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实践的作文

关于实践的作文

时间:2023-05-29 18:01: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实践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实践的作文

第1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作文;途径

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经历,对事物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看法,所以,对他们进行作文教学要比对小学生进行作文教学容易得多,所以,老师只要确定好方法就能够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快速提高。至于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到综合的因素,例如,方便学生理解、方便老师讲解等。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发现对初中学生来说作文的实践教学起到的作用非常之大,下面笔者就详细地论述一下初中语文作文实践教学对学生的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体验生活

在现代社会下,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之大,本身升学对学生与家庭而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无论是小升初、中考、高考,无时无刻不在催促着学生向前行进。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学生整日忙于学生,两点一线,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体验生活中的趣味。但如果让孩子去体验生活,学生通过实践切身感受到了所要描写的事物,这样再让他们去写作就可以奋笔疾书,一蹴而就。毕竟真正融入其中所体会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样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无需过多的语言描述,只要学生把实践的真实经历写出来就可以了,从而简化了教师的指导过程,为学生节省了时间。并且,因为目的的不同,体验生活属于作文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家长也不会反对,因此,我们说初中语文作文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体验生活。

二、有助于学生陶冶身心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自身也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但学习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长时间坚持麻木的学习,学生自身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焦虑,这并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其实作文的实践教学,可以带学生去大自然中体验真实的情感,这无疑是放松身心的一个好方法。当我们想写关于动物的话题时,不妨带领学生去动物园或大自然中观察它们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当我们想写关于田野的话题时,就带领学生去田野当中去实践操作,体会农民伯伯的艰辛。当我们深入实践中后,作文的写作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因为学生亲身经历了,因此他们的内心对实践的过程都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他们把内心的真实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一定会比老师机械的指导要好得多。并且,学生由于学习外出感受生活在他们的内心当中并没有自责感,因为这是学习的一部分,学生既没有耽误学习的时间,也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外部的自然环境能让学生从紧张的氛围中解脱出来,身体与心灵都得到了放松。因此,我们说初中语文作文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陶冶身心。

三、有助于增加文化常识

其实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当中,这个过程需要老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也需要外部环境来为学生做铺垫,因为毕竟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偏多,无法提供与外部环境相同的环境来让学生进行练习。但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能够快速融入社会生活中,当我们用讲解作文的模式来为学生灌输这些问题时就会变得轻松许多。例如,在描写“雨”时,我们可以认真地观察雨,观察下雨前天气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我们人体会在雨前、雨中雨后有什么感觉。这都是我们能够通过切身观察与感受得知的。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我们就会知道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云中掉落的雨滴,是在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之后上升到一定高度液化凝成的小水滴,当它不能够承载时就会从空中落下,也就形成了雨。我们可以看到在下雨之前,天空会变得非常阴暗,俗称阴天,而在下雨前与下雨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到气温会降低。而通过日常的经验,我们前人总结了许多非常实用的谚语“燕子低飞蛇过道,不久就有大雨到。”“雨打鸡啼卯,雨伞不离手。”这些谚语都非常形象地为我们描述了即将下雨的场景。这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融入生活的过程,而在实践教学的同时就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常识。一举两得,作为教师所追逐的正是这一点。

四、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

教师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初中生来讲,教习他们语文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讲,让他们集中注意力,不分散精力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特别是教习作文时,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就更难了。但如果我们用实践教学的手法来教习他们,集中注意力就会轻松得多。因为实践需要人去亲身体验,况且课堂之外的环境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大,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就会集中到教学环境当中。并且,实践教学使教师需要叙述的问题更加直观,学生理解也会更加快速、立体,这种视觉上的灌输要远比语言的描述更有说服力,这就让教师的教学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我们说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

总之,初中语文作文实践教学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直接影响非常巨大,也对他们自身有很多益处,无论是学习成绩方面还是日常生活方面,都是一个较为有益的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教学,以此来提升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并引导学生更好地学,更好地融入生活。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字:观察 积累 整理 修改 实践

审视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对于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还存在简单、机械操作的倾向,读什么就写什么,采取一一对应的读写结合训练,希冀“立竿见影”。这种教学的急功近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不断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才能学会语言。规范的书面语言的发展绝不是一触而蹴的,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一定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帮助学生打开一个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的窗口的同时,引导学生尝试在相当数量的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在强化练习的过程中以读悟写,以写促读,最终达到读写双通。

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宜空讲知识。”他还说过:“改与作文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可见,作文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写”,更要锻炼学生会“改”,把“改”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会比教师评改效果更佳。修改作文首先是学生自己的事,不管学生改得多还是改得少,哪怕只是更改一个错字,更换一个标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所以,教师应坚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从选择材料、布局谋篇、中心表达、遣词造句等方面多作自我审读,自我修改,从而在不断写作,不断修改的过程中了解写作知识,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小学作文教学应把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应着重培养将观察到的情况用一句话记录、作素材笔记的习惯;做资料卡式简报等词句段积累的习惯;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限时作文,快速作文的习惯;自己当堂修改,请别人修改的习惯;保存作文、重读整理的习惯;主动进行语言实践的习惯。

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行之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方法:

