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时间:2023-05-29 18:01: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第1篇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途径;水环境;保护;措施

发展生态水利,提倡人与水环境和谐发展是当前经济高速发展应该重视的问题。当下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结合现有的水资源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全面宣传节约用水的思想,综合治理和管理,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保护好水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不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要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环境影响的原因分析

1、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对水资源过度开发使用的问题。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转轴已经停不下来,一切经济活动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趋势只见疯长,疯狂开采水资源,开发过程中操作偏离正常程序。有些开采活动远远超过其本身的承受力, 导致这些河流领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水资源枯竭,从而反过来影响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2)水资源污染严重的问题。很多工厂或是重金属加工制造业在经过了生产活动之后直接就将富含重金属或是污染因素的废水排入当地的河流中,导致这一片区域的水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当排入的污水过多超过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这片河流就会变成真正的不可用的水资源。当地居民生活用水都可能得不到保障,更别提工厂的大规模生产用水了。(3)水资源节约意识的问题。关于水资源节约的宣传活动做得太少,很多居民心中从不曾有节约用水的意识,只有在停水时,才感觉到生活的不便。可是一旦不缺水,又开始大肆浪费水资源,如频繁洗车,洗车的大量又不循环利用;刷牙或者洗澡时水龙头一直开着,洗衣服不用手搓而是直接对着水冲洗等等这些行为,严重降低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2、水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的原因。(1)水资源开发目标单一的原因。水资源开发规划为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也暴露了开发目标单一。更重要的是部分规划的指导思想本身就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而且区域之间的规划往往缺乏衔接,不协调。(2)生态环保意识浅薄的原因。很多人认为水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所以就应该最大限度的开发它,让它为我们所用。甚至有些人认为发展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本身就是矛盾,在现今我国正需要经济发展的时候,应该先把环境保护放一边,等以后再进行治理。这些观点严重缺乏科学性,水资源只是一部分可再生资源,对于超量污染的水是不可再利用的。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重视环保。

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1、边开发边保护。工业生产活动是不可能间断的,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不能间断的。针对我国水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的情况,要制定统一的战略思想,边开发边保护,首先要有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工业用水总量给予一个限定,超额工厂需要承担相应的处罚,但是工业用水整体上还要以节约为主,将用水量尽可能缩减。适当地多植树造林,涵养当地水源。对造成污染的工厂要勒令其在规定时间内做好治污工作,将污染源处理到位。

2、对区域水资源实施重点保护。因为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已经造成水资源紧张的局面,还有些工厂企业随意排放未经处理过的废水,污染居民用水,导致用水安全问题频繁出现。国家要制定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使生态环境能够实现良性循环,对问题突出的区域做重点保护,做好排污治污工作,节流控流,实施多渠道开发,保证好城乡生活用水安全,维持社会稳定。在这个基础上,再重点规划工厂生产活动,规定用水量,完善原有的排污程序,将污染源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3、重复利用水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需要合理规划。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综合起来是大家没有水资源危机的意识。工业用水量非常大,如果都是用一次就直接当废水排出去,会浪费很多水资源。因此工厂也要适当改进设备,能够重复利用一次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水资源的消耗。生活用水方面,居民也要有水资源危机意识,把每一滴水都使用到位,改变原有的粗放的生活习惯,实现生活用水的二次使用甚至多次使用。

三、水环境的保护措施

1、把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节约水资源完是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减少水资源污染的重要途径。我们对水资源的管理必须严而又严,总的原则是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要大力提倡并推行节约用水,把建立节水型社会作为全社会的努力目标,节水本身也是保护水资源的一种手段。

2、切实做好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是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做好水资源综合规划应牢固确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和尊重自然规律的要求贯彻到规划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满足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务实性和可操作性;坚持科学系统的规划原则,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搞好各个专业规划之间的系统衔接;传统的治水经验与现代治水技术相结合,努力提高水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转变人们对水的认识.通过宣传,使人们改变对水的传统观念,转变对水的认识,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转变为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从重点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转变为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从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转变到同时要特别重视非工程措施,并强调科学管理;从认为水是自然之物转变为认识到水是一种资源,采取工程措施,使水成为商品;从认为水资源费可收可不收转变为依法收费等等,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增强水的忧患意识、资源认识、法律意识,教育和动员人们都来爱惜、保护、节约水。

4、切实加强水政执法工作。抓好普法宣传和教育,营造关注水资源、学习水法规的浓厚氛围,增强全社会的水法治观念。规范行政行为,依法治水、依法管水。

5、依法治水,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水资源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动态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进行相互转化,各地区之间的水资源具有非常强的不可分割性,因此水资源主管部门需要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统一管理,做好合理的统筹安排,拟定出能够满足长期用水的水资源分配方案,仔细计算和确定每条河流的污染承受能力,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强化城市水资源管理,保证重大项目的水资源使用的合理性。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已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树立生态、资源、经济三者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下,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要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长期性,制定方针政策,要配合法律的强制作用,全面做好生态保护工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杨丽英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管理[J].中国水利.2011(23)

第2篇

摘要:近年来,在城市不断扩大和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下,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于缓解我国水资源紧张局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当前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对策,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本文分析了当前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策略。关键词: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中图分类号: TV213

文献标识码:A

地下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相比有着很多突出的优势,其分布广泛、水质可靠稳定、具有多样性的赋存状态。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周围生态环境有着直接影响,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易发生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问题,因此必须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保护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协调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平衡,推动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当前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1、地下水过度开采地下水和地表水组成一个完整的水文系统,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是很多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缺乏与下游水、上游水和地表水资源的统筹规划,造成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水质恶化,自然生态环境逐渐退化。另外,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近郊井群越来越密集,农业和工业用水矛盾日益尖锐,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出水量锐减,存在着地下水过度开采、水资源污染等问题。2、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规划当前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规划,地区之间、工农业之间的用水矛盾日益尖锐,现代化城市和工农业发展与地下水资源环境不协调,很多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开发超出当地地下水承受能力,引发各种环境问题。地下水资源系统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最主要是受到人为干预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还只是局部性的,没有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宏观经济调控有效联系起来[1],受到管理体制的限制,并且对于地下水资源系统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3、缺少健全的政策支持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是分散型模式,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体系,使得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健全的政策支持,很多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混乱,政府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地下水资源布局不合理、水体污染、用水浪费等现象。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开发利用地下水不花钱,很多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缺乏有效的节水措施,特别是工农业用水量逐年上涨,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缺少明确的政策支持,使得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二、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策略1、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地方政府应加大地下水资源的研究、评价和勘查力度,全面掌握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结合当地实际用水情况,合理规划地下水资源开发,确保开采井布置和当地水文地质环境相适应。并且,充分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转化关系,注意涵养水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地下水,实现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例如,我国塔里木河流域,积极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行政区域管理和流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按照责权统一、层次管理清晰、事权划分明确、隶属关系清楚的原则,建立了高效、统一、权威的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新体制。同时,在有条件的农业区,采用井灌和渠灌相结合的灌溉方式,减少地表水的浪费,同时减轻由于地表水灌溉导致的土壤盐碱化。2、遵循经济规律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国土资源,其是有价值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应符合经济规律,由于供水也有成本,因此应改变当前这种低偿供水甚至无偿供水的局面。按照经济规律,加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合理开展人工补给地下水[2],妥善处理污水,将地下水资源作为一种商品,合理进行开发利用,有效缓解我国当前水资源紧缺的问题。3、节约用水,减少地下水污染在全国范围内提倡节水农业,实行计划供水和节水灌溉,充分利用有限的地下水资源,确保农业粮食总产量。对城市和工业用水设定用水限额,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结合各个区域不同的人力、气候、土地等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全局流域,根据地下水资源特点,合理规划设计,减少地下水污染。4、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

