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

时间:2023-05-29 18:01: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设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共设施

第1篇

文章基于城市公共设施、交互设计两方面,融合了多点触摸、感应及其信息共享等技术,对应用这些技术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阐述城市公共设施中交互设计的应用,提出创新理念,着重分析交互设计构成的四要素,确定交互设计的思路将成为公共设施设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公共设施;交互设计;信息传达;交流体验

0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公共设施的变化也越来越大。数字化技术也在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还在不断影响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审美及其认知。作为城市构建的组成之一,城市公共设施应该以产品的形态对于民众进行服务。对于用户来说,交互设计最主要的思路就是对简单高效并且能够带给人们快乐的交互式产品进行设计。如何平衡可用性以及用户体验之间的关系,在交互设计过程中值得考虑。

1概述

1.1城市公共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指的是公共性以及服务性的措施,城市公共设施可以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伴随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共设施也越来越完善。作为城市的组成之一,城市公共设施可以对城市发展程度以及城市的文化进行综合的反映,并且连接公众和城市环境,组成了“人、物、环境”的系统。伴随科技水平地不断发展,不同数字平台、二维码等互联网产品发展迅速,很多的数字化技术以及相关设备出现在城市空间当中,比如:LED大屏幕、智能公交站等。

1.2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是对人造物的行为方式相关界面进行定义。基于城市公共设施视角,交互设计就是基于城市公共设施、使用者以及城市环境,在三要素之间进行信息传达以及交流体验感受的双向反馈,令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得到应有的发挥。

2交互设计在城市公共设施中的应用

本节着重阐述感应技术相关案例。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主要组成之一,路灯的主要作用是在夜间提供照明。路灯的位置通常是在道路的两侧,具有不同的造型,并且从最开始的白炽灯发展为LED灯、太阳能灯等不同的形式,路灯的存在美化了城市,而“数字化生存”导致人们对于路灯的要求不断增加,期许与路灯等公共设施形成信息交流。图1表示ReactiveSpark交互灯具装置,LED灯数量达到110000个,根据实时跟踪器对公路交通流量进行采集,选择巨大LED灯具进行显示。交通流量通过灯具底部显示的波浪进行展示,当不同车辆经过时,屏幕上便会出现“火花”,此时,公众便可以实时了解路面的车流情况。

3城市公共设施交互设计研究

3.1基于城市公共设施类型的视角

城市公共设施涵盖如下三种:第一类为公共生理服务设施;第二类为信息传达设施;第三类为艺术服务设施。第一类城市公共设施涵盖公共厕所、照明安全设施及其自动售货机等;第二类城市公共设施涵盖路牌、邮筒以及公交车站等;第三类城市公共设施涵盖公共艺术作品以及景观小品等。交互设计介入城市公共设施包含四方面要素,第一要素为构建公众;第二要素为公众行为;第三要素为公共环境;第四要素为技术水平。信息传达设施主要实现信息传递和交流等功能,进而令其在构建交互系统过程中降低难度、提升优势。公共生理服务设施包括公共厕所以及公共座椅等,公共生理服务设施在交互设计介入过程中,可对信息反馈装置进行增设。包括对公共厕所的地理位置以及是否有人使用等信息进行增设;而对于公共座椅,可在座椅的醒目位置对表面温度以及湿度等相关信息进行增设。

3.2基于城市公共设施媒介材料的视角

作为传递城市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城市公共设施可以对城市的文明程度以及市民的文化素养进行反馈。所谓的城市公共设施媒介材料,就是人们和公共设施交流的纽带,对公共设施自身功能进行传达的材料。建筑材料中石材、水泥、玻璃钢以及不锈钢等材料作为传统的公共设施的组成材料,很难会形成双向的信息反馈。而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全新公共设施媒介材料应运而生,比如LED以及感应装置等,值得一提的当属LED大屏幕以及字幕应用,这两种媒介材料的应用范围最为广泛,应用位置涵盖车位信息、城市滚动宣传栏以及景观灯等。新媒介材料的广泛应用,加强了人们与公共设施的交流与沟通。

4结束语

交互设计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要求,将来交互设计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大,文章主要阐述城市公共设施中交互设计的应用,提出一定的创新理念,着重分析交互设计构成的四要素,作者认为,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发展趋势必将朝着交互设计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段然.新媒体视阈下公共艺术交互性设计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03:122-123.

[2]刘娟.数字媒体技术下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交互设计[J].美术大观,2015,06:114-115.

[3]王峰,过伟敏.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交互性内涵研究[J].包装工程,2010,24:124-127.

第2篇

我发现有的人喜欢破坏公共设施。我感到非常生气。

有一天,放学时间到了,妈妈还没有来接我,我只好去电话亭打电话。见到电话亭,我呆住了,只见电话亭孤单单地站在那里,里面的电话早已不翼而飞了,电话亭好像在说“我是为大家服务的,大家却不爱惜我,这是为什么呢,人们为了贪玩,竟然破坏公共设施,难道就不觉得可耻吗?”

公共设施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很多方便,可是却有许多人故意破坏它。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起来,奉献我们的爱,共同来爱惜它们,我们的城市就会更加美好!

第3篇

[关键词]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运营管理;综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224

1村镇公共设施概念界定

公共设施又称为公共服务设施,其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有较为明确的定义,是为了满足不同阶层群众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设的居住区配套建筑设施并提供相应服务的总称[1]。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目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提高村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是实现村镇健康发展的要求,因而,公共设施的配置是完善居住性能的重要因素。

村镇内部情况不同,所需公共设施种类也有所不同,《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中从公共设施所能提供服务种类的角度对公共设施进行了分类,包含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集贸市场六类。简单来说,公共设施就是由中央及地方政府分配的供给村镇区域居民普遍意义上应配置的共同性设施,镇政府部门为了满足居民正常生产、生活而在其基本生活范围内直接或间接提供的服务设施,将公共设施分为基本和可选择两类,前者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文体科技和医疗卫生,后者包括商业金融和农贸[2];从更广义的角度,公共设施不仅是硬件上的建筑、设备,还包括围绕这些设施所提供的数据与技术服务。

不同学者对公共设施的划分标准有所不同,杨新海等(2013)将公共设施分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非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每种设施又分为半径依赖型和镇域服务型,半径依赖型服务设施是指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镇域服务型设施的服务范围作用于整个镇域地区的居民生活需求[3]。结合政府部门有关文件及学者对公共设施的定义,主要的公共设施归纳在如下:①行政管理――人民政府、公安局、法庭、农林土地管理机构、税务局、交通监管站、居委会;②教育机构――专科院校、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③文体科技――体育场、公园、影院、图书馆、文化站、科技馆;④医疗保健――医院、防疫站、卫生室、计划生育指导站;⑤商业金融――百货店、超市、日用杂货店、药店、书店、银行、邮局、饭店、旅馆、理发、浴室;⑥集贸市场――粮油、土特产、蔬菜、副食品、畜禽、水产、肉类;⑦社区服务――敬老院、老年活动室。因村镇的等级(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及具体实际情况的不同,所需的公共设施需要区分为必要、非必要和不需要,例如高级中学对于中心镇是必要的,一般镇是非必要的,中心村、基层村则不需要配置。

2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

西方学者对村镇公共设施的配置方法与理论有较早且深入的研究。埃比尼泽・霍华德(1898)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以应对英国城市因交通不顺畅、自然环境恶化及城市化迁徙严重的状况导致的不良社会环境问题,他对城市的布局结构提出独到的见解,认为空间的相互隔离控制或者内部设施功能的重组可以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采用的主要手段是对居住区及其附属公共设施进行空间上的重新排位与疏导[4]。道格拉斯・戴蒙德在1912年率先提出“邻里单位”的概念,认为它是社会结构的可重复的组成单元,并认为社区公共设施的规划是其设计的关键要素[5]。1929 年美国建筑师科拉伦斯・佩里在戴蒙德的基础上提出“邻里单位”理念,“邻里单位”就像是一个个的细胞,内部拥有可以提供居住者必要生活需求的空间与配套设施,以空间划分,分为住宅、交通、商业、休闲娱乐等[6]。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沃尔特・克里斯泰勒于1933年首次提出的,中心地是指可以向周围居民提供各种货物以及服务的地方,并认为市场、交通和行政决定了中心地的形成与辐射范围[7]。费德分级构成理论是在“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对居住区规划延伸,按照居民购物的特性来分级,如购物地点、频率、方式、内容、距离等,并据此原则设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其理论对公共设施配置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8]。

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主要包括设计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原理与标准、布局与选址以及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规划等。优化配置的第一步是设计配置原理与标准,公共设施配置的基本原理是指在大量观察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的可以指导适合大多数村镇的一套配置规律,而标准则是在这套规律上进行更为明确的细分,比如大型中心村镇要有比小型村镇配置更多、更为先进的公共设施,且要对大型和小型的村镇规模与人口有较为准确的界定。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选址与规划也是优化配置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每种类型的公共设施有其本身可作用的半径范围,且由于相同半径范围内人口稀疏程度不同,公共设施的承载力也会对服务具有一定限制,如何有效地将有限的公共设施资源布局分配到各村镇的各区域,从而使得居民可以获得最大效益是意义重大的。

(1)村镇公共设施的配置原理与标准

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首先需要建立一套配置的原理与标准,确定配置公共设施的基本共通点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公共设施的配置。耿健等(2013)总结我国村镇公共设施配置的一般方法有以下几点:按使用功能、按村镇等级、按运营方式(公益性、经营性)、按“千人指标”,并认为所有村镇公共设施完全公平均等投入是理想状态,不切合实际,政府应当紧抓重要设施配置(尤其是医疗与教育),对于其他公共设施应在市场的自由运营机制下做好资源配置工作[9]。鉴于我国资源供给与村镇所需之间存在缺口,公共设施优化配置时首先需要实现最基本的均等公平,也就是说生活所需的服务设施如医疗、教育等是必须要加以优化改善的,其次再结合不同村镇经济、自然现状按标准、按等级进行分配。对于经济落后、资本难以流入、效益低下的村镇,应主要由政府部门从财政资金中拨款建设,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适当放权,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作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既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又可以适当激发村镇当地居民的参与意识。