一、留白处,想象画面

有些课文在情节上有留白处,或有言下之意需要读者自己去揣摩体会。阅读中可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抓住内涵丰富语义深刻的词句引导悉心揣摩,想象挖掘语义,补写文章的留白处,想象再现那些情景,然后用规范的书面语言进行描述。

例如:《詹天佑》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 这句中“轰动”一词义蕴深邃,内容丰富。有位教师教学是这样引导的:“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这“轰动”的情景吗?学生有的描述了大街上“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乡村“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边歌边舞……这样挖掘语义,为引导理解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和爱国热情作了铺垫。学生通过说写的训练,加深了对詹天佑一腔爱国热情的感悟,真正做到“读写双赢”。

二、借背景,变更内容

读写结合还可以借用课文所写事情的背景,变更内容,想象事情,进而作文;或变更课文中的第一条件,引导想象条件变化对事情变化的影响,进而练笔。如:《半截蜡烛》一课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出伯诺德夫人及她的两个年幼孩子都积极投身到反法西斯战争中去,机智勇敢地和法西斯分子作斗争的一腔爱国热情,安排了一项说写训练。教师变更课文内容,把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三个人依次想法熄灭或取走那藏有秘密情报的半截蜡烛,变为伯诺德夫人一人一再想要熄灭或取半截蜡烛。让学生想象一下,德国军官看到伯诺德夫人几次三番要拿走蜡烛,会有什么表情,会说些什么,会有怎样的举动,然后把它写成一个片断。这样的读写训练,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的紧张激烈,并由此对这一家三口在这样紧张的情况下不露声色,沉着勇敢与敌周旋的胆识的肃然起敬,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他们练笔提供了素材,使之有物可写。

三、读课文,激疑引思

还有,阅读课文后,教师可激疑引思,促使学生创造想象,进而练笔。

如:《狼和鹿》一课的课后安排的语言实践活动是:当人们认识到狼其实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时,会采取什么措施?过了一段时间,森林和鹿群也相应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想像一下,续写这个故事。这里的续写故事,为学生灵活运用已经了解的关于自然界中的“食物链”方面的知识,搭建了展示的平台,促使学生饶有兴趣的沉浸到写作活动中去。

第3篇

笔者和团队一起做过一个实践活动,我们对一位小学生进行时长为一个学期的作文远程辅导。在得出结论的同时,笔者认为,其实这些工作(谈话、命题、收集作文等),家长都是可以承担的,并不需要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也不需要由专门的工作人员或者机构来完成。那么在写作领域内,家长是否意识到自身也是一种潜在的教学资源?

笔者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发放70份,回收69份,调查对象为1―6年级学生的家长,调查内容为“在写作领域内家长和孩子的互动程度”。结合现状,笔者认为这里强调了家长所需要做的两方面内容。

一、及时掌握写作知识,挖掘学习潜能

在“作文辅导班和自己二选一”一题中,只有20.6%的家长选择了自己,说明绝大部分家长并不具备与写作相关的知识或者无法系统地将知识传授给孩子,他们都认为写作教学只是教师的任务,与自己无关,因此忽略了对孩子的写作辅导。如果家长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对写作有正确的认识,学习有关写作的知识。写作不是一日就可以练成,也不仅仅是靠课内教学就能完成的,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感受息息相关。

家长可以通过家校沟通,检查作文,及时向老师了解孩子的学情和弱点所在。同时利用网络、书籍对相关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掌握各种写作技巧,比如修辞手法、文章结构等。总而言之,在对孩子进行写作教育之前,家长必须挖掘自身学习新知识的潜力。

二、积极展开写作教育,探求教学技能

有54%的家长曾经将孩子送到作文辅导班里,但是在这些家长中认为作用很大的只有8.8%,91.2%的家长觉得作文辅导班对孩子写作的推动力很小,甚至没有任何用处。也就是说,作文辅导不是一个促进写作能力的最好手段。在教师教导时间有限、外界因素影响效果甚微的情况下,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需要通过正确的途径来实现,家长需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将敲门砖递给孩子。

除了必备的写作知识,如何教也是家长要注意的内容。在众多家长中,只有23.8%的家长有专属的一套作文教学方法,并且大同小异,主要抓阅读这一块。但是他们纷纷表示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就在于方法过于单调,这就是没有充分挖掘自身教学潜力的一种表现。因此,笔者经过整理,认为家长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写作教学的方法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发挥不可替代的影响。

(一)日常沟通,加强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转化

亲子谈话的内容最好是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可以从游戏、动画或者朋友入手。在聊天的过程中,家长不要打断孩子说话或者急着否定,放下所谓的权威性,同时运用一些肢体语言。说话时尽量要注视孩子,端正态度,专心听讲,给孩子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写作需要用到书面语言,平等的、有效的口头交流只是第一步,如果家长希望促进孩子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转化,那么就需要进行特定的训练。在交流的整个过程中,做到思考、说话、写作相结合。[1]可以每天设置一个小话题,家长应当让孩子在讨论前仔细思考,不要过多地提示,以免抑制孩子的思维运转。在孩子积极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之后,让他立即把所说的写下来,而这时家长要做的便是和孩子一起修改语病,让句子变得通顺。当然,除了这些,思考性的课外阅读、好词好句的积累、读写练习的加强也是促进转化的有效因素。

