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0: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验生活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上课铃一响,我快步走进课室。咦,课室里空无一人,学生在哪呢?正当我迷惑时,只见在班长的带领下,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四楼走下来。班长走到我面前说:“莫老师,今天的实践课上杜老师教我们做腊肠饭…”没等班长说完,队伍炸开了,这个说:“老师,今天的课可有趣了,我们动手做饭了!”那个说:“老师,饭可香了,但我们没来得及吃呢!”“老师,我们想吃饭。”这时我才发现班上每个孩子手里都拿着中午吃饭用的饭盒。哦,原来是这样。为避免影响其他班级上课,我让班长赶紧组织大家进课室。刚回到座位,孩子们已迫不及待地打开饭盒,有的在自我欣赏,有的互相炫耀,有的已拿起勺子准备品尝自己的“杰作”,有几个男生在嚷道:“老师,让我们把饭吃完吧。”看来,不让他们把饭吃完这节课是没法上了。当大家听到我说给十分钟大家品尝自己的“杰作”时,听到的不是欢呼声,而是勺子饭盒的抨击声、吱吱响的嚼饭声,教室里飘着一股腊肠的香味。
“味道怎样?”
“味道好极了!”(广告词也用上了)
“做饭累吗?”
“累并快乐着!”(看来有感而发了)
“老师,我想留些给妈妈尝一尝!”哦,不等我发问,班上的小胖子说:“做饭真不容易,看,这是刚才烫的。”果然手背上红了一块。这些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终于体验到劳动的艰辛。
于是我借孩子们”不吐不快“这股东风,让孩子把刚才学做饭最深刻的一幕或品尝自己劳动成果的所感所想写下来,下课后交上来。
下课了,小组长把作文收上来,我翻开学生的作文本:
我们目不转睛的盯着电饭煲,电饭煲一直在冒汽,饭还没好,我已经有点不耐烦了。趁大家不注意,我偷偷地打开电饭煲,“哎呀,烫死我啦!”手背上立刻红了一片。这时组长说:“小胖,你忘了老师刚才的提醒吗?不要把手放在煲的上面,更不要放到水蒸汽的上面,不然很容易烫到手。”哎,都是心急惹的祸。终于电饭煲摇了一下身上的“小叮当”,“饭好了!”我们组的同学不约而同的欢呼起来。打开煲盖,饭里还带有水,还没熟,怎么回事?原来不知谁一不小心碰到开关,插头松了,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今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很特别,不是扫地,也不是拖地,而是学做腊肠饭。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我们先把米淘干净,加上适量的水,老师告诉我们水要到无名指骨头凹下去的地方。摁下电源开关,开始煮饭了。过一会儿,电饭煲上方开始冒汽,我们放上腊肠,等到电饭煲的信号灯改成“保温”信号的时候,表示饭煮好了,这时候,我心好紧张呢!等我打开盖子,一粒粒白白的米饭就在你眼前,看到自己第一次煮的米饭,心里甜甜的喔!洒上一点酱油,关上盖子等几分钟,一锅热腾腾的饭就做好了!
——《一节特殊的课》
不一会儿,我听见电饭煲里的水被加热时发出“呲呲”的声音,过了几分钟,电饭煲里的饭沸腾了,我把腊肠放进去,原本硬硬的、直直的腊肠,一眨眼就变得软软的、有点弯的了,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接着,关掉电源,加入酱油和调味料捞起来,一碗香喷喷的腊肠饭就完成。啊,真香啊,我觉得今天的饭比平常妈妈和饭堂做的还好吃。 今天,我学会了做饭,以后就可以帮妈妈煮饭,减轻了妈妈的工作。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中学生 习作部分 理解
作文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每到作文课,学生抓耳挠腮,冥思苦想,总是苦于“无米下炊”,无话可写。读读现在孩子们的作文,大多题材空洞、形式单调、内容干瘪、情感苍白,总让人感受不到那纯朴的童真、真诚的童趣。有些文章即使文字流畅、构思巧妙,但无法反映现实的生活血肉。老师看了也很着急,在作文教学上下了很多苦工夫,给学生讲写作的技巧,也做了很多训练,写日记,写小作文,但收效不大。从现实情况看,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生活了解不够,往往强调格调要高,品味要高;立意要新,要写人所未写之事,抒人所之未抒之情,树人所未树之论。这样的后果是,要么无话可说,作文充数;要么冥思苦想,作文怪异;要么假话,空话套话,这样的作文教学远离学生实际,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不仅无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人格情操。我认为,学生作文尽管是一种创造,但毕竟不同于作家的创作,主要的目的是感受生活,抒感。因此,作文内容应该符合学生身心实际,写出真事真情真话。
文艺理论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叶圣陶先生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写作理论也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习作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对于孩子来说,只要真诚地写下自己在生活中所经历过的某件事情、所领悟到的某种思想、所体验到的一份情感,这样持之以恒,就一定能真正学会写作,假如不以生活为根基,总是说假话、空话,那就无法真正学到写作的本领。对于教育者来说,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作文,使学生的作文正确、生动地反映五彩缤纷的生活,并真正学会写作。这既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更不是泛泛而谈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写出生活气息浓厚、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我就谈谈这几年来自己在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良好途径中所采取的措施。
