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0: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写景抒情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写景抒情散文融合了写景和抒情两项内容。写景散文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现心情和感受;抒情散文是通过一定的情境来抒感和思想,两者往往在写作之中可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下面,给同学们谈一谈写景抒情散文开头的几个技巧。
1.用修辞格吸引阅卷老师目光
开头用排比、比喻、拟人、引用古语等修辞格都可以起到好的效果。排比,能增加文章气势,朗朗上口,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拟人,能增加文章的人情味,使人感到亲切;比喻,能浅显易懂,深入浅出表现景物的特征,更好地和抒情融合在一起。引用,可以让文章典雅厚重,增强写景的历史长度感,从而很好地为抒情张本。
2.句式上整句和散句灵活应用
整句和散句是从句子结构形式的角度分出来的类别。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整齐的句子。散句是指字数不等,结构不一,形式参差的句子。两种句式具有不同的风格,使用整句有整齐之美,铿锵有力之感;使用散句则有错落之美、抑扬顿挫之力。两者同时使用犹如刚柔并济,节奏快慢均匀,使用效果很好。在考场上可以得到阅卷老师的喜欢。
例如话题作文以“我的选择,我做主”为题目,以写“选择”为素材,我们可以这样开头。
若能采撷香山红叶,我选择最华丽的;若能掬起一捧月光,我选择最柔软的;若能摘下满天星辰,我选择最明亮的。也许你会说,我的选择不是最好,但我的选择,我做主。
整散句一结合,使句式灵活多变,增添作文的旋律感和音韵美,给人一种审美感受。开头用“红叶”“华丽”“月光”“柔软”“星辰”“明亮”构成铺排,色彩鲜明,用色彩吸引人的眼球,同时具有音韵之美,读起来非常舒服。
二、叙事哲理散文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哲理散文是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写法上它一般十分工整,除了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还具有行文对仗内容丰富的特点。叙事散文和哲理散文结合在一起是近几年考试作文的新趋势。叙事哲理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具体、突出,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启迪人生的智慧,抓住思想闪光点穿透人生,写对社会、生活感悟,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情感。在开头的选取上,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运用警句,展开主题
警句,一般是一句话或一段引语,主要用来激励和告诉当事人某些道理,提醒人们在生活中时刻保持某些精神品格,所以也叫醒句。在叙事哲理散文开头运用警句可以起到沉淀感性,寻找理性,升华思想,感悟主旨,深度挖掘文章的作用。
如写对生命的感悟主题时,我们在作文的开头可以用警句开头,这样可以让人深思,从而和叙事有机融合,为下文写作奠定文脉。“生命是什么”可以这样开篇:人生之大,生死二字。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与死,除了那几声欢呼,几阵痛哭外,便再没有别的了。
警句式的开篇令人注目,凝练、平易、深刻、精辟。下文再写善待生命的事例就显得合情合理,水到渠成。
2.以对话和事例开篇,简洁铺陈
一戒篇幅过长
如果开头写得太长,既可能给人“头重脚轻”之感,让文章结构显得不够合理和匀称,又会影响到对重点内容的书写,进而影响作文的质量。 特别是考场作文,大多有字数限制,如果开头部分过长,主体部分必然受到影响,这样一来,“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等要求就很难满足了。 那么,作文开头究竟写多少字为宜呢?就一般而言,以三五十字为宜,能用一句话开头更好。
二戒离题太远
开头切题也是关键的一点,因此,在设计作文开头的时候,既要保证它与所表达的中心有关,又要保证它是主题所需要的。 最好能在开头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所要叙述的事情、所要说明的对象、所要议论的论题等直截了当地交代出来,既不要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地空发议论,更不要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地空洞抒情。
三戒无视文体
不同文体的开头应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作文时,应该根据文体的选择和表达的实际需要,合理设计开头,努力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 如果选择记叙文,那么在开头就应或交代人物,或简介背景,或刻画环境;如果选择议论文,那么在开头就应明确亮出观点或指出问题所在;如果选择读后感,那么在开头就应先交代读了什么书或文章,然后简要概括出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 反之,如果无视文体随意开头,则容易导致“文”、“体”不符的现象,从而影响文章整体的表达效果。
四戒刻意求新
作文出新的方法很多,写好开头也是其中之一。 但不能为刻意求新而把开头写得过于隐讳、深奥或怪诞,这样反而会让读者觉得是在故弄玄虚、故布迷团,失去读下去的兴趣;如果开头所采用的形式过于新奇、花哨或另类,往往会让人觉得华而不实。 其实,作文开头的目的只是为了引出下文,而过于刻意地在这个环节上求新求异,有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之嫌。
五戒盲目引用
从本质上讲,引用的目的是为了借各类经典之“光”为自己的文章添彩。 在作文过程中适当地引用名人名言、俗语警句、诗词歌赋等,不仅可以展示作者广阔的阅读视野、丰富的文学积累,还可以提高作文的语言品位。 但引用必须适度,引用的内容也必须切题、准确。 作文的开头当然也可以引用,但必须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合理选择引用的内容与方式,使之与作文的其他内容浑然一体,不显突兀。 切忌盲目引用或为了引用而引用,尤其是在写读后感或材料作文时更需特别注意这一点。
六戒无病
开头抒情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全文确定下情感基调,进而引起阅读者的共鸣。 因此,在作文开头的时候,可以根据文体特点和表达需要合理抒情,但要保证所抒发的是真情实感,切不可虚情假意、无病。 特别是在写记叙文和抒情散文的时候,不妨选择直接抒情的方式,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情感概括性地表达出来;如果写说明文或议论文,则不适宜用抒情的方式开篇。
七戒为景写景
景物描写也是作文开头的重要方法之一,采用这种开头方法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突出主题,二是刻画人物,三是烘托气氛。 以一段好的景物描写作为开头,不仅有利于把读者尽快地“引向”彼时彼地,还有助于读者对有关背景材料的了解,进而增强对文章主旨及主要内容的理解。 如果为了写景而写景,不仅没有意义,还会影响文章前后的连贯性。
八戒晦涩难懂
关键词:作文写作;情景交融;形神兼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115-02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一石一岩,一水一鱼,本身毫无情感可言,一旦被妙笔生花的作家写成文章之后,便点石成金,成为含有特殊韵味并赋予一定象征性的意象了,有时更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
