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01: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观察小蚂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今天下午,我在草地上观察蚂蚁.
我发现一块大石头下面有个洞,我想这里面一定有蚂蚁,于是我用小树枝在洞里乱摆chi,终于有很多蚂蚁爬出来了,我看到一只小蚂蚁在和一只大蚂蚁打仗呢,我看着看着就自言自语地说:"大的不能欺负小的",于是我把大的用小树枝bei到一边,小蚂蚁得救了.
我又发现一只更小的蚂蚁在找东西,可是没有找到,我就帮小蚂蚁找,突然我看到一只小虫子,我用小树枝把小虫子挑到小蚂蚁身边,可小蚂蚁好像没发现一样,反而回洞了,我真着急,不一会大群蚂蚁纷纷走出来,噢!我明白了,原来小蚂蚁去报信了,我高兴极了.几只蚂蚁上去就咬,虫疼的乱动,似乎在叫喊:"救命",一只大蚂蚁咬住它的脖子,虫死了,一只只蚂蚁齐心协力把虫搬回了洞.
那只小蚂蚁爬出来抬头望着我,好像在说:"谢谢你".
《寄来寄去的蚂蚁》讲述的是一只蚂蚁被布熊误寄给土拨鼠后,土拨鼠想用汽车、轮船和飞机送蚂蚁回家但都被蚂蚁否定,最终土拨鼠用寄信的方式送小蚂蚁回家的故事。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颇具童趣和想象力。我设计的活动分为两课时,该方案为第一课时。故事中最关键的线索是“信”,但小班幼儿对于寄信、收信和信的格式都缺乏生活经验。为了帮助幼儿理解,在设计活动时,我尝试用了以下两个策略:一是引导幼儿观察图文并茂的信,知道信的内容,引出故事。二是设计了“读信”游戏,把“读信”作为学习完整语句的载体,吸引幼儿快乐参与阅读和表达,让幼儿在读一读、想一想、玩一玩的过程中理解前半部分故事内容,从而达到活动目标。
小班幼儿有意注意水平低下,不能长时间地安静阅读,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有重复情节和语言的内容,考虑到这些特点,我将故事后半部分关于交通工具的内容放到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的组织以观察故事画面为主,通过有趣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与表达,激发幼儿交流对交通工具的已有认识的兴趣,同时针对不同交通工具设计简单的游戏,从而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并体验故事的情趣。
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并大胆表述,理解故事前半部分内容。
2.在情境表演中用完整的语句学说“请×××送蚂蚁回家”。
3.用动作表现部分故事情节,体验其中的快乐,萌发自主阅读后半部分故事的兴趣。
准备:
1.教师用:大书,一封布熊写的信,PPT(演示文稿),小蚂蚁指偶,黑板和粉笔。
2.幼儿用:人手一本小书和一封信。
过程:
一、以布熊的信引出活动,引导幼儿理解信的内容
(一)认识寄信人和收信人
师:(出示一封布熊写的信)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师:对,这是一封信。它会是谁写的信?又是给谁的呢?
师:对,是布熊写的。是布熊写给谁的呢?
师:哦,你们还不认识它。看,他有大大的门牙,名字叫土拨鼠。
(二)理解信的主要内容
师:这是布熊写给土拨鼠的信,我们一起打开信看看信上有什么。(引导幼儿观察信中的画面并简单描述。)
师:苹果树上有什么?
师:怎么样的苹果?
师:哇,苹果树上长满了又红又大的苹果。信上还有什么?哦,还有土拨鼠在吃苹果。
师:你能猜猜布熊想对土拨鼠说什么事情吗?(引导幼儿想象并表达。)
(三)听教师读信
师:信上到底说了什么事情呢?请听我读一读。(教师读信:亲爱的土拨鼠,我家的苹果成熟了,请您一起来吃又红又大的苹果。您的朋友小熊。)
二、集体观看PPT
(一)观看PPT
教师边讲述故事边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师:布熊在写这封信的时候,爬来了一只小蚂蚁。请你找一找,小蚂蚁在哪里?
幼:找到了,在苹果树下面。
师:小蚂蚁真小。像什么?
师:小蚂蚁太小了,只有芝麻那么大。布熊没有看见它就直接把信寄出去了。它把信放到哪里去了?
师:对,是邮筒。你在哪里看见过邮筒?邮筒是怎么样的?
