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的追求

课堂教学的追求

时间:2023-05-29 18:00: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教学的追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堂教学的追求

第1篇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价值追求的误认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我国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在教育方面,努力追求城乡教育公平,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确立……然而很多人没有认识到“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性,以政策表达作为现实结果,忽视了城乡之间的现实差距,将农村小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价值追求与城市的对等,并且没能处理好教学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关系,从而导致了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价值追求错误认识的产生。1.课堂教学盲目效仿城市化课堂并与之不当对比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价值追求上,农村小学缺乏对自身的正确定位,忽视自身的条件限制,盲目效仿城市化课堂。具体体现为:一方面,不顾学生的能力与水平,照搬城市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很多农村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城市课堂教学模式或名师教学方法不加改造地搬进农村课堂,整堂课没有给学生讲授清楚知识内容,就开始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茫茫然,而教师却抱怨学生素质差,无法实现新课程的理念……其不知是教师自身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价值追求出了问题。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在学习上很明显的差距之一是城市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更多,知识面更广,而农村学生知识获得的途径比较单一,没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实知识的积累。之二是学习能力方面城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顺利使用合作、探究等方法完成学习任务,而农村学生受到学习基础薄弱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快速适应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忽视这些现实差距,不对自身的教学做出适当的调整,很难用与城市一样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取得相同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缺乏根植于乡村地域特点的评价体系。农村小学在价值判断中,抛弃价值选择的“适合原则”,以城市为标准。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方面,没有根据乡村地域特点来设定体现农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因此,用统一的标准在与城市的横向对比中,往往得出“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差”的结论,这样的定性评价,不仅存在于第三方的评价结论中,也常常是农村小学自我评价的表达。2.对教学效果和效率的误解农村小学在思考课堂教学有效性时对效果与效率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谈到教学有效性,经常会将学生的成绩与学校的升学率作为教学效果的判断标准,这种现象不是农村独有,但农村更为突出。在教学条件有限、学生整体表现不佳的前提下,教师通常把注意力放在学习成绩好,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身上,认为他们存在“培养”价值,而对于其他表现平平甚至不佳的学生,则更多是“看护”,保证他们能够完成小学阶段学习,很少关心这类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收获了什么,认为只要这些孩子遵守纪律,品德不坏就是课堂教学效果的良好体现。这种价值认识,忽视了课堂教学对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的作用,没有将“教学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作为价值追求,这也是农村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工具化倾向的体现,不以“成人”为终极目的,农村教育的本体价值被抹杀[4]。并且这种工具价值还是狭隘的、以不危害社会为目的的,并未对社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影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价值追求的因素

教师如果认为身在农村小学教学不能实现自身的理想与人生价值,感受不到工作的意义,无法认清自己的使命,把自己的职业视为谋生的方式[5],则这位教师就无法承认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具备某种价值,会出现前面我们提到的“价值追求空位”的问题。同理,如果作为评价者过度认可城市小学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价值,则会降低对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致使农村小学不得不向城市小学“学习”,造成“盲目效仿城市”的问题。(二)学校管理者对教育的理解与定位作为一所学校的管理者,其对教育的理解与定位决定着学校将选择的教育目标与学校文化,如果农村小学的学校管理者不能正确理解教育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作用,把“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学生”作为本校教育的定位,以成绩和升学作为终极目的,那么在其管理下的课堂教学势必会盲目追求效率,而不顾学生的发展与学习体验,课堂教学有效性也会随之将“成绩或升学率的提高”作为价值追求。(三)现实差距与未来的不确定性现实中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使得许多人对农村的课堂教学存在悲观认识。的确,在物质条件、精神文明等方面,农村与城市有很大距离,这些距离影响了农村课堂教学的水平,也影响了改变这种状况的信心,即便有人能够高瞻远瞩,提出更为有意义的价值追求目标,也会因为未来的不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出现“曲高和寡”的局面。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应然的价值追求

