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环专业

建环专业

时间:2022-08-09 14:02:19

建环专业

第1篇

人们对改善居住与工作环境的要求,即健康、舒适越来越迫切和强烈。随之而消耗的能源日益增多,相伴而来的保护环境的压力(温室气体限排、ODS物质替代等)日益增强。急需提高认识,寻求对策。对习惯做法要重新加以审视。

经济全球化是大潮流,我国加入WTO已成定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观念、技术、管理、法则等诸方面都会有深刻变化。人才争夺将更为突出。

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将深深影响我们今后的活动。我们要关注、要应付。

二、关注能源结构变化的影响,推进节能

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的大局一时还难以改变,但清洁优质能源-天然气在城市中应用的数量会增长,推进以电力为终端能源消费的主体的努力会增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力度会加大。我们如何应付对这方面的变化,在技术与应用上早作准备。传统的集中供热模式在何种条件仍可继续发展,应该如何发展多元化的复合能源技术及工程应用。

电力经营体制会改革,发电输送和分配会分开,用户有优选权利。对于我们专业这种非均衡性负荷的日益增长,供电峰谷平衡难题将凸显。对电力经营体制改革,我们如何更好互动。

终端用户用热(冷)计量收费的实施,已成定局,只是时间早晚和实施方式的问题。这一改革会影响到方方面面。我们要从整体系统地加以思考,寻求各种对策,应对复杂的实际情况。

建筑节能是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我们专业担负着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促进高效节能的设备开发和工程应用,优化专业系统设计,实施和运行管理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及手段是近期的一项迫切任务。

三、关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站在巨人肩上求更好发展

因特网的影响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利用它在信息掌握与共享上最易做到,不重复,不做虚功,推进智力接力赛,最能体现效益和效率。

利用因特网的特点:传播速度快、无时间与地域限制,开放、互动、双向沟通等,改变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实施异地智力协作与集成,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异地联网调控、电子商务等等都值得关注。

四、技术发展途径的选择

以新技术改造传统设备;

以新技术改造传统系统;

开发新设备、新系统;

以新技术实现优化运行管理;

第2篇

关键词:专业认证;环境工程;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81-02 《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是一个有关工程学士学位专业鉴定国际相互承认的协议[1],是目前国际普遍认为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最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工程教育专业互认协议。至2006年起我国教育部、人事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代表组成的,教育部授权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参照《华盛顿协议》成员国的做法,开展了面向我国本科教育专业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

一、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认证历程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开展有利于加强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有利于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有利于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是解决工程师技术资格国际互认的关键。2007年环境工程专业认证委员会成立了环境工程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制定和完善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专业认证补充标准,并于2007年11月对同济大学和南京大学、2008年5月对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6月对武汉大学、2009年5月和10月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6月和11月对东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进行了认证。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已经取得较大进展。截止目前,工程专业认证已经在安全工程、采矿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13个专业领域,设立了75个专业认证试点,涉及院校49所,我国已进入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稳步推进阶段。

二、继续扩大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必要性

资源与能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关键。我国政府提出的节能减排的目标是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重要契机。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系统工程,但在系统工程中环境工程作为污染物排放削减直接相关的专业,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环境工程专业是化学工程、土木工程、卫生工程等学科的综合,随着经济的发展,基本可以体现出:知识更新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多学科渗透、新兴学科涌现等特点。高校作为孕育优秀工程人才的摇篮,在开展工程教育中,应紧密联系行业发展现状,及时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在加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前景广大。

三、基于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动力,以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以构建“大环境”为导向,围绕培养综合型环境工程人才,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有机整体。

1.基于教育CDIO理念,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CDIO教育理念是近年来的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大探索。CDIO教育模式代表了Conceiving(构思)—Designing(设计)—Implementing(实现)—Operating(运作)[3]。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将应用与课程之间紧密联系的方式学习。环境工程是一门实验和理论并重的专业,在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中,实践与实验起着重要作用。借鉴CDIO成功的教育经验,环境工程专业在建设过程中,第一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固的实践基地。与企业保持长期的密切合作关系,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节约学校经费,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走进企业,深入了解所学知识在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中如何应用;第二是搭建校内的实践平台。实践平台是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阵地,校内通过设立实验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第三是设立特色实验室。根据专业需求开设特色实验室,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和深度,在全校范围内共享实验资源和设备。

2.将职业资格培养引入课堂,设置“工程师模块”课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虽然兴起的较早,但是发展至今一直没能走进“象牙塔”,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挂钩。专业认证制度作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内容、必要基础和重要支撑,是从业证书申请发放和登记注册过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国际上,专业认证制度完备的国家几乎都将专业认证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直接挂钩。目前,笔者对黑龙江、北京、上海三省市不同类型的学校中所设置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课程展开调查,发现不同学校虽然课程设置的形式上和名称上略有区别,但大都采用的是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这一模式,并且在学分、学时、比例上也无明显的差异。鉴于国际专业认证国家的经验,我国在培养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上,可以尝试针对某一执业资格和学生主要的就业岗位来组织课程,即一年级安排基础课综合培养,二年级以专项课题形式参与实验,三四年级进入模块课程培养。在模块课程设置中引入职业资格培训,一方面为将来的专业认证与职业认证挂钩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保证知识以结构化而不是零散化的形式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可以用模块课程替代原有的学科领域课程,分布合理的课时,搭建新的课程体系。

3.重视科研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我国在环境工程行业发展过程中急需培养高水平的、技术精湛的工程人才,切实解决行业内技术创新慢、产品升级难的问题。这对高校所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工程教育本身就是创造力养成的教育,学生的兴趣选择对工程能力能否持续增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工程认证背景下,高校的能力培养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以使学生能够在自身个性和兴趣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发挥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第一,在本科生教育中可以设立“导师群”人才培养方式,即组织教授“联手”合作培养和授课,在理论课的基础上以“专项课题”的形式进入实验室,大学二年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与科研导师的研究,跟随导师去专业的相关企业参观,直接参与科研项目的工作,接触学科前沿,既增加学生科研的深度和广度,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推出的工程准则对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提出了11条评估标准,总结起来基本是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多学科综合的学习能力、职业素质与责任感。这些能力的形成绝不是某一门课程或某几门课程能够解决的,而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整个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能力的形成。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更多地考虑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学生提供丰富的环境工程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提高专业方向对学生的吸引力,为学生工程师素质的养成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培养对环境工程现存问题的敏感度和国际视角,以有利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振宏,杨书宏,宋守信,等.国外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分析与借鉴[J].中国安全学学报,2009,19(2):61-66.

[2]贾丛林.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与经验[J].计算机教育,2009,(3):34-39.

