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7 10:28: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政建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
在高校思政课中,实践教学对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品德以及深化对理论的科学认识,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05方案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教育部11方案又强调,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覆盖全体学生”。因此,近几年来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在全国高校开展热烈,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尝试梳理和总结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不断完善提供启发。
1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
1.1概念模糊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对于什么是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以及如何具体操作,由于和教育部至今尚未出台统一、明晰和刚性的规定,因此这使得高校在社会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上,往往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参观爱国主义教学基地、进入社区进行志愿服务、走访调查优秀校友、科技三下乡、拍摄简短历史剧、组织校内辩论比赛、到学校部门挂职锻炼等,都被认为是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范畴和内容,可谓参差不齐,五花八门。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表面上看似乎形式多样、一片繁荣,实际上严重削弱了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规范性。
1.2与课程内容脱节
顾名思义,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就是围绕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所设计、实施的一系列实践教学的活动。“思修”“纲要”“概论”和“原理”思政四门骨干课的课程内容,既是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是理论对象;既是实践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处。但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往往与课程内容相脱节,实践是实践,课程是课程,各行其道,互不相干。这种脱节大大弱化了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本有、当有且独有的“思政性”,模糊了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一般性社会实践的区别和界限。
1.3缺少连续性
①空间上。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在不同院系和班级开展的积极程度差别较大,存在空间分布上的不连续现象。②时间上。有的学期有,有的学期无,未能前后相续、连贯一体,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另外,思政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学生作业时间,而没有很好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时间———这是思政实践教学大有所为且当有所为的地方。学生迟早会抽身作业,但永远不能抽身生活。学生在生活中笃行思政课所传达的精神,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归旨。③逻辑上。四门骨干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性较差,在育德、育人和育才的目标和方法上缺少严密的逻辑连续性。四门骨干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往往是互不往来、单打独斗,未能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1.4学生收获少
一般而言,学生对于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收获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而没有上升到理性认知,更难以感性认知去印证教材理论,并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典型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基地,学生往往是为了参观而参观,把社会实践教学当成了“景点半日游”。此外,学生参与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心态,缺少那种为实践而实践的纯粹精神。若实践教学在成绩中权重较大,就认真对待;反之,则马虎应对。即便是那些认真对待的学生,在思想上也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认知。他们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假大空”,是“形式主义”,对自己将来就业和发展无实际性帮助,所以可入脑但不必入心,可投入但不用当真,只要考试能取得高分即可。至于考后,相关理论是否还能谙熟于心和落实生活,对他们而言似乎都是无关紧要且不必思考的事情。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内在功效。总之,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中,学生“所视”“所听”———入乎耳目者很多,但“所思”“所获”———笃乎心行者却相对较少,二者往往不成正比。
1.5教师积极性不高
现在高校论文导向的发展模式十分明显。这种情况导致绝大部分的人力、物力与财力,都集中向科研论文或者以论文为目标的领域倾斜。倾斜的最终结果就是“总以论文论英雄”———教师的主要目标就是科研,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而论文的发表直接关乎教师的晋升和利益。在这种模式主导下,少有论文产出但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社会实践教学,自然就得不到思政教师的应有重视。加之,对于社会实践教学是否纳入业绩考核,许多高校往往缺少相应的政策规定,思政教师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也一样,积极性严重受挫。思政教师没有了积极性,社会实践教学就失去了求好、求新、求精益求精的核心驱动力。于是许多高校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都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只图完成任务就好。
1.6软硬件配套不到位
①经费不到位。多数高校尚未设立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思政教师如果要组织社会实践教学,费用多半从一般性教学经费中支出,但数目非常有限,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往往望资兴叹。②师资不到位。高校新进人才一般偏向可发表SCI论文的学科,而对于思政学科的人才引进则进行名额压缩。多数高校思政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实际都不达标。师资不够,导致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③管理不到位。教学部门、学工部门和思政部门之间,分工不明、权责不清,导致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在许多高校往往是思政部门在唱独角戏,学校各种优势资源难以得到统筹利用。④基地不到位。迄今为止,针对学生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多是地方高校(非教育部)在运作,且零零散散,不成气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地的不足制约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发展格局。
2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解决对策
2.1厘定科学概念
笔者以为要改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首先就要厘定明确的概念。所谓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就是对在日常课堂和虚拟网络环境之外,围绕“思修”“纲要”“概论”和“原理”四门思政骨干课的课程内容而设计、组织和实施的一系列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并在一定的社会场所发生的目标明确、行为具体、内容充实的教学活动的总称。这种教学活动蕴涵四种特性:①思政性。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一定是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具有不可移除的思政性。这是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能够达成的根本保障,也是用以区别一般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标志。②实践性。这用以和单纯的理论学习作区别,注重以知导行、以行显知,强调动手能力和行为素养的提升。③社会性。这用以和课堂实践教学和虚拟实践教学作区别,要求学生走出教室步入社会进行学习。④教学性。这是突出同一般性学生活动的区别,要学生明白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没有固定教室的课堂,它有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基地参观、社会体验以及普通调查等有着根本的不同。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中,此四种特性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2.2创新教学范式
2.2.1理念创新第一,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应充分照顾学生兴趣和偏好,形式和内容要回归学生生活本位。这种理念,有利于打通课堂与课外、学习和生活的联动渠道,从而实现实践教学在时空利用上的连续性和广延性。第二,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不但是科学理论的实践,更是德行品性的实践。德行品性的实践,不但是培养学生关于道德知识如何获得与运用的能力,更是培养他们对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那种内在的冲动。没有人不需要德行,也没有人不希望被别人认为是有道德的人。德行品性的实践,成为有道德的人,有利于消解学生对于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假大空”的错误认知。2.2.2形式创新第一,设计上“分”“总”结合。即思政课四个主课教研室对社会实践教学有独立思考(“分”),也有总体规划(“总”),以防止闭门造车、各自为政,从而保障四门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在方法和内容上的逻辑连续性。第二,选题上,可单独开设一门实践教学的课程,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选择和合理规划。2.2.3评价创新第一,手段创新。充分利用微信、QQ或面谈等渠道,进行立体化、跟踪性、多时段和全过程的动态评价,改变传统那种以“一纸作业”定成绩的静止、单一的评价模式。第二,对象创新。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应包含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对象,且学生的评价结果与成绩相关,教师的评价结果与业绩相关,学校的评价结果与教学评估相关,以此最大程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第三,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全国性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网络评价平台,为每个高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上传、下载、分享和评价等服务,以利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3完善软硬件设施