下表为中国2010―2014年村镇每万人的卫生院数量、床位数、医护人员数。

多数村镇公共设施的简化配置标准首先应调查其村镇的规模与人口,其次是经济现状与区位条件。从这样的标准中可以看出,配置需要讲究人均可接受的公共服务相对公平与效率,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村镇所具有的不用的政治、文化、自然条件氛围,补充其所需公共设施配置,使得公共设施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2)村镇公共设施的布局选址

政府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村镇公共设施资源的有限性,因而,在我国村镇数量繁多的基本情况下,如何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建设村镇公共设施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1968年,麦克尔・忒兹考虑在效率与公平的前提下最优化布局村镇公共设施,提出运用公共设施区位分布平衡模型假设进行了数学推算,此后其他学者基于他的研究根据距离、影响、效益等空间因素使用数学假设与计量分析公共设施的布局问题。学者普遍比较认同的公共设施布局关键是公平化与效率化,以公平和效率的适宜性评价作为公共设施规划的引导原则,考虑人、地形、经济因素,按时间分为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从近期来看应将重点放在自然与社会条件较为落后的地区,而从中远期来看则应为适宜性水平较高的地区优先提供更高层次的公共服务,并逐步建立一个覆盖整个镇(乡)居民的基础公共设施服务体系[10]。杨贵庆等(2011)发现东部和中部地区村镇居民对公共设施的要求与西部地区略有不同,前者希望公共设施的建设集中在活动与健身方面,西部地区除了对上述方面有要求外,还希望提高村镇医疗设施水平[11]。因此,布局规划不仅需要对村镇的外在条件进行分析,还要从村镇居民的需求出发,做到真正契合居民的所需所想。

村镇公共设施的布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村镇的地理位置、规模、人口、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在配置时需要综合以上因素,因地制宜,满足居民基本生活服务需求的同时,致力于提升村镇整体经济与文化的协同发展,提高村镇的活力。

(3)城乡一体化下村镇公共设施的规划

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城市与村镇在公共设施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国家提出了城乡统筹战略,希望可以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公平化。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坚持以城镇为核心,带动乡村公共服务的发展,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在考虑村镇人口与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划分各层级公共设施。张京祥等(2012)提出村镇公共设施的配置应做到公平且基本的机会均等,即不因经济与自然条件等外在因素影响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基准水平,为了改善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低水平、均质化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互相分析的现状,需要重点关注三个维度:行政体质层级维度、地域维度、动态发展时序维度[12]。高等级的村镇可以带动低等级村镇的发展,同样,高等级村镇的公共设施的配置与功能服务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低等级村镇,但是基准的公共设施服务水平的均等是必要的,这是基于大局平等原则下的内部差异化分配。

综上,村镇设施的优化配置的目标是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从公平和效率两方面提高居民的满意度,缩减贫富差距导致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普及的差异,更好地构建和谐城乡发展模式。实现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优化配置,需要满足以下三点:第一,应尽可能地使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的辐射范围及使用效率最高;第二,在村与村、镇与镇之间均衡分配公共设施资源,协同发展,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减少资源浪费;第三,现代化村镇的发展是动态的、持续进步的,公共设施的配置需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以优化配置带动村镇发展,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符合居民的基础需求。

3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关键技术发展过程

国家对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配置方案已做出明确的要求,各省和直辖市基于国家的标准规范,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适用本地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准则。国务院第三次常务会议于1993年5月7日通过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家其他标准规范有《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1993)、《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镇(乡)村文化中心建筑设计规范》(JGJ156―200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1993)等,众多省市也建立了自己的标准规范,如《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8)、《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2004)等。这些规范中涉及的公共设施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机构、医疗保健、商业金融、集贸设施、生产建筑、工业用地、仓储、公用工程、公共绿地、农林种植地、交通等方面,在公共设施的选择、配置与管理方面主要依据村镇的规模、人口、资源与环境、历史文化等情况。

西方学术界对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的研究较早,在借鉴西方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及我国近些年城乡统筹建设下公共服务设施的实践发展,自1980年起,我国各界学者逐渐开始研究村镇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与管理。较早的对公共设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统筹建设发展与公共设施的布局规划领域,如叶舜赞(1980)研究辽宁中部地区小城镇地区范围,他结合经济与人口布局分析各项设施建设的总部署[13];曹护九等(1987)通过研究黑龙江省村镇建设发展,发现基础设施的落后状态与村镇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严重影响整个乡村的经济建设,并提出了村镇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公共设施大量投资需要有效的管理机制,不可盲目建设[14];李华树(1994)认为加强村镇规划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积极性,要合理规划村镇住宅、企业、公共设施、公益项目等的用地布局,此外,有效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乡村景观是营造地方特色、吸引外部资本的一种有效方式[15]。

除以上研究内容,近年来多数学者对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的研究还集中于公共设施配置影响因素、标准体系构建与运营管理模式领域,与此同时,“均等化”的理念受到学者们的推崇,但是对村镇公共设施“均等化”的具体定义上有所不同。胡畔等(2010)希望可以实现村镇基本公共设施均等化,他们引入空间分析方法来解决公共设施的配置问题,指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与选址要遵循公平原则,在最后的调整阶段要以效率原则为主[16]。谢波等(2014)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认为追求过度的基本公共设施“均等化”会导致政府运作体系过大,反而不利于村镇的统筹发展,结合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这一制约愈发突显,“均等化”的实现必须依托公共服务设施的资源配置、供给方式和管理运行的完善,且在公共设施种类、人均使用效率和各社会阶层群体利用机会实现均等[17]。

(3)村镇集贸市场

村镇农产品的物流集散依赖于村镇集贸市场,集贸市场不仅是村镇居民赖以生活的不可替代的平台,更是村镇与外界建立商贸往来的重要枢纽,对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信息公开透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集贸市场公共设施的优化与管理主要建立在村镇市场交易技术和村镇市场风险预警与控制技术。具体内涵为在分析村镇各类市场服务半径、功能承载力和市场分工的基础上,针对村镇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农村超市的功能搭配,开发村镇多级市场协调共生分布技术,为实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超市功能对接,设计集贸市场和超市参与的村镇批发市场多功能对手交易设施配置方案,并通过对不同类型村镇市场交易模式进行研究,制定村镇市场电子交易、退货理赔等交易服务规程。建立村镇市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村镇市场商品交易风险预警技术,是为村镇市场商品交易价格稳定、供求平衡提供支持。从适用性、经济性和便利性等角度,在运营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做好村镇市场内部交易设施、仓储设施、交通设施、检测设施等主要设施的管理工作。

(4)应急公共设施

应急公共设施是村镇公共设施中保障居民在紧急情况下人身安全的有力保障,根据村镇突发事件的类型、发生频率和强度,配置典型村镇应急公共服务设施多视角导向标志,编制村镇应急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手册,为村镇居民提供应急引导服务。村镇应急服务设施的优化配置、运营和监管工作离不开系列技术与管理模式的实施,如应急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布局技术和方法、应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情景模拟技术、村镇应急公共服务设施融投资、建设、使用、维护为一体的市场化运营管理模式及管理规范、村镇应急公共服务设施运营与维护动态监控体系等。

5总结

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不是简单的保管和操作公共设施,而是结合现代化的科技与思想使得公共设施从本身简单的功能转化成具有多功能效用的设施,其关键要素是管理方案的选择与相关技术的设计和支撑,良好的运作体系帮助村镇更快地走向现代化,使公共设施可以更高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公共设施在优化配置及运营管理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地应村镇居民所需更新设施及相关管理技术,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从而得到符合不同村镇本土发展的有特色的设施配置及管理运作模式。综观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从以空间布局为主的配置理论到实证研究,再从实证研究中总结归纳出适用各地村镇的通用性的配置标准,逐步具体化优化配置的细节与管理的方式,不断融入现代化的观念与技术,最终呈现严谨的、有条理的、具有较高可行性的方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本社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时曼曼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3]杨新海,洪亘伟,赵剑锋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苏州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3)

[4]黄琳,张祚田园城市理论对我国城乡土地利用问题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759-4760

[5]张大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与建设进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8(2):141-146

[6]李强从邻里单位到新城市主义社区――美国社区规划模式变迁探究[J].世界建筑,2006(7):92-94

[7]张大卫克里斯塔勒与中心地理论[J].人文地理,1989(4):68-72

[8]杨靖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9]耿健,张兵,王宏远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协同配置”――探索规划方法的改进[J].城市规划学刊,2013(4)

[10]崔敏,蒋伟均等化视角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以河南省镇平县农村为例[J].规划师,2011,27(11):18-23

[11]杨贵庆,杨建辉,张颖薇,等农村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村民满意度调研及需求分析[J].小城镇建设,2011(11):67-70

[12]张京祥,葛志兵,罗震东,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等化研究――以常州市教育设施为例[J].城市规划,2012,36(2):9-15

[13]叶舜赞辽宁中部地区小城镇发展初探[J].城市规划,1980(5):34-40

[14]曹护九,丛树京黑龙江省村镇建设发展战略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1987(2)

[15]李华树关于农村集镇规划建设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1994(6)

[16]胡畔,谢晖,王兴平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内涵与方法――以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为例[J].城市规划,2010,34(7):28-33

[17]谢波,彭觉勇,罗逍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内涵及其规划策略――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实践经验的思考[J].规划师,2014(5):11-16

[18] Deverteuil GReconsidering the Legacy of Urban Public Facility Location Theory in Human Geography[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0,24(1):47-69

[19] Ribeiro A,Antunes APA GIS-based Decision――support tool for Public Facility Planning[J].Environment & Planning B Planning & Design,2002,29(4):553-569

[20] Halden D,Jones P, Wixey SAccessibility Analysis Literature Review[D].London: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2005

[21] Doerner KF,Gutjahr WJ,Nolz PCMulti-criteria Location Planning for Public Facilities in Tsunami-prone Coastal Areas[J].Operations Research-Spektrum,2009,31(3):651-678

[22]杨细平,张小金村庄整治过程中公共设施配置的标准与途径[J].规划师,2007,23(10):74-78

[23]黄德春,余芳城镇公共设施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7(20):144-146

[24]何芳,李晓丽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特征及满意度因子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四高小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0(4):83-90

[25]倪嵩卉,李国庆,倪嵩城乡统筹下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1(12)

