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五角星剪纸

五角星剪纸

时间:2023-05-29 18:00: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五角星剪纸,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转变观念,做创新型教师

实现劳动技术教学的创新,应从劳动技术教师抓起,只有教师先有了追求发展与创新的思想,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被激发,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创新。教师必须要彻底摒弃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培养创造教育的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师生观,在民主条件下师生共同创造。”所以,劳动技术教育要创新,必须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笔者在进行《剪蝴蝶(一)》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先让敢于实践、勇于创新且剪纸技术高的两名学生做“老师”,讲述他们是怎样构思设计剪出形式美妙的蝴蝶的。而到了《剪蝴蝶(二)》的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创意过程,然后推荐一个优秀成员参与到班内的创意交流活动中,最后四个小组再各自推选出一份创意最好的作品在班内进行交流。接下来,是师生互动环节,当学生们进入了紧张有序的创作阶段,笔者就深入到各小组中指导创作。本节教学内容,由于我打破了常规,改变过去“填鸭式”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创设了灵活的教学情景,把课堂教学活动交给学生去“主宰”,不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展示了他们的才能。

二、激发兴趣,做引领型伙伴

在劳动技术课教学中,笔者经常利用各种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神聚课堂,从而更加有效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如:在教七年级第一节剪纸课时,我先将自己用彩色纸精心剪制的式样美观、品种繁多的四瓣花、八瓣花以及美丽的蝴蝶、可爱的小燕子、吃着萝卜的小白兔、银光闪闪的大鲤鱼等作品用实物投影放大在幕布上展示,学生们立刻被那些精美的作品吸引了,对剪纸的兴趣大增,纷纷嚷着让我赶快教他们。

三、因势利导,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学生素质的发展全面提高,最终要落实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在劳动技术课堂教学中,笔者在实施创新教育中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让劳动技术课成为实施德育的载体。

如:在教学生剪五角星时,笔者先不讲五角星的折法和剪法,而是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五角星作为一种艺术图形,在什么地方被采用?你知道多少?红色五角星跟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又有哪些联系?学生们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和讨论后,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国旗、国徽上有五角星;团旗、团徽、少先队旗上也有五角星;帽子上是红五角星;好多国家的国旗上都有五角星,等等。听了学生们的回答,我又进一步向学生提出,谁知道国旗和国徽的图案?它们各有几颗五角星?五角星的大小是否一样?这些五角星的含义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设置很自然地跟德育接上了轨,听着学生们准确的回答,我满意地微笑,不停地点头,并及时对学生的正确答案给予鼓励。一堂关于了解国旗和国徽知识的思想教育,就这样在学生急于动手剪纸前渗透到他们的脑海中了。

四、创设情景,加强学生劳动教育

有研究表明,现代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家长只重视对孩子的知识教育,而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使得现在的孩子劳动意识薄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生活自理方面能力很差,事事都依靠父母。有资料显示,各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差距很大: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参与劳动的时间只有12分钟。这种局面如不及时改变,后果将十分严重。为此,作为一名劳动技术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严格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行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加强对青少年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艰苦朴素、敬爱长辈、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锻炼,在劳动中成长。

第2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课题学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课题学习内容的探索性决定了其结果的不确定性.

其内容的主体性决定了数学课题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因而,教师所预设的不一定是学生所关注的.课题学习内容的实践性更深层次地说明预设与生成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冲突,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课题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也会让预设与生成之间出现很大的矛盾.课题学习内容的综合性说明了预设的复杂性.因此,预设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设计.课题学习时,要重视预设,更要关注学生的生成,尊重学生的生成,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构建富有生命力的、开放的、有趣的、有收获的课堂.

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那么课题学习也不例外.这里所说的预设指的是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而生成则是指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作用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能有序展开。尤其课题学习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教师必须作更充分的预设,才能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去研究,才能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而创造性的生成也正是“学生为本”的体现,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过程充满生命活力.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2]”教学预设是教学的内在需要,教学预设指向教学生成,教学生成是在教学预设基础上的拓展与更新.预设和生成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尽管教师对课题学习要求的合理把握和教学对象认知状况的深入了解,但更多时候,预设和生成还是有很大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这反映出课题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经验等优势,积极加以引导、点拨.或者,从不同的角度换位思考,以期能更好地完成课题学习的任务.

【教学案例】剪纸

【活动准备】剪刀、圆规、量角器、纸

【活动内容】把一张纸对折或多次对折后,按一定的方法剪出的图案叫做折叠剪纸.折叠剪纸的一般方法:取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纸,对折并把折痕压平,然后在折叠好的纸面上画图案,再按所画的图案剪下.折叠剪纸是利用纸对折后剪出的图案具有对称性这一特点来进行创作的.

活动1:剪四边形.

如图1-1,把一张正方形纸片沿虚线对折得图1-1(1),再将图1-1(1)沿虚线对折得图1-1(2),在图1-1(3)中沿虚线剪下得图1-1(4).

(1)想一想:图1-1(4)的展开图形有几条对称轴?这个图形什么特征?

(2)请你动手做一做,把图1-1(4)展开,与你猜想的一样吗?

(3)你能仿上述方法剪出正方形吗?如何剪?说说你的理由.

分析:①每一道折痕是一条对称轴,有2条对称轴.阴影部分展开后是一个四边形,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知,这个四边形的四边都相等,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两组对角分别相等,2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等等.

②展开后如图1-2.

③要使图1-1(3)中的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相等.

剪纸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熟悉的话题,因此学生对老师预设的问题感兴趣,但是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感觉.喜欢想象,喜欢摸索,喜欢探究.因此活动2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先动手做,然后生生合作,小组互动,最后,师生互动.

活动2:剪风筝.

如图2-1(1),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沿虚线对折得图2-1(2),再将图2-1(2)沿虚线对折得图2-1(3),在图2-1(3)中沿虚线剪下得图2-1(4).

