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雪的词语

雪的词语

时间:2023-05-29 18:01:28

第1篇

关于雪的优美词语有:鹅毛大雪、大雪纷飞、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程门立雪、傲雪凌霜、雪花飞舞、报仇雪恨、冰雪聪明、白雪飘扬、银霜遍地、雪飘如絮、大雪封山、冰冻三尺、雪花飘飘、白雪难和、风花雪月、冰魂雪魄、冰肌雪肠、挑雪填井、白霜铺地、雪虐风饕、洗雪逋负、雪泥鸿爪、孙康映雪、瑞雪飞舞、堆银彻玉、蝉不知雪、冰封雪飘、冰寒料峭、风雪交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清玉洁、滴水成冰、瑞雪纷飞、冰封雪盖、漫天飞雪等等。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2篇

雪花、飞雪、白雪、瑞雪、雪团、雪片、雪粒、雪景、风雪、积雪、万里雪飘、白雪飞舞、覆盖四野、白雪纷飞、粉妆玉砌、洁白素装、玉琢银装、鹅毛大雪、狂风暴雪、大雪纷飞、大雪封门、大雪盈尺、瑞雪丰年、漫天雪花、白雪皑皑、玉树琼枝、银装世界、凌霜傲雪、风消雪停等。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3篇

“积累”一词在2011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中频频出现。语言积累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确实,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是当前语言文字训练亟待落实的目标。语文课堂是语言积累的主阵地,尤其是阅读教学。一段时间以来,课堂上随处可见积累的痕迹。在教学的过程中,当学生出现了不当的个性体验,教师在予以引导后,再作针对性的点拨与完善,能使学生的体验逐渐趋于成熟。同时,教师应在学生对某些内容迷惑不解时、在学生潜心会文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疏导。

请看一位教师教学《棉花姑娘》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片段:

师:请小朋友美美地读课文最后一段。(学生积极认真地自由朗读起来。)

师:大家读得真投入!你们从哪些地方发现了棉花姑娘病好了,长得很美?

生:我从“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看出棉花姑娘长得很美。

师:哦,这是健康之美!

生:我从“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看出棉花姑娘很美。

师:哦,这是丰收之美!

生:我从“棉花姑娘裂开嘴笑了”感受到她的美。

师:哦,棉花姑娘笑得多美!大家也裂开嘴笑一笑。

师:笑得真开心,真美!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读这段。(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同学们,如果老师把“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改成“长出了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的棉花”这样好不好,为什么?

生:我觉得“碧绿碧绿”要比“碧绿”更绿,更美;“雪白雪白”比“雪白”更白,更漂亮。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哪句读起来特别上口,特别好听啊?

生齐答:第一句!

师:同学们真能干!的确,像“碧绿碧绿、雪白雪白”这样ABAB式的叠词读起非常朗朗上口。

师: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说碧绿碧绿的什么,雪白雪白的什么?

生:碧绿碧绿的小草。

生:(学生指着窗外的树木)碧绿碧绿的树叶。

师:你真能干,很会观察!

生:碧绿碧绿的裙子(学生发现有同学穿绿裙子)。

师:我们可以说“雪白雪白的什么?”

生:雪白雪白的白纸。

师:“白纸”中的“白”和“雪白雪白”意思重复,应该说“雪白雪白的纸张”。

生:(指着墙壁说)雪白雪白的墙壁。

生:雪白雪白的粉笔。

师:你能说出几个像“碧绿碧绿、雪白雪白”这样ABAB式的叠词吗?

生:通红通红。

第4篇

1、雪白的(手套),雪白的(沙滩),雪白的(床单),雪白的(毛巾),雪白的(冰山)。

2、形容词,很多语言中均有的主要词类中的一种。形容词主要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性,常用作定语,也可作表语、补语或状语。

3、从功能上看形容词可分为普通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从语义上看,形容词可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性质形容词表示性。

4、形容词一般不能带宾语,但有些性质形容词也表示动态,具备动词的某些特性,可以带宾语。带上宾语以后,就成了“动词”。这类能够带宾语的形容词于兼有形容词和动词功能的兼类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1.“滚雪球”技巧之一:捏紧核心,作好选择

核心虽小,但它是成败关键所在。结合英语单词复习,无论我们使用什么样的版本,都要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基础,而这个核心就是基本词汇。万变不离其宗――围绕核心,并捏紧作为核心的小雪球――基本词汇。

我们借鉴了星火英语词汇巧记速记研究成果,它通过由初中350个常用的基本词,由熟义推导出生义,由根义推导出多义,利用词根和前后缀,举一反三,迅速扩展至高中新课标3 500个词,既扩大了词汇量,又增加了旧词新义。例如牢记住bicycle(自行车)这个核心熟词。就很快记住(1)cycle(自行车的缩略词); (2)cyclist骑自行车的人; (3)motorcycle摩托车。核心捏得紧,雪球滚得大。这样通过基本词汇联想的发散思维,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增强了学生的猜词能力和词汇运用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从而使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滚雪球”技巧之二:记单词、想单句,由点及面、联面成球

雪球是球体,接触之处有面也有点,并且由于点面才能粘连更多的雪,才能粘得更牢固。点是相互联系的单词,面指有意义的句子和整块的话语。在复习或教学中词不离句、句不离章这一由点及面的技巧非常重要。利用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滚雪球”,如复习:1.about大约,关于;2.around在周围,大约;3.some一些,大约。对这些相关联的词语,利用同义词、近义词进行对比记忆,分析它们的异同,既省力,又记得牢。 再配以诵读下面一小段话则更好达到了积累语言的目的。“ There are about ten students round the table around 5 pm”, the teacher became impatient, “I need accuracy. Don’t tell me ‘some, approximately, or so, and so on’ again! Tell me the exact figure!”