一、创设生动情境,让学生快乐作文
在写活动作文时,学生往往记成流水账。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训练时,我们不妨把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搬入课堂。精彩的课本剧表演、激烈的小竞赛、活生生的小动物……如《记一次有趣的活动》,我把游戏引进课堂。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四个气球;课堂上,让学生把气球系在脚上,然后互相踩别人脚上系着的气球,踩碎别人脚上的气球越多越好。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学过的观察方法,如有顺序、抓住特点、注意发展变化,等等。学生在写作时,我不作任何内容上的限制,放手让他们写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堂课的结果是:孩子们的表现非常棒。
“比赛开始了,哇!‘噼哩啪啦’,比放爆竹还爽呢!我看中了一只蓝气球,趁着别人不注意用力一踩,非但没踩炸,反而撞痛了头,看来蓝气球可真够顽皮的了。我心里暗暗说:如果我踩不到你,就誓不为人。说着我再次向蓝气球踩去。嘿嘿!终于把它给踩炸了,我当时脚麻麻的,脸‘唰’地一下变红了,心里有点儿害怕,又有点儿兴奋。”
“老师别出心裁,让我们开展了‘勇者总动员’这个活动,来试试我们的胆量。刚开始我们还有些害怕,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先上,但老师的眼神鼓励着我们,给我们增添了信心,我们便一个跟着一个走向‘战场’。”
“……见此情景,不甘示弱的我马上抖擞精神,去踩别人的气球。我紧盯一个红色的气球,快跑几步,然后用力一踩,哦!红气球在我的脚下成了几片花瓣,我高兴得欢呼起来。”
由此可见,创设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才能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
二、创设故事,联系生活想象作文
小学生情感丰富,善于想象,易受感染,必须调整小学生的作文心境。因此,在指导习作时,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用语言或借助电教等手段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意境中去感受,联想,从而使学生入境生情,浮想联翩,继而有感而发。
例如《狼和小羊》故事中狼想吃掉小羊,故意找碴儿,结果在“理论”上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小羊虽是弱耆但在“坏人”狼的强词夺理下,仍能进行辩“理”,无奈凶恶的狼并没有因此而罢休。若创设有趣的情节作为开头,则可推动情节的:狼与羊的纠纷经过几次动物法庭的调解与最终裁定,狼是无理的。但狼终不服,暗地里寻仇,而小羊也在极力缓解这种处境。事情这样一搁,就是几十年的恩怨仇结。历史的故事今天又发生了:狼来到小溪边看到小羊在……便要采取……创设故事的结局:小羊知道对坏人不光要讲道理,更要……;小羊采取了什么措施大战狼的呢?狼和小羊的结局又如何呢?让学生自己补充与结局,学生想象性与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与发展。
三、运用网络再现生活情境,让学生与作文零距离
四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和优势是直观性和形象化的,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网络具有综合处理和控制图像、动画、视频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能力,而我校是一所具有先进教学设施的学校,我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运用网络,让学生与作文零距离。
1.利用校园资源库,丰富学生生活。
如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写出动物的特点。为了拉近学生与动物的距离,我就在校园资源库上找了一段有关动物的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一幅画面或每一个镜头上的情景,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学生在亲眼目睹了动物的生活情况后,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油然生起,于是,一段段优美的语句在瞬间呈现:
“你们瞧,马达加斯加猴睡觉的姿势非常特别!它们有的坐在树干上小憩片刻,前肢抱在胸前,头搁在前肢上,后肢舒展开,靠另一根树干支撑着;有的四肢紧抱着粗粗的树干,侧着头闭目养神,那姿势可真悬,我真为它捏把汗;有的母猴安详地坐在树杈中间,头靠在膝盖上,小猴子呢,则用妈妈的脚当枕头,舒舒服服地躺在窄窄的树干上……”
“大家看,非洲豹侧着头,懒洋洋地趴在树干上,四肢自然下垂,习习的凉风轻拂着它的身体,它可真舒服呀!这只非洲豹还很聪明,在高高的树干上,它一觉醒来,还可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呢!”