众所周知,在写景的文章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自然交融,才能写出好文章来。摹形传神、千载如生是我们对司马迁《史记》的褒奖,其实,在写景抒情类的文章中也要学会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古人常用这种方法,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用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抒感,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人和事的深沉感慨。整首诗既有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全诗句句精彩,情景交融,妙绝千古。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直接抒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那么,日常写作中如何才能做到情景交融呢?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运用这种方法写作,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日常的写作中,描绘景物往往离不开抒情。运用情景交融法,最主要的是抒发作者的感情。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或触景生情,或因情设景,但都必须融情于景,景中含情。
一、用眼观察,用心体悟周围的生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把文章写得景美情更美,就必须认真观察生活。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即使是同一事物,不同的人观察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因为观察生活的本质受每个人生活、知识、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高中生观察生活更需要一双慧眼,也就是在大家都熟悉的、平凡的生活现象中观察和捕捉别人没有甚至不能发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所以,观察生活时,要努力思考生活的本质和深刻的内涵,挖掘别人没有发现的道理,真正形成自己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要带着一颗能思考的“妙心”而来。为什么每个人对同一个场景的感受不尽相同呢?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个人阅历、人生观等实际情况不同,对事物的感知程度也有差异。既然如此,那么观察事物时怎样思考呢?一方面,要用美学的观点发掘事物的美。我们常说,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本着“自然、社会都是美的载体”的观念,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美;另一方面,要把握灵感闪现的机会。不然概括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思量的阶段;“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是寻寻觅觅的阶段;“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最终茅塞顿开的阶段。因此,只要灵感出现,就要及时记下来,付诸于文字。
二、一字一词总关情,要使用浓情的字词点染生活图景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推敲”的典故让我们知道古人在写景时尤善字斟句酌,至今还有许多句子值得我们学习。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古人炼字的结晶。那么,我们在写景的时候,不妨也学学古人,尽量选用最能表现景物特点的浓情字眼来描绘景物。
例如,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一文中,粗线条的绘景,不刻意追求用文字表达何种情感,努力刻画出鲜活的生活图景,在具体的画面中展现生活气息,以画面的色彩传递表达情感。郁达夫在文章中绘制了四幅色彩鲜明的图景:郊外散步图、江南雨景图、江南雪景图、旱冬图。所绘之景“历历在目”,绘出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社会生活图景。“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恩惠。”“北方的冬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作者以“恩惠”和“清福”点出自己对冬日江南的深情。描写江南雨景图之后,作者又饱含深情地说“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迷人”抒发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这种用精确的字词点染景色,寄情于江南,含不尽意与景色之中的手法尤令人称道。
三、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以景写情,以景衬情
观察是写景的前提,需要抓住写作对象的特征。什么是特征?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抓特征对于各种作文都很重要。写景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这样才能写出此景与彼景的不同之外。抓住特点就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善于捕捉和发现景物的特征,使所写的景物有特色。
景物的描写还要嵌入感情的烙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杜甫借景抒发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诗人借酒表达了慷慨悲壮的情怀和对残酷战争的厌恶之情。这些情景交融的写法,有烘托环境、渲染气氛和奠定基调的作用。在日常作文训练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精炼,忌冗长而无物;二要有意蕴,使人情有所感;三要做到景象与心境的契合,不能游离于外。
四、要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必须着力细节刻画,融情于景
练习情景交融的写法,下笔之前要有明确的写作目的,由此决定写景材料的取舍、详略及顺序。例如,同是写登山,如果是为了表达“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美好的顶峰”这种精神,文章就应突出山路之险、困难之大、意志之坚及登峰后“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任何写景的文章,并不是单单为了写景。大凡写景的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表现喜怒哀乐。因此,写景时要根据写作需要,用细节展现景物之美,用细节展现情感之美,用细节展现语文之美。细节的展现,可以让纤细的景色与情感自然流露、宣泄,这是其他手法所不具备的。
例如,《江南的冬景》一文中,透过细节表达情趣。作者抓住江南冬天的细节详细描写,如冬至过后,树叶不至于脱尽,清晨老翁小孩仍要在屋外隙地曝背谈天。写出了江南冬天的暖和。细致观察,源于喜爱之深,景如在眼前,情自现其中。
五、要移“神”换景,在描写中注意变换描写角度,使描写主体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写作兴趣;能力培养
学生语文学习有三难,其中作文是学生比较头疼的老大难——很多学生为写不好作文而苦恼。于是被动写作,将写作当成任务;写作文不是内心想法和情感的倾泻,而是“挤牙膏”或是凑字数。如此的作文,老师批阅时也苦不堪言,在慨叹学生写作能力差的同时也感到作文教学的不易。那么,如何让学生消除对作文的畏难情绪爱上作文;如何让学生能写会写,写出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情感真挚的作文呢?
