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仿写乡愁

仿写乡愁

时间:2023-05-29 18:01: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仿写乡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学校是一方欢乐的乐园

我在里头

姐姐在外头

长大后

学校是一片大树林

我在这头

老师在那头

后来阿

学校是一条长长的跑道

我在起点

理想在终点

而现在

学校是一片小小的相片

我在外头

第2篇

(2013年高考语文四川卷)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③60~100字。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技法指导】

一、掌握常见的修辞知识

首先,要正确理解《考试大纲》提出的九种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其次,要明确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理解和明确其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和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加以表达的前提。比喻:同类事物相比较不是比喻,如“他长得像他爸爸”;表示举例不是比喻,“老师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表示猜测不是比喻,“她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比喻与拟人的区别:拟人中拟体不出现,而是用描写拟体的词语去直接描写本体。如“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是拟人,而“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呀”则是比喻。

二、答题技巧

语言运用题对修辞的考查形式灵活多变、多种多样。如结合仿句考查,有嵌入式仿写,开放式仿写、对联式仿写等多种形式;再如结合扩展语句考查,也有串词设境型、话题拓展型、赏析想象型等多种形式。答题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识破题干中的隐性要求,防止落入命题者的陷阱。绝大部分考试仿句题对修辞的要求都是明确的,但也有故意不写明要求的。如“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题干中并没有提出对修辞手法的要求,但有时“给出的句子”就是个比喻句,也就同时考查了我们对比喻的掌握情况。

二是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一些考修辞的仿句题、扩展语句题表面上看似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写出来的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语言是否通顺流畅,修辞是否贴切,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写完后反复推敲。

【同步训练】

1.按照下面的句子再仿写两句,使之与前后文字组成一段完整的话。

你看遥远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长距离为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如悠悠的远山,如沉沉的夜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逝去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它留给我们“永不能再”的惆怅,也就有了永远的回味,如童年的欢乐,如初恋的心跳,如破灭的理想。

2.请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用上“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四个词语,写一段表达人生感悟的文字。要求:修辞合理,语言连贯,结句带有总结性,不少于6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这样一幅宣传画:一个很时尚的姑娘,在用她美丽的丝巾包扎漏水的水管。请为这幅画拟一句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构思新颖,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2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中学考虑到有些学生因学业负担过重而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准备开设一个心理咨询室。请你根据心理咨询的意义,为该咨询室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句子对偶,用语简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内容和谐的排比句或对偶句。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诗写作;审美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32-03

【作者简介】仇定荣,江苏省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江苏常州,213131)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新诗(现代诗)写作的忽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新诗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学体裁,是其他各类文体所无法替代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新诗(现代诗)写作的忽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新诗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学体裁,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既然如此,在初中语文课堂里,教师该如何凸显新诗的写作地位,让带着“镣铐的舞蹈”――新诗,自如而优美地舞动起来呢?

一、分行排列,变文成诗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在外在形式上最基本的特点是分行排列。在语文教学中指导新诗写作,可以让学生学会用精练优美、富有诗意的语句,通过合理的分行,转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诗,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下面,我们就共同阅读一个教学片段。

师:……咱们用另一段文字探索一下法布尔的诗意――

[投影展示]

在昆虫的日历里,金龟子是最准时的。它在夏至露面,跟首批出世的知了同时。当白天变得最长,阳光使庄稼披上金黄色时,金龟子准时奔向树林。在那段日子里,每当傍晚降临,小虫就来拜访我住所边上的松树。

生:这段文字太美了,“最准时”看出了法布尔对金龟子遵守时间很赞赏。

师:哪里是遵守时间,只是动物的生物钟!

生:法布尔称金龟子飞来为“拜访”,他是把动物当成老朋友了!

师:确实!“拜访”一词好温暖好浪漫!

生:作者很浪漫,还给金龟子安排了浪漫的环境“阳光使庄稼披上金黄色时”,森林那么美,这真让读者浮想联翩。

师:浪漫温馨的约会啊!这哪里是说明文,根本就是诗了啊!

[投影展示]

在昆虫的日历里,

金龟子是最准时的。

它在夏至露面,

跟首批出世的知了同时。

当白天变得最长,

阳光使庄稼披上金黄色时,

金龟子准时奔向树林。

在那段日子里,

每当傍晚降临,

小虫就来拜访我住所边上的松树。

(指导学生用诵读诗歌的语气反复朗读。)

法布尔的经典作品《昆虫记》,本来就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君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段,紧扣这一特点,精巧设计,睿智教学,既讲究“科学性”,又凸现“形象性”和“情感性”,从“诗”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和去欣赏,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分行排列而幻化的诗歌更为精彩,可谓一石双鸟,画龙点睛。不仅让诗意得到外显,演化为一首精美的诗歌,使金龟子变得更讨人喜欢,而且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欣赏了诗歌的意境美,感受到了新诗写作诀窍――分行排列,节奏和谐,情感丰富,意趣馥郁……

二、借鉴吸收,模仿作诗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新诗虽然不多,但都是经典作品,像冰心的《纸船》、余光中的《乡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诗作,就是杰出的代表。教师在教学这些新诗时,固然需要从鉴赏的角度指导学生品味,还应该从写作层面引领学生模仿,尝试着让他们写一些短小的新诗。因为模仿能激励学生的习作动机,唤醒沉睡的写作欲望,还能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原文,把握原文的精髓和真谛。所以,教学新诗,要及时指导学生吸收原作的思想内涵和写作技法,用模写的形式撰写一些抒感、富有哲理的诗作。模仿作诗,主要有两种方法:

1.仿写部分章节。例如,散文《我的老师》选用了周太玄《过印度洋》一诗的首段,教学时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诗意,用“看不见……只有……”这样的句式,模仿着写几句。例如:

看不见灯塔

只有遥不可及的地平线

看不见其他的船只

只有海风吹起的波浪

看不见傍晚的炊烟

只有远处的雾气袅绕

看不见一个人影

只有孤单的我和船……

2.仿写整个篇章。例如,在学习了余光中的抒情诗《乡愁》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仿写。下面的新诗《校园》,就是学生在学习《乡愁》后创作的。