2.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习作。
在习作中,学生往往不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进行有机结合,合理地整合、加工,写出的文章要么流水章,要么凌乱无序。多媒体是声、光、色、图多者的结合,我就集图片、音效、动画等制作成课件。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习作。
例如写“春天”这个题目时,学生会觉得没有新意,如果光是空洞地给学生讲春天的美景他们会觉得很乏味,不易发掘春天特有的特点,写成的文章也不过是“杨柳发芽,迎春花开”之类的老话题。因此,我将平时学生不太注意的春天景象制成多媒体课件,比如听听动物的叫声、孩子放风筝、农民伯伯播种等,配上音乐,激发学生对发掘春天特点的兴趣,找出不同于以往的新颖话题,写出不同于以往的文章。
可见,利用网络创设了一个个的虚拟写作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表达交流的动机与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美文欣赏,在体验中作文
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书成了学生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一本书往往表达着作者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情,学生在拿到一本美文时,常常随着作者或喜或忧,在情感上产生智慧的火花,有不吐不快之感。
1.抓住课内阅读留白处,写出情感体验。
只要细心阅读,我们就会发现在我们的文本中有一些留白,这空白处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于是,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挖掘文本资源中的丰富的矿藏,留意课文中的每一个细小之处,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例如上完《明天的太阳城》,同学们都为如此先进的住宅所吸引、震撼,都为之惊叹。知道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想法,我就创设了这样的环节:师:是呀,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住上这样一档神奇的电脑住宅,我也相信在我们同学的想象中我们将来要住的住宅与这电脑住宅有不同之处。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那么你打算怎样设计?想一想,写下来。片刻时间后,一栋栋神奇的住宅展现于眼前。
生1:卧室里的浴缸不仅能预约时间、调节水温,而且能帮你擦沐浴露,能帮你按摩。等你洗得差不多的时间,只要按一下键,它就会在你的脖子、脚底、腰等部位同时按摩,顿时,所有的疲劳烟消云散。
生2:家里的玻璃窗能自动调温,当炎炎夏日,火辣辣的太阳照射下来,它能把阳光反射回去,外面酷暑难耐,而室内很凉爽。当寒冬腊月,它能吸收太阳光。室外西北风呼呼,而屋内温暖如春。
生3:我家的厨房会自动地做几个简单的菜,如:煮方便面、炒鸡蛋、炒青菜等。当我累得不想动的时候,只要按一下电钮,一碗香喷喷的方便面就会送到你面前。
……
这个问题触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使学生在体会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后,自己的感受、想法、设想得以倾诉。这样既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又让学生轻松作文。
2.在课外阅读中,情感倾诉。
随着“名家名作,伴我成长”德育活动的开展,学生进行了大量课外阅读。在阅读中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面对困难,如何与人相处,引起自己的感悟,我就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收获写下来。
如一个学生在看完《鲁滨孙漂流记》后写道:
一个人会在一生中经受许许多多的浪头,浪头总是汹涌无比,让你胆战心惊,充满得失之患。但是,小船是被浪头击倒还是平稳地渡过,真正掌握它命运的是你。你既可以让它从风浪中走出,又可任它被浪头击倒,掉在长河的漩涡里,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于你。
今天,我读了《鲁滨孙漂流记》,感觉这本书正印证了这个道理。
鲁滨孙,一个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鲁滨孙,一个能够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为梦想而拼搏的人;鲁滨孙,一个真正的勇者,他能在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独立地度过二十八年的时光……一切的一切,都说明鲁滨孙是个敢于冒险、百折不挠的人。
可见,阅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得到间接的生活经验,而且可以让学生从中汲取作文材料。
总之,要想让学生寻找到写作的快乐和成就感,就必须让学生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自己。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祝蓓里,主编.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福录,主编.作文大观园[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3]包南麟,主编.小学生语文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国庆节放了七天假期,我本来想要好好的休息一下,结果没想到飞来横祸,爸爸让我去伯父家里面的美容院帮忙,顺便体验一下生活的艰辛。
一开始我并没有把这个事情当回事,只是感觉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没有了,感觉到特别的可惜。可是真正当我到了伯父的美容院的时候,才发现事情远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第一天到的时候,伯父先让我去门口站岗给客人开门,我开心的来到了店门口,心想这次可是分到了轻松地活。可是没想到,单单是站立一上午就已经让我腿脚酸疼了,更不要说还要不停的给客人开门,鞠躬说欢迎观临了。结果一天下来,我的脚下就磨了一个大水泡。看着我一脸痛苦的表情,伯父问我:“要放弃么?明天可是要有更加艰苦的工作呀!”本来要打退堂鼓的我,却被伯父这一句话激起了我的倔强的脾气,摇了摇头,坚定地对伯父说道:“我明天还会来的伯父,而且一定做得比今天好。”第二天的时候,伯父安排我去了前台收银。这次可算是发挥了我数学好的优势,虽然还是要站一天,但是由于有了前天的经验,今天一天下来,感觉比第一天轻松多了。接下来的几天,伯父又给我安排了好几份不同的工作,我都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伯父为了表扬我的努力,给我发了一百块的工资,拿着这一百块钱,我的心里面开心极了。
经过了这几天的工作,我真正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也第一次体会到了工作的到回报的快乐!
我和妈妈又吵架了。一怒之下,摔门而出。
外面的天气阴沉沉的,如同我的心;乌云一朵朵从头顶飘过,像幽灵似的,看着让人心寒;往日的微风变成了忽忽的寒风,吹在身上,不禁瑟瑟发抖,怎么连这天也与我作对?