(1)猜想:剪下的阴影部分有几条对称轴?这个图形什么特征?把图2-1(4)展开,你的猜想对吗?

分析:①每一道折痕是一条对称轴,有2条对称轴.阴影部分展开后像个风筝,是八边形,其中有4条短边相等,4条长边相等,等等.

②展开后如图2-2.(在互动过程中,发现了学生的创作还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预设而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要随时关注学生在剪纸过程中,所生成的想法、做法,及时鼓励,让学生大胆创新.)

活动3:剪五角星.

请按图3-1(1)所示的方法,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沿虚线对折,再依次按图3-1(2)中的各条虚线折叠成图3-1(3),再沿图3-1(3)的虚线剪下.

(1)想一想:图3-1(3)的展开图有几条对称轴?这个图形有什么特征?

(2)把图3-1(3)展开,与你猜想的一样吗?

(3)探究:在图3-1(3)中,如果角α是90°,那么剪出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图形呢?请你先想一想,再动手试一试.

(1) (2) (3)

图3-1

分析:展开图有五条对称轴,展开图由10个全等的三角形组成,有公共边的两个三角形成轴对称,展开图是五角星.(3)中的图形是正五边形.

参考上一个案例,让学生讨论.通过以上折叠剪纸的活动,我们经历了观察―猜想―实验―发现的过程.以中国民间剪纸技巧为基础,在折叠、想象、验证的过程中探究和感悟,进一步领会轴对称的意义.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这是数学学习的科学方法.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课上的思路,让学生继续探究剪纸中的数学问题。

【活动反思】在这个数学活动中,学生剪纸的方法比教师预想的要多,而且他们对剪纸这一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尤其在活动创新的时候,表现很突出.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解决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适时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从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泯灭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参考文献:

第3篇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习并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基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摸一摸、量一量、议一议、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生活中数学的思想。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认识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并知道了什么是这些图形的周长,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结合生活中具体事物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

2.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张扬学生的个性,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探究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五角星,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和小组同学一起指出大家准备图形或物品的周长,注意指明图形或物体的起点和终点。(出示五角星,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板等)

2.总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生:从起点起沿着物品会图形边缘绕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物品或图形的周长。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探究长方形周长

师:同学们,咱班班级走廊的墙报设计的特别漂亮。特别是好多同学的照片都上了光荣榜,你们真棒!(课件出示:周围贴有彩条的照片)同学们的照片四周都粘上了美丽的彩条。你们想知道贴每张照片用多长彩条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长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师:看课件想一想,要知道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生: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张长方形照片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生:长13厘米,宽9厘米(板书)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照片的长和宽,请同学们独立在练习本上试着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必要时给以帮助和指导。

师:请做完的同学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想法,思考其他同学的方法是否可行。

2.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情况:

板书:

13+13+9+9=44厘米

13×2+9×2=44厘米

(13+9)×2=44厘米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

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

长×2+宽×2=长方形周长

(长+宽)×2=长方形周长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你们喜欢哪种做法?并说出理由。(学生喜欢哪种就用哪种方法)

3.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师:每天课桌陪伴着我们学习,你能和同桌合作计算出课桌面的周长吗?

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要计算课桌的周长要先知道什么,再怎么做?

②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③学生同桌合作,进行测量桌面的长和宽,独立计算出课桌面的周长。

④学生反馈交流,长方形课桌面的计算情况。

师小结:同学们都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真了不起。

(2)课件出示长方形剪纸。

老师要把蓝色剪纸装饰上美丽的花边,能帮老师计算一下到底需要多长的花边吗?(出示课件:剪纸长:25厘米宽:20厘米)

(3)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请同学们口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长:8厘米。宽:5厘米。

三、探究正方形周长

1.探究正方形周长

师:请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的变化,并计算出他的周长(出示课件)。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请根据长方形周长探究出正方形周长(出示课题)。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体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共性。让学生感受到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一样长时就转变成了正方形,把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迁移到计算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

师:请做完的同学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想法,思考其他同学的方法是否可行,谁的方法更简便?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情况:

板书:

5+5+5+5=20厘米

(5+5)×2=20厘米

5×4=20厘米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正方形周长

(边长+边长)×2=正方形周长

边长×4=正方形周长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那种方法?并说出理由。

(学生在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因此这个环节直接放手给学生。通过比较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2.解决问题,应用新知:

(1)我们学校要给正方形旗杆底座围一个边长是2米的栏杆,你能计算出这个正方形栏杆的长度吗?(出示课件)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学用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四、拼一拼、摆一摆

1.两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请计算出长方形周长。

2.两个相同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10厘米和5厘米。请计算拼出图形的周长。

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体现层次性、灵活性、有效性,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五、教学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评价你和同学在这节课上的表现如何?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1)长方形:

长:13厘米 宽:9厘米

13+13+9+9=44厘米

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

13×2+9×2=44厘米

长×2+宽×2=长方形周长

(13+9)×2=44厘米

(长+宽)×2=长方形周长

(2)正方形:

边长:5厘米

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正方形周长

(5+5)×2=20厘米

(边长+边长)×2=正方形周长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过程性原则 能力发展

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但是,在“再创造”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巧妙的组织,恰当的引导,在和谐的,民主的气氛下开展教学活动,以缩短学生建构思维活动的成果的过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指导原则,简称为过程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在:①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②展现公式、结论的推导过程;③展现方法的思考和形成过程;④展现规律被揭示的过程;⑤展现问题被发现的过程。

新教材充分考虑过程性原则――内容的编排尽可能地展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即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思维教育是数学教学的核心。

数学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积极参加者,他需要根据数学知识结构,重现知识获得的过程,即知识的发现过程,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水平,制定出学生学习的“序列”;他还需要指导、调控学生的思维活动,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从而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知识与经验。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教师思维过程的展现而忽视学生思维过程的暴露,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一、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

