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用贷款

信用贷款

时间:2023-05-29 18:01: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用贷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用贷款

第1篇

一、存在的问题

1、对小额信用贷款认识不到位。一是有一些基层信用社习惯于几十年的抵押担保贷款,对发放这些类型的贷款的心应手。而一旦让其发放信用贷款总感觉不放心,一旦贷款沉淀没有“撇绳”,因而对评定信用户及发放小额信用贷款不积极、不主动。二是个别信贷工作人员嫌评定信用户太麻烦,步骤太繁琐,对此项工作不热心。三是认为信用贷款大部分是小额,与其“广种薄收”,倒不如看准几个大户集中投放来得痛快。四是少数乡镇政府及村两委份内的工作很多,让他们介入信用户的评定工作认为是额外负担,还有的村干部不愿意在有关栏目内签字,怕将来承担经济责任。五是少数信用社主任不能正确处理信用工程的创建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认为储蓄存款、盘活收贷是硬任务,信用户评定是软任务,对信用户的基础性工作做得不到位。

2、信用户对信用证认识模糊。评定信用户是一项十分严肃认真的事情,一旦农户拿到了信用证,就意味着他的信用程度得到了信用社的认可,他就可以凭信用证直接到信用社像取款那样十分方便地获得贷款。但有些信用户对得来不易的信用证并不十分珍惜,有的随便出借,有的随便把信用证扔到桌上,有的还把信用证和其他无关紧要的证件放在一起,有的还形成丢失。凡此种种,都说明信用户对小额信用贷款的内在含义认识不清。

3、信用社在具体操作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少数信贷管理人员对持证农户取得贷款心存顾虑,总爱对贷款的用途、偿债能力再三追问,唯恐债务悬空,挫伤了一部分信用户的贷款积极性。二是少数信用社因受资金承受能力的限制,就人为地附加一些贷款条件予以限制。三是极个别信贷人员对信用贷款不能实行利率优惠。四是有的信用社对小额信用贷款和其他贷款一样,手续比较复杂。

二、工作建议

(一)大力宣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重大意义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密切信用社和广大农民群众关系的粘合剂,是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重要措施,是农信社实现农社双赢的主要途径,是新形势下农信社信贷管理方面的重大改革。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不仅能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贷款热情,引导贷款需求,扩大农信社市场占有份额,而且对于转变信用社经营理念,扩展信用社经营空间,使之立于不败之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农信社要对村两委、村民小组、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小额信用贷款的重大意义,使村干部支持信用户的评定工作,满腔热情地投身到信用工程的创建活动中去;另一方面,县联社、信用社领导要对广大信贷人员讲清小额信用贷款对信用社自身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使信贷人员克服麻烦、厌烦情绪,把小额信用贷款当作信贷工作的第一要务,当作自己联系农民群众的工作切入点和落脚点,自觉地、主动地、热情地发放小额信用贷款。

(二)紧紧依靠当地党政部门,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信用等级评定体系

信用社是地方金融组织,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参与和支持。信用社应积极地、主动地将信用评定工作向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进行汇报,引起他们的重视与支持。在具体工作中,还要充分发挥村干部的积极能动作用,让他们全程参与、全程跟踪。由村干部、村民代表、社员代表、信用社工作人员组成的农村信用评定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地熟、人熟、情况熟的优势,对申请要求成为信用户的农户,要从其信用程度、威望高低、家产状况、全年收入、偿债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了解,在此基础上确定信用户的名额。在这方面,要坚持标准,坚持原则,宁缺勿滥,宁精勿粗,不能搞“大呼隆”,不能硬性分派评定指标。

(三)建立一套科学的信用等级监测体系

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它绝不是权宜之计,也决不是应景之作,此项工作耗时费力,同时细致缜密,因此有“系统工程”之说。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得之不易的各种数据要倍加珍惜。对这些数据最有效的保存办法就是用微机科学分类,建立数据库,将全套评定资料纳入数据库管理。县联社一级法人核算的,县联社设一个数据库即可;县乡两级法人核算的,县联社可设总库、各独立核算的信用社设立分库。数据库建立之后,要对信用评定指标实行动态管理、适时管理、定期检测。检测可分为现场监测和非现场检测。现场检测要求信贷工作人员亲临一线,入户上门进行调查分析,并将变动的数据及时纳入微机进行更正。非现场检测要根据各基层社的统计数据利用数学公式进行模拟计算,从中找出变化的东西,发现规律性的东西,预测信用户的信用程度发展变化趋势,指导全县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

第2篇

为适应市场定位和发展的需要,自2011年开始就对辖内农户开展农户评级授信,至2014年6月累计参评乡镇26个乡镇,农户14.9万户,公开授信28.1亿元,累计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6.8亿元,惠及农户1.12万户,有效改善了辖区信用环境,支持了三农经济的发展壮大,获得了地方党政和农户的一致好评。

一,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意义

(一)有利于优化地方信用环境,提升农户信用意识。在农户信用等级评定过程中我行注重宣传引导和典型带动作用,发挥宣传引导作用,着力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提高农民信用意识。截止2014年末,在全县15万户农户中内开展了农户评级授信,共评出一级信用农户1.8万户、二级信用农户4.6万户、三级信用农户5.3万户。通过信用等级评定的张榜公布、信用户授牌、信用户贷款受益等,引导部分原来信用程度不高、不讲信用的人主动想方设法清偿贷款,请求重新为其评定信用等级,一些欠贷农户主动归还拖欠多年的贷款,实现了由“要我还贷”到“我要还贷”的转变。目前,辖内农户普遍感受到信用已经深刻影响到农户家族地位、邻里关系等诸多方面,决定农户在当地的个人威望,已成为生活中的一张名片。

(二)有利于提升信贷资产质量,实现社农双赢。通过信用评级,农村信贷需求得到了较好满足,金融服务的社会效果和社会印象显著提升。农民人均纯收入越来越高。小额农贷改善了农村信用环境,调整了县域农业产业化结构,加快了农民致富步伐,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呈上升趋势,2013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4522元。贷款大户在信贷资产中集中度较高,因此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风险,而且贷款大户通常风险缓释能力较差,一旦出现违约将使农商行面临巨大损失。而小额农贷有客户多、投向广、单笔额度小、流动性强的特点,大力发展小额农贷可以有效的分散农商行信贷资产的结构性风险。

(三)有利于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农户信用评级,大力开展信用村镇、信用农户评选活动。截止2014年12月末,全县村镇参评率达到98%,己建立农户信用档案15万户,己评定信用农户12万户,农户信用评级遍及全县26个乡(镇)的357个行政村。通过农户信用评级,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创新活动,大力营销“福惠农”“福祥便民卡”,等信贷产品,农户贷款大幅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小额信贷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客户经理存在惧贷心态。小额农贷单笔金额小,户数众多,涉及各行各业,情况千差万别,而基层网点客户经理数量有限,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在发展小额农贷业务时往往力不从心,贷后管理更容易滞后,出现不良。小额农贷因为户数多,手续繁琐,单户收息少,不易完成考核指标等原因,造成部分客户经理有“懒贷”的心态;而且由于贷款追责日益严格,部分客户经理怕发放小额农贷之后难以收回,有“惧贷”的心态。

(二)绩效考核工资分配有待完善。在这个抢占市场的转型跨越关键的时期,怎样让那些信贷人员以一个积极的态度营销个人小额贷款,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社自2010年开始绩效工资改革以来,考核制度日益完善,但对一线信贷人员工资的倾斜力度还有待提高。当信贷工作人员去面对最具挑战性的信贷工作时,却得不到与之相匹配的薪资待遇,信贷工作人员就会借口工作风险大而变得消极,不去拓展客户。另外,部分基层支行还存在吃“大锅饭”的思想,在实际分配绩效的工资时,仍然不能走出平均主义禁锢。

(三)评级授信“规定动作”不严谨。农户评级授信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重,工作量大,联社对评级授信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各信用社在评级授信年检的过程别要做实公告、集中年检、上门调查、张榜公布、凭证放贷等关键环节,以保证评级授信年检结果的真实与准确。但部分信用社合规意识不强,评级授信流程不严谨,相关“规定动作”没有做实,以至于不敢凭证放贷。

三,对发放农户信用贷款明启示

(一)加强培训,提升员工素质,组建贷款营销团队。可以借鉴保险公司培训员工的做法,加强员工对于社会关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知识了解,提高员工的营销意识和营销技能,强化对员工营销内涵的认知,使自己营销行为达到客户满意的要求,创造相应的营销价值。鼓励信贷营销人员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进行市场调查,深入了解所在地区的经济状况,尽可能掌握客户实质的经营状况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中对资金的实际需求等,尽快适应新时期信贷营销工作的需要。同时,建立专门的营销队伍,可以通过考试竞聘选拔选拔一些有能力、素质全面的大学生员工补充到营销队伍,让这批人员在信贷管理、吸收存款的目标上努力。

第3篇

一、贷款使用监管情况

(一)借款情况

1、我区以区资产经营公司为平台,已累计争取到开行政府信用贷款13.91亿元,支持了7个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第一期10亿元开行政府信用贷款借款期限为15年,从12月至2019年12月。前5年为宽限期,即从12月至12月,只付利息;从第6年起即从12月开始,既要付息又要还本。这10亿元贷款主要用于万州区主城区北岸综合治理工程,即北滨路(5.21亿元)、万州城区陈家坝库岸综合整治工程,即南滨路(1.05亿元)、高塘路(1.6亿元)、万州城市道路改造工程(0.9亿元)、万州盐气化工项目基础设施一期工程(1.24亿元)等5个项目。

第二期开行政府信用贷款授信5亿元,已贷款3.91亿元。借款期限为12年,即从6月至2019年6月。前2年为宽限期,即从6月至6月,只付利息;从第3年开始,即从6月开始既要付息又要还本。这3.91亿元贷款主要用于万州盐气化工项目基础设施二期工程(2.2亿元)和万州江南新区中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1.71亿元)2个项目。