农村地区应当根据自身特点与现实要求,坚持在实现“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工具价值与“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本体价值中确立自身的具体而明确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价值追求。(一)为社会服务的宏观价值追求1.使学生具备满足城市生活的能力,为学生走入城市做准备农村教育是对现在生活在农村将来未必生活在农村的人的教育[6]。一方面,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我国当前的人口流动趋势,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学历偏低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拓展就业空间的主要制约因素[7]。另一方面,很多农村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升学的机会,到城市高等学府学习并继而生活、工作在城市,成为城市经济、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由于农村课堂教学有效性价值追求存在问题,导致这些成绩好的学生在进入城市以后出现情绪心理问题,不适应性表现等现象,给农村进入到城市的学生带来诸多困扰[8]。因此,农村小学课堂教学需要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以后无论以哪种身份进入城市生活都做好准备。2.培养满足未来农业现代化需求的新一代农民在高科技、现代化的社会,新型农民不可或缺。未来我国农村会改变当前的落后面貌与落后的生产方式,农业生产将采用更多高科技生产工具与管理方式,而这些改变既要求农民作为其中一分子来参与变革,又要求农民作为使用者和生产者满足变革对素质、能力的需求,所以未来的农民需要具备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与综合素质能力。我们当前的农村小学教学要承担起历史使命,为有可能继续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成为新一代农民的学生奠定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二)为人的个体发展而服务的微观价值追求提供给学生与时代接轨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培养学生文化素养,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的要求。农村小学生因为缺乏文化环境的熏陶与家庭教育的支持,获得知识的途径欠缺,多依靠学校教育来拓展知识视野。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因为追求时下流行的课堂教学形式与方法,而忽视学生对知识获得的需求,要运用灵活、恰当的形式,在知识方面为学生打开连通城市乃至世界的窗口,让学生接收到具有时代气息的知识。并且,因为农村学生受学习基础与学习条件的限制,对知识正误的辨识能力较弱,教师更加需要精心准备教学,丰富自己的学识,为学生提供准确的知识信息,避免出现错误而对学生未来的学习造成障碍。促生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之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当前与未来的精神生活质量。在农村,有许多孩子存在学习困难,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学习对自己生活会有怎样的积极影响,缺乏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没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是保证学生在学期间及离开学校以后保有学习热情与志趣的前提条件。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应当重视对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对学习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对学习有积极的态度,乐于学习。“晴耕雨读”是我国古代农耕社会的最佳理想,而作为新时代的农村学生,在生活中也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即便作为农民也能够有较为丰富的精神生活与文化活动。增强学生自信心与主体意识,提升生活幸福感与个人的存在价值感。农村学生受经济条件和地域环境等影响大多腼腆、内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愿积极发言,不愿表达自身观点与感受,主体意识薄弱。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应该重视在小学阶段为学生的自信心建立及主体意识培养方面做出应有工作,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及评价都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与情感,让学生拥有积极的学习体验,在学习中获得肯定,认识到自身的潜在能力与优势,正确评价自己,增强自身存在的价值感,能够自信地面对未来生活中的问题。

作者:邹天鸿 陈旭远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第2篇

一、个性课堂,是彰显教师个性魅力的智慧课堂

教师的教学个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孔子倡导“因材施教”,在诸子百家中个性鲜明,故能培养出个性迥异的七十二贤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独树一帜,故能培养出个性张扬的哲学巨人柏拉图。特级教师孙双金的情智课堂、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薛法根的智慧教学、杨屹的情趣教学等个性特色十分鲜明,各自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教学个性,故能上出个性鲜明的精彩课例。个性突出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出来。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教师都拥有自己的智能优势,都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专业特长。合理利用智能优势,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继而形成教师个性,是构建个性课堂的前提。

课堂上,教师能利用自己的个性魅力,把关注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真正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将课堂教学涂抹上智慧的色彩,将智能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到极至,形成独特的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艺术化了,也就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教师的个性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张扬,用独具特色的组织艺术,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匠心独运的评价策略,引发学生探究体验的欲望,启迪学生自主求知的智慧,引领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点亮学生生命的心灯,发展个性。

彰显着教师个性魅力的课堂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教师的个性魅力犹如有着强大磁力的磁石,能牢牢地牵引着全体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并逐渐把他们引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轨道。教师的个性魅力得到充分展示,就会构建起情趣盎然、个性鲜明的智慧课堂。

二 、个性课堂,是凸显差异教学特色的和谐课堂

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从教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差异有“成就度差异”、“学习速度差异”、“学习能倾差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等)、“兴趣爱好差异”、“生活经验差异”等等。个性课堂,能全面关注学生的差异并合理利用差异,以差异促发展。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新的教学。”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各种差异,找准“最近发展区”和“教学的起点”,依据学情以学定教,真正满足具有不同差异的学生学习需求。

教师在认真考虑全体学生共性的同时,能重视学生的个性形成和潜能开发,针对每个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有差异的个性化教学。能科学制定出具有差异性的个性教学目标,如分差异设计教学目标,优秀学生的目标可以高一些、难一些,上不封顶,学困生的学习目标可浅一些、容易一点,下要保底;采用多种策略激发不同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不善发言的可以引导多表达,不愿学习的多激发兴趣,不善倾听的重点培养听的习惯,等等。设置灵活多样、可供不同差异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有差异的教学方法,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等,因为自主学习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有效利用学生间“相异构想”,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最终实现不同层次、不同差异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全面发展、差异发展和富有个性的发展,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任何无视个性的均等划一的教育都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而只有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才能真正构建起照顾差异、宽容另类、接纳发展、追求个性的和谐课堂。

三、个性课堂,是绽放学生个性之花的创新课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指出,“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追求人的个性和谐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主导价值。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具有完美个性的主渠道,这惟有构建和谐、创新的个性课堂。