说写转化可以锻炼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写字水平,积极表达出对各种事物的新奇观点、发散思维,同时又能增进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二)参与实践探究,提高综合能力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运动知觉和观察能力,思维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步进入初步本质抽象运算水平,推理能力和创造力也逐步提高。但是,学生的生活圈愈发狭小,课外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缺乏体验,导致孩子的能力被渐渐湮没,写作素材不能信手拈来,出现了抄袭、滥用素材的现象。父母应该多让孩子参加实践探究,加强生活与写作的联系,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力。孩子通过观察对外界引起好奇心,在实践的过程中,将这些能力整合起来进行思索探究,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事物的本质,拓宽自己的写作视野,获得新鲜的写作素材。而家长要提供适当的引导,使得孩子回顾整个活动过程时,形成自己的感悟,总结方法,并且通过写作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三)评价修改,培养良好习惯、增强自信心

许多小学生很少反复阅读和修改作文,他们有这个能力,却没这个习惯。如何能让学生主动评价和修改作文?

起初可以将有写教师评语的作文拿来看,修改作文对孩子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修改。而父母在这个阶段最大的任务并不是要将作文改得有多好,而是引起孩子修改作文的兴趣,从细节做起,先从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等简单的地方入手,再到查找病句,最后从写作技巧上修改。时间一久,家长也可以拿几篇比较好的作文(不一定是孩子写的),一起和孩子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探讨,让孩子有一种“我可以将很好的作文修改得更好”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当孩子修改作文有了一定水平,父母要抽身而退,将定期参与修改过程过渡到不定期,最后让孩子一人承担,因为孩子要学会独立思考,父母过多的参与会阻碍孩子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在父母的培养下,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学会从各个角度去看待事物,不仅是针对写作,而且对以后的成长、对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都有巨大的帮助。

(四)学会情感表达,提升思想境界

现今小学生作文的一大问题是“虚”。不仅虚在素材,还虚在情感。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儿童对所见、所闻不是没有情感,而是意识不到潜在的情感,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达,又或者是从作文中看不到真实的情感。比如看到满地垃圾,可能会想到“不能乱丢垃圾”,但思想认识无法上升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境界。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正确地抒发内心的情感。

首先,家长自身需要调整情绪,在孩子面前处于丰富、饱满的状态,用自身的情绪去感染孩子。[2]其次,家长在孩子面前用合适的口头语言进行适当的表达,以家长的情感去引发孩子的情感反应,比如“你今天做了好事,被老师表扬,妈妈为你感到自豪,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希望你继续保持”等等,这样孩子也会衍生出一种自豪感,试图让孩子体会不同情景下的情感表达,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再次,结合阅读或者某一个真实情境,尝试让孩子自己用书面语言表达感想,不断提升情感表达的能力。

第4篇

不少学生怕写作文甚至于谈作文色变,这主要是写作基本功不够。能说会写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在新课程改革中也非常重视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作文也是备考工作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作文基本功是每一位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1、什么是写作基本功?学习任何东西都可以分成两大块:一是基本功的学习;二是上层能力的学习。对基本功的学习最为重要。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基本功人手。加强对学生进行写作基本功的培养,这就好象是砍柴前的“磨刀过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的语文写作教学,要求高中生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要求学生写作时观点鲜明,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等。写作基本功的培养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会审题、拟题;学会寻找话题,学会分析,对人对事的看法有一定的见解和深度,有创意;学会选材,安排合理,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语句通顺,富有文采;文字书写规范,无错别字,标点正确。

2、怎样培养写作基本功?

(1)关于审题、拟题。作文评分的标准之一是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切合题意”是一类文的必要条件,而脱离题意作文则无异于给自己的文章判了“死刑”。审题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材料的选择将影响全篇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决定着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审准了题意,文章才会切题,否则就会偏题,甚至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以近几年来高考中常见的话题作文为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按以下程序审清题意:一是审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对关键词语应认真读,一要弄清这些关键词的明确指向,二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重点审视话题本身的那个词或句。二是审提示:从提示中把握试题规定的内容和中心,把握选材的范围。三是审要求:文体要求,题目要求,字数要求等。

(2)关于作文中的“话题”和选材。学生写作的一大障碍就是没有话题,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话题。当然,要使学生更容易地找到话题和材料,关键在于平时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素材,引导学生多从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中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组织一些活动多思考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并养成爱思考的良好习惯,最好能用文字的形式把它保存下来。有了话题之后,要引导学生围绕话题来选材。选材的具体要求有:围绕表现主题,选取直接或间接的能说明、烘托、突出和暗示主题的材料;合乎典型性,能够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真实、准确,既合乎实际,又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的材料:追求新颖性、生动性,即能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以及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材料。

(3)关于写作思路。学生作文往往是空洞无物、无病,其原因就是没有观点,打不开思路。对高中学生而言,所要表达的观点无非是论证是非,或者是表达爱憎。不同体裁的文章思路各不相同。作文中的材料作文,其写作的一般思路为:引述材料、提炼观点、论证观点联系现实、解决问题、深化观点。可以先概述提供的材料,然后分析“为什么”,接着就提出观点,再分析论证观点,接着联系现实,最后深化观点。对不同的体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打开思路。

