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时间:2023-05-29 18:00: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第1篇

【关键词】骨科;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65-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血栓形成大多发生在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后)。国外调查表明,未采取预防措施的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50%,我国上海为30%。临床上10%~17%的DVT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其临床表现有4大主证: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增高。如何预防、减少DVT的发生和危害是骨科护理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50.6岁,平均体质量65.8kg;其中髋关节置换术8例,膝关节置换术7例,股骨干骨折切复内固定术11例。2例患者出现明显DVT症状,占7.7%,其他患者均无症状。

2 预防性护理

2.1 术前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传 :高龄、吸烟、肥胖、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和既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者术后易发生DVT[1],要详细询问病史并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脂、血糖等。

2.2 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术后用软枕垫高或抬高床尾的方法抬高患肢[2],应尽量避免仅在膝下垫枕,导致屈膝、胭窝血管受压。为了增加膝盖的灵活性,术后第3天开始,可在足踝处垫一块卷起的毛巾或平枕,使下肢抬高而膝盏伸直舒展。

2.3 定时翻身:翻身时避免患肢受压,以每1~2h翻身1次为宜,卧床期间多做深呼吸、咳嗽动作

2.4 注意膳食均衡搭配嘱患者注意选择清淡低脂的食物:多食含纤维素较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葱、芹菜、海带、黑木耳、草莓、葡萄等,这些食品富含吡嗪,可使血小板下降,利于血液稀释,改变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另嘱患者多饮水,补充大量的液体,可防止血液浓缩,既可防止丢失大量的细胞和血红蛋白,又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2.5 术前准备新鲜血液:由于骨科大手术失血较多,加之补充大量的液体使血液稀释,因此术后RBC、Hb、HCT、BV、Pv可一度下降。术后输新鲜血液是改善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红细胞聚集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6 指导患者做好功能锻炼术后尽早主动或被动活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膝、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及下肢骨折内固定等骨科大手术患者,因此术 后,尤其是术后24h内应严密观察肢体感觉、运动、温度、颜色、肿胀程度、静脉充盈情况等。如肢体远端有凹陷性水肿,皮肤发紧伴浅静脉充盈及活动受限,常提示深静脉血栓,应及时处理。术后6h后,做足趾伸屈以及踝关节的屈伸和环绕活动,一般3~5次/d,5~10 rain/次;术后第1天,做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3~5次/d,10~20rain/次。术后第4天起用CPM机锻炼,5 d为1个疗程,视患者情况使用3~5个疗程。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耐受力及反应性降低,在指导时要多关心,使患者能主动有效地配合锻炼。护士每天记录时间、效果,防止超负荷锻炼,不主动者加强督促[3-4]。

2.7 预防性抗凝药物的应用:我们采用术后低分子肝素钠腹部皮下注射7~15d,2次/d。

3 体会

DVT容易发生于刨伤较大、年龄较大的患者,引起DVT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5]。骨科大手术患者多数是老年人,常合并多系 统、多器官的器质性病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些患者术前多因膝关节病变,下肢活动明显减少,术后又因疼痛、麻醉反应等使下肢活动明显受限,使血流处于滞 缓状态。此外,围手术期长时间的被动,手术所致创伤以及骨水泥产热的损伤都使邻近血管受到损伤的概率大大增加,所以依据DVT的成因以及易患因素,术前要认真观察和评估,加强教育,术后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静脉血回流,防止深静脉淤滞引起D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定麟.现代骨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 667.

[2] 刘刚,韩一生,赵建宁.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4):237-239.

[3] 殷晓红.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1.

第2篇

关键词: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科及妇产科手术后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手术患者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有关[1,2]。术后一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严重者还会致残,甚至发生肺梗塞而危及生命。据统计55%发生于分娩或手术后3w内[3,4]。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越来越受到妇产科医护人员的重视。

1发病诱因

1.1妇科手术多为盆腔手术操作较大对髂部静脉损伤大导致下肢血液循环缓慢且创伤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1.2妊娠晚期因血小板功能改变,可能会增加体内凝血因子、血浆纤维蛋白原表达,降低抗凝血酶Ⅲ水平,诱发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下。

1.3剖宫产手术会导致释放胎盘蜕膜等组织凝血活酶,诱发血液凝固加速进程。

1.4手术创伤可能诱发血小板反应性改变,减少具有抗凝作用的蛋白质含量,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5],同时术中、术后应用大量止血药物又改变了血凝状态。

1.5孕妇生产过程中因出汗、失血,导致体内液体及电解质失衡,诱发血液浓缩,加上卧床等因素减少下肢活动量,患者静脉血流迟缓,迫使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大量聚集于血管壁而出现血栓形成[6];

1.6反复穿刺下肢静脉、或高浓度刺激性药液的注入,均会损伤静脉内膜。

1.7下肢受凉,也会收缩静脉,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的增加。

2预防及护理措施

2.1促进静脉血液回流①避免发生孕期并发症:定期对孕期进行检查,研究表明,妊娠前置胎盘、高血压综合征、难产并发症等,均有可能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②注意生活细节:妊娠后期应适当活动,经常变换,如休息时可将双下肢抬高,以保持血流通畅。③术前宣教:护理人员术前进行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指导患者进行预防锻炼,主要进行下肢活动功能训练、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促进下肢静脉回流。④手术后回病房后,既给予下肢足三里和三阴交的按摩,每个穴位按摩30min。第2d同样方法再按摩一次。这样不仅能使患者舒适,还能有效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麻醉清醒后尽早做踝关节屈身运动[7]每次每个穴位各按摩30min,术后6h再按摩一次,第2d同样方法再按摩一次。这样不仅能使患者舒适,还能有效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⑤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术后6h取半卧位,角度一般要求30~40°,进流汁饮食,每2h翻身1次,即可预防肺部感染,,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以增加营养,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术后24h帮助患者坐起,然后逐渐下床活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做深呼吸、咳嗽扩胸动作,防止肺部痰液淤积,并有助于肺部血液循环。使其静脉泵早日恢复。⑥保持大便通畅,以防便秘增加腹压影响静脉回流[8]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⑦保持心情舒畅,手术后心情不佳,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注意下肢保暖。

