想”和“退避”的也接近半数。其他相关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在应对心理压力时会出现“自己解决”的趋势,反映了大学生自立自强的心理需求,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战胜烦恼,这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表现。另外也说明“自己解决”不是最好的办法,毕竟当前大学生仍然深感压力,或者说大学生自己感觉没有别的好办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自己解决心理压力的方法过于内向化,不利于压力彻底解决,而且大部分学生通过压抑内心痛苦,通过理智克制内心感情,又会在无形中增添新的压力[5]。

大学生在面临心理压力时所呈现出的应对方式的这些特点,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有关。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封闭性、思维方式的单一性是其内在根源。

2.3心理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交互作用。

心理压力源是影响人压力感受的外部因素,应对方式是影响人压力感受的内部因素,并且这两者之间的作用是交互的。对于心理素质水平比较高的人而言,面对心理压力会以积极的方式来应对,从而降低压力感受;对于心理素质比较低的人而言,面对心理压力则会以消极的方式来应对,从而增加压力感受。同时积极与消极的应对方式还会使人对相同的压力源产生不同的压力感受。正是这种交互作用,使得大学生所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经济-就业-学业”三者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的关系。例如:持有积极的应对方式的人能够正确看待“经济-就业―学业”问题;而持有消极应对方式的人则相反,经济上的困难会带来心理上的自卑,导致学业受阻,使就业更难。如果不能就业则更进一步加剧家庭的经济困难,强化其自卑心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

3.对策与建议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释放方式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更“爱面子”,而女生不存在“面子”问题[6]。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就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地给予解决,从心理的、社会的、教育的、政策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3.1高校人才培养要努力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绝大多数专业(除了国防生、免费师范生)的大学生就业都是“自主择业”,通过市场由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如今就业市场出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用人单位却招聘不到合适人才的情形,这一情形看似矛盾,实质则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之间严重偏离的体现。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国家宏观调控不力,二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在质与量两方面与社会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高等学校从招生到人才培养、专业建设都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需求。

3.2增强创业意识,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是提高就业率的有力措施,而且是提高社会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就业要破除“等、靠、要”的就业观念,积极行动起来自主创业。各级政府也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资金支持。

3.3转变消极认知评价方式,树立积极心态。

认知评价方式影响人的压力感,也影响到人的心态。由于人们的认识与评价水平的差异,面临相同的应激源就会产生不同的压力感,积极的认知评价方式也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消极的认知评价方式则是一种无效的甚至有害的应对方式,特别是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这种压力感更为敏感和明显,这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积极的认知评价方式并非指盲目的乐观,而是以更宽广的思路、更多的角度看待问题。

3.4寻求社会支持,积极应对。

社会支持也是影响心理压力反应结果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它一般具有减轻心理压力反应的作用。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与家人、老师、邻居、朋友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及时地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要多了解国家对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这些也是国家给予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资源之一。

3.5全方位开展心理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

心理素质是应对心理压力的重要内部资源,大学生心理教育要着重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康的情绪情感,倡导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大学生心理教育既要有专门的途径,又要融入专业教育、学科教学之中。高校教师要转变只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心理教育的“目中无人”的错误观念,做到“心中有人”。心理学专业工作者要认真研究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与方法,广大教师也要结合专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努力研究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尤其是要通过研究“提出可操作性的压力应对方式”[7]。尤其应广泛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优势,积极进行心理应急的训练。如在体育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构建,从而不断强化学生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5.

[2]王富荣,龚惠香.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比较与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1,(10).

[3]林岳新.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源探析[J].青年研究,1998,(7):30-33.

[4]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0,(6):40-45.

[5]王雪莲,王绪朗.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概观[J].青年探索,2005,(2):53-56.

[6]郑霞,陈建华.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式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8):712-714.

[7]朱敏,姚本先.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58-60.

第3篇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大学生 心理压力

1.研究目的

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日益复杂使人们在创造和享受物质生活繁荣的同时,在精神上也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压力。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他们在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如焦虑、抑郁、自卑、厌学、弃学,甚至自杀等问题。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旨在研究如何通过体育锻炼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与事实依据。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30余种有关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压力研究的文献资料。

2.2问卷调查法

心理压力水平测试采用华来斯研究开发的压力测试表“心理身体紧张松弛测试表”,该表包括50个自我判断的题目。测验得分为43―65分的,判为压力适中;得分低于43分者,判为压力偏低;高于65分者,判为压力过大。

2.3实验法

选择测验得分为65分以上的5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体育活动,锻炼内容:田径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健美操足球健美操。

2.4数理统计法

将实验数据,采用spss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

采用华来斯研发的“心理身体紧张松弛测试表”对50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在468份有效问卷问卷中,测验得分为43―65分的占33.2%;得分低于43分的占29%:高于65分的占37.8%。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比例较高。

3.2大学生心理压力缘分析

调查显示: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的生活事件,依次排序为:学习、就业、经济、情感、人际关系、自我发展、个人健康、社会竞争、对学校及专业的满意程度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较突出的两大生活事件是学习与就业压力。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区域、不同家庭状况的学生压力源头有一定的差异。

3.3大学生体育参与状况

通过对大学生体育参与基本情况的调查,发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学生不足30%,不参加或很少参加的高达40%。影响大学生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学习压力大、没有闲暇时间、场地器材不足。

3.4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研究

对50名测试得分65分以上学生进行了8周的强化体育锻炼,测试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心理压力状况有所缓解,其中14人达到43分以下,27人达到43―65分,9人没有明显变化,可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比例较高占37.8%;学习与就业压力大是主要因素;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区域、不同家庭状况的学生压力源头有一定的差异;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2建议

4.2.1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压力。教育大学生要认识到压力与挫折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必经的生活体验,只有不断地面临各种压力与挫折,心理才会变得更强大;压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学习和生活前进中的阻碍,又可以成为希望和机遇,化压力为动力,促使人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4.2.2增加经费投入,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高校扩大招生后,场地器材已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2.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业余生活应多参加一些体育运动,通过多样化的运动方式,使身体得到锻炼,心中体会快乐,释放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柴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2]靖桥.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体育教学的干预措施[J].希望月报,2007,11.