2、我区以重庆农发产业发展公司为平台,已争取到农发行政府信用贷款3.5亿元,用于重庆三峡库区技术纺织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期限8年,前2年为宽限期。目前正在申请万州区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一期)项目政府信用贷款1.5亿元。

3、为支持重庆市太白酒厂的发展,3月,区政府向农发行重庆市分行出具了政府信用贷款推荐函(万州府函[]31号),重庆市太白酒厂向农发行申请了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短期贷款4800万元,贷款期限1年。3月,重庆市太白酒厂按期偿还贷款本息。4月,根据《重庆市万州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同意区人民政府实施重庆市太白酒厂-2011年企业发展规划及其项目贷款的决定》(万州人发[]13号),重庆市太白酒厂向农发行申请48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由于农发行获悉重庆轻纺控股(集团)公司将收购重组重庆市太白酒厂,便中止贷款审贷工作。

(二)贷款使用情况

截止2月底,开行已累计到位政府信用贷款11.74亿元。第一期10亿元已全部到位(到位3.1亿元、到位5亿元、到位1.9亿元)。第二期3.91亿元在已到位1.74亿元,余下的2.17亿元将在到位。农发行到位政府信用贷款3.5亿元。

截止2月底,开行政府信用贷款已累计使用11.6亿元。其中开行直接拨付给各施工企业及各项目实施单位的贷款10.2亿元;在开行贷款资金专户中直接扣付利息1.4亿元。农发行政府信用贷款已使用3.2亿元,主要用于天子园、盐气化工园、五桥园以及联合坝土地征用、场平整治、道路、水、电、气及其他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和园区标准厂房建设。

(三)贷款监管情况

开行政府信用贷款资金拨付使用按照《万州区开行政府信用贷款及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中项目信贷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及开行贷款资金支付使用的相关要求,实行严格的审核报批制度。即由施工企业及项目实施单位根据工程进度提出用款申请,工程监理单位对工程量和质量提出监理意见;各项目法人业主单位审查后,按年度投资使用计划和下达的开发性金融贷款资金年度用款计划向区资产经营公司提出用款申请;经区资产经营公司审核、公司盖章后,再报送区审计局、区发改委审查无误并经其分管领导签字后,报区政府审批;经区政府相关领导审批同意后,再报开行重庆市分行审批;经开行重庆市分行审查核准通过后,由其将贷款资金直接拨付到各工程施工单位及项目实施单位按统一要求开立在重庆三峡银行(原万州商业银行)的专用账户上。通过规范和严格贷款资金支付的审核审批手续、严格审查贷款资金支付依据等措施,确保开行贷款资金全部用于借款合同约定的工程项目建设,防止了资金被挤占、截留和挪用,确保了资金专款专用。

农发行政府信用贷款由于承贷主体工业园区采用捆绑使用资金的办法,难以“专款专用”,为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提高贷款使用效益,工业园区对各类基础设施项目切实执行了工程建设的报建制度、项目法人制度、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竣工验收制度和质量责任制度,对项目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资金管理,严格投资控制,努力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努力提高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运营效率和资金投放效益。

(四)贷款使用成效

在开行、农发行的信贷支持下,南北滨江路、城市道路改造工程建设推进顺利,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功能日渐完善;江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行政中心顺利南迁,房地产开发启动;工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积累能力明显增强,发展势头强劲。

1、拉开了城市格局、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城市交通状况、提升了城市形象。万州城区陈家坝库岸综合整治工程,全长2805米,堤顶高程178米,工程概算总投资2.75亿元。开发行贷款1.05亿元。目前已完成堤防主体工程,全部达到设计高程,南滨路核心路段全面建成通车。万州主城区北岸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旧城功能恢复、修建12.2公里沿江路及市政设施和沿线库岸整治及地灾治理,工程概算总投资10亿元。开行贷款5.21亿元。目前全线建成通车,配套完成了排水工程、景观工程。万州区城市道路改造工程总投资1.88亿元,开发行贷款0.9亿元。完成了包括“三白路”、新城路综合整治及沿线容貌整治工程,连接城市主干道的纵向道路打通工程,沙龙路改造工程,城区重要道路沿线节点改造工程以及多条人行道整治工程。特别是北滨路的初步建成,激活了沿线的土地市场,地价不断攀升(原川东轴承厂区的地块地价已达280万元/亩),拉动了滨江路片区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提升了城市档次。

2、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档提速,土地储备大增,集聚效应显现,发展势头强劲。截止底,工业园区土地储备达到14636亩,其中天子园2704亩,盐气化工园7719亩,五桥园4213亩。工业园区整治成熟的土地累计达到6000亩,新建、硬化道路20余公里,开挖土石方600多万立方米,建成标准厂房124094平方米,在建标准厂房48993平方米,建成入园企业职工配套生活用房18293平方米,建成日处理6000吨的污水处理厂一座,同时,为湖北宜化、大全多晶硅、山东如意等重大产业项目入驻园区配套建设了近10公里的专用输电线路。

截止底,工业园区入园企业已达到62家。一批极具实力的知名企业包括山东如意、青岛双星、广东雷士、广东三雄极光、东莞忆凯制衣、重庆长安跨越、湖北宜化、江苏大全、江苏红太阳、西南一药、重庆啤酒、马来西亚创亿集团等企业入驻园区发展,充分显现出了园区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名牌示范效应,初步构建起了以三峡纺织、双星服装、忆凯制衣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长安跨越、雷士照明、三雄极光、合智思创为龙头的机械电子产业集群,以湖北宜化“两碱一氯”、江苏红太阳双甘磷、草甘磷项目为龙头的盐气化工产业集群,以大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科华水泥、沪江人造板为龙头的新型材料产业集群,以重庆啤酒、西南一药、长龙药业为龙头的食品药品产业集群等五大产业集群。

工业园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52亿元,工业园区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2亿元。,预计企业销售收入将突破5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亿元。根据发展规划,到2011年,工业园区将形成两个百亿元级、两个50亿元级和一批10亿元级的产业集群,实现入园企业销售收入过3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

二、偿债来源及偿债资金归集情况

(一)开行政府信用贷款偿债资金来源和偿债资金归集情况

1、开行政府信用贷款偿债资金来源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同意区政府建立开发银行信用贷款偿债资金财政补贴机制的决定》(万州人发〔〕18号)及《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关于授权统一收储土地和安排土地出让收益及财政补贴资金用于偿还国家开发银行政府信用贷款的通知》(万州府〔〕129号),我区向开行承诺并确定的第一期政府信用贷款还本付息资金来源主要有两项:

一是区政府统一收储的质押红线图范围内共计16941.5亩土地出让净收益。

二是在贷款期限内(—2019年)区政府每年安排的财政补贴资金共计4.244亿元。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同意区政府将万州区盐气化工基础设施二期工程项目江南新区中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及南浦大道工程项目建设所需资金纳入城市发展专项资金财政预算的决定》(万州人发〔〕12号)和《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关于万州盐气化工基础设施二期工程项目江南新区中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及南浦大道工程项目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万州府〔〕52号),我区向开行承诺并确定的第二期政府信用贷款还本付息资金来源主要有两项:

一是区政府统一收储的质押红线图范围内共计4974亩土地出让净收益。

二是在贷款期限内(—2018年)区政府每年安排的城市发展专项资金共计7.18亿元。

根据国家金融部门关于项目建设期的贷款利息纳入贷款本金中支付的规定,区政府确定由各项目业主单位承担开行贷款利息,即从项目业主单位取得的开行贷款资金和项目业主其他收益资金中列支支付,则应为第三项资金来源。

上述三项还本付息的资金,区政府规定均由相关部门和单位划归资产经营公司,再由区资产经营公司直接划到我区在开行开设的偿债专用账户。

2、偿债资金归集情况

截止底,我区共计归集开行偿债资金4869万元,全部为第二项偿债来源,即区政府安排的第一期政府信用贷款至财政补贴资金(500万、1320万、1452万、1597万)。由于种种原因,第一项偿债来源中尚未有质押收储范围内的土地出让净收益归集到我区在开行的偿债专用账户;第三项偿债来源中,除各项目业主单位在开行贷款中直接扣付利息1.4亿元外,其自身目前尚未承担一笔贷款利息支付。截止2月底,已累计支付开行贷款利息1.7亿元。

(二)农发行政府信用贷款偿债资金来源和偿债资金归集情况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同意实施重庆三峡库区技术纺织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及其融资计划的决议》(万州人发[]14号)。我区向农发行承诺并确定的第一期政府信用贷款还本付息资金来源主要有四项:

一是工业园区土地出让收入;

二是城市建设配套费收入;

三是入园企业增值税地方留成收入;

四是区政府专项资金、三峡电站税收分成资金、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对口支援资金、市政府区域中心城市补助资金等政策性资金

由于农发行政府信用贷款安排了2年宽限期,目前正处在宽限期内,因此,工业园区尚未归集偿债资金,未归还政府信用贷款本金,只按期支付了政府信贷款利息3100万元,未发生拖欠利息现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质押土地出让净收益未实现。区政府授权统一收储第一期政府信用贷款质押土地16941.5亩,大部分属于尚未征用的农村集体土地(太白岩、戴家岩片区10155亩),国有土地仅6786.5亩(江南新区联合坝560亩、工业园区天子园4995亩、北滨路大河沟750亩、北滨路西山公园至长江制药厂481.5亩)。这6786.5亩国有土地由万州工园业区、万州江南新区、渝东开发区和万州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分别持有,虽已出让了一部分,但自至底尚未有质押土地出让净收益归集到我区在开行的偿债专用账户。

