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1: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二月二的习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二月二龙抬头是很多地方都有的风俗习惯,主要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但由于这种说法都是用在农历上面,所以二月二龙抬头是传统节日吗成了很多人都有的疑问,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看看。
2022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是什么时候
二月二龙抬头是3月4日。
二月二龙台头,是从古代留传下来的一种民俗,也称″龙节″因为龙在古代被人们视做是一种图腾,是吉祥的化身,它可以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相传自今天起,大地解冻,春回大地,天气转暖,万物复苏,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人们告别闲暇时光开始新的耕耘。所以从今天起,大家都要积极的开展自己的工作了,我也会认真的好好的答题了,新的一年盼望着能有所改变,能积极的面对生活,大家一起努力吧。
二月二龙抬头是传统节日吗
二月二龙抬是传统节日。
二月二龙抬头时候我们经常听到的,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是因为进入农历二月份,己经是仲春了,过了雨水,预示着真正的春天己经到来,而经过冬眠的动质物开始复苏。龙做为动物之首,也会从这一天开始进行活动。也就是民间传说的"龙台头"。我国长江以北广大地区把这一天视做是一年来好运的开始,于是人们就到理发店让理发师给洗头剪发,暗喻去掉晦气,开始扬眉吐气,一切顺利。
还有些地方认为这一天是龙王爷出巡的日子,于是到龙王庙里烧香祈祷,让龙王爷保佑一年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二月二龙抬头有哪些风俗
“二月二”是民间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的习俗可不止剪头发这一个习俗,还包括北方的龙抬头节和南方的社日节等民俗活动,南北两地风俗截然不同,这使得“二月二”在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习俗中别具一格。 “二月二”的来历是这个样子的: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来源:文章屋网 )
1、春饼,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2、猪头肉,农历二月初二是老百姓的传统节日,二月二还有吃猪头肉、啃猪蹄和咬猪耳的习俗,都是象征着日子过得吉祥富足。人们纷纷购买猪头肉,希望新年有个好兆头。人们形容龙也是从很多动物身上找到特征,在龙形象里,可以找到蛇、鱼、凤、麟、鹿、马、牛多种动物的影子。人们用猪头代替龙头,也是这个原因。
3、饺子,到了二月二,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这一天吃饺子被称作“吃龙耳”。过去,医学不发达,染上病就不容易治好,大概人们认为“龙抬头”会镇住一切病害,吃了“龙耳”,龙会保佑自己身体健康,祛除百病,到现在还流传着“二月二吃水饺,百病惧龙体外跑”的顺口溜。
4、炸油糕,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区,人们有在春龙节这天吃油炸糕的习俗,称之“食龙胆”。油炸糕色泽金黄,被称作龙胆是很形象的。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黄米,再把黄米磨成面,即成黄米面,由黄米面做成的黄米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5、芥菜饭,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如疥疮)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经常食用富含叶绿素及维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 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来源:文章屋网 )
福字倒贴的传说
倒贴“福”字,是我国民间过大年的一种传统习俗。追本求源,“福”字倒贴的传说有三种版本。
一曰“将错就错”版本。在清代,有一年除夕,恭亲王的大管家让人把“福”字贴在大门上。谁知这个下人目不识丁,竟把“福”字贴倒了。恭亲王自然十分生气。幸亏大管家脑瓜儿灵活,转得快,他立马跪下回禀说:“奴才常听人说亲王福大寿高,如今‘福’真的到(倒)了,此乃吉祥之兆啊!”恭亲王听了便转怒为喜,并重赏了大管家和家人。后来,人们便纷纷效仿,过春节时便有意把“福”字贴倒,以此图个吉利。
二曰“平安消灾”版本。在明代,有一年除夕,朱元璋到一个小镇微服私访,看到一帮人正围着一幅绘有“一个赤脚女人抱个大西瓜”的漫画议论不休,误以为人们在讥讽他的马皇后(马皇后脚大长得丑)。回到宫里,他先差人对参与围观者,均在其家门上贴一正写的“福”字;而没有参与围观的人,则在其家门上贴一倒写的“福”字,以示区别。第二天(正月初一),便派兵士到贴有正写“福”字的人家去抓人,而写有倒“福”的人家却平安无事。从此,每到农历除夕,人们便在门上贴一倒写的“福”字,以消灾讨个吉利。
三曰“避穷神”版本。相传姜子牙封神时,他的老婆也要受封。姜太公说,你嫁到我家,害得我穷了一辈子,要封也只能封你个穷神!姜妻想了想说,穷也好,富也罢,只要是神就成。但是,人人都怕受穷,那你叫我到哪里去呢?姜太公说,穷和福是不相容的,“福”到(倒)的地方,你就不要去了!这话一传出,人们为了避穷神,除夕这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一个倒写的“福”字,寓意是远离穷神,恭喜发财!