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应积极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如通讯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做好地下水资源勘查工作,通过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了解地下水资源地理信息,确保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结合不同的流域和城市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积极发展地下水资源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3],基于计算机系统平台,实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的共享。结束语: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对策解决当前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地下水开发利用实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地下水资源实情,积极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做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管理,提高地下水资源利用率。参考文献:[1]王玉平,金晓媚,刘金武. 中国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02:199-210. [2]李肖兰. 广饶县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D].济南大学,2012.[3]降亚楠. 基于GIS的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第3篇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恶化原因;保护策略

1 我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水是生命之源,对人类世界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提高,由于发展经济导致的水污染以及其它水资源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因而,水资源的保护问题也就成了一个焦点话题。水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化的课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我国水资源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以及水体污染等问题。对于水资源短缺问题,我们没有其他的办法,其中既有自然原因,也有实际因素,我国本身就存在人均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用水量也在逐年增加,种种因素导致了我国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对于水旱灾害问题,尤其是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主要有水涝灾害以及旱灾,由于我国存在地域性差异,每年都会出现水涝威胁。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缺水总量很大,很多地区都存在着争采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以及挤占生态水等现象,并且存在加剧的趋势。我国的水体污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我国的水资源有着重大的影响,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每年都会有360亿t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中,也就引起了我国的水体污染,导致无法饮用,根据实际测量数据可知,我国很大比例的水资源属于劣五类,并且很多的淡水湖泊以及城市湖泊的水资源都存在中度污染。

2 我国水资源恶化的原因分析

我国的水资源恶化,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缺乏足够的认识,二是没有健全完善的法制,三是没有合理的利用机制。对于水资源的认识,主要在相关的水利建设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没有足够地认识,缺乏生态观念,仅仅是兴建单纯的水利工程,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反而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致使绿洲面积不断缩减。近年来,随着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漠化不断加剧,我国水资源的破坏更加严重,因此,采取合理的措施治理,已迫在眉睫。

对于我国的制度管理,尚需要完善,没有健全的法制,水资源的保护就得不到有效的管理。虽然我国当前存在水资源管理的法律,但是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法律滥用现象,缺乏合理的管理,导致我国水资源保护落不到实处。而且,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没有指定切实合理的水资源利用计划,没有充分考虑到水资源利用带来的后果,对于存在的利与弊,没有做出完善的处理,导致我国的水资源在利用以后,出现水资源被破坏的不良后果。所以,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强立法,通过法律有力地保护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断完善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必依。

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多是粗放式的,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初期,一般都是片面地追求较高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更为长久的生态价值,违背了生态规律,不利于我国的水资源保护。

3 水资源保护的相关创新策略分析

3.1 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合理高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有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开发资源、增长经济、保护环境和发展社会的协调与持续性为总的指导思想,同时应注意确保生态系统用水。

3.2 完善水资源保护体制

完善水资源保护体制是遏制水资源恶化的重要手段。为了遏制水资源的进一步恶化,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完善水资源保护体制,对排污量超标的企业加大经济和行政处罚力度,强制新建企业配备污染物处理设施,建立水的消费和可持续利用的新机制。同时,要培养节约用水的理念,让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3.3 不断通过合理的市场政策管理水资源

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可以对价格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逐渐形成节水和水价相互协调平衡的机制,起到很好的约束效果。

3.4 积极地发展开源节流以及净化技术

这主要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创新,发展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将先进的技术不断地应用到实际水资源保护中来,减少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利用,构建节约型社会。

3.5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

为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受污染,将相应制定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出台饮用水源地管理办法,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水源地不受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 总结

只有各部门不断努力,加强立法以及技术创新,同时加快先进科学技术向实际应用转化的速度,创新各种水资源保护策略,才会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有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安徽淮北

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苏、鲁、豫、皖4省交界处,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淮北市是以煤炭、电力为主,轻工、建材、纺织、酿酒等行业协调发展的能源工业城市,但也是水资源相对短缺的能源基地和新型的工业城市。随着淮北市的水管体制改革的推进,治水、管水理念的日益深化,水利建筑设施的不断完善,促使淮北市防汛抗灾工作有很大的提高,水资源管理逐步加强,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改善。近年来,坚持从淮北市的实际出发,把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作为基础工作,以水利改革与发展为动力,围绕水利建设和管理,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为淮北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淮北市在2004年被确定为安徽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2006年11月又被水利部确定为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用水、城镇集中供水水源地的水质安全保护、改善水生态环境都已成为新时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热点问题[1]。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淮北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突出,如何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研究的重要课题[2]。

1淮北市水资源概况

淮北市土地面积2 741 km2,总人口212万。据近几年资料统计,该市多年平均降水量844.3 mm,水资源总量8.341亿m3,可开发利用量4.083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98 m3,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6、世界人均水平的1/24。淮北市地表水资源较为贫乏,尤其是市区闸河、龙岱河、肖濉新河季节性河流,非汛期及偏旱、干旱年份基本干枯见底。市南部濉溪县境内,南沱河、浍河来水面积较大,地表水资源相对较丰富,境内下游建有徐楼、四铺闸,兴利库容2 000万m3。

2淮北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2.1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节水具有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和减少水质污染的双重意义,按照淮北市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合理调整工农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加强对城镇生活用水的管理,降低输水管网漏失率,采取多种措施改变目前城市公共用水浪费现象,对高耗水产业要制定出严格的管理规范,遏制其盲目发展。同时,加强对企业自备水源的管理,计量到井、责任到人。淮北市被列为全国节水试点城市,在积极开源的同时,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在保证农业灌溉总用水量略有增长的前提下,通过采取各种节水措施,使农业灌溉有效利用水系数提高到0.55~0.65,保证粮食安全,搞好新农村建设。同时,加强对城市工业和生活的节水管理,工业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5%~75%,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下降至60~50 m3以下。本着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先当地水后外调水、节水和中水回用并举的原则,对工程配套、管理体制、水价政策、运营模式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论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求得最大的综合效益[3]。

2.2调整产业结构,适应水资源地区分布

目前淮北市的工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工业中心已经向东、南部转移,已在临涣镇建设了新型工业园区,要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工业,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和中水利用的研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严格限制科技含量低、耗水耗能大、污染重的工业企业污水排放量,大力发展现代水工业,实现水的产、供、销、回收与再生一体化。农业方面,要调整农作物的布局,多种植耐旱作物,如棉花、大豆、花生等,还山育林,扩大井灌区范围,减少河灌输水损失,多种果树,节约水资源,增加经济收益。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和城市用水需要,淮北市正在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采煤沉陷区综合利用规划、淮水北调工程规划,以提高水资源的供水保证率。

2.3加强水环境保护,注重生态经济建设

淮北市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任务艰巨,目前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上游及当地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应着重抓好以下4个方面:一是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4];二是要进一步加大环保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加快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三是要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按照排污费高于污染治理成本原则,足额征收排污费,以提高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5];四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对化工、印染、酿造等重点水污染行业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2.4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

改革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对全市防洪、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城乡统一管理的体制,其目标体系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深入研究并逐步建立3个补偿机制,即谁耗费水量谁补偿、谁污染水质谁补偿、谁破坏水生态环境谁补偿[6]。同时,利用补偿机制逐步建立3个恢(下转第310页)

(上接第308页)

复机制,即保证水量的供需平衡、保证水质达到需水标准、保证水环境与生态达到要求。对全市城乡一切水事行为进行统一管理,包括防洪、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处理回用等诸多方面。

2.5健全配套法规政策,强化水权管理

建立健全水行政法规体系是实行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根本保证,要进一步完善以《水法》为主体的水法规体系建设,同时根据新颁布实施的《水法》《安徽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已有的法律规章,加强依法行政,规范各项涉水的开发利用活动,针对水资源管理规程和标准薄弱的现状,制订规范供水、用水、节水、水资源保护以及管理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淮北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参考文献

[1] 刘琳琳,何俊仕,侯宇.新建城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145-149.

