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父亲的葬礼

父亲的葬礼

时间:2023-05-29 18:00: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父亲的葬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父亲的葬礼

第1篇

**You know all troubles fade away but

Love is here to stay

I don’t know another way**

Don’t ***love me now and then

I am not thinking about when, ’cause

All we have is now

We’ve got to get through it somehow***

Don’t leave it late now

Love cannot wait now

Let’s get it started

Waiting we’ll be broken-hearted

No more delay now

No more to say now

This magic day is all we have and

All we’ll ever know

Repeat * six times

I won’t ever leave you

I would not deceive you

Not while the sun is shining

Not with the spring arriving

Love me now or never

Don’t put it off forever

You sit and wait for too long

Then wait alone. I’ll be gone

Repeat * six times

I hope we stay together

And yes I mean forever

It’s not a promise I make

You’re a habit that I can’t break

If we stay together

We’ll miss that nasty weather

You and me forever

That’s how we’ll be together

Repeat ***

Repeat *

Repeat **

Repeat * nine times

*珍惜眼前的时光*

**你知道所有的烦恼会消失,而

爱会停留

我不懂别的方式**

别***不时地爱我

我没在想何时去爱,因为

我们所拥有的只有此刻

我们总会克服障碍走过去的***

现在,别迟迟才去爱

爱此刻已不能再等待

让我们开始爱吧

倘若一直等待,我们都会心碎

现在,别再推迟爱我

现在,别再说些什么

这美妙的一天就是我们拥有的一切

也是我们所熟知的一切

重复*六次

我永远不会离开你

我不会欺骗你

当太阳照耀之时

当春天来临之时

现在爱我,要不就永远别爱我

别总是推迟爱我

你坐着等了太久

那就独自等着。我会离开

重复*六次

我希望我们呆在一起

是的,我指永远在一起

这不是我要许下的一个诺言

你是我无法打破的习惯

如果我们呆在一起

我们将怀念那恼人的天气

你和我永远在一起

我们将会用这种方式在一起

重复***

重复*

重复**

重复*九次

这首歌是英国黑色幽默喜剧片Death at a Funeral(《葬礼上的死亡》)的片尾曲。这里,不得不一并推荐一下这部颇值得一看的好片。尽管整部影片围绕一个在传统意义上只和“悲伤”挂钩的葬礼展开,然而其接下来层出不穷的“意外”却使得整个剧情轻松有趣,让人频频忍俊不禁。故事讲述的是男主角丹尼尔(马修・麦克费登饰)是个极不自信的文学创作者,一直生活在轻浮自大的名作家哥哥罗伯特(鲁伯特・格雷弗斯饰)的阴影之下。他默默担负着赡养父母的义务。在为父亲举行葬礼的当天,他的家人朋友带着各自的烦忧从四面八方赶来。本来庄严神圣的葬礼被他堂姐那误食的未婚夫西蒙搅得一团糟。而后一个神秘的侏儒男子更是带着毁坏他父亲声誉的证据对丹尼尔进行敲诈――原来,丹尼尔的父亲是个同性恋。这个秘密眼看就要在他父亲的葬礼上被揭开……在一团混乱之中,葬礼断断续续地进行着。段段戏剧化的情节悄然向我们揭示着葬礼的意义――生者带着爱和悲痛缅怀死者,同时也将自己不如意的过去就此埋葬。

第2篇

在巴菲特的精心运作下,收购后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快速演变成为世界著名的保险和投资公司,第六年的盈利总额便达到了难以想象的两亿美元!这让股东们大为满意和兴奋,在当年的年底分红会上,大家都铆足了劲儿,觉得总算等到腰包能狠狠地鼓一回的时候了。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这次分红会上,巴菲特却声称只愿意拿出五千万美元,也就是利润总额的四分之一分给股东们,剩下的一亿五千万美元则被结余了下来,“以备不时之需,应对意外状况”。

这样的决定,股东们自然不同意,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是股东,就有权将利润分掉,更何况有经验丰富的巴菲特亲自来掌控伯克希尔哈撒韦,它就不可能会发生什么意外状况,所谓的“意外”只是巴菲特为不分钱所找的一个“借口”,他一定是另有所图。

面对义愤填膺、坚决要把那两亿美元全分掉的股东们,巴菲特气定神闲地对他们说道:“我要跟诸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如果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后,还有超过一半的人坚持分钱,那么我就同意分。”

巴菲特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纽约年轻人去欧洲进行一次重要的商务旅行,但在中途时接到姐姐打来的一个电话,告知他们的父亲突然意外死亡了,姐姐希望他立即回来策划和参加父亲的葬礼。可这个伤心的年轻人告诉姐姐,自己不能赶回去,因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合同要签,自己能从中获得丰厚的回报。但是父亲的葬礼一定要不惜代价,办得隆重、风光,由此所需的所有开销自己将全部承担,“葬礼的一切费用,你先赊账,把账单留着,回来后我来付清。”

姐姐感到弟弟的态度很坚决,也就不再勉强了。

半个月后,年轻人回到了美国,姐姐告诉他,父亲的葬礼非常隆重,并且给了他一张八千五百美元的账单,年轻人当即把账单付清了。

可是,一个月后,他收到了一张三十美元的账单,下一个月,他又收到了一张四十五美元的账单,之后每个月都是如此,而且一月比一月高。这让他觉得很是不解,因为所有的账单都付过了。

于是,年轻人打电话问姐姐是怎么回事,“天呀,我忘了告诉你一件事,我埋葬父亲时,他穿的那身高档西装是租来的。如果不能按时归还,每月都得付租金,外加一半儿的违约金,而且时间越久,违约金越多!”

故事讲完后,全场一片沉默,巴菲特趁机又补充道:“我不是神,很多意外也难以预料到,因此我们必须要为那些未知的不利因素和变数做好准备,这样,当它们真的来临时,我们就不至于被动挨打!”