忽然,听见一边的从中传来呜呜的声音。很微弱,还夹杂着恐惧与不安。于是,我悄悄拨开草丛,探进头,眼前的场景让我惊呆了——
一只小猫,蜷缩在地上,后退的伤口缓缓地流出鲜红的液体。那是邻居家的猫啊!它痛苦的哀叫着,不禁让人怜悯,而它的身边,则站着同样有伤痕的我家的小狗,难不成……
不,分明不是!那小狗轻轻地舔着小猫的伤口,并用自己的头蹭蹭小猫的身体,分明是想让它振作些。
于是,头脑中,鲜明的勾勒出刚才发生的一场恶战:一只别家的恶狗欺负着幼小的猫咪,而我家的狗听到声响,赶紧跑来与恶狗激战,保护它的朋友……
我顿时傻了,猫和狗不是向来为敌吗?它们是如何成为朋友的,甚至如此亲密?它们相互依赖,共存在一起,打破了本该存在于它们之间的隔膜,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友谊。这样和谐的共处是多么伟大,乃至神圣!
我明白了,这便是共存的魅力!
于是我联想到我自己,联想到妈妈,母子间本该亲密的共存关系为何要被打破?为何不能使其长久?我感到后悔,感到惭愧,便赶忙奔回家,却发现,母亲也早已原谅了我,正焦急地盼我回家吃饭……
饭后,天便渐渐晴了。
连动物都明白共存的重要,那我们人类呢?去学习共存吧!在生活的实践中去学会共存,并在共存中体验生活真正的感受吧!
【关键词】体验 作文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81-01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项。但是提到作文我相信大部分的学生会皱眉头,心中多会有“怎么写”“写什么”的疑问。再加上小学生受年龄限制,再加上当代学生在学习重压下,社会给予的“活动思维框”缩小,对生活的自然认知与体验也就相应减少。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与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下笔如有神”呢?
一、体验之重
体验是指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获得真实感受,形成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对于学生作文的重要不外乎两点:
(一)让文思如泉涌
作文无论写得多么千奇百怪,它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只不过进行了加工而已。
“作文这件事情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充分融入到生活中去,观察生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体验生活是一个习惯,需要教师始终如一的引导、鼓励,并逐步使学生养成体验生活的习惯,这当然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努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待学生的习惯养成之日,便是他写作成功之日。
(二)让内容有血有肉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每当翻开学生的习作时,你是否想到:学生的作文水平折射了你的语文教学水平呢?
学生作文中的一些通病:内容枯燥、重复嗦,不知所云,且内容简单没有中心;酷似记流水账、语病频出、词不达意……分析以下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不能体味到语言文字所营造的美;学生不会欣赏语言文字排列的美;学生不知道语言文字修饰的美。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融情于景,让作文有血有肉呢?
二、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去体验
(一)参与活动,动着体验
体验的产生,首先缘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了切身的感受,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体验。
相比于听别人说或静止的观察,亲身参与活动是形成活动体验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一些主体性活动。主体性活动往往是以主体的需要展开的,因此,主体会能动地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活动当中去。同时在主体性活动中,也存在着主、客双向对象化和彼此融合的机制。在体验中,体验的客体不是同主体的意识、生命无关的客体,而是主体生命意识中的客体,体验中的客体是生命化的,甚至是主体生命的一部分。“体验者与其对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主体全身心地进入客体之中,客体也以全新的意义与主体形成新的关系,此时,无客体也无主体,主客体的这种活生生的关系成为体验的关键。”在活动的亲历中,更容易形成学生丰富的体验。
(二)营造情境,用心体验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的确,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作文教学情境,是为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场合、一种背景,一种应急状态。
学生写作上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无米下锅”,无材料可写,也就是说,没有体验。诱发学生的体验,有意识地“制造材料”,教师就要有目的导演“情境”,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引起他们情感的波动,使它成为一种强化的刺激信息,构成学生审美感知的表象性,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和作文灵感。
人进入某一种实际情景,或接触模拟情景,甚至是头脑中想象的情景,它只要能激起学生对事物真切感受,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真实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就能诱发学生的体验。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营造情境,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等。
(三)利用阅读,充实体验
在作文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抱怨没有什么可写的,即使勉强写了,也出现作文空洞无物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作文没有打动人心的内容。学生写的作文仅仅用了笔写,却没有用“心”在写,因此写作时 没有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就没有感染力,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那么学生怎样才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佳作呢?罗曼罗兰曾说过:“要照亮别人,自己心中要有阳光。”这就要求学生仔细留心身边 事物、敞开心灵去感悟生活。
感悟即是面对生活去思考,在心灵上的那一份感动、感受和感慨,从中悟出人生的 意义、价值或道理。感悟是一个人的思想和智慧的体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时时刻刻都给了我们感触和思索的素材。实际上作文就是用恰当的文字来反映生活,来把你对生活的千番感悟流于笔尖。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先教会学生感悟生活,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首先,体验生活找到写作的源泉。可谓“文学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写作素材取之不竭的源泉。在学校生活中、家庭中、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写作素材,这些是写作的直接素材,是直接的源泉。例如写值周班长的心得体会,经历了辛苦的一个星期,写起作文来才生动有感染力。确实是“有感而发”,可见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 重要性。古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一要感知祖国的大好河山,二要感知五彩缤纷的社会。可鼓励学生走出校门,丰富自己。留意世态万象、街头趣闻,积累素材,为写作找到源泉。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是要把生活提炼成文字还是需要一双慧眼来捕捉,只有对生活能够认真的思考、领悟,才能真正的使世间万物成为写作的源 泉,下笔时“文思如泉涌”。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会让作文丰富而充实,不再受“无米之炊”的困扰。
其次,在阅读中领悟,积累语言素材。对中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从书本或者是大量的阅读中获得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感悟,为写作积累思想和积累语言素材。学朱自清《背影》后,让学生把自己领悟到的与同学交流,从而唤起同伴的体验与认可。在交流的碰撞中时激活写作的灵感,使感悟 更加升华。许多同学都被父亲深沉的爱而感动了,纷纷提笔写了以父亲、母亲的爱为话题的作文。由阅读而生感悟,由感悟而进行创造,整个学习过程是水到渠成。
因此,不论是对生活的体验感触,还是在 阅读中敏锐的捕捉,深刻的思索,都是在用心感悟,作文因感悟而震撼人心,作文因“感悟”而精彩!