3. “滚雪球”技巧之三:循环往复,积少成多

雪球在循环往复的滚动中才能积少成多而迅速增大。易仁荣老师利用词语的相同或相近意思、相同用法等把3 500个英语单词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形成350个记忆模块,其中包括文具、教具、衣服、乐器等等。这样学生每接触、记忆一个单词,就联想到相关的一串很有用的词语,形成一条条“记忆链”,就会形成自己的词汇pool。这种滚雪球复习词汇也是很好的循环往复的形式。比如复习“增加”,就有:addition增加\promote促进\accelerate加速增加;我们知道高考阅读题中有“同义替换一般是选项”这么个技巧,我们在复习中不妨对此加以利用。如2011年山东卷56:draw(原文)attract(题枝)57: aggressive(原文)cruel(题枝) 58:kill himself(原文)victim(题枝)59:won(原文)achieved(题枝)等等。再者写出优秀的作文――优秀档(26~29分)标准:紧扣主题,覆盖所有要点;语法结构多样,词汇丰富。如写重要性有:important(普通) vital(高级)significant(高级)of significance(高级),真可谓一举两得。

4. “滚雪球”技巧之四:起点低、梯度缓,积极合作、比赛演练

对单词重新进行安排,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高频词到识记词,由低级词汇到高级词汇,尽可能处理好新旧生熟单词的衔接,做到起点低、梯度缓、步子稳。例如教师先确定了一个信息点如“大街上”,学生个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出与此有关的词汇。之后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很快就可以总结出:bicycle,bus, car等词。这样做对话题听力与话题作文很有好处。另外开展单词拼写比赛和单词实战演练,学生们积极参与,既唤醒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又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单词复习效果。

第6篇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多读前任的精良作文,会受益颇深。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沁园春教案【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3、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

的宏大气魄。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悟

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

一﹑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 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 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 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介绍

3、自读课文一遍,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正音或解释

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4、结合书下注解再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意,把词的上下两阙的意思归纳出来。

上阙: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阙:)评论历代帝王,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解题并整体感知:《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内容跟“沁园春”没有关系。乍一看这首词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这是一首充满豪情的抒情诗。雪在词中,已不再是陪衬物,不再是一种逆境的象征,而是作者歌咏的对象。置身于 描绘的冰雪世界,你不但毫无寒冷之意,而且会油然而生壮美之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冰雪世界是“活的”,而且有着红日的照耀,“妖娆”、“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要求看课本上的彩图或放幻灯片) 站在历史的高度,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主宰历史、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

(二)学生听录音跟读,小组展示

(三)学习词的上阙,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明确:

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舞”、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

1、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者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 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 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五)学生再读两遍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内容小结:

这首词热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词的画面妖娆雄伟,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颇能代表 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之作。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沁园春教案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把握词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 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 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 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二、出示目标

1、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2、朗读并背诵词的上阕。

3、把握上阕的基本内容

4、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自学自测

1、听范读,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学生朗读;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今朝()惟余莽莽

②理解意义:风流人物折腰风骚红装素裹

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四、讨论答疑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达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沁园春 雪教案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词,感受诗词的思想感情。

2、走进诗词意境,感受词人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教具准备:幻灯片、朗读素材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让学生回忆描写雪的美妙诗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简介: (1893至1976年),字润之。湖南省湘潭县韶山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领袖, 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

写作背景

沁园春是词牌名。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 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 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yuán: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诵读

1、老师范读或播放该部分的录音

2、学生朗读

3、纠正读错的字音。

如分(fèn)外

4、根据课文注释,把握本阕词的大意: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眺望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河水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连绵的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一样蜿蜒游走),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似乎想要与苍天比试一下高低。等到天晴的时候,(再看红日照耀下的白雪,格外的娇艳美好。)

5、学生背诵、默写

展示问题:

1、作者望见哪四种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用四个字概括。

(作者望见了长城、黄河、群山和高原。共同之处是雄伟壮丽或雄浑壮阔。)

2、哪几句诗是虚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最后三句,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山河的赞美)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以动写静)

小结:让学生总结本文带给你的感受

作业布置:

1、课后研讨与练习

第7篇

摘 要: 《江雪》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与后人对其诗典和意象之借鉴和接受属于一体两面的关系,均表现于语典引用、意境重绘和意蕴转换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代表了唐诗经典影响史研究的三个层次,具有方法启示的意义。《江雪》语典的使用频度和语典形式的变化见其在后世的接受程度。对《江雪》意境的重写和再绘则能见出接受过程中一些丰富而细致的变化。寒江独钓意蕴在后世诗作中的接受变化,既丰富了意象内涵,又为探求《江雪》意旨提供了路径和线索。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2)01010205

Three Levels of Tang Poem Classics' Influence History-Research on Influence History of Jiangxue by Liu Zongyuan

YIN Xueguo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anshan Teachers College, Chaozhou Guangdong 521041, China)

Key words: Jiangxue; Liu Zongyuan; reception aesthetics; influence history

Abstract: Jiangxue's influence on later literature and later writers' reception of its poetic codes and images are two aspects in one thing and it can be expressed in three ways: classical allusions, poetic imagery redrawing and meaning conversion. They are the three levels of Tang poems classic's influence history, which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enlightenment in methodology. The frequency of allusions in Jiangxue and change in the form of allusions can signify the degree of acceptance in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s. The poetic imagery rewriting and redrawing can reveal some rich and subtle changes in acceptance. The change in acceptance of the fisherman fishing alone by a cold river not only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imagery, but provides a path and clue for exploring the purpose of Jiangxue.

