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哀悼的句子

哀悼的句子

时间:2023-05-29 18:00:58

第1篇

1、向那些停在冬天的同胞告别,向牺牲的英雄致敬。

2、昔日欢笑难再续,阴阳相隔天一方。

3、我们以你们为榜样,在这里向你们致敬!

4、叫声长眠生身父,唤过慈祥老父翁,您在那边可安好,生活过得可安宁?

5、多年坚守,你们站成了一块块礁石,任凭风吹雨打!

6、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化哀思为坚持,继承遗志,踏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告慰他在天之灵。

7、愿逝去的英雄们一路走好,这一路上再无操劳,天堂再无病人需要诊治;更愿春回大地,带走一切灾难,让希望重临人间。

8、让我们为那些伟大的英雄致敬,为所有停留在寒冬里的人默哀。

9、无花亦无酒,无纸也无由。冥台有朝暮,不利也千秋。

10、缅怀英烈祭忠魂,抚今追昔思奋进。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1、一生操劳,受尽折磨,享年八一,不虚此生。

2、父亲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父亲的谆谆教诲仍在耳边,而生死十年,父亲坟头已是荒草萋萋,让我感慨万千,不胜唏嘘。

3、父亲的病逝,给我带来了沉痛的打击,每次想起父亲就会情不自禁的暗暗落泪,今年过年没有回家,心里总是挂念着死去的父亲和健在的父亲。

4、为父子一场,只留得面影迷离,入梦浑难辨,茫茫苍天,此恨曷极!

5、十年父子生死,化成暮雨飞仙岭。

6、生死只在瞬间,人死如灯灭。

7、今生有幸成为您的孙子,请您放心,我们会照顾好父亲,会永远怀念您的,并以您为楷模,继续努力奋斗!

8、今天洒泪是清明,暮雨潇潇地有灵。茹苦含辛儿女养,栉风沐雨业功凭。春蚕吐玉牛吃草,腊炬成灰马老棚。不孝于今哭死去,黄泉路上待相逢。

9、您的音容宛在眼前,您的笑貌依然如昔,但您一身戎装,气宇刚毅的身躯却恍若隔世,难遇难睹,哀哉悲哉!

10、我将感情养成一只候鸟,天天追逐与您相聚的旧梦。我借蓝天上驰过的白云告诉您:“归来吧,我的亲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关键词:追忆 白描 情感映射

一、前言

德国美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将希腊人开始追忆古代神话中克里特迷宫的时代称为分岔路口,认为从这时开始,“世界历史的间隙标示出何时记忆女神开始转变为分裂的记忆”(Benjamin,1991-1997)。这种“追忆”手法大量体现在诗词作品中,创作者赋予作品一种“记忆”,这种“记忆”不但是生者的记忆总和,还包括死者的记忆,不但注视着当下的时间,也听到过去和现在所有被迫陷入沉默的时间和生命。

悼亡诗就是“追忆”作品的一种具体形式,由于其特殊性,往往有大量情感的流露,从而达到作品的审美价值。这种情感是自然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形式化与意象化,它不仅保留了自然情感的个体性和触发性, 并且通过形式化和意象化使之有了普遍传达性。而在追忆作品中,追忆亡妻的诗词作品在情感处理上比较特殊。由于作者对于亡妻的情感往往已经超越了爱情的高度,上升到了亲情的层次,在情感处理上往往趋于平实,同时这种介于爱情和亲情的情感又遇到了“死亡”这个主题,诗歌的基调变得深沉,这是一种“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境界。因此,这类诗词通过今昔的对比,从细节描述中来表现作者的深沉的情愫和怀人忆旧的愁绪,作品笼罩着一层或浓或淡或明或暗的哀怨凄迷的气氛。而由于所作时间不同, 作者经历不同,作者的情感和语言风格上各有差异。本文选取了苏轼的《江城子》和英国诗人哈代的《在风雨中》(During Wind and Rain)这两首同是哀悼亡妻的诗词进行情感分析。

二、悼亡诗的情感表达方式与特点

诗词表达往往通过将看似与情无关的景和主人公的情编织在一起,情在景中得到了传递和升华(张晶,2013)。宋词中感情表达的一个常用方式就是以景衬情,虽由寥寥数语勾勒出场景,但读者凭借想象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词句中所描绘的景象,如同看到了一幅画,其中包含了“人、景、情”,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在离别意象中常见的“柳、草、亭”等。苏轼词里面的代表作之一《江城子》,是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将生活的点滴和梦境的碎片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著不舍的深情。上阕纪实,下阕记梦,加深本词的悲伤基调。这首词既描述了生者的记忆,也伴有死者的记忆,既写了亡妻,又写了词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为了抒发哀悼诗词中难以言表的感受,白描手法得到了广泛和巧妙的运用。除了上面苏轼的《江城子》,哈代的《在风雨中》也有大量的白描,如诗的首句开始吟诵亡妻和家人一起合唱的场面――“他们唱着最心爱的歌曲――/男女老少――啊/三重唱伴着男高音、男低音(They sing their dearest songs―/He, she, all of them―yea/Treble and tenor and bass)”。音乐在哈代的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哈代自幼由父亲教授学习小提琴,音乐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代表了快乐的时光。哈代在首句直白地描绘出了妻子艾玛生前和家人共度的幸福时光,也间接地表达出了他对那段时光的向往和珍爱。再比如第三节中描述一家人吃早餐的情景――“他们欢快地共进早餐――/男女老少――啊/在夏日的树荫下/瞥得见远处的海湾(They are blithely breakfasting all―/Men and maidens―yea/Under the summer tree/With a glimpse of the bay)”,没有任何过多的修饰,不见雕琢的痕迹,语言虽朴素,却饱含深情。

哀悼诗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创作过程中,诗词人会与逝者进行情感交流,所以作者往往会将逝者的感受一同写入作品中。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句,这是整首词的首句,将长久郁结于心的悲叹,在此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两茫茫”说的不只是词人单方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是茫然、凄婉、沉痛的,笼罩全篇。哈代的《在风雨中》描述的家庭生活实际上是亡妻儿时的生活场景,诗人并未亲身经历,逝者好似借诗人之口说出,或悲或喜双方共同体验,情感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看苏轼的这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同样是在描述阴阳相隔的双方的感受和情感,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一派孤寂凄哀的情景。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肠断处”是指亡妻的孤坟,“断肠人”则是概指生者与死者。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诗浑然融为一体,使感情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

三、形成以上特点的影响因素

对情感的白描手法和逝者与作者的体验在作品中的互动是由哀悼诗词的特点决定的。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最初浪漫激烈的爱情已经淡化,被另一种人类情感――亲情所取代,但这些不会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不思量,自难忘”,不敢思量,却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所以在哀悼诗词里往往更多涉及的是生者和逝者之间的日常生活,从特定的个人与个人的体验出发,扩大到生命的苍凉性。作为悲观主义的代表,哈代擅长从生活的琐事看到人生的这种苍凉。比如这首《在风雨中》,他从“全家人快乐的歌唱”看到“滚落的病叶”,从“清扫青苔”看到“暴风雨将要到来”,继而从“家人共进早餐”看到“腐败的玫瑰滑落”,最后从“全家人搬进大房子”看到“他们的名字被刻进坟墓”,白描的手法却体现深刻的人生情感。

诗人把自己与逝者的共同情感体验写入诗词中,看似是体会到逝者同样的哀思和悲苦,实则是诗人自己凄凉心境在逝者身上的映射。苏轼写“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杀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在妻子离世的这十年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所以“无处话凄凉”在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当时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哈代追思亡妻,共同回忆过去生活的点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自己心境的写照,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

四、结语

哀悼诗词在文学史上表现手法不一,有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但真正能够触动人心,让读者体验生命苍凉感的,更多的是平实的白描手法。生者通过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映射到逝者身上,达到了阴阳相隔却心境相通,无言胜有声的境界。面对这样的深情,解读都似乎是一种伤害,那是需要在生命里反复吟唱,静夜中不断怀思的乐音。

参考文献

[1] Benjamin,Walter.Gesammelte Schriften[M].Frankfurt:Suhrkamp,1991-1997:453.

[2] 曾忆梦.论本雅明的“追忆”概念及现代性的救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第4篇

关键词: 悼亡 绿衣 葛生 诗情魅力

《诗经》是一部古老而珍重的书,中国诗歌的源头。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并不是真正懂得《诗经》,如果没有注释,读《诗经》简直是寸步难行,大多数人说喜欢《诗经》的也只是喜欢《蒹葭》、《关雎》等少数篇章中的少数句子罢了。《诗经》从诞生至今仍旧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因为三千年前的《诗经》中的欢娱、哀伤、怀念、悲苦和悼念,与今日人们的感情没有什么重大的区别,我们依然在那些文字当中感受到情感跌宕。

悼亡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它是一种传统的诗歌题材。最旱以“悼亡”命题的是西晋著名文人潘岳,他写了悼念亡妻的三首《悼亡诗》,唐人张铣云:“悼,痛也。安仁痛妾亡,故赋诗以自宽”。唐人中,以元镇的《遣悲怀》七律三首和《离思》七绝五首,《六年春遣》七绝八首最有名。词人中,以苏轼和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最有名。悼亡诗词感情真挚,情辞哀婉,感人至深。前人说:“古伤逝惜别之词,一披咏之,愀然欲泪者,其情真也。”(《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录骚隐居语)。《诗经》中的《绿衣》、《葛生》两诗可以说是比较早的悼亡作品了,它们对以后的悼亡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每个时代这两首诗歌的注解有纷呈的面貌。政治的角度,情感的角度,臣子的角度,平民的角度,各个注本都坚持着自己的理解。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兮!

兮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绿衣》

诗歌用绿衣黄裳起兴,一位男子,面对亡故之人的衣衫悲伤起来,悼念的人感叹悲伤何时能够停止啊。一个“亡”字足以体会到诗人悲怆的力量。在《绿衣》中,明确思念,想到她对他的劝说,家有贤妻夫祸少。当她离开之后,他穿着这些布料衣服的时候,心里凉嗖嗖的,思念的深情抚慰了逐渐冰冷的心。安意如说:“中国最早的诗歌不是写在纸上四平八稳的,它们是被唱出来的,飞流而下地跌宕起伏,珠玉银盘地清脆响亮。”

《毛诗序》认为这是“卫庄姜伤己也。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诗也。”一些注家也遵循了这样的说法,《毛诗正义》也说:“作《绿衣》诗者,言卫庄姜伤己也。由贱妾卫君所嬖而上僭,夫人失位而幽微伤己不被宠遇,是故而作诗之由,不必即其人自作也。”朱熹的《诗集传》认为“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言绿衣黄里,以比贱妾尊显而正嫡幽微,使我忧之不能自已也。”《小序》引用了《左传》中关于庄姜的描述来论证,“卫庄姜美而无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这都是从历史的角度去解读这首诗歌的主题。还有一些学者又加入了其他的参考角度,《毛诗传笺通释》认为:“绿衣为间色以喻妾,黄为正色以喻妻,绿衣黄里,绿衣黄裳皆以喻妾上僭,夫人失位,诗之取兴,义甚明显,《笺》改绿为禄,非诗义也。”《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是用绿衣来比喻妾上僭。《周礼》对于服饰颜色与尊卑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首曰衣玄,末曰禄衣黑,其外内命妇之卑者皆禄衣,盖玄最贵,其色似禄者,惟女子可衣之。命妇不容僭,玄校殆有夏时之等焉。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周礼》当中尊卑的等级关系去考究,他们都认为这是庄姜失位自伤之后所作,生在帝王之家,美貌却无法挽救她无子嗣被冷落的命运。别人能“母凭子贵”地青云直上,自己只能躲在日渐冰冷的宫殿之中舔舐伤口。