概念的形成有着丰富的生活背景,生动的生活内涵,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生动的形成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对概念的理解极为不利。注重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完整的、本质的、内在的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具有思想的基础,同时培养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新教材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便于在教学过程中暴露概念提出的背景,暴露其抽象、概括的过程,将浓缩了的知识充分稀释,让学生在思维上亲身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在了解概念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

二、展示公式发现过程

数学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公式,传统的公式教学只重视公式的强化记忆和反复的练习,注重熟能生巧,至于公式产生的背景,发现的过程教师不甚关心,学生知之甚少。数学课堂教学要作为一种活动过程来进行,必须自始至终要有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不断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并及时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提供探索指导,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与前人发现这些知识结论时大体相同的智力活动,真正使学生在长知识的同时又长了智慧。

三、展示规律探索过程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学数学,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如在教材中要求尝试用归纳法探求解决下面的问题:在平面内画50条直线,最多有几个交点?

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去探索这个问题,而是创设更切合实际的教学情境,经历看一看,做一做,填一填,想一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促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形成。

四、展示方法的思考过程

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与原理时注重暴露思维的过程,把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纲挈领地加以介绍,对学生领会思维方法很有好处。千万不要在数学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必须看到,正确的思维方法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教师应当在实践过程中去指导和帮助学生,并在学生发生错误的时候适当指出他思想方法上的问题而加以纠正。

许多教师急于代替学生思考,把一些计算或解题的方法和盘地教给学生,这种教学,学生吃的是现成饭,学得快,忘得也快,更谈不上自己去寻找方法。教学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疑难处设问,在关键处启发,然后让学生动脑、动手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暴露教师和学生思维过程,克服思维定势,激发思维的创造性,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学生不仅学到新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并逐渐形成创新能力。

五、展示问题的发现过程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只是时间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往往的是重解决问题,轻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提出;我们的老师往往重解题的策略的研究,轻发现问题的探讨,有的老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视而不见,不能面对,也是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轻视问题发现,不敢提出问题,提不出问题的重要原因。我想我们的教学改革一个重要原因也缘于此。

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和同学们一起做一剪纸:剪五角星。在甲同学的教导下同学们很快的剪出了各种各样的五角星,大的小的,胖的瘦的,同学们都非常兴奋,互相攀比谁剪的好看,这时一位学习成绩一般同学提出一个问题:

老师为什么我的五角星他们剪的“胖”,而他剪的五角星“瘦”呢?

这时同学们都静下来,沉思这一问题,有的同学开始重新剪五角星,实践着,讨论着……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动脑的同时,在活动中产生了问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教学实践中,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是过程,要有意识的充分运用过程性原则,从而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数学学之有用,学之能用。我们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同时参与这一活动的教师才能最终成为成功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参考文献

[1]张乃达 《以问题为中心――数学教学设计》

第5篇

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对称图形并理解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4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

2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对称图形的位置和条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各一,剪刀、彩纸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大家到有趣的图形王国里去游玩,大家高兴吗?可是图形王国里有几个调皮的图形想为难一下同学们,他们把自己的半张脸遮了起来,(课件出示蝴蝶、喜洋洋、狗的半张图片)如果你们能猜出它们都是谁,我们就可以顺利地去图形王国了。下面我们来猜一猜,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猜的?(露出的一半和遮住的一半一样)其实,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像这样左右两边一样的物体有很多,我们就说它们是对称的,对称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就走进图形王国、走进神奇的对称世界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板书课题)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对称

走进图形王国,我们首先来听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课件播放蝴蝶带领蜻蜓寻找家族成员的故事)小蝴蝶为什么说蜻蜓、树叶他们都是一家人呢?(课件展示蜻蜓、蝴蝶和树叶的图片)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左右两边完全一样?(大屏幕演示3个图形两侧重合的动画过程)对折以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对称图形,也叫轴对称图形。

2走进生活,寻找欣赏对称

(1)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2)欣赏生活中的对称。(课件播放脸谱艺术、剪纸艺术、图案设计、车标设计、交通标志、中外著名建筑、千手观音,还有数字、字母、汉字等)

3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对称

创作一幅对称的作品,互相欣赏。

4深化认识,辨析拓展对称

我们在剪对称图形时是先对折再剪,(演示剪出的对称图形――上衣),说明这条折痕就是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我们可以用虚线画出来。请你们在自己剪出的对称图形中画出对称轴。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1基础练习,加深认识。找出五角星的5条对称轴。

2综合练习,拓展思维

(1)折一折。(指导学生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圆折纸,看各有几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汇报逐个利用大屏幕演示折的过程,然后启发学生说出: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2)画一画。(检验学生是否会在小方格中画出对称图形)

(3)剪一剪。(根据对称图形特点)

第6篇

关键词:游戏活动;幼儿自信心;互动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偏小,在幼儿园环境中,对于他们的教学主要任务就是自信心的锻炼。通过教师的带领和其他小朋友的这种互动将会是培养自信心的最重要方式。本文就游戏活动如何促进小班幼儿的自信心为主题进行讨论。

一、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自信心

1.同伙伴的互动

游戏活动通常是安排小朋友以组为单位组成团体来完成的,所以在游戏的过程中就涉及了伙伴们的互动。其中有活泼开朗的幼儿,也有内向型的幼儿。对于活泼开朗型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就应该由老师适当地点播,这样在一个小团队中,他们将成为催化剂,将活动的氛围能够带领的很活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最初的愿望被满足,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样他们的自信心会瞬间得到提升。而对于内向型的幼儿而言,在活动中他们主要出于被动的地位,他们比活泼的幼儿更需