[2] 牛军安,袁明菊.淮北市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J].中国水利,2010(11):40-41.

[3] 李瑞,王禹.淮北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4):14-16.

[4] 张梓,王瑞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水资源管理体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5):89-90.

第5篇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21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我国水资源很难实现一体化管理,管理上的“不给力”造成了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障碍。水资源管理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不但牵涉到对地表水、地下水的管理,还牵涉到大气水等的管理,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要实现对这个庞大系统的管理是极为艰巨的,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需要建立一个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但是实际上,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管理比较分散,比如地表水、地下水等往往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各个部门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水资源管理处“信息孤岛”状态,各个管理部门之间都坚持“各自为盈”,在涉及到某些利益问题时,各部门之间又往往互相推诿,导致水资源管理效率低下,不能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度仍然不够,我国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管理还处在一个“干打雷,不下雨”的尴尬局面,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水资源管理的资金投入迟迟不到位。同时,不能做到水资源管理资金的专款专用,原本被用来进行水资源管理的资金往往被挪作他用。

(二)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仍走“老路子”,不注重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低下。首先,在我国很多地区,城市的供水设备普遍落后世界先进水平,在工业节水方面新技术的使用“寥寥无几”,工业节水技术的落后使得工业用水居高不下,工业用水的可循环利用率偏低,这就意味着在同样的生产效力下, 我国的水资源使用量是发达国家的好几倍,我国工业用水消耗量巨大。一些工业企业尽管供水设备和节水技术已跟不上时代步伐,但是仍然原地踏步,为了眼前利益不愿意更换新设备,不愿意引进新技术。这些都使得我国工业所排污水的利用率极低,无法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循环利用。

(三)我国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号召还未能深入人心。数据表明,我国是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水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我国水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节水技术跟不上,使得水资源的利用率低下造成浪费,我国农业灌溉浪费水资源现象严重,这一方面是因为灌溉技术和灌溉配套设备落后,造成灌溉水的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群众的节约用水意识薄弱。除此之外,人们日常生活中用水浪费也是水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

除以上要素外,水污染严重、过度开采等也是造成我国水资源难以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

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必须以使用新技术、推广节能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根本。首先,应该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要采用新技术,比如雨水的回收再利用技术和工业用水的重复循环利用技术。我国降雨量丰富,要加大对雨水的收集,这样可以缓解用水压力。必须根据我国雨水分布的特点研发雨水回收再利用技术,提高雨水的使用率。必须在各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这是实现工业节水的必然途径,比如,可以推广利用蒸汽冷凝水回收再利用技术,可以发展工业废水的零排放技术,可以发展工业外排废水的回收利用技术。除此之外,在我国大力推广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节能技术也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途径,比如可以推广一些节水用具,可以发展工业冷却水和洗涤水技术。而针对农业灌溉用水浪费严重的现象,必须要推广新的灌溉技术和灌溉设备,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制度是保证,必须努力实现水资源管理的一体化,必须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我国水资源管理比较分散,组织机构设置重叠,管理混乱,难以实现集中化控制,难以实现各部门的协调高速运转,水资源管理处于一个低效状态。因此,必须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长远规划,让各部门都围绕这个规划制定工作计划,并围绕这个规划实现各部门间的沟通,保证各部门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保证各部门的统一协调工作。同时,必须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健全法律法规,要加快相关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大水资源各项政策的贯彻和执行力度。要以管理为保证,切实提高水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节水和防治水污染是关键。首先,要加大节水宣传力度,要强化全民节水意识。要在全民中开展节水宣传教育,要让所有民众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激发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的节水意识,让他们身体力行,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除此之外,要加大水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力度,要让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远离水资源保护区,禁止工业污水排入干净水域,要实现工业废水的零排放。同时,对三令五申仍然一意孤行的工业企业,要严格按照水资源保护制度和法律,对其进行处理,要对污染严重的企业予以停业治理和关厂等严厉处分,要尽一切努力防治水污染,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结语:综上所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强化全民节水意识,必须加大对节水、循环水等技术的利用,必须严禁过度开采造成水体破坏,必须积极采取对策防治水污染。

参考文献:

[1]来玉香;;陕西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2]金学军;陈荣税;;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年第22期

第6篇

关键字:水资源, 现状, 开发利用,面临问题,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TV211 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的问题

1、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极度不合理。 目前,有很多城市因为对水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在上、下游和左、右岸分配利用不合理,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水资源丰富的流域,用水浪费严重,水利用率低;在水资源贫乏的流域却经常断流,水库干涸,无水可用,连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用水都无法保障。同时,由于不适当的农业灌溉和水利设施渗漏,补给地下水造成的土壤次生盐碱化更是一大困难。农业大开发初期,人们对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机理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盲目开荒灌溉,不仅占用大量生态水源,而且造成土壤严重次生盐碱化。

2 .城市缺水现象日益突出,挤占生态环境用水和农业用水随着工业和城市化迅速发展,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也快速增长,大中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3. 用水浪费和缺水现象并存,江河湖库水污染严重 工农业用水紧张,同时浪费也很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此外,江河湖库收到工业污水污染严重。

4. 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过高,生态环境恶化 西北内陆河流域,灌溉农业的不断扩大、绿洲农业耗水量的增大及水资源利用程度提高,引起了下游生态环境恶化。

5. 地下水开采过量 全国各大发达城市均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了地面下沉,地下供水层供水能力下降等问题日益严重。

6.水污染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加大,其余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致使水质严重恶化,污水中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砷、氰化物、挥发酚等都呈上升趋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水资源需求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 水资源的问题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与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有密切关系。

三.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一). 建立健全明确的水体资源管理制度 国家需要从传统的以政府作为决策主体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转向现代化的水资源治理模式:

1.健全的法律框架;

2.有效的体制安排;

3.透明的决策和信息公开

4.公众的积极参与。国务院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管理措施和保障措施。

(二).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通过开源和节流,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格局,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国家制定节水政策,建立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微观用水定额体系、行业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指标体系和节水考核指标体系。开发和推广节水技术与装备,改变粗放型用水的增长方式和生产方式,加大污水处理回用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的力度,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城市,建立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三).合理开发?????? 根据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和承载能力,在节流的前提下合理开源,不断提高水资源的配置能力和供水保障程度,解决贫困地区饮水困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水要求。首先开发利用好当地水资源,建设一批水资源调蓄工程;对资源型缺水地区,经过总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兴建跨流域和跨区域调水工程;在地下水尚有一定开发潜力的地区,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强雨洪资源的利用,加快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加快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

(四). 建立水生态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进行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切实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效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及水污染,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改善人居环境.

第7篇

不光是北京,整个海河地区都饱受着水资源衰减的困扰。近20年来,这一地区的降水减少了10%,地表水资源量减少了41%,水资源总量减少了21%。水资源短缺问题不仅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或许有一天,也会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正常生活。

究竟还有多少水资源可以被我们开发利用、支撑我们未来的发展呢?

