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走进初中

走进初中

时间:2023-05-29 18:00: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走进初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走进初中

第1篇

走进初中

小学阶段的生活,像一只只五彩的贝壳,丰富多彩;也像一本时间老人的记事本,记录着点点滴滴;还像一部连续剧,有快乐也有伤心。

回首过去,留下美好的回忆;看看未来,充满无限的期待与憧憬。

十三岁了,进入了初中,初中的学习、生活一定会比小学生活更加有滋有味。初中,充满了艰辛与快乐。思想品德老师说,初中是人生的一个黄金时期,也就是最重要的时期。是的,有人说,人的一生就像是盖房子,小学是地基,初中是造楼,高中是粉刷,大学是装修。只有如此,人生才会建造出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大楼。

开学了我们迎来了为期六天的军训生活。这是为了让我们拥有军人一样的组织纪律,军人一样的吃苦耐劳精神,军人一样的身体素质。

正式上课后,我认识了新同学和新老师。同学中有的陌生,有的还是老朋友。有开朗爱笑的邓令丰,憨厚而一丝不苟的王杰栋,积极大胆的徐志豪,负责守纪的毛杰;老师中有上课生动有趣的语文老师,不拘言笑的社会老师,和蔼可亲的数学老师……

第2篇

告别了充满稚气的小学同学,逝去了天真的童年,这面临着我的中学生时代已经到来。

一个漫长的暑假已过去,迎来的是一个美好的秋天,新的学习又开始了,迎着早晨的一缕阳光,我迈着轻快的步伐,跨进了我梦寐以求的中学,开始了新学期的旅途。

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一名初一的学生了。在以后的三年里,我会面临紧张的学习生活,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因为我知道,在这个集体里,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成绩好的同学,所以在课堂上稍有一点不留心,笔记抄漏了,别的同学就会赶在你前面;或者在考试时即使错了一点点,就会落后在别人几十名。

孟子曾经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如果过度贪图眼前的安逸而不去奋斗,便极有可能被时代淘汰和抛弃。”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即使自己以前学习多好,那已经成为过去,现在还需要更加努力地奋斗。没有耕耘哪有收获,没有付出就没有所得。因此,对于升入初中的我,更应该好好珍惜这段宝贵的时光充实自己,我一定要成为初一(6)班最最优秀的学生,也许会有坎坷、艰难,但我坚信“只要心中有理想,再陡峭的路也会硬着头皮走过去”我要加油,一点一点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班级排名,争取向最好的成绩奋发,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初三三年!

初一:乐观萧萧

第3篇

天正慢慢地露出笑脸,伴随着公鸡的打鸣声,她逐渐睁开朦胧的睡眼,摸一摸眼睛,拿起柜台上的闹钟,这一刻,笑容似乎凝固了,眼瞪得像熟透了的葡萄,惊慌失措地说:“完了,完了,起晚了,今天可是开学的第一天啊!”

焦急的她像一只急躁的小猴子,急匆匆的吃过早饭,梳理头发,拎着一个书包,骑着自行车,向奔腾的骏马似的直奔目的地。

她心想: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面对陌生的新同学,她该怎么做?冷静冷静,竹儿,只要真诚地对待他人,就一定会收获友情的喜悦。

想到这,她憨憨地笑了。

不知不觉,来到了学校。

停靠好自行车后,她大步流星地走进了校园,脸上露出了微笑,记得王老师曾经对她说过:“尽力把每一件事做好,就问心无愧了。”现在的她要有信心地面对初中的生涯,带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做一个好学生。

迎面让她视觉感受最深刻的是一尊孔子的石像,她走过去,凝望着孔子,弯腰心里默默地说:“初次见到孔先生,真高兴!”

石像似乎晃动了,仿佛在说:“我也很高兴见到你,竹儿。”

竹儿欣喜地笑了,笑时露出了一对大门牙,显得有些可爱,她沿着跑道向四周望去,苍天的树木映入了她的眼帘,十分的茂盛,像一片耀眼的海洋,她带给了竹儿新的希望,其实落叶是黄色的,但在晨晓眼里,此刻就是春天,属于她的春天,她眼中的春天的那么的美好,生机勃勃,到处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校园顿时变得热闹起来,大家都是为了不同的梦想而来,而在晨晓眼中,梦想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忽远忽近,使她小小的脑袋不由自主地又犯嘀咕了。