2.2防止静脉内膜损伤①提高静脉穿刺技能,静脉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局部和远段血管的损害。②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一般情况下,没有上肢损伤,一般不在下肢穿刺。③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必须注射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持续静脉滴注不宜超过48h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

2.3饮食护理①由于术前及术后禁食水、大量出汗、补液量不足而处于脱水状态致血液黏稠,需遵医嘱保证给予患者补充足够的液体,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血液浓缩。②平衡膳食选择清淡低脂食品,术后3h即可进食米粥,以增加体液,防止脱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以防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饮食上应多食蘑菇、芹菜、番茄、洋葱、海带、黑木耳等富含维生素蔬菜和水果,注意补充水量,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血液粘度,促进血液循环。

3有症状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3.1绝对卧床休息,患肢抬高20~30°膝关节弯曲15°制动,但避免膝下垫枕以促进静脉回流,禁止患肢按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防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

3.2向患者说明饮水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多饮水,2000ml~3000ml/d。对不愿饮水的患者要适当增加静脉输液量以减轻血液的粘滞度。

3.3遵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并定期复查血凝。

3.4警惕肺栓塞的发生;一般发生在血栓形成1~2w内。多发生久卧开始活动时。当静脉血栓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氧下降时应注意到肺栓塞的可能,立即处理。

4护理体会

妇科术后发生DVT的原因较多,早期进行血栓风险评估,术中仔细操作,给予正确的护理干预。术后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采取预防措施,能有效的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综合文献报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在未采用预防方法的525例中达22.5%,采用预防方法的541例中仅8.2%,发生率减少64%。从而减少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痛苦[9]。通过以上护理,我们体会到细致的术后护理及指导,有效的心理疏导,准确的药物预防认真指导患者康复期锻炼,对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国凤,陈月芳,戴亚萍.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3例护理体会[J].中国乡村医药,2007,14(4):71-72.

[2]GERARD J,O'SULLIVAN. Endovascular management of iliac vein compression (may thurner) syndrome[J].JVIR,2000,11:823-836.

[3]临床产科学编委会.临床产科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97.

[4]HUSMANN M J. Stenting of common iliac vein obstructions combined with regional thrombolysis and thrombectomy in acute deep vein thrombosis[J]. 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2007,34(1):87-91.

[5]陆以佳.外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3.

[6]宋学香,朱玉芹,崔荣,等.肺栓塞患者抢救与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48-49.

第3篇

深静脉栓塞(DVT)可累及身体任何部位,但以下肢多见。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下肢静脉曲张、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有DVT史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DVT[1]。正确认识和及时有效的预防骨科高危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是护理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男29例,女7例,年龄48~83岁,平均61岁。手术类别:全身多发骨折6例,脊柱骨折并截瘫3例,髋关节置换12例,膝关节置换2例,单肢体骨折13例。相关因素:长期吸烟18例,肥胖8例,酗酒5例,糖尿病9例,高血压4例,冠心病3例。本组2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经积极治疗及护理,5天后患肢肿胀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

预 防

健康指导:确定高危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吸烟、酗酒者,做好宣教,提高防范意识。详细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警觉性;讲解DVT常见症状;忌烟酒,避免高胆固醇饮食,予低脂富纤维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正确的活动方法。

保护血管:术中术后输液尽量选择上肢静脉,避免下肢输液,尽可能用静脉留置针输液,避免重复穿刺和抽血,以减轻对血管壁的损伤。高浓度药物输注速度要慢,以减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先用诱导液体穿刺,确定针头在血管内方可加入药物,输注完毕用生理盐水冲洗血管,使药物不沉积在血管壁,以减少刺激。不能长期应用止血药。严禁患侧下肢输液。

预防感染:注意患者皮肤清洁卫生,吸烟者戒烟,避免呼吸道感染。严格杜绝医源性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有开放性伤口或其他潜在感染的,术前应用抗生素。合理膳食,增强抵抗力。

预防:抬高患肢,保持高于心脏水平20~30cm,注意不要在膝下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急性期绝对卧床,严禁挤压、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

药物预防:对有DVT高危因素的病人,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术前12小时及术后每天0.4ml,连续5天或遵医嘱。另外,口服阿司匹林,静脉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都能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护 理

密切观察:严密观察术后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情况。严密观察皮肤色泽、温度及患肢肿胀程度的变化。测量双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的周经,双侧相差1cm即考虑有临床意义[2]。如患者感觉患肢有肿胀感、疼痛、活动后加重,皮肤发绀,潮红、皮温增高,表明有可能发生DVT。

早期活动:鼓励及协助患者早期活动。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术后6小时协助做健侧下肢屈伸运动,按摩患侧腓肠肌,鼓励患者深呼吸,活动不便的协助做肢体上下被动活动,以促进血循环,改善下肢血运。必要时给予下肢自下向上按摩,促进静脉回流。病情许可应配合下肢功能锻炼器(CPM)进行患肢被动功能锻炼,从小幅度30°开始,日渐增加,但不能超过90°。以上方法能有效加速下肢静脉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减少下肢DVT总体发病率。有研究证明,约50%DVT发生于术后第1日,30%发生于术后第2日[3],足以说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

疼痛护理:疼痛是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表现。应激状态下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凝血功能异常,以至血栓形成和肌张力升高不利于活动。减轻患者疼痛有助于落实护理计划,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可听音乐、看报、聊天等分散患者注意力。对疼痛剧烈者,遵医嘱应用镇痛剂,也可用硬膜外止痛泵,静脉止痛泵。