还有多少水资源可以开发利用?

南方地区水资源尚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但开发难度较大;而北方地区除个别河流外,大部分地区已达到可开发利用的极限。

最新一轮的全国水资源评价成果显示,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41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738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8218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水量7194亿立方米。

乍一看,28412亿立方米的总量似乎并不小。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水资源都能得到开发利用,必须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

“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以流域为单元,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在可预见的未来,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源中可供河道外开发利用的最大水量,这个水量要扣除地表水、地下水可利用量的重复量。”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许文海说。

据初步估算,我国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8140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29%。2011年,我国经济社会用水总量6213亿立方米,相当于水资源总量的21%。

“单从全国而言,我国水资源开发仍有一定潜力。但是,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因此南方和北方的情况有所不同。”许文海进一步解释,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14%,进一步开发尚有一定潜力,但开发难度较大。而北方地区除个别河流外,大部分地区已达到可开发利用的极限。

如果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么所有的问题就将不复存在。正因为留给我们未来的水资源并不充裕,所以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怎样开发利用水资源才更合理?

我国土地、矿产等资源与水资源分布不相匹配,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许多资源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生产力布局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考虑不足,比如一些钢铁等高耗水产业分布在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严重不足的中西部地区,一些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盲目发展高耗水的煤化工产业,导致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

“从根本上说,要利用水资源,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以水定产,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许文海说。

天津是我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370立方米,远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占有量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天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紧迫、最直接、最主要的资源性约束条件。”天津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副处长何云雅说。

近年来,天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破题,优化一、二、三产业比例,降低耗水量大的农业比例,促进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服务业发展,并且调整产业布局,将热电、钢铁、化工等高耗水行业集中布设于沿海地区,充分发挥海水直供、淡化海水和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保障能力,减少对常规水资源的消耗。

2012年,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明确要对水资源管理目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今年年初,国务院公布了各省市的水资源管理控制目标,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正在积极推进。

“这项制度的确立,为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设置了‘红线’,随着制度的推行和落实,将‘倒逼’各地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许文海说。

非常规水资源开发提升空间巨大

目前,我国非常规水源利用比例还处于较低水平,未来提升空间巨大。

在天津文化中心广场的路面上,一条条细细的勾缝充满“玄机”,它们可以将雨水收集起来。参与生态水系统设计的吴昊说,文化中心广场把大部分雨水通过沉淀管井预处理、湿地净化等一系列流程收集进入中心湖,可以满足中心湖40%的水量,其余的60%靠再生水补给。

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已成为水资源开发的重要补充。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行政、经济、法律等多方面鼓励支持非常规水源利用。据统计,2011年全国废污水处理回用量32.9亿立方米,集雨工程水量10.9亿立方米,海水淡化水利用量1.0亿立方米,以火(核)电冷却用水为主的海水直接利用量600余亿立方米。

第8篇

1问题的提出

浙江省海域面积26万km2,大约是陆域面积的2•6倍;海岸线6696km,规划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506km,面积500m2以上海岛2878个,均为全国第一;舟山渔场是全球4大渔场之一,可捕捞量全国第一;潮汐能、波浪能、洋流能、温差能等可开发的海洋能居全国首位。2010年7月浙江省被确定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2011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同年6月批准设立舟山群岛新区。这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浙江省围绕防灾减灾、水资源、水生态3大保障体系建设开展了大量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全省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能力。但是,近海地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在防洪安全保障、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随着单位面积人口、财富的快速增加,对防洪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土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水土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三是人类活动频繁,开发建设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对管理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主要从水利角度出发,探讨浙江省沿海及海岛地区防洪御潮和水资源、滩涂资源开发等关键问题,以保障浙江省海洋经济的发展。

2统筹兼顾,搞好相关规划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勾画了美好的蓝图,根据该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沿海几大河口海湾及近海地区将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包括杭州、嘉兴、绍兴、宁波、台州、温州、舟山7市,为了保障这些区域的防洪御潮安全,科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为协调好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海洋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应根据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编制或修编相关规划。内容包括社会经济和重大工程布局、防洪御潮、水资源配置、岸线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滩涂资源利用和湿地保护、港口航道布局、海洋能开发,借此推动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的建设,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防洪御潮能力[1]

洪涝灾害和台风暴潮灾害是浙江省最主要的自然灾害。特定的地理地形环境、气候和潮汐特性决定了浙江省沿海地区是水灾害多发的地区。(1)据1949—2009年统计,影响浙江台风共有203个,平均3•4个/a,其中登陆浙江省的台风共40个,平均0•66个/a。发生台风灾害的年份有44a,平均1•4a中就有1a发生台风灾害。(2)降雨集中是浙江省洪涝灾害的主要成因,浙江省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每年的5—9月,大多数由梅雨暴雨、台风暴潮和短历时暴雨引发。(3)浙江省沿海地区大多数为海积平原,地势低,杭嘉湖平原、萧绍平原、温黄平原和温瑞平原地面高程分别为1•6~2•2,4•5~5•5,2•6~3•2,2•7~3•1m,杭嘉湖平原高程甚至低于平均位。(4)浙江省沿海大部分水域属强潮区,潮强流急。在台风影响下,风暴潮流和台风浪联合作用下水动力很强,容易造成潮灾。浙江省防洪御潮工程体系主要由海塘及沿塘水闸、水库、堤防工程等组成。海塘是最重要的御潮工程,浙江省海塘建设历史悠久,特别是1997年遭遇11号强台风后,浙江省开始标准海塘建设,于2000年完成,并不断续建,建成20a一遇及以上海塘1723km,提高了沿海地区的防台御潮能力。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海塘工程的安全,自2008年起,浙江省开始实施“强塘工程”,计划于2012年底完成海塘和沿塘水闸的配套加固工程,提高防潮能力。

目前浙江省海塘总长2248km,可分为钱塘江海塘(长415km)和浙东海塘(包括岛屿上的海塘,长1833km),其中100a一遇的海塘长254km,50a一遇的海塘长1050km,20a一遇的海塘长419km,20a一遇以下的海塘长525km。浙江省沿海及海岛地区县级以上河道堤防长7940km,其中设计防洪标准为100a一遇的堤长461km,50a一遇的堤长1926km,20a一遇的堤长4348km,10a一遇的堤长1206km。尽管近10余年来,浙江省在防洪御潮工程体系(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等新形势、新情况下,浙江沿海及海岛地区水灾害防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①沿海城市化加速使城市防洪排涝问题日益突出;②经济、人口等要素进一步集聚对现有工程防御标准提出更高要求;③海塘防御能力有待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沿海地区大多数为软土地基,标准海塘沉降和变形大,降低了防潮能力;④超标准风暴潮防御问题。因此,依据新形势、新情况,需要进一步分析论证现有防洪、防潮工程的防洪、防潮及排涝能力,提高台风、降雨量、洪水、风暴潮位、台风浪等预报精度,从流域、区域角度建立与保护对象相适应的工程防御体系,完善非工程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超标准洪潮灾害的能力,保障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