要得到关注,作为幼师应该首先就游戏中的方法给他

们认真讲解,在游戏中应该适时地提供机会让他们在

游戏中能够对于自己很想尝试的角色有更多的机会来尝试。并且对于活泼型的和内向型的幼儿要进行搭配,一般开朗小朋友的领导能力会很好,思维敏捷,而内向的则动手能力较强,他们的搭配往往会获得较好的结

果,这样一种和同伴的互动过程就逐渐地提升了幼儿的自信心。

2.师幼之间的互动

老师作为游戏中的评审,往往在小班幼儿的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所以老师的一些小动作或者小要求他们都会欣然接受,并为这些要求感到自豪。幼儿们之间的游戏需要老师的统筹,看出自卑型和好胜型孩子的区别。对于自卑型的就应该采取鼓励的方式,在他们失败或者害怕的时候,我们老师应该进行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而好胜的幼儿,老师和他们要像最好的朋友一样,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要严厉地指出,但是在批评之后马上要鼓励,并以一种朋友的心态和他们进行交流。在他们的思考过程中,结合他们自身的性格就可以培养自信心。

二、在互动评价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1.动态评价方式

在游戏开始或者结束时,老师可以组织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再一次上台发言,或是对于游戏的建议或是对游戏结果的总结。对于小班的幼儿可以就一些较简单的游戏进行,问他们的过程是否愉悦,或者对于自己的组员进行评价,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认识和增强自信。也可采用像每一个幼儿都可以争取得五角星的奖励来增强自信心。

2.老师的评价语言

老师的评价和肯定对于小班的幼儿是很重要的,对于他们而言得到老师的表扬是很光荣的,所以在游戏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用一些积极鼓励的词汇来促进游戏的进行。诸如剪纸或者画画等活动都可以将他们的作品张贴起来,对于休闲的游戏可以采用不同方式,不仅使小孩子很开心,很有存在感,使他们有兴趣积极参与,自信心得到增强。

小班幼儿教学中的游戏活动,主要是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针对不同性格的幼儿得到适合他们的存在感,对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是很有帮助的,在游戏过程中鼓励的话语和小小的物质奖励对于他们自信心的建立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林海芳.浅谈自选游戏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9(9).

第7篇

什么是区角活动的讲评呢?所谓区角活动的讲评是指教师在观察幼儿区角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就开展的区角活动进行讲述、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让幼儿分享成功的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下一次区角活动的开展作好材料、经验等方面的准备。讲评是双向的,即教师与幼儿双向的活动,可以主要让幼儿讲,让幼儿评,教师只作“引路人”,幼儿是讲评的主人。那么,教师如何在区角活动讲评中成为“引路人”呢?笔者有几点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在幼儿的区角活动过程中学会观察,为讲评打好基础。

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是讲评的前提,只有通过教师的观察,才能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与行为,才能把握游戏材料的提供,才能在讲评时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讲评。例如:在观察过程中,我发现美工区的幼儿在剪纸过程中把有用的纸也扔进了纸篓里,当时我没有立即制止或发表看法,在讲评时我特地把美工区的废纸篓拿了来,让大家看里面是怎样的一些废纸,小朋友们发现了许多废纸其实不废,这时我便请大家讨论应该怎样,在讨论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去实行、去相互督促,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用积极恰当的语言与幼儿一起讲评,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幼儿控制能力较差,情绪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教师如果用积极恰当的语言与幼儿一起进行讲评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教师一味地用消极的语言批评幼儿在活动中的不良表现,并指出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会使幼儿的情绪处于消极状态,幼儿的讲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从而失去讲评的意义。

1.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善于用幼儿易接受的语言进行指导。例如,我发现阅览区的图书有的被幼儿撕破了,于是,在讲评时我用拟人化的口吻说:“刚才我听到阅览区的图书宝宝在伤心地哭呢,谁知道他们为什么哭?”一句短短的引导语,就把幼儿带入到积极的讨论中,找出了图书“哭”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善于用点拨性的语言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学习。例如:在建筑区,几个小朋友用易拉罐一个挨一个往上搭,可是刚搭到第四层就倒了。虽然经历了失败,但他们没有放弃,经过反复的讨论与实践,最终他们在最地层放了4个易拉罐,然后是3个、2个、1个。在讲评时,我高兴地称赞他们:“你们的宝塔真漂亮,搭得也很高,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能搭的更高?”我的话引起了孩子们新的探索兴趣,接连几天他们都沉浸于搭高塔的游戏中,最高的竟在下面放了9个易拉罐最上面1个。

3.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善于用肢体语言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所谓肢体语言就是通过面部表情、声调、身体各部位的动作等来表达。例如,当孩子成功时,教师可以用一个微笑、一个点头或拍手等来表示赞同或表扬。当孩子在讲评时,教师更多的时候要蹲下来听孩子说,真诚地欣赏孩子的发现和成果。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察觉到老师的亲善和爱护,从而稳住自己的情绪并会即时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诉老师,进而增强了教师和孩子的关系,也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树立,讲评才会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顺利有序地进行。

三、采用多种讲评的形式,活跃讲评气氛。

讲评的形式很多,它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段采用不同的形式,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或目标采用不同的方式,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小组的。

1.参观讲评:以幼儿的直观感受为主,教师针对游戏目标要求,通过直观情景,以参观的方式进行评价。例如,“菜场”里的小朋友游戏结束时将物品归类好,教师有目的的带领幼儿参观,请“菜场”负责人告诉小朋友他们是怎样收拾的。

2.情景讲评:有目的地布置游戏小环境,让幼儿进行现场操作演示,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指导幼儿学习游戏技能,提高游戏效益。例如,“理发店”游戏中的理发师,他热情、有礼貌,还能为等待的顾客提供书籍和饮料,满足大家的需求,在游戏讲评时,我就布置理发店场景请该幼儿示范他是如何招待顾客、如何为顾客理发的,并组织幼儿讲评,他好在什么地方?还可以怎样为大家服务?