小时候

学校是一方静静的乐土

我哥在里头

我在外头

长大后

学校是一张长长的方桌

考官在那头

我在这头

后来啊

学校是一座深深的迷宫

我在里头

自由在外头

这首小诗以“乐土”“方桌”“迷宫”等为意象,形象地写出自己三个不同年龄阶段对校园的完全不同的感受。童年的向往、少年的紧张、青年的困惑,在简洁的诗句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诗作还显稚嫩,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写到如此水平,还是值得欣喜的。

第4篇

关键词:广告语;语文审美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9-082-1注重语文应用,培养审美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我们的教学中不妨对优美的广告语进行赏析,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那么如何挖掘优秀广告语美育因素,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结合高考知识点,挖掘它的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结合高考修辞和句子仿写知识点的复习,挖掘优美广告语,不仅可以激发高三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如:

1.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奋勇拼搏,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的历史性突破。请你据此拟写一副对联(广告标语)

上联:让奥运认识北京,下联:让世界了解中国。

上联:凯歌高奏龙腾奥运,下联:捷报频传虎啸中国。

2.2010年上海申请世博会时,请学生运用修辞拟一则广告语。

参考答案:汇聚上海,博览世界。

中国如有一份幸运,世界将添一片异彩。

3.2011年春晚佳联欣赏:

上联:春晚迎春春不晚。下联:岁寒守岁岁无寒。(对句)

上联: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下联:普天乐春晚,丰年瑞玉腊梅枝。(对句)

上联: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下联:一百八声钟响,一呼百应八方和。(对句)

4.请学生按例句请另选一物仿写。要求运用修辞方法,符合该物的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情感。

例句: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参考答案:笼中的鸟,你安于现状时,自由便夭折了。

二、注重积累广告语,挖掘它的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办法之一:通过书本或各种媒体查阅资料。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最优美的广告词。

办法之二:留心街头巷尾的各种广告语,看看这些广告语中哪些最精彩。

办法之三:教师把学生搜集的成果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里,拓展学生的美学视野,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合作的快乐。下面是学生搜集的几组最精彩的广告语。

1.某除痘祛斑化妆品广告:趁早下“斑”,请勿“痘”留。

2.某整形医院广告:请不要同刚刚走出本院的女人调情,她或许就是你的外祖母。

3.某眼镜店广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您的心灵,请为您的窗户安上玻璃。

4.某交通安全广告:请记住,上帝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给汽车准备了备件,而人没有。

5.IBM公司广告:没有不做的小生意,没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

6.利朗休闲裤广告:忙碌,不盲目;放松,不放纵!

三、成立广告仿写小组,挖掘它的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广告词不仅要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同时还要做到简洁明快、幽默奇妙、含蓄隽永,才能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形成一个效应“磁场”,才能“辐射”出较高的审美价值。

简洁明快,易诵易记。如:人头马XO广告: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学生仿写:

美的电器的广告语:“美的电器,美的享受”。

好太太晾衣架广告语:好太太衣架,家的选择。

再如:计划生育广告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学生仿写:现代汽车广告语:驾驭现代,成就未来。

幽默奇妙,百看不厌。如:某牙膏广告语:牙口无炎。某酒类广告语:天尝地酒。学生仿写:一明惊人(某眼病治疗仪广告);一歩到胃或无胃不治(胃药广告)。

含蓄隽永,温馨可人。如:六神有主一家无忧(六神花露水广告语),显得亲切、体贴,给人以温馨之感。学生仿写:

诚信经营手拉手放心消费心连心。(超市广告)

筑我所想,住我所爱;建筑无言,享受无限。(房地产广告)

审美创造是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审美创造最佳的办法就是先让学生从进行语境仿句训练开始。下面是学生的仿写佳句。

例句: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仿句:花朵是自然的一支歌曲:花瓣是词,花蕊是曲,蜜蜂、蝴蝶是花朵的主题。

书籍是知识的一部电脑,目录是键盘,文字是主机,标点、符号是书籍的工具。

例句: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绿阴;如果你是一株小草,就增添一份春色。

学生仿句如下:

如果你是一只小鸟,就鸣唱一串歌谣;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酿造一份甜蜜。

如果你是一阵微风,就送出一阵凉爽;如果你是一个太阳,就泻下一缕阳光。

第5篇

【关 键 词】 诗歌教学;倾听;诵读;欣赏;拓展

【作者简介】 何佳晖,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中学一级教师,通州区骨干教师,通州区首届初中优秀教师。

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重言说、轻倾听的现象。诗歌阅读教学亦是如此。

在日常的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话语霸权剥夺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实践。若逢公开课,老师们往往使尽浑身解数,或把某个诗人不同时期的数首诗放在一起,或把同一时期的不同诗人的数首诗放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比较阅读,于是课堂上的学生一个个俨然评论家,有模有样地读着从网上“百度”来的那些一知半解的文章。或就诗歌中的某个问题进行创意解读,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热烈,全班交流时才发现,他们完全是异想天开,自说自话……如此“言说”热闹的课堂看起来似乎体现了学生主体,但学生的“言说”因为缺少了深度“倾听”,对诗歌、对诗人的深度“倾听”,所以对诗歌的理解只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而实现“对话”的前提就是有效的“倾听”。 “倾听”指以主动、积极的情感态度认真细心地听取,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领悟等的过程。就是要求师生都要学会并善于、乐于倾听文本,倾听他人(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师之间的互相倾听)以及倾听自我,促进思考的深入,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提高课堂互动和对话的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益;同时营造出一种彼此尊重、多向沟通的良好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心智的和谐发展,给予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体验。笔者现以《乡愁》教学为例,尝试探寻诗歌教学的另一蹊径。

一、诵读,倾听诗歌有声的召唤

诗歌在文学发展史上出现得最早,被誉为“最富音乐感”的语言形式的文学作品。每一首诗歌都有各自的节奏、韵律,还要遵守音节、声调、韵律的要求。因此,诵读是诗歌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在诵读的过程中,“诵读者”倾听到了诗歌本身的韵律,感受到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音乐美,同时诗歌本身也通过有声的语音实现了对“诵读者”的召唤,激起了兴趣,引发了共鸣。