溶栓治疗的护理:使用抗凝药物前,特别是用肝素前,应测出凝血时间,用药后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出血点、血尿、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女性应观察月经情况;溶栓药物的化学性质多不稳定,溶解后常温下易失去活性,应现用现配,以确保药效,及时监测血小板,防止发生血小板过低性出血。每日测量患肢周径,以了解疗效。

肺栓塞的观察:静脉性血栓附壁在1~2周内,最不稳定,极易脱落,尤其是治疗的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床上活动时避免大动作,严禁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形成肺栓塞。对突然发生的呼吸困难、发绀,高度提示肺栓塞,立即让患者平卧位,避免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立即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治疗。

出院指导:饮食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蛋白质及粗纤维食物,控制高脂肪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注意戒烟少酒,多饮水,防止血液黏稠度增高;活动宜循序渐进、适量,注意安全。用药过程中,经常监测凝血指标,以防出血。

讨 论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病人可能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DVT形成的主要与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受损有关。骨科高危患者术后较长时间卧床及制动,因疼痛肢体不活动或不能活动,肢体长时间处于被动压迫下肢静脉,致使血流延缓;原发性损伤、手术刺激,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及内环境变化;合并有大量基础病,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静脉血流速度滞缓,白细胞附壁,血小板在局部聚集,黏附沉积在血管内膜。因此,诸多因素使其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大大增加。我们认识到重视健康指导及早期正确的康复活动;术前术后高危人群的预防性用药;少用或不用止血药;严密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护理等均可预防及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段志全,张强.实用血管外科[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46-548.

第4篇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目的:探讨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6例行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观察组4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98%,对照组为27.9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患者满意率为93.02%,对照组为74.42%,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积极预防,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预防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69-02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各种因素作用下,使血液深静脉内形成凝块,出现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在行骨科手术后,是常见的血液并发症.临床主要表现为浅静脉怒张、患肢肿块、体温升高,行外科手术后,其发生率明显上升,对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严重影响.有学者研究显示[1],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年龄平均为58.6岁,若未及时诊断,或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死亡率为75%,是导致骨科术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预防、早期发现与治疗是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关键.本组研究对术后患者如何进行早期预防和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6例行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48例,女性38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2.3±5.3)岁.其中行骨科手术后41例,腹部手术26例,泌尿手术16例,颅脑手术3例.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与糖尿病.排除标准:血液疾病患者,身体严重感染患者、全身瘫痪者,与本组研究结果不配合者.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观察组4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型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预防措施

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多种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因本身就可能导致静脉血管壁受损,出现血液高凝状态,手术导致血管壁损伤加重,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几率明显升高[2];老年患者因血液凝血因子活性较高,消退肌肉泵作用下降,因手术后出现麻醉反应与切口疼痛症状,会导致患者活动受限,极易导致血流在术后出现瘀滞状态.护理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态的高危因素,在围手术期,禁止患者吸烟、喝酒,可以自行活动者,多下床活动,无法下床活动者,可进行被动活动,多进行下肢按摩,多进食可消化、吸收的食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有效的预防.

1.2.2 护理干预措施

入院评估: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了解患者合并症与既往病史、手术史,存在慢性疾病,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患者,需要及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并提早实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健康宣教,使患者能够多增加多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提高警惕性,积极参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在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后,也可避免惊慌.

1.2.3 饮食指导

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患者的日常饮食呈密切相关性.嘱咐患者多进食低脂、清淡与富含纤维的新鲜水果与蔬菜,多饮水,特别是香蕉与苹果,确保患者大便通畅,积极进行便秘与腹压上升,导致患者的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尽量鼓励患者戒烟与戒酒,帮助向患者分析烟草中的尼古丁成分,会导致血管收缩,出现血液粘稠度上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几率显著升高.

1.2.4 下肢静脉损伤预防

据统计显示[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上肢静脉血栓形成3倍以上.输液时,需要尽量选择上肢静脉作穿刺.必须行下肢静脉穿刺时,尽量一次成功,每日作血管穿刺时,都必须更换位置.使用刺激性药物与高浓度药物时,需避免出现药物外渗;行深静脉导管留置患者,抗凝护理必须要尽快有效实施.

1.2.5 指导

帮助患者抬高下肢30°左右,保持下肢远端较近端高,膝下不能垫枕,不能屈髋过度,避免造成静脉回流.鼓励患者作深咳嗽与呼吸动作,每2h翻身一次,早期下床活动,从而促使下肢静脉回流,帮助患者减轻血流瘀滞,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有效的预防[4].无法下床患者,积极辅助患者作床上活动,主动屈膝,作背屈动作、内外反转运动等.无法活动患者,在家属与患者的帮助下,从跟腱开始,自下而上,进行挤压运动.必要时,可穿弹力袜,帮助改善患肢的血液回流状态.

1.2.6 药物护理

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较高患者,可使用药物进行预防,一般使用肝素与法安明等抗凝药,帮助血液降低粘滞性,能有效帮助作血栓形成预防.在用药过程中,也需要积极关注患者是否有过敏症状、出血征象等,确保用药安全性.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干预后患者满意率进行观察,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分析

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98%,对照组为27.9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干预后满意率分析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患者满意率为93.02%,对照组为74.42%,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3.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预防护理分析

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血流瘀滞.手术麻醉与瘫痪、长期卧床等;血液高凝状态;常发生于外伤与手术、输血后;血管壁受损:机械性损伤大多发生于手术损伤、静脉穿刺、长期捆扎;化学性损伤大多为高渗溶液、刺激性强溶液输注.因手术,导致患者的肢体处于制动状态,切口疼痛、麻醉反应与局部肿胀等因素,导致下肢活动受限,血流流动速度较缓,经进一步发展后则形成血流瘀滞[5].此外,术中止血带使用与静脉血流瘀滞会使血管壁损伤;特别是高龄患者,大多伴有多器官生理性退变,或出现器质性病变,导致患者长期处于高凝状态.创伤与麻醉后,使组织因子释放,导致损伤处呈表面凝结激活,会引发血液凝结状态改变.因多种因素,可能会引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发现及诊断效果较好,若治疗时机延误,则可能会引发深静脉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甚至可能会导致患者肢体残废,或者栓子脱落,引发肺栓塞,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6].早期进行预防,作全面评价,并对高危人群进行宣教,作功能锻炼,作合理性预防,对药物使用后疗效进行观察,特别是机械性预防,是最为有效的预防方法.