首先,个性课堂是每一个学生释放个性的“乐园”。学生徜徉于快乐和谐的课堂之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无拘无束地和教师平等对话,与同学智慧碰撞,与文本自由“交谈”,跟作者交流情感,同编者思维对接,自由自在地张扬着个性。

其次,个性课堂是每一个学生完善个性的“乐园”。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都能快快乐乐地参与教学游戏和活动,乐于质疑,敢于批判,发展思维,自主学习,自由训练,合作探究,快乐实践,兴趣盎然;能在神思飞扬中真正展现自我,释放本真,发展自我;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无拘无束地塑造、完善个性;课堂鲜活、灵动、充满情趣,学生在上课的快乐中不断发掘新的潜能,尽情舒展个体生命的灵性,倾力释放美丽的生命激情,不断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最终能自然而然地发展和完善个性。

第3篇

一、正确认识同课异构及同课异构研讨。

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主要体现为教材内容相同,教学课题相同,课程标准相同。可以说“同”是一种客观的要求,是不以教师和学生个人为转移的。“异”主要体现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不同。“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良好的研究平台。由于不同教师的专业水准不同,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尽相同,往往导致了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的不同,因此有必要通过同课异构共同研讨以正确解读课程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从而促进教师对课程和教材的认识水平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同课异构不是“PK”。作为上课老师,不应该抱着“PK”心态。而作为教学研讨者的听课老师,更不能把自己设置成评判者的身份,听完后肆意评论一番,甚至还要评判胜负。诚如是,开课老师就成了鲁迅先生说的“示众的材料”,听课老师成了或“酒醉似的喝彩”或“架起两支橹,骂着老旦”悻悻而去的看客。我们的同课异构研讨是以课例为载体,研究的是具体的一节课,它应该是不但能解决教师个人教学上的个性问题,还能解决教师群体中的共性问题,它立足于课堂教学,着眼于问题解决,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研究,分析,解决课堂存在的真实问题,从而内化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灵活运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因此,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同课异构活动对同一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在一节课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同课异构要求教师在课前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而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说是沿着同一轨迹进行的,只是在某些方面略有微调。在实际教学中,制定一个清晰有致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并非易事。它不能简单照搬照抄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它既要以总目标为指南,还要在单元目标、主题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及实际情况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选准教学目标的重、难点。

如教学《那树》,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就决定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设计不同,如以“感受散文中形象的内涵和力量”为教学目标,那么,教学设计就可设计为重点通过相关语言的品读层层深入地感知“树”的文学形象,沿着“形象”这条主线,带领学生由感知树的形象到探究树的隐喻意义。如以“感知散文语言特色”为教学目标,在构思上就可巧妙地借用课题,以“那”导入,带领学生对散文的字句进行锤炼推敲、品味散文的修辞句式、感知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具有诗意的散文特质、探究看似荒诞、诡异并带着神秘色彩的话语中的爱和痛,把学生思维引领到“篇有余意”这个延伸性话题上,从而拓展学生品读散文的途径。

三、同课异构活动对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有助于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真正地把学生当成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那么最终受益者就是学生了。因为任何有意义的教学都是以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作为依据的,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任何不顾学生差异复制教学过程的教学都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是低效的课堂。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个个有思想、有灵性的人,来自于不同家庭、不同学校、不同环境、不同背景,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就使我们不可能将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编好程序、按部就班进行的机械运动。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教学个性,教学中生成的不可预知……所有这些都使我们的教学必须因材施教,从而使我们的同课异构真正体现教学的差异。同课异构的执教者有的是执教自己的班级,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情况有所了解,而有的是借班上课,对执教班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无所知,因而备课过程中要充分备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当然,成功的教学并不依赖于既定教学方案,它还有赖于教学者对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教学现场进行有效率的教学决策,要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如何做最好,没有所谓的正确的或单一的最佳教学决定适用于既定课堂。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这样的决策提供了讨论和学习的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效与无效的教学活动,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情景,这对提高课堂的高效性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四、同课异构的异构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的发展。

在同课异构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几个不同的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在自己的努力下,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如在教材的处理、环节的设计、活动的选择与组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等,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而我们在比较中就可一目了然地看到双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参照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开拓思路,在智慧碰撞中优化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的高效性。因此我们说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为教师的成长提供研究案例,不论是课前对课程标准的讨论,还是课后对教学设计与效果的分析,都是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得到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之间的深入讨论互相取长补短、资源与信息的共享等对教师的成长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高效实用 返璞归真

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和教学实践模式。无论教学如何改革,“有效的课堂”都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有效性是指学习投入时间、精力与收获之间的关系,并有长效与短效之分。如何取得长效,即“后劲”?就是要有机会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化;在学习过程中积淀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提供学生喜欢的数学,持续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助于数学课程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不仅有效,而且高效呢?