走在坚实的土地上,竹儿总有一种陌生的感觉,初次来到,紧张的心情跃然纸上!只见有许许多多的同学向校园的一个入口纷至踏去她想:一定有什么事情发生了,不如过去看看。

她像一个调皮的小猴子,抓耳挠腮想了一会儿,便跟着人群而去。可她只感觉眼前一片模糊,可怜的竹儿啊!现在就带上了眼镜,瞧!这会儿没带上眼镜什么也瞧不见了。

第4篇

【关健词】生活 走进 初中数学 课堂

课改条件下,数学教师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去领略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实践数学之利,开放学生的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有开拓创新精神新人。在数学新教材的教学中如何使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呢?我们发现可以扣紧以下三个环节实施:

一、课的导入“生活化”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学生,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实际,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画、图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实例制作课件,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点亮学生智慧的火光,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并热爱数学。

例如在学习用多边形拼设地板这一课时,我就问:“同学们吃过蜂王浆吗?见过蜜蜂的蜂窝吗?见过人民广场吗?可爱的小精灵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建筑师们也用磁砖铺设建造了很多雄伟美观的广场,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磁砖怎么铺而没有空隙吗?”,“你看到过的铺设地板的磁砖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演示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和一些用磁砖铺设的著名广场及建筑物,借此研究用多边形拼设地板的数学原理。使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课有了深刻的印象,又使学生能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引导学生想象上课内容的生活背景也是一种很好的课的导入方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数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引入的生活画面形态色彩越逼真,学生学习就越有兴趣,理解得就越深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学习过程“生活化”

很多学生爱上数学课,是因为他们觉得上数学课好玩有趣,贴进生活且富有挑战性。而讨厌数学的同学一般是因为觉得数学枯燥繁难。为了使每个学生学好数学,学习过程要尽量生活化。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而课堂教学是学习过程的关键,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降低了难度,擦亮智慧之火,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倍感亲切,加上与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学生记忆深刻,学得扎实。使学生不再害怕数学,不会觉得数学难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直线”这个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直线是无限延伸的。我就问:“大家对西游记中孙悟空拿的什么东西最感兴趣,最有印象呢?”同学们大都问答是神奇的“金箍棒”,我就让学生把直线想象成能缩能伸的无限的“金箍棒”,学生一下就豁然开朗了。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应用时,通过课件演示增补了“利率问题”“打折问题”这一节课,先创设一个小商店,我当营业员出示一些商品及其单价,让学生扮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师生互动,课堂气氛热烈. 在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进行观察和讨论,“利润是如何产生?”及“每件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之间有何关系?”等问题,这时学习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当学生理解了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后,同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本次提到的商品打八折销售,以及打折销售的商品中顾客是否真正得利益?于是又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

三、知识运用“生活化”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曲”。精心设计题目,提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通过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应用意识。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计有创意的图形或作品,同学们利用自己的巧手设计出了精美的图案,漂亮的剪纸,立意新颖的版画。更有利用牙签做的手工画,有用水果皮做的人偶。这些作品在学校的开展的学生成长展示会上受到普遍的好评,有的同学到初中毕业的时候还一直珍藏着,因为初中的数学课堂学习让他们懂得珍爱生活。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育教学 情感 教学方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96-01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基于此,走进课堂,构建高效课堂显得格外重要。高效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高效课堂应该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1 通过情感交流和人性引导,使课堂变得生动

优质课堂必定生动。经过多年的一线工作教学经验,从情感交流和人性引导两个方面使得课堂变得生动。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要学会巧妙地运用情感这把钥匙,有效地拉近师生问的距离,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在爱的氛围中引发学生情感的勃发。初中的学生是单纯的,心是透明的,纯洁的,细腻的,也是多姿多彩的,教师要学会打开学生心窗,走进学生心扉,用真心和爱去引导和帮助学生,激励学生的进步。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语调,殷切的期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恋和相信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教师良好师风师德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教师所表达的最崇高敬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应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仁爱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赏识学生,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要想取得学生的信任首先要让学生亲近和相信自己,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有他的成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尤其当学生的答案和教师的“标准答案”不一致时,哪怕学生的答案显得再幼稚、肤浅甚至不町理喻时,教师也不能大发雷霆,或置之不理,而应当给予认真和亲切的解释或者热情的鼓励,切不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2 教师要注意分寸,收放自如

课堂,既是教师的课堂,也是学生的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管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教师在课堂上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在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的前提下,组织课堂教学一定要做到收放自如。“把语文课堂教给学生”,新课标特别吐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可我们也看到,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于是又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玩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会给学生什么的影响?长期“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点要与老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因此,作为当下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分寸,收放自如。

