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

时间:2022-10-11 07:23: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讨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堂讨论

第1篇

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被广大教师所采用。在这种背景下语文课的生机如何显露,学生的语文个性如何培养,已成为共识问题。我认为,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落实新课标切实可行的目标,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精心选择课堂讨论的内容

课堂讨论的内容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所以教师要积极钻研教材,精心设置具有一定讨论价值的问题。

(一)讨论内容应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越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越要集思广益,组织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力求突破。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文,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把握后,我适时地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带有探究性的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济南的冬天的?这一问题,既是全文的重点,又是文章的难点。问题刚抛出学生便兴趣盎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经过多番讨论,形成了如下认识:①作者不断变换观察的立足点,多角度的描绘了济南的城,山,水,写出了冬天济南处处舒适,气候温暖的特点。②描写景物时,既注重了整体性又给人以层次感,在描全景时,作者先俯瞰,然后仰视;在描写冬水时由俯视到仰视,再纵览;在描绘雪后山景时,作者进行了远眺。经过这样的讨论,既落实了本文的重点,又突破了全文的难点,真可谓“一箭双雕”,师生在轻松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二)教师选择的讨论内容应是学生共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每一个学生的思索,教师也能恰如其分地点拨,其释疑,解惑的职能才能更好地彰显。如在教《驿路梨花》一课,在确定谁是房子的主人时,学生的分歧较大。一部分同学认为“建茅屋的是小茅屋的主人”,一部分则认为“茅屋的照料者梨花是小茅屋的主人”,还有部分同学认为“梨花早已出嫁,梨花妹妹时时照顾小屋,她才是真正的主人”。真是见仁见智,在这紧要环节,我设计了一辅助问题,文章是写某一时间的小屋主人,还是写存在这几十年的小屋的主人?此时学生茅塞顿开。本文不是一般化的赞雷锋精神,而是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发扬,不断传递的瑰宝展示的。因此,所有的为茅屋建设照料出力的人都应是主人。在这样的讨论中,同学们达成了共识。

二、准确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

教师除要设置好课堂讨论的问题外,还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切不可随意操作,否则,课堂上除了热闹外,金玉全无,因此,要注意:

(一)当学生的思维不通畅时,教师要灵活机动,设计思维“壁垒”,让学生产生疑问,及时组织讨论,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思维活跃,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孔乙己》时,板书课题后我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大笑后回答:“叫孔乙己”,我又接着问:“孔乙己是他的真名吗?”学生稍加思索后回答:“是绰号”,我又问:“孔乙己读了大半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也没有?”学生面对如此问题学习课文的热情上升,面对孔乙己没有名字的反常事实,深深思索起来,探究讨论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很好的激发起来。

(二)现在的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在课堂上随时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讨论。如在学《愚公移山》时,一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愚公不顾一切地挖山削石,思维完全定势他才是真愚,怎么说比智叟聪明?”我及时表扬这位同学,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从而更加强化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这一中心观点。

尽管课堂讨论是一种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方式但并非堂堂可用,必须做到需用则用。形式主义的讨论只会浪费时间,甚至还会进入语文教学的误区,所以这一法宝也是一门艺术,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还需教育同仁不断探讨研究。

第2篇

关键词:课堂讨论;合作;组织实施;魅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1-0040-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1.015

一、一节难忘的公开课

那是一节让来听课的教师忘了自己的身份而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课堂讨论的公开课。在我上一氧化碳性质的课中,让学生设计一套用于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及鉴别生成产物的实验装置。这个内容以前在教材中曾明确地给出了装置图,而此次新人教版教材中没有,但我认为,学生已对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有了基本认识,又刚知道一氧化碳具有的特殊性质,这个装置的设计既能复习巩固知识,又能学以致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与创新能力大有裨益,所以我把这个“能举而不易举高”的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们思考一会儿后设计出来了装置图,然后我们一起来讨论分析装置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正当大多数同学认为满意的时候,有一个同学说:“老师,一氧化碳不是有毒吗?那如果按这个装置实验,一氧化碳不都泄露到空气中了吗?”我感到欣慰,因为我还没问,学生就已经想到了,想得挺深,谁说学生没有思维,他们把我准备抛出来的问题自己先发现并且提了出来。于是我兴奋地对他说,你想得太对了,这正是我们下一步想解决的问题,那你们认为该怎么办呢?问题又进入了另一个,关于尾气处理的问题。学生们陷入了沉思:直接点燃、用气球收集……答案渐渐完善。

这时,为了将讨论推向深入,我就问:“从节省的角度考虑,尾气最好如何处理呢?是直接点燃吗?”片刻后,同学们思考出了把尾气用一个导管引入到给装置加热的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这样可以节省能源。正当大家认为这是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时,可能是受到启发,有一个声音响起,说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把尾气用一个导管引入到还原氧化铜装置的入口处,让剩余的一氧化碳气体继续还原氧化铜这样还可以达到充分利用一氧化碳的目的,比无论哪种点燃烧掉的方法要好。方法符合我的预设,于是我说,你的回答让人眼前一亮,有高度,有水平!稍顿片刻,有人在下面说话了,这个实验岂不是无法停止了?语出惊人,下面引起了不小的骚动,有人附和着。其实在备课时,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没有仔细思考过,冷静片刻后,我迅速做出了反应,“切断一氧化碳的来源即可”。学生认可了,可又有人“发难”了,那空气不是始终在里面循环吗?一氧化碳和空气混合加热不是会发生爆炸吗?还没等我说话,有人马上进行了反击,“开始实验时,你不会等通入一氧化碳将空气排尽后,再将处理尾气的导管插入到前面的装置中来吗!”就这样,你来我往,激烈争论之后我们确定了一氧化碳尾气的多种处理方法,从而进一步归纳总结出可用于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及鉴别生成产物的几种实验装置。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大家的讨论仍意犹未尽。

