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0: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小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标点的稿费
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不起眼,但在文章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
2、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来源:文章屋网 )
针对学生的现状,为了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适应历史课程改革,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途径,我利用自己任历史课教师的优势,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探索性地设置了“故事时间”,开展了历史小故事的演讲活动。因为初中学生年龄较小,生性活泼好动,表现欲较强,同时历史小故事的演讲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还可以把它作为一个锻炼学生各种能力和自主建构知识的途径。
具体作法是:每一节历史课前,教师让出讲台5分钟,安排一名同学上台演讲历史小故事。所谓的课前演讲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即兴演讲,也非脱离现实的东拼西凑。要求学生在每一节课开始前,去寻找对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发展有益的成语故事、中外历史故事、著名历史人物的典型事迹等。演讲时尽量做到语言生动流畅,内容充实,口头讲述,不能对照讲稿照本宣科,既要有历史内容又要有自己的观点,整个过程以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同时渗透对学生史料整理、综合判断等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因为讲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梳理线索、处理史料的锻炼过程,学生可通过讲故事、听故事、分析故事,养成历史思维的习惯,进而为形成探究学习能力做好铺垫。对每一位演讲完毕的学生,我都及时地组织同学对他的演讲进行评议,并加以鼓励或表扬。
历史小故事演讲活动开展以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演讲的质量也越来越好,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故事演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学生特别喜欢你”这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常对我说的话,每一次,我无论踏进哪一个班级的教室,都能看到学生欢悦的眼神,整堂课学生表现得都很激动,每双眼睛都那么明亮,充满兴奋。学生学习热情如此高涨,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与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推行的历史小故事演讲活动有关,因为这一活动满足了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的强烈愿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才华与能力的舞台,同时营造了一个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良好教学氛围。特别是一些学困生,由于他们其他科目的成绩不太理想,上课展示自己的机会较少,而历史故事的演讲在课下给他们留有一定的准备时间,使他们有了成功的把握和自信,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进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学生曾某某,入学时有“弱智”证明,任课老师都反映这个学生不仅学习成绩较差,而且上课不听讲,常自己大声自言自语,还不断找其他学生说话。针对这种情况,我先后几次安排他课前进行历史故事演讲,并且上课还多次给他回答问题和讲故事的机会。不管故事讲得如何,问题回答的对与错,我都给他以鼓励和表扬,从而使他有了成功的。结果,他特别喜欢上历史课,主动要求当历史课代表,期末历史测试取得了班级第一、年级第二的可喜成绩,每次见到我他都高呼“历史老师万岁”,虽然他表达的方式欠妥,但是这反映了他的真实心理,说明了他对历史课的真正喜欢。
二、故事演讲开拓了学生视野,增长了历史知识
通过历史小故事的演讲交流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历史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为了讲好故事,积极主动搜寻阅读各种书籍,如《成语故事》、《上下五千年》、《历史名人小故事》、《小故事中的大智慧》、《故事会》、《山海经》等。同时又由于不同的学生演讲不同的故事,使学生在听故事中获得新的历史知识。有句话说得好:“一个苹果交换一个苹果,你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但是,一个思想交换一个思想,你得到的就是两个思想。”一个学期如果每一位同学轮到两次演讲历史小故事的机会,那么,全班30多位同学就可以共享60多个精彩的历史小故事了。试想如果历史课堂教学仅仅是教师的一言堂,又能够讲多少精彩的历史故事呢?从实际效果来看,同学演讲历史故事的才能丝毫不比我们历史教师逊色,并且,有些历史故事经过同学的演讲,在他们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教师有时也会深受感染。
三、故事演讲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话语能力是一个人终生最有效的重要本领。讲话是一个人展示才华的能力,是征服别人的基本能力。”讲故事是一种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要讲好历史小故事,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首先是要进行预习,并选择自己要演讲的历史故事的范围与大致内容;其次要进行课外阅读,进一步确定演讲的内容;再次,要进行演讲方面的自我模拟训练。刚开始,学生虽然在选取故事后反复熟悉,精心准备,但真正走上讲台,面对几十双眼睛时,往往阵脚大乱。要么照稿宣读;要么两眼紧盯地面或天花板,背课文般越背越快,如果忽然忘了某个人名、故事环节、时间,就会更加紧张,而且越紧张越想不起来,越想不出越紧张,陷入窘境。每当这时我都会对他们进行及时的鼓励,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在第二次演讲的时候,精彩地完成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对于一个人自信心的增强、思维的连贯性、准确性的提高是紧密相关的。因而,开展历史小故事的演讲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故事演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
流畅的语言表达需要词汇的积累和得体的运用,这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严谨、有条理的思维。同时,一个初中的孩子是否愿意开口,是否敢于开口,对其性格的培养发展有其深远的影响。如:我所任班级中一些学生,有的普通话说得不太标准,有的上小学时从来没有回答过问题,所以不敢主动地承担故事演讲的任务。对他们我进行了特别的照顾,可以让他们照本阅读,并对他们的阅读适时作出肯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经过锻炼,他们胆大了,有自信了,不仅故事由阅读变为演讲,而且上课还能积极
回答问题,配合老师的教学。
五、故事演讲有利于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程改革尤其要求做到: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通过学习,认识客观世界而获得发展的主体,外界可以为学生的体验、探究活动创造条件,但绝对无法代替。”学生讲的小故事不是课本现成的知识的复制,而是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对知识的建构,讲的过程本身是对知识的再一次加工和重现的过程。作为行为主体的学生,故事演讲使他们的阅读、鉴别、表述、分析的能力同时得到了提高,教学目标也随之达到,学生的主体作
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六、故事演讲可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 历史故事;创设;灵动课堂
新课改以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有了突破性的转变,创新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集中体现。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创设灵动的历史课堂,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学发展的本质需要。
一、以历史故事为引,激发学生“想动”的学习欲望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不乏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的发生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为前提,承载着历史,传承着历史。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中,单纯的讲解历史知识,枯燥乏味,难以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故而,课堂效果不尽人意。将历史故事巧妙的引用到课堂之中,笔者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教学案例1: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时中,单纯的讲解三个朝代的兴亡显然是索然无味的,距离现在的时间久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感。教师巧妙的将武王伐纣的故事引入其中:
师:同学们,现在有一部电视剧比较火热,《封神英雄榜》大家都看过吗?