2.3.1师资方面高校对于思政部门的人才引进计划应重点照顾;设立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制,给予较为合理的待遇,鼓励有责任心和组织能力的校内外教师积极参聘;硬性规定高校党政工作人员和辅导员每个学年必须完成一定课时的社会实践教学量。2.3.2经费方面教育部和高校都应设立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专项经费。高校的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以参加的学生人数为基准进行计算,且按照一定的比率逐年递增,专款专用,定期发放。2.3.3管理方面教育部应出台相关条例,对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权责做出硬性规定,使地方高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高校应组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专门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并与一线思政教师对接,以便于集中利用学校各种资源配合开展实践教学。2.3.4基地方面第一,就地转化。全国四批353个爱国主义教学基地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很大相关性,可就地转化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基地。这是较为理想和经济的策略。第二,创新开发。创新开发需因地制宜和因校制宜。所谓因地制宜,就是注重地方性和就近性,即基地开发应同高校区域文化和历史地理相结合,以突出地方特色以及有效保障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所谓因校制宜,就是尽量与各个高校的学科特色结合起来,以便充分利用专业性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4提升教师素养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提升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效果,必先要提升教师自身素养。①提升马列主义素养。思政教师必须潜心研读马列主义的原著,对马列主义的科学观点有一系统、深刻与全面的掌握,并将之转为一种充分的理论自信和信仰体系。在社会实践教学中,教师只有自己相信了,才有底气引导学生;只有自己践行了,才能对学生形成最为雄辩的现实说服力。②提升道德品质素养。对高校教师而言最根本的问题,可能不是“怎么样”把社会实践教学搞好(这仅属于“技”的范畴),而是“为什么”要把它搞好(这属于“道”的范畴)。对于后一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当然要寻求制度和政策的支持,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提升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思政教师如果具有崇高的道德追求,热爱教书育人并以之安身立命,关爱学生并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那么他们自然会想方设法提升实践教学质量。③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博大精深,即便是在实践教学方面也不乏丰富又深刻的启示。如孔子对于二三子的循循善诱、朱子与弟子的应机答问以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都是值得教师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中汲取和借鉴的智慧。这些智慧不但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从而直接感化和影响学生,而且还能够丰富实践教学的素材和内容,使教师的教学能以更令学生喜闻乐见的去格式化的方式呈现。
2.5转变发展模式
要改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现状,就必须转变高校以科研论文为导向的现有发展模式。应该承认,科研论文的确富含价值,学校排名也关系重大。但是,这些量化的东西并不是高校与教师存在的所有意义,甚至不是主要意义。《科学》杂志在评论上海交大“全球大学排行榜”时,就讽刺性地引述了普林斯顿爱因斯坦办公室里铭牌上所写的:“Noteverythingthatcountscanbecounted,andnotevery-thingthatcanbecountedcounts.(不是一切有价值的都能量化,也不是一切能量化的都有价值)。”[1]学生对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良好冲动、对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热切关注、对于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奉献情怀、对马列主义与中国道路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宇宙人生与人类文明的开阔视野等,这些主要由思政课承载但又难以用数据简单呈现的内容,实际上同样具有重大甚至更加重大的意义,也更能体现高等教育的价值与本质。短时间看,这些内容可能没有明显功效,也不如科研论文那样很快带来现实利益。但是从长远看,它们对一个国家和社会影响深远。一方面,这些内容塑造是整体意义上的“人”(成人),而非某一种人(成才)。一个培养人而不仅仅培养某一种人的教育,才是一个良好且健全的教育;一个普遍由人而非仅仅由某一种人构成的社会,才会是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现在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其实就在于“才”的过剩而“人”的不足。另一方面,这些内容对科研的开展本身就大有惠益。因为,人的科研能力不但受到知识和智力的影响,也受到品性、意志与修养等人格要素的左右,而且在许多时候后面这些要素发挥着更关键的作用。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就指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通常人认为的那样。”[2]深刻认识和明了这些,或许就能更快转变“总以论文论英雄”的功利发展模式,在高校中给以培养“人”为主要目的思政课及其社会实践教学以应有的尊重与支持。总而言之,要有效解决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耐心,也要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王义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究竟靠什么[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
摘 要 企业科技人员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知识,相对于普通员工,他们个性特征明显,从事的主要是创造性工作,工作过程较难控制,工作结果不易测量,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科技部门的开展容易成为难点。本文从科技人员思想政治工作难点出发,尝试从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工作内容等角度进行一些创新探析,以期更好的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关键词 企业科技 思想政治 研究分析
科技人员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创新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科技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教育、提高科技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不仅是企业各级党工团组织的重要职责,也是引导科技人员自觉承担企业发展的重任,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企业科技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应当从实际难点出发,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续改进,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和保障作用。
一、企业科技人员思想政治工作难点
(一)科技人员具有独特个性特征
科技人员一般具有良好的知识背景和较高个人素质,劳动成果多以技术发明、工作创意等形式出现,有较强的自主性和不确定性,这使得科技人员容易具有怀疑精神,不盲从,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不少企业忽视科技人员的个性特征,思想政治工作采用统一模式或者简单的理论宣传和说教为主,难以得到科技人员的认同。
(二)科技人员研发工作压力大
科技人员对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先进性承担直接责任,普遍面临较大研发压力。为满足企业持续创新,解决技术难题,多出成果的需求,科技人员往往耗费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此时企业的思政工作如果没有注重创新和贴近科技人员实际需求,很多时候变成为一项政治任务,影响思政工作的预期效果。
(三)企业对科技人员成果导向的评价模式
现代企业产品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领导者更容易倡导科技人员工作中的竞争,更关注科技人员的工作成果和为企业所创造的效益,往往选择成果导向的评价模式,对科技人员思想政治观念的培养重视不够,有时甚至会出现冲突的情况,这使得思政工作较难深入开展。
二、企业科技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建议
(一)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
对企业科技人员开展思政工作,应注重对工作内容的创新和丰富。1.在理想信念宗旨教育上,不局限于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理论引导,可以共同的价值观塑造为核心,通过对企业的忠诚度、研发工作中的品牌意识、积极主动技术交流等更贴近企业实际的内容着手,让自觉工作意识强的科技人员把理想信念、企业文化融入到个人价值观之中。2.思想道德教育中,应摒弃简单的道德批判,注重引入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比如从对研发压力的疏导,特别是对研发失败的心理疏导、科技人员获得成就感、责任感和认同感的精神诉求等方面,真正落实尊重人性,以人为本。3.廉政和法纪教育中,注重企业科技人员对技术泄密等相关专题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避免因埋头科研或疏忽大意产生的违纪违规现象,引导科技人员参与廉政机制建设,预防科研腐败,技术寻租等现象产生。
(二)转变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企业科技人员长期从事创造性工作,一般思维严密,自信有主见,因此,开展思政工作时应特别注重方式方法,注重刚性约束与柔性导向有机结合:1.避免纯理论说教,更忌强制性命令,多采用启发式、参与式工作方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调动科技人员的自主意识。2.强化情感体验式工作方法,充分发挥教育基地、典型事例的示范作用、反面教材的警示作用,多提供适合科技人员的研究式、讨论式、启发式等小型灵活的组织活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入景入情。3.要坚持正面引导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科技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结合起来、多做深化、内化的工作,使科技人员在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推动下与企业共同进步。4.要尝试将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效果的评价融入到科技人员的成果考核评价机制中,制定符合科技人员特点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队伍建设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保障,企业在建立专业思想政治队伍的同时,基于科技人员群体的鲜明个性特征,从科技部门内部产生的兼职思政工作人员更熟悉群体个性。可在科技部门建立一支群众性的思想政治队伍,做到专群结合,以专带群,将思政工作开展得更深入细致。其次,科技部门的思政工作人员自身应具有更良好专业素质,并在实际工作中,注重为民办实事,靠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带动科技人员,成为科技人员值得信赖的朋友。最后,思政队伍建设出成效,离不开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企业领导要在舆论和政策上关心政工人员,为政工人员顺利开展工作,特别在解决矛盾,缓和化解冲突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牛萍,曹凯.关于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若干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3.5.
[2] 张军,龚建立.科技人员成长的阶段性激励[J].科技管理研究,2002.5.
