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1: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精神的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体育精神在体育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1.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之本体育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体育精神,是它构建体育文化的重要基石。体育文化要依托体育精神而构建,在构建的基础上谋求新的发展和创新,不断的追求和探索,使体育精神不断汲取新的时代精神,使新的时代精神不断融入体育精神,进而推动体育精神不断地与时俱进,反之通过弘扬体育精神指导体育文化,引导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结合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不断为体育文化体系增添新的内容和内涵;使体育精神的力量,深深地溶入到现实的体育实践活动中去。
2.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之魂体育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体育文化体系的灵魂和核心。体育文化是体育运动发展的一面旗帜,而这面旗帜的灵魂正是凝聚着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乐观自信和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上升到民族层面,它具有对内动员民族的精神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作用。对体育文化体系来说,其发展的精神动力首推体育精神,它可以凝聚体育生活中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体育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如果一个文化体系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失去了魂魄,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只剩下皮囊而已。因此在体育文化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强化体育文化理念的精神渗透。
二、体育精神在体育文化体系中的作用
1.体育精神的激励功能激励是一股内在的动力,它利用某种外部诱因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向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体育精神能够提供给人们各种途径和手段来实现人们的多种精神需求,如友谊、尊重、拼搏、荣誉、审美等,从而形成一种连带反应,促进人的精神发展,实现人的精神追求,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能源,激发和推动人的行为。体育精神的激励功能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它的教育作用,它作为一种隐形的体育表现形式,不仅对体育本身的存在状态和发展具有科学的指导价值,它还是人类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体育精神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
2.体育精神的导向功能体育精神的导向功能是指它对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思想和理念的指引、导向作用。体育精神的导向功能受体育文化发展的目标和计划的影响,是由体育运动发展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正因为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是人们追求体育运动最高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和表达,因此对于中国体育运动的整体发展而言,它指明了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目标的评价标准,导向了一种能被东西方体育文化体系中所共同认可的最完美的体育精神价值观念,反映了全人类体育运动发展的最根本的和长远的利益和目的,是一种最高境界的价值观念,也是全人类价值追求的最佳导向。
3.体育精神的凝聚功能体育精神的凝聚功能是一种由多种力量结合汇聚而成的合力,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民族整体对全体成员的吸引力、全体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这三种精神力量相辅相成,其中民族整体对全体成员是否具有吸引力以及吸引力程度的大小,都会对向心力和亲和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体育精神以民族整体和国家的形象出现,是国家和民族共同的心理、情感和意志的集中表现,它所起的凝聚作用能够维持各民族的团结和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融,增强它们之间的协调性,以保持整个体育文化体系的稳定性,促进各国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4.体育精神的整合功能体育精神作为一种特殊伦理文化现象,它与体育文化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体育精神与构成它的体育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体育精神在其整合过程中必须经过体育文化的设计和传递,大到不同的民族、地域,小到不同的社会阶层、群体和个体,都存在文化差异,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其精神动力存在着差异性、分散性和多样性。但是,从总体上看,全人类对于体育理想、体育道德的价值追求是趋于相同的。体育精神的整合功能就是要对不同的、分散的和多样化的精神动力加以协调统一,通过整合使多样化的精神动力趋向统一,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分化走向融合,有效促进整个体育精神的生成与发展,形成一个大于个体和群体之和的新的体育精神动力,最终使体育精神成为一种国际化的伦理认同。
三、结语
在东西方体育文化不断交融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国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必须要注重体育文化体系的建设。在体育文化体系中,体育精神是其深层次的理论基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体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体育精神。而且我国体育文化在发展的同时,也切实以体育精神为核心和灵魂进行塑造,体育精神也起到了激励、导向、凝聚和整合的功能,促进了体育文化体系的不断完善。从我国体育文化的特点和现状来看,体育精神都在体育文化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核心指导作用,在体育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这也正是本论文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之所在。
作者:李春生王彦成孙长良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体育精神 培养途径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高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已被人们所认识。体育在振兴民族精神、增加团队意识、净化道德环境和提高人格境界等方面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教育过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价值[1]。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一、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的教育作用
1.体育精神是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动力。
体育精神是指人们在具体的体育实践中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最终集中体现为一定的体育品质。它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是在体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意识。体育精神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与学习、工作和生活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促进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学习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对产生学习动力和提高学习质量会有重要的作用[2]。
2.体育精神是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有效方法。
个人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时,只要发扬体育精神,坚定必胜的信心,不怕苦,不怕累,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会度过难关。
3.体育精神是完善思想和健全人格的武器。
以体育精神为引导,鼓起勇气去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将会出现奇迹,由弱者变成强者。因此体育精神可以成为陶冶和净化人心灵的武器。
4.体育精神教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是由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形成的一种特定文化。其中体育精神文化是灵魂,体育制度文化是基础,体育物质文化是保障。作为灵魂的体育精神文化,是直接影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所以只有加强体育精神教育,提高校园精神文化的水准,才能有效保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效果和质量。
二、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的内容
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族凝聚力的扩展。