3 学习方式转变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过往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额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纳知识的容器。按照这样进行教学,虽然强调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的。一方面要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表现为我要学。这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只要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学生就会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当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因此,作为当下教师要敢于改变,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优质课堂的构建。

第6篇

【关键词】音乐 初中语文 学生 兴趣 文章主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8-01

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如何化平淡的课堂为神奇的世界,增加课堂的艺术魅力,营造宽松学习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到课堂上来,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探寻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分别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通过音乐渲染情境,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的语文感悟、学习能力得到发展,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将音乐引入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解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其心理过程特点是由“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这样一个由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通过朗读,能增强语感,发展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并能再现情境,加深对课文的感知与理解,同时还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感情的倾向和认识的水平。

另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向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的阅历,不同的思想,甚至阅读时不同的心情都会影响人们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单纯的朗读,是远远达不到最终效果的,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不能增加学生的阅历,不能改变学生的思想,但我们能利用音乐很快地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所以在朗读过程中,借助音乐将其完美化,收到的必定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相对于语言来说,音乐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她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凝练的歌词,比语言更为直接,更为生动,很容易为学生所接纳。在音乐的气氛中,学生更能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关键就看教师怎样调好“弦”,定好“调”,弹响学生心中的“情弦”。

例如教学何其芳《秋天》时运用节奏活泼的《少女的祈祷》音乐完成一个美的配乐朗读,再让学生在美的沉醉中,用笔绘出“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三幅美丽的图景。这样一来,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感悟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将音乐引入朗诵环节,营造良好氛围

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当我们走进课堂,用智慧和情感营造艺术情境,使学生的心态从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堂主人公角色逐渐转变,学生的情感就会和我们产生共鸣,这正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实践中,配乐朗诵是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使用得好,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朗诵《故都的秋》,可配上班德瑞的轻音乐,朗诵《我的空中楼阁》配上《寂静之音》,朗诵《钗头凤》,可配上《渔谯问答》,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将同学们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他们在文学和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读出了语言的美,读出了节奏的美,读出了意境的美,读出了情感的美。

三、将音乐引入写作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灵感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绘画,是凝固的文学;而音乐,则是流动的文学。其中的美妙,我们可以流泻于笔端。不同风格的音乐,都可以使人们的内心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动,只要细心聆听,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同样可以使文字在音乐中飞翔。在学习《琵琶行》后,我们发现,课文中作者对琵琶声的描绘,可谓绝唱。受此启发,课后我曾尝试让学生听乐曲作片段文:先播放古筝名曲《十面埋伏》《高山流水》,让学生听后将感受付诸笔端,十分钟后让学生上台交流作品,很多学生都能任思绪驰骋,写出比较理想的片段来。

四、利用音乐渲染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的感染力更为直接、强烈,用情调和课文情调基本一致的音乐作为背景,是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快进入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时,笔者选择的是一段笛子独奏《姑苏行》,这段曲子旋律优美亲切、风格典雅舒泰、节奏轻松明快,整首曲子与散文相得益彰,为学生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图景。学生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沉浸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再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时,笔者选取了古琴名曲《阳关三叠》,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蕴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勾起学生内心深处一种寂寥悲凉的情绪,为其理解这首小令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例如,在讲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林嗣环的《口技》一课时,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一小段唢呐演奏的《百鸟朝凤》作为导入,当学生们惊讶于一根小小的唢呐具有如此强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于不借助任何外物,而能轻松模拟更多复杂声音的口技产生兴趣,使学生们更为热情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去。

总而言之,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语文课堂中,成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兴趣点的有效教学手段,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成为语文教学改革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广大语文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音乐资源充实语文课堂,并不断进行尝试、探索、积累和总结,使语文课堂更富魅力。

参考文献:

[1] 周梅香.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J].甘肃教育,2008,1.

第7篇

关键词:化学知识;融入生活;自主学习

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需要教师以更好的方式引导他们入门。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科也是如此。对于不同的学生,有的学生对新知识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渴望,而有的孩子却毫无兴趣,觉得是很抽象的东西,根本就无法把握,面对不同的学生要使化学教学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求教师必须找到一种更好的教学方式与途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把握初中化学新教材的知识系统

初中化学新教材上册首先从三个方面带领学生开启化学之门:一是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阐述了化学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所涉猎的方方面面;二是化学研究些什么,阐述了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组成与结构及用途与方法;三是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主要是从实验、科学探究及化学符号突出化学学科的特征。接着从我们身边的化学开始,如性质活泼的氧气、奇妙的二氧化碳及自然界的水,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介绍物质构成的奥秘,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世界万物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最后再讲认识化学变化,从燃烧现象入手,进一步了解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金属的冶炼与利用收尾,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二、如何把化学知识融入生活