3.电教讲评:利用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将游戏中的情景重现进行讲评,这种方法更生动形象、更具体、更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适合年龄小的幼儿。因为活动结束后往往会忘记刚才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可借助录音、录像等手段在讲评的过程中再现孩子们活动的过程。

4.谈话讲评:教师与幼儿在平等的基础上,以互问互答的方式进行交谈,通过恰当的提问,帮助幼儿将零星的记忆系统化。如教师问幼儿你今天玩的是什么游戏?是怎样玩的?你发现谁玩的好?幼儿在回答时,既要介绍自己,也要对身边幼儿游戏情况进行回顾和讲评。

第8篇

关键词:美术活动;幼儿;兴趣

幼儿的思想天马行空,不可捉摸,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对美的感受有成年人难以企及的想象。在教学中,如何让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是每一个美术老师追求的教学目标。

一、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1.注重教学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表达需求等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过于追求教学的目的性,只重视对幼儿技能的培养,缺乏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能及时体察幼儿的情感变化及需求。

2.教学呈现没有关联,教学秩序混乱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美术设计是基于教学中主题活动的,美术设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就导致美术活动环节与环节之间缺少关联性,美术活动结束后缺乏后续性,美术活动之间没有主次、强弱的层次性。

3.教学方法单一,扼杀幼儿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用已有的经验和教学方式教导学生,从而形成所谓的示范教学,正是这种简单粗暴、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缺乏自主创作的能力。

4.教学材料单一陈旧,缺乏创意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每学期除了彩笔、油画棒、折纸、陶土,再无其他材料,单一的材料限制了美术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幼儿在这种几年如一日的教学中失去了对美术的兴趣。

由于上述种种教学弊端,使幼儿在美术的世界里失去兴趣,对美术不能有所认识,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我国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凡属人种都有图画之贡献,凡属幼儿都有绘画之兴趣。绘画是口语的先导,表达美感之良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使幼儿喜欢上美术并应用美术表达心之所想,心之所悟呢?为此,我借助我校开设的“美术趣味教育的实践及应用”平台,逐步探索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幼儿在美术教学中获得乐趣,有所收获。

二、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使幼儿喜欢上美术的策略

1.激发幼儿对美术教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做才能使幼儿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投身到美术活动中来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1)通过设置疑问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阶段的好奇心非常强烈,他们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特质反问幼儿,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探索欲。比如,在教授中班的孩子进行形状的训练时提问幼儿:“你们喜欢什么样的形状?是圆形,还是正方形,或者是五角星?”幼儿们回答:“我喜欢圆形,它像圆圆的棒棒糖,看见就想咬一口。”“我喜欢正方形,它像我家的玩具柜。”“我喜欢五角星,那是叔叔帽子上的徽章,闪闪发光。”幼儿们在回答喜欢的图形时与现实生活中他们喜欢的事物相联系,抓住了图形的特征,并深入地理解了各种图形在生活中的不同应用。通过设问可以使幼儿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主动推动教学的进程,在无形中激发出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2)创设轻松快乐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做到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比如,在教授“纸的魅力”这一主题时,我请到了班上两位幼儿的家长,他们其中一位擅长折纸,另一位则是剪纸达人。纸张在他们的手中变成了鼓着大眼睛的青蛙、神气十足的大公鸡、拥有美丽翅膀的蝴蝶、灵巧可爱的小鹿……看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物,幼儿们发出了一声声惊奇的赞叹,并对接下来的动手环节跃跃欲试。通过这个活动,我将家长请到幼儿中来,既可以使幼儿有一种亲切感,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美术就在我们身边,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2.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削弱教师的示范作用,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避免讲得过多,做得过多,而应该想方设法让幼儿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幼儿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在美术活动中常常会用到很多不同的教具,教师在准备教具后,幼儿对于授课的教具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于教具没有由衷的喜欢,为此,我在授课时针对下节课所要开展的授课内容请幼儿给出他们自己的意见,我在汇总了幼儿的意见后挑选出具有创意并易于获得的教具,征得幼儿同意后共同进行材料的准备活动,在下次的授课中幼儿用自己挑选的材料完成课题,他们的想象被充分发挥,创造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尊重幼儿的意见,幼儿对主动参与活动有一种我是主角的感觉,对于第二天的授课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期望,这帮助幼儿建立起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教学目标顺利达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作用虽然可以使幼儿快速地掌握技能技法,但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对于美术授课缺乏探索的乐趣。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授课时尽量少做示范或者不做示范,用引导启发的方式鼓励幼儿自己摸索,在经历了动脑动手的艰难探索后,幼儿获得的成功喜悦是翻倍的。比如,我在教授纸折小狐狸时,我先教给幼儿对折纸分解图基本折法的使用方法,在确保幼儿掌握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小狐狸的折法放大投射到显示幕上,让幼儿根据图解自己独立完成。在经过失败重来再失败再重来直至成功的过程中,幼儿对于美术的学习自信有了提升,能力得到了增强。

3.采用多样的教学用具开阔幼儿的眼界

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的材料不断涌现,依托高科技的艺术表现形式备受人们的青睐。教师在进行美术授课时也应该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将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引进课堂。比如,时下的刮画、皮浮雕、沙画等。教师还可以引进多样的绘画底材,激发幼儿的绘画热情,收获不同的美术体验。比如,可以用纸箱、纸杯、石头、竹筒等取代纸张进行创作。我在教学时,利用户外活动引导幼儿在大自然中挑选自己喜欢的石头带回课堂,回到课堂进行授课时,我让幼儿将想在石头上表达的事物先绘在纸上,然后在家长日时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将幼儿的作品以彩绘的形式反映在石头上。这个活动结束后,幼儿在亲子的氛围中体验到美术带来的赏心悦目,石绘带来的新奇,他们的想象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热情更加高涨。