在《乡愁》教学中,首先,笔者请全班一齐背诵三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曲(《静夜思》、《水调歌头》、《天净沙・ 秋思》),使学生从自己的琅琅书声中听到“远古的呼唤”,悄悄地走近“乡愁”的情感氛围。接着,以三首诗词曲中的意象形象地诠释“乡愁”:“李白说,乡愁是一片窗前的清霜,月在地上,故乡在心上;苏轼说,乡愁是一处无眠的宫阙,月在天上,离人在心上;马致远说,乡愁是一树纠结的枯藤,马在途上,根在心上;余光中说,乡愁是……什么呢?”当笔者缓缓地朗诵出这样一组诗意的句子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侧目,微笑,默叹”,显然学生们已经满含期待地迈进了“乡愁”的大门。此时,再凝神倾听名家的配乐朗诵,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个体读、小组合作读、齐读、配乐读,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点评相结合。

学生的诵读分三个层次:①大声读,读正确。朱熹认为诵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②认真读,读出音韵。结合具体诗句,采用合适的语调、语速、节奏、重音。比如“小时候”语调低沉,语速稍慢,“小小”、“窄窄”要读重音,“矮矮”可以重音轻读等等。谈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还要疾徐有致,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诗韵。③用心读,读出情味。仅仅靠语调、节奏等朗读技巧是远远走不到诗歌的内核的,更重要的是充沛的感情。情从何来呢?有两种途径:第一,想象悟情。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再现昔日情景,品悟其中情感。比如想象诗歌第一小节:少年端坐桌前,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跃动的灯火摇曳着他滚动的泪珠……第二,联想移情。根据诗歌的内容,联想自己类似的经历,引起共鸣,从而迁移情感。比如诵读第三小节时,笔者想起了刚刚去世的爷爷,每次从他的房间经过,看到那根拐杖孤零零地靠在墙边,想到再也看不到他慈祥的笑脸,再也听不到他黄昏中亲切的呼唤,不禁悲从中来……

如此这般,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倾听着诗歌有声的召唤,学生们循序渐进,完全沉浸在“乡愁”的世界里。

二、欣赏,倾听诗歌无声的言说

如果把诗歌的层次划分为语音、语义、形象、意蕴、生命意味,那么诵读的边界也只能到达语音、语义层,最多漫溢到形象层的“形”。要从诗歌语言给予的感性体验,跃升到精神性领会和理性把握的“象”,甚至更高的意蕴和生命,必须从有声的诵读,进入无声的倾听,倾听诗歌的言说,才能欣赏诗歌本身的精妙。

在这一环节中,笔者让学生们自主探究,品析欣赏――

师:这一首《乡愁》不仅是余光中的“乡愁”,更是台湾一代人甚至万千海外游子漂泊的缩影,生命的悲歌。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感动不已,请你用心倾听诗歌中字字句句发出的无声的言说,领略它经久不衰的魅力。

……

生1:诗人把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意象是诗歌有的。

生2:诗人截取了人生中的四个阶段,使诗歌具有了跳跃性。同时,时间又像一串红线贯穿全诗,概括了一代人漫长的生活历程。

生3:采用了《诗经》的复沓手法,每小节句式类似,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句中叠词、数量词的运用也很讲究。

生4:我记得总理在接待华人华侨时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诗歌最后一小节升华了主题,由思亲、思乡上升到渴望祖国统一的高度。

……

诗歌的言说是诗意的,含蓄的,宁静的,也许声音缺席了,但学生们通过默默地咀嚼、涵咏、欣赏,倾听到了诗歌中的意象之美,结构之美,主旨之美……这些无声的言说成就了诗歌灵动的意蕴之神,这才是真正的诗歌之美。

三、拓展,倾听诗歌永恒的生命

如今,台湾早已实现了与大陆的通航,余光中先生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踏上了祖国的土地,那他的“乡愁”化解了吗?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在网上看到了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节目《大家》,采访的就是余光中。他说,最单纯的乡愁是地理的,就是想家。然后乡愁由平面变成立体的,就是由地理的变为历史的、文化的,就是对自己的根的怀乡。于是就不一定是想念你的那一个城,那一个镇,而是整个九州,整个中国。对他来说,“乡愁”并不是浓浓的失落感,而更象征着沉沉的使命感。作为一个既承袭了汉魂唐魄,又见识过欧风美雨的中国文人,他由衷地希望自己能够固守中文的根基。他说:“诗歌这个接力棒,从屈原的手里,到了李白的手里,到了杜甫的手里,现在到了自己手里,我不要让这个接力棒掉下去。掉下去是不应该的,甚至你跑慢了一点,也是有愧于你的职守的。”白发苍苍的他找到了落叶归根的感觉:中文在手,等于是故乡在握。

于是,引领学生们倾听年过八旬的余光中对“乡愁”的更为丰富而深刻的理解,并续写上课伊始教师仿写的小诗:“李白说,乡愁是一片窗前的清霜,月在地上,故乡在心上;苏轼说,乡愁是一处无眠的宫阙,月在天上,离人在心上;马致远说,乡愁是一树纠结的枯藤,马在途上,根在心上;余光中说,乡愁是 , , 。”

生1:乡愁是一份沉沉的使命感,笔头在手上,责任在心上。

生2:乡愁是一段悠久的历史,汉字在纸上,华夏在心上。

生3:乡愁是一个个方正的汉字,写在纸上,烙在心上。

生4:……九州在心上。

生5:……家国在心上。

……

第6篇

【关键词】诗歌 朗读 品味 领悟 仿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91-01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可见,诗歌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丰富的想象性、高度的凝练性与鲜明的节奏性,是一种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教学资源。如何达到课标对现代诗歌教学的要求呢?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的展现现代诗歌的特点,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让学生体味到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得出了读、品、悟、仿有效的现代诗歌教学四部曲。

一、读

朗读是诗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如果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诗歌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的顶端,现代诗歌都是用最简单的语言加上跳跃性的思维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它具备的那种节奏感、音乐美、韵律美都是只有在朗读的过程中才能体味到的。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算成功的朗读教学呢?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注意语音的高低、语调的轻重、节奏的快慢、作者情感的起伏等,可以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美感。在形式上可以根据不同类别采用教师范读、个体朗读、合作朗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容。