第3篇

关键词:建筑环境;设备工程;专业;问题

一、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目标与基本原则

1、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的目标

1)以满足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发展成为建筑行业人才需求中心为导向,结合现达的科学技术,打造建筑环保的专业品牌。2)以“专业化、优越化”为办学原则,以熟悉掌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技术、结合创新思维并为建筑工程行业做出贡献为基本专业要求,实现建环专业的优越性。

2、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培养专业人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建设离不开市场的需要,同样,市场也需要建环专业人才的补充。但更多的是,市场需要作为建环专业建设的导向,对建环的建设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故而建环专业的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的人才。

2)不断完善,稳定发展。每一个专业的建设,都需要逐步积累式发展,切不可跳跃式发展建设。一个专业体系是需要在扎实的基础之上稳定发展,是一个逐步积累经验的过程而非突然间的飞跃。与此同时,其发展还要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的完善,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社会以及市场的需求变化。

3)创新建设,特色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建环专业建设也不例外,其建设需要依靠创新的思维,其发展需要不断的大胆实践。由于建环专业本身的建设与发展并不完善,如若推动其全面发展,就要不断的探索创新,开创自己的专业特色,打造独特的建设体系,力求创新性发展。

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的主要问题

1、专业名称

对当前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名称的选择,一直存在着较多的议论和不解。社会各界首先对建筑环境的含义提出了质疑,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其可以是建筑外部环境也可以是建筑内部环境,而对于该专业来说,其实际上更加注重的是建筑内空气环境的营造。另外从设备工程的角度来看,其应包含建筑使用中配备的暖通空调尧燃气以及给排水尧消防尧电梯等,这明显超出了该专业的学习和研究范围。由此,当前存在最为明显的问题是本专业的专业名称与现阶段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任务不吻合。

2、培养目标与定位

专业培养目标对于该专业整体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教学计划的安排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出台的新方案中对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作出了以下表述:培养适合现代化需要的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尧基础扎实尧能力强且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暖通空调尧建筑给排水以及自动化系统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并具有初步的应用和开发能力。

3、课程体系设置

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比如对于"流体输配管网"来说,其是一门新增设的课程,其主要内容涉及到了流体输配系统以及水利计算方法尧管网数值分析和理论分析等,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说极为重要。从"流体输配管网"课程设置的初衷来看,其主要是为了能将原来的专业课中与流体输配相关的内容集合在一起进行学习,从而减少内容的重复性以及增加学生对该课程内容共性的认识。但是从教学实践状况来看,该种课程设置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该专业课程中所降到的输配系统与流体输配管网课程中罗列出的概念具有重复性,当前在两个课程中都存在着该方面的内容。其次以水利计算内容为例,其虽然在不同的水系统尧蒸汽系统以及分系统中的水力计算原理基本相同,但是其计算方法却有着诸多的不同,因此将其简单的进行合并。

三、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发展对策

1、注重市场方向,改变教学模式

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我们在不断的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我们要将市场作为我们教学的主导方向。在办学理念上我们要强化自己的市场意识,将市场观念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体系中,尤其是在课堂设置和就业指导方面,都要时时刻刻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去培养。在这方面改革的力度还是不够,我们需要加大对改革这方面的力度,要针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设计相关的课堂体系,增加我们学生对这专业的兴趣。

2、注重严格人才的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应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入手,从而实现刚性的人才培养到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的转变,以便在共性的基础上凸显出其个性化特色和发展空间。在当前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应通过国际国内相结合、科研教学相结合、理论实践相机和、素质教育和专业培养相结合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相结合的“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更好的提升当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更好的面对社会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3、注重对专业的定位

将经济和社会与其密切配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府也变得更加的多,许多的学校也在对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扩招,这种扩招的现状就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在高等教育学校就会出现市场经济。如果我们不能够准确的对专业进行定位,或者是没有结合实际将社会经济与其密切结合,就会严重影响到学校教育的发展,给学生和学校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对专业的定位一定要经济为基础,不仅要满足社会的需求,还需要推动经济的发展。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对我们的建筑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它首先面对的是国民经济,传统的建筑不仅消耗了我们大量的资源,同时还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们现在提倡的是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经济,建筑环境也设备工程专业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该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完全满足社会现在的需求。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在全球形成了共识,中国也已经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高等教育中该专业需要培养在实践工作中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我们要掌握知识认真实习,投入岗位,加大教学力度,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4、人才培养模式,要与国际国内相结合

对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要与国内国外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并且在人才模式中尽可能的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素质教育和专业培养相结合。我们要认识到市场已经实现了全球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人才,高等教育环境,设备工程企业是社会的新型专业,社会需要大批该方面的人才。因此我们要将建筑环境,设备工程企业作为重点专业设置到我们的教学体系当中。

结束语

在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急剧变革的环境下,高校各专业应在对自身优势特色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的重新定位,并从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入手,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面临的环境的挑战进行分析,最终制定出相应措施帮助其实现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倪必胜.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问题解析[J].科技展望.2015(05).

[2]吴仁玛.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策略研究[J].民营科技.2015(07).

第4篇

关键词:建筑环境;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41-02

一、专业发展要求

2012年,教育部将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新专业学习和工作的重点是采用一系列建筑设备为建筑营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室内环境,同时对建筑设备的运行调节进行自动节能控制。

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建筑行业的大规模建设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本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社会的需求决定了该专业的发展和重新定位。从教育部的本专业主要培养目标可知新专业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本专业现在的实际客观情况,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现根据本校该专业自身特点,结合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生源就业等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改革做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二、实践教学环节常见问题

大连海洋大学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始建于2004年,随着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和专业多年来的本科教学总结积累,在专业建设、师资条件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总结如下[1-4]。

1.实践教学观念陈旧。为了方便组织和管理,实验、实习环节大都由教师包办一切,即指导教师把一切都准备好,多班分组集中讲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只是程序步骤的执行者,缺乏自主性、独立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地提高。显然这种实践模式方式与现代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

2.学生参与热情不高。一方面由于实践内容方式单一,实践不深入,如实验内容枯燥、实习内容老套,实习方式多以参观为主,导致很多学生把实验实习当成一种负担,认为实践内容和将来所想要从事的工作相差很远;另一方面,常去的实践单位设备陈旧、加上不少单位不愿频繁接受学生实验实习,影响实践教学计划的连续性,也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和热情。

3.教师感觉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在实践过程中,不少学生走马观花,缺乏思考、被动学习,所问问题和所学知识不相符,比如在现场只知道一些设备和管道,却不知这些设备和管道的用途,更不能建构整个系统的全貌。另外,多数空调通风系统多为隐蔽工程,很难看到具体内部构造和熟悉安装设备情况,加上部分实践单位的人员素质也是良莠不齐,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和学生有较好的互动,也无法使得理论和实践同步。

4.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表达能力欠缺。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毕业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工程实践适应能力不足。原来的教学体系并没有注意到学生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和实际工作所需知识的多样性。而且学生自身也希望切实提升实践动手能力,真正实现面向工程应用的培养目标。

三、相应措施及改革方案

由前述可知,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亟需调整和改革,现结合本校该专业实际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5-8]。

1.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建立完善多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得到规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一方面逐渐建立和完善了多个校内实验实习基地,购买更新了很多重要的专业设备,完善了多个实验室系统;另一方面逐步和校外企业单位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安装单位、工程设备单位、自控检测设备单位和专业设备生产或销售单位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意愿去相关单位实习。

2.将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深度系列化,增强学生工程实践适应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分实习(实训)、实验、设计(论文)和素质拓展(如各类科研训练、科技创业大赛、人环奖、CAR-ASHRAE学生设计竞赛等)四个模块,把各专业模块中涉及到的重要设备具体分为基础、重点、难点三个层次要求掌握(举例见表一),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更深的了解。

3.设计题目紧密联系实际工程,要求“真题假作”。采用简化的实际工程范例“真题假作”,不断地强化工程实践适应能力,即采取开放型的设计模式,改变过去由教师指定、学生模仿的设计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类型的实际工程设计命题。通过设计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收集、检索和应用各种资料和文献的方法;熟悉和专业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掌握设计计算方法、程序步骤和工程设计要点。设计重点训练的是学生各种参数的确定方法、设备选型与系统布置、绘图的规范性等。