第3篇

1、《第1集,生活在美国的苏家长子(饰)接到电话得知母亲突然离世,而此时他的公司正在裁员,他和妻子(饰)还背着房贷,明哲坚持要回国处理母亲后事。事业有成的女强人(饰)是众诚集团江南销售公司总经理,她去苏州机场接苏明哲,一直打电话处理工作,明哲心生不快。明玉安排了母亲的后事,苏家三个孩子聚集在明成家陪着父亲,明玉对二位哥哥和第一次见面的二嫂(饰)表现得冷漠。苏父想去美国住,明玉带苏父回老宅取东西,走在弄堂里想起了小时候的事。

2、第2集,明玉发现老两口的存款加起来才不到5万块钱,苏父说钱都被(饰)贴补给明成了,明成换车买房等事皆是苏母出钱接济。明玉带父亲购物,苏父十分开心。苏父告诉明玉,苏母给明成的每一分钱,他都记着账。明玉和明成彼此看不对眼,明玉在母亲的葬礼上接到秘书电话,原本要改期的和洪氏集团洪总的会面没有调整好时间,师父(饰)打电话来问情况,明成看到明玉在妈的葬礼上心不在焉,气不打一处来,两人发生争吵。

3、第3集,苏明哲看着明成和明玉势不两立,问(饰)当年的情况,得知当年明玉不情愿地去了师范学院,明成要订婚,明玉才知为了给明成结婚买房,苏母又卖了家里的一间房,明玉跑回家和苏母理论,两人激烈争吵,明玉决定和苏家一刀两断,再也没要过家里的生活费,她勤工俭学,在一次英语课程的推销中结识了众诚集团的老蒙,到众诚工作。明哲准备回美国,收拾东西时(饰)发现父亲和大哥在藏存折,心中疑惑。明玉失联三天后回到公司,搭档江北销售公司总经理(饰)在办公室等她,问她是不是准备跳去对手公司鎏金集团。明玉并没向老蒙解释谈判搞砸是孙副总给她挖的坑,老蒙对明玉说此事已经过去。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我不得不承认美国人的确拍出了一些好电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电影,网上能搜罗到的我全都看过,《气象预报员》是我最后看的一部。说真的,这个片名一直勾不起观看欲望,我只是在最后没别的看了才打开它。而看完后,我却一直庆幸我没有错过它。

一个倒霉失意的家伙,四十多岁了,生活中没一件事是顺的。他在电视台做气象预报员,因为老是预报得不准,被观众扔果皮泼饮料;他爱他的老婆,却找不到爱的途径,不得已分居;15岁的儿子吸毒、暴力,面临坐牢的危险;12岁的女儿吸烟,因穿着不当而遭同学嘲笑……他身心疲惫,满怀忧伤,不知道如何是好。

幸运的是,他有个不错的父亲。父亲提醒他、点拨他,帮助他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成为他生活中一个指示性的箭头,把他指向一个影影绰绰的方向。他在提前举行的父亲葬礼上(他父亲身患癌症,他母亲提前举行了一个葬礼)发言,说每当他想起他的父亲,就想起一首叫《宛若山岩》的歌。他只说了这么一句就停电了,没法继续说下去。

父子的心是相通的。一天,父亲把他叫进车里,打开音响,车里响起那首《宛若山岩》:“自信满满地站在街上/不管那灼人的日光/感觉自己是九天凤凰/感觉自己是世界最强……”歌曲强硬、坚定、充满着意志的力量。现在他明白他父亲的箭头要把他指向一个什么样的境界了,那就是人活着就要宛若山岩。

我经常在心里回味这个片断。中年人生其实非常地可怕,少年的锐气和青年的拚劲已消耗殆尽,剩下的只是疲惫、伤痛和对时光流逝的惶恐。中年是个坎,迈不过去,那剩余的人生不过是一种无聊的重复;而迈了过去,就可以到达那宛若山岩的境界,自信、坚定、大度、充满尊严地走完一生。

电影的结局是他换了一份新工作,与妻子离了婚,帮助孩子们解决了遇到的问题,谈不上皆大欢喜,但有一种重生的味道。或许我应该把歌词的后半部分摘录下来:“笔直地挺立腰杆/宛若山岩/自信地面对困难/宛若山岩/坚强地扛起负担/宛若山岩/宛若山岩/哪管烈日炎炎/宛若山岩/哪管寒风凛凛/宛若山岩。”

第5篇

我们一家人非常和睦。因为父亲是倒班的,下午4点下班,为了全家人能一起吃饭,我们的晚饭时间就定在下午4点半。每到周末,全家四口―――父母加上我和弟弟,一定一起骑着自行车去兜风。但是我们家从来没庆祝过父母的结婚纪念日。放学回家,我就去问母亲。母亲脸上飞起浅浅的红晕,她回答说,她和父亲一直没有结婚。

父母相识在20世纪60年代末,那时候他们两个人都在纽约开出租车,在同一个车库停车。父亲是黑人,比母亲年长14岁。母亲是犹太人。他们的故事从父亲邀请母亲去喝咖啡开始。母亲说她从不喝咖啡,于是两个人开始讨论要不要改喝茶。母亲说,不过14秒种,她就坠入情网了。从第16秒钟起,他们开始吵架。这种模式后来伴随他们一生。

他们没有结婚的原因是母亲不愿意。母亲认为,只要两个人相爱,没有必要让这种爱受法律约束。没有那一纸婚书,她和父亲的爱更纯洁,永远不会结束。

在我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对于父母的决定,感觉是不一样的。在离家上大学的时候,我的生活圈子相对保守,我很自豪父母的“另类”。后来,看到越来越多和我一样的黑人女性,成为单身母亲,日益沉沦在贫困和混乱的生活之中,我就很少再提及父母的“离经叛道”了。

大概5年前,我结婚了。此前我刻意向母亲隐瞒了很多婚礼的细节,这对我和她都是第一次,我实在想给她一个惊喜。我想她喜欢我送上的这份礼物。

3年前,死神带走了父亲,父母终于分开了。他们相濡以沫30年,而我们大多数相爱的人,一生不会这么长时间地相守。可是因为父母之间没有婚书,父亲去世后,他的第一继承人不是母亲,而是我,他的长女。我代替母亲在一份又一份文件上签字,每次都觉得自己把母亲和父亲又隔开了一些―――至少是在帮社会把父母隔开。

父亲曾是军人,他的葬礼由军队举办,十分隆重。军号吹过之后,士兵们揭下盖在父亲灵柩上的国旗,交给父亲的家人。确切地说,是交给我。我实在不想接那面旗,那实在应该交给母亲。可是她不是父亲的合法妻子,军队是不会同意的。