二、课后的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后半段,师生在讨论之中度过,虽然课堂纪律给人感觉很“散漫”,你一言我一语,也没有起立发言的仪式,但我觉得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让学生激发起求知的欲望,持续了学习的热情,在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中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切实感受到了化学课堂彰显的学科魅力。这不正是我们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所在吗?那如何才能让学生做出热烈的回应,真正地投入到课堂讨论中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1. 问题的精心设计是讨论组织实施的关键

让学生带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是一个有效的策略,并且这个问题载体必须是有探究价值的,有利于让学生发散思维的。讨论的问题不能太容易,必须是引起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有一定的探讨性、争议性的问题;讨论的问题也不能太难,学生应该具备讨论所需的知识积累,应当是“跳起来摘桃子”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

2. 教师要做课堂讨论的促进者

在活动开始之后,教师不应是无事可做,不闻不问,作壁上观,而应当充当“助产师”和“催化剂”的角色,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点拨,摸清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更为重要的是,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予以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当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象时,教师可提出要求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如“为什么……”、“换个角度看……”;当学生的思维模糊时,教师可提出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如,“对于你的说法,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能为你的说法举个合适的例子吗?”;当学生的思维不是建立在之前发言的基础上时,教师给予提醒:“你讲的内容与刚才大家讨论的内容有联系吗?”这样可以将讨论活动逐渐向有价值的方向推进,促进讨论向深层次发展。

3. 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讨论活动通常在解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甚或发现一个老师也未发现的问题的过程中增进交流体验,拓展思维,发展智慧。敢于怀疑、勇于质疑是思维起点。行成于思,思生于疑,学习贵在存疑。因此,课堂教学再也不能以学生没有疑问为理想的效果。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通过老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设计疑问、故意露出破绽,来引导学生生成更多的问题。着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应成为素质教育课堂的灵魂。

4.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反思

没有良好的倾听和反思的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积极互动的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大家一方面共同分享彼此的智慧,一方面又在他人思想的启迪下挖掘着自己的智慧,使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基本上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观点,因此,在每个小组汇报的时候,教师可将他们的结论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记录在板书上,这样不仅便于其他的小组思考和汇报时不再重复,更重要的是汇报者体会到大家尊重他的发言,让同学们学会倾听。在全班交流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反思。因为没有对自己观点的反思,就不会有对他人思想的接纳,就无法实现不同观点的相互交锋、相互补充、相互融会。教师要要求学生可根据他人的发言,再反思自己的理解,作出合理的判断,或自我肯定、否定或调整完善,或在倾听他人发言的基础之上受到启发,提出更深刻更独到的见解,促使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在不断的反思中得以拓展。

5. 在讨论过程中,要巧用激励性评价

“激励”给学生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一种生命的温暖、精神的力量,其奥妙就在于让学生欣喜地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于是学生的潜能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因此,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运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合作讨论。教师既要注重对讨论结果的评价,更要注意对讨论过程的评价。譬如,对讨论最热烈、观点最独特的小组、个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更乐于参与,讨论学习更积极向上。但激励性的评价,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从教师内心流淌出来的,把真挚的情感,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用动作,用眼睛,用一次温柔的抚摸,用一个会心的微笑展现出来的一种爱,一种温存、睿智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它可以让学生在激励和赏识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它会使整个讨论学习过程沉浸于和谐、愉悦的状态之中。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可见,讨论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此,教师必须不断探索组织实施课堂讨论的新形式、新思路、新方法,使课堂的讨论真正成为师生合作探究、智慧碰撞、心灵交流的重要平台,因为这里不仅会有知识的内化、思维的力量,而且拥有思想的升华、精神的愉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让课堂在讨论中彰显魅力,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要讨论有价值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讨论的问题很多,但不能全都组织讨论,应抓住重点,选取有价值的东西进行讨论。

如《落花生》一课,议花生部分是重点,把这部分读懂,就能全文皆通。而议花生这部分,只要抓住“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和“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两句话,弄明“议”的原因及结果,再讨论“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如果引导学生从全文着眼,打破原来结构,将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讨论,就会达到理解疑难的目的。再如《挑山工》一课,可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再让他们读课文最后一段,抓住“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句话,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我’需要它”。抓住这个重点,对理解课文便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要创设融洽和谐的环境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用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来启发、引导、点拨学生,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在发言中,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如“你真善于动脑筋”、“你真是与众不同啊”等;对一时语塞或说错的学生要加以鼓励,如“别急,你这么聪明,一定能想出来的”、“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很好,能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吗?”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又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和蔼可亲。

在组织讨论时,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情境。如教《草原》一课,教者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草原的美好风光,创设一个旅游环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再讨论:“作为一名导游,你如何给游客介绍草原呢?”可采用提问的形式,游客提问,导游讲解;也可由导游提问,游客共同研讨解答;回答不理想的,导游再补充。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讨论交流,会感到愉快,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好发挥,个性得到更大张扬,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要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

讨论问题一般都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只有经过认真自学,充分思考,才能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再用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自学,学生才能自主地发现、探究、创造,培养主动探究的品质。

如教《草船借箭》,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组织讨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句话。这句话反映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嫉贤妒能”。学生在初步自学后,以为周瑜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比不上诸葛亮。这种理解是很肤浅的。应组织学生充分自学,最终认识到诸葛亮之所以神机妙算,是因为他“知天文,识地理,知已知彼,顾全大局”,而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所以他最后发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的慨叹。只有在学生充分自学后,讨论才能更有效,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解决问题的症结。

