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秋名言佳句

中秋名言佳句

时间:2023-05-29 18:00: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秋名言佳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秋名言佳句

第1篇

月饼的包装

每件商品售出都是要进行包装的,精美的包装,总能勾起人们无限的购买欲望.

中秋节快到了,爸爸在超市买来了一盒月饼,单看它华丽的包装,让我有立马吃月饼的冲动.它的包装盒是一个长不过20厘米,宽不过30厘米的红色袋子,在袋子的中间书写了几个'梦圆九天,中秋宇航月饼'的字样,它的旁边是几幅与航天有关的图片.我拿出袋子里的盒子,映入眼帘的是一些红色的绸缎裹着九个大小一致的花形盒子,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一个花形盒子一看,却只有一个直径不到四厘米的月饼,我咬了一口月饼,没有勾起我的思乡之情,倒是品出了满嘴的'铜臭味'.

我特意留意了一下心连心超市的月饼.进入超市,一排红色的中国结吸引了我的眼球,原来是月饼专柜,许多人都驻足观看,啧啧不休,超市里的月饼分为三区;一区是礼品包装区;一区是临时包装区;一区是散装区.我注意到礼品包装区里,远处看,只见一片大红色一直到末尾,近处看,上面的包装都很精致,特别是有几盒月饼刻着嫦娥,玉兔的图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古诗佳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人名言,把中国古典文学艺术,蕴涵在月饼之中.月饼基本上都是本省生产的"乔家珊""好家坊"等系列,价格都在100元到800元之间不等.

来到散装区,价格相对而言,更便宜,月饼脱下了华丽的包装,是按个数卖,价格是1元到10元不等.看那边的临时包装区,是现做现卖,一个人在袢豆沙陷料,一个人在揉面粉,一个人在把刚刚从烤箱里带着余热的月饼,拿出来,简单用纸包装,动作娴熟,老练,也吸引了不少的购买者.

月饼的包装在变化,也说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希望过一个有水准的,有品味的节日.中秋月更圆,也希望人们吃月饼时能够寄托人们的思乡之情.

第2篇

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07年9月正式启动“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2009年4月10日,全国“新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正式为贵州“新经典”诵读中心授牌,并授予该中心全面负责贵州“新经典”诵读实验推广、指导、协调等工作。我校于2010年9月启动了《读古典经文,净心灵热土,努力提高学生识字和阅读能力》的课题研究(简称“读经工程”)。为此,学校还组织教师编辑了题为《一脉馨香》的校本教材。其内容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千字文》、《弟子规》及46首古诗词。通过近两年来的实验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现已进入课题验收推广阶段,特将读经活动中的所感、所悟在此与大家交流。

一、对古典经文的理解

何为古典经文?首先,古典经文应是传统的、涵养民族精神的。比如论语、唐诗、宋词等流传千古的美文。其次,应是多元的,不仅仅是过去私塾里的四书五经、大学、中庸等,而应该是从古至今的各类优秀美文。如论语、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成语典故、千古名联、传统歌剧以及童诗、童谣等都应列入古典经文之列。不能仅仅局限于几篇所谓的名著、名篇,这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第三应是鲜活的、成长的。古典经文不意味着凝固和僵化,真正的经典应当是一条河流,在悠悠岁月里穿行,不断吸纳最新的生活溪流,荡漾着鲜活的时代浪花。如把现当代的美文溶入到学生的读经中,让学生的读经活动与奔涌的大时代对接,使学生在读经中感受鲜活的时代气息。第四,古典经文应当是优美的语言典范。思想的启迪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视语言的精粹和优美,没有学生喜欢的优美语言外衣,思想的力量就要大打折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优美的语言比思想更重要,更能吸引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探究。

二、开展读经活动的建议

1、目的要明确,不能为读经而读经。虽然现在有人在提倡“素读”,但作为课题研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如:我校的课题是《读古典经文,净心灵热土,努力提高学生识字和阅读能力》。就这个课题来看,首先重点要放在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学生在识字和阅读的过程中,受到古典经文的浸染,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热土。只有在学生读出了情感,读出韵味,才能感受到古典经文中饱含的哲理和其中的思想境界。

2、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贴近生活的经典名文。读经不能仅仅局限于某几篇文章的教材内容。许多古代经典名文,与现代生活仍十分贴近,可选择贴近现代生活的文章让学生诵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读经兴趣和热情,如端午节期间,可选择指导学生读与屈原及其爱国思想有关的古典名篇。中秋节时选择与中秋团圆相关的名篇佳作。还可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收集与实际生活的相联系的佳作、佳句交流和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学生的自觉学习。