也还有不一样的声音,《诗志》认为这首诗歌“清新柔厚,忧而不伤,怨而不怒。两‘我思古人’,平心易气,不暇作怨语,故曰可以怨。”《读风偶识》认为此诗者,或系妇人不得志于者所作,其所处之地,必有甚难堪者,断断非庄姜诗也。《诗序解》和《读风偶识》有相似的表达,“余玩诗意,乃妇人喻己之过时,盖不得于其夫之作耳。其伤己而不怨,最得诗人忠厚之旨。”这些说法把主人公下放到了平民之间,没有了宫廷中的钩心斗角,而是在叙述平常百姓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关系。《孔子诗论》说:“《绿衣》之忧,思古人也。”其实“古”通“故”,也可以解释为故人的意思,引申为逝去的人。这也是我比较赞同的一种说法,因为它更接近《诗经》淳朴自然的语言,它表达的是人们心中最单纯的情感,如果我们强加了太多的历史和礼制就显得迂腐了。诗歌感情很充沛缠绵,悲伤的情绪始终弥漫在字句当中,男子反复地翻看妻子留下的衣物,临行密密缝,亦到此时才知道女子的情意大抵是无声的,合在衣行线脚,听得窗外鸡鸣声声,心里却是看见天光明亮,于是高唱“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经》中的另外一首悼亡诗歌《唐风・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子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作者用这些名字好听的植物或表达意志或表达感情或表达愤怒。陆德明注疏:“蔹似栝楼,叶盛而细,子正黑如燕奠,不可食。”植物生长在野外以及墓地上面,注定了会承载很多很多的悲伤。孔颖达注疏:“予,我。亡,无也。言我所美之人无于此,谓其君子也。吾谁与居乎?独处家耳。从军未还,未知死生,其今无于此。”我们就可以理解这是离开家抑或逝世,很符合它悼亡的意味的。“角枕、锦衾”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毛诗传》说:“礼,夫不在,敛枕箧衾席。”陈焕说:“夫从征役,既缺时祭,妇人敛藏枕衾,乃特假夫在,齐物以起兴。”我们看到一个盼望丈夫归家的女子,男子生死未卜,那个战争纷飞的年代,人的生命由不得自己掌控,多少家庭在战火中破败,多少离人的眼泪撒在尘土飞扬的王土之上。姚际恒在《诗经通论》评价“冬之夜,夏之日”此句特妙,见时光流转。生者始终没忘记两人的情义,不着思念之语,却尽得思念之意。

《毛诗序》说:“《葛生》,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矣。”战争把一个个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当家庭失去了支撑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力量,农耕国家男子的流失也就等于是生活的残缺,凸现了女子的贤良淑德,可也增加了巨大的生活压力,精神世界的匮乏也给了她们最艰难的留守。郑玄评价:“平时衾枕同宵,今见衾枕而不见人,此所以不能独旦也。伤之极也。生无可见之日,死有相逢之期,此诗伤存悼没最哀。”我觉得这个评价极为精确,妻子的等待,妻子的无奈,妻子的深情都勾勒出来了。在丈夫出征的那一刻,她就明白这样的离开会是永远的别离,这是现实的残酷,在战争年代谁能保证全身而退?望着枕边依旧灿烂的物品和未曾冰冷的床榻,心里的思念自然流露,既然今生无缘,那么只好百年之后归于同一方泥土。在那个时代等不回来的人多不可数,只好把生前穿过的衣物拿去埋葬,每年的清明还有一个可以悼念的对象。诗人一面想象他枕着角枕,盖着锦衾在荒野蔓草之下独眠;一面自己伤感,想着未来漫长岁月的可悲,惟有百年之后与良人同穴,才是归宿。

“哀莫大于死别,悲莫甚于生吊”,正是这生死之悲让人们积压在内心深处最沉痛、最温软、最复杂的情怀得到了最好的释放,文字就是最有质感的表达。《诗经》的这两首悼亡诗的魅力不仅在于值得回味的优美文字,更多的是力透纸背真挚情感。四言一句,简练纯净,反复咏叹,唱出心底最执着的眷恋,期待百岁之后仍旧愿意和他共居一室,继续今生未尽的情缘。文字只是描述了这样的一种思念的行为,却传达了信誓旦旦的承诺。

这两首诗歌对后世的悼亡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绿衣》给我们展示了一位丧失爱妻的丈夫围绕亡妻亲手所做的衣服,睹物思人的凄楚,让人潸然泪下。《葛生》则通过反复咏叹,哀哀哭诉,直接剖白了女子对离去丈夫的思念之情及伤悼之意。两首诗最大的特色在于作者敢于把人世间最珍贵的夫妻之情表白于世人面前,《诗经》中出现的《绿衣》、《葛生》这样的大胆表白,其鼓励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在写法和抒情方式上,对后代悼亡诗产生了较大影响。《绿衣》中,主人公的情感波澜层层展开。看着身上穿着妻子亲手做的衣服,绿色的上衣,黄色的衬里,种种情意尽在这一针一线之中。昔时缠绵,如今已是阴阳相隔,睹物思人,怎不叫人心碎。贺铸《鹧鸪天》中有“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之句,与此可谓异曲同工。潘岳《悼亡诗》“望庐思其人,如室想所历。帖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沈约《悼亡诗》“游尘掩虚座,孤帐复空床。”元稹《遣悲怀》“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这些传世的佳句,都给我们传递了一种物是人非,睹物伤情的凄婉之美,都可以看作是《绿衣》抒情方式的延续。《葛生》运用了“比”和“兴”的手法,后代悼亡诗中广泛地运用了这种借外物渲染和对比的抒情写法,贺铸《鹧鸪天》“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环。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都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内心的伤痛之情。在《葛生》中,诗人面对“其室”、“其居”,想到“角枕灿兮,锦衾烂兮。”于是将自己在漫长夏夜冬日的独自难熬在故人前尽情的抒发。此后潘岳的《悼亡诗》“驾言陟东阜,望坟思纡轮。”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都以坟墓来寄托阴阳相隔的哀思。另外,《葛生》中表达了诗人想念死者、愿在百年之后与爱人重聚地下的愿望。古人相信灵魂是存在的,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写梦中与亡妻的相见,何尝不是希冀灵魂的团聚。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这是难抑对亡妻的思念,想跨越今生来世的鸿沟。

手法的继承,情感的延续都表明了这两首诗歌对于后世悼亡作品深刻的影响,虽然悼亡诗正式登上舞台是从那位娇好容貌的潘岳开始的,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诗经》这湾源流,是它开启了悼亡之音,上紧了弦,后来的人也就停不下来了,奏起了一首首哀悼的声音。

参考文献:

[1]姚际恒.诗经通论[M].中华书局,1958.

[2]诗三家义集疏[M].中华书局,1987.

[3][清]方玉润.诗经原始[M].中华书局,2006.2.

[4]郝志达.国风诗旨纂解[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5]清人注疏十三经[M].中华书局,1998.11.

[6]安意如.思无邪:追忆前生的记忆[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7]全宋诗[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8.

第5篇

关键词:纳兰性德 爱情 爱情词

纳兰性德,满清著名词人。他的词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1]他的主要成就在词方面,先后集结为《侧帽词》和《饮水词》,后人多称纳兰词。内容涉及极为广泛,爱情、友情、江南、咏史咏物,边塞词也有很多,而悼亡词在他这里达到了一个顶峰。其词独具真情的敏锐感,直指本心,其中尤以爱情(悼亡词)最为交感凄艳、引人共鸣。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体验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生活的美满、爱的温暖、事业的成功以及潜能的充分实现等所引起的满足、愉快的情感体验,一种是缺失性体验,即由于生活的不幸、爱的失落、事业的失败以及潜能的无法实现等所引起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2]文艺创作似乎与这种缺失性体验有着不解之缘。纳兰性德的爱情词创作似乎印证了这一说法。

一.纳兰性德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感情的升华,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与生俱来的, 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学艺术里永恒的主题。但爱情对于每一个人,却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形态,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种种不一。纳兰性德的一生是短暂的,而他短暂的爱情更是他短暂一生最大的凄美,也是其爱情词的主要源泉。

纳兰性德的初恋是他的表妹,那个女子后来进宫当了皇上的女人,这是容若一生引以为憾的事情。后来奉父母之命,娶了卢氏,但他不爱她,可卢氏却对他一往情深,后来被她感动,但是卢氏早逝,这让他很悲痛,许多年后他偶然在树下拾到卢氏配戴过的翠翘,不禁潸然泪下。对于沈婉,似乎幸福的短暂出现只是为了以后的失去作好铺垫,两人曾“相见恨晚”,却最终是个郁郁而散的结局,容若宛如一个忧郁的王子,他的爱情总是充满了太多的诀别和无奈。正如他所说:“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你是你的绝代佳人,我仍是我的旷世明主,没有开始,也就没有那般潦草的结局。”[3]无论过程有多麽的深刻,可是最终也只能成追忆,谁辜负了谁,又有什么关系呢。

二.情感经历对词形成的作用

爱情作为一种意识,总是通过能动形式表现出深刻的哲理。纳兰性德失意和凄美的爱情通过一曲曲凄凉哀厉的词展现出他内心的无奈和悲痛,于是形成了“恋情词”“悼亡词”“相思词”。

1.恋情词

纳兰性德与表妹自小青梅竹马,并曾有婚约,不幸的是,那女子后来被选入宫中。有缘无份,有情人被拆散,这是人生永远的隐恨。纳兰的“恋情词”充满了太多的悔恨和追忆“十年青鸟音尘绝,往事不堪思”(《少年游》),“此情已是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梦一场”(《采桑子》)。 又如《虞美人》:

银床淅沥青梧老,苑矍矧松ā2上阈写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词中的“回廊”,是一处词人与所爱之人曾有过恋情的地方,然而,那段恋情却已逝去了十年之久,伊人已不在,唯有历历往事、难以忘却的思念还在词人心头永久萦绕。纳兰还写过一首《减字木兰花》: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开头四字紧扣心弦,相爱者偶然相遇,心事却难以诉说,只能四目交投,默默远走。这种神态,恰是人物内心矛盾的真切表达,尽见苦闷之状。第二句写情人貌美如芙蓉,那淹润的泪痕一如鲜花雨。后二句是描摹美人突然间脸飞红晕,抖动的玉钗泄露了心事。恰是一幅静态人物素描。下片则承前而动:乍一相逢,再难见面,“待将低唤”,可是声音还未出口,又咽了回去。只因“恐人见”。可如此分开又心存不甘,于是抓紧时间,转过回廊,在不显眼的地方轻叩玉钗。这暗示的举动,在满是温情的心中又深蕴着万般无奈的凄苦,若即若离。

2.悼亡词

纳兰性德一生的爱情生活以及他的爱情词失意多于得意,眼泪多于欢乐,悲凄伤感,幽怨苦多。虽然我们也能看到几篇描写爱情欢乐的词章,如《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描绘了妻子卢氏的美艳娇好,表达了诗人对她无限怜爱和赞赏的激情;《浣溪沙》(旋拂轻容写洛神)、《眼儿媚》(重见星娥碧海查),描写了与爱妻别后重逢的喜悦之情,等等。但这样的作品实在是寥寥可数。而其表达爱情痛苦,摹写悲叹和眼泪的作品倒是随处可睹,俯拾皆是。其中最使人荡气回肠,伤情动感的要数他那些悼亡之作: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f。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尽寸裂柔肠。――《青衫湿遍・悼亡》