对经典文本的接受研究包含三个维度,“以普通读者为主体的效果史研究,以诗评家为主体的阐释史研究,以诗人创作者为主体的影响史研究”[1]。一般而言,效果史研究有利于发见不同时代审美风尚之变迁,阐释史研究重在发掘经典文本的“整体意义”①、总结审美规律,影响史研究对于经典赏析和创作规律的总结意义重大。当代古典文学接受研究过多关注效果史和阐释史研究,于影响史研究多有疏略。②

一个经典的影响史就是一代文学影响史的缩影,对经典影响史的研究可以为一代文学影响史的研究提供方法启示。[2]《江雪》影响史不仅是一部诗典原型的复活史,还是一部传统审美理念的显化史。本文以影响研究为主,在以后人之诗解读前人之诗的方法操练过程中[3],从语典使用、意境重绘和主题转换三个方面,探寻影响脉络和经典意蕴。

一、语典引用

柳宗元《江雪》短短四句二十字,字字珠玑,成为后世歌咏渔钓活动的重要语典出处。后人对于《江雪》语典的引用,可分为化用意象、取成句赋题和摘句入诗三种类型。化用意象这种形式在影响史中历久不衰,尤其多见于题画诗。取成句赋题主要出现于宋人诗作中,而摘句入诗多发生于词曲等文学体裁的写作中。

王十朋《郡斋对雪》:“寒江独钓句思柳,银海光摇人忆坡”句,分别指向柳氏《江雪》诗句和坡咏雪诗句。[注:苏轼《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其一云“万顷穿银海,千寻渡玉峰。”其《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二:“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其《江神子•冬景》:“路漫漫。玉花翻。银海光宽,何处是超然。”以上三处皆以“银海”形容雪景。不过,“银海光摇人忆坡”则显然指称东坡《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二“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句。以“银海”比喻冰天雪地世界,为东坡新创,前人多隐喻帝王陵寝之水银海。]方回《次容斋喜雪禁体二十四韵》“孤舟独钓柳何奇,衡门空宇陶如昨”,分指子厚《江雪》和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二诗皆有为诗评家所公认的雪景佳句。[注:王士《渔洋诗话》谓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为写雪景佳句。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谓子厚“独钓寒江雪”善于言雪。]以上二诗引用《江雪》语典意在咏物,以下三诗则直指本事。

柳子当年绝妙诗,现前眼界是真知。如何想像今人赋,得似当年眼见时。(吴澄《题寒江独钓图》)诗画难评劣与优,声无声有巧相侔。寒江钓雪何人笔,得句真如柳柳州。(凌云翰《寒江独钓图》)柳州诗里画,营邱画中诗。是一还是二,妙处试传之。(爱新觉罗•弘历《题董邦达寒江独钓图》)马远《寒江独钓图》以画境传达柳宗元《江雪》诗意,为传世名作。诗人的题画诗一方面指出画题渊源,如吴诗;另一方面点出诗画间的关系,如凌诗。马远画作,后人仿作较为普遍。爱新觉罗•弘历所题画作即是一幅仿作,虽然诗作也提到画题出处,但以柳诗与李成画相提并论,比类不伦。大概有取李成画作之荒寒气象,以寒林媲美寒江。寒江独钓成为后世诗典和画题,足见《江雪》渔父原型作为审美理想已经深种包括皇帝在内的传统文人心灵深处。

魏晋六朝及唐人喜为代拟体,取前人成句为题,引申诗意,敷衍成章。不过,所选诗歌多为传诵不绝的汉乐府诗章或《古诗十九首》。宋人则自出机杼,取唐人律绝成句为题。刘辰翁取《江雪》成句为题,作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二诗。

泛泛水晶宫,孤舟凛欲东。短蓑并箬笠,举世一渔翁。(刘辰翁《孤舟蓑笠翁》)

一雪寒如此,何人立钓。不知身入画,独自影临江。(刘辰翁《独钓寒江雪》)

刘氏二诗并无深意,不过是两句诗的诗体注疏。宋人诗中以《江雪》成句分韵作诗亦属常见,如周麟之《辛酉大雪戏成十诗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韵》。分韵诗不仅以所分字韵为韵脚,而且诗作内容必须关合所选诗句意思,如韩元吉《雪中以“独钓寒江雪”分韵得独字》诗,既押“屋”韵,又照应雪景。古人作诗命题和分韵所选诗句,必为名句,由此见《江雪》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之大。