[3]袁玉涛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的实践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4,3.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量表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有关资料显示: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压抑症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的亚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大学生仿佛成了社会新的“弱势”群体[1]。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第二断乳期[2],其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身心两方面的不平衡、不稳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心理多变的高峰期,很容易受到内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反应,导致心理障碍。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得到适当的引导与调适,就会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州十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每所高校发放问卷120份,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级进行,共发出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2份,回收率93.5%。

1.2量表编制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主要是结合SCL90量表,但由于SCL90量表已经是1986年的常模,以此得出的结论从理论上讲是缺乏科学性的,也是不合理的[3]。因此,我们把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归类,选取其中适合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针对性的题目,并增加了量表中没有但又与当今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预测和复测剔除相关性差(相关系数<0.35)的题目,最后共保留50道题目作为正式测量问卷,涉及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10个领域。

1.3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答卷,委托各高校负责人在班级集体同时发放,统一回收。正式调查在2004年9月1日~10月1日一个月内完成。为了考察量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我们的调查分两个时期进行,时间间隔约1个月。

1.4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在Excel17.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和Amos4.0进行χ2检验、t检验及F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检验。

在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方面,为了统计方便和具有可比性,我们把各因素各方面的得分均转换成百分制,选项从严重到没有得分依次增高。因此,得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2结果与分析

2.1一般资料(见表1)表1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略)

由表1可以看出,有效问卷的男、女生比例约为1:1,大部分被访者的家庭是融洽的,有冲突的被访者约占总数的13%。

2.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分析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10个因素共解释项目总变异的51.025%,由各因子所包含题目的共同含义对各因素命名为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共10个方面。对这10个方面进行二阶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可以合并为两大重要因素,共解释总变异的55.929%,其中前4个可归结为个人自身因素,后6个归结为社会环境因素,之所以这样划分量表维度,是为了更突出主要矛盾,寻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本质因素。表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负荷矩阵(略)

2.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

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各因素及维度进行了同质信度、复测信度、分半信度及相关系数的检验。由表3可知:该量表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92,稳定性系数为0.597,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各因素及维度的分数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总分的相关(0.488)超过了0.48(P<0.001),表明该量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很好,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良好的预测作用。表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略)

2.3调查统计结果

2.3.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主要在性问题和学业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这两个方面所受到的心理困扰比女生严重得多,而在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和其他等方面,两者没有多大的差别。从整体上看,男女大学生主要在个人自身因素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而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表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医学生和非医学生仅在性和学业方面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但差异间的距离并不是很大,体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心理压力比医学生的大,由表可知其得分较低,而医学生则在学业方面比非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大。总的来说,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这由两者总分的情况可以看出。表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的融洽程度息息相关。家庭融洽与家庭冲突仅在恋爱、学校和职业3个方面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而在其他7个方面,两者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并且所有差异中得分高的均是家庭融洽的学生,说明家庭融洽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家庭冲突的学生。表6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整体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年级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心理健康状况由好到差表现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并且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对其影响极显著,而个人自身因素则不显著。具体体现为:①大一和大二、大二和大三、大二和大四之间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大二的得分最高,大四最低,说明大二学生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年级的学生好,大四在这两方面的压力比较大。②学业方面,大一和大二、大四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学生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学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应引起重视。③人际关系方面,大一和大二、大一和大四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并且大一和大二之间的差异更大,大一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要求我们应重视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教育。④在学校与职业两个方面,大四得分最低,并且与其他三个年级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三个年级之间在这一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总体趋势为大二>大一>大三>大四,这说明大四学生更关注职业和所处的学校,其心理压力较大,大三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压力也有所体现,而大二在这方面则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表7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

3讨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更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前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高校招生分配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都使他们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严峻,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强[4],因此,系统、全面地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疏导和教育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广州10所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方面差异并不显著。根据有关报道,在中学阶段,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生[6],而到了大学,两者在整体水平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他们仅在性和学业两个方面存在差异,表现为男生的心理压力比女生大,这与男女自身原因有关:女生在性方面较男生难以启齿,且她们更主要地把精力用于学业,故在问卷上体现为女生的平均得分比男生高。而社会环境因素对两者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专业分类上差异并不显著。医学专业的学生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也仅在性和学业上存在差异,表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压力比医学生大,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息息相关:医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业,在性知识这方面远比非医学生丰富,这提示我们不能忽视非医学生的性教育。而学业方面,医学生比非医学生感到压力大,这可能是因为医学生从事的专业是人类神圣而特殊的专业,需要过硬的本领,因而学业要求相对严格,因而感到压力较大。

(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表6及其分析可知:家庭融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家庭冲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两者在个人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方面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说明家庭融洽与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父母们能从孩子的利益出发,创造融洽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们向着健康的心理方面成长。

(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心理健康状况最好的是大二的学生,其次为大三的学生,再次为大一的学生,最差的是大四的学生,这与王滔等的研究相符[7]。其原因可能为大二的学生通过大一一年的锻炼,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对学业和未来充满自信,暂时无就业压力,因此自我评价也较高,有较好的心理状态,故在量表上的统计得分最高。大三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其适应性更强,但由于他们已经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发展方向,有着新的困惑,因而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大二的学生。由表7可以看出,大三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得分比大二的低,两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排在第3,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刚刚从高中走出来,一下子适应不了大学这种高度自我管理的新生活,许多人可能是第一次离家出远门,甚至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在此期间他们会碰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因此反映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便比大二、大三的学生差。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信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四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这主要与他们的就业压力有关。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人才竞争的激烈对大四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这也提示学校应该注重毕业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应对未来新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严云岗,罗翔.关注新“弱势”群体,警惕心理疾病“入侵”象牙塔.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1.

2赵冰洁,陈幼贞.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13~14.

3王全道.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51.

第5篇

关键词:民族高校;普通专业;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心理压力

中图分类号:G804.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047-02

为了解民族高校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现状,女大学生对心理压力的认知程度,主要心理压力源,面对压力的应对方式,体育运动对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缓解的作用等,我们对此进行调查研究,在于找出适合民族高校女大学生减轻和缓解心理压力的合理化的建议,提高她们应对心理压力的水平。增强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湖北民院,贵州民院,广西民院三所高校各发放问卷调查表100份(其中普通女生与体育专业女生各50份)发出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8份,回收率为89.3%。其中回收到体育专业女生有效卷126份,占调查人数的47%,普通女生有效卷142份,占调查人数的52%。

1.2研究方法本调查表格引用心理压力调查表[1],正式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严格按照心理学测验的程序进行,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统一的答卷纸,集体发放,统一回收。正式测试工作在2005年4月20日前完成。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女生心理压力的认知程度调查显示,民族高校女生对心理压力的认知程度较高,非常了解的和较了解的占49.7%,这种比例说明近年来民族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高度关注。高校加强了对心理健康的宣传,采取了预防心理疾病的各种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对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还有50.3%的女大学生对心理压力的认知度不高,忽视或不了解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巨大影响。这也对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出要求。从表中可以看出普通女大学生对心理压力的认知程度高于体育专业的女学生, 证明了普通专业的学生自我分析意识比体育专业学生可能要强。

2.2民族高校女生心理压力的来源民族高校女大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来源于个人前途或就业问题(表2)。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供需矛盾的突出,就业问题,特别是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令她们最头疼的问题,地处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经济状况窘迫是学生面临的第二道压力。由于学校的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学习压力的减轻,学业的压力仅排在第三位。当然,人际关系,恋爱,家庭等问题也是困扰女大学生的各种因素。适度的压力有助于女大学生的成长,但过度或过多的压力都会导致学生消极,抑郁或出现心理疾病。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学生心理压力源大致相同,但其人数相对较少,这与体育专业女生性格开朗有关。