一、关注观察生活,提升积累体验的兴趣
生活是语文的大课堂,是我们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大舞台,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活水。我们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要与生活无缝衔接,学生只有把自己生活的感受体验提炼表达出来,才能写得真实可感,写得富有个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观察生活能力的培养,留意不同人的语言特点,注意不同职业人的身份特点,关注事件的发展过程。初中作文重点还是写人叙事的记叙文的写作,其中人物的外貌、语言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亲人,写写同学朋友,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进行合理再现。如此,他们就有素材可用,有内容可写,有情可表。当然,我们学生校园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军训生活,自己在封闭式管理中对自我管理的认识,对自理能力的思考,能够与小学生活的无忧无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形成对比,进而感受到父亲对自己无私关爱和付出的伟大。当然,观察生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习惯,而将观察到的人事物合理地写到作文中更是一种能力,这之间的吸纳和倾吐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因此,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按照合理的顺序有重点的观察,养成对比和反复观察提炼的习惯,在比较分析中获得发现。如此,他们在写作中就会有内容可写,从而将事件写真实,人物刻画精准,抒发出真情与实感。
二、加强阅读吸纳,提高写作基本能力
我们的课堂教学以阅读教学为主,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比较经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作品。如七年级“多彩四季”专题的几篇课文都是写景的典范之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指导学生如何写景,可以从《春》中吸纳从不同角度写景的方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使得语言富有文采。在《济南的冬天》的学习中,我们重点让学生学习老舍多种艺术的笔法的运用来描写景物之美的,如“……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写出济南的冬天宜人宜居的舒适和暖和特点。“矮松与白雪相互映衬”对比写景,色彩鲜明;“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草的绿色和暗黄色相映衬等等景物之间映衬写法,还有俯瞰仰视结合、动静结合写景手法。我们学生在学习中就获得一些写景的手法,从而能够在多种描法综合运用中写出事物的“灵性”,写出了真情。
三、重视阅读积累,丰富素材和写作技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的教材、读本和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在写法上往往都是非常有特色的,而其中的优美的片段,典型的人物和事件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好材料。我们要让学生有勤记笔记,勤于思考,会运用的习惯。只有学生大量阅读,拓宽视野,积累的素材和写作技法多了,就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写作文时精彩语言就会自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人物形象就会形象丰富起来,内容结构也能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况且,我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此,我们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然更够提升自己的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有所获得。如此,我们如能写出自然就使得作文富有新意和个性化,更具有价值。
四、学会修改提升,提高升格作文能力
文章不厌百回改。一方面,我们老师在作文批改中要注意挑出学生们作文中的通病,在讲评中集中纠正。如一些同学写记叙文,非要先来一段可有可无的抒情内容,想通过精美的抒情语言给作文贴金;会在记叙文中出现大段的议论,让作文的立意清晰呈现。其实,这样的作文往往会文体不清。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文体意识、布局意识、文采意识和创新作文意识。另一方面,我们要发挥学生作文中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有修改作文的意识和能力。如我们在作文交上来之前,给学生足够的时候,让他们把自己的作文反复的通读几遍,思考作文主题是否符合要求,文体结构上有没有大的问题;再一句一句的认真读,找找可能有的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再看有没有用的不好的词语和不通顺的句子;自己修改作文,可以给自己的作文进行一些简评。我们老师组织他们进行小组合作,采用小组合作的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形式;让学生们在合作中获得启发,得到提高。当然,我们要鼓励学生写作,对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予以肯定,让他们不仅不能写作作文而自暴自弃和形成厌恶写作的心理。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作文教学的有效开展,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教给他们写好作文的一些技巧和注意点,引领他们在广泛的阅读和积累中获得写作素材,形成属于自己个性作文的方法。如此,学生们就能写出比较好的作文,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蒋媛美.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感受发现生活的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2015(01)
写作是一种书面表达,是一种思想和信息的输出,只有输入足够多的信息才能有东西可表达。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名著阅读应给予充分重视,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同时,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学习写作的基本技法,写出情理兼备的作文。
一、小说阅读引导学生记叙类文章写作
记叙文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写作文体,很多学生写作的记叙文写人不生动,叙事不具体,故事没有波澜,读起来没有兴趣或者深入阅读下去的欲望。阅读完作文以后,没有多少情感的触动,也不能够从中得到一般或者突出的生活感受或者感悟。引导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尤其是一些小说,让学生能够学会借鉴方法和技巧,能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写出扣人心弦的故事,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并能够得到一定的情感陶冶和思想启迪。
例如,阅读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时,在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感知作品“永不言弃、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主题,然后,从写作的角度,让学生借鉴人物描写的方法,以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将人物形象在具体描写中塑造出来,让读者能够通过具体的描写感知生动鲜活而又饱满的人物。在以后的写人类记叙文中,从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方面写人,这样的人物就会鲜活起来,就会具体起来,就会丰满起来。又如,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其中很多的小说不仅人物鲜活,而且故事情节设置也值得借鉴。比如,阅读其中的小说《祝福》,鲁迅先生在情节安排上先让祥林嫂在热闹、祈福的祝福节日中死去了,然后再从祥林嫂初次到鲁镇、离开鲁镇、再次回到鲁镇、再次离开鲁镇来安排故事情节。这种倒叙的手法,是小说设置的一个悬念,学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通过倒叙的手法,让叙事类作文更吸引人,引发人的思考。
二、现代散文阅读帮助学生学习散文写作