4进一步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1]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浙江省沿海及海岛地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浙江省沿海及海岛地区水资源量538亿m3,占浙江全省的56•3%。区域水资源主要特点有:(1)总量较丰,人均较少。平均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为88万m3/km2,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388m3,约为全省平均的66%(见表1),全国平均的60%,世界平均的15%,人均量相对较少。(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约有70%的水量集中在5—9月;年际水资源量差别较大,最枯年份的水资源量仅为正常年份的1/2;在空间分布上,山丘区水多,平原和海岛区水少,地区间单位面积水资源量差异可达2~3倍之多。(3)水资源可利用程度不高。区域内的河流多为源短流急的小河,独流入海,加上降雨在时间上分布不均,水资源可利用程度不高,约30%左右。至今,浙江省在沿海及海岛地区修建了各类供水工程达15万处,使得该区域现状供水能力达到176•3亿m3,约占多年平均水资源量538•1亿m3的26•3%。其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最高的是宁波,约34•0%;海岛地区因水资源开发难度较大,其开发利用率最低,如舟山仅15•1%左右。

已建供水工程基本满足了该区域在平水年、一般枯水年的水资源需求。但在连续干旱年或特殊干旱年,区域内特别是海岛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主要问题有:①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②水环境问题突出,限制了水资源利用;③海水和雨水等非常规水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据预测,到2030年90%保证率时,区域需水总量221•4亿m3,为现状用水量的1•4倍。现状供水工程状况下,7个市均不同程度存在缺水,缺水相对严重的市有台州、温州和舟山,缺水量分别为6•6亿,8•0亿,1•0亿m3,缺水率分别为20•7%,20•9%,29•9%。因此,为保障海洋经济发展,在沿海6市需优化水资源配置;增建或调整蓄水工程,以增加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调整灌溉制度;沿海产业布局应考虑与当地水资源条件相适宜的产业。在舟山海岛地区,降雨相对较少,蓄水能力弱,内部可挖掘潜力不大,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大陆引水、岛际引水、海水淡化,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包括雨水资源和海水资源。同时,积极探索平原生态湿地型水库建设,实施水库联网,翻、引河网水入库等新型雨水利用手段。#p#分页标题#e#

5加强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2-3]

浙江省耕地面积仅208•17万hm2,人多地少的矛盾一直制约着浙江省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滩涂开发,在寸土寸金的临海地带开拓发展空间,对浙江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滩涂可分为河口区滩涂、平直海岸区滩涂、港湾内滩涂和岛屿周边滩涂4种类型。根据冲淤特性,滩涂也可分为淤涨型、稳定型和侵蚀型3类,浙江省滩涂绝大多数属前2类。浙江省滩涂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开发利用的滩涂面积已有约66•67万hm2(1000多万亩)。自建国(1949年)以来截止2010年浙江省沿海共围垦滩涂面积约23•74万hm2(356•10万亩),其中,杭州市约4•46万hm2(66•9万亩),宁波市约7•10万hm2(106•44万亩),温州市约1•85万hm2(27•77万亩),绍兴市约2•85万hm2(42•68万亩),嘉兴市约1•00万hm2(15•03万亩),台州市约4•78万hm2(71•71万亩),舟山市约1•70万hm2(25•57万亩)。目前,已围土地开发利用的方式已从单纯的农业利用转向高效立体养殖业、效益农业、工业、电力、交通、港口和城镇建设等。1950—2009年浙江省滩涂围垦面积中已开发利用约18•93万hm2(283•88万亩),占已围面积的80%。同时,滩涂围垦还衍生了大量的人工湿地,1950—2010年有约6•53万hm2(98万亩)转化成了水库、河道、养殖场等湿地水面,占围垦总面积的27%。

浙江省滩涂资源是动态变化的,在自然条件下绝大多数滩涂处于缓慢淤涨状态。据统计,杭州湾庵东附近岸线、瓯江口、飞云江口、鳌江口、椒江口及台州湾的岸线以平均10~70m/a的速度不断向外海推进。近20余年来,随着海岸人类活动的加剧,滩涂有加剧淤积的趋势。据实测资料分析,在围涂及促淤工程实施后,邻近滩涂的淤积速率可提高4~7倍。建国后浙江省曾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70年代后期、90年代后期以及2004年进行过4次滩涂资源调查,根据历次调查数据,50余年来滩涂并未随围垦面积的增加而减少,而是稳定在约25•87万~28•87万hm2(388万~433万亩)的水平,变化幅度也在平均数的6%以内,说明滩涂资源在合适的围垦速率条件下是可以恢复的。根据2004年滩涂资源调查,理论深度基准面以上的滩涂资源面积约为26•07万hm2(391万亩),全省适宜造地滩涂区面积约为17•47万hm2(262万亩),扣除2005—2010年已围的面积约为4•95万hm2(74•3万亩),不考虑滩涂自然淤涨,2011年以后理论深度基准面以上可开发利用的滩涂面积仍有约12•51万hm2(187•7万亩)。近几年为保障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适度加大了滩涂围垦力度,“十一五”期间,全省匡围滩涂4•21万hm2(63•11万亩)。“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继续适度加大滩涂围垦力度,保障海洋经济的发展。同时在技术上还需进一步研究:①滩涂围垦的供沙问题。长江口来沙和浙江省河流输沙减少对滩涂的影响;②滨海湿地保护与滩涂围垦及其环境影响研究;③滩涂淤泥资源化利用综合技术研究;④深水围涂综合技术研究。

第9篇

论文关键词:煤矿矿区水源规划综合利用闭路循环

论文摘要:根据煤矿矿区水资源贫乏及水资源种类的特殊性,进行分析评价,归纳共性,打破常规水资源规划范围与内容,重点规划利用好矿区有限的清水与污水及其资源化,结合污水处理工艺及工程技术,提出合理开发、有效治理、循环利用、污水零排放、节水和保护水资源并举的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

1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必要性

我国86个重点矿区有71%缺水,其中40%严重缺水。近几年由于煤炭生产规模及配套工业的快速崛起,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矿区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实施煤炭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全面加强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面对矿区缺水这个发展瓶颈,如何规划利用好矿区每一滴水,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以效益为中心、统一管理为保障、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矿区节水工作的进步,满足矿区经济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障用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原则

矿区水资源规划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细则)》、《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还应遵循如下原则:

(1)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在现有水源调研、评价基础上,尊重现实、因地制宜、分清阶段、明确目标;遵循合理开发、科学治水、优化利用、提高用水效率最大化的原则。

(2)根据规划矿区自然条件和所在地域的特点,必须考虑周边地区工农业、水环境、居民用水等非水利措施的原则,并提供多方效能,取得综合效果,积极创建和谐矿区,搞好煤矿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3)根据矿区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与生产现状,以科技为依托,统筹兼顾,整体布局,有序规划,技术论证、分步实施,矿区内避免各类治水及水利工程重复建设的原则。

(4)矿区水资源规划方案应纳入如循环经济等新理念,在常规给水工程基础上,按照水资源循环经济利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新鲜水用量,杜绝外排污水量。

(5)从多方面选择有效的规划措施。既要为矿区经济发展服务,又要为矿区改善生态环境;既要兼顾矿区范围内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又要考虑可用水量最大化;既要组合设计各类水处理工程实施措施,也要制定取水、配水、用水运行管理等非工程措施等原则。

(6)矿区布局设置一般分生产区与生活区两大区域,供水系统大多数两个区域相对独立,有的为同一个系统,但做规划设计时必须坚持一并整体考虑的原则。

3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内容

3.1规划技术路线及程序

技术路线:矿区调研一确定水源、污水点源—一水质化验一一资料收集—一结合能源发展规划一一水源开发利用评价—一需水预测—一生态环境保护一一水资源配置—一节水措施—一工程布局一一实施方案—一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程序:收集整理矿区的自然、经济、技术、现状资料,做好各项预测,确定规划条件;按照不同的规划水平年,预测这一时期中因能源发展可能出现经济条件的变化,并拟定规划任务、规划目标、开发治理初步方案: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水,研究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探讨水资源开发治理对矿区经济和环境等影响,拟定初步可行性方案;优化方案,提出规划技术成果:针对确定的方案,结合给水工程设计、各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确定、工程量和投资估算、效益分析和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通过技术、经济、环境等综合分析论证,确定实施规划方案和开发程序;将规划方案及结论意见,报送煤炭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3.2规划水平年确定