师:你看得真仔细,邮筒是绿色的、圆圆的。信寄给了谁?(土拨鼠。)
师:我们仔细看看土拨鼠长得什么样。(引导幼儿描述土拨鼠的样子。)
师:土拨鼠长着灰色的毛,是钻洞高手。它在和谁说话?(教师点击PPT,画面跳出放大镜,把小蚂蚁放大。)
师:小蚂蚁在干什么?你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幼儿观察、描述小蚂蚁的动态和细节。)
师:对,小蚂蚁哭了,它一边跺脚一边擦眼泪说:“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师:小蚂蚁为什么会离开家的呢?
2.教师利用大书讲述故事至“小蚂蚁说‘回家的路远着呢’”。
(二)猜测活动
师:小蚂蚁一定要回家。那土拨鼠准备怎么送小蚂蚁回家呢?(当幼儿说出自己的猜测时,教师便用简笔画表现幼儿的猜测,并请所有幼儿用动作及语言进行表达。如当一幼儿说“坐汽车送小蚂蚁回家”时,教师便用简笔画画一辆汽车和一只小蚂蚁,请幼儿学说“请汽车送小蚂蚁回家”并学做开汽车的动作。以此类推。)
三、游戏:读信
(一)自由阅读信上的图画并与同伴交流
师:土拨鼠也想了很多办法,它把办法都写在信里,寄给小朋友了。信就在你们椅子后面的书袋里,你们打开信来看一看吧。(教师请幼儿打开信纸阅读信上的图画,并离开座位相互交流。)
(二)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述信的内容,并用动作表现
师(出示指偶小蚂蚁):小蚂蚁爬呀爬呀爬,它喜欢怎么回家呢?
教师让“小蚂蚁”爬到一幼儿的信纸上,请该幼儿大声读信,如:请袋鼠送小蚂蚁回家。
师:袋鼠怎么送小蚂蚁回家呢?
(教师引导幼儿表达袋鼠如何送小蚂蚁回家,并和幼儿一起学袋鼠跳送小蚂蚁回家。)
教师让“小蚂蚁”爬呀爬呀,爬到一幼儿的信纸上,请该幼儿大声读信,如:请长颈鹿送小蚂蚁回家。
师:长颈鹿怎么送小蚂蚁回家?
(教师引导幼儿表达,并和幼儿一起学长颈鹿把小蚂蚁驮回家。)
……
教师让“小蚂蚁”爬呀爬呀,爬到一幼儿的信纸上,请该幼儿大声读信,如:请火车送小蚂蚁回家。
师:火车怎么送小蚂蚁回家呢?
(教师引导幼儿表达,并让幼儿排列在一起,模拟开火车,送小蚂蚁回家。)
延伸活动:
师:小蚂蚁到底是怎么回家的呢?我们快到书里去找一找吧。
(把图书投放到区角,让幼儿自由翻阅故事后半部分。)
附: 寄来寄去的蚂蚁
王一梅/文
布熊一边吃蜂蜜,一边写信,引来一只小蚂蚁。小蚂蚁站在信纸上,就像一个逗号。布熊没有发现,把信装进信封就寄出去了。
这信是寄给土拨鼠的。土拨鼠不认识字,不知道信上写的是什么,却发现了小蚂蚁。“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小蚂蚁跺着脚、抹着眼泪说。
“这布熊是怎么了?给我寄来这么个小哭虫。”土拨鼠对小蚂蚁没办法,只好轻声轻气地说:“别哭,别哭。我送你回家。”
小蚂蚁说:“回家的路远着呢!”
“那我带你去乘汽车,好吗?”土拨鼠说。
“不行!我可不愿意乘汽车,会晕车的。”小蚂蚁一个劲地摇头。
“那就坐船吧。”土拨鼠说。
“不行!不行!我怕水。”小蚂蚁一个劲地摆触须。
“那就坐飞机?”土拨鼠决定破费一些。
“不行!不行!更不行!”小蚂蚁又要哭了。
“大自然的奥秘,让人摸不着头脑,让人感到神奇;永无止境的追寻,让人快乐、欢喜。”
我走在小路上,偶尔发现小蚂蚁成群结队地搬运着蛋糕碎屑。我见了,十分疑惑:小蚂蚁都是成群结队地去寻找食物的吗?如果不是,那它们是靠什么来告诉同伴哪里有食物的呢?