1.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发现身边的化学知识

要让化学真真实实地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发现自己身边的化学知识,把生活中的常识化学知识化。如在野外烧烤后,临走时候要把自己用完的炭火用沙子和泥土掩埋,这样的常识是为了避免发生火灾,引入化学知识就是切断燃烧物和氧气的接触渠道,以保证没有燃烧的条件;马桶结垢要用洁厕灵清洗,这个常识所引入的化学知识就是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铁容器装食用盐或者咸菜过一段时间铁容器就会生锈,引入化学知识就是铁在盐水中易被腐蚀。

2.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化学的知识解答

化学教师经常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用化学知识来解答,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铁锅炒菜有哪些优点,为什么晴天晒衣服比阴天容易干,为什么夏天自行车车胎容易爆胎,为什么夏天坟墓旁会出现“鬼火”等。

三、丰富课堂内容

1.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必要手段,有的教师因为怕麻烦会把化学实验课省略掉,而进行课堂教学,这对化学教学是十分不利的,化学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是相辅相成的。另外,化学实验是学生亲自动手,感受各种化学现象和制造另一种物质,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乐趣,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的工具也在向现代化迈进,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演示物质的生成与各种化学变化,能使化学知识更为具体,更接近生活。同时,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化学知识与动画相结合,用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也会从中感受到化学的乐趣与奥妙,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主动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多媒体教学方式会给化学教学带来更多的方便和更好的教学效果。

3.带领学生走进化学的世界

要使化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化学的世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和无所不在的能力。带领学生走进工厂,感受工厂是如何利用化学知识进行生产的,比如,进入炼钢厂,让他们知道化学在冶金行业的巨大作用;进入化工厂,让他们知道化学在新材料行业的巨大作用;进入服装厂,让他们知道化学在印染行业的巨大作用。只有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化学无处不在,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能提高他们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化学的认识,从而使教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8篇

[关键词]微课 初中地理 地理常识 地理技能 地理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122

微课具有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等特点,并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能形象地展示复杂或者微观、宏观的现象,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因而在各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微课,除了可以有效提高地理教学的针对性外,还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缩小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

一、微课与地理常识课整合

初中地理教材中大量常识性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可以学会。另外,地理课堂上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课堂时间没有被高效利用。对于大部分常识课,地理教师可将其制成知识点清晰、针对性强的微课,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自主学习、自行消化,从而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七大洲的地理位置》一课就可以制成微课,让学生通过自学微课内容完成学习任务。首先,让学生观看世界地图,并提问:“大陆主体部分位于赤道以北的有哪些大洲。”“大陆主体部分位于赤道以南的有哪些大洲?”这两个问题中都提到一条重要的纬线――“赤道”,要求学生找出赤道,然后说出赤道南北各有哪些大洲。其次,提问:“大陆主体部分在西半球的有哪些大洲?”“大陆主体部分在东半球的有哪些大洲?”在地图中找出东西半球,指出分别有哪几个大洲。最后,提问一些重要的纬线贯穿了哪些大洲,如“赤道主要穿过哪些大洲?”“南、北回归线分别穿过哪些大洲?”等。随着问题的一一解答,学生自然了解和掌握了这部分地理知识。

二、微课与地理技能课整合

地图是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地图上,可以直接获得大量有用的地理信息。因此,我们要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培养识图、析图的能力。在教学中,部分反应慢又羞于发问的学生对地图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能很好地运用地图解答问题,以致影响到学习成绩。这些学生就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使用微课自主学习,弥补知识的不足。

例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节微课中,地理教师首先解释了海拔的定义,重点讲述什么是等高线、等高距;然后用动画形式演示等高线;接下来分别介绍山顶、洼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含义。有图、有画、有讲解,听不懂还可从头再来,这种方式,还有什么学不会呢?