二、品

现代诗歌中品什么呢?品的是意象,是纸上之诗。意象是什么?意象就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一般不会在诗歌中直接流露,而是言此而意彼,写景物就借景抒情,咏物就托物言志。因此,现代诗歌的教学与赏析必须从意象着手。怎样去品味意象呢?首先,要找出主要意象,挖掘意象本身的特点。“意象”是“意”与“象”两个概念的整合,品意象就是要找“象”中之“意”,这是赏析诗歌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每个意象的特征,才能深层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选取 了四个意象作为鸟儿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和黎明。从诗句中可以品到土地是满目疮痍的;河流是悲愤的;风是摧枯拉朽、不可逆转的;黎明是打破黑暗、迎来自由的曙光。加上诗歌背景我们不难理解诗歌意象中流露出的祖国的饱经沧桑,人民的不屈抗争。其次,要注意意象的组合方式抓住意象的特点,从而入诗、入情、入境。诗歌的创作中,意象的选取是第一步,它的组合则是第二步,诗人总善于把一些看似平常的意象组合成一幅轻快或凝重的图画,从而传达出一种能触动读者心灵的情感。如牛汉的《汗血马》第一、二节诗歌中排列了一些列的意象:戈壁、荒漠、河流、草原、马,在这些意象前加了一千里、火、飞奔等修饰语,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绝境中挣扎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汗血马面对恶劣的环境,奋力奔跑,追逐目标的抗争图。

三、悟

悟,就是领悟诗歌中的意境。如果说意象是作者在诗歌中描摹的一些事物,那么意境就是由这些描摹的事物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信号。意境就是作品中描写的某种事物所赋予作家的思想感情。如余光中的《乡愁》,分析这首诗时,指导学生能从小小的一枚邮票、窄窄的一张船票、矮矮的一方坟墓、浅浅的一湾海峡等去领悟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那份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以及对两岸统一寄予的热切的期盼。这便是诗的意境。因此,在现代诗歌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去领悟诗的意境,进入诗的意境,是现代诗歌教学的关键环节。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呢?首先可以通过创造诗歌教学的课堂气氛或展示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或者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等,这个效果达成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诗歌内容的直观图画等。 其次,感悟诗的意境时,可以通过推敲语言、琢磨构思、研究修辞手法找体现诗眼的诗句等,来认识诗中所创造的形象的意义及审美价值。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作者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意象,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意义。此外,诗人还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伟大的民族,诗歌中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的就是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

四、仿

仿,就是仿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学生对诗歌产生强烈兴趣时,教师应该抓住契机,鼓励学生尝试现代诗歌创作。诗歌也是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写诗的人,一定是感情丰富的人,对生活极其热爱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定是人格健全的人,这对于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学生现有的文学水平很难成为诗人,但是一定程度上每个学生都是诗人,是自己生活的诗人。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他们注意观察生活,重视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借助联想、想象、比喻、排比等手法进行仿写,可以对照学过的诗歌进行段落仿写、也可以进行全篇仿写、还可以进行想象性续写等,逐步的,达到独立的去小试牛刀,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读、品、悟、仿是诗歌教学的紧密相关的四个步奏,当我们真正的走进了诗歌世界,就一定会受到诗歌精神的熏陶,实现语文语言教学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所有的教学方法的施加对象只有一个――学生,检验教法是否成功的标准液只有一个――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能学到相关的知识并掌握知识技能。只要我们教者有心、用心去探索,就一定能让诗歌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32期

第7篇

【关键词】教学节奏;阅读;语文教学;多元化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语文是以语言生成、文学体验和文化思维为主要内容的教学, 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活动,也是一门艺术,而教学节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然而近些年来,在应试教育和中考指挥棒的双重压迫下,语文课堂内容和教学节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弱化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忽视了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语文规律的作用。快节奏教学过程、全面梳理考点成为了语文课堂的主流行为,追求教学成绩、如何提高分数成为了语文老师的终极目标,这种功利性教学不仅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让语文老师疲于奔命,也影响了学生运用文字能力的提升。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认为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自觉地投入到语文课堂学习中去,有效地训练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除了准确而迅速地传递知识信息,更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个性化教学,做好快慢结合,尤其要把好“慢”的节奏,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质。

1 注重精致化文本阅读,让学生在“慢”中领悟

语文阅读教学,意在从容,重在品味。我们语文老师拿到文本时,不要急着把它大卸八块,研读字词、分好段落、归纳中心思想等,而是先要做好足准备工作,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切实把握好“慢”的节奏。在正式讲读之前,不妨先让学生课堂之外主动地去搜索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社会环境,有过深入的探究阅读,人物形象才会更加丰满,学生对课文才有更深更透的领悟。

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要注重精致化、生动化,要放慢阅读速度,放慢教的脚步,使学生对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认识得更加全面、透彻。例如《乡愁》一课的教学过程里,由于创作的年代久远,学生对乡愁肯定没有深刻的感触,他们根本不能理解到那种隔山涉水的思念是多么浓郁的忧愁。在课堂里,我们不妨加入年代感,借用电影中时光穿梭的手法,回到那个年代,列举一些那时人们通讯、交通的数据和事例,让学生感知身处没有电话、QQ、微信通讯方式,没有飞机、动车、高铁这些便捷的交通工具,人们之间的联系是何其艰难,这样学生对乡愁理解就更加具体化了。另外在执教的过程里,我们可以依托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通过加入过往年代的情景画面和对话表演,让学生细细阅读,慢慢领悟,真正喜欢上文本阅读。

2 采取“接地气”写作教学,让学生在“慢”中体验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也不妨接一点地气,让学生在“慢”中体验。如今不少学生只要写到母爱的题材文章,不是雨天送伞,就是雨天发烧。他们本身就不善于观察生活,又缺乏丰富的生活经历,只是套路式、模式化写作文,更不要说真情的流露,技巧的铺陈了。因此,我们的写作教学就得慢慢来,实景写作,在阅读积累的基础上,从遣词造句开始,引导学生通过环境、神态、心理、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写人物的指定一种描写方法,写班上某个同学、身边某件事,力求真实,力求真情,切记花架子,假大空,缺乏真情的流露。教学文本可以每一堂n只解决一个问题,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写作,互评互改,以学促教,条件容许老师还可以写一写下水作文。