[3] 肖遥.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对策研究[N].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13.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政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041-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18 [本刊网址]http:∥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普遍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说教洗脑的工具,是禁锢人们思想的武器;甚至一些教学工作者,他们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是中国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专业在国外都不存在,抛出了该专业无用论的言论;还有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也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还有一种声音:关于该课程的“非学术性”的问题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课程”而不是“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借其他学科的码头才能出海。
正是长期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误解,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特殊性,才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排斥。在教学中出现学生不愿听,课堂出勤率底,教师上课索然无味等现象。接下来,我们将对思政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以下探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困惑与问题
(一)大学生受到社会环境、网络文化的影响,忽视思政课的理论学习
时代造就了“95后”大学生的个性,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赋予他们新观念、新知识。同时,也给他们在思想上带来一些弱点和不足。他们人生阅历单薄,经验不足,缺乏生活锻炼和环境磨炼,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重物质轻精神。他们追求自由,反对束缚。追求个性,反对共性。随着网络快速发展,网络语言网络文化逐渐渗入到大学生的思想之中,成为学生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些甚至已经影响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与此同时,西方价值观也在不断渗透到高校。西方价值观和文化已经深深影响到当代的大学生。网络迅猛普及也致使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这些因素都增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度。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了大学生逃课的必选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专业课,这个观念一直是根深在大学生思想认识中,对待思政课心态表现为不学、不听、不问、不思、逃课、上课睡觉等。一些学生表示,来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为别的,只因为怕点名,“缺课被抓会影响期末成绩。”学生来上课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足够的学分,并没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做提高自身素质的必修科目,认真对待。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方式存在争议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在教学讲授过程中存在两难境地,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种现象:课程里面涉及到的敏感问题老师不敢过多的去阐述。学生要求知道的内容,在老师那里得不到答案,反而,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老师重复去讲。这样的讲授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厌学感。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感性认识出发,对事物本质把握和分析易存在偏颇和片面性,他们渴望从老师那里得到正确的认识。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去化解这种矛盾,通过自身的学术修养和知识理论引导大学生。在涉及到一些社会敏感问题时,需要老师从理论出发,找出问题的根源,客观公正地向学生解惑。老师把学生关心的问题讲透,是有利于正常的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另一种现象:个别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想过于激进,在分析社会问题或教材理论知识时,往往带有主观色彩,缺少客观理性的思考。又或任意歪曲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误导学生。还有老师俨然充当了“愤青”角色,在对国家发展举措、政治制度、党的建设和社会事件问题上,不断地发牢骚,处处是抱怨之声。他们在教学中传播消极观点、散发负能量,在学生中间产生了极坏地影响。这些客观存在的情况,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目的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修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正确认识国家、社会、公民,树立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
(三)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
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高度概括,然而理论和实践之间并非完全一致,大学生是有着自己思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具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同样,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后,他们会有很多疑问,比如常见问题就是理论和实际不相符合,当这种情况出现,学生们会过多地去关注实际,去研究实际生活的中的问题,忽视书本理论知识。他们认为书上的理论不真实,从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信心。理论和现实的脱节是大学思想政治课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挑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必须与现实进行充分衔接,依靠书本的知识已经不能打动学生求知欲的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同时并重。当然重理论轻实践的在学生学习中也较为常见,如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不少学生为了考取研究生,开始认真的学习理论知识,但是这里只是临时的去学习,机械的背诵,并没有真正的研究问题,没有参加具体的实践。理论和现实的冲突,成了一个很难越过的门槛。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差不齐,队伍结构不合理
就目前来看,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仍存在师资配置问题,非理论与思想政治专业的老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缘结构不合理,缺少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偏少,老中青三代出现断层现象。从教师素质来看,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没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政治纪律。他们并不热爱理论教育事业,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数量不足。2015年7月,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要求:“本科和专科院校分别严格按照1:350-400和1:550-600的师生比配足配强专职教师。各高校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实际合理确定选聘条件,加强后备人才储备,充分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用人需求。”目前,能达到上述要求的高校屈指可数。
二、高校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出路
2013年11月6日教育部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指出:“在当前形势下,要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关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要强、教学科研机构要强、教师队伍要强、理论学科的支撑要强。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标准化建设、教材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培养为重点,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突破难点,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她希望各高校以此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掀起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以教学需要促进方法改革,以方法改革促进队伍建设,整体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质量和效果。”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门课是否吸引人,老师的因素占到了50%以上。把课程讲的精彩的老师,大家还是爱听愿意听;而水平一般的老师,自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来自于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应着力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对的信仰问题,使教师切实做到‘笃信之,诚教之,躬行之’,自觉坚持的指导地位,自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影响和引领大学生。”。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要鼓励思政课教师进修或深造,定期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来扎实教师的理论功底,提高讲课水平。思政课教师应在实践中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把握时代脉搏,理论知识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同时不断研习教材,用新思维新方法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
理论被确立为一级学科,其下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也已正式确立。这充分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植于高校这块土壤,势必要依靠高校。高校要全面支持鼓励和引导老师做好教学科研工作,应加大引进高学历、高素质、高职称人才的力度,聘请外地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大力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同时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外出考察学习。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强化理论专业的建设成果,塑造新型学科带头人,推出系列出教学研究成果,带动思想政治本科教育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重与社会实际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使课程内容具有时效性、针对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的能力,满足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如果仅仅是教育部门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投入,增加思政课课时,而学生认为自己不需要这些理论知识,就会对其有抵触情绪,那么即便上再多的课也是白费。因此,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真心喜爱思政课的问题。
思政课规划纲要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其次,思政课要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效果并太好,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条式语言太多,教材体系过于理论,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内容太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必须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用富有生活化的语言阐述理论。凡是理论课教学必然要与社会现实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当今的社会热点和社会问题,用学生看的见的社会想象,来贯穿课本的理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大课堂,只有把社会热点和社会实际融入到教学中去,融入到大学生生活中去,用理论文字结合现实画面,以生动的现实带动枯燥的理论,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的让学生接受和喜爱。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新的考核形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的教学,填鸭式教学已经让位于启发式教学。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灵活地教学方法和新颖的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武器。二者的合理结合也可为课程教学增添动力。
第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开展演讲、讨论、辩论、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参与教学活动。通过生动丰富的教学,可以在活跃的气氛中,既能锻炼学生,又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行动。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尝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专业结合起来,利用专业知识,做一些社会实践。第二、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方式结合,借助富有感性的文字图片、视频材料,从鲜活具体的事件中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班级活动,利用特定的纪念意义的活动,如纪念,清明节纪念革命烈士活动,我的“中国梦”征文活动,群众路线活动,以此为契机,借助视频、文字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展示。第三、通过社会实践,深入社会基层、革命圣地实地参观调查,亲眼目睹具体人物事件,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多方面得到提高。平时在理论课教学的同时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参加公益活动,阅读经典书籍,总之,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在考试考核的形式上,除了理论知识的考察,还要注重考查学生实际能力。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写学科论文、写心得体会、写调查报告、排练情景剧、拍摄微电影、辩论赛等形式。总之,不拘于传统的考试方式,多采用适应大学生实际的考核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思政课 教学模式
一、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受物质文化的多元化与教育理论和形式滞后性的影响,同时高职学生思想受到当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面冲击,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不大。笔者通过自制调查问卷,计算数据,发现现状表现如下:
(1)教学内容空洞、理论脱离实际。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缺乏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内容较空洞,同时21.3%的高职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用并有所了解,76%的学生清楚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的时间并认为中国传统节日重要,可见高职学生对中国创通文化知识感兴趣,高职学院必须重视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思政课教学的渗透。
(2)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不活跃。调查发现,60.1%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调,14.9%的学生对思政课有兴趣,因此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活动,增强教师授课的趣味性
(3)学生学习被动、缺少积极主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是高职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调查发现,有49.7%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对自己未来就业没多大影响。主要原因是,当前高职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遇事即以功利的心态对待,认为思政课不如专业课对自己的求职择业有用,学不学一样,学习缺少积极主动,因此思政课堂上出现学生玩手机、看电影等现象,而沉溺于手机中的这类学生,不喜欢与人交往,人际关系紧张。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我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增强思政课的文化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帮助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政素质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形成健康完美的品格,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形成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课教学有着密切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以有效对大高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可以加强学生自身修养,使其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能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伴随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仍具有深远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涉及道德领域和社会层面的各个方面。如孔子提出和为贵,就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在校高职学生均为90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独立意识较强,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自尊心很强,只要遇到挫折就会心灰意冷、怨天尤人,更有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传播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谐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