(4)关于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高考《考试说明》对作文语言的要求分为两个层次:基础等级要求是“语言通顺”:发展等级要求“有文采”。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经常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现象:语句不通顺,语病多;语句无文采。描写入和事时不善于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基本修辞手法,语言平淡、乏味;语言缺乏说服力。不会运用名人名言、俗语、典故、寓言、警句等来证明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语言不规范,不恰当地运用网络语言。如在作文中出现“gg、mm、88”等网络语言。要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平时就要引导学生抓好语言基础知识,还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关的课外活动,如背诵比赛、阅读比赛、积累比赛、讲故事比赛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积累和运用词汇;学会联想与想象;学会观察生活,形成新的观点和看法,并运用于写作中。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多运用修辞,使语句优美,富有文采。通过各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当学生有了兴趣时,作文教学就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5)关于书写和错别字。面对新的形势,更应该重视作文的书写和错别字问题,特别是现在有了“每错一个字扣一分”的规定,要求语文教师应想尽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少写、不写错别字,平时可加强同音字、形似字的对比、鉴别训练。还要引导学生努力提高书写质量。在作文教学中,可以从审题拟题、寻找话题和选材、拓展思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等方面来培养高中学生的写作基本功。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解决他们在高考中写作困难的问题。

总之,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读、多写永远是一条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想方设法从学生的写作的基本功入手,相信一定会迎来一个作文教学的新明天!

第5篇

一、情况分析:(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从整体来看,部分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课外阅读)正在逐步养成,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有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没有明显的转变,根据数据看出,13个班级中寄宿班之间、普通班之间的差距不大。(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拟上完九年级上册及部分下册内容,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下册主要包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合共六个单元。初三语文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五、六学期),也即最后阶段。教学重点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语文基本训练更进一步,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的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口语交际,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三、教学资源的开发:严格遵守教学的基本环节,努力创设具有个人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改理念自觉运用于加大信息技术与课件整合为教学提供服务。充分利用internet,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 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把握中考方向,多写小作文片段作文,统一安排,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避免欠交作业。9.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10.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演讲会、小辩论,锻炼能力,提高兴趣、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五、教学进度周次 内容 备注1 沁园春 雪(2)

阅读名著《水浒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背诵附录中的十首古诗。3 隆中对(3)、乐业与敬业(2) 4 5 作文(2)、故乡(3) 6 孤独之旅(1)、国庆放假 8 出师表(4)、词五首(1) 9 词五首(2)、综合性学习、作文(2)、期中复习 10 期中复习 11 期中复习、考试 1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2)、综合性学习、作文(2)、杨修之死(1) 14 智取生辰纲(2)、范进中举(2)、香菱学诗(1) 15 综合性学习、作文(2)、公输(2)、《孟子》二章(1) 17 综合性学习、作文(2)、曹刿论战(2) 18 邹忌讽齐王(2)、愚公移山(2) 19 《诗经》两首(2)、综合性学习、作文(2) 20 期末复习 21 期末复习 22 期末复习、考试

第6篇

关键词:关注学情;解析训练;课前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172-01

以往面对作文教学,我们所思考的问题仅仅局限于本次训练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刨一个坑种一次萝卜”,几番训练之后,学生的习作依赖性还是很强。纵观小学六年的作文训练,有些训练内容是有相似之处的。编者如此安排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如何使得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要想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我们必须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度挖掘教学内容的价值。

一、关注学情,乐于表达

学情,就是学生情况。以往教学前,教师更多地思考“这一堂课我如何上完”,新基础理念,带来的更多的是教师思维的转变。在作文训练时,我们要习惯于思考学生的实际情况。

1、学生已有的能力积淀

如四年级上学期的一次作文训练《夸夸我自己》,在三年级时,他们已经经历过两次关于写人文章的训练。对于写人的文章,他们心中是有清晰的框架结构的,初步学会了描写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爱好等方面的特点。经过三年级一系列的作文训练,他们在进行外貌描写时能做到有序、抓住特点,能用一定的方法将文字生动化。教者分析清楚学生已有的能力积淀,就可以把握教学的起点。

2、学生有待提升的能力

面对相似的作文训练,每个年级段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同,学生的能力提升点也不同。经过三年级多篇写人记事文章的学习,学生对于“事”是有概念的。但自己写起事情,往往会出现以下的状况:用一两句话将事情草草带过而忽略了事情的过程,或者过多地描述偏离中心的文字。究其原因,是没能捕捉到事情过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无法用准确的文字进行具体化描述。他们知道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都是细节,人物的刻画离不开细节,但还不能有意识地在文章中运用细节描写。虽然也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但还不能全部准确地运用,这给学生的表达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了解班级学生的差异

学生的能力提升是有参差的,若把他们定位在同一水平线上,就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面对写人的文章,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能结合具体事例来表述特点,语言清楚,并掌握了一定的表达技巧。另一部分学生,对于事件表达的框架还不清晰,他们需要在课堂中倾听、提升。还有少部分同学“选材要围绕中心”这个概念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模糊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会选择契合中心的事例。基于这种情况,再去确立有层次的目标,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感,自然也就品尝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解析训练,发掘联系