生:看过。
师:那你们觉得这部电视剧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生:殷商的灭亡,周国的兴盛。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武王伐纣的故事吗?
生七嘴八舌:知道,就是周武王讨伐殷商大王的故事,在电视剧中我们都看过。
教师会心一笑,经过对武王伐纣故事的讲解,同学们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课堂效果甚佳。
二、以历史故事为例,提供学生“能动”的课堂情境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知识是需要牢记的,故而,这也是令很多学生十分头疼的问题。死记硬背显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取。善用历史故事,将历史故事与课堂知识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能动”的课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
教学案例2: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华夏之祖》一课时中,教师可以通过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的故事作为引子,进行课堂授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女娲补天的故事吗?
生:从电视中看到一点,好像女娲是远古的神,当时天上破了一个大洞,女娲炼七彩石补了这个大洞,人们才有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师:说的很对。那么盘古开天的故事有谁知道呢?
生:不知道。
师:在太古的时候,太空中飘浮着一个巨星,形状非常象一个鸡蛋,在无际的黑暗云雾中运行,万赖无声。就在那巨星的内部,有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一直在用他的斧头不停的开凿,企图把自己从围困中解救出来。经过一万八千年艰苦的努力,盘古挥出最后一斧,只听一声巨响,巨星分开为两半。盘古头上的一半巨星,化为气体,不断上升。脚下的一半巨星,则变为大地,不断加厚,宇宙开始有了天和地。天和地每日加高三尺,盘古也越高大,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
生:哦,原来如此。但是这是神话故事,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呢?
师:这位同学问得好,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华夏之祖》。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是炎黄子孙,为什么呢?
同学们兴趣盎然,两眼只盯着教师的嘴巴,期待着精彩的下文!此外,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又知晓了“大禹治水”与“禅让”的故事,教师可以适当给出几分钟让学生表演小故事,如此,课堂效果不仅极佳,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不但学习兴趣盎然,而且记忆深刻,从而创造出灵动的课堂效果。
三、以历史故事为力,激发学生课堂“敢动”性
不少历史小故事都具有激励人的作用,例如“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等等,都在不断给人们源源不断的精神激励。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积极不主动,显然,课堂效果就很难提高。面对这样的课堂现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引入历史故事,激活学生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同时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来。
教学案例3: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中,面对学生的不积极,可以适当添加几个名人励志的故事,其教学效果就截然不同。
师:同学们,我为大家讲一个“毛遂自荐说楚王”的小故事。
生欣欣然,聚精会神。
师:“毛遂自荐说楚王”的主角是毛遂,据中国典籍《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毛遂自荐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勇敢,敢于推荐自己推荐担任某项工作。我们现在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如果课堂上不积极主动,怎么能学好知识,做有用人才呢?