三、微课与地理复习课整合

由于课时所限,地理复习课往往全面而不具体,甚至一带而过,知识得不到细化;听课的学生也往往是被牵着鼻子走,走马观花,复习效果不明显。微课可以做到详细讲述每个知识点,并可将同一知识点分层录制成基础篇、提升篇、超越篇等。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相应的视频资料。有了针对性,学习效率就得到了提高,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

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地理教师可以做三个不同层次的复习视频。第一个:了解陆地水体的含义,能叙述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了解水循环的意义。第二个:了解水循环的构成,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水循环的过程,阐述水循环的意义。第三个:会分析“水循环构成图”,会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掌握三种水循环的联系和区别,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样的微课适应了不同程度的学生,使学生可以由易到难递进学习,很好地解决了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四、微课与地理活动课整合

随着时展,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上有关地理活动的微课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简易地球仪的制作》《长江与黄河(相声)》《政区猜谜与拼图竞赛》等微课,既充实了课余时间,又使课堂学习得到重要的补充。

第9篇

今天,大家告别小学生活,告别了小学的老同学,走进了新的年级初中,这个新的校园,在这里认识新的同学,和大家,新的同学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欢笑。

现在我来介绍我的新同学,先是,我的好朋友,第一个是,王斌,他是一个好学生,第二个是,吴嘉濠,他字写的不错,学习好,他是画黑板报的,画的怎么样我就吧知道了,我还算幸运,有两个老同学和我一个班,一个是刘诗琪,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子,第二个是雅韵,她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子,总之我认识了很多新的同学。

不光是新同学,还有新的老师,他(她)是,数学老师性占,我们叫他占老师,他是我们的班主任,一个好老师,还有语文、数学、英语……他们都是好老师。我很喜欢他(她)们,我们班的大家也是,他们也很喜欢我们的老师,我们还有了新的课,我们大家好高兴啊。

我的初中校园是不是很好啊。

初一:何宇辉

第10篇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和重视中学生的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这里强调的就是在课堂上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可以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作品欣赏、情境体验、故事联想、思维拓展等教学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人文性的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首要

在以往的语文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语文课的工具性,政治性,忽视了语文课的“人文性”,语文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工具感觉,使初中语文教学缺少了人情味,没了情感,知识就没有了生命,学生就没了对语文艺术魅力的认知,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鲜活人文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和习惯,使初中语文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为一门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如我们在教《秋天》这篇课文,我们就要学生抓住这种人文性:“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美景中渗透了人性的情怀,喜悦中折射了农家人的清新和谐。这是一种人文的情感和体现。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故而,加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新课程教学必然发展趋势。

二、正确引导是情感教育的真谛

初中的1至6册语文课本中,几乎篇篇文章涉及到情感教育。这些课文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类,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第二类,表现一种至爱亲情。第三类,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作品。还有其它的如表现气节的等就不一一列举了。我就谈谈第三类篇目,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也是我想着重谈谈的问题。面对这类课文,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一种“等着瞧他怎样讲”的心理。过去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有忌讳,往往顾左右而言他,轻描淡写地一晃而过。 这种“回避或禁锢”的作法,反而加深了他们对爱情的兴趣,以及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这对中学生的健康的情感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 我们的看法是,现代传媒及文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成熟早,中学生早恋也似乎成了一种风气。那么何不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借题发挥”正确引导呢?如果中学生走入社会没有爱情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爱情道德观,就很难正确对待爱情。因此,语文老师应转变教育思想,不视爱情问题为,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中学生小心踏入这片圣洁的土地。因而在上这一类课文时,我们不应回避爱情这个字眼。结合课文我们一方面讲清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的爱情,一方面以大量的早恋导致学业失败的实例讲清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不要求有定论,但教师要归纳总结,谈清自己的看法,晓之以理,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样,学生消除了神秘感,也从老师那得到了真正想得到的“金玉良言”,其效果是很明显的。

三、语文课堂要走向情感生活中去

初中语文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入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语文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的生活化,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组织学习七年级上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些情景来引导学生走入情感生活中:你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是否遇到一些困难,你是怎样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的?再联系到课文中的一句,“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这有什么好处?“走了这一步,在走下一步”,又意味着什么?这样,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审美乐趣。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和错误时,要多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从而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引到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情感生活中去。因而,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结果和规律,教师不再做现成饭喂学生,这样的话,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打开了,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出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功能,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渗透,运用师生情感的互动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使整个教学活动趋于“和谐”,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情感教育一定会更多的走进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光彩,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有效性

近年来,大多的农村初中,随着学校撤并以及进城就读所带来的优质生源流失,学校生源逐步显得参差不均,大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落后面比较大,“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学生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要改变这一现象,我认为改变学习方式是关键,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有效途径之一。

“合作学习”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是因其能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针对传统教学忽视同伴相作用的弊端,着眼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普遍性,从而使教学双方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然而,对于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来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1 少数学优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多数学困生无形中受到了冷落。