四、要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会评价

要提高讨论的质量,不仅老师要重视学生讨论的发言,及时加以引导,还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在思维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讨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38-01

一、课堂讨论对教学的积极意义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堂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讨论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总是对各种讨论兴趣盎然,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好动,乐于交往,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在讨论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满足。二是课堂讨论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性。

2、课堂讨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的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在讨论中碰撞、反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从而收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3、课堂讨论有助于实现教育的升华。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方面,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并接受别人的批评,从而在处事上更宽容和谦虚;②小组作为一个集体,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4、课堂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或漏洞在所难免,在课堂讨论中让他们自己去分析、甄别、类比、猜想、剖析、纠错、证明,从而全面、透彻的理解问题。通过对同学的意见和观点的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培养。

5、课堂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说服人家是不易的,“说”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创新过程,因而课堂讨论比教师讲授和个人探索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有效的课堂讨论应避免的几种误区

合作讨论的形式虽然很好,但是也有缺点:在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下,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有同学“随波逐流”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1、只注重形式轻视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学生掌握得非常熟练,本不需要展开讨论,但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体现新课程的课堂互动理念”,而不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搬出“讨论”法宝,使得时间浪费,课堂重点偏移,导致课堂讨论的形式化和表演化,从而使课堂讨论效率降低。

2、一味地追求数量忽视质量。为追求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教师出示问题后马上组织讨论,一节课提出许多问题进行讨论,课堂容量增加了,却收效甚微。提出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学生才有参与讨论的动力、能力和积极性,讨论时才会出现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创造出新知识和观点。

3、盲目自主忽视指导。有的课堂重学生的自由,教师成了旁观者,表面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定,但很可能忽略了课堂讨论的实质。由于学生的程度不一,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水平有差异,在课堂讨论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水平加以点拨和指导。

4、讨论离题。讨论开始后,学生可能会由于讨论中的一些问题而转移讨论中心,从而使讨论偏离论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讨论中注意听取学生发言,并随时引导,而不要让讨论扯到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上。

5、讨论不制定规则。讨论前制定一些讨论规则是十分必要的,讨论如果没有规则,就会十分混乱。

6、不能及时总结。讨论结束后,如不进行总结,就会使学生对讨论的结果和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反而引起思想上的混乱。所以在每次讨论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说明讨论结果,并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应注意改正的错误等。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

生生互动是课堂讨论的主要特点,教师作为课堂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要参与到讨论中去,使讨论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出不同观点的碰撞,师生互动中体现情感的交流。

1、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明白学生讨论要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要抓住讨论的契机,把讨论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要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使学生经过课堂讨论后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2、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讨论让学生进行思考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为后面的讨论节省了时间。因为没有思考问题,学生还没有思路就去讨论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讨论中你一句我一句还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时间的独立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课堂讨论收效甚微。

3、要及时的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可以到下面去问一问,有经验的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情绪来做出判断。及时的终止讨论,避免浪费时间。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参与。课堂讨论不是只有学生参与、教师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介入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4、要围绕论题,因势利导,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课堂讨论是同学们合作探究成果的展现,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差别,对问题的认识有深浅,因此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如人所愿之处,老师就要善于引导、调控、带领学生走出误区。当讨论离题时,老师应及时加以提醒和纠正,示意他们围绕论题,展开讨论。

第5篇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渐普及,它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新的气息,也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新的激情与活力,课堂上的学习气氛空前的热烈,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数学思维活跃了、开拓了,算法多样化的意识加强了。同时对老师驾驭课堂的要求更高了,在新课改理念的倡导下,我积极投身到课堂教学的探索中。但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往往会引起一阵骚动,大家乱糟糟的,欣喜之余,有时不得不对课堂上小组合作讨论进行反思。

课堂上只要是小组讨论,学生个个嘴巴都在动,看似场面非常热闹,好像在合作讨论,但仔细观察,有的学生趁机还做其它的事,根本没有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那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之中?

有时我让每一组选一个学生代表发言,他站起来所说得是他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根本不是他小组合作讨论过的观点和想法,那如何让学生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有的小组总是个别学生在唱独角戏,只要这个学生一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就跟着说,根本不用讨论,像这样意见高度统一是不是好事?

在小组讨论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如:上人民币这课时,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买铅笔盒,要7元钱,而你只有5元钱,钱不够怎么办?这时一个学生说:“我可以和卖东西的人还价”。另一个学生说:“超市里怎么能还价?我觉得打电话叫妈妈送两元钱来就行了”。这时第一个学生又说:“打电话也要钱,送两元够吗?你还是组长?他俩你一句我一句谁也不服谁。后来我说;“你俩都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你俩想出的方法都很好”。他俩总算平息下来了,但是下课他俩又争论起来了。学生出现分歧时,有时会借题发挥,扩大到对人的看法,甚至演变成对别人的人身攻击,伤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这并非是他有意而为,这也不是争论之过,像这种显现的现象,在老师的觉察之中,还能弥补,如果是隐现的怎么办?