【关键词】语文;写作;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加强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作文教学的生活化。
所谓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独立地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客观的分析生活,真实的表现生活,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作文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实现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在生活中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实际生活越丰富,感悟越深刻,作文内容就越充实。这就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多角度的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可是学生面对自己的实际生活时,总是司空见惯,熟视无睹,更谈不上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了,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提高观察能力。
1.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结合起来。定向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某次写作的要求,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广阔的大自然,走向多彩的社会,通过定向观察获取写作素材。随机观察,就是要求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要求他们凡遇到新鲜的感受,都要及时的做记录,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学生一旦养成随机观察的习惯,就会进入“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状态,从而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头脑里的材料就会越来越丰富,作文就会“文思泉涌”,精神世界也会越来越丰富。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每一届学生我都要求他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目的就在于促使他们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生活的习惯。
2.引导学生对素材集中归类整理,建立自己的素材库。传说唐代诗人李贺经常在早饭后背了一只锦囊出门体察生活。学生平常通过观察生活而得到的素材如果是“妙手偶得”,那也是零碎的、分散的、陌生的,经过定期归类整理,建立自己的“诗囊”,那么这些素材将变为系统的、集中的、熟悉的,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认知结构,那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就能够“信手拈来”,妙笔生花。
3.要引导学生多交流,相互补充,以强化对生活的认识。交流回报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生活原型的再认知的过程,也是合作学习的过程。比如,我每周周记内容为“我眼中的社会焦点”,对同一社会现象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必然有正确错误之分,通过交流就能够使学生提高认识,正确看待社会现象,深化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二、作文生活化的各种途径
在“作文生活化”方面,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家庭、学校和大自然的方方面面,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和反映生活,去“找米下锅”。而不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
双休日、寒暑假的时间,是让学生深入体验生活的大好时机。有的学校的老师要求学生在假期深入社会实践,在此基础上写出社会调查报告。这是将“作文生活化”的一种极好的方法。遗憾的是现在的一些学校,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升学率”,将学生的“双休日”变成了“单休日”。假期的大半时间也让所谓的“补课”占了去。“作文生活化”在时间的安排上大打了折扣。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
组织春游或秋游,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游记类文章,也是“作文生活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现在的学校,为了所谓的“安全”,将学生的春游或秋游全部取消了。从“作文生活化”的角度来看,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
在“作文生活化”方面,有的语文老师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愿“作文生活化”的路子越走越宽广,愿我们的学生写出更多的“生活化”的作文。
总之,在生活中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现自己的生活,能够表现自己的生活,使写作成为一种对生活的表达、倾诉、享受,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不仅会使学生热爱作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热爱生活。这正是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再加以作文技法上的指导,何愁学生作文能力得不到提高呢?
参考文献:
[1]刘元丽.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之我见[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8).