1、分析作文训练在年段训练中的位置

四年级上学期习作训练二的中心话题是“夸夸我自己”,纵观中年级段的作文训练,三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习作是《我的自画像》,教学目标是有序地说一说自己的外貌;下学期第二单元习作是《为别人画张像》,增加了说性格、爱好等特点的要求。本次习作,要求能用亲身经历的事说清楚自己的长处;而到了下学期,习作二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同学,发现他人身上的长处,用具体的事例表现同学的特点。几次作文训练都是先写自己,再写别人,而要求也在逐步提高。针对能力提升点的不同,教学侧重点理应随之而有所不同。通过本次习作训练,就是希望大部分同学能用事例将自己的长处、本领说清楚。一部分同学能在说生动说具体上得以提高,以便为下一阶段的能力提升作铺垫。

2、分析作文训练在单元文本教学中的位置

作文训练和阅读教学时紧密联系的,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知识结构、情感体系的内在联系。就写人训练来讲,三年级下学期的课文,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中有数篇用事例反映人物特点的文章,如《雪儿》、《花瓣飘香》、《少年王勃》等,虽然三年级下册习作二《为别人画张像》并没有要求学生能结合事例来写出人物特点,但这一部分的阅读学习恰恰可以为习作训练在知识体系上作初步准备,一是了解事情是要有“起因――经过――结果”这些环节的,二是知道事例在体现人物特点是所起的作用。四上作文训练二所在的第二单元课文中有这样的两篇:《徐悲鸿励志学画》和林则徐《》。其中《徐悲鸿励志学画》更为明显地用事例展现了人物特点。通过这两课的学习,也可以为习作二训练搭桥,使学生形成“用事例展现人物特点”的认识。有了知识能力的铺垫,学生在面对作文训练时,自然也就少了些望“文”兴谈。

三、课前积累,搭桥铺路

1、语言素材的积累

低年级段积累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将一句话说完整。如说话练习《逛菜场》,课前可以积累和颜色有关的词语,这样“菜场有黄瓜、青菜、西红柿。”就可以说成“菜场里有绿油油的黄瓜,碧绿碧绿的青菜,红通通的西红柿。”

2、段落结构的积累

进入中年级段,阅读教学侧重于段的训练。作文课的课前积累,在语言素材积累的基础上,要更多地涉及段落的认识。如写人文章,可以让学生课前积累围绕中心句描写人物特点的段落。

3、篇章框架的积累

第7篇

一、语文学习重在积累

“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其积累是多方面的,如语言积累、语感积累、语言素养形式的积累、生活经验的积累,同时也包括知识方法迁移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积累,道德情操的积累,审美情趣的积累,情感意志的积累,价值观念的积累,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的积累等。”语文积累性学习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二、语文积累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是包含着诸如音、字、词、篇、句、段、章等在内的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这也就决定了对语文的学习必然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根据学科的特点及自己的经验,我认为这种积累性的学习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建立科学实用的学生常规作业本

常规作业应有别于教材同步的练习(这种练习最好当堂完成),它是一种语文常态化的学习、常态化的实践。

(二)建立科学全面的语文积累性学习评价体系

必须建立与常规作业本相配合的评价激励机制,以便有效地对平时的积累进行定量的考察。这种机制必须是有效的、可执行的、适用性强的,必须有利于全体学生学习的提高,能够全面反映新课程关于语文学习评价的要求,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既考虑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态度,又要考虑到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既要考虑到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更要考虑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三)做好积累性学习的指导工作

语文的积累性学习应当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行为,包含着一种合乎逻辑的过程,呈现着层递性的特点。因此,科学的分析指导不可缺少。

积累不是机械地抄袭和模仿,而是要在积累的基础上对所掌握的材料、知识方法进行运用,达到同化、内化为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必须创造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激活的步骤有:

1.涵泳。对积累的优秀材料进行涵泳和诵读,每天不少于10分钟。

2.归类。将积累的材料分门别类,对知识进行一个系统化处理,从而提高能力。

3.交流。将自己积累的东西进行整理后交流。

4.写作。将积累的东西应用于写作之中,达到丰富作文材料的目的。

第8篇

关键词:中学 语文 实践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230-01

前言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对于中学生来说,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从实践活动中学习更多的实践本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用人单位越来越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保证中学生能够参与更多的课堂实践,在语文课堂上为中学生提供课堂实践的机会是中学生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事情。