(二)偿债压力大。按目前银行贷款利率计算,我区仅第一期10亿元开行政府信用贷款每季度就将支付利息万元,在整个贷款期限内将共计支付利息约6.5亿元,本息合计约16.5亿元。因各工程建设项目均已完工,开行贷款资金已全部用完,除财政补贴资金外,质押土地出让收益至今未能实现,项目业主也未承担支付利息,导致我区第一期政府信用贷款各项目偿债资金缺口越来越大,一些项目如万州区主城区北岸综合治理工程(北滨路)项目从第二季度开始项目业主单位就没有支付开行贷款利息,每季度都是区政府临时协调采用拆借办法解决,政府偿债压力很大。

、两年,需要向开行支付第

一、二期贷款利息2.2亿元,每季度将支付利息2700多万元。而且从起就开始偿还本金。如不尽快采取措施新增其他偿债资金来源,仅依靠目前区政府安排的有限的财政补贴资金,将出现不能按时偿付开行贷款本息的被动局面,严重影响我区与开行进一步合作。

(三)平台公司资信实力不足。作为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区资产经营公司资信实力不足,目前资产负债率水平超过了银行限定值,急需增加区资产经营公司资本金或有效资产。

(四)工业园区农发行政府信用贷款还没有按要求建立偿债资金专户,归集偿债资金。

四、筹集偿债资金的打算

为了维护政府的信誉,按时偿还开行、农发行的贷款本息,根据我区政府信用贷款偿债资金筹集的实际情况,我们打算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现行偿债机制的落实力度。一是加大开行贷款质押红线图范围内国有土地的出让变现力度,积极筹措偿债资金。二是考虑到原承诺的10155亩土地系尚未征用的农村集体土地,以此作为偿债资金来源已不现实,区政府拟另外适当增加可用于偿还贷款的储备土地,并责成区国土资源局对现有土地进行清理,从中选取部分土地替代给开行承诺的质押储备土地。责成各项目业主单位将质押范围内已经变现的土地收益全额划入偿债资金专户,对尚未变现的土地积极组织变现,变现土地收益全部划入偿债资金专户用于偿还开行贷款本息。三是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万州区主城区北岸综合治理工程和万州城市道路改造工程项目,是5个开行贷款项目中支付利息最多,支付难度大的两个项目。我们将组织对北滨路内侧土地实施出让,筹措付息资金。拟将开行质押红线图范围内北滨路内侧电报路下段和平广场假山包旁约60亩土地公开挂牌出让。按目前北滨路沿线土地市价,这60亩土地出让后完全可以支付这两个项目贷款利息。

(二)加大财政性资金的筹集力度。政府信用贷款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的项目属公益性质,项目业主无力筹集贷款偿还资金。加之,随着贷款利率不断上调,偿债资金总额也将随之增大。因此,必须加大筹集财政性资金力度。一是随着我区财政实力的逐年增强,在第一期政府信用贷款财政补贴4.244亿元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财政预算资金用于偿债。二是积极争取移民专项资金、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三峡电站税收分成资金、对口支援资金、市政府区域中心城市补助资金等政策性资金,增加用于偿还贷款的额度,确保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维护政府信用。

第4篇

申请办理中信银行的信用贷款需要满足以下几点基本条件:

1、申请人年龄在20至55周岁之间,并且要求申请人已经参加工作,不是学生;

2、申请人个人信用良好,征信报告上无不良记录;

3、申请人有稳定持续的工作收入,具备按时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4、信用贷款的资金不得用于购房、购车或者投资;

5、满足中信银行规定的其他条件。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关键词:金融 农户小额 信用贷款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了“百户信用工程”,同时开展了创建“信用村”试点工作,全面推广实施信用村镇创建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但据人行吕梁中支调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进展缓慢,并呈逐年萎缩趋势,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一、基本情况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增速下降,占比逐年减少

据调查,截至2009年底,吕梁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为21040万元,较2005年环比减少3.9%、30.6%、33%、38%。2005年以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占农业贷款的比重分别为22%、19.7%、13.8%、4.41%和3.77%,呈逐年萎缩趋势。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萎缩更快。如全国百强县孝义市,2005-2009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分别为27381、26256、23413、11711和9147万元,环比增速为53.4% 、-4.1%、 -10.8%、 -49.8%和 -21.9%。小额信用贷款占农业贷款的比重逐年为31.4% 、29.6%、 25.6%、 4.1%和 2.8%。

(二)信用评级进展缓慢

2005-2009年,吕梁市每年评定信用户分别为136133户、142845户、158545户、163650户和168006户,占辖区农户总数的33.4%、34.7%、35%、36%和35%;创建信用村433个、449个、536个、553个、549个,占辖区行政村总数的18%、24%、26%、27%和25%,信用评级工作进展缓慢。

(三)小额信用贷款授信额度下降

2005―2009年,吕梁市对小额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分别为44275万元、42807万元、39040万元、24705万元和21572万元,占辖区农业贷款授信额度的比重分别为21.5%、19%、16%、11%和8%,占全部贷款授信额度的比重分别仅为10%、7.9%、6.1%、4.7%和3.4%。

二、原因分析

(一)小额信用贷款核定额度小、期限短,难以满足“三农”生产的实际需求

以柳林县为例,对已评定的信用户核定贷款额度一级标准最高限额为5000元,二级标准最高限额为3000元,三级标准最高限额为1000元,期限为一年以内。这一制度规定难以满足“三农”经济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需求。如:以一户农民饲养五头奶牛为例,一般需要贷款 5―8 万元,贷款周期三年左右,而现有的小额信用贷款明显与农村发展实际脱节。

(二)小额信用贷款经营成本高,利润率低,制约了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

以吕梁市农村信用联社2009年度执行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高额度5000元为例计算,半年所能产生的利差收入为133.59元,而营业税、调查审批费用、建档费用等成本就达103元,利润仅30元左右,效益低,导致信用社不愿发放小额信用贷款。

(三)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大,导致“惜贷”现象

目前,尽管信用社都开办了此项信贷业务,但信用社认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的是信用放款,没有任何抵押物或担保人,风险大,存在“惜贷”现象。如:如吕梁市交口县农村信用社截止2009年底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053户、5672笔、余额为340万元,但目前已形成不良贷款67万元,占比19.71%,其中损失类贷款达46万元,占比13.53%。同时与小额信贷款配套的信用评级几乎停止,从开始信用评级以来信用村为23个,在近几年中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贷款85%以上投向工商业、农户联保贷款、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

(四)小额信用贷款管理难到位

目前基层信用分社信贷队伍力量有限,而小额信用贷款遍及村镇的各个角落,交通不便,户数众多,具有点多、面广、零星分散、工作量大等特点,贷后管理工作开展不足。如石楼县小蒜信用社所辖农户为5000户,而信贷人员只有4 名,每个信贷人员一般要管理不同村落的1000余笔贷款;柳林县薛村社所辖农户为4536 户,而信贷人员只有2 名,每个信贷人员一般要管理不同村落的114笔贷款。

(五)农户评级信息不对称

表现在信贷人员要面对千家万户进行资信调查评评估、建档定级、收贷收息等工作,普遍感到工作量大,费是费力,多数信贷人员对小额信贷的发放不感兴趣。农信社还普遍没有建立健全农户家庭收支账目和经济档案,特别是难以实行动态管理,而农信社又缺少可替代的低成本的信息获取渠道,只能依靠村委会、代办员搜集的有关资信,因而对农户的信用评级只能是“大概了解”。使农信社在小额信贷发放上缺乏针对性,只能根据农户的需求发放贷款,抑制了农户贷款需求。据调查,在农户小额信贷发放中一些贫困户、老弱户,缺少评为信用户的硬件,反而得不到信贷支持,也就是说越穷越得不到贷款的现象。

(六)政策扶持不到位

小额农户推广涉及千家万户,成功率低,投入成本较高,而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所承担政策性业务没有相应的弥补途径,特别是在税收方面没有任何优惠政策扶持,影响了小额农贷的有效推广。

三、建议

(一)人民银行要加强窗口指导,充分发挥金融支农政策作用

一是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三农政策,引导金融企业把发展小额信贷和当地调产政策相结合,提高信贷投入的有效性;二要深入调查,把小额信贷投放和广大农户的投资意向相结合,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是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信用宣传工作,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步伐,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信用村、信用户评级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户信用和经济信息档案库,对守信户开辟信贷等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四是人民银行会同政府部门根据当地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通过奖励、经营政策优惠等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发放小额信用贷款。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小额贷款风险补偿措施

一方面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减免营业税、所得税政策;财政对金融机构因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而减少的收入,给予补贴。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小额贷款风险补偿措施和贷款贴息政策。积极发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根据农业贷款周转周期长、借款成本高等特点,一方面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农业发展,另一方面财政部门要对农业贷款实行贴息、低息,增强农民贷款的积极性和金融部门发放贷款的主动性,以便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

(三)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为小额贷款保驾护航

尽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开展工作,及时对受灾农户给予赔付,减少农民因灾损失,从而分散农村金融机构发放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解决发放贷款发放的后顾之忧,提高贷款发放积极性。

(四)充分发挥村镇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组织引导作用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必须经过调查摸底、评级授信、发证放贷和贷款回收、贷后检查等多个环节的工作,其中调查摸底是基础,是评级授信的重要参考依据。农村信用社要注重发挥当地镇、乡、村级行政组织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他们熟悉村情、民情和管理村民事务的有利条件,与农村信用社一道做好信贷资料的收集和信用等级的初评工作。

(五)提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

根据目前吕梁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形势,建一座高温棚需要投入资金2.3万元,养殖户饲养1000只鸡需要投入资金3万元,养猪每头至出栏需资金500元,饲养20-100头需资金1-5万元,每头牛饲养至出栏需资金3000元,10头牛需资金3万元。由此可见,按照上述种养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现有的小额农户贷款如保持不变,将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户的生产资金需求,不能有效的发挥信用社支持“三农”的主力军作用,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民的收入、信用社的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必将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第6篇