众所周知,为了能够协调好合作小组内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指定学优生担任小组长。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一定优势,争着发表意见,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有部分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不愿或不敢参与小组讨论,以致于无形中失去了思考、 发言、表现和提升的机会。

2 为完成无合作价值的学习任务而合作。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其结果往往是:学生对任务缺乏兴趣和准备,合作学习动机不强。这种单一方法的刺激,也使学生逐渐感到厌倦,致使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3 单纯追求合作气氛,而忽视合作的实际效果。

笔者外出或在本校听课时都发现,在一些课堂上,当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刻简单地让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教师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小组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气氛高涨,而实际上小组内学习效率低下。有的小组成员思想开小差,聊侃与任务无关的事;有的学生趁机偷懒,小组成为他们的“避风港”。

除此之外,笔者还发现某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合作学习开始,学生根本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独立解决方案,课堂讨论成了组内优生的独角戏,根本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充分走进教学课堂,发挥其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 精心组建学习小组 ,合理安排小组的人员搭配。

小组搭配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小组作用是否良性地发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及学科的特点,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每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以保证各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当然,分组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教师要根据学情、教情以及小组合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

5 精心创设合作情境,激发学生合作兴趣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材中心及重点、难点以及问题设计所遵循的启发性原则、挑战性原则创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把具有开放性、创新性、探究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兴趣。

6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主动权,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要在问题情境的设置,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安排上,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大胆设想,主动去发现问题,积极学习知识、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体验从中带来的乐趣。

7 正确处理好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关注学困生的成长

要想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就应该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而学困生的参与是关键。为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建立起“我能行”的积极期望,提高他们的自信度,从而能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同时,教师对学优生也要进行适当的教育,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与其他学生形成协作友谊的关系。

8 教给合作方法,提高合作效率

合作方法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正常、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方法,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技能支撑,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核心。为此,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交流。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一要做到有序交流,按照组长安排,一个一个地交流;二要做到完整交流,把自己的想法、思路、疑问说完整、全面;三要做到有条理交流,交流时做到有前有后、有理有据。 其次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学会倾听必须要做到三点:①耐心听,就是耐心听组员把话说完,耐心听每个组员说话;②虚心听,就是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中途不插言、不挑衅、不表现出任何不屑的神情;③专心听,听清楚组员所说的具体内容和主要观点。再次要教会学生学会整合。就是要善于听取、接纳他人意见,并把他人意见与自己的想法有机结合、融合,形成全面、完整、正确的解题思路、策略和答案。最后要教会学生学会将知识点迁移、拓展,使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

9做好课堂有效管理与调控。

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课堂上总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尤其是学生行为的稳定性较低,注意力缺乏持久性,要使教学工作有效进行,教师必须处理各种课堂问题,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与调控。不可否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发挥着主体作用,但也不要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应积极参与,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个小组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在促使学生间的知识、态度、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农村初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适当运用合作学习模式,要努力培养学生形成合作学习意识,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做好这些,我相信,高效课堂教学一定会形成的。

参考文献:

[1] 《“271”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小组合作学习》,昌乐二中,张祥军,百度文库。

第12篇

新课程 知识 执行者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319-02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到的事例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

在生活走近数学课堂中,努力做到“两个激活、三个有利”, “两个激活”,即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知识基础);“三个有利”,即有利于将生活中数学问题集中展现在课堂,有利于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括中。 下面是我们具体的做法。

1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理念,有效地运用好教科书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教学。从而把数学引向生活,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

在“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中,提供了国旗、京剧脸谱、建筑物等图片,其目的是使学生从这些图形中分别抽象出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并认识到轴对称现象的广泛性。

2让教学情境生活化

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现实的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既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又具有适度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设置这样的情景,使学生体验了自己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图形和数学概念的方法,并能像科学家一样命名自己的发现,进一步探究它们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各自特征,由此完成了对新知的主动建构过程,而且培养了品德,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教师对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也就自然完成了。

3让数学活动生活化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爱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学中,课题组教师能围绕学生的活动经验,由学生身边的事来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参与数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

在“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中,我们安排了切藕制作轴对称的两个截面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把藕切成两段后,怎样把他们放到一块玻璃的下方,使看到的两个截面成轴对称?摆放两个截面成轴对称后,怎样找出对称轴?活动中让每个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分析―归纳”的全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操作活动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操作的目的是通过实践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抽象的规律,从而发展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体验了活动的乐趣。

4让数学应用生活化

应用是数学教学的第一要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课题组教师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意识和本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