第三、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和素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内容,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学素材。比如说,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中华民族无疑有着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等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就能不断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的策略
思政课教学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发挥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作用,除了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之外,还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以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1)建构“学生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建构应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以“学生参与”为中心,创设学习和教学“情境”,师生积极转变角色,教师由教育转变为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参与,师生相互配合,让教师“愿意讲授”,学生“喜欢学习”,教学相长,提升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穿插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升教师的政治觉悟、传统文化知识造诣,这些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子。
(2)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价。思政课教学评价是教学效果有效性的检验标准,把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思政教学中,就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应用在思政教学考核和评价中,传统考核和评价方式是期末一考定分数,思政课教学改革之后考核体现为动态性和全程性,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思政理论知识的掌握,实现考核和评价体系“四化”: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专业教师、理论教师、实践教师都参与进来,注重教学环节的考核。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问卷调查、传统文化节日实践教学考核多管齐下,采取灵活评价方式。三是评价反馈系统化,建立基于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平台和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指导和激发教师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支持师生主动投身新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一、活动宗旨
全面推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推动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紧密结合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紧密围绕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难题,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切实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二、活动对象
全日制在校学生
三、参考选题
1、调研报告:十以来老百姓民生方面幸福感提升调研报告
2、调研报告:十以来我眼中的变化(某一方面)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大修订:白山黑水十四年-----寻访东北抗联
4、调研黑龙江省兴十四村,《暴风骤雨》小说原型:尚志市元宝村
5、东北老工业基地调研
6、龙江红色文化资源寻根之路,龙江丝路带实践行
7、从生产关系看黑龙江林权体制改革的意义
8、从辩证法的角度理解“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9、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
10、关于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
11、关于中国梦实现进程中中国人幸福指数调查
12、平凡中的辉煌——身边的优秀老党员调查
13、关于所居住社区服务问题调查
14、现阶段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调查
15、关于大学生考证情况及成本效益调查
16、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与满意度调查
17、关于农村留守人员的调查研究
18、关于大学生网络阅读习惯调查
四、时间安排
申报阶段:7月20日至7月25日。
审批阶段:7月26日至7月30日。
实践阶段:7月31日至8月20日
总结阶段:8月20日至9月1日。
评比表彰:9月2日至9月10日。
五、活动要求与活动内容
1. 积极参与。各社会实践小组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社会实践题目,邀请带队教师、辅导员参与组织实施,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2. 创新形式。围绕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认真确定实践主题和形式,力求通过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拓宽视野、了解国情、深化认识、增长才干,并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思政课学习收获。
3. 注重总结。请认真组织、注重安全、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形成活动总结、调研报告、小论文等不同方式的学习成果。
摘 要:高校“创意文化园”是产学研一体的园区,本文主要分析国内外高校产业园合作模式和现状,发现安徽艺术院校“创意文化园
>> 高等艺术院校在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中的作用浅析 文化多元发展背景下的高职艺术院校专业建设 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可行性与对策 浅析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艺术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几点思考 校园文化与高等艺术院校学风建设 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与艺术院校人才培养 浅谈艺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塑造 艺术院校廉政文化建设有效途径研究 思政教育视角下艺术院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 企业文化与艺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对接 艺术院校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现实意义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教师在江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职责 提升艺术院校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论跨文化交际与艺术院校的外语教学 艺术院校校园文化构建的实践与研究 高等戏曲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研究 艺术院校的课堂教学艺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7-01.
[2] 项仲平,邵清风.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3] 刘淮兵.安徽文化产业与艺术院校“创意文化园”对接研究[J].艺术科技,2015.
[4] 袁如恩.高校校办企业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作者简介:刘淮兵(1970―),女,安徽枞阳人,硕士研究生,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油画。
关键词:护理;大学生;思政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关联度
一、引言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这种多元化的思想通过网络、手机等信息平台不断输送到大学之中,很多大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一些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大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实现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护理专业的大学生今后是要从事高级护理工作的,他们直接面对患者,在急症、输液室等地,他们需要一线的操作,这样实际的操作都是需要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具有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这都是需要在校期间,对其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树立护理专业大学生对护理工作的热爱和敬畏,换句话说,就是有效的思政教育是大学生提升自我职业操守的思想教育基础。因此,其思政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关联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护理专业的思政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存在难度
高校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在进校的时候与临床等医疗主体专业的学生高考成绩差不多[1]。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到了实习阶段之后,他们从事不同的工作,其工作的强度也是不同的,这样就给护理专业的大学生造成了很多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转变成他们对护理专业的思想抵触情绪,这时候再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的接受程度将大大降低,思政教育的难度将不断增大,同时在专业的思想教育中,由于他们对护理工作本身就已经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种对于护理职业的积极性教育也就自然变得很困难。另外护理专业的一部分学生进入这一专业的动机不是喜欢这一职业,而是被动的一种选择。因此在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思政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很难听进去,例如职业操守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爱岗敬业教育等都是没有讲解的基础,因为他们对护士这一行业根本不感兴趣。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之间缺少比较的关联度
护理专业的思政教育教师与专业思想教育的教师在知识的交流上存在真空,他们基本上没有交集,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基本都是专业哲学专业的高材生,他们对的中国话、群众路线的必要性、“三严三实”的主要含义等思政基本教学内容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这些党的最新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然而这种讲解只是思政的基本理论教育,列举的事例也都只是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对护理专业的涉及不是很多,或者设说基本上没有涉及,这样的思政教育虽然可以构建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对其专业思想教育涉及不是很多,两者教育的关联度相对比较薄弱。
三、两种教育的相似性
(一)教育目的相对统一
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构建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所谓的人生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对待社会和他人的一种思想理念,道德规范等,这种基本的思想理念需要通过相关的教育实现,从学生时代不断养成高尚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专业思想的教育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构建对待某一专业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换句话说,这就是一种职业操守。在不断了解本专业相关职业理念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的认识护理专业的从业道德底线和标准,由此可见两种教育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具有相似性。
(二)教育的内容存在交集
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涉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营造,对于社会问题的道德底线。护理专业的思想教育主要是涉及到本专业的主要护理理论实践知识教学,学生通过这些护理理念的认识,不断构建出自己今后从事护理行业的一定职业准则,这种职业准则就是属于社会问题的一种道德底线的认识。因此,两种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相互之间的交集。
(三)两种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存在类似性
不管是思政教育,还是专业思想教育,都是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两种教育思想都是属于一种人生理念教育,一个更加宽泛、一个更加具体,两者都是属于思想教育,是道德品质的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两种教育在教学方法都可以采用一些案例式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形式,构建学生参与教学主动性的提升,同时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互动式白板教学等都是可以应用到这两种教育之中,在教学形式上,两种教育具有相似性。
四、构建思政教育与护理专业思想教育关联度的措施
(一)实现两类课程教学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单纯的思政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营造为主要目的,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在单纯思政教育理论相对比较精通,但是针对护理专业的一些专业思想认识缺少专业知识。他们在给护理专业大学生讲授思政理论的时候,缺少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不断构建思政教育的教师在业余时间与护理专业的教师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只有多接触、多了解,才能实现思政教师在思想不断构建护理教育思想,同时在护理专业的教师心中也不断构建更多的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的思政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方向。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融入对象领域的教学案例,实现两种教育的相互交融。
(二)实践环节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结合
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专业思想教育,都是需要进一步构建学生参与教学的实践。因为只有开展相关理论知识的实践,才能保证相关的教学内容可以被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两种教育都是存在实践环节,换句话说,两种教育的结合点之一就是实践环节。教学过程通过实践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联系,更好地实现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提升,实现学生职业道德的升华。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两类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实践时间的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可以保证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同时实践教学的内容选择不能太孤立,需要选择具有护理专业道德操守的实践环节,这样才能实现学生
(三)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两种教育质量的提升
由于两者教育目的、内容、形式上存在类似性[3]。在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具有类似性,引入更多的案例式教学模式,在案例选择方面更多的融入护理专业的实践内容,这样可以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融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更多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课件、互动式白板教育、微课教学等都是可以实现这两种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这些手段的灵活应用。
五、结语
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构建全方位人生价值观的同时,更加需要构建护理工作的从业操守,换句话说,对于护理专业的思政教育中需要整合更多的护理专业思想教育理念,同时护理专业思想教育中也需要贯穿更多人生价值观的营造,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杨坤蓉,文霞,欧阳寒雪,王羽,艾玉萍,王大刚,等.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初探――以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学生为例[A].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2015,12:169-170.