与以上两种形式相较,摘句入诗更为普遍。摘句入诗亦有嵌字入诗和改字入诗之别。洪适《生查子》:“隐隐绿蓑翁,独钓寒江雪。”刘基《菩萨蛮•七首集句》:“千山鸟飞绝,隆想弥年月。”二作直接嵌“独钓寒江雪”入词,属于前者。乔吉[双调•沉醉东风](题扇头隐括古诗):“万树枯林冻折,千山高鸟飞绝。兔径迷,人踪灭,载梨云小舟一叶。蓑笠渔翁耐冷的别,独钓寒江暮雪。”释普崇《偈》:“令人转忆谢三郎,一丝独钓寒江雨。”二作隐括《江雪》诗语,改头换面用于新作之中,属于后者。改字入诗又有发挥原意和造作新意的分别。喻良能《次韵陈侍郎李察院潇湘八景图•江天暮雪》:“独钓寒江晚来雪,凭谁画我作渔翁。”姚勉《清江曲》:“一任长年醉则休,醒时独钓寒江雪。”二诗写渔父寒江垂钓之事。吴仁卿《双调•拨不断》(闲乐):“暮云遮,雁行斜,渔人独钓寒江雪。”杨基《金陵对雪用苏长公聚星堂禁体韵》:“黄云冻凝不成叶,十载江南无此雪。朱帘十二晓开斋,正值千山鸟飞绝。”蓝智《山中时景四首》其四:“独钓寒江雪满蓑,数峰相映玉嵯峨。”上举三诗融人事活动于环境之中,渔父垂钓仅为祈寒雪境之一景。姚勉《题雪岩胡则潜诗卷首》:“与君分钓雪江寒,同唱孤舟蓑笠句。”王炎《次韵答简簿》:“短蓑归钓寒江雪,纷纷世事休嗟吁。”二诗引用《江雪》语典,以“孤舟垂钓”表明归隐自适之志。

同样是言志,有些诗作以《江雪》语典自明身份,生发新意。杨万里《送谢子肃提举寺丞二首》其二:“谁遣孤舟蓑笠翁,强随桃李竞春。交情顷刻云翻手,古意凄凉月印空。”《谢张子仪尚书寄天雄附子北果十包》:“今古交情市道同,转头立地马牛风。如何听履星辰客,犹念孤舟蓑笠翁。”诚斋上述二诗均以“孤舟蓑笠翁”自谓,在表明赋闲在野身份的同时,歌赞对方尚存礼贤下士、不忘贫贱的友道古风。姜夔《送王孟玉归山阴》:“人生乐事将无同,知君此心如太空。只今去踏龙尾道,也似寒江蓑笠翁。”姜诗以“寒江蓑笠翁”称许送别对象,意谓纵使入朝为官,亦不改平素节操。丘葵《读易彻章呈濠乐主人》:“侬是寒江独钓人,曾偕樵叟见羲文。”诗人谓濠乐主人为“寒江独钓人”。诗中“羲文”既指画卦、作辞之伏羲、文王,又指仁义治世之君。渔樵见羲文既表达对至治之世的缅怀,又暗示贞下起元之意。以上诗作,不管是以渔父自谓还是称许对方,因语典而生发新意是一致的。

二、意境重绘

《江雪》语典的使用频度和语典形式的变化足见其在后世的接受程度,不过,对文本意境的重写和再绘则能见出接受过程中一些丰富而细致的变化。对《江雪》意境的重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咏与《江雪》相关的画作,二是以“江”、“雪”为中心的写景、言志之作。《江雪》精彩之处全在后两句。因此,重绘《江雪》意境,诸家之作皆围绕“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文章。[注:《国学备要•集部•柳宗元集》“古今诗”卷中《江雪》诗后附《洪驹父诗话》云:“东坡曰:郑谷诗‘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此村学中诗也。子厚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信有格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附录《洪驹父诗话》举《江雪》诗后两句,诚为有识。《渔隐丛话》《诗人玉屑》《古今诗话》诸笔记言及是诗佳处,引录全诗,诚为不识是诗佳处之表征。]宋人马远《寒江独钓图》仅画渔翁垂钓,其余皆以虚白处理,正表现出其艺术识见。所谓“马一角”的称呼,仅见其构图之特征,而忽略其对艺术意境的领会与把握。

画家图绘《江雪》意境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为表现重心。诗人对于画境的把握,一方面要照应画题、点明画旨,另一方面还要补足画境。周孚《题宣书记塞门积雪图》序云:“此图真柳子厚所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以余诗见之。”序文表明诗作旨在点明画意,“冰崖雪岭斗岩,中有新诗子试参。短笠轻蓑钓寒濑,为君题出是江南”四句则将画意归结到柳氏《江雪》。

空江不见人,飞雪纷如剪。独有垂钓翁,孤舟水云远。(王燧《寒江独钓图》)

柳州吟罢,剩寒江蓑笠,何人重领。独有吴兴名下士,解识当年画境。乘来,鹭莺飞去,不觉羊裘冷。一竿在手,满天风雪都静。(应敏斋[百字令•题沈材寒江钓雪图])

王诗简直是子厚《江雪》诗的“翻版”,将《寒江独钓图》中缺略的自然景象如“雪”、“水云”等点出,补足画境。应氏词作就垂钓翁展开联想,诗兴由潇湘飞到吴越,思及严陵、张翰、陆龟蒙、张志和等历史人物,点出《江雪》诗和《寒江钓雪图》中垂钓翁的精神内涵――作为士人精神世界中的象征符号,代表着士人价值虽不绝如缕犹代代相传。

