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0: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村晚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描写的是农村晚上的景观。
2、《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为: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3、译文: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古诗教学;生命气息
一、以诗解诗,善用对比勾连
“以诗解诗”是王夫之提出的诗歌解读与评论的基本原则。南宋诗人翁卷的诗《乡村四月》描绘了江南农村春夏之交的独特风光。 前两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表面上看,这两句诗很朴素很平常,但是闭眼一想,就像一幅画一样:
江南四月,子规声声,烟雨蒙蒙。这是万物生长的时节。漫山遍野,草木皆已返青,满目葱茏,生机蓬勃。稻田、水塘、沟渠全都是满满的雨水。要是天气晴朗,视线清晰,很多杂色的东西也会看到,诸如房屋村舍、小桥幽径等等。现在雨雾蒙蒙,迷蒙之中,映入眼底的只有那些大块大块的主体色调。色调是清新的,视野是开阔的,乡村四月雨量充沛、草木吐翠、万物生长的特点得到很好再现。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诗意美感?不妨找出同样写乡村题材的雷震的《村晚》,进行对比学习。在对比中,领略诗歌的表达艺术、美感特点。《村晚》开头两句是:“水满池塘草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虽然都是“水满草满”,但是,“陂”比不上“山原”的体量,“池塘”比不上“川”的浩荡。因此,池塘里的水没有川里的水盛大,陂上的草没有山原上的草无边无涯,也就是当然的了。还有,写草说的是绿,写水说的是白,更能够突出草木的茂盛和水势的浩渺。由此以鲜明的色调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很大的想象空间。“水满池塘草满陂”,完全是写实,实写,缺乏这样的艺术张力,不能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再看第二句,“子规声里雨如烟”,是写动态,有布谷啼叫,有细雨飘洒。布谷有催耕鸟之说。在烟雨蒙蒙中,它边飞边鸣,发出的音节有如在说“割麦插禾、割麦插禾”。《村晚》第二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仍然是静态的景物,静止的画面。翁卷的诗上下句相连,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把乡村景象写得充满生机活力,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乡村气息。这些都是雷震的那首诗不能比及的。在对比中,学生对诗歌的表达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进而就能走进诗歌,热爱诗歌。
二、探讨语词,注重文化内涵
很多语词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如落叶、明月、长亭分别有伤时、思亲、惜别的思想感情在里面。因此,落叶悲秋,望月怀远,长亭送别,也就成了古代诗人们常常吟咏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古诗就要从探讨语词的文化内涵入手,这是读懂诗歌真意的前提,由此才能知道诗人心之所系,情之所钟,意在何处,从中还可获得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密码。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写的是诗人拜访朋友,朋友不在家,没有人给他开门这件事。那为什么要说“应怜屐齿印苍苔”呢?这其中“苍苔”一词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
“应怜屐齿印苍苔”,从字面上讲是猜测主人不开门的原因,真正让诗人属意、上心的恐怕是园子里的自然景色――满园青苔多绿,园子环境多静啊。青苔是附地而生的绿色苔藓植物,远离从骑杂沓和人世喧嚣。李白有“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韩愈也有“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一句。在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爱清净的文人雅士往往喜爱青苔。刘禹锡的《陋室铭》描绘陋室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成了幽居环境的美好点缀。诗人此次访问的园子,正是一个清净的所在。“应怜屐齿印苍苔”,隐含这样的信息:朋友的小园,苍苔青青一色,如同绿色的地毯,上面没有木屐的齿痕。因为没有屐痕,非常的完美,所以怕木屐在上面留下痕迹。主人就居住在这样一个人迹罕至、长满青苔的园子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于生活在这样一个清静的园子里,主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从中不难想见一二。
进一步想,怕踩坏青苔,竟然成为主人不来迎客开门的一个理由。不论是真是假,有此一说,值得一说,足见苍苔多美,多么招人爱怜。说的是主人爱惜青苔,实际上是诗人自己爱惜青苔。正是诗人自己喜爱了,由自己爱青苔,想到主人也爱苍苔,以己度人才有那种猜测:“小扣柴扉久不开”,不是别的原因,大概是爱惜苍苔,害怕“屐齿印苍苔”吧。不是自己心生爱慕,哪能产生这样一种奇异的想法呢?