小说和散文占据文学作品的主体地位,现代散文是文学作品中的一支奇葩,以其叙事、写景、抒情更为具体细腻,更能够表现人的心境,为人所喜爱。高中学生比较喜欢阅读一些大家的散文集,感知文人细腻的心理,从中更好地感受生活、感悟人生。高中散文名著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阅文、阅情、阅人生的基础上,借鉴一些散文的写作方法,以此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也能写出文笔隽永、情理兼备的散文。学习写景散文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学习叙事散文中生活事件的选取、叙事和心理情感的表现,如何将情感融入到景物的描绘中,如何在叙事过程中展现个人的情感和感悟,以此写出优秀的散文。
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大家,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的很多散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他的散文集列入高中语文新课标推荐名著阅读书目。比如,《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在让学生能够学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感受,运用比喻修辞描摹景物,描绘画面,把人带进一定的情境中去,以此更好地感受景物,理解心情。郁达夫在我国现代散文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的散文也是值得学生阅读的名篇,让学生在阅读他的散文时学会写作,又如,《故都的秋》是最为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感知作者对北国秋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学会散文的写作,如何将写景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都能够在文中更好地应用,以景物表现表现其特质,以直接抒情表达情感。这篇散文开头两段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古都的秋的强烈向往之情,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北国之秋的特别的清、静、悲凉;结尾一段又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秋的喜爱和留恋,构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美。学生在写作散文时完全可以依照这种模式,来开头和结尾,表达情感;中间部分借鉴《古都的秋》或者《荷塘月色》,景物描写和画面描绘,很好的写景抒情类散文。
三、于名著阅读中历练议论文论说能力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作文训练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够生动准确而又鲜明突出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安排合理的作文结构,如何写得有理有据,让人认可,叫人信服,成为教学的重要突破点。很多学生写作没有素材,说理不够透彻,选材较为浅薄。在名著阅读中让学生积累素材,学会建构文章,做到说理充分有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
例如,阅读古代论说散文,学习名家立说树言。比如,苏洵位列唐宋家,他的散文不少都是表达个人观点,说理充分有力,代表性散文《六国论》,阅读时,苏洵开头开门见山提出的自己鲜明的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种一破一立的方式值得学生借鉴,在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中,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中间论证通过比喻论证、引证、对比论证,生动形象而又充分有力。阅读荀子的《劝学》,让学生借鉴议论文的结构,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分析为何要学,论述如何去学。学生写作议论文可以按照这样的结构,并借鉴比喻说理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素材,更好地充实自己的文章。
总之,著名思想家朱熹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句告诉世人如何才能够让心如此澄清,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活水。也在告诉人们如何才能有更新思想,才能不至于落后腐朽,唯有多读书。高中作文教学需要将名著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丰富学生情感、拓展学生阅读面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借鉴方法和技巧,全面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有些文章开头总是从形势写起,言心称“在××的领导下,在××的支持和关怀下,在××的帮助下”有的文章开头总是“太阳”、“月亮”,“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些调子老唱,这些套路老用就成了令人生厌的陈词老套了。
□ 二忌、故弄玄虚
有些文章开头,故意耍花枪,兜圈子,有意让人琢磨不透,进入“迷魂阵”,不愿将意思直截了当地写出来。仿佛这就是文章新颖巧妙的所在,见水平、见功力的地方。其实这种故弄玄虚的作法,恰恰是写作的弊病。
□ 三忌、开头突然
有些文章开头,缺乏应有的交代,显得突如其来,没头没脑,不知所云。如写读后感,有的文章在不作任何交代的情况下就开始“感”起来了。写供料作文一开头就说“读了这个材料我有深刻的体会……”材料内容只字不提就这样写,太突然了。
□ 四忌、不必要的解释
文章开头,突如其来、不作交代不行,作不必要的解释也不行。如写《女排五连冠给我的启示》,要是一开头就用较长篇幅去说明女排的组成、女排五次获冠军的时间、地点,同谁争夺冠军等情况,就不必要了。当然,根据需要,适当对所写的问题作些解释也是必要的。
□ 五忌、凭空抒情
有的文章的开头,特别是议论文的开头,不管与中心、主题有无关系,议论还没有展开,问题还没有说清,就“啊”“呀”不断,感慨万端。这种凭空抒情,只能叫无病。
□ 六忌、绕大圈子
有的文章开头,不管中心需不需要,与主题有关无关,就先秦两汉、前村后店地谈开了。不着边际,空发议论,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绕了好大个圈子,才说到正题上来。
□ 七忌、堆砌名言锦语
有的文章,开头想先声夺人,想不出好的办法,于是就把格言、警句等一股脑儿地搬出来,以为这样就算是个好的开头。其实这种做法带有很大盲目性,效果往往很差。
□ 八忌、开头重复
文章只能有一个开头,可是有的文章有两个开头。比如有的文章本想从引用写起,写好后又觉得扣题目谈更好,于是又开个头。有的文章一开头就介绍背景,写好后又觉得首先应该揭示文章的中心,于是又开个头。这样都会出现两个开头。出现这种情况,可根据题目或中心的要求,取其一个开头即可。
□ 九忌、盲目写景
写景的主要目的,或是为了突出主题,或是为了刻划人物,或是为了烘托气氛,如果与此无关,一般来说这样的写景是没有意义的。有些文章一开头就“花儿”、“鸟儿”、“草儿”地写一通,实在是不必要。
初中语文教材本身就安排了作文训练的序列,我们为什么还要自己构建教学序列呢?那是因为教材为我们构建的作文训练序列是针对作文教学的普遍规律与要求,在实际教学中缺乏针对性。
人教版旧版的作文训练以内容作为训练序列,与课本内容脱节,与学生生活脱节,看不出各单元的作文训练之间有什么联系,且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学生根本不感兴趣的,如“追寻人类起源”,“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莲文化的魅力”、“戏曲大舞台”等语文活动,并没有写作指导,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学生的能力达不到的。
人教社的新版教材对作文的安排虽然目前无法窥之全貌,但从一二册看,基本以写作要求为序,七上安排了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说真话抒真情、文从字顺、突出中心、条理清楚、发挥联想和想象六个单元的训练,七下安排了叙事要完整、抒发真情实感、写人要抓住特点、表达自己的看法、描写要生动、勤于修改六个单元,这较旧版有很大改进,但我们依然看不出作文各单元训练之间有什么联系。而且作文涉及综合能力,而学生作文水平又差异甚大,按教材的序列训练,有的学生可能早就能运用某种技巧,而有的学生可能终身也无法形成某种作文能力。
而且在每一次的作文训练中,以什么样的训练程序才是科学有序的,教材几乎没有作出安排,这就导致了作文训练长期的低效。
二十多年的作文教学经历让我明白了两件事:一是作文水平是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些能力我们绝不可能在单位时间内实现,不少甚至是终其一生也无法实现;二是写作内容应该以生活为源泉,凡学生感到有话可说的作文、特别是不说不快的作文,作文的质量普遍较高。
于是我们就有了根据教材内容重新构作文训练的必要。我构建的作文训练序列包括:
一、写作训练的程序序列:审题――立意――构思――拟提纲――行文――交流――修改――发表
在这个序列中,前五个是传统作文的写作过程,后三项是笔者根据经验加上的。我认为只有加上后三项,每次作文训练的过程才能称之为完整。
