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1: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婴幼儿补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婴幼儿及儿童到底需不需要补钙?这是一个让很多家长质疑的问题,也让许多医生困惑难解。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家长在并未得到正确指导的情况下,便匆忙地步入补钙的“大军”中,这其中医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钙,补还是不补,每个医生都应该做到心中有一杆秤。
婴幼儿需不需要补钙?
“只要合理喂养,孩子一般不缺钙”
对于婴幼儿是否需要补钙,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婴幼儿每天对钙的需求量有多少,对钙的吸收量有多少,然后估算两者是否平衡即可得出答案。
通过测量不同生长时期骨骼中钙的含量变化,可以推测婴幼儿每天需要摄入的钙量。例如,通过测量掌骨的钙量,可推测婴儿出生后的6个月内,平均每天累积的钙量是80mg。虽然不同的测量方法得出的数据会有所差异,但是总的来说,婴儿在6个月内平均每天需要累积的钙量大约为100mg。
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来说,每天平均要吃780ml左右母乳,母乳中钙的含量很高,平均每100ml中含有约25 mg钙。因此婴儿平均每天摄入的钙量是195 mg。母乳中的钙是最适合婴儿吸收的,吸收率能高达60%,以此推算,婴幼儿从母乳中每天吸收的钙量大约是117 mg,这个数量完全能满足身体生长需求。
“由于母乳里已经含有足够的钙,只要婴儿不存在消化道疾病,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缺钙的。”北京儿童医院巩纯秀如是说。
而对于喂养配方奶粉的婴幼儿来说,尽管婴幼儿对配方奶粉的吸收率不如对母乳中钙的吸收率高,但由于配方奶粉中钙的含量是母乳的2倍,所以,对喂养配方奶粉的婴幼儿来说,一般也不需要额外补充钙剂。
基于以上数据论证,使得“婴幼儿需不需要补钙”的答案不言而喻——对于6个月内的婴儿,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粉喂养,只要合理喂养,一般不需要额外补充钙剂。对于6个月龄已经添加辅食的幼儿来说,只要正常喂养,一般也不会缺钙。
检血查钙,靠不靠谱?
“没有异常表现,不要给孩子检查钙”
当前,绝大多数城市婴幼儿都会定期检测微量元素,虽然钙不属于微量元素,但也在其检测范围之内,很多医疗机构将这一项目纳入儿童保健的必备内容。北京的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给婴幼儿做常规体检、接种疫苗时,也会建议检测微量元素及钙。
对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主任罗小平介绍,由于当前检测微量元素的方法各异,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说,微量元素的检测并不是很准确,而对正常孩子通过验血以检查是否缺钙也基本没有临床价值。
江苏省丹阳市妇幼保健医院儿保科科长李竹芳同样认为,“由于人体99%的钙都储存在骨骼中,0.6%的钙储存在人体软组织中,0.3%的钙储存在肌肉中,仅剩下不足0.1%的钙存在血液和细胞外液中,而血钙就像‘流动资金’,骨钙则像‘积累资金’,血钙关系到心跳、血压等多种生理功能的稳定,身体会随时动员骨骼中的钙到血液中,以维持血钙浓度,因此血钙浓度基本上是稳定的,即使是身体缺钙,血钙也可能不会降低。因此,只要孩子正常,没必要验血查钙。”
对于如何进行正确的钙缺乏检测,李竹芳补充说,“日前,最为常用且科学的钙缺乏检测方法是检测骨碱性磷酸酶,成骨细胞活跃就会释放骨碱性磷酸酶,因此,骨碱性磷酸酶值越高,说明孩子对钙可能存在吸收障碍。”
在采访中,多位专家一致表示,对正常的孩子,钙缺乏检查在临床中缺乏科学依据,只有当孩子出现缺钙症状时,才有必要到医院做针对性的检查和检测。
如何根据症状判断婴幼儿是否缺钙?
“综合衡量,单一症状不能确诊”
“临床中,基层医生要注意那些存在钙吸收障碍的婴幼儿群体”,李竹芳提醒到,“早产儿、双胎、生长速度比较快和
对于如何通过临床表现判断婴幼儿是否缺钙,她介绍说,“医生应该通过防保宣教,教育家长可根据早期症状来判断孩子是否缺钙。缺钙早期可以表现为夜惊、多汗,且多汗和季节没有关系,典型症状一般会在6个月后出现,如骨骼改变、方颅、颅骨变软、乒乓头等。当婴幼儿或者儿童出现以下症状时,就要考虑孩子是否缺钙:不易入睡、易惊醒,入睡后多汗;阵发性腹痛、腹泻,抽筋,胸骨疼痛,‘X’型腿、‘O’型腿,鸡胸;厌食、偏食、向天烦躁、坐立不安;智力发育迟、说话晚、13个月后才开始学步;出牙晚,10个月后才出牙。牙齿排列稀疏、不整齐、不紧密,牙齿呈黑尖形或锯齿形;头发稀疏、健康状况不好,容易感冒等。”
罗小平主任强调,“临床中判断婴幼儿是否缺钙,应该通过综合指标来衡量,不能仅靠单一症状来判断孩子是否缺钙。”
如何合理补钙?