综观上述一些问题,究其根源,我认为症结应在于小组合作学习中对精神实质把握欠佳,注重表面化、形式化,影响了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那么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起来,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是学生按4-6人一小组做在一起,每组指派一个负责人,负责组织讨论和纪律提醒,有时还需记录。二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畅所欲言,共同讨论。三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四是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五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六是每天每组有一个固定代表发言,如果一次发言不全,本组其它人员可补充。七是根据发言情况老师给予评价。在这期间,老师所做的还有是在各个小组之间巡回、发现、答疑、解惑。八是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难问题。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不错,每一个学生都在动脑、动嘴、动手。他们快乐地思考,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这种方式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动脑,都发言,都有收获,都有所得。课上还经常开展以小组合作竞赛活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积极性,逐步将合作学习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品质。

第6篇

【关键词】正反辩论;师生平等

实际生活课堂讨论是一种直接有效的考察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政治教学当中开展课堂讨论,可以有效的发挥课堂讨论的作用,活跃政治课堂的氛围,提升高中政治的教学效果。但是在高中政治教学当中进行课堂讨论形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课堂讨论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需要对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课堂讨论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课堂讨论在高中政治教学当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要想找到理想的课堂讨论的开展形式,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在高中政治教学当中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在高中政治教学当中应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1高中政治课程开展初衷的要求进行课堂讨论是高中政治教学贯彻教学初衷的需要。高中开展政治这一门课程,其初衷是为了能够在高中这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给予学生们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能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现在的高中政治教学对于高中政治课程教育初衷的贯彻并不好,仅仅是要求学生背诵和记忆政治课本上的内容,对于学生是否接受和认可所学到的内容并不关注。为了能够扭转这种不理想的教学方式,应当注重检验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而课堂讨论的形式是最好的选择,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来正视学生的实际想法,看他们所表现出的价值观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发现学生有出现思想的倾向,能够在政治教师的帮助下及时矫正。1.2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必然选择单纯的记忆政治课本上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枯燥无聊的。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内容的理解融会贯通,则会使学生学习政治的效率事半功倍。而课堂讨论则是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最好的形式,在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之前一定会基于所学内容进行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所学内容理解的过程,而听取别人发言则是借鉴别人思考内容的过程,这样内容的一出一进可以极大的加深学生对政治内容的理解,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都会有十分巨大的帮助。

二、高中政治课堂讨论开展形式

课堂讨论在高中政治教学当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其必要性的体现就是对课堂讨论开展形式的基本原则,开展课堂讨论就是为了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具体的开展思路可以借鉴以下所提示的来进行。浅议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课堂讨论刘敏鱼台县第二中学1、明确主题进行正反辩论。高中政治的课程内容本身是十分丰富的,可是其精神内核则是十分精炼的,就是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展开的。所以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要根据政治课本的内容确定核心主题,让学生能够围绕确定的主题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讨论的形式不应当是简单的学生个人观点的简单发言,而是应当体现一定的对抗性,通过正反双方辩论的形式来进行,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烈的辩论,将有助于发言的学生快速的思考,而对于听取发言的学生则能够听取对方发言当中的漏洞,这样使辩论双方对讨论主题有一个深刻的理解。2、论题联系生活实际。适合学生讨论的政治话题一定是学生所熟悉的,这样才能加深他们对政治学习的理解。因此,高中政治课堂讨论的论题不应当是形而上的,学生的发言也不能够使空洞无物的,课堂讨论的论题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的发言也应当通过列举生活实际来佐证自己的论点,这样的课堂讨论才是成功的讨论,才能扩大政治学习在学生生活中的影响力。只有将课堂讨论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够将高中政治的教学初衷真正贯彻到学生的心里去,才能够让学生打心底里认可高中政治所教授的内容是有用的,不是不切实际的空谈。3、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平等。教师也应当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去,但是应当注意方式方法,在以往的政治教学的课堂讨论中,教师往往是充当主导者或者仲裁者的角色。教师这种形象给学生的感觉是,无论自己发表多么闪光的见解,最终的解释权仍然在教师手里,他们所作出的努力可能教师的一句话就会被彻底否定,这样既不利于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不不利于课堂讨论取得应有的效果。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与学生应当处于平等的地位,平等的发言,教师要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让学生能够心服口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课堂讨论应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是高中课程开展初衷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需要。要使得高中政治教学充分利用好课堂讨论,应当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明确主题,进行正反辩论,并将论题联系实际生活,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发言也是平等的,课堂讨论的原则是以理服人,让学生能够心服口服的接受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周永华.浅议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课堂讨论[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

第7篇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过去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而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和课堂讨论,是每个一线教师面临的挑战。

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交流、探究,从而掌握知识、活跃思想、深化认识、提高能力、觉悟的一种方法。课堂讨论作为一种契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方式,广受老师们的青睐。

但是,我们平时在听课、上课中发现,讨论取得良好效果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大量无序、虚假、低效的讨论占据了课堂教学。这一方面助长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倾向,另一方面又遮盖了教学中理应暴露出的问题。所以,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亟待加强。鉴于此种现象,我们地理组就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现将我们的研究成果介绍如下:

二、研究成效和成果

针对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这一课题,我们首先设计了问卷并进行了问卷调查。然后从中(不同班级问卷)随机抽取200份问卷进行了统计。

提高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1、提高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

68%的同学愿意参与讨论,22%的同学更愿意自学,其中,56%的同学不愿意参与讨论是因为问题设置的太难或简单,缺少吸引力。要想提高课题讨论的积极性,就必须提高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比如,我们定期向学生开展一些如全球气候变化、地震等方面的地理知识讲座;举行地理知识竞赛,并给予物质奖励;开展怎样学好地理的主题班会等等,以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2、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