生幡然醒悟,若有所思。
之后的课堂中,面对老师的提问,学生们竞相发言,灵动的课堂让学生们在历史的世界中更加自由的畅游。
由以上可知,将历史小故事运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创设灵动的历史课堂,大大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但是,将历史故事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不是轻而易举的,是有章可循的。在遵循课堂教学知识的前提下,本着科学高效的原则,适当引入历史故事,让历史故事为课堂教学所用,如此才能打造灵动的历史课堂。作为一位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希冀通过对此文的论述,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昆.论初中历史学科的故事化教学[D].苏州大学. 2011
一、趣味教学法之谜语典故的运用
“趣味”是趣味教学法的关键,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谜语、对联、典故等运用在课堂上,让学生对历史真正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南宋时期的历史时,就不得不谈岳飞、秦桧等人的故事,这时就可以运用小故事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岳飞墓前有铁铸秦桧、王氏(秦桧妻)、张俊和万俟卨四人跪像。一边是忠臣良将岳飞及其子岳云、爱将张宪的坟,一边是几个奸人的跪像。因此,用“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来警醒世人。而此联的意思很明白:青山是多么幸运呀,它们被用来埋葬忠臣的遗骨;而相比之下白铁却无辜得多,它招谁惹谁了,却被用来铸造奸佞的跪像。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岳飞、秦桧等人,更能激发学生对了解后文的兴趣,在后文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也更愿意配合老师的讲课,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除了运用小故事还可以用谜语来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增加教学的效果,比如鹊桥断(打一历史事件)即;五犬耍杂技(四字近代史名词)即;阳伞作用(打一战争名)即;三七枝(近代史名词)即“二十一条”……通过类似谜语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历史知识,使趣味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中真正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趣味教学法之精彩片段回放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妨加上一些历史的精彩片段或者图片等能直观感受历史的材料给学生看,真实形象还原历史,不仅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使学生更加牢固地记住知识。例如在学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就找好在“化”“”过程中的一些照片或者一些视频材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所发生的事情,增加学生的对历史的深入了解,更能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例如在学习时,教师就可以找一些典型的电影电视剧给学生看,比如《南京,南京》《铁道游击队》《举起手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等都可以将学生引入当时的严峻环境下,在视、听的共同冲击下将知识更加形象化,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达到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
三、结语
所有的学习都是没有捷径的,都需要每个教师认真教学,更需要每个学生专心学习。在初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趣味教学法是一种让学生快乐学习、愿意主动学习的好方法,教师在这一教学法中要提前备好要用的图片、谜语、典故、小故事等,在上课的过程中将合适的例子放在合适的位置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要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与老师的引导同步。只有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趣味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更加有效。
作者:曹雅莉 单位: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中学
关键词:历史;历史教材;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87-02
历史是由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组合起来的,这些故事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互相依存的。很多人认为历史是非常难学习的,那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把历史内容通过合理的逻辑进行整合,将所有的故事以一条主线的形式来进行教与学。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希望对初中历史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历史教学特征
历史作为一门文科知识,蕴含了丰富的人物以及历史故事,所以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欢。然而正是这种喜欢,让很多学生对于历史学习走入了歧途。很多学生之所以喜欢历史,就是因为喜欢听故事,他们把历史课题当成了故事会。这是非常不好的一种现象,历史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我们要根据这些特征来研究如何将教学进行得更好。
1.教材丰富。历史教材是非常丰富的,尤其是中国历史。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所以历史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我们历史上有很多丰富的文化影子,例如商周时期的铜鼎,到现在依然雄伟。上面详细记载了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情,这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历史上最繁华昌盛的朝代——唐朝,它在文学和科技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唐三彩是当时历史的见证,它大气的表现了唐朝人的胸襟。至今,美国还存在唐人街,我们也因为唐朝曾经的繁华,而被很多外国人称之为唐人。到了宋朝,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科技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直至清末,中国的封建王朝走向了历史的终点。这就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在这些主线上面有很多的分支,而这些分支也丰富了中国的历史。
2.风格宽泛。中华民族是一个胸襟宽广的民族,我们可以吸纳所有的人群,所以我们建立起了一个具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历史教材的风格是宽泛的,也是非常大气的,这是由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造成的。中国历史在秦汉时期,对其他民族之间的战争。再后来到了隋唐时期,以河南为中心,形成了所谓的中原地带。在这一代,以汉族为主的中原地带与少数民族之间发生了很多战争。这些战争就是文明和野蛮之间的战争,很多民族到最后都被汉族所包容,逐渐走向了一体。例如现在的东北和蒙古地区是以前金、辽、蒙古等国家和民族,但是在后来的民族大融合中,他们逐渐走向中原,被中原文化所吸纳。他们的加入丰富了中原文化,也让中华民族丰富了起来。所以我们的历史具有很大的包容心,它也在证明着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凝固力。
二、案例教学
历史教材就是一个个小故事,以年代的发展为主线,将这些小故事合理的安排在一起,所以学习历史必须要掌握这些主线。而案例教学就是根据这一主线,把每一个时代的主要历史事件作为主线上的主要分支。当介绍到每一个分支的时候,学生们自然会把主线联系起来。这样的教学方法,抛弃了以往死记硬背的模式,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
1.案例教学特征。案例教学有很多独特的特征,例如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案例教学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身体会自己身边所发生过的历史故事。例如一个学生去过河南,那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解很多河南发生的历史。河南作为古代一个重镇,很多王朝都选择这里作为都城。对北面可以有效的阻击少数民族的入侵,对南面可以有效的控制中原地区,保障中原地区的经济来源等。当讲到这些内容时,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堂中来了。有些学生会问,为什么北京成为了都城,这个问题是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北京成为都城其实最早是在元朝,元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他们选择北京作为自己的都城,是有着深远意义的。元大都就位于北京市北四环附近,现在仍然可以通过历史遗迹来证明它曾经的辉煌。选择北京作为都城,主要原因是距离他们的起源地——蒙古非常近,这样有利于达到他们的战略目的。现在的故宫是明朝开始兴建的。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他在做皇上之前的封地就在北京,他在这里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抵御蒙古或者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入侵。后来朱棣当皇上,移居南京后才发现,这里的气候和战略地位远不如自己的封地北京,所以他开始着手建设北京城,这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这些故事可以很好的让学生们了解历史,培养他们探索历史的兴趣,扩大自己历史的知识面。