体育精神作为参与体育活动主体创造的意识、意志和情感的集中体现,它有利于培养体育活动参与者、爱好者及所有国人的爱国情操。当在世界各种各样的大赛中,中国健儿获得优异成绩、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国歌奏响的时侯,这充分展示了运动健儿自我实现的崇高理想,同时也使国人切实感到光荣,爱国主义情感也就油然而生,为自己作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2.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体育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人合作,着力培养学生友善、勇敢负责、坚韧不拔等优秀品质和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体育课上,教师可以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弱的学生完成体育训练,教育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要乐于助人、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诚实守信、敢于承担责任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尊师敬长、善良正直的品格,爱护并帮助体弱者,不歧视生理上有缺陷的学生,打造团结友爱的团队精神;教育学生做事公正、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样无形中就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终身受用的高尚品格,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3.教育和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力求全面发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自强不息乃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激励着华夏儿女不断进取、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记录和传奇。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则鼓舞着体育健儿勇攀高峰、超越自我、不断创造,诱导和激发青年奋发进取,砥砺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4.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促进现代生活方式的发展和提升。
体育精神的核心表现是自强拼搏精神,它从根本上体现体育活动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是体育活动中获取重大成果的直接动力和活动主体自觉能动性的巨大发挥。这对于社会生活主体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建立、发展和提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特征是生活主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和发展性,体育的拼搏精神在极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些重要特征的基本要求,而且就现代体育活动来说,它还是社会生活主体构建现代生活方式重要内容之一,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方式。
5.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观念。
“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无体便是无德智也”[3],这是早在青年时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写下的具有辩证法意义的警句。强健的体魄是服务社会、贡献国家、实现理想的基础条件,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必须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
三、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途径
1.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宣传的力度。
必须在高校中加大体育精神的宣传力度,帮助师生摈弃“体育就是体质教育”、“体育锻炼是一种社会福利”等传统体育观念,积极倡导“健康综合投资”的体育精神教育观,建立积极的体育消费观。学生只有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把体育精神上升到人生哲学指导原则的高度,从而科学、文明、健康地进行体育实践和生活体验。
2.必须坚持重点在“知”,关键在“行”的结合。
一方面要坚持全面渗透性的高校体育精神教育,把体育精神教育的要求有机地融入并有针对性地贯穿到课程教学之中,重点是将优秀运动员的典型事例等有关体育精神教育内容充实到思想品德课中。开展以体育精神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和各种活动,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精神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关键是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加大竞技体育的比重,如开设攀岩、橄榄球、棒/垒球等训练和比赛,建立运动项目俱乐部制度,用学生周围的榜样事例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培养先进、积极、健康的体育精神。
3.必须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灌输教育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效果大大降低。高校体育精神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思想教育,就是要依据对象的年龄和身心特点,选择符合实际的方法,将主导性体育精神规范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情景教育等途径,组织学生自觉主动参与,促使其形成自律性品质,体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关系。
4.注重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教授。
让学生懂得更多的体育理论知识,可以加深学生认识体育的价值,了解体育对人、社会的积极作用和贡献,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观、人生观,从而起到对学生体育精神教育的作用,进一步推动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但现在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只注重体育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表现在体育理论课时少,并有缺课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只讲动作要领,不讲对身体的锻炼价值和锻炼方法;在教学比赛中只讲规则和战术,不注重我国运动员比赛取得的成绩和表现出的拼搏精神的宣传教育。这样就不能使学生从思想上对体育产生正确认识,并变成精神动力。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4]。
5.培养刻苦务实精神,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改善和提升。
体育活动主体参与体育活动,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体育由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技术和战术、意识和意志、体能和技能所组合而成,因此参与体育活动
的主体必然要刻苦务实地参与整个有关的过程,才能领会、体验和掌握体育的精髓,这有利于培养参与活动主体刻苦务实的精神,对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是极为重要的保证[5]。
四、结语
体育精神是人们在长期体育实践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价值观,它以其特有的功能在满足现代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精神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尤为重要,它不仅使人体质健康,而且能使人的心灵健康,作为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专项技术,更要充分理解体育精神的极大潜力和深刻内涵,把体育精神的教育功能和体育技术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贯彻到体育教学中去,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登嵩.体育教学的人文性思考[J].体育科学,2002.3:10-13.
[2]王建明,陈红喜.论高等学校的体育精神教育[J].江苏教育,2005,(2):97-99.
[3].体育之研究[Z].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学习资料,成都体育学院编印,1978.
[关键词]体育;人格;社会认知;心理品质;自主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216-01
一、问题的思考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中学生的身体与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我国的中学体育教学,始终在单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或单纯的身体锻炼的低层次上止步不前。普遍忽视对中学生体育精神要素的挖掘,忽视对中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当然中学体育教学离不开传授体育的技能知识,离不开身体锻炼,这勿容置疑,问题是我们应该把追求的目标定在何处,这一点应当引起重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到中学生的人格形成,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人格精神起到重要作用。这应是我们中学体育教师思考的重点,是中学体育教学追求的高层次目标。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社会学家曾证言,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或现象,当它仅仅体现为技术层面时,它是低层次的,不成熟的。当它进入到人的精神的层面,人的意识的层面,并影响到人的人格、心理、意识及行为时,那它就进入了成熟的科学的阶段。历史上中外教育家们都没有屏弃体育的教育功能,一再明确地把体育做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体育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什么是体育精神呢?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应积极挖掘。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全面教育、全面发展,对中学生人格精神的价值在于:培养中学生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竞争、拼搏、信心、荣誉的信念,公正的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遵从社会法规。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是相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深化,这是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当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