1、做好综合协调及党委决议的督促落实工作,完成了党委文件、纪要、计划、各种汇报、总结的起草工作。
2、参与制定《学院“”建设规划》、《学年工作要点》;制定我院《系、处级单位年终工作考核办法》,并组织实施今年的单位考核工作。
3、不断加强自觉服务意识,完成党委会议、总支书记会、处级干部会等会议的组织、保障和服务等工作。
4、在年初的“学费”风波中做好相应工作,维护了学院稳定;做好接待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积极听取意见,参与院领导定期听取教职工代表和学生代表座谈会。
5、做好文书工作和保密工作,收发送阅文件1402份;整理文书案卷17卷,登记待销毁文件1420份。
6、制定院领导接待日计划并负责好落实工作。
7、加强校园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保障学院有线电视网络的正常运转。
8、在全院师生中开展了保密法教育活动,开办广播保密宣传专题十期。完成“四五普法”的总结。
9、协同组织部抓党建工作,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理论研讨,开展“七一”纪念活动。
10、与院办一起办好《学院工作简报》。
11、与院办、工会落实《校务公开实施办法》。
12、参与兄弟院校领导来我院接待等工作;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任务。
13、参加省教育工委14期中青年干部学习班。
二、宣传部工作
今年重点围饶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荣辱观教育、迎评工作、纪念胜利70周年、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等主题展开宣传工作。重点抓好党的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工作。
1、起草了学院《学年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安排》等文件,并就加强迎评宣传、和谐校园建设等工作拟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2、负责党委中心组学习的落实和处级干部周二政治理论学习的组织。目前处以上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已进行了15次。
3、根据理论学习需要,订购学习材料30余种,收集整理《中心组学习材料汇编》电子版三期。
4、负责学院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的制定、落实、总结和推荐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工作。
5、建立党办、宣传部和统战部网站,完成了和学院主页的链接;
6、顺利完成《院报》的采编、审稿和发行邮寄等工作,全年出版〈院报〉10期和合订本1期,根据评估宣传工作需要,开办“迎评专栏”已满一年,自上期起将“迎评专栏”扩大为一个整版。
7、组织政工干部、学生干部参加各类上级组织的报告会事迹展等。
8、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成立一年多来,参加省思政研究会活动3次,推荐论文10篇,推荐先进性教育论文5篇,获省教育工委教育厅表彰4篇,1人获思政研究先进个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成立以来收集论文68篇,其中发表44篇,核心刊物10余篇,配合评估工作,计划编印《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论文集》,自己还撰写了党建方面的论文多篇。
9、围绕学院重大活动搞宣传。做好场景气氛营造、拍照、新闻媒体邀请等工作。今年校外媒体宣传报道我院各类活动及个人400余次。今年还完成“省15规划成就素材集”学院部分的内容。利用〈院报〉、展板、橱窗、广播等配合搞好宣传工作,共出各类宣传栏10期,计展板73张,开办广播专题10个。
三、统战部工作
1、继续抓好中央五号文件的落实工作。
2、落实西北五省区高校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党委会组织学习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就加强我院统战工作做了专题研究。在各总支设立统战委员。
3、完成统战工作自查调研报告,重新整理、统计造册各类统计表:
《学院党外高级知识分子基本情况》;《学院副处以上党外领导干部基本情况》;《学院各党总支统战委员基本情况》;《学院侨联组织基本情况》;《学院各派基本情况》;《学院省文史馆员基本情况》;《学院省、市、区政协、人大委员、代表基本情况》。
4、12月11日,我院统战工作接受了省委统战部和教育工委的检查,并同我院派、非党高级知识分钟代表进行了座谈,上级领导同志对我院党政支持统战及统战工作做了充分的肯定,
5、加强与派、无党派的联系工作,协助各党派加强其自身组织建设等各项工作,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了解工作和生活情况。积极配合省民进做好我院民进支部改选前的准备工作。支持学院民革支部完成了改选工作。
6、做好派和非党民主人士后备干部的推荐工作。今年配合省委统战部推荐一名党外高级知识分子作为省统战后备干部。
7、积极向省、文史馆推荐人才,目前正在研究推荐中,等待党委会研究。
8、积极配合省、市委统战部做好年政协、人大代表换届前的有关工作,对我院已有的两名市政协委员情况进行介绍和推荐。
9、完成了“陕西省高等院校统战工作情况”(包括民主的党派等)的统计工作。
10、作为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发挥积极作用,最近被市侨联评为先进集体。
11、每年召开侨联、派春节茶话会等座谈会,征求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双节对重点统战对象进行慰问。
四、“迎评”准备工作:
1、关于近年媒体宣传我院情况(电视媒体报道不在统计中)。整理1998—年媒体宣传我院资料12辑(两套)其中1998-2002合订本1辑;各1辑;年2辑、年4辑;黄土画派(含刘文西及客座教授)、杨晓阳院长专辑各1辑;其他院领导合订专辑1辑。
2、整理《西安美术学院规章制度汇编》(党群系统部分);
3、整理了-年党委所有文件;
4、编印《“迎评”知识问》;随着学院“迎评”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编印《“迎评”宣传手册》。
5、编印《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文件汇编》;
6、组织整理“迎评”宣传标语共五十条,分不同阶段在校园悬挂。仅11月悬挂8条;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研究;策略
2013年,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观摩东北师范大学学院郭凤志教授的思政课教学之后,从当前形势与任务出发,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强调把教学方法改革作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阵地,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从中汲取精华,从而真正发挥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许多相同之处,很多知识可以运用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它既能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亦能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使枯燥的课堂焕发生机,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的现状
笔者自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问卷调查问卷》,于2015年3月对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路职院、湖南大众传媒职院、长沙职院四所高职院校进行调查,被调查学生有2013级和2014级,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89份,被调查的学生2013级有124人,占总人数的32%;2014级有265人,占总人数的68%。被调查的学生涉及会计、汽车维修、旅游管理、国际贸易、文秘、音乐表演等专业,有59.5%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必要,超过一半的学生肯定思政理论课在其成才方面的价值,调查数据具有代表性。现状表现如下:
(一)教学内容空洞、理论脱离实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方面的调查中,63%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缺乏实践教学,53.8%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比较空洞,理论脱离实际。思政理论课有较强的理论性,必须联系社会热点、国内外事件等进行教学,同时实践教学不可少,要彻底打破传统的“满堂灌”式、“填鸭式”教学。同时,在调查中,21.3%的高职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用并有所了解,26.54%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76%的学生清楚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的时间并认为中国传统节日重要,可见高职学生对中国创通文化知识感兴趣,高职学院必须重视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思政课教学的渗透。
(二)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不活跃。在调查中发现,60.1%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调,14.9%的学生对思政课有兴趣,2.1%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是学校的规定没有兴趣也要学习,因此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议调查时,56.7%的学生认为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活动,增强教师授课的趣味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体系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有优点,但它的缺点是只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如果只采取讲授法,会使教师重视理论灌输,照本宣科,缺乏与现实的联系,不接地气,使学生对思政课更加没兴趣,教师讲台上声嘶力竭,学生不听课干自己的事情,最终教师也丧失教学的积极性。
(三)学生学习被动、缺少积极主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是高职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调查中发现,有49.7%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对自己未来就业没多大影响。主要原因是,当前高职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遇事即以功利的心态对待,认为思政课不如专业课对自己的求职择业有用,学不学一样,学习缺少积极主动,因此思政课堂上出现学生玩手机游戏、看电影、学习专业课知识等现象,而沉溺于手机中的这类学生,不喜欢与人交往,人际关系紧张。这就需要思政教师除了讲授自证理论知识之外还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如讲述《论语》,使学生明白孔子与弟子曾经探讨过六种人际关系,并提出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增强思政课的文化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帮助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政素质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形成健康完美的品格,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形成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课教学有着密切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以有效对大高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可以加强学生自身修养,使其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能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伴随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仍具有深远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涉及道德领域和社会层面的各个方面。如孔子提出和为贵,就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在校高职学生均为90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独立意识较强,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自尊心很强,只要遇到挫折就会心灰意冷、怨天尤人,更有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传播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谐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