4.不断拓宽和更新学生知识面,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建筑环境专业工程实践涉及面很广,让学生一专多能可通过不定期的职业规划与专业讲座,包括邀请相关专业名企老总进课堂的形式,让学生更深了解建筑环境专业工作的性质、发展现状及趋势,了解建筑环境工程设计的具体方法、安装施工、调试管理过程,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既开阔学生的眼界,也找出与社会需要能力之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5.校企合作共建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控制辅修实践基地。社会对懂得一定建筑智能化知识与技术的毕业生比较欢迎,因为建筑节能、室内空气质量和建筑防火都必须依托在楼宇自动控制技术的平台上。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也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本校的专业设置加大了对智能建筑科技人才的培养,学校和知名企业共建了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控制辅修实践基地,重点培养暖通空调制冷-建筑设备学科与电气控制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6.优化考核方式,增加个人汇报+分组讨论考核项。摒弃之前简单的、单一的考核形式,对学生的成绩评定方式进行了新的尝试,即除了考察学生出席上课、动手能力、实验报告等常规项外,还听取学生实践后的收获汇报,并分组讨论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避免了学生间的相互抄袭现象和“随大流、走形式”的教学方式。

四、总结

文章针对本校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并给出了些许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及改革方案。

期望通过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将实践教学体系深度系列化、设计题目“真题假作”、拓展学生工程实践知识面、校企合作及优化考核方式等方面可以有效的完善本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丽莹,余晓平,彭宣伟.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讨——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3,278(19):139-140.

[2]谷士艳,孙清,敖永华,张春梅,高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212-215.

[3]崔肖洁,沈雅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4):466-469.

[4]李晓虹,苏华,李茜,龙翔,陶淑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生产实习教改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4):70-72.

[5]余晓平,刘丽莹,付祥钊.校企合作培养建环专业学生工程能力的实践分析[J].暖通空调,2013,43(8):20-13.

[6]吴根树,刘妍,陈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1,21(2):46-47.

[7]张东海,黄炜,黄建恩.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127-131.

[8]梁才航.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9-20.

第5篇

[关键词]工程化;环境科学;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

工程是关于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1],工程化教育旨在培养未来合格的工程师或具有专业背景的工程技术人员[2]。当今国际工程教育改革起源于20世纪末[2-3]。《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纲要》提到“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需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富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应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双一流”发展指导,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环境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现行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多将其确定为理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忽略了企业需求;企业实习环节多限于参观见习,学生深入企业不够,缺乏对企业生产、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了解,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性倾向较重,偏离学生兴趣爱好,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工程实践训练不足,不利于工程化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建设目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式培养向大众化普及的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环境科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定位层次将更倾向于培养出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环保领域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应兼顾学生个性化要求和实际教学情况来制定。依据“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的办学定位和“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应凝练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应用能力发展为导向,建立“校企、校校、校所、校府”合作,实现“办学、育人、就业和发展”的新途径,切实提高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建设内容

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背景、社会需求为导向、技术应用为主线,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培养能够从事环保工程设计、技术研发、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的环保应用型人才。围绕培养目标,以学生成才为核心,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整合校院现有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搭建创新教育平台,着力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出社会和用人单位都满意的工程化创新性环保应用型人才。

3工程化建设的人才观和工程观

3.1人才观

工程化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4],逐渐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共同选择。环境科学专业工程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牢固树立并积极探索工程化教育人才观,培养既有工程实践能力又有创新意识,既有进一步深造和自学习能力又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创新型工程化应用型人才。环境科学专业工程化教育应以培养工程化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充分考虑工程化的本质和工程实践要求,提升工程化教育水平。

3.2工程观

应通过教育与行业、高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中国工程院李培根院士提出“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4],将大工程观概括为“宏大(或复杂)的工程视野、工程多学科视野、基础科学素养以及相应的人文情怀和工程组织素养”,从工程本身、工程孕育与成长、创新和工程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阐释了大工程观,提出在工程教育中改变传统的专业观念,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科学基础、自学与自教育能力、大工程体验和宏观思维能力。

4工程化建设措施

4.1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科学专业工程化建设宜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开展基于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性学习(结合项目和工程案例等),加强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企业实践阶段学习,学习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技术,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工程设计与研发,为社会培养具有环境科学技术背景的工程技术人才

4.2培养工程化应用型人才的课程建设

以应用化学为基础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为主干学科,本着既有利于教师传授专业知识,又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原则,构建课程群,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各教学环节,避免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叠以减少授课学时,增设实验课程,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以项目为主线,通过模拟项目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环境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一要加强化学、地学、生物学和物理等基础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坚实的基础理论;二是强化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认知实习和工程实践课程,加强实验和实践环节教育;三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四要精心设计专业综合创新实验、大学生科研训练等,培养学生发现工程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由原来的操作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逐步转向设计型、综合性、研究型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真题真做,通过校企互动交流平台,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实行校企双“导师”指导,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工程实践的能力。

4.3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是工程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依托校内外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平台,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和实训环节教学需求,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契机组建环境科学专业创新实践小组,拓展研究项目和本科生实习实训教学内容。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遴选实训项目,校企共建技术先进、贴近生产实际、特色鲜明和管理规范的“教室与企业现场合一,实训设备与生产设备一致”的示范性工程实训中心。将校园景观规划与环境科学专业建设需要相结合,构建土壤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与污水处理实训平台,作为科研、教学和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基地,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互动交流,了解企业面临的主要生产问题,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实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习基地实习,收集资料,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撰写实习研究报告。

4.4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工程实践能力、熟悉企业文化、良好的团队精神的环保工程技术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教研结合,以研促教”,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项目研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的综合性研究型试验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实训基地学习、挂职锻炼,丰富教师企业工作经历,鼓励教师参与企业课题研究、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共同攻关、共克难题,锻炼并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深化校企合作,服务于工程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与职称评聘制度,激励教师由理论教学型向工程实践型教师转型,聘请企业高职称、高学历、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参与开发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充实工程实践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吴添祖,鲍健强.现代工程教育思想:从“专业化”到“工程化”———兼论地方工业大学工程教育模式的选择[J].高教与经济,1997(3):1-8.

[2]杨博,孙海涛,杨柳,等.工程化教育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5):63-64,83.

[3]刘吉臻.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维转向:工程化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80-83.