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应由基准年、近期水平年、中期水平年、远期水平年组成,具体规划水平年的年限、时程分配则根据矿区能源发展及规模而确定。

3.3规划开发利用

(1)水资源评价:在矿区范围内对地表水、地下水、河流径流水、矿井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特种污水、水库水等各种水资源、水质指标、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用水消耗量及用水效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如地表水评价:规划中应考虑利用雨水积蓄、人造水库、拦截河流径流水汇集等措施,作为补充矿区生产用水的新水源。地下水评价:大部分矿区都有自备水源井,利用地下水源,规划时应掌握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可取水量、国家与地方对地下水源保护与开发的规定进行分析评价。矿井水评价:大多数矿井涌水量较大,经深度处理可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所以矿井水的利用在规划中是重中之重,并具有煤矿水资源规划的特色。生活污水评价:煤矿生活污水水质特征就是BOD、COD较小,经一般处理后,可作为生产用水、生活杂用水等。因此,生活污水对矿区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再生水资源,应加以规戈4后充分利用。工业废水评价:矿区都有与能源相配套的大型工业,如洗煤、发电、焦炭厂等用水大户,且产生大量废水,重点规划对这些废水集中起来统一处理后回用。特种污水,如化肥厂、炸药厂所产生的特种化工污水,其处理难度较大且成本高,但污水量很少,从矿区污水零排放的规划目标出发,必须有效处理,经处理达标后一并纳入整体供用水系统。

(2)开发建设规划:从水源类别分为:清水源、废水源、污水源三大类;从工程建设分为:地面水源工程,地下水开采工程,非传统水源工程,集雨水利用、再生水工程。规划以建设矿区骨干水源工程为重点,将各类水源规划建设以工程形式相结合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网络,形成小工程、大群体、“蓄、引、提”并重,大、中、小配套,多方位联合的取、供、用水系统。矿区水资源规划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新建改造同步、开源节流并举、开发保护同时;考虑已有水源工程并与新规划工程相配套,一并纳入开发利用系统网络。

3.4合理配置与供需平衡

矿区规划配置用水分类为:生产、辅助、办公区、职工生活区四个系统,在水资源支持下的矿区内能源、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配制水资源,考虑用水现状,实现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区经济发展两大系统以及两大系统内部用水合理配置;经相互补充和水处理工程的实施,完成不同水平年用水的时程分配,规划矿区需水量与现有可利用水量及污水资源化后的水量进行综合平衡,建立矿区内各用水户的需水量集中调度、统一管理、合理分配,减少和避免用水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为保障矿区供水水源安全与企业发展相匹配。

4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探讨

4.1规划的特殊性

(1)矿区水资源规划类别不同于江河流域、地区、跨流域调水、专业水资源等规划,既可视为一个整体的供用水系统,又是一个涉及综合性规划的特点。

(2)矿区水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并重新分配后,可能会引起周边居民生活条件和地区生态变化。因此,规划既是一个闭路系统,又要顾及周边地区的水量平衡与社会关系,综合协调地区间、地方经济部门等可能产生的矛盾和环境质量可能变坏而引起的影响与纠纷。

(3)依据矿区范围的大小、特点、经济发展方向和对水资源开发、治理、利用要求,其规划重点是服务并保障煤炭生产、配套工业、生活区用水。

(4)大部分矿区既是缺水,也是污染物严重的地区,加上治理滞后,水环境本底又较差,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问题比较突出,水环境同样制约矿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5)矿区水源工程不足,开发利用率低。因开发利用条件差,成本高,矿区缺乏大的水源骨干控制工程,现有多数带病运行的老污水治理工程,工程型缺水问题也比较突出,开发利用率低,综合缺水率高。

4.2规划技术综述

鉴于矿区水源的特殊性与综合性,其规划的内容与技术应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并有新的创意,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编制有煤矿矿区特色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现将规划技术总述如下。

(1)水资源规划应以矿区为中心,满足能源发展需要用水为主要目的,顾及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保护生态、防止水土流失等,应采用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性技术。

(2)运用先进的技术建立科学的用水体系。矿区水资源工程规划应纳入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及污水工程综合治理技术;建立地面水源的“蓄、引、提”水利体系,优化矿区水源网络集成技术。

(3)矿区大部分工业布局不太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用水行业在矿区工业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使矿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时,必须量水而行,优化产业结构。

(4)矿区用水浪费仍很严重,用水方式还很粗放,用水效率不高。因此,节水规划始终要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将工程改造、开发及保障措施应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新的节水器皿,建立从源头到末端控制完整的节水管理体系,以降低耗水总量。

(5)矿区将所有水源规划为清、污分流,采用终端污水处理技术及污水零排放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对取、供、用、排水四大系统为水资源链,使矿区水资源利用形成闭路循环系统。

(6)规划中重点纳入矿井水处理工艺技术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将矿井水处理工程可规划在煤矿井下,经处理过的矿井水直接返回需要用水的地点,这样便于管理,节省管道及工程费用投资等创新技术。

(7)规划工程应考虑水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利用的技术。根据矿区各类水质成份、水量分布、处理程度及用水部门要求,采纳分质供水、优质优用,串联用水、一水多用的新思路与举措,以丰富规划内容与内涵,提升规划的高度。

(8)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编制规划时应采用数学模型、编排程序、电算优化等先进手段与技术,直接求得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以提高分析计算问题的准确性,考虑问题全面性。

5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保障措施

(1)全面规划水资源,根据不同用水的要求,充分开发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因地制宜收集天然雨水。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防止污染破坏,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

(2)建立矿区水资源持续供给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保障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体系;供水全成本与水价制度保障体系;规划用水经济考核制度保障体系。上述体系中应采取以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加强管理、调整矿区产业结构、污水综合治理与利用、调水配水平衡等六个方面解决矿区水资源治理与利用的综合措施。

(3)规划修建拦河坝拦截汛期洪水、雨水积蓄、河流径流水源汇集等措施,增加对矿区的供水量;如无其它水源可利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如引入黄河水等引水项目并同步筹建大型水厂,将引人的水源经处理后并人矿区供水系统,以缓解矿区用水紧张的局面。

(4)建立合理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确保工程资金到位。矿区水资源工程建设投资涉及到安全供水工程;蓄水、引水工程;节水;污水处理回用与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投资规划。资金筹措来源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国家、地方、业、社会多方筹划资金,采取“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利用外资、地方配套、国家补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稳定可靠的水源工程规划投资保障体系。

(5)规划生产节水、工业节水、生活节水、其它节水:强化节水技术和管理手段,实行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与适宜的水价制度;采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更新矿区输、排水管道等措施,以节水促减污,以限排促节水,保障矿区节水工作有效进行。

第10篇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分析

1.1水资源量根据《长治市水资源评价》成果,长治县多年平均(1956—2000年)水资源总量为3486万m3,其中河川径流量1788万m3,地下水资源量3252万m3(其中岩溶水246万m3),重复量1554万m3。长治县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253万m3,其中盆地孔隙水为1673万m3,岩溶水为204万m3,山丘区孔隙裂隙水为822万m3。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分类情况见表1。