纳兰的前妻卢氏卒于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事隔半月,诗人便唱出了这哀痛欲绝的悲歌,而且从此以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无论是亡妻的生辰忌日,也无论是诗人身在家园塞上、醒里梦里,始终没有停止他的哀吟挽唱。这些词或标明悼亡:《青衫湿遍・悼亡》、《沁园春・代悼亡》;或作了标题:《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南乡子・为亡妇题照》、《于中好・十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或作了题序:《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素妆淡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序与词璧合,凄清伤感,深细动人。而其大量的悼亡之作则是未予明示,但显然是为亡妻而赋的: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i。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蹋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蝶恋花》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索。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山花子》

凤髻抛残秋草生。高梧湿月冷无声。当时七夕记深盟。信得羽衣传钿合,悔教罗袜葬倾城。人间空唱雨淋铃。――《浣溪沙》

这些词低徊缠绵,哀惋凄切,确是令人不忍卒读。此外也有的是借咏物的形式抒写悼亡之旨: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临江仙・寒柳》

陈廷焯评此词说:“言中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容若词亦以此篇为压卷。”则批语为:“悼亡。”明白指出此词为纳兰悼亡妻而作。聊列数篇,纳兰的悼亡词可由此而窥豹一斑了。这些作品可以说篇篇凄绝,哀伤悲怆,唱出了纳兰字字泣血的心声。诚如前人所说,其词“如寡妇夜哭,缠绵幽咽,不能终听。”

还有一次他梦见妻子淡装素服,执着他的手,哽咽着讲了许多话,临行送他两句诗“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夫人不擅诗,何以作此佳句,醒来悲伤不已,怅然作《沁园春》: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栏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这首词是以记梦的形式所写的悼亡之作,历来为人称赏。其悱恻缠绵、声声血泪,可以与苏轼的《江城子》记梦词相媲美。该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妻之痛和对妻逝去的万般无奈。全篇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低回深婉,哀怨动人。

3.相思词

除了以上的作品外,纳兰还有一部分情词是相思的,写的不仅是纳兰对卢氏还有对沈婉的相思。如《梦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这首《梦江南》是纳兰对在水一方的某位女子的深深思念,其实说的就是沈婉。还有一些词是借用古题古意来表达相思之情:

鸳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转自伤。见说征人容易瘦,端相。梦里回时仔细量。

支枕怯空房,且拭清砧就月光。已是深秋兼独夜,凄凉。月到西南更断肠。――《南乡子・捣衣》

这些词虽不像纳兰的悼亡之作那样悲凄幽咽,哀怨绵长,但其孤独凄清,别恨悠悠的苦情则依然是灼人心脾,依旧呈现出一种“灰色”的格调,读之令人悒悒不欢。

托马斯・活尔夫说过:一切严肃的作品说到底必然是自传性质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想要创造出任何一件具有价值的东西,他必须用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纳兰容若的作品就是这样。他以内心的丰富情感体验为基础,把所有的幸福和无奈哀伤,通过一曲曲清新哀厉的词,让我们真实的看到了这个才华横溢和哀痛无奈集于一身的富家公子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苏樱.纳兰词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2]张菊玲.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3]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整理出版社,1988(3).

[4]薛梅.憔悴谁知浪得生――浅谈纳兰性德爱情词中的苦情咏叹[J].承德师专学报,2005.

[5]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6]张草x.纳兰性德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2.

注 释

[1]苏樱.纳兰词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2]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2,3.

第6篇

灵牌堂上摆,亲人永不在。她走了,带去了儿女的无限相思。带走了亲朋乡邻的无限思念,愿他老人家一路走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殡葬司仪主持词串词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殡葬司仪主持词串词范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各位好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2月23日时分,我的~~~,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走完了她辛勤而又充实的一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岁。今天,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为她老人家送行,寄托我们无尽的哀思。

首先,让老人家的`儿孙及家人向今天来参加追悼宴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鞠躬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前来,和我们一起,为老人家作最后的送别。

患病多年,承蒙各位领导和亲朋好友的关怀,多次探望、慰问,给了老人家莫大的安慰!作为家属心存感念,作为亲人我们也心存感激。谢谢你们!

老人家的离世,带给我们深深的怀念。作为儿女,无法用简单的言语去总结她的一生,她的人生准则简单得只有十六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这恰恰是她一生的写照。她用行动和爱为儿女们做了表率,为人性的善良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正是有了老人家的影响,儿女们也用行动和关爱否定了一句俗话久病床前无孝子。在老人患病的几年里,他们嘘寒问暖,求医问药,尽量让老人高兴,以减轻病痛给老人家带来的痛苦。虽说今天她老人家以驾鹤西去,但我们相信她老人家走的欣慰,走的安然。因为她养育出了优秀的儿女,在儿女们的身上有她闪光的人性思想。让我们共同祈祷老人家一路走好!

最后,我代表我的和她的家人,再次向今天到来的各位领导、各位乡亲及所有的亲朋好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大家!

殡葬司仪主持词串词范文2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友: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这里举行~~~同志遗体告别仪式。~老先生~~~~年~月~日因~~~~~,经,于当天上午~时~分不幸与世长辞,享年~~岁。

前来祭悼并敬献花圈的有:

前来吊唁和参加告别仪式的有:

在此,我代表~老先生家属向前来参加告别仪式的各位领导、亲朋好友和各单位表示诚挚的谢意;向为举办~老先生丧事提供了人力、物力的~~~村两委和父老乡亲,戚族亲友表示由衷的感谢;向~老先生的孝眷表示亲切的慰问,请孝眷节哀顺变。

下面,请大家肃静,~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现在开始:

向~老先生默哀三分钟。(奏哀乐)

默哀毕。

请~~同志宣读~老先生生平简介。

向~老先生三鞠躬。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现在,瞻仰遗容,向~老先生遗体告别。(奏哀乐)

殡葬司仪主持词串词范文3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大家晚上好!

今天是~~老大人与世长辞的日子。在此,我们~~~~公司受贵俯的邀请。带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前来。在此,我代表我们全体演员向~~老大人的仙逝表示沉痛的哀悼!并向前来悼念的每一位亲朋好友表示最诚挚的敬意!~~老大人于~~年~~月~~日离开我们!享年75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世间难免有生,有死,有分,有合。尽管~~老大人离我们远去,可他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我们及他儿孙们的心中。~~老大人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勤俭持家的一生!他把他的一生都无私的奉献给了养育他的这片热土。并在这片热土里立下了不朽的丰碑!生如春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这也正是~~老大人一生的光辉写照!

在此,也希望孝子贤孙们节哀顺便。把悲伤和痛苦化作动力,来继承~~老大人生前未完成的遗志,把府上发扬光大!我也相信~~老大人在天之灵也会保佑所有的亲朋好友,一生平安!万代富贵!

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老大人,在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一路平安!

殡葬司仪主持词串词范文4(一)入场 (背景音乐)

司仪:仪式开始前,为保持灵堂的庄严和肃穆,请带手机的同志暂时关闭手机,吸烟的同志暂时熄灭烟头,谢谢大家的合作!

司仪:来宾们、朋友们,作为曹荣先生的`徒弟,首先,我在这里代表曹老师的家人向各位的到来表示感谢!

司仪:家属请到灵堂左侧就位!(礼仪人员引导家属就位)

司仪:请县上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到前方就位,请曹荣先生的亲朋好友随礼仪人员到前方就位!(礼仪人员引导亲朋好友到领导的后面就位)

(二)由司仪宣布曹荣先生的追悼会现在开始;

司仪:炎炎夏日暗云天,寿星陨坠起寒烟,人生在世今成梦,驾鹤西归魂不返。本司仪宣布曹荣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现在开始!

(三)默哀、奏哀乐;

司仪:请全体肃立,默哀!哀毕!

司仪: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友: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聚集在这庄严肃穆的大厅举行一个既俭朴又隆重的告别仪式,衷心送曹荣先生最后一程。

(四)宣布敬献花圈(篮)的单位和个人

敬献花圈花篮的单位有:

个人有:

(五)由邓太忠先生致悼词;

司仪:生如夏花之灿烂,逝如秋叶之静美,曹荣先生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激励着我们永不放弃。

下面有请县文化馆馆长、县文化联副主席邓太忠先生致悼词!

(六)由曹荣先生的家属致答谢词;

司仪: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请家属致答谢词。

(七)向曹荣先生遗体告别(以三鞠躬礼向曹荣先生遗体告别);

司仪:来宾们、朋友们,曹荣先生在病重期间,为了不麻烦大家,他一直对外隐瞒着自己的病情。今天,为了尊重他老人家的意愿,我们以三鞠躬的礼仪形式向曹荣先生遗体作最后的告别。

(八)首先请来宾绕灵棺一周,瞻仰曹荣先生遗容(奏哀乐);

司仪:别让泪水打湿前行的路,我们能做的只有坚强,现在请全体肃立,()向曹荣先生遗体行三鞠躬,以表达我们无限的哀思!

(九)再请曹荣先生的子女、亲人绕灵棺一周,瞻仰曹荣先生遗容(奏哀乐);

司仪: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同事、朋友们前来参加曹荣先生的追悼会,使今天的追悼会特别隆重,谢谢大家!

(十)司仪宣布追悼会结束。

殡葬司仪主持词串词范文5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在这里为~~~同志举行追悼会,共同追念他生前走过的光荣历程。出席今天会议有~~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同志……; 县~~局……等单位送了挽幛和花圈;参加今天会议的有以上单位的部分同志,有~~~同志的亲属、生前好友和其他方面的来宾;来电表示哀悼的有~~市政法委原常务副书记~~~同志……在此,我对大家的光临和慰问表示衷心地感谢。现在我宣布:~~~同志追悼大会现在开始。

第一项:放哀乐,向~~~同志默哀三分钟…默哀毕;

第二项:全体同志向~~~同志三鞠躬。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第三项:由县~~局党委书记~~~同志致悼词;

第四项:由~~~同志的生前好友~~~同志发言;

第五项:由~~~同志的儿子~~~致答谢词;

第7篇

退休教师辞世挽联

1.

人生与理想与文学都须忠实忠实一路走好;

思绪和艺术和联想皆为白鹿白鹿万载不朽。

2.

培育桃李曾尽瘁;

光辉竹帛永流芳。

3.

椽笔仰龙门,白鹿凤城鸣万里;

德行循艺道,斯人文苑足千秋。

4.

惜有生之日无缘一见;

愿来世之年有幸相逢。

5.

忠魂千古白鹿原上正气浩然;

实诚百年厚土黄天日月可鉴。

6.

资水放悲声,梓里诗朋挥浊泪;

南湖传噩耗,关山艺苑悼良师。

7.

白鹿原长留中华文坛;

得心堂永念人间俊杰。

8.

悼南湖贤才诗词双绝;

思翟水喻翁文采独扬。

9.

到天国酬志,还凭椽笔;

枕力作安眠,不枉此生。

10.

翟水巴音,流芳百世,恩师一去杳无音;

诗坛泼墨,遗爱千秋,诗友千声呼不回。

退休教师辞世致挽联

1.