第三、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和素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内容,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学素材。比如说,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中华民族无疑有着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为公 克己奉公等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就能不断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方法
思政课教学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发挥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作用,除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外,还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方法,以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一)直面现实问题与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是真实反映社会各个方面。高职学生是思想比较活跃的群体,他们会比较关注各种社会问题及与自身成长成才的问题。思政教师一定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讲真话,不回避矛盾,单纯的理论讲授并不会让学生记忆深刻,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关注的问题,回答学生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方面的关联,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思政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并解决自己的疑惑。
(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通俗读物,辅助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教学相关通俗读物,如《国学》、《弟子规》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会产生一定积极效果的读物,思政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需要,借鉴吸收教学相关通俗读物的内容对有关理论进行阐述解释说明,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所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中“学”,自己参与到思政课教学当中,这样会使思政理论课教学真正的“入学生的耳、脑、心”,以更好的提高思政教学效果。
(三)互动式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新路径。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对象即客体,这样学生在授课的过程中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而学生有思想,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因此,现在思政教学理论课教育教学主体不仅仅是指教育者,同时还包括受教育者,即学生,在思政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体性与主导作用,又激发学生主体性,尊重其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沟通、探讨以促进师生交流与融合,实现教学相长目的的教学方法。思政教师在思政教学安排中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而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如以重大传统民族文化节日为契机,对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民俗民风。利用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有特定意义的重大传统节日开展活动,通过9月3日胜利纪念日活动传承民族文化展演等形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精神的真谛,加深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本文系2014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中青年教师专项研究课题: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编号是14A0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竹(1983―),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法律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零售概论;在线教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现阶段,我国在线教学的设计大多以知识、技能的记忆和理解为主,在交互性、活动性教学等方面比较薄弱,不利于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2]。因此,如何在线上教学中做好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出新时代符合国家需求的人才,成为教学工作者新的关注点。“新零售概论”是本科、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数字营销背景下的前沿课程。本文通过对“新零售概论”课程在线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探讨,力求借助在线教育的手段和思政教育,构建适应课程目标和要求的在线教学设计方案。
1“新零售概论”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1.1“新零售概论”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零售概论”课程是在我国新零售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诞生的,具有时代感和实践性。目前,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教学内容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应用学生身处新零售的环境,已接触过许多新零售品牌企业,少部分学生在课外已经开始进行新零售方面的实习或兼职,例如开店、直播带货、微商等。但是课程教学还停留在理论讲解上,缺少实际操作的指导和改进。(2)传统教学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有限新零售的发展速度较快,课程知识、案例常处于更新的状态,而纸版教材等传统教学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3)单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面对面的传统课堂多采用讲授法,比较枯燥、沉闷,学生容易出现精力不集中、走神、玩手机的现象。此时,教师如果继续按照教材体系逐一讲解课程内容,会导致课堂缺乏个性化和深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4)思政教育缺少系统的设计“新零售概论”课程除了传授与时俱进的知识外,也应传递时代使命和价值观,其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思政元素还有待挖掘和融入。
1.2“新零售概论”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针对“新零售概论”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力求通过在线教学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发挥二者的协同优势。(1)在线教学: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也拓展了教与学的时空限制。“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为教育行业带来了变革,尤其是自肺炎疫情暴发后,在线教学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教育手段的升级也给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课程通过在线教学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拓展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师生的互动性。(2)课程思政:新零售是传统零售的创新和数字化转型,覆盖线上线下融合经营、社交电商、短视频与直播带货、无人零售、零售科技等领域,它的诞生与发展必然蕴含着培育新型人才的思政内容。新零售的出现,带动了一批新的就业岗位,也对行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年群体是新零售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也正逐步成为我国消费市场上的主力军。我们期待这些年轻的从业者们不仅能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获得自己合理合法的收益,更要能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因此,本课程通过融入思政元素,加深学生对新零售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其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下合格的数字公民,激励其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对在“新零售概论”课程的在线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探讨,力求借助在线教育的手段和思政教育,探索出适应课程目标和要求的在线教学设计方案。
2“新零售概论”在线课程的思政目标和思政元素
2.1“新零售概论”在线课程的思政目标
无论是在线教学还是传统教学,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备综合素质与能力[3]。依据上海杉达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新版培养计划中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具体制定了“新零售概论”课程的思政目标: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操、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具备企业家潜质和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零售业管理人才,能适应数字中国建设的需要。
2.2“新零售概论”在线课程的思政元素