55%的同学希望在讨论中愿意担任普通成员而不是发言者。其中,45%的同学不愿意发言是因为没有在大家面前发言的习惯,45%的同学是因为感到自己准备不充分,不过,如果老师提前给他们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准备,有48%的同学是愿意准备的。30%的同学希望老师在讨论时适当引导,但不要提醒太多,更不能把观点强加给学生。有的老师为了避免课堂失控,组织课堂讨论时统一步调,以教师为中心,由谁发言、如何发言都由教师来确定;有些教师虽设计一些较开放的讨论题,但往往是在学生兴致正浓时突然刹车,浅尝辄止,不敢深入;有些教师精心设计了讨论话题,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却是虚张声势,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中,即“用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这些讨论形式在而本质上仍是单向活动,是封闭、消极和被动的,学生找不到自由发挥的兴奋点,就会渐渐失去讨论的兴趣。这就需要老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和环节,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氛围,真正让学生大胆参与讨论、深入有效讨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3、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对学生所付出的劳动和表达的观点应及时给予评价,注意要多表扬、鼓励。另外,评价既可让学生给,也可让老师给。并且要教给学生讨论、评价的方法。定期、定时展示一些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课堂讨论的收获,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4、拓宽地理知识面

其实很多学生也想参与讨论,在师生面前表现一番,但是苦于平时地理知识欠缺,无话可说。这就需要平时多让学生积累地理知识,或在讨论前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以方便讨论的开展,既而提高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三、存在的问题及设想、反思

1、学生知识面狭隘及对策

尽管现在学生接触信息的机会与渠道多了,但是接触的东西是表面的、肤浅的,也不懂得筛选,加上语言贫乏,缺乏逻辑性,合作学习的技能偏弱,导致在课堂讨论时因知识面狭隘造成讨论不能深入。

对策一:讨论前进行知识铺垫。

对策二:平时让学生多看新闻、报纸等,拓宽知识面。老师及时对时事热点问题结合地理学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还可以让学生定期给大家讲自己的所见所闻及见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主动求知、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平时这方面的训练,在进行课堂讨论时就游刃有余了。

2、课堂讨论不充分

受时间限制,经常出现小组成员尚未全部发表意见,讨论就被终止。小组长来不及将本组的不同意见加以整合,基本上只是向全班交流其个人观点,对于小组其他积极思考的学生来说,自己的意见根本没有机会引起教师和同学的关注。

第8篇

【关键词】思品教学;课堂讨论;有效策略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组织或参与下,学生集体围绕一个中心论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讨论、搞清问题、理解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课堂讨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强化记忆,深化理解、启迪思维的作用。

如今,随着新的课程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已成为一种教学时尚,是广大初中思品课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那么,如何在思品教学中有效实施课堂讨论呢?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策略呢?笔者认为:

一、讨论论题做到精心设计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讨论题目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为,论题的好坏影响着讨论的质量,精选论题是组织讨论的最基本的要求。一个好的论题本身应是明白易懂、表述清晰的,其答案来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需要知识的深化和综合,学生回答时需用自己的立场观点加以诠释。论题受课堂教学目的、要求的制约,不能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应处于教学内容的重点兼难点,而且是不带有简单、明了的答案的问题。讨论题还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生对之都怀有浓厚的兴趣的问题。讨论的题目难度要适当,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问题太难,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挫伤其探究的积极性。问题太易,则会使学生对讨论的兴趣锐减。

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合适的讨论题,这是一堂成功的讨论课的首要环节。所选的讨论题应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要具有代表性,使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其次,要选准切入点,使学生有话可说,避免无所适从,无从答起;接着,要有梯度,有层次,适合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全班学生都能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中,达到整体参与,普遍提高的目的;最后,要结合课堂实际,适时使用。如果讨论是在讲授新课前使用,那么讨论题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该堂新课的兴趣;如果讨论是在讲完新课后进行,那么讨论题要能够帮助学生整理本课知识点,理清各知识点的逻辑联系。

二、讨论过程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讨论,本身就蕴涵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融洽合作的课堂氛围,意味着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差异和关注学生的发展,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

我们发现,学习成绩好、胆大、性格外向的学生参与的机会相对较多,尤其是优秀学生经常代表小组发言;绝大多数的学生则扮演了群众演员的角色,未经独立思考就直接从优秀学生那里获取了答案和信息。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不要总是把发言的机会留给优等生,而要积极诱导和鼓励“学困生”发言,并且对他们发言中的正确部分或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他们发言的自信心,而且这样做还可以防止那些学困生因得不到发言机会而放松思维的紧迫感,随便“安全休息”,降低听课效率的情况,从而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

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获得真知。但学生的自主流并非放任自流。教师要将学生自发的认识加以自觉地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讨论应有的功效。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呢?

首先,教师是参与者。学生讨论时,教师不应一直站在讲台边,或自己看其他的东西,而应当深入到某一组中,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并用眼神、点头、微笑给予鼓励和认可。其次,教师是观察者、记录者。教师还要善于认真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随时记录学生的一些新的观点,及时捕捉他们的思想火花。再次,教师是调控者、推动者。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中心进行发言,不要离题太远。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对每位发言的同学,教师要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释放学生的智慧潜能。如果学生的专注能超过几分钟,说明讨论的主题是极有趣味的。当感到学生的参与率下降时,即可终止讨论。小组代表提出意见和见解时,教师要用一两句话点评。点评的内容是发言学生的思考角度、主要观点、思想闪光点。它可以提示学生注意倾听别人发言的内容,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集大家的智慧作为自己继续思考的起点。

四、及时深化课堂讨论内涵

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教师精心设计的自认为十分精彩的悬念问题抛给学生后,学生有可能会立即作出准确的回答,使精彩的悬念变成了乏味的“白开水”。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获取的知识信息量也迅速增加。教师提出的问题被学生一下子说出答案的情况也是经常出现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说出了答案,但往往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更多的是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因此,答案的提前出现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在了解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深入探讨“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由事物的表层引向深处,追求深层次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相反的观点,让学生想办法证实或证伪。例如,在讲“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入,“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都是违法行为,那么,所有的违法行为是不是都是不道德的行为?”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发展。当然,我们在确认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已经达到课程标准要求时,教师应当进入新内容的教学,也就是说,要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广度。

第9篇

课堂讨论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讨论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共同参与,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这对深化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能使学生获得在个体学习中收获不到的东西,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给课堂注入活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讨论取得真正良好效果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那么,如何让课堂讨论取得良好效果呢?