点明画旨、补足画境盖就诗境而言。就谋篇布局而言,诗人题咏画作往往借一个核心语象如“钓”、“雪”、“寒”等为表达线索,铺排画境。朱希晦《寒江独钓》:“翠壁寒云淡薄,沧江老树萧疏。输与扁舟渔父,一生意钓忘鱼。”凌云翰《寒江钓雪图》:“风满空江雪满舟,一竿波面自夷犹。钓丝更放长三尺,不信寒鱼不上钩。”朱诗描绘寒江景物,意在点出渔父志不在鱼的垂钓意图;凌诗前半写垂钓景致,后半写志在必得的手段。薛季宣《远景图》其二“惨澹平烟波浩渺,隐月余光飞白鸟。依稀一舸是渔舟,独钓寒江天未晓”,所写为破晓时分垂钓之景象。三诗皆从“钓”的角度传达诗人对图画的理解。

雪压千山照眼明,茫茫浦溆叶舟横。鸟飞欲绝人踪灭,惟听枯芦折有声。尽日炊烟冷钓矶,暂移短棹未言归。忽惊白鹭冲舡起,恰映江天一色飞(纪迈宜《题寒江钓雪图》)。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陈孚《江天暮雪》)

纪诗运用动静、远近结合的手法从视觉、听觉、肤觉等方面写出雪明、雪大、雪寒,移船垂钓的渔父简直被雪淹没。陈诗所写为日暮时分之雪景,描绘出一幅雪江一舸、隐没自然的图象。上举二诗皆从“雪“的角度描绘画境。

谁怜鹤发翁,披蓑钓寒江。(刘学箕《赋祝次仲八景•江天暮雪》)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孙承宗《渔家》)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释敬安《寒江钓雪图》)

以上三诗皆从“寒”字落墨,不仅写出人物活动之“寒”,还写出自然物象之“寒”。本来,“寒”乃生理和心理感觉,是“虚”的东西,很难形容。刘、孙二氏以“情”写“虚”,从对渔翁生计表同情角度切入寒江垂钓这个高度精神化的意象,赋予“虚”的对象以可感、可交流、可传递的质实意味。释敬安诗以“形”写“虚”,无论是蓑衣上的厚雪,还是冻凝不流的寒江,都传递出令人窒息的寒意。末句鱼的活动,打破凝滞的寒意,透出生命气息。不过,这种生命气息总带有空寂荒寒的意味。从有形的“雪”、“钓”,到无形的“寒”,诗人对画境的理解和描绘,似可看作对《江雪》诗的变相解读。

作为一个高度心灵化的意象,寒江独钓不仅在绘画作品中获得图像呈现,还在抒情言志的诗词作品中获得生命衍化和意义增殖。

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李纲[六么令])[注:词前小序云:“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由词序知,词人有感于迁谪、怀古而有是作。]正是天寒日暮,独钓一江残雪,风猎碧莎裘。和子浩然句,一酌散千忧。(李弥逊[水调歌头•次向伯恭芗林见寄韵])[注:词前小序云:“次向伯恭芗林见寄韵。”由此可见,是词为怀人思远之作。]二词均作于冬令,由冬雪而联及寒江独钓意象。李纲“独立渔翁满江雪”句,以满江雪衬托渔翁之独自挺立天地间的形象,写出其矫矫不群、独立不惧之大丈夫气象,一扫荒寒孤寂之气息。独立寒江之渔翁正是词人心头的自画像,由此作见出忠臣之品节和襟怀。同样属于词人的自画像,李弥逊词作“独钓一江残雪”的渔父形象,则远绍柳诗中“孤舟蓑笠翁”的精神气象,于孤寂独守中有所期待。由词序与“和子浩然句”见出,词中独钓寒江象外隐含知音知赏之意,而此点正合乎次韵诗之作意。

只应同、蓑笠衰翁,独钓寒江畔。”(柯崇朴[琐窗寒])木鱼停挝磬声绝,但听衙鼓趋公门。何如孤舟钓鱼叟,一蓑独钓寒江。(吴莱《二月二日大雪偶赋时寓州郭》)柯氏[琐窗寒]词前小序云“途次大雪”。由此可知,是词作于羁居苦旅之时。词中所谓寒江独钓乃不得已排遣愁怀之举措。吴诗亦寓居外地逢雪之作,诗中“一蓑独钓寒江”具有价值比较的意味。诗人认为寒江独钓虽然孤寒,但能够自我做主,远比守官上朝自在多了。柯词中无可奈何之事,在吴诗中成为令人羡慕之事。

意境重绘是意象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延续文化生命、丰富文化意蕴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江雪》意蕴亦发生微妙的变化。

三、意蕴转换

千年接受史中,不仅《江雪》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地位经历了由宋之同声盛称到明之褒贬不一再到清之趋于论定,而且对于诗作意旨的阐释亦莫衷一是。[4]尽管阐释史研究关于诗作意旨问题论之甚详,不过,从影响史的角度考察诗作意旨,则会见出另一番风光。后世诗人使用寒江独钓意象,或写景或咏物或状寒或寓求解知音之意,主旨多样,然大略可分为二途:由物象内化为心象,由知性求解转入精神呵问。

秦观[念奴娇•赤壁舟中咏雪]:“寒峭千峰,光摇万象,四野人踪灭。孤舟垂钓,渔蓑真个清绝。”韩《十二月十二日雪》:“桥头独钓任渔翁,千山万径不可灭。”朱瞻基《江天暮雪》:“渔翁独钓寒江滨,顷刻琼瑶飞满身。”上举三作,渔翁寒江独钓仅为雪中一景,以渔翁之孤绝衬托雪势之苍苍茫茫。