2.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考试过程中,学生们根据题目内容,可以马上反应到这是哪个历史时期,然后在这个时期还发生过什么故事。例如,考试内容中有关香港问题,学生们马上就会想到香港在哪个时期开始被英国侵占。然后在哪一次合约中,清政府把香港租借给英国。而在哪一次合约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不合理的要求,等等。学生们可以马上反应出,在这一历史时期发生的很多事件。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历史成绩,同时还都成为了历史通。他们对很多历史事件开始感兴趣,而且还会经常把历史故事讲给同学们。在这种娱乐的环境下,学生们掌握了很多历史知识。
历史是人类发展的写照,我们必须掌握好,同时还要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丰富我们的历史。案例教学可以很好的拉近师生关系,让学生们感觉学习历史不再是只依靠死记硬背。轻松学习历史,掌握更多历史事件,是很多学生的心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科知识历史教学设计马戛尔尼访华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101
一、案例呈现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旁听了一堂教学公开课,课题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开课教师讲述了马戛尔尼访华的故事,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故事是这样的:18世纪末,英国的工业革命蓬勃发展,为了寻找海外市场,英王乔治三世派马戛尔尼出访大清帝国,但由于礼仪冲突和文化差异,英方想与中方进行贸易的计划失败了,于是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
二、案例反思
反思一:马戛尔尼访华的故事无论从历史发展的时序性还是历史事件的关联性来看,与都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但刚刚步入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东西方礼仪的冲突”和“文化的差异”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的经验积累还很难说,因此用这则故事来渲染战前的气氛容易使学生理解困难。
反思二:如何把僵化的学科知识转化为灵动的学科认识,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拨动学生的思想琴弦,是一节课的教学立意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点考量,可否在课堂上对故事进行重新编排?
三、重新设计
1.放大故事细节。笔者选用端木赐香的《那一次,我们挨打了:中英第一次全景解读》一书中记录的马戛尔尼访华的礼品清单作为故事索引:马戛尔尼带的礼品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欧洲最精美的天体运行仪,标有世界各国的位置、首都、山脉和河流的地球仪;英国最大的军事装备,拥有最大口径和110门火炮的“君主号”战舰的模型、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现代炮兵装备;一套英吉利大型图册;赫哲尔望远镜、秒表、帕克透镜、油画;热气球、车辆等等。马戛尔尼希望自己的卫队能表演欧洲火器操给乾隆最喜欢的福康安将军观看,没想到这位将军不失大国风范地回复:“看也可,不看也可,这火器操谅来没有什么稀罕。”陪着热气球而来的那位热气球驾驶员,也没表演一把的机会。故事简洁明了,对初二学生而言,其中含义一清二楚。
2.调整出现位置。改编后的故事在课堂的尾声部分呈现,意在通过战争的原因、经过、影响等知识性内容的讲解,重点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对今天国家和社会的启示,从而升华出本课的教学立意。
3.选用铺垫故事。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立意,拨动学生的思想琴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再引入喻大华 《道光与》中的一个小故事:从1842年8月上旬开始,清政府的代表耆英、伊里布和英国代表璞鼎查开始了和谈。为了加深耆英等人的畏惧心理,璞鼎查邀请他们到军舰上参观,向他们炫耀武力。看到英国军舰在长江上行驶的速度很快,船舷两侧的明轮(当时的螺旋桨还不是放在船尾,而是两侧)排水击浪,气势空前,清朝官员普遍猜测,说船舱里肯定有一群牛,像拉磨一样在奋力地拉,结果上了“贼船”发现,一头牛也没有。
在两个小故事之间设计问题和过渡语:清朝官员对英国军舰的认识说明了什么?你们可知道,50年前,英国人曾把这些最新技术当作礼品送给清政府,但结局怎样,说明了什么?你从中有何感悟?相信学生一定有很多感慨,也理解了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自高自大的民族心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技不如人的武器装备、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等等),进而领悟到这场战争给今天国家和社会的启示(坚持对外开放、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技术、紧跟时代潮流、落后就要挨打等等)。
四、一点感悟
1.教师必须广泛阅读。现行的初中历史课本的特点是内容上侧重于大事件、评价上倾向于大方向,这使历史教材缺少了故事细节,使学生出现了“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的现象,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把生动、有趣、睿智的历史故事带入历史课堂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历史故事正是从广泛的阅读中来,因此,读历史专著和专业杂志应该成为一线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习惯。
【关键词】历史学科;教学情境;学习兴趣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了教学活动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受到这些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也开始尝试着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而是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开展教学活动不但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同时,在多彩的情境衬托下,也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历史学科本身具有的学科魅力。
一、利用直观图像创设教学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与文字形式的信息相比,图像形式的信息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给人们的头脑带来深刻的印象。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师才会想各种办法来使得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直观化,以通过直观的画面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效果。在历史课堂上,利用图像信息来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眼球的方式。在开讲之前,教师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视频等,把原本文字形式的信息转化成直观的画面,这样可以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就在上课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这幅五米多长的画卷中,绘制了各种各样的人物、牲畜、车辆、船只、桥梁、楼阁等,生动地展示出了当时北宋的社会风貌,看着这幅画,学生仿佛穿越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市集,让学生顿生身临其境之感。就这样,在这幅画卷的吸引下,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地吸引了过来。在一幅画卷的引导下,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了今天的学习状态;又比如,笔者在给学生上到《难忘九一八》这课的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播放了几组时期真实的历史资料图片,为了提高效果,还配上了背景音乐《松花江上》。看着一幅幅反应侵华日军暴行以及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图片,再配上悲怆有力的背景音乐,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来,使得学生完全进入到了一个悲怆、愤慨的情绪中,借助于学生的这种情绪,笔者用力地在黑板上写下了今天的课题,开始带领学生回到了八十多年前的“九一八”的历史中。