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放慢写作的教学节奏,注重情真意切的表达,可以适时安排仿写的小练笔,续写故事的奇思妙想,以小见大的写法,不断丰富作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能应付考试之余,提高写作水平,慢慢体会语文教学的真谛,接受语文思想文化的熏陶,不仅让学生受益终生,有时甚至还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 打造多元化个性课堂,让学生在“慢”中参与

第8篇

一、个人自我修炼

此方式解决了教师个人无法清晰观照自己课堂的问题。教师自发的学习和研究,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加以思索、研究、改进,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直接、最确切的方式。现将复盘《乡愁》进行自我修炼的片断展示如下:

1.课堂提问是否有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教学环节设计的紧凑性与课堂提问的必要性和指向性是否明确。朗读感知环节教师提问重复,无须第二问,只要在第一问后,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

2.点拨引导是否及时

教师在主问题后对学生回答的巧妙点拨决定了课堂丰富的生成性。生1介绍作者后老师点评语言不准确,过早地划上圈,容易阻碍学生思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要求教师的语言精练、恰当,点拨语言讲求艺术,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过渡性语言不仅能承上启下,而且还能起到催化学生情感的作用,以构建一个个教学。

3.课堂参与敢于放手

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如何,课堂的生成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的行为。《乡愁》一诗结构简单,意象明朗,设计成先读后仿读写课,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进而仿写,这样创作的诗作更自由创新。正是因为教师习惯于指示,导致课堂中学生应答还是偏向于变动,师生互动更多地偏向于一问一答。个人复盘促进教师重新审视和评估自己,直面自我,反思自我,修正和完善自我,直至达到自我修炼的最佳境界。

二、众人合作提升

打造一堂精品课是教研组成员集体智慧的体现。跟以往的听评课相同,通过观摩教学、课例研究,特别是有系统的课堂观察与反馈等,学习并彼此分享新知识、改进教学策略,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不同的是,听课老师、执教者以及未曾到场听课的老师都可以借助视频进行评课。以往只凭印象或借助笔记进行评课,现在可以通过回放视频再现课堂,针对某一研究节点,反复播放细致探究,在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学生基础、不变的教学情境中,提出自己新的设想与建议。既解决了传统教研活动中课堂情境无法再现的问题,又提高了听评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且在尊重教师的前提下,让执教者得到有效的帮助,获得较多的收益。现以《湖心亭看雪》为例谈谈具体的收获。

1.各抒己见献计策

众人复盘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有关注朗读时间安排的,有关注老师朗读点评的,有关注学生活动形式的,也有关注品析写景句的。评课者借助视频回放,点评更有底气,更有针对性和公正性。从众人的献计献策中,执教者犹如醍醐灌顶收获良多。

2.思维碰撞明重点

交流时,大家不约而同提到了如何品析写景句,指出本课重在品景读人,景色赏析好、赏析透,才能真正读懂张岱其人。从众人的思维碰撞中,教学重点更明确了。3.集思广益破难题关于如何赏景,众人各献妙招,有从西湖神韵入题的,有从张岱其人引链接的,有从“天与云与山与水”三个“与”字中做文章的,有抓住数量词体味感悟的……招招都是好招,只为赏透“奇景”读懂“奇人”。在众人的集思广益中,难题攻破了。针对某一教学节点进行深入研讨,在交流中发现教学症结,解决关键问题,得到帮助提升;借助视频提供研讨课例更详尽的教学活动记录,捕捉课堂教学的某个细节,再现与回味课堂中精彩的小插曲或疏忽而至的灵感。通过“众人复盘”合作提升的方式,更加系统、客观、理性的反思,减少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行为,探索合理有效甚至高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使教学更加有效。

三、他人借鉴改进

现在网上有很多名师课堂、网络视频,可以学习模仿,借鉴引用。通过复盘他人教学实录,有以下两大作用:

1.学习吸收他人有益经验

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所达到的课堂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因而更多地可以借助视频展示,学习优秀教师如何抓住学生问题进行理应的课堂机智,学习他们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激方法,模仿他们抓住主问题展开教学的张弛有度……通过复盘他人课堂实录,可从中学到一些有益的经验与技巧。

2.反思修正自己类似行为

第9篇

学生说: 语文课就是老师教我们读课文,写作文。语文老师说:语文课就是老师引导学生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说漂漂亮亮的中国话;作洋洋洒洒的中国文;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语文教学专家叶圣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语文”《语文课程标准》上解释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归纳了语文课各学段的的教学任务,其中初中阶段的任务如下:(一)识字与写字(二)阅读 (三)写作(四)口语交际(五)综合性学习(一)识字与写字(二)阅读 (三)写作(四)口语交际(五)综合性学习。叶老先生说:“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综合以上我认为语文味应该是: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环境中,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润泽氛围中(否则就是机械死板的训练),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下,主要通过典型的“言语作品”的(各种书面的、口头的、声像的)剖析、玩味和模仿,在各种(课内、课外的,单项、综合的,模拟、生活的)“言语行为”中,不断内化各种(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收获,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以运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学习与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

我们对以上定义进行分析,语文味突出了以下几点:1突出教师创设情境导入的作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环境。2、突出了情感的参与――内化收获3、突出了能力的培养――听、 说、读、写的“言 语能力”。4、突出了语文的实践性――运用到广泛的的“言语行为”之中。总体而言强调了心理学中 知情意行的统一的原则。

那么,高效课改与有“语文味”的语文课矛盾吗?我们可以坚定地说:高效课堂成就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比如:课前预习文本; 课堂展示; 学生的合作探究, 教师的点拨等等。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在高效课改这个统一蓝本的模式之下作为语文教学需要哪些个性化的要求呢?