有一回,我在吃糖,一不小心把糖弄掉了。黏黏的糖贴在地上,发出糖的甜味,不一会儿,糖的香味把一只小蚂蚁吸引来了,小蚂蚁在糖边转来转去,我被这一举动吸引了。我慢慢地蹲下来,仔细观察着。只见小蚂蚁转了几圈后,又爬开了,我紧跟着,小蚂蚁进了一个小土堆里,大约过了一分钟,小蚂蚁又叫出了几只蚂蚁,并用触角碰了一下其中一只蚂蚁的触角。之后,那只小蚂蚁又回到了小土堆里,被碰了触角的蚂蚁带着几只蚂蚁向那块糖爬去,到了糖边,它们一起齐心协力的使劲地抬,可就是抬不起来。这时,从远处又来了十几只蚂蚁。它们使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糖抬起来,并向蚁窝走去。从中,我解开了上次的疑问,还知道了蚂蚁的语言——那就是触角的振动。
这次的观察让我感受深刻。我不仅知道了蚂蚁的“语言”,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大自然中有许多奥秘,这些奥秘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发现、研究。
星期六上午,像往常一样,我早早地起床,站在阳台上望着雨后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茂密的红树林、退潮的大海和墨绿的山脉,感受着美丽的阳光、湿润的海风和清新的空气。突然我感觉到小腿有点痒,低头一看,原来有只小蚂蚁顺腿往上爬,我轻轻地把它拂掉。这时候我才发现阳台上有几只小蚂蚁,围着一颗小米粒,忙忙碌碌得跑来跑去,不知道在干什么。于是我便蹲下身来,仔细地观察。
我看见一只小蚂蚁碰了碰米粒,又围绕米粒转了两圈,向着阳台边跑走了。迎面有另一只小蚂蚁跑过来。他们用触角对撞了一下,接着就跑开了。第一只小蚂蚁继续往阳台边跑,第二只却向米粒跑去。原来阳台边两块地砖之间有很小的一道裂缝,裂缝口有几只好像卫兵的蚂蚁。只见第一只小蚂蚁对着门口的卫兵蚂蚁撞了几下,接着它扭头又往米粒跑去。有两只卫兵蚂蚁急忙向缝里跑去,不一会从缝里跑出来一大群蚂蚁,向米粒跑去。我百思不得其解,它们是怎么搬兵的,它们之间是怎样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呢?
我赶忙翻开《十万个为什么》,终于找到了答案:蚂蚁属于群居昆虫,喜欢温湿的穴洞,它们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腹部是卵形的。蚂蚁们是通过触角相互碰撞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很像是两个熟人互相握手打招呼。我又拿着放大镜观察那些蚂蚁,真像书中描述的那样。而且我还知道了忙忙碌碌的跑来跑去的都是工蚁。它们分头出去寻找食物,然后负责把食物搬回蚁穴里,如果食物太大,就像那颗米粒,它们就得搬救兵,大家一起努力把食物移动回去。而且,我还知道了蚂蚁有好多种,在蚁穴中的蚂蚁有蚁后和工蚁,蚁后忙于繁殖,工蚁主要负责采食保卫任务,但工蚁寿命都很短,一般不超过七天。
虽然我没有观察到工蚁是怎么死亡的,但是通过观察和查阅图书,我不仅懂得了蚂蚁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方式,而且知道了蚂蚁的生活方式和明确的分工。
大自然真是奇妙无穷!
福田区下沙小学6年级1班 李浩喆
蚂蚁搬大米
今天,我在家吃完午饭,就看到几只蚂蚁在角落里东张西望,不知在干什么。
我蹲下来观察了一会儿,发现小蚂蚁是在寻找食物。我见小蚂蚁很努力,就拿来几粒剩饭放在小蚂蚁身边,它们很快就发现了食物,那几粒饭对我来说是那么的轻,可对小蚂蚁来说却是重如泰山。
小蚂蚁自己搬不动,就跑回了洞穴里,我以为小蚂蚁放弃了。谁知不大一会儿,这只小蚂蚁带着长长的队伍来到了饭粒旁,围成一个圈,慢慢地缩小范围,它们都爬到饭粒边缘,一下子就把饭粒抬起来了。
我看着蚂蚁们一步步走向洞穴,不禁感慨万分,它们的身体是那么的矮小却是无比的聪明。我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团结力量大!