在现实面前,母亲为他们的爱情构筑的理想肥皂泡破灭了。这种时候没人会想得起来我们曾是周末一起骑自行车出去兜风的一家人。

回家途中,母亲、弟弟和我一路无语。家里满屋子都是前来吊唁的亲戚朋友,母亲在我耳边说,她惟一后悔的,就是没和父亲结婚。如果时光可以倒转,她一定嫁给他。

第6篇

    广州市黄埔区的周某真是倒霉:他参加邻居钟老太的葬礼时,好心扶起伤心过度的钟老太女儿,不料钟老太的外孙郝某怀疑周某对其母亲实施“咸猪手”,竟冲其大打出手。事后周某不治身亡,周某的妻女及老父向郝某提出索赔。黄埔区法院近日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郝某赔偿周某家属各项损失合计14.7万多元。

    葬礼上扶人被当“咸猪手”

    2002年1月8日中午11点左右,在黄埔区茅岗村,40多岁的周某参加了邻居钟老太的送葬仪式。在仪式进行中,钟老太的女儿因丧母悲痛,坐在其母亲棺木旁的地上长哭不起。在旁边的周某见状,忙伸手搀扶钟女的胳膊打算把她拉起来,并劝其节哀。这时,钟老太的外孙在后面见周某众目睽睽之下对其母亲“拉拉扯扯”,以为周某趁机对其母亲大施“咸猪手”,突然冲上前,用力推了周某的胸部一下,周某猝不及防,当即仰面朝天倒在地上,当场不省人事。

    周某倒地时他的后脑撞到水泥地面上发出很大的声音。见周某倒在地上,郝某还不解恨,他紧跟着又上前踹了周某的胸部一脚,之后被他的母亲及旁边的人拉开。在场的其他人赶快上前扶起周某,并进行简单抢救。这时周某的后脑有血流出来。过了一会儿,周某才苏醒过来,于是众人扶他坐到一边等候救护车。随后,周某被送到中山医科大学黄埔医院抢救。

    第二天,周某因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致呼吸、循环系统功能相继衰竭而终告不治身亡。后经法医鉴定,周某死因是钝力所致严重颅脑损伤死亡。

    一审判被告赔偿14万多元

    周某死后,留下70多岁的老父亲和身患乳癌的妻子及刚成年的女儿。好心扶人却丧命,周某的亲属一纸诉状把郝某告上法庭,要求其赔偿死亡补偿费及精神损害赔偿等各项损失合计37万多元。

    黄埔区法院审理后认为,周某在参加钟老太葬礼的过程中,出于好意搀扶悲伤过度的钟女,而被钟女的儿子郝某推倒在地致其严重颅脑损伤死亡。周某的病例、法医鉴定书等证据证实,郝某的侵权行为和周某死亡的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现在没有证据证实有其他因素致周某死亡。郝某侵犯了周某的生命健康权,有过错,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原告要求死亡赔偿费按周某生前每年可领到9000元分红的标准计算,赔偿20年,缺乏法律依据,死亡赔偿费应参照广东省2001年度人平均生活费8016.91元的标准,赔偿10年。根据实际情况,周某的生前实际抚养人为其妻子和父亲。

    依据相关法律规定,黄埔法院于近日作出一审判决:郝某赔偿周某家属死亡赔偿金80169元、丧葬费4000元、被抚养人生活费5万元、医疗费5499元等合共142388元。双方均没有提出上诉。

第7篇

遇到那个女孩时,他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病痛的折磨使这个39岁、正值壮年、身高1.82米的大男人只剩下了不足五十五公斤,他对未来绝望,拒绝治疗。

然而,她依旧爱了,倾心掏肺。

许多时候,爱上一个人,就必须承受他命运的碎片。她赌上了一生最真的痴心,换来的却是一段真挚狂热却极为短暂的幸福时光。

11个月,是那场爱情的所有时长,是那个男人留在世上的最后的光阴。

她叫多拉・迪阿曼特,是个犹太姑娘,有着一双纤细的手,一头乌黑的长发,一颗善良的心。她勇敢坚毅、心思细密,温柔而又多情。年轻的多拉原本出生在一个富足、极富名望的犹太家庭,如果不是个性使然,她将像她的姐妹们一样,由父母包办一场门当户对的婚姻。然而,倔犟的多拉不想在一个自己并不爱的男人身边度过自己的一生,不想将自己一生的幸福拱手交给父母去安排,她毅然离家出走,渴望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与生活。

离家出走的多拉最初在柏林的一个犹太人孤儿院当裁缝,后来到一个海边的度假村里做厨房里的帮佣。

19岁,多拉遇到了她的爱情,卡夫卡・法兰兹,一个被喻为20世纪的天才思想家和文学大师的犹太裔捷克人。

那样的一场相遇,想来有着几分戏剧的味道。

那一年,卡夫卡和他的妹妹以及妹妹的两个孩子到波罗的海度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了一个来自柏林的犹太人度假村。一天,卡夫卡路过度假村的厨房,看到一位姑娘正在杀鱼,卡夫卡不由感叹道:“多么纤细的一双手啊,可干的活儿又是多么残忍啊!”

那个杀鱼的姑娘便是多拉,卡夫卡的话,让多拉羞愧难当,她当即向度假村的领导要求换个活儿干。

就这样,他们相识了,那个男人深邃的思想、幽默的谈吐以及隐藏在这些表象背后的令人心碎的忧郁与绝望,深深地触动了多拉。同时,多拉身上那种坚毅与执著以及青春的勃勃生机,也深深地感染了卡夫卡。

他们相爱了,多拉的出现唤起了被卡夫卡压抑和扭曲了一生的生活意志,爱情的力量使这个已经对自己的生命自暴自弃的男人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欲望。他开始像个孩子般俯首帖耳地听从多拉的话,认真地接受医生的治疗。后来,他们在柏林租了房子,开始同居,在多拉的身边,卡夫卡的每一天都沉浸在无限美好的遐想中。

与多拉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卡夫卡得到了他一生都没有得到的温暖与爱。多拉用希伯来语给卡夫卡读《叶塞尼亚》。阳光下,这两个“文学的寄生儿”,在广袤的犹太文明的草原上,尽情地享受着爱情与文学的激情相互撞击所带来的飞扬至极的快乐。

1924年春天的一天,医生告诉卡夫卡,他的病有了缓解的趋势。卡夫卡高兴地哭了,他紧紧地拥抱着多拉,说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康复,渴望着活下去。

卡夫卡向多拉求婚,同时,征得多拉的同意后,卡夫卡给多拉的父亲写了一封信,求他答应把女儿嫁给自己。在信里,卡夫卡称自己为“一个回头浪子”“一个悔过的犹太人”“一个渴望赎回自己的人”。然而,多拉的父亲却本着自己的反感和正统犹太教的精神,拒绝了卡夫卡的求婚。