一、结合实际与语文的学习相结合

语文的学习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学生掌握其中深刻的道理。虽然当前很多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很强,不论什么问题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在实践方面却没有什么经验。中学生正处在学习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课程内容相对而言也比较多,教师为了让中学生深刻理解语文知识的内涵,提升中学生整体的学习素养,就要注重语文学习的方式,尤其是要注重课堂内容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比如,中学生会学习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如果一些学生没有见到过荷塘,对于荷塘不太了解的话,就可能不会完全了解朱自清表达的荷塘的样子以及他的写作手法,同时这篇文章是他在当时的环境中面临黑暗的现实的背景下写的文章,《荷塘月色》寄托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既有对未来政治的向往,也有对荷塘的无限喜爱。为了让中学生更加深刻了解朱自清所描写的荷塘的夜景,教师就要让中学生去观察荷塘的景象来深刻体会课文对于荷塘的描写,如果有学生亲身去清华园体验过风吹过的荷塘,就会跟作者有深刻的共鸣,从而使整个语文的学习生动、形象而具有画面感。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中学课堂上以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播放关于荷叶的图片以及频等,让中学生有更多的途径来认识现实中的荷塘,使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具有亲切感。语文的很多学习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即使是文言文和古诗,也是作者的一种思想感情的表达,对于每一个中学生来说,要学习好语文,就要对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只有教师在中学语文的课堂上能够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语文的学习和互动,才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生活化。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互动

语文学习相对而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语文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偏向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想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性,就要注重在平时的教学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到一些历史类型的题材的语文课文时,教师除了亲自为学生讲解真实的历史之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学习,如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申请带领中学生去一些历史博物馆或者是有历史故事的旅游景点亲身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从而激发中学生内心的情感,让中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体会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语文实践的课堂就是要通过语文课本知识内容的学习,从而达到了解生活实际以及改造生活的目的。随着青少年的发展,知识的学习越来越与社会相接轨,单纯的理论知识只是纸上谈兵,中学生作为社会发展未来的希望,肩负着改革、创新的大任,只有通过开放性的语文学习,激发中学生内心的情感,才能保证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因此,作为中学生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遇到人文情感的课本内容,就要结合现实让中学生谈论这方面的故事和情感;遇到风景优美的语文课本内容,教师就要激发中学生去讨论和交流现实中的环境情况,这样通过与中学生之间谈论真实的例子,就能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同时能够增长中学生的见识,使中学生语文的学习更有实践意义,实现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

三、重视中学生的课堂活动与实践

动手与实践操作能力是当前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语文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语文知识的内容涉及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除了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判断推理、人文情感、语言表达以及想象能力之外,还包括思考总结能力。语文课程学习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挖掘作者内心的情感从而与我们产生共鸣,激发我们内心深处最柔弱的部分,而要想真正体会语文的深层含义,就必须构建优秀的实践课堂,增强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比如,语文的作文中会要求中学生写各种类型的主题的作文,中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积累以及相关的实践知识,很难写出有感情的、出彩的作文。因此,在语文的课堂上,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去动手体验语文学习的内涵。在学习《皇帝的新装》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来进行整个内容的演练,亲身体会皇帝伪装的心态,让中学生体会生活的伪装与撒谎的后果。其次就是在学习到一些亲情的课文的时候,教师要让中学生回到家以后帮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也可以让中学生现场进行模拟一些语文课本中的片段,比如朱自清经典的《背影》内容,通过现实的再现来体会父母对我们的爱。最后,除了让中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之外,还要注重课堂的交流与对话以及课外的延伸等,让课堂的活跃氛围延伸到课下的学习与交流当中,同时教师要注重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充分发挥中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让中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相互分享实践经验、交流学习成果,学习到更多的人生道理。因此,重视课堂的活动与实践,让中学生参与到更多的锻炼中,才能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

结语

实践才能出真知,没有实践的语文课堂就是纸上谈兵。对于中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来说,只有教师注重在教学的过程中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堂学习互动,加强中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活动,使中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变得更加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闫祯. 试谈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J]. 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02:43-46.

[2]吴和平.中学语文实践活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05:34-35.

第9篇

一、寻找读写点,在模仿中起步

1.积词

词语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单位。“胸有点墨”,才能下笔成文。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积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欣赏理解体会名家名篇遣词的准确、传神,因循规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激活学生内存,通过理解、重组、加工、记忆,丰富学生词语的积累,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准确地用词造句,联句成段。例如:《北大荒的秋天》这一课里描写颜色的词语很多:绛紫、银灰、血红……表现出晚霞的绚丽多姿。让学生打开记忆之门,说说其他表示颜色的词语,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就列举出很多。

2.炼句

在学生练习准确、通顺写一句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生活体验把句子写具体、生动。重点可放在启发学生想象,指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写身边的人和事,使语句更传神。例如:《西湖》一课中有许多比喻句,把这些语句还原成无修饰描摹的形式去读读比比,加深学生理解、体验。再结合学生作文中的语句:“他快速地冲向终点。”让学生通过迁移、创造之后改成比喻句。学生在读中悟,悟中写,不仅加深了体验,还领悟到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去写景状物会使文章更生动。

3.构段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叶圣陶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中的文章语言规范,它如一面镜子,反射出某些写作方法的基本规律。学生模仿或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表达方法,通过多次的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运用能力。例如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段落结构方式进行练习。段的结构形式多样:有总分方式构段的、有并列式、递进式构段的、有因果关系构段等的等。通过仿写,使学生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

二、放飞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

文章为了表达的需要,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空白、省略和模糊之处,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中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激起学生写话的热情和创作的灵感。《金子》这篇课文关于彼得种花的过程只作了概括地介绍:“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抓住“全部精力”“培育”“美丽娇艳的鲜花”教者先启发学生想象“一天里,彼得会怎样安排自己的工作?遇到恶劣天气:骄阳似火、暴风骤雨……他会怎么做?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又是怎样的情景?”接着,让学生去补写彼得辛勤培育花苗的经过。学生借助书中的插图,走进了彼得的花田边,默默地注视着彼得的一言一行,从而创造出溶入学生自身情感和智慧的新形象。