3、搭建读经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经活动。在读经活动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创设不同的读经环境,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如: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聆听讲座、感悟古典经文的意境,指导学生撰写读经心得,鼓励他们讲、写、画所学到的知识,所感悟到的境界,所体会到的道理;开展朗读比赛,手抄报比赛,还与其它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联系在一起开展,如“师生古诗文才艺展”,“读书演讲赛”,“朗诵会”, 百科知识抢答赛、定期举办“读书艺术节,与兄弟学校、其它部门联合开展相关的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一系列新颖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帮助学会学会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转化为技能与技巧。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一个支点,扮演一个角色,获取一份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活动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影响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4、整合资源,创设读经沃土。我校每天下午上课前安排30分钟让学生集体阅读经典文章,或分组合作学习、交流。老师班主任辅导员指导、点评。学校课题组教师进行监督。平时结合课堂教学,有意识地渗透读书方法,为高段学生讲授撰写读书笔记的方法。学校准备充足的读经资料,让每位学生都能借到3-5种优秀古典经文读物。帮助指导学生自主就近组建读书小组,手中读书自主流通,成立好书交换站。在读经活动中,特别引导每位学生做好详细的读书笔记,让学生挑选出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读书笔记,放入每个人的成长记录袋;学校黑板报为学生开辟“名言警句”等。同时,开展假期亲子读经活动,利用家庭、村落文化站、点等图书资源,鼓励家长在假期关注和支持孩子的读经活动,提倡父母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共同探讨一个问题,共同养成一个好习惯。这样,读书活动不仅吸引了广大学生的踊跃参加,还吸引了更多家长的共同参与,极大地促进了和谐家园、和谐社区的建设。

5、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教师范读,非常重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先领会经典的思想内涵,进行范读时,充分发挥自我的爱憎情感,融入自己对于经典知识的理解,带着饱满的热情,来感染学生。通过教师的范读再现美、表达美,并开发配乐朗读、慢速默读、自由吟读等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激情,让他们产生一种“我要读”的冲动,这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加强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只有教师能正确的诵读,才能指导学生进行诵读。

在具体指导学生读书时,也应注意学生的表情、情感、语言节奏,引导他们读出气势、韵味,掌握诵读的技巧,真切体会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彰显读书活动的全面性、持续性,拓展读书时间和空间。

古典经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涵盖我们炎黄子孙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我认为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古典经文的学习,对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第3篇

学校“务本”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回归本原、丰厚生命、与时俱进。在思考与实践中,我们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务本”之路。 

一、回归本原,董子祠堂成“文化场” 

扬州具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是国务院颁布的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汉大儒董仲舒曾在此任江都易王相近十年,留下了正谊书院、董子祠(如今的扬州市汶河小学北柳巷校区),更留下了诸多名言与佳话。 

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文化之本。2012年,学校赓续千年文脉,重点打造国学基地——正谊书院,这既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文化创新与升华。学校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特别是书院文化和儒家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重新进行了整体构建和全新打造——秉承董子思想精髓,传达儒家文化智慧,建设儒雅书香校园,打造董子主题文化。 

正谊书院巧妙地利用董子祠得天独厚的人文条件和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成了少年国学堂,再现 “青砖黛瓦董子祠”明清时代的风貌。校园的花圃中、楼道里、教室的墙面上,都是用经典诗文或国学大师的画像进行装饰,与董仲舒有关的诗词典故、佳句名篇随处可见,校园弥漫着厚重博学的人文氛围,成为务本桥畔适合读书、适合学习的地方。我们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古色古香的楼、廊、堂、馆,前人留下的墨宝,见证了学生成长的每一个节点。董子祠大殿,是开笔礼和吟诵的主会场;碑廊“温、良、恭、俭、让”五字下面设有沙盘,是学生习字的场所。书院,是师生的精神家园,更是一个强大的“文化磁场”。 

二、丰厚生命,国学文化养“民族根” 

如何丰厚生命?我们一直提倡抓住儿童记忆的黄金期,让学生及时积累起属于一生的财富。于是,我们精心打造国学经典诵读课程。 

1.每天的素读 

每天,我们都以素读的形式,来迎接晨读、午诵、暮吟。素读,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它是开发右脑的最佳方式。新课标规定小学毕业的阅读量是145万字,在我们的精心规划下,这个量高年级的孩子一年就能达到。 

