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0: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乡诗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轮明月,对酒当歌,倍思家亲。以下是带给大家的表达思乡思亲情感的古诗词,欢迎阅读!
1、回乡偶书(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2、回乡偶书(二)
唐代: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3、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5、人日思归
隋代: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译文:
入春已经七天了,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 黄自 《思乡》 理解 把握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盛行一种声乐艺术的演唱形式,这种演唱形式就是以欧洲作曲家们为代表所创作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的歌词大都采用著名诗人的诗词,注重与钢琴伴奏的平衡融合,通过词曲的相结合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作品以表达抒情、浪漫的情绪为特征。
一、中国艺术歌曲概况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源起及发展
中国艺术歌曲在“五 四”时期产生,并迅速发展成为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文化活动中最重要形式之一,主要得益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刘半农等追求个人情感表达、注重质朴自然的诗人,在吸收古诗文学遗产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了通俗易懂的白话体裁诗歌,为中国新型艺术歌曲的诞生和发展创造了文词方面的条件。
第二、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代表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出现,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实践和表演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通过当时由专业音乐院校主办的音乐刊物,如《乐艺》、《音乐杂志》等,还有许多当时出版的歌曲集,如《今乐初集》、《新歌初集》等,艺术歌曲在社会民众中得到了广泛传播。
这些因素直接促成了中国新型艺术歌曲的产生,同时为当时艺术歌曲的创作、推广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特征
古典诗词与音乐的巧妙结合,也是中国艺术歌曲的一个比较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诉求。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我国的古典诗词,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所以,用古典诗词作为艺术歌曲的内容,也是大多数作曲家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用古典诗词创作的艺术歌曲大多采用的都是抒情的诗词,有借景抒情、也有赞美田园、出征边塞的经典作品,作曲家们通常把表达感情作为艺术歌曲创作的主体,表现了中国艺术歌曲独特的魅力。歌词根据原来的诗词含义,进行再度创作,所以歌曲本身表达的含义,也是作曲家们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分析与诗词本身所表达的含义。
二、 黄自与中国艺术歌曲
(一) 黄自先生生平
黄自,生于1904,字今吾,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青年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以及音乐理论家。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开始接受西方的音乐教育并学习声乐;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更加系统、全面的接触并且学习钻研西方音乐;1926年在柏林学院进行理论和作曲的学习;之后,年轻的他考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继续学习深造,于1929年毕业,并且获得音乐学的学士学位,他所创作的第一部管弦乐《怀旧》曾在学院演出并获得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为我国以后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黄自先生艺术歌曲的分析
黄自先生是三十年代对中国音乐有一定影响的音乐家,黄自先生的一生,创作了许多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有交响音乐、清唱剧、艺术歌曲等形式的作品。其中,艺术歌曲是他的作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也是他音乐创作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分,黄自先生是受过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作曲家之一,他的艺术歌曲既有西方音乐的创作风格及写作手法,又有中国音乐的朴实大方。
(三) 黄自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与把握
20世纪初,随着西洋唱法的传入,一直被歌唱家们以及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接纳和学习,成为世界人类的共同财富。黄自的艺术歌曲,应该把美声技巧与中国民族唱法咬字等问题结合起来,演唱时尽可能的做到声音圆润、字正腔圆,尽量能做到从歌曲的意境出发,把情、声、字这三方面的要求充分的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三、 对于中国艺术歌曲《思乡》之探析
(一) 中国艺术歌曲《思乡》的创作背景
黄自先生所创作的这首艺术歌曲《思乡》于1932年完成,由当代著名的作词家韦瀚章填词。这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抒情性艺术歌曲。19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正处于危难时期,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中,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代,黄自先生创作了《思乡》这首作品,因深受这个黑暗时代背景的影响,黄自先生忧国忧民的心情与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心情交杂在一起,作品真切的表达了海外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以及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二) 对于作品——《思乡》的分析