“摒弃旧观念,选好时机,适量补充”
针对部分需要补钙的婴幼儿如何合理补钙的问题,中日友好医院儿科许鹏飞教授认为,医生应教育患儿家长首先摒弃部分不科学的传统观点,选择含钙质量好、补钙效果佳的钙剂或食品。
过去,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地区,人们都认为骨头汤里含钙量比较高,这一点是错误的,虽然说全身99%的钙都在骨头中,但由于这种有机钙不溶于水,因此骨汤里的钙可以说是非常少的,这一点,基层医生一定要谨记,一定要纠正喝骨头汤补钙的“老”观念。相对于骨汤,牛奶中的含钙量相对较高,也容易吸收,是较好的钙源。
对于何种剂型的钙效果最好?罗小平介绍说,“当前有很多种剂型的钙,补钙效果都比较好,要让补钙达到最佳效果,应注意服用钙剂的时间。服用钙剂时,在避免食用部分蔬菜,因为蔬菜大多含有草酸盐、碳酸盐等,会影响钙的吸收。”
“但也不能空腹服用钙剂,补充钙剂的时间最好选择餐时,这个时候胃酸分泌最多,有利于钙离子的离解和吸收。碳酸钙的最佳服用时间是饭后半小时,此时服用钙制剂吸收率最高、利用率最好,能充分发挥钙剂的各种效能。”许鹏飞提醒基层医生在处方钙剂时,应交代家长最佳服用时机,以免影响补钙效果。
此外,补充钙剂也不是越多越好,未经身体吸收的多余的钙,会随排泄系统排出体外。但在过量补充维生素D的情况下,会由于钙吸收过多而可能导致肾结石。而且大量补钙也可以使其与其他元素竞争,不利于其他元素的吸收。因此,给婴幼儿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时,要按照推荐摄入量和制剂含量精确计算。医师应教育婴幼儿家长切勿盲目大剂量补充,否则将适得其反,不利于婴幼儿健康。
如何预防缺钙?
“补充维生素D,给点儿阳光很关键”
对于正常的孩子来说,如果出现了缺钙症状,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吸收不好,二是缺乏维生素D。如果婴儿体内没有足够的维生素D,即使食物中有钙也无法被吸收,进而导致缺钙。“因此,在临床中,对于缺钙的婴幼儿,我们会建议补充维生素D,同时一定不要忽略一个最天然的环节——阳光。当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雾霾天气下,阳光中的紫外线减少,孩子在阳光下的有效照射比较少,影响对维生素D的吸收。”罗小平介绍说。“由于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单纯靠母乳喂养不能满足婴儿对维生素D的需要,因此,医生应多建议家长给孩子晒太阳,多外出活动,在阳光照射下,皮肤可以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来满足身体的需求。”
故事的开始挺喜庆,2011年1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这位博士生顺利完成为期一年多的赴美交流学习项目,并带回了5个多月大的小宝宝。
“你小孩儿有点儿枕秃,这是缺钙症状啊。”李旭第一次带宝宝去社区医院打疫苗,大夫斩钉截铁地给出了这样的结论,并给她介绍了一种“效果挺好的”小儿钙颗粒。
这让年轻妈妈犯了难。在美国,她每个月都会带孩子去体检,从未被告知孩子缺钙。她还特意问过老外医生,“要不要给孩子补钙?”得到的答案是“不用”。
从社区医院回家后,纳闷的李旭给导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教授李可基打了个电话。就此,一项在近日完成并被广泛关注的调研被激活了:李可基和学生在北京市西城区两个保健科的预防接种门诊抽样调查了218位家长,高达86%的家长在孩子不到6个月时便开始为其补钙。
“吃母乳再补钙,那是荒天下之大谬。”李可基说,“全世界恐怕只有中国出现这种情况。”
婴幼儿补钙不当的危害
不满半岁且采用母乳或配方奶粉喂养的孩子到底该不该补钙?在李可基看来,这是个伪命题。
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了明确的摄入标准。根据《婴幼儿营养指南》,0个月~6个月婴幼儿每天应摄入300毫克钙,而母乳能为婴儿提供充足的膳食钙。欧洲儿科胃肠肝病营养学会公布的全球婴儿配方奶粉标准则显示,每1000毫升配方奶应含330毫克~940毫克钙。
“这意味着,只要小孩儿消化吸收正常,奶粉合格,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都没有必要再额外补充钙剂。”李可基说。
2012年1月12日,卫生部印发的《母婴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第二十六条也专门指出,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内一般不用补充钙剂。
“相反,对婴幼儿而言,过量的钙有可能减少铁和锌等营养素的吸收,还有可能增加肾脏负担,甚至有患肾结石的风险。”李可基这样推论。
这一推论令很多家长担心不已――“婴幼儿补钙不当的危害,会不会比三聚氰胺造成的肾结石还严重?”
对此,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裕明的观点是,“只要补充量未超过推荐的50%,就没有必要恐慌。”
在国际上,通常将婴幼儿钙摄入总量超过推荐量的50%,视为过度补钙。美国的研究者曾进行过一项3个月~5个月婴儿过度补钙试验。在试验里,补钙组日均摄入量高达正常标准的4倍(约每天1700毫克),对照组正常摄入量为每天470毫克。9个月后,结果显示,补钙对婴儿血钙、尿钙和铁营养指标均无显著影响。
肾结石主要由尿钙增加引起,美国研究者推断,“即使钙摄入量高达每天1500毫克~1800毫克,引起婴幼儿肾结石的风险也极低。”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同时为了确保安全,美国国立医学研究院食物营养专家组将0个月~6个月婴儿最大耐受剂量定为每天1000毫克。
“过度补钙是不合理的,过度恐慌也是不合理的。”陈裕明强调。
但对李旭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根本无从判断何为合理。她记得,社区医生曾经通过给婴儿剪头发“查微量元素”的方式断定“孩子缺钙”,同事们也说自己的孩子都是“含着钙剂”长大的,就连婆婆都一口咬定“枕秃”就是“缺钙”。
“看着周围的年轻妈妈们,我也不想欠孩子什么。”半信半疑的李旭在海外购物网站订购了美国原装进口液体钙。