近年来笔者参加不少关于课改的论证会、示范课。通过听课欣喜地“感受”到了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气息”,聆听了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感人故事”。有效的课堂教学“可磨、可学、可练、可研”。下面选择片段供大家借鉴、探讨。

一、情境创设——高效实用、返璞归真

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能够让师生处在很好的互动之中,能够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不论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情境创设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情境创设简洁化。一位特级教师曾说:“创设情境不要过分,不要沉迷其中。”对此,我也有同感。如一位老师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开头部分所创设的情境就很简洁,让人感觉不累赘。请看: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就到动物园去看看——

然后老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和笔算,以及新知教学。这样的情境创设没有那些“诱人的废话”,寥寥几句就将学生带入了学习活动中。

(二)情境创设实用化。情境创设的目的就是“吸引学生,服务教学,提高效益”。因而创设实用的教学情境就很重要。比如:泗洪县兴洪双语年轻教师蔡敏执教“认识小数”时,设计了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呈现超市买东西的情境,让学生听导购阿姨播报商品优惠信息。然后,立足于此,引导学生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这样的情境创设虽然没有什么“花”的东西,但很实用。其实,一节课时间本来就少,我们一定要“珍惜”40分钟,让40分钟能够发挥更大的效能——也就是“高效教学”。

二、媒体使用——高效实用、返璞归真

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无可厚非”。我们必须明确教学媒体不是“万能”的,该由“人”做的事情还是要由“人”来做。特别是需要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才能“获得”的知识点,还是由学生“摸石头过河”的好。如一位老师执教“轴对称图形”,就很好地借助多媒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很好地把握了多媒体使用的“度”,没有滥用多媒体。他是这样处理的:

(一)充分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感受: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提供身边感兴趣的物体,给学生强有力的吸引,鼓励学生归纳整理这些物体外形的共同特征,初步感知对称。

列举:接着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交流时间,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列举一些生活中对称的物体。

(二)师生共同探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1.画:通过画出对称物体,得到平面图形,研究平面图形的对称性。

2.分:教师收集大量图片(包括不对称图形),让学生分类,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对称性。

3.研:学生通过猜测、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在对怎样对称的研究中让学生发现轴对称及其特征。

(三)识别、创造轴对称图形。

1.识别:观察一些几何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去识别轴对称图形,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2.设计:给出一些材料(剪刀、彩纸、白纸、水彩、格子纸等),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各种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成果。

(四)总结回味,课后延伸。

欣赏:引导学生看黑板,体会对称美。课件播放:眼睛的对称,让我们看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让我们听声音更加清晰,有立体感;蜻蜓的对称是为了平衡的需要,人们受到启发设计出来的飞机才平稳飞翔在蓝天……

拓展:同学们回去后,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对称现象,每人设计制作出一个更美的轴对称图形,装点我们的教室,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从上面的教学流程来看,老师很好地贯彻了《课标》精神,既让多媒体发挥了作用,又让学生的自主探究落到了实处。教学中,教师能够注重学生的活动,鼓励每个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体会活动的乐趣,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科学;新追求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010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一方面,要求对教材深入的理解,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对于教材的信息与素材靠自己去整合,教材的缺憾与空白靠自己去圆满,教材的拓展与开发靠自己去创造。另一方面,新课程呼唤教师对原创的提升。教材只是一个案例、一个载体。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不是教材。要对教材进行改编、选编、选用、活用,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一、新课程下探究式的科学课堂

新课堂的教师不再居高临下、不再“句句真理”,教师也可能与学生一样犯错误,教师将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共同改正错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面对教师提问,敢于质疑教师的观点,也敢于批评教师,相信人人都是最佳结论的创造者。虽然就知识而言,教师一般会优于学生,但就方法而言,学生的方法可能比教师更佳,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例:在“血液”一节的新课中,笔者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问题:“平时划破手指会流血,心里就会有点紧张,如果大量失血,就会危及生命,怎么办呢?给病人输血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血液对我们如此重要?”接着出示2支装着血液的试管(1支是加入抗凝剂未分层的血液,另1支是加入抗凝剂已分层的血液),让学生观察判别,鉴于学生对血液的理解,学生只能识出1支是血液,然后教师道明2支都是,为什么都是血液会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马上被一连串的问题所吸引,强烈希望追寻答案,这样教师便顺理成章地引入“血液的组成”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对2支量筒中血液的比较和对分层血液的观察,知道血液的成分不都是红色的,而是分出了三层不同颜色的成分:淡黄色半透明的血浆、白色的是白细胞和血小板、红色的是红细胞。当讲到“血红蛋白的特性,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一块凝固的血块,问学生:“血块里面的颜色与表面的颜色是否相同?为什么?”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随之,将血块切开,演示血块里面的颜色(呈暗红色)和表面的颜色(呈鲜红色),再引导:“血块里面和外面所处的环境有什么不同?”学生从事实中受到启发就可把氧和血液的颜色联系起来,再讨论其成因,推论出这是由血红蛋白的特性所决定的,并理解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及区别。