1、一条谚语--“蚂蚁搬家晴必雨”。我将信将疑,是不是蚂蚁忙着搬家,就一定会下雨呢?于是我便抱着强烈的好奇心去验证这条谚语。
2、某些澳大利亚蚂蚁将它们的工蚁作为一种活的储藏罐。当工蚁采集了大量的花蜜,即一种源自花中的甜甜的液体,将它吞进体内、身体变得膨大起来之后,它们就将自身挂在巢穴的天花板上,一直到有别的蚂蚁需要食用它们体内储藏的那些花蜜为止。
3、兵蚁正在林地上觅食。为搜寻食物,它们有时会在林地上排成长队。它们总是很饥饿,因此几乎会向任何东西发起进攻,有时甚至是大的哺乳动物。
4、夏天的一个下午,我在一棵大树下乘凉,正巧发现了一群正在搬家的黑蚂蚁。它们个个脚步匆匆,有的的带着乳白色的蚂蚁卵,有的带着灰褐色的蚂蚁蛹,有的带着老蚁、伤蚁,还有的带着各种各样的食物……我突然想到那句谚语,就静下心来观察验证。我抬头望望高高的蓝天,现在是晴空万里,太阳火辣辣的,毫不留情的把光和热洒向大地,而且天边还飘着几朵白云。好奇心驱使我沿着蚂蚁们的队伍去观察,我发现蚂蚁在往高处搬。
5、不同的蚂蚁吃不同的食物。收获蚁吃种子,它们将种子收藏在地窖里;而割叶蚁吃蘑茹,它们将叶片搬运到地下,用来培植蘑茹。有些蚂蚁则贮存一种叫蚜虫的昆虫,它们人蚜虫体内抽取一种含糖的物质作为食物,这同人类从母牛身上挤奶的方式非常相似。
6、蚂蚁,从外观上看是一种很小,很不起眼的小动物,外形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六足。一身黑亮的盔甲,两根细长的触角,凑成黑色的勇敢的小生灵--蚂蚁。
7、蚂蚁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存活,其秘诀就在于它们生活在一个非常有组织的群体中。它们一起工作,一起建筑巢穴,使它们的卵与后代能在其中安全成长。
8、蚂蚁通常把巢筑在土层里、石块下、树洞内或一些植物的根部。夏季,当天气发生变化,暴雨即将来临之前,蚂蚁往往会准确地预感到灾难的到来,它们成群结队地来个大迁移,每只蚂蚁都奋力地扛着比自己大几倍的东西,把家从低洼的地方搬向高处。蚂蚁搬家是一道非常动人的风景线,在路旁,()在操场、在空地,弯弯曲曲的一个长长队伍,成几路纵队行进,近看,众多蚂蚁走得密密麻麻,并不整齐,但远望却也并不散乱,一条粗细均匀的黑线从这一点连到那一点,带有一种滚滚向前的动感,让你不由地就觉得那里面蕴涵着一种巨大的力量。
9、在群体中,蚁后是最重要的成员。它是唯一能产卵的。这意味着它是这一群体中所有蚂蚁的母亲。工蚁喂养它,替它清洁身体,并将它的卵带到另一处去照料。
10、今天,我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个蚂蚁窝。在我要把蚂蚁窝干掉之前,一个主意“跳”进了我的脑袋:先踩死几只蚂蚁让它们痛苦痛苦。说干就干,我提起脚对准一个目标踩下去。哈,给我踩了个“半残”!我正得意洋洋,另外一只小蚂蚁跑了过来,把我的“杰作”抬跑了。我在后面观察着它,它要把我的“杰作”抬到哪呢?小蚂蚁一直埋头向前跑,我在后面追。突然,小蚂蚁停了下来,它背着“半残”蚂蚁进了一个蚂蚁窝,好久没有出来。我愣住了:小蚂蚁拼死拼活地跑,不就是为了能让它的同类多活几天吗?它们不是好朋友,不是亲戚,但小蚂蚁去肯帮助一个陌生人,这不就是我们人类所说的乐于助人吗?一只小小蚂蚁都知道乐于助人,我们人类是不是应该向它学习呢?现在的人有的被金钱利益所迷惑,连点人性都没有!他们跟蚂蚁比起来简直就是微不足道!人类啊!亲情才是世界上最灿烂的阳光,觉悟吧!