1、旋律以及曲调的特征
《思乡》是采用二段曲式写成的,为降E大调行板(Andante),陈述类型完全采用自由的结构,这首作品开始四小节,是由钢琴伴奏作为句引为开始,在第四小节,不完全小节的弱拍上进行旋律的吟唱部分,此曲的第一段主要以写景为主,第一句歌词“柳丝细绿,清明才过了,独自个凭栏无语……”这一句第一个音就出现了升F,升F到G一个小二度的变化,从歌词和开始小二度音程来看,寓意着春天到了,天地万物都复苏了,变化音的出现,为前半段增加了不稳定的情绪,也为后面的离别,做了铺垫。第二段“惹起了万种闲情,满怀别绪”,这里连续使用了伴音上行模进,出现了还原A、#C那种听似游离的感觉,表现了暗淡柔和的色彩和满怀惆怅的心情。到最后的部分“问落花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我愿与他同去”暗示了海外游子满怀别离的愁绪,想要同落花一起归去的心情。
2.钢琴伴奏手法
《思乡》这首艺术作品,是通过变化音的变化来塑造音乐形象的音乐作品。是艺术作品中声乐作品的典范之一。这首艺术歌曲分为两个篇章,上篇和下篇。上篇通过歌词可以看出是借景抒情,轻拂杨柳仿佛是象征着离别之意,听到杜鹃的唔啼是预示着海外游子还乡之意。这首艺术歌曲,前奏能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前奏运用了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来衬托春天万物复苏,柳丝在风中飘摇的情境。十五到二十小节与前面有所不同,伴奏音型改为柱式和弦,紧张的氛围由然而生,表现了游子思乡,渴望投入祖国母亲怀抱的复杂情绪。从二十一小节开始,伴奏出现了琶音音型,如潺潺的流水,直到结束,再现了游子渴望回到故乡热烈的期盼之情。
3.演唱及演唱情感的表达
这首中国艺术歌曲《思乡》 ,在演唱表演的过程中,最主要把握游子思乡的感情表达出来,上篇起始句“柳丝细绿”要控制气息,音色要渐强才能表达出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把“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感觉在细细柳丝中展现,仿佛迎接春天的到来;“独自个凭栏无语”要调整前面所用的情绪状态,要把惆怅的情绪,在渐变的音色中慢慢减弱下来;到“更那堪墙外鹃啼”的时候音色要突出,把感情表达再推向;“一声声道,不如归去”不但是仿佛是低声叹息的无奈,而且是自言自语的惆怅。下篇歌词“惹起了万种闲情,满怀别绪”用半音上行表达在异乡时渴望回到家乡但又无可奈何的抑郁心情,“问落花,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是歌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和表达,也是一种感情的宣泄;“我愿与他同去”凸显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艰辛和孤单,要用略带伤感的音色结束全曲。
《思乡》这首艺术歌曲有着高雅的格调,丰富的表现手法,流传非常之广泛,这首歌曲短小精悍,但内容充实,结构整齐,感情丰富,有生动的感情载体,切实的体现了歌词所表达的感情,让作品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魅力,并为人们广泛传唱。
参考文献
[1]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中国音乐学,2000第3期
综观近三年的语文中考卷,记诵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直接默写型、理解默写型、迁移默写型、运用默写型等。笔者收集了多地2011年中考语文试卷,诗词默写的考查率几乎为100%,且多以直接默写型为主,兼顾能力考查。
试一试:我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一、 直接默写型
1. (2011・江苏省徐州市) , ,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 (2011・江苏省苏州市)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 。(《鱼我所欲也》)
3. (2011・江苏省南京市)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2011・北京市)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 理解默写型
5. (2011・江苏省南通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 , ”两句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 (2011・江苏省泰州市)《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植物的变化描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 , 。
三、 迁移默写型
7. (2011・湖北省孝感市)古代文人墨客出行渡水,自然少不了舟,请写出含有“舟”字的一联诗句: 。
8. (2011・山东省莱芜市)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抒发思乡情怀的诗句,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请再写出一个抒发思乡情怀的诗句: , 。
四、 运用默写型
9. (2011・江苏省常州市)面对艰辛与压力,不少古诗词告诉我们要学会做一个坚强的人。请写出其中的两句: , 。
10. (2011・云南省玉溪市)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请用相连的两句古诗描绘出你向往的生态环境(课内外均可): , 。
听一听:我一定会深受启发!
直接默写型试题涉及古诗词、古文中的名句和重点句,以及对短小的诗词进行全文默写,比较容易。但有些同学会出现一些错别字。所以,同学们平时就要按照要求认真背诵,认真默写,对写错的字结合句意加以理解记忆,或把易错的句子加以整理,以免再犯。
理解默写型试题要比直接默写型难度稍大些,灵活性也强一些。同学们不仅要准确、熟练地掌握原文,还要对诗词中的每句话加以正确理解,尤其要把名句放到全文中去理解,联系全文主旨来理解记忆,同时将所学的诗词紧密联系生活,学会拓展运用。
迁移、运用默写型试题的要求比较高,它将课内外的诗文积累联系起来,注重考查综合掌握能力、同类归纳能力,同学们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时,才能从容不迫。对待这类题目,我们可以按照种类进行一定的梳理归纳,如按照“风”“花”“雪”“月”等自然类,按照“酒”“舟”等物件类,按照“送别”“思乡”等情感类,加以分类整理、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3. 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
(1~3选自2011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卷)
4. 蒹葭苍苍, 。(《诗经・蒹葭》)
5.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6.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4~6选自2011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卷)
7. (2011・江苏省连云港市)生活中总会遭遇困境,只要你不气馁,不懈地走下去,就会峰回路转,绝处逢生,达到一个美好的境界,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 , ”。