怎样才是缺钙
实际上,国际上迄今为止也没有判断婴幼儿是否缺钙的统一标准。
“全部都是误解。”陈裕明说。他认为,判断婴幼儿缺钙较好的参考标准是:首先根据营养师对婴儿日常膳食的分析,钙摄入量在推荐量的70%以下;其次是具有如骨钙化不良、X型、O型腿等佝偻病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显示缺钙;最后是排除维生素D缺乏。
而且,上述3点必须同时满足,才能判断可能缺钙,轻度的钙缺乏往往难以通过检查发现。
“很多医生和营养师误以为,只要一项符合就是缺钙,因此大部分婴幼儿到了中国都会缺钙。”陈裕明补充道,“至于枕秃、盗汗、夜啼更是十分普遍的生理现象,它们与缺钙绝不是一对一的因果关系,缺钙误解大部分来自错误的经验。”
误解其实不止于此。妈妈们中间流行的一种“医嘱”是,需要补钙的不只是宝宝,妈妈也需额外补钙,这样既对孩子有益,也可以防止自身骨质疏松。
2010年,对冈比亚妇女的研究表明,对日均钙摄入量300毫克~400毫克的妇女,以每天1500毫克的标准进行孕期补钙,结果产后母乳钙含量、婴儿骨密度及身长体重等,均无明显差异。对日均摄入量极低、仅为每天288毫克的冈比亚哺乳期妇女,以每天714毫克的标准进行补钙,在8周~78周的哺乳期期间,乳汁钙浓度及其变化与对照组也几乎完全相同。
另一项临床研究则显示,在基础膳食钙中位数为每天821毫克的哺乳期妇女中,以每天1000毫克为标准补钙,并不能预防哺乳期的骨质流失,而在哺乳期结束后,骨密度会以每月0.5%~2.0%的速度自然恢复。
陈裕明认为,这些研究说明孕期以及哺乳期钙摄入量水平对新生儿骨健康并无较大影响,而且在正常钙摄入量的基础上补充钙,也不能减少该时期的骨质流失(考虑到孕期和哺乳期妇女食量大大增加,对孕妇的推荐量已经比正常成人有较大幅度增加)。
某种程度上,一线医务人员的判断直接决定了妈妈们的选择。在李可基组织的调研中,有167位母亲选择为宝宝补钙是因为“听从了医嘱”。
李旭还记得,在美国的一次检查结束时,她提起了孩子的枕秃,美国医生的回答是:“你那孩子老躺着,多少肯定长得稀疏一点儿。”而关于孩子夜啼的症状,老外更是直截了当地说:“白天睡多了,以后少睡点儿吧。”
“这不是说我们的医生故意说谎,事实上,很多医生尤其是基层的医生的确不了解。”李可基说,“他们可能真的是好心办坏事。”
陈裕明也分析,由于营养学是儿科极边缘的业务,医学生在校时的营养教育常少于30学时。因此绝大多数医生对营养学了解极少,也不关心营养学。很多医生关于推荐量和钙等补充剂知识,来源于商业推广性质的学术会,容易被误导。
“医生讲营养和营养教授讲临床一样,大多一知半解。”他补充道,“科普的投入远远不够。”
在美国,儿科医学学会会对类似问题展开研究,一旦形成政策,便组织指导所有儿科医生。
“可我们的妈妈们不知道该听谁的,便容易人云亦云,很容易就被育儿焦虑击中。”董明珠说,她以前担任某育儿论坛版主时,关于补钙产品的软文铺天盖地,有时一下午光删帖就要删200多条。
有一次,一个管理员发了一个题为《可把钙累坏了》的搞笑帖,帖子里写道:“钙,是微量元素中最受气的一种,托医药保健品广告的福,宝宝的很多情况都被扣上了缺钙的帽子。”
其中,磨牙、摇头、多动被视为缺钙,大奔儿头、方颅、额头长角被视为缺钙,连做鬼脸和说话晚也被归结为缺钙。
在一个专门销售婴幼儿营养品的网站上搜索为0个月~6个月宝宝设计的补钙产品,结果显示出21种。
钙在骨健康中所占地位并不太高
在李可基看来,发生在宝宝们身上的过度补钙现象,只是中国“全民补钙”运动的缩影。
1978年,卫生部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有37%的儿童和59%的中老年人缺钙。而在2002年,根据第八次全国营养大会通过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我国人均钙剂补充量离推荐量尚有40%~60%的差距。
此后,补钙产品的巨大市场形成。据统计,规模最大时曾达到120亿元。冯小刚在电影《大腕》里曾经调侃,“我们这里的明星都已经补过钙啦”。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花样繁多的广告词如“全民缺钙、全民补钙”“人是铁、钙是钢”“吃了就长高”等纷纷面世。
“毫无疑问,商家对产品功能的夸大在中国是普遍现象。”陈裕明说。2007年一本杂志曾系统综述了36项研究(17项为临床试验),结果发现补钙或正常膳食下的钙轻度缺乏均不影响儿童身高和体重的增长。只有当钙严重缺乏导致骨钙化不良时才影响儿童身高的正常增长。
“我只问一个最朴素的问题,照理说中国人缺钙也缺了几千年,为什么还是好好地活到了今天?”李可基开玩笑说。
事实上,钙在骨健康中所占的地位并不太高,日常钙摄入大约只能解释5%~10%的差异,遗传约占60%,剩余可以改变的因素还有激素、运动、充足的维生素D、中等蛋白质、禁烟、少酒、较少的咖啡、其他营养素的充裕以及心理健康等。
“建大楼需要钢筋水泥和黏合剂,而钙可能只相当于沙子!”李可基这样打比方。
“摄入充足的钙最大的必要性是希望在遗传基础许可的范围内,使我们骨健康达到最优状态。”陈裕明解释道。
其实,能通过膳食途径获取推荐量80%左右的钙便被视为基本正常。国内外营养学界普遍建议,通过高钙食物来补充钙,减少补充剂摄入量。
在美国,曾有3.6万名50岁~70岁停经妇女在日均钙摄入量为1100毫克的条件下,每天补充1000毫克钙和400国际单位维生素D,干预9年后,干预组肾结石发病风险增加了17%,心肌梗塞和中风的风险分别增加了13%和22%。
“大部分人没有渠道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董明珠说,很多妈妈在社区的儿保点为孩子接种疫苗时,都会遇到巧舌如簧的促销者,“孩子长得太慢是因为缺钙,孩子长得太快也会缺钙。”
第一计
阳光户外多运动
天气转暖了,带宝宝到户外多运动,可以强壮骨骼,强健身体。宝宝的骨骼发育离不开钙和维生素D的支持。
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的含量少,最佳途径是通过晒太阳,由皮肤为身体合成维生素D。充足的日光浴,还意味着新鲜的空气、奇趣的大自然、皮肤、呼吸系统及四肢的锻炼等太多好处。另外,钙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受多种因素影响,只有配合足量的运动才能不断增强骨骼的密度和骨的长度,促进骨骼健康。
第二计
营养补充有重点
春天是宝宝身体发育的黄金期,因为活动量的增加,宝宝的食欲增加,胃口大开。妈妈一定要让宝宝摄取全面均衡的营养,满足身体发育的需要。