2.3心理压力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心理压力对女学生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上,症状有睡眠不好、食欲不佳、身体倦乏、抑郁、焦虑、烦躁、消沉等,这些症状将会对女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不利影响,若不及时疏导,解决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从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女生的对比发现,体育专业的女生对心理压力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不良反应均低于普通女生。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长期进行体育锻炼能缓解心理压力,放松身心。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标志是可以改善人的情绪状态,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改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4]。可以说,长期从事体育锻炼对于女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缓解心理压力造成的负面影响有积极作用。

2.4民族高校女生应对心理压力的方式应对是个体为处理内外环境紧张性要求而作出的一系列不断变化的认知的,行为的(包括情绪的)努力过程。应对方式是人们为对付内外环境要求的情绪困扰而采取的方法,手段或策略[6]。调查显示,当压力降临在民族高校女生中的时候,仅有23%的学生能主动寻求帮助,有36.2%学生采取自己解决的方式来消除心理压力,还有一部分学生遇到难题不知所措,逃避问题,推卸责任或自责无能……在处理压力的方式上,体育专业女生主动寻求帮助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比例要强于普通专业的女生。这与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从事体育专业学生的性格有关。

2.5女生个体自我应对心理压力的方式调查中我们发现,民族高校女大学生把哭作为自我发泄的主要方式,其中普通女生的比例高于体育专业女生,而体育专业女生通过体育活动来进行发泄的比例大大高于普通女生。上网也成为女生们消除心理压力的主要方式。用上网的方式消除压力,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但过度依赖网络,长时间或通宵上网,可能会对女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更大的伤害。对于心理健康热线的求助模式,还未被绝大多数女生们接受,这可能与女生门的虚荣心和面子观有关。上街购物,吃零食也成为一部分女大学生解压的一种方式。

3结论

1) 民族高校女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较高,但有少部分女生对心理压力的认识缺乏了解,同时普通女学生对心理压力的认知度高于体育专业的女生;

2) 就业,经济问题,学业问题,人际关系是民族高校女生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而且普通专业的女生心理压力高于体育专业女生;

3) 心理压力会导致女生在心理,生理方面产生不良影响。体育专业女生的不良反应均低于普通专业女生;

4) 体育专业女生心理压力的承受力强于普通专业女生,再次证明体育运动可以缓解心理压力;

5) 女大学生的减压方式合理,普通专业的女生很少进行体育减压,学校的心理辅导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杨建雄,蒋立旗.高等师范学生体育锻炼人群与非体育锻炼人群心理健康水平的对比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

[3] M.艾森克主编,阎巩固泽.心理学―― 一条整合的途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5] 胡志.竞技体育应重视和加强应对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弹性;入学适应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2-0100-02

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入学适应一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国内外许多研究报告了日常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与人们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密切(Winnie,2005;蔡颖,2010)[1-2]。

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也称心理压力,本研究指个体自知正处于重要但困难应对的环境时所出现的心身紧张状态。压力反应强度取决于压力源、个体与环境这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适应(adaptation)本研究定义为个体对环境及其身心变化的心理与行为反应状态。心理弹性(resilience,也译作“抗逆力”、“心理韧性”、“复原力”)可定义为个体成功应对变化、逆境或危机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Pinquart(2009)报告了心理弹性与应激的适应联系密切,而且心理弹性对入学一段时间后大学新生的适应状况具有预测力[3]。迄今国内外关于心理弹性在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间的作用基本有三种:直接预测作用、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不同,有必要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特别关注从依赖逐渐过渡到独立阶段的大学新生群体。值得提出的是,目前国内大学生适应的有关研究多使用国外量表,存在文化普适性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针对了解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与适应状况的本土测量工具,利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心理弹性、心理应激与适应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选取哈尔滨市某所高等学校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45份,有效问卷数508份,有效率93.2%。其中男生347人,女生161人。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24岁,平均年龄为18.90±0.90岁。

(二)研究工具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由梁宝勇和郝志红于2005年编制[4],共85个条目,包括学习、生活、社交、发展和家庭五个分量表,5点计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

《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由于肖楠和张建新于2007年修订[5],共25个项目,包含韧性、力量、乐观三个维度,5点计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由方晓义等于2005年编制[6],共60个项目,分为情绪、自我、人际关系、学习、校园生活、择业适应及满意度七个维度,5点计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

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相关分析

通过使用SPSS软件,采取皮尔逊相关法,对508名被试在三个量表上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详见表1。

表 1 心理应激、心理弹性与适应的相关矩阵

注:***代表 p

表1表明,心理应激与适应具有显著负相关,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具有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与适应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二)回归分析

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为进一步验证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是否能够直接预测适应状况,本研究将适应作为后果变量,将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分别作为先行变量进入回归模型,一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详细见表2与表3。

表2 回归分析的模型匹配表

表3 回归分析表

表2和表3显示,心理应激与适应和心理弹性与适应的回归方程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01),这两个回归模型中的变量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01)。统计结果说明,心理应激对适应有显著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对适应具有直接预测力。

(三)调节作用分析

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将心理弹性作为调节变量引入,以检验心理弹性在心理应激与适应之间是否具有调节作用。结果详见表4。

表4 心理弹性对心理应激和适应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

表4表明,心理弹性与心理应激的交互作用系数并不显著,也就是说,心理弹性与心理应激的相互作用对适应没有显著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在心理应激与适应之间未起到调节作用。

三、结论讨论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应激与适应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心理应激能够直接预测适应。Pinquart的研究证明了压力性生活事件对个体心理适应的影响(2009)[5],本研究得出相似的研究结果。生活中的应激性生活事件能够对适应状况起到直接预测作用。进而说明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短期内承受的总体心理应激量越大,其适应状况就越不好。相反,新生所遇的心理压力强度越小,对新生活的适应越好。

研究还显示,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与适应呈显著正相关,也验证了心理弹性与应激的适应联系密切的观点。心理弹性对适应具有直接预测作用,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会感知或承受更少的心理应激,适应状况更好;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越低,入学适应越差。高心理弹性的个体比低心理弹性的呈现更好地适应结果及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与Pinquart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2009)[6]。

从心理应激、心理弹性与入学适应关系的研究结果看,心理弹性能够直接和积极影响大学生良好的入学适应。但尚未发现心理弹性能够抵御应激事件对入学适应的不利影响,心理弹性对心理压力与适应的关系不具有调节效应。

综上所述,心理弹性是个体适应压力的保护性资源,对促进积极适应具有重要贡献,能够维护和提升身心的健康水平。因此启发我们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积极关注和努力践行对学生心理弹性的培养,从而促进青年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适应大学新生活。

参考文献:

[1]Winnie,W.S.et al.A psychosocial model of stress

-distress relationship among Chinese americans

[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5,(3):422-445.

[2]蔡颖,梁宝勇,周亚娟.中学生的升学考试压力、心理弹

性与压力困扰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

(2).