11、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看见蚂蚁有两只触角,没有眼睛,有六条腿呢。它们的力量很大,能搬起比自己的体重重几倍的食物。我把韩乔捉的蚂蚁放到我的杯子里,两只蚂蚁在一起,你碰碰我,我碰碰你,好象在打架呢。我们猜测它们是不是饿了,我们找来一粒米饭,蚂蚁嗅到了米饭的香味,便都很快地过来了,我的大蚂蚁似乎在对那只小蚂蚁说:“咱俩一人一半吧。”它们俩用力地抬起米饭,一边走还一边快乐地唱着歌儿,还在讨论着进了洞如何去分享呢。
蚂蚁,我要向你们学习 浙江省义乌 群星学校四(D) 王钰超
这星期,老师布置了一道写小虫子的作文题目。今天,我和爸爸就去公园里观察小虫子。
突然,我发现地上有几只蚂蚁在爬动。“爸爸,这里有好多蚂蚁”,我惊奇地说,“今天观察蚂蚁吧。您能帮我找一只苍蝇来么?”“好嘞!”爸爸去打来一只苍蝇,用细树枝把苍蝇穿起来,然后把苍蝇在有蚂蚁的地方,再把穿苍蝇的树枝用石头压起来。不一会儿,一只蚂蚁“侦察兵”来了,它先用鼻子闻了闻,又用触角动了动,然后,绕着苍蝇转了几圈,又拉拉苍蝇,可是拉不动,他就钻回洞里了。
我以为他灰溜溜的走了,可是刚过不一会儿,又上来了一只小蚂蚁,不,是两只,三只……一大群蚂蚁爬来了,他们拉的拉,抬的抬,可是还是抬不动。因为苍蝇被爸爸用石头压住了。马上,一只蚂蚁又回去搬救兵了。这次,他叫来的是“大头将军”。这个“将军”比其他的蚂蚁大2倍,嘴巴长了个大钳子,样子十分威武。“小蚂蚁,你有什么事么?”“将军,外面的猎物太大了,需要您来把它分解开,我们才搬得动。”“哦,你来带路吧!”小蚂蚁一下把“将军”带到了猎物的旁边。“将军”熟练的爬到苍蝇的背上,用大钳子轻松的把苍蝇翅膀给剪下来了。一只蚂蚁马上把翅膀抬回穴里。接着,四只蚂蚁马上排成两路纵队把苍蝇的腿拉得直直的,“将军,快把这只腿剪下来!”“好嘞”,“喀嚓”一声,腿被剪断了,两只蚂蚁把腿抬走了,在路上,一只蚂蚁对另一只蚂蚁说:“哎,这么一只小腿,就要两个人抬?太小瞧我了吧。你去忙你的,我一个人来就抬动了。”我看到此景,不由得我怀疑“一个和尚担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句千古名言的正确性。
“将军”又把另一只翅膀、头、尾巴相继剪了下来。 不一会,一只个头比蚂蚁大几十倍的苍蝇,就被小小蚂蚁们全部搬回了家。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今天我通过了对蚂蚁们劳动过程的观察,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一个道理。
蚂蚁虽小,但是心里却时时想着别人,有好东西能够大家一起分享,还有它们的团结互助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对比我们人类,难道不应该向小蚂蚁学点什么吗?