一、高效课堂教师情感的体现(语言要求)

1.导入语文导入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语文导入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漫主义情怀。2.点拨语言要言简意赅 ,简洁明了,但必须是起到画龙点睛,呼之欲飞的效果。3.评价语言要有激励性:一种是对正确的反馈信息的激励,另一种是对有偏差的反馈信息的激励。不论哪种反馈信息,教师都要善于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运用入情入境的语言真实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语文教师须是一个感情丰富并学会“煽情”的人。他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成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合作探究题目的设计:

一度时期,我们好多老师语文课设计几个题目 ,让学生讨论。这是一个误区,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成功之处:这符合高效课堂“课堂问题化”的要求。它的缺憾在于1:这只是完成了语文教学认知领域的问题。缺少学生情感、B度、价值的培养。2:且不说这问题的答案是学生看参考书得来还是听其他同学的“现成”。即使是这些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找出的答案,那么他也缺少了一个环节即“不断内化各种收获,并外化为各种“言语作品””环节。他没能讲作品的感情,思想通过自己的声音传达出来,他只是抽象的知道了“什么是感恩 ”“什么是乡愁”等等,但不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 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必须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 ”3、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读的能力也未能达到,读包括了静心默读,动情诵读。

怎样设计合作探究类题目呢?除过基础常规题目之外我们一定要设计“语言赏析题”。在读中在对语言的鉴赏中学习作者的优美语言,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运用的语言实践中去。

第10篇

摘要:语文教学中有效拓展存在着脱离文本、没有价值倾向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学有效拓展应该在语言运用、思想情感和写法等方面扎实开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拓展;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30-02

关注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不难发现,其结构由原来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色的模式转变为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拓展延伸的新模式。拓展延伸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精心设计拓展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竞赛的重要内容,成为评判一堂课“亮点”显现的尺度。不少教师趋之若鹜、竞相仿效,确实使课堂焕发出一定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冷静分析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由于受教师教学观念、文化素养和自身价值观的影响,拓展延伸在悦耳动听旋律之下战栗出若干不协调音符,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种。

1.拓展脱离文本。语文教学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一直以来是争论的焦点。新课程明确语文教学的要义,即突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但是工具性、人文性如何理解、如何体现、如何统一,让教师非常难把握,语文似乎要承担很多东西。但事实上,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语文似乎又承载了很少的东西。由于对语文本质属性认识的含混不清,造成教师拓展延伸设计时非常盲目。一些教师认为语文要突出人文性,但对人文性认识又有偏差。因而教学中脱离文本现象比较严重,过多地进行拓展延伸,出现了不该拓展的也拓展,使得拓展范围无限扩大。如教朱自清的《背影》,教师设计这样的拓展题:作者的父亲攀过月台买橘子一事,从维护交通秩序的角度,你是怎样看的?引起了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讨论。这是典型的拓展脱离文本思想情感的体现。试想,文章要表现的是父爱之深情,这样的拓展除了削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美好情感的体悟,还有何价值可言?又如《明天不封阳台》一文,教师用不到20分钟时间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设计了这样的拓展题,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请你谈谈人和自然不和谐的具体内容,如果让你给有关部门提建议,你该如何说呢?最后,还出示了有关自然遭破坏的图片,以及一些作家写的相关文章的精彩段落,而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段落分析根本没有涉及。过度的拓展,使教学游离于文本之外,也使语文课成为了一堂环境保护课。再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教学,教师借助多媒体,谈了许多气候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而对文中精彩的描写、精准的语言没有作任何说明。这样的拓展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对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也没有好处。

2.拓展的无价值倾向。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教师在拓展中没有体现拓展应有的价值,让人感觉是为拓展而拓展,失去了拓展的有效性。如教师在教学《窗》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一道拓展题:“文末说,他看到的是一堵光秃秃的墙,请问此时,文中人物有怎样的心理?”此题结合文本让学生思考,对于学生理解作品内涵和作品情感,是有很大益处的,可是,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那堵光秃秃的墙真可恶,比墙可恶的还有那个病友,他竟然敢骗我”、“那堵光秃秃的墙,我要拆除它”等。对于这样的答案,老师竟然没有作出评判。其理由可能就是新课程注重学生个性体验,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殊不知,尊重学生个性体验是有条件的,如果不置可否,一概承认学生观点,只能混淆学生的是非标准,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对作品的理解。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学生的体验,更需要教师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构,只有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的建构,才有学生能力和情感的提高和丰富。那么,有效拓展如何进行呢?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语言上的拓展。语文的本质应该是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的教学,因而语言训练应该是教学的重点。语言训练既可提升文中语言的品味,也可进行拓展运用训练。如梁衡的《夏》中,写到“春之色”、“秋之色”的句子,教师可以进行拓展语言训练,“夏之色”为如何呢?这样既让学生感悟作品,又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又如《绿》中,“那醉人的绿呀,我若挹你以为带,我将赠给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学了这样的句子后,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通过练习提高语言能力;再如,学习了诗歌《乡愁》之后,让学生学习仿写一段诗;学习了冰心的诗之后,让学生学习写一首小诗等。这些都是很有效的语言拓展,对学生语言能力提高有重要作用。

2.思想情感上的拓展。这种拓展可以向同题材的文章延伸。如学了《背影》可以找一些写父爱的文章进行对照;学了《明天不封阳台》可以找一些写保护环境的文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文章的内涵。可以向原著延伸。如学了《生命的意义》让学生课后学习《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在更广阔的背景和视野下把握选文内涵。学习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指导学生学习《水浒传》,进一步理解鲁提辖疾恶如仇的性格以及产生的根源。这样的拓展可以在对比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文能力,是极为有意义和价值的。

3.写法上的拓展。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但许多文章有相似的写法。同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写景方法有许多相似处,都从正面、侧面去描写,都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写法等。比如《三峡》、《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等都运用了正面侧面结合的写法,写出景物特点。教师教学中就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连结。同样,同为写景抒情散文,其抒发感情有不同。比如《小石潭记》通过写景,表达作者柳宗元贬官后的寂寞和痛苦;《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写景,表达作者苏轼贬官后的旷达和豪放。同一作家其语言风格体现在不同的文章中。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语言质朴、清新,《绿》、《春》语言则优美生动,教师这样的拓展对学生语言素养提高有很大好处。

拓展延伸,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应该对拓展延伸进行很好地研究。只有深入地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第11篇

一、微段阅读

(2014江苏连云港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播和交流的载体。汉字之美,美在形体,点横撇捺呈现精妙组合;美在声韵,抑扬平仄传递音律和谐;美在意蕴, 。如今,以“书写的文明传承,民族的未雨绸móu( )”为活动宗旨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刮起了“最眩民族风”。在“2014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江苏站的比赛中,连云港市代表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力拔头chóu( )。7月,我们将在央视黄金时段的“2014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中看到我市选手的精采表现。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3)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文构成一组排比句。

(4)在提笔忘字现象严重的当下,你觉得举办“汉字听写大会”有什么意义?