3.2 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根据国内研究显示[7],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6.9%.提示,需要要对老年患者行骨科手术后,加强预防,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造成的危害性深刻认识,作防范意识强化,根据整体护理程序,作动态、系统性评估,在临床工作中,提高警惕性.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预防护理措施,实施有效评估.若患者已经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出现,需要及时使用抗凝药与溶栓药物,用药后避免患者作肢体活动或按摩,以免发生栓子脱离,导致患者出现肺栓塞[8].

通过与患者、家属加强沟通,提高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意识,经过健康宣教,让患者与家属多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使用示范性手段,积极指导患者,从而让患者能够更加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与临床治疗与护理积极配合.综合上述,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积极进行干预,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参考文献:

〔1〕彭南海,马嫦娥,陈月英,等.老年腹部创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高危风险的筛查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6):494-496.

〔2〕廉军孝,王燕,宋国敏,等.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的国内外护理文献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5):74-76.

〔3〕戴金花,陆静波,张孝云,等.分层搭扣式脚垫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7):29-30.

〔4〕孟小敏,王德付.足底静脉泵预防骨科下肢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85-86.

〔5〕金金花.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出院后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8):753-754.

〔6〕尹芝华,宋娟.骨科、普外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药业,2009,18(23):58-59.

第5篇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手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性病症,有研究称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在骨科手术后的发生率为40%-60%,进而导致肺栓塞的产生,严重的情况甚至会使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防治和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对于2006年7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150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并探讨骨科手术后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及临床上的护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随机的方式将于2006年7月至2011年10月间在我院就诊的150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患者76例,对照组患者74例。试验组例76患者中,51例患者为男性,25例患者为女性,年龄为38-73岁,平均年龄为50.6岁;对照组74例患者中,48例患者为男性,26例患者为女性,年龄为43-71岁,平均年龄为52.7岁。试验组76例患者中,接受胫腓骨骨折手术患者13例,接受股骨胫骨折手术患者19例,接受股骨干骨折手术患者34例,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0例;对照组74例患者中,接受胫腓骨骨折手术患者11例,接受股骨胫骨折手术患者26例,接受股骨干骨折手术患者29例,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8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对应的疾病护理进行常规护理和预防。对试验组患者采取护理预防。首先应对患者进行深呼吸运动的鼓励,多做扩胸等有益活动;为消除患者的肿胀现象,可要求患者将患病下肢抬高30°左右,从而进行肢体末端的关节锻炼活动,并且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定时的肢体按摩,以促进患病肢体的血液流通,坚持指导患者每天做3次以上的踝关节背伸运动,每次尽量维持在15—20 min,以达到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的目的;为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同流,患者住院所吃食物要能够保持大便通畅。

2 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各自护理及预防后,临床效果如下表二所示:

表二: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分布对比{n(%)}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试验组中,疗效效果显著的患者有12例,占15.79%,大于对照组的4.05%,总体的治疗有效率试验组的98.68%也要高于对照组的77.03%。

3 讨论

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是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因素之一,并且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的质量。骨折患者接受手术后卧床制动,血管壁出现损伤以及血液流速度缓慢等都是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住哟病发原因。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和预防措施,早期进行患处的功能锻炼,密切地观察和临床护理,并适当地通过给药进行治疗,可以得到较为良好的临床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通过以上对于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间在我院就诊的150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从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的统计资料来看,经过多方面的综合护理和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以证明对骨科手术后的患者进行正确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冯会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 实用骨科杂志,2007,9(9):153-154.

[2] 郑秀红,成染兰,朱晓彤.尿激酶联合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和护理[J]. 中国医疗前沿,2009,4(20):83.

第6篇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本研究中随机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32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讨论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形成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现对研究结果作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随机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32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将其分成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其中对照组16例患者中,有10例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其年龄为40~85岁,平均为(62.1±2.3)岁;而研究组16例患者均为男性患者,其年龄为42~83岁,平均为(62.3±2.5)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等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患者在入院以后,护理人员应常规进行登记,认真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仔细的对患者生命体征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观察与记录,如果发生紧急情况,应该及时通知主治医师,且辅助医生完成临床治疗工作;同时嘱托患者按时服药,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而研究组选择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主动积极的为患者服务,且耐心的为患者答惑解疑,从患者的行为反应与心理活动着手,且确保一视同仁,善待所有患者[1]。同时,相关的护理人员应该仔细的对患者心理状态变化情况进行观察,选择微笑服务的理念,使患者的焦虑与紧张的心理状态得到有效的缓解,并尽早得到康复。②健康教育:在手术前应有针对性的对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取健康教育,认真的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危害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等,由此确保患者可以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完成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2]。③用药护理:患者术后应预防性的给予抗凝药物治疗,且在选择抗凝药物治疗之前应该充分的对药物使用方法、配伍禁忌症、剂量以及不良反应等进行了解。在进行抗凝治疗的过程中,应严密的对患者血常规以及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进行监测,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消化道、牙龈以及泌尿道出血等情况,由此确保用药安全[3]。

1.3满意度评定 采取评分标准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分成3个等级。患者满意度评分90~100分为满意;患者满意度评分70~89分为基本满意;患者满意度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统计学SPSS 17.0对本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实施处理与统计,其中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通过χ2检验,P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为75.00%,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3.75%,其中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

3 讨论

现阶段,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治疗髋关节股骨颈骨折以及骨关节疾病中,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多发与常见的并发症[5]。所以,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预防形成深静脉血栓具备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

通过此次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为75.00%,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3.75%,其中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

4 结论

综上所述,就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而言,有针对性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使患者护理满意度得到提升,降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且减轻患者疼痛。

参考文献:

[1]Xu Hui,Jiang Liping,Zhang Xiaoying.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after knee replacement surgery in elderly patients[J].Journal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2012,48(10):141-148.