关键词:作文素材积累;广泛阅读;体验生活;勤写多练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只要让学生写作文,经常就会出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平时积累太少,头脑空空,无物可写。即便是搜肠刮肚勉强去写,也都是一些假大空的套话,言之无物,即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笔者认为,平时勤于积累,才是打开写作源泉、丰富写作库存、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措施。在作文教学中,要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一、在广泛阅读中积累素材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带给人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让他们多阅读更是大有裨益。
要广泛阅读,读什么?笔者认为,学生除了要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一些文化经典著作、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篇目之外,还要扩大阅读视野,阅读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当代中外文学作品、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各类读物、优秀期刊杂志、网络上的优秀文章等。长篇小说、文化经典著作可放在假期集中阅读,平常每天可以阅读一些新课标推荐读物的精彩片段、期刊杂志、新闻、同龄人的习作等。学生通过阅读,拓宽了视野,丰富了思想,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大自然、人生的多姿多彩,感受到了艺术美和科学美。有了这些认识和感受,写作时自然有话可说,写出的文章也就不再是空洞无物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阅读,不仅吸取了语言营养,发展了想象能力,还提升了审美境界,提高了道德修养。
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写作素材变多了,写作思路开阔了,必然会使他们产生写作的欲望和冲动。
二、在体验生活中积累素材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都存在大量的写作素材。
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多参与各种课内外活动,比如,让他们布置教室、表演课本剧、筹备团队活动;参加校园艺术节、运动会、演讲赛、辩论赛等各种兴趣活动;集体观看电视、电影;亲近自然,参加远足、郊游活动;走进社区,开展为民服务活动等。通过活动,让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情绪饱满地投入生活。正是在这些活动中,他们观察到了大自然的种种色彩,感受到了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更收获了同学之间的浓浓友情。也正是这种种活动,馈赠了他们写作的素材和灵感。
这些素材,与从书本上得来的素材完全不同,它们是直接体验,留给人的印象更深刻。学生有了这些亲身经历,写出来的作文就会更真实,更具有独特的个人感受,感染力和生命力也就越强。
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少教”(教师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再辅以写作方法上的指导)达到让学生“多学”(学生学会选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自由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的目的,一批好的学生习作应该很快就能产生。
三、在勤写多练中积累素材
鲁迅说:“文章应当怎样做,我说不出,大概是由于多写和练习。”光读书不动笔,只体验生活却不写出来,容易眼高手低。笔者认为,坚持勤写多练,对写好文章至关重要。因为写的过程就是对已有素材的提取和运用的过程,勤写多练的过程就是真正积累素材的过程(写作文时能够快速提取素材并能有效运用素材,这才能真正称之为“有素材”)。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练习机会。进行写作练习时要循序渐进,将句、段、篇的训练相结合,比如,句子的仿写、片段的训练、篇章的整体谋划等。方式要灵活,如篇章练习可让学生自己命题,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不规定习作字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等。在学生有内容可写的基础上,教师予以点拨,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写作技巧。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写作技巧会随之增多,写作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在平时养成勤动笔的习惯。阅读书籍,有所感悟时,及时写写读书笔记;观察生活,每有所得时,及时做好观察笔记;平时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可以摘抄、写读后感、写时事短评。日积月累,写作文时就一定会“有米下锅”。
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作文素材的积累;作文素材的积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启发引导,激励学生自主去阅读、主动去体验、积极去表达,就能逐步实现教师的“少教”和学生的“多学”,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章。”作文教学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学生作文才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一个人每天的见闻、行为和感情就是生活。如果学生注意观察,用心思考,就会有所联想,有所发现。因此,我们要寓作文教学于学生的生活之中。
一、寓作文教学于学生的课外活动中
作文来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勤观察,利用课外时间引导学生开展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积累材料,丰富词汇,强化练习。这样学生作文时就能易如反掌地“用我之言,表我之意”。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跳绳比赛中一个女同学辫子上的红绸子像一团跳动的火焰;阳光体育活动中男同学个个似猛虎下山,老鹰捉小鸡游戏中动物的外形特点和动作描写;拔河比赛时的热闹场面;组织学生了解学校花园里花草树木的名称、形状、生长特点及花园中的美景。学校组织的新广播操、集体舞的表演,班级开展的诗歌朗诵、手抄报展览,读书笔记展评等等。这些活动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结合这些活动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练笔,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寓作文教学于学生的校外活动之中
积极开展校外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生活的乐趣,从中摄取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例如: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都会映入他们的脑海中,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组织学生开展“爱护我们的家园”活动,让学生在周末到路旁、街头等地方拾废纸,清扫垃圾等,谈谈自己的收获。教师可引导学生讲一讲,写一写。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寓作文教学于学生的家庭生活之中
为了写好文章,我们要注意写作素材的积累,留意日常生活中的“碎沙”,最终“聚沙成塔”。或是生动典型的事例,或是哲理性强值得思考的只言片语,随手将材料贮存起来,日积月累,就拥有了自己丰富的材料仓库了。要求学生不做生活的旁观者,通过劳动体验生活,学习生活技能,把自己怎样做的,怎样想的具体写下来。或是利用学生在家时间组织社会调查,从中获取习作材料,或是利用家中的点滴小事,运用一些名言警句、成语、诗句。比如把掉在桌上的米粒捡起来,运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或是帮爷爷在庭院里培育花草,什么月季、牡丹、芍药、,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就像花的世界,小院一年四季景色如画,真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地方。从中陶冶情操,感受劳动的欢乐……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团溪镇生产小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文讲评 措施
一、传统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高中语文作文课中,教师采用的模式一般为“指导――作文――批改――评讲”的单线模式,不注重对学生热爱以及体验生活的引导,也不注重学生对素材的整理以及收集等,然而这些教学环节是不可以忽视的。何其芳曾说:“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要想改好文章,在评讲上就要深挖细究。