4.展出成果,激励幼儿热爱美术活动

幼儿的性格各不相同,他们的作品也各有特色。在经过努力创作后,教师应及时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出来,这既是对幼儿努力的一种肯定,也有利于幼儿相互之间借鉴学习,使他们不仅能欣赏优秀的画作,而且在表现一般的画作中发现闪光点。在展览结束后,教师应该对展览的作用进行评估,收集幼儿的反馈意见。评价画作时,教师不仅应对表现好的幼儿提出表扬,对于表现一般的幼儿也应该就他的长处给予肯定,使幼儿认识到没有不好的画作,只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美好。然后根据幼儿的反馈引导幼儿学习同伴的优点,在幼儿借鉴学习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

5.针对幼儿特性,提出具体建议。当美术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教师要根据上阶段的授课对幼儿的才能做出评价,提出自己的意见,指导幼儿的下阶段学习。幼儿的想象大胆,用色丰富,画作千姿百态,这些都是幼儿自我思维的体现,是极其珍贵的,教师不能随意地否定某一幅画作或某一个幼儿,而应该带着包容、理解的眼光看待幼儿,从幼儿的角度看世界,让幼儿和教师的心相通,愿意聆听教师的教诲,努力追求完美。

总之,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吸引幼儿,用自身的包容、关爱感染幼儿,使他们乐意徜徉在美术活动中,从而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不仅善于发现美,而且善于欣赏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从教室空间入手,创设快乐学习的氛围

小班化的教室里,学生只坐着二十几个,相对来说自由活动空间占到二分之一左右,依据“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这一理念,结合教室的空间和学生的实际,在教室布置的造型和色彩以及静态和动态上,都做了整体的规划设计,力求最佳的安排和有效的使用与布置。

1.课桌椅的摆放位置发生变化 有十字形的,马蹄形的,工字形的,圆形的,有些图形我自己也叫不出名字。起先是一个星期更换一次,觉得合适的就两个星期更换一次。位置的摆放给任课老师的上课带来一定的困难,给班主任带来管理上的困难,如铃声响了,以前能很快安静下来,改变位置后,提醒后才能慢慢静下来。所以后来的几星期,行为规范总是不理想。圆形的摆放最不好,一些任课老师向我反映这样摆放不好,纪律很差,我自己也有同感,于是马上更换。我觉得最好的小组分配是四人一组,桌子可以多样化摆放。

2.创设优美环境,让每堵墙说话 我在教室的几堵墙上布置了以下栏目――“茁壮成长”栏目,栏目下贴有多棵成长树,学生的点滴进步就是他们成长的标志,我就把学生的进步在成长树上贴上五角星;“童心童趣”栏目,专门贴学生的作品,他们的一件件作品里都能体现出孩子的童趣;“奋飞的乐园”栏目,孩子会写日记了,张贴孩子们无忌的童言。教室前门后的一个小橱设为图书角,为他们开辟了新天地,他们还可以从这里博览群书,开阔视野。这些有板有眼、有血有肉的布置,轻松、愉悦的气氛充满其中,是在营造有效的教室环境。

3.张扬学生个性,让每扇窗也说话 这一点我只做了其中一部分,把一些礼貌用语贴在学生喜欢的卡通图上,再贴在窗户上,其他的窗户都贴上了学生的剪纸作品。

二、从学生心理入手,给学生一个快乐的学习情绪

不要以为孩子只知道玩,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感情变化。为了能真实了解孩子每天的心情,去年,我在黑板报的下面设置了一条心情带,做了多个袋袋,一列横队贴在墙上,给每个学生一个笑脸和一个哭脸,叫他们回家用硬纸板贴好,剪好,心情好时用笑脸,心情不好时用哭脸。原本我以为学生把笑脸插上去,就不再去管它了,没想到学生的变化还真多,哪位换哭脸了,我一问,有的说是因为同学弄他了,不开心,有的说因为那天身体不舒服,心里不开心,有的说早上上学时,起得太晚,被妈妈批评了,心里不开心……我对他们的不同理由进行耐心的教育引导,而且他们会随时把脸谱换好。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也懂得快乐和烦恼,我们不能小看他们,一定要每天关注他们的心情变化。

三、从教学入手,让孩子有轻松的学习体验

小班化教学,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受到等距离教学,让每个学生充分享受教育资源,充分享受老师。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每一天充满快乐,让学生的每一课都学得快乐。我学习了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思考,实践,我们在小班化教学中主要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

小班化教育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针对问题对讨论的方式加以指导,让学生逐步明确讨论的实质和意义,最后达到会讨论,会通过讨论进行主动探究。

在小班化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关注每个学生的均衡发展,当同伴遇到困难时,组员就热情帮助他,直到他学会为止。适时的小组擂台赛,又将小组合作学习推向。这样的合作学习形式,能使学生的优势更优,弱势得到填补,把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促进竞争向更高层次发展。以小组为单位正体现了这一小班教学的优势,在快乐竞争中拓宽了识字渠道。

第10篇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应不断尝试、探索、总结,让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困生”全面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出现,如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愉快教育等,面对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学困生呢?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困生”转化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学困生”不是绝对的,作为教师有义务、有责任使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尤其不能丢下一个“学困生”。事实证明,“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下面浅谈几点“学困生”的转化方法:

一、概念的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要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数学概念。比如我在上《轴对称图形》时,课下我做了一些简单的剪纸图形。有松树、蝴蝶、小女孩头像、五角星、窗花、双喜等。在情景引入时,我向学生展示了这些图形,学生都惊呼好漂亮,尤其“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就一下调动起来了。这时我把图形交给学生们,让他们通过不同方式的折叠,得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非常直观的轴对称图形模型,使本来遥不可及的数学概念具体地走到学生的面前,使概念更容易接受、更有意义。