这样,在整堂课中,随着知识点的转移,通过教师的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推理再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始终处于兴奋、积极的状态,结果重点变得深刻,难点变得易懂,教学效果比原来大有提高。

二、新课程下的实验操作

亲自动手操作,能使学生主动地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加深理解,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科学课堂教学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介绍科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环境、资源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生活和社会之中,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的意义,以及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就人的健康和安全问题做出决策和评价。

比如,讲唾液淀粉酶能消化淀粉时,f一说米饭多嚼为什么会觉得甜,再通过对照实验观察分析原因。讲完铁的生锈时,要求学生思考生活中使用菜刀切西瓜而忘了擦,为什么第二天菜刀会生锈?讲CO2的性质时,在课堂上模拟火灾事故,要求学生迅速作出扑火的处理方案,然后课堂演示CO2灭火的原理等。像这样的生活素材引进课堂,培养了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实验课题,让学生寻找多种解决方法以尝试。如“辨别食盐水和纯净水的”实验作为探究课题,要求学生据所学的知识,寻找多种实验途径辨认,结果学生设计出五花八门的实验:

1. 有的从同一深度测压强大小方法;2. 据浮沉条件,设计鸡蛋的浮沉来判别;3. 用化学方法,加入AgNO3溶液产生AgCl辨认食盐水;4. 用蔬菜、萝卜的细胞吸水、失水实验等,还有几种办法。然后教师归纳,比较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寻找最佳方案。

三、新课程下的学生习题

《科学课程标准》中写道:“科学推动了科学化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科学的纵深发展,它被广泛应用与现实世界的各个领域。”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天气预报、工程设计、航天发展等等都离不开科学的知识。注意科学物理问题和解决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再从科学走向社会,突出学生“STS”意识的培养。都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熟悉或熟知的生活现象,使学生不感到陌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时时在身边。

练习题的特征重要表现在注意试题的情景来源上,特别重视广泛联系科技新成果,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可能涉及社会的热点,或者有关科技、生产、自然的重大事件、典型事例、有关现象,如可燃冰、航天发动机、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新技术的发明与设计、城市热岛效应等,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利用所学过的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的原理或规律、方法,创造性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6篇

一、“有效”的探讨

黄厚江老师在《“有效”还是“品质”:语文教学的追求选择》一文中说“什么是‘效’呢?一种基本的理解就是‘效率’。有效教学即效率比较明显的教学,高效教学就是教学效率特别显著的教学。”他用一种调侃的方式指出目前有人打着“有效教学”的旗号盲目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盲目加大训练量的错误做法,由此指出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很容易导致简单化的快节奏和大容量的问题。本人觉得黄厚江老师在这里犯了一个逻辑性错误,有人误解了“有效性教学”,打着“有效教学”旗号犯的错误并不等于“有效性教学”就确实存在这样的错误。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关注。

什么是真正的“有效教学”?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惟一指标。所以,认为“有效教学”会导致简单化的快节奏和大容量是对“有效教学”的误解,“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就不是追求的“快”和“量”,而是“质”,是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既然“有效教学”追求的是学生的发展,那么助长了“片面追求分数和升W率的不良之风”的说法也就不成立了,“课堂取向更加功利、浮躁”也是妄谈。

二、也谈课堂评价

黄厚江老师在文中也认为“有效教学”的说法看起来是较科学合理的,只是不具可行性,因为较难判断衡量。我也认为衡量是件困难的事,尤其是对一节课的衡量更是难上加难。语文学科确实具有模糊性的特性,很多东西很难说清,但这不是否定“有效教学”的依据,否则“课堂评价”这一说就应该不存在。可以这样说,语文不是做科学实验,本来就不能用某个数据作出科学的判断,所谓的课堂评价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模糊性,所谓的相对合理、科学,我认为就看哪种更接近语文的本质特性而已。

再说追求课堂教学的“品质”,难道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吗?衡量这节课是不是具有课堂教学的“品质”,是不是看它融合了几种传统元素,几种现代元素,还是学生进行了几次自主探讨,几次合作交流?抑或课堂教学的深度,教师的掌控能力,课堂的审美效应有准确的评价数据,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

如果不谈课堂评价,那么追求课堂教学的“品质”如何能看出这节课是有“品质”还是没有“品质”的,“品质”的高低又如何分辨?

再者,追求课堂教学“品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如果没有目的,没有效果,那么追求的意义何在?

语文的特质不会改变,课堂评价的难度会一直存在,作为语文人的确需要不断思考如何让课堂评价更加符合语文的本质,但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三、“有效教学”与“品质课堂”不是非此即彼

黄厚江老师认为: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不如追求课堂教学的“品质”,对语文教学尤其如此。

我也认为课堂教学要追求“品质”,一节有“品质”的课就像湖北宜都第一中学杨邦俊老师在《语文课堂应该具有的品质――关于语文课程品质的探讨》中说的那样,要融合好的适合时代的传统元素和现代科技元素,倡导生态教学,教师能有效控制精彩的过程,同时能让课堂具有审美效应与艺术追求。

可是,追求课堂的“品质”,是否一定要否定或放弃“有效教学”?这两者之间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吗?