三、用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人格教育,一般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社会认知,在体育的社会交往中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人是社会的细胞,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让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竞争,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的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将会成为一个人的永不衰竭的生活动力。
(二)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发挥人的自主精神
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参与意识。在运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独立的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三)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
体育运动是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教育学生遵从规则与规定,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辨别是非,不斤斤计较,不小肚鸡肠,不装孬使坏,不投机取巧。尊重事实,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错的就批评屏弃,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精神。
(四)注重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
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的高层次的参照系。体育运动是一种对抗游戏,是人的身体、意识、心理和智慧的对抗,也是技术、战术的技巧对抗。要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客观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实事求是,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趋近事物的本质。学会靠真才实学,靠真正实力,靠智慧技巧,靠人格精神去战胜对手,取得胜利。追求体育的真义和价值,实现人生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愿望。
(五)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
【关键词】学校体育 大学体育精神 教育文化
一、什么是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这个概念主要有两个关键点,首先是主体,体育精神的本质是建立在人的身体之上的。另外就是产生途径,体育精神是在体能训练的实践之中产生的。体育是指对人身体的锻炼,体育的根本也是唯一目的就是达到身心健康,而心理方面的健康就是体育精神。柏拉图曾经说,体育精神一种科学从实践中产生的连年,进行体能训练就是进行身心的锻炼。也就是说,人通过体能训练强化自己的体质,磨练自己的精神力,体能训练可以促进人全方面的发展。亚里士多德指出,体能训练可以增强人们的勇气和自信,自信和勇气是众多良好素质的基础。我国古代就早有记载,体能训练要做到内外兼修,这说明体育精神更这个理念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体育存在于人行为活动的各个方面,工作学习、生活等等,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有体育的参与。也就是说,体育和人是共生的关系。在古老的原始社会中,机械技术还没有诞生,当时的劳动和生产主要通过人力来进行解决,这就是运动的起源,它一开始是为了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需要。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运动逐渐转变为一种文化和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精神不是一层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体育实践的进步而改变,大学体育精神建立在大学生丰富多样的运动之中,无论是定期举办的运动会,还是专业正规的比赛,都是对体育精神的发扬和传播。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可以在大学之中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运动氛围,进而促进大学的进步和发展。
二、体育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体育精神本身就具有指引和导向作用,在当前运动理念的普及之下,大学需要体育精神中的坚持不懈、保持锻炼等等优秀品质。纵观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大多都缺乏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体能水平也较为低下,所以说体育精神的宣传教育在整个大学之中已经成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把体育精神的宣传落到实处,培育身体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当前大学的重要任务。
(一)对教育思想的升级和改进。柏拉图曾经提出,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完美的?体能训练能够强身健体,但是缺乏内涵与深度;文化教育能够陶冶情操,但是不能使人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培养出适合社会适合国家的人才。国外在教育方面的理念是把体能训练和文化教育结合到一起,这是先进科学的教育方法;但是我国受到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经常把二者分开,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学生对体育重视程度不够,甚至不进行任何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
(二)增强大学生的体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是大学生的体质没有随着营养的增加而增强,反而呈现体质明显下降的趋势。从改革开放一直到现在,大学生的身体状况与日俱下。大学生的体质增强已经成为了大学教育中的重点之重,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体育精神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了解体育锻炼的好处,进而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
(三)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无论是运动会和比赛还是相关的体育精神的传播活动,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也就是忍耐力。忍耐和恒心是做任何事情的重要条件,有了毅力和恒心,即使在工作学习中遇到种种阻碍,也不会轻易放弃。其次就是良好的竞争品质,人不能害怕困难,也不能止步不前。体育精神中的不断向上精神可以激励大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大学体育精神的传播方法
体育精神需要大学进行广泛和大力地传播才能真正被大学生所接受,除了日常的体能训练课以外,还可以举办各种有趣有吸引力的活动。鼓励大学生进行体能训练,进而传播体育精神。
(一)引入体育精神,完善校园文化体系
我国传统教育方法不重视体能训练,这导致很多学生和家长不注重体能训练。但是在国外,衣食无忧的家庭都对孩子进行了体育精神方面的教育,鼓励孩子多运动。在这个方面,我国无疑是落后的。大学是一个高素质教育机构,大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技术知识,还应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但是体育精神的宣传和落实绝对不是短期的任务,它是一个始终存在于大学文化教育中的问题。大学要创新教育方式,争取做到学校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运动氛围。
(二)注重体育精神深层化教育
体育精神往往只是一个理念,它具体的内容往往可以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理解。许多学生对于体育精神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内心。所以当前大学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体育精神的内涵教育,把它做成一个简单易懂的理论体系,让大学生把体育精神牢记于心,并且应用于具体的生活工作之中。比如重在参与这个概念,因为重在参与不仅仅是体现着对于运动的热爱,更是对于人的价值肯定,它在精神层面可以理解为鼓励人勇于尝试,不惧怕失败。人只有努力之后才会获得成功,即使没有成功,从整体上来说也是对自我的突破和提升。
四、结语
体育精神对于大学生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大学生是推动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一定要把体育精神的宣传教育落到实处,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进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友名.试论大学校园中的体育精神[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3):102-103.