第4篇

关键词:公共设施 赔偿 责任 高校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116-02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的招生数量和在校生的规模持续增加。据统计,至2009年,中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 979万人,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由于高校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高校公共设施致害的事故也越来越多,这不仅给受伤害的学生及其家长造成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以及经济上的负担,也给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等提出了管理和应对上的难题。实践当中一旦发生该类事故,学生和受害学生对于事故责任的承担、赔偿的原则和方式等相关问题,往往都存在着极大的分歧,所以在理论上深入分析相关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定位

随着高校规模和职能的不断扩大,学生与高校的接触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所产生的法律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按照中国的立法理论,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两种法律关系。一种是基于学校的日常管理而形成的行政法律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教育者享有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作为行政主体的高校,涉及的教育管理权主要包括:对学生的管理权、学籍管理权、奖励权、处分权、授予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的权力。另外,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规定,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学籍管理、课外活动、校园秩序、对学生的奖励与处分等。另一种是高校和学生作为平等主体而产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学生作为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其与学校发生的如收取学费、提供教学、包括住宿和饮食在内的后勤服务以及对学生的人身、财产所给予的安全保障,这明显地构成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属于民法调整范畴,一旦发生纠纷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可见,高校与学生之间属于一种混合法律关系,笔者认为,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可以认定为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中国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以教育关系为基础,是一种基于教育、管理、服务事实而形成的、以行政法律关系为主、兼具民事法律关系特点的、特殊的、复杂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

在这种特殊的、复杂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中,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占主导地位。当高校和大学生之间基于其中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产生法律纠纷时,一般应当适用行政法律来调整;而当高校和大学生基于其中的民事法律关系产生法律纠纷时,则由民事法律来调整。高校的公共设施因瑕疵而导致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显然是属于民事侵权行为,应当适用民事法律来调整。

二、高校公共设施致害的法律构成要件

高校公共设施致害,是指高校内的公共设施由于设置或管理上的瑕疵,致使校内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学生伤害事故可以分为多种,如学校责任事故、学生及其监护人责任事故、第三方责任事故、学校意外事故和其他学生人身安全事故等。学校公共设施致害属于学校责任事故,是指由于学校公共教学设施或公共生活设施因设置、建造、维护、管理过程存在瑕疵,给学生造成了人身损害,由学校承担赔偿责任的责任事故。

1.致害的设施必须是学校的公共设施。学校公共设施是指产权属于学校或者由学校使用和管理的供学校师生使用的各种物质设施。学校公共设施包括公共教学设施和公共生活设施。前者包括教学设备、体育设施、实验设施、图书馆等,后者包括寝室、食堂等。学校的公共设施必须是在学校内,或者是在学校外,但是教学时间内用于教学或科研用的设施。

2.学校的公共设施存在瑕疵。所谓瑕疵,意味着学校公共设施缺少正常的安全特征。学校公共设施的瑕疵主要分为设置上的瑕疵和管理上的瑕疵。所谓设置上的瑕疵,是指公共设施在设计、施工、建造、安置、装设、扩充时就存在有不符合使用要求的瑕疵。例如,由于设计不合理、原料质量不合格而产生的瑕疵。所谓管理上的瑕疵,是指公共设施建造后,学校没有尽到保管、修缮、维护、改良、保养等义务而导致的瑕疵。设置或管理学校的公共设施是学校应尽的义务,学校必须保证其符合能够正常使用的安全状态。如果学校在设置或管理过程中,未能尽到合理注意的义务而导致公共设施存在瑕疵的,学生也无须举证证明,学校除非有合法抗辩事由,如不可抗力、受害人过错等,否则只要发生了学校公共设施侵权的事实,就应当推定为公共设施在设置或管理上存在瑕疵。

3.须是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现实的损害。学校公共设施致害的相对人可能是学生,也可能是教师以及其他人员,因为学生与学校存在特殊的法律关系,所以本文只对学生受到学校公共设施损害的情况进行讨论。合法权益是指生命健康权、财产权等。因学校公共设施瑕疵所受到损害的权益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能是尚未发生的或可期待的预期利益。

4.损害的发生必须与公共设施设置或管理上的瑕疵有因果关系。这里所指的“因果关系”,是指学校的公共设施的设置或管理上的瑕疵,是受害人人身损害发生的原因,而受害人人身损害的发生,须为公共设施的瑕疵引起的结果。“因果关系”并不要求公共设施设置或管理的瑕疵是损害发生的唯一原因。如学校的公共设施设置或管理的瑕疵与受害人自己的行为或者自然事件相结合而发生损害,也可以认定该损害与公共设施设置或管理上的瑕疵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三、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是指责任主体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和标准,是追究法律责任时所应遵循的基本价值取向。归责原则一旦确定,就成为追究法律责任的基本指针。根据中国的民法通则,民事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分为无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

笔者认为,由于公有公共设施对行政相对人造成的损害,是由学校所掌管之‘物’存在设置或管理上的瑕疵而引起的,而对学校的设置或管理行为,学生并不完全知晓其具体过程,很难判断其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也难以证明学校在建设、管理、维护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加之学生与学校之间力量相差悬殊,学生作为受害人对公共设施的是否存在瑕疵方面,几乎没有举证能力,所以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均不能全面地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应当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以发生实际的损害结果为学校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的依据,而不问学校在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所以也叫严格责任原则。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受害人不必举证证明责任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来支持自己的主张,责任人也不能以自己主观上没有过错来抗辩,法院在处理案件时也不必考虑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这无疑更有利于受害人获得司法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学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对校内公共设施赔偿责任。笔者认为,应当把不可抗力和受害人故意作为学校承担公共设施致害赔偿责任的免责事由。损害是由于受害人自身的故意行为而造成的,自然得不到赔偿,而因不可抗力所造成损失是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来填补的,比如说社会保险。

四、高校公共设施致害的赔偿方式

学校公共设施侵权时,学校作为与学生平等的民事主体,不享有准行政机关的权力,学校的公共设施造成学生人身伤害的赔偿并不属于国家赔偿,而只属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赔偿。《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民事赔偿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学校作为校内公共设施致害的民事赔偿承担主体,对受害学生的赔偿的主要形式是赔偿损失。人身伤害赔偿,是指民事主体的生命、健康、人身权受到不法侵害,造成致伤、致残、致死的后果以及其他损害,要求侵权人以财产赔偿等方式进行救济和保护的侵权法律制度。

根据《民法通则》第119条的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用;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等费用。学校公共设施致害赔偿又可以分为一般伤害赔偿、残疾赔偿和死亡赔偿三种。一般伤害赔偿是指学生因学校公共设施瑕疵而受到侵害,但未造成学生残疾、死亡的,实际赔偿的医疗费、营养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等费用。残疾赔偿因学生受到学校公共设施侵害而造成残疾,学校除了应支付一般伤害赔偿之外,还要支付残疾用具费、残疾生活补助费、残疾护理补助费等费用。死亡赔偿是指学生因学校公共设施瑕疵导致死亡,死亡学生的家长可要求学校承担支付丧葬补助费和死亡补助费。

近年来,因高校公共设施导致学生致伤、致残、致死的事件层出不穷,一旦学生状告学校,学校就本着息事宁人的原则赔钱了事,但这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学校公共设施致害的问题,解决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最好方法当然是防患于未然,使事故消弭于事发之前。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层提高对于公共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学校公共设施建设应当整体规划和安排,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建设过程中应本着人性化的原则,在日常的维护和管理上应当由上而下的层层推进,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拨付公共设施专项管理、维护资金。学校的公共设施在资金、人力和物力上应当保证及时到位,学校的公共设施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学生的安全才可能得到真正保障。

参考文献:

[1]劳凯生.变革社会中教育权与受救教育权:教育法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卢先明.公共物品与政府职能[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1).

[4]陈学文.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5,(1).

第5篇

城市公共设施可以给市民及游人提供一个相对比较休闲的地方,是公众使用公共建筑设备的一部分。一个城市要想体现出它的文化内涵,公共设施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城市公共设施包括街道、路灯、垃圾桶等。要想改善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就该从改善城市的公共设施开始。由于不同城市拥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城市在追求特色化时,可以在城市公共设施中充分利用地域文化,打造不一样的城市公共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的概念体系及发展现状

城市公共设施这个词语最早来自于英国,英文为Street Furniture,直译过来即街道上的家具。在我国,城市的公共设施多为能够给市民提供娱乐的设备,或者是公园、健身设施等。还有些较为特殊的公共设施,能够为人们提供商业办公的地方,如写字楼。公共设施是一个城市的重要部分。大多数的城市公共设施固定在城市的街道上,为城市的环境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城市公共设施是构成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品质。随着科技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很多国家开始意识到民族文化不再如以前那样丰富多彩,各国呼吁重视地域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体现。城市公共设施一直在不断的完善,从古希腊到世纪中叶,城市公共设施从萌芽到发展。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皇家公园开始对外开放,美国兴起了城市公园的建设。二战后,城市发展迅猛,城市公共设的建设不断发展,西方的每个城市都有其特有的主题。通过公共设施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文化与品格。

当前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

1.设施不够健全

在对城市的公共设施进行设计时在考虑到它应该具备的功能外,还应考虑社会上的特殊群体的使用,由于他们身体上与普通人存在差异,在使用公共设施时就有了特殊的要求。如街道旁的电话亭,多数电话亭具备的只是大多数人的使用要求,对于身材矮小的人群,电话亭的功能是不健全的,它们本身身体上存在缺陷,需要社会给他们多一些关怀,在设计电话亭时,应进行多方的考虑,以满足所有人对它的要求。像这样有缺陷的例子,在城市公共设施中不乏少见。

2.缺少管理

目前,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进展缓慢,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们对于公共设施不够爱护,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人文素质低下,公共设施破坏严重。公共座椅被破坏随意乱踩,下水道井盖不翼而飞,路边的垃圾桶被人用脚踹的扭曲变形,各种破坏现象比比皆是,公共设施需要政府部门的加大管理,及时维护,才能保证城市公共设施的完整,不受恶意破坏。

如何城市公共设施中的运用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应用的价值

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所特有的元素,它是不能被抢走、抄袭的,所以,城市的建设如果以地域文化为载体,那么它的特色就会尤为明显。这对于一个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风土人情存在的差异比较大,合理利用地域文化于公共设施的建设中,有利于把握城市与自身文化的关系。例如江南水乡周庄的建设,就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给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收集历史素材