取白鹿原支枕长眠,可无憾矣;

遇沈雁冰推杯共语,不亦乐乎。

2.

生未见尊颜,卒未曾致悼,路远山遥,噩耗惊闻空洒泪;

我无缘受教,公无愧而终,德高望重,清风雅誉好嵌碑。

3.

漠然乎健康,英魂永伴青鸾去;

忠实于生活,美誉终随白鹿归。

4.

曾几何时?谈月貌花容,谈文韬武略,纵酒吟诗抒雅兴;

可怜春暮,写哀词寄状,写德劭名垂,焚香顿首哭先生。

5.

乡村卷里读乡村,乡村寄梦;

白鹿原前哀白鹿,白鹿归天。

6.

罗邑失良才,噩耗传来挥泪雨;

文坛留雅韵,哀思寄去悼贤公。

7.

巨擘镌长卷;

文坛铸丰碑。

8.

职业太崇高,满园桃李;

文章真可贵,翟水巴音。

9.

闻名不见,佳作频频历眼前,堪称骚坛名宿;

遐迩难寻,华章叠叠留身后,难挽文界精英。

10.

桃李满园,经纶满腹,《翟水巴音》传后辈;

杏坛耆宿,诗界耆英,孙贤子孝效先人。

退休教师辞世送别挽联

1.

正花残鹃泣 ,深怀提面当年,对宇望衡,伤心怕听招魂曲;

忽月黯星稀,抱痛凭栏今夕,遣词酌句,问字难寻解惑师。

2.

重温翟水巴音,意切情真,感动湘资悲逝者;

再览南湖挽幛,星寒岭寞,传来鼓乐悼英灵。

3.

忆当年茗室欣逢,互敞乡怀言爱好;

听今日鹃声伤别,怅书联句寄哀思。

4.

国粹待弘扬,遽闻翟水波寒,揉碎一场诗赋梦;

晨星悲寥落,太息吟坛雁折,啼残终夜鹡鸰声。

5.

一双锐目将人世百态尽刻白鹿原 ;

千秋巨著赢景仰万方凝铸春秋笔。

6.

人间惜未一唔,但闻先生誉光罗邑;

天堂终会相期,再邀好友诗颂瑶台。

7.

残月冷空山,天若有情,应许百龄于俊杰;

寒云随野鹤,人谁不死,独将千古仰贤人。

8.

逢知已于秋涨一湖,把酒抒怀,白首沧桑青首约;

叹招魂在春归三月,高山流水,别时容易见时难。

9.

泪雨悼灵 为人德厚,千秋难忘萱草香; 养育恩高,四代永记良母爱。

第8篇

在全国哀悼日,亿万人民默默地为逝者送行,为生者祈福。

生命最重要的不是被巨大的悲痛击倒,而是要振作精神,奋力前行。灾难是生命的洗礼,更是民族精神的磨砺。此时此刻,我们愈加清醒地意识到,自觉担当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重任,就是对遇难同胞的最大哀悼,对幸存者的最大宽慰。天灾从未打倒过我们,磨难激励我们一往无前必将创造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奇迹。希望,这是一个人活下来最基本的原因。

三天全国哀悼,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亿万人民在同一时刻的肃立默哀,更是让我们流淌着一种心音:擦干眼泪不要哭、重新站起来拾起希望的种子。哀悼时,我的内心被一种巨大的力量震撼了,不仅仅是敬畏大自然的残酷与无情,更崇敬于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不屈不挠与众志成城。在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抗争中,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示着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中华民族向历史昭示着生生不息的顽强自立。写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一位黑人领袖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必须接受失望,因为它是有限的,但我们千万不能失去希望,因为它是无穷的。”对呀,失去什么也不能失去希望。

“地震夺走了我们的亲人,让我们的家园变成了废墟,但我们相信未来的生活还是会好起来的。”一个年轻人用胳膊擦干脸上的泪水,从他那双仍有点湿润的眼睛中,我看到了坚强和勇敢。我永远不会忘记灾区人民群众在身处危境时,无数感天动地的救援行动:伟大的母亲在生死关头毅然舍弃自己的生命在争取孩子活着的希望;敬爱的老师以血肉之躯捍卫学生,用自己的生命体现了师德的崇高境界。点点滴滴的事情无不让人潸然泪下。

自然的力量固然使不可抗拒的,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可以摧毁家园、吞噬生命,但是它绝不可能摧毁我们坚强的意志,动摇不了我们民族奋勇前进的决心。

一点很小的善心,乘以13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 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中国人都团结起来肯定能战胜这场灾难,为已去的人默哀,为正受困的人祈祷吧!!!

第9篇

教堂里陈旧的靠背长椅上坐满了一排排前来哀悼的人。牧师用西班牙语念着悼词,我虽然听不懂,但是完全可以想象他在说什么。自从认识奥斯卡以来,我无数次听他提及他的母亲马蒂塔。她的故事我早已耳熟能详。马蒂塔乐于助人,在她小小的厨房中,总有一只硕大的罐子搁在炉子上炖煮,她不仅为自己的家人烹饪食物,还常常拿炖好的汤接济那些忍饥挨饿的穷人们。久而久之,马蒂塔的善举在当地变得家喻户晓。她所在的教堂为表彰她的行为,将她的厨房列为教堂的正式汤厨。

我和婆婆马蒂塔素未谋面,却对她留有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些昔日与她朝夕相处、而今在教堂中哀悼她的人们,对她又怀着怎样的情愫呢?

中间走廊里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我忍不住扭头张望。走进教堂的竟然是一只邋遢的黄毛狗。我虽然热爱动物,但总觉得上帝的教堂里不该有狗的存在。应该有人将它轰走才是。

这条狗一声不响地走上祭坛,径直坐在灵柩边,就好像自己是一个高贵的守护神。我试图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牧师的悼词上,却发觉难以如愿。我的眼睛又不由自主地回到了那条愚蠢的黄毛狗身上。

我希望别人没有因为它分心。在马蒂塔的葬礼上发生这种事情,真是让人感觉羞辱。单是因为马蒂塔生前为别人所做的一切,她就应该享有一个受人尊敬而体面的追悼会。可是现在这条恼人的黄毛狗却毁掉了一切。

追悼会结束后,我们都起立跟随马蒂塔的灵柩前往山脚下的墓地。这条狗也爬了起来,沿着走廊走在人群的前面。“为什么没有人将那条狗绑起来?”我小声地对奥斯卡说。

“它可没有惹谁。”奥斯卡耸着肩膀说。

我们走到外面通往墓地的鹅卵石路上。然后,我和丈夫钻进了灵柩车后面的小轿车上。当我们沿着路面缓缓行驶时,我从后窗向外张望,那条黄毛狗跟在我们车后一路小跑。其余的哀悼者皆步行着尾随它而来。

踏进公墓地,我们围在入葬之地,默默注视着灵柩被安放入墓中。奥斯卡念着为母亲写好的颂词,“我的母亲的大门总是为那些有需要的人们敞开着。”他说。

那条狗端坐在人群前,似乎在认真聆听奥斯卡的每一句话。奥斯卡念完颂词后,前来悼念的人们从公墓地的大门鱼贯而出。那条黄毛狗却仍然静静地蹲坐在墓碑旁,直到悼念的人群全都散去,它才调转身子,迈着沉缓的步子,走出了墓地。

牧师陪伴着我们留在了最后,他的眼睛始终跟随着那条黄毛狗。

“这条狗以前从没有到过教堂。”他说。

“它为什么会来参加葬礼呢?”我不解地问。

第10篇

人们说:生与死、爱与恨、男人和女人,是文学艺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已是被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所证实,更是为悼亡诗所证实。人们从悼亡诗中获取了生活与爱情的力量,也就更加鼓舞了人们对生活、爱情的信心,增强了人们对生活与爱情的勇气。所以,现代人对悼亡诗的视觉越来越敏锐、犀利。

其实,悼亡诗在先秦已经出现。如诗经中《唐风、葛生》中就有“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的悲号。这是古人对爱情的誓言。人们之所以对悼亡诗期许与赞扬,是由于人们对爱情的梦想与追求。诗经中的《邶风、绿衣》有“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的生离死别之叹,这是远古时期人们的爱情婚恋观的反映。虽然,诗经中的诗没有一首能搞清是谁所作,但是司马迁《史记》中说:“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足可以说明,诗经也是古代的诗人们、学问之士——夫子们的创作。

到了六朝时期,悼亡诗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诗体呈现在诗坛上。而擎举悼亡诗这面大旗的则是后世人们极尽推崇的才貌具佳的大才子潘安。

潘安本名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曾任河阳令,河阳即今洛阳市吉利区,北靠邙山,南临黄河。他的时代正是“八五之乱”之时,所以他五十四岁(公元247——300)就被赵王伦和孙秀杀害。潘岳的悼亡诗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他:“安仁轻敏,故释发而韵流”,梁代的钟嵘在《诗品》中,将他的诗列为上品。他的创作基调是悲而不壮,哀而不怒,语言华美明畅,用典浅近,感情真切,动人肺腑,充分表现了太康文学讲求形式美的特色。在太康诗人中,人们以“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来称道他在当时的诗人中的地位。

据《晋书》记载:“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也就是说他长得美,女人们扯手圈住他,不让他走。刘孝标《语林》中说他:“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所以他吃水果就不用买了。

潘岳之妻是晋代大书法家,戴候杨肇之女杨圆姬,那是晋武帝秦始9年(公元274),那时他27岁。两人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直至杨圆姬去世。潘岳难能之处在于,他虽貌美惊世,但只娶了杨氏一人。尽管世人翘首企望,女缘遍地,却不曾有一丝外遇。就是在他赴刑就戮的前一年,杨圆姬谢世。杨氏病殁,他写下悼亡诗三首:

荏苒冬春树,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

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黾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

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馀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

周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

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清商应秋至,

溽暑随节阑。凛凛凉风生,始觉夏衾单。

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寒霜?岁寒无与同,

朗月何朦胧。辗转盻枕席,长簟竟床空。

床空委清尘,空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

彷佛睹尔容。抚衿长叹息,不觉涕沾胸。

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寝兴目存形,

遗音犹在耳。上惭东门吴,下愧蒙庄子。

赋诗欲言志,此志难具纪。命也可奈何,

长戚自令鄙。

曜灵运天机,四节代天逝。凄凄朝露凝,

烈烈夕风厉。奈何悼淑俪,遗容永潜翳。

念此如昨日,谁知己卒岁。改服从朝政,

哀心寄私制。茵帱张故房,朔望临尔寄。

尔祭讵几时,朔望忽复尽。衾裳一毁撤,

千载不复引。亹亹期月周,戚戚弥相愍。

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驾言陟东阜,

望坟思纡轸。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

徘徊不忍去,徙倚步踟蹰。落叶委埏侧,

枯荄带坟隅。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

投心遵朝命,挥涕强就车。谁谓帝宫远,

路极悲有馀。

除悼亡诗之外,潘岳尚有《杨氏七哀诗》一首:

漼如叶落树。邈若雨绝天。雨绝有归云。叶落何时连。山气冒冈岭。长风鼓松柏。堂虚闻鸟声。室暗如日夕。昼愁奄逮昏。夜思忽终昔。展转独悲穷。泣下沾枕席。人居天地间。飘若远行客。先后讵能几。谁能弊金石。