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有效教学”并不是盲目地追求效果,它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基础上,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来追求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鉴于此,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就应该追求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语文学科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质,课堂要有“语文味”;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教学就应有审美性与艺术性。

第7篇

正是由于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对于教学设计我们更应当重视,而不能淡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思考给予足够的关注。但同样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不淡化教学设计,也不能异化教学设计。如果在教学中形成“预设至上”的错误认识,过分夸大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忽视甚至无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片面追求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和静态化,导致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也是不可取的。

二、改进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建议

1.求实不虚浮

课堂教学设计不是脱离实际的虚构作品,而是要从课堂教学实际中来到教学实际中去。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当最大限度地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为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始终坚持学生本位的教学观,立足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生活实际,带着一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研究、分析教师的教,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规范学生的学,一切从学生课堂学习的角度去分析和设计教学,让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课堂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应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支撑,为使课堂教学的设计科学、合理,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让课堂教学设计走向理性,在理性中步入自然、生态,追求大育无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要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特征。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不能丧失自我,要同时考虑自身把握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教学的技巧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兴趣爱好及习惯等。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师的实际情况,顺应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得心应手,才有利于教师发挥自身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发挥课堂设计对教学质效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是人为设计和安排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师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追求实效。

2.完整不散乱

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经常会根据自己的偏好侧重某些内容或环节,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的课堂教学可能会有亮点,但不会成为好课。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克服传统教学中单课思维的弊端,严格遵循系统整体的原则,从整体的角度规划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设计上升到教学要素优化组合的高度来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以结构为纵向主线,将横向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都置于一个系统中加以分析和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师更全面、更完整地认识课堂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课堂教学方法,更加全面、有序地考虑各种要素,并合理整合各环节、各阶段、各要素、各层次的关系,发挥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功能。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要的环节也应该具有整体性。一堂好课必须有引人入胜的导入、充足翔实的过程、圆润完满的结尾。课堂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来设计与安排,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这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每个环节又通过一定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产生整体效应,给人以整体感和完美感。

3.灵活不僵化

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乏思考和创新,缺少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显得机械和教条,习惯于用固定的方式应对所有的课堂教学,他们无视课堂各要素的动态组合,将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化、绝对化,把完整的课堂教学肢解为几个孤立固化的环节和步骤,使课堂教学设计成为了一种缺乏生机与活力的机械工作。事实上,课堂教学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动态过程,它不是一个统一的超越特定教学情境的固定模式。用某一规定的几步几法的教学模式去套用动态的课堂和活生生的教学对象只会捆住教师的手脚,扼杀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向死胡同,使之越来越远离教学的本质。因此,任何一种预先设计好的课堂教学都不可能完全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其动态变化的特点更是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是实时变化与发展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种能应对突发状况的教学智慧,灵活而智慧地处理在课堂预设之外的意外生成情况,同时对设计好的课堂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先参考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与方法,但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可以体现一定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但不能机械教条地固守模式。课堂教学设计要因学生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因教学目标而异。

4.艺术求美化

第8篇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应试型课堂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要想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推进当前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而从目前来看高效课堂是唯一的、最适合当前和今后发展的教学模式。从基础教育来看,就必须摒弃传统教育的弊端,加快课改步伐,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而课改的核心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改革。历经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高效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也同时感受到高效课堂教学的魅力,那真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本学期我又到高三(未进行高效课堂教学)和高一(正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的相关班级去听课,通过比较我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山西泽州一中的李泽勇校长说的好“课改就是做善事,课改是我等的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义不容辞!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它是一种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教学形态。高效课堂也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远的追求。因此,高效课堂应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即从追求高效的教学理想转化成实现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的教学状态。课堂教学集各种要素于一体。由于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决定了高效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和可变性。高效课堂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高效课堂教学所遵循的理念。高效课堂教学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

那么如何有效的提高高效课堂,我个人认为以下几点是高效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

一、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给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

二、紧盯教学内容是教师准备的一方面。“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业。备好教学对象。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变化。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们还应该端正一种认识培优补差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值得我们重视。

四、讲究评价艺术,促进学生积极探究

在比较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较积极的状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同想法,对学生各种想法如何评价,直接关系能否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恰当的评价将是“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催化剂。

首先评价应以鼓励为主。评价应注意情感效应,对学生而言,不管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学生的互评,他都渴望得到一定的认可,获得成功感,因此,评价应以激励为主。例如,当学生的想法有道理,但表达得不够清楚,这时教师千万不可全盘否定,可以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经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朗些,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试试看。”如果学生的想法完全错误,也应用委婉的口气说:“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但这种结论是错误的,没关系,再想想。”如果有的学生的想法出乎老师的意料,但又有道理,教师可以欣喜地说:“好!有创新,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当然激励的语言要注意恰到好处。千万不要言过其实,给人带来虚假的感觉,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单调枯燥,机械重复一些套语,如“你真棒!”“好的”“很好”等等。