病痛中的卡夫卡得知了多拉父亲的回信,只是苦笑,一言不发。夏日里的第一朵玫瑰尚未来得及开放,便在这突然而至的凄风苦雨过早地凋零。

卡夫卡明白,自己一生都无法享受具有赎回意义的婚礼了,自己终将作为一个毕生的单身汉凄凉地死去。那个夜晚,支撑着无比痛苦的身心看完《饥饿的艺术家》的清样后,卡夫卡,这个一生性格乖戾、从不将喜怒哀乐写在脸上的男人,终于忍不住长时间地泪如雨下。

与卡夫卡同样遭受打击的,还有多拉,她无比激动地渴望着与爱人步入婚姻殿堂。然而等待她的,不是婚礼,而是卡夫卡的葬礼。

因为没有被人承认的婚姻,多拉甚至无权拥有爱人的葬礼。然而,她还是来了,她固执而决绝地出现在卡夫卡的葬礼上,在一片责难与嘲讽的目光里,哭得死去活来。整个葬礼上,多拉那唯一的号啕声极具戏谑地昭示着卡夫卡的一生:这个世界,只有多拉短暂而真心地温暖过他。

第8篇

父亲只有自己的名字写的最好,记账是母亲的差事。他记性很好,母亲有时记错了账,他立即就会发现。

从三年级开始,父亲就让我参与家里的大事。快过年了,总结一下这一年的收成工分,锻炼我算数。往往我还没算出来,他早就得出结果,他心算很厉害。

父亲13岁时受够了在家做饭照看叔叔姑姑们,宁愿去地里干活。从13岁起,他就做为家里的整劳力和大人一样犁地干很多活挣工分。这是他很自豪的一件事!年轻时劳动过度,老了,就有痛苦找上他,如今他的膝盖受累就会疼。先生不放心,带他去人民医院找专家咨询,老医生建议先不要做手术,过几年再说,没什么好办法,别受累,疼了就吃止疼片。小妹回来特意带了进口的药,就希望尽量减少他的痛苦。

父亲年轻时脾气不好,母亲说就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一起长大的小伙伴都不敢来我家玩,他瞅一眼,他们就吓得如鸟兽散。我小时候像个男孩子,调皮捣蛋,到处惹事。父亲一瞪眼,我也吓得不敢动弹。他的眼球不是黑色的,有点深棕,我有点害怕。

我们家标准的严父慈母。青春期的女孩总是有点叛逆,有的小秘密会叽叽喳喳和母亲分享,父亲一出现,我就禁声。父亲有点难过,觉得我们母女搞小团体隔离他。但他自尊心强,不会直接和我说,总要通过母亲转告。后来情况有所改善,但不明显。

有次我返校,父亲在路边的菜园忙碌,经过他的身边时和他打招呼。他没说啥,挥了挥手。骑出去一段路,第六感催我回头,父亲一直站在原地目送我。那一刻,说不出什么滋味,有点想哭。后来,我把这段写进作文,老师评价很高。真情实意写的文字总能打动人。

真正改进和父亲的关系,是在高考后。我记得那个夏天的午后,母亲没在家,阳光透过纱窗照进屋地。安静了一会儿,父亲慢慢尝试着开口安慰我。“一个班,总有人考的好,也有人考的不好。不可能人人都好。不用太难过,日子长着呢,路长着呢。高考没考好,还有别的路。老话说的好,天无绝人之路。没考上的人也不会饿死,干什么都有干得好的。你若想复习,我们就去。”

我看着影子发呆。父亲一番话让我眼泪汪汪,我一直以为按他的脾气,会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他这样说,我很内疚。我没去复读。跟着同村的哥哥去青岛打工。第二年有个机会,我还是复读了。几经曲折,考上大学。我是我们这个大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父亲宴请宾客时喝的酩酊大醉。我知道他高兴。

本来我想一个人去报道,家里正忙。三叔说,女娃家的,第一次出远门,不放心,万一被骗咋办?到时后悔药没得吃。父亲本来也犹豫,被三叔一吓,当机立断送我去。我才不担心自己,父亲不识字,回来怎么办?住学校招待所的父亲,一大早等在宿舍外,让我别担心,他和其他家长一起打车去车站。18年前我们还没有手机,我提心吊胆一天,下午给舅舅打电话,父亲已经在舅舅家的饭店喝酒吃饭了。那是唯一一次我和父亲一起出行。

后来工作找男朋友,父亲一直尊重我的想法。婚后,他说的最多的是要孝敬公婆,好好过日子。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他真的不普通。他教会我很多礼仪,吃饭时只夹自己面前的菜,不要满盘翻找自己喜欢的菜肴,太没家教。打喷嚏背过身,不要朝着饭桌。递东西给对方时尖头朝自己。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在炕上吃饭最好盘起腿,吃完饭不能依着被子,又不是没长骨头。他若看到葛优瘫,肯定会生气想的揍人。

歌词里写“我的老母亲去年离开了人间”,想起奶奶去世的场景。等我长途奔波赶回家看到父亲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父亲也红了眼眶,好像在说“闺女啊,你爹没娘了。”

父亲是老大,要主持葬礼。奶奶遗言,要热闹要鼓手吹吹打打唱歌唱戏。周围的村子,很多年没有这样的仪式,懂这个的人不多,出殡那天人山人海,很多老人感叹终于在有生之年看到了。

父亲记性好,老姥姥走的时候,请过唱戏班,繁琐的步骤,他记得一清二楚。奶奶走后22天,爷爷也跟着去了。又一次同样的仪式,父亲瘦了10斤,母亲瘦了8斤,操心啊。

奶奶爷爷葬礼期间,父亲一滴泪没掉。想起《请回答1988》,父亲不是不难过,可他不能倒下,只会哭有什么用?这么一大摊事,没个主心骨就全乱套了。

奶奶爷爷的生日祭日,父亲就会很难过,会掉泪。父亲这大半辈子极少掉泪,为数不多的几次都和亲人离世有关。奶奶爷爷的坟在我家果园,不知道父亲累了时会不会和他们说说心里话。

父亲在村子里人缘极好。我家盖南屋时,很多人自发来帮忙。吃时,3桌,人都坐不开。

第9篇

“有时你需要做些坏事以防去做更坏的事”or“让心中那颗种子恣意发芽生长”?