这个程序保证了作文训练的高效。写作训练的效果取决于兴趣、强化与习惯。发表能激发兴发兴趣。写作、交流、修改、发表是一个对作文训练不断强化的过程。每次按这样的程序训练,能养成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二、整个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的总体训练序列:想写――会写――写好
作文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涉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智力活动,任何一次作文训练都是综合性的训练,加之学生的作文水平差异甚大,很难简单地按“想写――会写――写好”的作文训练序列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教师作为指导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年级和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实际,各有侧重地加以训练。
㈠想写的系列。主要在初中一年级进行,以让学生想写为核心,将作文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重点解决有写的、语言表达与单项的写作技巧等问题。大体构建四个序列:
1.写人系列。写自己,写同学,写老师,写亲人,写陌生人。
2.写事系列。写课堂及课间、假日等的大事小情。
3.读写结合系列。目的是将写作与阅读教学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⑴仿写――缩写――改写――续写――扩写等。
⑵对文中的主人公或其他人物作评价。
⑶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思想情感进行概括。
⑷与文中人物的对话。
⑸对课文中突出的表现手法写出心得体会。
⑹写读后感。
这个训练序列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表达的愿望,且能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4.片断训练与技巧运用结合系列。
所谓片断训练与技巧运用结合,是指在作文片断训练中,每次让学生突出地运用某一技巧,使之提高写作的质量。
单纯的片段训练缺乏明确的指向性,会让一些语文水平极差的同学依然感到困难,也无法克服学生写作中不会运用写作技巧的弊端。片断训练与技巧运用结合,使训练的指向性更明确,可将学生必须掌握的写作技巧分散在各次的训练中,从而不断提高作文的表达能力。
笔者的训练序列是这样构建的:
⑴将事写得波澜起伏。要求掌握叙事曲折的基本方法,针对的是初中生叙事平淡的弊端。
⑵让人物动起来。训练学生的动作描写能力,针对的是学生所写的人物不够鲜活,缺乏生气从而导致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平淡乏味的现状。
⑶让人物语言鲜活起来。要求把握语言描写的基本技巧,针对的是学生写人物语言的学生腔与千人一面的弊端。
⑷将人物写得有“波澜”。 要求突出地运用心理描写,让学生掌握将人写得有“波澜”的简单技巧,针对的是学生写人最容易写得平淡无奇的现状。
⑸情景交融。掌握写景抒情的基本方法,针对学生写景状物困难的现状。
这五个片断训练,针对的是学生叙事、记人、写景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会写的系列。本系列主要在初二年级进行,以文体为序,让学生把握文体的主要特征,在写作时主要进行入格训练。所谓的“格”一是指文体,二是指该文体最基本的结构形式,三是指该文体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我的教学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入格训练,会让作文变得简单容易,也容易让写作基础薄弱的同学产生作文兴趣,并让他们在短期内提升作文质量。
在会写阶段,我构建了两个系列:
一是进行文体的规范训练系列,二是借鉴中入格系列,前者是基础,二者是深化。
㈠文体规范训练系列
对学生进行文体的规范要求是指为学生提供各类文体最基本的写作模式,让学生按最基本的文体写作模式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构建最基本的篇章结构,体现文体的要素,正确运用最能体现文体特征的表达方式。
1.记叙文基本模式训练。这可以分为写人与叙事基本模式训练。
2.说明文基本模式训练。可分为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基本模式训练。
3.议论文基本模式训练。
㈡借鉴入格训练系列
让学生在借鉴中入格是指在入格训练的第二阶段,让学生借鉴优秀例文,在写作中充分突出文体特征。
1.记叙文的借鉴训练序列
⑴如何叙事。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学生难以将事情叙述得摇曳多姿,难以将事情叙述得感人至深,难以在叙事中做到以小见大,更难以通过系列小事表现一件大事,于是笔者找出相应的例文,作出了相应的训练安排。
①针对学生叙事平铺直叙的弊端,借鉴方冠晴的《高贵的捐赠》。
②针对学生不知如何将事叙得感人的弊端,借鉴唐顺瑛《一碗牛肉面》。
③针对学生记叙平淡而思路不清晰的弊端,借鉴肖复兴的《两角钱》。
④针对学生不会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写系列小事的弊端,借鉴梁实秋的《北平年景》。
⑵如何写人。学生写人容易犯的毛病一是通过二三事表现人的品格或性格不能从多角度表现人物;二是不善于运用技巧写人,使人物显得单薄,内容比较空泛;三是不善于突出人物的特征;四是不善于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
①针对学生记人却不能表现同一主旨的弊端,借鉴张国龙的《我不认识你,但我记得你》。
②针对学生不会运用技巧和详略不当的弊端,借鉴鲍尔吉・原野的《信任开花》。
③针对学生不善于写出人物特征的弊端,借鉴敬一丹的《闲话闲说崔永元》。
④针对学生不会突出人物精神品质的弊端,借鉴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⑤针对学生不善于运用所积累的材料作文的弊端,借鉴中考优秀作文《挺胸而立》。
⑶如何写景抒情状物。写散文不是初中作文练习的重点,但散文选材灵活,表达方式多样,更便于表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在中考中容易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故笔者也进行了相应的训练设计。
①针对学生不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景的弊端,借鉴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②针对学生不会选取角度的弊端,借鉴《换个角度看冬天》。
③针对学生不善于写景抒情的弊端,借鉴赵敏的《小镇》。
④针对学生不会写以物喻人文章的弊端,借鉴《子夜昙花》。
2.说明文借鉴
⑴针对学生不会准确平实地写事物说明文的弊端,借鉴《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杀手》。
⑵针对学生不会生动地写事理说明文的弊端,借鉴《向沙漠进军》。
3.议论文借鉴
⑴针对学生不会运用并列式论证结构的弊端,借鉴陈群的《理想的阶梯》。
⑵针对学生不会写递进式论证结构议论文的弊端,借鉴《人的价值》。
⑶针对学生议论文语言枯燥乏味的弊端,借鉴富兰克林的《哨子》。
三、写好的系列。本系列训练主要在初三进行
我构建了这样的训练序列:
㈠写出个性。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见识,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高尚的境界,写出自己的视野,写出自己的博学,写出自己的风格。
㈡写出精巧的构思。
1.指导学生做到记叙文构思的精巧
⑴片断组合写人训练。
⑵运用小说基本结构构思叙事训练。
2.指导学生做到议论文构思的精巧
⑴按对比论证的结构构思训练。
⑵按并列式的结构构思训练。
⑶按递进式的结构构思训练。
㈢写出技巧
1.突出的技巧运用训练。所谓突出的技巧是指运用了某种技巧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最常用的技巧有对比法、衬托法和类比法,初中学生可重点掌握前两种。
2.引人入胜的技巧运用训练。所谓引人入胜的技巧是说运用了某种技巧能能使行文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其主要方法有曲折法、逆挽法等。
3.生动传神的技巧运用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渲染法和比喻法说理。
㈣写出亮点
1.记叙文写出亮点训练。
2.将议论文写出亮点训练。
【关键词】 景物描写 感性认识 二次作文 方法掌握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64-01
初中生在写作时一般能够把握住中心,也能讲得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语句表达大都通顺流畅。但是,学生们在感情表达方面缺少有效的手段,文章往往直白、平淡。这种缺乏文学艺术美的文章,很难得到好评。
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我尝试着指导学生进行了“利用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的写作专题训练。
一、感受景物描写的意境美,培养感性认识
景物描写在交代背景、衬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等方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学生大多只能做到意会,不能言传,写作的时候不知道写景,不会写景的情况比比皆是。