横碧轩中空旧话,独钓寒江愁绝。更一段、冰霜高洁。(韩[贺新郎•次韵昌甫雪梅曲])

雪压前村曲径迷。万山寒立玉参差。孤舟独钓一蓑归。 别坞时听风折竹,断桥闲看水流澌。一枝冻蕊出疏篱。(赵长卿《浣溪沙•赋梅》)

忽见江梅数蕊开,一蓑立断寒江雪。(周巽[题刘子横溪独钓图])

梅花因其开放节令和花色与雪相关,咏梅常联及雪,由雪复联及子厚《江雪》诗典。赵氏词作中“孤舟独钓一蓑归”看似闲笔,其实意在以渔父畏寒归去衬托梅花凌寒盛开,表彰梅花不畏严寒之志。在周氏诗中,寒江独钓者既可能是渔翁,又可能是梅。从形态言,岩边梅树欹仄临江,一枝伸出,恰如寒江独钓状;从精神言,斗霜傲雪之梅花与寒江独钓之渔翁又何其相似。上举释敬安《寒江钓雪图》诗,中有“鱼嚼梅花影”句,即隐含梅“钓”的意味。

以寒江独钓意象咏雪咏梅是就形迹而言,状寒则属于以实写虚。陆游《五月下旬大热晦日夜得雨明旦凉甚》:“吾庐清绝君知否?钓雪寒江不足言。”陈镒《雪溪垂》:“水阔天寒雪正飞,渔翁在水之湄。凭谁画出溪头景,蓑笠孤舟独钓时。”状寒本属寒江独钓意象题中之义,陆诗以其作为比较对象,极言凉爽之甚。陈诗以寒江独钓为冬雪之景象,点出孤寒之具体样态。

爱新觉罗•弘历《扁舟钓雪》:“雪满平江蓑笠披,扁舟天地一竿丝。南方或可北方否,此事吾惟半信疑。”诗后跋语云:“鱼至霜降即不食,安得上饵?纵南方候暖而鱼性则同。然则,寒江蓑笠不过宗元想像成诗,非必真有钓雪事。即有之,意固不在鱼耳。”乾隆由天寒而推及渔钓之不实,此固清人朴学之本色。不过,由此而得出钓不在鱼的结论,则不为无见。(他还有一首诗,与此诗恰好形成呼应互答,点出意在钓而不住鱼之意。诗云:“烟溪虽冷波犹活,蓑笠竿丝雪满。不写钓鱼写钓意,知他津逮自吴江。”)钓不在鱼,是渔人不畏寒还是别有怀抱? 周瑛《寒江钓雪》:“江暖雪初作,江寒雪渐飞。一竿潭水上,雪深犹未归。”许南英《钓雪》:“大雪满前滩,孤舟一钓竿;江湖惟此老,天地不胜寒。”天地不胜寒,渔翁亦不能例外;雪深不归,显见渔翁意有所待。寒江钓雪,所待何事?

郑思肖《柳子厚赋寒江钓雪图》:“空玄影外渺孤舟,不与渔翁意思侔。万顷风涛一天雪,且看谁解下金钩。”郑诗谓寒江独钓意不在鱼,“且看谁解下金钩”句透露出求取知音知赏之意味。知音知赏固然是郑诗主旨,亦属于郑氏对《江雪》主题的理解和意象翻新。

谁人独钓江南雪,雪满江南鸟飞绝。……子猷乘兴欲何往,归欤莫为伊人留。(王之道《应资深康乐园四咏》其四)寒江独钓焉往,剡溪高兴久空。(陈杰《赠雪篷相士》)我志不在鱼,独把寒江钓。却笑剡中人,空回雪中棹。(胡荃《题寒江独钓》)在上举三诗中,诗人将寒江独钓意象与乘兴访戴语典结合起来,而诗中乘兴访戴语典又具有友朋系念、相期相盼之意。

扁舟独钓烟茫茫,醉著蓑衣不耐霜。最是月明无伴侣,一声渔笛笛出沧浪。(叶《寒江独钓》)江寒鱼不食,雪紧天欲暮。蓑笠一丝风,知音杳何处。(刘敏忠《题寒江独钓图》)叶、刘二诗中,寒江独钓意象明显带有期盼友朋、等待知音之意。《世说新语》中王子猷乘兴访戴,兴尽而返,不必见戴。乘兴访戴语典彰示王子猷性情之美,然诚为友道之遗憾。诗中的渔翁寒江钓雪,隐含等候友人、迎迓江边之意。以寒江独钓意象蕴含求取知音和友朋之意,不仅是后世诗人的意象创新,还是后世诗人对子厚《江雪》之新阐释。从影响史的路径探询文学作品的意蕴,开创了“以诗解诗”――以后人之作解读前人经典的新思路。

一首《江雪》影响史就是一部唐诗影响史的缩影。《江雪》影响史研究的三个方面――语典引用、意境重绘和主题转换,代表了唐诗影响史研究的三个层次。如果有可能在接受诗学的基础上建立一部文学史的话,那么,影响史的文学史应该是最具有可行性,且是最能表彰文学传统通变特性及意义生成规律的文学史。

参考文献:

[1] 陈文忠.古典诗歌接收史研究刍议[J].文学评论,1996,(5).