关键词:助学贷款;金融空白;信用建设;金融发展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1-0018-06 中图分类号:F830.589 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一)经济体制改革对教育事业产生持续的巨大需求

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到90年代末,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有着越来越强的需求。特别是90年代末期爆发的在亚洲金融危机,基于当时启动内需、缓解就业压力的考虑,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汤敏先生于1998年11月呈交给了国务院领导一封信。信中建议,“在3至4年内使高校的招生量扩大一倍,新增学生实行全额自费,同时国家建立助学贷款系统,给部分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贷款”。后来这一建议被国务院予以采纳。

(二)大批贫困地区考生面临高额“学费”拦路虎

高校扩招给莘莘学子带来了“圆大学梦”的机遇,高等教育大众化也使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境况有了根本改观。但高校扩招是伴随着高收费的,学费的快速增加使高校贫困生规模急剧扩大,许多贫困地区的家庭无法供养孩子迈人大学校门。

根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一份名为《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的调查,2006年,有6成贫困高考生凑不齐学费。调查者尖锐地指出:“如果说高考是进入大学校门不可回避的门槛,那么对于那些贫困家庭而言,大学学费则是另一道难以逾越的隐形门槛。筹措学费的困难,甚至远远高于通过高考的困难,现在,六成顺利通过高考的学生正面临这道比高考更难跨越的隐形门槛。大学新生的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超越教育范畴的社会问题”。调查的主要结论是:教育支出是贫困生致贫的主要因素,贫困生分布在中部和西北地区,民族院校、省市属院校、农村地区的贫困学生尤其集中。高校类型中,民族院校的贫困生比例最高,国家补贴院校贫困生比例较高。

按高校隶属类型,省(市、自治区)所属高校的贫困生比率和特困生比率较高。

二、政府主导。推动助学贷款

(一)我国资助贫困地区学生就学政策的历史沿堇

多年来我国对于贫困地区学生就学采取“政府包办”的补贴办法,根据具体情况对各类贫困地区学生给予一定的学费补贴。客观分析,这种办法只能惠及少数学生,而且每个学生获得的补助金很有限,难以满足进入大学后教育费用增加的实际需要。因此,单纯依靠“政府包办”的办法,贫困地区学生就学的道路不可能拓宽,是不可持续的。

1999年,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我国正式推出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显然这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必然产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客观需要,也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提出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原来的政策是建立在高等教育规模比较小的基础上的,但1999年以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了,若干年内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另外,国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是要资助困难学生,但资助困难学生的办法不能完全沿用过去“政府包下来”的办法,而是需要思考逐步形成市场化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这是一个基本出发点。

199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制定的《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规定(试行)》,国家助学贷款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等8个城市做试点,并指定工商银行作为唯一承办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应提供担保,特困生贷款形成的呆坏账由学校和财政分担。

2000年2月和8月,上述部委又颁布了《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补充意见》和《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助学贷款开始在全国范围推广,承办银行由原来的一家,扩大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同时取消了贷款需担保的要求,简化申请条件,对承办银行免征相应的利息收入营业税,由政府财政全面核销所形成的呆坏账。

从1999年到2002年,国家助学贷款共发放20多亿元。2003年,助学贷款开始进入首批还贷高峰,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约现象。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全国借贷学生平均违约率达到28%!正处于商业化转型中的各经办银行不得已暂停了部分高校的贷款业务,列入银行“黑名单”的高校起码有100多所,约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

总结初始阶段的工作,可以看到,由于最初的制度设计有些不合理,比如还款期设定为四年,如果学生从大一开始贷款的话,一毕业就得开始还贷,四年后还清。这样就产生了问题:相当多的高校学生毕业以后不能马上找到工作,因此马上还款不现实,但不还款就造成了违约。由于助学贷款违约率高,风险大,同时,银行办理助学贷款工作量很大,运行成本很高,学生所在的学校只提供一个名单,所有的程序从审批到发放贷款,全部由经办银行来承担,导致商业银行很不积极,由此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继续推进,最终导致贷款速度越来越慢,几近停止。

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情况,2003年下半年,教育部和财政部、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会商,对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进行改革,200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这次政策调整的针对性很强,针对前几年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调整了利息的补贴办法、还款年限,改变了操作机制,建立了风险补偿基金,成立了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各省、各校的助学贷款工作都有专人管理,建立信息网络系统,等等。主要内容如下:

1.改革财政贴息方式。改变原来在整个贷款合同期间内,对学生贷款利息给予50%财政补贴的做法,实行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全部自付的办法,借款学生毕业后开始计付利息。

2.延长还贷年限。改变原来自学生毕业之日起即开始偿还贷款本金、四年内还清的做法,实行借款学生毕业后视就业情况,在1至2年后开始还贷、6年内还清的做法。借款学生办理毕业或终止学业手续时,应当与经办银行确认还款计划,还款期限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

3.改革经办银行的确定办法。改变原来由国家指定商业银行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做法,实行由政府按隶属关系委托全国和省级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经办银行一经确定,由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与经办银行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贷款合作协议。

4.明确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实施工作中的责任。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下达的借款额度内,负责组织本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申请,并向经办银行提出本校借款学生名单和学生申请贷款的有关材料,对申请借款学生的资格及申请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进行审查,监督学生按贷款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贷款。

5.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按照“风险分担”原则,按隶属关系,由财政和普通高校按贷款当年发生额的一定比例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给予经办银行适当补偿,具体比例在招投标时确定。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财政和普通高校各承担50%。

6.健全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机构,进一步强化并改进管理。教育部要进一步加强全国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的建设,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检查、督促其充分履行职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不断加强省级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的建设,调剂配备相应工作人员,保证必需的工作经费。

各普通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工作,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由学校的一位校级领导直接负责,原则上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在校生规模1:2500的比例,在现有编制内调剂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要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督促借款学生及时归还借款本息,努力降低国家助学贷款风险。

借款学生毕业时,学校有关部门应在组织学生与经办银行办理还款确认手续后,方可为借款学生办理毕业手续,并将其贷款情况载入学生个人档案;积极主动地配合经办银行催收贷款,负责在1年内向经办银行提供借款学生第一次就业的有效联系地址;学生没有就业的,提供其家庭的有效联系地址。

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实施以后,国家助学贷款有了较大的进展,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包括全日制、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总数为1450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294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约12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底,全国申请贷款人数211.1万人,约占贫困生的71%;银行审批人数154.3万人,约占贫困生申请人的73%;申请贷款金额171.8亿元,银行审批金额131.7亿元。

(二)完善制度体系,实现全覆盖

在总结前几年实践的基础上,为确保“不让一名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口号,2007年5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按照“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基本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难题。各级教育、财政部门,按照国务院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不断完善各项资助措施;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捐资助学,有关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并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各高校加大资助经费提取力度,确保各项资助政策落实到位。

2007年8月财政部、教育部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的通知》,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向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或金融机构申请办理的,由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帮助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的助学贷款。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不需要担保或抵押,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比起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更加方便学生和家长,学生拿到录取通知书即可到当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或金融机构申请办理。

2008年9月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决定扩大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覆盖范围,明确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主,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把这项工作推向全国。

2007年,国家在江苏、湖北、重庆、陕西、甘肃5省市试点开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其后,山西、山东、安徽、青海等20多个省份也在积极试点、推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2009年,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省份由5个试点省份扩大到26个省份。全年共审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62.2万人,占全年国家助学贷款审批总人数的61%,是2008年的2.6倍;审批合同金额46.1亿元,占全年国家助学贷款审批合同金额的53%,是2008年的3.7倍。连同前几年办理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全国已累计审批贷款学生97.4万人,审批合同金额72.1亿元。

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已形成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多种措施并存的资助政策体系,每年资助约45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受助学生超过4000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

三、助学贷款的金融分析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个集合政治、经济、社会、福利、教育等诸多因素,结构性组合在一起的金融概念。

第一,国家助学贷款具有商业性与政策性并存的双重特征。一方面,国家助学贷款是由国务院批准实行的,是以帮助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实施科教兴国、加速人才培养为目的的一项政府政策,助学贷款的部分利息由中央或地方财政补贴,因而政策性特征明显。另一方面,助学贷款是由银行提供,贷款资金均由银行按照市场化的原则筹集,还贷风险也由商业银行承担,所以助学贷款本质上仍是一种商业性贷款。

第二,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以信用方式提供的个人消费信贷。一方面,信用贷款是一种新兴的贷款品种,除了国家助学贷款之外,我国其他类型的信用贷款尚停留在较小的范围之内,如针对特定消费人群的耐用消费品的短期信用贷款,也只局限在发达城市中,而有关信用贷款的管理方法及实施策略都尚在探索之中。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与发放极大地依赖了银行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但学校在法律意义上只是担当了一个介绍人和见证人的角色。银行的每一笔贷款只针对与其签订贷款合同的某一个贫困大学生。而贫困大学生贷款的目的是为了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属于教育消费的范畴。所以说,国家助学贷款属于个人消费信贷范畴。

因而,可以对国家助学贷款有如下的认识:一是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旨在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以信用贷款的方式提供的个人消费信贷。它有明显的政策性特征,但本质上仍属于商业贷款。二是经办银行由此而来的风险,是国家助学贷款给银