于是在开始习作前我就把握教学时机,有意识地在平常教学中把景物描写的艺术美突显出来,加以分析说明、总结探究,使学生有一定“用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感知积累,为下一阶段树立明确的练笔意识奠定好基础。
比如,在八年级上册《芦花荡》的教学中,我就把该课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景物描写是怎样表达作者感情的,引导学生们来分析:为什么第一段里写了“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而在第二段作者却又再次写道“敌人监视着苇塘”,这样看来,第一段是语义重复完全可以删除!我的观点一抛出来,就引起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景色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憎恨。“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抗争的姿态形象地烘托了出来。
二、学练同步掌握景物描写技法,享受写作的内涵美
到练笔的时候了,为了孩子们能更直观的进行景物描写,我就刻意设置一些游记类的作文题。可是孩子们写的内容开始的时候总是围绕着写事或抒情,当眼前那无限精彩优美的风景尽收眼底时,他们却无从下笔:“在一个清新的早晨,我们精神抖擞的向山顶出发了。大概二十分钟后,我终于来到了最后登顶的一段阶梯处。回头看了看山下,虽然还是有点眩晕,但也没有多大感觉。攀登上阶梯,坐在小亭的石墩上,看山脚下的湖面,再看看远方的山峰,风景真美呀,稍事休息后,我就下了山。”
文章叙事清楚,但只有“一个清新的早晨”一句景物描写,还有一处“远方的湖面”很适合展开景物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却被忽略了。问了学生以后才知道,他也想写景,可下笔不仅不能传情达意,反而显得杂乱无章。我就从他们熟悉的《挖荠菜》入手分析,使他们懂得了景物描写就像绘画:有远景有近景,有天上景有地上景,有植物景有动物景,有视觉景有听觉景,有动景有静景。我们要按照观察的角度、类别、层次的不同,遵循一定的顺序来进行才不会让读者眼花缭乱,才会有美的享受。明白了这一点,学生们在进行二次作文的时候就有了不凡的表现:“在一个清新的早晨,天上飘动着淡淡的云,阳光也不那么热烈,我们精神抖擞的向小山顶出发了。不到半个小时,我就站在了山顶上:静听山溪叮咚,鸟雀鸣叫……向山下望去,顿时,被迷人的景色吸引住了。近处,星湖岸边垂柳拂水,花儿吐艳,三三两两的游船像片片柳叶在宽阔的湖面上飘荡,灿烂的阳光照在水波潋滟的湖面上,反射出粼粼的金光;远处,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山上绿树成荫,又有花儿相映衬,把整座山峰打扮得分外娇娆,山顶上翘檐的寺院楼阁掩映在浓荫之中,透过树梢,隐约可见。风景真美呀!在伙伴们的催促下,我只好恋恋不舍得向山下走去。”
这样一来,掌握了写景的一些基本技巧和层次安排,孩子们不再把写景当作负担了。我就又逐步引导他们尝试着“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情交融”,进行了深一步的习作练习。在进行命题作文《那一次,我终于战胜了自己》练笔时,我更是提醒学生有意识的进行景物描写。有个同学写的是战胜怕黑的胆怯心理,开头是这样写的:“夜深了,四周一片漆黑,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一点声音。我翻来覆去睡不着……”
这样开头的景物描写中很难表现出惧怕心理,不能为下文的感情表达营造和谐的氛围。经过我的提示,学生修改后,最终成文:“深夜,四周一片漆黑,星星和月亮都不知躲到哪里去了,鸟儿的‘啁啾’声没了,它睡了吧!狗儿的‘汪汪’声没了,它睡了吧!猫儿的‘喵喵’声没了,它睡了吧……似乎一切都已沉睡,四周是一片死一般的静寂!”
关键词: 高中作文教学 古今优秀诗词 借鉴运用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苦于没有范文可供引路、借鉴。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另辟蹊径,借鉴一些优秀诗词的写作手法,来充实、辅助我们的作文教学。诗歌、散文虽属不同的文学体裁,但它们具有相同的文学属性,在整体构思、表情达意、艺术手法、语言表达上是相通的。通过鉴赏古今优秀诗词,学生学习作文的方法和技巧,既可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又可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和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一、赏诗词,学构思
精巧的构思可以使作文提纲挈领、主旨凸显,让人拍案叫绝。诗词作为反映社会生活最集中的文学样式,尤其讲求构思。许多诗词构思新颖巧妙,方寸乾坤,咫尺兴波。比如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听雨》,以“听雨”为线索,以蒙太奇手法先后展现了在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壮年、老年听雨的不同场景和感受,高度概括了作者一生的经历和对人生的况味,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通过鉴赏这首词,学生学习这种以典型意境一以贯之,以画面反映生存状态的构思方法。从实际应用上讲,运用这种构思方法既可以纵向深入写,又可以横向比较写;既可以写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感受和认识从而反映认知的变化,又可以写不同年龄、性格、阅历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来反映不同的人的认识差异。
在诗词中,像这样可供借鉴的构思方法还很多。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运用的悬念、铺垫;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和最后一句所形成的“反跌”,等等。
二、赏诗词,学手法
许多诗词正是由于写作手法运用恰当、高妙,更好地突出了主题,抒发了强烈的情感。如欧阳修(一说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满春衫袖。
此词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鲜明对比的运用。那种物是人非的怅惘,情人难觅的伤感,那种清婉和缠绵,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再比如唐代李峤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通篇运用侧面描写。柳永的《雨霖铃》上阕写别时情景,下阕写别后想象,虚实相映,倍增离别之哀。
所有这些能在古诗词中见到的写作手法,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自觉运用。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强化指导学生对写作手法的运用,多让学生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我想说什么,怎样说表达效果就更突出了,在这里我可以运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其意图和作用如何,等等。学生就会对自己的写作过程体验得更加深刻,写作状态就会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就能获得更多更大的写作自由。
三、赏诗词,学写景
中国古典诗词“贵含蓄,忌直露”。在抒情表意上常常借助于客观物象。景物则是诗人抒感最多的媒介。他们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高妙的写景技巧。
还以蒋捷的《听雨》为例: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词人选取了宽阔的江面、低垂的阴云、萧瑟的秋风、失群的雁鸣和漂泊的客舟来作为听雨的背景,渲染了衰飒凄冷的氛围,烘托了词人颠沛流离的奔波之苦和内心的无限凄楚。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词人的这种因景寄情、设境传情的方法。这几句词虽无一悲字,但无字不悲。在设计作文训练时,可以让学生自由选定情感靶向,然后训练学生为传达这种情感,练习选取与情感相应的典型物象组合成为意境,同时注意训练学生用词的精确、生动和传神,做到抒情达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四、赏诗词,学语言
诗词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形象化。形象化的语言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让篇幅相对短小、语言高度凝练的诗歌产生“象外之象,韵外之致”,让人获得艺术上的美感。尤其是一些抽象化的事理,如果用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来,就具有了诗情画意。比如的《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
写猿向人的进化,从此成为万物之灵长,用了“人猿相揖别” 这一画面来具象地描写。把人类诞生惊心动魄的一刻,想象为人和猿拱手作揖道别,即形象生动,引人遐想,又充满谐趣,妙趣横生。
天天向上的时候,
爸爸妈妈总会买作文书给我。
看得多了,
我也会自己发文了,
大人都夸
轩轩我天赋异禀额。
诶呀,看看电脑屏幕,
我作文分数多么高,
大家都迫切希望咱们继续写下去,
随着发文速度快了,
他们新鲜感都消失了,
我的作文他们没兴趣就可以抹杀。
獐死在麝手中,
熊挂在掌心里,
危险和荣誉看来成正比吖!