1 精心设计讨论主题

设计讨论主题是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的重要工作,也最能考验一位教师的功底。那么,怎样的议题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思呢?

1)议题设计要恰当。要面向全体,精心设计,合理取舍,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的不安排;高深莫测,令人望而生畏、无从下手的不安排。把讨论的内容放在学习的重难点处,放在学生易混淆处,同时要做到难易适中,趣味度适宜,让学生在接受挑战的同时又有解决的思路,以便每位学生都有发表言论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

2)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具有层次性和综合性。即能够引发多角度思考和论辩的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讨论。

3)要注意对课堂生成性议题的讨论。讨论的问题除了课前教师精心准备之外,更要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一些生成性问题的讨论,这是学生真正的兴趣所在,对知识的疑点所在,也真正体现课堂合作讨论的价值。

2 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定

讨论可有可无时宁可不要,不要为了讨论而讨论。教学形式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要为教学效果服务,这是教学的常规要求。如果教学内容要讨论,讨论后能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以及得到更深、更全面的理解,就可以讨论,否则就没有必要。课堂讨论可以充分利用即时生成的资源,捉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亮点,及时讨论。

3 理性引导讨论进程

课堂讨论是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技巧,培养学生学会组织小组学习、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质疑他人观点、学会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做好顾问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不应是“看客”和“局外人”,而自始至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创设课堂讨论的心理情景和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愿望和动机,促成讨论状态的形成,并且还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冒出一些教师未能预测的问题,对那些与学习主题无关的问题,教师既要巧妙地“忽略”过去,又要不“伤害”学生的情绪。对某些与学习主题有关的问题,教师则应调整教学预案,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既帮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并丰富了课外知识,拓展了视野。

4 组织课堂讨论经常运用的几个切入时机

1)学生的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当学生真正投入课堂时候,学生的意见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尤其当他们对某一话题真正产生兴趣的时候,众说纷纭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在这个时候不宜急于得出一个统一的论断,比较好的选择是及时调整课堂节奏,安排新的讨论(也可以称作“二次讨论”),它有利于引导学生将思维集中到新的讨论课题中来,避免了思维分散,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和教材达成一致。因为学生仍然会将教材作为最好的参照物,而不是教师的个人看法。

第10篇

关键词课堂讨论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讨论”一词并不新鲜,却往往为人所忽视,课堂教学“讨论”必不可少。“讨论”是使学生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主动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其形成学习经验的有效方法,是合作学习、共同学习的最根本体现。唯有“讨论”才能形成同伴互相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网络结构;才能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思想交流中,使其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从而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1 目前思想政治课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

1.1 讨论的主题没有针对性,比较随意

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讨论专题的设计是要精心选择、深思熟虑的。然而在平时的课堂讨论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教师对选题不够重视,课前没有认真准备,缺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阅历的深入研究,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显得很随意。有的讨论主题既不是重点,也不是难点:既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也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觉悟,缺乏讨论的“含金量”,致使课堂讨论有点“随意说说”的味道,整堂课事事讨论或即兴讨论,讨论到哪里就算哪里,最终使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就连讨论的方向也模糊了。尤其要正确对待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并不是有问必论,否则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

1.2 讨论的数量没有限制性,比较泛滥

老师们都认识到探究活动的设置与开支是新课程下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则就无法体现学生的充分参与和合作对话。而且从新教材的内容组成看,每一框题都安排了一定量的情景材料和问题。那么作为政治教师如何来正确处理和安排这些探究性材料,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还是有所选择、把握重点呢?课堂讨论的展开,一般要经过情景设置、自由讨论、表述见解、师生总结四个阶段。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必须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的时间独立思考,讨论充其量只能是“速战速决”,每种讨论总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数量而没有质量。这就是说,教师迫不及待地想解决问题,但学生尚未进入状态,来不及调动自己的思维,多数情况下讨论要么是“随声附和”,要么就是“即兴胡言乱语”。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整节课变成了“问题课”,从开始导入到最后结束,都是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与探究,在中间插入了大量的课外材料,使学生疲于应付,根本谈不上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应该讨论的地方没充分展开,没必要花大力气的地方却大做文章。一节课下来,让大家明显感受到安排学生讨论的量太多了,片面地强调了讨论法的应用,让所有知识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去把握和理解,而忽视了如讲授法、分析法等传统教学方式的作用,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1.3 讨论过程的形式化

开展探究性学习往往是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的,讨论问题出现之后,课堂教学的重点便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讨论,寻求多渠道解决问题方案。但是在不少课堂上所谓课堂讨论无非就是教师先提出问题,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领旨后并迅速地交头接耳,叽叽喳喳几分钟过后,教师说停,学生嘎然而止;再由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公布标准答案,整个探究过程就这样匆匆结束,草草收场。这样的讨论几乎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优生表现,众人旁观,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深入其中,热闹的是课堂气氛,冷却的是学生的热情,束缚的是学生的思维。