2.每月的约定 

每月一次“正谊杏坛”讲座,每月一次正谊书院开放日,让学生、教师、家长,一同感受国学的魅力。 

3.每年的相逢 

一是每年一次“国学周”展示,师生同台,用不同的方式演绎经典;二是每年举行“中秋诗会”。 

我们发掘自身优势,丰富课程内容。首先,推出了“新六艺”课程。在传统文化的宝库中,遴选出吟诵、古筝、围棋、书法、国画、武术这六种技能,出台了《正谊书院国学堂课程方案》,编写出国学启蒙系列校本教材。其次,创设了体验课程。学校新建的国学文化体验馆,集礼仪、吟诵、书法、茶道于一体。每个级段目标明确,低级段偏重于熏陶与兴趣,中级段偏重于实践与积累,高级段偏重体验与展示。最后,又开设了选修课程。国学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京剧、趣味剪纸、扬派木偶等四大类十门国学特色选修课程。学校根据报名情况进行课程安排,聘请相关专家授课。 

三、与时俱进,细节培养“公民范” 

诵读国学经典,是为了培养学生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则是为了培养学生“问事”(也就是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 

公民教育是泛指培养年轻一代建立一种自诚、自省、自律的公民责任的一种教育。2005年7月,江苏省教研室与美国公民教育中心正式签署了关于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项目协议。我校积极参加了此项目的研究。 

五年级学生通过观察、走访、思考,自主产生课题“文昌路夜晚灯光太亮”“淮海路交通拥堵”“校车公交化问题”“小学生娱乐场所不足”“现代社会还需要国学经典吗”……为了了解人们对国学经典的重视情况,他们纷纷走上街头,随机发放了上百份调查问卷。他们走访律师,上网查询,搜集相关公共政策,研究政策的优劣。在数据分析与观点提炼的基础上,学生们发挥出了巨大的潜能,积极提出了建议。 

在国学经典的课题研究活动中,学生们从拍摄照片到组织稿件,从版面策划到标题制作,锻炼自我,增长才干,学会学习。他们重视过程,重视体验,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这种开放的视野,正是“世界公民”所应当具备的。 

第4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 ;感恩;幸福

感恩,是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热点课题,是指对他人、社会或自然界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产生认可、感激并意欲回馈的一种情怀或行动。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塞里格曼在美国宾州大学最早开设了全球最早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在课上,他要求每个学生做一项感恩练习:每天临睡前,写下3件值得感恩的事情,坚持8周。久而久之,这项练习改变了学生对世界的固有认知,他们学会了欣赏他人的价值及对自己的帮助。此外,塞里格曼还要求学生主动向亲朋好友、同事熟人表达感激,明确告诉他们帮助了你什么。这项练习使学生提高了感恩水平,让他们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获得了良性的社会情感,大大增强了其主观幸福感。由此可见,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为人的基本条件,是一种积极品质。懂得感恩,才能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才是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才是一个拥有幸福力的人。

一、学校教育现状急需感恩习惯的培养。

家庭环境是感恩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对全校1800个家庭进行了调查,基本情况为:有的孩子生活在城市、有的生活在农村;有的生活在富裕家庭,有的生活在普通家庭;有的孩子父母学历水平高,有的几乎没有什么文化;还有12%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另外,还有近15%的学生为外地打工子女。我们认真分析了全校学生的家庭类型,通过分析,发现我校80%的学生的家庭呈“4+2+1”模式,即4个老人、孩子父母加一个孩子,全家6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全校孩子均为“00后”,其中非独生子女,占20%,其余均为独生子女。

1.家庭不重视感恩习惯的培养。

这些“00后”孩子从出生到上小学,完全生活在蜜罐里,父母、祖辈的过渡呵护、宠爱造成孩子任性无理,唯我独尊,心中没有他人,没有责任感。而这些孩子的父母虽然有知识有文化,但因为受社会上功利性学习的影响,往往重智轻德,只重视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忽视对孩子感恩之心的培养。同时家长自身也没有起到表率作用,影响到亲子关系,家校关系的和谐。

2.学校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

虽然学校开展了多年的感恩教育,开展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活动,但缺乏系统性、序列性,没有把它纳入长期规划,造成了感恩教育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所以老师对感恩教育认识不足,没有让学生养成感恩习惯。