8. (2011・广东省深圳市)乐器常常在古诗词中或传情达意,或渲染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传达了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 ”引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 ”烘托了边地送别友人的氛围。
9. (2011・广东省梅州市)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去的痛苦,只要我们拥有“ , ”的良好心态,就能正确面对人生。
一、忧国情怀
为什么不称之为“爱国情怀”?我以为,“忧国”和“爱国”虽然有联系,但也是有区别的。“爱国”即热爱自己的国家,一般是道德概念,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忧国”即可理解为对国家对人民的忧虑,一般是情感概念,一个忧国的人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古诗词基本都是为表达诗人各种情感而作的,在我们初中所选的古诗中,自然不乏这样具有“忧国情怀”的作品,我们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作简单阐述: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加上“安史之乱”的影响,他的诗歌创作思想也达到了“忧国忧民”的顶峰。杜甫晚年的生活是凄惨潦倒的,好不容易于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栖身之所,不料大风暴雨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了自己的悲惨遭遇,抒发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怀。诗歌开头以一系列的动态场面写秋风吹破茅屋的场景,后面写群童在大风里“趁火打劫”,捡拾茅草,诗人发出无奈的感叹,从一方面表明了诗人以及百姓的穷困程度,也从另一方面奠定了他“忧国忧民”的基础。“俄顷风定云墨色”以下八句,写“屋漏兼遭连夜雨”的悲苦之况。最末一段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及以下数句,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博襟和崇高理想,也将他的“忧国情怀”推向极致。
像这样具有“忧国情怀”的作品,在初中所选诗词里还有不少,比如同是杜甫所作的《石壕吏》(八上)、《春望》(八上)、《羌村三首(之三)》(九下)、《登楼》(九下),杜牧的《泊秦淮》(七上),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八下),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八下)和《山坡羊・骊山怀古》(九上)等,我们认为,在这些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能渗透给学生以“忧国情怀”,是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的。
二、思乡情怀
由于科学水平的制约和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古人特别是诗人的思乡之情是油然而生、发自内心而又感人肺腑的,对于离乡背井的诗人来说,在思乡之情溢满心头的时候,把这种对故土的思念寄托在诗歌上,也许是一种最好的归宿。我们以八下课本中范仲淹的《苏幕遮》为例,简要评述。
这首词以景起兴,情景交融,“碧云天,黄叶地”二句,高低相就,广阔无垠,展现了无限广阔的苍莽秋景,后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化用。“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天接水”,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了时间是秋季的薄暮时分(古人思乡经常在秋季)。“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由眼中实景转为心中虚想,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
“黯乡魂,追旅思”,直接写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排解乡愁。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乡思,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无济于事,最终只能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像这样集思乡之大成的词作是少有的,在具体的古诗词教学当中,我们应当重点讲解诗词中的“思乡情怀”,并从字词上细细品味诗人的细腻情感。这种“思乡情怀”是古人富有而且独特的,初中教材所选的古诗词中也还有很多这类的作品,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七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七上),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七下),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八上),崔颢的《黄鹤楼》(八上),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九上),白居易的《望月有感》(九下)等,这些古诗词都是表现“思乡情怀”的经典作品。
三、旷达情怀
何为“旷达情怀”?简单地说,就是面对挫折、不如意时所表现出来的心胸开阔、乐观的精神,恰好这种精神又是我们在人文素养中所要提倡并且着重培养的。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诗人(士人)大多经历曲折,人生道路多有不顺之处,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诗人如果能通过诗作,寄托自己旷达乐观的情怀,我们认为是难能可贵的,这种人文情怀是值得我们向学生渗透的。苏轼的《水调歌头》(八下)就富含这种“旷达情怀”,因而成为千古绝唱,我们不妨品一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流露出了离愁别绪。
接着,诗人话锋一转,道出了心中的“旷达情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共赏一轮明月,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水调歌头》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和对人生独到深刻的认识,让我们感到非同一般。像这样表现“旷达情怀”的诗词,初中所选诗作还有曹操的《龟虽寿》(七上),刘禹锡的《秋词》(八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八下),苏轼的《浣溪沙》(八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下)等。我们认为,“旷达情怀”是学生塑造健康人格的要素之一,在细吞慢嚼的基础上,把这种人文情怀渗透到古诗词教学中,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
四、思恋情怀