第6篇

关键词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校内实践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简称建环专业)研究并创造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所要求的各种人工环境,是一门工程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自2000年新建“建环专业”起,我校就本着“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宗旨来完善专业教学和培养学生。

1 校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建环专业涵盖面广,具有设备多、散、技术更新快等特点。通过以往的校外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情况分析,存在如下问题:(1)由于认识实习在大三第一学期初进行,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较模糊,很难分清实习中应参观的重点。(2)生产实习取决于施工班组的安装任务,学生跟在师傅后边被动地学习,只能掌握该施工班组的基本操作技能,导致实习单一化。(3)企业从安全和生产角度出发,把学生当成一种负担,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

2 校内实践教学的创新改革措施

2.1 实习电教片的运用

认识实习过程中,学生对专业的不熟悉影响了实习效果。为此,建环教研室教师深入现场,采集了大量影像文件,按供热、通风、空调、供燃气等专业方向分类,每个方向又按源、输配、终端细分,制作了认识实习电教片。在学生进入现场进行认识实习之前,由专业教师为学生播放电教片,并进行细致讲解,促进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运用电视教学手段保证学生去现场参观之前对所要参观的内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提高了认识实习效果①。

2.2 校内实习地点的建设

由于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时间固定,为了满足学生随时实践和因需实践的要求,我校于2005年6月建成了建筑面积90m2的暖通空调实习基地。该基地拥有一台新风机组、四台风机盘管、两台轴流风机、两台实验用电冰箱、四台实验用空调,五台活塞式制冷压缩机(其中一台作了加工处理,可以使学生清楚的观察到活塞式制冷压缩机的压缩过程和供油系统)、多组散热器和多种操作工具,学生可以随时进基地参观这些实际设备,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学生可以结合理论知识更清楚地了解实际专业设备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该基地同时为学生准备了管道连接、散热器拆装、电冰箱维修开放实验和空调维修开放实验,以此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巩固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此外,我校将学校的空调机房、供热锅炉房(燃煤和燃气)、太阳能供热站等资源作为校内实践点,学生在课程学习及课程设计阶段,能够有针对性地参观,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供了便利条件。

2.3 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践环节的完善

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强调多门课程知识或一门课程中多个章节知识的综合应用。为了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校建环专业开设了“多工况空气处理过程模拟实验”、“供暖系统安装、调试及运行”和“自动控制系统组态与编程”三门独立进行的设计性实验,由学生独立设计、操作、记录、数据处理及分析②。

“多工况空气处理过程模拟实验”依托我校“中央空调综合实验台”,学生可从 “春(秋)季模拟夏季实验” 、“春(秋)季模拟冬季实验”、“夏季模拟冬季实验”、“夏季模拟春(秋)季实验”、“ 冬季模拟夏季实验” 、“冬季模拟春(秋)季” 中自由选择实验题目,制定实验目标及设计实验过程。通过该实验,学生掌握了空调系统测试、建筑室内综合参数测定等技能。

对于“供暖系统安装、调试及运行”实验,学生根据实际供暖房间的建筑图,分组设计该房间的供暖系统,绘制施工图,采购相应设备及材料,并自行安装和调试所设计的系统,整个设计过程中,学生还需进行工程预算和决算。通过该实验,学生对供暖系统的设计、备料、施工、调试和测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设计、动手和分析能力,并对各种供暖形式的施工难度、成本及供暖效果有了直观认识。

“自动控制系统组态与编程”以我校“中央空调综合实验台”为控制对象,学生动手组态、调试、运行控制系统,实现特定运行工况的控制。通过该实验,学生初步掌握了空调自动控制的设计及调试。

实践表明,以上实验的开设效果明显,学生反响热烈,积极性也非常高,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4 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系统模型的有机结合

由于跟班实习制度和企业施工进度安排的特殊性,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对系统整体流程的认识不足,对管道和设备的连接及附属设备的设置位置不清楚。我校将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环节打通,集中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学生四人一组,从图库中随机选择建筑图纸,分别进行建筑水暖电课程设计(综合给排水、采暖和建筑电气设计)和空调与制冷课程设计(包括中央空调末端及制冷机房的设计),每组建筑图相同,但设计地点不同,这能有效降低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其他同学的依赖性,避免出现抄袭现象,同时,又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实现设计方案的多样性。根据设计进度和企业施工进度,在合适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生产实习,加强学生对管路走向及设备合理布置的认识,深刻理解合理设计对施工的重要性,并将实习中所总结得到的要点体现在课程设计的方案中。最后,每组学生可自主选择该组最好的设计成果作为原型,按一定比例尺缩小后制作模型。模型制作参考市场上教学仿真模型的制作方式,采用亚克力板材及一些金属辅料,学生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对整个空调系统或水暖电系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能更清楚直观地认识到设计中不合理的地方。经过两届学生的实践发现,我校进行的这一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设计的积极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更加注重观察和总结,在设计过程中广泛查阅资料和参考优秀设计图纸,对系统原理有了深刻认识,实践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学生后续的毕业设计及今后的工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3 小结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21世纪高科技、大工程发展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建环专业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

本文所述的华北电力大学在建环专业校内实践教学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们将总结和吸取各方面有益经验,继续完善建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注释

第7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专兼团队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16

Vocational Colleges Environmental Art School-Enterprise

Full-time and Part-time Team Building Strategies

CHEN Chen, SUN Wei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Suzhou, Jiangsu 215000)

Abstract Vigorously promot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fully mobilize the initiative to participate in the team is to achieve long-term stable oper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important guarantee. Base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nd part way to build a team to expand the analysis and strategy, focusing on analysis of team building motiv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security for mechanism.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ull-time and part-time team;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针,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引导与吸纳优秀企业全面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专业改革建设中,是将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1 环艺专业校企专兼团队构建动因

1.1 校企双方需求相通

校企双方自身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和发展需求是产生合作的首要基础。譬如,相对而言,高职院校在专业知识的理论概括与教学方面较为擅长,而比较欠缺的是实际项目的过程操作经验;与之相反,企业丝毫不缺少实际项目,并在具体项目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与应变方法,但往往缺少核心思想与技术的凝练与提升,使得有价值的经验技术得不到发展传承。再如,校企双方在硬件储备与技术能力方面各有千秋,企业提供技术力量参与课程教学,提供资金、设备、人员等支持专业工作室建设,可有效推动专业与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院校的专业条件与能力也可弥补企业不足,并可获得专业培训、文化咨询等方面的资源,提高了综合竞争力。校企相互间的资源互补可使得各自双方竞争力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都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弥补自身的不足,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1.2 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相通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是多维复式型结构,融艺术性与技术性于一体。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应是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会独立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分析,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同时应具备良好的人际交流和公关处理能力,可以较好地运用合理手段与人交流并解决矛盾冲突,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而这也印证了企业对设计师的职业能力标准。通过建立校企合作专兼团队,在课堂中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氛围,并同时引入企业管理法规,引入市场运作规则,建设情景化学习工作场景,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专业和职业能力。

1.3 校企人员诉求相通

“双师型”是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除了需必备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还需兼顾行业实践操作技术与经验,才能全方位实现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教师可通过校企合作参与真实项目的学习机会,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与经验,强化了职业素养,也同时带动了科研能力的提升。企业人员参与专业课程的改革与教学工作,同时负责学生技能训练指导。在此过程中,既使得企业教员的专业理论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将企业用人标准与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自然融合,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学院教师与企业人员技术对接,深入交流,一方面解决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另一方面构建了校企教学、研创的新型校企团队,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和企业生产效率。

2 专兼教学团队构建基础

2.1 校企管理体制需互通

由于院校与企业隶属于不同体制,各自发展定位、建设目标、处事观念均有很大差异,在具体工作当中可能出现观念立场、政策导向、人员调整、教学与项目实施不一致等实际问题就不难理解。所以应在双方管理体制基础上求同存异,构建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来约束和推动合作事务开展。譬如,首先可设立校企合作中心对合作事项进行分段式专项管理、监管合作事务;明确校企双方在管理体系中的组织构架,明确管理上级以及工作联动部门等。其次可互相聘任责任人担任合作管理工作,常驻校企合作单位的工作人员统一服从于校企合作单位和负责人的管理,以项目责任制方式推动具体工作运行。