在宝宝的快速生长期,骨骼的发育至关重要。钙能够参与骨骼的形成,使骨骼更健康。每个人的骨骼密度不同,骨骼密度越高,骨骼就越强壮。所以,要保证孩子吃到含钙丰富的食物。如果妈妈发现宝宝有缺钙的症状,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为宝宝适当补充钙剂。
第三计
钙剂挑选学问大
日光浴古已有之
在欧洲,无论长幼,都喜欢去地中海度假,穿上泳衣趴在海滩上暴晒,把皮肤晒成古铜色,又称“美黑”,这种时潮起源于可可・香奈儿。上世纪20年代,这位时尚教母乘坐游艇旅行时,偶然晒出一身古铜色的皮肤,随即在时尚界引起一股日光浴的潮流。从此流行和健康不再势不两立,而是亲密无间。
其实,中国人的日光浴亦是古已有之。成语“负暄之献”,出自《列子・杨朱》,讲述了战国时期,一个农夫由于家贫,只有一件衣服,在晒衣服的过程中,发现人晒在日光里很温暖很舒服,就想着把这个秘密进献给国王。在唐代,白居易有《负冬日》一诗,也谈到了冬日里晒太阳的妙趣和享受,“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
巧晒太阳益处多
晒太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喜洋洋的好事。中医认为,冬季需注意避寒就暖,保护“阳气”,平衡阴阳,而太阳是万物之源,多晒太阳,可以补充体内的“阳气”,促进气血流通,增强免疫力。中医有记载,经常腹泻、肚子疼、脾胃虚寒的人可以利用“太阳灸”来调理身体,具体的方法是面朝太阳,边晒边用手反复按摩肚脐、中脘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以及关元穴(脐下3寸处),此法对于宫寒的女性也有好处。
老人迈入暮年,“阳气”开始衰弱,冬天常常手脚冰冷,这时候晒晒太阳,暖暖身子,可以补充“阳气”。且太阳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帮助人体摄取和吸收钙质。老人骨骼钙质流失严重,晒太阳不仅能祛寒气补“阳气”,更重要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骨质疏松。
对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的婴幼儿来说,晒太阳也很重要。很多母亲费尽心思给宝宝补钙,而太阳里就有“免费”的补钙剂。多晒太阳可以促进婴幼儿骨骼发育,同时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有效预防感冒发生。白领一族多到户外晒太阳,能舒缓疲劳,放松心情。
总而言之,晒太阳对男女老少都有好处。晒太阳不仅“美黑”,更有三补:一补骨头,二补“阳气”,三补正气。
你会晒太阳吗
那么,晒太阳,这一天然的免费的保健品,该如何享受呢?医学专家认为:晒太阳的最佳时间是每天上午8~10点,下午3~5点。此时阳光不至于绵薄无力,也不会强烈到灼伤皮肤,晒晒太阳正好。从时间概念上讲,健康人每天应坚持晒太阳30~60分钟。
【关键词】儿童骨密度结果;调查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93-02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测定2013年5月――2013年9月于本院体检的662名0-6岁婴幼儿骨密度。根据不同月龄分为4组:0-6月龄组108名,6-12月龄组78名,1-3岁组84名,3-6岁组392名。进行常规体检,调查儿童身高、体重在同年龄同性别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范围内,排除有双胎、早产、低体重情况。
1.2仪器与检测方法应以色列阳光医疗有限公司生产的Sunlight OmnisenseTM7000P超声骨强度仪3岁以下婴幼儿下肢胫骨中段1/3处进行超声情况检查,3岁以上在前臂前1/3的桡尺骨处测量。
1.3问卷调查拟定了婴幼儿及学前儿童骨密度影响因素调查表,内容包括母亲孕期营养情况,婴儿出生情况,喂养情况,辅食添加,不良饮食习惯,慢性疾病,环境、经济、睡眠,1岁以上儿童奶量摄入情况及补钙情况等。
1.4骨密度测试结果参考标准骨密度SOS值的Z值评分数标准:Z值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测定的2013年5月――2013年9月于竹山县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进行体检的662名0-6岁健康婴幼儿骨密度情况。
2.1BMD与月龄关系见表1。
3讨论
儿童的生长发育处于高峰期,是一个连续不断发展过程,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因此,对营养的需求也相对较高,一旦缺乏就易引起营养性疾病。骨密度测定是了解小儿骨矿含量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评价小儿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研究骨代谢疾病和各种病理因素导致骨矿化异常的一项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儿童骨密度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加逐年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指导孕妇在孕期注重合理膳食,多户外活动,科学合理地补充钙和维生素D;12月龄内的婴儿生长发育快,钙的需要量增多,指导多户外运动,每天补充维生素D500u;鼓励家长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6个月后随着母乳营养的下降,可以混合喂养;出生后婴儿4-6个月龄合理添加辅助食品,以满足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防止发生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1岁后并非断奶,而是换奶,指导家长继续坚持服用配方奶,不能用酸奶饮品代替配方奶,为儿童的生长发育奠定坚实的骨骼基础。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9-70.