究竟有没有天生杀人狂,是骨子里的“Bad Blood”,还是后天环境催化爆发?具有“希腊悲剧”情结的韩国导演朴赞郁在完成了自己的“复仇三部曲”后,选择“越狱男神”Wentworth Miller创作的剧本《Stoker》进军好莱坞。

恬静的女孩India Stoker(Mia Wasikowska 饰)18岁生日之际,惊闻父亲死于意外的噩耗。葬礼当天,父亲的弟弟Charles(Matthew Goode 饰)毫无征兆地出现在Stoker母女身边。和丈夫一向不睦的母亲Evelyn(Nicole Kidman 饰)对Charles表现出不加掩饰的热情和好感,并主动留其在家中居住。而India对这个突然到来的叔叔怀有深深的抗拒与戒备之心……

淑女裙小清新骨子里的冷色调

India孤僻敏感,体内流淌着Stoker家族遗传的“Bad Blood”。18岁生日这个成长节点,Uncle Charlie灌溉了她心中的种子,使她的邪恶完全觉醒。Mia完成得很出色,冷酷骇人,又狂野美丽。墨绿色的对襟毛衫搭配藕荷色尖领连衣裙,将还没有发育的胸部包裹得密不透风。清新少女的装扮,冷色调的搭配,加上Mia与生俱来的阴郁气质,观众能看到她自身的矛盾与挣扎却猜不出灵魂的哪一边会占上风。经历巨大波澜后,Mia也曾穿着Evelyn买给她的具有女性特质的丝质睡裙,试图通过为母亲梳头,达成母女间的谅解。但Evelyn迷恋Charlie的狂热,却彻底将India摇摆的灵魂拉入黑暗。最后,India选择了母亲飘逸的衬衫,父亲的腰带,叔叔送的高跟鞋,完成了自我心灵的蜕变。

性感连衣裙裹不住的寂寥御姐

母亲Evelyn是Stoker家唯一比较“正常”的,她永远是一个旁观者,虽然受过良好教育,说的一口漂亮的法文,却被禁锢在这个与她气场不合的大宅里。开场葬礼中,即使身穿一身黑色丧服,但带有蕾丝的紧身黑裙,过于精致的黑网帽,以及一直摇个不停的黑色折扇,Evelyn不像是在哀悼亡夫,更像是想尽快结束不快的过去。但Charlie的出现,让她心中重新燃烧起了希望,她开始精心打扮自己。紫色蕾丝透视连衣裙,绿色露背连衣裙,Evelyn急不可耐地想要引起比丈夫年轻的Uncle Charlie的欲望。Nicole Kidman十分适合扮演Evelyn这种性感迷人而又寂寥难耐的女人,神经质的惊恐眼神中,透出一股受害者的不幸。

Matthew Goode优雅精致的面庞,修长的身材,孩子气的笑容,将这个9岁就被家人遗弃到精神病院的病态Peter Pan演绎得迷人而又可怕。刚出场,身着咖啡色西装,双手插兜的Uncle Charlie回眸一笑,相信所有女观众都被他下了蛊。和蔼可亲的好叔叔,隐隐透出一股寒气。

第10篇

我先生的双手给人一种厚实、温暖的感觉。他的手呀,从来不会又冷又湿。在他谢世前的最后几天里,当他把双手紧握住我的手时,我不禁闭上了眼睛,努力重温着那份感觉。

我不会忘记我曾赞美他的这双大手真美;我也不会忘记我曾对他说过:无论在气氛轻松的影院还是在庄严肃穆的教堂,我都能从他那紧握住我的手中体味到一种纯洁、忠诚的爱意。

保尔的这双手曾为我们刚刚呱呱堕地的女儿洗第一次澡,后来又为先后生下的五个孩子做同样的事。这双手曾给我们的三个小子理过发,还给我们的三个丫头在沐浴后用干毛巾擦头发。

这双手啊,说不上是硬实的,但也不是软绵绵的。

这是一双大学教授的手。当他应母校之邀给营销系学生讲课时,这双手随着他抑扬顿挫的语声在空中优美地飞舞着。

这双手还曾修补过五花八门的家具,改装过那个孩子们长大后被遗弃的游泳池,整理过栏杆,刮去过二手车的斑斑锈痕。这双手曾先后在28个盛夏驾着顶上满载行李的家用面包车,带着一家人远赴宾州看望孩子们的外公外婆。

在因暴风雨突袭而全城停电的夜晚,总是这双手点燃起一支支蜡烛。窗外,狂风呼啸,大雨倾盆,而就在这种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他用双手紧搂住我,竟然还说起俏皮话:“今天该是谁过生日呀?”

在保尔接受放疗和化疗的极度苦痛中,这双手又伸向了我。尽管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但我从这双紧握住的双手中,感到了力量和信心。当我凑近他嘴边时,他一边用手抚摸着我的头发,一边喃喃地说,“我想知道死的真谛,我不信死会有太多的痛苦。”

弥留之际,他的双手拍击着床铺,分明是在对他那早已西归的父亲在说话:“爸爸,我的腿真重,迈不开呀!”“爸爸,帮我抬起胳膊吧。”或“爸爸,我感到忽冷忽热。”

我小心翼翼地发问,“是你父亲在助你摆脱凶恶的死神吗?”他没有回答,但双手停止了拍击,仿佛只是安静地等着什么。我知道他早年丧母,从小在父亲的怀抱中长大,因而父亲在他心中简直是力量的象征。

“你会好起来的,”我安抚他说,“一切都会过去的。让你的父亲牵着你的手,为你领路吧!”

星期三清早,在极度忧心忡忡中,我为他最后一次修指甲,并细心地磨成他喜爱的月牙型。当我修完指甲,把他的双手放回他的胸膛上时,他已不再动弹,似乎已没有了知觉。医生用听诊器作了最后一次检查,末了冲我摊了摊手。我最后一次握住了他的手,感觉到的仍是一股暖意。

七个月过去了。我的心境犹如冰封的雪地。某个周末,我无意打开衣柜,发现了一块当年保尔最常用的手帕。我追忆着当年保尔洗手后用手帕擦干手的样子,那手帕上定然留下无数保尔的指痕罢!