这都是潘岳的悼亡之作。从其内容上看都是长歌当哭,凄苦哀号,不胜心酸,可见其对亡妻杨圆姬的无限的挽恋。而杨圆姬又是一个美丽多情,淑婉才高的美女;从意境上看,悲凉彻骨,凄楚哀怨,人去楼空,佳人不在;从词句来看,则尽是“寝兴目形存,遗言犹在耳”,和“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的伤感心情和悲凉情绪。而由于对斯人情爱笃厚,这种伤感和悲悼又是挥之不去的。潘岳这种情态引起了后世人们对他的同情,而且也开创了悼亡诗的先河。

六朝时代的悼亡诗,除潘岳之外,那就是沈约了。就相貌来说,潘沈齐名,所谓“沈腰潘鬓”。陈后主的“沈腰潘鬓消磨”,就是指他们两个。不过不同的是沈约登上了人臣极位,不似潘岳政治上漂泊失意。

沈约(公元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尤以助萧衍登帝位有功,被任为尚书令,领太子少傅,官至宰相,封建昌县侯,卒谥“隐”。后世称沈隐公。

沈约在史学上贡献颇大。他仅用一年的时间便撰成《宋书》七十卷。他还撰写了《晋书》一百一十卷(但未流传后世),《齐纪》二十卷;在思想上,他提倡“孝行”、“孝廉”,他是“有神论者”;在文学上,他是“永明体”的领袖人物,提倡“四声八病”要严格,特别强调“音韵格律”;钟嵘在《诗品》中说他“长于清怨”,这都反映在他的山水诗和悼亡诗中。沈约不饮酒,少嗜好,居处简素,心平意和。他尝作《郊居赋》以自律自约。唐初的著名史学家姚察、姚思廉父子在所著《梁书、沈约传》中高度赞誉其人品和文品,说他“高才博冾,一代英伟”。明末爱国志士夏完淳有“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之句,是说沈腰之细。

沈约的悼亡诗基本上是以物比人,倾诉那种人不如物长,人逝之后,旧物犹存,逝者不知,生者哀伤的心情。从他的悼亡诗可见沈约诗歌风格之一斑。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兰蕙草,来春吐芬芳。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与潘岳悼亡诗比较,潘岳的悼亡诗激情、哀怨、深切,而沈约的悼亡诗则是清怨、幽绵。诗的前半部是人生易逝,人生短暂,人不如物,而且一去不复返;诗的后半部则是将悲伤的情感与凄凉的环境融合,表达了生者对逝者的伤悼。

六朝时的江淹和庚信也写过悼亡诗。江淹的《悼室人》也是悼念其亡妻的:“适见叶萧条,已复花掩郁。帐里春风荡,檐前还燕拂。垂涕视去景,催心向徂物。今悲辄流涕,昔欢常飘忽。幽情一不弭,守叹谁能慰?”因为这类诗最能拨动人心灵的脆弱的底线,因而也最容易受到读者的重视,越容易被人们熟知。

唐代是中国诗歌最繁盛辉煌的时代,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成就巨大的伟大诗人。但悼亡诗在初唐较少,中晚唐之后居多。杜甫为亡妻杨氏就写过《促织》,后被误编入秦州诗中。象孟郊、贾岛、韦庄、韦应物等人都写过悼亡诗,刘禹锡也写过。如韦庄的《悼旧居》有“芳草又芳草,故人杨子家。青云容易散,白日等闲斜。皓质留残雪,香魂逐断霞。不知何处笛,一夜叫梅花。”及“开箧每寻遗念物,倚楼空缀悼亡诗。”但唐代最为人们熟知的仍是元稹和李商隐的悼亡诗。

元稹(公元779年-831年),河南洛阳人,字微之,别字威明,因宗族排行第九,故亦称“元九”,他8岁丧父,由母亲郑氏亲授书传。15岁及第,历任监察御史,代理通州刺史,尚书省左承,尚书令(宰相),武昌军节度使等职。

在文学史上与白居易齐名,故称之为“元白”。他在政治上主治严惩污吏,思想上归从佛道,文学上力主创新,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在婚姻上,贞元16年(公元800年)。他21岁,随母寓居蒲州,与远亲崔姓少女崔双文发生恋爱。后来他在传奇《会真记》中叙述了这一段故事。《会真记》即是元杂剧《西厢记》的底本。而其中的崔莺莺,既是当时的崔双文,其中的张生则影射自己。但这段恋情没有结果。

后来他科举得中,被新任京兆尹韦夏卿赏识,被招为婿,韦夏卿将自己女儿韦丛嫁元稹。这韦夏卿就是他后来写悼亡诗中的“谢公”。809年,三十岁的元稹在监察御史任上到四川,在那里结识了成都才女薛涛,他的妻子韦丛就在这一年病逝。韦丛的病逝使他受到极大的打击,他十分伤感,借酒浇愁。后来他与薛涛曾产生恋情,但薛涛比元稹大十一岁,是个纯粹的姐弟恋。薛涛一生在成都经历过十一任节度使,但交往最深的还是韦皋。她死时,剑南节度使段文昌为她写《墓志铭》。811年,韦夏卿属下李行俭将自己的表妹安仙嫔许配给元稹,三年后,安夫人生子后逝去。元和11年(公元816)经人做媒,与刺史裴勋之女裴淑(字柔之)结婚。长庆二年(公元823年)居相位三个月后,被贬为同州刺史,转越州刺史,此时他和薛涛旧情复发,并和浙东名姬刘采春瓜葛往来。

在元稹的悼亡诗中,最脍炙人口的是他的《遗悲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三首诗是元稹写给他的妻子韦丛的。第一首写的是回忆韦丛对他的体贴和勤俭操持家务的往事,谢公喻指其岳父韦夏卿。最末二句写他已不再拮据了,有钱了,但妻子却不再能与之分享。斯人离逝,只有坟前悼祭。第二首是着重睹物思人。衣裳看尽,针线犹存,娇妻因梦送钱,依旧十分关心着他。最末两句是说生离死别之恨虽不可避免,但韦丛与自己共度的贫苦生活,所以更使自己痛惜伊人。第三首是说爱妻逝世,只要稍闲下来,因思念韦丛,自己更是十分悲痛。然而人生短暂,无不如白驹过隙。而邓攸遇石勒兵,弃子保侄,时人誉之。潘岳悼亡杨圆姬之哀都对死者没什么意义。只有自己夜里常常睁开眼想想她,才能对她平生不曾多有欢乐有所报答。“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是作者对夫妻相会这一飘渺希望之绝望,为下句的报答做为前提。意思是说只有永远记住她,不忘记她。才是对她最大的报答。

这三首诗都抓住日常生活的小事,这些细微的生活情节是最能打动读者的心。蘅塘退士说“古今悼亡诗充陈,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这是至高的赞誉。

《遗悲怀》这三首诗,从一个悲字入手,贯穿始终,悲痛之情,层层迭加,如水如浪,冲击着每个读者的心灵。从韦丛到自己,从过去到眼前,可说是字字出于肺腑,句句凝自心头。是真情实感的倾诉和表露。此外,元稹的《离思五首》也很著名。其中第四首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感情也很深沉。

关于元稹与崔莺莺(崔双文)、薛涛、刘采春这三人的关系,我以为:

一、爱情与婚姻不是一回事,众所周知,陆游和唐琬分别后,续婚再娶,但他对唐琬的至深真爱却是永不忘怀。我在《千古绝唱诗人情》中曾提过这一观点:有的婚姻是爱情的继续,有的婚姻没有爱情;有的爱情成就了婚姻,有的爱情却永远不能成为婚姻;所以陆游停婚再娶没有受到世人的责怪,不曾损害他的关辉。元稹和薛涛、崔双文有爱,但不是以婚姻为目地的,这种爱是对其才情,品格之爱,包括后来与歌姬刘采春之间之关系,元稹绝不是以嫖淫为目地,至少元稹与她们之间的关系不是肮脏的。

二、元稹对其爱妻韦丛是真心怜爱,而韦丛对元稹也是爱恋之深。其诗中对韦丛的思恋和悼念之情之实、之诚、之烈是发自内心的。而且在那个妻妾成群的时代,元稹始终没有纳过妾,而苏轼明明白白纳过妾,但谁也没说苏轼悼王弗之作是虚假。何况史籍中关于元稹与韦丛的伉俪真情的记载是积案盈箱的。当时著名歌唱家商玲珑就唱过元稹数十首诗,她对元稹也是明明白白,情有所钟,难道能说元稹与商玲珑也有染么?

三、自古才子皆多情,以元稹的才情,当然会有许多的追慕者。薛涛也罢、崔莺莺也好,还有刘采春、商玲珑等等,元稹对她们有情有爱,但未必是男女之情,也未必是男女性爱。就如同我们今天,好多名人有粉丝,好多靓女也有粉丝,但不能说不好。那种“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一起没好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一起走绝不会是好东西”的意识也是不对的。像鲁迅笔下的阿Q,吐口水,投石块,岂不是愚氓之极吗?

无论怎么说,元稹的悼亡诗不仅感动了古人,感动着今天的亿万人,也必将感动着后世的人们。“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势必永远绽放在人们的心头。

除元稹之外,唐代著名的悼亡诗人还有李商隐,他的悼亡诗的幽怨和深情也十分感人,所以他的悼亡诗遍及世间为人熟知,他比元稹出生约晚二十多年。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河南荥阳人(今郑州)。祖居河南河内(今河南泌阳)。早年其父在浙江幕府去世,家境贫寒。少年的李商隐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做小买卖贴补家用。其同族叔父很有学问,很器重他,教习指导,再加上他本人聪敏,颖悟能力强,很有才名。十六岁写出了两篇优秀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深获当时士大夫赞赏。在任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关照下中举,后于令狐楚举丧期间,遇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应王之邀去其幕府做幕僚。并娶王茂元之女王晏媄。在李商隐的眼中,王氏是一个端庄秀丽,温雅体贴的好妻子。839年(开成四年)李商隐任秘书省校书郎。旋调弘农县尉,后不久辞职。其母丧后,曾在家隐居几年,845年重回秘书省。847年(大中元年)随桂管观察使郑亚入桂林,不到一年郑亚被贬,他又返回京城,被任为盩厔县尉。大中五年,王氏疫殁。这一年他被西川节度使柳仲郢邀为幕府参军。大中九年,回京任盐铁推官,三年后罢职还乡,大中十三年在家乡病故。

在爱情方面据说在他婚前,曾有一个叫柳枝的女子,是洛阳大富商的女儿,听了李的《燕台诗》后心生爱慕,主动提出约他相见,但李失约,后来两人再未见面,因柳枝被权势者收为妾。柳枝的命运李也不得而知。锦瑟是令狐楚家中的侍儿,李商隐在令狐楚家受业时曾与她有过恋情,但无结果。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玉暖日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就是写锦瑟。李商隐还曾有诗寄宋华阳姐妹,他的《无题》诗“相见实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便是寄宋华阳的,他们之间的恋情确实十分火热。有人便杜撰李商隐与宋华阳姐妹有染。荷花是传说中李商隐的恋人,是在他进京赶考之前,两人十分相爱,但荷花后来染病,李陪伴至荷花陨命。

以上诸说,多是臆断或猜测,未必皆有其实。1927年有个苏有林写了一本《李义山恋爱事迹考》,有不少是“附会”之说,但有不少人接受了他与华阳姐妹的关系,这本书再版时改为《玉溪诗谜》。