[2] 陈文忠.唐诗的两种辉煌――兼论唐诗经典接受史的学术方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第8篇

一、巧设情境,课堂飘荡朗朗书声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鉴赏诸如柳宗元《江雪》等古典诗词亦然。由此,教学诸如柳宗元《江雪》等古典诗词时,我们必须遵循上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为同学们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匹配的、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充满美丽愉悦动态等氛围的古典诗词学习乐园,引导同学们在“润物细无声”中自觉地、快乐地走进诗词文本,跨越千年时空,与作者、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心灵沟通。

比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上课伊始,我就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为同学们播放了我从网络下载的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幼儿教育古诗朗诵・江雪・第12讲》音画视频。当视频中的女主持人在具有悠扬、空寂、静谧等美学特质的古筝背景音乐中抑扬顿挫地诵读柳宗元的《江雪》时,当视频中幻化出一个又一个千山皆雪、万径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孤舟披雪、渔翁蓑衣沐雪、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的镜头时,同学们被《江雪》中的茫茫雪景和渔翁孤高自得的形象深深感染,不约而同地,情不自禁地走进了柳宗元的《江雪》文本,教室里顿时飘荡着同学们和着音画视频中的配乐诵读节奏抑扬顿挫的诵读之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个性化阅读,跨越千年心神交汇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曾言:“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学生对诸如柳宗元《江雪》等古典诗词的涵咏、理解、认知等亦然。所以,教学诸如柳宗元的《江雪》等古典诗词时,我不仅特别注重引导同学们反复诵读、品鉴诗歌,而且引导同学们将每次细品深究文本时产生的审美心理依次记录在读书笔记本中,然后在我为同学们“留白”的课堂自由活动中相互交流。请看下面这位同学在个性化品读《江雪》的过程中产生和记录下来的独特的、精彩的个性化感悟:

第一次诵读《江雪》,我仿佛欣赏到一幅意境清幽、纯洁美丽、极具动态之美的、古色古香的中国水墨画,画中的飘雪、江河、寒意、飞鸟、行舟、渔翁等诸多忽动忽静的景物忽远忽近地向我飘来,将我的整个身心包容其中……

第二次诵读《江雪》,我感觉到这位“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柳宗元当年被贬到永州做有职无权的员外司马官,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无法实现,只好借歌咏隐居在乡野山水之间的渔翁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愁苦……

三、读写画画,启动多向思维潜能

如果说,古往今来的文学艺术创作者都工于经营“留白”艺术的话,那么,柳宗元等古典诗词作者尤甚。比如柳宗元的《江雪》仅仅用了寥寥二十字就写尽了冬天雪景中的千种风情万种风流:冰封的江面,一尘不染、纯洁而寂静、万籁无声,一个老渔翁乘着一叶小舟,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渔翁的性情是如此清高,渔翁的品格是如此孤傲……所以,教学时,我常常给学生“留白”4~7分钟时间,引导学生在诸如柳宗元的《江雪》等古典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处启动自己的多向思维潜能,用自己丰富的联系与想象感悟、充盈或补写“留白”之处,以便获取更多、更愉悦的审美体验。

第9篇

文/张抗抗

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所困扰。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

害我。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外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辞严地声讨她,然后拂袖而去。

那天,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风变得湿暖,闷得人透不过气来。火车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在漫漫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

号码。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街边有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拖着疲倦的身躯敲响了那家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老大娘。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迈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说道。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拍打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朋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着。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雪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肩头,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

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吧,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有阳光就会融化。虽然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但是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愤激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地将那张已被揉皱的纸条撕碎,心也随之释然了,然后慢慢地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跟踪演练】

1.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激愤恼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同学们的理解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审题后要根据题干的提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确定题目的答案范围,然后在此范围内,从前向后寻找切题的语句。

2.选文中加着重号的“病人”一词的含义是

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同学们对词语的理解能力。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再结合语境及文本内容,具体理解其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作答时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同学们对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作答时不仅要选好角度,而且要注意结合语境,从内容与情节的发展等角度作出正确的赏析。

4.根据选文内容,补写一段描写雪景的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同学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补写”时应结合语境,注意景物与人物心情的吻合、匹配。

5.从那个风雪之夜的经历中,“我”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第10篇

【成语名字】餐风啮雪

【汉语拼音】 cān fēng niè xuě

【近义词】:餐风茹雪、餐风宿雨

【反义词】:饱食终日、养尊处优

【成语出处】明·张景《飞丸记·月下伤怀》:“一痛爷娘,餐风啮雪;二伤姑妈,替死超生。”

【成语解释】形容野外生活的艰苦。

【餐风啮雪造句】这些野生动物的观测者都是幕天席地、餐风啮雪长年累月在野地里工作。

【餐风啮雪的成语故事】

明·张景《飞丸记·月下伤怀》:“一痛爷娘,餐风啮雪;二伤姑妈,替死超生。”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突发事件;语文积累;写作素材;品词品句

突发事件是指与教育教学无关、出乎教师预料之外的偶发性事件。虽然每位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进行预设,但课堂的实际情况却是瞬息万变的,因此突发事件的产生在所难免。特别是语文课,因其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更高。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首先要做的是保持冷静,不能慌乱。其次,要用语文的方式来化解这些突发事件,使其一方面不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怎样才能用语文的方式来处理语文课堂的突发事件呢?笔者认为有三个途径。