3.学生不能做到主动感恩,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多年来,学校坚持感恩教育,但因其不稳定性,造成学生感恩意识的不稳定,学生不能做到主动感恩,感恩没有成为学生内在心理需求,从而影响了健全人格的养成,例如没有养成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品德,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结合学校的“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办学理念和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感恩教育特色,把积极心理理念下培养小学生的感恩习惯作为我校的一项重点研究工作,把“养成感恩习惯,争做幸福少年”作为研究的目标。旨在通过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和感恩自然,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体验中知恩、感恩、报恩,同时运用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感恩习惯,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使学生感悟给予的快乐与幸福,从而获得自我和谐与人际和谐,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

二、小学生感恩习惯培养的方法、途径。

(一)营造氛围,以环境熏陶策略培养感恩情怀。

感恩习惯不是天生的,它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需要我们创设一定的感恩教育氛围,搭建适合孩子们心理发展的平台,孩子们的心灵才会得到震撼。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只有在感恩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孩子才会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因此,学校努力营造感恩氛围,积极创设感恩环境,以环境熏陶策略来点燃师生的感恩情怀。

1.精心设计校园文化。

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2011年的暑假,我们将教学楼内的墙壁做了全新的改变,以感恩为主题,进行了设计。一楼大厅主题墙上“教育的真谛是习惯,幸福的源泉是感恩”这几个醒目的大字时刻提醒学生要懂得感恩。一楼的感恩他人、二楼的感恩社会、三楼的感恩大自然,则告诉学生感恩从“三爱”做起,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培养感恩的情怀,要从心中有爱开始。

例如“感恩他人”的设计。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感恩从尊师敬长开始。”上面展示了老师、家长陪伴孩子们成长的精彩照片,有三八节为父母洗脚的,家长走进课堂的,老师带领同学们参加社会大课堂的,开展感恩教育的等等。第二部分是“岁月如歌,师恩难忘”。主要展示的是历届毕业生的照片,他们有的在继续求学,有的已经走上领导岗位,活跃在各行各业。他们的人生不同,但童年的学校相同,母校留下了他们童年最美的回忆。最后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展示了学校的前几任老校长,正因为当年在他们的精心管理下,学校才会变得越来越好。所以,当孩子踏进学校的大门,就应该让他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上路,让他们心生感激之情。

2.利用少先队宣传阵地。

.利用广播进行宣传。每周四的“红领巾广播”中,我们专门设立了“感恩之心”栏目。向大家讲一些感恩的名言、佳句,感恩的故事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利用板报、电子屏进行宣传。各班的宣传栏均设有“感恩角”。要求学生写感恩小故事,捕捉感恩瞬间,学生的感恩作品在班内进行展览。学校还还将各班评出的“感恩之星”的照片、事迹利用电子屏向全校展示,传递感恩正能量。

(二)师长先行,以言传身教策略创设感恩的心理氛围。

在培养学生养成感恩习惯的过程中,老师、家长都应当身先士卒,做感恩的行动者。

1.让感恩之花开在老师心里。

围绕“养成感恩习惯,争做幸福少年”这个目标,学校在教职工中倡导“让感恩和激情成就幸福的职业人生”,要求大家用积极心理、阳光心态来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养成感恩习惯,争做幸福教师。每月四篇的“阳光心语”百字文,让老师们从感恩学生中体会职业的幸福;每年感恩节前夕,学校还会组织教师撰写感恩征文,并编辑成册,传递感恩正能量。学校还专门为教师开设了幸福讲坛,两年多来,已有10余位教师及多个年级组走上幸福讲坛与大家分享职业的幸福。无论谁走上讲坛,大家都首先会讲一讲感恩带来的幸福。“幸福讲坛”已经成为感恩教育的一个特色活动。感恩之花开在每个教师的心里。感恩教育成为了老师们共同的教育愿景。

2.为家长做培训、辅导,促其成长。

针对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感恩意识”的欠缺以及方法的不当,学校为家长进行了各种培训,对他们进行辅导。首先,学校通过召开感恩家长会,让家长与孩子一起知恩、懂恩。另外,学校带领家长及孩子走进社会福利院、打工子弟学校、慰问交警等,点燃家长的感恩之情。学校还为家长印发感恩教育的学习材料,让他们掌握科学的育子方法。这一系列活动不仅让家长们认同学校的感恩教育,而且引领他们以自身的感恩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孩子,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心理氛围,为孩子形成感恩习惯创造了最有利条件。