三、小练笔的注意点

1.注意练笔前准备

关于作文,鲁迅的经验是:“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随文练笔无疑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次数,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了写作技能,提高了写作能力。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多“看”――充分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随文练笔很可能流于形式或成为优等生展示才干的平台,众多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并不会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学生练笔前应有意识地布置学生进行准备。

2.提供丰富的练笔内容,让学生在选择中展现自我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语言积累,生活体验、语言感悟力、语言表达能力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教师提供丰富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练笔,满足不同学生倾吐表达的需要,使他们在揣摩思考中内化文本,丰富积累,在“我手写我心”中品尝阅读和写话的快乐。

3.注重练笔后及时评改

小练笔虽然篇幅不长,但他们同样希望得到肯定和帮助。学生练习写话结束后,让学生相互之间读一读、看一看:(1)片段是否围绕一个方面来写;(2)自己所造的句子是不是准确地表达心中的意思,别人有没有听懂;(2)有无错别字,标点符号是否正确。教师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写话态度,闪光的语言,独特的思考和感受等方面加以表扬,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激起学生奋发向上的创作精神。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作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那么,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把素质教育具体体现出来呢?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认为要把素质教育目标真正落实到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长期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是很有必要的,即:明确一个要求,树立两个观念,突破三个误区。

明确一个要求即吃透教育部制订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要求”,可以说是作文素质教育实践的总纲,也是作文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明确这一“要求”应该是开展好作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前提和理论依据。

树立两个观念就是要树立好“大语文学习”观念和“学生不断发展”的观念。

众所周知,“大语文”主张语文的教育,学习往宽处、大处发展,它是时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语文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吃透“基本要求”的必然结果。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就是要坚持语文学习的社会性,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堂之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备“开放的视野”这一素质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培植学生人文素养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大语文”观念形成的终极目标就是调动学生课外积累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广于积累,培养学习个性,形成学习风格。

同时,树立“学生不断发展”观,对学生作文素质的形成不急于求成。学生是未成年人,身心等方面都还处于未成熟、未定型的阶段,人格特征、接受能力等人文综合素质的可塑性极强。由于作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的成长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及学生本身的身心特点,任何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没有任何理由去苛求学生。

因此,语文教师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学生作文素质的形成,要有恒心和耐心,要懂得用“不断发展”的观点去欣赏学生有时近乎“笨拙”的学习行为特征。

突破三个误区首先就是要突破“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的评价误区,其次是突破“学以致用”的功利误区和“教无定法”的改革操作误区。

首先,在传统的“课堂效益”观念中,“质量”几乎等同于“分数”,“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上也就被片面地强调成了“向课堂45分钟要‘分数’”了。

如果要“质量”要到这一步,这种教学与应试教育又有什么区别呢?简单的分数评价,对于后进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努力没有得到高分的肯定,容易产生丧失自信心等负面影响,使他们除了埋怨自己太笨外,很少去从方法等方面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势必导致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你“考”你的,他“高(好)”他的,我“低(差)”我的。这种评价的最终结果是学生自(治)学能力的全面丧失,更可悲的是这种“丧失”却是在我们看似公平文明,实则简单粗暴的评价中“循序渐进”地完成的。

其次,由于作文训练效果短期内呈隐性状态的特点,传统的“学以致用”功利观依旧是中学作文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巨大障碍。

在评价体系不配套的情况下,这种矛盾尤其明显,巨大的短期功利压力,使得在作文教学中的师生双方都呈现出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或紧张、忧虑,或盲从、消极……走不出这一功利误区,也就解不开阻碍作文素质教育的心理死结。

再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无定法”已经演绎成了“人文相轻”式教学及其改革的代名词,使语文教学改革及作文素质教育走入了一个各自为政而冠冕堂皇的误区。

曾几何时,“教无定法”在教改领域中几乎成了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代名词,谁都懂得“教无定法”并不是不要章法,而是“贵在得法”,得“个性”之法,得“创新”之法。如果说在改革过渡的多元发展阶段可以对这一现象无可厚非的话,那么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改革整合阶段则是不能不慎之又慎的。

第11篇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 独立学院 运用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101-01

写作能力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近年来,许多大专院校相继将《应用写作》这门课程列为基础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社会输送能力全面的人才。目前,尽管各种应用文写作方面的著作、论文、课题研究在不同的层面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其研究成果相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而言还是缓慢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学的成果在学生的实践当中得不到充分的体现,理论和实践无法结合得紧密。本人通过对自己所在的独立学院在《应用写作》课程的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出以下几个要点,希望在独立学院探索这门课程发展的道路上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一、学校对《应用写作》课程的认识不够深刻