[3]Pinquart,M.Moderating effects of dispositional

resilience on associations between hassle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9,30:53-60.

[4]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方晓义,沃

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

与行为研究,2005,(2).

[5]梁宝勇,郝志红.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2).

第7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135-04

目前,我国高职在校生数量已经占全日制大学在校生数量的一半,高职学生在大学校园和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2010年10月至12月,我们在北京22所公办高职院校中选择两所,对其2487名新生进行了心理调查。所得数据经SPSS统计软件处理后,我们对两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比较全面准确的了解,也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事实依据。虽然我们的普查只在两所院校进行,但我们还是认为其结果对整个北京市乃至全国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发展都具有参考意义。

一、调查工具

本次测查使用由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组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测评量表》,该量表是由4个量表组成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这4个量表分别是《中国大学生生活应激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和《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在今年10月的心理健康测评中,为了减少参测学生的顾虑,4个量表依次分别称为《中国大学生心理量表(1)》、《中国大学生心理量表(2)》、《中国大学生心理量表(3)》和《中国大学生心理量表(4)》。

首先,《中国大学生生活应激量表》(CSLSS)可以测量大学生在一段时期内(例如一年内)所承受的精神压力。本量表在临床应用时主要参考学习、生活、社交、发展、家庭5个分量表的得分和总量表得分。

其次,《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SMHS)以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障碍为评定对象,包含躯体化、焦虑、抑郁、偏执型人格倾向、强迫型人格倾向、依赖型人格倾向、冲动型人格倾向、性心理障碍、社交攻击、社交退缩、自我意识偏差和精神病倾向等十二个分量表。按照各维度症状的描述,得分较高者表示相关症状比较明显或严重,但并不表明被试一定处于心理疾病状态;得分较低者表示无明显症状。

再次,《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SAS)是测量中国大学生适应状况的工具。共60个题目,七个大维度,分别是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其中前六个维度又各自包含两个小维度,分别为在这六个方面的适应现状和适应调节。

第四,《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SPS)根据王登峰教授的七大人格理论,从活跃、爽直、自信、严谨、趋利、重情、热情七个维度测查大学生人格健康状况。

二、调查程序

1.主试培训

2010年9月,我们对两院心理老师进行了关于本次测验的相关培训。

2.组织施测

2010年10月,两校老师各自在自己学校施测。共发出问卷2520份,全部回收。

3.数据处理与结果反馈

施测后,运用数据SPSS软件进行处理。根据约谈标准,筛选出约谈人员。

4.约谈干预

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与筛选出的学生个别约谈。

5.综合处理

2010年3月,对全部数据、事实进行综合处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普查结果

1.关于《中国大学生生活应激量表》(CSLSS)

高职学生生活应激各指标与常模的均值比较

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除家庭压力高职学生与本科生常模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如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社交压力、发展压力,高职学生都非常显著地大于本科生(.01水平),整体心理压力也非常显著地大于本科生(.01水平)。

对性别差异进行F检验,结果发现,男生与女生在心理压力的各个指标上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01水平),男生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社交压力、发展压力、家庭压力以及整体心理压力均非常显著地大于女生。

2关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SMHS)

从表2可以看出,与常模相比,高职学生在躯体化、自我意识、攻击、依赖四个指标上无显著差异,其它指标则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差异(.01水平)。其中在焦虑、退缩、性心理、偏执、强迫五个指标上,高职学生得分非常显著地低于常模,说明在这些方面高职学生表现症状较轻,而在抑郁、冲动、精神病倾向三个指标上,高职学生得分非常显著地高于常模,说明在这几个方面高职学生的困扰较严重。整体上看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似乎优于一般本科生。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各指标与常模的均值比较

表2:

不同性别学生CSMHS各指标得分平均数

对性别差异的F检验表明,心理健康各指标中,抑郁、性心理两项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05水平),女生比男生更易受抑郁的困扰,而男生比女生更易受到性的困扰。强迫、冲动两项指标性别差异非常显著(.01水平),男生更易过分疑虑(强迫),女生更不易控制情绪(冲动)。其他指标性别差异不明显。

我们还对不同来源学生CSMHS各指标得分平均数进行了F检验,结果表明,来自于大城市、小城镇、农村的学生在心理健康各指标中,只有自我意识和退缩两项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区差异(.01水平),来自于农村的学生在自我意识上得分偏高,说明他们更易受到这方面的困扰。来自于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在退缩上得分偏高,说明他们在交往中更易陷入被动局面。

此外,“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量表的编制”课题组还根据CSMHS确定了建议约谈的学生的标准,据此标准,两院共筛选出学生285人,占施测学生的11.45%。

3.关于《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SAS)

高职学生适应指标与常模的均值比较

表4:

表4续:

从表4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在适应方面除情绪适应与本科生常模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指标差异均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01水平),其中对人际关系的适应,高职学生非常明显地优于常模,而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适应以及总体适应则非常显著地差于常模。

性别差异方面,F检验表明,高职男女学生的适应能力在人际关系、校园生活方面差异非常显著(.01水平),男生对这两者的适应状况非常明显地好于女生。在满意度方面,性别差异也达到了显著水平(.05水平),男生对现状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女生。在学习、择业、情绪、自我这四个方面则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从总的适应状况看,男女生差异也显著(.05水平),男生的适应明显比女生好。

来源差异方面,F检验表明,来自于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习、满意度方面适应状况非常不同(.01水平)。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及对现实的满意度非常明显地好于其他类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对学习的适应状况则非常明显地好于其他类学生。择业方面,来源差异也达到了显著水平(.05水平),来自农村的学生择业适应明显好于其他类学生,他们对未来想法更明确。其他方面(校园生活、情绪、自我、总分)地区差异不明显。

4.关于《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SPS)

高职学生各项人格指标与常模的均值比较

表5:

表5续:

表5说明了高职学生人格特点与本科生常模的差异情况。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在人格的爽直、自信、严谨、重情四个维度上与常模差异非常显著(.01水平),在活跃、趋利、热情三方面则与常模无明显差异。

而男女学生个性特点只在严谨方面有显著差异(.05水平),女生明显比男生更踏实、认真。人格的其他方面,性别差异不明显。

我们也发现家庭所在地对人格有一定影响,来自于不同地域的学生在个性的多个维度上差异非常显著,包括活跃、自信、严谨、趋利(.01水平)。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最活跃,来自农村的学生最不活跃;来自农村的学生最自信,来自中小城市的学生最不自信;来自农村的学生最严谨,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最不严谨;趋利维度上,越是大城市的学生越友好,越是农村的学生越自私、虚伪。除此之外的爽直、重情、热情三维度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四、分析与讨论

1.关于被调查高职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

综合各项测量结果,高职学生心理状况大致为:

其一,精神压力普遍较大。他们感到学习艰难无趣,应付日常生活困难,社交困扰多,也为个人发展操心。

其二,心理健康状况较好。12个指标中,五个指标得分优于本科生常模,四个与常模持平,只有三个比常模差。当然抑郁、冲动、精神病倾向三项指标的不良表现也应引起我们的足够注意。