[2]周爱琴,徐海青,刘兴莲,等.婴儿骨密度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10):783-784.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a)-127-02
婴幼儿腹泻是儿童常见多发病,它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疾病的诱因,也是造成婴幼儿死亡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婴幼儿腹泻的防治,找出与其相关的因素是妇幼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2005年连续对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乡11个村0~2岁儿童的腹泻、佝偻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统计。
疾病诊断标准:儿童腹泻以1987年《联合国与中国腹泻病研究规定》为论断依据。佝偻病以卫生部1986年颁发的《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中拟定的全国统一论断标准。
1.2 统计学方法
资料整理后,EPI Info5.0录入数据并设置逻辑检错,利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0~2岁婴幼儿腹泻发病情况
2003~2005年0~2岁小儿腹泻的平均患病率为10.32%。1岁组明显高于其他组(P
2.2 0岁组婴儿腹泻与喂养关系
由表2可以明显看出,母乳喂养的婴儿患病率明显低于人工喂养的婴儿(P
2.3 0~2岁组正常小儿和腹泻小儿患佝偻病情况分析
如表3所示2003~2005年正常小儿的平均佝偻病患病率为6.20%,而腹泻小儿的佝偻病患病率为13.45%,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佝偻病是小儿常见病,因体内维生素D缺乏引起全身钙磷代谢失常以至钙盐不能正常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位,最终发生骨骼畸形。佝偻病虽然很少直接危及生命,但发病缓慢,易被忽视,一旦发生明显症状时,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易并发肺炎、腹泻、贫血等其他疾病。
婴幼儿腹泻是因为婴儿期消化系统发育尚不成熟,防卫机能差,从而易使病毒、细菌侵入。而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肠道负担很重,着凉、喂养不当、患佝偻病活动期均易引起腹泻。
因此作为儿童保健人员应大为宣传和普及常见病预防知识。佝偻病的预防包括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尽量母乳喂养,生后2周开始每天口服VitD 400 U。若每天食乳400~500 ml,则不需补钙。
[参考文献]
[1]董训兰,石国光.小儿佝偻病与贫血及营养不良关系的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3,18(6):205-207.
[2]葛建芬,郑文,王开玉,等.盐城市2004年1178名5岁以下儿童佝偻病的患病状况[J].职业与健康,2007,23(6):436-437.
[3]杨如兰.1380例3月龄体检婴儿佝偻病发生情况分析[J].山东医药,2007,47(8):36.
结石元凶:不只三聚氰胺
肾结石的形成过程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尿中晶体和胶体物质浓度升高或溶解度降低,呈过饱和状态,析出结晶并在局部生长、聚集,最终形成。儿童尿石症中,由于女孩尿道短宽,细小结石易于排出,故女孩尿石症的发病率较低,男孩的发病率是女孩的1.43倍,但对于上尿路的肾结石的发病率,男女无明显差别。而造成肾结石的原因很多――
1.本次肾结石大爆发,主要是因为孩子食用了含大量三聚氰胺的奶粉所致。三聚氰胺略溶于水,常被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剂,以提升食品检测中的蛋白质含量指标,因此也被人称为“蛋白精”。人体大量摄入后会出现泌尿系统病患,以结石最为常见。但就现阶段观察看来,如果摄入量较低,结石很快会经肾脏排出,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钙性结石。儿童尿石症中最常见的是草酸钙,出现钙性结石可能找不出任何原因,可合并有血钙增高,也可以血钙正常。过量补钙和过量补充维生素D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发生钙性结石。其他如甲亢、长期卧床、类肉瘤病等也可能发生钙性结石。
3.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父母长期给孩子食用大量动物蛋白、精制糖、脂肪等含量过高的食物也会增加肾结石形成的危险性。当然,营养状况差,动物蛋白食入过少,尿酸成分增多,结石也会增多。
另外,儿童常见感染性或代谢性疾病,比如革兰阳性的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克雷伯杆菌所引起尿路感染,先天遗传性的肾小管功能缺陷性疾病造成胱氨酸的吸收代谢异常均可引起结石。
临床表现:
尿液浑浊或结晶尿
结石症状在幼儿身上表现不典型,很少出现像成人那样的肋脊角绞痛。血尿是儿童肾结石的主要症状,多见于剧烈活动后,有时血尿较轻,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多数红细胞。腰和腹股沟疼痛是肾结石的重要表现,在乳儿由于不会表达时则会哭闹,甚至呕吐、颜面苍白,并出冷汗。有一部分病例以全身症状就诊如低热、食欲不振、消瘦、生长发育迟缓等,尿检查可有多数白细胞,即尿路感染症状。也有偶见肾结石以急性无尿为首发症状。此次服用过含三聚氰胺的奶粉的孩子出现下列症状时,应该立即去医院就诊――