“思恋情怀”在初中所选古诗词中并不多见,但这种情感却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初中生正处于青春萌动期,在渗透这种情怀时,我们应当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着重从纯美感情上作赏析、品味,让学生用心感悟,体会纯情,发现人文情怀中人性的光辉点。所选《〈诗经〉两首》(九下)无疑是“思恋情怀”的代表作品。我们以《关雎》为例,作一些品析。
《关雎》中对情爱的表达和追求开创了中国爱情诗歌创作的先河,此诗语言真切、意蕴婉转、感情细腻,读后让人遐思无穷。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第一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物起兴,直往直来,一语破阵,指出好女子就应该是君子的正常追求,成为君子的好配偶,成为至今的绝唱。第二章用了一个鲜明的比喻,说追求女子啊,就像在船的两边捞取荇菜一样,好的女子啊,做梦都想追求,“求之不得”,以至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思来想去,可见确是真情流露,以至于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
《关雎》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称得上“乐而不,哀而不伤”的境界了。
除了《关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七上)和《无题》(八下),温庭筠的《望江南》,还有《诗经》里面的《蒹葭》(九下),这些诗歌都表达了诗人纯美的情爱追求和“思恋情怀”,我们认为,这种情怀也是人文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 创设情境,调动情感
上课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婉转悦耳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同时屏幕展示诗歌《月之故乡》,学生读着诗歌,听着音乐,不知不觉便进入了一种思乡的氛围中。接着,我用多媒体出示了问题:“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齐读。学生一下子便由最初的“我想学”迅速跃到“我要学”的愉悦状态中,准确地说出了答案。接着,我顺势导入新课:“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情感。现代作家萧乾用另外一种方式寄托着同样深沉的思乡之情。让我们一起走进萧乾的《枣核》一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学生的思乡情愫被初步调动了起来。
二、 整体感知,紧扣情感
在“整体感知”课文这一环节,我紧扣思乡情设计了两个问题:1.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谈谈你对课文的理解。2.找出最能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主题思想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第二个问题紧承第一个问题,将自己的理解在文中找到落脚点和依据。学生找出了全文末段,通过齐读加深印象,说出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和看法。所以通过整体感知的两个问题,真正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特别是能够紧扣文章的思想情感。
三、 合作探究,突出情感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理清故事情节的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点主题,明确以“枣核”贯穿全文、设置悬念的作用――引人入胜,把思乡爱国之情表达得恰到好处,突出并归结为:“枣核既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四、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还是紧扣 “思乡情”,让学生跳读课文,找出体现友人思乡之切的词或句,透过词句的字面意思,联系具体的语境,体味和推敲其深刻含义,并通过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情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板书:“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至此,学生对思乡情的感悟已深入己心。
五、 设身处地,融入情感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所以人们往往会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慰藉自己。我先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美籍华人寄托思乡之情的方式――栽杨柳,养睡莲,堆北海,种枣树。启迪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到了异国他乡,你会用什么方式寄托思乡之情?”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实际回想初一刚寄宿时想家的亲身经历,深入体会那种强烈的思乡念家之情。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而且所列举的许多方式很独特,富有创意,思乡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六、 设计对话,体验情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为了让学生体会“友人”的思乡爱国之情,我让学生自由组合二人小组,团结合作,设想“友人”同老伴儿月夜并肩坐在“北海”的长凳上,追忆当年北海泛舟时的情态,设计一段“友人”和老伴的对话,来展现已届风烛残年的老人的心态。学生们既感兴趣,又受到了感染。学生在设计对话时,必须身临其境,转换角色,注意语气语调,进一步了解文本内容,思乡爱国的情怀贯穿于对话之中。实践证明,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创新的能力,同时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七、 课后搜集,加深情感
古往今来,爱家乡、爱祖国是一个人最朴素的情感。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储备的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句,学生很快便将小学阶段和七年级所学的以及自己课后积累的诗词句回忆出来。再让学生课后搜集整理这方面的其他古诗词句、格言警句和名人名言以及思乡爱国的故事。这样,学生就会通过图书馆、网络、报刊等各种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搜集整理。这一设计,充分利用了语文课程资源,提高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将思乡爱国的情感教育延伸至课外。
在完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单元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课前准备,对所带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并推选一名组长。在教材中选取一部分理解难度不大的诗歌,主要以选修教材中的推荐作品为主,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从中选择。在选定诗歌后分工合作,搜集、整合与诗歌相关的知识。