在过去的高中语文教学之中,评价作文的标准通常是语文教师的写作标准,然后给学生的作文一个分数,作文结果是评价的唯一关注点,尤其对于满分和高分作文的关注度高。于是经常有两种做法出现在作文评价后:一是教师对于优秀的作文进行表扬、朗读、展示等一系列活动;二是教师在对优秀作品进行表扬的时候,还会对比差等作文。然而这两种做法都只是针对优生的作文进行表扬和鼓励,却打击了差生的信心,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两种做法都没有意识到作文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以及熏陶学生的写作情感。因此,应当注意从各个方面对全部学生进行激励、赞扬以及肯定,使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得到提升。
二、新形势下语文教师教学的优化措施
(一)锻炼学生收集、整理素材的能力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中的“时”“事”表示的就是素材。写作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理解人生、社会以及自然,然后独立将它们进行表达。“无一物不可以入文”,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前,应该根据作文的要求,对素材进行收集和整理。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锻炼学生对素材的收集整理能力。没有积累,就没有创作的源泉,事物的感知源于长期的观察。
(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热爱生活
罗丹曾表示:“我们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新课改过程中,更多的人开始注重研究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学习模式的构建,且将它们运用在教学实践当中。对于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也应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建议使用体验式的方法。“体验”的意思是通过实践认识事物,通过对生活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进行体验。这是为了对学生关注社会以及体验生活进行引导,引导他们出现“时”与“事”的自主写作想法。普列姆昌德说:“应该十分注意地观察自然景色和各种事件……只有仔细地观察过这些景色的人,才能成功地描绘出无数这样的景色。光凭想象是不行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热爱生活的体验进行指引,并积极表现现实情境,写作的目标应该是“人的发展”,纽带则是情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于要点加以把握,使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得到培养,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生热爱习作
写作成功的前提是学生对作文的热爱。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兴趣以及潜力进行充分启发,使学生对写作真切热爱,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在上写作课之前,为学生预设选题,让学生课下提前收集、整理素材。写完后至少通看两遍,积极修改。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会爱上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四)改革传统的作文教学评价模式
传统的作文评价只关注作文的结果,分数的高低成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其实,作文评价不应仅仅是对结果的评价,而应对整个作文成文过程加以关注,尤其要关注引导以及激发学生写作过程的思维,对学生的写作技巧加以培养。作文评价还应当突出评价改进、探究以及激励,使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发展、教师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起到促进作用。
从评价方式来说,师生互动参与应当成为作文评价的指标,这样有助于增强评价的合理性。评价策略应当多主体且多元化,激发学生为对作文的热爱,使学生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得到提高。对评价方式进行创新,实现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令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加以总结以及反思,更能够令学生去吸取别人作文之中的优势,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在评价媒介方面也要进行创新,比方说在特定场合之中,为了使学生评价他人以及自我的内容得到真实反映,可以利用一些高科技媒介,进行一种“背靠背”的匿名评价,比如利用网络游客对作文进行评价的方式,能够使学生的评价意见得到十分真实的反映,同时利用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作积极性,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到作文课中来。
【参考文献】
中学时代是人生旅途中一个新的时期。情感的丰富,心智的成熟,认知能力的提高,都会给学生的生活增添光彩和活力。但是,当前作文教学仍存在着程式化、虚假编造、难写难作等现象。学生作文存在内容空洞、不具体,语言单调,缺乏真情实感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所写的内容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经历过,但是没有什么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易于表达,能够表达真情实感,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增强体验,多写体验性作文。
一、注重实践,丰富体验,积累素材
学生习作的最大难题是“无话可说,没内容可写”。由于学生社会实践少,生活阅历浅,没有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写作时当然就像做“无米之炊”。因此,作文教学要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丰富生活阅历,丰富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这样才能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首先,要引导学生参与自发性实践活动,这类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它具有主动性、随机性、经常性的特点。比如看电视、唱歌、游戏、交朋友、外出旅行、做家务等等。在这些健康、充实、自然的常规化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记录,让这种自发性实践活动成为大容量的生活作文素材。我提出了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感恩的班训,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写作。
其次,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计、推荐实践的项目、计划,鼓励学生大胆勇敢地参加实践。如,引导学生组成“环保在我心”宣传小组,活跃在学校、街道、社区,宣传环保,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宣传消防知识,提醒人们注意防火安全;到工厂参观,到社会调查……这样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获得第一手写作素材,使写作内容具体化、真实化,并从中感受生活,丰富阅历,让生活真正成为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的五篇习作在报纸校刊发表,学生很激动。
二、回忆生活,唤起体验,引吐真情
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许多美好的经历留在童年的记忆里。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通过创设情境勾起美好回忆,唤起他们曾经有过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激起他们情感的波澜,引发他们倾吐的愿望。如指导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文训练“难忘相识瞬间”时,让学生精心挑选珍藏美好记忆的照片,向大家展示,讲述照片故事,写出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可设计如下教学流程:1.赏照片――激发真情;2.说照片――引吐真情;3.写照片――抒发真情;4.赏习作――交流真情。
学生通过展示照片、交流照片兴奋不已,仿佛又回到了曾经拍照的地方,那种曾经有过的体验和感受重新被唤起,产生了不说不休,不吐不快的激动情绪。学生情动于衷,言溢于外,情感迸发,笔下怎能不生花?