行带来的巨大挑战。银行的任何一笔贷款都有风险,但国家助学贷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贷款,其风险的产生与其性质有很大的关联。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种新的贷款品种,其风险来源于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形式――信用贷款,目前银行尚缺乏有效的信用手段来制约借款人。三是源于助学贷款属于个人消费贷款,个人消费信贷在我国产生不久,有关的管理办法和具体操作手段还不严密也不完善。助学贷款的笔数多,单笔额度小,牵涉人数多,在实施过程中,对每笔贷款的审核、调查、发放、贷后管理等各项手续一道都不能少,因而运营起来成本很高,具有管理风险。四是源于助学贷款所针对人群的特点,助学贷款所针对的人群是在校大学生,而大学生毕业以后的流动性非常大,工作变动频繁,不利于银行及时掌握具体情况、及时与贷款本人联系、及时在贷款管理上做出反应。

然而,尽管存在着上述种种风险,但信用贷款所带来的问题是其中最核心的,需要重点加以分析。

1.关于信用制度。

既然国家助学贷款属于个人信用贷款,就需要一个相应的适用于个人的信用制度来对其进行管理和制约。虽然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已在建立,但尚不成熟,目前除了北京、上海等部分大中城市已经建立起个人信用账户外,中国几乎所有的省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个人信用记录、信用账号之类的信用制度的基础性内容。

正因为如此,对于大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难以跟踪的问题,经办银行难以通过信用手段对其进行制约,因而承担了较大的信用风险。迄今为止,一些银行正在尝试建立本银行的个人消费信用制度,但起步较晚,尚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个人客户在信用卡、个人储蓄和个人住房贷款等方面的资信记录彼此独立,增加了贷款调查的成本和难度,从而影响银行对客户信用状况评价的公正与客观,缩小了可以受理的贷款客户范围,制约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另外,由于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个人较少通过银行进行融资;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也可以不依赖银行的信用,因而银行难以通过信用制裁来保障每笔个人消费贷款的安全。

2.关于信用观念。

在我国,随着信用贷款、信用消费等金融业务的开展,人们对“信用”这个概念的理解渐渐深入。但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人们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还不能达到经济社会发展所期望的水平。不可否认,由于多年的历史演变和复杂的经济社会变化影响,到目前为止,从事日常的社会经济活动时,很少有人将“信用”作为判断一个人素质与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很少人根据一个人的“信用记录”决定是否与其产生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在一些信用制度较发达的国家,人们可以没有钱,但绝不能没有信用。因为没有信用的人在信用社会里是寸步难行的。所以,整个社会的信用意识是信用贷款赖以生存的土壤。信用意识和观念的缺乏,是我国银行贯彻执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一大风险和一个重要挑战。

3.关于大学生信用。

大学生的信用状况应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考虑。在主观上,以现有的条件来看,助学贷款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大学生自身的自觉性。国家助学贷款的对象是大学生,那么作为高素质人群,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信用观念与其受教育程度就一定成正比吗?作为一个高智商的群体,不能排除某些人利用聪明才智钻法律和制度空隙、蓄意拖欠还款的可能性。但从客观上来看,也必须考虑大学毕业生实际的还款能力。相关政策规定,助学贷款的还款期限是大学生毕业以后几年内还清贷款本息(除政府贴息部分外)。而毕业后的前几年,正是大学生经济实力最薄弱的时候,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还款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也将转化为银行的信贷风险。

4.关于法制环境。

类似国家助学贷款这样小额的信用贷款,需要一个成熟、高效的法律环境相配合。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有关这方面的法律程序非常简单,只要证据确凿,在极短的时间里法院就会对此作出判决,贷款拖欠人将得到制裁。相比较而言,在我国,人们法制观念的淡薄、部分法律条款的不健全、有关的民事诉讼程序的冗长低效等等,都会给信用贷款带来一定的风险。举例来说:当银行发现某人的还款期已到,但迟迟不还款时,不得不采取法律手段来解决。但问题是,几千元的官司,一是尚不构成犯罪,二是民事诉讼程序耗时、费用高,三是银行必须派人专门去“打官司”。如果这样,拖欠贷款的人数很多,意味着银行必须一笔一笔地打这些“小官司”。从此例中可以看出,对金额小、笔数多的国家助学贷款,银行还要承担时间、人员、资金和管理成本增加等方面的风险。

以上是有关信用方面的风险分析。实际上,在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的其他环节上也存在着风险。这里仅强调两点:一是银行运营上的问题。现代意义上的银行信贷管理通常是建立在对大量数据占有的基础上,通过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库管理,对银行经营资源和客户资源实行优化配置。由于个人信用贷款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相对于银行其他较成熟的业务来讲,有关信用贷款的管理还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初级阶段”。在这段“摸索”和“尝试”期内,每笔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出和回收都带有风险。二是追踪手段上的落后。信用事业的发展需要网络事业的支持。我国地域辽阔,信息技术手段尚未普及,全国联网管理存在很大的困难。无论是银行内部的全国联网,还是我国户籍系统以及社会上可资利用的个人信息系统的全国联网,在短期内很难发挥实际作用。基于大学生毕业后流动性较大,工作变动频繁较普遍的现象,贷款管理部门没有可资利用的有效的追踪手段,助学贷款无疑面临较大风险。

四、助学贷款与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归属于信用贷款的国家助学贷款,其基本特性决定了银行不能够采取传统的贷款办法来规避风险,例如抵押、质押、担保等方法,难以在助学贷款中发挥作用。

十年前,当国家决定推行高校助学贷款政策时,我国的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和金融体系在助学贷款这一特定领域还是完全的“空白地带”。经过十年的实践和总结,从“圆贫困大学生的上学梦”这一目标出发,到当年审批发放助学贷款80多亿元,惠及100多万贫困大学生(2009年),我国金融服务业在填补助学贷款“空白”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值得总结和思考的经验。助学贷款的实施和风险的规避必须借助一个强有力的、综合的社会信用体系。没有这个体系,银行就无法对借款人进行真正信用意义上的制约。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可以进行深入讨论:

(一)制定和实施助学贷款的政策体系

从1999年国家第一个助学贷款文件,到2009年4月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金贷款代偿暂行办法》文件,十一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先后了26个助学贷款的办法、规定和实施细则(不完全统计),针对贫困大学生这一特

定群体的融资需求,从个人信用融资的基本特征出发,从组织上、资金上、工作考核制度上、信息系统建设上,多个层面、多个角度逐步形成助学信用贷款的政策框架;相关大学和金融机构在国家政策框架下,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开创性地制定了一系列实施细则,形成一个推动助学贷款工作的有机的政策体系,基本满足了贫困大学生对助学贷款的需求。

(二)建立和形成助学贷款的组织保障体系

为了组织实施助学贷款工作,1999年9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成立,作为国家助学贷款部际协调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设在教育部内。2006年2月,为进一步做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经教育部党组研究并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将“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更名为“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具有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资格,与教育部外资贷款事务中心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中心内设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处、中小学学生资助工作处、信息与法律处、外资贷款处、政府采购处、财务处、办公室、资金管理处等八个处(室)。在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局)先后也设立了相应的机构,从事助学贷款这项工作。2007年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后,在有关省市的县级政府下设了贫困生资助中心。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按照1:2500的比例,在各高等院校内设立助学贷款工作办公室,直接受理贫困地区的大学生贷款申请和相关事宜。

从事助学贷款业务的银行,则相继在本银行内部设立专门从事助学贷款的部门或处室,培训客户经理和信贷业务人员。

这样,就形成了政府(中央和地方)、学校、银行和贫困大学生“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建立起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组织保障体系。具体来说可以从图示中看到:

(三)建立和形成“招投标”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在助学贷款工作开展初期采用“政府指定”经办银行运行不畅的情况发生之后,有关部门果断地顺应改革发展潮流,对助学贷款的经办银行采取“政府财政支持下的招标和投标”办法,确定经办银行。在这项改革方案上首先取得突破的是,2004年国家开发银行在河南省诸多银行纷纷退出“助学贷款”这一领域的情况下,积极参与竞标取得成功,形成了著名的“河南模式”,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这样,一方面政府可以从政策制定和市场监管的角色充分发挥固有的职能,另一方面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阶段,通过招投标,建立内部的运行体系和考核制度,加强管理和风险控制,实现经济和社会双目标。经过最近几年的连续运行,选择助学贷款的经办银行已经窥制度化和良性发展。

(四)建立和形成大学生信用信息网络体系

十年来,助学贷款的相关机构和银行,没有等待、观望和叹息我国信用制度的欠缺,抱怨对毕业后“五湖四海”的学生缺乏互联互通的信用制度的约束,而是主动进行信用制度的建设,建立助学贷款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将其与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互联,相当于在已经开发的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框架内建立了支线网络。从校园地助学贷款,到生源地助学贷款,各金融机构不断更新和完善这个子系统,逢山开山、逢水架桥,具体环节至少包括:用户交互层、交互控制层、业务服务层、公共服务层、业务流程管理层、数据访问层和数据存储层等等,需要主动去建设、去培育信用制度,通过信用制度的建设去完善风险管理和控制,及时、准确和有效的保证每笔助学贷款的发放和回收。

(五)把思想教育、诚信为本放在重要地位

大学生的信用不仅依靠外部信用制度建设,更依靠其内心的还贷承诺。因此对其进行诚信教育就特别重要,这本身又是信用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不仅是被动的还贷者,而且是主动的信用建设主体。一旦大学生牢固树立起诚信意识,即使在其因暂时找不到工作时也会主动找到银行延缓还贷,谈妥还贷条件,有责任心的大学生绝对不会赖账不还。他不但会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更会千方百计去把给他“及时雨”和“雪中炭”的银行贷款还上。这比任何风险管理措施都有效。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助学贷款的相关机构都努力将风险管理在一开始就植入大学生的内心,在扩招和开展信用助学贷款的同时,努力提高新一代大学的诚信守信意识。