我不禁泪水涟涟。我闭上眼睛,想念着保尔紧握我的那双手。悲哀让我想起了保尔的葬礼――那一天当葬礼结束后,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回家去了:凯希回米尔华吉,比尔回旧金山,玛丽和其夫君乔回史特林,达丽和其夫君堂回加州的哈丁顿,米歇尔回纽约市,而最小的史迪芬回白明顿。

第11篇

诺兰史密斯,你是所有NBA球员的宠儿,你是如此的幸运,又是相当不幸:当开拓者队在首轮第二十一位叫到你的名字时,现场的欢呼声甚至超过了状元秀凯里欧文;你是在NBA球员们的关爱下长大的,你早已经属于了NBA,现在只不过是举行一个仪式罢了;所有人都对你相当苛刻,因为他们知道你必须成功,你寄托了太多人的希望和眼泪。

著名的葬礼

我们先从那个著名的葬礼谈起吧。

1996年的夏天,路易斯维尔城,全美国有超过三千人从不同地点赶来,只为了能够参加前NBA球员德里克史密斯的葬礼,他是在一个聚会中心脏病突发去世的。其中就包括查尔斯巴克利、蒂龙希尔、约翰斯塔克斯、阿兰休斯顿、斯科特布鲁克斯等人,而抬棺材的球员包括当时华盛顿子弹队的球星朱万霍华德、克里斯韦伯等人。他们来自不同的球队,却都被德里克的篮球哲理所感染。

“那场面就好像总统驾到一样。”诺兰的姐姐希妮说。送别的颂词并不是很悲伤,希妮读道:“爸爸,你教会了我们很多,我们会好好生活下去的。”在场的3000人几乎都哭了――除了诺兰。

由于在去世前,德里克史密斯已经从NBA退役,成为子弹队的助教,主要负责带朱迈・霍华德和克里斯韦伯的训练。小诺兰当时是球队的一个球童,更是全队的开心果。当年,“密西根五虎”中的韦伯和霍华德的心有灵犀众所周知,他们可以用No-look-pass制造空中接力。而当时年仅七岁的诺兰居然可以站在一个箱子上,把霍华德亲自为他传的球完全复制了一遍两位巨星的经典配合。韦伯和霍华德经常把这个孩子带到了他们的更衣室里,霍华德更是邀请诺兰来到自己家里一起玩游戏机。某种程度上,他们就像是同龄人一样。小诺兰甚至为利纳姆教练设计过一套战术,那是他从儿童电影中看到的,德里克也假装向他保证会带给教练组。不过德里克对诺兰的严格是出了名的,一次训练暂停时德里克带着诺兰做了一些运球练习,诺兰做了一半就做不下去了。德里克吼道:“不能停!把球给我。如果你不能认真地对待这些练习,我们就回家,因为你永远也做不好。”

现在爸爸走了,但这不代表没有人教小诺兰打球,很多人都愿意帮助培养小诺兰。当时凯文约翰逊是子弹队助教,他家离诺兰家最近,他负责了诺兰的日常训练和比赛;霍华德还是一有空就找诺兰一起去吃冰激凌;诺兰仍然可以像往常那样在利纳姆的办公室换衣服;在比赛获胜之后,诺兰跳进2.33米高的乔治穆雷桑的怀抱里欢呼;诺兰在场边跳起了舞蹈……“他们都像我的父亲。”诺兰说。“他们整个赛季都为了纪念我爸爸而在球衣上绣上黑丝。如果没有他们,我可能已经放弃篮球了。但是在他们身边,我顺利度过了阴霾时光。”

也是总这些人的回忆中,诺兰了解了自己父亲的过去:

霍华德对他说起德里克有多么严厉:“有一次我在训练中偷懒,你爸爸冲我大喊道:‘你可以骗过别人,但不包括我,你做得还不够。’听到此番训斥,我被臊得当众捂脸痛哭,但这反而让我更尊重他了。”

利纳姆教练也告诉小诺兰:他的爸爸曾在与迈克尔乔丹对位时,砍下过33分;在效力凯尔特人队时,虽然队内仍然有拉里・伯德和麦克海尔等名将,辅以年轻的雷吉刘易斯,但在季后赛第一轮与步行者队的决胜场中,却是德里克在打了封闭后上场挽救了球队。当时他竭尽全力地防守对方手感热得发烫的查克・佩尔森。步行者的板凳席上高叫道,“他是个魔鬼,离他远点!”距离比赛结束还有15秒时,步行者队落后两分,佩尔森背身要球想要强打几乎残废的德里克,但德里克迅速绕前,佩尔森被逼得无法接球,所以他不得不退到三分线外,他强行出手――球弹筐而出!凯尔特人队赢了!德里克顽强地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他也遵守了自己的篮球信条。这句话他对每个受伤的球员都说过,也包括他那只有3岁的儿子:“将每一场比赛都当成自己的最后一场比赛来打!”两周以后,凯尔特人被活塞淘汰出局,德里克史密斯宣布退役。

凯文约翰逊也告诉小诺兰:他的爸爸德里克在1984-85赛季,场均能拿到22.1分,5.3个篮板,1985-86赛季更是得到了平均23.5分;但此后无尽的伤病却令他状态迅速下滑。“他在场上的拼命精神,可以为任何球队都注入一股力量。”德里克为人非常正派,无论在那支球队效力,都能赢得很多的朋友。

就这样,小诺兰从爸爸的朋友那里知道了许多他球员时的往事,从那些动情的回忆中,他逐渐明白了自己有一个多么伟大的父亲,他也下定决心:沿着父亲的脚印走下去。

杜克、杜克

“大家的鼓励和关心永远也代替不了你自己的努力!”这一点小诺兰早就想明白了。

事实上,接下来的就是老朋友们的分崩离析:子弹队的利纳姆教练在赛季中段被解雇了;霍华德也因为他的表现远远不值那份一亿美元的合同而饱受诟病。诺兰明白,他肯定是要回归孤独的,在之后的几年里,克里斯韦伯、莱格勒和朱万霍华德都被交易了。当助教凯文-约翰逊在2000-01赛季结束后也离开球队后,诺兰真正地陷入孤单了。

但你不得不感叹诺兰的爸爸德里克巨大的人格魅力,他的朋友们即使远在一千公里以外,也仍把照顾诺兰当成了己任。斯科特・布鲁克斯始终坚持和诺兰通电话,常常来看他,约翰・斯塔克斯、阿兰・休斯顿和蒂龙・希尔也是如此。查尔斯巴克利曾经和德里克在76人当过队友,他说:“德里克是我真正尊重的几个人之一。他比我们每个人受过的苦难都多,但他就好像自己的伤病不存在一样,所以我叫他Robo(机器人)。”