一、把突发事件转变为语文积累

“引导学生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1]《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是居于语文积累的重要作用而谈的。如果把语文素养比作一幢楼的话,那么语文积累就是这幢楼的地基。简言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在于语文积累,积累少,语感就差,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无从谈起。因而,高明的语文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把突发事件转变为语文积累。

上课了,有位教师刚站定讲台,就有一个小雪团飞过耳旁,打到了黑板上,这时教室安静了许多,大家似乎在等待着教师的训斥。这位教师微笑着说:“同学们这么想打雪仗,那么我们就在教室里打一场雪仗吧,分成男女两组打。当然,这雪很特别,是带‘雪’字的成语。”打了约10分钟的成语仗,最终女生获胜。这时老师对学生们说:“刚才说的是成语,现在我们说写雪的诗句,一组说上句,一组说下句,接不上来就输。”大家兴趣盎然。打了约20分钟的诗词仗后,最终男生获胜。 “同学们,下面我说一句与雪有关的上联,哪组先对出下联就加10分。”还没有分出胜负,下课铃声就响了。

这个案例的成功之处有三,一是成功地化解了突发事件,保证了语文课堂的正常教学秩序。二是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此时,学生的最大心理需求就是打雪仗,教师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组织学生在教室“打雪仗”,只是“雪”很特别,是带雪的成语、诗句、对联,课堂上学生积极配合、热情高涨,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第三,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成语、诗词、对联都涉及到学生的积累,可以说,这是检阅学生语文积累的一堂语文课,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学生得到了展示,获得了成就感,激发了继续丰富自己的积累的热情;积累少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的成语、诗词、对联,丰富了这部分学生的积累。

二、把突发事件变为写作素材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一位特级教师说过,一个有良心的语文老师,只需带领学生做好两件事情足矣,一是教会学生阅读,二是教会学生写作。由此可见,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现今写作教学的突出问题是学生没有素材可写,就像厨师无米下锅一样,学生肚子里没有素材,是不可能写出优秀的作文的。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是学生忽略观察生活,忽略积累生活素材,二是教师的命题方式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所以,高明的语文教师会把突发事件变为写作素材。

一节作文课,一位教师正讲着作文的要求,教学楼外突然传来了一阵响亮的鞭炮声。不少同学不由自主地向外看。原来是与教学楼仅隔十米的居民楼上的一户人家在阳台上放鞭炮。于是,教师请大家赶快看外面。看完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刚才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最后让学生努力用文字描述出刚才听到的鞭炮声音。于是一段段美丽的文字就出现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把突发事件变为了写作素材。突发事件是在课堂上发生的,属于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带有一定的情境性,故而学生有话可说。“请用自己的语言把刚才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这属于口头作文。“让学生努力用文字描述出刚才听到的鞭炮声音”,这属于书面作文。不管是口头作文还是书面作文,都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位教师巧妙地用语文的方式化解了突发事件,使突发事件变成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垫脚石。

三、把突发事件变成了品词品句

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关注点锁定在整体感知,在这个部分花费了很多的时间,这很容易忽略对言语细节的品味。“其实学生所缺的往往不是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缺的是如何从言语的细微之处品味作品的意蕴”。[2]而品词品句就可以深入到作品的言语细节中感悟作品的意蕴及表达技巧。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关键在字词里。”这些论述都突出强调了品词品句的重要性。通过对文本中的某些字词句的咀嚼,可以实现与文本、作者的深入对话,高明的语文老师可以把突发事件变为语文的品词品句。

一位教师在教学《兰亭集序》时询问大家的阅读感受,一位女同学的回答令人意外,她大声说“很浪漫”。引得全班轰然大笑。因为花季中的少男少女对“浪漫”这个词非常敏感。既然这样敏感,索性顺着“敏感话题”让学生体会一番,这位教师就要求学生找出体现浪漫的词句,并细细的品味,并把品味的感受写出来。在学生深入交流基础上,教师总结出了浪漫的含义:原来浪漫不只是风花雪月,浪漫还可以是一种性情,一种风骨,一种灵魂的诗意寄居,一种洒脱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成功的化解了一起突发事件,并以这起突发事件为突破口,把学生引导到对文本字、次、句的深入品析,把握了作品的意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施加了有益的影响,进而教育了学生。

语文课堂的突发事件的处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能用语文的方式处理语文课堂的突发事件,是语文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12:2.

第12篇

赤日炎炎 烈日炎炎 烈日杲杲 烈日中天 炎阳似火 骄阳似火 火日炙人 火轮高吐 火云如烧 海天云蒸 夏日可畏 夏阳酷暑

夏山如碧 夏树苍翠 夏水汤汤 沉李浮瓜 赫赫炎官张火伞 赫赫炎炎 热气腾腾 铄石流金 烁石流金 流金铁石 燋金铁石 焦金流石 燋金流石 吴牛喘月 长天当日

赤时当空 炎天暑月 暑气蒸人

夏天的景色

鸟语蝉鸣 万木葱茏 枝繁叶茂 莲叶满池

浮瓜避暑 旱威为虐 赤地千里 田地龟裂 寸草不生 颗粒无收 禾苗干枯 禾苗枯槁 野田禾苗半枯焦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秋风送爽 秋菊怒放 秋菊傲骨 秋色迷人 秋色宜人 金桂飘香

冰天雪地

寒气袭人 寒冬腊月 天寒地冻 北风呼啸 滴水成冰 瑞雪纷飞 天寒地坼 透骨奇寒 雪窖冰天 雪虐风饕

冬天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