步骤二:自主赏析,学生选择合适准确的角度和切入点,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和思想感情,走进作品,感受和体味诗歌的意蕴。让学生把自己赏析的心得和感受以讲解的方式呈现给其他同学。
步骤三:教师根据学生讲解的具体情况进行拓展、归纳和点评,并作适当补充和说明。
步骤四: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作业设计,展示自主赏析成果,教师对作业进行点评。
下面以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韦庄的《菩萨蛮》、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为例,展示引导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的具体过程。
【课前准备】
每组同学除准备好相关诗词的讲解内容外,还准备了与教材相关的丰富的语文素材。如:
主讲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的学生小组,课前准备了许多山水风景图片和水墨画图册投影,用于课前简介和补充说明。另将王维隐居终南山时创作的经典诗作制成卡片分发给其他小组同学,以便课后拓展阅读。
主讲韦庄《菩萨蛮》的学生小组,课前主要搜集和整理了许多相关江南风物人情和民俗文化的写作素材,以便将这些素材和作品有效地利用到写作中去。
主讲纳兰性德《长相思》的学生小组,课前准备了有关边塞诗的相关文化常识和著名边塞诗人的代表作品,主要搜集和整理了词人纳兰性德这一人物素材,通过作者介绍让同学们明确诗词鉴赏过程中“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通过了解作者生平经历走进作品,体会词人独特的人生情怀和艺术风格。
【教学实录】
一、《积雨辋川庄作》教学
1.自主赏析
小组选派主讲人负责讲解,引领同学疏通诗歌大意,以抓住诗中写景和抒情的巧妙结合方式入手,分析诗中景物描摹的色彩对比,突出诗歌写景的艺术手法和特点,从而细致入微地表现诗人隐居辋川与大自然和谐相融的悠然情怀。主讲人认为:“这首诗中的所有景物描写,是诗人颇具禅心的静观所得,而不是单纯物象的客观描摹,极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山中平静的生活对一般人来说太过寂寞,但诗人却过得大有兴味。”诗歌中引用典故所表露的情怀、山间隐居生活的描摹、民俗文化风情的展示,在主讲人的讲解下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2.教师点评
在诗歌分析讲解的过程中能够抓住诗歌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意蕴,突出了诗歌中浓厚的禅味。
二、《菩萨蛮》教学
1.自主赏析
以轻音乐开始,伴随着悠扬轻盈的曲调,主讲学生将诗词的深意娓娓道来。以诗词中“似直而曲,似达而郁”的情感特点入手。以抓住词中关键字“莫”来诠释词中包蕴的情感要素,和韦庄有家不能归、流寓江南的忧伤和无奈。主讲人认为:“‘人人尽说’的背后是作者不能回乡的隐忧,所有江南风物的描摹都是作者心中哽咽难言的哀愁。”主讲人还以整首词中所表现的“思乡”之情,联系分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思乡”的不同解释,让诗词的情感得到升华。尤其是主讲人本身对诗词情感和主旨的个性化解读也受到其他同学的一致认可。他认为词人以借写他乡之美来表现自己心中思乡的无奈与忧伤,这不仅是词人的个体情怀和感受,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一种心理特征,是一种镂刻在骨子里的爱与牵绊。
2.教师点评
个性化的解读和层层深入的分析,让诗词的内涵和情感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三、《长相思》教学
1.自主赏析
主讲人从作者纳兰性德的身世入手,以“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解读诗词,从“诗人、景物、意象、开头、变化、妙处、典故、主旨、类别、技法”几个方面来解读品析,提出要围绕文本内容仔细阅读,但也要“展开想象”的方法。层层深入、抽丝剥茧,最后归纳和梳理纳兰性德这一人物素材,突出诗词“文如其人”的特点,以备写作时应用。
2.教师点评
诗词鉴赏方法很重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其中,品读诗歌的过程也是与作者情感交融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根据自主赏析的三首诗词写一段文字,可以是对诗歌个性化的解读、可以是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也可以自己写一首相同题材的诗词。
【成果展示】
作业示例1:赏析感悟
忆江南
李郁文
人人都说江南是一个美好的地方,令人憧憬,令人怀念,每一个在那里停驻的人都对那里有一种眷恋,有一种渴望。我没有去过江南水乡,但却梦见过那样幽静的小路,那下过雨的石桥,那桥下的船夫撑着船游荡在河面上。这让我想起了边城,人们朴实地在过着自己的生活。在这种恬静的地方或许你有许多忧伤,但你也会把它埋起,忘记哀愁,不想用那样的心情来迎接这美好的乡土。
韦庄也想尽力地去掩藏自己心中的苦闷,忘记那些断肠的往事。来到江南的他,也许是最落寞的他,不能释怀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却被这江南水乡的诗意所深深吸引。我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故乡,也不明白那远在他乡漂泊的游子的心境,但我能感受到他的心境,他的那颗赤子之心。
当北国的秋来临之时,北方已沉浸在落叶的海洋中,惟有江南依然长春,保留着每个人依然长存的思念。
教师点评:带着对诗词的体悟与挚爱,望穿了作者对故乡的不舍与眷恋,一种另类的思乡之情,民族情感深处的爱与牵绊。
作业示例2:原创诗词
蝶恋花
王世乐楠
正是今岁霜风寒。落木千山,严雪尽峰峦。独登百尺揽冰蟾,只见星河不见月。
欲诉琴心乱抚弦。北风满满,绿水面喃喃。青山无情本无念,流光映雪却白头。
教师点评:填词需要紧扣词牌韵律。以“落木”“冰蟾”“星河”等经典意象写景抒情,生动形象,真挚感人。
【课后反思】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让学生不受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去理解诗歌,如何学会欣赏和品味诗歌,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心灵滋养,促进他们产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值得我们深思。
自主赏析,学生不仅真正将诗歌理解得更加深入和透彻,而且对诗歌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分组讨论研究,集中展示成果,有利于学生互相借鉴,更进一步理解和领悟诗词的要旨,掌握属于自己的诗词鉴赏方法和技巧。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随机添加一些感悟,也使很多诗歌在赏析的过程中产生了个性化的认识和解读。这种自主赏析的教学方法,也体现了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在教学实际过程中的不同处理方式,适应课程标准对不同教材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看题目 看注释 看两端 看意象
诗歌鉴赏是历来高考必考内容之一,也是不少考生容易失分的考题之一。读不懂诗歌是考生不会鉴赏的根源所在。根据这一题型的命题规律,以便提高答题的准确度,笔者认为应该让考生做到四看。