针对这一个问题,我们教研组以《蚂蚁搬骨头》的看图写话为基点,运用情境教学开展了一次研讨活动。以下是几次活动的对比:在教育目标设定时,第一次试教定位于观察图片,能用一段通顺完整的话把图意表达清楚。第二次试教则把“能用一段通顺完整的话”改为“展开合理想象,用一段通顺完整的话”。目标更为具体,要求也有所提高。
教学难点的制订也根据目标的改变,从观察动作到语言、神态逐步增加。
在实施过程中,第一幅图的教学区别于第一次试教:请几个学生分别表演蚂蚁搬骨头,其他学生观察同学是用了哪些方法搬的,教师把好词记录下来。在第二次试教时,让学生说说体会,想想办法。到第三次试教时,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设置的教学情境中来,让部分学生来学学小蚂蚁是怎么样呼唤朋友的(一个学生学蚂蚁呼唤同伴,其他学生当同伴给予回应)。
第二幅图的教学,第一次试教时只运用了让学生想象,在后两次的实践中则更注重学生的参与。第二次是让学生上台表演,第三次则是让所有的学生在座位上表演,加上音乐的烘托,让每个学生都沉静在这个情境中,从而让学生说话时有话可说。
最后写作环节的试教,更注重让学生着重写一个场景,要求再看看两幅图,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情节再回顾一遍,然后动笔写故事。
通过几次的试教,学生的习作呈现也是不同的:
第一次试教,学生用一段话通顺地写下来,但是对于蚂蚁搬骨头时的动作描写得不到位,很多学生罗列了和板书一样的动词后,总结性陈词“骨头还是搬不动”,对于骨头的描写大同小异。学生缺少自己的视角。
第二次的试教,学生能用一段通顺、完整的话写下来。在对小蚂蚁找到食物后的细节描写比较到位,能力强的学生还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但是蚂蚁一起搬骨头的重点还是没有突破,从学生的作品中看,很多学生都不能把小蚂蚁单独想办法时搬骨头的动作迁移到集体搬骨头的画面中去。
第三次试教,学生能用一段完整、通顺的话把图意表述清楚。小蚂蚁呼唤同伴帮助的难点落实得很不错,蚂蚁集体搬骨头的想象也具体化了。学生能用“号子”的形式把搬骨头时的场面描写出来。
通过三次大同小异的试教课,让我们得到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情境教学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图境中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低段学生的思维还是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中,大多时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情境教学可以很好地拉近学生和图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看图写话并不是那么的遥远,减少学生的陌生感和敬畏感。如,在《小蚂蚁搬骨头》的引题环节中,以故事开头,带学生走进小蚂蚁的情境中,再一层层地进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那只蚂蚁,从而产生同感,进而能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把单调的图结合到生动的生活中,减少了陌生感。
二、合理的情境教学让静态的图片“动”起来
在看图写话中,有很多地方是要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的。但这个想象对于中等甚至是学习困难生来说是难以展开的。对于教师而言,在什么地方运用情境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想象内容也是重点和难点。
教学《蚂蚁》一课时,对于第一幅图的教学,第一次教学的重难点放在了“骨头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上,但由于这个图本来是静态的,运用情境教学的效果不大。在第二次教学时,把重难点改为“发现骨头后小蚂蚁是怎么样表现的”。对于这个重难点又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让学生观察图片,利用图片让学生想象蚂蚁的表情。第二层让学生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想象蚂蚁会怎么样搬骨头。这里就设计了让个别学生上来表演,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这个环节虽然简单,但是让学生十分直观地看到了小蚂蚁在大骨头面前,绞尽脑汁搬的各种动作以及搬时的脸部表情。把静态的想象变成了一个动态的场景,让学生的想象丰满起来,学生的语言也灵动起来了。
可见,在需要的地方合理地运用情境教学,可以搭建一个很好的梯子,让学生顺梯而上,写话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情境教学时可以点面结合,激发更多学生的写话热情
如果说,上一点所说的情境教学,让几个学生上来表演,创设了一个小情境让其他学生观看的话,那让整个班级的学生融入一个情境中,创设一个整体的大情境,则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同身受,从而更有说的欲望。
一、调查目的
1、导语与幼儿表达之间的关系。
2、了解其性别差异及年龄差异。
二、调查步骤
1、选取样本。
样本的产生是这样的:每个年龄组选四名幼儿,二男二女。大中、小班的幼儿年龄悬殊1岁,同龄幼儿中的年龄相差不超过半岁,这些幼儿均为同龄中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
2、选择图片,设计导语。
(1)图片的内容情节难易适中,不复杂,幼儿容易理解,但从未见过。
(2)导语在三个年龄组中是同样的。
导语一:这幅图上有什么?