[2][美]菲利普?科特勒,洪瑞云,梁绍明,陈振忠著,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亚洲版?第二版)[J].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
[3]郭洪.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天津市普通高校(非体育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抽取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城建学院、农学院、天津商业大学共四所高校为样本。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询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
2.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056份,回收率为88%,其中有效问卷为1028份,有效率为97%。
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的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处理。
二、结论与分析
(一)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概念
在高校校园环境中,大学生围绕体育或依托于体育而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精神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知识、体育目标、体育风尚、体育观念等。
1.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产生的基本条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文化创造进行的环境与手段、文化创造的主体以及文化创造的对象(客体)。
2.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形式。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形式具体到实际就是通过参加课余活动、高水平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学校体育节、体育培训、观看大型体育比赛等活动可以反映大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风尚、体育观念和知识等多种精神文化形式。
(二)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特征
1.全面教育性。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生存于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一种文化现象,高校体育在培养全面人才上具有其独特功效,对培养大学生健身兴趣、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促进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起着良好的、积极的作用。
2.相对稳定性。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的稳定性使人们的体育思想、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维系、巩固和规范。
(三)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功能
1.精神激励功能。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理性、信仰和情感的满足,而中国体育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对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发挥了的巨大作用。
2.道德规范功能。篮球运动,特别是竞技篮球运动是篮球队员间的身体运动能力方面的竞争,它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公平、公正、公开。
3.知识优化功能。高校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仅要具有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健康体魄,而且要具有先进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法制意识,成为社会认同的新型人才,要培养这样的新人,决不能忽视体育精神文化。
4.价值导向功能。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本质上所体现的是关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念。因此某种先进的校园体育精神一旦形成,必然会对全校学生的体育行为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
5.娱乐功能。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而达到娱乐身心,消除疲劳,促进友谊的目的。
三、篮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大学生的体育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其内涵是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加强高校篮球文化建设是积极发展社会篮球,探索扩大篮球基础之路的重要方式。
四、篮球运动对大学生体育观念的影响
另据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喜爱度调查,结果显示,非常喜欢35%,一般喜欢38%,一般34%,不喜欢3%。
从以上调查情况可以发现,大学生认为篮球运动可以使参与者更加健康,在娱乐和培养自信心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并且在篮球运动过程中可以增进自己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自己个性的培养。大学生通过篮球运动可以树立自己正确的体育观念,让自己懂得生命在于运动的深刻内涵,从而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热情和兴趣,为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五、结论
近年来体育文化己成为了教育界、体育界等学术领域关注的新热点。对于篮球运动的研究更是丰富而全面,根据目前对篮球运动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成果,本人认为还存在一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只是停留在对其内涵、功能、特点等方面的研究,在对其内在的核心问题——精神层面上涉及不多。
(二)关于篮球运动对大学生有关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研究,通常都是停留在单个问题上研究,还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
参考文献:
[1] 李可兴.高校体育精神的特质与培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
【关键词】初中 体育教学 体育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22-02
当前,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是初中升学考试的一些主要的科目,相对而言,老师和学生关注的也会比较多,并且这是他们努力实践的重点。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在升学的时候,由于体育达标仅仅是升学的一个参考的内容,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老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围绕体育达标的课程来开展教学的内容,这样长期下去,就忽略了素质教育所贯彻的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意识。
初中阶段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阶段,更应该重视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全方位的发展,在不断加强自己文化课程的学习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培养中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塑造,加强和完善中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体育课程本身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协作、不断创新的竞争协作意识。
一、体育精神的涵义
体育精神对于人们的发展具有极大地启迪和影响作用价值,是属于人类共有的社会精神财富,是一种文化意识和社会意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果想要具体的表达体育精神的话,它包括的种类很多,主要涉及到爱国主义以及集体主义精神、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和意志。
二、培养中学生体育精神的意义
体育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在对于培养中学生的体育精神来说,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对于中学生的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方面来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本身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成长的阶段,通过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的不断的练习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以及练就强壮的体格。
1.培养中学生的集体主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中学生的体育课程中有很多都是需要集体的参与和协作才能够较好的完成的,要想获得比赛或者运动项目的胜利,就要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要齐心协力、精诚合作,来共同的完成。这样的体育运动除了可以有效的增强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2.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意识。爱国主义意识的教育对于中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他可以提高中学生的民族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体育运动的话,相对而言,可以更好的帮助中学生们不断的唤起他们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意识。
3.培养中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和精神。体育运动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竞争的现象,这也是体育运动的特点,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可以极大地激发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激烈的竞争体制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如果在初中的体育运动课程的教学中就可以教会学生们有竞争的危机意识,鼓励中学生们树立自信的人生价值观念,不断的培养他们的竞争的意识和精神以及树立自信的人生观,这样可以有效的帮助中学生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化的快节奏的生活。
4.培养中学生们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中学生如果想要熟练的掌握一项技能或者体育运动的话,就要经过不断的努力和锻炼,需要长期的反复练习,付出较多的汗水和辛劳才能够达到自己满意的结果。中学体育课程中的攀岩等课程,不仅可以帮助中学生很好的锻炼身体,同时,可以塑造中学生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品质。
三、培养中学生体育精神的不同途径