其三,适应情况非常不好。他们不会学习,对学校的软硬环境都不满,对未来没有明确思考,对自己持否定态度,对现状不满,整体适应很不好。这也许与施测对象是入学不久的新生有关。

其四,人格特点为性情爽直,但不自信、不严谨且功利性较强。

2.关于性别差异

被调查学生性别比例为男生占35.35%,女生64.65%。从测量结果看,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

首先,男生心理压力比女生大。

其次,心理健康方面男生更多受性的困扰,也更爱疑虑、守旧;女生的抑郁倾向、冲动性比男生更明显。

再次,男生适应比女生好,尤其在人际、校园生活、满意度方面。

3.关于家庭所在地类型的影响

比较突出的是农村学生(占14.62%)的表现,他们应付日常生活的能力最强,更适应学习,有较明确的发展规划,也更自信、严谨,但同时他们自我意识不佳,比较退缩,不活跃,也更自私冷漠一些。大城市学生(占66.44%)的表现也值得注意,他们自我意识良好,擅长社交,比较友好、城实,性情多外向,但做事较马虎、懒惰、不善于合作。

4.关于下一步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首先,思想态度上,要尊重、爱护、接纳学生,真诚帮助学生成长,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其次,有关部门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计划,除定期普查外,更应常规性地开展其他心理卫生工作。

再次,对筛查出的学生要在尊重、保密的原则下进行有效监控,确保其安全、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小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丛媛.大学生心理健康(高职高专教育)[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3]冉超凤.(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秦瑞连、曹晓平.辽宁3000名大学生SCL-90测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1997(4).

[5]桂守才.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差异[J].心理科学,2007(4).

第8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归因;化解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多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增多。多元文化不仅为高校学生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而且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重构带来许多的问题和困惑。大学生由于对各种文化所内蕴的价值观缺乏必要的甄别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就需要我们对多元文化视阈下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行重新定位与思考,以推动大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高校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和表现形式

高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青春期和成人期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校期间将承受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自我等多方面的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日前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大中城市抽取样本2000份,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2%的大学生有中度以上心理困扰,造成压力的来源有情感、人际、经济、学业、就业等方面。其中75%的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41.7%的学生认为压力来自自己对自己的期望。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人际关系的占16.7%,因恋爱问题而感到压力的占8.3%。[1]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压力疏导,使大学生首先认识到自己的压力来源,将压力的消极作用转化为积极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压力过大能给高校学生的心灵和躯体带来双重伤害。面对压力,人们可能会有意识地、主动地寻找一些措施来解决它。如通过交流来缓解人际关系的冲突;但是人们对心理压力的处置也不完全是意识层面的,在压力大到想不出好的应对方式的时候,压力就会渗透到潜意识层面。潜意识层面对压力的处置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心理症状来表达压力,这些症状如抑郁、强迫、恐惧、焦虑等。这些症状提示人们,心理压力太大了,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了;另一种处理压力的方式就是躯体化,也就是说,把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转化为躯体问题。对这一转变的研究,已经形成一门单独的学科,叫做心身医学。有很多严重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疾病,就是由心理因素导致的,如高血压、胃溃疡、慢性头痛等。以胃溃疡为例,很多患者都是工作或生活压力很大的人,他们在精神上往往表现得很坚强,但强大的心理压力在他们相对薄弱的胃部寻找到了突破口,胃壁上的溃疡,就是这一突破口的象征。另外,面对压力所产生的反应状态,也与大学生个人自身的其他因素有关。比如说:个人是否有丰富的阅历,危难中是否能获得外部力量的支持等。

二、高校学生心理压力的归因分析

(一)个体内部压力

个体内部压力主要是指来自机体内部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这是由于受先天遗传的神经类型的影响。比如神经类型弱者、癔症性格者,因为敏感多虑,优柔寡断,面对各种压力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应激反应比较强烈。A型性格的人个性争强好胜,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好控制别人,对应激事件忍耐力差,也易产生过度压力。但是,个体面对压力的反应更多地受个体以往的知识经验、处理问题的能力、应对方式以及习惯化了的认知评价倾向等心理素质的影响。

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处于由青春期向成人期的转变阶段,也处在从学校迈入社会的特定阶段,这一阶段也是他们逐渐走向独立和成熟的阶段。他们不仅要面对自身生理发育的变化,而且还要面临环境适应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困难压力、情感压力和就业压力。他们即将迈进社会,但是,他们的心理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正处于一种不稳定的阶段,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不强。因此,当面对比较复杂问题时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导致较大的心理压力。压力过大或者过于持久则会导致出现焦虑、焦躁、抑郁等心理障碍,甚至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失衡。有研究表明:诸多病症,如冠心病、高血压、低血糖等等,往往与人长期处于重大的心理压力下有关。

(二)家庭压力

家庭形态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家庭形态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1)放任型家庭。这类家庭的特点是,当孩子进入大学,就不再关心其生活和学习,放弃了做家长的权利和义务。(2)高压型家庭。这类家庭常过多地干涉大学生的生活,视大学生为不懂事的孩童,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方面,只允许他们按照父母的意愿做,造成家庭关系的紧张、对立,给大学生造成了许多心理压力,进而形成心理障碍。(3)成熟型家庭。这类家庭不管其结构是否完整,但其成员对待生活困难的态度是积极的,对大学生精神上关心是充足的。[3]当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扰时,能及时察觉并加以指导,寻求积极的解决途径。前两种家庭形态都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也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负面作用。在当前社会,孩子是家庭的中心,许多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地关爱,希望子女早日成材,而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于是一种学生怕自己成绩不符合家长的要求,会挨责备而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另一种学生则怕因此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这类学生心理压力则更大。这种心理压力既可能是他们前进的动力,也可能会成为其健康成长的阻力。

(三)学校压力

互联网的一项调查表明,61%的大学生希望自己“学好专业,争取优秀”,5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阶段最关注的问题是“学业”。一方面,大学生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一方面又为“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矛盾”、“社会需要具有什么样知识体系的大学生”等问题而苦恼,从而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还有一部分大学生面对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自信心下降,患上“学习焦虑症”、“考试恐怖症”,心理负担更重。

另外,随着高等教育一次又一次的扩招,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现在的大学生也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是从大一便开始考虑未来的就业方向。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随处可见,他们不仅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同时也面对着考研就业的两难抉择。因此大学校园里出现了各种考证的热潮,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口译证、托福、雅思、驾驶证等等。高校毕业生为了尽可能多考取一些证,将来多一份就业机会,不得不沉迷于各种考证的紧张和焦虑之中,多数学生出现头疼、失眠等一系列身心反应。