已没多大希望,
反正只要还有一个读者,
我的笔
就不会
放下
这不是一句空话!
葬文贺文叙事连载,
咱样样都精通呐,
记人状物写景抒情,
没有是咱不行的!
可是没兴趣了,
再好的文都不看了,
一字一句都是魑魅魍魉
被人痛恨呐。
咱发自己的文,
咱说自己的事,
咱就是想写
哪来这么多的反对呐。
我就站在天空之城上
看尔等的愚昧,
让我发完这文,
净化你们灵魂……
这篇杂文算是写完了,
应该蛮白话的。
不懂的依然要一路攀升
却是没人搭理。
念懂我的人碧落如此纯洁。
伧俗的题目
依然吸引眼球。
看到此文的人,
意见建议批评表扬
麻烦直说。
收藏还行真糟不评
随你的便。
融景于事,就是在叙事的过程中注意自然景物的描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章,如何写得情意勃勃、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呢?叙事是粗线条的,瞬间的,如果用了自然景物,就等于在粗线条上缀上了若干优美的风景画。读之如身临其境,增添感染力、意境美。同时,借景抒情,情以景兴,产生含蓄性、空白美,让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耐人寻味。如果说叙事是诉诸抽象文字创造间接形象的话,那么,写景就是诉诸图画创造直接形象的。融景于事,就能“图文并茂”,把抽象的变得具体、生动,把平面的变得立体、逼真。
柳永的《雨霖铃》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冷落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写景句,把普通平常的离别一事,写得沉重压抑、缠绵凄恻、回肠荡气。如果没有景物的渲染、烘托,男女主人公就不会这么血肉丰满,表达的情感是不会这么感动人心的。《西厢记》“长亭送别”最受称道也得益于融景于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描绘了一副动人的长亭送别图,以秋天特有的景物衬托出莺莺离别的烦恼、痛苦、沉郁、伤感。萧瑟的秋景与悲凉的心境化而为一,委婉深沉,令人悲痛欲绝、柔肠寸断。[一煞]、[滚绣球]、[收尾]等,无不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楚楚动人,形象感人。
以叙事见长的小说也缺不了景。鲁迅小说《祝福》的结尾:“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乐景不乐,沉闷、一团糟。以乐衬悲,烘托出祥林嫂死时的悲凉气氛,同时也写出了“凶人们愚顽欢呼”的丑态,反语讽刺,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深化了小说的意义,寄情于景,回味无穷。
以前选入教材的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景物描写也非常精彩。“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东南边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这里的写景,借用影视空镜头的形式,使热闹的画面突然变得宁静,富有诗意;“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又烘托出了心情的空荡荡,迷茫茫。形象地呈现了妇女们探夫心情由急切的躁动转向失望后无言的平静。妇女们埋怨丈夫“栓马桩也不顶事”、“脱缰”会忘记自己后,又有一段景物描写:她们轻轻地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又安安稳稳浮到水面上生长去了。人物的沉思默想在融景于事的描写中,暴露无疑,形象逼真。
叙事要动人,引起共鸣,无情不行。感人至深者莫先乎情,而情本身没有形象,要传递出去,必须借助于外物,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物感说”认为:“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情因景生,景随情变,融景于事,情境交融,能增加语言的形象性,从而将主观心理客观化,把抽象感受具体化,把人写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真切感人。情与景离,就失去了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流于浮泛、苍白、单薄。
2010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是“绿色生活”,不少满分作文都有自然景物描写,有篇满分作文是微型小说,写一些领导在“绿色生活”理念上的形式主义,其中一处景物描写是:“不想壮观的奠基场面惊飞一只在附近栖息的野鸭,结果野鸭慌不择路地撞上正在竖立的标牌,伤了翅膀,扑棱棱地落在湖里。”这给虚拟的小说增加了艺术的真实性。2011年的高考作文 “拒绝平庸”,不少满分作文也都出现了融景于事的片段。如“耀眼的白炽灯在空中划出一道明亮的光圈,……动人的音符在迷人的夜色中,似有形的烟雾弥漫着、氤氲着……动感的音乐伴着舞动的身姿,成了夜色中最迷人的风景”等等。
融景于事,并不等于“叙事+写景”。茅盾先生指出:“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初学者应努力克服景物成了装饰品,简单地缀于叙事中的这种夹心糖式的融景于事的弊病。同时也不是,一谈写景,就一股脑地写,不管三七二十一,写、写、写,仿佛小学生眼、眉、耳、鼻、脸地写肖像,臃肿累赘,游于事外。景物,应该结合叙事的进程、事件内容去写,适时地、分散描写。最后需要注意的,就是描写的景物最好在人物的语言、行动等中得到体现,至少应该景与事统一。艳阳高照时人物打伞穿雨衣,除了“套中人”别里科夫,其他人大概是不合适的。
叙事中的自然景物描写,能暗示时间、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揭示性格,还可以预示情节的发展方向,含蓄地点题。叙事勿忘写景,让读者不仅看到人,还看到人物的活动环境,更能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甚至体会到蕴涵于其中的作者的褒贬。■