1.不断的在中学的体育教育教学中引进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他的目标是通过体育运动与文化之间的相互结合,寻找一种相互了解、平等竞争、团结友善的奥林匹克精神,从而对青年进行教育,期望建立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帮助中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培养他们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可以培养他们拥有较强的团结和集体主义的责任感,还可以让他们学会谦虚、谨慎,客观正确的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以及他人的优点。在中学的体育课程中引进奥林匹克的体育精神可以促进中学生加深对于体育精神的理解和领悟,并且能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2.不断的加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努力建设一支高效的和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要想很好的实现培养中学生体育精神的使命,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要不断地探索体育教育的内涵和规律,主动的研究教育教学的方法,从而有效的提高自身教学的素质,同时,在课堂的教学中善于把体育精神和中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培养中学生体育精神的功能。
3.不断的深化教学体制改革,培养中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大多数的学生通常喜欢体育运动,但是并不是很喜欢学校的体育课程,而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体育运动的主要渠道还是通过体育课程实现的,所以,针对目前中学生体育课程的内容单一、上课形式的枯燥无味现象,要不断的深入中学生的体育运动的教学体制改革,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的促进中学体育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总之,在初中体育课程的教育教学中,体育老师要不断的引导和培养中学生的体育精神,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身心发展特点,不断的加强中学生的体育课程的教学理论,更好地在初中的体育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23-02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小学生的身体与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我国的小学体育教学,始终在单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或单纯的身体锻炼的低层次上止步不前。普遍忽视对小学生体育精神要素的挖掘,忽视对小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当然小学体育教学离不开传授体育的技能知识,离不开身体锻炼,这勿容置疑,问题是我们应该把追求的目标定在何处,这一点应当引起重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到小学生的人格形成,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人格精神起到重要作用。这才是我们小学体育教师思考的重点,是小学体育教学追求的高层次目标。
1.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意义
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或现象,当它仅仅体现为技术层面时,它是低层次的,不成熟的。当它进入到人的精神的层面,人的意识的层面,并影响到人的人格、心理、意识及行为时,那它就进入了成熟的科学的阶段。历史上中外教育家们都没有摒弃体育的教育功能,一再明确地把体育做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体育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什么是体育精神呢?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 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教育是小学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应积极挖掘。
体育精神对小学生的全面教育、全面发展,对小学生人格精神的价值在于:培养小学生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竞争、拼搏、信心、荣誉的信念,公正的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遵从社会法规。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是相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深化,这是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当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
2.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终身体育”意识
2.1 学生在体育课中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他们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对抗,相互交流,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加直接和广泛,形成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毕业后将进入社会的心理需要。例如:(拔河比赛)每个班不可能全班都上,规定的人数就是竞争的条件限制,那些没有为班级出到力的学生的心理变化会很大。他们会感到失落,不甘心只做个啦啦队员,很想去为班级体出力的心态将会成为他们以后努力的动力。在不经意间增强了他们的自尊心、集体主义观念和不服输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2.2 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些体育教学环境模拟社会环境来引导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来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不断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他们形成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能相互关心、相互友爱、相互理解和体谅,形成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心。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伴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地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
2.3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运动是保持人体机能、体能处于健康状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生理和心理上,爱运动的人大多比不爱运动的人更健康和开朗。当代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既是智力的角逐又是体力的较量。没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向上的心态,很难战胜竞争对手有所作为。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终身体育"思想说到:"在人的一生中都必须选择不同的身体锻炼的形式和内容,以增强体质,延缓生命衰老"。体育活动恰恰能够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习压力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从心灵深处热爱体育运动,接受并想办法坚持运动终身。
现代心理学证明: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随着身体运动的加强而逐渐降低其强度,激烈的情绪状态往往会在体能的消耗中逐渐减弱,最后平静下来。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大脑获得了积极的休息,同时改善大脑供血状况,使中枢神经得到调节,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体育运动释放了被抑制的能量,有助于让学生保持轻松的心态,忘掉失意,释放受压抑的情绪,全身心地促进学生茁壮成长,健康发展。当学生切身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时,很自然地使学生建立了终身体育的正确观念。
总之,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以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关键在于小学体育教师自己的观念和认识,理性认识上升到这个高度,行动才能产生飞跃。另外,小学体育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的人格精神对小学生的示范作用,严格要求自己 ,完善自身的人格精神。挖掘体育精神的要素,丰富和发展体育精神的教育方法手段,使我国的体育教学迈上一个新阶段,是我们小学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摘要:现代社会人们需要一种精神支撑自己的信念,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既定目标。作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校园里也需要一种精神,这就是体育精神。它存在于高校校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影响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章就试从体育精神对高校校园文化影响的表现进行阐述,得出现代体育精神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
关键词:体育精神;高校;校园文化
现代社会人们需要一种精神支撑自己的信念,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既定目标。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生活在校园里也需要一种精神,诸如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助人为乐精神、见义勇为精神、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这些精神都在体育精神的内涵中有所体现,它存在于高校校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影响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体育精神的概念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讲求“健康人生”,体育精神就是“健康向上”的精神,就是追求人的健康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以争取精神世界的健康自由的心理状态,这种执著的追求常表现为勇气、耐力、意志力等。体育运动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不懈奋斗的精神,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些无疑对当代大学生有着积极影响和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定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就是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它具有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的特点。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后,必然会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其精神实质是永续的。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环境中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各类体育知识为主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是高校师生进行各种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环境和氛围,核心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意识,也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反映。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分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和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而易银强[1]则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特定环境下的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体育精神和物质的总和,也就是指以校园为活动空间,学生和教师为主体,运动的各种手段为前提,多样的体育锻炼为内容的一种独特的群体文化。可简单概括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隐性的文化。而隐性文化又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和树立终身体育体育的意识。