不知不觉诺兰已经17岁了,他上了美国的著名篮球名校――橡树山高中,他已经被称为是全国最好的高中球员之一:他柔韧性极佳,攻防兼备,而且他几乎就是德里克的翻版。包括许多习惯动作:在伸展时他会把腿放在同一位置,在热身时他经常会单独绕场慢跑,而当他做到板凳时,他也会咬自己的手指。“天哪,我敢保证,这就是另一个德里克。”母亲莫妮卡说。但他似乎比他的父亲赢得了更多的喝彩。姐姐希妮已经在父亲在1980年帮助其夺得了NCAA冠军的路易斯维尔大学上学了,诺兰也想和她在一起。但在这之前,他要做一件事。

“妈妈,我想在胳膊上纹个文身。”诺兰对莫妮卡说。

“你想做什么?你知道我不喜欢文身的。”

“我想文上爸爸的头像,这样我可以永远记住他。”

妈妈没有说话,她只是不停地哭。

莫妮卡知道,诺兰已经长大了。在高中的最后一年,诺兰将父亲文在了他的右臂上,他相信父亲的在天之灵一定会与他并肩战斗。那文在一

片乌云中的父亲栩栩如生,上面还有一行字:永远注视着你。

但在拜访路易斯维尔大学的过程中,诺兰和希妮总会看到父亲的影子,每个教过德里克的老师都会跟他们讲述他们父亲的故事,比如他曾经战斗过的球场,以及他穿过的退役球衣。但过多地回想过去是不利于球员专心打球的,而且父亲的压力几乎让姐弟两人喘不过气来。

此时,琼尼道金斯,德里克最好的朋友、前76人队的队友,正在杜克担任K教练的助教,此前他也以为诺兰肯定会去路易斯维尔大学的,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了莫妮卡的电话。“什么?不去路易斯维尔?你再说一次?”道金斯挂掉电话之后就迅速与“老K”联系,安排他和诺兰见面。

道金斯几乎就是诺兰的生活中的父亲,在杜克大学,他可以给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加入杜克之前,诺兰进行了一次长达三个小时的体检,以确定他的心脏没有问题。因为他父亲德里克突然猝死的原因很可能是青春期一次未被检查出的猩红热导致的,杜克想确认下,这是否是一种会影响到诺兰身体健康的遗传疾病。两周之后,医生在开学的前两天通知诺兰的体检完全没有问题。道金斯和诺兰都长出了一口气。2007-08赛季是诺兰的大一菜乌赛季,这是一个充满着复杂的情感而且困难重重的赛季。八岁那年,诺兰亲眼看着人们将他父亲的尸体装进黑色的袋子,他的脸上一片茫然。他没有大哭或是哀嚎,他只是紧握着父亲的手,不停地说,“醒一醒,爸爸,你醒一醒。”在父亲的葬礼上,他也没有哭;在子弹队的那些熟悉的叔叔兼朋友一个个离开他的时候,他还是没有哭。但是现在,这个19岁的孩子在自己的宿舍里嚎啕大哭起来。“很多人认为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是的,我是。”他说,“但有些时候我不是,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我在一场重要的比赛之后离开球场,回到宿舍,看到爸爸并不在那里的时候,我是多么悲伤,多么想哭。”

大一赛季的失落并没有让诺兰消沉,他继承了他父亲的坚强和刻苦的性格,史密斯家族的人是不会被暂时的困难所击败的。整个夏天他全身心地投入篮球中,他和他的橡树山高中队友――现效力于森林狼队的迈克尔比斯利一起训练。诺兰进步神速,连K教练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我不得不去奋斗。”诺兰说,“就像我父亲曾经做过的那样,他不得不为杀进NBA而奋斗,不得不为上大学而拼搏,我要继续走他曾经走过的路。”

新开拓者

在大二赛季开始,诺兰成为了杜克大学蓝魔队的首发控卫,其出色的表现直接把球队队长之一,连续三年首发控卫格雷格保罗斯挤到了板凳席上。之后琼沙耶尔接管了球队的控卫位置,史密斯又改打得分后卫。

2010年3月28日,史密斯在NCAA八强赛中得到了生涯最高的29分,而杜克大学也击败了贝勒大学熊队,跻身四强。在这个赛季里,史密斯单赛季78.9%的罚球命中率位列杜克队史第14位。44.1%的投篮命中率排名联盟第七。

在获得2010年NCAA总决赛冠军奖杯之后,诺兰在赛后表示将继续回到杜克大学征战大四赛季。并表示:“我没有考虑过参选2010年的选秀,除非有人告诉我,诺兰将会是状元。”

2011年选秀大会上,尽管在首轮第21位才被开拓者选中,但诺兰的NBA前景却非常被看好。他没有明显的缺点,但却常常在大场面中有上佳表现,而且还有足够的上升空间。

第12篇

Still, my mother was safety-obsessed[着迷] about some things, like swimming lessons. Year after year, she forced me to take them at our local pool. Having to go against my will seemed all the more[更加] unfair to me, since my mother could not swim and was actually afraid of the water. But my mother reasoned[推断] that if water came between her children and their safety, she would be helpless.

She knew how unexpectedly[出乎意料地] life can rob you of someone you care about. My dad was an electrician[电工], and he died in an accident on the job when I was three. After his death, my mother had to raise us alone, and she was aware that she was truly on her own. She was fiercely[非常] strong and yet constantly[时常] fearful.

I have almost no memories of my father. Instead I remember Mike Fieseler. He was a former industrial-arts teacher whom my mother dated off and on[断断续续地] for much of my childhood. My brother Jason and I weren’t his biggest fans. When they stopped dating, when I was 15, I wasn’t unhappy to see him go.

Then, on February 18th, 1991, when I was 17, my mother suddenly died of a brain aneurysm[脑动脉瘤]. One minute she was laughing with friends, enjoying an evening out; the next, she was unconscious[无意识的] on the floor. She never woke up. Just 19 hours later, she was dead, leaving my 15-year-old brother and me orphans[孤儿].

In the moments of shock and horror that followed, my relatives all gathered in the hospital. Jason and I spent that night on our own. I was numb[麻木的]; it had all happened so fast. I could barely[几乎不] think beyond the immediate[即刻的] moment. The next morning, I knew I had to let people know what had happened. I saw my mother’s address book lying where she had set it only days before and started dialing[拨号]. One of the phone numbers I found was Mike’s.