[2]全小明,王小俊,庞智晖,等.髋部术后早期DVT中西医结合预防性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23(4):52-53.

[3]张莹,胡翠兰,柯晓燕.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10).

[4]顾少光,乔跃兵,康岩,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预防[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1,43(1):169-171.

第7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1],包括小腿深静脉( 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及肌肉静脉窦) ,以及腘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髂静脉。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堵塞静脉管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该病轻者可以致残,丧失劳动力; 重者可以并发肺栓塞而致死[2].自2013年1月至10月,我科收治脑卒中患者200人,其中发生下肢静脉血栓45例,对其进行分析形成血栓的因素,提出有效地预防及护理措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术前均经多普勒超声、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男28 例,女17 例。年龄30 ~ 75 岁,平均45. 6 岁。左下肢36 例,右下肢9 例。发病时均有典型临床表现,患肢凹陷性水肿、粗肿疼痛,直立或行走时加重。

2 护理方法

2.1 一般护理 下肢DVT 发病2 周内病情最不稳定,血栓极易脱落而致肺栓塞,治疗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10 ~ 14d[3]。急性期患肢不能做剧烈运动或者用力按摩,抬高患肢30°,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肢体过多活动及腹压过高引起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卧床期间要注意更换,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

2.2 心理护理 此类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单纯的护理肢体是不够的,还需要对他们进行额外的心理康复。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告之与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

2.3 弹力袜使用时间: ①对小腿深静脉或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一般不需用,但如踝部及小腿下部出现水肿,可用数周; ②对腘、股静脉血栓形成,一般使用< 6 周; ③对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先使用3 个月,以后间断取除,一般< 6 个月,但如水肿出现,则需继续应用。

2.4 患肢观察 密切观察患肢的周经、颜色及温度变化,患肢周径不断增加,颜色加深,说明静脉回流受阻,病情加重; 患肢皮温升高,说明可能出现感染,应及时协助医生处理。

2.5 用药后的观察: ①用药后主要观察患肢肿胀程度、皮肤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的变化,对病情仍加剧者,应立即向医生汇报,及时处理。②并发症的观察: 虽然该药局部溶栓作用强,全身纤溶的不良反应少,出血并发率低,但用药仍需严格观察全身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有无齿龈出血、鼻衄及血尿,并且每周查凝血酶原时间2次。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肺栓塞,急性期血栓较疏松易脱落,特别要注意,临床护理中若发现患者有咳嗽、咯痰带血、胸闷胸痛、紫绀、呼吸困难等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将情况通知医生,严密监测病情变化。

2.6 辨证饮食指导: 血黏度增高是诱发 DVT 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加强营养的同时,要注意低脂饮食,禁烟酒,避免辛辣等刺激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以利尿消肿,保持大便通畅,降低血黏度,减少下肢深

静脉血栓的形成,促进机体恢复健康。

2.7 预防指导 通过向患者或家属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严格戒烟, 清淡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减少发生DVT的危险性。下肢DVT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活动是预防DVT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应加强翻身拍背, 四肢进行主动或被动伸屈运动, 对肢体进行轻柔有节奏的按摩, 可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 防止DVT的发生。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由于患病后多发生肢体偏瘫,更容易发生下肢DVT 。所以,急性期积极给予护理干预,能更好减少患者疼痛,能更好的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 外科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17.

第8篇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us),简称DVT,指的是血液于下肢的深静脉腔内非正常凝结,直至阻塞静脉内血流,引起下肢血液的回流障碍,系骨科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治疗髋关节损伤以及髋关节病变晚期患者的有效方法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简称THR[2]。行髋关节置换术后较容易发生DVT,若不及时预防或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则极易引发肺栓塞,导致患者猝死。研究表明[3],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甚至可高达70%,发生肺栓塞的可能性是1%~4%,而近80%的肺栓塞的来源是DVT[4]。由此可见,在患者实施髋关节置换术后对DVT进行早期预防是十分必要的。我院在对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进行DVT预防工作上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对其具体预防方法及护理干预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来我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88例,采用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人。其中观察组有男性24人,女性20人,年龄55~79岁,平均年龄(67.1±4.7)岁,体重51~72kg;对照组有男性25人,女性19人,年龄54~77岁,平均年龄(66.8±4.5)岁,体重50~74kg。所有患者中有68例股骨颈骨折,5例患者股骨头缺血坏死,7例患骨性关节炎,手术后住院时间15~45d,平均住院时间(24.5±2.7)d,合并有其它病症的有5例。两组对比见表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所患疾病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x±s)

1.2方法 对照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以及踝关节的屈伸活动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1.2.1观察组的术前护理 ①术前评估:对患者的疾病史、身体状况等进行评估,对是否存有形成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重点评估,例如年龄等,因为DVT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评估患者是否有静脉血栓史、心脑血管疾病史等。进行评估工作十分重要,因为它是护理的开始,能够为护理提供重要的依据,使护理人员能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②健康教育:根据评估的结果,对具有不同病情及病因的患者制订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术前与其进行沟通,对其耐心讲解病情,使其对自身情况有所了解,并且对其讲解DVT的危害以及实施预防的意义,得到患者的合作,使患者做好手术的心理及思想准备。③锻炼指导:对患者进行评估以及健康指导的基础上,指导患者做好术前的活动锻炼。