二、教师要有对学困生常抓不懈的思想准备

初中数学学困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思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知识基础都有待于纠正、指导、养成,而这些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时刻刻、日复一日随时随地关注指导才能纠正过来,得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三、展现“数学”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之一,是推动学生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的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对学生来说,兴趣、爱好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一旦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学生就能由被动变为主动,学得生动、活泼、有趣。从而减少“学困生”的产生。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在课堂教学中,要紧扣教材内容,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讲得富有趣味,可以通过一些幽默的语言,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和解题方法,讲生动的实际例子,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悬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知觉的配合,用形象思维方式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三,可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既让学生学习了课外知识也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数学学困生的意志品质,形成学习的好习惯

引导数学学困生通过培养好习惯做起,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判断、推理,逐步让他们将已有的知识形成网络,并让他们习得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的数学方法,并注重个别辅导,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逐渐形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能力。 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能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投身学习,在困难面前表现顽强,并且具有比较强的独立性。与此相反,数学学困生往往缺乏自觉性,这就需要教师花费精力,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采用强化双基训练的方法,把弥补基础和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得以提高。

顽强的意志,是一个人优秀的品质,它决定着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持久程度。学习是一个艰苦的、日积月累的过程,没有顽强的学习意志,数学学困生就会半途而废。教师应多多鼓励学生不畏困难,知难而进,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强迫自己保持平静的心境面对数学学习,逐步培养数学学困生克服自身心理障碍和外部困难的能力,培养意志的独立性。

五、创造和谐氛围,培养数学学困生自主进行数学学习的意识

初中阶段给数学学困生营造安全和谐的心理氛围,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多与他们接触,多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和需要,逐步转化学生的戒备心理。在实践中,我们觉得很管用的一招,就是引导数学学困生将其它方面的兴趣迁移到数学学习上来。在数学学困生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数学之外的爱好或特长,如果能加以利用,使之迁移到数学的学习中来,能很好地有意识的进行数学学习。

有少数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靠高压政策手段力图压服学生,不但效果甚微,反而了造成学生畏惧、防卫等不正常心态,诱发了学生的反抗心态,数学学困生的反应更是强烈。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一是要坚决克服简单粗暴,二是要想方设法,逐步缓解或消除数学学困生的逆反心理。针对数学学困生成功的教学手段不是强制,应是逐步引导数学学困生喜欢数学教师,喜欢数学,能自主进行数学学习。

第11篇

所谓数学课堂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人们对数学及数学学习是否满足自身需求所产生的心理体验。更广泛地讲,指数学学习中的信念、态度、情绪等“非智力因素”或“非认知因素”,这些情感因素一方面对学生的数学认知起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和目标。《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情感的描述也是沿用了这种划定。另外,标准中无论是总目标还是具体目标的阐述,都是将“情感与态度”作为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列的目标来定位,体现了对数学情感教育的重视,也诠释了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标准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合格公民的许多基本素质,都可以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来培养:如对社会,对自然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精神、克服困难的信心、意志力等等。于是,数学情感的培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一个充满探索、思考和合作的过程学习数学,获取知识,收获的将是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这些是远比升学重要的公民素质。

下面,笔者以日常教学中的一些教学片断为案例,与同行分享如何让情感教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之中。

二、案例分析

案例1:乘方教学“爱心接力”(苏科版七年级上)

若干年前,在一节有理数乘方的市级公开展示课中,上课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学情境,让笔者至今回忆起来仍然充满了浓浓的温情和爱意。

师:如今,我们的祖国还不富裕,尤其是边远山区和中西部地区,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还有很多。今天,老师在这里提一个建议,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件富有爱心且影响深远的事情,用“爱心接力棒”的形式来帮助那些和我们同龄的贫困孩子,尽我们的绵薄之力,让我们从自己的零用钱中捐出2元钱,捐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同学,好吗?

生:好!(有些人忍不住说:是不是太少了?)

师:我理解大家的心情,但这是一件需要毅力才能完成的事业,2元钱看似微薄,但随着时间的流淌,爱心终会随着涓涓细流汇入大海。今天就让老师先来实践这一平凡的义举:第一年老师捐款2元,第二年我和我的课代表再各捐款2元,第三年我俩各带动一个好朋友再各捐款2元……以此类推,爱心不断地星火相传。那么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第10年我们的“爱心接力棒”行动能为贫困地区捐款多少元?第20年我们的“爱心接力棒”工程又能为贫困的同龄人捐出多少元呢?

学生在老师的倡议下,纷纷计算:

学生列出的算式如下:

第一年:[2]

第二年:[2×2]

第三年:[2×2×2]

第四年:[2×2×2×2]

……

第十年:[2×2×2×2×2×2×2×2×2×2]

……

通过这样一个极具爱心的宣传,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乘方的意义和表示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引入无声无息地渗透进了德育和美育教育,犹如一场无声无息的春雨,润泽了孩子们纯净的心灵。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通过10年乃至于20年的积累,爱心之举犹如雪地里滚动的雪球,越滚越大,可以想象,不远的将来,幸福将会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温暖也会洋溢进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老师在这一节公开课中,始终将这一主题贯穿于整节课的设计之中。在一节课的结束之时,他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请你和你的家长一起研究一下第20年“爱心接力棒”能为贫困地区捐出多少元钱?你们愿意付诸行动吗?努力行动吧!

评析:这是一节笔者好几年前听过的公开展示课片段,其中的一些细节现在已经难以记起,唯一还留有深刻印象的就是学生通过计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震撼和这位老师充满温情和爱心的导入过程。相信当时的那群可爱的孩子们,老师早已在你们的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做力所能及的善举,为需要帮助的人传递爱的力量!而作为当时在座听课的笔者最大的感受也犹如饮下一泓甘洌的清泉,心中至今仍然流淌着那份爱的温馨。

案例2:中心对称图形(苏科版八年级下)

师: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经过民间艺术家的继承与创新,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精美的剪纸图案。(多媒体展示的剪纸图案都是中心对称图形,通过这些剪纸图案的展示,让学生学会欣赏对称之美,感受民间艺术的璀璨,同时体会到艺术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师: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些同学们自己的创意作品。(多媒体演示)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看到不少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那么这些图形绕哪一点旋转多少度后能与自身重合?