Even though he lived about an hour away, it felt like he was there in an instant[瞬间]. As soon as he walked in, he took charge―and took care of Jason and me. Among other small kindness,he gave me a credit card and said, “Why don’t you buy something to wear to the funeral[葬礼]?” He gave me permission[允许] to be a 17-year-old―to focus on the more mundane[平凡的] issue of what I was going to wear instead of weighty[沉重的]concerns.

Generally, when children are orphaned, a family member comes forward to take them in. This didn’t happen in our case. Everyone had a good reason, I suppose. But I can tell you this: abandonment[抛弃], even for very good reasons, feels awful. It was heartbreaking and terrifying to have lost the person we loved most and then to be set adrift[抛弃……于不顾].

And, once again, there was Mike. After the funeral, he was a constant presence[到场]. He made sure that food filled the cupboards, the bills were paid, and the lawn was mowed. He made sure I went back to school even when it was the last thing[最不想要的事物] I wanted to do. His overbearing[专横的] personality―the trait I had hated the most―is what comforted me the most and got me through those difficult days.

And then, he became our guardian[监护人] officially[正式地]. In a moment where the grief[悲痛] of loss and the pain of being unwanted threatened to capture[捕获] my very breath, this man, whose only tie to us was having dated my mother, said he would be honored to take us in.

Over the years, Mike has become not merely a legal[法定的] guardian but a real father to me. When I fell into depression[沮丧] in college, unable to get past thoughts of my mother and all I had lost, he was there to listen. He never wrote me off[忽视] as a good, mature kid who could handle everything herself. He walked the line between trusting me and recognizing when I might need help. And what more could you want from a father than that?

His was an unconventional[非传统的] path to parenthood, to say the least. It is not by birth or adoption that I consider this man to be my father; it isn’t even through his presence in my childhood. It is rather by sheer[纯粹的] good luck on my part.

Before being adopted by Mike, I felt as though I had lost my mooring[停泊处] and the waters were flooding in; afterward, I simply felt rescued. If my mother had taught me to be strong and depend on myself, Mike imparted[给予] his own lesson―that the world will provide for you, even when you least expect it.

Eight years after Mike stepped forward, he walked me down the aisle[走道]. Four years after that, I gave birth to his first granddaughter, Emily Michl Simonson. (Mike’s legal name is Michl.) The name is a reminder[提醒的人/物] of my saved past and a promise[希望] for the future, and I hope one day Emily will see that as well. Because as much as I plan to teach her to swim, I also want her to know this: No matter how fast the waters rise, no matter how hard it may be to keep her head above the waves, someone will throw her a line.

我小时候,夏天满是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对80年代的小孩来说都很常见,但在现在看来,几乎就是在“找死”:爬树、不带头盔骑单车、在家庭轿车后座上坐一整天车,因为连一条安全带也没有,我们就像球一样在后座弹来弹去。

然而,我的母亲在某些事情上还是很注重安全的,比如游泳课。年复一年地,她逼着我去当地的游泳池上课。因为她不会游泳而且实际上还很怕水,所以对于不愿意上游泳课的我来说更加不公平。但我的母亲认为如果大水威胁到孩子们的安全,她将束手无策。

她知道命运会如何毫无预兆地夺走你在乎的亲人。我的父亲是一名电工,我三岁时,他在一次事故中因公身亡。父亲去世后,母亲不得不独自抚养我们,她深切地意识到她只能靠自己。她虽然很坚强,但也时常感到害怕。

我对父亲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但我记得迈克・费瑟勒。他以前是一个教工业艺术的老师,在我的大半个童年里,他一直断断续续地和母亲约会。我和弟弟杰森都不是特别喜欢他。我15岁的时候,他们分手了,对于他的离开我并未感到伤心。

后来,1991年2月18日,我的母亲因脑动脉瘤猝死,那时我才17岁。前一分钟,她还和朋友有说有笑,很开心地在外面玩;下一分钟,她就躺在地板上失去了知觉,再也没有醒过来。19个小时以后,她离开了我们。我和15岁的弟弟成了孤儿。

随之而来的便是震惊和恐慌,亲戚们都赶到了医院。我和杰森依靠着彼此熬过了那一晚。我整个人都懵懵懂懂的;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了。我几乎不能思考当下以外的事情。隔天早晨,我知道我必须通知大家这个噩耗。我看到母亲的通讯簿还在她几天前放的地方,于是我开始挨个拨号,其中一个便是迈克。

虽然迈克离我们这儿有一个小时的路程,但我觉得他瞬间就到了。他一走进来,立马就接手了所有事情,并且照顾我和杰森。他对我们无微不至,他递给我一张信用卡,说:“你为什么不去买件葬礼上穿的衣服呢?”他让我能做一个真正的17岁少女―只关心要穿什么衣服这种平凡的烦恼,而不是大人们关心的沉重的大事。

一般情况下,孩子成为孤儿以后,家族里的某个成员会承担起抚养的责任,但这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我想,每个人都有充分的理由吧。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是:即便有非常充分的理由,被遗弃的感觉还是糟透了。失去了我们至爱的亲人,而后又无人愿意收留,这真令人心碎而又惶恐。

迈克再次来到了我们身边。葬礼后,他经常过来:确保橱柜里有足量的食物,账单付清,草坪修剪好。他让我回到学校读书,虽然这是我最不愿意做的事。我以前很讨厌他那专横的性格,但现在正是这一点最能带给我慰藉,帮助我度过那段艰难的日子。

然后,他正式成为了我们的监护人。这个男人与我们之间唯一的联系只是他和我的母亲曾经交往过,但在痛失挚爱的悲伤和被遗弃的痛苦几乎扼住我呼吸的时刻,他却说收养我们是他的荣幸。

这么多年过去了,迈克对我而言已经不仅仅是法定监护人,而是一个真正的父亲。当我在大学里沮丧消沉,无法摆脱对妈妈的思念,对逝去的一切无法忘怀时,他总在我身边聆听我的诉说。他从未把我当作一个足以应付所有事情的优秀的、成熟的孩子而抛下我不管。在相信我和意识到我可能需要帮助之间,他的分寸把握得很好,有哪个父亲能做得比他更好呢?

退一步说,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父亲。我把他当作父亲并不是因为血缘或收养,甚至也不是因为他参与了我的童年。在我看来,(能有这样的父亲)纯粹是好运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