二、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喜欢历史的人经常感慨,历史就是由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串联而成。诚然,如果我们能够用轻松的心态学习历史,就会发现,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充满各种精彩纷呈的小故事。与一个个的知识点相比,这些小故事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用故事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有关古代希腊的内容时,就在上课的一开始给学生讲了著名的“木马计”的故事,在讲到拿破仑帝国时,则给学生讲了“滑铁卢战役”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战争。通过小故事的讲述,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这样,学生往往会以十二分的精神投入到了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
三、利用诗词创设教学情境
诗词艺术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长久以来。诗词都以它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和朗朗上口的韵调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历史学科中,利用诗词来创设教学情境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并且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诗词化的教学情境更具优势,因为几乎每一首诗词都是诞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从古至今流传下的很多名句,本身就是对当时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历史社会的描述和讨论。因此,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利用恰当的诗词来为学生创设巧妙的教学情境。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就在上课之前朗诵了几句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名句名篇,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由于这些诗句很多学生都很熟悉,教师在朗诵的时候,一些学生也忍不住跟着一起念了起来。就这样,整个课堂气氛立刻变得活跃异常。在朗朗上口的诗词引导下,学生的注意力也纷纷被吸引到了诗词中所描述的“丝绸之路”上,从而为接下来的内容讲解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氛围。
四、利用知识对比创设教学情境
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相似性,因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把相似的内容拿出来进行对比讲解是教师经常用到的教学方式。通过知识的对比,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不容易让学生出现记忆思维的混乱。在历史学科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具有一定相似性或者对比性的知识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把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拿出来进行对比讲解,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出新内容,使得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就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了从秦汉时期开始的民族冲突与交往的史实,并简单总结了我国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一些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了今天的内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使得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对比和铺垫中很好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用什么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实现既定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化的教学目标,这才是情境教学法的价值所在,才是我们创设教学情境的初衷。
【参考文献】
[1]郑雁云.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的设置[J].内蒙古教育,2012年06期.
[2]姜喜兴.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J].吉林教育,2012年第7.1期.
一、历史故事选择的原则
历史故事选择得是否适当,决定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通常来说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来选择历史故事,即真实性、针对性和趣味性。
首先是真实性,这是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首要选择。学生所选的故事必须要和史料的记载相一致,如果有出入一定会伤害学生的情感,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历史故事必须要以历史事实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想象和合理的推测。
其次是针对性,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历史故事的内容要和课本的内容有关联,这样才可以从故事入手,将课堂要讲述的内容导入进来,使二者之间不至于脱节。为了保证所选择的历史故事的针对性,我们要保证故事和教学主题相符合,以课本内容为基础来挖掘故事。例如,在讲解《夏、商、西周的兴亡》这一课的内容时,我们可以讲述与姜太公有关的故事,同时注意和学生的思维相符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历史眼界为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选择故事的时候,我们应尽量和现实相结合,达到以古论今的效果,历史学习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来对现实生活进行指导。
再次是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学生自然就更愿意学习历史知识,所以要保证历史故事的足够有趣,这样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保证情节生动、内容引人入胜,并且要有一定的新鲜感。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的作用
(一)通过有悬念的历史故事将新课导入进来
一堂课的开始对于一堂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想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从一开始就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起来。例如在讲授《伐无道,诛暴秦》一课的时候,可以向学生讲述与秦始皇相关的故事。例如秦始皇之是如何一统天下的,通过悬念设置来讲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然后再将相关的课本知识导入进来。在过程中注意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疑问,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历史学习更充满兴趣,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深刻。
(二)通过历史故事化解课堂教学中的难点
例如,在讲述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名词,教师如果单纯的讲解概念会效果不会好,学生很难理解其真正内涵,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来将当时的社会状况反映出来,例如我国当年沿海很多地区都被外国列强所占据,这就可以让“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概念变得更加具象,使课堂教学中的难点也得到了解决。同时名人小故事也更有助于文化史部分的学习,可让文化史从枯燥无味变得妙趣横生。
(三)巧妙在课堂结束部分设置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课堂只有一个完美的开头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完善的收尾,想要保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良好,就可以在课堂结束的时候设置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让课堂收尾更为有效。通过故事将课堂内容和结尾巧妙结合起来,既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可以让学生更期待下一节历史课。
三、应用历史故事的具体策略
(一)合理对历史故事情节进行处理和构建