为适应在线教学,经过教学内容的提炼,课程切分为64个知识点,并根据知识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本课程的思政教育主要从政治教育(如爱国主义、道路自信、乡村振兴)、思想教育(如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创新教育(如创新精神)、职业教育(如经世济民、奋斗精神)、法治教育(如遵纪守法)五个层面出发,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期望实现相应的思政目标(见表1)。(1)政治教育从西方零售业变革到新零售崛起,中国零售业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迅速、举世瞩目,但也举步维艰。通过介绍中国零售发展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介绍数字化门店和物流业最后一公里难题时,自然地引入数字中国建设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发展的需要,期望他们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国家发展规划,热爱并服务自己的国家。(2)思想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公共生活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如移动电商、实体商场、无人超市、自动售货机等),对道德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列举无人商店、自助收银超市中少数消费者不文明购物行为,给学生个人的诚信、自律敲响警钟。在学习构建线上线下全渠道零售时,引导学生关注不熟悉智能化设备或操作的老年群体,提高老年人在全渠道中的购物满意度,促使学生关心,关爱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增强仁爱之心。(3)创新教育新零售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着创新转型的内容、形态,在新零售行业中也诞生了一大批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创业企业,例如阿里巴巴、京东和苏宁。在介绍新零售的内涵、特征等基本知识时,让学生首先理解新零售“新”在何处。在实践环节,让学生自行分析并深入思考某个新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绘制该企业的商业模式画布,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4)职业教育新零售的经营理念以消费者为核心、以技术为驱动,推动消费升级。作为行业未来的年轻从业者,应当具有经世济民、胸怀天下的担当,具备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以消费者画像、消费者体验和零售科技的应用为切入点,分享欧莱雅、雅诗兰黛等优秀新零售品牌的人本营销理念和中国零售科技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激励其掌握专业前沿和先进技术,保持不懈的奋进精神,勇于担当,为消费者创造美好生活。(5)法治教育近年来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零售商业模式成为主流,但在发展中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采取虚假宣传、低价倾销、价格欺诈等不正当行为,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此,国家颁布了社区团购“九不得”、《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等条例来治理网络零售中的乱象。在“新零售概论”课堂上,要以企业实际发生的不法行为为例,给学生以警示,并将网络零售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思政内容融入课堂,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3“新零售概论”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设计
在线教学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传统教学”,而是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重塑传统教学内容、重构传统教学结构、再造传统教学流程、创新传统教学方法、重整教学评价,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3]。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助于思政教育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衔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那么,应该如何开展教学呢?依据思政教学内容和目标,本课程梳理了以下在线教学设计的思路:
3.1优化教学过程
在线教学不拘泥于特定的教学时间,学生可以灵活地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完成学习。因此,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地组织、监督以及个性化辅导。“新零售概论”课程在线教学主要划分为先导任务、观看在线课程、学生活动三个环节:首先,教师在线本讲学习任务,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或以思考题的方式导入课程。其次,再含有思政内容的教学视频,引导学生自主观看。最后,在课后布置学生完成知识与素养相结合的在线测验、实践作业、学生问答等活动,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
3.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2.1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微课教学法、案例式、项目驱动式、自主探究式、在线讨论等教学方法,来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中国新零售模式典型企业”这一内容时,采用案例式教学,引入张近东创立苏宁和苏宁构建智慧零售模式的案例,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了以消费者为中心和构建全渠道零售这两部分内容后,开展项目式教学,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对老年群体进行调查,了解老年人“数字鸿沟”的问题,并对如何提升老年人全渠道购物的满意度和便利度提出对策。3.2.2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本课程除了运用在线教学中普遍使用的学习资源上传与下载、小测验、投票、在线讨论等手段,教师还创新性地使用例如线上新零售法律知识竞赛、云参观和云讲解无人零售实验室、新零售商业模式画布作品线上展览等方式,让学生成为在线课堂的主体,让思政教育深入学生的课余生活。
3.3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在提供基本的在线教学资源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开放资源、时事热点,延伸教学内容。比如,在介绍中国零售发展史时,引入《上海零售百年》纪录片,让学生生动地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对于线上短视频与直播带货这一知识点,网络实时直播或者录播视频更是内容丰富、方便获取,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典型作为正面或反面案例,辅助知识点进行讲解。
3.4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50%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的考核手段综合运用在线测试、资源查看、小组或个人作业、互动等形式,使在线课堂活跃起来。期末考试的形式以撰写论文、报告为主。在评价时,不仅要评价知识点理解的正误,还需要分别针对知识、能力和情感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明晰相应的考核内容,分配分值权重。
4结语
“新零售概论”课程利用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方式,初步探索出课程教学设计,使学生在领悟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成为新零售时代需要的人才。现阶段,本课程已完成融入思政元素的在线课程视频录制,建设了相应的电子讲义、课件、试题库、案例集、实践材料等资料库,未来将对应用的效果进行追踪和分析,做好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2020-06-01).t20200603_462437.html.
[2]毛军权.在线教学的未来发展:动向,反思与行动[J].中国电化教育,2020(8):27-32.
一、大中小学德育培养的目标特点
(一)中小学:“个性”的潜意识培养中小学德育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个性”培养。
小学主要强调习惯与性格的培养;中学主要关注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个性”的培养需要经历社会实践的熏陶,特别是中小学生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要求以“潜意识”的培养方式为主。但中小学生尚处于“个性”培养的初始阶段,要想养成自觉的、稳固的良好“个性”,绝对不能单靠空洞的理论说教,而应关注个体的活动,通过实践教化与知识的沐浴,使学生在“潜意识”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个性,这既符合个性的形成规律,也符合中小学生的特点。
(二)大学:“个人素质”的显意识塑造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法制观等都需要系统培养与定型。
高校德育教学培养目标着重强调综合素养的提升,包括政治素养、理论素养、社会素养以及道德素养等的提升,实现“全人”的教育目标。很明显,高校重在理论“灌输”,通过有意识的理论“灌输”,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全人”教育。大学生是经过多年知识与实践熏陶而具备一定成熟“个性”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社会责任与使命需要有意识的理论教育,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与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力量,塑造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在特定目标的引导下,实现“全人”的培养理念,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特征,充分体现育人的主要功能。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模式特征
(一)中小学:“实践”主导教学模式由于中小学德育教学“个性”培养目标的限制,中小学思政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实践主导”的教学模式。
1.实践教学有助于中小学学生“个性”的培养。
“个性”培养需要自觉性、稳定性。学生的性格、习惯、人生观、世界观等本身就是长期社会实践作用于“人”的结果,只有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能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不断加强学生“个性”的形成与稳定。
2.实践教学符合中小学学生自身的特点。
中小学时期是气质、性格道德品质等最好的培养时期,也是未来思想素质提高的关键和基础阶段。中小学生个人习惯、性格等因素均处于无序状态,如果要培养符合社会国家需求的“个性”品格,必须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采取“实践”的教学模式,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通过社会实践潜意识活动与课堂实践教学结合的模式,才能实现“个性”的培养目标。
3.实践教学与德育教学内容一致。
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中小学思政课内容安排主要以“实践”为核心,把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践”教学。知识编排总体上比较简单,贴近学生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表现自身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如高中思政课内容就突破了传统政治课的理论模块,摸索出了适合中学生特点的内容安排。知识的讲述方面则以条块编排为主,简单易懂,实用性较强,将各种知识结构分裂开来,系统解剖。
由此可见,在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学中,必须把课堂目标贯穿于社会实践中,以实践教学为主导,在“潜意识”状态下培养学生的“个性”,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二)大学:“理论塑造”主导教学模式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定位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决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依靠知识记忆的模式,而要侧重于理论熏陶,否则就难以完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1.理论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质”。