1.4 讨论中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些教师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讨论探究能力,在小组讨论探究学习中,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没有明确讨论的目的、步骤,无法迅速、正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旦学生进入了讨论这一环节后,很多教师确实也像蝴蝶般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没有真正深入下去;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站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忙于准备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还有的教师象征性的这边插一言,那儿提一句,只待预先设定此环节所需时间一到,就迫不及待的命令“大家各就各位”。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科学指导和合理调控。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甚至盲目。

1.5 讨论结果的评价不到位

课堂讨论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发展。所以,讨论结果的评估必须及时,且既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意发展状况,着眼于学生的人格的健康发展。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某种良好的行为,如独到的见解,创新思维等,教师如能及时地给予相应地认可,就会使学生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和形成愉悦的心境,并能激发其讨论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要么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要么对小组学习汇报的评价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他说得不好。”这样,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讨论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有些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种不公平、不全面的评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从教师的评价中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实效。

2 思想政治课开展课堂讨论的有效策略

2.1 精心设计讨论主题

设计讨论主题是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的重要工作,也最能考验一位教师的功底。正如克林伯格所认为的“使课堂讨论产生效果的条件之一,就是提出能够真正抓住学生心思的发问和课题”。那么,怎样的议题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思呢?

首先,议题设计要恰当。要面向全体,精心设计,合理取舍,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的不安排,高深莫测,令人望而生畏、无从下手的不安排。把讨论的内容放在学习的重难点处,放在学生易混淆处,同时要做到难易适中,趣味度适宜,让学生在接受挑战的同时又有解决的思路,以便每位学生都有发表言论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

其次,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具有层次性和综合性。即能够引发多角度思考和论辩的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讨论。

最后,要注意对课堂生成性议题的讨论。讨论的问题除了课前教师精心准备之外,更要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一些生成性问题的讨论,这是学生对本课真正的兴趣所在,对知识的疑点所在,也真正体现课堂合作讨论的价值。

2.2 理性引导讨论进程

课堂讨论是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技巧,培养学生学会组织小组学习、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质疑他人观点、学会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做好顾问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不应是“看客”和“局外人”,而自始至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创设课堂讨论的心理情景和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愿望和动机,促成讨论状态的形成,并且还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冒出一些教师未能预测的问题,对那些与学习主题无关的问题,教师既要巧妙地“忽略”过去,又要不“伤害”学生的情绪。对某些与学习主题有关的问题,教师则应调整教学预案,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既帮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并丰富了课外知识,拓展了视野。

2.3 正确评价讨论过程与结果

思想政治新课标倡导多元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变化,坚持将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创设“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所以,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激励性评价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探究,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合作意识,积极主动地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才干。教师对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良好的行为要及时表扬,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并依据综合表现对全班情况进行总评。评价不仅要重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评价,激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使其发挥更大的潜能和合作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课堂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之一,在实践中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障碍,只要我们教师真正运用好课堂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带给学生,它也必将成为学生进行探究获得发展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内蒙古出版社.

第11篇

关键词:造型基础课;课堂讨论;艺术思维培养;实施方法

现阶段在大多艺术院校中本科艺术教育以基础型、普及型艺术教育为主,课程构成中大致以造型基础,专项技能训练和创作三个部分构成,三个部分相互关联。由于艺术创作是自由的,所以在造型基础课程中,对学生艺术观和审美能力的引导培养在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的教学,对实现学生艺术性思维的培养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研究意义,笔者基于教学实践就课程讨论的意义和实施浅谈些看法。

一、 造型基础课的课堂讨论目的和意义

大多数美术院校的基础性课程教学中,是以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围绕教师进行的。学生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很少对自己的作业作品提出问题或谈论自己对课题作业的看法,课程内容多以解决技术性的问题作为学习方向,比如进行画面比例,构图,色彩训练等。对于艺术理念上的思考很少,画面思想内涵的思考和表达就更少。这是目前造型基础课程的现状也是研究课堂讨论的前提。把课堂讨论放到课程进行的重要环节进行,综合分析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在艺术课程教学中进行造型基础课或其他艺术课程中,学生所做的是一种艺术的创作,而不是重复。这种创作是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具有独创性的认知。理论的学习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是占主导的。诸如构图,结构等等绘画技术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最终表达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主观思想观念的表达,技术只是手段,要分清主从关系。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同一课程阶段和学习方向的同学之间的讨论,对学生相互之间的思考是有启发性的。这比教师单体的教学引导,更有积极的意义。

再次:学生课堂讨论本身,能让学生直观的、清晰的对自己的创作观念和思考方式进行思考,能让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创作观念更明确。

在大多数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情况:学生请老师对作品给予指导,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其实老师很可能是不了解也没有了解学生在作品中想要表达什么的,学生往往没有告诉老师或者是也没有说清楚他具体要表达什么,老师就只能把他个人的意见和对事物的理解讲给学生,结果是把学生导向老师自己喜好的研究方向,而不一定是学生想要的研究方向。我们说艺术的教育是一种引导,把什么是好的,为什么是好的告诉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培养和引导学生把画面的精神表达、思想追求作为创作的目标,把表达自己的独特个性和感受作为研究目标,这样学生所有的技术学习和评判作品的标准都会围绕着这个终极目标来展开才是重要的,也是课程教学发展的目标。指导教师最好的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自学,如何思考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而课堂上的讨论对完成学生的思考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也是教师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二、 造型基础课的课堂讨论的实施

在课堂组织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实际实施需要硬件和软件的共同保证实施。首先在教学硬件设施方面:配置足够空间的教学场地,配备投影、打印机、以及可以随时收索相关信息的互联网都是课程实施的有利保证。教学资料方面,学校图书馆可以征订一些期刊资料,影音视频,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