一个历史故事运用地是不是成功,能不能吸引学生,情节的合理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看重形象思维,所以更要保证历史故事的情节结构。教师在进行历史故事讲述的时候,开头一定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情节要充实不可太空洞,讲解的过程要逐层铺开,详略得当;故事要首尾呼应或者设置一定的悬念,通过教师的解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教师对历史故事要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上述要求,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前提下适当地对故事情节进行润色。
(二)把握好讲述的时机
一堂课有很多不同的环节,教师要注重把握课堂结构,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良好。历史故事不应该只是用来在课堂上提神的,教师应该充分地将其作用发挥出来,既可以用历史故事来引入一堂课的知识点,也可以用历史故事来诠释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并且课堂结尾还可以用历史故事来承前启后,对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进行调控。
(三)采取合适的语言表述策略
在历史故事讲述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是否得当对学生的反映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初中生。所以历史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技巧,从而将教学效果也一并改善。首先要保证教师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对自身任教的学科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做到旁征博引、举一反三;并且要保证语言表达的精炼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将故事完整准确地讲述出来;最后是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感情,在讲述的过程中对要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感受;理解;建构;生生互动;科学探究;理解目标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促进理解,保证学生能深度的掌握,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将课堂活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课堂要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为“为理解的教学”模式的理解活动的难度递进式的设计理念贯彻整个教学过程的持续性评价的运用,可以让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地激发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这种模式的运用,还可以使我们教师在持续性平价的框架内,不断修正教学理解目标,设定适当的教学理解活动,促使学生去思考教学论题,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下面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建构、理解、创新”的一些体会。
一、为了学生理解的兴趣引入。
学生建构真正的、有效的知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引入犹如乐曲中的前奏,起着提示主题、激起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物理的环境中去。例如:在初二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做小实验如:水面浮针
把一跟缝衣针放在水面上,让它像麦杆似的浮着吗?很多学生认为这是不可能的,那么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就可以改变学生的看法。取一碗水,拿一根细一点的缝衣针,稍微抹上一层猪油。在水面上放一小张能吸水的纸,再在水面上轻轻的平放一枚缝衣针。等这张纸完全湿透后,轻轻按下纸的四个角,使纸慢慢沉入水中,这时候钢针却漂浮在水面上。放吸水纸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针对水面的冲击。
二、为了学生理解的建构。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上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
1、学习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即“为理解而学习”。初中物理教学之初,简单物理现象尽管简单,也要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的、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新问题时,能灵活利用它们解释新现象,想出好办法,形成解决各种问题的程序。例如:参照物的教学,就不应让学生背该概念,而应该使学生能分析诸如同步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周用多少时间的问题。教学要的是提高学习的质量,使学生建构真正的、有效的知识。就是要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
2、学习的过程是引导高级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即“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和转换,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例如在进行光的折射教学时,在学生的面前放一杯水,里面斜插一支铅笔,杯子后面放一幅图,让学生观察后每个学生提一个问题、讲一句话,然后大家记下这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先阅读课本,再由教师引导一起讨论,最终学到知识,关键是在此同时学生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常要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力求使学生的学习有探索性。
3、学习的环境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为内容的、有力的合作理解环境。我们主张“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所谓“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主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助,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物理课正是训练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场所,我们应着力使我们的教学形式具有开放性。
4、学习中的“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建构性教学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信息源空前扩展,这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在学习物理课之前他们就已经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有些是正确的,起积极作用,而有些是不正确的、模糊的起负面消极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这个“相互作用”,例如:对于简单运动学生是有认识的,即物体移动就是运动,所以他们对“机械运动是物置的变化”比较容易接受,这是环境的正面影响。而学生却习惯地认为树木、房屋是不动的,所以对“静止是相对的”及“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有不同的结论”就比较难接受,这是环境的负面影响。
总之,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对于物理教学中进行的创新教学,对于发挥物理学科在提高学生素质中的作用,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为了学生理解的物理学史“过程与方法”的渗透理解。
在教学中,学生在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对“历史上科学家经历的探究过程”却是知之甚少的
(一)、分析原因
1、中学统一物理教材中缺乏足够的物理学史内容
教科书大多不谈科学历史,只是简单介绍人物主要成就,很少介绍历史上每个物理问题的探究过程,科学家们是如何历经艰辛,借鉴了哪些前人的经验等细节更是少之又少。
2、 课堂教学过程中未能系统地介绍物理学史的内容
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物理知识时,为了增强趣味性,也用少量时间简略提及有关知识的科学家和历史,但限于课程任务,时间有限,短时间内要整理大量的物理学史资料进行教学,确实也有很大的难度。
3、 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足
现今的初中学生是读图的一代,对书籍、文字的阅读兴趣普遍不高;例如:阿基米德在浴盆里发现了浮力定律;......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应对,编写必要的物理学史材料,补充正确的“过程与方法”。
(二)、教学实践中的案例和编写校本教材摘要
以下是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困境以及我在教学过程中编写校本教材资料的例子摘要:
【案例】
学生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十几分钟就得出了“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的规律,为什么这么浅显的规律,欧姆就被认为是伟大的物理学家?