(三)挖掘课程资源,以课程策略来深化感恩习惯的养成。

学校的感恩教育坚持多年,很多体验活动已经成为常规教育活动,且效果显著。例如,新生入学的爱校教育,毕业生的感恩教育,节日、纪念日的节日文化教育等,每月一次的感恩评价班会等等。为了更好地发展学校感恩教育特色,进一步打造“感恩”的校园文化,我们挖掘已有的课程资源,致力于将感恩习惯的培养课程化。

1.开发感恩体验课程,激发学生的感恩、报恩行为。

习惯是一种积极心理下自觉的行为。要使学生养成感恩的习惯,必须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感恩心理,自觉地进行感恩行动。

节日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充分挖掘节日、纪念日中的感恩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并使之序列化,并逐步课程化。例如,对于感恩他人,我们依托的节日有春节、三八妇女节、中秋节、清明节、教师节、感恩节等。例如每年的感恩节,学校都要为学生下发一张“呈现感激,回馈他人”感恩行动测评表,(见附件一)表中为学生提供了体验项目,供学生选择:

了解父母的需求以及期待(记住父母的生日,知道他们喜欢吃的食物等。)

理解父母的辛苦(为妈妈洗一次脚、背一遍弟子规或三字经、做一次小家务等。)

尊重父母,与父母多沟通(和父母说些知心话,陪父母看一场电影,给父母写一封信等。)

除父母外,向曾经给你帮助或关爱的人表达感激之情(说一说,写一写,大胆表达你的感激之情。)

以自己的行动爱我们的学校(安静不喧哗,文明不打闹,环保不扔纸。)

针对“五个一”的体验活动,要求学生自评、家长评、老师评。这些体验活动,不仅是行动上的体验,更是情感上的体验,使学生形成内在心理需求。对于感恩社会,依托的节日有六一儿童节、国庆节、雷锋纪念日及汶川地震等特殊日子。雷锋纪念日我们开展“争做小雷锋,传递正能量”的志愿服务行动,国庆节开展“少年知感恩,童心系祖国”活动;感恩自然,则依托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学校先后开展了“我为大自然献绿色”、“我爱地球妈妈”等活动。另外,我们把每学期都开展的社会大课堂活动也作为感恩的体验课程,每次活动前都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活动中探究交流,活动后完成调查报告或感受。例如:在参观”七彩蝶园“时,我们为学生了设计了“我是小小调查员”的调查表,(见附件二)让学生在带着问题参观,了解蝴蝶的有关知识,特别是了解蝴蝶具有感恩的品质这个特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积极情感。活动后,评选出优秀小调查员,并把他们的调查报告张贴出来,供大家欣赏。这些体验活动,从多个维度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在积极心理下自觉地形成报恩行为。感恩教育做到了知行合一,有利于习惯的养成。

2.开发感恩必修课程,深化感恩习惯的养成。

①除了利用养德体验课程培养孩子感恩习惯,学校还针对不同年级,开发了养德必修课程,使感恩习惯的培养序列化、制度化。

诵读经典课程,浸润感恩之情。

多年来,学校一直把《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读物作为习惯培养的载体,而这两本读物中,都有很多适合感恩教育的内容。其中,“入则孝”是最基本的感恩思想,是做人之根本。于是,我们把这两本读物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一、二年级为《三字经》,四――六年级为《弟子规》。要求学生每天晨诵时间及每节课的课前2分钟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另外,学校还创编了《弟子规》操,每天上操时间集体诵读。学校还针对不同年级提出了此项必须课程的达标要求,低年级为背经典,中年级为讲经典,高年级为演经典,每学期期末,学校都要检查学生必修课的达标情况,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争星,最高为3星。对争星达标学生学校颁发星级国学卡。学校还利用每日礼仪常规要求,深化《弟子规》中的感恩点,将知行统一起来,强化学生感恩意识。例如,每天进校门要求学生都必须和老师主动打招呼,每天上课要向老师行鞠躬礼,每天要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件小家务等等。利用这些点滴小事,让学生将国学经典中的感恩思想内化为感恩之情,激发感恩行为。