在文学上,李商隐开创了“西崑体”要求对仗工整,词藻华美。王安石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的一些诗作“虽老杜无以过也”。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有594首。《唐诗三百首》中收入了他的22首诗,居李白、杜甫、王维之后列第四位。

李商隐的悼亡诗主要有《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因悼亡日近不去因寄》诗曰:

谢傅门庭旧末行,今朝歌管属檀郎。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嵇氏幼男犹可悯,左家娇女岂能忘。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

诗人将爱妻过世与本人的无限悲哀寂寞之情,对亡人的悲哀与本人的凄楚揉并在一起,以漫漠的“万里西风”,令人更加伤感的绵绵秋雨,无限艰难的自身病痛,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思念,从而突出了对妻子逝去的悼恋。

在《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作》中,他说:

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岂到白头长只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这首诗的“露如微霰”,“风过回塘”都是悲凉情境,万竹亦悲,红蕖披离,都是诗人心境的体现。然而这种悲思,惟灯可见,惟酒可知,从而将亡妻,故旧,身世汇在了一个人生无常的悲痛的基调之中。

在《悼伤后赴东蜀至散关遇雪》这首中,他写道: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架机。

这首诗以漫远的从军之路,三尺的厚寒之雪,无家可寄征衣的浩叹结合在一处,想到爱妻亡故,架机空位,无人在机前织布,无人再裁布制衣,远寄征夫。诗中以无妻即无家,妻既是家的深厚情感,用今昔的强烈对比,温馨与伤感,同处与孤独的巨大反差,表现了对妻子悼亡的无限深情。

宋朝一开始就是一个内政、外交、军事都十分软弱的朝代。然而在文学艺术上却十分繁荣。在文学形式上,除诗歌在唐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之外,词的创作达到了顶峰阶段。和唐代一样,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诗人、词人。在悼亡诗方面,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苏轼、梅尧臣、贺铸、吴文英、陆游等人的悼亡诗都使人感动。其中尤以苏轼为突出。

苏轼,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州人。他的时代正是北宋中期(1037——1101)。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皆有才名,史称三苏。其母、其妹都是极有才情的女人,可以说苏氏一门确是文学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三曹”可与“三苏”并论。

苏轼在文学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是宋“四家”之一,在政治上他先是与王安石的新政派对立,而王罢官之后,司马光一派旧派主政,他又反对旧派,所以在政治上不得志,一生几乎过着流浪的生活。他21岁中进士,受其恩师欧阳修的赏识。先后任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以后又外放到杭州任通判,三年后调密州、徐州、湖州任知州,后坐文字狱,险丧命,此即“乌台之案”。坐牢后,神宗死,哲宗即位启用司马光,他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后升任起居舍人,旋任翰林学士,所以世称“苏学士”,但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又被放逐到杭州任太守,以后分别在颖、惠、儋州(今海南岛)任职。宋徽宗即位,又先后调廉、舒、永诸州,1101年,回朝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病故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苏轼在文学上领导了诗文革新运动,在诗词上突破了格律的限制,对后来的爱国诗人们有很好的影响,他是一个全能型作家。诗人晁补之、张来、秦观、黄庭坚都是他的弟子,俗称“苏门四弟子”。

在感情上,他是一个典型的“性情中人”,他以感情为先,永不背叛感情。在他的一生中,有无数女人钟情于他,也有他钟情的女人,但他绝不放纵自己。鲁迅主张:“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所接触的女人,有的是爱,有的是同情,有的是赞赏,但却从不轻浮。他的初恋是他祖父葬仪时,与他同族的堂妹相恋,但这一恋情不会有任何结果,其结局是不了了之。晚年流放在外,听说堂妹去世,他写信给儿子,说“心如刀绞”,流放回来过靖江,特意到靖江堂妹与其父的坟上去祭奠。第二天,朋友们去看他,见他面壁而卧,犹对壁流泪。他十八岁时与十五岁的眉州青神女子王弗结婚。王弗一生和他琴瑟相和,两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东坡逸事》中有王弗幕后听言的故事,说苏轼和朋友会,王弗幕后听言,以品来人的心品,再诉之于东坡,以定往来之度,可见王弗人品之高尚。东坡吟诗,王弗在旁听之,他偶有遗忘,则王弗提醒他,可见王弗的聪慧。史称王弗“美貌端庄”,“通晓诗书”。1065年苏轼三十岁时,王弗病逝。死后王弗被葬于眉州苏母之坟旁,墓茔山冈上,苏轼栽松万株。

王弗去世后第四年,他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她比苏轼小十一岁。王闰之生性随和,性情温顺,百事皆遵依丈夫。她尊崇丈夫,依顺丈夫,使苏轼十分感佩。《后赤壁赋》中,“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就是王闰之。

在与王闰之婚后,他于杭州任上纳受了聪敏明惠的小丫头朝云,后经教习,被培养成“才情俱佳”的女人。后被苏轼纳妾,称为“如夫人”。苏轼比青云大二十六岁,在苏轼被流放岑南时,朝云一直陪伴左右,还为苏轼生了个儿子,取名“遁儿”,可惜夭折。苏轼的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即指“遁儿”,这首诗是苏轼专为“遁儿”所写。1095年7月5日,朝云患烈性转染病,不幸身亡,时年34岁,与苏轼生活了二十年。朝云死后,苏轼遵其遗愿,把她安葬在惠州西丰湖边的一座小山丘上,墓上筑六合亭,亭柱上刻有“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的楹联。以后还写过两首诗悼念朝云。苏轼也专门为朝云题写了墓志铭,称她“敏而好义,忠敬如一”,时年苏轼六十岁,可推算出朝云十四岁嫁苏轼。苏轼赞誉朝云,品貌堪比梅花,轻款堪比破晓碧天中的轻云,表达了苏轼对朝云无限追恋的心情。

苏轼的悼亡之作,莫过于他的《江城子》。词中的思念、顾恋、追挽、号呼,让每个读诗人震撼、感动、赞佩、同情,体现了苏轼对亡妻的真诚、炽烈、深厚、无限的恋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写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王弗是死于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死于开封。正是十年光景。他结合自己的仕路蹉跎,以真挚深沉的悼念之情,怀恋自己的发妻王弗。诗的小序明确了说是记梦,但这完全是朝思暮想的结果。虽然夫妻永诀阴阳十载,但“不思量”,也“自难忘”。可见这怀恋是自然而然的。在那远隔千里之外的山冈,松声簌语,孤坟伫立,冷月悬空,寒星苍凉,妻子的孤魂独魄,在夜风中踟蹰,妻子的荒塚黄土,阒寂无声,可见诗人的哀伤到了什么程度。即使是见了面,但时移岁改,黄泉苦寂,世上多舛,已使逝者尘垢满面,生者两鬓如霜了,生者逝者都一样难于相互识别。也就是岁月的折磨,相互强烈的思念,让生者之相、死者之貌,生者之魄、逝者之魂都会衰老,当然是逝者尘垢满面,生者两鬓如霜了。

后阙起句,直抒胸臆,从梦魂还乡着笔,一个“忽”字,是惊喜也是失望,是慰籍也是哀痛。梦境的情景是清晰的、美好的,是平常的,也是那么令人向往的。逝而无痕的如烟往事,故居宁静的小屋,每日顾鉴自照的小轩窗,心爱的恋人正在那梳妆打扮,娇妻蓦然回首,意在请丈夫评品“眉毛深浅”、“胭红轻重”使两人相顾。可翻然又略知是梦,心酸、惜恋、疼爱和惊奇及悲哀百味杂陈,表现了作者难以言说的无奈。最末句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归于故乡的坟塚,其实是归于妻子王弗的娇躯,然而却是作者本人的心境。也就是说,那一连串对往昔岁月的回顾,虽是在梦境中显观,都是作者“不思量,自难忘”对夫妻之情的顾恋,是对逝者痛惜,也是对自己身世不幸的叹息;是对逝者感情的寄托,又是对自己心灵的安慰。小轩窗梳妆引发的是相顾的无言,伤泪千行。可见其幽梦似虚似实,似真似假,似幻似觉。这种悲喜难分,阴阳难分,虚实难分的似有似无,最后归结为永难忘怀的孤坟冷月,独塚寒星,凄墓雁唳,拂抔怀土,松鸣荒山的地方。

其实,王弗是葬在苏母之坟侧。但作者“孤坟”之用词,不仅表达本人的痛惜,更多是苏轼本人对自己与王弗关系的严正态度,即这“双”而不孤的止有他本人和王弗,才是“末了归宗”。苏轼于葬妻之处“植树万株”,那幽暗的松林,松风的簌响,山谷的萧鸣所构画的意境,自然是无限凄凉,无比幽深的境界。正是这种境界才使读诗的人们从心、情、感、觉上得到更大震动,所以才有更大的感染力。

除《江城子》悼王弗之外,苏轼还为超超写了《卜算子》、《缺月桂疏桐》,其句为: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超超因仰慕苏轼,发誓非苏轼不嫁。据说是苏轼贬岭南时曾宿于一个驿站,驿站女子超超曾趁月色在窗下偷窥苏轼,被苏轼发现后,超超逃入花园深处。至苏轼知道原委后,答应超超待回京后迎聚。可回京时,超超相思而死,并遗言埋海边沙滩,等心上人回来。苏轼感其情义,故而作之。

其实,苏轼之才名,不仅当世人人倾慕,就是后世也有多少人倾仰。就在现在,也有不少丽质名媛发出“我要嫁苏轼”的狂呼,并明言快语说:“哪怕在苏轼指间心头只一刻,也心满意足”,足见其博得女性追恋之深。苏轼1101年8月24日病逝于常州,那是遇赦从儋州返京,写过《卜算子、缺月桂疏桐》之后。他死后和王闰之合葬,因其早有诺言。

北宋时著名悼亡诗人还有贺铸。

贺铸:(1052——1125)卫州人(今河南卫辉)字方回,自称为贺知章后人,以贺知章居庆湖,又自称庆湖遗老,祖居山阳(今浙江绍兴),人称其贺鬼头(因其长身耸目,面色铁青),其貌不扬,终生潦倒。娶宗室女赵氏为妻。有人说其妻对他不好,也有人说其夫妻恩爱。1100年其妻赵氏病故,葬于苏州郊外。赵氏相貌娇好,勤恳朴实。其亡后,贺铸写《青玉案、思越人》: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其“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是千古名句。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哀唱胸臆之悲恋,表达了他对爱妻的思念。

此外如梅尧臣,张耒等人也都写过悼亡诗。

到了南宋,悼亡诗达到了更高的境界。除陆游的“梦断香消四十年”和“城上斜阳画角哀”及“沈家园里花似锦”之外,还有著名的《钗头凤》吴文莫、刘克庄、戴复古等人的悼亡诗,也很悲凉真挚。陆游的千古绝唱本人已著文说过,不再赞述。