其次,在课程进行的组织安排上,对于课程安排要根据课程的章节讲解以及练习,预留阶段性的讨论和随机性讨论的时间。基础造型课程可以由教师先做课程讲解,然后由学生明确研究方向,绘制草图,最好是让学生把学习目标以文字表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随着课程的进度,随时记录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有了研究目标,学生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就会对自己选定的表现题材进行主观的舍取,对画面的构成和表现手法都会有所思考,进而会在相同表现题材和表现方式上进行对比选择。可以预期的是学生的每个作品在完成过程中都必然是主动的、经过分析的,而并非是潜意识的或被动的临摹照抄。由于学生有了明确的画面研究方向,课程的指导教师就能够有效的参与主动教学,为该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有建设性的建议。进行同样课题学习的同学也能通过了解这个同学的创作经验和成果,得到启发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在讨论过程中如果学生说的和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出入与从他所画得画面上所感受到的东西表现不一样的情况下,就要进行机动性的讨论,同学就可以把他的画与他得记录文字作一番比较,帮助作者意识到文字与作品之间的矛盾并寻找作者所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

再次,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上。有些时候,由于学生表现技术不熟练,学生能说的出来但是画不出来,这是需要时间学习绘画技术的,需要督促技能的学习。重要的是要考虑把学生能说出来画不出来的部分,以及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纳入评定学生成绩的内容之一,目的是鼓励学生有研究目的多说,以引导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学生对研究方向的文字描述和记录的解决方案也可以作为评定成绩的参考。但学生作品的思想或精神内涵应与作品的形式保持一致。学生研究课题的深度和独特的创作性,就需要指导老师进行引导,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与艺术史上的优秀作品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作品的不同处,寻找作品的独特之处,这也是学生培养具有独立艺术行为和思考能力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双方都要做更多的工作

总而言之,在课堂上进行的围绕课题进行的课堂讨论,将会帮助学生整理和明确思想表达,使创作目标和学习目的更加清晰明确。最终达到学生在课程学习上创作出既有艺术技巧又有艺术独创性的成功作品。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设置重点上,课堂讨论是一个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艺术学习的综合思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注释:

[1] 权弘毅.对当代造型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9(18)

第12篇

【关键词】课题讨论;问题;对策

目前初中历史课堂上进行的讨论,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依据笔者的实践与体会,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学生参与率低。在常见的小组式讨论(四至六人)中,一般不超过一半的小组真正比较热烈,且集中于少数几名学生积极活动,大部分的小组与学生只是充当课堂讨论的陪衬。而集体或同桌之间的讨论,参与率就更低,同桌之间的讨论有的还会冷场。

2.学生合作效率低。在讨论较热烈的小组中,积极发言的往往是极少数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注意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

3.学生探究深度低。一些课堂讨论的问题,其实学生用几句话就可以得出结论;一些讨论的问题明明可以让学生产生无数联想,但往往讨论时间只进行四五分钟就结束了;特别是有的讨论,学生往往只满足于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而在讨论中,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的不多。

如果课堂讨论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这就不符合“让每个学生有进步”这一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当讨论没有充分展开,没有深入而流于形式,充当教师的“表演配角”,那么,课堂讨论也就失去了灵魂。

如何才能提高课堂讨论的学生参与率,提高学生充分、深入地参与讨论的程度,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首先,在组织讨论的形式上,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该有意的安排。讨论的目的不仅在于能够让学生充分发动思维,加深、拓展对知识的理解、分析;更在于在讨论过程中学习与他人如何合作解决问题。将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有机地搭配,实现“互补”,利于讨论中小组能够真正“动”起来,这不失为提高讨论参与率的一个好方法。

其次,在设定课堂讨论的内容上,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该精心地设计。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不仅仅是最后结论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讨论的过程,过程中只要绝大多数学生思路打开了、合作起来了、表达出来了,或者从其它同学的回答中收获了一些新的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知识,那么讨论对于学生学习的三维目标的形成就是有益的,这场课堂讨论就是有效的。

课堂讨论的内容设计到位,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唯有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才能使得课堂讨论合理有效。在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郑和下西洋”一节,教材安排了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教材上很容易就能找到,并不具有真正讨论的价值,因此,笔者设计了另一个讨论话题“郑和的宝船来回都装了些什么货物?谁能说的最多?”,这一话题得到众多学生的响应,因为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话题每个人都有话可说,而且能够带动学生回顾以往学习过的历史信息,还能够激发学生调动课外的素材。通过讨论,让学生形象地体会到“下西洋”对加强中外文化、经济交流的巨大价值。这就说明,设计课堂讨论的内容应注意:讨论的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讨论内容的趣味性,实际上是要求教师作为学习的帮助者能够认真钻研教材与课标,了解学生的身心、知识特点,使教学能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七年级下册《封建帝国的危机》“闭关锁国”一节,理解“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课标的要求,是本课的重点、难点。现在的学生不但没有封建专制统治、封建小农经济的认识,而且七年级的学生也还没有学过世界历史发展的相关知识,让他们讨论“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除了在教材中寻找答案外,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合作、分析等能力没有任何帮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闭关锁国造成了国家、民族的日益衰弱;那么,历史上哪些时期由于积极对外交往而日益繁荣?举例说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与他人交流,给我带来了什么好处呢?”学生同样会感觉有话可说,而且更能切身体会到闭关锁国的危害。从这一点看,设计课堂讨论的内容还应注意要新颖!

还有,讨论的内容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设定的讨论话题越有疑惑性,具有思维价值,越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因此,课堂讨论的有效与否与教师所设定的讨论话题的质量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