导语二: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请你象讲故事一样把图片内容讲给老师听。
3、幼儿看图讲述。
在一个房间里,准备好录音设备。幼儿逐一进去,看着图片,用事先设计好的导语提问,先从大班幼儿开始,然后中班、小班。
4、录音整理。
录音后,我们根据录音材料把幼儿讲述的内容如实整理出来。
5、结果分析,根据调查记录分析结果。
6、教学建议: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以后的教学建议。
三、调查记录
大班组:
大(1)班 :薛一凡
师问:图上有什么?答:小鸟、小蚂蚁、小朋友打枪。
师:这幅图可以编成一个很好的故事,你看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答:上午)什么地点?(河里)你把这四幅图连起编成一个故事好吗?编编看。小蚂蚁在河里,小鸟看见了,衔来一片树叶,把它放在河里,小蚂蚁扒在上面上了岸。有个猎人要打小鸟,小蚂蚁连忙咬猎人的脚,把猎人咬得直叫,他的枪声只听“呼呼呼”地响,小蚂蚁还是咬,小鸟听见了猎人的枪声连忙飞跑了。
中(1)班 罗红红:
师:请你看一看,这几张图上有谁?幼儿回答(小鸟,小蚂蚁,猎人)。把这几张图编成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答不上)什么地方?(小河边)请你把这几张图边起来编成一个故事。(一只蚂蚁掉在河里,小鸟看见了,就扔下一片树叶子,小蚂蚁就爬上来。猎人就用枪想打死小鸟,小鸟飞走了,小蚂蚁爬到猎人的腿上去咬猎人的腿。)
小班组
小(1)班 李天宇:
师:这几张图上有谁?(小鸟、小蚂蚁、不认识),这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不知道)什么地点?(小河边)请你象讲故事一样把图片内容讲给老师听。(小鸟飞走了,小人看见小鸟,小人就拿枪打小鸟。小人没有打死小鸟。蚂蚁在河里看见叶子,小鸟看见了把它衔着飞走了,小蚂蚁在河里又拿起一个叶子当小船。小鸟空手飞走了,小人看见小鸟拿起枪就打,小人没有打到小鸟,小鸟飞走了。小蚂蚁又爬到小人的腿上,小蚂蚁坐它的后边。小人打一枪,什么都没有打到。
四、结果分析:
1、导语的设计应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才能有利于幼儿的口语表达。
导语一:图上有什么?这个导语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来说,把他们的思维禁固在图片上。从记录来看,8名幼儿基本上都能说出三个主要角色,即:小鸟、小蚂蚁、打枪的人,都处于罗列事物的阶段。这个导语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比较适合的。
导语二:你能把这几幅图连成来讲个故事给老师听吗?这个导语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来说有利于幼儿的表达,能够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2、从调查结果看,幼儿的年龄差异显著,而性别差异并不显著。
从调查记录来看,三个年龄班幼儿的看图讲述能力有明显的区别,大班的幼儿不仅能讲述图意,还能加上心理描写。从性别上讲,二者无显著差异。从调查记录中,我们看出无论是中、大班还是小班,男女幼儿的讲述基本都差不多。
3、幼儿对图片细节的观察不够仔细。
无论是中、大班还是小班的幼儿,12名幼儿都没有讲出河岸上有小草这个细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对细节的观察不够仔细。
4、对幼儿进行记叙文主要因素的教育是有可能的。
从结果看,幼儿基本上都能说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小河边。由于我们的图片没有显著的时间标志,因此幼儿说不出,如选有显著标志时间的图片,幼儿是有可能掌握的。
5、在看图的讲述中,幼儿对色彩视察刺激反应不显著。
我们抽查的12名幼儿,没有一个幼儿在连贯讲述中讲出图片的颜色,例如:蓝色的小鸟、黑色的蚂蚁等。
6、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语表达中的废词量逐步减少。
从记录看,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口语表达中无用词的数量越来越少。
五、教学建议
1、选择图片,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
选择适合于他们看图讲述的图片内容,并充分考虑图片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单页多幅图适合中、大班看图讲述。小班幼儿可选择画面较大,清晰,形象突出,背景不复杂,人物1~2个,容量相对较小的单幅图作为教材。