编写学习资料摘要:
欧姆定律为中学物理一个基本定律,尽管简单,当初却不易。当时 “电阻”、“电压”概念尚未出现,而“电流”概念也才刚刚由安培定量化;在实验条件方面,没有精确的电压表、电流表,也没有测量电流大小的仪器;欧姆使用的伏打电堆电流不太稳定,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导致的热胀冷缩来测量电流大小的方法效果也很差。欧姆依电流磁效应测定电流大小的扭秤;终于得出来著名的欧姆定律。伟大科学探究就是,也应该是这么曲折、艰苦、漫长的.
四、为了学生理解的情景创设
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抓住兴趣,学生主动积极思维。情景的创设用到的4种方法。
1、问题创设。
给学生创造一个情景,让学生动脑思考。在创设情景时,注意几点:(1)新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2)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3)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分散难点,逐步深入,调动学生的思维。(4)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一时回答不出的问题,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去启发,去诱导。
2、故事创设。
听故事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丰富学视野,增强物理的趣味性。在用故事创设物理情景时,要注意:(1)故事中要隐含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物理知识,讲故事是手段,引导、挖掘故事中的物理知识,提出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探究物理规律是目的。(2)故事要短小精悍,内容要健康,要有科学性,趣味性,能为学生创设悬念,激发学习兴趣。(3)讲故事的过程中遇到有关物理内容时,要放慢速度,加强语气,引起学生注意,便于学生回答后面问题。
3、生活创设。
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要联系实际,增加感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习兴趣。联系实际内容很广泛包括生产技术实际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与物理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4、多媒体创设。
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更能激起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活力,拓展了教学空间,给单调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演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为了学生理解的科学探究。
《电阻器》这一课时的重点就是讲解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本电学元件,重点在于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熟悉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我在讲解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和原理时,安排了小组合作来探究。我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为每组提供了实验器材。首先,每小组先进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一个小组的学生代表说:“电路中必须串联电流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另一个小组的代表说:“把导线一端固定,导线另一端在电阻丝上滑动改变电阻丝的长度。”……在学生们的自主探究下和我的启发下,学生们非常容易的总结出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和原理。
六、为了学生理解的物理生活小实验。
重视物理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唯一的基础材料则是现实生活,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例如:在讲声学和光学时候,可以问为什么打雷和闪电明明是同事发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见打雷的声音?
七、为了学生理解的物理小故事。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小故事起到了调味品和剂的作用,使课堂更鲜活,更生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的教学效果。
1、小故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
在介绍压强单位时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天堂的所有科学家一起玩躲猫猫。很不幸,轮到爱因斯坦找人。但除了牛顿所有科学家都躲了起来。牛顿只是在爱因斯坦的面前画了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然后站在了中间。爱因斯坦数完数,就看见了牛顿,马上叫到:牛顿出局!牛顿却死不承认。结果其他科学家都出来了,并帮牛顿证明牛顿没出局。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牛顿胸有成竹地说:我是站在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中间,也就是说,我是牛顿每平方米,所以我是帕斯卡。学生很容易记住压强的单位,而且记忆深刻。
2、小故事在课堂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声现象》中声音的传播时,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位老太太头一回坐飞机,听说飞机的速度比声速还快,她们找到了机长,恳切地说:“机长,请飞机开的速度不要超过声速,因为我们在机上还要谈话。”学生听完这样的故事,笑完之后就会觉得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物理是很有趣的。
3、小故事在课堂教学中能进行德育教育。
我结合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积极地探索如何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物理教学之中的途径与方法。其中物理小故事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是讲解有关法拉第的小故事: 1821年9月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接着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使人类掌握了电磁运动相互转变以及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变的方法,成为现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技术的基础。法拉第的座右铭是:“像蜡烛那样为人照明,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法拉第一生热爱真理,热爱人民,真诚质朴,作风严谨,他的思想品质深深地扎根在了学生的心里。
4、小故事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缓解课堂压力,调节气氛的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书育人就要求我们工作的落脚点在于育人,也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说每门学科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但我认为历史学科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和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是我们历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个人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世界、看社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社会;怎样去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清时代潮流和趋势,需要具备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三观”的培养又必须依赖于历史教育,通过历史教育系统地学习思考才能获得。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方式在维护国格、人格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学历史教育有丰富的德育素材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充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制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突出时代性
司马迁说:“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必须把历史讲得更接近于现实,给学生提供分析现实社会的借鉴,帮助学生看清时弊的根源,并进而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疑难,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做到时代感和历史感的交融。例如我在讲当代改革专题:由于学生的年龄还小,社会阅历太少,对改革所带来的许多问题:下岗、贫富差距的加大、西方不良习气对中国的影响等认识是比较模糊困惑的。我充分利用历史课所具备的特长来加以引导: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世界历史范围来观察,我们都不难发现,每一次重大的变革都要经历一番磨难不可能一帆风顺,因为改革必定会对一些人的利益产生不利,会有人下岗,会有人起来强烈反对改革;然而这一切终究不能挡住历史前进的车轮,管仲使齐国终成为春秋五霸的霸主;商鞅以身躯换来了秦国的强大,为中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化改新终使日本跨入了封建社会的行列……历史证明: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改革出现一些波折、困难甚至失误,都是不可避免的,坚定他们对改革的信念和对祖国未来的信心。