一看题目
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从题读诗有助于诗歌内容的把握。这种方法的运用多集中在律诗绝句中。如杜甫《登高》,从题目看暗含两条信息:一是写高处之景,二是写登临之感。从题入诗可发现:
前四句:写景 写题目的 高 所闻所见的景色
后四句:抒情 写题目的 登 百感交集的感触
再如《春日登楼怀归》,从题目“春日登楼”得知即要写春天登楼所见,“怀归”是要抒发思乡之情。
春日登楼怀归
寇 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前三联写春日登楼远眺、俯瞰、抬眼所见,尾联由见闻而怀归,全诗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二看注释
命题者所提供的注释,往往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替我们解释一些生僻难懂的词语,以降低理解诗歌的难度。因此考生答题时应充分利用注释的解释和提示作用。
三看两端
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诗词,是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抒情方式,这类诗词往往在关键处加上一两句抒情议论性的句子,放在诗词的开头或结尾的位置,点明主旨,这些句子中往往蕴藏着诗(词)眼。如冯延巳的《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开头句“谁道闲情抛掷久 ”中“闲情”一词,就是该词的词眼,笼罩全篇。从全词看描写了闲情的苦恼不能解脱之苦。杜甫《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愈燃。今春看有过,何日是归年?后两句中“归年”就是诗眼,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从全诗看,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四看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以诗歌的具体意象为依托,通过对具体意象的解读,体味作者的情感,做到对诗歌的准确理解。
古代诗歌中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常见的大致可分为送别类意象,有长亭、南浦、柳、芳草、酒、阳关;感伤类意象(或表达孤独悲伤的心情,或表达离愁别绪,或渲染凄冷、悲凉的氛围),有黄昏、夕照、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羌笛、寒蝉、鹧鸪鸟等;思乡怀人类意象,有月、鸿雁、青鸟、双鲤等;品行高洁类意象,有松、菊、雪、竹、梅、兰等。
【关键词】 意象 诗歌 灵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2-023-01
诗词犹如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卷,在那凝练的语言、整齐的节奏、丰富的意象中,描绘着自然的美丽,体验着生活的滋味,记录着人生的悲喜,感受着生命的真谛。高中生处于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培养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能只以应试为目的进行枯燥的知识灌输,特别是在高中语文的诗词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诗词多种美的意象来让学生体验,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诵读诗词的语言美来体会意象
诗歌的每词每句都具有精炼、含蓄、生动等特点。通过诵读,细细地品味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看到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卷在眼前展开,让人顿生美感。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明月、松林、清泉、渔舟、浣女向人们勾勒出了秋天雨后一个寂静深幽的美景。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描述:“荒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俨如一幅恬静的田园风光图。诗中的语言风格魅力独特,意境令人神往,通过诵读感受语言的意象能够让人心情愉悦。
在诵读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让学生把握好诵读的节奏,通过抑扬顿挫地诵读、音节间的错落,自然的融入诗词描绘的意境当中。如《蜀道难》中的“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诗的感情豪放,要读得有声势。第二,课堂当中需讲解相关的诗词鉴赏技巧,结合学生的反复诵读,让学生来进行品味、比较诗词中的语言在听觉、视觉方面的美感,以及用词的精准、凝练。
二、通过诗歌的情境再现来体会意象
诗词中凝聚着作者丰富的体验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再现,在那客观的物象背后,或许是诗人的悲欢离合,或许是诗人治国平天下的夙愿。通过创设情境,品味诗词,体验诗人的情感意象。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在教学《山居秋暝》时,教师饱含情感地描绘一幅清新动人的山间秋图景,学生就自然会情随意迁,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自己就会散步在秋雨洗过的山谷,呼吸着新鲜湿润的空气,闻到扑鼻而来的松脂、竹叶及荷花香味,看到滚动着晶莹水珠的莲叶及波光粼粼的涟漪,听到山泉潺潺的音响和浣纱女舒心欢悦的笑声,于是陶醉在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创设情境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类似情感的音乐、画面等方式来引导体验。如《春江花月夜》,诗作给人展示的是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作者借助春江、江天、江流、江水、江畔、江潭、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等形与景、光与色的物象,将春、夜、花、人有机结合起来的。可以用多媒体对这些景色再现,结合思乡之情的音乐,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春江夜月,体验到在那美丽的景色之中,孤独游子的静静思乡之情。例如,白居易所作的《琵琶行》整篇意境就是比较低沉而凄切的。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先选择一曲比较忧伤哀怨的琵琶独奏曲进行播放,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出相应的画面。秋风萧瑟的一个夜晚,诗人、明月、孤舟、江水构成了一个冷清的画面。哀伤的乐曲、凄冷的画面,让学生一下就能领会到诗歌的基本情感。
三、通过类比鉴赏来品味诗词的意象
诗词中的物象、词句通常隐含着多重的意象,在教学中通过类比思维的培训,对学生的鉴赏能力是有很大益处的。比如,“梅花”象征高洁、坚韧的品格,常见的象征坚贞高洁,鸿雁是思乡怀亲的标志,兰花、竹子、松树、莲花、梧桐、杜鹃等也是古诗词中常采用的物象。另外,古诗词常通过谐音字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如“柳”与“留”谐音,常借“柳”来表达挽留之意,故有折柳送友的习惯,如《折杨柳》和《雨霖铃》就是例证。“莲”与“怜”谐音,和爱情有关,南朝乐府的《西洲曲》中就是借“莲”来表达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切思念和对爱情的纯洁。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意象;情感