初中学生作文写成后,待要指导他们修改时,往往会发现其文毛病甚多,从错别字病句到不合理的谋篇布局,似乎都需要修改,有的甚至会让人觉得一无是处。较真改下来,费时费事不说,与其初稿也就差不多面目全非了,而且常常让学生心理受挫,望文生“畏”。写作时不敢轻易下笔,或者“一步九回头”,总害怕“返工”。更别说有什么成功的体验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修改时,引领他们不妨从局部入手,先修改作文的某些部分,包括某个段落或者某个方面使其达到文从意顺以至精美起来,那怕是一个小小的片段也行,师生都不贪大求全,饭一口一口地吃。而对其他的毛病要有暂时的“容忍度”。一改一“得”,一次力争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或者领悟一点,不断积累,学生终究会获得长足的进步和掌握为文之道的。其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研磨法
针对大多作文平淡乏味,表现中心乏力的现象,笔者引导学生以临近4桌为基点小组,交换阅读习作,互帮互助,找出彼此文中最能表现中心的重点段落或某小部分,仔细研究打磨。小组内交换建设性意见,或者展开讨论,总之要围绕中心,着力修改。叙事要求具体、生动、感人,指导他们运用细节描写,绘声绘色写景状物,或进行气氛渲染,或采用环境映衬,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写人则求鲜明形象,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恰当地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刻画等手段,以臻逼真传神。写景叙事状物中穿插的议论,要精当。或能“画龙点睛”突出中心,或能与抒情结合,深化主旨。力删那些空泛的、苍白的和不着边际的议论。笔者常常当堂选取学生作文口头为片段修改示范,并细致分析讲解改动的着眼点与效果。
在老师的指导和带动下,小组内,同学们互提建议,切磋修改方法;然后再结合各自的的经历或体验动笔。这样,他们就容易改好好那么一段,甚至改得很精美。例如:训练中有生将“……别看二伯老实胆小,可那回见了狗娃捉田蛙,气得很。就跑去制止,不怕得罪人了。结果,那些青蛙都被他放回田里,保护起来了。”这一小段改写为“……只见二伯平时那眯缝着的眼睛睁大了,似乎还冒出了火星,佝偻的腰也伸直了,一把夺过蛙篓怒吼道:‘你娃硬是不想吃饭了,不怕遭老天报应吗?’老人气得胡须直颤,从来没见他发过这么大的火。/狗娃目瞪口呆之际,一只只花绿绿的青蛙扑咚咚地被倒进了水田,冲溅着阳光,四散跳开。不久,欢快的蛙鸣四下响起,打破了山村午后的宁静。”较之原文这就生动鲜明多了。小部分的精美,不仅会使全文“山蕴玉而辉,水含珠而润”,而且还能让学生捉摸出如何去打磨文中其他的粗劣文段的道理来。
二、 埋线法和锁扣法
针对学生作文结构松散的毛病,可指导他们采用“埋线法”,使其文章在结构上有了精美的“连贯”部件,以克松散之弊。即让学生在作文中添埋一条或明或暗的行文线索,其线索可为某一件事情,也可为与内容有关的一件实物、或者一种事物,或者是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曾有“我的______”(空白可填“爸爸”、“妈妈”等亲人)一题作文,学生交上来,笔者细读后又发下去指导同学们选用此法修改。如有学生写妈妈勤劳慈爱,据文中事例,笔者指导他在文中埋一线索,即“用”好妈妈手中那把“小锄头”。写妈妈,上山点完一坡的胡豆直到天黑,用它;护卫我奋勇赶走恶狗,用它;荆棘丛中挖草药为我治病,还是用它。一把“小锄头”就把几个生活片段串起来,结构变得紧凑了。另有一生,笔者点拨他在文中写清自己的情感变化:即由对后妈的反感讨厌到同情理解,以至最后的喜爱感激,情感脉络一线贯之,作文在结构上就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了。
还可以让学生采用“锁扣法”,将文中前后远距离地“锁扣”起来,具体以首尾照应、前后呼应、设伏笔与伏笔交代等方法紧凑作文结构。这些手法学生平常大多知晓一些,就是在作文实践中还不大会有意识地去运用。小组合作中,同学们交换阅读后,都能就别人作文中前后如何照应的问题,相互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设性的意见。如果能够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前述作文互改和自改会很好地改善学生作文结构的,有的作文结构还不乏精美。
三、导向法
不少学生喜欢在作文中大段写景,但不少写来是孤立、随意的自我“得意”之笔,并非为情节、场景的必要交代,不能很好地为烘托人物、表现中心服务,且写来往往拖沓,多给人以平淡冗长陈旧之感。可采用“导向法”引导学生修改,让他们紧扣中心,并顾及文体特点进行改造。一次作文修改训练中,笔者就撇下其他毛病,但就写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写景,写景该有哪些作用。结合到他们的作文,一一例举弊疵,或口头示范修改,或提出一些修改方案让学生商讨,选择。最后,由他们各自动手或删,或增,或改。使写景与中心联系起来,协调起来,构成文中一道引向主旨的风景线。
作文每次修改指导,宜有针对性,强化训练,重在一“改”一“得”。至于学生作文中的其他弊病,教师的眼里要“盲点”,胸襟要“大度”,要能容忍,不图面面改到,只求每次训练,引导鼓励学生能把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改得精美起来就行了,而且还不妨大胆地给他一个“优”等以肯定。教学实践证明,这既不伤学生“胃口”,又能使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良性刺激,从而不断激发出更高的写作热情。须知,万里长城正是由一块一块的砖头垒起来的。我国先哲庄子说过:“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学生作文的小部分或单方面修改以至精美,日积月累,终究会集其美文之大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