校园体育精神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积淀、整合和提炼出来的,具有校园特征反映校园体育文化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意识的总和,是校园人的体育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反映。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窗口,在高校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包括个人精神和集体精神。同时还能够增进了解和友谊,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鼓舞士气,振奋民族精神和团队精神。
三、体育精神的主要内容
1.培养公平竞争精神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处处都存在竞争,只有竞争才能够提高战斗力,将最优秀的遴选出来。校园体育精神是给体育竞赛加上一个特定的校园环境,因而他的公平竞争精神性质没有改变。无论胜败与否,赢赢得风光,输也输得体面,在这种公平竞争之下,没有绝对的胜者也没有绝对的失败者,这就是学校体育精神的魅力所在,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重在参与,参与竞争。
2.培养顽强拼搏精神
在激烈的竞争中,想要取得成功就得付出一定的努力,就要执著追求,坚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有助于唤醒人们的主体意识,追求上进,积极进取。
3.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一直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作为祖国建设中坚力量的在校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体育精神倡导个性的张扬与集体配合相结合,我们不压制个性的发展,也没有忽视集体的发展,体育精神很好的处理了个性与集体的关系。在体育精神的指导之下,既弘扬了个性又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可谓是一举两得。
自从王治郅、巴特尔、姚明、易建联和孙悦先后加入美国篮球职业联赛NBA以来,国人开始把越来越多的目光聚集到了美国职业篮球场上,关注他们所在的那支球队,关注他们所在球队每一个赛季的成绩、每场比赛的过程和结果、关注他们球队的每一名队员并熟知,进而为他们加油,为他们高兴或难过。这也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我们都明白大家关注的其实并不仅仅是外国的职业联赛,最主要是因为我们中国小伙子们在里面曾经或是正在奋斗、拼搏,正是因为他们的奋斗和拼搏也使得中国国际影响力和篮球水平不断的得到提升,大家的关注在无形中也强化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思想激进,更容易为这种精神所感染。还有刚在我国成功举办不久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许多高校的场馆设施也作为比赛场地使用,许多学生竞相观看,为我们的体育健儿加油助威,无形之中既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因而可以说体育精神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一种无形的、强大的力量。
4.开放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和灵魂,同时也是一所学校能够长久立足关键。校园体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使得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创新,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可以灵活多变的组织一些体育比赛。而为了取胜他们会想尽办法、不断对原有方案提出创新以丰富比赛内容并获取比赛的胜利,也就逐渐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5.体育道德精神
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大家学会了如何通过体育进行人际沟通和交流,也懂得了尊重对手,也理解了“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的体育道德精神。可以说学校是培养体育道德精神的发源地。
四、体育精神的作用
1.提升学生群体的凝聚力
学生通过一起参加体育运动项目,不断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尤其是一些集体项目,只有大家团结一致,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通过这种体育精神,促成了他们团结协作的意识。
2.激励作用
付出就有回报,回报会让人有一种成就感,没有回报就不会有让人产生做一件事的想法或是叫做行为动机,无论回报的结果好与坏,只要是有就会让大家去尝试。
人们通过平时的刻苦训练、赛场上的拼搏最后取得成绩,成绩作为回报使他们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使他们在今后的训练中更加刻苦努力。正是这种体育精神成为一种巨大的激励因素,让大家更加积极主动进取,夺取胜利,给大家提供一种强大的信念支撑,也为摆脱困难、实现理想提供了力量源泉和动力。
3.社会辐射作用
当校园体育精神通过某种渠道延伸到社会的时候,它便有了社会辐射的功能。如学校向社会宣传体育精神,为社区提供体育场所,学生走出校园为社会体育服务等都是校园体育精神外延的表现。它为社会提供了服务,也使得校园体育精神不再限于学校特定环境下生长和繁衍,开始向社会外延。同时,因为校园体育精神的这种外延辐射功能才使得学校与社会相融合,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2]。
五、结束语
体育精神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一部分,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因而不能够忽视体育精神的重要作用。作为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好、发挥好体育精神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意识,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的发展的优秀人才,为祖国建设贡献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一、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优化必要性
人文环境能够充分的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行为规范、心理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培养,是现代社会中精神现象表现较为突出的关系要素。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充分的陶冶人们的情操,在根本上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与周围的环境能够进行彼此的融合,是对生活态度的说明,是培养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创建是学生修养提升的关键,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药实现教学观念与体育文化之间的连接,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文化的影响。对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作用。良好的体育道德形成将有助于体育综合素养的形成。
二、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优化措施
(一)重视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的培养在现代大学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发展作用。传统大学体育教学的开展重视体育技能的传授,更多的关注学生动作的规范性,对体育精神没有相应的讲解,学生对大学体育教学的认识相对不足。对体育精神中努力进取、顽强拼搏内在意义没有一个系统性认识。大学体育教学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是学生能够明确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根据现实需求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体育精神的感召下,端正心态更好的追求自身的理想。建立完善的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是对体育精神的重要阐释,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强化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二)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
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课堂教学主要集中在室外进行,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较大。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工具,积极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教学方法的创新药符合教学活动开展的意义。在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对教学方式不断进行创新,改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学习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推动力,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充分的发掘学生自身存在的特点。这样学生进行的体育锻炼能够充分的感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教师开展体育活动需要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了解,这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掌握体育基础常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化学生与教师的甲流,通过教师的影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建立的重要基础工作。
(三)“以人为本”观念的应用
大学体育教学的开展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强化双方之间的联系,根据教育发展规范要求,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创新,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体育教学的开展是系统的组织行为建设,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的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规划,在规划的内容上要充分的肯定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内容要更加具有针对性特点,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享有对体育教学了解的权利,这样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有效的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并且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依据体育意识规范自身的行为道德。