(四)社会环境压力

大学生既是承载家长高期望的特殊群体,也是承载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压力状况当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时期,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与冲突,原有的社会价值观的基础逐渐消弱,新的价值体系尚不健全。大学生正处于这种新旧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突的复杂环境中,他们缺乏相应的甄别能力,陷入多元化的困惑当中,他们对新的价值观念常常是一知半解,对传统价值观念中的合理内核又认识不足,在兴趣爱好、生活方式、职业的选择上常常会产生无所适从的焦虑。

三、化解高校学生心理压力的对策

多元文化的视阈下,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困惑和冲突,这在无形之中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水平越高,人们越可能采取非理性的方式以缓解焦虑与痛苦。因此,为了进一步化解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协作,通过宣传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正确应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压力。

(一)高校学生自身应正确地认识压力

1.要积极认知压力。面对压力,我们首先在思想上要承认压力的存在。压力是人人都要经历和体验的正常现象,我们的生活本身就处于压力之中,回避无济于事,明智的做法是不否认压力也不人为地去设置压力,更不搞压力扩大化。其次,在思想上接纳压力。当某事构成压力时,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要坚信事情总有解决方法。压力并不总是坏事,它虽然会使人产生强烈的心理震荡、心理痛苦,情绪紊乱,行为偏离,甚至种种心理疾病,但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也只有在一定的压力之下,人们才能充分、有效地调动体内的积极因素。有了压力才会有动力,这种动力会促使人的认识能力深化,才干得到增长,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提高[4]。

2.要明确自我效能,认清自我价值。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人们对个人行动控制的知觉或信念。当生活中充满压力时,那些缺乏自控能力的人会觉得无助,担心他们的努力会导致失败和陷入困境。这样的人需要的是要增加自我效能感,并减少他们的被动感和无助感。大学生要了解并掌握自己的情绪,作出现实的选择,制定好计划和努力的目标,认清自我价值,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面对现实,提高自控能力。

(二)高校要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

1.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帮助大学生确立可行的目标。心理压力往往源于挫折,而一个人心理上能否体验到挫折感,与其抱负水平密切相关。如果自我抱负水平过高,失败的机会就愈多,则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感。所以,我们应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生活,尽早确立正确的、有助于个人发展的大学生活、学习以及发展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纳入大学生教学活动的整个体系和整个过程,加强心理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并开设心理学、生理学等相关课程和讲座,让学生了解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起因,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活动,并开设心理咨询热线。

2.高校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人文关怀。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条件。校园文化包括大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场所,也包括校园的文化氛围。优美整洁的环境可以帮助大学生减轻心理压力,良好的学习和文化氛围也可以促使学生树立健康文明的价值观念,有助于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

3.高校应组织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在读期间,社会上大多单位总是不情愿提供一定的兼职机会给他们进行实践锻炼。与此同时,很多大学生就业后,社会单位又总是抱怨他们缺乏必要的动手能力,人际交往不和谐状况时有发生。要解决这种矛盾,就要求社会把眼光放远,给他们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从而提高就业后的工作能力。这样也可以使大学生在读期间经济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可以安心学习。

(三)加强学生与家庭的感情交流

家庭是培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经受挫折和出现心理危机后的疗养所。因此,应重视和推动家庭教育的开展。

1.积极构架大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桥梁。脱离了家庭对大学生的近距离看管,大学生逐步走向独立,但良好的家庭教育仍然不能忽视。社会、家长、高校应该构筑良好的沟通桥梁,引导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从而使他们拥有快乐的大学时光。

2.加强高校与大学生家庭的联系。目前,许多高校正在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开设心理健康专门课程,同时,还开展了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干预等。但与大学生家庭的联系较少,甚至无联系。因此,高校在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应建立良好的平台,与学生家庭进行及时的联系和有效的沟通[5]。

(四)国家和社会应给予大学生必要的支持

大学生在读期间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提供一定的兼职机会给他们实习锻炼。与此同时,大学毕业后,用人单位又总是抱怨他们缺乏必要的动手能力,不希望招揽应届毕业生。国家和社会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吸收在校或应届毕业生参加实习。这样,一方面使大学生在读期间经济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安心学习,另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尽早接触社会,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减轻他们的就业和人际交往压力。

参考文献:

[1] 王君平,曾利明.心理问题困扰“天之骄子”[N].人民日报,2006-10-12(15).

[2] 弗雷德・鲁森斯(Fred Lutham)著,王垒译.组织形为学第9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 刘春玉.浅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8).

第9篇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高校体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途径和方法。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2.2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3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3.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3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4.1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2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教改力度

体育教育必须具备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具备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体育教学中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选择最佳的教法很重要的,要实现体育教学健身健心的目标,教师就必须集思广义,挖掘教法,把"快乐体育"带到教学中去,因为"快乐体育"是以快乐为导向的渐入佳境的一种启蒙的诱导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第10篇

一、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分析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最有意义的阶段,也是颇为重要的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开端,也是大学生从学生向社会人士过渡的一个过程。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教育方法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全国高校的广泛关注。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经历了一个由认知到重视再到加强的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专家学者围绕这一课题开展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实施方法,教育工作者也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上做了有益的尝试。据调查统计,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问题一般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情绪失控、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问题上。

影响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学生对进行心理咨询时产生的心态,二是心理咨询工作者自身的原因。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康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要求是很高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者要具备高尚的职业素养,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有具备心理咨询技巧和能力,处理好与心理咨询者的融洽关系,要有良好的心理咨询环境,才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意义

1.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意识,维护心理健康。社会在不断地加速发展,发展中产生摩擦和碰撞,造成了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形成了各方面的社会压力,给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带来了心理影响,对大学生投入社会的激情造成了打击,促使大学生产生了矛盾的心理,造成各种各样心理问题的产生。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意识的认识,加强心理防御能力,有助于减轻各种不良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

2.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大学校园中存在部分大学生有自卑心理,有抑郁倾向,有的是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因为恋爱失败原因造成的,还有其他方面因素,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压力。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能够用正确的心态面对挫折,妥善解决好心理问题带来的生活困惑,保持健康愉快的身心。

3.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由于大学生的特性,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存在一定特殊性,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通过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反省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否存在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治疗。有时候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可能无法及时进行咨询,此时学会自我心理调节过程就十分重要,自我心理调整可以有效缓解矛盾冲突发生的概率。

4.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交际圈,但是也不乏有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不好相处、缺乏朋友、社交恐俱等。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大学生产生乐于与人交往,能够接受他人的思想,在人家交往中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对策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培养适合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并将探讨结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当中。

1.院校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咨询组织机构。学校要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组织机构的建设,为大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提供平台,保证当大学生有心理疏导欲望时可以及时地寻找到帮助。管理平台的教师人员自身要具备专业的心理疏导能力,要能够与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将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过来,避免造成更大程度的损害。

2.将心理健康课程引入常规课程。为了更好地调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更加客观完整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课程列为常规课程,每个专业和院系的学生都要完成一定的课时。心理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材可以根据心理教育的目标进行选择,主要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另外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疏散心理压力,激发他们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兴趣。