1.2供水工程截至2011年长治县供水工程共计2097处,其中:地表水源工程163处,其中中型水库1处,小型水库6处,塘坝69处,引水工程31处,提水工程56处;地下水源工程1934处,其中浅层井1825眼,中深层井25眼,岩溶井84眼。

1.3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2011年长治县总取水量为4687.89万m3,按水源分,地表水取水量为159.96万m3,地下水取水量为4527.93万m3(含矿井取水1351.25万m3);按取水用途分,生活取水量630万m3,生产取水量3975.89万m3,生态取水量82万m3,详见表2。

1.4用水水平分析2011年长治县人均取水量136.47m3,比长治市人均取水量173.86m3低37.39m3;万元GDP用水量为32.04m3/万元,比长治市万元GDP用水量51.79m3/万元低19.75m3/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5.24m3/万元,比长治市万元增加值用水量23.68m3/万元低8.44m3/万元;农村生活人均取水量46.24L(/人•d),与长治市农村人均取水量42.43L(/人•d)相比略高;灌溉取水量2677.05m3/hm2,比长治市灌溉用水量3613.20m3/hm2低936.15m3/hm2。长治县主要取水指标详见表3。

1.5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为地表水开发利用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百分比。长治县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地表水资源)1788万m3,现状2011年实际利用量159.96万m3,开发利用程度为8.95%,为地表水资源低度利用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指地下水开采量占地下水可开采量的百分比(系数)。长治县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2253万m3。现状2011年地下水开采量为3176.68万m3(不含矿井取水1351.25万m3),为严重超采区。

2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长治县狠抓水资源基础工作,加强供水工程管理,对水质水量进行分期监测、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长治县水资源相对匮乏。长治县多年平均降水量586.2mm,与全国平均值628mm相比较,明显偏小;多年平均(1956—2000年)水资源总量为3486万m3,仅占长治市水资源总量的2.3%,远低于其他各县。(2)长治县用水结构不合理。2011年生活用水量630万m3,均为地下水;生产用水量3975.89万m3,其中地表水122.96万m3,地下水3852.93万m3;生态用水量82万m3,其中地表水37万m3,地下水45万m3。据此分析农业、工业用水以地下水为主,用水结构不合理,应逐步减少地下水的开采,扩大取用地表水,发挥陶清河水库除险加固防渗后最大供水能力,节约地下水,涵养水源。(3)采煤对地下水资源破坏严重。长治县煤炭资源丰富,兼并重组后有煤矿29座,采煤造成地面沉降、裂缝、塌陷,浅层地下水部分地段疏干,破坏了地下水的赋存条件,造成上、下层水串通混合,靠近采矿区人畜吃水受到严重影响。(4)水污染问题。工矿企业排放的生产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使下游河流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冶金、电力、煤炭、化工、机械等5行业的废水占废水排放总量的80%以上。许多企业由于经济状况较差,资金短缺,企业环保设施老化,不能正常运行;乡镇工业发展迅速,不少乡镇企业环保意识差,生产技术起点低,经营粗放,大部分乡镇企业没有建设场内污水处理系统,废污水排放后,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5)水资源监测信息网络系统尚需完善。目前,全县水资源监测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适应水资源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科学化的需要。

3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长治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长治县水资源量相对匮乏,用水结构不合理,采煤破坏地下水,水污染问题严重以及水资源监测系统不完善。因此,长治县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可合理调配用水结构,增加地表水资源调配工程;建立健全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监督机制;积极保护地下水,减少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加强污水治理工作;完善水资源监测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作者:周林康刘虎单位:太原碧蓝水利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第11篇

一、水资源现状及利用现状

(一)水资源现状。

1、__水库水资源数量主要分布在水库坝址以上709平方公里径流面积,以鲁甸县境内的龙树河为主要水源,河长72公里,河道坡度7.02‰。其主要支流有鲁甸县境内的铁厂小河、木瓜冲河、石龙河、塘房小河、新街河及昭阳区境内的叉河沟、桂花小河、瓜寨小河、新合小河等。坝址以上多年平均降雨量890.95mm,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10月,5-10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5以上。经水文站积累40余年水文资料看,径流库区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6亿m3。丰枯相差较大,最丰年(1968--1969年度)为5.68亿m3,最枯年为(1972--1973年度)1.63亿m3。水库坝址上游鲁甸县铁厂、水磨一带的森林覆盖率可达30,但在龙树、新街一带的森林覆盖率仅达15,昭阳区苏甲乡森林覆盖率可达30,库区上段森林覆盖率好,但中下段的森林覆盖率小。据水文资料显示,每年有108万吨泥沙淤积在水库内,水土流失相当严重。自产水资源不能长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还需考虑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2、__水库自1997年下闸蓄水以来,库区水资源质量比未修水库以前的天然河道水质有所下降。据初步调查,__水库水质从蓄水初期的Ι类,经过近8年的运行,到目前大部分时间已成Ⅱ类到Ⅲ类之间,许多指标严重超标,如富营养在40-45左右,中营养酸超标5.6倍,总氮超标为Ⅲ类。如任其发展下去,久而久之难保__水库会由公益水库变为“公害”水库。

3、客水资源在__水库径流区外有冷水河流域,据初步调查,在冷水河岔河以上的来水为可能引入__水库的水量,高程在20__m多一点,集水面积为244.8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969万m3,p=80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077万m3,p=85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730万m3。这是一大优势,应充分开发利用客水资源。

(二)水资源利用现状。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经过多年的投入与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以防洪、灌溉、城市供水、发电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体系。其中,__水库总库容3.64亿m3,水库死水位1950.00m(相应库容0.5257亿m3),正常蓄水位1985.00m(相应库容3.5311亿m3)。在__水库上游鲁甸县铁厂乡的猫鼻子水库,总库容533.6万m3,水库死水位2288.40m(相应库容69.0万m3),正常蓄水位2310.40m(相应库容533.6万m3)。__水库有饮用、农业、工业、防洪发电及娱乐景观等综合性供水功能。设计年供水量2.67亿m3,其中城市生活供水0.18亿m3,解决城区近20万人的饮用水问题;农业供水1.32亿m3,灌溉面积32.2万亩;工业供水0.62亿m3,下游梯级电站枯季补水0.55亿m3。在水资源的供需问题上,主要是满足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和工业、发电、生态、环境用水。按现在的工程运行和今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枯水年将出现缺水问题,直接影响着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用水,特别对下游梯级电站的补水就更为困难。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近几年产水量逐渐减少。水库正常蓄水以来,多年平均年末蓄水量为2.96亿m3。但到20__年5月末,水库蓄水量仅为0.7750亿m3,除去死库容后仅剩0.2493亿m3的兴利库容,其主要原因是20__年昭鲁灌区遭受了较大的干旱,来水量减少,难以满足用水需求。20__年由于来水量减少,为保证昭阳区近20万人的城市供水及昭鲁灌区的农业灌溉用水要求,6月3日__水库停止坝后电站发电供水,除0.3m3/s的城市供水及南北干渠的部分用水外,全部下闸蓄水,自9月末水库蓄水量仅为3.04亿m3(低于多年平均同期水平),10月15日水库蓄水量仅为3.11亿m3。20__年、20__年水库来水量约为2.4亿m3,少于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近1.25亿m3。特别在20__年,更是百年难遇的干旱,到7月20日,来水量为2843.5万m3,有库容量7394.9万m3,与20__年同期相比,来水量减少4318.3万m3,库容减少14287.3万m3。来水形势较为严峻,总水资源量明显减少。