2.2 专兼教师职业能力需互补

校企专兼团队应该是一支专业结构合理、能力互补、相互信赖、具有共同信念的、为达到共同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具有更强战斗力的工作群体。这里的人员虽然在学历、专业、身份等方面都有差异,但每个人都必须具备胜任本职工作的核心专长与技能,在团队中根据分工特点担当不同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相互间合作达成预定的工作目标。专兼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相互分享信息和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发挥各自长处,协调各项活动,传递工作和教学经验,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将为团队协同提供必要的社会基础。

2.3 专兼教师角色身份需互换

校企合作专兼人员表现出具有双重身份团队,合作单位通过集权式统一管理双方人员,而在具体合作项目上可以实行分权式具体管理。专兼团队成员在工作中除了承担自身本职工作相应的责任外,同时也对合作方的工作事项负责,真正建立学院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动交流与流动的机制。譬如教师除了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外,在合作中的承担企业项目设计、技术研发、员工培训等工作,协助企业开展设计研发与管理工作;企业人员在完成好本职工作外,其身份就是学校兼职教师,参与项目课程教学、在校生实习培训、学校工作室管理等工作,协助学校开展教学管理。双方人员在校企合作中形成了双向互动的互融机制,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

3 长效机制的建立与维护

3.1 契约严谨提供保障

建立契约方式将合作的内容和方式等具体内容予以明确,确定双方责任、权利、义务、分配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以及责任人,这是校企合作双方建立长久、稳定合作所必需的保障机制。双方以契约方式展开合作约定,共同实现合作目标。学校和企业签订的协议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校企合作时间的推移和工作具体深入展开,合作的内容和方式会阶段性发生转变,因此建立严谨的契约保障,也要求不断细化保障具体的内容和完善具体的实施方案,按照实际情况和未来双向合作意向,合理地取舍或完善合作协议,体现一定的灵活性。杜绝出现利益不对等,主动性不对等,职能不对等等情况。此外校企合作契约中尤其要明确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制度保障。

3.2 项目遴选科学有效

建立项目遴选标准,对于合作项目进行科学筛选,是保证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基础。在校企合作中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目标,引入行业实际项目,由项目引领课程结构,通过课题深入细化,结合真实工作环境的实际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项目导入要着眼与企业实际效益,同时与专业和课程紧密结合,设计项目应由简入繁,由易入难,成为学业进阶训练的有效载体。应为业界目前与未来迫切期待解决的难点和空白点,导入的项目具备创新的空间和要素。设计项目的选择和设计,应具备实务与创新双效兼容的产学研并行效应。同时注重项目课程与通识理论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在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所学专业知识能力相结合,真正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巩固理论的反馈循环。课程内容紧贴时代前沿,既能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的疑惑,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训练,同时也理清了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核心能力与通识能力、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3.3 利益分配合理公正

校企合作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的系统性的复杂过程。合作是互利共赢的事情,互利、共赢是合作的前提。校企合作中双方在达成观念共识后明确一致的发展目标,这是保障校企合作长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在合作中事务中利益相关者所创造的利益是共同享有的,但是不同主体所付出的劳动与所追求的利益却各有差异。因而,校企双方,需首先明确双方利益的诉求,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寻找合作间的“冷热”关系的平衡,并通过缔约合作协议使其具有法律效力,最大化地保护双方权益,充分调动和维护合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严格遵照协议和各项规章制度分配利益,使合作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3.4 评价体系完备

校企合作下的评价体系是集管理、工作流程、教学质量、顶岗实习等方面所形成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机构等有机整体。 评价指标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方法、规范性制度和便捷的可操作性的原则,这是实现对企业、学校、教师公正评价的前提。在校企合作的考核评价机制上,重视由个人绩效考核向团队长期价值考核的转变,由重视过程管理向更加重视目标管理转变,由重视年度考核向更加重视聘期考核转变,从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更加重视质量评价转变,鼓励专兼教师加入教学团队并为基地建设目标的实现而积极工作,发挥出每个成员的最大潜能。同时,要建立专兼团队的淘汰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和项目目标,不断补充新的优秀人才,始终保持团队的活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环艺专业校企专兼团队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理性的过程,组建合理的学科和人员配置,并能稳定运作的紧密合作的专兼团队,将使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度、层次和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高红,马洪勃,郑国俊.校企合作中的团队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1(33):221-222.

[2] 刘红磊.职业院校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中的契约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6):17-20.

第8篇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specialty the development which educates to the university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however it also has certain problem at present in the teaching, must strengthen to the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specialized teaching research, promotes the teaching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utilizes literature methods and so on material law, interview law, and unifies oneself many year work experiences, proposes own viewpoint and the suggestion to the environmental art specialized teaching.

关键词: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方法

key word: Environmental art specialtyTeaching method

作者简介:齐放(1981-),男 ,陕西延安人,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美术系,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前言:

近年来,随着教育资源等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高等院校招生数量逐步增加,更多的学生获得了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数量也随着高校扩招大潮的出现而急剧的增加。学生数量的增加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提供了活力和保障,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在学生数量增加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在逐年下降,很多学生无法找到适合的岗位,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业难的问题与专业教学有着很大的关系,笔者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访谈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经验,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对策研究

1.1采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涵盖面广、实践性强、学习难度大,相对枯燥无味,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将教学内容全面的讲解给学生,而由于受到教育条件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学生也很难全面的理解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制造教学情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情景教学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的素材进行情景设计。比如可将校园的改造计划作为情景教学的内容,开展情景教学之前,向学生讲解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注意事项,然后学生通过自由搭配,对学校进行考察和了解,进行摄影、设计,分析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并提出最佳的设计方案。然后教师结合不同的设计方案,对专业教学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情景教学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有步骤的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1.2挖掘文化内涵,提高中国化设计

我国具有优秀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奋斗、不断创业的历史。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具有本土化的特色设计理念,我国各民族、各区域丰富多彩的设计风格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然而,随着社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外国的各种理念涌入到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也受到较大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学生追求设计的西洋化、国际化,对外来的设计风格和理念具有极高的热情,对我国的设计文化关注度逐渐下降。同时学校的教学科目中,外国专业知识的介绍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必须加大对我国本土设计文化的传承,加大本土设计专业课程的比例,让学生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我国优秀的设计文化,提倡多挖掘我们中国的文化与文脉,培养学生设计出具有中国文化的设计作品。

1.3督促教师继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教学过程有不可或缺的人力因素。访谈中发现,部分环境艺术设计教师在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上存在一定不足。必须督促教师不断的进行专业技能学习,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了解专业的前沿理念,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进修等形式进一步的提高专业知识,为教师奠定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时要督促教师紧密结合学生和专业实际,不断的完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专业教学的手段和途径,继续提高课堂的组织能力和控制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1.4加大教学监督,进行客观评价

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必须加大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监督,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进行进行全面的监督,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按照专业教学的规律、学生的实际科学的进行。教学的监督要注重监督的长期性和实效性,要成立督查小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及时的进行意见的交流,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监督的科学性。同时要加大对专业教学的评价,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要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成绩、课程的合理化等进行评价,及时的反馈教学评价的信息,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欧阳巨波.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装饰.2006.9

[2]田恩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的建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化;校园网;中职学校;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6-0059-04

一、基于校园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

优化人才培养方式

校园网是指在学校范围内,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提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计算机网络。