第11篇

社会环境和评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转型时期、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来的多元价值观冲击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调查显示:经常感到社会复杂多变的有690人,有时感到的有502人,很少感到的有164人;受到多元价值观冲击的有1228人,没有受到的有128人。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问题,使得一些企业经营者在利益驱动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进行制假售假、坑蒙拐骗等不良行为,以及社会上不断涌现的“假文凭”“假证件”等现象,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不利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受到与普通大学生不同的待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调查显示:经常感受到与普通高校大学生有不同待遇的有952人,有时感到的有98人,很少感到的有306人;总是感到与普通高校的毕业证不同的有76人,经常感到的有490人,有时感到的有694人,很少感到的有96人。

近些年来,现实社会重文凭、重学历、重学校牌子的客观事实,使一些单位和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看待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戴着有色眼镜,不能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平等对待。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高职院校大学生是高考中的“后进生”,是被挡在重点高中门外的一群人,是普遍不被重视的“三等公民”。这种认识偏差,使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害,造成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不同场合、不同程度地自卑、焦虑、忧郁、偏执等不良性格的不时显现。

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专业设置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调查显示,72名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占调查人数的5%,606名学生对所学专业满意度为一般,占调查人数的45%。该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结论一致。专业满意度是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专业兴趣有紧密的关系,随着对所学专业满意程度的逐步降低,新生在各项因子上得分越高,发生相应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也越大。

考证压力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1028名大学生经常或总是听不懂课,占调查人数的76%;716人感到学习困难,占调查人数的53%;只有174人学习负担不重,占调查人数的13%;232名学生曾经补考或重修过,占调查人数的17%。由于这些无形的压力,大学生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包括厌学、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考试焦虑、学习竞争带来的压力、学习动机问题、学习定位迷惑、学感的体验、自卑、书呆子现象、失眠症、学习强迫症等。

就业压力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调查显示:为找工作而担忧或苦恼的学生有958人,占调查人数的71%。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过度焦虑和急躁、消极等待与“怀才不遇”心理、盲目自信心理、患得患失、攀比与嫉妒、不满心理与行为、生理反应失常等方面。在各种不满与不良就业心态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不良行为和反应,如故意旷课、酗酒、闹事、打架、不良交往、过渡消费等,严重时还导致违法与违纪行为。

心理辅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从调查看出,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障碍的学生有104名,占学生总人数的7.67%;有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为194人,占总人数的14.31%。

高职院校是否举行心理辅导、心理讲座,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障碍检出率。学校经常开展心理讲座的人数是220,其中有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障碍的人数为6人,占总人数的2.7%;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数为0人;学校经常有时开展心理讲座的人数是664,其中有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障碍的人数为74人,占总人数的11.14%;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数为72人,占总人数的10.84%;学校经常很少开展心理讲座的人数是236,其中有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障碍的人数为16人,占总人数的4.26%;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数为94人,占总人数的47%;学校没有开展心理讲座的人数是96,其中有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障碍的人数为8人,占总人数的8.33%;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数为28人,占总人数的29.17%。

由此看出,学校是否开展心理辅导、心理讲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情况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来自大城市、城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家庭经济,本次调查表明,家庭年收入低于1万元的学生有182名,占调查人数的13.42%,年收入在1万~2万元的学生有338人,占调查人数的24.93%。家庭经济收入越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他们表现出更多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和行为。

独生子女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调查的1002名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这一结论打破了以往认为独生子女由于受到父母的溺爱,变得自私、适应性差、社会交往能力弱、依赖性强等传统观念。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成长环境关系密切,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良好的教养方式、和睦的家庭关系以及宽松的家庭经济状况更容易使孩子具备活泼开朗、乐观大方、通情达理的性格。

家庭结构、关系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有学者研究认为: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比较严重,家庭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关系是否融洽,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家庭经济条件是否宽裕等方面。

本次调查显示:家庭关系冷淡的有16人,占调查人数的1.18%,其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与家庭关系和睦的大学生。虽然单亲家庭子女一般只占学生总数的l%~3%,但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占到了60%以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人冷淡,性情孤僻,不愿交际;二是悲观自卑,缺乏进取精神;三是性格怪僻,易标新立异,逆反心理强。

由此可见,有特殊家庭结构的大学生90.91%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咨询和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远比正常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有特殊家庭结构背景的学生,易形成孤僻、自卑、多疑、偏激等灰暗心理,是大学生中具有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

学生个体差异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年龄、性别、应历届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次调查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年龄跨度为17~24岁之间,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负相关,这可能与毕业、就业有很大的关系。

通过调查可知,高职院校大学生中,男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男生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恐怖(p

本次调查显示:1182名应届生大学生各项因子分均低于174名历届生大学生,说明其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历届大学生。

大学生活事件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活事件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变量是大学适应状况,是否融洽相处,平均月消费,丢面子、名誉受损,惊吓,体育锻炼。

第1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心理减压;压力反应;团体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5-0086-04

一、前言

研究表明,高职学生压力主要来源有就业与前途、生活适应、自卑、情感需求、人际关系、身心健康、自我期望、学业等[1]。压力管理训练是通过集体辅导的方式向学生提供有关心理、认知、行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感。一些学者分别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设计了团体心理训练方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3][4][5][6]。但运用团体训练的方式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况而进行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针对某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心理减压团体训练方案,并通过准实验设计来探讨团体心理训练对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和压力反应的有效性。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1.大学生压力感量表

本研究使用的大学生压力感量表由张林、车文博等人编制[7],量表由63个项目组成,采用5点计分方式,量表确定了大学生经常面临的11个维度的心理压力。本研究在此量表的基础上,通过预试,筛选了42项心理压力项目,包含身体健康、生活挫折、环境适应、自我认识、学业失败、人际关系6个维度,为了避免选择的居中倾向,采用了4点计分方式。

2.大学生压力反应量表

采用殷恒蝉、卢敏等编制的“大学生压力测量问卷”[8]。该问卷从生理反应、行为反应、认知反应、情绪反应4个维度来测量压力,每个维度10个项目,共40个项目,此问卷的简化版也包括生理反应、行为反应、认知反应、情绪反应4个分量表,分别有4、4、5、8个项目,共21个项目,信度效度良好。在本研究中对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的测量采用的就是大学生压力测量问卷的简化版。

(二)方案设计及实施

通过查阅书籍、文献资料、咨询相关专家,并结合项目组成员丰富的带领团训实践经验,设计了本次团体心理训练课程方案,并通过预试初步评估,在预试基础上对方案进行修改,形成最终的团体训练方案。本次团体训练采用的是封闭性结构式团队训练,以认识压力、了解压力源,轻松化解压力,掌握减压的方法和技巧为活动目标,旨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压力状态,有效管理压力。