(四)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现代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熟悉体育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够熟练的进行专业的技术。在运动过程中充分的体现人文教学背景,体育知识是学生能力提升的指导,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在锻炼的过程中更好的积累生活经验。利用现代科学知识能够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五)完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是考核学生成绩的主要措施,新课改要求教学工作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在考核制度的建设中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充实评价内容。学生能力提升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完善,健身方式要不断的进行创新,采取先进的考核体系。在传统评价基础上对定量评价与达标评价进行创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能够实现改革评价的完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六)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充分的认知,良性的自我发展将会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是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保障。营造人文环境能够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加强,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将运动与体育等同对待,这是对体育概念的误解,无法阐释体育精神的自由性。大学体育教学要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特点,这样才能够使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灵活生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这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体现。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人文环境的创建是对教育本质的最佳解释。所以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人文环境的创建,提升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目标的设置,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获取相应的快乐。
关键词:体育精神;健全人格;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040-01
在人类的教育活动中,当一种活动与现象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时,它是低层次的,但是当这种活动与现象通过其实现的途径和所达到的目标,进而影响到人的精神层面、人的意识层面,并且对于人的人格、心理、意识及人生观有所裨益的时候,那它就升华到了成熟的科学理论阶段。体育就是一种覆盖了技术层面和科学理论层面的教育活动。中外的教育学家都很重视体育的教育功能,皆会把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尺度。这里学者们所强调的,不仅是体育能完成一个人才的健全体格的塑造,重要的是体育所特有的教育功能,在体质培养的同时,体育所包含的体育精神对于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其他的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那么,什么是体育精神呢?体育精神都包括了哪些内容,以及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健全人格发挥影响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拟从以下几点对上述问题作简要地阐述。
一、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是相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深化,是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我们体育教师应当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上善于钻研和发挥。体育精神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全面发展,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所包含的教育内容有:培养学生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良好的个性,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竞争、拼搏、信心、荣誉的信念,公正地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遵从社会法规。
二、体育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师应明确认识体育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使体育精神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发挥作用。
首先,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
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或者通过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也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又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像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其次,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就感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会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各有不同。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会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也会现于言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流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对于学生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最后、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在坚持教给学生体育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还应注意用独特的体育精神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只有使学生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为
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⑤①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阶段;体育精神;培养;成才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96-01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人生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也是长身体、强体魄、学文化、追梦想的黄金阶段。但是当前许多学生和家长,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体育锻炼,认为学业繁重、功课最重要,锻炼身体以后可以补回来,结果造成学生体质弱、身体肥胖等问题。其实,正是因为高中阶段课业负担重,体育锻炼和体育精神的培养就更为重要。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就难以出色地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离不开体育精神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为学生以后的幸福人生做准备、打基础。
一、以兴趣开发为切入点
现代许多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认为体育枯燥乏味。面对这一现状,要求教师须注意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引导,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对男生可以用观看NBA比赛赛况的方式切入,对女生可以用欣赏体操、舞蹈视频的方式切入,对文科生可以以古诗词中关于边塞士兵训练的情形作为导入,对理科生可以用受力分析加以导入。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体育赛事、体育明星事迹、体育新闻、最新相关影视等引导学生关注体育,帮助学生认识体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通常开始时只有部分男学生体育锻炼的情绪高涨,但经过引导,女生也会被逐渐带动起来,最后全班、全年级同学都会热衷于体育锻炼。当然,这种锻炼热情的培养是一个从课上到课下,从短期参与到长期坚持的渐进过程。
二、以方法践行为基点
欣赏体育赛事、点评体育明星只是第一步,教师还要适时把学生引导到体育锻炼中来。许多学生对一些体育项目有兴趣,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做,教师这时候就要耐心讲解方法,并在实践中纠正、规范学生的动作。对待一些平常的锻炼方式,比如跑步、跳绳、踢毽子等,要纠正一些容易出现的错误认识和不当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的锻炼方法,还可以维持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起初,学生会认为体育锻炼就是随便活动一下,缺乏科学体育意识,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会逐渐体会到体育是一门科学,能深刻地感受到体育中力与美的结合。
三、以活动和竞赛为载体
体育课上,教师要注意结合高中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等特点,恰当使用游戏活动、竞赛等方式,尤其是团体比赛,让学生在巩固中学习,在快乐中锻炼,在团结中奋发,保持良好的体育精神面貌。比如分班级、分组举行拔河、足球、篮球、踢毽子等比赛,或螃蟹赛跑等趣味比赛,都是固化学生锻炼兴趣、增强锻炼效果的好形式。参与活动是人的天性,高中生更是如此,活动和竞赛是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更是激发学生体育激情的契机。
四、以阳光自信为目标
作家史铁生认为体育应该讲“更高,更快,更强,更美”,这是对体育精神的一种阐释。教师在体育课上,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让学生强壮筋骨,增长知识;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帮助学生调整感情,增强意志,获得一种精神审美。追求姿态的优美、精神的美丽,最终以阳光自信的精神面貌呈现出来,这才是高中体育锻炼的终极目标。同时,这种体育精神也是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把这种精神渗透到教学中的方方面面,从课前、课中到课后,从方法讲解、开展锻炼到锻炼后的点评,要逐步引导学生享受体育锻炼的过程,要鼓励学生阳光自信地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
五、以思想引导为保证
古人说,功夫在诗外。体育锻炼也是如此,不能仅仅局限于体育课堂,更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要想帮助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教师的思想引导必不可少。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鼓励学生的锻炼热情,注意树立锻炼典型,引导学生自觉自愿、有恒有常、有趣有味地参与日常锻炼。同时,体育教师更要率先垂范,自己要养成锻炼的习惯,这一点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老师带动学生,学生学习老师,久而久之,体育锻炼的氛围就会形成。
经过两学年的试行、调整、逐渐定型,我们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体育设计取得一定的收获。学生的体育面貌有了很大提升,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有所提高,随之而来的,病假事假现象大幅度下降,初步形成了体育促学习、学习带体育的良性循环。同志曾说过:“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可见,要想在学业上走得更远,必须在体育上努力践行“更高、更快、更强、更美”的体育精神,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因此,教师应变革教学方式,重视教学研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席云玲.体育精神在培养中学生健康人格中的价值与作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2]安大庆.体育精神的需求和培养分析[J].陕西教育,2013(06).