1.有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喂养史,多是无母乳喂养患儿,完全靠奶粉喂养;尤其是年龄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
2.下列临床表现中的一项或多项:①不明原因哭闹,排尿时尤甚,可伴呕吐;②肉眼或镜下血尿,或小便浑浊;③当发生急性梗阻性肾衰竭,会表现为少尿或无尿;④尿液中排出结石或粉红色结晶,如男婴结石阻塞尿道表现为尿痛和排尿困难。
确诊主要靠影像学检查:首选泌尿系B超。必要时行腹部CT平扫和静脉尿路造影(无尿或肾衰时禁忌)。
排石治疗:大量饮水
发现孩子食用过受污染奶粉的家长不要过于惊慌,首先应观察孩子是否有上述症状表现,然后去医院做尿常规及B超检查。而一旦发现结石,就必须由专科医生根据患儿肾功能的损害程度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临床上,只要及时发现,及时诊断,积极处理,一般不会发展成急性肾衰竭,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也不会给孩子的身体健康带来后遗症。
1.首先去除病因,清除体内有毒的化学物质,及时阻断肾结石形成的源头,立即停用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配方奶粉。
2.如果结石比较小,没有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还是采取一些水化和碱化尿液的方法,也就是大量饮水或静脉输入碳酸氢钠(苏打),以改变尿液的pH值,从而减少结石的形成并促进结石的排出。内科保守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检测尿常规、血生化、肾功能,复查B超。此次因摄入大量三聚氰胺导致的结石较为松散或呈沙粒样,自行排出可能性较大,故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
3.外科治疗:经内科保守治疗病情无改善者可手术解除梗阻。目前可选择膀胱镜逆行输尿管插管引流、经皮肾造瘘引流、手术切开取石、经皮肾镜取石等手术方法。因此次事件中病人为婴幼儿,结石较为松散,尿酸成分为主,体外震波碎石有较大的局限性,故不采用。
预防结石:
母乳喂养,慎加辅食
改变生活习惯可以预防和减少结石的生长和发病。
1.大量饮水对尿石症有防治作用,是一种最有效的预防方式。水能稀释尿液并防止高浓度的盐类及矿物质聚积成结石,正常孩子每日需水量为150ml/kg,当然这其中包括了膳食中所含的液体量和奶量。
2.控制蛋白、糖的摄入量。正常孩子每日摄入的蛋白总量为3.5g/kg,糖总量为12g/kg(一个鸡蛋约含蛋白质10g、糖1g、脂肪10g)。同时要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食量。蔬菜和水果含维生素B1及维生素C,它们在体内最后代谢产物是碱性的,尿酸在碱性尿内易于溶解,故有利于治疗。
3.勿过量服用鱼肝油。鱼肝油虽富含维生素D,有促进肠道对钙磷吸收的功能,但大剂量维生素D会增加尿液中钙磷的排泄,势必产生沉淀,容易形成结石。正常情况下孩子每日需要维生素D量为400国际单位,通常情况下每升牛奶约含4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
4.控制钙的摄取量。不要盲目给孩子补钙,一般诊断有佝偻病的情况下可以补钙,因为大量补钙和摄入维生素D时有可能导致结石形成。
在讨论之前,我们必须把补充维生素D和补充钙剂区别开,尽管两者的作用有一定的一致性。维生素D主要作用是促进钙的利用,它主要靠皮肤合成,奶类或其他食物中的维生素D都很少,故而是婴儿普遍缺乏的营养素。钙在奶类中含量非常丰富,但吸收率有限(30%~60%不等)。维生素D和钙的关系有点像枪和子弹,缺一不可。
补充维生素D几乎是每一个婴儿都需要的;而补钙则大多数婴儿是不需要的,只有少数婴儿例外。
关于补充维生素D的建议:
1.美国儿科学会2008《佝偻病和维生素D缺乏防治指南》建议,所有的婴幼儿(不论是否母乳喂养)自出生后不久起每日至少补充400IU维生素D。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建议,母乳喂养婴儿自出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 ~800IU(北方)或400IU~600IU(南方)。
解读:
美国儿科学会《佝偻病和维生素D缺乏防治指南》旧版(2003年版)还主张,母乳喂养的婴儿每日应至少补充维生素D200IU。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补充维生素D时,要把配方奶粉中已经添加的维生素D扣除,然后把不足的部分补上。但新版(2008年版)已经有很大改变,母乳喂养和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每天都应补充400IU维生素D。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建议,母乳喂养的婴儿要补充维生素D
400IU~600IU或400IU~800IU,未提及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按照配方奶粉的国家标准GB10765-2010,配方奶粉中维生素D含量为(每100千卡)42IU~100IU,大致相当于每100毫升奶液中含25IU~60IU(不同品牌产品含量不同)。要实现摄入400IU维生素D,大概需要摄入667毫升~1600毫升配方奶。显然,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不可能通过喝配方奶粉满足全部维生素D需要。所以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也需要补充维生素D。