第9篇

关键词:实施;课堂;改革

一、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全盘否定,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有它的弊端,但也有很多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方法,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缺少教师的精讲点拨。

2.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是实效而不是热闹。有些老师误认为,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就一定是分学习小组,课堂上学习小组热热闹闹的讨论了,就是实施了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不是形式,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是高效,就是在一定时间内追求课堂的教学效益最大化。

3.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情境,把知识问题化,让学生自主学习,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通过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精讲、要点拨。

4.课堂教学改革绝不能实行“拿来主义”,有效教学的模式有很多,像“杜郎口”“洋思”等有效教学的模式,我们只能是借鉴、参考,但不能完全地照搬照抄,所以有些先进的教学经验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学校、班级、学科以及学生。

二、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要不断学习为自己充电,认真学习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本学科、本班学生实际,努力探索出适合本班、本学科实际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3.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倡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在课前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所以本年组、本学科的老师坐到一起,认真研究学案,预设课堂上的能够出现的一切问题及解决方案以及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问题。进行集体备课不仅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还把大家的智慧进行了整合,做到了资源共享,使教师间加强互相合作,共同探究。

4.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小组的组建工作。分组时一定要全面考虑,确定小组长及学科组长,并对小组其他成员进行明确分工,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三、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具体实施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要制定切实有效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不同于教学目标,这就需要老师一定要认真备学生,研究学情,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课堂上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2.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要合理评价学生,课堂上教师要及时、适时地评价学习小组,制订小组评价方案,每周评出优秀小组、优秀小组长、组员,每月汇总小组成绩,及时表彰。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10篇

一、教与学的关系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关系

教和学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素。教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更是激励、启发和引导,“开而弗达”是教的最高境界;学不仅是被动地听、看、记,更是积极地做、思、说,“学而思”“学而问”乃学之真谛。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在各种关系中,教与学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故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是处理好其他各种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是准确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教与学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从对立方面看,教的愿望与学的现状往往存在偏差,即教学目标与教学现实之间常常是不一致的;从统一方面来看,教与学相互依存,它们同时存在于课堂这个统一体中,教以学为依据,学以教为前提,“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此谓教学相长也”。同时,在一定的条件下,教和学可以相互转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一方面,教师要多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到以学定教,因学施教;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问题意识,让学生“兵教兵”,做“小老师”,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在教和学的矛盾中,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谁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即课堂教学应以教师的教为主,还是以学生的学为主?笔者认为,教和学的地位是动态变化的。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的教为主,课堂上学生基本处于被动从属地位。相对于传统课堂,“新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学”的高度重视,关注学情,以学定教,因学施教,关注学生,以人为本,发挥其主体作用。

在这一对立统一关系中,教师应该追求教学同步(非绝对同步),追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提倡“现教现学”“现学现教”。

三、正确认识教与学关系的现实意义

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才能把握好“度”的问题,才能使教学更高效,使学生的发展更和谐。

一是有利于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从教与学的辩证关系看,教和学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教和学不是统治和被统治、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关系。教师不是传道授业的权威,而应该是终身学习者;教师不是课堂教学的熟练工,而应该是不断探寻教学规律的研究者;教师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是包括学生(学生本身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内的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监督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二传手”,而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因为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师要善于“开而弗达”,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育)的时机,启发在“愤”“悱”时,点拨在关键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

二是有利于“两个作用”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得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依靠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没有教的学是低效的,没有学的教是无效的。当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等于包办代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要及时“到位”与“让位”,做到“到位”不“越位”,“让位”不“缺位”。只有这样才能使“两个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两个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有利于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其实质是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因为只有教与学紧密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真发展”,促进学生“真学”“在学”。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体现,课堂教学已悄然从传统的“教”中心向当下的“学”中心转化,课堂教学出现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四、促进教与学和谐统一的主要策略

为使教和学走向和谐境界,我们不妨从以下方面挖掘其“和谐元素”。

首先,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前提。教和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想学”的前提。当然,良好的师生关系不等于和谐的教学关系,但和谐的教学关系必须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因为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状态和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喜欢一门学科往往是从喜欢一位老教师开始的。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以学定教是和谐统一的关键。“教”是为了“学”,因此,“教”要依据“学”。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学情”,即学生的已有储备(知识、经验)、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的情感因素等,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教师要换位思考,教学设计、问题设置、教学推进都要多从“学”的角度出发。“学情”是课堂教学的“源”和“本”,教师就是要围绕这个“源”和“本”,引导学生去建构、生成,学会“顺藤摸瓜”。