试着把原诗句变化一下,改成直白的表达“应是朋友今不在,小扣柴扉久不开”。诗意和诗情不存在了,只有具体的“游园不值”的交代,没有环境色彩和人文情调。两相对比,可以体会出“苍苔”带来的浓郁的诗情。
三、拓展想象,感受生命气息
张继的《枫桥夜泊》,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要体味诗人愁思难遣、彻夜无眠的心境很难。而不入境,难出味。教学时,可以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展开想象:
(播放钟声)听……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夜深未眠,愁肠百结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响起,一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
千百年来,在夜半钟声的回响中,有多少繁华似落花流水,有多少荣辱得失随风而逝。千百年来,夜半钟声应和多少旅人的愁思,敲打多少世人的无眠。苍老缅邈的钟声,如老友的絮语,诉说岁月的沧桑。在茫茫宇宙中,在这静静的午夜,这是心灵的邀约,无言的对语。诗人在萧瑟凄清的寒夜,在忧郁落寞的旅途,应该有许多心里话想倾诉,少不了一番“我身何在,我身何往”的心灵叩问。在这静谧的午夜,没有人打扰他们的交流。同学们能设想诗人都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学生先动笔写,然后在班上交流。待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语出《菜根谭》)钟声那恒久的韵律,具有一种净化心灵的力量。钟声一下一下响着,在天宇间回响,也在诗人心中回响。这是苍天对人生烦忧的解答,对人世失意的问候,对人生落寞的抚慰……意念在钟声中消散、升腾,思虑在钟声中澄澈、通透。孤独的旅人,和悠远神秘的万有世界有了心灵的应和。有人说,“张继的枫桥一愁,愁出深深的情怀,愁出无穷的力量,愁出无限的人格”。其实,赐予枫桥一愁如此魅力的,正是夜半的钟声啊。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1
《与小女》 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 为嫌衣少缕金华。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2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枝头花落末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与小女》
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 为嫌衣少缕金华.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在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牛图》
午后顺着小河走,
河水清清,
在我脚下流。
水中石头大如斗,
石边鱼儿轻轻游。
小小牧童竟怕羞,
赤身蹲在,
田边和地头。
口中唤着大花狗,
手里牵着老黄牛。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观游鱼》
【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花影》
【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桑茶坑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牧童》
【宋】黄庭坚
其实,背诵的评价要有效,必须要以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能力为核心,坚决摒弃那种一背到底、单一陈旧的评价方式。笔者在实践中采用多种背诵评价的方式,颇受学生欢迎。
一、填空式评价
填空式评价就是将要背诵的语段省略一些重要内容,让学生通过背诵,有意识地加强对所填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形成对文章具体语言特点的把握。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广玉兰》的背诵填空: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_______,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_______,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_______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_______的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_______。
这一背诵式填空让学生不仅了解了广玉兰花的四种形态,而且体会到了段落的写作层次之美。学生对“钻”“挺立”“缀满”“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等词语有了更深的理解,感受到广玉兰生命力的旺盛,更好地走进文本的内核中,这比纯粹的直接检查背诵效果要好。
二、判断式评价
判断式评价就是呈现给学生一些背诵的句子或段落,请学生判断与原文是否一致,说出哪里不一致,往往以抢答的形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背诵内容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深度。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夹竹桃》的背诵抢答题:下列句子是否与原文一致?请判断正误,并指出错误在哪里。
1.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迷离,花影参差,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
2.我想它是地图,它果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海轮。( )
3.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
4.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
这样的背诵检查,学生很喜欢。学生通过回忆、发现、比较、分析等思维过程,对背诵的内容不再是记忆的再现,而是语言思维的训练,从而发现句子的细微差别,品味词语、句式等写作之妙。如第2句中的“果然”与原文中的“居然”是不一样的,“居然”写出了作者的出乎意料,反映出作者的惊喜与高兴之情。这样的判断让学生在背诵课文时更要关注文本的细节处,关注词语甚至标点等内容。
三、组块式评价
组块式评价主要就是让背诵的内容进行内在的组块和归类,这不仅有利于背诵,更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学生比较喜欢背诵古诗,特别是新课标推荐的75首古诗,笔者对这75首古诗进行了归类、编码,比如季节分类、写景分类(花、风、雪、月等)、内容分类(送别、爱国、边塞、思乡、友谊等),这样在学生脑海中将诗歌进行了组块背诵,形成记忆的模块,有助于记忆的长久保持。背诵的评价方式也根据组块进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同类或相似内容的识记和理解。比如学习了袁枚的《所见》这首诗后,让学生收集一些写儿童的诗句,然后笔者这样设计一道背诵综合题:《村居》中那个放风筝的儿童“ 儿童放学归来早,_______”;《村晚》中那个吹短笛的牧童“ 牧童归去横牛背,_______”;《回乡偶书》中那个彬彬有礼的儿童“儿童相见不相识,_______”;《清平乐・村居》中那个剥莲蓬的小儿“最喜小儿亡赖,_______”;《宿新市徐公店》中那个追黄蝶的儿童“儿童急走追黄蝶,_______”;《所见》中那个唱歌的儿童“牧童骑黄牛,_______”,童年真好呀!