(一)校园网络为现代育人环境奠定了物质基础

校园网一方面是学校内部子网和分散于校园各处计算机的联接纽带,另一方面是沟通学校校园内部网络的桥梁。“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中职学校相继建成了一系列校园网络。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在学校均设有无线网络信号终端,基本满足了教师和学生在校工作、学习的上网需求。除此之外,学校还建有技术性能先进的信息交流平台,不同的信息平台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如表1)。本着“建以致用”的目的,资源是基础,理念是支撑,制度是保障。教师上班实名登录学校网站,网络管理后台就会记录专用IP地址教师的实际上班时间。学生进出学校、教室、宿舍、超市等公共教学生活场所,均由校园一卡通门禁系统提供检查、考核所需的数据。

(二)校园网络为现代育人方式提供了信息平台

校园网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办公、信息交流和通讯等提供服务,能够发挥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引导或辅助教学及协同工作等功能。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有大量先进实用的应用软件为支撑,软硬件的相互匹配与充分结合是校园网发挥作用的前提。形象地讲,硬件是路,软件是车;没有良好的硬件基础支撑,车就失去了运行的环境;而没有性能完好的车,再好的硬件也不过是一堆摆设,根本不能发挥作用。软硬件是一种互为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同样,有了先进的校园网信息化环境,如果没有得到较好的普及应用,对于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主体学校而言,拥有的也就仅仅是那些静止不变的物件而已。

从学习主体角度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有学习的知行目标,又要有潜移默化的素质目标,而中职学生的学习意识薄弱,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引导的方法上下功夫。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应立足于学生想学、能学、会学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设计课程,本着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学习资料、途径和方法),在网络学案中预设趣味性的游戏环节,或漫画表达。教师可利用网络空间设计有学生深度参与、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有视频、动画和仿真等优质数字资源的网络学案,把知识和技能形象地表现出来,让问题形象化、简单化,可以弥补中职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想象思维能力的不足。就其过程而言,既优化了育人方式,又提升了专业建设内涵。

二、基于数字教学资源的运用要求,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数字教学资源库是指将传统教学载体的内容进行数字化转换、集中存储形成的数字资源库。2015年江苏省将建成14个省级职业教育资源中心,60个职业教育资源开发基地。这些数字教学资源库建设将为职业学校教师开拓新知识视野,又将为其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提供平台。

(一)云时代,需要提升教师信息化意识

由于信息时代的迅速到来,加上教师在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及各种信息方面获取渠道的不畅通,影响了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望而生畏,信息技术的神秘感造成了教师心理上的障碍,阻碍了教师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十”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职业学校教师应该拥有时代自豪感,同时还需增强职业使命感和紧迫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变化,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职业学校教师没有理由不去迎接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革命性挑战。

云时代,信息全球通,海量储存数据中心形成,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求教师要放下陈旧的教学观念。与云时代不相称的课堂教学应该靠边了,一支笔,写来画去太慢;一本书,字里行间太静;一块黑板,抹上擦下太小。面对无法回避的未来,教师你还等什么呢?该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了。

(二)云时代,需要提高教师数字化能力

云时代,信息化校园建设是学校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现代化职业学校需要有一支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教师的数字化能力是学会、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大体上分为:基础能力(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局域网或互联网的链接,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的收发,视频文件的播放等),专业能力(与学科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力等),通识能力(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操作,PowerPoint演讲文稿的制作与播放,Excel软件的使用,Flash、Photoshop等软件的使用)。教师在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时,应掌握各种不同数字化教学素材的获取方法和应用技巧(如表2)。

站在时展的前沿,中职学校应力举信息化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思想认识,把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业务能力考核的核心指标;强化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整合意识,把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作为教师工作量考核的重要参数;强制教师开发课程教学的数字资源,把上传数字资源的质和下载量与教师工作量绩效考核相挂钩。在教学工作中,教学分管部门可通过“同课异构”课堂模式活化数字资源运用实效,鼓励“一课多模”。

以信息化环境下专业建设的需要为立足点,学校从师资队伍的结构、素质、能力等几个层面给教师建群分类分层次培训,围绕信息技术运用与教育教学质量考核找着落点,制订教师三年发展规划,明确教师要达到信息化的知、能、行三个方面的规划设计要求。(1)“双师型”教师队伍,在信息技术的知能提升、比例提高方面有培养计划、有落实举措。(2)各级各类骨干教师队伍,有分类预期晋级规划,有信息化教学比赛要求,培养过程有信息化大赛专家指导。(3)素质类课程教师队伍,德、体、艺、劳、心理等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有标准、有考核,鼓励素质类课程与计算机教学课程相融合的特色化教学。(4)专业团队教师队伍,有名师工作室,有自培计划,品牌、示范、特色专业的专业团队利用信息化技术产、教、研所取得的成果有分类要求、考核细则。

三、基于性能先进数字终端的使用,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数字终端是能接入有线或无线网络的各种数字计算设备,是用户直接操作的、实现信息化应用的必备工具。终端主要包括计算机、触控一体计算机和各种新媒体(含智能手机、学习机、平板计算机、电子书包等)。根据信息化教学功能的区别可分为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空间教室、自动录播教室等,这些信息化基础设施既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硬件环境,又是实现未来教学良好愿景的物质保障。

(一)现代化教室,教师要有运用终端的自觉意识

教师如何面对现代化教室,是让粉笔灰尘落满沉默的屏幕,还是让流动的影像激活呆滞的课堂呢?这无疑是每个教师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学校通过信息化教学系列培训,让教师清晰两种教学的区别(如表3),提高教师改革课堂教学的认识。

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出发点,将知识分解为知识点,以知识点构成教学单元,最后以教学单元的集合形成教学课程。其特征是“理论相对系统,实践明显不足”,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吻合。信息技术手段设计的项目化教学则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出发点,教学内容围绕工作任务采用信息手段呈现,使学习内容更能满足学生需要,关注职业能力的获得,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其特征是“实践相对系统,理论保证够用”,符合“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学校育人理念。这就说明,中职学校教师需要树立运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并不断增强自身实践能力,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现代化教室,教师要有变革课堂的自主意识

如果说现代化教室是个功能强大的空间舞台,那么教师就是这个舞台的总导演。在后台监控支配的环境中,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到丰富的学习内容。首先,教师要厘清课堂阶段的活动动作要领,明晰网络平台的实时作用(如表4)。

其次,教师要注重学案设计质量,学案犹如剧本,舞台表演效果重点在于剧本。说白了,教师要对学生及其学习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进行总体的指导和把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其选择、设计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交流方式;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知能建构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第10篇

【关键词】建筑环境;设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实践

1、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进各高校必须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市场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而从某个角度而言,学生所受到的教育会对学生的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各高校必须对教学体系的建立及专业的合理设置引起重视,这样才能使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特色。本文主要就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作以下分析,以此为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2、特色专业建设概述

从某个角度而言,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而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都得到一定提高。因此,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就是指培养出具有特色人才专业,其最终要体现的是人才的特色。国家曾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人才指的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或专业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其是人力资源中具有高能力及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特色人才的基本含义应是人才在能力方面的特色,而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形成培养特色人才的能力。

3、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的特色及特征

3.1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色

通过对学校毕业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结合学校的师资特点、办学传统、工程及科研等方面的优势,本人认为该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应具备以下特色:

(1)具备对常规工程问题进行处理的基本能力。

(2)具备适应职业转型及拓展的通识能力。

(3)具备对复杂工程进行有效处理的综合能力。

(4)具备应用先进的技术及理念对工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创造性解决的创新能力。

3.2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征

(1)对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有较好的适应能力,能够进行自我学习与提高,懂得对知识进行重构,能够较好地对自身的角色进行有效变换,从事其他社会活动。

(2)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为立足点,沟通热能动力、经济、环境、机械、管理以及土木建筑等相关学科。

(3)具备良好的工程师素质,能够对建筑给排水、燃气、暖通、建筑消防以及建筑电气等相关专业的核心技术进行融合贯通,可满足城市与工厂热能动力供应、交通工具及建筑内的环控工程、建筑与市政公用设施工程、工农业生产环境控制工程等领域的要求,取得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资格。

4、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探讨

4.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1)在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之间是互为铺垫的,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对专业课进行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教学效率得到一定提高,应把所学知识的原理、特点、变化特性以及适用条件等方面作为讲解重点,而对于某些比较枯燥、繁琐的工程细节及相关的计算内容则应放到后续的课程设计及实习环节中,以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2)对于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等专业平台课,应分散在各门专业课中,以使各专业课中的相关内容实现有效整合,这样就可科学提炼出共性问题。此外,需注意的是,不能把专业平台课误看作专业基础课,许多院校对专业平台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存在与专业知识脱节的现象,因此,必须对此引起重视,如可把专业课和专业平台课程交替上或并行上,或者把专业平台课程放在专业课后,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对课程进行设置时,各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及地域特点等设立特色课程,以使自身具备一定的办学特色。

4.2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师资力量是高等院校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当学校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热爱教学工作、经验丰富等师资队伍时,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证,从而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各高等院校可从以下方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科学而合理的管理体系能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从而能使教师管理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和社会联合,对教师进行培养。如可安排专任教师对合作单位中开展产学研合作,并可聘请热力、燃气公司中的资深技术人员及优秀专家到学校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

(3)鼓励教师加强进修学习。各高等院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并对教师队伍进行充实的同时,也应鼓励教师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以使自身的学术水平、学历层次以及专业技能都得到一定提高。此外,学校还应派遣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以及重点科研机构等单位做访问学者,对于某些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应资助其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培训或深造。另一方面,还应鼓励中青年教师申请国(境)进修培训、教育部出国(境)培训项目经费等。

4.3加强实践教学

(1)增加专业实践教学的学习课时。对建筑环节与设备工程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实践教学环节引起重视,并必须落实到位。目前,许多院校都是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重点,而忽略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而相关调查显示,通过专业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得到一定增强,因此,学校应适当缩短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课时,适当增加专业实践教学的学习课时,以使学生通过专业实践队所学知识有一定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2)推行“4+X”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为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各高等院校应鼓励并组织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利用周末及寒暑假到暖通空调行业等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中进行X周的工程实习或课程设计等。此外,还可引导学生结合实习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以使毕业设计(论文)既能反映生产实践,又能对生产实践进行一定指导。这样通过“4+X”的培养模式,从而可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及自主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4.4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1)各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与相关企业加强合作,以使教学质量得到一定提高。和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应注意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以使他们毕业后成为学校的青年教师,从而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环境及实践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2)和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应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参与到企业工程项目课题的研究及相关工程实践训练中,以使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实践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得到一定增强,此外,这样还能使学生通过实践对本专业有更深刻的了解,这样就可有效提高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既能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一定满足,又能使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时更具目的性及方向性,从而可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 环艺设计专业 课程设置 改革 启示

[作者简介]王薇(1977- ),女,满族,宁夏银川人,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艺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课程与教学。(宁夏 银川 75002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34-02

一、建筑学专业和环境艺术专业的相关背景和联系

我国高校建筑学专业始于1923年,由刘敦桢先生在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创立了相当于大专程度的建筑学课程。随后1927年刘敦桢先生又在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创立了第一个高等教育程度的建筑学课程,1928年初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更名为江苏大学,两个月后江苏大学再更名为南京国立中央大学。1932年,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的建筑工程科改为建筑工程系。直到1937年,建筑工程系得以不断发展,师资也不断扩充。另外,兴起于1928年的沈阳东北大学的建筑学专业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而今,不仅以上的老院校建筑学专业蓬勃发展,而且各地新兴高校也相继开设了建筑学专业。而与建筑学的相关专业――环境艺术专业是在1957年,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提出建立国内第一个“室内装饰系”为专业设置起点。在当时室内设计专业是室内装饰系的一个专业,直到198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将室内设计专业改为环境艺术专业,并逐渐将环境艺术专业扩展到室内外的设计内容。随之在1998年前国家教委调整普通高校专业目录时,将环境艺术设为高等院校的一个专业,为艺术设计增加了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虽然目前中国高等院校环境艺术是一门较为新兴并涉及建筑学、规划学等的边缘学科,而且在很多大专院校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但是由于学校背景、学科构成的不同,在课程设置上都有所偏差。如建筑院校一般会遵循建筑学工程和设计的课程来设置,美术院校会偏重于艺术设计方面的课程设置,林业学校会偏重于植物种植学科的课程设置。由此产生出各个学校教学大纲和基本培养方向的差异。笔者认为可以发挥各家之长处,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优点补充到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制定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

二、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特点

目前,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绘画基础、建筑学、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工程技术、环境和空间表现。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有以下特点:(1)课程设置一般比较偏重于工科和理科课程内容,如设置了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建筑结构选型、建筑力学等课程。(2)因为建筑学专业的学制一般为五年,所以专业课程设置比重较大。建筑学专业的一年级课程设置为公共课程和专业入门课程,而建筑学专业的二年级至五年级课程全部设置为专业主干课程(其中涵盖专业实践课程)。(3)重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环节及顺序的连续性。(4)设置课程种类多,囊括多方面、多学科和多层次的课程内容。(5)实践课程的设置在专业课程中占有一定比例,几乎所有专业设计课程都与现实项目链接,为学生能较早适应工作岗位提供实践机会和便利条件。

三、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特点

环境艺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的、综合的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它涉及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知识,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涵盖性。

环境艺术专业课程具备以下特点:(1)系统性。环境艺术专业课程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系统性特点是指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要求课程的内容多样而复杂,并且还要符合环境艺术专业的多学科、多方向发展。如何能培养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具有整体思维能力的环境艺术专业人才,是制订专业建设计划思考的重点。(2)特色性。这里所谈及的“特色”是指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特色。就环境艺术专业建设而言,不同性质、基础的学校都有各自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建筑学为依托,侧重于建筑内外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研究和教学的环境艺术专业课程,构成高等院校开办环境艺术专业课程的特色。(3)创造性。创造是设计的灵魂。设计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设计方法和技艺的传授。在艺术和设计之中,创造是它的主要特征,也是生命活力的所在。在环境艺术课程设置上,要充分强调创造性的特点,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解放学生创造力为主线的课程教育体系。(4)适应性。围绕着建筑环境,环境艺术设计小到一个标志设计,大到城市环境景观设计,都是环境艺术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工作。因此,各个高等院校在制定教学内容和组织课程设置时课程内容要广泛和多样。

四、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对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启示