(六)法制建设,长治久安

第7篇

信用贷款控制风险方法:贷前调查要充分,贷中操作要规范,贷后检查要及时,强化客户账户监管,侧面了解客户动向。

信用贷款是指以借款人的信誉发放的贷款,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担保。其特征就是债务人无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取得贷款,并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的。这种信用贷款是中国银行长期以来的主要放款方式。由于这种贷款方式风险较大,一般要对借款方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以降低风险。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1、申贷人符合广州银行信用贷款的年龄要求,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申贷人无不良征信记录,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具有按期还款能力。

3、申贷人有合法的贷款用途。

4、申贷人同意广州银行的其他规定。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我区与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签订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开始实施开行政府信用贷款项目。2月,我区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重庆市分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开展金融合作,启动农发行政府信用贷款项目。开行、农发行为我区提供了强大的信贷支持,有力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

一、贷款使用监管情况

(一)借款情况

1、我区以区资产经营公司为平台,已累计争取到开行政府信用贷款13.91亿元,支持了7个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第一期10亿元开行政府信用贷款借款期限为15年,从12月至2019年12月。前5年为宽限期,即从12月至12月,只付利息;从第6年起即从12月开始,既要付息又要还本。这10亿元贷款主要用于万州区主城区北岸综合治理工程,即北滨路(5.21亿元)、万州城区陈家坝库岸综合整治工程,即南滨路(1.05亿元)、高塘路(1.6亿元)、万州城市道路改造工程(0.9亿元)、万州盐气化工项目基础设施一期工程(1.24亿元)等5个项目。

第二期开行政府信用贷款授信5亿元,已贷款3.91亿元。借款期限为12年,即从6月至2019年6月。前2年为宽限期,即从6月至6月,只付利息;从第3年开始,即从6月开始既要付息又要还本。这3.91亿元贷款主要用于万州盐气化工项目基础设施二期工程(2.2亿元)和万州江南新区中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1.71亿元)2个项目。

2、我区以重庆农发产业发展公司为平台,已争取到农发行政府信用贷款3.5亿元,用于重庆三峡库区技术纺织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期限8年,前2年为宽限期。目前正在申请万州区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一期)项目政府信用贷款1.5亿元。

3、为支持重庆市太白酒厂的发展,3月,区政府向农发行重庆市分行出具了政府信用贷款推荐函(万州府函[]31号),重庆市太白酒厂向农发行申请了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短期贷款4800万元,贷款期限1年。3月,重庆市太白酒厂按期偿还贷款本息。4月,根据《重庆市万州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同意区人民政府实施重庆市太白酒厂-20xx年企业发展规划及其项目贷款的决定》(万州人发[]13号),重庆市太白酒厂向农发行申请48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由于农发行获悉重庆轻纺控股(集团)公司将收购重组重庆市太白酒厂,便中止贷款审贷工作。

(二)贷款使用情况

截止2月底,开行已累计到位政府信用贷款11.74亿元。第一期10亿元已全部到位(到位3.1亿元、到位5亿元、到位1.9亿元)。第二期3.91亿元在已到位1.74亿元,余下的2.17亿元将在到位。农发行到位政府信用贷款3.5亿元。

截止2月底,开行政府信用贷款已累计使用11.6亿元。其中开行直接拨付给各施工企业及各项目实施单位的贷款10.2亿元;在开行贷款资金专户中直接扣付利息1.4亿元。农发行政府信用贷款已使用3.2亿元,主要用于天子园、盐气化工园、五桥园以及联合坝土地征用、场平整治、道路、水、电、气及其他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和园区标准厂房建设。

(三)贷款监管情况

开行政府信用贷款资金拨付使用按照《万州区开行政府信用贷款及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中项目信贷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及开行贷款资金支付使用的相关要求,实行严格的审核报批制度。即由施工企业及项目实施单位根据工程进度提出用款申请,工程监理单位对工程量和质量提出监理意见;各项目法人业主单位审查后,按年度投资使用计划和下达的开发性金融贷款资金年度用款计划向区资产经营公司提出用款申请;经区资产经营公司审核、公司盖章后,再报送区审计局、区发改委审查无误并经其分管领导签字后,报区政府审批;经区政府相关领导审批同意后,再报开行重庆市分行审批;经开行重庆市分行审查核准通过后,由其将贷款资金直接拨付到各工程施工单位及项目实施单位按统一要求开立在重庆三峡银行(原万州商业银行)的专用账户上。通过规范和严格贷款资金支付的审核审批手续、严格审查贷款资金支付依据等措施,确保开行贷款资金全部用于借款合同约定的工程项目建设,防止了资金被挤占、截留和挪用,确保了资金专款专用。

农发行政府信用贷款由于承贷主体工业园区采用捆绑使用资金的办法,难以“专款专用”,为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提高贷款使用效益,工业园区对各类基础设施项目切实执行了工程建设的报建制度、项目法人制度、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竣工验收制度和质量责任制度,对项目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资金管理,严格投资控制,努力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努力提高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运营效率和资金投放效益。

(四)贷款使用成效

在开行、农发行的信贷支持 下,南北滨江路、城市道路改造工程建设推进顺利,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功能日渐完善;江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行政中心顺利南迁,房地产开发启动;工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积累能力明显增强,发展势头强劲。

1、拉开了城市格局、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城市交通状况、提升了城市形象。万州城区陈家坝库岸综合整治工程,全长2805米,堤顶高程178米,工程概算总投资2.75亿元。开发行贷款1.05亿元。目前已完成堤防主体工程,全部达到设计高程,南滨路核心路段全面建成通车。万州主城区北岸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旧城功能恢复、修建12.2公里沿江路及市政设施和沿线库岸整治及地灾治理,工程概算总投资10亿元。开行贷款5.21亿元。目前全线建成通车,配套完成了排水工程、景观工程。万州区城市道路改造工程总投资1.88亿元,开发行贷款0.9亿元。完成了包括“三白路”、新城路综合整治及沿线容貌整治工程,连接城市主干道的纵向道路打通工程,沙龙路改造工程,城区重要道路沿线节点改造工程以及多条人行道整治工程。特别是北滨路的初步建成,激活了沿线的土地市场,地价不断攀升(原川东轴承厂区的地块地价已达280万元/亩),拉动了滨江路片区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提升了城市档次。

2、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档提速,土地储备大增,集聚效应显现,发展势头强劲。截止底,工业园区土地储备达到14636亩,其中天子园2704亩,盐气化工园7719亩,五桥园4213亩。工业园区整治成熟的土地累计达到6000亩,新建、硬化道路20余公里,开挖土石方600多万立方米,建成标准厂房124094平方米,在建标准厂房48993平方米,建成入园企业职工配套生活用房18293平方米,建成日处理6000吨的污水处理厂一座,同时,为湖北宜化、大全多晶硅、山东如意等重大产业项目入驻园区配套建设了近10公里的专用输电线路。

截止底,工业园区入园企业已达到62家。一批极具实力的知名企业包括山东如意、青岛双星、广东雷士、广东三雄极光、东莞忆凯制衣、重庆长安跨越、湖北宜化、江苏大全、江苏红太阳、西南一药、重庆啤酒、马来西亚创亿集团等企业入驻园区发展,充分显现出了园区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名牌示范效应,初步构建起了以三峡纺织、双星服装、忆凯制衣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长安跨越、雷士照明、三雄极光、合智思创为龙头的机械电子产业集群,以湖北宜化“两碱一氯”、江苏红太阳双甘磷、草甘磷项目为龙头的盐气化工产业集群,以大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科华水泥、沪江人造板为龙头的新型材料产业集群,以重庆啤酒、西南一药、长龙药业为龙头的食品药品产业集群等五大产业集群。

工业园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52亿元,工业园区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2亿元。,预计企业销售收入将突破5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亿元。根据发展规划,到20xx年,工业园区将形成两个百亿元级、两个50亿元级和一批10亿元级的产业集群,实现入园企业销售收入过3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

二、偿债来源及偿债资金归集情况

(一)开行政府信用贷款偿债资金来源和偿债资金归集情况

1、开行政府信用贷款偿债资金来源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同意区政府建立开发银行信用贷款偿债资金财政补贴机制的决定》(万州人发〔〕18号)及《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关于授权统一收储土地和安排土地出让收益及财政补贴资金用于偿还国家开发银行政府信用贷款的通知》(万州府〔〕129号),我区向开行承诺并确定的第一期政府信用贷款还本付息资金来源主要有两项:

一是区政府统一收储的质押红线图范围内共计16941.5亩土地出让净收益。

二是在贷款期限内(—2019年)区政府每年安排的财政补贴资金共计4.244亿元。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同意区政府将万州区盐气化工基础设施二期工程项目江南新区中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及南浦大道工程项目建设所需资金纳入城市发展专项资金财政预算的决定》(万州人发〔〕12号)和《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关于万州盐气化工基础设施二期工程项目江南新区中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及南浦大道工程项目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万州府〔〕52号),我区向开行承诺并确定的第二期政府信用贷款还本付息资金来源主要有两项:

一是区政府统一收储的质押红线图范围内共计4974亩土地出让净收益。

二是在贷款期限内(—2018年)区政府每年安排的城市发展专项资金共计7.18亿元。

根据国家金融部门关于项目建设期的贷款利息纳入贷款本金中支付的规定,区政府确定由各项目业主单位承担开行贷款利息,即从项目业主单位取得的开行贷款资金和项目业主其他收益资金中列支支付,则应为第三项资金来源。

上述三项还本付息的资金,区政府规定均由相关部门和单位划归资产经营公司,再由区资产经营公司直接划到我区在开行开设的偿债专用账户。

2、偿债资金归集情况

截止底,我区共计归集开行偿债资金4869万元,全部为第二项偿债来源,即区政府安排的第一期政府信用贷款至财政补贴资金(500万、1320万、1452万、1597万)。由于种种原因,第一项偿债来源中尚未有质押收储范围内的土地出让净收益归集到我区在开行的偿债专用账户;第三项偿债来源中,除各项目业主单位在开行贷款中直接扣付利息1.4亿元外,其自身目前尚未承担一笔贷款利息支付。截止2月底,已累计支付开行贷款利息1.7亿元。