(刘才)
二月二龙抬头是怎么回事
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这是诗人对我国农历二月初二人们过龙抬头日的生动描写。在我国北方,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日,也叫春龙节。在南方则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我国就有了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话的来历与我国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中国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4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象成一条南北伸屈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所谓“恒星”是相应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转到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星的光亮,这时,人们就看不到天上那条巨龙了。而过一段时间后,地球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并掌握了这一规律,就用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在地平线上时,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便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李婷)
1、祭龙。
祭龙是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之一,在过去,龙抬头节是祭祀龙神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不过,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人们也把二月初二作为“土地公生日”,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2、撒灰。
龙抬头习俗中的撒灰,由来已久,直到今天,许多乡村地区仍然流行。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具体做法,各地不同,大致为:将灰撒在门前,谓之“拦门辟灾”;将灰撒在墙角,意在“辟除百虫”;将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圆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杂粮,称做“围仓”或“打灰囤”,以祝丰年;将灰撒在井边,呼曰“引龙回”,以求风调雨顺。撒法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是从井边开始,一路逶迤撒来,步入宅厨,环绕水缸,灰线蜿蜒不断,甚为有趣。
3、理发。
汉族民间有种说法,曰:正月剃头(理发)死舅舅。此说虽无根据,也很荒谬,但影响却极深,因此,在春节前无论多忙,人们都要抽出空来理一次发,然后就要一直等到“龙抬头”的日子了。二月二理发,俗称“剃龙头”,据说可以带来一年的好运,因此,“是日,多剃发”成为流传千年的龙抬头习俗。
(来源:文章屋网 )
1、扫巡,兴化话把大扫除叫“扫巡”。这是个良好的卫生传统。扫巡日一般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十日至二十日户都选个“双日”中的大晴天,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都搬到户外,先洗净让太阳曝晒,一求干,二消毒。然后室内再“扫巡”;
2、祭灶公,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举行“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祭拜时烧一纸线,送灶公上天是祈求玉皇赐福,丰衣足食;
3、二十五日头,农历十二月廿五日,是莆仙习俗公定的大日子,俗称“二十五日头”。这一天,一般是大晴天,相传为“天官赐福”的日子。这一天,也是发善心积德的日子;
4、做年糕,十二月二十六日起,户户做豆腐,买年货,尤以做年糕最为繁忙。
(来源:文章屋网 )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 春节、 元宵节、 二月二、端午节和 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 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
端午节:满族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风俗与汉族相同。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
(来源:文章屋网 )
福建福鼎市佳阳乡双华畲族村“二月二”会亲节历史悠久,传承360多年,融对歌、会亲、祭祀活动于一体,是双华畲族村民祭奉先祖、祁佑平安的重要节日。作为一种民族特色鲜明的民俗活动,双华畲族“二月二”歌会每年都有数千人参与,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花开来桃花开,双华二月起歌台,一来会亲二会友,会亲会友比歌才……”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漫山遍野油菜花开,闽浙边界的福鼎市佳阳乡双华村畲家热闹非凡,洋溢着比过年还喜庆的气氛。这一天,分布于闽东霞浦、福安、柘荣和浙南苍南、平阳、瑞安、泰顺等地的畲族子孙、亲友都要回到双华村会亲、会歌。万名畲族同胞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欢聚在双华村,他们不分男女老少,唱起古老的“山哈调”,跳起欢快的舞蹈,和着初春的暖风,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二月二歌会源自民间,是畲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为畲族传统民俗。双华畲族村既是双华畲族祖先的首迁地,又是歌会发源地,也是歌会的举办地。通过游灯、对歌、打尺寸、火头旺等民俗活动,展示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传承、弘扬畲族文化。