结合以上两个《指南》,我认为婴儿每天补充维生素D400IU是非常必要的。在母乳和配方奶粉的基础上,补充这个剂量之后,婴儿不再需要晒太阳即可满足全部维生素D需要。当然,即使同时晒太阳,也不必担心维生素D过多。
个别婴儿在补充维生素D之后,仍有可能(虽然可能性较小)出现佝偻病,此时应加大补充维生素剂量或改为注射维生素D,具体剂量只能由主诊医生根据患儿情况决定。
关于钙剂补充
美国儿科学会《佝偻病和维生素D缺乏防治指南2008》和中国营养学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几乎都没提到婴儿要常规服用钙剂。
实际上,在母乳或配方奶粉充足的情况下,钙的摄入量对婴儿来说是充足的。加上维生素D补充,提高奶中钙的吸收率,对预防佝偻病来说就够了,无需常规服用钙剂。所谓“母乳或配方奶粉充足”是指,6个月以下婴儿纯母乳喂养或配方奶粉喂养,6个月以上婴儿每天摄入母乳600毫升或者配方奶粉600毫升~800毫升。
当然,如果发现婴儿有佝偻病早期症状,还是需要补钙的。所谓佝偻病早期症状,主要包括激惹、夜惊、夜啼、多汗、枕秃和相关化验指标阳性。但有些表现缺少特异性,比如出汗和枕秃也可能是天气炎热所致,所以要经儿科医生确诊之后再服用钙剂。
误区一:过分补钙,忽略补铁
案例:安安目前四个月大,晚上睡得很不安稳。有时像从惊吓中忽然醒来;早上醒来时又会急躁不安且呼吸急促。奶奶根据自己长期的经验,认为安安应该是缺钙了,于是努力给安安补充钙营养。
分析:宝宝四个月后自生的铁已经消耗完了,所以要及时添加辅食,首先要考虑补充铁元素的辅食。如果膳食调理不均衡,宝宝容易出现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症状。它与婴幼儿缺钙现象有点类似,例如躁动、不安等。
解决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带宝宝去咨询医生。确定到底是缺钙还是缺铁。如果宝宝缺铁,在日常饮食中要注重宝宝食物的多样化,并且引导宝宝不挑食。此外,每周可以让婴幼儿吃上1~2次动物血,例如猪血,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误区二:幼儿园吃饱吃好就行了
案例:姗姗上幼儿园了,幼儿园提供一日四餐,姗姗妈日常就极少为女儿的食物和营养操心了。
分析:幼儿园为宝宝提供一日四餐,早餐、早点、中餐、午点,只在家里吃晚餐。有些家长认为宝宝主要在幼儿园饮食,在家吃饭的时间太少,对宝宝的营养不理不问,极少关注。如果不注重营养,没打好宝宝的身体基础,会导致宝宝生长发育和免疫力下降。
解决方法:家长最好把幼儿园的一周食谱记下来,知道宝宝在学校吃什么,回到家后了解宝宝是否有吃到。如果宝宝食量不够,家长需要见缝插针及时给宝宝补充营养。例如宝宝在学校没吃到鸡蛋,家长要及时给宝宝补充鸡蛋;在幼儿园食谱中,由于担心鱼刺,很少食用鱼,家长最好给宝宝吃点鱼。家长要懂得家庭食谱和幼儿园食谱互补。
误区三:餐餐食量过大
案例:单单今年三岁了。为了让单单健康成长,单单妈每餐都要求儿子吃一碗以上的饭菜。
分析:从幼儿生长的角度来讲,宝宝七分饱即可,要给宝宝饮食留有一定的空间。过分饱。会加重宝宝肠道功能负荷。同时,宝宝过饱,大部分血液长时间在胃中帮忙’消化,大脑容易缺血缺氧,不利于宝宝脑细胞的成长。
解决方法:要以宝宝的吸收为标准,不要以大人的意向为标准,更不能因为大人觉得孩子没吃饱就让孩子再多吃点。宝宝的食量因人而异。有些宝宝消耗能力不是很好的,吃半碗就可以;有些宝宝体格大点,消耗能力好的,吃一碗也可以。在一般情况下,宝宝吃七分饱即可,另外可以再喝点牛奶。
误区四:乳酸饮料代替牛奶
案例:彤彤不喜欢喝纯牛奶,偏爱“酸酸乳”,妈妈认为酸酸乳也含有牛奶成分,于是只给彤彤喝酸酸乳。
分析:“酸酸乳”或是“爽歪歪”,其实是饮料类,以饮料的标准去执行。它的蛋白质小于或是等于1.1克。而牛奶、纯酸乳1毫升含有2.3克的蛋白质。
解决方法:“纯牛奶”、“酸酸乳”各有优势。宝宝不能一味喝“纯牛奶”或是“酸酸乳”。如果宝宝一天喝两次奶,将“酸酸乳”和“纯牛奶”结合起来喝更好。此外,家长在给宝宝选择奶类食品时,要注意看它们的营养标签,了解它们的营养成分。
误区五:空腹喝牛奶
案例:彤彤上幼儿园了,学校提供一日三餐,包括早餐,但是早餐中没有牛奶。于是,妈妈就在早上提前给彤彤喝一瓶纯牛奶。
分析:原则上,牛奶是含蛋白质比较高的食物,一般情况下它不提供能量,而是由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牛奶加鸡蛋,并不是宝宝的营养早餐。
解决方法:喝牛奶前先吃米或面食50克,再加上一个鸡蛋和少许蔬菜,然后再喝牛奶,使牛奶在胃中与其他食物充分混合。在喝牛奶前,先吃点碳水化合物,例如苏打饼等。
误区六:早餐永远是牛奶+鸡蛋
案例:“不是牛奶加鸡蛋,就是牛奶加面包。”兰兰妈说,幼儿园提供给女儿的早餐老是不换花样。
分析:一般情况下,宝宝长身体需要800~900克的钙元素。如果宝宝的早餐太单一,钙元素就跟不上。现在有些8~9岁或是11~12岁的学生会感觉关节痛。有可能就是孩子的生长痛,从某方面讲是因为缺乏钙元素引起的。
解决方法:如果幼儿园提供的早餐单调,家长可以让宝宝在家吃。或者可以叫宝宝带鸡蛋和牛奶到学校,然后再吃学校提供的早餐。
营养小贴士:每周吃1~2次动物血
婴幼儿生长时期如果膳食不均衡,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导致免疫力低下。铁是一种很难吸收的元素,食物中动物血所含的铁最容易吸收,含量也最高。所以,婴幼儿每周吃上1~2次动物血,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这里推荐一款小食谱:
猪红青菜豆腐汤
材料:猪红30克、豆腐20克、青菜叶20克、肉丸20克。
制作:把猪红(猪血)、豆腐切小块用油盐腌制5分钟,把水烧开,放进肉丸,再放猪红、豆腐,最后放青菜叶,调味即可。
我家宝宝刚刚7个月大,医生说有点缺钙,让我多带他晒晒太阳。虽说现在已到春天,但气温还比较低,所以我有些担心。请问,宝宝晒太阳都需要注意些什么?