要想在建设城市公共设施的同时结合地域文化,就应该先收集一定的历史素材,以在设计时体现出来。对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可收集的素材很多,如当地的习俗、传说、历史上的名人等,找到有代表性的素材加以整理利用。还可以到群众中去,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只有亲身感受过了,才能深刻的体会到当地淳朴的地域文化。然后需要加以整理,形成独有的设计元素。最好在设计时能够做到具象化,使设计简单形象,更易应用到公共设施的建设中去。

3.造型符号元素的再生

造型符号元素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把它融合进公共设施的建设中,使它继续延续体现地域文化的作用。现代社会,地域文化在城市设施中的应用已经从原有的单向设计转换成合理科学的与地域文化的杂糅,不仅能体现公共设施的实用功能,而且充实了公共设施建设的素质涵养。

结束语

第6篇

1户外公共设施中的可持续设计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产生开始,就一直被应用于各个领域。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协调自然资源,使生态环境都能够持续发展;在不对自然资源承载能力进行破坏的情况下,使经济最大程度增长;运用高科技手段和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对能源的消耗等。户外公共设施中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其实总体来说就是设计一些合理的户外公共设施,这些设施既能满足大众需求,同时又不破坏生态,并且能够循环利用[4]。对于户外公共设施的可持续性设计可以从地域环境、生态、人文3个方面入手。1.1户外公共设施可持续设计中的地域环境元素自然环境和各种资源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物质基础。自然条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居住的基本环境,因此也影响了户外公共设施的建设。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环境差异明显。西部地区多为高原地带,人员相对稀少,气候寒冷[2];中部地区有高原、平原、丘陵等复杂地貌,气候无常;东部地区地势较低,降水量大。在这些不同的地区,针对不同的气候环境,公共设施设计肯定要有所区别。我国东南部由于雨水天气比较多,气候又炎热,因此户外公共设施的造型要注意隔热通风,材料方面选择采用不锈钢。北方地区严寒时间较长,光照不强,可以选择一些非金属材料。在一些光照较好但是又干燥的地区,公共设施设计可以考虑利用太阳能。西北地区人口较少,风又大,户外公共设施的能源可以选用风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户外公共设施的设计,要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并且与周围的环境相和谐[5]。例如,广东大夫山森林公园就在原来的小道上建水泥路,不仅不破坏周围的环境,而且还将所有的垃圾桶很巧妙地设计成树桩的形状,见图1。1.2户外公共设施可持续设计中的生态元素生态可持续的本质就是要处理好人、户外公共设施、环境之间的关系。户外公共设施材料的选择除了考虑气候因素外,也要考虑生态方面的问题。对于金属这种不可再生资源,在设计公共设施时就应该考虑到是否能用其他材料代替,并且尽量减少那些对生态环境有危害的材料的使用。例如,很多公交车站台不再是金属的长凳,取而代之的是木材或石材制作的凳子。户外公共设施设计还要注意布局和结构。例如,公共厕所建立时就要考虑好布局,让其排水系统不会影响城市的引用水资源,而结构方面,公共设施在组建时应当方便拆卸和运送,这样有利于随时调整位置,或者是在一个地方不使用时,可以拆卸运送组装到另一个地点,达到可持续使用。公共设施在组装时,连接方式尽量选用物件卡合方式,减少用化学性粘合剂进行连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设计公共设施时不能忽视的就是功能设计。不仅要满足使用功效,更要能利于环境[6]。例如,分类垃圾桶的使用,不仅能回收各种资源,也减少了比如电池等造成的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如路灯就可以用太阳能作为其能源。分类垃圾桶见图2,太阳能路灯见图3。1.3户外公共设施可持续设计中的人文元素人文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公共设施设计就是用来服务大众的,因此要利用其与人文的结合,以此提升一个地区的魅力。户外公共设施就是文化的载体,让人看到这些公共设施就能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底蕴。例如,在一些我国历史名城里,很多路灯的设计其造型就是古代灯笼的造型,既能满足其功能,又能体现整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又如历史文化古城凤凰,由于当地旅游业发达,很多楼房的风格都是古代阁楼式建筑,报刊亭就被设计成阁楼式的建筑,彰显了浓厚的古城风味,见图4。户外公共设施的设计除了体现人文外,还要体现出人性,其设置要方便,适合各类人群使用。例如,很多城市放置自行车的地方,不再是一个自行车棚,而是一个简单的车架,人们停车取车都很方便,见图5。

2户外公共设施的未来发展方向

户外公共设施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正常运转的一个硬件,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生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把户外公共设施设计得合理,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生活,更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风貌。针对户外公共设施的特点,其未来的设计会运用高科技材料和技术,同时还会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这样设计的户外公共设施才会具有时代性,才能彰显出一个城市的个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7]。可持续理念是否能深入贯彻到户外公共设施的设计建设中,还要靠政府的支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要看重长期的发展,对可持续的建设提供经济扶助和技术支持,同时还要加大对可持续理念的宣传,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建立更全健全的政策法规以及技术标准,为以后的发展提供支撑。

3结语

目前大众的生活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人们追求的不再是温饱,而是更高的物质需求。提高居住地周围环境质量已经是全球性的趋势,户外公共设施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是在考虑多种与人们相关的因素后提出来的,旨在不污染环境、不过度损耗资源、可回收利用的情况下,创造出简便、舒适、合理的产品。户外公共设施的可持续设计要符合几个标准[8]:第一,融入城市。户外公共设施是属于城市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城市而存在。第二,保证生态不受破坏。若是生态受到破坏,人们的生活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就毫无意义,因此设计时,要保证不污染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第三,考虑成本。经济是根本,要在满足要求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成本,设计建造出最实用最完美的公共设施。第四,注重文化与人性。设计是要以人为本,考虑到大众的方便,同时还要注重文化,要尊重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文化,彰显出其特点,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和发扬可持续的设计理念。

作者:王远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

第7篇

>> 交互设计对城市公共设施的更新 研究城市公共设施交互人性化设计研究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文脉主义研究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元素研究 城市公共设施系统设计 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 城市广场的公共设施设计 浅析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要素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探索 浅谈城市公共设施中的通用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 关于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设计的探讨 城市公共设施与城市名片设计研究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分析研究 城市风貌视域下的公共设施设计构建研究 城市公共设施的景观生态学创新设计研究 基于本土元素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构建研究 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加拿大公共设施体验设计研究 公共设施的可持续设计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虽然没有在现实中实现,但是其中的很多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Contrex矿泉水的定位是“减肥女性的好伙伴”。在视频中,人来人往的广场里,一排运动设施吸引了人们的注意,而且每个健身器材旁边都有一瓶矿泉水。一位女性经不住好奇,当她骑上健身器材时,随着她的运动出现了一道光线。这个场景吸引了更多的人,很快一排健身器材都被占满了,随着大家的共同参与,音乐响起,一道道光线形成了幽默的视频。视频的内容很吸引人,是一个男人在跳脱衣舞。这诱惑大家忘情地蹬着健身器材,以见到更震撼的表演。随后男人手中的牌子揭穿了一切只不过是个广告,标语牌上写着“恭喜!你已消耗了2000卡路里!”。群众并没有感觉到被耍弄,大家都满面笑容,很自然地拿起地上的矿泉水喝起来。

contrex矿泉水广告视频截屏

contrex矿泉水广告的创新点在于它设置了一个情境,吸引用户参与。通过交互尤其是众人交互的力量,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而且众人在参与过程中也获得了乐趣。

在contrex广告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继续联想,假如保留这种大众参与的交互形式,但是交互的目的不是广告宣传,而是为了节省能源,诸如用户运动的能量会转换为电能给城市的路灯供电,那是不是又可以延伸出很多潜在价值。

城市公共设施几乎无处不在,人人都可以很容易的接触到它们,假如利用这一点,众人在与公共设施交互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同时,能不能产生附加价值,在不知不觉中也为我们的城市做一点贡献,是城市公共设施交互设计应该考虑的问题。

实验/结论:

未来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交互设计应着重考虑三点问题:

城市公共设施的外观应符合城市的气质和风格,具有地域特色。

交互设计不仅仅是有关于可用性的设计,它也包含美感设计。如果设计外观令人舒畅、富有想象力,就能引起用户的兴趣,同时用户也越能忍受可用性方面的瑕疵。

公共设施设计是伴随着工业生产兴起的,但是它的出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它就像城市的家具一样,装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5]。

良好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它是城市的一种符号,传递着历史、精神、情感等意义上的审美与文化信息。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应该掌握不同城市的文化差异,在外观设计上注意与周围地域的环境特征相融合。比如苏州巴士车站的设计就反映了城市特有的景观和人文风采,增强了公共设施的审美价值。

4城市公共设施的交互设计应便于用户的使用。

设计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行为,设计师与艺术家不同,艺术家的作品更多的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而设计师的作品要投入生产,流入社会为他人所用,所以设计师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本着“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进行设计[6]。

公共设施因为经常与人打交道,所以其交互设计的可用性和用户体验要有更加严格的标准。首先,城市公共设施交互设计的各个要素都要便于人们感知。心理学认为,使人感兴趣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从这点出发,设计师要研究人们的经验、需要、兴趣、情绪和个性,把握人的认识过程规律,根据这些规律进行设计和信息架构。其次,城市公共设施应尽量多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快节奏的信息化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是赢家。城市公共设施如果能在用户的“碎片化时间”里提供很多有效信息,一方面能方便用户与公共设施进行交互,一方面也为用户节省了时间。最后,城市公共设施的交互要尽量简单易学。因为大部分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是面对各个年龄层的人,不同年龄层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都不同。设计师只能做到为中间用户设计,也就是为大多数人设计[7]。就像Norman所说的,简单不是功能的简单和节省,而是通过设计师的合理组织,让庞大的系统不让人困惑[8]。让用户感觉简单也是设计师应该考虑的问题。韩国智能公交车站设计和“鼹鼠的捉迷藏自行车架”都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具有良好可用性和用户体验的交互产品。

5城市公共设施的交互设计应努力发掘群众的价值。

这是一个大众创造价值的微观时代。每一个网络节点都可能触发创新,带来新的价值。拿破仑曾说:“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3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则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都能胜过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准能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兵。”足可见群众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目前很多城市公共设施仍然是“一对一”的交互,很少有“一对多”的交互,像contrex矿泉水广告视频中的多人互动形式其实并不多见。而大众的力量往往可以创造奇迹,无论是维基百科的维护还是《江南style》的流行,群众的价值都不可小视。

“互联网好像一种特殊的显影剂,在它的作用下,以前被淹没在黑暗之中的个体智慧以各种不同形式的组织形态突然清晰地浮现出来。它们就像漂浮在互联网这个星球周围的一个个智慧的小行星,相互环绕着,形成了一个具有强大创新能量的新宇宙[9]。”

设计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设计有效地利用群众的巨大能量,从而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

时代在不断发展,公共设施也变得更加多样、更加细化。设计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一方面掌握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一方面研究大众对产品的需求、审美以及认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公共设施产品,服务于社会,便利人们的公共生活。

参考文献

[1]Jennifer Preece,Yvonne Rogers,Helen Sharp.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Giles Colboren著.李松峰,秦绪文译.简约至上——交互式设计四策略.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谭巍.公共设施设计.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4]Donald Arthur Norman.设计心理学.中信出版社,2003.