四、运用式评价
运用式评价是背诵评价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用背诵的内容和语言形式去组织句子或段落,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作品。背诵了古诗、名言、语段等内容或形式后,如果不运用,也就失去了背诵的教学价值,不仅因为背诵的东西是文质兼美的,更因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说,背诵的最终目的还是学会运用,把背诵的东西内化成为自己的语文能力。笔者设置具体的语境,让学生灵活地运用背诵的课文中的词语、名句等内容。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学习了谚语、歇后语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背诵运用题:
1.妈妈常常嘱咐小强,学校里虽然有老师的辛勤培养,但成才的关键还是要看自己。这就叫_______。
2.“我就不相信你能考一百分?”小明怀疑小军在撒谎。小军说:“你别_______,我这就拿试卷给你看。”
3.李时珍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这真是_______啊!
这是对背诵的语言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我们更要关注背诵语段的语言形式运用,让学生学会造句、构段、成文等。比如笔者让学生背诵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然后合起课本,仿照某段诗歌形式(也可创造新的形式),写一段献给母校或家乡盐城的歌。学生积极背诵和尝试诗歌写作,出现了许多好诗,如“你从黄海走来,波涛诉说着盐城的变迁;你向未来奔去,丹顶鹤翱翔于九天;你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丽家园;你用神奇的画笔,描绘美好蓝图”等,这是对诗歌语言形式的揣摩、理解和运用,是最有效的背诵评价。
杜甫的诗,对于古代众多富有浪漫色彩的诗词是截然不同的一种风格。他有“奈何渔阳骑,飒飒惊蒸黎”的愁苦,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更有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为已”的愤怒批判。他的诗没有李白那样的浪漫豪迈,却有他独特的平正笃实的观点。他的愁绪、忧虑、愤怒、不满都真实地体现在诗中,尤其是他的博襟令人敬仰,他不愧为我国古代诗坛的诗圣!
这是今天我对杜诗的粗略认识了,而在学习之余,品读杜诗却更有另一番情趣。
对仗工整,变化错综,在众多古诗词中,杜诗的确有独特的魅力所在。尤其是他的《登高》一诗,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全诗是这样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来。
粗读不觉有何引人之处,细细揣摩一番,真可谓句句皆律,对仗工整啊!不仅两句相对,在首联中更是字字相对,如“风急”不仅与“渚清”相对,也与“天高”相对。“沙白”与“渚清”、“天高”一一相对。在诗人的描绘中,登高所见的景致由高到底,又由近及远,层次分明,错综变化地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寥廓秋景。读着读着,我仿佛离开了现实,与诗人一起登上高山之颠,共同领略眼前广阔的景致,体味猿鸟高鸣,秋叶萧瑟的悲凉感伤,及江流滚滚,波涛万里的高屋建瓴的磅礴气势。
在诸多杜甫诗句中,我颇爱他的对仗工整、严格。如“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等句都令我百读不厌。
如果说《登高》气势磅礴,那么,在众多杜诗中,也不乏有描绘田间怡人景色的小诗,着有是另一番趣味了。
平日闲暇之余,在静谧的书房里,点一盏小灯,捧一卷杜诗,品读其中惬意的诗篇,转眼的工夫,你已经步入诗中,沉浸在恬静悠闲的字句之间了。
读描绘草堂景色的诗句,我便有这样的体会。《田舍》一诗中的景致格外优美怡人,我最喜爱读诗的最后一句:“鸬鹚西日照,晒翅满渔梁”,多么宁静而和谐的江村晚景啊!诗中没有出现“渔人”,却让人由晒翅休憩的鸬鹚想到这里人迹罕至,环境幽僻,也同时联想到此刻渔人已经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在不远处悠闲地休息。站满渔梁的鸬鹚展开双翅,悠然自得地享受阳光的沐浴,夕阳染红了它们的绒毛,为它们镀上一层金边。我眼前渐渐勾勒出这样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这时,无论是痛苦、忧虑,还是烦恼、悲伤,都在我脑中消逝了,留下的只是一个惬意的田园世界。
除了田园之景,杜甫更是将平凡的日常生活写入了诗歌,甚至一些不经意的生活细节也成了杜甫笔下绝妙的题材。其中有春日漫步所见的“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有描绘荷叶之美的“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有透露诗人晚年惆怅之情的“渐老逢春能几回?”
与“人生几何春已夏”,有描绘莺啼蝶舞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甚至有怨春风折断花枝的“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点点滴滴细致的变化,都被诗人刻画得淋漓尽致。读了这样的诗句,我才品味到原来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也不乏有如此乐趣,细细体会一番,不也能组成充满情趣的佳作吗?
杜甫令我仰慕的不仅是他的诗篇,更是他优秀的精神品格,如为人的谦虚,博大的胸襟,结友的义气。
杜甫离开浪漫主义的诗坛,绝非由于其他因素,而是他个人对于艰辛生活的体验及时代背景。当他逢秋雨连绵,生计窘迫,却想到“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间无消息”,课本中《石壕吏》一诗也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正是他这种仁爱,才使他过早地步入了现实主义诗坛之中,才使他义愤填膺,写出了惊心动魄的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有非凡的才华,他一生中创作的诗篇成百上千,在他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努力下,他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老成境界,因而名垂千古,并被后人尊为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