三、历史小故事、短剧的德育渗透
教师可补充一些课外历史读物,如小故事、短剧、对话、诗歌等,与课堂教学互相补充,进行德育渗透。诚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不懈,常抓不懈。
作者单位:山西潞城市第三中学
一、关于故事设定的思考
在进行故事设计之前,我有以下思考:首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学生已有知识的再现,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再学习即为再积累的过程。周文王邀请姜太公辅佐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歇后语中就有反映(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武王伐纣(第5课内容);成王铸鼎(第5课插图《西周淳化大鼎》)。利用学生已知的生活知识和历史知识,可以引起共鸣,增强故事的亲和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其次,故事设定的合理性。一是故事情节的合理性。情节上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影响故事的真实可信度,更能增加故事的吸引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目的。
故事设计有三个情节:太公辅佐周王;武王伐纣;康王铸鼎纪念。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二是故事设置与教学内容结合的合理性。故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过分体现故事的故事性,应在故事的悬念中凸显历史知识的内容,并以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得以体现。本则故事在教学过程中以幻灯片的方式出现,学生对照图片填空,既有感官感受,又有知识考查,集中体现了青铜器多样性和实用性的认知和应用。三是故事展现时机的合理性。历史故事在课堂中的应用必然引出历史故事展现时机合理性的思考。合理的展现时机,可以起到活跃气氛、展示历史原理、提示学生探究等作用。这个历史故事在学生对众多种类的青铜器物进行初步了解之后出现,故事出现得不是很突兀,这样既能够进一步巩固刚学的历史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探究想象力。四是故事设定的知识延伸性。故事设定不能简单地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应在寻求学生共鸣和设定合理性的同时增加故事的思考延伸价值。在故事设定的填空中,前几个填空是器物的分类,最后一个填的是器物的具体名称。最后一个填空的设置有两个目的,即一个是巩固学生的现场认知能力,另一个是引导学生的分类能力;并引出青铜器物分类中的延伸内容,即礼器的用途和王权的象征。
二、故事设定的效果———课堂使用效果
任何历史故事的设定效果必须经过课堂教学得到检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这个故事是先让学生熟悉,然后让个别学生通过讲述的方式来展现。在过程中基本达到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目的。课堂中学生气氛明显活跃,只要稍加提示多数学生就能立刻总结出我国青铜器物的种类繁多的特点,有个别学生还提到实用性的特点。实践证明,这个故事的设计是成功的。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加入新的知识,汇编成有趣的历史小故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作者:陈大松 单位:江苏徐州市第二十九中学
论文摘要:20世纪末,我国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作为历史教师,如何在新课改中把握好教学方向,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现实历史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改的冲突,明确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建立起新的教学理念,展开具体教学实践策略的分析与探索。
新课程改革为历史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历史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学历史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历史教学,理解新的历史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历史教学观。
一、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巫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声地听。历史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过于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反映在考查方式上,则是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记忆。学生认为历史就是时间加地点加人物,以为学历史就是背这些琐碎、枯燥、死板、乏味的文字。上课勾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成为中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要环节。其实历史不是史料的堆积物,学生不用记住所有的细节、时间、地点,就像一个聪明的木匠并不常常随身带着斧据,修水管的人也不常常扛着铅管。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探索问题、总结历史学习方法。我国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体现知识性、能力性、情感性;在历史学习的内容上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在历史学习的方式上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评价体系上强调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历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实施策略
(一)树立多元化的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三维教学目标。多元化的三维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主要表现是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学生的人格发展的视角确立并提出目标要求的。无论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站在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立场上进行阐述的。一个教师只有胸怀育人的大目标,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汇成一股推动学生天天向上的巨大影响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二)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历史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曾说:“如果你是教历史的,你的教学任务首先要注意,在你的课堂上,听讲的不是什么抽象的学生,你应该看到,你面前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独特的人们…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抱负和干劲。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只有当人们有了活生生的个性时,思想的热血才能沸腾起来。”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的讲台,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努力当学生的顾问;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的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
(三)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件进行穿插。例如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授《两极格局的形成》时,给学生穿插了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您好!爸爸》:1961年8月12日,星期六,住在东柏林的母亲西尔维娅带着4岁的女儿来到西柏林看望父母。她做梦都没想到,第二天醒来后,一道墙从此分开了他们的家庭。她的丈夫,孩子的父亲还在那边,孩子想念爸爸,妻子思念丈夫,没有别的办法,西尔维娅只能每天下午抱着孩子来到墙边,来到能看到丈夫下班时经过的地方,向墙的那边张望,孩子只能远远的向路边的男人大声喊“您好!爸爸”。听完这个故事,不用教师多说,学生已经深深感受到美苏冷战对第三国造成的影响。引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感知历史、学习历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展开参与性的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