1.2.2观察组的术后护理 ①术后第1d,在给予患者止痛药物后,可对其进行腿部肌肉的按摩,被动地进行膝、踝关节的活动,1~2 次每小时;②抬高患肢;③指导其进行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每日2次,一次5~10 min;④深呼吸6~10次每小时;⑤每3h协助其翻身1次,注意避免患肢的内收和外旋;⑥术后的2~3d,加强腿肌的等长及等张收缩锻炼,加强关节的伸屈活动,时间增加到0.5h;⑦指导患者被动活动逐渐转为主动活动,并于术后5~6d病情得以缓解后逐步进行离床的功能锻炼。

1.3效果评价 若患者突然出现下肢的肿胀和疼痛,浅静脉充盈,腹股沟及有压痛,深静脉行径的压痛等可以确诊为DVT。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对照组共有10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 发病率为22.73%;观察组则有3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 所占比例为6.83%。观察组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3,P

表2 2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

3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首选适应征是髋骨性关节炎,其它则有股骨头坏死等、创伤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髋部骨折、良恶性骨肿瘤等[5]。目前认为,只要有髋关节被破坏的影像学特征,并伴中、重度的持续性关节疼痛和或功能障碍,通过其他的非手术治疗都无法缓解并治疗疾病的,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则是有效选择[6]。双髋骨性关节炎或双侧股骨头坏死的患者,需要行双髋的关节置换。在过去认为,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最合适的年龄范围是60~75岁[7]。但近几年来,其适应征已广泛扩展至年轻及高龄患者。但是由于年轻的患者活动量较大,术后的生活时间长,人工髋关节的寿命又十分有限,造成有些年轻患者在手术后不得不进行第2次甚至第3次的关节返修手术[8]。

第9篇

【关键词】 常规护理;临床护理路径;股骨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146

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科大手术包括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及膝关节置换术等, 手术后均需要采用预防血栓的常规治疗, 以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1]。大量临床研究资料显示, 采用药物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已获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率, 而采用机械性的预防治疗虽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但操作方法较为繁琐, 需严格掌握手术时机[2, 3]。因此, 需要结合各种预防方法来提高临床效果, 本文现针对收治的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临床护理路径,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股骨骨折患者, 全部患者均经过全身麻醉气管插管麻醉下完成手术, 并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护理组与临床护理路径组, 各40例。常规护理组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龄20~51岁, 平均年龄(35.7±5.1)岁;临床护理路径组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龄22~53岁, 平均年龄(36.4±5.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给予一般护理。保持病房内整洁、肢体制动指导、预备各类检查、病情监测等方法。临床护理路径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路径, 具体如下:由护士长、责任护士通过查阅病历及相关文献制定本院临床护理路径表, 向患者详细讲解临床护理路径的相关内容及作用, 并取得患者的主动合作, 嘱护理人员每日按照临床护理路径量表上的内容进行护理及健康宣教, 并记录在护理栏目内[4, 5]。①入院宣教: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及规章制度及其所安排的责任护士, 给予常规饮食指导, 并告知其术前检查注意事项等。②术前护理: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行呼吸系统及肌肉部分的锻炼, 向患者简单介绍手术方法及麻醉方案, 并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减少其不良心理情绪。③术中护理:对患者个体情况给予严密观察, 向患者讲解术后注意事项、伤口及疼痛护理、用药指导、肢体活动等。④术后护理:给予患者术后饮食指导, 用药知识, 同时可给予健康宣教。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 d凝血功能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下肢肿胀发生率及住院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3 d凝血功能对比 临床护理路径组血浆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均优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2、5.68、12.43, 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下肢肿胀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对比 临床护理路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与下肢肿胀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4.50, P<0.05)。临床护理路径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89, P<0.05)。见表2。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作为一类发病率较高的骨折术后并发症, 其发生发展与深静脉内血流流通不畅凝结相关[6]。有研究报道指出, 对于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可采用药物与机械联合治疗降低其发生率, 其中较为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但此类药物易引起不良反应, 为此, 需在手术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对策至关重要[7]。本文针对收治的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股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临床护理路径, 常规护理组仅给予一般护理、保持病房整洁等方法。临床护理路径组则通过对以往临床工作中关于此类病例护理方法进行研究与总结, 制定一套护理规则并严格按照其内容执行, 从入院宣教、术前护理、术中护理及术后护理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临床护理路径组较常规护理组相比血浆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与下肢肿胀发生率降低, 平均住院时间缩短, 与王天红等[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对股骨骨折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凝血功能较强, 患者满意度较高, 可作为一种理想方法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余苑.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研究.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7(6):1229-1230.

[2] 陈东峰, 白波, 卢伟杰, 等.骨水泥激活兔血小板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3, 1(1):52-53.

[3] 李荃利.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陕西医学杂志, 2013, 42(6):323-324.

[4] 刘建, 都定元, 向小勇.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7(5):437-438.

[5] 吴智钢, 王臻, 郭征, 等.骨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15例的临床观察.临床军医杂志, 2011, 39(3):480-482.

[6] 陈永香.循证护理预防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分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 20(11):909-910.

[7] 俞军英, 谭颖微.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20):109-111.