【解析】这是一道以“汉字听写大会”为中心语的微段阅读题,考点涉及到写字、改错别字、续写句子、阐明观点等,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把材料读透,看清试题要求,然后再动笔。

【参考答案】(1)缪 筹 (2)眩―炫 采―彩 (3)示例:优雅厚重传承民族血脉 字词句篇承载古今文明 丰富隽永表达深刻内涵 (4)汉字听写,提醒人们不忘中华文化的根本,通过书写,传承、传播中华文化,使之发扬光大,而不是让它没落,更不能让它消亡。

二、语病辨析

(2014年湖南益阳卷)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举办,既可以让汉字文化得以传承,让汉字书写美德得以传递,又可以检验我国民众整体的汉字书写水准。

B. 与《舌尖2》第一集的原画面相对比,该片涉嫌抄袭的镜头不少于十多处。

C. 3月30日,书记、副书记和其他县领导出席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动员大会实践活动。

D.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要以人为本,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解析】此题考查病句的辨别,难度较小。解答过程中,我们要在审视题干和备选项的基础上,采用排除法。A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先说可以检验我国民众整体的汉字书写水准,再说可以让汉字文化得以传承,让汉字书写美德得以传递;B项句式杂糅,应为“与原画面相对比,《舌尖2》第一集涉嫌抄袭的镜头不少于十多处”;C项有歧义,应将“书记、副书记和其他县领导”改为“书记、副书记等县政府其他领导”。

【参考答案】D

三、对联拟写

(2014贵州遵义卷)在“调查社会用字情况”的综合性学习中,学校将举办“汉字听写大赛”。大赛现场要挂一副对联,请根据你学过的对偶知识,拟写一副对联。

上联:

下联:

【解析】本题要求为“汉字听写大赛”现场拟写一副对联,有一定难度。此题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尝试对联的创作。只要学生掌握了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上下联字数相等、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内容相关等),拟写出符合语境的对联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四、口语辩论

(2014浙江宁波卷)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正在退化,汉字正面临危机。请你就“电子产品是不是汉字危机的罪魁祸首”这一辩题,代表反方发表观点,并陈述理由。

正方:我方的观点是电子产品是汉字危机的罪魁祸首,因为在没有键盘输入的时代,用笔写字可以强化人们的记忆,而如今键盘输入则让人们可以在多个候选的编码中选择所需的字,削弱了人们的书写能力,以致出现了“提笔忘字”现象。

反方:

【解析】这是一道设置情境进行辩论反驳的口语交际考查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情境材料及正方观点,然后结合生活实际,针对正方提供的辩词信息,阐明自己的反对意见。但需要提醒的是论辩不是“攻击”,所以说话时要有尺度,要有理有据,有进有退。

【参考答案】示例:我方的观点是电子产品不是汉字危机的罪魁祸首,因为电子产品本身没有错误,关键在于使用者过于依赖键盘输入汉字,而忽视对汉字的识记和书写。

五、综合实践

(2014重庆A卷)今日,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全国总决赛在北京开赛,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汉字应用和文化传承的关注。请你参加下面与汉字有关的活动,按要求完成任务。

(1)探究材料

请探究下面材料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张女士的工作就是与文字打交道,她一向认为自己的文字功底还不错。在键盘上打字如飞的她,手写的机会越来越少,常常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字也没有以前写得漂亮了。在观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过程中,她也拿出纸笔,在主考官念题后开始答题。令张女士深受打击的是,两轮听写下来,每轮14个词,她最好的情况是写对了一半。应该指出的是,社会上类似张女士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

(2)趣解汉字

请你仿照示例,从备选汉字中选择一个,进行趣解。

示例1:劣――做事偷懒,“少”出了“力”,成绩自然比别人差。

示例2:碑――“卑”微的“石”头,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就执著地站立了一生。

备选汉字:出、愧、海、您、协

(3)规范用字

学校食堂的菜品公示栏上有如下内容:

今日菜品

素菜2元:炒白菜、炖罗卜……

晕菜2元:青椒肉丝、木耳肉片……

①请将公示栏中的两个错别字: 改为 ; 改为 。

②就上面的错别字,你准备给食堂师傅提出来,请他们改正。你将怎么说?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68-02

语文课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既然具有工具性,必然要经过学习训练才能掌握,既然具有人文性,必然要经过情感熏陶才能体现。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科学训练讲究的是扎实,艺术境界应该是饱含情感同时又富有诗意的。语文课就应该教得脚踏实地,教得激情饱满,教得诗意盎然。

一、扎实地教语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导下,很多老师开始千方百计在课堂师生互动上下功夫,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下功夫,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高了,课堂气氛确实活跃了。这固然是好事,但是一些教师片面理解课改基本理念,追求表面的热闹,搞形式主义,这是课改中出现的不良倾向。

“老师不要经不住课堂的沉默,因为只有活跃的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的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的确,很多时候,我们会很满足于课堂上所营造出来的那一种热闹、活跃,而忽略了语文学科工具性所需要的潜心训练和积淀。教师应该静下心、沉住气,多琢磨反思,多吸取教训,多积累经验,不要让表面的热闹和活跃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地教,认认真真地练。扎实地教语文,就是不刻意雕琢,不故作姿态,真心跟文本交流,平等与学生对话,凭借文本落实字、词、句、段、篇的有效教学,落实听、说、读、写的有效训练,教会孩子们学会写该写的字,读好所读的文。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本质,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孩子们把书读好,是语文教学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实实在在地读书,就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好的实践活动,只有重视了“读”,阅读课才能真正做到以读为本,把读真正落实到位,才是真正扎实的语文教学,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有“语文味”。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读也是要讲究方法策略的,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疏通文本,体会情感,领悟道理。

在初读阶段,就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读书,把课文读到正确、流利,读准生字的音,记住生字的形。老师作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必要的督促,还可以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从中学习、体会和借鉴。