[5]安秀.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Jon Kolko 著.方舟译.交互设计沉思录.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7]Alan Cooper,Robert M. Reimann著.詹剑锋,张知非译.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8]Donald Arthur Norman 著.张磊译.设计心理学2——如何管理复杂.中信出版社,2011.

第8篇

关键词:公共设施;自然垄断;规制;功能性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 D973.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4-0037-05

一、引言

传统观念看来,由于存在市场不完全,在一些存在自然垄断的部门,尤其是一些公共设施的供应部门,应该由政府通过制定严密的规制措施,来实现垄断经营,以保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应。从一般观念来看,由于供水、能源、电信、道路、铁路等公共设施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发展存在较大外部性影响,其收益往往很难简单的用类似于其他部门的经济收益来衡量,这些产业的稳健发展,不但自身能够创造出一定的经济利益,而且往往还能够为该经济体中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从而促进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正由于这个原因,这些公共服务部门或者公共产品供应部门往往成为各国政府所密切关注的重要部门。而且,由于这些部门的发展中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因此,早期经济学家认为,这些部门具有鲜明的自然垄断性,如果简单的开放这些领域,往往会导致这些部门的过度竞争,以致该行业内各个企业都无法达到规模经济,反而会影响公共设施的供应效率,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性,因此,即使在推崇市场功能的西方发达国家,它们的政府也往往会采取严密的政府规制措施对于公共设施部门进行保护,通过特定的国有企业或者委托指定的私人企业从事相应的公共设施的供应工作,政府会针对这些行业制定相对较高的进入门槛,限制其他私人资本的进入,从而保证这种垄断性,同时为了保障这些产业对于其他产业的促进作用,政府有时会通过价格管制、经济补贴等方式,限制公共产品的价格提升,从而为其他产业创造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

在战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公共部门一直是各国经济中受政府管制强度最高的部门。然而,从各国实践的普遍经验来看,在公共设施部门的政府规制最终往往反而影响了公共服务的供应效率,扭曲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自上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国就陆续开始打破本国的公共设施部门的垄断性,通过私有化改革,把原有的公共部门的国有企业转为股份制经营企业,破除国有资本对公共部门的垄断,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公共领域,从而引入竞争机制,克服传统的对于公共部门严密管制下的效率低下、供应不足等问题,以期最大限度的提升本国公共设施供应部门的效率。

上世纪拉美国家所奉行的拉美模式正是由严密的政府管制为基本特征的,这也决定了在这些国家的公共部门中,国有资本以及政府管制往往比其他国家表现出更强的影响力。战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很多拉美国家都组建了军人掌权的“官僚威权主义”政府,这也直接导致了在这些国家集权统治与直接管制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指导思想。

在拉美国家中所通行的进口替代战略,也恰恰反映了拉美经济的严密管制特征。与东亚国家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相比,拉美国家往往通过直接的政府管制,对于外国商品设置较高的壁垒,从而为本国的工业企业创造出较为稳定的国内市场,以实现对于外国进口商品的替代,从而推行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在这过程之中,除了汽车、化工、机械等重化工业成为拉美政府关注的重点,具有明显自然垄断性的公共部门同样受到了拉美政府的严密保护。外国资本,甚至本国的私人资本,长期被排除在这些行业之外,而主要由具有强烈政府色彩的国有企业承担整个国家的公共服务的供应职责。

长期的进口替代战略下,拉美经济并没能够在政府的严密保护下得以成长,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直接管制所具有的挑选赢家的色彩,在拉美国家的政府管制相对严密的部门,包括公共部门,出现了较为严重寻租现象,反而扭曲了整个国家的资源配置,导致其经济效率长期低下。而与此同时,在缺乏本国积累的情况下,拉美国家长期依赖于国外资本市场,特别是对于外国短期借贷资本的过分依赖,从而使得这些国家的外债负担不断加剧,直到上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开始遭遇严峻的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这也宣布了传统的拉美经济发展模式的彻底失败。

在世界银行和国家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的倡导下,在“华盛顿共识”的引导下,拉美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的自由化改革:减少政府预算赤字,防止通货膨胀;实行利率自由化;统一汇率,并通过货币贬值来推动非传统贸易增长;推行贸易自由化,以关税取代数量上的限制,消除非关税壁垒推行低关税;对外国直接投资开放,取消各种障碍;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取消对企业的管制和对竞争的限制;确保资产所有权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拉美国家的经济自由化改革中,也包括公共设施部门推行的自由化与私有化改革。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观念认为传统的拉美模式下,政府由于信息不完全,往往难以完全替代市场经营所需要的各个分散的信息过程,从而造成对于这些部门过度的制度管制,极大的限制了这些部门的运营效率,与此同时,政府与那些公共部门的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也就是其委托人之间由于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也没有办法保证这些人会追求政府的收益最大化目标,同样也限制了政府管制的效率,从而难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更为严重的是政府过多的管制同时也会导致寻租等负面现象,从而扭曲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1]然而事实却证明“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这些自由化改革是失败的,近年间,拉美诸国又逐渐加强了对于公共设施部门的管制力度。

既然公共部门的自然垄断性限制了私人资本的进入,而与此同时,政府管制的低效性又要求市场机制的充分作用,那么就必须寻求一条实现由公共设施供应部门的自然垄断性所导致的加强政府规则的需要,与提升其效率、实行市场化改革所需要的放松管制之间的均衡的发展道路。

二、拉美发展公共设施部门的实践

战后的拉美诸国先后经历了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长期的危机与衰退、以及经济的复苏,他们经济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拉美模式”,其经济发展中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已经成为现代西方发展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传统的拉美模式下,政府往往对经济实行有力、甚至是过度的干预。在经济发展方面推行进口替代战略,对国内市场与国内企业实行严密的保护;在产业政策选择上往往重工轻农,从而导致明显的经济二元性特征;由于本国的自身积累不足,因而政府更多选择向国外金融机构大量举债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宏观经济形势往往不够稳定,同时存在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率偏高等社会问题[2]。在其经济发展策略选择时,针对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与自然垄断性的公共设施部门,拉美各国政府大多通过严密的政府规制来对其进行限制。在操作层面,他们往往从进入资格上将私人企业排斥在公共设施部门之外,而委托特定的国有企业从事相关公共设施的供应工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从资本来源上隔断了私人资本,包括国外资本进入公共设施部门的道路。

在政府的严密保护下,建立在开发本国自然资源、鼓励初级产业出口的拉美国家工业化进程明显慢于东亚国家,显得速度偏慢,工业化程度低而不彻底。由于当时拉美政府经济管制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经济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却忽视了由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来引导或促进本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在这其中,拉美各国的公共部门也表现出与工业部门相类似的发展态势。特别是主要由强烈政府色彩的国有企业所运营的公共设施供应部门效率低下,也通过传导机制,限制了该国的工业发展水平。在这种背景之下,拉美国家开始通过公共立法,以放松对于公共部门的国家管制。1977年,智利最早建立国家公共部门规制,成为拉美国家公共设施部门放松管制的最早尝试。但是,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拉美诸国中,对于公共部门的管制仍然是主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拉美各国相继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与债务危机,在一些美国经济学家的倡导下,并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持下,拉美各国相继开始经济自由化改革,这也是我们所熟知的“华盛顿共识”。与之相应的是,拉美诸国也加快了放松对于公共设施部门管制的步伐。为了改善本国的公共设施部门的运营表现并提高其效率,拉美各国政府往往采取管理合同,对私人资本提供特许权、彻底私有化、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公共设施领域等措施,从而在公共设施领域引入竞争、提升效率。智利与阿根廷首先通过立法尝试针对私人资本开放供水领域,并逐渐通过全面的立法,允许私人资本进入更多的公共领域。而在波利维亚,1996年首先对三家私有铁路公司颁发许可证,并于1998年,完成对公共设施领域的相关立法工作。[3]

在不同的公共设施部门,相同的放松管制措施却导致两种不同的发展格局,在90年代自由化以前,拉美各国的公共设施部门基本都是完全由国有资本控制,即使在某些国家的部分部门存在一定的私人资本,其总量往往也非常有限,随着拉美各国针对公共设施部门的自由化改革,大量私人资本迅速进入公共设施部门,至1998年,基本所有的拉美国家在电信、能源、电力等部门中,私有资本所占的份额已经超过国有资本份额。而在道路、供水等部门,公共投资仍然远超私人投资的规模,国有资本所占的份额仍远远高于私人资本所占的份额。

解释这一现象的理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部门的自然垄断性。如公路建设方面,在一些乡村地区或者二级公共交通网络中,由于交通流量较少,就加大了投资者收回自身投资的难度,从而制约了私人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如果完全依赖私有化来发展道路设施,那么势必导致城市等交通流量大的地区吸引过多的道路投资,而欠发达地区的道路投资则严重不足,反而会制约各国的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赖国有资本发展道路建设,并利用在发达地区较多的收益来弥补欠发达地区的收益不足。在供水领域,也同样存在这样的自然垄断现象,如果单纯依赖市场的力量,通过私人资本来完成供水领域的投资,也必然会导致投资的不均衡、加剧拉美的经济二元化危机。