第11篇

正确看待多媒体的教学作用 一、 教学片段 …… 师:以上是硫酸的物理性质,我们请位同学归纳一遍。 生:纯净的浓硫酸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粘稠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强烈的脱水性,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怎么样? 生齐声:好! 师:对,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完整,下面我们来学习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教师在屏幕上打出“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动画, (教师播放稀硫酸与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作用的flash动画) 师:石蕊试液本来是紫色的,酚酞试液本来是无色的,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能通过作用后的颜色变化来反映溶液的酸碱性,说明它们是什么物质? 生:指示剂 师:同学们,这说明稀硫酸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呀? 生1:紫色石蕊试液能使稀硫酸变红色,酚酞试液不能使稀硫酸变色。 生2: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师: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是指示剂,与不同的物质作用后显示不同的颜色,大家想想看,到底是谁使谁变色呢? 生:是稀硫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师:对!所以说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之一是 (教师打一下键盘,屏幕上出现“1. 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 在这节课中,这位教师没有亲手做实验给学生观察,也很少有板书,稀硫酸的化学性质都是用flash动画来模拟的,虽然flash动画做得非常逼真,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却不是很好,我觉得这堂课值得反思的是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存在误区,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简称CAI)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勿庸置疑,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但由于国内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存在于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好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好课堂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有的在多媒体课件的选题和设计存在科学性和必要性问题;有的不能正确定位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这些是阻碍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象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这种认识过分强调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符合学生的的认知规律。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的“奢华”,讲究声音、录像、动画和投影,追求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面降低了课堂效率。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最大的财富,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些都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研究的方向,多媒体课堂教学决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用电脑屏幕代替板书、用录像代替所有课堂演示实验等这些形式都是不可取的。像这节课,教师动手做演示实验给学生看更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直观的看到反应现象,才更具有说服力,才能留给学生更深的印象。 三、多媒体积件的制作必须具有科学性

科学性是自然科学中首先必须具备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性质,离开了科学性,也就失去了自然科学立足的根本。因此我们要设计积件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犯科学性错误,否则不但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而且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四、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可见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不能主多媒体简单地代替都是的传授,仍然要充分发挥都是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 五、编制多媒体课件不能刻意追求三维动画

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只能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而服务,不能刻意追求三维动画的演示。当前有一种相当普遍的认识,认为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必须有三维动画,若课件中没有三维动画的演示,则此课件的档次就不高,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多媒体课件只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应以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为第一要素,如刻意追求三维动画的演示未免有些舍本逐末,况且三维动画不能替代真实的模型。 所以说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认清当前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误区才能使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发展少走歪路,才能真正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第12篇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有效课堂”的提出,是对当下教育中课堂教学效率低效、无效的一种反思和回应。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效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地情境中学习数学”。当下,教学情境的创设似乎成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环节,成为数学与实践生活之间的桥梁,在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体验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确实,创设有数学生活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有些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情境而情境,追求场面热热闹闹,眼花潦乱,学生看半天,却是看热闹,都没能发现主题。

比如:一位教师上教研课《平移与旋转》,开头的情境设计是本市儿童乐园众多的游乐项目。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学生很兴奋。

师:在这幅图上,同学们得到哪些信息?

生:我看到了旋转木马、游船、滑梯、冒险岛、等等

师:你最喜欢什么项目?这个项目是怎样玩的?

生:我喜欢……它是……

时间过去了5分多钟,学生始终没有发现平移和旋转。

其实,本环节只要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如:高空弹射、缆车等(平移);旋转木马、大风车等(旋转)。而象恐怖城、童话世界都不必呈现。同时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活动,正确、恰当、及时地把学生引导到教学内容上来。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过程也就比较自然流畅,其有效性就显而易见了。

二、探究活动要行之有效

1、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是调动全班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至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

比如:《小统计》让学生小组展开自由统计体育项目的爱好,教学《第几》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4根火柴和1支铅笔,请他们把这些材料摆一摆,使铅笔排在第二的位置上。结果,等到交流反馈时,学生不仅仅摆出了老师预想中的情况:把它们排成一排,从左、右分别数过去,铅笔处在第二的位置上;还有一位学生把这些材料摆成了两排,火柴为一排,铅笔在第二排。这是多么灵活的一种思维方式啊!

2、学习方式的有效性。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显然,“不能单纯”并不表示完全不要。换句话说.适度的模仿与记忆仍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

3、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合作学习的价值就在于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但是现实课堂中,课堂教学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形式频繁出现,动不动就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的较多。引领组内“潮流”、“唱主角”的往往总是那么几个学生,一些中等生和学困生常常是旁听者,来凑凑热闹。

三、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予以肯定、鼓励或指正的一种手段。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以积极、高昂的情绪参与学习活动中,还能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数学探索思考。评价一节课堂教学,应该从教师组织学生活动的角度去观察,从引导教师关注活动的直接效果——学生是否能够实现有效学习,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这样才会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也才能体现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作为对教学活动过程的评价,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标准应主要考察以下六个方面的指标:(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3)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4)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6)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关注有效的学习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