在人们对悼亡诗词的关注中,还有清代的纳兰性德,可以说纳兰的悼亡诗词有很高的水平。

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后避东宫讳改性德,字容若,(1655——1685)清顺治、康熙朝人。其父为康熙朝大学士明珠。他是长子,满洲正黄旗人。他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其诗词不仅在清代词坛声誉极高,在中国文学史上也颇有地位。他的《纳兰词》光彩夺目,很是动人。他虽事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生活。他才华俊逸超群,不仅善文,而且武功了得,深受康熙宠爱。王国维称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他虽热爱诗词,但却任武职,在康熙身边任二等侍卫,后晋升一等侍卫,属正三品。史中说他“重情而不滥情,伤情而不绝情”,爱情是他词作的主旋律。他二十岁与二广总督卢兴祖之女成婚,时年卢氏十六岁。卢氏“生而婉丽,性本端庄”,婚后两人恩爱甜蜜,伉俪日笃,相依相伴。但仅仅三年,卢氏因染伤寒,溘然而逝。后来纳娶关氏,并纳颜氏伴房为妾,但对卢氏的思恋仍使他十分伤感,无限悲哀。他的诗词中“悼亡之吟颇多”,且“知已之恨尤深”。1685年7月1日,性德以寒疾亡。死前七日犹在渌水亭设宴,集南北之名流,咏中庭之双树。病中,康熙曾赐药,死后其师徐乾学为他作《墓志铭》,死后与卢氏合葬。在《墓志铭》中徐乾学称他:“至孝,性耐劳苦”还说他“自幼聪敏,读书一再过即不忘”,说他武功是“发无不中”。在政治上,他曾出使北疆考察,调查沙俄侵扰边陲情事,所以他写了不少“冰雪诗”。

他的悼亡词主要是《沁园春》。篇前序说: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长调: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两处鸳鸯各自凉!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出回肠。

这首词开头便以痛惜之语发生“瞬息浮生,薄命如斯”的感慨,牵起不能忘怀的往事。那往事是“并吹红雨”,“同倚斜阳”,这使诗人更加悲痛心酸,所以“深哭一场”。但人逝去不能再现,也只能是梦里隐约,不可能那么端详。下阙是思绪的延伸,加重了作者的愁怀。结尾用无奈结束。只有声声邻笛,谱出迴肠。

其次,纳兰性德还有《眼儿媚,中原夜有感》,以“手写看台金字经,唯愿结来生”。表达了与爱妻的来生之愿。《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的“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此外还有《采桑子》、《鹊桥仙》等,都是愁、悲、哀、叹之咏作。

他的这种情绪和心态,使家人,朋友都十分为难和不安,后来,他的好友顾贞观帮助他纳娶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但是纳兰性德伤感日深,竞于第二年病殁。年仅31岁。

除《沁园春》之外,他的《金缕曲,亡妇祭日有感》,亦不失为千古绝唱之作。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更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受纳兰的影响,清代不少官僚,文人都写悼亡诗。如清代名臣张佩纶有“月冷空床簟,风寒客邸衣”之吟。张佩纶亦一生三娶。

第11篇

一、光辉长照后人心——殉难者的艺术丰碑

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是一首悼念亡妻追思亡友的词,此词最初载于1958年1月1日《湖南师院》。这是毛词中唯一的上下阙不同韵的词。宁愿转韵也要用蝶恋花这个词牌。词一起句,诗人用两个“失”字,沉痛之情及至深的怀念油然而生。虽看上去平谈,但读来令人悲伤不已。取其姓杨柳,这偶合的姓氏,非常亲切自然地引出第二句。第二句的“杨柳”堪称天造地设,奇妙异常,而且天然产生双关意思,杨柳的忠魂和杨花柳絮轻盈飘飞的样子。而“重霄九”有烈士浩气长存之感,也有诗人一贯的雄姿英发的特征。接着诗人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而幽凉的神话世界,仙人吴刚为二忠魂“捧”出了桂花酒。这种酒本是仙人自己所饮的佳酿,但由于忠魂飘来,即十分虔敬地以如此美酒款待。下阕,起始二句,诗人从仙人把酒相迎,自然过渡到寂寞的嫦娥舒展起宽大的衣袖为英烈起舞,以表敬意。最后二句,诗人大笔急转,嫦娥仙女正在为忠魂舞蹈之时,却忽然有人来报告人间已了反动派的大好消息,两个忠魂闻之“泪飞顿作倾盆雨”,这一艺术夸张,形象而满怀激情地表现了英烈的激动之情,使英烈终于感到心灵得到了美好的告慰。同时这二句也传达出诗人自己内心对革命终于成功的不胜感慨的情怀。这是混合着无限悲伤与欢喜的热泪!是超凡脱俗的热泪!同志对逝去20多年的结发妻子的无限思念!的父亲杨昌济先生又是同志的老师,对他起过很大的作用和影响!同志曾经满含深情地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这八个字!意义深远啊!词寄托个人哀思,突破了传统诗词中吊死慰生、悼亡伤逝的一般境界,超过了个人的悲欢离合、生死契阔的通常情感,而获得了超越题材自身的象征意义——成为为一切殉难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的艺术丰碑。”

这首词从烈士的姓氏到飘飞的杨柳之花,再到月宫,受到吴刚的桂花酒及嫦娥舞蹈的欢迎,然后是热泪飞洒大地的宏大场面,真正做到了天上、地下任诗人翱翔的局面,浪漫的精神、优美的古代神话,再加上现实的“忠魂”为出发点,正应和了郭沫若为这首词所作的评价:“不用说这里丝毫也没有旧式词人的那种靡靡之音,而使坡、辛弃疾的豪气也望尘却步。这里使用着浪漫主义的极夸大的手法把现实主义的主题衬托得非常自然生动、深刻动人。这真可以说是古今绝唱。”一曲《蝶恋花》和深沉的爱,永恒的情。他们伟大的爱情故事散发的绚丽光彩,将“光辉长照后人心”,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

二、料得年年肠断处——伉俪情深

苏轼的《江城子》是悼念亡妻之词。苏轼妻王弗年轻貌美、温柔贤慧、知书达礼,十六岁与苏轼结婚,伉俪情深。王弗不幸早年病逝,苏轼痛失爱侣,异常悲伤。十年后作者徒知密州,梦见爱妻,便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上片写别恨。吊亡妻,叹现实,感慨悲痛。生死两茫茫,虽茫茫却难忘;千里相隔,难对话;纵然能相逢,相逢也不相识;我因迁徒奔波、失意哀伤,发已如霜。一层一层把别恨、感叹提到了无法再高的境地。 下片写梦:梦中回乡,梦中相见,梦后感想。梦中回故乡,见到爱妻。昔日的恩爱,历历在目。而梦醒之后,其思念之情,更是凄凉沉痛,催人泪下,使用权人断肠。逝者留给生者的是永恒不改的回忆,而岁月却不住地给活着的人添加着憔悴与衰老,“纵使相逢应不识”,这真是生者的悲剧。所以在梦中见到当年临轩梳妆的倩影,词人只有百感交集,泪眼相对了。而“相顾无言”,仍未诉积愫、“话凄凉”,错过了如此短暂而珍贵的机会,词人醒后,又该是何等的惆怅!读者也同词人一样,“料得年年肠断处”,懂得了作者永久的深情与悲哀。

第12篇

英国哈代与中国苏轼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两人的悼亡诗各有千秋。哈代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比较哈代的几首“爱玛组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可以认识到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悼亡诗,广义的理解是所有对死者悼念的诗歌,都可以称作悼亡诗。狭义的理解是指丈夫对亡妻悼念的诗歌,或妻子对亡夫悼念的诗。悼亡诗可以看作是爱情诗的一个独特类型,涉及的是生死恋,是生者对死者的怀念。悼亡诗结合了爱情和死亡两大主题。爱情中有甜蜜也不乏痛苦,然而最痛苦莫过于与相亲相爱的人生死离别,“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逝者已去,而生者还得继续孤独地前行,这是怎样一种苦痛!亲人的死亡虽让生者痛彻心扉,可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使爱情获得了一种永恒,它“强烈地激发起爱的振奋,由死亡的体验萌生如此强烈的爱的颤动,面临死更渴望爱的温情。”中国悼亡题材的诗歌早在《诗经》中就有了,但从潘岳创作的悼念亡妻杨氏之诗问世后,“悼亡诗”就成为悼念亡妻诗作的专称。自潘岳悼念亡妻之诗后,悼亡诗便呈现出情真、凄婉和浑朴、平易的风貌。像唐代的韦应物、孟郊,宋代的梅尧臣、贺铸、黄庭坚、陆游、史达祖,元代的傅若金,明代的于谦、王桐乡、李贽,一直到清代的王渔洋、王夫之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感人肺腑的悼亡诗。

在讲求自由、平等、恋爱自由、个性解放的英国,乃至整个西方,直抒胸臆的诗歌极多,但悼亡诗的数量与中国无法相比。尽管英国的悼亡诗歌数量偏少,但英国的悼亡诗中也不乏佳作,比较著名的有诗人弥尔顿的《梦亡妻》;托马斯·哈代的“爱玛组诗”,包括《逝》、《散步》、《旅行之后》、《呼唤声》等;罗伯特·勃朗宁的《展望》、《向前看》等。弥尔顿的悼亡诗算是开了西方悼亡诗(本文专指缅怀亡妻的诗作)的先河,不过他的悼亡诗富有浓郁的宗教文化色彩,与我国读者所熟悉的悼亡诗离得较远。在西方为数不多的悼亡诗中,也许真正例外的只有哈代,他创作的近百首怀念结发妻子爱玛的悼亡组诗显得与众不同。这些诗作既富有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又有浓郁的日常生活气息,诗中表达的情感真挚,无溢调,无丽词,读来让人赞叹不已,与中国的悼亡诗,譬如苏轼的《江城子》有着惊人的相似。

时隔800多年、远隔重洋的两国诗人,英国的哈代和我国的苏轼,遭遇相同,以同样细腻的笔触去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又同样表现的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爱情与死亡。两人对妻子的真挚爱情因妻子的早逝,而将对爱妻的深切思念以文学的形式升华为流芳百世的诗篇。中华民族和不列颠民族在表达爱情的方式上原本大不相同。中国人重含蓄、委婉,英国人则奔放、热烈。两个不同民族的诗人却以同样的文学形式,以惊人相似的表达方式来描写情感。本文拟通过对哈代的几首“爱玛组诗”与苏轼的《江城子》的比较,探究文本深层意蕴中的中西差异。

首先分析苏轼的悼亡名篇《江城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此词以记梦的方式,写出了一段人间至情。所悼念的乃是苏轼的前妻王弗。王弗比苏轼小3岁,16岁与苏成婚,两人恩爱情深;可惜她于27岁殂谢,只给苏轼留下了一个年方7岁的孩子。遭此打击,苏轼内心的沉痛可以想见。当时父亲苏洵曾对他说:“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这话被苏轼牢牢铭记在心。事过十年,奔波于仕途中的词人已人到中年,政治上的不甚得意和繁冗事务的困缠,竞已变得“尘满面,鬓如霜”般早衰,这就哪能朝朝暮暮都把亡妻记在心头?但是,在他的潜意识中,王弗的身影一直存在。因此,在乙卯(1075年作者39岁)正月二十日的夜间,一场幽梦终于成全了他们的重聚,诞生了这篇悼亡名作。词是梦醒之后写的,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表现了面对生死界河而无法与妻相晤的无奈与沉痛。在生死茫茫两不知的十年中,词人心理状态又是怎样呢?“不思量,自难忘”。身为世网中人,苏轼每天都要面对数不尽冗事杂务,哪有心思整天冥想长眠已久的亡妻;何况岁月的流逝也会日渐冲淡人的记忆,所以这前一句“不思量”确是实话实说。但是,词人对亡妻的思念在其显意识中似已消失而在其潜意识中仍顽强地存在着。因此,“自难忘”这后一句道出了他对王弗始终无法忘怀。逝者已矣,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妇仍能奇迹般重逢,但现今站在她面前的已不是当年风华正茂的丈夫,却是一位形容憔悴、几近陌生人的中年男子。此情此景,又何可言说?由此看来,死者倒是相对幸运的,唯有这生者的痛苦却是万分难熬。在这沉痛已极的时候,一场幽梦却来“救驾”了。不过,即便是在梦中,欢乐也是极为有限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言而泣的悲哀驱走了暂时出现的幸福。写到这里,词人回到凄凉的现实当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遥想长眠地下的爱妻还将在自己作古之前独栖月夜荒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是怎样一种摧肝断肠的折磨!