(二)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是用水大头农业用水,如20__年到7月向灌区供水4555.48万m3,向城市供水840万m3,两项用水量相比,农业用水量占84%,而灌区农田用水仍采用大水漫灌方式,因干、支渠以下没有配套斗、毛、农渠,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同时,生活等用水浪费现象也较严重。

(三)水环境受污染,水质型缺水显露出来。在__水库径流区709平方公里范围内,居住着12万多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60左右的人家没有厕所,没有畜圈。因此,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等直接排入库内和河内,垃圾随意堆放,有的甚至将垃圾堆放在河床上,严重影响水体水质。据调查,在水库居乐村附近有少部分水质已变黑发臭。此外,径流区每年的化肥使用量为12750吨,农药10.2吨,水质许多指标超标,严重威胁着水库的使用寿命和饮用水安全。

(四)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缺乏综合治理。__水库径流区涉及昭阳、鲁甸、永善三县(区)10个乡(镇)34个村,涉及农业、林业、环保、国土、建设、公安、卫生、水利、 交通等多个单位和部门。作为__水库管理局难以协调跨县(区)和市直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径流区环境保护综合治理规划的实施,导致保护和发展措施不能落到实处,存在着综合治理资金无保障,治理保护缺乏统一规划等一系列问题,使水库水资源的效益难以得到正常发挥。

(五)水库水资源基础性工作欠缺。水资源基础性工作包括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规划、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监测、水体功能区域划分、水资源公报和编制中长期供求计划等等。这些基础性工作中有的因缺乏正常的工作经费,影响了径流区水环境站网的布设,还有许多河段尚未建立水质监测站。如不把这些基础性工作做好,将影响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

三、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展望未来水资源开发利用形势,必须从水资源的实际出发,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问题。根据##城市近期、远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50万人,生产、生活用水将大为增加;现有灌区23.8万亩,若发展到大型灌区50万亩时,灌溉用水量将大幅度增加;##褐煤资源丰富,已探明的储量80.4亿吨,可露天开采,若开发煤化工业,也需要用大量的水。现在除解决农灌用水、城市供水外,每年为下游梯级水电站调水近2亿m3左右。据初步估算,到2020年农灌用水、城市供水、工业用水、电站补水总需水量将超过水库现有库容调节量,需要在现有的供水能力基础上新增10000万m3左右。因此,根据水库水资源现状,应采取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强水库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开源节流,减少浪费,防治污染,综合治理,全面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水库水资源。

(一)提高对水库水资源的认识。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观。资源、环境与人口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三大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而水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们的生命之本,是保障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但随着人口的增长,水资源将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要实现“三基地一屏障”的战略目标,对##最大的__水库水资源量的需求会与日聚增。必须引起我们提高对水资源的认识,树立珍惜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观念。

(二)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要实行统一管理,全面规划,优化配置,有偿使用,使各流域水资源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要维护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积极论证和探讨增加__水库水资源总量的途径,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机制。要充分利用水资源监测网络开展常年的水量、水质监测与评价工作,保证水库水质。利用水文、水资源和防汛信息,使水资源统一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第12篇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优化配置综合开发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工业、农业生产的必备资源。因此,必须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造成水资源短缺的局面。所以,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二、水资源的现状分析

我国水资源并不丰富,总体上讲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尽管淡水资源总量占全球的6%,但是我国人口多,人均水资源较少,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1/4。并且,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水资源的污染比较严重,甚至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水资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总的来讲,目前我国水资源面临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水资源紧张甚至短缺。第一、人均水资源偏低。尽管水资源总量大,但是人均水资源较少,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大约为2153立方米,一些地方更低,仅为世界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农业的发展,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呈减少趋势。第二、用水出现供不应求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了快速的发展,对水资源的消耗量也大大增加,出现水资源供不应求的现象。在接受调查的668个城市中,有400个城市缺水,占调查总数的60%。以2010年为例,全国总需水量为7300亿立方米,而总供水量仅为6500亿立方米,供需缺口达800亿立方米。第三、水资源浪费严重。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中的粗放型灌溉,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农田水利的灌溉系数仅为0.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灌溉系数达到0.85。工业用水量大,产值较低,万元GDP的用水量达到了399立方米,而发达国家的仅为55立方米。此外,人们的节水意识不强,在日常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比较普遍。

2、水环境恶化。第一、水污染严重,水质下降。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供水水质下降,并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相应的废水排放量大幅上升,已经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统计显示,2011年,全国废水污水的排放总量达760亿立方米,并且这个数据还在逐年的增长。每年大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2/3的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而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第二、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主要表现在对水资源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引起环境的恶化。水资源过度开发往往会导致生态恶化,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沼泽化、水质严重恶化等问题,甚至造成河流干涸、湖泊断流的现象。

3、水资源缺乏统一的管理。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多个部门行使水资源的管理,难以协调各方的行动,各部门的职责不明确,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难以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这不仅使水资源难以得到充分的利用,还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水资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为了应对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加强对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促进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1、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机构,统一行使管理职能,完善相应的机构设置,制定健全与完善的法律法规,配备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加强对水质的监测与管理。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2、做好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水资源共享的要求,按照平等协商的原则,采用合理的方式,确定水资源的权属关系。根据实际需要,实现缺水地区从丰水地区的水资源调配,以缓解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现象,还可以推出水资源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的政策,建立用水交易制度,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加强对水资源调度的监控。在对水资源进行调度的时候,不仅要建立水情信息系统、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基础水文数据库系统,还应该建立对水资源调度的全程监控系统,该系统应该以信息系统为基础,以综合数据为纽带,以水资源的运行调度系统为核心,以运行监控为目的,充分发挥对水资源调度的监控,保证水资源调控工作的有序进行。

4、建立节水导向型管理模式。采用需求管理的方式,根据需水量来控制水的输出,合理调节用水结构,节约用水,以达到满足需水的目的,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充分发挥已经建立的水利工程的作用,加强管理工作,完善供水管理机制,增加必要的资金投入,做好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改善水利工程的供水条件,使水利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对于即将规划建设的水利工程,应该全面调查,做好科学合理的分析,使水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发挥最大的效能。

6、发展节水性开发利用模式。一方面,在农业和林业灌溉中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变传统的耗水量大的灌溉形式,采用喷灌、滴灌、微灌技术,尽量减少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管理好水资源的开发工作,为发展和推广节水技术提供保障。

7、治理水的污染并保护水质。限制水源区的渔业开发、植被破坏、废物堆放活动,保障水源的水质。禁止向河流湖泊排放废水废渣废物,加强管理和监督。做好对污水的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8、保护环境并加强生态建设。在修建水利工程的时候,应该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的覆盖率,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做好小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工作,保持生态平衡。改进引水、蓄水工程设施,完善田间节水工程,提高水资源的灌溉效率。

9、做好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使人们树立节水意识,从日常生活做起,节约用水。第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应该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发水资源,防止过度开发,避免因水资源开发过度带来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第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植树造林,美化环境,涵养水源,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发展沼气,解决农村污染问题。为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结束语

总之,在实际工作中,只有采取相应的策略,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生态环境,控制水污染,并做好综合开发利用工作,才能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主要提出了实现水资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实际工作发挥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梦熊.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地质通报,2003(8)

[2]李理.海水利用:大连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环境保护,2008(24)

[3]陆小龙.论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充分利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9)

[4]吴维.论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8)