读者 陈玉洁
陈玉洁读者:
婴幼儿多晒太阳,不仅能促进新陈代谢,还能补充维生素D,增强钙质的吸收,可谓一举多得。不过,冬春之交带宝宝享受日光浴,要注意以下细节:
第一,晒太阳时不要给宝宝穿太多衣服。宝宝穿得太厚,很难达到晒太阳的目的,因为冬春两季阳光中的紫外线相对较弱,难以穿透衣服到达皮肤。所以尽量不要把宝宝捂得太严,应选择宽松、柔软的棉质类衣服。晒太阳时,可以给宝宝戴一顶有帽檐的小帽子,因为婴幼儿毛发较稀疏,头颅骨骨板薄,对紫外线的抵抗力较差,视力也尚弱,帽子可以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第二,不要隔着玻璃晒太阳。玻璃可以阻挡阳光中50%~70%的紫外线,降低了日光浴的功效。如果担心宝宝吹风感冒,可选择背风地带,如宽敞的阳台等。
第三,晒太阳前不要给宝宝洗澡。人体皮肤上含有大量的7-脱氢胆固醇,它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可转化为维生素D3,从而促进钙的吸收。洗澡会将这种物质洗去,就达不到促进人体钙吸收的目的。所以,妈妈们准备带宝宝出去晒太阳之前,不要给宝宝洗澡,以免影响宝宝对钙的吸收。
第四,日光浴时间要适宜。很多人以为晒太阳时间越长越好,其实,正常的日光浴时间以1~2小时为宜。最初几次只能晒几分钟,逐渐延长晒太阳的时间,切不可第一次就带孩子晒一两个小时,一定要循序渐进,否则很容易造成孩子感冒。如发现宝宝皮肤变红、出汗过多、脉搏加速,应立即停止日光浴。
第五,晒太阳前适当给宝宝补充营养。晒太阳前给宝宝吃些鱼肝油和补钙的食物,吸收钙的效果会更好。家长可以多给孩子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海带、虾米、鱼类、豆类、花生、芝麻、蔬菜(空心菜、白菜、菠菜)等。另外,也可以药补。
第六,晒太阳最好穿红色衣服。晒太阳时最好给宝宝穿红色衣服,因为红色衣服的辐射波能迅速“吃”掉杀伤力很强的短波紫外线。
医生 柴德全
豆腐皮和虾皮可以一起吃,原因如下:
豆腐皮和虾皮都是含钙量很高的食物,一起吃有补钙的作用,而且两者放在一起,味道很鲜美,既有虾皮的鲜,又有豆腐皮的香,加上小葱末和酱油,咸淡程度适中即可,味道更好,豆腐皮为豆制品,有补充蛋白质的作用,虾皮不仅可以做汤,还是调味佳品,如虾皮炖鸡蛋,别具风味,虾皮不仅适宜于老人、孕妇、婴幼儿食用,也适宜于体质衰弱者食用,健康人食用则更是有益。
(来源:文章屋网 )
1月18日,小米就四岁了。回想起这四年小米的成长,不禁感慨万千,这小子很不省心,尤其是饮食方面。拉扯他可真费了一番心血啊!
全世界都提倡母乳喂养
意大利提倡母乳喂养。医院在新生儿出生的头两天提倡完全母乳。不给喂奶粉。第三天统量,如果新生儿因为母乳不足失重太多的话。会有定点定量的奶粉补充。
米妈一直坚持哺乳,但是无奈母乳不足,所以在小米进行第一次体检的时候就询问了家庭医生可否补充奶粉。医生根据孩子的身体情况推荐了雀巢的NIDINA。不过小米也爱喝不喝的,糟蹋了不少。
意大利“偏方”:茴香菜、洋甘菊茶和花草茶
小米刚出生不久,不好好吃奶,老是哭闹,而且有点便秘。于是又跑到家庭医生那里讨教。医生建议给喝茴香茶。茴香茶有冲剂和袋泡两种,超市和药店均可买到。茴香具有让人平静和放松的功效,也可以用于调节肠胃功能,预防便秘。而婴儿茴香茶特别适用在减缓或改善婴幼儿经常发生的不适症状,如婴幼儿肠绞痛。肠胀气,消化不良,胃口不佳等等。因为茴香茶本身带有甜味,小米还挺爱喝的,起码看着比奶粉爱喝。现在依然很喜欢,隔三差五就喝一大瓶。
小米晚上不好好睡觉,这又是个难题。医生推荐了洋甘菊茶。也有冲剂和袋泡两种,婴幼儿专用的加了糖。洋甘菊也叫春黄菊,安抚效果绝佳,可舒解焦虑、紧张、愤怒与恐惧,使人放松,让心灵平静。对失眠很有帮助。
常见的幼儿功能型饮料除了茴香茶和洋甘菊茶外,还有降火的花草茶。
五花八门的意大利辅食:泡在奶粉里的饼干
听了儿科医生的建议,坚持母乳喂养,辅食直到小米六个多月才开始添加。鸡蛋,尤其是蛋黄,被认为会增加肝脏与肾脏的负担,不建议过早食用。
小米的奶奶让我给小米的奶瓶里加饼干,我心想加米粉岂不是更好,一直没有采纳。后来才发现,意大利这边有专门泡在奶瓶里的饼干。从4个月上就可以添加了,这种饼干不但富含营养成分,而且入水即化,非常方便。因为小米不大喜欢用勺子吃辅食,奶也喝不多,加饼干反倒是欣然接受。结果最多一次我给他250毫升牛奶里加了八块饼干。让他撑了个肚圆。
意大利婴幼儿的辅食十分丰富,也很方便,冲泡类型的有米粉、麦粉、豆粉、粗粮粉、蔬菜粉、肉汤粉等等,瓶装的有果泥(香蕉、苹果、桃子、李子等),肉泥(鸡肉、小牛肉、火腿肉、火鸡肉、兔肉、鳕鱼、鳟鱼、鲈鱼等,由于无盐,米妈认为非常难吃)和菜泥(西葫芦、胡萝卜等)。比较特别的是加了饼干的酸奶,总之一天的营养都可以补充到。
4个月以上还有很精致的婴儿意大利面,跟米粒差不多大,各种形状都有,可以做汤面,也可以直接做番茄面等,还有婴儿专用的橄榄油和奶酪。
出牙之后,能品尝的东西就多了。意大利没有磨牙棒,这里的佐餐面包就是最好的磨牙武器,因为外皮坚硬。所以妈妈们经常随手给宝宝掰一块,让他自己抱着啃。街上也到处可以看到小孩子手捧一块白披萨,吃得津津有味。
在一岁之后,根据家庭医生指导。奶粉逐渐换成了鲜奶。而且以半脱脂牛奶为主。也无须煮沸,只要加热到合适的温度就可以直接饮用。
营养丰富的幼儿园饮食
小米一岁八个月开始上幼儿园,每天早晨照例一瓶牛奶。然后十点钟幼儿园有一个点心时间,自备食品。小米一般都带果汁和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