三、结合活动,参与体验,勤写作文
体验性作文最大的特征就是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时代色彩,必须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体验和实践作为体验性作文的载体非常重要,其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1.校内体验、作文
在学校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写真实感受的作文。“现场演示作文”“创设情境作文”“现场观察作文”“现场游戏作文”等设计,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情绪,诱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从思维到语言文字的转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及写作水平。
2.家庭体验、作文
家庭生活是很有价值的作文内容。让学生参与各种家庭体验活动,如学做一种家务:包饺子、洗衣服等。但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做,然后再把做的过程如实地、具体地写下来。学生对这样有趣的实践作业极乐意接受,而且他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熟练地掌握一种家务的小窍门来表现自我。因此,他们就学得很投入,并能获得深刻的劳动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灵感,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3.在社会中体验、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社会生活五彩斑斓,只有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亲自感受,才能扩大视野,开拓思路,流露真情。让学生自己去接触社会生活,从中获得的感受是真实难忘的,同时也学会了对周围事物认真地观察和理性地思考。这些体验就成了学生写作之源的活水,他们在这样的体验作文过程中既练了笔,又长了见识,一举多得,其乐无穷。
4.在大自然中体验、作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积累;情感;体验;描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81-01
一、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为有效写作积累素材
名著作家曹雪芹曾经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的时时处处、方方面面都是语文知识的体现,“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所以在教学的过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以便能够有效的积累作文素材,丰富学生的写作范围。习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入手。巴甫洛夫说得好:“观察,观察,再观察。”但由于小学生自主观察意识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不知道怎么观察?从哪儿观察?观察什么?所以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便会如流水般悄悄溜走,那么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及时捕捉生活中的亮点。这里所说的亮点,就是生活中细小的事情,需要我们观察的事情,只要选取得较为典型,描写得较为细致,就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就能使习作生动形象。譬如农村常见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现象,奶奶带孙子是一件常见的事情,对于奶奶给孙子喂开水是这件事情的一个情节,奶奶喂开水之前,先把开水放到嘴边吹一吹,用舌头舔一舔,这就是细节。把这个细节写下来,可以表现奶奶爱孙子的真情。这就是对于生活的有效观察,在写作的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引用,就能够收到良好的写作效果。
二、引导学生善于感受生活,丰富写作中的情感元素
自古以来凡是著名的作品,其中都包含着作者的真挚情感在里面,没有情感内涵的文章就如同是一潭死水,引不起读者的共鸣。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以便能够丰富写作中的情感元素,提升写作的人文情怀。大自然有着多样化的运转规律,生活中也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人生哲理,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日月星空和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本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他们大多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作文时往往勾不起回忆,这就导致作文素材的匮乏,致使学生“无话可写”,可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是习作的重要一环。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写日记”的习惯,生活的大舞台上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比较有意义、有纪念价值的事情,将这些事情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不仅能够引导学生随时练笔,还能够引导他们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整理。例如有的学生就看到自己家的羊下崽的过程:小羊刚生下来的时候不会站立,要经过很多次摔倒才能够慢慢站起来……小羊吃奶的时候是跪着的,好像在感恩它的母亲一样……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将这些零零碎碎的知识进行汇总,每天积累一点点,一周下来、一个月下来、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就会积累很多的有效素材,这对于拓展他们的写作范围、丰富写作途径有着重要的促进价值。
三、引导学生善于体验生活,提升写作的真实度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去照搬、抄袭别人的作文:明明外婆生活在乡下,却可以去“城里的外婆家”,明明没见过牡丹花,却可以“编出”牡丹花是如何的娇艳多姿……这其实是学生对于生活缺乏有效体验造成的。俄国的现实主义作家冈察洛夫说:“我只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我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与之常在的东西。”小学时期正处于学生写作锻炼的基础阶段,如同美术知识学习过程中首先要进行“静物描绘”,首先要学会“写实”,之后才能慢慢“写虚”,先把楷体写好了再写行书、草书才能够显得更完美。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去体验生活,善于写作真实的生活。例如一次捡落叶,学生会觉得金黄的落叶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一次学煎蛋,学生会觉得金黄的蛋块就像一朵朵秋天怒放的……将习作训练放到生活的大环境中,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广阔的空间,使习作训练与日常生活实践、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紧密结合,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过程中快乐地写话、真实的写话,逐步的培养他们对于作文的科学认识,以便能够更好的提升写作的有效性。
四、引导学生善于描绘生活,艺术化的进行作文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