拉美公共设施部门的自由化改革的又一后果还在于在部分公共服务领域,尤其是供水领域,出现了明显的价格上涨,而公共服务往往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生产生活,也是各国政府所紧密关注的领域,随着公共服务价格的上升,也会引起众多政治团体的反对。然而对于进入这些公共服务领域的私有资本来说,由于这些部门的自然垄断性,过度的竞争反而导致其难以获得规模经济,为了弥补高额的成本,他们又必须提高公共服务的价格,这样的两难选择也使得一些拉美国家公共领域的私有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遭遇了失败。上世纪末,公共服务的价格上涨又促使拉美一些国家中止了针对私有部门所发放的特许权合同。

拉美公共设施部门发展的实践也揭示了一个矛盾:如果对公共设施部门实行严密的保护,那么由于缺乏竞争,往往会导致这些部门的运营缺乏活力、机制僵化、效率低下;如果对这些部门实行放松管制,那么由于公共设施部门自身的自然垄断性,又会导致供应者难以获得足够的规模经济,从而导致运营成本上升,进而引起公共服务价格上升,而考虑到公共服务对于一国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公共服务的价格上升又会影响该国经济的稳定运行,从而促使政府重新对这些部门实行管制。

三、公共设施部门的自然垄断与政府规制的协调

通过对于上述拉美诸国公共设施领域的管制与开放的考察,可以发现在公共设施领域,出于对其突出的自然垄断性与政府管制对于效率的影响的考虑,我们必须在该领域中追求政府管制与市场化运营的一种均衡。

(一)公共设施部门在各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一个国家不可能完全放松对该行业的政府规制

在传统经济理论中,道路等公共产品因具有明显外部经济性而被视为市场力量所无法直接调节的领域。随着上世纪末各国的市场化的发展,公共设施部门已经被证明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市场化的运营来保证效率的。如上述的拉美的自由化实践也证明了自由化改革后,在电信、能源等传统的公共产品领域,私有资本力量已经远超国家资本的力量。但是正如传统观点所强调的公共设施供应部门具有极为明显的外部经济性,其水平往往对国内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直接制约或推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依赖市场化运营,就容易在某种程度上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其外在的外部经济性。因此,即使在市场化运营的背景下,政府也必须对这些部门中的企业在公共产品的供应水平、供应范围、以及供应价格方面做出一定的规制。当然,为了保证其运营效率,在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部门,政府规制应更偏重于指导性规制,以保证相关公共设施稳定供应的前提下,同业企业之间的有序竞争;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部门,考虑到业内企业的垄断性,则更应该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基础之上,严格限定其供应公共设施的水平、程度与价格。在市场空间允许的情况下,以许可证的方式,引入竞争,以保证现有企业提高运营效率。

(二)公共设施领域的自然垄断性,也决定了在这些部门中不可能存在完全的自由竞争

一方面,公共设施领域往往需要极为巨大的初始投资,这也为私有资本的进入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另一方面,由于公共设施领域往往具有极为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市场规模的扩大往往有助于现有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这也决定了在这些领域中,只可能存在少数具有一定竞争关系的企业,过多竞争对手的进入,一方面会压缩业内企业的市场空间,从而提升其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对于严重缺乏投资资金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也意味着过度投资。大量的重复建设,只会造成进入该市场的投资资本的极大浪费。而进入公共设施领域后,其初始投资往往就成为沉没成本,这也同样会制约现有企业的退出动力,从而影响了公共设施供应部门的投资效率。

因此,对于各国政府来说,必须根据本国的市场空间,通过许可证的方式,授权部分有能力保证相关公共设施有效供应的企业进入相关市场。其许可证的数量,有必要随着本国的经济发展对于相关公共设施的供应需求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从原则上,应该保证一定的市场竞争性,从而对现有企业造成改善经营管理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政府还有必要鼓励公共设施供应部门的兼并重组,从而降低退出该市场的障碍,优化现有投资结构。

(三)保持一定的竞争性对于提高公共设施供应部门的运营效率极为重要

拉美上世纪中期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在严格的政府管制之下,完全依赖国家实施对于部分公共设施的供应,往往会导致现有企业缺乏改善经营管理的动力,进而导致体制僵化、效率低下、运营成本上升等问题,这也是促使拉美国家在上世纪最后20年相继展开公共设施供应部门的自由化改革、在公共设施供应部门引入市场竞争的直接原因。

拉美的经验同样告诉我们,对于电信、能源等受地理与交通制约不强的公共设施部门来说,其市场化的推行相对比较容易,政府只要简单的放松对私有资本的进入管制,鼓励私人投资公共设施领域,降低这些公共设施供应领域的进入门槛,通过多家企业在同一市场上供应基本同质的公共服务来实现利用市场竞争以提升效率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更多体现在保障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维护现有企业之间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对于道路、供水等公共设施部门来说,受地理因素与市场空间的制约相对较大,如果只是简单的推行市场化改革,必然形成“马太效应”,造成富裕地区的公共设施供应过度、贫穷地区的相关公共设施则供应不足。这就要由国有资本保证这些公共设施的稳定供应来维持;也可以利用财政杠杆,提高富裕地区的许可证价格与税收,从而削弱其盈利能力,消除其过度供应的压力;将获自富裕地区的许可证费用或税收用于对贫穷地区公共设施供应企业的补贴,从而鼓励贫穷地区公共设施的供应;在盈利能力相对较强的地区,允许或者鼓励一定程度的私有资本进入,如对部分路段实施“BOT”工程,通过对国有公共设施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为其引入私人资本,从而优化现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其运营效率。

(四)在现代产业政策框架中,政府在具有较强自然垄断性公共设施领域的规制,更多体现为通过功能性产业政策以保证市场的竞争性

在产业经济理论中,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更多体现在其具有较强目的性的产业政策上,而传统的产业政策往往更多着眼于“挑选赢家”, 通过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对选定产业实施一定保护或限制的政策,以鼓励或限制特定产业的发展,其特征是通过挑选赢家和直接干预的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他们往往只关注于制定规则。在这种产业政策体系中,如果不能合理的设置政府内部的委托关系,就有可能导致政府失灵,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甚至诱发普遍的腐败现象。[4]从某种程度上,这也解释了上世纪末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与经济危机以及东亚地区的金融危机。

在全球化的环境中,竞争条件发生了重大改变,知识与创新等无形资本已经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早期,劳动力、资本等资源禀赋的存量是决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市场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很多部门中,非价格竞争成为竞争策略,产品更趋细化,产品更新速度日趋加快,这也迫使企业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其变化。在这一时期,知识、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等无形资本在生产中的地位得到强化。在大规模生产系统中,研发与营销环节取代了传统的生产环节,成为最能创造价值的环节。这些结构性的变化要求企业设计出新的生产系统,而企业在做出这些改变时将会面临巨大的困难,这就需要政府运用产业政策对企业的深层次结构改革进行保护或提供帮助。在这一阶段,创新与研发以及区域集群中的企业之间的协作在产业政策理论以及绝大多数政治行为中的地位都得到了极大提升。[5]

在这一背景中,一国政府所采取的通过新的竞争政策,提高激励系统的透明度,从而达到宏观经济稳定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政策目标的功能性产业政策也成为现代产业政策手段的一个重要手段。[6]单就公共设施领域来看,由于其存在明显的自然垄断性与外部经济性,因此限制了市场机制在这些部门的调节作用,政府有必要通过一定的规制手段,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从而促进这些部门的市场竞争,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政府一方面必须从制度上来保障市场的运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领域的立法建设,明确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在公共设施供应领域的不同作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从而为投资公共设施的资本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政策还可以通过一定规模的政府采购来为无法获得规模效益的公共设施供应者创造一个先导性市场,从而推动其发展;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针对特定公共设施供应部门的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培训和R&D补贴来提高该部门国际竞争力。[7]而这一切政策都应该是为了保障公共设施部门的竞争,立足于提升公共设施供应企业的竞争力。

四、结论

通过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拉美各国公共设施部门的改革实践,可以看出,公共设施部门由于其鲜明的自然垄断性以及外部经济性,导致了其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与其他产业明显区别。早期的完全由国家负责供应公共设施的模式,由于缺乏竞争性,直接导致了其体制僵化,运营效率低下;而拉美各国的自由化改革,造成部分公共设施领域的过度竞争,从而导致部分企业难以获得规模经济、部分公共服务的生产成本上升,进而制约了拉美各国的经济发展能力。绝对的垄断与简单的市场化在拉美国家发展公共设施部门的实践中都遭遇了失败,那么必须在发展公共设施部门中,寻求垄断性与市场化的一个均衡,协调其自然垄断性所导致的高规模要求与市场化运营所导致的高运营效率二者之间的均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政府可以在明确的发展战略指导下,根据本国公共设施领域的自身特点及其市场空间,确定其市场化程度与政府规制程度。对于受地理因素影响较小的电信、能源等领域,可以考虑较强程度的市场化改革;而对于受地理因素影响较强的道路、供水等领域,则通过财政手段调节区域间收益差异,并通过引入私人资本的方式,进行较低程度的市场化改革。同时,在现代产业政策框架中,还应该充分发挥结构性产业政策的作用,保障公共设施部门的市场竞争,提升公共设施供应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全面提升公共设施部门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Ricard Hausmann, Dani Rodrik.Doomed to Choose: Industrial Policy as Predicament[D].Blue Sky Seminar,2006.

[2]Alberto Melo.Industrial Policy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R].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Working Paper, 2001.

[3]Sheoli Pargal.Regulation and Private Sector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Evidence from Latin America[R].World Bank,2003.

[4]Sanjaya Lall.Reinventing Industrial Strategy: The Role of Government Policy in Building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D].The Intergovernmental Group on Monetary Affairs and Development, 2003.

[5]Patrizio Bianchi, Sandrine Labory.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Industrial Policy[M].Northampton USA : Edward Elgar, 2006.

[6]Raphael Kaplinsky.Capacity-Building in SSA: What Difference do the Asian Drivers Make[D].Conference Responding to Globalization in the Americas, 2007.

[7]Richard, D. Bingham.Industrial Policy American Style[M].New York: M.E.Sharpe, 1997.