第10篇

关键词: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各种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术后鼓励患者抬高下肢和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靠措施,但对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无显著临床意义。手术时应彻底止血,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物以预防术后出血的错误观念,可能促使血栓形成。深层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指血栓形成于腿部静脉处,,为骨科大手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利用抽血检验D-dimer与下肢超音波检查来做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流滞缓、静脉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1]。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4例骨科大手术患者,观察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并进行预防与护理,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4例骨科大手术患者,男40例,女24例;年龄36~78岁,平均52.6岁。其中全髋关节置换18例,全膝关节置换8例,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9例,动力髋内固定股骨粗隆骨折2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9例。

1.2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32例,气管插管全麻32例。术前、术后实施心理护理、预防措施、饮食护理、机械护理和药物护理。

2 预防与护理方法

2.1病情观察 ①观察疼痛性质、持续时间和疼痛程度;②为减轻静脉内压力,促进血液回流,应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③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遵医嘱进行抗凝、溶栓、祛聚疗法;④局部湿热敷;⑤每天观察肿胀消退情况,通过测量双下肢同一部位周径,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⑥每4 h观察并记录一次端动脉搏动情况及患肢皮肤色泽、温度和弹性;⑦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同情、关心患者,指导其看书、听轻音乐等,分散其注意力,减轻其对疼痛的感觉。

2.2心理护理 ①解释深静脉血栓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式、注意事项。②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感受。③教会患者自我放松。④应针对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⑤鼓励患者家属和朋友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

2.3配合治疗的护理 早期小腿营养是否改变,有无广泛的浅静脉扩张,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等,尤其注意肢体远端搏动有无减弱,与对侧肢体相比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有无改变,有无压痛的条索状物。如果病程继续发展,肢体极度肿胀,会产生对下肢动脉痉挛以及动脉压迫,进而造成下肢动脉血液循环障碍,引发足部动脉搏动消失,进而引起更严重的小腿和足部水疱以及皮肤降而显青紫色,这种情况下若处理不及时,后果会非常严重,就会发生静脉性坏疽。所以必须严密监测患肢皮肤颜色、温度以及患肢末梢血液循环[2]。

2.4健康教育 鼓励患者活动,降低DVT的发病率,如早期活动和床上腿部锻炼。嘱患者应该保持顺畅的静脉血流,如勿穿紧身裤,避免长时间的交叉腿部或盘腿坐卧,避免长期的站立等;避免长时间坐飞机或汽车。因此,应鼓励和指导患者多喝水、多做运动,特别是腿部运动。教育患者以正确的方法预防,可防止DVT的复发。

3 结果

通过对64例骨科大手术患者进行预防及护理措施,发生DVT2例,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有效地减少了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

4 讨论

血栓的形成可是静脉血管管腔发生完全或不全闭塞,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状。最多见的是下肢静脉血栓,这其中大部分患者是因为术后长期卧床而引起,另一部分目前还没有发现明确诱因。通过研究国内骨科复位手术中,患者的康复护理需求情况表明:告知术后禁忌姿势及活动;与医师联络处理问题;告知何时返院门诊是最需要知道的三项问题。其中相关研究中病患需求度最高的项目是与医师联络沟通,因为患者对手术结果的顾虑和担忧,必须通过良好的沟通来消解,从而使手术顺利完成[3]。目前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尚缺乏统一标准:有的以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或消失为显效或治愈标准,有的以术后深静脉造影证实的血栓解剖学上的改善或消失为标准,从而导致下肢DVT治疗的两种观点,一种主张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通过溶解或部分溶解及抑制血栓的进一步蔓延,并最终通过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症状,另一种主张以手术为主,采用手术切除重建或介入的方法,配合抗凝溶栓等治疗,尽快恢复深静脉的解剖学通畅及减少复发。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其自然病程中随时有可能出现栓子脱落,导致肺梗死,严重者可致猝死,尤其是在发病2 w以内。如行抗凝溶栓治疗,栓子脱落风险更大,且抗凝溶栓后的出血并发症有时比较严重,甚至可并发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重者导致休克甚至死亡,故疾病本身的风险及治疗所带来的风险应向患者本人及家属交代清楚,并签字为证,如家属或患者不予理解,则不能应用抗凝溶栓治疗,同时也应签字为证。口服抗凝药物虽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但它有导致出血的可能性缺点,必须在服药期间做血凝机制的监测。华法林在美国应用较广,多在骨科大手术后给患者服用;在欧洲临床上则很少采用。临床上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因而较少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对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但较易发生不良反应,如血容量增多引起心力衰竭和过敏反应等,现已较少采用。LDH有抗血栓形成的功能,但无抗凝的作用,一般以5000 U做皮下注射。由于LDH不能完全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4]。因为大多数DVT患者都需要抗凝治疗,所以特别注意患者的出血情况,如牙龈及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便血、尿血、以及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如果患者正在应用肝素治疗,应特别注意它的副作用如大出血的发生[5]。同时,应该密切监测HIT的体征、血小板计数[6]。本组资料,通过临床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后的危险并发症,采用基本预防、药物预防结合综合护理可以有效减低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新宁.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02:1-2.

[2]朱琳.预见性护理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08:1091-1092.

[3]张生延,徐瑞云,李柯蓁.综合护理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J].甘肃科技,2016,03:127-129.

[4]李洪杰.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体会[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04:585-586.