经过多年的培养,大学生的“个性”、生活习惯、性格等基本形成。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主要通过提高自我认同感,判断自己的“素质”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由“潜意识”的状态转变为“有意识”地培养,这就不断地需要理论性提高。通过有意识的理论学习与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逐步调整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升华到一定程度而使其定型,实现大学教育的目标。
2.大学思政课内容以理论“灌输”
为目标。大学阶段思政教育内容的安排要求以理论塑造为主体。无论是课堂教学内容,还是实践教学内容,都充分体现了理论的重要性。深化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认识;强调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说明它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明确区分了理论与政策的特征,突破了把政策作为理论来论证的思路。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侧重于理论研究与探讨,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过程。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的困境
(一)“实践型”教学与“知识型”教学的矛盾由于应试教育问题仍然广泛存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大多以沿袭传统的“考试”为核心的主导模式。小学思品课普遍存在被忽视的现象,中学思政课则因“考试化”而存在“知识化”现象,忽视了思政育人的目标,产生了“知识型”教学与“实践型”教学的矛盾。
1.实践与教学严重脱节。
由于考试的需要,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讲授基本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对社会实践问题关注不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数量大大减少,缺乏实践对知识的检验,特别是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带来一定问题,知识型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脱节现象也比较严重。
2.理论知识讲授过深。
由于升学考试的需要,教师往往把基本理论开发过深,超越学生的实际,一些应该在大学阶段才能安排的理论在中学却已经讲授。这种模式与教学内容、教学特点都具有一定矛盾。
(二)“理论塑造”诉求与实际探索不足的矛盾大学德育培养目标要求思政课教学定位于“理论塑造”型,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大学思政课教学却存在理论探讨不足等问题,加剧了与中小学思政课衔接的矛盾。
1.对思想政治课的内心认同感不足。
尽管中央一直强调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高校领导也非常重视思政课的教学地位。但实际上,从学生到老师甚至部分领导都存在把思想政治课教学表面化现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以及课堂教学被边缘化局面普遍存在。学生上课是为了追求学分与考试成绩,教师则认为该学科实用性不强等。因此,教学中存在轻视思想政治课的现象,忽视了思政课“理论塑造”的特性,降低了思政课的功能。
2.思想政治课理论探索不够深入。
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科研经费、及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师自身不被重视等问题广泛存在,导致思政教师不愿真正倾心于理论探索。理论讲解与实际结合的“度”很难把握,理论讲解的深度远远不够,很难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塑造的教学目标。学生则存在单纯应付教师的现象,缺乏真正探索理论的目标,实践教学也基本流于形式。因此,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降低了高校思政课理论塑造人的根本目标。
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问题对策
(一)拓宽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
1.实践渗透于教学。
结合我们所进行的课堂内容,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能够把道德教育的内容深入到内心深处。一定要通过事例或学生参与的实践为主导模式,把道德教育的内容作为实在的东西进行传教。
2.行为培养渗透于教学。
加强学生的参与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参与加强学生对道德意念的体会,增强自觉培养良好道德习惯的自觉性。同时要加强行为规范的实施管理机制,在良好规范管理下加强行为培养,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课外活动配合课堂教学。
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或个人活动会给孩子潜意识的教育,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去参观烈士陵园,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对烈士的景仰之情,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观。
通过一些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团结意识、合作意识。
(二)探索大学思政课理论“灌输”
模式一方面要大力引进高素质、高水平教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另一方面,必须提高现有教师的讲课水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探索理论与实践整合的机制,探索大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1.探索“浅入深出型”理论灌输模式。
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时,大学教师一定要寻求与社会实践的契合点,把握理论核心与实质。从社会实践与学生自身的问题出发,“浅入深出”地阐述理论的具体含义,激发学生关心理论的积极性。对于那些与社会实践出现的矛盾的理论,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矛盾形成的原因,探索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的特点,总结理论的科学性。要善于捕捉社会热点、难点,结合理论分析,既容易增强理论与实践的兼容性,也能提高理论的可行性,增强课堂的教育效果。超级秘书网
2.完善理论灌输的“多样化”课堂模式。
大学教师必须实现教学模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化”的转换,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模式、实践方式等。但多样化的基础则必须把握教学的主题,把握理论发展的逻辑脉络,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把逻辑主题讲解透彻。
3.探索案例与理论结合的“度”。
针对大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实践教学不足问题,特别是政治理论枯燥无味的特点,我们最好选取适当得案例以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有助于理论的把握与理解。但在案例选取的过程中,一定注意典型性,注意案例分析的方法。
一、实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目的和意义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然而,当前高校的思政课却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热情不高,以及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班教学环境下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不够,影响了教学效果。
如何“把高校思政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很多高校纷纷进行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不过,这些模式大多针对“小班制”为基础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目前高校的思政课大多都是“大班制”,上课人数较多,班级规模大,如何让上述模式的优势在大班授课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其预期效果,结合我校改革的实践,探索出了“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全班同学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使政治理论和政治信念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这种模式也打破思政课教师之间各自为战的格局,使教师之间优势互补、差异互补、形成一种合力。
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组织和实施
(一)大班授课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授课模式。教师在讲授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视频和案例的教学,并及时更新,紧贴时代,注重实效性。同时,授课过程中要注意从横向与纵向加强四门课程的联动,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政治理论教学体系。在大班授课时还要注意与学生互动,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又能灵活运用。
(二)小班讨论以学生活动和展示汇报为主,强调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小班讨论,学生5-8人一组,自由组合选题、汇报。讨论形式力求灵活多样,例如,就社会热点问题分析与讨论、演讲、辩论、自编情景剧、模拟社区、模拟法庭、模拟记者会等形式,小班讨论弥补了大班授课的缺憾,增加了师生互动,使得教师能更多关注学生个体,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一个充分展现自我、体现个性的舞台。
(三)社会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旨在开阔视野,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形式,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开展如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一、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历史文化遗迹(九一八、烈士陵园)、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展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通过考察,加深对了解历史,以史为鉴,积累知识,强化爱国思想,不断拓宽视野,丰富阅历;二、假期社会调查,组织学生深入农村、政府部门、城市社区、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社会发展、基层建设、人民生活教育等方面的情况;三、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公益服务活动,增强学生奉献社会的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后,进行总结,撰写实践报告,制作ppt进行展示,并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最后,由教师综合自评和互评的情况,量化为成绩。
(四)多维度考核方法。在考试、考核方法上,改变传统的闭卷形式,采取开卷考试、综合评价,加大平时、实践分值比重,从个人作业(论文、读/观后感)、小组作业(互动表现、PPT展示)、课堂表现(出勤、发言及参与度)、演讲辩论答辩、期末考试等多维度考核,使学生从闭卷考试的畏难情绪甚至恐惧感中解放出来,鞭策学生加强日常学习,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团队的合作精神,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在多维度考核学生的基础上我们还实行了“免试制度”,免试的基本条件是遵守学院各项规章制度;无考试违纪及其他行政处分等情况。在平时的活动中,如演讲、讨论、辩论、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免试比例约占学生总数的10%。免试制度曾在2011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纵论天下事”征文比赛的形式尝试过,效果很好,学生踊跃参加,水平也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