在精读阶段,要避免细碎繁琐的过度分析讲解,要善于指导学生理出文章的关键性问题,沿着课文的主脉络去感悟文本,体会情感。对于学生们来说,课文表面上的内容都不难理解,没必要把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和精力花在学生们已经弄懂的问题上。

在细细品读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品味和鉴赏语言文字之美和运用之妙,品悟语言形式和语言表达的效果,学习习作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一课,作者对九种花开放的动态描写,语言极为生动,句式表达丰富多样,仅仅是 “花开了”这个意思,课文就用了近十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吹起喇叭、绽开笑脸、从梦中醒来、含笑一现”等,这是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准确性的生动结合,也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极好素材。教师可以将训练的重点锁定在体会和学习形式多样的句式表达上,通过换词对比、谈阅读感受、朗诵体会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这种表达的效果和魅力,并通过补充练习来学习迁移运用。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表达能力。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主要方法是多写多练。结合课文的阅读进行读写结合形式的练笔是有效练写、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老师应充分运用教材,为学生的多写多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如学习老舍的《猫》后,可让学生仿写某种小动物的一个特点;学习古诗《秋思》后,把自己当成是作者张籍,发挥想象,把他在家书中对家人的思念写下来;上完《只有一个地球》后,可以让孩子们练习写一写有号召力,读起来也朗朗上口的环保宣传标语;等等。

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能经常性地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学生写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写的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况且以读学写,学生有样子可学,写的难度降低了,学生会更喜欢写。

我们的语文课,要从扎实起步,简简单单地教,实实在在地教,让孩子们能从每一节语文课里有所收获。

二、动情地教语文

小学语文的许多课文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情感资源。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把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挖掘出来,让孩子们在学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得到情感的熏陶。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我们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是要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让孩子们在学完这篇课文之后不仅仅是发出一声叹息,而是能够冷静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挨打的现实,激发起他们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思想情感。

本课虽以《圆明园的毁灭》为题,但课文中用了大段的文字介绍圆明园原有的美丽景观,特别是在第三个自然段,连用了八个“有”字将圆明园如诗如画的风光一一道来。笔者引导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昔日皇家殿堂的金碧辉煌、亭台楼阁的精美剔透,然后由老师感情充沛地引读,课堂上掀起了感情朗读的。然后,展示了一组在圆明园中被掠夺而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图片,这些精美至极的文物让孩子们叹为观止,而如今,这些文物有的被堂而皇之地展览在国外的博物馆里,还有的辗转在各个拍卖会上。爱之愈深,恨之愈切,曾经的美好和遭受毁灭的惨痛在孩子们心里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惋惜、悲愤写在了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凝聚在琅琅的书声里。

文字是有灵性的,文学是富有情感的,在课堂上,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个多思善感、感情丰富、充满激情的人。在课堂上,教师的情感应跟随教学内容,该喜则喜,该乐则乐,该悲则悲,该怒则怒,并善于凭借厚实的语言功底把情感真挚形象地表达出来。语文教师应用动情的语言感染学生,用传情的眼神打动学生,用充沛的激情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火花。教者动情,学者方能动容。

情感就是语文课堂的艺术生命。有了情感,语文课堂才能充满生机;有了情感,语文课堂才能魅力无穷。

三、诗意地教语文

语文是一门充满想象和富有诗意的学科,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显著特点。在语文里,既有大雁南飞的清淡,枫桥夜泊的凄冷,又有荷塘月色的清幽,小桥流水的委婉,还有大江东去的浩荡,浩月星空的苍茫。

在语文课上,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尽可能做到清晰准确、生动活泼,会用诗一般的语言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知、情、意、行,从而让孩子们在诗意的教学情境中一起享受语言文字的精彩和美妙,激发他们学习和创造的欲望。

例如,《秋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一首思乡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朴实平白得就如同是说家常话,却将远离故乡的游子的思乡情怀表露得淋漓尽致。诗人思乡的愁绪因何而起?笔者在教学时紧紧抓住“见秋风”一词引导学生体会:

当风带着花香草香扑面而来,我们可以闻见它;当风从耳边掠过,我们可以听见它;甚至当我们伸出手,还能感觉它从手边拂过。但是,风无影无踪,怎么能看见它?洛阳城里秋风渐起了,诗人在瑟瑟的秋风中看见了什么?

诗一般的语言为孩子们打开了想象的门窗,孩子们纷纷地说开了:

诗人看到百花都凋零了。

诗人看见树叶变黄了,还一片一片地飘落下来。

秋风一起,诗人看到一群群大雁向南方飞去了。

孩子们很轻易地捕捉到了花、草、大雁这些最具有秋天特色的事物,如何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是与故乡、与家中的亲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笔者再一次用诗意的语言为孩子们引路:

在萧瑟的秋风中,往空中一看,倦鸟知返啊,鸟儿都成群地飞回了温暖的家,低下头来,与自己相伴的只有孤独的身影。这一看,诗人还看到了什么?

在这诗意语言创设的情境中,孩子们心里的那根弦被轻轻地拨动了:

诗人还看到了中秋月圆,洛阳城里家家户户都团圆了,一家人有说有笑地在赏月,唯独自己孤身一人在异乡。

重阳节到了,洛阳城的都盛开了,许多人家一家老小外出赏菊,登山游玩,城里非常热闹,诗人自己独自一人,心里十分惆怅。

当孩子们能透过这阵阵秋风,触摸到诗人散落在风中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的时候,再让他们把这种情感读进诗中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上,孩子们受到了美好意境的熏陶,产生了自然愉悦的体验,达到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他们的笔下,也自然流淌出像诗一样纯洁美好的文字。以下是孩子们进行《秋天的田野》的习作练习片段:

我静静地躺在秋天的田野上,倾听着蒲公英花开的声音,参加小草的换装仪式,看着大雁扑翅南飞渐渐远去,静静地,我睡着了……

我该回家了,我去和小花小草告别,和小鱼小虫告别,和大树告别,可我找不到风。我正要离开时,树叶沙沙地响,我的衣角飘起来,原来不是风不想见我,它只是不想让我走。

秋天的田野是什么?是静谧,是美丽,是收获,是幸福。我愿意牵着你的手,到秋天的田野来散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