团体训练分为六次进行,每周进行一次,每次3小时,分为快乐相逢、压力解读、爱的充电、压力管家、直面压力、珍重再见六大主题。团训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完成压力感和压力反应量表。团训结束后,两组学生再完成一次压力感和压力反应量表,以做前后的对比。第一次,快乐相逢,通过活动让学生彼此相识,建立信任。第二次,压力解读,用讲解的方式向成员讲解压力的基本知识、评估自己的压力程度,讲解压力源的分类以及常用的减压方法,让成员对压力形成系统的认识。第三次,爱的充电,明确成员生活中的压力来源,通过分享令自己自豪的事情发觉内心的力量,并梳理自己的支持系统,从支持系统的支持中缓解压力。第四次,压力管家,明确成员的目标,让成员完成时间调查表、生活馅饼图、我最喜欢做的事清单练习,梳理各自的时间状态,并在学习与分享中,做出自己的时间管理表,学习科学管理时间。第五次,直面压力,让成员直面困境,通过团体的力量搜集压力管理方法,提升成员内心的能量以面对困境。第六次,珍重再见,用音乐、瑜伽冥想等方式让成员体会放松状态,并让成员回顾六周来的体会和变化,分享自己的心得,互赠小礼物,结束团训。

(三)统计工具

本研究采用相关分析和独立样本、相依样本T检验等统计方法,统计软件为SPSS15.0。

(四)被试

项目小组面向全校招募被试,通过一对一的访谈面试,筛选出21名在就业、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压力的学生参加实验组团训。其中,男生15人,女生6人;一年级学生12人,二年级学生9人;理科5人,文科16人。而控制组则为随机抽取的21名学生,男生15人,女生6人;一年级12人,二年级9人;理科5人,文科16人。控制组和实验组学生在团训前的压力感和压力反应无显著性差异,T检验结果见表1、表2。

三、研究结果

(一)实验组和控制组压力感和压力反应的变化

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前后的压力感和压力反应水平进行T检验发现,在团训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压力感和压力反应水平无显著差异(T=0.982,0.927)。在团训后,实验组的压力感和压力反应水平前后差异显著(T=2.792,3.027;P

(二)成员自我反馈的质性分析

每次团体训练后,项目组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关注自己的身心变化。开始的时候,每个参加团训的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烦恼和压力参加训练,彼此不熟悉,但每个成员都真诚地与其他成员沟通交流,给予理解和支持,最后成为亲密的伙伴。在团训结束时,大家都依依不舍,也对自己的成长进行了总结。主要体现在如下五方面。

一是对压力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和各位学员的交流,倾听大家的自由发言,觉得生活、学习中存在压力是很正常的,压力并不是我一个人才有的。”二是掌握了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原先想到毕业和就业的事,就是想避开,但现在学会了用行动去缓解我的压力,在行动的过程中压力不知不觉就化解了。”“通过团体训练,我学会了一些自我放松的方法,多和朋友交流,多听别人的好建议,在别人的关心下认识自我,同时在关心别人中找回自己的力量。”“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分享的乐趣,切身地体会到了一份好心情在分享中放大,一份不好的心情在分享中渐渐消失。经过这次团训,我不仅在理论上了解了解减压的方法,而且还学到了缓解压力一些具体措施。”三是学会了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大家的交流和老师的指导中忽然发现,很多时候压力是来源于自己的,是自己的思维方式及对事物的认识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四是增强了自信。“这次心理辅导我感觉收获很大,不仅学到了心理学知识,也增加了应对生活压力的信心,认识到团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短短6次活动,认识了不少的朋友,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五是快乐的体验。“别开生面的成长经历,并非教条,并非说教,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互动和分享的快乐。”

四、讨论

(一)团体心理训练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压力

统计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训练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压力感和压力反应,具体表现在人际挫折方面的压力感和生理压力反应上。

人际挫折方面的压力感显著降低。主要内容包括“因受不公平对待而感到委屈,因教师授课质量差而感到十分厌倦,因受别人的欺侮和而愤愤不已,被同学告状受到老师训责深感人心叵测”。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的需求往往很强烈,希望得到公平对待,获得别人的认同,而团体训练一方面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安全、温暖的人际氛围,让他们体会到被尊重、被接纳的感受;另一方面,团体心理训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反省、自我觉察的机会,讲解的人际交往知识和他人的反馈有利于他们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遇到的情境,从而有效降低人际方面的压力感。

生理方面的压力反应显著降低。主要内容包括“散步、行走时步伐急促,肩部和后背感到僵硬,不由自主地吃东西并且吃得很快,心慌心悸”。本次团体训练的每一次活动都提醒学生要关注自己的行为和身体反应,关爱自己的身体,同时也穿插了冥想放松、瑜伽、绘画、唱歌、舞蹈等多种身体放松方法,有效减轻了学生生理上的压力反应。

(二)团体心理训练对于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优势

团体心理训练的方法有别于传统的知识讲解和说教,团体成员之间形成的团体动力有利于成员的成长。本次心理减压团体心理训练方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第一,系统讲解压力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压力形成正确的认识。第二,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现状,使学生从茫然无所适从中慢慢恢复对生活的掌控感,理清思路,增强对自己对人生的信心。第三,学生整理出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从认知模式、生理反应、社会支持系统、个人兴趣爱好等多种角度进行探索,以让学生在今后出现压力时,能够及时进行自我调节,管理自己的压力水平。

(三)本次减压团体心理训练的不足

第一,本次研究是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参加本次团体心理训练的成员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二,高职生在大三时基本上都忙于实习和找工作,在校的时间较少,很难有时间参与到本次研究;男女比例和文理科比例也不均衡,男生15人,女生6人;理科5人,文科16人,女生和理科学生数量偏少。第二,本研究采用的测量压力感和压力反应的问卷的信度效度还有待提高,这样能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心理压力状况和评估减压效果。第三,团体训练主要对全体成员开展,很难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深入辅导,如果能采取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缓解压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大学生非专业能力课程模块开发》,编号:2213J2040015,主持人:严薇)

参考文献:

[1]王红姣,卢家楣.高职生压力源及应付方式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9(6):1328-1332.

[2]刘敏芳.大学生压力管理团体辅导训练效果评价[J].课程教育研究,2013(22):33.

[3]汪媛媛.多途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4]肖红新.贫困大学生“压力管理”团体训练方法的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06-109.

[5]袁华,李小妹,压力管理训练对护理本科生压力水平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7-9.

[6]陈建明,骆宏,郭思,岳蕾.11 名大学生压力管理训练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4(5):609.

[7]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编制理论及其信、效度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4(4):47-51.

[8]殷恒蝉,卢敏等.大学生压力测量工具的研制与检验[J].体育科学,2007(6):45-48.

[9]谢黎红,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压力反应、一般自尊及生活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

[10]李伟,陶沙.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2)108-112.

[11]郭楠.大学生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研究述评[J].医学教育探索,2006(4):382-384.

[12]王肃婷,单海雁.大学生压力分析与应对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8):177-179.

[13]陈宝佳.大学生压力应付方式与压力反应的相关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14]孙璞,殷恒婵,林小群.运动与非运动群体大学生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04-107.

[15]董振琳.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及其与压力反应的相关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