(二)农发行政府信用贷款偿债资金来源和偿债资金归集情况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同意实施重庆三峡库区技术纺织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及其融资计划的决议》(万州人发[]14号)。我区向农发行承诺并确定的第一期政府信用贷款还本付息资金来源主要有四项:

一是工业园区土地出让收入;

二是城市建设配套费收入;

三是入园企业增值税地方留成收入;

四是区政府专项资金、三峡电站税收分成资金、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对口支援资金、市政府区域中心城市补助资金等政策性资金

由于农发行政府信用贷款安排了2年宽限期,目前正处在宽限期内,因此,工业园区尚未归集偿债资金,未归还政府信用贷款本金,只按期支付了政府信贷款利息3100万元,未发生拖欠利息现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质押土地出让净收益未实现。区政府授权统一收储第一期政府信用贷款质押土地16941.5亩,大部分属于尚未征用的农村集体土地(太白岩、戴家岩片区10155亩),国有土地仅6786.5亩(江南新区联合坝560亩、工业园区天子园4995亩、北滨路大河沟750亩、北滨路西山公园至长江制药厂481.5亩)。这6786.5亩国有土地由万州工园业区、万州江南新区、渝东开发区和万州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分别持有,虽已出让了一部分,但自至底尚未有质押土地出让净收益归集到我区在开行的偿债专用账户。

(二)偿债压力大。按目前银行贷款利率计算,我区仅第一期10亿元开行政府信用贷款每季度就将支付利息万元,在整个贷款期限内将共计支付利息约6.5亿元,本息合计约16.5亿元。因各工程建设项目均已完工,开行贷款资金已全部用完,除财政补贴资金外,质押土地出让收益至今未能实现,项目业主也未承担支付利息,导致我区第一期政府信用贷款各项目偿债资金缺口越来越大,一些项目如万州区主城区北岸综合治理工程(北滨路)项目从第二季度开始项目业主单位就没有支付开行贷款利息,每季度都是区政府临时协调采用拆借办法解决,政府偿债压力很大。

、两年,需要向开行支付第一、二期贷款利息2.2亿元,每季度将支付利息2700多万元。而且从起就开始偿还本金。如不尽快采取措施新增其他偿债资金来源,仅依靠目前区政府安排的有限的财政补贴资金,将出现不能按时偿付开行贷款本息的被动局面,严重影响我区与开行进一步合作。

(三)平台公司资信实力不足。作为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区资产经营公司资信实力不足,目前资产负债率水平超过了银行限定值,急需增加区资产经营公司资本金或有效资产。

(四)工业园区农发行政府信用贷款还没有按要求建立偿债资金专户,归集偿债资金。

四、筹集偿债资金的打算

为了维护政府的信誉,按时偿还开行、农发行的贷款本息,根据我区政府信用贷款偿债资金筹集的实际情况,我们打算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现行偿债机制的落实力度。一是加大开行贷款质押红线图范围内国有土地的出让变现力度,积极筹措偿债资金。二是考虑到原承诺的10155亩土地系尚未征用的农村集体土地,以此作为偿债资金来源已不现实,区政府拟另外适当增加可用于偿还贷款的储备土地,并责成区国土资源局对现有土地进行清理,从中选取部分土地替代给开行承诺的质押储备土地。责成各项目业主单位将质押范围内已经变现的土地收益全额划入偿债资金专户,对尚未变现的土地积极组织变现,变现土地收益全部划入偿债资金专户用于偿还开行贷款本息。三是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万州区主城区北岸综合治理工程和万州城市道路改造工程项目,是5个开行贷款项目中支付利息最多,支付难度大的两个项目。我们将组织对北滨路内侧土地实施出让,筹措付息资金。拟将开行质押红线图范围内北滨路内侧电报路下段和平广场假山包旁约60亩土地公开挂牌出让。按目前北滨路沿线土地市价,这60亩土地出让后完全可以支付这两个项目贷款利息。

(二)加大财政性资金的筹集力度。政府信用贷款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的项目属公益性质,项目业主无力筹集贷款偿还资金。加之,随着贷款利率不断上调,偿债资金总额也将随之增大。因此,必须加大筹集财政性资金力度。一是随着我区财政实力的逐年增强,在第一期政府信用贷款财政补贴4.244亿元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财政预算资金用于偿债。二是积极争取移民专项资金、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三峡电站税收分成资金、对口支援资金、市政府区域中心城市补助资金等政策性资金,增加用于偿还贷款的额度,确保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维护政府信用。

第10篇

【Keywords】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credit loan; risk of breaking contract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6-0075-04

1 引言与文献综述

在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截至2012年,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就业占全国人数的85%,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70%,上缴利税占全国税收54.3%。以广东省的情况来看,截止2014年9月份,全省现有中小企业102.23万家,其GDP的贡献率超过70%税收占比达78%,提供就业岗位超过80%,已逐步成为大部分在粤居民的主要就业途径和收入来源。

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地位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却很不对称。然而,长期以来政府对国有大型企业的政策倾斜照顾,使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难免受到歧视,广大中小企业的正常资金需求得不到保障。由此,产生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最直接表现就是银行贷款融资渠道不顺畅。想要切实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必须解决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减弱商业银行过于垄断的贷款话语权,形成一个银行低风险低成本的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模型。信用贷款模型中对于中小企业的评级以及对于中小企业的风险评估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制定一套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解决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利用一定的分析工具,分析中小企业信用贷款的违约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本文以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为着眼点,从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金融混业化经营对于信用贷款市场将会产生的影响。在1993年政府信用担保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金融混业化经营为载体,市场为基础和导向的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担保体系,利用新时期的保险工具以及评级体系使得这个体系能够行之有效的运行。在评级方法上从第三方评级机构的角度出发,在克服传统信用评级方法不足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适用于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体现出我国中小企业成长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具有其理论意义[1]。在违约风险分析方法上,利用logistic分析法对中小企业违约风险进行量化估计,logistic回归分析是一种非线性分类的统计方法,同时适用于因变量中存在定性指标的问题,而且logistic判别函数的建立方法――极大似然估计法有很好的统计特性。我们尝试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研究违约概率,从而为保险机构估量保险风险提供一定的参考。

2 产生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

2.1 银行风险问题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无法有效地对中小企业主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不仅在贷款审核方面,贷后的管理风险同样需要预防。因为中小企业主的流动性比大型企业大,规模较小因此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也较大,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主个人的家庭财产状况还可能会影响其按时偿还银行本息的情况。

2.2 银行成本

对于银行来说,中小企业的贷款的运营成本是较高的。首先,中小企业行业种类繁多、分布地域较广、数量众多、各自情况不同,银行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对中小企业进行调查。中小企业的一笔贷款多数仅为几万、几十万,数额较低,而商业银行聘请有经验的职员开展小额贷款业务所产生的工资费用与传统贷款相当,这样一来,发放中小贷款的成本效益并不高[2]。在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后,银行还要定期对中小企业进行贷后管理,以预防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损失,这又将会产生一笔贷后管理维护费用。

3 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担保体系

3.1 总体框架

首先中小企业向评级公司申请评级,凭借评级的结果向保险公司申请贷款保证保险。与此同时保险公司从政府税务部门获取纳税征信良好的企业名单,综合考虑后选出提供保证保险的企业。中小企业凭借保证保险取得银行贷款,进行生产获得利润后偿还本金以及利息。如果中小企业无力偿还贷款,那么提供保险的保险公司就应该向银行偿还贷款,保险机构承担其本该在金融系统中承担的风险转移功能。在这个过程中,评级公司的评级尤为重要,如果评级以及保证保险与中小企业实际财务状况不符,就会导致保险公司承担重大风险,因此,这一体系也具有自我监督的作用,避免坏账、不良贷款,银行系统的风险被保险机构所对冲,从而达到多个机构之间的共赢,形成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圈。

3.2 评级方法

A1:在评估我国中小企业整体素质时,需要考虑中小企业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状况、所处区域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等因素来分析。

A2: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过程中,科学评定经营者的能力和信用的重要性不亚于分析财务数据。

A3:通过对中小企业现金的获取能力,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中现金流动的分析和预测,来反映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和风险。

A4:我们将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纳入到指标的构成当中。

A5、A6:根据中小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高成长性,应将企业成长能力以及企业发展前景纳入指标构成中。

A7:企业的财务状况最终反映了其经营成果,是决定企业信用状况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并将其纳入评级指标当中是必要的[3]。

鉴于构成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指标数量较多,并且具有递阶层次关系,如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具有重要意义,这里我们采用AHP法(层次分析法)。

4 中小企业违约概率分析

在前文所述的体系当中,风险几乎全部被对冲给了保险机构,保险机构成为风险承担者,那么中小企业的违约概率分析对于保险机构来说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衡量指标,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定的研究。

4.1 中小企业的主要信用风险

①大部分中小企业处于成长期,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②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状况不稳定;

③公司治理层次结构不完善,公司管理不规范;

④信用风险一旦爆发较为集中,而且其传染性大;

⑤对于中小企业的信用测度和评估体系有待完善,财务信息披露不足。

4.2 利用logistic?χ行∑笠滴ピ几怕式?行分析

4.2.1 选取并分析指标

我们在选取描述信用风险的指标时,需要考虑指标的可获得性、可量化以及财政部统计评价司和国有商业银行的指导意见,所以我们依次选取经济性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21项指标。这些指标可以依次全面解释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效率等信息。与此同时我们通过相关性检验筛选出相对独立性较强的指标。

4.2.2 筛选分析指标并进行logistic分析

利用wilks分布对分析指标进行筛选:

建立一个假设:

从k个总体分别抽取n1,… ,nk个企业,令X11…X1K,并令n1+n2+…nk=n

则令H0:μ1=μ2=…=μK

如果此假设被接受那么这K个总体的统计差异就不是显著的,那么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判别系数就没有实际意义。如果此假设被拒绝,那么判别系数就有了实际的意义。

检验H0的似然统计量为wilks分布:

?撰p值越小,表明相同总体间的差异越小,?撰p越大,样本间总的差异越大,即各总体间有较大差异。因此,对给定的检验水平α,应由?撰p的分布确定临界值?撰p,使P{?撰p

经过逐步判别后,我们筛选出了关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判的六个指标,分别为经济性质、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

假设有一个理论上存在的连续反应变量yi*代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其值域为负无穷至正无穷。当该变量值跨越一个临界点c(不妨令c=0),便导致事件发生:

当yi*

我们假设yi*和xi之间存在一种线性关系:

yi*=α+βXi+εi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

P(yi=1|Xi)=P[(α+βXi+εi)>0]=P[εi≤(α+βXi)]

于是我们取得一个累计分布函数:

P(yi=1|Xi)=P[(α+βXi+εi)>0]=P[εi≤(α+βXi)]

=F(α+βXI)

因为我们使用的是二项分布,而不是正态分布,且εi为非线性组合,因此我们使用极大似然估计法。选取10家正常经营的企业以及41家破产企业的数据做极大似然估计分析,得到极大似然估计分析表

基于以上计算得出的logistic回归方程:

LogitP=5.447+0.998X1-1.317X2-11.477X3+4.906X4+0.026X5-2.003X6自变量为: x1经济性质,x2速动比率,x3资产负债率,x4资产负债率的平方,x5流动资产周转率,x6净资产收益率。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我们提出通过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方法解决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的问题,并通过保险机构发放保证保险使得中小企业能够成功获得银行发放的贷款,从而使得中小企业获得更充裕的发展资金。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中小企业评级指标体系,包括中小企业各项指标占总体的比重,指标体系可以用于评级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当中,利用评级指标得出一个较为客观科学的评级结论。并利用logistic分析法分析了中小企业违约概率的模型,建立了违约权重指标,最终获得中小企业违约回归模型,回归模型可以用于保险机构估计中小企业违约的概率,并参照这个模型以及评级结果共同决定是否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5.2 建议

第11篇

关键词:信贷风险 信用社 小额

农村信用社就目前状况而言比较贴合农村的基本特征,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小额农贷在农村推行以来,大大加强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力,推动了农民积极创收的积极性。目前,小额农贷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一项基本业务,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贷款方式,简便化的手续、高优惠的利率,较好的解决了广大农民贷款难的“顽疾”,较快推动了农民发家致富的步伐。但是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受理、调查发放和回收过程中往往存在各种潜在或明显的风险,对信用社的小额贷款业务造成不小的冲击。具体说来,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业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融资过程中存在风险及成因分析

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业务风险主要是由信用社本身、广大农户以及信用社所在的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构成的。产生的信贷风险类型主要包括:信用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

第一,从农村信用社自身来看,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制度是决定信贷率的基本决定因素。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制度还不够完善,管理力度不够,存在“重放轻管”的现象,在管理小额信用社贷款时,注重工作进度和贷款面,忽视小额贷款造成的风险,片面的认为小额风险即便损失造成的影响不大。实际上,小额信贷是农村信贷的主要表现形式,涉及到广大农村用户,是信用社的主要业务来源之一,涵盖范围光、辐射面积大,因此信用社难以对其滋生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及时管理。没有系统的信贷管理体系对小额信贷进行监督管理,对信用社效益造成风险。

2.信用社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问题容易对信贷业务造成道德风险。在农村信用社的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信贷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在金钱关系面前表现欠佳,,甚至存在贷款手续不完备便违规放贷的现象。信用社的小额农贷从档、评级、授信、发证、放款都是认为操作,给信贷人员带来了优越感,随意利用职权搞人情贷款、假冒贷款等违规行为,从而导致贷款风险。其次,由于信贷人员对借款户生产经营状况的了解不够,加上农村私营业主的流动性比较强,经营项目变化大,导致信贷人员对其的了解困难较大。在信贷办理过程中,可能存在表面上合法的手续,但实际上亏损严重,业主一走了之,债权人的债权得不到有效保障,而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又缺乏必要的业务知识,从而导致了呆账、坏账的产生,严重影响信用社的信贷质量,造成不可避免的信贷风险。

3.操作风险是信用社在信贷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风险存在形式。在操作过程中,由于贷款前调查不力、信用评估不准确,造成信用评估失真,加上部分信贷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和必要的风险预防能力,在操作过程中流于形式,不按照规则程序办理信贷,人为的造成了农民信用等级偏高的错误信息,太高信用贷款的核定额度,胡乱评定农民的信用等级,造成潜在的信用风险。另外,农户的信用等级评定方式存在“一评定终身”现象,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的动态管理监控,在信用评定手段上表现的不够科学,贷款审定存在纰漏。再加上现行的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中的操作流程实行“凭证发放、随用随贷、额度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发放贷款大多由临柜人员办理。虽然严格坚持“两证”、“三见面”的原则,但对贷款用途的真实性无法确切地进行考察,造成部分农户乱报贷款用途,形成贷款风险。另外,由于贷款检查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小额信贷额度小、分散广,信贷监控工作量大,导致许多信用社有心无力,加上“重企业,轻农户”的思想意识,削弱了对小额信贷的监管,最终造成了农户贷款后多年不归,下落不明

第二,从借贷人本身进行分析,对信用社小额信贷造成一定的“信用风险”。在信贷业务过程中,部分信贷者不能按照既定的约定偿还贷款,这是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面临的首要信贷风险。其次,部分农民谎报贷款用途,无视贷款性质,以生产为借口借贷进行建房、婚嫁等自身消费,甚至用于赌博等违法行为,最终造成无法按期偿还的风险。另外,“小额信用贷款以个人信用保证贷款本息偿还,信用社凭借款人的契约性承诺提供货币资金。信用即借款人自身的人格信誉,属道德品质范畴,变数很大,形成的债务链极为脆弱,一经断裂和遭致破坏就会失去对信贷风险的约束力。”

第三,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对其小额农贷造成一定的市场风险。

1.就目前来说,农村信贷融资的需求逐步呈现多元化、层次化的显著特征,而品种单一的小额信贷难以满足当前农户的信贷需求。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额度小、期限短,只要集中在农村养殖业和种植业的信贷需求上,投向结构单一,难以支持农户进行较大规模的农业投入生产。另外,“目前农村小额信贷期限最长一般不超过一年,使得小额信贷在促进发展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中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大了信贷资金使用的风险。 ”

2.市场运行通常情况下存在一定的上下波动,而农户通过小额信贷进行的农业生产难以承受市场造成的冲击,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在当前的中国,农民已然属于若是群体,在生常生活中,对政策的依赖性较强,对抗自然风险或者其他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加上缺乏健全的抵御风险机制,容易造成较小的风险,较大的亏损。总之,“农户信用等级和经营收入、还款能力会因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而变化。这种风险将直接转化为信贷风险。”

二、信用社小额农贷的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第一,加强信用社的风险意识,建立必要的风险承担机制。

小额信贷是信用社的主要业务表现形式,是信用社的效益的直接反映。但是由于信用社本身和借贷人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以及小额信贷本身所具有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客观上要求信用社必须具备较为敏感的风险意识。其次,为了分散和规避以上提到的各种风险形式,需要在农村信用社建立起必要的风险承担机制,推行农业意外保险制度,扩大承担风险的主体范围,提高借贷人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而建立信用社写贷款融资的担保体系,保障信贷过程的科学性和抗风险性。

第二,建立系统的管理机制,对小额贷款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的监控。

首先,信用社需要在客户群中建立起广泛的诚信调查机制,将“诚信风险”扼杀在摇篮里,建立有效的诚信调查制度,在对农户放贷之前,从农户的基本情况着手进行调查,搜集和掌握新的信息资料,建立客户信息库,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对农户的经营活动情况、收入境况、甚至相关诚信记录进行科学分析,加强诚信管理。其次,可利用村镇干部及村级基层组织协助完成小额信贷业务的有效完成,建立农村私营业主的产业发展方向及使用资金的流动方向分析体系,形成长效机制。最后,“健全贷款考察制度。充分发挥信贷外勤人轴对贷户人熟、情况熟的优势,让信用员参与贷款的考察,协助监督贷户的经济动向,详细了解每个贷户的生产经营状况,日常经济往来,履约信用状况,是否有赌博等挥霍恶习和不轨行为,掌握担保人的职业、收入来源,确保每笔贷款放得出、收得回。”

第三,加强信贷人员个人素质,规范小额信贷的业务操作。

信用社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个人品质对信用社的业务效益具有很大影响,提高信贷效率的基本前提是保障信贷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必要的抵抗风险意识及能力。因此,定期对信贷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有利于加强信用社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加强操作过程的规范化,形成系统的操作流程,科学分析,有效监控。具体来说,即在小额农贷的实施过程中,各个操作过程落实到责任人,保证程序有序、管理严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对农户进行评级、授信、发证、放贷、收贷收息过程的透明度,建立完善的贷款档案管理,“确定农贷管辖片区和全年农贷净放计划、清收计划,并向农户发放便民联系卡。”

参考文献:

[1]李星咏.浅谈农信社小额农贷风险管理[J].湖北省枣阳市农村信用联社.2009.

第12篇

1、客户登录“芝麻信用企业服务平台”,扫描客户经理提供的二维码进入申请通道;

2、南京银行系统自动审批;

3、审批通过的客户在“芝麻信用企业服务平台”签订相关合同,启用额度、支用贷款。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