On the Nature Monopoly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 in the Infrastructure

――the Case Study of Latin America

Jiang Daya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School of Economy, Tianjin 300134, China)

第9篇

关键词:公共设施;座椅;遮阳挡雨设施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76-2

丽阳门公园地处丽阳街、中山街、城东路交汇处。其周围都是住宅区,人流量很大,土地利用率也很高。公共设施的设置,既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品质,也可以让人们体验到公共环境中的公共艺术魅力。换而言之,公共设施设计的好坏对人们评价公园的优次起了很重要的影响作用。

作者对丽阳门公园的公共设施(如:座椅、绿廊、垃圾桶、公共厕所、照明灯等)进行了调查,并询问了使用者的感受和意见。

1 座椅

整个丽阳门公园的座椅形式有四种,且以木质背靠座椅为主。其他3种分别为石质条凳、固定在花坛上的座椅、为保护树木而设置在树木周围的座椅。座椅的放置对私密性的考虑欠周到,一般都放置在园林两侧或在广场周围。虽然便利但缺乏独处空间。12%的使用者对其评价为:形式简单,没有美感,马马虎虎……一般木材的质感好,触感也较为舒适,基本不受气温影响。但是木材的耐久性较差,当表层因老化而脱离后,遇到雨雪天气,容易蓄水而潮湿。又因为后期管理没有到位,所以有33%的使用者抱怨下雨后需要晴天好长时间才能坐,因而更倾向于石质座椅。不仅干的快,而且还便于清洁。从其分布和数量上看,座椅的分布较均匀,可以满足游人的需要。由于丽阳门公园环境的特殊性――居民常常在公园里打牌,受访者反映桌子太少,因此现在出现了居民自己创造打牌的环境。有自带小桌子的,也有利用置石的(如将原本水景真的石头当桌子和座椅)。其实这就是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中的潜在功能的发挥和利用,100%的居民们强烈要求增加可以打牌的桌子。 2 遮阳挡雨设施

公园里有3个这样的设施,2个靠近城东路(廊架和亭子),1个靠近丽阳街(亭子)。100%的居民指出廊架的设置不是很理想。第一有漏水现象,第二在蓝色棚顶下使用者极不舒服,感觉很晕很眩,气氛太压抑,第三暖色吸温导致晴天廊内比廊外的温度高,下雨天遮雨范围不够大。棚顶是蓝色塑料材质,高度为3m,宽度为3m。总之,现有的遮阳挡雨设施几乎没能发挥作用。使用者的建议是增加遮阳挡雨设施,且最好在四周都设置,分布均匀从而达到更好地服务百姓的效果。

3 垃圾桶

在整洁的环境中,垃圾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路口放置木质的敞开式垃圾桶,在道路旁放置黄色的一般垃圾桶。木质的敞开式垃圾桶容量虽然较大,但因其是敞开式,垃圾能直接看到,气味易发散出来。此外,其实垃圾桶其实本身没那么脏,但因为使用者已经有了对其认知,从而也会影响了使用者的心情。使用者还提出黄色垃圾桶容量太小的问题,并且建议把颜色改成绿色。

4 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不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外型上,均会影响该风景区内的自然景观。100%的使用者都认为丽阳门公园中唯一还行的是厕所环境,女厕的蹲位容量足够满足居民的使用,不会出现长时间排队等候的现象。但公共厕所设有无障碍通道,洗手台的设置没有考虑到残疾人和儿童,没有设置残疾人或儿童的专用洗手台。

5 路灯

设计要求是在门柱、走廊、亭舍、水边、草地、花坛、塑像、道路的交叉点、阶梯段、丛林、以及主要建筑物及干路等处,均设置路灯。30%的使用者认为路灯分布不均匀,出现这边多,那边少的现象。40%的使用者表示路灯损坏有点严重,导致照明效果不是很好。30%的使用者则认为绿地灯设置的太少,只有少数的地方有,影响了晚上的景观观赏。

6 儿童游乐设施

现有的游乐设施还是比较完整和全面的。在地坪硬度方面应用了富有弹性的橡胶材料来避免儿童从器械上坠落跌伤。100%的家长对这个设施印象还是不错的。不但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便利,而且周围还设置了一些让家长休息的场所。唯一的缺点是橡胶材料铺装范围不够广。由于秋千下地面呈凹势,易积水。儿童在下雨之后在此玩耍,常常将整个儿童游乐场所弄得脏脏的。很多家长觉得有必要在秋千下面铺设橡胶网垫等铺件从而达到防积水的目的,确保孩子们能够在雨后马上使用秋千。

7 小结

这些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虽然都在细节上,但多了也就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在景观布局设计中,不仅要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的行为和心理特点,还要充分考虑到老人及残疾人对景观环境的特殊需求,从而落实在休息区、座椅尺度、专用人行道、坡道、盲文标识、专用公厕等细部设施的规划设计中,使小型公园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游憩场所。所以我们在园林建设的时候,应该多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真正给老百姓提供便利。

第10篇

【关键词】 新建大学 公共设施 现状 建议

一、文献研究

虽然国内学者对学校公共环境和设施问题的研究才刚起步,研究数量也较少,但随着我国高校的急速发展,已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现有文献研究了我国大学的环境现状,并借鉴国外大学的环境建设,提出了我国大学环境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些文献主要研究了我国大学环境中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交通安全问题。新建的大学绝大多数都建立在城乡结合部,由于远离城区,公交车较少,交通又不方便,加之学校周围的一些无照客运车辆,这导致学生存在潜在的交通安全风险。

2、食品卫生问题。学校大量师生的饮食需求,带动了校园周边餐饮服务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监管,一些小商小贩路边乱摆设摊,条件极为简陋,卫生状况也很差,很容易成为各类疾病的传播中心。

3、治安问题。治安是最重要也是最缺乏的,新建大学校园及周边环境比较复杂,治安案件时有发生。

二、调查设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总共发放或收回问卷332份。

1、设计问卷。问卷选择与购物、饮食、交通、安全、娱乐、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相关的问题,通过局部试用和调查,确定问卷问题15个,以多选题为主。

2、选择调查学校。将武昌周边有新建大学的地区分为八块,在每块中选择大学的因素依次为新校址不超过10年、建新校址时间长、新校址学生人数多,共选调查学校八所。

3、选择调查对象。以在新校址生活时间长为原则,以大三、大四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在调查表中用学校、年级、性别记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选择调查方法。在图书馆和食堂随机抽样问卷,先了解调查对象是否符合要求,再请调查对象即问即答。

二、调查分析

1、调查结果。问卷分类统计结果见表1―16。

2、结果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对新建大学周边公共设施现状的满意程度并不乐观,需要进一步完善。“一般”和更差状态超过60%,“不满意”和更差状态超过20%。

由表2―4、表6―10和表12―14可以看出,由政府或有一定实力团体投资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公共座椅、路灯、ATM机、银行营业厅、公共交通、一定规模和档次的购物场所和医院等,都存在“量少质差”和“分布不合理”的问题,这类状态超过50%。从表16可见,目前新建大学最需要建设的公共设施是银行网点,以及公交车的数量,这一项有近60%和50%的被调查者选择。所以,这都需要政府或团体加大公共设施投入力度,并注重科学设置。

由表5可以看出,在私人投资能力范围内的公共设施,如餐馆,基本可以满足需求,这种状态超过80%,但需要政府加强卫生安全监督。

由表11可以看到,治安状态“不好”和更差的超过15%,“一般”和更差超过70%。由于新建大学基本在城乡结合部,治安管理和警力还很薄弱,这需要政府加大管理力度。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书店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从表15可见,新建大学周边如书店等文化产业是相当匮乏的,“不好”结果达90%以上,这方面的投资需要政府加以引导。

三、建议与对策

大学周边环境越来越受到社会、城市以及大学的重视。大学周边公共设施对大学和城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深入了解了八所有代表性的新建大学以后,发现一些由政府有关部门投资建设的公共设施尚存在一些问题,不够完善。但一些非政府投入建立的公共设施,情况却好很多。本文结合调查结果及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公交车。由于新建大学都在较偏远地区,使得学生出行存在一些交通问题。根据调查,学生中需要增加公交车的呼声很高,这也是大家最真实的想法,有关部门应考虑多开通一些公交车或者延长已有公交车路线。

2、治安。新建大学的治安问题比较突出,应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学校保卫部门应充分发挥执法监督职能,在学校内及学校周边尽可能地设置一些保安亭和治安流动岗,当地派出所也应加强巡查,以保障这些学生的人身安全。

3、医疗设施。与治安一样,医疗设施也是保障生命安全的一部分。新建大学的校医院应该提高服务态度和质量,并在一定条件下增加一些先进的医疗设备,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4、银行。商业银行有关部门应根据各大学使用银行卡的有关情况,适当增加一些银行自助服务,若条件允许也可设置小型营业厅提供更多的服务。

5、其他硬件设施。如垃圾箱、公共座椅、路灯这些校内公共设施是保障校内良好环境的重要部分,建议有关部门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数量,并且对其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注: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城市交通系统的几类博弈问题研究(D20143002)。)

【参考文献】

[1] 邓国林:大学新校区安全保卫工作的特点及其对策[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4).

[2] 李静: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

[3] 林生:高校周边环境现状问题与治理对策[J].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1).

[4] 辛永S: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J].辽宁警学报,2003(3).

[5] 朱霁:高校周边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刍议[J].保卫学研究,2001,6(9).

[6] 刘中莹:中国高校新校区学生街设计研究[D].华侨大学,2007.

[7] 朱昕虹:基于环境特征与人群心理的“学生街”规划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7.