关键词 体育教师 人文精神 公共体育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48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 the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qualit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diluted. This research mainly uses the literature method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 of college sports teachers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iteracy teaching of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the analysis, and summed up the suggestions teaching idea of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colleg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Keywords sports teachers; humanistic spirit;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0 前言
如今高校体育教在教学中较少进行体育精神文化教育,而更多的是一上课就开始传授技能,只注重技能的传递,使课堂显得过于“机械化”。以至于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体育课只是一项学习技能、锻炼身体的课,看不到育人的价值,看不到体育的精神文化价值。著名教授肖川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教室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 可以看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至为重要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加强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发挥体育“育人”价值,恢复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改善当前形势下人文精神素养的缺失。让体育成为为社会、民族、国家培养真正有用人才的重要途径。
1 大学公共课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现状
1.1 人文精神教育匮乏,偏重技能教学
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德育教育一直是体育教学界倡导的教学方法,也是我国学校体育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大多数体育老师仍偏重于技能教学,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一上课就是点名、准备活动、技能教学、学生练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较为“机械化”,毫无精神生气,唯有枯燥的练习。没有体现思想教育对体育课的重要意义,更没有体现体育运动、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生活的启示。以至于对大学生留下的印象是:体育课仅仅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拿到学分的一种校园文化理念。没有去领会和体验体育的人文精神对我们大学生生活、人生、未来的影响。
1.2 积极性不足,思想浮躁,随意性很强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体育老师思想涣散,积极性不足,并且教学随意性很强。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随便对待课程,并没有按照大纲、教案进行教学。更多情况下是根据自身的想法随便上课,如:让学生自己练习,老师自己在旁边坐着、看着,甚至在旁边自己看书、打电话、自己与部分学生运动,根本就不顾全局,也不可能照顾到特殊群体。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无纪律、无组织、无引导的情况下就偷偷早退、坐在一旁玩手机、聊天。思想浮躁,单单为了完成任务,保证教学过程中的安全。育人的使命已抛之脑后。
1.3 教学评价欠合理、欠科学、缺乏责任心
在体育课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评价不合理,不负责,随便对待,不客观、科学、合理评价,而是随便对待,如:不参加考试就给及格分,有的教师甚至平时都不怎么好好给学生上课,而考试成绩比其他认真上课的老师打得高得多,所以许多同学会反映还是那个老师好,不去上课都可以打90分以上。另外就是对课堂的考勤不规范,学生爱来不来,即使老师本身自己来了,也只是呆在那里休息,完全放羊,即课堂松散。不能体现体育的价值和意义。
1.4 育人目标不够明确
高校公共体育课中许多教师思想中已经刻印了体育课是锻炼身体的课程,因此,服务宗旨大多是为了让学生能得到锻炼。而没有看到体育教师本身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应留给班主任、思想政治老师。若遇到不听话,调皮的学生,就会抱怨说:现在的学生怎么那么没有素质、没有礼貌,却忘记了正是因为学生没有礼貌、没有素质、不听话,所以才需要我们老师去帮助、关心、引导。因此,体育老师本身在教学中已经模糊了自己是一名教育者,是迷茫彷徨学生的引导者。
2 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不足的原因
2.1 高校重视科研成果,不重视教学效果
作为高校育人的方式和途径最终是通过教学来完成,而在高校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并没有将教学效果的结果和好坏来对老师进行奖惩制度。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大多数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比起如何苦恼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苦恼自己的经济效益如何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教师在高校更加重视的科研成果、自身学历的提升。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无法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体现成了必然的结果。
2.2 公共体育教学部属于边缘学科,公体课教师不被学校重视
在高校中,体育教师容易受到学校的忽视,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让体育老师产生懒惰的心理,甚至随便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教学效果,只注重完成任务。并且在学校中很少有机会参加教学竞赛,体育公共课教学单位也很少进行公开课。另外,公体课教师外出继续学习的机会甚少,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老师潜能的发挥,遏制了教师的积极性。
2.3 体育院校培养人才理念、招聘单位人才理念的局限
高校体育院校在培养人才中不知不觉就会把应试教育深深的刻印在学生心中,如:你们要学好技能,学好如何说课授课,在面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为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学习,为了能让体育的益处传递给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为了民族、国家的体育事业兴盛而学习……这样的思想理念已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丢失。招聘单位方的要求具有什么学历、职称、技能等级更为重要,在考核过程中更加重视技能展示,而真正对思想道德、人文素养的考核甚少。以至于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们仍然是想通过提升自身的技能来展示自身的才华,而真正考虑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的奉献精神、育人精神的教师却不多。
3 高校公体课体育教师人文素养重建的对策
3.1 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起主要作用
体育教师本身要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素养,首先是爱。作为体育教师若想传递良好的思想品德,想在教学过程中能真实的打动学生的心,必须自己先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并能自己打动自己,先是自己内心存有爱,爱国家、爱民族、爱自己的学校、爱学生、爱教育事业。若能心存爱,在一切的教学当中,作为老师不会不管学生,不会指责学生的不足,也不会盲目的打压、吼骂,而是为学生的不足感到真心的担忧,从而实现真正的引导和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传递技能,而是在课前先给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工作,树立正确的体育课观念,剔除怕苦怕累的想法。在准备部分给学生强调体育课的意义、体育与生活、体育与人生、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保证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在难点部分树立乐观的心理,在集体练习中要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对于优秀的学生要教导他去帮助更多的人而不是骄傲自满,对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帮助他正确的看待体育运动与遗传、身体素质的关系,看到每个人的天赋和特长具有差异性,树立正确的信心,而不是灰心。在课堂结束部分除了对技能的总结,还要对体育精神与思想、生活教育的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的将体育理念与生活联系起来。
体育教师在成绩考核上要制度化、科学化、合理化。体育本身与别的科目具有不同的地方,作为体育运动的考核方式方法不应该只是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应放在首要。因为运动技能的发挥受自身身体素质、遗传的影响,平时不练习的学生,平时不好好上课、不好好练习,但最终考试都会比平时努力学习的学生但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考得好。这不仅磨灭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的积极性,更是打击了平时认真学习但身体素质不好考试结果也不理想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应科学、合理,目的是为了促使所有学生积极锻炼,克服自卑、消除自傲,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2 体育院校培养体育人才中应注重人文素养
体育院校应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专门的体育人才中,要充分的重视体育人才人文精神素养的塑造,而不是偏重学生技能的发展,面试技巧的训练,过分功利化,忽视真正的教育本质。在学生学习成长时期就将体育精神的精髓运用到生活中,自身先形成一名具有R导寄芮浚人文精神素养丰富的合格体育人才。积累满满的从体育里面散发出来正能量,从而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能真正的传递给学生,才能充分的发挥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作用。
3.3 重视人文精神素养在公共体育课中的培养价值,并完善考核制度
学校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加强对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考核制度。经常组织体育教学单位进行教学竞赛活动,学校定期对体育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检查,最终将人文精神素养教育纳入到奖惩制度之中。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加强公共体育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尤其加强人文精神素养的继续教育。校领导应重视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精神素养的培养,通过学校的各项竞赛活动,积极鼓励和倡导体育老师和全体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认识和发展,让体育精神成为教学中自然而然就传达出的生活理念,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学习观、人生观。
4 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我国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精神在陨落,体育精神的价值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公共体育课的价值不应该仅仅是锻炼身体、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更应该是培养大学生人生理念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大学生的直接人是教师。因此,将大学生精神文化素养的培养应作为体育教师育人的重要使命。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