虽然目前很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独立学院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专业限制。有些独立学院只针对中文系的学生开设《应用写作》这门课程,而且所教文种也非常有限,多是针对中文系学生对口的工作岗位来教授文种,例如:事务文书当中的计划、总结、简报;行政公文中的通知、通报、会议记录、请示等。其弊端就是不能满足实际情况的需求。另外,有些独立学院,例如我院,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开设这门课程,又体现出专业限制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教学上问题。我院属于法、文、理、工等多学科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财经类本科院校,那么除基本应用文的文种(包括事务文书、科技文书中的毕业论文)外,又侧重教授与各自专业有关的文种。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当中又是不太现实的,这对课时、师资力量方面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但是采用“一勺烩”的教学方法得不到良好的效果,因为有些学生就会有“这个东西我以后也用不上,离我的专业远,学来做什么”的想法。

第二,学分设置。近年来,《应用写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但长期以来处于被淡化的边缘地位。《应用写作》课程既缺乏专业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像英语四、六级那样得到充分重视。一般独立学院的《应用写作》都是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各开一学期,一般每周只有2课时。《应用写作》课程的学分权重也低,专业课每学期有3~4学分,英语有4学分,而《应用写作》课程的学分一般集中在2学分,这很不利于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自身认识的不足

学生在学习《应用写作》时会产生这种心理:“应用文是讲求实用性的,实用摆在第一,实用了也就有效率了。因此,要先来学习那些‘实用的’,‘实用的’但目前用不上也不着急学。”这种心理就会首先影响学生对应用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这个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应用文是文章的一种,但它绝对不同于文学写作。应用文讲求实用性,是为了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的,它是为“用”而生。但很多学生却认为,应用文写作只要熟记格式就行,其余的跟中学时写作文差不多,而且写作文是中国学生都会的。然而事实上却是学理工的写不好实验报告,学财经的不会写经济类文书,学管理的写不出组织策划书,学商业的写不好商业广告,学文秘的写不好事务文书,要毕业的学生找工作写不出合格的毕业论文和求职书,个别的连专用书信都写不清楚。这些问题的产生除了教学上的问题外,主要还是源于学生自身认识上的不足。

三、理论付诸于实践的时机限制

《应用写作》课程的开设时间一般是在大三的下学期、大四的上学期,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在学习后能够马上运用到实际当中。承接上面谈到的两个因素,问题又延伸到另外一个层面,那就是学校和学生的认识都提高上去了,但是理论付诸于实践的时间差让一切努力后得来的成果又打了折。近年来,就业竞争激烈,使学生参加正规实习的机会也大大减少,而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进入大学时的门槛较低,在竞争大潮中处于劣势的相对较多。教师在课堂上的模拟或者课后的作业,不管怎么逼真,都无法与真正的实践相媲美。这样学生会产生懈怠的情绪,只是照葫芦画瓢地完成作业。还有好多毕业了的学生在工作后跟老师反映了一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多数是关于应用写作方面的问题。这就反映出,应用文写作的理论是必须要同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获得写作的经验。

据统计,人们每日所接触的书面文字中,95%甚至更多的是应用文。显而易见,应用写作已经是现代信息社会快速、准确、灵活地传递信息的需要,是成为信息社会人们传播信息的基本工具和竞争、谋生的一种手段。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诗歌小说,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或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得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因此,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针对上面的问题,搞好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在对更多严峻问题探索的道路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希祥.大学应用写作构筑新的框架体系[J].应用写作,2003(3).

[2]林家梁.加强应用写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第12篇

生活无处不资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只是拥有一座金矿而不自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指导,使他们对熟视无睹的作文资源能“明察秋毫”。教学中,我把作文资源分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教材资源和情感资源四大类,使学生有章可寻,有路可走。

(1)自然资源

大自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虫蚁,都会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思索与启迪。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自然多加观察,多加留心,用心灵与自然对话交流,要学着因春天小草透绿而感悟到新的生命诞生,因秋天叶落而叹惋美好的东西是多么容易消逝。然后把这些心灵感悟用笔生动描绘与阐述,不难写出立意深刻与新颖的作文来。

(2)社会资源

学生学习紧张,观察了解社会和深入社会实践的时间有限,而且他们的生活空间比较狭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生活空间只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因此,有些学生写作的时候取材的范围不广,视野不宽,总是写一些学校琐事,内容老套,既缺乏可读性,立意也难深刻。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应相机而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焦点人物,灌输学生一种为人的责任感,才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之能纵观古今中外,笑谈天下风云。作文才能紧贴时代生活,与时俱进。

(3)教材资源

学生的大量时间是花在对教材的探研中,初中那几门学科累加起来的一叠厚厚的教科书,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再现于作文中,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不是干瘪之作,而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底蕴的“大气”之作了。

首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知识。就文章的内容看,学生能博采众长,将诗词歌赋、文学经典、名家名言、典故轶事点缀在自己的文章里,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是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文章神采飞扬。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就是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吗?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课文,特别是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应及时督促学生背诵并经常复习,而一些未要求背诵的优美句段、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教师也应时常提醒学生,让他们或摘抄,或熟读,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观点等对写作有用的材料存储于自己的脑中,这样写作的时候便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了。

其次,应学会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于作文中。生动的历史故事、广博的地理知识、丰富的电脑世界,甚至深奥的理化知识,都能成为作文“入味之药”。

(4)情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