第11篇

一、业主产权分散

在一些老旧小区,通常有住房产权结构复杂,房屋多样化的遗留问题。除了正常住宅外还可能存在大量商用房、车库、仓库、办公用房等,房屋可能存在住宅和经营房屋混杂错乱的现象。并且住房的产权可能存在商品房、回迁房、商住房等多种形式,而房屋的产权人也可能有普通居民产权、单位产权(包括公共事业单位等)、公共设施产权(政府设施、银行等)、企业产权等。居住人群不同,人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意识差距很大。这种产权人以及房屋的多样化结构导致小区物业管理的困难,其收费标准混杂,产权人管理意见分歧较多,都使得对该小区进行良好的物业管理存在较大挑战。

二、法规缺失

国家建设部出台的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维修基金管理办法中,规定了用于物业共用部位、公共设施维修、大中修、更新等的维修管理基金,应当由购房者按照房屋价格的一定比例在购房时同时缴纳,而有的地方政府规定该基金由承担建造的开发商和业主共同承担。近年来建造的商品房除了预留的公共维修基金以外,一般都在每月的物业费用中收取了一定数额的公共维修补充经费,收取额度较少且对车库、仓库等小区设施并没有收取。而因为没有相应的法规说明,由于时常缴纳了物业管理费用,居民业主认为小区所有设施(包括业主室内设施)都归责于物业管理公司维修维护。并且由于对维修维护经费的需求数额不甚了解,业主时常交纳小量的公共维修金在小区新投入使用的头几年还够用,随着年岁的增加,公共设施设备的维修费用也就日益增多,而公共维修经费的收取标准还维持十几年前的水平,就出现公共维修金收不够支的情况。

三、经费收取困难

物业管理维护维修的费用收取涉及到开发商、业主住户、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等多方面的利益,各方意见见解都处在各自立场之上,对于小区设备维护维修以及更新换代的问题,小区维护维修经费的筹集收取问题,都难免出现观点冲突。当一些缺少维修经费的小区公共设施例如电梯,或者高低配电设备等出现老化而需要更新时,征求各方同意和进行设备更新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首先可能要对设备是否更换进行投票,征求各方意见;如果获得通过还需要表决换几个设备,换什么价格的设备,换什么品牌的设备等等。即使通过之后对维修费用的收取也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如此对小区公共设施进行更新经常会耗费多达1-2年的时间。对于一些容易产生安全隐患的隐蔽设施,例如水、电、气等,过长的维修表决时间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针对经费收取的困难,物业管理中应当和小区业主委员会以及物业住户积极沟通,力争解决以下的问题:

1.经费如何收取。首先,应当对国家规定收取维修基金给及政策上明确的定义。对于商品房,明确规定从售房款从提取一定比例的金额作为维修基金,并且要将具体的数额公之于众。而对于共有住房,则从职工所在单位自己按照规定收取和缴纳。并且在收取维修基金时,要按照房屋的材料结构类型(钢结构、砖木结构)以及其维修维护的难度,和普通住宅、别墅、高层商住楼等不同的房屋类型,按照建安造价分类分标准征收,以体现公平合理的原则。其次对于部分建造于国家法规颁布以前老旧小区,更是缺乏公共设备维修基金这一项经费来源,且平时每月向业主征收公共维修金的收费标准与新建小区一样(0.2-0.3元/㎡),而旧小区公共设施设备的维修量多、日常公共维修金往往收不够支。造成每次要维修就要按法定程序表决、收费、才能维修。这不但使得公共设施设备大修无法及时,给广大用户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还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所以应该建立一定数量的“公共维修周转金”,“公共维修周转金”一旦使用就应该及时征收补上。这方面的规范需要政策法规上对于新旧小区进行界定,并对收取经费的标准予以区分,对于公共维修资金的补充收取办法和额度做出合理的规定。并且在制定收费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根据公共设施老化速度,以及根据社会物价的波动而实行的动态调整维修维护经费策略,以保障公共设施日常维护费用的充足。对于那些使用年限已到,无法维修使用的公共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费,可以进行公告公示后大多数无异议情况下,强制分摊收取(所有情况都要等经成百上千户业主表决并经半数以上业主通过再分摊收取是很困难的);对长期拒不缴纳公共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分摊费用的业主要有具体的约束手段,避免形成交钱与否都可以享受同样的公共设施设备,例如对电梯维修的不缴费用户不发放电梯乘坐卡等;对那些使用年限已经到期并容易产生巨大安全隐患的设施设备政府要强制限时更新改造,小区公共维修金不足时应采取应采取先由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垫资更新改造,再强制分滩收取费用的方法,以免进行表决的时间过长而造成设备的安全隐患对居民生命财产造成威。再次,物业管理公司应当在入驻管理小区时积极和小区业主委员会积极协商,依据小区公共设施的使用年限和使用状况,动态调整对小区公共设施维修费用的征收标准。如果在小区公共设施出现问题时再向小区业主告知并且摊派收取,一则可能一次性收取费用较多,容易引起业主的反对情绪,二则费用收取周期过长可能会影响设施的及时维修更新,对小区业主的生活以及人身安全带来隐患。按照小区公共设备使用情况对维修金进行动态调整收费标准,既能有效地收集到维修经费,又能及时的调用经费对设施进行维护,让小区用户切实的感受到物业管理工作的成效,起到对物业管理的促进作用。由于业主委员会的权威性往往不能服众,在必要时可根据小区的实际状况寻求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协助,针对小区的公共设施情况进行勘查和公布,以达到公正和权威的效果,降低经费收取的难度。

2.如何对经费管理。物业管理公司收取到的维修经费以及国家规定的维修基金,关系到业主、住户的切身利益,在使用和管理上需要进行严格把关。经费可以由当地物业管理部门协同小区业主委员会进行监管,并且按照物业公司计划,业主代表审查,金融机构拨付款项等程序严格执行,并且将经费的使用以及结余情况进行定期的公示,以便广大业主住户进行核查。公共维修金在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中都实现了由物业企业代收代支、按幢建帐、定期公布、接受业主的监督程序,在使用上已日见规范。对于资金的运转和使用状况如果业主有疑问,还可以委托专业的金融机构进行审查,以免由于业主普遍对于资金审查的专业知识不甚了解,从而出现物业管理公司对维修经费进行非法挪用的情况发生。

第12篇

周二下午的品德与社会课,我向同学讲述了一个真实而又令人痛心故事。1995年11月的一天,天阴沉沉的。淮阴市5岁的小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散步。他一个人在前面,边跑边笑,不幸掉进了没有井盖的窨井里。爸爸妈妈悲痛欲绝的呼唤声再也没有叫醒他,在众人的惋惜声中,年仅5岁的小云永远的闭上了他的眼睛。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的眼睛红了,声音哽咽了。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有人拿走了窨井盖,人们没有爱护这些为我们默默奉献的公共设施。我问学生:“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你觉得哪些现象是不文明的,哪些公共设施的保护是不尽如人意的?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运用多种形式开展“看望我们的朋友去”的小调查。如:观察法(可以录像拍照)、询问法、问卷法等。”我根据学生的特长、能力及居住的地段,组成了8个小组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经过一周的忙碌,同学们从深入实地的调查有了深刻的体会:如:第一调查小组的汇报“5月17日下午,我们一行6人来到百盛花园小区,这里的卫生情况惨不忍睹。地上到处是果皮纸屑,在下水道旁边放着垃圾袋,里面装着垃圾。在巷子里的路面上有许多果皮,而在前面,有位清洁工在扫地,可在她刚刚扫过的地方,又有一个人把垃圾扔到地上。于是我们用快门记录下这一现象,同学们请看 ------”他们把拍摄的照片一一呈现给大家,学生感受很大,认为这个小区改善居住环境是刻不容缓的。

第二调查小组的汇报:星期天我们来到新世纪广场去调查一下那边健身器材的情况。有许多人在那里锻炼,但我们发现那里的健身器材有的已经"残废"了,最好的也有一些"伤痕"。通过访问附近的居民,我们知道了原因。原来这里的人不爱护公共设施,经常进行破坏。一个老人还说:"这没有什么奇怪的,我常常看见有人在那儿扔石头,有一些伤痕不奇怪。还有人不按正规方法去使用,而是胡乱来。久而久之,器材又怎能不坏呢?"

第三小组汇报:我们调查了附近的10处公用电话亭,发现有一半的电话已经面目全非,而且不能使用了,如果有人要使用的话,实在是很不方便。……

听了大家的汇报,同学们纷纷畅所欲言。

生:以前,我也总是觉得破坏公共设施没什么大不了。但经过调查、访问,现在我明白了,破坏公共设施容易,可要想修好,却不知要动用多少的人力、物力、财力。

生:我们那里的路灯很多都被打碎了,到了晚上人们出行很不方便,也给一些坏人创造了可趁之机,上次就有一个阿姨在那里被人抢去了钱包。我想提醒那些扔石子的人,你们这样做太没有道德了。

生:社区里的公共器材破损、被人乱涂乱画、运转不灵的器材,占了总数的40%。我想这肯定是不讲文明、不讲道德的人干的。他们只图自己的一时之快,却不知给大家带来了很多不便。

生:通过上周的调查,我对公共设施保护状况深感担忧。我们应该用发送倡议书的方法让大家提高保护公共设施的意识。

师:这位同学的建议非常好,让我们动起手来写一份倡议书,提醒广大市民自觉地保护公共设施,做一个文明的人。

经过商量、讨论,拟定了以下倡议书:

倡议书

尊敬的朋友:

当你们在锻炼身体,嬉戏玩耍,悠闲漫步时,那些公共健身器、卫生设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益处。健身器材、卫生设施是我们大家的,有了它们,我们的生活才有那么多欢笑,那么干净整洁,才有那么多健康。然而,现在有许多器材被破坏。在此我们提出以下倡议:

1、回到家教育孩子一定要保护公共设施,并让他们知道为什么。

2、假如有看见别人破坏设施要上前劝阻,如有人偷盗应及时报警。

3、向邻居宣传保护、爱护设施。

我们相信,只要大家都能一起努力,总有一天,那些破坏行为会停止的。

热心的少先队员

XX年5月22日

分析: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我从讲述故事开始,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了解、调查公用设施的迫切需要。新课程提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此次活动,学生收获了很多。

首先,锻炼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在此次调查活动中,学生的热情是出乎意料的,他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活动中发挥作用,奉献力量。他们想出很多方法,从自己身边做起,减少破坏,在家人和朋友中大量宣传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自觉爱护公用设施。虽然当他们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时,遇到了种种的困难,比如有些成年人对他们活动的不屑于顾。在调查活动中为了调查研究,他们进行了采访,采访过程中,遇到了不同态度的人,都能动脑筋灵活对待。这样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还能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平时比较内向的同学积极参与、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而平时好动的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发挥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通过组长的协调,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精神得到了体现。学生学会听别人发言、尊重别人意见、学会与人交流、学会了顾全大局、学会了正确评价自己和同学,形成了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

其次,形成了新的评价方式。在学生经过了调查活动后,将收集的材料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在大家面前进行展示时,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教师评价的也不只是学生这次完成的调查成果的质量高低,而是学生对实践活动过程的经历、体验、感悟和探究,这样就引导学生加强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生活范围和发展空间,使学生获得了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亲历体验,并能健康而愉快地生活,个性也得到了健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