在古老的村道小街,人群熙熙攘攘,歌声笑声不绝于耳。前来双华会亲访友的畲族群众三五成群地边走边唱。“开天到如今,一重山背一重人……说人便说世上事,三皇五帝振乾坤……”两位身着华丽畲族服饰的男女在歌台上自由对唱,女歌手唱得清婉嘹亮,男歌手的歌声高亢雄浑,他们出口成歌,一唱一回,激情昂扬。台上如颂如诉,台下如痴如醉。同时,田野茶园、油菜花丛、房前屋后,也都飘荡着悠扬的畲歌,此起彼伏,持续不断。
如今的畲族会亲节已经成为闽浙畲族文化的大交流、大聚合。这一天,家家户户大摆酒席,宴请各地宾朋。双华村畲族群众为丰富本民族的传统佳节的民俗文化内容,在传统的山歌对唱形式基础上,还举行了大型民间巡神祭祀祈福、畲族婚嫁习俗表演、畲族舂@做冥斋、舂糍粑、磨豆浆、做豆腐,畲族传统手工织带、瓯剧、提线木偶戏及畲族服饰用具展览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1、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2、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3、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历代的记载十分浩繁。诗人怀清明之作更是争艳夺彩,不可胜记。从这些意义上讲,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来源:文章屋网 )
1、吃春菜
岭南风俗,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
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篙。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在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2、送春牛
古代春分时,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日春牛图。
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且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
3、粘雀子嘴
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4、放风筝
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链鱼风筝、风筝等,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两三尺眯蛾风 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放得高。
5、春祭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
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祭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
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6、拜神
1、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包括福建各地区的方言及民间谚语、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传说等。如霞浦畲族小说歌、闽南童谣、陈三五娘传说。
2、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包括传统戏剧如歌仔戏、梨园戏、莆仙戏等;传统曲艺如福州评话、答嘴鼓、漳州锦歌等;民间舞蹈如泉州拍胸舞、邵武傩舞、龙岩采茶灯等;民间音乐如泉州南音、茶亭十番音乐、浦城闽派古琴等;民间美术如漳州木版年画、柘荣剪纸、惠安木雕技艺等;传统杂技与竞技如建瓯挑幡、宁德霍童线狮、自然门武术等。
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包括福建民间添丁庆寿旧俗、婚嫁旧俗、丧礼旧俗、民间节日、庙会、民间传统信仰习俗等。如闽西客家春耕习俗、惠安女服饰、丰泽虫寻埔女服饰、闽东畲族婚俗、仙游枫亭元宵游灯习俗、闽西客家元宵节庆、宁德畲族三月三节俗;等等。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包括各种具有福建特色的生产生活技艺与工具等。如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福州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福州永和鱼丸制作技艺、泉州传统竹编工艺、明溪肉脯干制作工艺、沙县小吃制作工艺;等等。
5、传统手工艺技能;包括福建各种工艺美术制品的独特制作技艺。如德化瓷工艺、泉州李尧宝刻纸、安溪蓝印花布、将乐民间龙池古砚制作工艺、将乐西山造纸技术、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及习俗、建阳建本雕版印刷、永定客家土楼建筑工艺、连城四堡雕版工艺、福安银器制作工艺、寿宁木拱廊桥制作工艺、福鼎饼花工艺;
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包括福建民间各种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云霄开漳圣王巡安民俗、南安英都拔拔灯、石狮蚶江端午海上泼水习俗、龙岩适中盂兰盆节俗、福鼎双华畲族二月二歌会、周宁浦源护鱼习俗;等等。