诗歌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发展中,优美的诗歌语言、陶冶情操的修辞美句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青年,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心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积累了良好的语言功底,提升了学生的素质修养,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在《高考说明》中已明确指出:“鉴赏诗歌作品中的形象”。作品中的形象不仅包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还包括周围环境的形象。诗歌的鉴赏过程不仅包括对作者所表之情的理解,还要善于联系作者所在环境,所寄之物,即所谓的“意象”。意象是以无形的方式存在于诗歌中的,诗歌脱离了意象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一、意象是情感艺术表达的包装
意象是融入了文人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而物象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事物,意象则是客观存在的且融入了文人主观思想情感的一种事物。意象赋予了诗歌生命力。与诗歌紧密联系的可观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事物就是意象。滔滔江水、蔚蓝的天空虽然只是物象,但是只要在诗歌的领域中提及,就赋予了其为意象。在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春水”一词中寄予着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就属于意象。
载体是事物存在的支撑。任何艺术形式的表达都离不开外在的载体,在诗歌的领域中,意象就是诗人表达情感、寄托心灵的外在形式。在高中的诗歌意象教学中,我们经常强调情景交融、融情与景、借物寄情的描法,其就在于将外在的环境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结合,找到一个结合点,实现诗歌的表达意境。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境界可以分为两种,即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前者是借助自身对外物的感受,将物与心灵相融合,以此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因此,在诗歌的鉴赏时,学生要善于打开诗歌的包装,探究诗人的内心情感,感受诗歌的真谛。
二、高中生诗歌意象的教学方法
1 以诗歌为中心进行学习
在高考试卷中,我们遇到的诗句并非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培养学生阅读诗句,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对诗人情感探究的能力。在不熟悉的诗词面前,我们要将学习的焦点放在诗词上,而非诗词的作者。如果我们将思考的重心放在作者上,同时结合平常的诗词积累,往往会造成思维定势,容易造成对诗歌理解的不恰当。例如,可能会将李清照的“生当为人杰”与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混淆,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苏轼则是豪放派的代表。婉约派有时可以呐喊一下人生,而豪放派有时也会抒发一下儿女情长。因此,在诗歌鉴赏时,学生要明确重点,将重心立于诗歌本身而非诗人。同时也要注意,同一物象可能在不同诗歌中表达的意象含义也是不尽相同的。
2 注重情与景的相互融合
天人合一是诗歌中最常见的。即在诗歌中大都包含对诗人所处环境或者某一物象的描述。在诗歌的学习中,只要我们找对了诗人所描述的物象,就能顺藤摸瓜地找到诗人表达的情感。
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诗人描述的环境形象地闪现在脑海中,抓住重点物象,烘托出诗歌意境。通过意境描述诗人所表之情。其中常见的意境有雄浑壮阔、凄凉、恬静、思乡悲痛等,需要注意的是所选择的描述要能将景物的特点准确地描述出来。例如,通过诗句我们不仅要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更要理解诗人为何会哀伤,为何会抒发思乡的感情。然后去感悟诗人的情感,用质朴的词语将其表述出来,进而对此进行分析整理,从诗人的表达情感中受到启迪。
总之,诗歌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学生的高考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因此,教师在诗歌意象的教学中要不断创新,引导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意象探寻诗歌真谛,使学生积累人生经验,力争做一个高尚的、有审美情趣的有志青年。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胡思宇(2001.3-),女,满族,辽宁义县人,辽宁省锦州市义县高级中学高三17班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90-01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体悟其内涵无论是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承还是保护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在语言研究方面也有突出的意义,另外,诗词中的意象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内涵进行了概括,所以分析解读古典诗词中出现的意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典文化内涵。就诗词研究来看,诗词当中的动物、植物形象十分的普遍,而本文就动物形象进行重点的分析。
一、“马”的形象解读
“马”在中国文化当中的寓意十分丰富,其作为我国十二生肖当中的一员,在诗词中常常会表现出两种相反的文化意义。
第一是“马”作为追求者、奋发者的意义。在成语当中有“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用法,从这些成语的意义解读来看,其表现是积极的、正面的,体现了一种前进的情怀。在诗词当中,“马”的出现与战场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比如“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再比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这诗词当中,马都是作为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形象出现的。在战场上,勇于冲锋陷阵的都是英雄,而“马”充当这一形象,充分地体现了我国文化中的英雄情怀,也表现了面对战争,将士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