②感恩个性课程,引领报恩之行。

除了诵读经典课程,学校还开发了感恩系列课程。例如,把新生入学的爱校教育作为新生的必修课,为期一个月的入学课程包括参观校园文化,了解学校历史,学习一日常规,认识各科老师等等。再如,学校从每年的4月开始都要组织六年级学生开始主题为“感恩”的毕业课程之旅,4月为“感恩家长论坛”,学校会把所有六年级学生的家长请到学校,与孩子一起举行感恩家长会,分为感恩家长、感恩老师、感恩母校这三个环节,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家长和老师一起真情诉说,共话感恩,尤其是感恩父母环节,一个拥抱,一封信,一句叮咛,让在场的每个人无不落泪;5月为“留住童年的足迹”,学校会组织六年级学生开展“回忆童年时光”的征文活动,让孩子们用笔记录童年的美好,回味成长中的幸福;6月、7月为“毕业庆典”。紧张的复习考试并没有阻碍学生感恩的脚步,他们一边复习一边策划隆重的毕业庆典,7月初,学校召开所有毕业生的毕业庆典。在庆典上,每位任课教师都要送孩子们一句嘱托的话语,校长亲自把毕业证送到每个学生手中,并和他们一一拥抱。最后,由老师把他们送出“成长门”,目送他们离开母校,踏上新的征程。作为六年级毕业班的必修课,这门毕业课程已经开展2年,收到良好效果。如今,这些感恩校本课程已经初步形成,并具有实效性和一定的影响力,引领学生由知到行,积极报恩、施恩,深化了学生感恩习惯的养成。

3.挖掘国家、地方课程,引领学生感悟感恩之美。

对于国家课程,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渗透感恩教育,教给感恩的方法,感悟感恩之美。例如语文教师可以选取课本中的相关文章,让学生分析、讨论,感悟感恩的幸福;思品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中的内容指导学生如何去感恩;美术教师可以教孩子利用绘画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对于地方课程《爱我昌平》,学校把该课程作为爱家乡、爱社会的载体,让学生认识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就是感恩社会的表现,激发学生建设家乡回报社会的积极情感。

三、感恩习惯促学生幸福成长。

经过近三年来对积极心理理念下感恩习惯培养方法、途径的探索、研究,我们初步探索出感恩习惯培养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利用环境熏陶策略、言传身教策略及课程策略,不仅创新、开拓了感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增强了我校学生的感恩意识,养成了感恩习惯,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积极心态、健康人格的幸福少年。

1.学生的变化。

以六年级毕业班学生为例,去年和今年两届学生均参加了毕业课程的实践活动,学生行为发生明显变化,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母校的情感伴随他们结束了小学的生活。他们能做到主动感恩,积极报恩。同时,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并乐于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体贴父母,尊敬老师,班级和谐,班风优良。去年六年级毕业班取得优异成绩,较过去有明显的质的飞越。从学生的感受、家长的反馈结果看,感恩习惯的培养确实开启了学生美好的人生之旅。

2.家长的变化。

积极心理理念下的感恩习惯培养,不仅让学生收获幸福,也让家长的感恩意识不断加强,同时融洽了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重智重德的家长也越来越多。家长不仅认同学校的感恩教育,而且能主动和学校一起参与感恩回馈活动。例如:五(4)班杨任铎家长主动邀请为学校服务的交通协管员去北戴河旅游;三(2)班顾芳宁的家长主动为班上同学购买六一礼物,一(6)班谢曼妮的家长主动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为学校购买了“彩虹门”,等等。由此可见,广大家长从感恩教育中,深刻理解了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从而改变了他们的教育观,更加重视对子女的养德教育,也更加配合学校的工作。

3.物化成果见证学校感恩历程。

自开展研究工作以来,学校教师已经把感恩教育作为共同的教育愿景,感恩和激情成为了教师享受职业幸福的法宝,一大批阳光教师应运而生。学校还非常重视成果的收集、整理工作,已经先后集结了感恩校刊共10期,《感恩家长会》集锦8册(见附件三),毕业课程实录3次。另外,每次体验课程后,都会让学生记录下感受,形成各班的《感恩心语集》。这些物化成果,不仅是营造感恩氛围新的物化资源,又是对感恩习惯培养研究工作以及感恩教育逐步系统性、稳定性的最好见证。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感恩习惯的培养,让师生过上了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促进了幸福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任俊: 《积极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2版 P(3――7)

(附件一) “呈现感激,回馈他人”感恩周活动评测表

学校: 班级: 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