2、在看图讲述中,教师应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教会幼儿正确的观察图片的方法。在中、大班幼儿看单页多幅图时,要求寻找画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是故事发生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不同点是情节的变化(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不同),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正确理解图片,从而有利于幼儿的表达。
3、中大班幼儿在看单项多幅图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幼儿按照图片的不同顺序组合画面,这样更能丰富中、大班幼儿口语表达,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促进其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我们要求幼儿把这四幅按顺序1、2、3、4连起来编成故事,这样,就束缚幼儿思维,形成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先原因,后结果,如果这几幅图这样组合,1、2、4、3,就与前面讲的故事不太雷同了。
今天我和妈妈到公园去玩,我们玩了很多的东西,玩累后我们到小花园去休息,在这期间我发现了非常有趣的事情。
我发现有个地方的蚂蚁特别多,我赶忙到跟前仔细观察,发现这些小蚂蚁正在抬起比自己身体重很多的粮食往蚂蚁洞里搬。你看它有着圆溜溜的脑袋,身子长长的,还有它那六条细细的腿正大步的向前使劲搬着粮食走着(ze)。
有些小蚂蚁搬运的东西太大了,搬了几次都搬不动,就见这时从别的地方又赶来了几只蚂蚁帮助进行搬运,终于这些蚂蚁齐心协力把他们需要的粮食抬回洞里去了。
通过这次观察蚂蚁,我发现了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花木一年级:12131
狡猾的小蚂蚁
在我家客厅的窗户外边有一个蚂蚁洞,我写完作业没事后便到窗户边看蚂蚁,这几天发生了一件怪事。上周四,我放学后高高兴兴地跑回了家,就想赶快写完作业看电视。用了不到半个小时,我就写完了作业,闲着没事就打开了电视机,“哎?”电视机的遥控器坏啦,没有办法调台了,脆关了电视到窗边制作我的小发明,突然发现蚂蚁正往它们的巢穴里搬运许许多多的食物粒,我想:这些蚂蚁哪里来的食物?我认真仔细的观察,可是这些小蚂蚁却又散开了,我没有办法知道它们从哪里找到的食物。第二天,阳光明媚,天空像覆盖在大地上的一块蓝宝石。同样在窗边,我又看到那些狡猾的蚂蚁在搬运食物。这一次它们搬的食物更多了,我感觉非常奇怪,更想探个究竟。心里想:明天正好是双休日,我要跟踪观察这些蚂蚁,一定要找出它们的目的地。第三天,我紧盯蚂蚁的去向,发现它们竟然往我们家厨房去了,我悄悄地跟着它们。一开始没有行动,只是左看看右瞧瞧,好像在观察周围有无可疑情况,我赶紧躲在了门后。过了一会儿,它们确认没问题了,就开始抢运地上的东西,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块面包,于是,我马上冲了上去,把面包拿走,接着,又把蚂蚁洞堵死了。过了一会儿,我又看见几只蚂蚁从窗台上往下跑,我气坏了,把它们一只只抓起扔出窗外。晚上,天下起了瓢泼的大雨,我发现窗台上的蚂蚁洞被扒开了,蚂蚁们背着食物在搬家,我静静地注视着它们,它们在雨中快快地、有秩序地奔跑着,突然有一只蚂蚁被一滴大水珠打倒了,食物洒落了一地,另外几只蚂蚁立即前来帮忙,很快整个队伍就很快地离开了这里。通过这几天对蚂蚁活动的观察,我认为我们要学习蚂蚁的团结互助、认真执着的精神,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永不退缩,直至成功、胜利!
(崔家浩)
蚂蚁观察记
新概念教育学校马场分校
徐蔚琪
刚上课,老师就笑眯眯地说:“今天我们先到楼下逮几只蚂蚁上来。”刘翊高兴的尖叫了一声,然后伸出了一个胜利的手势。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就像猛虎下山一样来到楼下。
我们捉蚂蚁的时候,由于蚂蚁的个儿太小,爬的很快,害的我们都捉不到蚂蚁了。很长时间过去了,好不容易捉完了蚂蚁,同学们像快乐的小鸟一样飞快地跑上了楼。
小蚂蚁真调皮,我把它放在桌子上,它一会儿往东跑,一会儿往西跑,看得我眼都酸了。小蚂蚁的样子真奇怪。它的颜色是黄褐色的,身体分三节:头、腹、胸。蚂蚁的头像小米粒一般大小,它长着长长的触角。嘴巴尖尖的,像一对小钳子。三对足脚又细又长,比身子还要长,你说这只蚂蚁奇不奇怪?
有一只蚂蚁不小心被我捏死了,那边蚂蚁的小伙伴看到后想把死去的蚂蚁拖回家,另一只蚂蚁就用嘴使劲的拉。有的蚂蚁在焦急地四处乱跑,好像是在想回它们自己的家,下课了,我把小蚂蚁送到草丛中,它们动了动触角,好像在跟我说:“谢谢你。”
这只小蚂蚁真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