第二是“马”作为交通工具的形象在诗词中表现羁旅情怀。在古代,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平时代,人们的出行主要靠马匹,所以在诗词中有马出现的时候,要看马所处的环境,如果在路上,那么整个诗歌的基调便不会积极,因为其要表现浓浓的思乡情绪和羁旅情怀。就“马”的这一形象意义,体现最为彻底的是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这句诗里的“马”不仅在路上,而且突出了“瘦”字,浓浓的羁旅情怀扑面而来。当然,除了马致远的“瘦马”有羁旅的情怀表达,其他人笔下的“马”也有这样的意味,比如李白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比如岑参的“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二、“牛”形象解读
“牛”和“马”一样,同样是中国十二生肖当中的一员,其文化形象也十分的丰富。就一般的解读来看,“牛”这个形象的出现也有两层意义,不过这两层意义具有相关性。
第一是“牛”具有踏实、勤劳的文化寓意,所以在诗词当中着重用来表现高洁的品质。比如南宋李纲在《病牛》中写到“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首诗详细地写出了老牛希望天下百姓都能吃饱的美好愿望。这种得福天下人,受累我一人的理念正是李纲通过“病牛”这一形象进行体现的。除了李纲,北宋孔平仲也有“老牛还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的诗句,这些诗词都是借“牛”这个形象进行品质的表现,所以说“牛”这个形象的出现,往往会体现一种勤劳的品质。
第二是“牛”具有平静生活的寓意。“牛”是田园生活的重要装饰品,是一种淡然的田园风光的体现者,所以在许多表现田园自然生活的诗词中,往往可以看到“牛”的出现。比如“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月”,比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比如“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等,这些诗词描写,大都是比较舒适的生活,所以说“牛”的出现,根据整首诗词的环境描述,可以将其作为生活安定、闲适的形象进行解读。
三、“鸟”的形象解读
在古典诗词当中,“鸟”的形象出现是比较频繁的。从具体的诗词分析来看,不同的“鸟”具有不同的含义,下文就几种比较常见“鸟”的形象进行解读。
第一是大雁。在古典诗词中,大雁的形象主要流露出的是浓浓的思想之情。之所以说“大雁”是思想情绪的代表,主要是因为有“鸿雁传书”的存在。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就是对“大雁”这一形象思乡寓意的最典型表达。
第二是黄莺。在古典诗词当中,此鸟的出现一般表现的都是一种自然的美好,换言之,黄莺的出现多在一些描写自然风景的诗词当中。比如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再比如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都是对自然的美好讴歌,所以说黄莺的寓意多为美好的事物。
第三是白鹭、鹤。白鹭这种鸟的特征是孤傲,而且其颜色洁白,能飞入青天,所以白鹭的出现一方面表明志趣的高洁,另一方面体现远大的志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黄鹂”和“白鹭”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再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其中的“鹤”就有凌云之志的意思。
1、《商山早行》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2、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来源:文章屋网 )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该如何应对?除了知道考卷将要“考什么”之外,还要掌握有效的应对方法,寻找切入点。也就是说,鉴赏一首诗词,应该知道明确的思路和目标,具体来说有五个要点,我们称之为“解读诗歌五部曲”。
一、析诗题,明含义
在诗词鉴赏中,有的诗题、词题需要分析,可知一些重要信息,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有些词题往往点明全词内容和写作目的,为你的分析提供线索。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题名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张旭《山行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就可能使人错误的理解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赞扬山中的美景,或劝人留下来欣赏山中美景。只有看了诗歌的题目,才能明白这首诗的写作用意。可见,分析诗词不可忽视从题目入手。
二、知背景,明作者
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掌握与诗词有关的时代变化、国家动荡、重大事件等,作家的独特思想和创作风格受其时代的影响,必然体现在其作品中。因此,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点。因此,考生平时对一些重要作家要有所了解。如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的前两节写的是洞庭湖的美丽宁静,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色”则将山水合起来写,在此基础上第四句表达总的印象:洞庭湖好像白银盘,高大的君山倒映在里边就像一个小小的青螺。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突出写这一景象呢?其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这就必须要联系作者当时的情况了,刘禹锡22岁中进士之后就在朝廷做官,不久,年轻气盛的他就和柳宗元等人一起因王叔文改革集团的失败而被贬到南方。政治上虽遭遇挫折,但他并未屈服。这首诗就写在他被贬途中。了解了这些,就不难从这首诗中感到诗人浪漫的奇思和宽阔的胸襟了!由这首诗可知,我们剖析诗歌,既要有分析能力,还要注意联系作者及背景等
三、析意象,明意境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来说,诗人在写诗时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化物象为意象。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一般来说,“意象”与“意境”,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看意境;意象与词句对应,意境与全篇对应;诗的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没有意境的诗不是最美的诗。如杜鹃象征哀怨,大雁象征思乡怀亲,象征高洁。“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四、寻诗眼,明用意
诗眼,是指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中“折柳”一词使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五、熟常识,明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