(来源:文章屋网 )
2、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节上庆团圆。赏花灯,猜灯谜,新年打算准备齐,一年之计在于春,过了小年气象新。
3、二十五要打囤,新年不能瞎糊混。一年的计划定的对,确保粮食满囤钱满柜。捞干饭做羹汤,吃的满嘴喷喷香。
4、二月二,龙抬头,行云布雨好兆头,预祝丰收好年景,风调雨顺有盼头。切葱花摊面片儿,蝎子尾巴剪一段儿,拍墙山扎旮旯,害虫毒虫全不怕。
5、二月十二是花朝,百花生日在今宵,少女祈福求美貌,姿容更比百花俏。
6、三月三,暖风吹,漫天风筝翩翩飞。三月三,花开艳,风吹桃李更烂漫。
7、四月里,清明后,踏青郊游乐不够。清明前,宜祭扫,落花飘絮添烦恼。有人伤感因伤春,寸金难买寸光阴。介之推披火志不移,清明节开始吃寒食
8、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
9、六月六,看谷秀,天贶节,吃鱼肉。
10、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
一、担经挑舞蹈的起源与发展
在淮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多少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人类始祖女娲因炼五色石补苍天,斩鳌足立四极,杀黑龙止,孕育万物,抟土造人。因此,触犯了玉皇大帝的律例,被化为黑狗并抛进了恶狗庄,受尽百般折磨。女娲的女儿宓妃决心救出自己的母亲,宓妃做了俩花篮,一个花篮扎成龙,另一个扎的则是凤,插上花,并把她写的孝敬母亲的经文放在里头,用竹扁担挑上花篮,一边哼唱着经文一边担着经挑(花篮),勇敢机智地独闯恶狗庄,并成功救出了母亲。宓妃唱着经文、担着经挑救母亲的故事从此广为流传。世人为了颂扬女娲的功德、传扬宓妃的孝心,于是便模仿起宓妃担着经挑唱诵经文,但是人们觉得只担着经挑来回走有些单调,于是就在“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队形的变化。延续至今,演变成为历朝历代祭祀祖先的(巫舞)舞蹈——担经挑。
仲春二月,春回大地,万木复苏。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每天约几十万的人群涌向淮阳太昊陵朝圣,在陵墓边形成了名闻遐尔的“二月会”,也叫“人祖古会”。在二月会上可看到一群群肩担青龙、彩凤花篮,手敲竹板,边舞边唱的团体。她们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吟诵唱。舞者多是年长的婆婆,每年二月会时,她们高举黄绫青龙旗,浩浩荡荡从四面八方来到太昊陵。她们先祭拜“人祖爷“(伏羲)然后到统天殿、显仁殿、伏羲陵前的空闲场地上为游人香客表演担经挑。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担经挑的队伍中,表演者不仅有妇女而且还有年轻的小伙子(在担经挑的习俗中担经挑是传女不传男的),为美好而幸福的生活载歌载舞。有时跳舞的人会越来越多,因为在担经挑的表演过程中,行人都会停下脚步伫立到周围观看,进而加入到担经挑的队伍中。人们或手拿一副竹板,或一个担经挑的花篮,又或着一件担经挑舞者的上衣或头饰,合着竹板敲打出轻快的节奏,跟着舞蹈的步伐尽情起舞。在无形中传承着这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担经挑的队员大多是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她们没有美丽的演出服,没有化演出时的妆容,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她们有的是一颗快乐的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认真的态度与感激。也正是因为这样,她们的舞姿朴素而自然,表情情切而动人,她们所呈现的正是原生态舞蹈艺术的魅力,表达出她们对生活真、善、美的追求。在淮阳,每逢祈福还愿、祭祖庆典、大型庙会等民俗活动,都可看到担经挑。只要有一块空地,就可以无拘无束,尽情地展现唱经(歌唱的一种)和舞蹈的风采。如今担经挑已成了陈州一带的群众娱乐健身的民间舞蹈,每逢初一、十五,民间的妇女就组织成一个个的舞蹈队来太昊陵表演,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二、原生态舞蹈担经挑的社会功能
(一)祭祀祖先、祈福还愿
在淮阳,每逢农历的初一和十五,二月二至三月三都会有庙会。初一和十五的庙会是一天,二月二至三月三的庙会是一个月(当地人说二月陵庙会)。在庙会上都可以看到担经挑的舞蹈。淮阳有每年一度的祭祖大典,每逢这天会有太昊陵的管理人员组织,将宰好的整只牛、羊、猪还有酒、水果放在人祖爷(伏羲)的供桌上。在祭祖的仪式中,担经挑是必不可少的。祭祖当天,担经挑的队员早早来到太昊陵,沐浴、更衣、进香,然后才能到大殿前的空地上表演担经挑。老斋公们说担经挑是表演给祖先、神灵看的,是为了歌颂祖先的功德、感谢祖先的保佑。当地的人们会经常去太昊陵祈福,保佑生意兴隆、家庭幸福和睦、身体健康、孩子学业有成等。有时人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也会去太昊陵许愿。无论是祈福还是许愿,人们都会去还愿。如果当初与祖先有约定的话,还愿时一定会请上“担经挑”在大殿前恭敬地边唱经文,边担着花篮舞蹈。
(二)强健体魄,愉悦心灵,传承古老文明
担经挑是淮阳人祈福还愿的重要形式,也是淮阳人民在民俗节日里最喜爱的活动。担经挑的成员大多是来自农村的妇女,她们的年龄相差比较大,有30多岁的年轻人,也有已经七八十岁的老人,她们有说有笑,其乐融融,体现出大家庭的友爱。她们伴着竹板轻快的节奏唱着快乐的经歌,担着花篮跳着轻松自在的舞步。如果不赶到农忙时,每天都要跳上好几个小时,即使有时汗流浃背她们也不觉得累。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曾经传女不传男的风俗基本淡化。随着观念的转变,许多青年男女逐渐参与到这种活动中来,他们认为这是传播古代优秀文化的方式,他们有责任继承发扬这种民俗,让其更好地流传下去。
三、原生态舞蹈担经挑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