综上所述,笔者分析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认为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具备以下优点:(1)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完善,覆盖内容广泛,涉及各种建筑的设计,同时延展到建筑外环境和内环境的设计等内容。如在设计建筑时其外部环境是很重要的,建筑学专业不仅能对建筑本体(建筑功能、空间联系、建筑外观等)有较深入的设计,而且对于建筑的外延――环境也能做到全面和合理设计。(2)课程内容安排紧凑,课程顺序连贯。如在建筑学专业的一年级课程设置中,有一门课程为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这门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在今后的设计方案制作中,能够熟练地将二维与三维空间进行自由转换的法宝。这门课程内容不是单纯的绘制图纸,而是让学生凭借课程中的投影定律、透视求解原理能够全面和理性地绘制效果图和工程图。即使在3D辅助电脑设计软件的今天,该门课程仍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思考和想象能力都有较大的帮助。另外,建筑初步课程中学生可以掌握模型、空间、效果图渲染等手法和工艺的制作。可见建筑学专业课程是一门很好的实践课程,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建筑学设计过程的实践内容,而且在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和能力。(3)课程设置时将建筑学专业多门课程融合、渗透和灵活应用。如在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内容中加入工科课程――结构选型、结构力学等,结构选型、结构力学是建筑设计和室外构筑物设计的物理结构基础理论课程,离开它们建筑设计就是空洞和不切实际的。因此,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内容上既有工科课程又有理科课程,这些课程穿插在整个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环节中。(4)理论课程内容多样。建筑学专业不仅开设建筑历史课程,还设置与建筑相关的艺术理论课程,如西方建筑流派、西方建筑艺术史、中国和西方雕塑史、中国园林史、美术史等,并可通过增加学分的方法鼓励学生选修音乐史等其他艺术理论课程。这些理论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对建筑学专业设计素养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相对于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环境艺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以下不足:(1)环境艺术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匮乏。学生生源质量的差异和艺术类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薄弱,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不能够深入人心的根本原因。比如因为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地处偏远地区和知名度较低,所以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理解和掌握的困难。(2)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时不注重课程的延续性。如环境艺术专业二年级的三大构成(平面、色彩和立体构成)课程结束后,直接转入室内设计课程的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会使得三大构成(平面、色彩和立体构成)和室内设计课程之间缺失一门必要的过渡课程,造成学生知识链的断裂。此外,前面所提到的画法几何及其阴影透视这门课程,是讲解和解析物体由三维体量转换到二维体量的制图方式和原理课程,它是建筑和环境设计制图原理的根本内容,同时也是在建筑制图和手绘效果图技法两门课程之前的先行课程。如果没有学习画法几何及其阴影透视课程,学生在学习工程制图时根本理解不了投影定律、平面及立体之间转换过程的方法,从而会导致绘制的效果图比例失调和透视错误。这些都会对环境艺术专业今后的设计课程造成负面影响。(3)在环境艺术专业主干课程中,重方案设计成果,忽视设计方法和理论。如环境艺术专业主干设计课程中的园林设计课程一般设置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园林史和园林设计原理,第二部分为根据园林设计理论进行园林方案设计和探讨。两部分内容在专业设计课程中缺一不可,但是由于课时时间短和课程内容划分的模糊,造成专业设计理论课程内容的讲授概括。加上学生本身轻理论、重设计,造成学生忽视专业设计理论课程而直接进入相关的设计方案任务制作过程。学生会从潜意识上认为该门专业设计课程仅是绘制图纸和完成作业,专业设计理论知识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实际用处。这样环境艺术专业的每门主干设计课程如此反复循环,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抛弃设计理论课程学习。如此专业设计课程就变成制图课程,设计理论课程将变成毫无意义和不切实际的内容。

通过建筑学专业课程和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别及优缺点比较,环境艺术专业应该汲取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优点,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目标,由原来单纯的课程和课堂内容传授转向于建筑学专业的重理论、技能、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性培养方向,实现环境艺术专业学生技能和理论素质的全面发展。因为建筑学专业办学较早,各大院校建筑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的时间较早,在专业成熟度和知名度上都要高于环境艺术专业,所以如果想将新兴的环境艺术专业办学成功的话,应该要从建筑学专业汲取优点来发展自身。比如环境艺术专业课程改革之前,环境景观设计课程原来一直为单纯授课,学生通过手绘和制图的方式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环境景观设计课程改革后,教师可以通过接洽实际项目,让学生参与项目的整个设计和实施过程,像实地查勘、分析基地现状、收集直观的设计资料和数据、亲身参与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教师可以有步骤、有条理地针对实际设计项目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授课,最终完成环境景观设计课程内容和环节。这样的环境艺术专业设计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授课,而是学生与老师在实际设计项目及施工进程的交流和互动,更能实现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五、结论

在国内,环境艺术专业还属于一个较为新兴的专业。虽然建筑学专业的从业人员和毕业生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方面能够涉及很多复杂的设计内容,但是在具体建筑外环境设计方面会忽视细微的设计内容,这就需要环境艺术专业的人员从环境设计细部方向去考虑或者补充建筑学专业外延设计方面的空白和不足,更好地完善城市建设和规划设计,达到更加精准的城市设计要求。目前,由于高等院校的扩招,加上生源质量的下降,对于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环境艺术专业课程可以在建筑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内容上得到改革启示,创造出更加适合的课程体系,最终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

第12篇

改革开放也加速了我们专业的发展,从总量来论,我国已是这方面的大国,日益受到世界 同行们的关注。21世纪我们要向成为主导潮流的强国方向努力。

这里就我个人的理解谈一些想法,供参考。

一、 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人们对改善居住与工作环境的要求,即健康、舒适越来越迫切和强烈。随之而消耗的能源日益增多,相伴而来的保护环境的压力(温室气体限排、ODS物质替代等)日益增强。急需提高认识,寻求对策。对习惯做法要重新加以审视。

经济全球化是大潮流,我国加入WTO已成定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观念、技术、管理、法则等诸方面都会有深刻变化。人才争夺将更为突出。

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将深深影响我们今后的活动。我们要关注、要应付。

二、 关注能源结构变化的影响,推进节能

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的大局一时还难以改变,但清洁优质能源-天然气在城市中应用的数量会增长,推进以电力为终端能源消费的主体的努力会增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力度会加大。我们如何应付对这方面的变化,在技术与应用上早作准备。传统的集中供热模式在何种条件仍可继续发展,应该如何发展多元化的复合能源技术及工程应用。

电力经营体制会改革,发电输送和分配会分开,用户有优选权利。对于我们专业这种非均衡性负荷的日益增长,供电峰谷平衡难题将凸显。对电力经营体制改革,我们如何更好互动。

终端用户用热(冷)计量收费的实施,已成定局,只是时间早晚和实施方式的问题。这一改革会影响到方方面面。我们要从整体系统地加以思考,寻求各种对策,应对复杂的实际情况。

建筑节能是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我们专业担负着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促进高效节能的设备开发和工程应用,优化专业系统设计,实施和运行管理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及手段是近期的一项迫切任务。

三、 关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站在巨人肩上求更好发展

因特网的影响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利用它在信息掌握与共享上最易做到,不重复,不做虚功,推进智力接力赛,最能体现效益和效率。

利用因特网的特点:传播速度快、无时间与地域限制,开放、互动、双向沟通等,改变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实施异地智力协作与集成,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异地联网调控、电子商务等等都值得关注。

四、 技术发展途径的选择

以新技术改造传统设备;

以新技术改造传统系统;

开发新设备、新系统;

以新技术实现优化运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