苏轼的这首悼亡词,像很多中国的其它悼亡诗词一样,只是表现了一种缅怀,而缺乏理性的思考。综观中国悼亡诗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点。从中国最早的悼亡诗之祖——诗经的《绿衣》开始,到汉武帝的《李夫人歌》,再到开创了中国悼亡诗这种主题类型的西晋潘岳的三首悼亡诗,以及唐代元稹的《遣悲怀》、北宋梅尧臣的《悼亡三首》、清代纳兰性德的一些悼亡词等,诗词所表达的,无一不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思念之情,绝不由死亡引发理性的思考。

与苏轼的悼亡词相比,哈代的“爱玛组诗”也有思念的成分,所占的比例也不小,而且全以情感的真挚和沉厚来打动读者。但哈代的“爱玛组诗”的特点是反思、幻想的色彩特别浓厚。譬如《梦中幻影》:

我漫步走过那石碑,/它立在园中——洁白、孤独。/我驻足凝视/碑上摇曳的树影,/树枝富有节奏的摆动。/在我的幻梦中,/树影化作那熟悉的头、肩/是她在园中劳作的倩影再现。/我想她一定是在我的身后,/她那久违的倩影。/我说道:“我知道你在我身后,/你如何又重归故里?”/万籁俱寂,只听得树叶落地,/抑制住心中的悲戚。/我不忍回过头去,/惟恐不见她的踪迹。/可我又想看个究竟,/身后是否真有她的踪影?/但转念一想:“她或许就在身后,/可不能让她逝去。”/轻轻地,我离开园地,/让她的倩影伴我离去,/她仿佛真是幻影,/不忍回首,惟恐梦境消于无形。尽管哈代与妻子相处40多年,可写她的诗在他的前几部诗集里寥寥无几。这显然与哈代和爱玛在幸福的初恋后长期婚姻不和有密切联系。但是,在1912年11月27日,爱玛的死亡对哈代产生了惊人的影响,他又开始全身心爱上了她,爱上了这个死去的女人。从1912年12月开始,他连续创作了许多以爱玛为主题的悼亡诗歌,并且悔罪似地到两人以前一同去过的地方,回味早年幸福的初恋和美满的婚姻。哈代在两年的时间里创作了近百首以爱玛为主题的诗歌。我国学者飞白教授在其专著《诗海——世界诗歌史纲》中认为:“哈代的个人化的诗作中,情感最深的是他悼念第一个妻子爱玛的组诗。”“爱玛组诗”在哈代的创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哈代的诗由石碑上的树影幻化为亡妻身影,而这个身影又一直被想象在诗人身后。苏轼的词中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哈代却对逝去多年的妻子记忆犹新,并对亡妻说道,“我知道你在我身后,你如何又重归故里?”明知这只是幻觉,又不愿使幻梦破灭。因此,强忍回首的渴望。“我不忍回过头去”“轻轻地,我离开园地”“惟恐梦境消于无形”。在哈代诗中,他自始至终没有重睹妻子的倩影。哈代以影子告诉读者这是一个月明之夜,而苏轼则明点出“明月夜”。哈代的诗中有“树影”、有“落叶”,而苏轼的词中则以“明月夜,短松冈”指遍植松树的山冈的墓地,都烘托出一种凄凉、哀婉的气氛。

转贴于

“爱玛组诗”的特色在于想象、幻想的色彩浓厚,通过对上面一首诗歌的分析,我们已经略知一二。“爱玛组诗”另一个特色是回忆和反思,这一点与中国的悼亡诗比较起来,差别也很大。

悼亡诗是悼失去的爱情,抒发对亡妻的思念。在悼亡诗中,回忆是免不了的,而回忆正是哈代最喜欢做的事情。“爱玛组诗”正是哈代对自己婚姻生活的自白。在这些诗中,哈代坦诚回忆自己与爱玛相知相恋的甜蜜岁月,也不隐瞒长年不幸的婚姻生活。在《旅行之后》中,他对爱玛说道:

对于我们的过去你想说些什么事情?/夏天给了我们甜蜜,秋天却带来了分离?/还是

想说我们俩人晚年不如初期幸运?春季和夏季分别是哈代和爱玛相识和结婚的季节,在哈下,这两个季节代表着甜蜜。秋季因爱玛在此时去世总是象征悲苦。

哈代极力把记忆中的形象理想化,美化过去,并与今天形成对比。早年的爱玛有着“栗色的发,灰色的眼,还有时隐时现玫瑰色的红晕。”(《旅行之后》)她是穿着别致的天蓝衣裙在镇边静静守候的婷婷少女;是与诗人并髫挽缰,有着天鹅般美丽玉颈的勇敢女郎;是在园中栽培花木,往石上投下优美身姿的贤惠少妇。那时他们感情和谐,“生活正展示它最美好的一瞬”(《离去》)。他们的“道路铺满鲜花,生活充满乐趣。”(《旅行之后》)在对过去进行理想化回忆之后,他往往笔锋一转,坦诚而伤痛地叙述后期的不幸,爱玛的美丽形象也被“幻影”、“幽灵”等词汇所代替,从过去回到现在,从梦幻回到现实。

在《离去》一诗中,哈代对两人的感情隔阂进行反省:为什么我俩近来无话可谈?/为什么不想想那逝去的生活,/不趁你离去前,努力实现/昔日的复活?我们本可以说:/“乘此明媚春光/让我们同去寻访/我们昔日访问的每个场所。”如此坦诚地回顾自己的情感经历,在诗人中并不多见。最能表现哈代忏悔和反思的是哈代以爱玛的口吻写的《责备》,这首诗实际上是诗人自己的忏悔:

现在我死了,你却对我歌唱/我们曾经熟知的歌曲,/但是,我活着的时候,你却不愿/或者不想唱上一句。/现在我死了,你却披着月光/心情沉重地来到我的跟前;/啊,我真盼自己能够复活/来赢得这份温柔的情感!/当你死了,站到我身边,/像现在这般爱我,没有争论,/你是否会变得冷漠无情,/如同我俩活着的时分?这首诗以被悼者为第一人称,开拓了悼亡诗全新的叙事、抒情的角度,打破了传统悼亡诗必以生者为第一人称的框范。这种写法在中国悼亡诗中罕见,在西方也寥寥无几。爱玛活着的时候,诗人写她的诗歌屈指可数,直至她死后才如泉水奔涌般地写了这么多的诗歌来哀悼她。这样做能弥补什么呢?哈代一面写悼亡诗,一面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点,对自己产生了不满。他将心比心,站在爱玛的立场上来审视、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终于将心中的这份愧疚与无奈以爱玛之口表述出来,向自己发出了诘问。

由此可见,哈代的悼亡诗在追忆往昔岁月的同时,贯注着理性思考。或许是“思”,也许是“悔”进发了哈代深埋心底的情感火花。正是因为这种直面死亡的理性思语,有的论者认为:“死亡使诗人完成了他在妻子生前所没能做到的事情:他一生中最好的爱情诗歌并非创作于他三十岁追求心上人的热恋之时,也不是三十四岁新婚燕尔的幸福时光,而是在七十二岁的风烛残年”,这一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哈代悼亡诗歌蕴涵的悼亡之思的价值所在。或许哈代的第二任妻子弗洛伦斯·哈代所说更为权威:“要了解哈代,读他的一百首诗胜过读他的全部小说。”

在对比分析了苏轼和哈代的悼亡诗词之后,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他们悼亡诗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差异。

中国悼亡诗受由来已久的现实主义风格影响,往往选择生活中普遍性的意象来暗示死亡,也体现诗人内在的死亡意识。如苏轼《江城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中的孤坟意象,亡妻生前对镜梳妆的意象,暗示了死亡的残酷。江淹《悼室人》“流黄夕不织,宁闻梭杼音?凉霭漂虚座,清香荡空琴”,选择了妻子生前活动的场景表现妻子生前勤劳的贤淑芳德,而今妻子早逝,尘芜日积,物是人非。凄切之情弥漫了诗人的心灵。庾信《伤往诗》二首“见月长垂泪,花开定绽眉。从今一别后,知作几年悲”,借自然景物表达哀苦之情。又如其二“镜尘言苦厚,虫丝定几重?还是临窗月,今秋迥照松”,选择的仍是生活中常见的意象:镜尘、虫丝、临床月。在这些琐碎生活的意象中,死亡之哀和对死亡的无可奈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但在英国悼亡诗中,尤其在“爱玛组诗”中,如此琐碎生活化的意象很少出现。

哈代的悼亡诗多用幻想、想象,意象的选择自由,范围极广,如“懒体的微风”、“湿润的草地”、“北风”、“棘丛”。这是因为英国文学受西方浪漫主义传统的熏染,诗歌悼亡意象多具想象性和哲理性,着重的是一种思的表达,在意象的选择上显得自由,范围广阔而丰富多彩。譬如哈代的另一首悼亡诗《逝》:

是你等候在遥远的西方/靠着那红色纹理的岩石/是你骑马奔在险峻的吡尼山/恍若长颈的天鹅扬起了羽翼/然后在我的身旁羁我挽缰/若有所思地向我凝望/当生活把最美好的一瞬向我展望。诗中“遥远的西方”、“红色纹理的岩石”、“骑马”、“险峻的吡尼山”、“扬起羽翼的天鹅”等,想象丰富、美丽瑰奇。

悼亡诗是直接表现死亡的文学形式之一,它将死亡之思蕴积在自然风景、人伦道德、灵肉善美中,使人人都畏惧但又无法逃避的死亡获得了崇高和纯美的地位。哈代与苏轼的悼亡诗,同是死亡主题,但哈下的悼亡诗不像苏轼和其它中国悼亡诗那样局限于“身边事,儿女情”,而是涌动着一种期盼,一个面向未来的幻想,着重表达的是一种思。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宗教文化层面。在人们普遍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的国家里,死亡毕竟是上帝的召唤,是一个教徒摆脱尘俗走向真正的归宿。而且,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大家终将在天国里重逢。这种观念源自西方原罪说,人带着原始罪孽来到世上,是为了忍受苦难,洗清罪孽。这样,死后灵魂可以升入天堂,进入永恒的世界,生命的意义也就实现了。

可以说,正是宗教的启示,使西方文人艺术想象的触角飞向天堂中玫瑰色的花环,像天使一样自由驰骋,或穿越地狱,或诉诸梦幻。使得西方悼亡诗人变得超然旷达,把绝望化作欢乐的希望,把死亡化作永恒的生命,使其如同小溪回归大海一样充满崇高的诗意。这使得他们面对亲人、朋友或情侣的先逝能够以冷静安详的心理态势,超越生死对立的屏障,积极有效地消除胸中块垒。而中国悼亡诗虽也质朴感人,但在死亡的情感倾向上流露出来的悲哀情感往往浓郁得化不开,而在想象力上却不如英诗,这是由中国诗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决定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