第11篇

【关键词】 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早期护理干预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171

骨科疾病种类较多, 病情较严重, 主要导致患者行动受限并产生疼痛。临床中常见的骨科疾病包括髌骨骨折、粉碎性骨折、髋部骨折、尺神经损伤、先天性髋内翻等, 治疗此类骨科疾病的首先方法为手术治疗, 但是在骨科大手术治疗过程中易引发深静脉血栓, 严重者引发脑、肺栓塞而危害生命健康[1, 2]。随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护理效果逐渐引起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重视。本文为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在骨科大手术中应用时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意义, 将本院骨科90例需要进行大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早期护理干预, 比较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并评价两种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4年10月在骨科进行大手术的90例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5例。对照组中男34例, 女11例, 年龄最大72岁, 最小16岁, 平均年龄(54.20±7.14)岁;其中髌骨骨折16例、粉碎性骨折12例、髋部骨折9例、尺神经损伤5例、先天性髋内翻3例。观察组中男32例, 女13例, 年龄最大70岁, 最小11岁, 平均年龄(53.10±7.19)岁;其中髌骨骨折18例、粉碎性骨折14例、髋部骨折6例、尺神经损伤6例、先天性髋内翻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大手术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 按护理规范进程进行护理操作, 如检测患者生命指标变化及伤口常规处理。观察组患者则进行早期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健康宣教:①在手术前期对患者进行疏导, 让其了解深静脉血栓的致病因素、病情程度及预防因素, 提高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②病情护理:随时观察患者的下肢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下肢出现水肿、充血或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时及时处理。③下肢按摩护理:在患者行大手术前后, 对患者的下肢进行按摩, 力度要缓和、轻柔, 按摩30 min/次。④机械性护理: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足底静脉泵的作用下, 加快患者下肢血液流输。⑤术后护理:将患者患肢抬高, 多进行足部活动并尽早下床活动。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护理效果。护理效果评价分为明显好转、好转、无好转, 总有效率=明显好转率+好转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5.66%, 对照组为64.4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的主要并发症, 严重影响骨科疾病的治疗效果[3]。深静脉血栓是指患者血液流通不畅导致血液堆积在深静脉中凝固的现象,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 可并发脑栓塞或肺栓塞, 加重患者病情。随着护理工作的发展, 护理手段及效果备受重视, 临床中应用较多的护理方法有护理干预、综合护理、针对性护理等多种。目前, 有报道表明, 有效的护理方法可预防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4, 5], 因此本文比较了早期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对于骨科大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意义。

本研究中早期护理干预方法的护理内容包括健康宣教提高患者依从性、病情护理、下肢按摩护理、机械性护理及术后指导等多方面护理。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早期护理干预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早期护理干预对于骨科大手术患者具有重大的护理价值, 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提高护理效果, 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Endemann DH, Schiffrin EL.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J Am Soc Nephrol, 2010, 15(8):198-199.

[2] 翟洁婷. 骨科大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中国当代医药, 2012, 33(19):108.

[3] 何俊玲.早期护理干预对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影响.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0(1):45.

[4] 戴玲. 早期护理干预对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现代医药卫生, 2015, 15(31):2358.

第12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妇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14-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是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为 7% ~45%;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发生即可因为肿胀、疼痛、麻木而影响其功能,急性期可以合并致死性肺栓塞(PE),远期还可以出现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应给予高度的重视[1]。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我科于 2011 年3月至 2013 年4月对78例妇科疾病手术患者术前、术后有针对性的实施健康教育,并积极及时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护理干预,达到了较满意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 年3月至 2013 年4月妇科疾病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78例, 患者年龄43 ~60 岁,平均年龄 50 ±2.7岁。其中子宫全切术7例,子宫次全切术14例,子宫肌瘤切除术36例,卵巢癌切除术15例,宫颈癌根治术6例。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高血压11例,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4例。根据就诊顺序参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 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的为观察组,实施普通的常规的护理措施的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生活均能自理,交流无障碍,术前无血栓性疾病史,无凝血功能障碍。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增加肢体活动,严密观察患肢的肿胀程度、疼痛、皮肤温度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术前心理干预、抬高患肢、运动疗法、疼痛护理、饮食护理、严密观察早期症状等护理干预[2]。

1.3 观察指标

由责任护士负责,主要观察患者下肢皮肤颜色、皮肤温度、足背动脉搏动、疼痛、肿胀程度,这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3],经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可以确诊。术后1周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

1.4 数据处理

采用 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P

2 结果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指深静脉血管内的血液发生异常凝结,阻塞了静脉管腔,使静脉血液回流发生障碍,最常发生于下肢,常见血栓形成的部位为小腿肌肉内小静脉丛和髂静脉丛,主要发病原因为长期卧床、外伤、骨折、手术、妊娠、分娩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致病因素,公认的有: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血液呈高凝状态三大因素[4]。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的特殊性而决定了护理的特殊性。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的认知非常重要的,从发病机制来看,深静脉血栓是完全可预防的。我们必须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严重性和可预防性,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医患共同的目标。通过 VTE 风险评估,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患者及家属对该疾病病因、危害性、高风险性及防范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知程度。

术后4天内是深静脉血栓的高发期,需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5]。早期患者麻醉未恢复时,由家属帮忙行被动活动,包括踝、膝关节及髋关节的被动运动,促进静脉血的回流。麻醉苏醒恢复后,鼓励患者主动的运动,并依据病情适当行下肢伸展、内收及外展动作。对于外置管道太多不敢活动或惧怕疼痛的患者,要给予协助翻身并按摩双下肢促进血液回流。原则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从而避免血流缓慢这一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发生。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心理干预、抬高患肢、运动疗法、疼痛护理、饮食护理、严密观察早期症状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取得的较好的疗效。分析认为患者由于具有年龄、身体素质等个体差异性,护理人员应做好术前心理干预,做好术后基本预防,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6]。注意观察术后病情变化,并实施有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尤其对高危人群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大大降低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从而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配合医护工作,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及知识宣教,能做好适当的防治工作,可以大大的减少DVT的发生率,对于妇科患者术后的恢复和预后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礼香,李敏,卜君媛,等. 功能操预防妇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09,8 (11): 941.

[2] 林素琴,林剑芳,洪飞.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36-137.

[3]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和治疗指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8,3:235-238.

[4] 陈正雯,金巧丹,卢爱金. 综合干预措施预防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观察.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4.21(7)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