生1:上节课研究了五角星,它绕着中心旋转72°或144°或216°或288°能与自身重合。另外还研究了正方形,它绕着旋转中心旋转或90°或180°或270°后能与自身完全重合。

师:很好!其中绕着中心旋转180°后能与自身重合的图形我们就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下面,请大家从旋转角度上来说一说中心对称图形和之前学习的旋转对称图形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生2:旋转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转动一定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其中这个角度只要小于360°,中心对称图形一定是旋转对称图形,而旋转对称图形不一定是中心对称图形。

生3:刚才老师给出了很多精美的图案,其中有些图案只是旋转对称图形,而有些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旋转对称图形。

师:很好,这说明中心对称图形是旋转对称图形的特殊情况。同学们,你还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些中心对称图形呢?

(学生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更多的人陷入沉思)

师:老师准备了一个蝴蝶飞的动画,请大家欣赏,找出动画中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看哪一组说得更多。

……

(通过举例子以及动画播放,加深对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中心对称图形,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对称之美无处不在)

师: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案,同学们能不能从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中找一些中心对称图形呢?

生4:有线段、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

师:它们的对称中心在哪里呢?

生4:线段的对称中心是它的中点;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对称中心都是对角线的交点;圆的对称中心就是圆心……

师:很好!刚才大家所举例的都是我们学过的一些基本图形,以下让我们一起进一步来学习中心对称的有关性质吧。

……

(本课即将结束之时,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小结归纳,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师:通过这节课的实验、观察,我们发现了生活中心对称图形非常美丽,其“美妙”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体验到,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以学过的几何图形为基础,设计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案,然后在全班展示,让我们共同欣赏,好吗?

评析:课堂结束后的实践性作业与之前的习题型作业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对这种实践性作业很感兴趣,设计的很多漂亮的中心对称图形,很有创意。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在设计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从而使所学知识得以升华,让学生回味、感受数学美,弘扬数学美的文化价值。学生剪、拼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教师的简单评述也是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美的过程。数学的美,需要人们用心、智慧深层次地去挖掘,更好地体会它的美学价值和它丰富、深邃的内涵和思想,及其对人类思维的深刻影响。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能与学生们一起探索、发现,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美的享受,那么我们就会不断深入其中,欣赏和创造美。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应该作为一种美的承载物来感染和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人格更美好,懂得关怀,懂得关注多彩的生活。让每个老师踏上寻找美丽的发现之旅吧!这样不仅会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成师生寻找美的源泉,更让我们的教育变成美的神话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美的教育中茁壮成长。

三、归纳反思

以上三个案例片段均来源于平时的数学课堂,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对日常的数学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无论是一个巧妙的比喻,或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抑或是一个恰当的幽默都可使学生回味无穷,潜移默化之间增强数学课堂的感染力。正如陕西师范大学的罗增儒教授所言:“知识只有插上了情感的翅膀,才会富有趣味性的幽默与魅力”。所以,数学教育与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当然,情感教育也应该遵循一定的实施标准,为了促进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教师还应切实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设情感态度培养的教学情境应当合理、真实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应当注意梯度,力求联系生活实际,避免在情境创设过程中人为设置思维障碍。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合理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案例1中,从最常见的生活实例引入,既能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踊跃发言,从而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教师又能通过学生回答中的一些细微差别让学生发现症结所在,让学生经历一定的挑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从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进入数学学习的发现与探索过程。可见,能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合理、真实的情境设置是必要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创设生活情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把数学知识带进生活,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活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数学价值、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在新课程的指引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情感态度的培养应渗透于数学学习过程之中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不同于知识的传授,操作起来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形,有些教师为了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采取简单的“喊口号、走过场”的形式,把情感教育的目标放在嘴上,其结果必然造成情感教育空泛教条化,与数学教学目标相背离。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耐心细致地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反馈情况、思维动向等融入教学全过程,尝试在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正确的数学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

(三)情感态度培养应通过有效载体来实现

如果用心关注身边、关注生活、关注教材,悉心挖掘提炼,培养情感态度的有效载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大到对数学美的欣赏,数学成就的剖析;小到数学故事的解读,数学游戏的开展,无一不是进行数学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案例3中,教师通过图片赏析给学生展示了数学中的对称、和谐、简洁之美。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富于理性的数学故事、充满智慧的数学名题都能成为学生数学情感不断升华的加速剂,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体验和情感态度。

(四)情感教育的目标是打造生态课堂,创建新型课堂文化

数学课堂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大舞台,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阵地。课堂中教师、学生、数学知识、数学情感、课堂环境等各种要素的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研究不能单一地从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出发,而应该从生态化的角度,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使课堂成为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用生态理念力求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动态、充满生命力的、可持续性的生态环境。在这样的生态课堂里,不仅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更是师生之间交流知识和交流感情。这一生态环境是师生积极数学情感的体现,也是新型课堂文化的核心。打造生态课堂的核心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亲和的师生情感。亲和的师生情感可以使学生产生爱屋及乌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数学的无比热爱、勤于钻研、执着追求以及饱满的教学激情,可激发起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教师以自己对事业的一丝不苟的态度感染和影响学生,可达到师生的情感共鸣。教师以自己丰富的数学知识、风趣幽默的数学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灵活多样的数学研究方法展示数学的魅力,变高度抽象概括的数学定律概念为具体的直观的生动的数学现象,变严密的逻辑推理为自然的流畅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魅力,从而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参 考 文 献]

[1]朱宸材,浦叙德.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微探究活动”设计[J].中学数学,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